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可以用oracle循环语句句来代替下面这语句吗?

VB中的循环语句中的for... 是怎么用的?_百度知道
VB中的循环语句中的for... 是怎么用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for语句是循环语句,它的格式是:For 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循环体Next 变量如:For i=0 to 999
'这里省略Step说明步长为1
循环体Next i说明从0到999,循环1000次。又如:For i=20 to 0 Step -2
循环体Next i说明从20到0,以步长为-2,循环10次你现在明白“For…To…”表示什么了吧!
采纳率:35%
...... to ... step for ....in ...nextfor each ...
for i=0 to 999end for是不是,好久没写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循环语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用vb 循环语句处理变量_百度知道
用vb 循环语句处理变量
有三个listbox,分别为lst1、lst2、lst3(行数均相同,约3000行)。需对三个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当lst1(i)+lst2(i)+lst3(i)=A时,统计次数;当lst1(i)+lst2(i)+lst3(i)=F时,统计次数;当lst1(i)+lst2(i)+lst3(i)=C时,统计次数……。约100种情况。...
我有更好的答案
ListCount - 1y = Lst1(i) + lst2(i) + lst3(i)For j = 0 To UBound(t)If Val(t(j)) = y Thenl(j) = l(j) + 1Exit ForEnd IfNextNextFor h = 0 To 6 &#39,F,C D;把这里的6改为所有的情况数减一t = Split(x, &quot,G& '把所有情况写入这里Dim l(0 To 6) As Integer &#39,E修改好了代码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y As Longx = &同上修改s = s + l(j)Print t(h) & Space(1) & l(h)NextPrint &,&)For i = 0 To Lst1,B;A
采纳率:53%
来自团队:
最后再说一句,上面过程你也看到了,虽然代码好看了,但程序效能不仅未能提高,还多了些数据类型转换和潜在的搜索过程,例如: S,效率并未提高。具体做法是:你定义一个集合,例如办法是有的,你可以用集合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只是代码好看了.Add 0,CStr(A) 'Add 的语法是 Add Item,Key然后在循环中就可以直接用 S(Cstr(y)) = S(Cstr(y)) + 1 来解决问题了。值得注意的是,Key必须是字符串。稳妥起见在具体的Key前面加个字母更安全:Dim S As New Collection然后将各个特征值添加到集合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循环语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图文】3.4.7VB循环语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3.4.7VB循环语句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The requested URL '/xueask-1.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vb循环语句初步(1)
发布时间:10-02-14
阅读:7522
所属分类:
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 【课标要求】 (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循环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 (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三种控制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 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骤 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功能 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程序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但情感目标写的有些空泛。这样的情感目标,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许多教案当中,无法体现本节课的独到之处。此外,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缺少“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学目标的描述。当然,不是一定要有,但如果有会更加完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步骤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 『对于For/Next循环语句的教学而言,其重点自然是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而“结合实例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应该指的是教学方法,而非教学难点,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指“For/Next循环语句功能的教学”是难点。』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选修课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之中。循环语句是VB中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而这节课是循环语句的第一节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的步骤成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内容对全面掌握并运用循环语句至关重要。 『作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把握是准确到位的。』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应用软件使用基础,同时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好,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对计算机语言的编写基础较差。因此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倒计时的例子吸引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导入For/Next循环语句。并利用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推导该语句的功能。最后利用实例强化新知。 『此处的分析其实已经超出了针对“教学对象”的范畴,还包括有对“教学策略”的描述,即导入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的方法。』 【媒体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在机房实现。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广播教学、学生示范等功能讲授新课、提问学生、展示成果。媒体使用遵循的原则:高效,恰当。 『此处实际上是对“教学环境”的一个描述。教学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有效得实施的一个保证。许多老师在写“教学环境”时也写到“多媒体教学系统”,此处描述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强调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哪几个模块,同时还给出了媒体使用的原则。这份细心充分体现了作者认真、务实的教学态度。』 【教学过程】 [引入] 师:5、4、3、2、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倒计时程序演示) 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倒计时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例如十运会的倒计时牌;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火箭发射最后的数秒。我们如何在计算机中用VB来实现以上的功能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关键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十分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 师:请学生回答问题: 在VB中用什么控件的什么属性来显示倒计时出现的数字? 生:label caption 师:我们在窗体中放置的label控件是不是名称就为label? 生:label1 『此处旨在指出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在学习VB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容易将“label”和“label1”混淆起来。』 师:为了加强程序的可读性,可以为控件改名 如何在程序中表示label1控件的caption属性? 生:label1.caption 师:Label1显示的内容是5,写出相应的语句? 生:label1.caption=5 师:将5赋给label1.caption 对那个对象编程? 生:command1(开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label1.caption=5 End Sub 『通过复习唤醒学生脑中的“旧知”,同时也是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强化。在大多数的教学案例中,一上来就是新知的引入。在这篇案例中,我们很可喜地看到作者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复习的关注。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课时是有限的,而“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不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进行强化,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一周有2节,而且是连堂,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一周之后才有接受教师复习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在课时量和课时安排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能够关注到及时的复习与强化,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 [学生活动] 师:请学生打开工程—倒计时,在合适的位置添加程序label1.caption=5。 请学生实现5、4倒计时 生:添加label1.caption=4 师:为什么屏幕只显示4 生:因为程序执行速度过快 师:希望在5和4中间延时1秒,增加delay(1)语句。 请学生实现5-0倒计时程序(提醒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加快速度) 如果倒计时从365开始呢?(语句太多,无法忍受) 『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5、4”倒计的问题,同时补充delay()语句,然后加大问题的复杂度,让碰到的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请学生删除command1中的原有程序,将如下程序段加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i As Integer For i = 5 To 0 Step -1 Label1.Caption = i delay (1) Next i End Sub [分析1]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语句功能 程序 功能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i As Integer 定义整型变量i For I = 5 To 0 Step -1 控制变量5-0这样变化(猜测) Label1.Caption = i 显示变量i的值(5、4、3、2、1、0) Delay (1) 延时1秒 Next I End Sub 接下来作者直接给出循环语句的实现代码,但并不马上讲解,还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猜测,并用表格的方式上学生进行填写,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的开始。 [分组练习]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分别填写如下表格 For i = 5 To 0 Step -1 Label1.Caption = i delay (1) Next i 数1 数2 数3 结果 5 0 -1 6 3 -1 9 1 -1 数1 数2 数3 结果 1 9 1 1 9 2 1 9 3 [分析2] 数1 数2 数3 结果 5 0 -1 5、4、3、2、1、0 6 3 -1 6、5、4、3 9 1 -1 9、8、7…2、1 生:推测数1和数2控制i的变化范围(初始值、终止值) [分析3] 数1 数2 数3 结果 1 9 1 1、2、…8、9 1 9 2 1、3、5、7、9 1 9 3 1、4、7 生:推测数3控制i变化的步长(增量) 『作者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分别通过分析和填表,找出控制i 变化范围的初始值和终止值,以及控制i变化增量的步长的规律,建构出For/Next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新知,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循环结构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自我建构出的知识,记忆更为深刻。学生的整个建构过程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一直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的实现是借助工具——表格来完成的。这就保证了学生建构的速度与效率,是非常好的方法。』 [新知识] 师:For-Next 循环语句 格式: For 循环变量 = 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请学生将下面的例题与格式对照回答各部分的名称 For i = 5 To 0 Step -1 Label1.Caption = i delay (1) Next i 说明:当步长为1时,STEP 1可省略不写 生: 循环变量 i 初值 5 终值 0 步长 -1 循环体 Label1.Caption = i delay (1) 师: 执行步骤 1 循环变量取初值,并计算初值、终值、步长 2 先判断循环变量是否超过终值,如果超过,则跳出循环;执行Next的下一条语句(当步长为正数& 当步长为负数&) 3 如果没有超过终值,执行一次循环体 4 循环变量加上步长 5 重复步骤2-4 师、生:以下面的程序为例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利用表格辅助) For i = 5 To 0 Step -1 Label1.Caption = i delay (1) Next i I 循环体 5 Label1.Caption = 5 delay (1) 4 Label1.Caption = 4 delay (1) … … 1 Label1.Caption = 1 delay (1) 0 Label1.Caption = 0 delay (1) -1 循环结束 『当然,光有学生自我的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及时的总结。在上一步学生通过分组分析领悟循环语句的功能之后,作者及时的将循环语句的格式抛出,以满足学生此时“已有领悟但又难以总结表达”的心情。可以预见,此时的学生在学习语句格式和执行过程时是多么的轻松,因为这些只不过是他们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意思而已。此处,作者再次用到了表格,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表格起辅助学生理解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作用。作者对“表格”这一工具的运用真可谓是炉火纯青。』 [学生练习] 1、在屏幕中显示3、6、9…27 2、在屏幕中显示40、30、20…-40 3、在屏幕中显示1、4、9、16、25 教师在巡视中提示循环的初值、终值和步长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 视情况分析练习3 ,数字序列不再为等差数列,观察规律——12、22、32、42、52 『及时的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思考]为下节课铺垫 用VB求解1+2+3+…100 『设疑,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 自我感觉设计有两点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简单的用1+2+3+…100引入循环语句,而是用倒计时的小程序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在学生成功解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252到0的倒计时程序(当时十运会倒计时),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基础上引入课题。 2、引入循环语句后教师并没有急于抛出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步骤,而是利用表格数据让学生推测循环语句的功能、循环初值、终值和步长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传授学习新语句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 【案例分析】 本案例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教学任务分析准确、到位,在教学环境的分析中有新意。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教学策略使用恰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案例覆盖的知识点是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的教学,适合用于讲解循环结构这一主题的第一节课。 本案例能够使用十分生活化的实例进行课堂导入,并恰当的使用循环控制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循环结构的逻辑特点。并能关注到对在教学开始时对已往知识的复习与强化。 本案例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简单的问题唤醒学生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然后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复杂度来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学生探究建构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表格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过程,保证学生对新知建构的信度与效度。同时,能即时地在学生建构之后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学生准确、快速、轻松地掌握循环语句的结构和功能,并再次巧妙地运用表格来辅助学生的理解过程。 建议案例能加强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设计与描述。 【专家点评】 该教学设计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以广播教学形式,在学生的显示器屏幕上展示漂亮的“倒计数”显示牌引入新课,新颖,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现“十运会的倒计时牌”、“红绿灯的倒计时牌”及“火箭发射的倒计牌”的画面,来说明“倒计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倒计数”问题的重视,为下面进一步以“倒计数”为对象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学习,作一很好的铺垫;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用1+2+3+…100作为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而是用“倒计数”所引发的“小程序”让学生入门,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而且,也有利于难点的分散、化解; 4.教师在引入循环语句后并没有急于抛出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步骤,而是利用表格数据让学生推测循环语句的功能、循环初值、终值和步长的作用,这样做,不仅可以体现出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建议如下: 1.将“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这两部分,放在整个教学设计最前面,因为,这两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果关系不应颠倒。 2.教学目标的撰写应按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来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不具体。 3.这节课的特色是:将“FOR/NEXT循环语句”的初步,用学生最熟悉的“倒计时”为例,不仅贴近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将抽象性较强的“FOR/NEXT循环语句”学习难点,运用“正分合”的系统性原理,逐步分解为若干个小难点,以利于在教学中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因此,该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亮点应该是在对难点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部分,并未看出其“特色”在何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ysql循环语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