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钢筋混凝土容重的时代,古人是怎么盖房的

做人重在品德基础_老马辰武_新浪博客
做人重在品德基础
我动工建房已十一天,大体经历了拆房、清场、移树、绑筋、支盒、填箱等环节,昨天上午冒着阵雨打混凝土,共用混凝土12方。这是我第一次用钢筋混凝土做建房基础,跟上了时代发展,房屋保证牢固。
建房,基础是第一位的,决定着房屋的质量和居住的安全。什么房打什么基础,基础的深浅、用料、工艺又决定房屋的用途。过去,农村建草房、棚房基础不过一尺,夯也打得轻,垫石也较碎,这是穷困决定的。现在,建高楼大厦地基起码得两三层楼深,所用钢筋不仅合格而且都经过检验记录在案,并经过打桩、使用高强度水泥、包括防水在内的先进工艺。因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坚固的基础又是质量的首位。
家乡临山,有黑石、黄石、燧石,村北乱河滩里又遍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各家盖房根据经济条件用各种不同的石块垒房基,有钱就到三四公里外的石场买开下山的现成石块,没钱就找关系到土山、矮山自开石块,还有的到河滩捡圆滚滚的卵石。运输是大问题,那时每个生产队支援建房户一个车工,但需自己找跟车装石块的小伙子,一辆马车一天可拉五车石头到家。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自己有多大力气,有时跟车装石头,一百多斤的石块两手一抱,腰身一用劲就搬上车,劳动锻炼了体魄和意志。因为石料省钱,村里那时建房垒房基、打墙、垒猪圈都是用石块。所以,石头房、石头墙很常见。如今村民盖房,没人再用石块了,石块也不便宜,基本都是打钢筋混凝土做基础
做人如同建房、建高楼大厦,更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品德。人品道德决定一个人立世行远,做人做事,坦荡终生。古人讲修身,格物致知,用仁义礼智信修养心性,规范言行,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齐家治国、造福社会和百姓的人。现代社会一个人要信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集体,做人本分,勤劳节俭,德善利人。少数高官、不少的改革开放弄潮儿国企民企知名成功人士有的锒铛入狱、有的身败名臭、有的潜逃国外、有的破产逃债、有的抑郁自杀,有的花天酒地掏空短寿,如同地基不牢人生大厦坍塌。虽然原因种种,但根本原因是道德的基础没有浇筑牢靠;或见识短,站不高,看不远,迷失、把握不住自己。由此可见,品德这个做人的根本基础能立人、立家、立国。
德育要把国学传统道德文化和新时代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灵活多样、潜移默化地滋养人的心灵,打牢道德基础。在这方面,党政官员的带头践行、示范作用更重要。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30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正在初始化报价器有谁了解筷子在古代叫什么?3个回答zhouxuan0223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远古的时侯,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出现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出现。近来,质料各异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宋德曜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历史记载,大概3100多年以前,我们就已经有了象牙筷子,《史记》记载:“纣始为象箸而箕子怖”,殷纣王是殷代末期,纣王因为他很奢侈,他把大象打死以后 ,把象牙锯下来做筷子,以显示他的豪华的气概,这是我们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这算起来,已经有3100年,就是公元前1100 多年,已经有了象牙筷子。但作为历史来说,他并不是中国的第一双筷子,而仅仅是第一双象牙筷子。
根据研究,我国筷子的历史还要前推1000年。我们最早的筷子是竹木筷,而不是象牙筷。我们的老祖先为了方便捞煮熟了的事物,就在原始森林里取下树枝,在陶锅里而捞菜,在捞来捞去的过程中,逐步逐步产生了筷子的雏形。这个最原始的筷子应该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并不象我们现在这么有规则。等到了&纣始而象箸而萁于怖&时候,筷子已经形成了,粗细长短都相同了,这样说来,我们中国有筷子的最早的雏形一直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
远古的时侯,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树或木棍、天然的动物骨角,原始社会末期是修削后的木筷或竹筷。夏商出现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庄重古朴的铜筷铁筷,汉魏六朝,光亮秀丽的漆筷、精致名贵的银筷和金筷出现。近来,质料各异的筷子名目繁多,有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
在我国的唐代,银制的筷子是最出名的,因为金筷被皇家所垄断,别人不能再用,但是银筷却可以,一般大户人家都用银筷。自唐代产生了银筷之后,到现如今银筷仍然很流行,有流传说,银筷子能够验毒,那有毒的东西用银筷子插进去以后,原来的银白色发黑。
说到筷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就已经有3100年了。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它为什么叫做筷子呢?筷子这个词,在汉语里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要说字最少有六个,常见的是箸,一个竹子头一个或者的者,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住旁边在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
南北朝出了一部楷书字典,叫《御监?》里边有个字,读音呢跟箸一样,但写法不一样,写法是一个竹子头,下面一个帮助的助,这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那个箸字念是念住,可是你要想他表示什么意思呀,从形体上不大容易看的出来,同样是这个读音,写成了帮助的助呢,就能看出点儿名堂来。好象是跟我们生活当中能起点儿帮助作用的东西有关,音没有变,写法变了,表现的意义比原来要多一点,这是很有意思的。
筷子在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但筷子这个词以及发音,却只有几百年的时间,从这里到是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他往往要赋予一些观念上的东西。比如:结婚的时候要送给新郎新娘枣呀,栗子呀,意思就是早立子,希望他们能早生贵子。这在民间叫讨口采,从箸发展到筷也受到这种讨口采的影响。
明代有一部书,说现在的吴中,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的土著,这个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为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船户人家撑船有很多讲究,有很多忌会,说这个箸跟停住的那个住字同音,撑船的人总想着一帆风顺,住不走,这不就挺麻烦的吗?就把这个箸改成快,快快的走,那么词变了,发音变了,字也变了,还是竹子头,不是者了,是快慢的快,我们现在的筷子的筷其实就是一个方言字。
筷子的种类
筷子看起来简简单单,灵活小巧,却质料各异,种类繁多。中国历史上的筷子就有100多款,我们现在常用的有木头的,竹子的,密胺的。但有更多的筷子是我们不常见的。
其实中国的筷子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他们是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
第一种主要是最原始,最普及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很流行的——竹木筷,比如说天竺筷,南竹筷,湘妃竹筷,这些都是竹子做的,最普通的就是毛竹筷。木制的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楠木筷,冬青木,还有红木,在清代的时候最热门的是乌木,在红楼梦里面王熙凤陪刘姥姥进大观圆时,她原来给刘姥姥用的是镶金的象牙筷子,刘姥姥用不来,就给她换了乌木的筷子,叫乌木三镶箸。
金属筷,从青铜筷算起,还有金筷子,银筷子,铜筷子,铁筷子,现在发展到不锈钢筷子。牙骨筷,牙骨是指象牙以及野兽的骨头,野兽的骨头有牛骨头,有骆驼骨头,北方的大部分用骆驼骨头做筷子,还有大象的骨头等等。 第四大类玉石筷,玉有汉白玉,羊脂玉,有翡翠,慈禧太后用的筷子的翡翠的,翡翠镶金的。还有一大类就是我们现在最年轻的化学筷子,密胺的,塑料的……
还有许多我们今天不常见的棕竹牙帽箸、乳帽镶银象牙箸、乌木镶银箸、虬角镶金箸。等等都可以归到这五大类中。 筷子是我们国家发明的独有的餐具,也是世界所公认的非常巧妙的工具,他还有十多种功能,搓,播,拌,撕,……,可以说他把勺子的功能都代替了,除了舀汤不行,它都能代替。
在我国有的地方还有一种筷子舞。是在婚礼,或喜庆欢宴的时候表演的一种舞蹈。用筷子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经常上演的舞台节目。
苗族有一个铁筷王,他的一支插在腰后边,必要的时候,他可以拔出来,拔出来,不是为了吃饭,是作为武器的,所以他叫铁筷王,这位大蓉县文化馆的同志来给我讲,他有本事到什么地步,就是有一次,他是反对清朝的,那么人家清朝官府派人刺杀他,有一次在饭店里吃饭,吃放的时候,他拿着铁筷子吃,人家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听到有声音进来,他马上把这个铁筷子拿出来,外边飞镖已经进来了,他一夹把这飞镖夹住,夹住以后,形容他的功夫好到什么地步呢,然后他把飞镖这么一甩,相反把窗户外面的哪个刺客刺死了。
熊顺慈筷子在古代叫箸,筷子是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相关问答3个回答zhouxuan0223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远古的时侯,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3个回答李小草112016中国窗帘知名品牌排名
1、摩力克(摩力克家居布业有限公司,中国窗帘布艺第一品牌)
2、康莉窗帘kanny(中国名牌,中国十大窗帘品牌广东康莉窗帘有限公司)
...3个回答o8bfp8商店空间格局的四种形态。依据商品数量、种类、销售方式等情况,可将三个空间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专卖商店空间格局的四种形态。接触型商店:商品空间毗邻街道,顾客在街道上购买物品,店员在店内...1个回答华塑刘志文推荐缔景城,地址:荣成市青山大道与邹泰北街交汇处西300米(青山公园东),9路公交在成山奥苑西区站点下车。占地474亩,容积率仅为1.79。绿化率高达38%,户型从69㎡—128㎡...1个回答鬼子灬0072阳江公积金中心
地址: 漠江路139号新楼9层
可以乘坐公交车106路到达。
3个回答保险君你好,首先你要找到“FN”,笔记本有一个热键的是FN,找到之后,然后按住那个键,再按住无线开关的按钮,一般在f1到f12之间,有的也在数字键上,如果是win7版本的话,按win键加...3个回答misakidaisuki4目前比较便宜了,因为现在7都出来了,-已经落后了两代,所以价格也不贵,目前官方价2200元,一般的有些地方1600元都可以买到。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3个回答guatangl4084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如果是原木未加工过得看你选择的是什么类型的,我上次在网上看到一种降香黄檀海南越南黄花梨原木珠子料根料价格差不多在200块钱一斤
3个回答清风碎雨点188你好,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改变信号频道
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通常路由器都设置了一个默认的频道,也许便是其中最拥堵的。所以,你可以在路由器设置中改变通道,或是使...3个回答迷迭逆夏000201、宁波金良旧货回收有限公司
地址:宁波市南门旧货市场b32号
2、宁波小青旧货回收公司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祖关山路111号.
3、宁波市江东江南旧货市场经...【历史】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古人都没被热死
泉州广播电视台|无线泉州 06-02 12:47
又到了夏天,相信很多小伙伴会有跟馆长一样的烦恼,怎么感觉厚重的冬衣刚刚脱下,春装还没上身呢,就到了夏天,热的馆长每天要吃好几条冰棍儿。这个时候最应该感谢的首先应该是法拉第,哎,有电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有了空调,电风扇,完全不用人力,就可以外面太阳当空照,屋里吹着冷气开心的花儿对我笑了。但是,中国古代没有电,我们的老祖宗们也照样传承至如今啊。虽说,现代大部分人认为古代夏季温度没有现在温度高,又没有钢筋混凝土大楼,绿色植被覆盖率比现在高,但是就算在农村老家的时候,如果没有电风扇,夏天还是很难熬的。古代没有电,但是古人有智慧呀,千万不可小觑古人的智慧哦!那么,智慧的古人是怎么度过高温夏季的呢?首先,最方便也最大众的就是扇子了,各式各样,文雅一点的人家里,男士用折扇,女士用纨扇,平民百姓家也许随手拿起个草帽 或汗巾也是可以拿来扇扇风的。其次,富贵一点的人家里会建冰窖,冬天最冷的时候去冻得坚硬的河里切许多冰回来,存在冰窖里,夏天冰盛在盆里,旁边放一个人力摇动扇风的机器,由丫鬟摇动冷气扇来,带来丝丝凉意。再则,更讲究一些的古代大家族,会专门建造用来夏天纳凉的庭轩、庭院,通常都建在水边,在水上建造水车,通过竹子做的管道,将水传递到房顶,细细的洒下,利用水汽降温。唐代就已经有供人消暑的凉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既绿色又环保,只是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而老百姓营造阴凉之法也是五彩斑斓的,譬如屋檐前挂帘子,院子里搭凉棚,屋子里放竹床、竹凳,床头上放石枕或玉枕等。接下来古代用来纳凉的方法就奢侈多了,非王公贵族不能成行。青铜冰鉴(湖北省博物馆藏)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 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清代宫廷木质冰箱(故宫博物院藏)在古代就有冰箱了,很难以置信吧!但这是真的哦!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 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这种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科学合理,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盖板通常为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可将 活板取下,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掐丝珐琅冰箱 (故宫博物院藏)如果说在唐代就有空调房了,你们会不会信,一开始馆长也是不信的,但是此空调非彼空调哦!虽然作用是一样的 。唐代空调房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这是真的呢,去江南 一些大家族的宅院参观的时候,偶尔几个特别有名的巨贾的宅子里,会有导游介绍到空调房哦。真奢侈,耗费何其巨大的人力物力啊,还是现代装个空调省事。来源:全球博物馆【无线泉州】编辑:程伊露帖子主题:无棉时代,古人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共&17460&个阅读者&
军号:9227633 工分:251321
/ 排名:43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无棉时代,古人是怎么御寒过冬的?
作者:我方团队张天冷了,亲友之间相互祝福叮嘱,也就多了一句话:加衣盖被,保暖防寒。而今科技发达,生活品质一天天高,保暖防寒的衣物被子,常见新品牌,还有各类真皮毛料名贵牌,但对寻常老百姓生活来说,这事永远的主角,却是一种农作物:棉花!棉花,生活中从来离不开的朋友,棉衣棉鞋棉布棉袄棉手套,不同年代不同品牌式样,穿在身上,却是清一色暖暖的记忆,无数的温情。别看这朋友不太起眼,试想一下,倘若没有发明棉花,且不说世界会怎样,我们从小到大那么多冬天会怎么过?细思极恐!不过这个细思极恐的事,放中国古代史上,却是真实存在过的。虽说中国人种棉花织棉花的历史也算悠久,今天种棉花的水平更全世界首屈一指,但棉花,确非中国本土原产,真是远道而来的老朋友。一:没有棉花的古代中国棉花这位老朋友,当年离中国有多远?原产地在阿拉伯和印度,离着中原地区,简直八竿子打不着的远。那没有棉花的年头,中国人穿什么?特别是冬天穿什么?中国古代本土的纺织材料,主要是葛,麻,蚕丝,羊毛。冬天御寒这事,就拿这几样材料做文章。最常见的御寒材料就是丝絮,有高档低档之分,高档的是蚕丝絮,又叫“纩”,低档的是用螺丝用的下脚料,叫做“”。这种材料主要用来做绵袍,《诗经》里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盖的就是这种袍子。当然对于穷人来说,穿有“纩”的袍子是个奢侈事,基本都穿“”的,而填充的袍子,防寒效果也极差,连好些名人不得志时,都为此闹出辛酸事,比如战国名家曾子,当年不得志的时候就是穿这个,大冬天的撸起袖子就见胳膊肘,也因此贡献个成语:捉襟见肘!而放在有钱人身上,不单穿的好,而且这高档绵袍,都是穿在衣服里面,外面还要有层罩衣。有钱没钱,就看袍子穿里穿外。但只靠这个,放在古代寒冷冬天,保暖还是不够,也要穿棉袄,当然那时不叫棉袄,叫“襦”。这东西和袍子一样,也分有钱没钱,有钱人穿的襦,里面冬天填的是丝絮,相对比较保暖,穷人就相对惨,穿的叫“褐”,也是一种粗布衣服。发展到唐朝,襦改叫了袄,高档的都是用毛皮做的,保暖效果更好,当时不是太有钱的,基本也穿不起!当然除了丝絮材料,动物毛皮衣服,也是御寒必备,但高档的毛皮衣服,基本就是贵族有钱人专利,老百姓当然指望不上。指望不上就可想而知,没有棉花的年代里,冬天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是个多么难熬的事情。听听大诗人杜甫的诗就知道: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也就是被子都冻得和铁一样冷。这还是深秋时候的杜甫家,更冷的严冬什么样?想想就得哆嗦。一句哀叹,就是那个年月里,多少穷人家冬天愁苦的缩影。那有没有一种新材料,便宜又好用,在最寒冷的冬天,让平民百姓免去寒冷肆虐?棉花来了!二:棉花来了其实棉花传入中国,说年头也不短,按照最早的记录,当战国年间的曾子,冻得捉襟见肘时,它就已经传来了。以《尚书》的记载,当时中国南海地区的很多部落,就已经来进贡棉花了。 但那些部落进贡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棉花,史家一直争议大!中国最早确切没争议的,有棉花传入的记录,应该是汉武帝年间,以《后汉书》的记载,当时海南岛的珠崖地区,向汉武帝进贡来了棉布。这也就说明:棉花那时早已传入了海南岛,而且连棉布技术都有了。不止海南岛有,也是在汉代的时候,云南哀牢和永昌地区的部族,也都大规模的种棉花了,那时候的棉花叫“H华”,很让那时候的国人瞧新鲜,还拿来用做文学创作,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锦赋》里就有名句:布有H华。唐朝人李善还特意注释:这H华主要是永昌产的,可以织布。而真正让国人开始知道这东西防寒好处的,还有另一个地方的棉花:新疆!新疆的棉花产业,虽说起步上的记录,比海南云南要晚,但规模发展的快,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今天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国,已经种的红红火火,以《梁书》里记录,那种棉花叫“白叠子”,当地人种了织出棉布,拿来和中原人做生意,销路还相当好。今天在新疆,还有好些出土棉布制品,高昌国的墓葬群里,更出土了炭化的棉花籽。虽说这种棉花属于非洲棉,和云南海南那边不是一类,且今天早已淘汰,但确实让国人深切感受:这玩意穿着暖和!不过即使到了唐朝,棉布衣服依然还是珍品,特别在北方地区,更是物以稀为贵,虽然已经有引进种植,可拿来织布真舍不得。以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亲眼所见,晚唐时候的中国北方,也见过棉花,不过都是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拿来当奇花异草欣赏,十分的珍贵!花都这么珍贵,衣服自然更贵,棉布的衣服,在唐朝叫“白叠布”和“木棉裘”,穿这个保暖御寒?依然还是土豪的享受!唐朝年间,确实是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一大步,不单是混了个熟脸,更开始尝试种植,从中唐起,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加上商贸往来活跃,棉花种植也就跨越边疆界限,开始在中国内地铺展开,当然主要还是在南方,福建广东种的尤其多,还开始以棉花来收税,当时的棉布,也就多了一个称呼:南货!而棉花的方便之处,也令国人越发体会,以元朝农学家王祯的赞叹,这东西不用像养蚕那么费劲,而且种了就保证长,种好了产量也有保障,看着稀罕其实比丝絮更合适。也就是在元朝,棉花也不止是南货了,北方的陕西地区,也开始种起来。种的多了,也就十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穿得起了。之所以又跨这一步,也因为一个伟大的女人:黄道婆。这位南宋年间上海贫困人家的童养媳,为逃婚躲进了海船,接着就稀里糊涂拉到了海南岛。这次意外出逃,却成了中国棉花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以后的三十年里,这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在海南学尽了黎族先进的棉纺技术,且和汉民族先进科技完美对接,三十年后她叶落归根回到上海老家,不单带回了棉纺技术,还升级了新型棉纺车,她开发的棉纺车,比英国人早五百多年,中国的棉纺产业,顿时突飞猛进!这事多重要?在她之前,棉花种植虽说普及了,但棉布生产却还麻烦,自此之后,棉布真成了规模化生产,原先是精美奢侈品的棉布,这下生产率突飞猛进,一下华丽转身变生活用品,上海,更成了中国棉纺中心,一句俗语流传天下: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但是,这句俗语确切说,在黄道婆生活的元代,还没有实现!因为棉花全国普及的最后一个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种植量不够。虽然种了很多,但主要还是南方地区,北方基本少见。棉花不够用,绵纺机再开工,也只是空转!解决这个大障碍的人,却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铁腕帝王,一辈子办事强硬,又是农民出身,吃够了饥寒交迫的苦,登基后的一个理想,就是不能再让百姓穿不暖。蒸蒸日上的棉花产业,让他动了心思!于是,他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解决这问题:全国强制种!如何强制?明初国策,全国的自耕农,十亩地以下的,必须种半亩棉花,十亩地以上的,则要加倍种,而且绝不让你白种,种多了有奖,收成好还能免税。 不种?充军流放坐牢?随便挑!而且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中国农业科学发展到这时,种棉花的学问,早已经验丰富,就是在朱元璋手里,来一次大爆发,而且朱元璋本人,对这事更细致,大批技术员下村,专门改良土质土壤,不管任何办法,一定要把棉花种出来!这个意义多重要?以朱元璋原话说:如此十年,吾民贫者少矣!于是,完美的爆发,换来了完美的成果!仅朱元璋在位时,中国的棉花种植业和棉纺业,就成了井喷发展,在朱元璋在位末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都是棉花的重要产地,棉纺织品更从此物美价廉,走进千家万户。到了明朝中期,大学士邱浚就赞叹:棉花已经遍布天下,南北都可以种,棉衣不管贫富都可以穿。当年那被作为神秘奢侈品,令我们先辈如仰望珍宝般仰视的棉花,终于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单是走入寻常百姓家,从明朝中期起,棉布更成了中国的对外品牌,甚至大有叫板丝绸之势,明末仅向菲律宾一个地区出口的棉布,每年就有一万匹以上,那条古代海上航线,我们常说丝绸之路,东南亚人还有一个新称呼:棉布之路!今天好些人说起中国文化,最爱说的,就是国人的保守,封闭,自大。这些毛病,近代让国人吃够了苦头,可那真是我们根上的毛病?不妨低头瞧一瞧,冬天里的棉花哪里来的?也有人在感慨,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不妨问一问:我们的老祖宗,怎么种棉花的。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无棉时代,古人是怎么御寒过冬的?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1942 头衔:市井真小人 工分:1702212
/ 排名:11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713 工分:31597
左箭头-小图标
棉花解决不了人类穿衣问题。60-70年代,拼命种棉花都不能保证军队多发几套军服。靠了化工业,就是毛主席引进的成套化工项目,彻底解决了中国人穿衣的问题。中国人才真正做到了衣食无忧的衣无忧。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57429 工分:812
左箭头-小图标
6楼&首先要更正一点,古代中国天气很暖,长江以南都是热带气候,遍地都是犀牛和大象;中原地带是亚热带气候,西周时黄河两次结冰都被当做“奇异事件”记录下来了8楼&这好像是对的 在商代据说河南都有大象和犀牛 传说中的黄河象,犀牛就不知道叫什么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91942 头衔:市井真小人 工分:1702212
/ 排名:112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90184 工分:7483
左箭头-小图标
狗皮帽子羊皮袄,农村很常见的呀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068518 工分:32301
左箭头-小图标
御寒衣料 有丝有麻有毛料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86604 工分:1988
左箭头-小图标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997063 工分:2297
左箭头-小图标
6楼&首先要更正一点,古代中国天气很暖,长江以南都是热带气候,遍地都是犀牛和大象;中原地带是亚热带气候,西周时黄河两次结冰都被当做“奇异事件”记录下来了 确实如此,但到了战国期就开始冷了,经常下雪,到了汉朝之后就真冷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48102 工分:10257
左箭头-小图标
6楼&首先要更正一点,古代中国天气很暖,长江以南都是热带气候,遍地都是犀牛和大象;中原地带是亚热带气候,西周时黄河两次结冰都被当做“奇异事件”记录下来了 这好像是对的 在商代据说河南都有大象和犀牛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4208 工分:18076
左箭头-小图标
那么朱元璋做了大好事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75933 工分:919
左箭头-小图标
首先要更正一点,古代中国天气很暖,长江以南都是热带气候,遍地都是犀牛和大象;中原地带是亚热带气候,西周时黄河两次结冰都被当做“奇异事件”记录下来了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34346 工分:2812
左箭头-小图标
2楼&有种植物叫葛藤!葛藤可以制取葛麻纺纱织布的。4楼&中药野葛!和楼主说的棉,没关系. 楼主说“无棉时代”。看来3楼4楼省题不严啊。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08439 工分:4541
左箭头-小图标
2楼&有种植物叫葛藤!葛藤可以制取葛麻纺纱织布的。中药野葛!和楼主说的棉,没关系.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900390 工分:5994
左箭头-小图标
2楼&有种植物叫葛藤!葛藤可以制取葛麻纺纱织布的。葛藤的保暖性能还是比不上棉花。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34346 工分:2811
左箭头-小图标
有种植物叫葛藤!葛藤可以制取葛麻纺纱织布的。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5条记录]&分页:
&对无棉时代,古人是怎么御寒过冬的?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筋混凝土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