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灵道德为什么归道德所有

请问:玄生万物,九九归一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请问:玄生万物,九九归一什么意思?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kongxiangdai
来自社会民生类芝麻团
kongxiangdai
采纳数:1110
获赞数:16066
参与团队:
玄生万物,九九归一。玄就是道。玄,深奥 ,神妙,难以捉摸。玄是人们对道的感觉。《道德经》第一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也是指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融合着规定和制约宇宙万物的能量、原理和规律,道是无限宇宙中唯一真实的存在。九九归一,归根到底,宇宙万物最终要回归到一(道)上来。《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意思是说,道生天下万物,天下万物都要回归到道上来,受道的规定和制约。因为只有回归到道上,天下万物才能相安无事,永享天年。
采纳数:10
获赞数:52
应该出自《太玄经》。《太玄经》,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一生未作大官, 对屈原投江颇为不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表现出澹然。少时喜词赋,晚年视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潜心向学,研究哲理,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遂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太玄经》亦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乃是扬雄表达自己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哲学思想的著作,旨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儒家学说。《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其书模仿《周易》体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模仿《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赞辞,相当于《周易》之爻辞。《周易》有《彖传》、《象传》等“十翼”,作补充说明,《太玄经》亦作《玄冲》、《玄摛》等十篇作补充说明。“玄”,意为玄奥,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甚至说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东汉宋衷及三国吴人陆绩曾为《太玄经》作注,晋人范望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另有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清人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经集注》有清嘉庆刻本,《太玄阐秘》有清末刻本。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采纳数:12
获赞数:1777
应该出自《太玄经》。《太玄经》,西汉扬雄撰。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一生未作大官, 对屈原投江颇为不然,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表现出澹然。少时喜词赋,晚年视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潜心向学,研究哲理,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遂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太玄经》亦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乃是扬雄表达自己的宇宙论、本体论等哲学思想的著作,旨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儒家学说。《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其书模仿《周易》体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模仿《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赞辞,相当于《周易》之爻辞。《周易》有《彖传》、《象传》等“十翼”,作补充说明,《太玄经》亦作《玄冲》、《玄摛》等十篇作补充说明。“玄”,意为玄奥,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甚至说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东汉宋衷及三国吴人陆绩曾为《太玄经》作注,晋人范望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另有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清人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经集注》有清嘉庆刻本,《太玄阐秘》有清末刻本。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书店排行榜
当前共有:字
提示:分享时会自动附带图书的链接地址与封面图片。
jQuery("#pageDivUser").html("");
bind_User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jQuery("li[name='tiu']").removeClass("current2");
jQuery("#" + "tab_userli" + mtype).addClass("current2");
function bind_UserCommentsList(mtype,pageindex){ //绑定网店网友评论
var pagesize = 5;
jQuery.getJSON('/AjaxBookNoUser.ashx?___time=' + Math.random(), { ___type: 'Get_CommentsBookUserList', bookid: bookid, mtype: mtype, pageindex: pageindex, pagesize: pagesize }, function (result) {
if (result != "0" && result != "-1") {
var html = "";
jQuery.each(result.list, function (i, item) { //绑定Table 0 地址
1标题 2 源 3 时间
var t = "";
t += "{0} ";
t += "{2}";
t += "{5}{3}";
var ibuy = "未购买用户:";
if(item.isbuy ==1){
ibuy="已购买用户:";}
t = t.format(item.title,item.guid,item.comcontent,item.username,item.comdate,ibuy);
jQuery("#book_usercm_list").html(html);
if (result.page.icount > pagesize){ //绑定分页
bind_pager(mtype, pageindex, result.page.pcount,'bind_UserCommentsList','pageDivUser');
jQuery("#book_usercm_list").html("暂时没有书评信息。");
function set_CommentsTab(mtype, pageindex) {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jQuery("#pageDiv").html("");
bind_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jQuery("li[name='ti']").removeClass("current2");
jQuery("#" + "tab_li" + mtype).addClass("current2");
function bind_CommentsList(mtype, pageindex) {//绑定书评
var pagesize = 15;
jQuery.getJSON('/AjaxBookNoUser.ashx?___time=' + Math.random(), { ___type: 'Get_CommentsInfoLits', bookid: bookid, mtype: mtype, pageindex: pageindex, pagesize: pagesize }, function (result) {
if (result != "0" && result != "-1") {
var html = "";
jQuery.each(result.list, function (i, item) { //绑定Table 0 地址
1标题 2 源 3 时间
var t = "{2}{3}";
t = t.format("/bookview/" + bookid + "/" + item.PubYear + "/" + item.GUID, item.Title, item.Source, item.PubDate.split(' ')[0]);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html);
if (result.page.icount > pagesize){ //绑定分页
bind_pager(mtype, pageindex, result.page.pcount,"bind_CommentsList","pageDiv");
jQuery(".book_comms_tab").html("暂时没有书评信息。");
function bind_pager(m, p, c,f,d) {//分页 m-type p-index c-count f-function d-control
var phmb = "&"
var ph = "";
var pi = parseInt(p);
var ci = parseInt(c);
var first = ((pi - 1) == 0) ? 0 : (pi - 1);
if (first > 0) {
if (c > 8) { ph += phmb.format("", m, 1, "首页",f); }
ph += phmb.format("", m, first, "上一页",f);
for (var j = ((pi - 4) > 1) ? (pi - 4) : 1; (j <= ci) && (j
1) ? (pi - 4) : 1) + 8)); j++) {
if (j == pi) {
ph += phmb.format("class=\"aspNetDisabled\"", m, j, j,f);
ph += phmb.format("", m, j, j,f);
var last = ((pi + 1) > ci) ? (ci + 1) : (pi + 1);
8) { ph += phmb.format("", m, ci, "尾页",f); }
jQuery("#"+d).html(ph);老子道德经新译--孙享林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 道的变化无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就把道讲活了,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道,可以叫道,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以不叫道了。名,可名,可以叫道这个名,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可不叫这个名了。第六十三课,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把它的名字叫做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大又可以叫逝,也可以说是很远,从无穷远又返回原地。这就说明了,道不但大而且作旋转运动,并不断变化,名字也不断改变,既可以叫这个名,又可以叫那个名,实际就是没有名,所以无名就是道,道也叫无名。
二、 无名与有名的关系。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在一个恒星系的范围里,它的空间就叫天,在这空间里产生若干个行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无名的道(宇宙)产生出来的天和地。
有名,万物之母。有了固定名称的天和地之后,再产生万物。第六十四课,反者。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天下万事万物都产生於有形,即产生出来就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这种有形的东西,都是由无形的道产生的。第六十二课,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互相结合而定型,气冲阴阳、冷热胀缩变活泼,伸缩自然成动作,动作协调生命活。
三、 修道修德无欲好结果。
第六十八课,有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下有个开始(道),这个开始就是天下之母。既然有了母亲(道),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万物)。既然知道了儿子是谁,再返回去守住母亲(修道修德),终生不停。人为万物之灵,他就作为万物(修道修德)的代表。
常无欲,以观其妙。修道修德要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道的奥妙。第十一课,天道。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修道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要么什么也看不到,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修德,一个没有私心欲望,一个有私心欲望,其结果各不相同。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欲和无欲的两者都在叫玄,但玄的内容大不相同,有欲的在表面玄、门外玄;无欲的在道里玄、门内玄。玄是一种前进的形式,成为螺旋式的上升;各种行业,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门。这个门,就是进入大道之门。所以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练就能进。
第02课 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质真若储。
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却无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一、 人对道的态度怎样?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听了讲道,没有话说,勤勤恳恳地去修练。
2、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听了讲道,时信时不信,兴趣来了,就拿本《道德经》读读或背背。如果牌友来了,三缺一,正等你去打牌;舞伴来了,赶快去跳舞,就把《道德经》忘到九霄云外了。
3、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听了讲道,人不能自私自利,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他就哈哈大笑,这算什么道哇,老一套,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
二、 建言者的反映。
有建言者:有爱谈别人的人,即背后议论别人的人。
1、对修道者的反映:明道若昧,明白道的人,他能预计事物的发展,别人就说他是疯子、愚昧;进道若退,修道修德长进了的人,处事为人要忍让,不与人争斗,别人说他没有用,不去争先反而退步了;夷道若堆,刚开始修道修德的人,前面的困难重重,路障成堆。
2、对刚开始修道者的反映:上德若谷,德高望重的人要熟背《道德经》,别人说他变成了书呆子,掉进了深谷;大白若辱,清清白白的人,别人还要骂他、侮辱他;广德若不足,德越广博的人,越虚心处下,别人说他越感到不足;建德若欲,建成的德,人家主动做好事,扶老携幼,助人为乐,别人说他是私欲,表现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质真若储,只有货真价实的德,才能长期坚持修下去,否则,别人一说东道西,就认为:好心不得好报,算了,不做了。
三、道的四大表现。
1、大方若足,人分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六种,任何人都可以求道,只要你求,道就有助于你,所以,道是最大方的,只要你按《道德经》去做,就能满足你的心愿。
2、大器晚成,大器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完成,凡是要做成一件大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3、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不常听见的,超新星爆炸,声音可大嘛,还有比这更大的声音,如果你听见了,你也不存在了。
4、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往往是看不见的,宇宙就是道,它有多大、形象怎样,你看见了吗?没有,所以大象是无形的。道却无名。道确实找不到合适名称的。
四、对修道者的希望。
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对修道的人,要做到善始善终。
第03课 善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一、 道与人、物的关系怎样?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事万物中最奥妙的。因为万物都是道产生的,各物种不管它有多么美妙,追溯其本源,归根结底还是道,道既能产生这么美妙的东西,那么道就是最奥妙的了。
善人之宝,善人的无价之宝。第七十六课,大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是不认一家亲的,因为一家人中有善人,也有恶人,我们只能对善人亲,不能对恶人亲,虽是一家人也不能助纣为虐,同时一家人中善人、好人太少,所以应该以天下善人亲。善人的本性是符合道性的,所以道就帮助善人,为善人的无价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求之,方可得到一定的保护。不善之人就是坏人和恶人,他们坑害的人不少,坏事做得太多,偶然良心发现,愿做一点好事,求道保护,这时道将给以一定的保护。
二、 人的言、行表现如何?
美言可以市,美言可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人的本性就喜欢听好听的话,别人说真话,一针见血刺到痛处,反而不高兴,恨别人,所以,骗子的美言就有了市场,他就可以骗人了。
尊行可以加人。尊贵的行为可以作人的榜样。做善人,对人和蔼可亲,乐於帮助别人,多做善事,有利的事让别人,不争不斗。人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学习的榜样。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对待不善之人,坏人和恶人,有何理由要抛弃他们呢?我们只能帮助他改恶从善。
三、 高官厚禄,名利地位都是暂时的。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故在立天子,即皇帝登基、封王、封相的大典上,虽有赠玉玺,挂帅印的生杀大权,献驷马千乘、万乘贵重之礼,即有高官厚禄,还不如坐着修道,清静无为好。
四、 修道有什么好处呢?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之所以重视这个道的理由何在呢?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虽不能说有求必应,但总会有些收获,虽然每次收获不大,但长此以往,按《道德经》要求苦修,大道可成矣!有罪过的人求之,有可能避免一些邪恶,改邪归正。
故为天下贵。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04课 建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一、 德厚牢不可破。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的德很厚了,遇到任何大风大浪都不会动摇。例如,会搞建筑的人,其建筑不容易损坏;善於抱持的人,抱住就不易逃脱。
二、 祖宗有德祭不停。
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为什么子孙会祭祀不停呢?我们的祖先,有很多人道德水平很高,无私无畏地作出了许多丰功伟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子孙就祭祀不停。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一人修道修德,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对道有深刻理解,有极大的恒心,他的德必须是真实可靠的。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一家人修道修德,要做好事大家一起干,所以积德很多,他们的德一家人用有余。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一乡人修道修德,大家都不勾心斗角,互相帮助,人与人的关系很好,他们的德就能长久。
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一国人修道修德,这个国家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天地相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生活富裕。这个国家的德就很丰富。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天下之人都来修道修德,人与人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安定祥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是人间天堂,德就将普照天下。
三、 修与不修比,方知修的奥妙。
故以身观身,故人与人比,修的人,助人为乐,身心美;不修的人,自私自利,心衰竭。
以家观家,家与家比,修的家,和睦相处,德有余;不修的家,家庭纷争,闹不停。
以乡观乡,乡与乡比,修的乡,团结友爱,德乃长;不修的乡,四分五裂,各干各得。
以国观国,国与国比,修的国,国富民强,德丰厚;不修的国,战争不断,民遭殃。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比天下,天下的人修,人间天堂,德普照;天下的人不修,天下第一,自封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之所以知道天下会是这个样子。
以此。就是用这种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求发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天上地下自分晓,比出人间天堂,修德个个踊跃。
第05课 乐道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一、 如果你掌握了大象(道)怎样?
执大象,天下往。如果你无私无欲地修道修德,第一课,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玄!玄!玄入道门之后,得道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於你,向你学习。
往而不害,安平泰。人来了,没有什么害处,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来客,他们都能平安地生活。
乐与饵,过客止。有好听的音乐、好吃的食品招待客人,使过路的人,看到这样殷勤好客都不想离开了。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道的很多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道用语言讲出来,却是淡而无味。
二、 得道就可视、听、用。
视之不足见,想看它是看不见的,不修的人就是这样,修得好的人,就能观察道的奥妙。
听之不足闻,想听听,也听不着,不修的人什么都听不到,修得好的人,能听到美妙的音乐。
用之不可既。在用它时,是用不尽的,道生万物,万物都靠道滋养,生、老、病、死都是消耗道的能量。
第06课 劝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 国家爱好和平,民拥护。
小国寡民。国家小,百姓不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都是小国,所以,人民也不多。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纵然有各种兵器,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刀枪入库,并不经常使用它,国家不打仗,爱好和平。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这样即使百姓受重刑而死,也不愿离去。因为国家爱好和平,人民犯了罪,情愿死在这个国家,也不愿逃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湖泊,有船舶,车马,但没有人去乘坐逃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军队,也不陈兵布阵,准备打仗,军队也无用武之地。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一片和平景象,使人民好像又回到过去结绳记事,无争斗的时期一样。那时人群在一起,为了抵抗自然灾害,与野兽争生存。所以人与人之间,不互相争斗,和睦相处。
二、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
甘其食,美其服,人民有好的吃,并不是过结绳记事时期,那种茹毛饮血的生活;也不是去穿兽皮、披树叶,而是自己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可以,有美丽的衣服穿。
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有安逸的居室,住得宽敞明亮。人民有满意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工作也很满意。
三、 邻国和平共处,不争斗、打仗。
邻国相望,邻国经常相互看望,人民互相往来探亲访友,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来往。
鸡犬之声相闻,邻国之间的鸡犬之声也能相互听见,这表明国界也是一片宁静。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始终和睦相处,不相往来争斗,打仗。 
第07课 悟道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一、 取天下要诀是什么?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治国要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任人唯贤,勤俭治国;如果遇到外敌侵入的时候,用奇袭的方式出兵,即出奇兵制胜;不太看重,若无其事地就可取得天下,不要整天去想夺取天下,否则,就会导致扩军备战,跟邻国争地盘、打仗。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人民生活富裕了,国富民强时,别人自然会来归顺於你。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看待这些事的。
二、 事物的两面性如何?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贵人多嫉妒别人,饱暖思淫欲,贵人们吃饱喝足了,看到别人比他好,自己就千方百计地要超过他;但广大人民又很贫困,吃不饱穿不暖,整天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时间去嫉妒别人。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民手里武器越多,国家越混乱。大家都有武器,谁遇到不满之事,可以随意杀人,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民的技巧越多,高、精、尖技术越好,想象不到的东西,奇异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制定的法令越多,盗贼也越多,你制定的政策再好,盗贼也会想出对付的方法。
三、 这就是治国之道。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故圣人说得好:我不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多做些样板摆在那里,让大家看,这样人民自然会感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爱好清静,人民也守静,不你争我夺,勾心斗角,则人民自然会走上正道。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去做勉强才能做到的事,不强迫大家今天做这,明天做那,则人民自然会富足。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没有欲望,大家都没有欲望,不奢侈浪费,则人民自然很纯朴。
第08课 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一、 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所以他就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如果谁说他缺德,他就要与谁拼命,骂别人,甚至於打别人,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
二、 德的好坏,行为是准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什么也不要做,最后什么也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德高望重的人,经常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当他要去做的那件好事,别人向他学习早就给他做了,所以勿须自己动手,什么事都能做得到。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少德的人,遇事争着去做,想出风头,表现自己,真的动手去做时,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无法克服,结果什么也做不好。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没有做不到的。也就是说,你做事我放心。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那是很有限的,超过了哥们义气的范围,损害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就不干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总是做不好,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了,批评他的时候,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强调客观原因,推卸责任。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节都不讲的人,即是坏人和恶人,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搞得越乱越好,趁混水好摸鱼。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先知先觉的人,即预言家,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他的预言,在当时别人说他愚昧、神经病、疯子,只有在后世证明了,后人才封他为预言家。
三、 修德不进则退。
故失道而后德,故失去了道的人,然后再去求德。修道要大公无私,舍己救人,要求太高,做不到,修修德算了吧。
失德而后仁,失掉了德的人,然后才去讲仁爱。修德要我为人人,不要人人为我,只要求我帮助别人,绝不能图回报,全都报怨以德,难做,讲讲仁爱行了。
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仁爱,然后才去讲义气。大家都平等、自由、博爱,我爱人人,别人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但我有困难时,却没有人来同情、帮助我,还不如讲讲哥们义气。
失义而后礼。失掉了义气的人,最后只好讲讲礼节。讲哥们义气,老大总是争强好胜,有利的事都是他们占便宜,自己老是吃亏,划不来。讲讲表面礼节好,这样只需点头哈腰,不蚀本。
总之,要提高道德水平,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能放松,一放松就会不断下滑,以至不可收拾,最后招致彻底失败。
&&&&&&&&&&&&&&&&&&&&&&&&&&&&&&&&&&&&&&&&&&&&&&&&&&&&&&&&&&&&&&&&&&&&&&&&&&&&&&&&&&&&&&&&&&&&&&&&&&&&&&&&&&&&&&&&&&&&&&&&&&&&&&&&&&&&&&&&&&&&&&&&&&&&&&&&&&&&&&&&&&&&&&&&&&&&&&&&&&&&&&&&
四、 修德的态度如何?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所以修道修德的人,总是把道德摆在重要位置上,并不轻视它。
处其实,不居其华。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在熟背《道德经》之后,凡符合《道德经》的事就做,不符合《道德经》的事坚决不做,并不在於说些好听的话。
故去彼取此。故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不符合《道德经》的,不讲礼的东西去掉,采纳《道德经》的精华。
第09课 绝学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一、 绝学、不绝学,善与恶,相去几何?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里,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你必须去学习那些害人知识,偷偷摸摸,杀人放火,打架斗殴的本领,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得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俭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不学习害人知识,不去害人的是善人;学习害人知识,专去害人的是恶人。结果是善人与恶人,这两者差别又如何呢?
二、 天灾人祸难躲。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人都畏惧的事,那是什么呢?天灾:洪灾,狂风大作,暴雨不停,汪洋一片,淹死万物;旱灾,晴空万里,烈日当空,赤地千里,万物枯死;地灾,山崩地裂,地震、地陷。人祸,人与人争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打仗,你杀我,我杀你,血流成河,这些一定要避免其发生,一旦发生了呢?
荒兮其未央哉!灾区万物都要遭到破坏,一片荒凉的景象,没有殃及的人很少!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幸存下来的人,虽然人们来来往往,为生存忙忙碌碌奔波,但他们心里,如象坐大牢一样的痛苦,有的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心情如春天登上高台那样孤独。
三、 老子救灾无归属。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独有我好像坐在船上而未受其害,因为老子道大,这点灾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如婴儿还未出世一样的安全。
乘乘兮若无所归。乘坐的船飘飘摇摇无所归宿。人民遭了灾,老子乘船到各处去救灾,这里救了,又跑到那里救灾,飘飘摇摇何处是归宿呢?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被救了的人怎样呢?吃的住的穿的用的,人人都有剩余。唯独我还感到不够,唯独老子救人还感到救得不够,还有很多人等着他去救。
我愚人之心也哉。用我的愚昧去满足人民的心愿。老子不顾自身的死活,不停地舍己救人,从人道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愚蠢的,但老子情愿用自己的愚昧去满足人们的心愿,不断地去救人。
四、 宇宙之灾,救不停。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在这混沌的宇宙里,各银河系,各恒星系和星球体里,一般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累得昏昏沉沉,因为整个宇宙的灾害,都得靠老子去救济。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仔细地观察人们,大家心情都很舒畅、快乐。闷闷不乐的只有我一人,因为要改天换地,颠倒乾坤,只有老子办得到,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地考虑、操办。
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海风吹在海面上,实际是没有休止的浪费。把这些浪费了的自然能量,用来救助灾民。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众人都有归宿,被救的人,衣食住行都解决了。独有我没有归宿,还有很多灾区等老子去救。
我独欲异於人,而贵食母。唯独我与别人的欲望不一样,别人只要解决了衣食住行,就可以生存了。老子却要经常调整宇宙,星系中的各种问题,还要赈灾救人等,他不食人间烟火,贵就贵在食自然之气,即阴阳五行道气。
第10课 为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一、 为学者。
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
二、 为道者。
为道者日损。修道修德的人,一是修身,身体是靠大脑指挥,所以修身是靠大脑思维的方法。二是修心,修心的关键是靠信息,所以修练的知识越少越好。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心时,大脑思维的修练知识,只少了不行,还要少,少到什么程度呢?以至於没有最好。修心时,开始甚么都不会,因为大脑不思维了吗!慢慢习惯於信息指挥,修到后来甚么都会。
三、以无事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想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
第11课 天道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you)以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一、 修天道,知天下。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如象我们现在发射的空间站,它是越过大气层,脱离了地球,在恒星(太阳)系的天空里,绕地球旋转,那么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它都知道。在空间站,还可以看到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那就是太空即银河系的情况。修到天道,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需要通过窗户就可看见大道。
二、 人道见多识广。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为了实现见多识广,只好云游天下,这样就看得多,生活知识广。但对道德来讲,它是修出来的,不是靠走出来的,所以走是走不出来道德的,当你越走越远的时候,对道德的知识,知道得越来越少。
三、 道德修好了的人,圣人。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修得好的人就叫圣人,所以圣人不需要走出去就可知道一切,勿须看到那个物体就叫得出它的名字来,勿须动手去干那件事就会获得成功。 
第12课 治国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
不以知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一、 古时善治国者。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候善於治国者,都是修道修德的人。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治国并不看人民智慧的多少,不能说人民知识水平高,这个国家就治得好。例如,有些国家,人民的知识水平很高,但国家问题多得很,也没有治好。治国的关键,而是将人民的愚昧解开。有的人认为:没有知识的人才愚昧,有知识的人就不愚昧。非也,有知识的和无知识的人中,都有愚昧的,如书呆子,除了死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了。如果使所有愚昧的人都不愚昧了,这个国家就好治了。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之所以难於治理,以自己的意志强加於人的多。人人都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都要别人听自己的话,却不愿听别人的话,所以就难於治理。
二、 治国之道。
1、以知治国,国之贼。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过去的皇帝说话就是圣旨,不管正确或错误,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诛九族。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
2、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
三、 正反模式不忘。
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懂得这两种治国之道,心里就有了个好的和坏的模式,经常用好的这个模式治理国家,这就叫做玄德。
四、 玄德之君,国乃大顺。
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看到了与万物对应的另一面!对万事万物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还必须看到它的反面,这样看问题就全面了,处事能力就强了,那么治理国家就极其顺利。
第13课 可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疎,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一、道德不是吹出来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夸耀,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吹嘘自己的道德水平高,这才是德高望重的人;爱夸耀的人,实际没有多少知识,经常吹嘘自己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实际上是没有多少德的人。
二、修玄同之法。
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把各关窍塞住,关闭进出气门,即塞住四万八千个关窍,关闭八十一个气门,为什么呢?因为练精化气,把精化成了真气,就容易外泄,关闭了不让精气神外放。
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把分散的光集中起来,开始是分散的亮点,然后把各亮点慢慢地集中,就形成了强大的光柱,在光柱里,好象有灰尘混在一起,这就叫做玄同。
三、修道必修德。
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疎,固然青色的光是不容易得到的,稀疏的光得之也不容易,凡物都有光,各物的光色不一样,人体七色光谱照身上。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得到了也不要太高兴,太高兴就产生骄傲情绪,一骄傲就会得而复失。没有得到也不要害怕,虚心按《道德经》要求做,自然能迎头赶上。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得到了要珍惜它,得之不易,不能随便浪费。没有得到的人也不要轻视他,应该耐心地帮助他不断地提高,所以才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14课 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
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
无不为,则无不治。
一、人道三不。
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专门注重贤德的人,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如果大家都去注重贤德的人,也注重访贤、装贤、造贤、假冒贤德的人,大家就会争斗不休。
2、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看重难於得到的物品,则民间盗贼就会减少。如铁器时代,铁是很难得的稀有贵重之物,大家都想得到它,看重它,如果得不到就去抢、去偷。如今铁生产多了,大家都不看重它,满地皆是,谁还去偷呢?要求你去拣废钢铁,别人还得拿钱请你,你还不愿意。
3、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不看见心里所想又得不到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就不会分散。有的人电影看多了,高消费、高享受自己条件又不够,但总想去试试,怎么办呢?所以整天都在想方设法,去借钱,借不到就偷,偷不到就抢,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圣人之治。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治理的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心要虚静,即心要守静,不要时东时西,到处乱窜;腹要充实,即丹田气要足,有的说我经常都想到气沉丹田,这是不对的,要自然地丹田气足,该足则足,不应超出,不要有为地去足,如象皮球过饱和气足,只有爆破才满足。
弱其志,强其骨。追求要很少,大脑不要胡思乱想,专门想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就增加了负担,不追求负担就没有,坚强其筋骨,这样身体自然就坚强有力。
三、没有做不到的事。
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常使人们去掉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即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想而无用,反有害。使无知的人,也不要去做。
无不为,则无不治。只要按上面这些要求做到了,最后没有做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
第15课 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物,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五行、五位伴五色。
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除青、橙难得外,五色可得。五色是伴随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东、南、西、北、中五位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西方庚辛金。金属五行,西属五位,产生的紫光属五色,红、绿、黄、蓝、紫,五色光看来使人眼花缭乱。
2、五音,令人耳聋。各种音响,震耳欲聋。这里的五音是不是讲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呢?不是,而是讲的声、光、调、音、神五音,综合五音信息自分明。东方甲乙木,木属五行,东属五位,植物一片绿,产生的绿光。
3、五味,令人口爽。各种味道,吃起来很爽口。这里讲的不是酸、甜、苦、麻、辣五味,而是凡物皆有味,各种味道皆有异。北方壬癸水,水属五行,北属五位,水养万物长,产生的蓝光。
4、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野外奔驰狩猎,活蹦乱跳的动物,当场毙命,心里有点疯狂之感。南方丙丁火,驰骋火旺,火属五行,南属五位,红光红似火,产生的红光。
5、难得之物,令人行妨。贵重的东西,人人都想得到,得不到就偷、就抢,使人防不胜防。中央戊己土,难得土长,土属五行,中属五位,杏黄旗中央,产生的黄光。
二、圣人实腹空目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贤之人,首先是充实自己的腹,即丹田气要足,而不是为了想看见什么,故去掉后者,采用前者。 
第16课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天、地、阴、阳各界,各管各的,互不干扰,否则就会搞乱。如果需要道来干预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二、侯王守静,物自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侯王如果能保持守静,即修道修德,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物就将自然进化,自然进化,而无任何外界干预,那么万物就将自然繁殖生长,欣欣向荣。
三、老子命名:无名之朴。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给万物自然生长繁荣的景象,命名为:无名之朴。无名就是道,也就是道之自然。无名之朴这名称的意思是什么呢?
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要达到:道之自然,还是要去掉私心和欲望,不勾心斗角,修道修德才能守静。侯王带领老百姓都来守静,这样天下将自然稳定。
第17课 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谓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乎。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道大了不好吗?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道大了不好,为什么?你那大的道为何不给些我呢!不满足我的要求呢!所以不好嘛。如果要救命时,你的道越大越好。
夫唯大,故谓不肖。我就是大了一点嘛!所以大家都说我不好,道德是靠自己苦修出来的,不是别人给的。
若肖,久矣其细也乎。若大家都说好,唯一的办法,是陪大家一起玩,一齐打牌、钓鱼、跳舞,不修道修德了,久而久之也变得和大家一样了,没有道了。
二、修道修德的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这是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具备的,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
三、按三宝做,受益非浅。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於挑重担,有的人不愿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於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
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
四、不按三宝做,大祸就临头。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如果没有慈就只有勇敢,遇到坏事你也勇敢地去做,结果害人更多。没有俭就只能广种薄收,你广做好事,遇到恶人你也帮助他,结果害的人更多,助纣为虐。不愿居其后就只好抢先,大家都争先,最后只好争得头破血流,结果是自取灭亡。
五、为人慈善,天救之。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如果为人慈善,在战场上必定打胜仗,你对士兵慈善,打起仗来,士兵就为你出力、卖命,打胜仗。守城时则很稳固,你对市民慈善,军民一条心,守城稳固又放心。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遇到厄难时,上天将救助於你,以慈爱之心保护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你为人慈善,按三宝的要求来做,是祸也躲得过。
第18课 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诛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
一、畏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挨饥受饿,到了临死关头,对死都不怕了,为什么要用死去恐吓呢!那是吓不倒的。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如果你使人民经常处於怕死的状态中,如殷纣王朝时期,纣王施暴政,人民处於怕死的状态中,那纣王就是一个奇怪之物。象这样的奇怪之物,我将把他捉来杀了,敢不敢呢?为民除害,好得很!
二、司不司杀?
常有司杀者,杀。常有叫别人去杀人的人,本来他想要杀某某人,但自己不愿动手去杀,找杀手去杀,他躲在幕后指挥,这样的人应该杀掉。
夫代司杀者,杀。叫你杀人,你就去杀人的人,自己不加思索,这人该不该杀,你就去杀了,这样的人也应该杀掉。
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代司杀者就叫做代大工匠斫树。代替大工匠斫树的人,很少有不伤其手的。所以你代替别人去杀人,哪有不该杀的呢!&
第19课 畏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
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一、畏不畏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人民不怕威胁时,你说抢粮食,抓住要坐牢、杀头。老百姓饿死,不如饱死,大家不怕死了,那么大祸即将临头。过去修道修德到一定程度,就要进山修练,在深山老林就会被毒蛇猛兽吃掉,这种威胁你怕不怕呢?有功能就不怕。
二、压不压呢?
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老子在民间生活了一百二十年后,乘牛西出嘉谷关,进入深山老林修练,渺无人烟,所以居处无人打搅,来去自由,日常生活又不受任何约束。
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我为何没有受到压迫呢?是因为没有人来欺侮我。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明白这个进山的道理而口里不说,虽然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被毒蛇猛兽所袭击,食野果、吸自然之气,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故舍其后用其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看重了反而不好。
第20课 善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一、圣人为人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没有私心、欲望,所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修善德之法。
善者,吾善之。善良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很好,所以我和气地待他,一般的人都做得到。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善良的人,即对坏人和恶人,我也和气地待他,这就很难了。首先他对你态度就很凶,甚至於害你,这时你必须忍得住,忍的程度,就是你修德的程度,表现出对他的态度,是和气地待他,还是针锋相对,面善心恨,就看出你善德如何了。
三、修信德之法。
信者,吾信之。讲信用的人,就是言而有信,说得到就做得到的人,我信任他,这是一般的人都做得到的。
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就很难了。明明知道这个人不讲信用,我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所以我信任他;另一方面是我要用他,但又不信任他,怎么办呢?一是我看着他做事,二是找个人盯梢,其结果很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点都做不到,还谈得上修信德吗!
四、圣人助人有精神。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圣人呼吸之气就是阴阳、五行道气,谁吸了它,精力就非常充沛。
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人的手足是四梢,精气都贯注到手指尖、脚指尖了,那不是全身都贯满了吗!所以老百姓精神充沛,做事力足。看到人民有劲,圣人高兴,也像小孩一样开心。
第21课 善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出。
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
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一、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善行无辙迹。善於骑车的人,过后没有车辙的痕迹。正如会走路的人,在白纸上走过,没有脚印的痕迹一样。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於说话的人,没有废话,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真理只有那么一点,假传万卷书,假话、废话,写万卷书还说不清楚。善於数数的人,不需要算盘,就能一口清。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於关门的人,勿需复杂的门栓,你就没有办法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於打结的人,不受绳子的制约,不管绳子的长短,打成的结,别人就无法解脱。
总之,上面所说的都是常见的,平淡的事情,只要你认真地去做,就可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来,各有各的专长。
二、圣贤之人,善救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所以圣贤之人:他们的专长是什么呢?经常善於救助别人,所以他不会抛弃别人。要善於救人就要认清救的是善人、好人、坏人、恶人,根据不同情况,给与救助,不管什么人,都不能抛弃他们。
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经常善於修缮的人,可以修旧利废,工作、生活用品坏了,可以修好再用,所以他没有废弃之物。这就是圣人的明智所在。
三、善不善之迷在那里?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
不善人,善人之智。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於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若不重视这些事情,即好人的表率作用,坏人增长智慧的作用,如果不爱惜这些知识,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实际是极大的迷惑。我们一定要爱惜得到的智慧,这是极其重要的妙着。
第22课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 什么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慌,所谓受宠若惊,受到宠爱很高兴,睡觉就睡不着;没有受到宠爱,甚至於受到侮辱的人,心里非常紧张,惊慌失措。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呢?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对下面的人宠爱,即上级对下级,首长对部下,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受到宠爱的人则很惊奇,这下我的前途光明了,将来提拔、升官、加工资都有希望了,心里美滋滋的,晚上觉也睡不着。没有受到宠爱的人就很惊慌,领导不信任我了,将来提拔、评职称都没有我的份了。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二、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太高贵了必然有大的忧患降临。你穿得好,身上带的金银财宝又多,别人就要想办法偷,偷不到就抢,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整天担惊受怕,终无宁日。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了身躯,有了这一百多斤肉体,麻烦事就多了,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为了生存要做事、要走路,要躲避日晒雨淋,要房屋居住。等到我没有了身躯,也就是人死了之后,不食人间烟火了,那时我还有什么忧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人之所以高贵是由於有身躯存在,这个身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有汽车、飞机坐,它就高贵;另一个身躯,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出门靠走路,它就贱。
三、 以爱心托天下。
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谁可以寄托天下的话,也就是说谁来当国王,治理天下大事,他就要以爱护自己身躯那样去爱天下人,以一片慈爱之心去爱护天下的老百姓,这样的人就可将天下托付给他。
第23课 治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复。
早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之道。
一、 治人先治心。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於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夫唯啬,是谓早复。吝啬的最好办法,是每天从早晨开始。每天你一起床就要节约,绝不能铺张浪费。
早复,谓之重积德。从早到晚,不只是早上才节约,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要节约。总之,人从出生之后,一直到死,即终生都必须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这就叫做重视积累功德。
二、积德之厚,可治国。
重积德,则无不克。如果重视积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怕,千方百计地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么你积的德就越来越多,你就不知道功德的终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不知道功德的终极,积的德已无法统计了,不计其数,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
三、国家有王,可长久。&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家有了国王,就不会无政府主义,谁说了都算,谁说了都不算。国家有了统一的指挥,就可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根也深蒂也固,这个根扎在人民的心坎里,上下一条心,大家创造出来的成果,就会长期延续下去。如唐朝时期统治几百年不衰败,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长生久世之道。
第24课 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有道万物将自化。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
天下的人都来修道修德,马走后粪成堆。大家都来修道处於自然状态,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事万物也自然生长发展,而无任何外界干预。马对人最重要,耕地用马,拉车、驮物用马,走路骑马,打仗用马,马就作为万事万物的代表,大家守静,马也舒服了,自由自在,边走、边吃、边拉,所以马走后粪成堆。
二、无道争不歇。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天下人都不修道修德,郊外都是战马。大家都按人道办,你争我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争不停,马也不舒服了,装备起来,准备打仗。
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祸害都是由於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於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
第25课 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
一、 人对待名利、地位的态度。
名与身孰亲。名誉与身体哪个最亲呢?有的人要名不要命,过去立贞节牌坊的人,就是这样;有的人要命不要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名又值几何?有的人想两者兼得。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货物哪个重要呢?货物拿钱就可以买得到,也就是说钱与命的关系,有的人要钱不要命,你抢他的钱,他就跟你拼命;有的人要命不要钱,你抢他的钱,都拿去好了,只要不杀他就行了;有的人不但要命,也要钱。
得与亡孰病。获得与失去哪一种最坏?一般认为获得最好,但不义之财,得到了并不好;一般认为失去了最坏,当别人有困难,你帮助别人,失去了并不是坏事,助人为乐,好得很!
二、 看淡名利、地位,不追求。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爱得越深失得越多,谁都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惜,但过份了反而长得不好,疾病缠身;你想多储藏些钱,钱多别人越要借、偷、抢,甚至於丧命,结果失去的更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知道满足的人并不是耻辱,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这样就可长期保持了。
第26课 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虎,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 十分之九入死。
出生入死,这是什么地方?是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进去了就有可能死,出来了就能生存下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有十分之三,阵亡人数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从出生之后,去参加动乱,反对统治者,就有可能被镇压,这就是把自己置於死地,这样的人也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为什么呢?当他出生之后把自己生命看得太重了,他认为天生我一人,必须统治人,实现此人生,激烈争斗战场行,必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二、 十分之一无死地。
盖闻善摄生者,经常听见善於养生的人,也就是修身养性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也就是说修身的人,周围有较强的磁场能量,犀牛和猛虎感觉到了,就避而远之;进入部队不会被甲兵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犀牛没有用角的地方,找不到攻击的方向;猛虎没有使用爪牙之处,爪牙不知抓向何处;军队没有使刀弄枪的地方,不知道刀枪砍向何方。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由於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也就是说毒蛇猛兽,豺狼虎豹都不能伤害他,所以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这样就能延年益寿。
第27课 难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一、 人民饥饿之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於长官收各种杂税太多。在旧社会里,苛政猛于虎,如农民辛勤劳动一年,秋收后,给地主交地租和缴纳国税,乡、保、甲长各种杂税,缴完后一无所有,所以只有挨饿。
二、 人民难治之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之所以难於治理,是由於长官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如秦始皇强迫人民去修长城,人民不去,就抓、捆、押、压强迫去修,所以就没有办法治理。
三、 人民轻死之根。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不重视死亡,都是长官太重视自己的生存了。如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很多人到处去找灵丹妙药,不管人民的死活,所以人民就不重视死亡。
四、 爱护生命之法。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太重要,顺其自然生活,这就是爱护生命的最好办法。
第28课 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yu&〕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天地发泄,万物遭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在施加不好影响的时候,因为人们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例如,森林被破坏,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灾害不断。以万事万物作为发泄的对象,万物都要遭殃。
二、圣人发泄,百姓遭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施仁道的时候,由於人道搞得太厉害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为自身利益去争斗,争得你死我活,乌烟瘴气,所以圣人往往发泄在老百姓身上。
三、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从直观来看,是一个封闭的物体,中间还有空气,好像风箱一样。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静而不屈服,平时天高气爽,风平浪静,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当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好像风箱拉得越快,出的风越大,当狂风大作,如龙卷风、飓风吹时就出得越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多了道理就少了,真理就是那么一点,说多了都是空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多了惹事生非,还不如保持适中,该说则说,可说可不说则不说。
第29课 信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 信、善、知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非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
二、 圣人为人、与人。
圣人不积,圣人并不把知识藏起来,不把知识据为己有,作为私人资本,达到索取个人名利的目的。
既以为人,己愈有。把知识都给别人,竹筒倒豆子,自己知道多少,毫无保留地都给别人,则自己的知识越多,信息越丰富。
既以与人,己愈多。把知识教给人家,要教会别人,得费一番苦心,反之,学生的各种理解方法,促进了教学相长,那么自己的知识越丰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上的大道,对我们来讲,太阳系的天,是属於阳性的天,不干预阴性的地,所以对人民只有利而无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
第30课 谷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 百谷王善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河湖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有的还是几百谷之王,如长江是由很多峡谷的溪流汇合而成。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由於它处于最低的位置,所以它能为百谷王。水往低处流,江河湖海地势低洼,水都流到这里汇合,所以它就成为百谷之王了。
二、 上民、先民必处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所以你要想当上等人民,说话就必须客气些。不能高高在上,说大话、狠话,把别人压在脚下,必须处下,对人和蔼可亲,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推举你为上民。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想当先进的人民,是事都不能争先。你要比别人先进,在行动上必须表现出来,凡是有利的事情,都必须让给别人,绝不能去争。
三、 圣人处上,民获利。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所以圣人,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古时候善於治国的都是修道修德的人,如姜太公、孔明等,他们地位虽高,总是千方百计地减轻人民的负担,遇到灾害时,他们就站在前面抵御灾害,保护人民不受其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得到天下人民拥护,大家都乐於推举他当领袖,从不与任何人争斗,所以天下人没有能与他相比美的,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第31课 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 水善万物长。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善的莫过於水,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人、畜要生存,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花草、树木要生长,最后开花结果都离不开水,但功劳不为自己所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处於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低洼潮湿之处,谁都不愿意去,但它最接近大道。
二、 人善信息强。
居善地,心善渊,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过去修到一定时候,就要进山,住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无人干扰,心情舒畅深远。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经常给别人以仁爱,帮助别人,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不说假话、不骗人,为人正直和蔼可亲。
事善能,动善时,处事的能力很强,智慧开发办法多,出动又善於选择时机,机会到了,一动就成功。
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无私心、欲望,又乐於处下,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就无忧无虑。
第32课 天长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能成其私。
天地能长久之理何在?&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天地都能永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长期存在的道理何在呢?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由於它不是自生自灭的,也就是说天不能再生一个天,地球不能再生一个地球,它不是自己生长的,所以就不会自己消灭。它是由道产生的,第一课,道。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但人、畜、花草、树木等万物,都是自生自灭的,人生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生长、壮大、衰老、到死亡,走的是自生自灭之路。
二、人的生存之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圣人把自身摆在人民之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有利的事让别人,德高望重人尊敬,结果反而走在前面去了;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把自身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最后反而生存下来了。
非以其无私耶,能成其私。必须以他的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精神去救人,结果人也救了,自身也保存下来了,所以才能成其私。&
第33课 勇於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纟单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 做坏事,勇、不勇敢?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勇於敢做坏事的人杀之,有的人好事不做,专做坏事害人,杀人、放火勇敢得很,这种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有的人拉他做坏事,他坚决不干,只做好事,不敢做坏事的人,这种人应该得到保护,勇於做善事的人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知所恶。这两种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头上又没有刻字,在街上的人群中,你能分辩出来吗?这是很难的,但天自然知道他们的罪恶,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嘛。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这是圣人也很难办到的。
二、 大道之行於天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就是天下之大道,也就是说,大道在天下推行的时候,修道修德的人,不去争斗而能取胜。如果别人侵犯了你的个人利益,甚至於生命,你就用人道的办法,去争、去斗、去拼命,别人是专搞人道比你强,结果恃强凌弱,非失败不可;如果你不去动大脑,不想方设法跟别人争斗,别人恶气闷心头,气得全身都发抖,你守静无为,心平气和乐悠悠,信息启动护自身,别人攻击不伤身,不争而善胜。不用说话就能应付一切,话说多了,把柄也多了,别人攻击的目标也多了,少说话更好应付一切。
不召而自来,纟单然而善谋。信息通了,该来帮助你的人,不须召唤他就会自动走来,自然会运筹谋划,处理好一切事情。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对坏人、恶人来讲,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难逃人民的法网,好像天网密布,网虽稀疏但不会漏掉一个。&
第34课 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一、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大道像什么样子呢?犹如张开的弓,把弓拉开后,旋转一百八十度,形成的物体就是天道的形象。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太高了就放低一点,有的人把自己看得很高,老子天下第一,道有什么了不起,还不如我想的那么大,这种狂妄自大的人,就应该把眼光放低一点,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太低了就举高一点,有的人很悲观,自认为我做什么都不行,不是修道修德的材料,这种人应该把自己看高一点,要看到自己的优点。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有多余的就拿点出来,由於没有私心,自愿把多余的拿出来帮助别人;不足的就补点,有的人在关键时刻,确实需要帮助的,就要给予无私的援助。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天之大道,把有多余的拿出来补给不足的。
二、 人道损不足,给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理就不是这样,要不足的拿出来给跟有余的。如旧社会,要没有钱的工人,把钱拿出来给跟有钱的资本家。要没有钱的农民,把钱拿出来给跟有钱的地主。
三、 修道修德的人,有余奉人民。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愿意把有余的拿出来给天下人民呢?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地主、资本家,他们的钱越多越想多,最好一毛不拔。唯有修道修德的人做得到。
四、 圣贤之人,无私欲。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圣人,做了好事,并不自以为了不起,帮助别人成功了而不自居,不居功骄傲。对圣贤来说他们没有什么欲望,所以都做得很好。
第35课 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一、 事物要长期保持不变,这是不可能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保持盈余,如你的收入,除去日常生活开支,还有剩余,这已经不错了。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揣摩之后而高兴,比那有钱的大款来说还差得很远,但比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人,那又好多了,这样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到一定时候,可能遇到意外事件或生病,又要超支或欠债;有时可能增加工资和奖金,收入又多了,所以要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状况是不可能的。
二、 金玉太多,难守。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银财宝太多了,人家就要向你借,借不到就想法偷,偷不到就要抢。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什么防盗门、保险箱、保镖人,这些只防一时,最终还是不可能守得住。
三、 富了不骄,长富。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的人由穷变富后就骄傲,把原来的穷朋友都抛弃了,遇到困难无人帮助,又由富变穷,这是咎由自取。
功遂身退,天之道。无论做任何事情,大功告成就要隐退,不要去争功享受,否则将招致杀身之祸,这就是天道。
第36课 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再次,畏之。再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一、太上老君信息通大道。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老君,第六十七课,不见。其上不皎,其下不昧,上面白不白,下面黑不黑,这就是道的形象。上面白不白这就是太上,下面黑不黑就是老君,下面的事情他知道,各银河系、恒星系、星球体的情况,通过信息他都知道。
二、太上。三番五次去救灾。
其次,亲而誉之。太上。知道哪个星球体发生了灾害,然后,亲自去救灾、慰问。
再次,畏之。二次,再去的时候,太上老君突然出现在面前,人家突然看见了,心里有些恐惧、害怕。
再次,侮之。三次,也就是三番五次地去慰问,治病疗伤,别人就提出过高要求,满足不了就骂人,别人就欺侮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彼此不够信任,遇到灾害,太上救了你,满足不了过份要求就不信任,这是由於信任不够产生的。
悠兮其事言,功成是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对有些事情的说法感到忧虑,例如,你道大应该给我点嘛,把治病功能教给我不更好吗。大功告成是一件遂心的事,该救的人都救了,百姓都说我很随便。
第37课 为大
大道汜兮其可。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
以其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一、 大道似流水。
大道汜兮其可。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大道如汜水那样长流可以吗?太上老君出生於河南鹿邑县,旁边有一条汜水河,大道信息如河水长流不息,万物靠它生长而不推辞。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成功后而名不归己有,万物都生长繁荣了,而成绩不归为自己所有,依靠它滋养了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自己不愿意当主人。
二、 伟大人物的形成。
常无欲,可名於小矣。经常不存在私欲,没有私心和欲望,可是对名誉看得很轻,不为名利去争斗。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矣。万物都来归顺而不愿意当主人,有的是慕名而来,可是名声太大了。
以其终不自为大,能成其大。名传出去了,这时要始终不自高自大,所以就能成为最伟大的人了。
第38课 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一、 人道四自路难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四自不除,如脚跛了站不起来,即使站起来了,也不平衡;跨跃的不算走路,这不能长期坚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人总是看自己的优点多,找别人的缺点,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主观认为做得都对,别人认为都是错的。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别人种的树长大了,你自作主张去帮别人砍伐了,别人不但不感谢你,反而找你打官司,要求赔偿,所以自己砍伐的没有功,反而有罪。自矜的不会长久,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脱离群众,没有人支持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修道修德四自是包袱。
其在道也。主要在於大道。从人道来讲,四自还勉强说得过去,对修道来讲,它就是障碍、包袱。
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叫做吃多了难行走,四自丢不掉,修道修德好像吃多了胀得要命,修也修不动、无长进,这种东西很厌恶,我们修道修德的人必须下定决心,丢掉人道四自的包袱,轻装前进,所以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第39课 为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一、 有为取天下,难矣。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想打仗来夺取天下,这是人道争斗的必然,争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战争,在战场上争个你死我活,我看那是不行的,原因何在呢?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的意愿,即天下人民都爱好和平,希望安居乐业,反对战争,这是不可违背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违背了天下人民的意愿,招致人民的反抗,所以就要失败;固执的人就会失去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做任何事情,机会到了就要抓紧实现,固执或犹豫不决就会失去机会。
二、 人对事物的取舍,各有所好。
故物或行或随,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取舍,你必须有个明确的态度,不能脚踏两只船,否则将一事无成。
或戏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或游戏或吹风,可选择其一,或争强好胜,或不争强好胜,或失败或隳落,或失败为成功之母。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去掉过头的,去掉奢侈的,不铺张浪费,去掉多余的。
第40课 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一、 事物的两面性。
曲则全,枉则直,曲线就能还原,因为地球是圆的,只有走曲线才能走还原,从东半球开始,绕过西半球,最后返回原地;枉是一种画直线的工具,有枉就能画直线。
洼则盈,敝则新,洼地水就能装满,水往低处流嘛,凸地就没有水;不用旧的就只能用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少则得,多则惑。少就可以自己获得,如果收入少,自己得了别人也没有意见;如果收入多了,如何分配?谁多得,谁少得,分配不均,争斗不停,所以多了反而迷惑了。
二、 圣人以四不自,为学习模式。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圣人只取其一,也就是取最好的一种,作为天下人学习的模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己夸自己的是明白人,你做了好事,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时候人家自然会夸奖你;不自以为是的是聪明人,做任何事都不要自作聪明,多听听群众意见,这样才不会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别人要你做的事所以有功,不是自充能干,而是别人请你去帮他做事,所以有功,别人就感谢你;不自命不凡的故能当官长,你能谦虚谨慎,虚心处下,在需要的时候,大家都推举你当官长。
三、 不争胜,曲全存。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唯一的是不与人争斗,大脑无为,忍而不争,心静信息自然会调整,所以天下人没有能战胜他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的人,有没有呢?这不是假话,确实存在,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做到委曲求全,这全都是真的。
第41课 无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一、 为、事、味、多少,抱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行为都要无为,一切行为都不要通过大脑来指挥,而是通过信息来指挥。做任何事都要无事,做任何事都不能完全想好了再做,这很容易造成主观反客观,招致事业的失败;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主,没有主观意识的框框,主观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事皆如意。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要知其味心计费,符合口味饱食赘,不合口味多浪费。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多或少,不要斤斤计较,全都应该以德去报答。
二、 人道对难、易,大、小的态度。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人道的核心就是自私自利,做事总是推掉困难贪图容易,把难做的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做;只做大事不愿做小事,做小事就是大材小用,结果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三、 圣人对难、易,大、小的态度。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但天下困难之事,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由容易的事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形成了难事,要解决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容易的事做完了,难事也成功了。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天下的大事业,如过去改朝换代,做开国皇帝,起初也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小事做多了,大事也就完成了,所以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小事,把小事做完了,大事也做成了,所以能够做成大事。
四、 待人接物之道。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对随便许诺的人不可轻信,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做起来必然困难多,有的人往往是在所谓的小事上犯错误或失败,就是这个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所以圣人把困难看得更多,遇到任何困难都有办法去克服、战胜它,终究困难不多
第42课 不知
知之不知,上。
不知知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一、 知而不知,好。
知之不知,上。知道的并不说自己知道,不到处去吹嘘自己,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这是最好的。
二、 不知而知,病。
不知知之,病。自己不知道硬说知道,有的人知道一点表面现象或根本不知道,到处去吹嘘,真是半罐水响叮当,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这实际是病,是吹牛的毛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唯一的是知道这是一种病,只有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毛病,下决心去改正它,所以他就不会犯这种病了。
三、 圣人不病,是何原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没有这种病,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病。自己不知道,还要到处去吹嘘,这种虚伪表现自己的手段,圣人是不会做的,所以才不会犯这种病。&
第43课 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一、 自然规律不可违。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在平安时期容易保持,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长期坚持下去,不致半途而废;事情未发生之前易於谋划,好事会做得更好,坏事通过谋划之后,就可以避免其发生或减少其损失。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脆弱的东西容易摔坏,如瓷器、玻璃等脆性材料做成的东西,很容易破碎;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如绣花针掉在地下就很难找到,一根长棍子掉了,很容易找到。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在出事之前就要预计到它的发展,如哥们要你帮忙去打架,可能把别人打伤、打死,考虑到它的恶劣后果,就可婉言拒绝;未乱之前就要着手治理,乱子没有闹起来就治理好了,这样就不会造成损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合抱的大树,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合抱的参天大树,都是从很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九是数字中最大的,九层高台,也就是最高的台子,也是由泥土堆成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行走千里,都是一步一步地走到的,过去都是走路,现在可以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但它总离不开公路、铁路、航线,从起点依次走到终点。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不按这个做的就要失败,违背了自然规律,什么也做不成功;固执的也会失去机会,机会来了,不能犹豫不前,一旦失去了就是自找苦头。
二、 圣人如何对待自然?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勉强作任何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不会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不固执,不带主观意愿就不固执己见,客观发生了变化,主观也随客观改变,这样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故无任何损失。
三、 人如何对待自然?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人民所从事的事业,都是按自己想好了的一套办法去做,遇到很大困难时,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发生极大矛盾的时候,仍然用主观的办法,拼命地去干,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怎样才不会失败呢?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这样就不会失败了。
四、 圣人怎样回归自然呢?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所以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圣人要把最后一点欲望也要消除,消除欲望的最好办法,是不看重难於得到的物品,货物是由钱买来的,不看重钱财是消除欲望的关键。
五、 人怎样回归自然呢?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是从不学开始的,你没有修过道德,所以要学习,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恢复大家的全部过失,也就是恢复人道的过失,自私自利,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把人道的过失全都暴露出来,看你是否有决心抛弃它。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坚决抛弃对万事万物的人道处理方法,辅助万物自然成长,决心对万事万物的处理,符合自然法则,符合道德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要符合《道德经》的要求,这样你的道德水平就提高了,脱离人道的范畴,进入圣贤的范畴,道德就会帮你逐步实现这一目的,最后功劳不归道德所有。
第44课 其政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恶。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 其政其民关系如何?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掌权的闷闷不乐,掌权的为什么会闷闷不乐呢?他随时随地考虑到人民的疾苦,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清政廉洁,勤俭治国,所以就闷闷不乐;人民的负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物皆有灵,器物有魂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