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出陈羽从军行唐陈羽形中的主要意象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品味意象,鉴赏古诗
&&&&&&&&&&&&&&&&&&&&&&&&&
品味意象,鉴赏古诗
&&&&&&&&&&&&&&&&&&&&&&&&&&&&&&&&&&&&&&&&&&
特级教师:焦文林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因此,鉴赏诗歌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其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是鉴赏古诗须从品味意象入手。
1.以“形”味“意”。以“形”味“意”,即通过诗人描写的物象的形态特征品味其中蕴含的诗味。诗人描写客观物象,往往通过融入自己感情和思想倾向的修饰语来突显物象的形态个性,从而使物象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以“形”味“意”的重点是把握意象的修饰语。&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蕴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修饰语后,藤干枯苍老,树衰朽残败,鸦昏暮哀鸣,桥狭小清冷,道荒凉寂静,风寒冷萧瑟,马瘦弱疲惫。物象全部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表现了诗人寂寞愁苦的情怀。
2.以“色”味“意”。以“色”味“意”,既通过物象的色彩特征品味其中蕴含的诗味。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①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如,“红旗”属暖色调意象,给人激昂热烈的情感冲击。唐代陈羽的诗《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直上”的“红旗”,给整幅画面带来了勃勃生机,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飘飞的“红旗”中得到展示。②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白云”属冷色调意象,常用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古有见月怀人,望云思友的说法。
杜甫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逝,借白云表达自己的愁思,迂曲含蓄,回味无穷。
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3.以“声”味“意”。以“声”味“意”,既通过诗人描写的物象的声韵特征品味其中蕴含的诗味。如古诗中常借鸟的鸣叫声抒情,从情感的角度看,诗人写的鸟的叫声可分为两种:①乐音,自在欢畅的鸣叫,抒写诗人欢乐、闲适的情怀。如黄鹂(黄莺),歌喉圆润,啼声宛转。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都是借黄鹂鸣唱写春天之美,给人以明快的欢乐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欢乐之情。②哀音,哀婉的悲鸣,抒写诗人愁苦抑郁的心情。如杜鹃,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杜鹃的悲鸣,多用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渲染凄清、悲凉氛围。白居易《琵瑟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借杜鹃啼血的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江洲的哀怨之情。
【能力训练】结合诗意,解释下列意象的内涵。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菊花:&&&&&&&&&&&&&&&&&&
2.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松柏:&&&&&&&&&&&&&&&&&&
3.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莲子:&&&&&&&&&&&&&&&&&&
4.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杜鹃:&&&&&&&&&&&&&&&&&&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折柳:&&&&&&&&&&&&&&&&&&
6.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芭蕉:&&&&&&&&&&&&&&&&&&
7.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朱彝尊《怀汪进士煜》)
红豆:&&&&&&&&&&&&&&&&&&
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梅花:&&&&&&&&&&&&&&&&&&
9.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鹧鸪:&&&&&&&&&&&&&&&&&&
10.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沙鸥:&&&&
&&&&&&&&&&&&&&&。
【参考答案】
1.菊花,象征坚贞、高洁。
2.松柏,象征孤直傲然。
3.莲花,蕴含纯洁思念。
4.杜鹃,暗示凄凉、哀伤。
5.折柳,昭示惜别、思乡。
6.芭蕉,凄凉悲伤。
7.红豆,喻指爱情。
8.梅花,坚贞不屈。
9.鹧鸪,满腔愁思。
10.沙鸥,漂泊无依的伤感。
写稿:河南太康第一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焦文林
焦文林,特级教师,河南省新课程标准改革专家组成员,省级优质课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类刊物发表教研论文800多篇,参加编写各类教学辅导书100多种,在省内外作高考专题辅导讲座60多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唐诗中雪意象浅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唐诗中雪意象浅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摘要】缥缈、灵秀的潇湘大地孕育了一个凄恻的爱情传说,湘妃的哀怨加上屈原的悲愤,激发了唐代诗人无尽的诗思,他们借满腔幽怨的湘妃之“象”或表怀古思今之意,或抒幽怨哀伤之情,或写迁客被贬之恨,于是给“湘妃”意象注入了一种幽怨凄美的悲剧情感基调。【关键词】唐代;湘妃;意象;悲剧情感意象,就是融入了创造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意韵、审美理想的客观物象。“湘妃”就是在历史长河的流动中被赋予了特殊情感色彩的一个意象。“湘妃”,即娥皇和女英二人,她们本是尧帝之女,后成虞舜之妃,因舜南巡而与潇湘结下不解之缘,死后有湘君、湘夫人、湘灵等称呼。二妃与舜的故事充满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因而“湘妃”意象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浪漫感伤的氛围,湘妃的忧伤与别恨往往能引起怀才不遇、执着追求的文人们内心深处共鸣,于是他们纷纷引“湘妃”入诗,借满腔幽怨的湘妃之“象”或表怀古思今之意,或抒幽怨哀伤之情,或写迁客被贬之恨,从而给“湘妃”意象灌注了一种幽怨凄美的悲剧情感基调,促使与“湘妃”相关的诗词成为星光璀璨的唐代诗词中引人注目的、意蕴生动的一道靓丽风景。一、“湘妃”意象探源关于湘妃的故事,有许多的记载。最早的应该是《尚书·尧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点出了二女与尧及舜的关系。西汉刘向的《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明确了她们舜妃的身份,并指出舜妃与湘君的联系。最初在文学领域塑造“湘妃”形象的应该是曾被流放在沅湘之滨的屈原,他在《九歌》中有专用以祭奠二妃的《湘君》、《湘夫人》两篇。东汉王逸注《楚辞》时认为:“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没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两晋时期郭璞把湘夫人与湘灵等同,在《山海经图赞》认为:“神之二女,爱宅洞庭,游化五江,惚恍窈冥,号曰夫人,是维湘灵。”《后汉书·马融列传》李贤注有云:“湘灵,舜妃,溺于湘水,为湘夫人也”。因此,最迟至唐初,湘妃、帝子、尧女、舜妃、湘君、湘夫人、湘灵这些称呼被融合为一体。流传在缥缈、灵秀的潇湘大地上凄美的爱情传说激发了唐代诗人无尽的诗思,不管是本土的诗人,还是曾经贬谪流寓在湖湘的诗人们,纷纷以湘妃、二妃、湘夫人、湘灵及其相关事物如斑竹、湘妃庙、湘妃祠、湘妃像、瑟等入诗,开拓了一个新的诗歌领域。“湘妃”也变成一个情感极其微妙、含蕴极其丰富的意象。二、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由于湘妃故事本身包蕴着爱情的忠诚、离别的不舍、追随不及的懊恼、爱而不得见的幽怨,加上屈原的彷徨苦闷、悲愤忧郁,使得唐代有关“湘妃”的诗作意境凄美哀怨。诗人们或从湘妃说及帝舜以古讽今,或以斑斑湘妃竹寄怀古幽思,或由肃肃湘妃庙引追思之情,或借悠远之瑶瑟抒哀怨悲情,或与漂泊之楚客同诉迁愁谪恨,因而形成唐代“湘妃”诗词中悲剧情感的三种表达方式:怀古、哀情、悲客。(一)怀古所谓“怀古”,是将人文古迹、山水草木植入某个历史的框架中,显示出古与今、虚与实、流逝与永恒的叠影,表达着对历史的思索、对现实的慨叹,以此达到托古讽今、感慨兴衰等目的。李白的《远别离》可做与“湘妃”相关的怀古诗代表。“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诗作以湘妃故事起兴,并且将这一神话传说贯穿始终,悲剧气氛笼括全诗。表面上是哀湘妃,写二妃与舜生离死别时如万里深的海水似的巨大痛苦与悲伤,以致恸哭洒泪竹上;实际是欲借古题以讽时事,表明诗人对正处在“日惨惨”“云冥冥”“雷凭凭”这样严峻形势下的国家未来的关注与担忧,抒发诗人在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实现时内心的哀伤、惶恐、愤怒与悲叹,是哀自己,哀现实。此外,“湘妃”系列中的怀古诗大多数是与湘妃庙、黄陵庙、二妃庙、湘夫人祠相关的作品。“湘妃庙”既带着古老过去的痕迹,又是当下现实的存在,昔今对比的历史沧桑感在这种“物是人非”的载体上自然呈现,怀古讽今的诗歌意旨于是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唐代很多诗人就曾以《湘妃庙》为诗题,如:“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刘长卿),“斑竹林边有古祠”(李涉),“刘表荒碑断水滨,庙前幽草闭残春”(罗隐),“庙荒杉朽啼飞猩,笋鞭迸出阶基倾”(齐已》);这些诗句中的湘妃庙以“荒”、“寂”、“古”、“幽”、“残”、“朽”的面貌留存于今,以其“荒”、“残”让时间在它的砖瓦城墙上写满了沧桑。这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象给阅读者带来的是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分。另外,还有许浑的《过湘妃庙》)、崔涂的《过二妃庙》、李群玉的《题二妃庙》、《黄陵庙》(两首)等诗作,都是借湘妃庙的荒凉幽寂追忆悲伤落寞的湘妃以表现现世的凄清悲苦,寄寓诗人无限的惆怅与情思,其中尤以杜甫的两首相关的怀古诗意味深厚。“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染泪在丛筠。”《湘夫人祠》中写到眼见苔藓满地、尘网满墙、燕雀飞舞的湘妃庙在碧水长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荒凉肃穆萧条,让人忍不住在头脑中复现出悲伤的湘妃满含哀怨的泪水遥望苍梧的苍凉画面,凄凉之感顿生。而《祠南夕望》叹:“……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诗中“山鬼”、“湘娥”让人联想起屈原及其《九歌》,恍惚觉得在“清绝地”“夕望”的,有杜甫,还有屈原,两位命运相似的异代迁客羁人在湘妃遗恨声中共“长嗟”,这声“长嗟”凄怆悲凉,寄寓着诗人忠君爱国的理想,凸显出诗人满腹的幽怨哀思和浓厚的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二)哀情最初的湘妃故事并不带有明显的悲情色彩,其悲情缘于一些相关事物的衍生及其故事的渲染,如泪痕点点的斑竹、哀怨幽远的瑟声。这些布景与配乐的加入,使得湘妃故事丰富生动,极具浪漫色彩,恰好迎合了文人们的幻想和需要,成为他们倾诉悲情的最好出口。
较早在湘妃故事中融入斑竹意象的,是晋代张华《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在这以后,“斑竹”成了湘妃故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使得湘妃故事凄美哀婉。因为斑竹与泪相关,泪意象中所包含的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氛围以及不舍、离愁、绝望、怨恨等情绪色彩都被赋予给了斑竹,以“斑竹”写悲情的诗篇便纷纷出笼。从“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宋之问《晚泊湘江》)到“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刘长卿《斑竹》),从“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郎士元《湘夫人》)到“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陈羽(《湘妃怨》),从“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施肩吾《湘竹词》)再到“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李贺《湘妃》),这些诗歌都通过吟咏“斑竹”来表达对湘妃的凭吊之意,哀悼之情。再有,在一些离别诗中,诗人们也偏爱以泪痕斑驳的湘妃竹来寄托离别之恨,如“斑竹冈连山雨暗”(韩翃《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庙竹映湘君”(司空曙《送史泽之长沙》),“斑竹初成二妃庙”(元稹《奉和窦容州》),“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都是通过斑竹映衬出湘妃的悲伤与落寞,从而来抒发自己的不舍与愁怨,“斑竹”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湘妃故事的悲情不单单由泪痕斑驳的斑竹加深,还由于哀怨愁绝的瑶瑟声让其弥漫世间。瑟与湘妃相联系,最初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上文中已经解说过,湘灵一般就是指湘妃、湘夫人。《世本》曰:“包牺氏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如此看来,瑟声中自带一种哀情,于是“湘灵鼓瑟”成了渲染湘妃哀怨悲情最好的道具。如“鼓瑟自今悲帝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瑶瑟多哀怨……丛竹二妃灵”(魏璀《湘灵鼓瑟》),“玉轸朱弦瑟瑟徽”(白居易《听弹湘妃怨》),“斑斑泪篁下,恐有学瑟鬼”(鲍溶《悲湘灵》),“竹上泪迹生不尽,寄哀云和五十丝”(鲍溶《湘妃烈女操》),这些诗句往往从泪痕浸染的斑竹写到让人“咽绝不胜愁”(王贞白《湘妃怨》)的瑟声,湘妃那充满哀怨的身影仿佛随着缥缈忧伤的瑟声来到了凤尾森森的竹林间,画面让人不忍看,声音让人不堪听。借助“湘灵鼓瑟”的意象,湘妃的哀伤悲情与凄呛得以淋漓尽致地被呈现。唐天宝间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时甚至用《湘灵鼓瑟》为考题,虽然有应试考试的限制,唐代诗人钱起还是凭借自己独具创意的想象力将湘灵高深清冷、缥缈哀伤的瑟声展现出来,并因结尾句“曲终人未见,江上数峰青”空灵悠远、别具韵味而及第。凡此种种,都是借助湘灵和她悲怨的瑟声来表现湘妃以及诗人们心中浓得化不开的悲情。(三)悲客众所诸知,屈原曾被流放沅湘,且多次歌咏湘妃之事。虽然关于《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各自的具体所指,学者们各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都认为与舜与二妃的故事密切相关;另外“湘灵鼓瑟”的典故就出自屈原的《远游》,湘灵即湘妃。屈原偏爱湘妃,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幽怨与悲哀,这种悲伤都是缘于对君主满腔的爱恋,对君主坚贞的忠诚,以及被遗弃后渴望将忠心与痴情告知但又无法传递的绝望与悲愤。屈原的忧伤与悲愤,是大多数流寓在潇湘大地上的客籍文人尤其是贬谪文人们即“楚客”所共有的,于是他们从湘妃爱情上的不幸与自身仕途的不幸中找到了相通之处,从而借湘妃之痛苦叙说自己心中的失意和满腔的幽怨与悲哀,倾诉怀才不遇、刚直遭贬的迁愁谪恨。从湘妃到屈原到楚客,由于地理位置的连接、人生际遇的相似,最终她(他)们之间达到了精神上的合一;于是诗人们往往在悲湘妃时又连带悲屈原、悲楚客,以此来悲自己。如宋之问在被流配途径湖湘地区时创作了《洞庭湖》,通过“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一句表达了他遭受贬谪的屈辱与愤懑。刘禹锡在被贬官朗州司马时吟唱:“斑竹枝,……楚客欲闻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潇湘神》)“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酬瑞州吴大夫夜泊湘川见寄一绝》)借追忆二妃之故事、悲叹屈原之流放来抒发自己被贬之愤恨,一个“更”字更是把这种孤独、落寞、愁苦、悲伤与愤恨表达到极致。唐代刘言史的《潇湘游》唱:“……北人莫作潇湘游,九疑云入苍梧愁。”此处的“北人”即因各种原因从北边来到楚地之“楚客”。诗作写“北人”来到潇湘,听到欸乃声,看到湘妃祠,感受到湘妃遥望舜帝的哀愁与幽怨,于是内心深处波涛汹涌,羁旅的愁苦、思乡的感伤在“北人”心中荡漾开来。另外还有岑参吟“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韩愈唱“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都是借二妃寻夫不得泪洒斑竹的情景传达“追之不及”、“求之不得”的悲伤落寞,借屈原忠而被逐最终自投水底的不幸遭遇来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怨悲愤。总之,灵秀缥缈的潇湘大地,因为湘妃与舜之间忠贞的爱恋而令人神往;凄美感人的湘妃故事,因湘妃泪、斑竹、瑶瑟、湘妃庙等意象的加入而与爱情的忠贞、别离的愁苦、失望的幽怨等情绪色彩紧密联系,于是变得愈来愈动人心魄。凄美的传说激起诗人们无尽的诗兴,但加上屈原在“湘妃”身上灌注了忠而被逐、饮恨投水的悲愤,唐代文人虽纷纷引“湘妃”入诗,却较少涉及男女之情,而是借湘妃满腔的忠诚和幽怨来表怀古之追思,来写离别之哀情,来抒贬谪之愁恨。潇湘山水因湘妃故事的迷人而更加的旖旎飘渺,湘妃的幽思因斑竹与湘妃庙等的萧瑟沧桑而更令人哀伤,湘妃意象也因其内里所包蕴的浓浓悲伤气息而成为文人们浇胸中块垒、诉幽怨情怀的酒杯。唐以后的文人们也不断的吟咏湘妃,或延续前人赋予其中的悲愁哀怨,或另辟蹊径赋予其丰富新意,使得以“湘妃”意象为题材的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中摇曳多姿,别具韵味。参考文献:[1]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2]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3]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郭璞.山海经图赞(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1[5]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6]张华.博物志.百子全书(七)[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转引自孙彦.论湘妃传说中的瑟[J].船山学刊,2011(4)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古代潇湘文学的悲剧情感及其审美意义”(项目编号:13C352)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素萍(1979-),江西萍乡人,硕士,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民俗学。
2016年43期
商情的其它文章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唐诗中雪意象浅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唐诗中雪意象浅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考诗歌鉴赏类阅读讲习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统计如下:  内容高考试卷   体裁 题材 题干设问 涉及考点
2014年新课
标全国卷Ⅰ 宋词
《阮郎归》 写景抒情词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14年新课
标全国卷Ⅱ 唐诗《含山店梦觉作》宋诗
《宿渔家》 羁旅思乡诗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2013年新课标
全国卷Ⅰ 宋词
《鹊桥仙》 山水田园词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13年新课标
全国卷Ⅱ 宋诗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咏物言志诗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表达技巧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2012年新课标
全国卷 宋词
《思远人》 离别思人词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表达技巧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分析高考所选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近几年虽未涉及曲的考查,但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题材上看,写景诗、咏物诗、羁旅诗、送别诗等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2.分析高考题目涉及的考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从涉及的考点看,近几年都直接考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和语言的考查往往融合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3.从命题的形式分析,有何特点?
多采用传统的命题方式,2014年全国卷Ⅱ首次采用了比较鉴赏的形式,这种命题方式较以往增加了难度,应当引起重视。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步骤导引、分条列举、层次分析的方法,为考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提供方法。
抓 标 题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卷别 诗题 重要信息 2014年四川卷 秋暮吟望
①点明了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2014年广东卷 望江怨 送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怨)。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思远人
①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②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③表明诗歌题材(怀人诗)。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②点明了诗歌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1.阅读下面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答: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征人怨》
答: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3)《春日秦国怀古》
答: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标题   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  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
(2)题目引起的猜想是:
参考答案: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心情如何?
(3)读诗引起的猜想是:
参考答案:“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此时在干什么?原来在“弄笔”写作。
(4)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起像轻轻的烟雾一样。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会儿。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蝉鸣。
读 正 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诗 歌 层次及内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前四句为第一个层次。   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个层次。   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苦寒行》是乐府旧题,多写军中兵士在雪天寒夜难以忍受的苦楚。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二)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节奏感也不强;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片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
4.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会翻译古诗歌
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应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诗意,明题意。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注]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地点(南湖)和时间(早春),暗示了事件是诗人在早春赏景的活动,奠定感情基调。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风将乌云散开,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返照在湖面上形成倒影,复有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而湖面之水,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草坪。由于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连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年年身心的忧愁减少了心情。
(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4)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作简要赏析。
答:参考答案:“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的茂盛。
(三)抓关键词句品情态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
  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交代了地点(原州城),点明了对象(张贲从事),揭示了事件(登原州城有感)。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身在异乡哪儿最能牵动乡愁?就是一个人登上边塞城池的城楼时。(这儿)傍晚时从北边来的只有大雁,周围一片天寒地冻,从这儿向西去就再没有大宋的州县了。从远处传来的塞角声凄厉高亢,城外的泾河也冻住了不再流淌。你是一个穷官,我来你这儿做客,我们两个的乡愁都浓郁得没法收拾。
(3)诗中体现情态的关键词句是:参考答案:①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②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4)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四)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我们从景、事、情三方面对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景 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事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
情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景 浮云、太阳。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事
诗人望长安而不见。 情 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地点(军城),交代了时间(早秋),暗示了诗歌的题材(边塞诗)。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昨夜秋风又吹入了汉关,浓重的寒云和一弯清冷的月亮把西山上的天空占满。更要派出飞速的精壮骑兵去追逐骄横的残寇,在沙场上连敌人的一匹马都不能让它活着回去。
(3)这首诗描写的景、事、情是:
参考答案:景:秋风吹入汉关,寒云飘拂,冷月照亮西山;事:沙场将士在夜晚奋勇追击残寇;情:守边将士,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挖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一)作者信息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2010年山东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要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魏晋时期,司马氏独专朝政,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便采取放浪佯狂、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所以借助阮籍生活的时代特点理解诗歌就容易多了。
(二)注释信息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深层原因有关 示例:
诗歌 借助注释理解写作意图 赠 花 卿[注]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刺。
  “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  “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于长久。
()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题目提供信息:
参考答案:“独游西岩”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3)作者暗示信息:
参考答案: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是他的建议都未得到南宋统治者的采纳和施行,又累遭投降派掣肘,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一腔忠愤发而为词,所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成为他诗词的主旨。
(4)注释暗示信息:
参考答案: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学案1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2个角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意象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如何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往往感到难以解答,不知所措。本学案从7大题材和2大题型两大角度进行讲解,便于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从“题材角度”——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情感基调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③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 ①簦笠:类似现代伞而有柄的笠。②崦:山。③化蝶:睡梦。指庄周化蝶的典故。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境况?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参考答案:前两联描写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只身一人四处漂泊,衣服长时间不能换洗;雨天山路行走艰难,入夜叩门寄宿田家。全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依之情和深切的乡思、乡愁。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①
今年游寓独游秦②,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②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尾联诗意转折,请结合全诗,分析该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参考答案:①诗人寄语自己思念的东都朋友,今年春光好,明年春光更胜于今年。②诗人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思念化为祝福,将孤独化为自信,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不眷念和热爱之情,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明]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 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答:参考答案:(示例一)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对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二)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 行①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②原:原野。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参考答案: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应用体验]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
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参考答案: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二、从“题型角度”例析“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题的答题技巧
通过从题材角度正确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找准了答题方向后,下一步就是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规范作答的过程。如果说“从题材角度”是如何读懂诗歌的问题,那么“从题型角度”就是如何答题的问题。
评价思想内容型
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
(一)提炼情感主旨
[例1] (2013·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5分)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自主尝试] 
[解析第一步,由诗题“钓船归”可知,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要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寄寓着淡泊、闲适自乐之情。
第二步,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如“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题方略]
提炼情感主旨“3步走”
第一步,抓住诗题,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第二步,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二)理解诗句意义
[例2]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 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自主尝试] 
[解析第一步,要理解词中某句话的含意,一般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关键字,理解本句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怪”字,难在怪,怪是什么意思,怪什么,为什么会怪。然后解释这句词句的含意。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来理解词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怪人催去早”表达了词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同时还要明确诗句的描写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解题方略]
理解诗句意义“2步骤”
步骤一,准确理解关键词,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步骤二,结合表达技巧来理解词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评价观点态度型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例3] (201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自主尝试] 
[解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根据理解,选择自己的观点。其次,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如果写“愁”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参考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和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解题方略]
评价观点态度“3步走”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第二步,结合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第三步,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重难专攻——从4个角度切入,全面破解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针对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查: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答案中缺失要点。
(一)从时间角度,把握情感
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词的上下片,每片包含几个句子,可以分成几个时间段,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感情要点。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
[自主尝试] 
[解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可从时间角度来切分,过去喜爱江南的美景为一层,现在回味、留恋江南美景为一层,两个情感点,两种感情。
[参考答案] 本首词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可从文中的“忆”“好”两字看出来。
(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
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尝试] 
[解析] [参考答案]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三)从描述对象角度,解读情感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从描述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描述主体和描述客体,描述主体即诗人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描述客体即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不同的描述客体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从这两个角度自然也能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作者含蓄、复杂、变化的情感。
[例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4分)
夜深归客依筇[注]行, 冷。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4分)
[自主尝试] 
&[解析] [参考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四)从意象角度,捕捉情感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诗人描写意象发生了变化,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要随之变化,要找出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借此捕捉到其中的情感。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解析] 若要分析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分析词中描写的意象来理解词人的感情。词的上片借助“柳”“春水”“花”等意象描写表现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写到意象“酒”,表达作者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参考答案] 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烟雨暗千家”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酒醒却咨嗟”,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古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专项强化练](时间:40分钟 满分:46分)         
题组一 对点练(35分)
1. [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潮满冶城 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参考答案:①吊古伤今之情。冶城的繁盛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昔盛今衰,让人感慨。(3分)②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世。(3分)
2. [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参考答案: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3分)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3分)
3. [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注]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答:参考答案: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
4. [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6分)
[唐]常 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明]苏 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 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②乌孙: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③(b&
l&):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
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参考答案: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6分。其中内容各2分,情感各1分)
5. [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贺 铸
壮图①忽忽②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注] ①壮图:过去的抱负。②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参考答案: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和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3分)第二首侧重表达了作者对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3分)
6. [爱情闺怨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写出了少妇怎么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参考答案: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会想起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后悔之情油然而生。
题组二 综合练(11分)
7. [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11分)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漂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注]愁相并。
[注] (1)此曲前两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6分)
答:参考答案:(1)前两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2)①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作者的思乡之切。②鼓声易使人生出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易激起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③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得到排解,可现在鼓声、浪声、钟声却搅得人难以入眠,其悲其哀更深一层。(每点2分)
学案2 诗歌形象题的4大题型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主要从以下4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意象的含义及作用。(诗歌中常见形象和意象已在《背出来的12分》中列出)
一、明确诗歌形象题的4大题型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例1] (2013·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6分)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自主尝试] 
[解析] 诗题“竹轩诗兴”,点明地点和人物活动,表明此诗是一首写景诗,给人一种闲情雅致之感。其次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
开头两句通过对“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优雅,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颔联写诗人观赏“梢影”细落院中,“叶声”轻轻飘来,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通过颈联,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冬天,可以坐在这里吟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
通观全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题方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技巧点拨
1.鉴赏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
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景物形象(画面描述题、意境分析题)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浣溪沙·洞庭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自主尝试] 
[解析] “浣溪沙·洞庭”这个题目点明这首词是一首写景词,词人围绕“洞庭湖”这一观赏点,描写了洞庭湖上及周围的景色。
第一句,作者“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引出船行至的地点——洞庭湖。
第二句写泊舟湖中,作者站立船头向远处眺望,看到的是辽阔的楚天,在广阔无边、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的四周是青色的山峰。
第三句描写近景,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傍晚的洞庭湖的湖面水波平静,显得如此清幽、静谧。
这样夕阳斜照中几组特定的意象——停泊在湖面上的晚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意境,显示出作者流连自然的心态。
[参考答案]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表现出作者留恋自然的心态。
[解题方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二)技巧点拨
1.鉴赏方法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词需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考生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释中注明的。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3] (2012·)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2分)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自主尝试] 
解析:题目“野菊”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为历代文人喜爱,因它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并且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适、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分析颔联概括野菊形象,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由此看来,这首诗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不同,诗句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题方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某联描写的某物有哪些特点?
4.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
(二)技巧点拨
1.鉴赏方法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关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深入分析。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步骤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意象的含义(内涵)及作用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诗歌。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分析理解意象的作用,要熟悉意象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例4] (20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2分)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自主尝试]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结合注释,联系课文《离骚》中学到的关于这三个意象的特点,由此确定它们的共同内涵。
[参考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②。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③凉生。莲芰④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②坞:湖岸凹入处。汀:水中沙洲。③轩槛:长廊的栏杆。④芰:指菱。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 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
[解题方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象形文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