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心理学是科学。学习心理学的人士都知道看待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会偏离实际地误人误己!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2章 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医学心理学习题_伤城文章网
医学心理学习题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齐齐哈尔医学院 医学心理教研室 前言随着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的转变, 要求医学不仅从生物科学角度, 而且应该从心理和社会学角度解释健康和疾病问 题,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质量。在高等医学院为医学生开设《心理学医学》课程正是顺应 当前医学模式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心理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各医学 院校本专科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 已成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但由于目前对临床 医学生的教学课时仍然偏少, 课堂上无法充分讲授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全部知识。 因此为了 加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教学及为学生自学和复习的需要,我们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为蓝本,并参考国内一些权威著作和精选试题编写了《医学心理学学习指南》 这一本配套教材。 学习指南主要包含学习纲要、教学大纲要求提示、各章节重点内容概要、练习题及参考 答案四个部分,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在各节重点内容概要部分,除了对重点内容 做了描述或提示,还对部分概念的理解及一些症状之间、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可扩展学生 的视野;练习题方面采取多种题型、由浅入深、难易结合、内容广泛的方针,对学生的课后 复习及应试练习均有很好的帮助。 本书由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参与编写,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规 范性和针对性, 不但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还可作为专业青年教师的备课参考及考试 命题参考。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及编写者们的能力和水平所限, 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之处, 恳请 使用本书的师生们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我们将非常感谢。编者 2006 年 10 月 目绪录论…………………………………………………………………………………………… 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 临床心理评估………………………………………………………………………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病人心理………………………………………………………………………… 医学领域人际关系………………………………………………………………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学 习 纲 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目的与要求目的: 目的 学习医学心理学有关的概念,医学模式转变及其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掌握: 掌握: 1、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2、 医学模式的转变。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熟悉: 1、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2、 医学模式的定义。 3、 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 了解: 了解: 1、 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2、 生物医学模式。 3、 医学心理学简史【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一般概念1.医学心理学定义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 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医学心理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归纳为七个方面: ①探讨在人类的健康和 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 ②阐述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 规律和机制; ③对病人的心理或行为方面进行评定或诊断的方法; ④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的 原则与方法;⑤探讨脑与行为关系;⑥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⑦保持和 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科学原则与方法。 3.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从应用角度来探讨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就成为心理学在 医学领域应用的代名词, 负责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中的作用的学科。 因此涉及到的主要 相关或相近研究领域包括了心理学许多重要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 学、护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社区心理学、缺陷 心理学和药物心理学等,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可被视作医学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干预的手段。 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则既被当做是医学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又被视为医学的分支学科。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1.医学模式定义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 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2.历史上的医学模式 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历史 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神灵主义(spiritualism)、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ical)、生物医学(biomedical)和生物-心理-社会(bio-psychosocial)四种医 学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心-身关系认识的不同。 3.健康(health)新概念:健康乃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和衰弱。 4.医学模式的转化 生物医学模式无疑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 促使新 的医学模式加速走上医学舞台。1977 年 Engel 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卫生 护理工作中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指导研究和教育等工作, 成为新的医学模式诞生的里程 碑。 5.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 (1)医学心理学的健康和疾病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 (2)另一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简史1.医学心理学发展概况。 (1)1852 年德国哥顿挺大学洛采(Lotze,RH.)在其撰写的《医学心理学》一书中,首 次提到“医学心理学”一词,而后又转向心理学,他在 1867 年出版的《医学物理学手册》 一书中,谈到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1896 年,冯特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默(Witmer,L.),首创“临床心理学” 一词,被尊为美国的“临床心理学之父” 。 (3)1905 年,第一个智力测验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心身医学,诞生于二十世纪 30 年代。 (5)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后是临床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期。 (6)二十世纪 70 年代,行为医学迅速发展。 2.我国医学心理学发展历程。 (1)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丁瓒()于二十世纪 30 年代开始在北京协和医 院脑系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并在医院、学校和工厂创办了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卫生室。 (2)1958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病科合作,针对当时为数众多、 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治疗,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 引起了人们对医学心理学的重视。 (3)二十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防治地方性克汀病(现称为碘缺乏病)中,对患病儿童 的智力鉴定设计了一套量表,制定了“地方性克汀病智力分级的初步方案” 。 (4)二十世纪 70 年代,在国内一些地方曾经开展过关于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 (5)1979 年对于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其一,正式 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其二,在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文件中,正式提出了 1979 年卫生部要求“有条件的院校都要开设医学心理学” 。其三,北京医科大学(当时的北京医 学院)率先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性问题1.医学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⑴描述心理行为状况; ⑵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⑶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 2.研究过程 ⑴问题和提出假设; ⑵收集资料; ⑶检验假设和建立理论; ⑷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①信度(reliability)是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即:如果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或观察条 件下,所得结果一致,便表明此研究结果是可信的或可靠的。 ②效度(validity)是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真实性,或与实际相符合的程度。高效度是一 切研究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研究价值的重要标准。研究效度可分为内效度(internal validity)和外效度(external validity)。 3.研究类型 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如根据研究目的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根据研 究性质分为描述性和控制性研究。 此外还有人按照研究所涉及的时间特点, 将研究分为横断 (cross sectional) 研 究 和 纵 向 (longitudinal) 研 究 , 前 瞻 (prospective) 研 究 和 回 顾 (retrospective)研究。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 ⑴观察法(observation study)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试者的行 为言谈、表情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⑵依研究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法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观 察法按其被使用的场合,可分为自然观察法、现场观察法、临床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 ⑶观察法的优点:①用途较广,使用简便,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被观察者处 于自然状态下被别人观察, 因而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材料, 为以后的研究指出方向。 ③不需要交谈。④费用低,使用的仪器少。 ⑷观察法的缺点:①观察法不适于内隐行为的研究如,手淫、低声的威胁、抱怨和性 行为等。②由于常须被动地等待某些现象的出现,因此花费时间较长。③易受被观察者的影 响。④如果观察者的技术不熟练或受期待效应影响,会造成观察偏差。 2.调查法 ⑴调查法(survey study)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受试者的心理活 动的方法。 ⑵调查法有:问卷、谈话、采访、座谈、书面材料分析等。 ⑶调查法的优点: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需要任何复杂的设备,在短 期内便可获得大量自我报告资料。 ⑷调查法的缺点: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受试者影响大, 不合作的态度会降低研究效度。 如果是会谈法, 则研究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问卷编制的质量和适用范围也会影响结 果。 3.个案法 ⑴个案法(case study method)对单个受试者进行的多方面研究,包括收集关于这个受试 者的历史背景资料、测验材料、医学档案,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反映。 ⑵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病人。 ⑶个案法的优点:由于研究对象少,便于进行全面、系统及深入的研究,研究者通过研 究一个个案,从中推出有关现象的一般性原则。另外,在临床研究中,对典型病案的个案研 究意义重大。 ⑷个案法的缺点:①个案研究缺乏代表性,在推论总体上要特别慎重。②个案研究是非 控制性观察,获得的材料粗略、多属于描述性的。③主观偏见会降低个案研究的效度。 4.相关法 ⑴相关研究法(correlational study method)是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 方法与统计技术。 ⑵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如果要证明变量间是因果关系,就要满足三项标准:①在 时间上总是先发生,然后才是其结果;②所假定的原因与其结果之间相互关联;③排除其它 可能的原因关系解释。 5.实验法 ⑴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临 床实验。 ⑵实验研究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 设置可能引起行为改变的可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 设立 2 个以上的样本组,它们除了可变化影响因素外,在其它所有方面都相似;第三,当影 响因素发生改变时,记录行为改变的数据。 ⑶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要精确地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证实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按 照对照设计的程度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水平,将实验研究分为三类: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 验。由于真实验严格实施比较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研究的效度最高,然后依次是准实 验和前实验。 6.测验法 测验法(test method)是利用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来测量和评定个体的能力、态度、性 格、成就和情绪状态等心理特征的一种研究和诊断方法。习一、选择题 型题】 【A 型题】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 ) A 交叉学科 B 心理学学科 C 医学学科 D 精神病学学科 E 分支学科 2.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洛采(Lotze) B 冯特(W Wundt) C 惠特曼(L witmer) D 霍尔(Hall) E 卡特尔(JM Cattell) 3.心理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 A 希波克拉底提出气质体液说 B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理论 C 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题 D 詹姆斯等人提出新心理学理论 E 巴甫洛夫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4.下列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A 动物的心理发育 B 病人的焦虑 C 人际关系紧张 D 人的不良行为 E 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5.下列哪一项是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 A 临床心理学 B 变态心理学 C 心身医学 D 健康心理学 E 以上都是 6.心理学是( )的分支学科 A 行为医学 B 应用心理学 C 神经心理学 D 护理心理学 E 社区心理学 7.医学模式是( ) A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B 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 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 D 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 E 以上都不是 8.关于医学模式,不正确的描述是( ) A 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 B 存在于近 30 年 C 影响医学工作者的行为 D 包括疾病观和健康观 E 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9.1977 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需要一种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 的挑战》的作者是( ) A Freud S B Engel GL C Wundt W D Pavlov I E Wundt W 10.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 A 现代心身素质降低 B 心脑血管疾病等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 C 人预期寿命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带来了新的健康和疾病问 题 D 精神病和其它功能性疾病发病率高, 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对医学提出 更高的要求 E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病,同时要求有好的心情,即使在躯 体治疗过程中,也要求治疗方案能保证个体一定的生活质量 11.《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心理学观点属于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哪 、 一阶段( ) A 神灵医学心理学时代 B 哲学医学心理学时代 C 科学医学心理学时代 D 现代医学心理学时代 E 以上都不是 12.有关生物医学模式错误的说法是( ) A 该模式的出现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B 注重生物学因素对人的影响 C 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D 忽视人的社会性 E 该医学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原因, 因此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 法进行治疗 13.临床心理学是由以下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 ) A L.Witmer B S.Freud C E.H.Erikson D B.F.Skinner E Maslow 14.关于生物医学模式,不正确的叙述是( ) A 百年来阻碍了人们对疾病原的深入理解 B 受心身二元论和分析还原论的影响 C 在医学研究中注意生物因素忽视心理社会因素 D 仍在影响着大多数临床医生的诊断思路 E 对人类战胜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15.认为精神或幽灵是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原因的医学模式是( ) A 神灵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 以上都不是 16.把人简单的看为一部“机器”的医学模式 ( ) A 神灵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 以上都不是 17.( )医学模式认为医学模式强调身心一元论的观点,人的身(肉体或生理)心(精 神或心理)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是环形的,而非线性。 A 神灵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 以上都不是 18.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为( ) A 认为任何身体疾病必定有其特殊的生物学原因 B 认为没有躯体疾病就等于健康 C 认为疾病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环境无关 D 认为引起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心理因素 E 认为临床医学服务的对象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 1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 ) A 心身是统一的 B 心理对健康和疾病有能动作用 C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D 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 E 以上都是 20.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 ) A 只要没有躯体疾病就是健康 B 只要达到心理舒适状态就是健康 C 社会适应良好状态 D 没有躯体疾病,不存在心理问题 E 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21.WHO 的健康观念就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对医学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体现了 ( )医学模式。 A 神灵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 以上都不是 22.( )首先提出了“医学心理学”一词 A 赫尔(Hall,GS.) B 洛采(Lotze,RH.) C 魏特默(Witmer,L.) D 比奈(Binet,A.) E 坎农(Cannon,WB.) 23.关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 ) A 心身医学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 B 行为医学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 C 健康心理学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 D 临床心理学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 E 生理心理学出现在 20 世纪初 24.某医生,多年来从事有关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以下哪项学科不是他 所从事的工作范围( ) A B C D E变态心理学 心理卫生 精神病学 行为医学 教育心理学型题】 【X 型题】2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 A 探讨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 B 阐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C 对病人的心理或行为方面进行评定或诊断的方法,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 D 探讨脑与行为关系,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E 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科学原则与方法 26.医学心理学是研究( ) A 脑功能和行为关系 B 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C 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 D 研究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异常 E 研究护理工作中心理学问题 27.有关医学和心理学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 医学与心理学都以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和服务对象,两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B 医学研究偏重于人的生理方面,而心理学研究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方面 C 心理学的知识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 D 心理学仅在医学的个别领域有作用 E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在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活动中,越来越需要心理学 28.不同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医学模式,主要包括( ) A 神灵医学模式 B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 生物医学模式 D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 以上都不是 29.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是( ) A 医学问题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去研究 B 现代心理疾病比躯体疾病更重要 C 心理社会有关课程应列为医学基础教育课 D 注意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能动作用 E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0.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 ) A 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引起或伴发生理变化,如愤怒时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 B 行为危险因素造成疾病,行为保护因素(如均衡饮食、合理运动、不吸烟和一定的心理 调适能力)则有益健康 C 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 疾病易患人格 (如 A 型行为) 和健康促进人格 (如坚韧人格) D 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病人的恐惧不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躁狂 E 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如幻肢痛 二、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 2.医学模式 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健康的概念三、简答题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2.历史上的医学模式? 3.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几个方面?四、填空题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 与 的相互关系,研究 在疾病的发生、 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是 的分支学科。 3.医学心理学是 和 相交叉的一门学科。 年德国心理学家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 从此, 4. 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 5.现代医学模式是 。 6.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成立之始 (1948)在宪章中提出了健康新概念, , 健康乃是 “ 、 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 和 7.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 、 和 的集中反 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8.医学模式主要包括 、 、 和 。 9.1977 年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 模式。 10.生物医学模式无疑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但是,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理社会方面隔 裂开来, 把疾病看做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 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解释人的心 理和行为障碍,反映了 和 观点。五、论述题1.简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 2.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型题】 【A 型题】 1.A 6.B 11.B 16.C 21.D 型题】 【X 型题】 25.ABCDE 2.B 7.A 12.C 17.D 22.B 26.BC 3.C 8.B 13.A 18.E 23.D 27.ABCE 4.A 9.B 14.A 19.E 24.E 28.ABCD 29.ACDE 5.E 10.A 15.A 20.E30.ABCDE 二、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 医学心理学: 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 医学心理学 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医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 医学模式 的指导思想。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 的医学模式, 主要包括: 神灵主义、 自然哲学、 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四种医学模式, 3.健康 健康:健康乃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 健康三、简答题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①探讨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因素的作用; ②阐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③对病人的心理或行为方面进行评定或诊断的方法; ④对病人实施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 ⑤探讨脑与行为关系; ⑥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⑦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科学原则与方法。 历史上的医学模式? 2、历史上的医学模式? 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出现于公元前 10,000 年的石器时代。 ②从公元前 3,000 年前后开始,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出现,它以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基础。 ③在文艺复兴开始不久, 笛卡尔提出健康是生理躯体的一种状态, 在理论上为生物医学模式 奠定了基础,推动医学摆脱宗教影响,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④1977 年 Engel 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卫生护理工作中用生物-心理-社 会模式指导研究和教育等工作,成为新的医学模式诞生的里程碑。 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几个方面? 3、心理社会因素和躯体的相互影响表现为几个方面? ①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引起或伴发生理变化,如愤怒时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 ②行为危险因素造成疾病,行为保护因素(如均衡饮食、合理运动、不吸烟和一定的心理调 适能力)则有益健康。 ③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疾病易患人格(如 A 型行为)和健康促进人格(如坚韧人格) 。 ④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癌症病人的恐惧不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躁狂。 ⑤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如幻肢痛。四、填空题1、心理因素 健康和疾病 心理因素 2、应用心理学 3、医学 心理学 4、1879 冯特 心理实验室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6、身体 心理 社会方面 7、心身观 健康观 疾病观 8、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9、Engel 生物医学模式 10、二元论 机械唯物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五、论述题1、简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 简述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 生物医学模式无疑推动了生物医学的发展, 但是, 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心理社会方面隔 裂开来, 把疾病看作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 试图仅仅根据躯体过程的紊乱来解释人的心 理和行为障碍,反映了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首先,医学的发展已经大大降低了传 染病死亡率。目前,心、脑血管病、癌症等多病因疾病成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中排在前 列的病种。其二,人预期寿命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带来了新的 健康和疾病问题。其三,精神病和其它功能性疾病发病率高,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 意,因此对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 病,同时要求有好的心情,即使在躯体治疗过程中,也要求治疗方案能保证个体一定的生活 质量。最后,在医学界内部,越来越多的医生逐渐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疾病原 因,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将心理社会因素纳入观察范围。同时,医学教育 也产生了变化,人文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更多地进入临床教育。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 病的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促使新的医学模式加速走上医学舞台。 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 2、医学模式转化同医学心理学间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的健康和疾病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致。 因此,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 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的过程中, 医学心理学在其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和推动 作用。 首先, 医学心理学帮助医学界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 认识人心理活动的规律 和心身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从理论观念上彻底动摇生物学模式的二元论的心身观, 将人的 身心和外界环境(社会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其次, 医学心理学为医学 提供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手段, 有助于改善病人行为, 提高医学研究的科学水平和医 疗服务的质量。最后,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帮助生物医学克服“重治轻防”“只见病不见人” 、 的不良倾向,为培养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求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 科研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第一,新的医学模式有助于消除“心理至上”和“精神万能”的观点,既看到 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又不过分夸大。第二,新的医学模式 有助于促进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同生物医学工作者的联系与合作, 使双方各得其益, 从而促进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第一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学 习 纲 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 目的: 学习心理与脑和客观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 掌握: 1.人的心理现象基本结构。 2.心理现象的实质。 3.意识与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基本属性。 熟悉: 熟悉: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意识的不同水平。 3.注意的种类。 了解: 了解: 1.心理学发展简史。 2.意识状态。 3.梦的功能。[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或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科学。 行 为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还包括看不见的内隐行为。 2.人类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经历的最熟悉的现象, 也是自 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现象。人们对周围世界要听、看、嗅、尝,用手触等,就会产生感觉 和知觉。事过境迁仍会留下一定的经验或能唤起当时的情境,这就是记忆。为了解周围某事 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还会进行一番思索,就是思维和想象。这些感觉、知觉、记忆、思 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都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 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 人在认识周围事 物的过程中,对它总持有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怒、哀、乐等体验,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人们还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自觉地确定目标,力求达到目的,这样的心理活 动就是意志过程。 认识、 情绪和意志过程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统称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 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带有个人特征。 每个人由于先天素质不同, 后天的生 活条件和所受的教育影响有差别, 各自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又不尽相同, 致使每个人的精神 面貌各具特色。 关于这些个体差异性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即人格或个 性。它包括意识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如 能力、气质、性格)以及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 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 来看, 它有发生、 变化的过程, 并具有共性规律。 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 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具有差异性规律。除气质外,人格是通过 心理过程形成、发展和得以表现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对心理过程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所有上述的心理现象必须在一个清晰的背景上表现, 不同清晰程度的背景又构成了人 的不同的意识状态。 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 将它们结合起 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 3.心理现象的实质 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人类认识史上重大的原则问题。心理的实质 是什么?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②脑是心理的器官; ③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观念的; ②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③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④人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4.心理学简史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可谓“以哲学为父,生理学为母,以生物学为媒, 生育的新生儿就是独立门户的心理学” 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艾宾浩斯 。 (Ebbinghous, H.,1908)将心理学的历史概括为“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五大学术思想体系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分析学派。第二节 意识与注意1.意识 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觉知状态。 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 是心理反映的 最高形式。意识可分为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意识有两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被动的 和主动的。按照注意或觉知程度分类,意识有不同水平:焦点意识;边缘意识;下意识;无 意识。 2.睡眠 睡眠是机体规则的、反复出现的可逆状态,是生存所必需的一种自动行为。人 的一生中大约有1/4-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在睡眠过程中人又不可避免地要做 梦,而睡眠与梦同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3.梦的功能 做梦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梦是保证心理康宁的必要条件; 梦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梦与学习记忆。 4.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注 意是与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 5.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而 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提供了一种机制, 决定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哪些不可以, 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 或注意将一定对象“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 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 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对于注 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 6.注意的种类 注意可以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 不需要意志努力,与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自身状态、需要、情感、兴趣及过去经验有关。随 意注意即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 与活动的目的、 任务、 兴趣、活动的组织及过去的经验、个体的人格特点、意志品质有关。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 种特殊形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 意志努力。 7.注意的基本属性: (1)注意的选择性 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间,选择一种进行注 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注意的持续性 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力保持在某个认识的课题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 稳定性, 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没有持续的注意人们难以完成任何实践操作。 小儿多动症就是一种以注意障碍为主的精神疾病。 (3)注意的分配性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 到不同的活动当中, 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 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 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同活动的性质有关。习一、选择题: 选择题:题型题】 【A 型题】 1.关于动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以下哪项正确( ) A.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事物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的基本反映形式 B. 知觉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高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C. 知觉是脑对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是低等脊椎动物阶段的基本反映形式 D. 高等脊椎动物所进行的复杂的行为的反映形式属于思维萌芽阶段 E. 以上都不对 2.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特点( ) A. 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 B. 生物体对于外界反映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 C. 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作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 D. 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E. 以上都不对 3.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 ) A. 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 B.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C.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 D. 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E. 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 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 ) A. 心理活动和行为 B. 情绪和行为 C. 心理活动和观念 D. 智力和观念 E. 智力和情绪 5.对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现象的哪个过程 ( ) A. 思维 B. 想象 C. 注意 D. 记忆 E. 感知 6.推动人类意识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A. 使用工具 B. 制造工具 C. 集体劳动 D. 语言 E. 以上都不是 7.梦是属于哪种心理现象( ) A. 幻想 B. 妄想 C. 无意想象 D. 创造想象 E. 再造想象 8.注意的两个特征是( ) A. 广泛性与集中性 B. 指向性与稳定性 C. 广泛性与稳定性 D. 指向性与集中性 E. 集中性与稳定性 9.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而是经常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属于( A. 注意分配 B. 注意转移 C. 注意分散 D. 注意起伏 E. 以上都不对. 10.一声霹雳、一道闪电,这些极强的刺激能立刻引起( ) A. 有意注意 B. 注意转移 C. 无意注意 D. 注意分配 E. 注意分散 11.钢琴演奏家能手、眼、脚并用,弹好一首乐曲,这是( ) A. 注意的稳定性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分配 E. 注意的起伏 12.把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流派是( ) A. 机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构造主义 D. 精神分析学派 E. 格式塔学派 型题】 【X 型题】 13.心理学研究( ) A. 动物的心理现象 B. 儿童的心理现象 C. 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D. 除动物以外所有的心理现象 E. 生物的心理现象) 14.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 A. 是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B. 只适用于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C. 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D. 只适用于成人心理现象的研究 E. 只适用于研究儿童的心理现象 15.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和人格 B. 知、情、意和能力、气质、性格 C. 知、情、意和个性 D.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E.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16.心理过程包括( ) A. 认识 B. 情感 C. 意志 D. 能力 E. 需要 17.人的心理是( ) A. 脑的机能 B. 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大脑活动的产品 D. 一种客观的现象 E. 心脏的机能 18.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 ) A. 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证明 B. 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C. 临床事实的证明 D. 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E. 动物的进化 19.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 ) A. 事物的形象 B. 概念 C. 体验 D. 活动 E. 以上都不是 20.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 B. 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C. 心理就是行为 D. 行为就是心理 E. 行为支配心理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 B. 心理学是社会科学 C. 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D.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E. 心理学是思维科学 22.意识包括( ) A. 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B. 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C. 睡眠 D. 梦 E. 需要 23.梦的特点包括( ) A. 梦境的不连续性 B. 梦境的不协调性 C. 认知的不确定性 D. 认知的完整性 E. 情感的真实性 24.注意的集中性( ) A. 是指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 B. 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C.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D. 表明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 E. 是指向的一个深入 25.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 )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范围 E. 注意的分散 26.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 A. 注意的转移 B. 分心 C. 注意的范围 D. 注意的分散 E. 注意的分配 27.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 ) A. 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 B. 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 C. 所从事的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D. 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E. 所从事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的 28.科学心理学形成后产生的几大流派是( ) A. 构造主义 B. 机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完形心理学 E. 心理分析学派 29.按照注意或觉知程度分,意识的不同水平有( A. 焦点意识 B. 下意识 C. 边缘意识 D. 注意 E. 无意识 30.注意的基本属性有( ) A. 注意的选择性 B. 注意的集中性 C. 注意的指向性 D. 注意的持续性 E. 注意的分配性)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心理学 2. 意识 3. 注意 4. 注意的分配 5. 不随意注意 6. 随意注意 7. 随意后注意三、简答题: 简答题: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梦的功能是什么? 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四、填空题: 填空题:1. 心理是 的功能,是 的反映。 2. 心理学是研究 的科学,或是关于个体的 及 的科学。 3. 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的 将心理学的历史概括为“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 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 4. 人脑 功能异常,可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使正常的心理活动无法进 行。 5. 人类大脑两半球具有 功能。 6.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 和 , 心理是客观现实 和 的反映。 7. 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创的标志是北京大学于 年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 8. 自我意识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其形式包括 、 、 、 和 。 9. 按照注意或觉知程度,意识可分为 、 、 和 。 10. 意识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 、 和 。 1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 和 。 、 和 三种。 12. 注意可分为 13. 注意的基本属性有 14.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 、和 、 、。 和 。五、论述题: 论述题:1. 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型题】 【A 型题】 1.C 6.D 11.D 型题】 【X 型题】 13.ABC 18. ABCDE 23. ABC 28. ABCDE 2.C 7.C 12.C 3.B 8.D 4.A 9.D 5.C 10.C14.AC 19.ABCD 24. BCE 29. ABCE15.AC 20.AB 25. AD 30. ADE16.ABC 21.ABC 26. BD17.AB 22.AB 27.ABCDE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或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科学。行为包括可 心理学 观察的外显行为,还包括看不见的内隐行为。 2.意识: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觉知状态。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心理反映的最 意识: 意识 高形式。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注意: 注意 4.注意的分配: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 的活动当中,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 5.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 6.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 7.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 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 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三、简答题: 简答题: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些方面?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而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意 志过程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另外,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 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 质和性格。 梦的功能是什么? 2.梦的功能是什么? (1)做梦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2)梦是保证心理康宁的必要条件。 (3)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联。 (4)梦与学习记忆有关。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3.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与意识紧密相关。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 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另一方面,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 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四、填空题: 填空题:1. 脑 客观现实 2. 心理现象 行为 心理现象 3. 艾宾浩斯 4. 网状结构 5. 不对称性 6. 内容 源泉 主观 能动 7. 1917 8. 自我观察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监督 9. 焦点意识 边缘意识 下意识 无意识 10. 自然发生的正常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改变状态 意识障碍状态 11. 指向 集中 12. 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13. 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的持续性 注意的分配性 14.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 派精神分析学五、论述题: 论述题:1、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试述心理现象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脑的进化看, 人脑及心理功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 这一点可以从动物进化的不同阶段 的神经系统和行为特点的相互关系上看出来。 在进化的最初阶段, 动物只有弥散的或网状的 神经系统,相应的行为也较为简单。随后出现的头部神经节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而 具有头部神经节的动物就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了。 从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管状神经 系统,并有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区分,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脑。与此同时, 动物的行为也变得较为复杂了。人脑的形成大约经历了 10 亿年,大脑皮层特别是新皮层在 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可以适应各种各样极度复杂的自然环境, 心理现象相应地变得更加 复杂和微妙。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脑不会独自产生心理,必 须是客观事物作用它时,才实现反映机能,产生心理。虎孩、狼孩、熊孩等虽然都具备人的 生理解剖特点,但由于他们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正常心理。 ②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感觉、知觉、思维、想象, 到情感、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然而,人的主观心理并不是死板地、机 械地反映事物,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每个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 反映带有主观性。另外,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还能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人类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雄辩地证明, 人类的生存进货都是人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相互适应、 协调, 根据人类需要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结果。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 学 习 纲 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 目的: 学习几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医学领域的意义。 掌握: 掌握: 1.行为和行为学习理论的概念。 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4.认知的主要特点及认知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熟悉: 熟悉: 2. 艾里斯的认知 ABC 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 3. 运用认知理论分析心理障碍的形成。 4.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障碍的解释。 了解: 了解: 1. 对行为学习理论的述评。 2. 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原理。 3. 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 4.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途径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即潜(无)意识、前意识和 意识潜意识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量, 是人活动的内驱力, 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 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 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同意识之间, 担负着“检查官”的角色, 严密防范以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进入意识之中。意识指直接与感知有关的心理部 分,它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心理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本能和欲望。 2.人格理论 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将 人格分成“本我” (Id)“自我” 、 (ego)和“超我” (superego)三部分,自我在本我、超我、 环境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三者之间的冲突使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 产生焦虑。 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长期冲突 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3.关于心理障碍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病人还是正常人,在其内心都经常地 进行着本我、自我和超我间的斗争。病人的症状是有深刻含义的,症状仅仅是一种伪装,它 们实际上代表一个人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的情感或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痛苦与精神创伤。 人的 大多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来自于童年时代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事件, 由于这些事件会引起 焦虑和痛苦, 故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表面上看是被忘掉了)。 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失去作用, 它们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4.新弗洛伊德派的观点 新弗洛伊德派与弗洛伊德不同之处,是更强调病人现在的环 境、对个体生活经历具有持续影响的方面、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自我功能和自 我概念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更少关注生物决定因素。第二节行为心理学途径1.行为与行为主义 “行为”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就是某一种生物或人类在其与 外界事物的交往中所采取的行动; 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大类。 行为学家主要关心环境 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而忽视有机体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强调人的心理是在和环境的交 互作用中形成的, 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家要探索的问题是: 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 随后的行为?等等。因此,华生主张心理学研究采用“刺激―反应”途径(S―R途径),即由 人所受到的刺激推测他的反应; 通过对环境刺激的系统操纵, 来观测人的行为变化并由此探 讨改变人行为的方法。 2.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 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 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 病。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1967年米勒进行了内脏学习实验,证实了内脏反应也可以通过 操作性学习加以改变。第三节 人本主义途径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潜能,强调人天生“性 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反对贬低人性、把人性与社会文化对立起来;又 拒绝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反对在实验室里用心理变量来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的行为主 义。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自身潜能的发展,从而曾被称为心理学的 “第三势力”。 2.人本主义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当关心人 的主观体验,帮助人实现其最大的潜能。为此,应当不带任何偏见地了解个体所经历过的事 件,了解影响其自我实现的环境和社会障碍。在此基础上,帮助来访者创造一个充满温暖、 友好和支持气氛的人际环境, 向病人提供无条件的关怀和尊重, 就能促使病人自己改变自己。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途径1.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 故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目前认知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之一。 2.认知途径 把人看做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的认识过程视为信息的接受、贮存 与提取和加工的过程。它反对行为途径的简单机械的 S―R 公式,认为认知有决定行为的重 要作用;它也反对精神分析途径的潜意识(本能)决定论,强调理性和认识的重要性。 3.认知疗法 认知途径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主张采用认知疗法来帮助病人解除精神 痛苦或心理障碍。 它强调, 认知上的歪曲与局限是造成情绪障碍和行为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为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错误观念。 4.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贝克在对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病人大都有对现实的过 分消极的曲解, 他由此归纳出五种类型的认知歪曲, 并设计了一套方法指导病人区分事实与 信念,将信念和预断作为“假说”进行严格检验。第五节 生理心理学途径与心理生理学途径1.生理心理学 是生理学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或脑 ―行为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生理心理学途径又被称为“生物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 途径。 2.生理心理学途径 研究者希望了解的主要问题是, 不同部位、 不同程度或范围的脑损 伤或刺激对机体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设计对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心理诊 断和治疗方法,明确某些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在这一途径的研究中,所采用的自变量为生理 性质的;所用的因变量为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 3.心理生理学 是心理学同生理学间的交叉学科, 它不同于生理心理学。 心理生理学研 究心理或情绪活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的影响。 4.心理生理学途径 采用这条途径的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要回答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心 身关系。具体课题主要有:各类情绪的生理反应是什么,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同样的情绪刺 激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心理刺激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引起生理变化?心理反 应同生理反应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此外,心理生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还有睡眠与梦所伴随的 心理生理变化,认识活动时的心理生理改变,内脏活动的自我调节和学习的问题,各种原因 引起的意识的改变状态时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及心理生理学技术在测谎中的应用等。 5.心理生理学途径研究的意义 这条途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性刺 激物)如何被转化为生理生化变化,并进而对人的躯体方面产生影响。这对于阐明心理因素 的致病机制和心理治疗对躯体机能的积极影响,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心理生理学途径目 前已成为心身疾病研究中的一条重要的路线。? 6.两条途径的关系 上述两条途径是不同的,但又是有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从辩证唯 物主义的角度看, 心理活动与脑的神经生理过程是有区别的, 心理活动是脑的神经生理过程 的产物或属性;反过来,心理活动产生后又能与脑的神经生理过程发生相互影响。因此,人 的生理与心理方面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第六节 各条途径的综合应用1.各条途径的综合应用 对于医学领域中的大多数心理学问题, 我们均可采用上述一条 或几条途径加以探讨。每条途径都有优点和最适于解释与处理的问题,也都有其局限性,只 能说明问题的某一侧面。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 从而需要从不同的方 面与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加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整体的认识。因此,上述六 条途径不应当是相互排斥的,而应当是相互补充的。 2.不同途径的探讨导致不同水平的解释,又导致对病人问题的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学水平的解释导致药物和手术治疗。 行为途径导致行为矫正, 或为病人提供新的学习经 验,奖励其减肥行为。认知途径除了行为技术外,还会尝试改变病人对肥胖的认识评价以及 进食时的思想活动。 精神分析途径导致帮助病人获得领悟, 找到新的渠道以疏泄内心的紧张 不安。社会文化上的解释则导致帮助病人改善人际关系,或改变社会与文化环境。习一、选择题: 选择题:题型题】 【A 型题】 1.精神分析心理结构理论把无法被个体感知的心理活动称为() A.催眠状态 B.潜意识 C.前意识 D.超意识 E.边缘意识 2.精神分析把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 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能被带 到意识中的心理活动称为( ) A.超意识 B.回忆催眠 C.前意识 D.唤醒 E.边缘意识 3.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来辨明是非,分清善恶,遵循至善原则的人格部分是 ( ) A.自我 B.本我 C.理想我 D.超我 E.理性我 4.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遵循快乐原则的人格部分是( ) A.本我 B.自我 C.忘我 D.超我 E.理想我 5、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的根源是( ) A.本我与超我关系的不协调 B.超我过高的要求是重要的原因 C.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所造成 D.自我无法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E.本我的能量过大 6.饮酒后感到“烦闷解除” ,逐渐形成了饮酒的嗜好,这属于( ) A.惩罚 B.消退 C.负强化 D.正强化 E.以上都不对 7.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消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减弱的现象属于 ( ) A.消除 B.消退 C.负强化 D.惩罚 E.以上都不对 8.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积极的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减弱的现象属于 ( ) A.惩罚 B.消退 C.消除 D.负强化 E.弱化 9.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消极的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的现象属于 ( ) A.消退 B.强化 C.增强 D.负强化 E.正强化 10.操作条件反射中,行为发生后导致积极的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的现象属于 ( ) A.强化 B.正强化 C.学习作用 D.积极刺激 E.增强 11.艾利斯的 ABC 理论中的 B 因素是指( ) A.行为因素 B.信念因素 C.生物因素 D.中间因素 E.以上都不是 12.贝克提出了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 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最重要的是 ( ) A.生活事件的性质 B.生活事件的量 C.个体的认知因素 D.个体对刺激的反应 E.生活事件的质 13.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内在趋向,精神病态是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使人偏离自我实现方 向所致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贝克 C.马斯洛 D.罗杰斯 E.艾利斯 型题】 【X 型题】 14.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 A.前意识) B.本我 C.潜意识 D.意识 E.超我 15.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将人格分成 ( ) A.本我 B.理想我 C.自我 D.无我 E.超我 16.属于精神分析疗法的有( ) A.自由联想 B.梦的解释 C.催眠 D.错误分析 E.来访者中心 17.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途径主要有( ) A.心理分析途径 B.行为心理学途径 C.认知心理学途径 D.人本主义心理学途径 E.生理心理学途径和心理生理学途径 18.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华生 B.贝克 C.马斯洛 D.罗杰斯 E.艾利斯 19.认知治疗途径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 ) A.华生 B.贝克 C.马斯洛 D.罗杰斯 E.瑞米 2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 A.要重视人的本能的作用 B.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C.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D.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E.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潜意识 2.前意识 3.本我 4.自我 5.超我 6.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简答题: 简答题:1. 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2.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四、填空题: 填空题:1.心理学家斯金纳进行的著名实验研究称为 。 2.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包括强化、 和 。 3.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潜意识和 。 4.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中遵循快乐原则的是 , 而遵循现实原则的是 。 5.艾利斯的 ABC 认知理论中,A 是指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B 代表 ,C 则代 。 表 和 。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7.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和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是 。五、论述题: 论述题:1. 试分析行为学习理论的特点。 2. 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选择题:型题】 【A 型题】 1.B 6.C 11.B 型题】 【X 型题】 14. ACD 19.BE 2.C 7.D 12.C 3.D 8.B 13.D 4.A 9.D 5.D 10.B15.ACE 20.BCDE16.ABCD17.ABCDE18.CD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 潜意识 量,是人活动的内驱力,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活动。 2.前意识:是指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的部分或能被人回忆起来的经验。 3.本我 本我:又叫伊底,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 本我 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或称为“力比多” (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 尤为重要。 4.自我 自我:属于精神分析人格的一个成分,它一方面接受来自本我的动力,为了满足各种本 自我 能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 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它遵循着“现实原则” ,调节和控制“本我”活动。 5.超我 超我: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 超我 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 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的“至善原则” 。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 人本主义心理学 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 的制约和影响。三、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1)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是人们当前能够注 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2)无意识,又称为潜意识,是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 通常主要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3)前意识: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 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障碍的认识。 2.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障碍的认识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病人还是正常人,在其内心都经常地进行着本我、自我和超我间 的斗争。病人的症状是有深刻含义的,症状仅仅是一种伪装,它们实际上代表一个人被压抑 到潜意识之中的情感或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痛苦与精神创伤。 人的大多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 来自于童年时代的心理冲突或创伤性事件, 由于这些事件会引起焦虑和痛苦, 故被压抑到潜 意识之中(表面上看是被忘掉了)。 然而这些经历并没有失去作用, 它们可以对人的健康产生 深远的影响。四、填空题: 填空题:1.操作条件反射 2.泛化 消退 3.意识 前意识 4.本我 自我 5.信念 情绪后果 6.马斯洛 罗杰斯 7.人本主义理论五、论述题: 论述题:1.试分析行为学习理论的特点。 试分析行为学习理论的特点。 (1) 强调人的个性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结果, 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医学心理学问题。 (2)认为“错误的习得性行为”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 (3)建立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矫正疗法对于改变各种不良行为、促进个体对工作 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协助治疗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4)理论存在的局限性。 2.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试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或它我) 、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1)本我: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 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或称为“力比多” (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2)自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无意识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是本我的各种本能、 冲动和欲望得以实现承担者,同时又是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 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它遵循着“现实原则” ,调节和控制“本我”活动。 (3)超我:超我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 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明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 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的“至善原则” 。心理社会因素与 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三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学 习 纲 要【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目的: 目的: 学习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及相互关系, 用以解释医学临床中的心身相关问题和日常 生活中的心理行为为题。 掌握: 掌握: 1. 心理应激理论的主要内涵。 2. 生活事件(应激源)的概念、分类。 3. 应激反应的概念,心理和行为反应。 4.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5. 应对的概念,多维度分类。 6. 社会支持的概念,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 熟悉: 熟悉: 1. 全身适应综合征的分期。 2.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3. 心里防御机制四种类型和几种主要心里防御机制(否认、合理化、反向、潜抑) 。 4. 人格特征在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 了解: 1.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中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3. 压力管理。【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应激概述 1. 心理应激概念 心理应激是由 “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 这一认识而引起的 一种心身紧张状态,一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内部状 态。 2. 心理应激的特征 ⑴心理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⑵应激源范围 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⑶心理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产生后表现为 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⑷因个体身心特 点不同,应激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⑸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 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点,而是个体同刺激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心理社会因素能影响身体健康, 如通过改变免疫系统, 造成机体处于易感易患状态, 即所谓“板机” (trigger)效应。第二节 应激源1. 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它是一切潜在的心理和社会性刺激物成为现实性 应激源的前提,是被人们觉察,并被判断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 2. 应激源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在此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三种, 分别是环境应激源、 职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1)环境应激源。环境应激源(environmental stressor)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 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会文化性应激源。自然环境应激源。指各种特殊环 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社会文化性应激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日常琐事、重 大社会变故、文化冲突等因素。霍尔姆斯用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 LCU)来表示生活 事件的作用强度 (2)职业性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occupational stressor)特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它 的产生常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而引起。职业性应激主要来自如下四个方面: (1)工作者本身,(2)工作条件,(3)工作性质,(4)组织方面。 (3)心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mental stressor)主要指发端于个体头脑内的事件, 比如: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和挫折等。挫折是指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 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的情况。 根据造成挫折的原因不同, 分为外部挫折和个 人挫折。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 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引起心理冲突的刺激或境遇称作“冲突情境” 。Lewin 把人的基 本冲突分成:趋-趋冲突、避-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以后,Hovland 又添加了多重趋-避 冲突。第三节 应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1. 应激反应 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 应激一旦发生, 便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 心理反应,在大多数时候,生理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2.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状态下, 个体为了应对紧张和压力, 会发生生理适应性反应。 生理反应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影响遍及全身。代表性理论有坎农 的“应急反应”和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急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加 快心跳,提高供血能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提高供氧能力;同时,减少脾脏、皮 肤和内脏的供血;动员脂类转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以满足脑和肌肉组织能量消 耗;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和敏 感。从而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情境作好准备。 3. 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情绪反应、 行为反应、 认知反应和心理防 御反应。第四节 心理应激与健康1.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 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应激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 2.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作用 (1)急性心理应激 心理刺激引起的急性心理应激,常有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 以引起急性焦虑反应、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类似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冠心 病、低血糖和肾上腺髓质瘤(嗜铬细胞瘤)等的症状和体征。 (2)慢性心理应激 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常常感到疲劳、头痛、失眠和消瘦,可以产生 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典型综合征是“神经血管性虚弱” 。 (3)对已有疾病的影响 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消极反应,可 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 (4)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职业倦怠,也称为职业憔悴、职业耗竭,它是“在以人为服务 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疲惫、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第五节 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1.认知评价 (1)认知评价是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认知评价步骤 美国应激理论的当代代表人物拉扎勒斯把认知评价分为初级评价、 次级评价和再评价。 2.社会支持 (1)社会支持的定义 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 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 (2)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 个体对社会支持资源的察觉、社会交换感、人格及社会文化 背景。 3.人格特征 (1)人格特征与应激因素的关系 作为应激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与生 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 (2)按人格对应激源易感或抵抗倾向,可以区分出两种人格分别称为应激易感人格 (stress-prone personality)和抗应激人格(stress-resistant personality)。第六节 应对1. 应对的定义 应对(coping)是处理应激源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过程。 2. Lazarus(1993)把应对分为两类,针对问题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和针对情绪应对 (emotion-focused coping)。 3. 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 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他认为防御机制是 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它消极情绪的手段,属 于潜意识范畴。通过在潜意识里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在意识中可以制造“盲点” ,从而 忽视现实威胁。但这些自我心理保护方法也有被有意应用的情况。 4. 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歪曲。 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 可将防御机制分成 三大类:1)造成较大现实歪曲的机制,有否认、投射、隔离、曲解等;2)造成中度现 实歪曲的机制,有压抑、倒退、转移、转换、反向形成和理想化、合理化等;3)造成 轻度现实歪曲的机制:有补偿、升华和幽默等。 5. 按照防御机制出现的时间顺序, 以及同心理疾患间的密切程度, 可分为如下四大类: (1)精神病性防御机制(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4)成熟的防 御机制。 6. 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denial)、压抑(repression)、曲解(distortion)、反向形成 (reaction formation)、固着(fixation)、转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等。 7. 压力管理 美国学者 Coon 从管理身体反应、减少无效行为、应对挫折和冲突、更 有效地处理冲突等四个方面作了介绍。习一、选择题题型题】 【A 型题】 1.综观应激研究历时,最早被关注的应激是( ) A 生物学方面 B 心理学方面 C 社会学方面 D 管理学方面 E 人类学方面 2.塞里的应激研究更接近于目前应激概念中的( ) A 心理反应 B 社会反应 C 生理反应 D 行为反应 E 情绪反应 3.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B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E 应激理论为心理病因学提供一种认识思路。 4.可引起机体相应的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 A 不强 B 过强 C 一般 D 太弱 E 无关 5.同样的应激源对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 ) A 相同的反应 B 不同的反应 C 类同的反应 D 积极的反应 E 消极的反应 6.出现在应激源反应中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个体对于应激源的( ) A 体质不同 B 认知评价不同 C 敏感度不同 D 反应强度不同 E 文化程度不同 7.关于应激源的概念,不正确的叙述是( ) A 即应激刺激物 B 即生活事件 C 即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D 即生活变故 E 即使人紧张的事件 8.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何种方式( A 情绪的焦虑强度 B 累计 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E 以上都不正确 9.以下不属于心理应激刺激(应激源)的是( ) A 受奖 B 工作负担过重 C 吸烟 D 挫折 E 凶事预感 10.下列不属于环境性应激源的是( ) A 噪音 B 战争 C 日常生活琐事 D 失眠 E 就业 11.研究表明丧偶对鳏寡健康危害最大的时间阶段是( A 第一个月 B 第二个月 C 第一年 D 第二年 E 第三年 12.对于大多是人来说经常产生影响的是( )应激源 A 重大的生活事件 B 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C 日常生活琐事 D 家庭成员死亡 E 环境恶化 13.下列生活事件中,哪条属于正性生活事件( ) A 夫妻分居 B 结婚 C 坐牢 D 子女离家 E 改行 1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E 以上都正确 15.王女士的丈夫,平时什么都不好,就是好赌,怎么劝也没用,为此夫妻俩经常吵架。王 女士非常烦恼,几次想提出离婚,又于心不忍。王女士这种动机冲突类型属于( )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E 以上都不是 16.应激反应最贴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疾病方面的变化 E 以上都正确 17.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激反应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 应激反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动力 C 应激反应是保持健康的条件 D 应激反应是人格和行为健全的促进因素 E 应激反应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一般适应性综合征(GAS)分为以下三期( )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E 觉醒期、警戒期、适应期 19.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 ) A 焦虑 B 抑郁 C 愤怒 D 恐惧 E 敌意 20.一位家庭关系紧张的人尽可能减少在家逗留的时间,变成一个“工作迷” ,是( ) 应激反应表现。 A 退化 B 逃避 C 回避 D 攻击 E 反向 21.有位中年技术员在一家企业工作,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噪声较大,工作负荷也很大,班 组的人际关系复杂,因得不到上司的赏识迟迟没能晋升,给他的心身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 他所面对的应激源是( ) A 日常生活应激源 B 职业性应激源 C 环境应激源 D 内源性应激源 E 沟通性应激源 22.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何种因素的影响( )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宗教信仰 E 以上都是 23.Lazarus 认为应激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E 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 24.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做的( A 情绪调解 B 认识和行为努力 C 潜意识中的防御 D 求助活动 E 以上都正确 25.某学生对一次考试失败引起的精神痛苦进行调整,最宜称为( A 针对问题应对 B 针对情绪应对 C 过程应对 D 特质应对 E 心理防御 26.心理防御机制来自以下理论( ) A 行为学习理论 B 精神分析理论 C 认知理论 D 人本主义理论 E 折衷主义理论 27.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属于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 A 否认 B 幻想 C 转移 D 反向 E 潜抑 28. “否认”属于哪种类心理防御机制( ) A 不成熟型 B 神经症型 C 成熟型)) D 精神病性 E 以上都不对 29.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是属于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 A 转移 B 合理化 C 否认 D 升华 E 幻想 型题】 【X 型题】 30.心理应激理论发展过程中包括以下认识途径( ) A 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 B 由刺激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 C 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精神病的过程 D 刺激因素和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E 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过程 31.心理应激具有的特征( ) A 心理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B 应激源范围广泛,涵盖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C 心理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产生后表现为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多数情况下,生理 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D 因个体身心特点不同,应激反应性存在个体差异。 E 在多数情况下, 心理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 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 特点,而是个体同刺激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32.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 A 焦虑、冷漠 B 心理疲劳 C 对疾病及其担心 D 药物滥用 E 远离人群 33.下列属于环境性应激源的是( ) A 高温 B 文化冲突 C 频繁接待陌生人 D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 E 恶劣的工作环境 34.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发生的变化( ) A 心跳加快 B 血压升高 C 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 D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 E 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35.下列哪些属于应激反应的心理中介因素( ) A 应激源的性质与特点 B 认知评价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E 宗教信仰 36.属于神经症性防御机制的是( A 否认 B 升华 C 合理化 D 倒退 E 抵消)二、名词解释1.心理应激 2.应激源 3.环境性应激源 4.心理冲突 5.焦虑 6.无助 7.社会支持 8.应对三、简答题1.简述探讨心理应激的途径? 2.简述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 3.简述四种心理冲突? 4.简述应激反应? 5.简述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 6.简述社会支持对应激的影响? 7.简述心理防御机制?四、填空题1.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内部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激主要表现为 、 和 方面的变化。 2. 通过大量动物实验,首先提出了应激理论。 ,一 3.心理应激是由“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这一认识而引起的一种 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 和 反应而表现出来的 。 4.心理社会因素能影响身体健康,如通过改变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处于易感易患状态,即 所谓 。 5.按应激源的内容可分为三种,分别是 、 和 。 6. 和 把一些重要生活事件编制成社会再适应量表,为生活事件与疾 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量化工具。 7.心理冲突包括 、 、 和 。 8.全身适应性综合征认为 、 和 三个阶段。 9.在应激反应中,为保证脑、肌肉组织等重要器官活动, 系统兴奋。 10.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焦虑问题专家施皮尔伯格把焦虑分为 和 。 11. 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 是指事 先已知应激源将会出现,在应激源到来之前,采取的避免同应激源遭遇的行动。 、 和 。 12. 美国应激理论的当代代表人物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的过程分为 13.Lazarus(1993)把应对分为两类, 和 。 、 和 三大 14.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可将防御机制分成 类。 15.按照防御机制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同心理疾患间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如下四大类 、 、 和 。 16.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有 、 、 和 。五、论述题试述心理应激与健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型题】 【A 型题】 1. A 6 .B 11. C 16 .A 21. B 26. B 型题】 【X 型题】 30 ABD 36 CE 2. C 7. C 12 .C 17. C 22 .E 27 .D 31 ABCDE 3. B 8. B 13. B 18 .A 23. A 28.D 32 ABCDE 4 .B 9. C 14. B 19 .A 24 .B 29. B 33 ABCD 5. B 10. D 15. C 20. C 25. B34 ABCDE35 ABCDE二、名词解释1. 心理应激: 是由 “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 这一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 一种倾向于通过种种紧张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内部状态。 2.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它是一切潜在的心理和社会性刺激物成为现实性应激 源的前提,是被人们觉察,并被判断为对自身有威胁或挑战。 3.环境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自然环境应激源和社 会文化性应激源。 4.心理冲突:是相互对立或排斥的目的、愿望、动机或反应倾向同时出现时引起的一种心理 状态。 5.焦虑:是应激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预期发生某种灾难后果时的一种紧张情绪。 6.无助:又称“失助” ,是一种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 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7.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在情绪上和物质 上的帮助和援助。 8.应对:是处理应激源及其所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过程。三、简答题1.简述探讨心理应激的途径? 简述探讨心理应激的途径? 简述探讨心理应激的途径 (1)引起应激的刺激因素,主要是那些生活事件、心理、社会文化因素; (2)由这些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 (3)刺激因素和心理生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2.简述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 .简述按应激源的内容分类? 环境应激源、职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 3.简述四种心理冲突? .简述四种心理冲突? (1)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 ,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它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 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2)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 ,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 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3)趋-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 的心理冲突。 (4)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 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4.简述应急反应? .简述应急反应? 在应急反应中,为保证脑、肌肉组织等重要器官活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机 体加快了心跳,提高了供血能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快,提高供氧能力;同时,减少脾脏、 皮肤和内脏的供血; 动员脂类转移, 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 以满足脑和肌肉组织能量消耗; 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和敏感。从而 为机体投入搏斗或者逃离危险情境作好准备。 5.简述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 .简述塞里的全身适应综合征? GAS 分成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1)警觉期:此期反应相当于坎农的应急反应中发生的情况。机体动员资源对抗应激,以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促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同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机体通过警戒反应适应了应激源,进入抵抗期。(2)抵抗期中,生理反应超过正常状态,大量 资源被消耗,但表面上平安无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皮质醇分泌增加,而交 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逐步消退。如果应激源仍然没有消失,或者出现了新的应激源,机体会 进一步动员身体种种资源,加强神经内分泌反应。此时机体处于易感状态,是心身疾病发病 的先兆。(3)持续作用的应激源推动机体进入衰竭期,皮质醇分泌持续升高,但皮质醇受体的 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各种资源消耗殆尽,导致心身疾病、严重的心理 障碍或彻底崩溃。 6.简述社会支持对应}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