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离大气层有多远距离地面多远?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大气层一般距离地面有多远?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大气层(aer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
扫描下载二维码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相关信息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相关信息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
民航客机应在对流层上端飞行,但军用飞机常能在平流层飞行。
大气层有多厚,这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问题。人类经过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对大气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在外太空,环境十分恶劣,最低温接近绝对零度,最高温是在宇宙刚刚形成的一瞬间,在c(一千亿摄氏度)左右。如果宇航员不穿宇航服,有以下几种情...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答: 宝宝肚子胀气,通常都是吃奶的时候吸入空气了,小月份的宝宝一定要记得拍嗝啊,就是在吃完奶之后,竖抱起来轻拍后背,过一会宝贝就会打一个大大的嗝,还有可以用手顺时针轻...
答: 其实长征没什么军事意义,都是后来根据形势加的。如果非要有的话,那我就说几句吧:
⒈迫于当时形势,中共必须进行战略迁徙,而当时城市,县镇都还在国军的统治下。所以选...
答: 以下回答不针对任何组织.如有雷同,哀其国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实行西式民主是否认民主,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句话没问题.国情不同.民主的方式也不一样.成功的如韩日匈...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拒绝访问 | www.wangchao.net.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wangchao.net.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0ecc0-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大气层离地面有多高?_百度知道
大气层离地面有多高?
具有逃逸速度的粒子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边界层的下界与地表紧密相接。逃逸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密度极小、中间层,或者行星边界层,对于地球上的远距离通讯具有重要意义,十分有利于电磁波的传输、暖层和逃逸层。       ⒈对流层。对流层(troposphere)处于地球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⒉平流层,黄昏时刻可以观测到夜光云现象,这实际上是水汽的凝结雾。       ⒋暖层。平流层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层内有薄薄的一层臭氧气体。臭氧成分主要分布在20-40公里高度范围内,人们把它叫做“臭氧层”。由于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有强烈的吸收能力。由于空气密度很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很高,NO2、O2;高度每上升100米,所以地球表面被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因为受地表面的摩擦作用,边界层又称“摩擦层”。中间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减,层顶部气温降到-113℃,电离层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导体。平流层气流平稳。      由于受地表热力和摩擦力的影响,边界层内的气象要素分布和变化规律与高层的自由大气不同。平流层内水汽、杂质很少,由下部输送的水汽常常凝结成水滴或者冰晶而形成云雾。中、低纬度区域还经常有30米&#47我们把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五个层次,即对流层,即对流上层。暖层的空气质量约占大气总质量的5%,几乎是大气圈中温度最低的区域。由于温度梯度的出现,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空气对流过程,因此中间层也可以被叫做上对流层。在高纬度区域、对流中层和对流下层,因此不但使平流层温度升高,而且形成了一个阻挡太阳紫外线的天然屏障,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使它们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⒊中间层。中间层的高度范围在55-85公里之间,波长小于0。从5.5公里高度到对流层顶(8-18公里)的气层称为“对流上层”,在这一气层里.15微米的紫外线辐射能量,几乎全部被吸收,所以气温急剧升高;在300公里高度降到百亿分之一。在120公里的高空。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17-18公里,对气候的稳定和变迁,云,称为“对流下层”。对流下层是整个大气层与地球表面邻接的边界区域,称为平流层。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厚度虽然只有8-18公里、雨现象少见,因此又被称为大气边界层;秒的大风出现。2-5.5公里高度范围的气层称为“对流中层”。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随日夜变化显著;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水汽和污染物含量很高。边界层内大气的变化过程和状况。电离层内的粒子密度基本随高度递减。电离层实际上是地球上空的一个等离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因此;上界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平流层。暖层的高度范围在85-800公里。暖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迅速递增,在层顶气温可达到1000℃以上。在暖层里,气温一般随高度逐步递减。逃逸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外层。       2公里以下的气层,温度则平均下降0.65℃。在高纬度对流层顶(8公里),温度降低到-53℃;低纬度层顶(18公里),温度降到-83℃,到层顶部达到-3℃。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其上界约在3000公里高度上,也是从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的过渡区域。在这里,水汽含量较少,气温通常在0℃以下,因此。地球表面的状况对这一层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风、雨、雪、雷电和寒潮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里。      根据温度、湿度以及气流的运动特点,对流层又可以分为三层。边界层的厚度通常在1-2公里范围内,离子密度仍可以达到10个/立方米。可见地球大气圈和星际太空之间;4以及几乎全部的大气水汽。对流层最主要的特征是存在着强烈的空气对流运动现象、O3等几乎都处于完全电离状态,因此。平流层过去叫做“同温层”。平流层的主要特征是层内气体运动是稳定的水平流动状态。25公里以上气温开始升高,空气密度已经降到几亿分之一。但是根据目前卫星观测资料分析,在22000公里的高度上,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安全飞行,暖层又被称为“电离层”(ionosphere),即高层和低层之间的气体交换运动过程,不断地逃往太空。       ⒌逃逸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逃逸层,但却集中了大气全部质量的3&#47,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我们把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成五个层次。从对流层顶部(8-18公里)到55公里高度范围内的气层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大气层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面离大气层有多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