什么是框架结构的房子子,地震灾害时最严重的部位多发生在哪里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您查找的资源存在问题,因而无法显示。中小学多层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研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硕士论文
中小学多层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研究
【摘要】:现如今建筑物的功能和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针对不同重要性的结构进行不同级别的抗震设计,或针对不同用途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较准确的估计,对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变得至关重要,例如关系到大量少年儿童生命安全的中小学教学用建筑。而对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分析是这一工作的前提基础。结合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大地震中,中小学教学用多层框架结构破坏严重的背景,本文研究了分别按照现行规范设计、按照上一代规范设计以及按照上一代规范设计且经过翼墙加固的此三类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并对规范对此类结构的改进以及翼墙加固方法的效果做了对比分析。该分析研究为提高此类建筑的地震安全性、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本文首先对结构地震可靠度的发展做了回顾,然后对当前计算结构可靠度的几种方法做了介绍和分类总结,将这些方法分为以下四大类:基于功能函数、不适用于复杂结构系统的一次二阶矩法;适用面较广,但计算量较大的基于统计学方法的蒙特卡洛法;结合以上两种方法的响应面法;将地震发生概率作为已知概率分布,而直接进行概率密度积分的方法。
本文选取了第四大类方法中的概率Pushover分析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作为本文进行结构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文中首先介绍了概率Pushover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反应谱随机化理论和Pushover分析方法;然后解决了结构自身随机变量等概率采样的问题,改进了ATC-40中计算结构等效周期的方法,使其更加适用于大量计算结构样本的要求;最后完善了概率Pushover方法的各步骤,使其完整衔接和有机结合,并以OpenSees为平台,完成了改进的概率Pushover分析方法的计算程序。
运用该程序,本文进行了按上一代规范和按现行规范设计的中小学教学用多层框架结构,以及按上一代规范设计的翼墙加固后的此类结构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的对比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本文首先对两代规范中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相关设计条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参照两代规范按照Ⅵ、Ⅶ、Ⅷ、Ⅸ度设防设计了南方地区中小学常用的多层框架结构教学用建筑,以及采用翼墙加固设计的此类结构作为分析用代表性结构;然后,利用本文编写的程序,计算得到了各代表性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和地震可靠度;最后对各代表性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做了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还按照新版规范设计了丙类设防的一般建筑,将其地震易损性和可靠性与上述各代表性结构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对于中小学教学用建筑,在Ⅵ度和Ⅶ度设防地区,对按照上一代规范设计的结构进行翼墙加固可以达到现行规范设计结构的可靠度水平,而在Ⅷ度和Ⅸ度设防地区,翼墙加固的效果达不到使用现行规范设计结构的水平;而对于一般建筑,在Ⅵ、Ⅶ、Ⅷ度设防地区,对按照上一代规范设计的结构进行翼墙加固可以达到现行规范设计结构的可靠度水平,而在Ⅸ度设防地区,翼墙加固的效果达不到使用现行规范设计结构的可靠度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U375.4;TU311.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玉成,杨柳,高云学,杨亚玲,陆锡蕾,杨桂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高小旺,鲍霭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张令心,江近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4期
张令心,江近仁,刘洁平;[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陶正如,陶夏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2期
赵少伟;窦远明;张书祥;张会乔;;[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易伟建;蒋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欧进萍,段宇博,刘会仪;[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吴斌,欧进萍,张纪刚,吕大刚;[J];计算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欧进萍,侯钢领,吴斌;[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号浩;[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王财权;[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国军,刘伯权,李应斌,吴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赵勇,李伟兴,黄鼎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何林,肖承波,吴体;[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刘广均,张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徐晓阳,马宏伟,张兴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浦沪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周定松,王莺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米健,王晓波,崔苗,刘国银,陈哲;[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郭伟,刘兴远,张力,王跃文,孙亮;[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李平先,毕苏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洪冰;罗兴隆;谭金涛;张林在;;[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汉云;张燎军;;[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胡少伟;陆俊;范向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郑愚;钟永刚;;[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崔士起;姜丽萍;刘文海;;[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范海丰;刘玉擎;贺君;;[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汪海东;曾志兴;;[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郝润霞;武志超;;[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郭晓燕;王秀珍;;[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培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张骥;[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灿;[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劳晓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郑顺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付强;[D];江苏大学;2010年
傅军;[D];浙江大学;2010年
刘佩;[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吴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都爱华;[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杨凤莲;[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袁英保;[D];郑州大学;2010年
田利辉;[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喜中;[D];郑州大学;2010年
黄晓战;[D];郑州大学;2010年
赵发军;[D];郑州大学;2010年
倪川;[D];郑州大学;2010年
王莉荔;[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利亚;[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秋晨;刘希;孙欲顺;张磊;;[J];重庆建筑;2010年06期
杨玉成;杨柳;高云学;朱玉莲;杨亚玲;李玉宝;刘一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0年00期
刘贞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杨玉成,杨柳,高云学,杨亚玲,陆锡蕾,杨桂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刘锡荟,王孟玫,汪培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3期
江近仁,洪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3期
江近仁,陆钦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4期
高小旺,鲍霭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赵成刚,尹之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3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赵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国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张菊辉;[D];同济大学;2006年
王丹;[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张洁静;[D];同济大学;2008年
黄思凝;[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李琳;[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宝琦,梁纪彬;[J];人民珠江;1994年06期
尹之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3期
陶能付,夏颂佑;[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林煌斌;王全凤;曾琦芳;刘良林;;[J];基建优化;2007年01期
田贵州;;[J];山西建筑;2009年26期
周奎;李伟;余金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1期
吕大刚;;[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孙建刚;张荣花;蒋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吴少峰;上官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清海;袁万城;;[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吕大刚;李晓鹏;张鹏;王光远;;[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孙振凯;赵凤新;尹之潜;马桂明;;[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唐小微;傅炳忠;宋长清;;[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任绍江;陈秀春;;[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汪浩;黄伟;陈东鲍;;[A];第二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0年
张咏梅;陈泽广;史光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吕志涛;张家华;;[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陈海英;;[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正和;[N];中国建材报;2004年
石吉图;[N];中华建筑报;2004年
付强;[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宗梓;[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王秋凤;[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刘云佳;[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铭基;[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白文婷;[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吴巧云;[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沈怀至;[D];清华大学;2007年
陈兵;[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李琪;[D];河海大学;2005年
钱坤;[D];吉林大学;2008年
梁海安;[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夏楠;[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孙晓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索靖;[D];浙江大学;2013年
尚晴晴;[D];重庆大学;2012年
朴永军;[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杨仁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兰日清;[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刘勇;[D];重庆大学;2012年
郑卡云;[D];湖南大学;2012年
李英;[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抗震设防地区评定地震烈度的平均震害指数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硕士论文
抗震设防地区评定地震烈度的平均震害指数法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0%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是一大潜在威胁。烈度是地震工作者提供的一种来描述地震影响大小的宏观尺度,是作为震害简便估计的指标,烈度用来帮助地震工作者总结震害经验、进行烈度区划,从而规定地震动设计参数。另外,烈度快速评定是震后进行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工作的基础。
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主要的烈度表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各国进行烈度评定的指标。在我国烈度表中,对于Ⅵ度到Ⅹ度区,以建筑物的破坏状态作为烈度评定的主要依据,与其相关的概念——平均震害指数是我国烈度表中的一项特有指标,其可操作性较强。2008年以前,我国烈度表中规定的房屋是未经过抗震设计或加固的单层或数层的砖混或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类型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大,该项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需要了。因此,能够根据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这类经过抗震设计的建筑物的破坏状态进行烈度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震害矩阵,得到不同设防地区在遭遇地震时建筑物的平均震害指数,建立了不同烈度下设防烈度和平均震害指数的拟合关系,两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得到的直线斜率表示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作用下,抗震设防烈度每提高一度,其对应的震害指数的减少量。在现有烈度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设防水平下的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和烈度的对应关系假定。利用近年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近城市地震中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对建立的平均震害指数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到的结果与现场评定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该论文为根据抗震设防建筑的破坏情况进行烈度评定提供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震害数据少而难以通过统计方法建立震害指数和烈度对应关系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烈度表的延续性。
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TU74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国良;包宇;肖林海;赵煜哲;李黎;;[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思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光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4期
刘锡荟,汪培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3期
冯德益,林命周,吴国有,蒋淳;[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2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赵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杨玉成,袁一凡,郭恩栋,柳春光,杨雅玲;[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1期
尹之潜,赵直,杨淑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郝敏;谢礼立;李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6期
袁一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郝敏,谢礼立,徐龙军;[J];地震学报;2005年02期
杨向东,安晓文,颜山力;[J];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德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年02期
周利剑,孙建刚,张云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宋天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葛楠;周锡元;侯爱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潘兴庆;陶忠;潘文;杨晓东;;[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谭冠平;陶忠;潘文;杨晓东;白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黄金胜;陆琨;陶忠;;[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S1期
王雪浪;;[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熊辉;李正良;晏致涛;汪之松;张晓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常业军,马克俭;[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晓红;王银邦;冯义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张孝奎;张盈;陈丽梅;冯立超;;[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必灯;彭小波;孙平善;李小军;周正华;;[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吴迪;熊焱;崔杰;罗奇峰;;[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韩军;李英民;;[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宁超列;李杰;陈建兵;;[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蒋溥;梁小华;代丽思;;[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陆兆溱;王京;李振明;;[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折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俊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德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石云龙;[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鲲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马立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黄义忠;[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吴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文世勇;[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常磊;[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伟杰;[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芮伟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王子昱;[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黄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黄梅;[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杨超;[D];浙江大学;2011年
计凌云;[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卢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高智能;[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曾聪;[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聿贤;孙平善;章在墉;田启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0年00期
谢礼立;周雍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2期
霍俊荣,胡聿贤,冯启民;[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3期
郝敏;谢礼立;李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胡少卿;孙柏涛;王东明;陈洪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周瑞忠;吴琛;江连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张敏政;;[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孙景江;唐玉红;孙忠贤;郑超;石宏彬;林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林淋;孙景江;廖洁;许卫晓;;[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郝敏;刘晶波;谢礼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耿淑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郝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建旗;[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李敏;[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光宗;魏昶帆;赵宝生;;[J];工程质量;2012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顾瑾平,钟廷姣,陈化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刘贞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刘锡荟,王孟玫,汪培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3期
冯德益,林命周,虞雪君,顾瑾平;[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3期
刘锡荟,陈一平,张卫东,汪培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尹之潜,李树桢,孙萍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1期
王光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3期
刘锡荟,李荷,何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5年04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4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赵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桂峰;马玉宏;;[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高磊;;[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彭小波;李小军;刘启方;刘必灯;;[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冯志泽,陈惠云;[J];华北地震科学;2004年04期
张建毅;薄景山;李平;李巨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6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赵直;[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王安生;丁伯阳;;[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90年02期
徐敬海,刘伟庆,邓民宪;[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6期
钟德理,冯启民;[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彭小波;刘浪;李小军;孙平善;;[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阳;郭子雄;杨勇;;[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石兆吉;;[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张敏政;;[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王龙;窦爱霞;王晓青;董彦芳;丁香;李智;袁小翔;邱玉荣;;[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叶燎原;缪升;;[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任镇寰;;[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姜淑珍;柳春光;;[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马春勤;赵硕;尹宝军;;[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商震;翟永梅;;[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高增祥;;[A];第28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胡少卿;[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李平;[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超;[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姜开兴;[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王栋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甘朋霞;[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周晓兰;[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张沛;[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王龙;[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白倩楠;[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张涵;[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赵钊;[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框架结构房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