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一定要在大自然的密语区域活动区域内吗?这里的大自然的密语区域活动区域是由一定的地理、气候、地形等大自然的密语区域活动原因形成的区域吗?

种群一定要在自然区域内吗?这里的自然区域是由一定的地理、气候、地形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区域吗?_百度知道
种群一定要在自然区域内吗?这里的自然区域是由一定的地理、气候、地形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区域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由于在对自然区域进行划分时种群分布有被考虑进去,所以每一个自然区域内的种群分布有一定特征。自然区域是人为的划分自然区域是认人为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地球上的不同种群由于人类对自然区域的划分相应落到不同区域内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国有四大地理区域,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寒;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由于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由东到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解:图中所示为四大地理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图中为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寒;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是南方地区,是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是西北地区,其自然景观由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故答案为:,南方
淮河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小于毫米
以水稻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本题考查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各自的特征.
815@@3@@@@我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92@@Geography@@Junior@@$92@@2@@@@中国地理分区与世界中的中国@@@@@@12@@Geography@@Junior@@$12@@1@@@@中国地理@@@@@@1@@Geography@@Junior@@$1@@0@@@@初中地理@@@@@@-1@@Geography@@Junior@@$822@@3@@@@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93@@Geography@@Junior@@$93@@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2@@Geography@@Junior@@$12@@1@@@@中国地理@@@@@@1@@Geography@@Junior@@$1@@0@@@@初中地理@@@@@@-1@@Geography@@Junior@@$823@@3@@@@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93@@Geography@@Junior@@$93@@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2@@Geography@@Junior@@$12@@1@@@@中国地理@@@@@@1@@Geography@@Junior@@$1@@0@@@@初中地理@@@@@@-1@@Geography@@Junior@@$864@@3@@@@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94@@Geography@@Junior@@$94@@2@@@@台湾、特别行政区、青藏和西北地区@@@@@@12@@Geography@@Junior@@$12@@1@@@@中国地理@@@@@@1@@Geography@@Junior@@$1@@0@@@@初中地理@@@@@@-1@@Geography@@Junior@@$872@@3@@@@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94@@Geography@@Junior@@$94@@2@@@@台湾、特别行政区、青藏和西北地区@@@@@@12@@Geography@@Junior@@$12@@1@@@@中国地理@@@@@@1@@Geography@@Junior@@$1@@0@@@@初中地理@@@@@@-1@@Geography@@Junior@@
815@@92@@12@@1##822@@93@@12@@1##823@@93@@12@@1##864@@94@@12@@1##872@@94@@12@@1
第二大题,第2小题
求解答 学习搜索引擎 | 读"中国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A,___地区,B,___地区,C,___地区,D,___地区.(2),图中C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D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3),A,B两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图中虚线)是___岭--___河一线,(4),在区域D中,由东到西的景观变化依次是:___→___→___.(5),你知道这一界线的南北两侧有哪些明显的地理差异吗?完成下面表格:提示: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农业生产,民居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项目B地区A地区例:地形不同以平原为主以低山,丘陵为主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从气候,土壤,地形等等等等~最好出自是权威的地方,感激不尽.
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从气候,土壤,地形等等等等~最好出自是权威的地方,感激不尽.
在我国自然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地形地貌:西南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但较为显著地分为三个地形单元:\x100\x100一、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主要范围包括重庆市大部,四川省的中东部和东南部,还有陕西省南部.\x100\x100二、云贵高原中高山山地丘陵区.主要范围包括贵州省全境与云南省的南部和中东部.\x100\x100三、青藏高原高山山地区.主要范围包括西藏全境,四川省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云南省的西北部气候: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四季如春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土壤:土壤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为主,广西以红壤、赤红壤为主,云贵高原以红壤、赤红壤、黄壤燥红土为主,四川盆地以紫色土为主,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从气候,土壤,地形等等等等~最好出自是权威的地方,感激不尽.》相关的作业问题
因为夏季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被高气压带控制,西北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西南风.带来了印度洋上的丰沛水汽,西南地区夏季时应是高温多雨.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的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都有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2)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温度状况也有差异.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3)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不平,高原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酸性土壤
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征与茶树的生长有何密切关系
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地区干旱,主要是人为地破坏环境,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的紊乱引起的.全球气温的升高,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副热带高压南移较缓慢,
是气候得垂直地带性差异所导致得 一位西南多高山 山脚到山顶得植被会随高度得变化而变化 正确答案:A
1西南属于季风区,雨热同期.2 多山地,所以发展林牧业 立体农业 .由于喀斯特地貌 水资源容易流失所以发展节水农业. 再问: 西南干湿季分明对吗? 2.A棉花 瓜果 蔬菜生产 B花卉 茶叶 中药材 C乳品 肉羊饲养 甜菜制糖 D 天然橡胶 葡萄 马铃薯 西南发展哪个? 再答: 不算是、干湿分明是典型的地中海,季风气候只
从《中国民族分布图》上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众我的少当选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并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民族种类最为众多.据有关资料: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竟然集中分布了30多个兄弟民族.其中云南一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僳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
1、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2、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了重力作用,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3、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去答:自然:1.板块位置: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发地质灾害 2.地形:地表崎岖,坡陡谷深,易发泥石流等 3.岩性:石灰岩为主,已被流水溶蚀,水土流失严重;且地表水不易存留,易干旱 4.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发泥石流;降水变率大,易发干旱和洪涝等气象灾害 5.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保护
撇开自然地态及气候的不同,说些人可作用的因素的话,就是对绿化和水利功课的再努力空间的主动意识欠缺.除由此可挖掘些与日比较的意义外,其实日本和我西南地区无论区域规模和形态都无自然可比性.
西南地区包括藏云贵川渝桂三省二区一市,其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接壤;北部与西北地区相连,东部与中南和华东地区相连.西南地区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为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亚洲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形变化复杂,高原、山原、高山、低谷和盆地相互交错分布,起伏大,形
读题干可得,题干中反映的是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最有效方法是跨流域调水.故选:A.
(1)5亿+30亿=35亿棵;(2)设一次函数为y=kx+b(k≠0),由题意,当x=1,y=3时,得k+b=3;当x=7,y=11时,得11=7k+b,得3=k+b11=7k+b解之得k=43b=53所以,该函数解析式为:y=43x+53到第3年(即2011年)时,可涵养水源为y=43×3+53=173(亿立方米).
东北地区比陕西的气温稍低,降水稍多.东北地区比海南岛的降水稍少.海南岛在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话说这三个地方甚至整个中国季风区里面夏季的气候差别都不大
带来了印度洋上的丰沛水汽,西南地区夏季时应是高温多雨.因为我国西南地区临近印度洋,夏季炎热多雨,是受西南季风影响的.我国西南部位于南亚
因为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但是冬季就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了,由于我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冬季时期,冷空气高压处于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一带,所以,我国冬季绝大部分都受西北季风的影响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FTA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on agriculture export of Southwestern China.
因该地区降雨主要是锋面雨,降水集中在暖湿气流一侧,西南地区降水减少.西南地区土石荒漠化现象,土地蓄水能力越加降低;西南地区与印度洋较近,夏季受印度洋吹来的夏季季风影响,背靠喜马拉雅山脉季风受冷易形成降水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河北专用)
2016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河北专用)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9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2.32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一讲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纲要求]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边界 有的明确,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整体性 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差异性 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层次性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3.划分指标
既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1.三大自然区
(1)三大自然区:图中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C青藏高寒区。
(2)划分依据: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分界线:a400_mm等降水量线、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 3 000 m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高原或高山、盆地 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多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咸水湖,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内外流区兼有,湖泊众多,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原始土壤
植被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自东南向西北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寒荒漠
农业活动 最主要农业区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交通 发达 不便
经济文化 水平高 相对落后
分界线 秦岭——淮河
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种植方式 旱地 水田
民居建筑 平顶 斜坡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水路
工业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
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  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繁杂
1.划分依据
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范围(暂未包括港、澳、台)
(1)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2)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皖、赣、湘、晋、豫、鄂。
(3)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3.区域差异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海运便利,区内及区际联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发展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还在逐渐扩大
速度 东部>中部>西部
历史背景和
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于西部
区域特征差异及其影响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5)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分布进行分析。
2.全面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
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个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和矿产等方面。
(2)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
包括区域的人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科技等要素。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考点 常考题型
区域特征差异及其影响 根据农作物分布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差异
联系实际生活,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例1] (2013·)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A.扩大播种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
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思维流程] 
[答案] (1)BC (2)CD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
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优势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交通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充足
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有些城镇人口密集区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北方各省区淡水资源短缺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水患;长城沿线的风沙 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 设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边境贸易
协调发展 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地形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脉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各类矿产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教育发达,人口文化程度高 科技、教育欠发达,人口文化程度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发展早,基础好 发展较晚,基础较差
产业结构 较合理 不合理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便捷、海陆联运方便 交通通达度差、交通不便
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的方法
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考点 常考题型
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根据两区域地理信息比较自然特征差异
根据区域差异分析影响因素
根据区域优势分析可持续发展对策
[例2] (2011·)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__①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推知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必须明确图1、图2中两省区的地理信息,同时以对方自然要素特征为参考描述。
(2) 要明确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必须熟知图例中有效风功能密度的分布情况。
(3)要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必须明确图3中两省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大小。
(4)要分析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必须考虑两省区各自的优势条件,使它们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答案] (1)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以盆地、山地为主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
规范答题能力(五)——区域差异分析类答题模板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答题模板必备]
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规范增分培养]
[典例]  (2014·海口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2012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2分)(  )
A.光照 水源      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
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4分)
(3)据图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6分)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10分)
[失分之鉴]
1.考生答案
2.阅卷评点
(1)地理专用名词掌握不准确。如把“海洋运输”或“海运”简单描述为海洋;把“管道运输”简单描述为管道,不得分。
(2)答题要点把握不全面,回答时应结合题目信息,从地形种类和地势两方面分析,海南没有描述出地势特点,新疆地形种类把握不全,均不得分。
(3)答案的完整性不够。海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方向应从海洋(油气、生物)、气候、旅游资源等方面回答;新疆应依托气候、油气资源等方面发展,所以只能得部分分。
[满分之答]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新疆和海南岛两区域差异的比较,尤其是气候、地形、资源等自然要素差异及交通等人文要素差异。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第三步:套模板,用术语规范解答
答案:(1)B
(2)海洋运输 管道运输
(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下图中A、B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两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两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并简述差异的形成原因。
(3)简述A、B两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解析:A、B均为高原,在比较地形的差异时主要分析地表的平坦程度和海拔的高低。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气压带和风带、洋流、地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B高原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季风的形成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A高原的夏季风是西南季风,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比较A、B两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只要抓住两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A、B两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工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区域特征差异及其影响
(2009·宁夏高考)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
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        B.
解析:选B 根据两图的经纬度来判读,甲为荷兰,乙为肯尼亚。如果不能判读出国家,也可以从纬度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图中的信息来判读,甲图中的“北海”可判定该区域为欧洲西部,处于西风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处于赤道地区,位于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热量丰富 光照充足 地形平坦 水源丰富
解析:选A 从纬度即可得出,乙的纬度低,所以热量丰富,乙国为热带草原气候,光照比甲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充足。
3.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解析:选D 主要比较甲、乙两国鲜切花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甲国为发达国家,又位于温带地区,与作为发展中国家且位于热带地区的乙国相比,劳动力成本、鲜切花价格、天然花卉品种数量都不占优势;甲国为传统鲜切花生产国,生产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质量优。
4.(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2)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____,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题,读图可知,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东部多、西部少。图中东部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西部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影响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和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四川盆地年降水丰富,加之盆地地形,多阴雨天气,故年太阳总辐射量低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以从人口、粮食需求、种植历史等角度回答。第(4)题,水稻是喜湿热的农作物,种植水稻对气候的要求是高温多雨,拉萨河谷地热量、水分条件可能不足。
答案:(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四川盆地 阴雨、雾天多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题组二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5.下图是长江流域局部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和铁路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所表示的城市,位于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名称是________,位于西部经济地带的城市名称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2)c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该城市有利于商品流通的交通条件具体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列四个方面简述图中108°E以西地区发展应该采取的重大举措。
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设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河流、铁路线特征,可判断a、b、c、d所表示的城市分别是攀枝花、重庆、武汉和南京,分清各自所在的省区即可判断位于哪个经济地带。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其交通条件可从河运、铁路、公路、航空几种运输方式入手分析。108°E以西地区属西部大开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写出措施。
答案:(1)南京 攀枝花 重庆
(2)长江干流与汉江水运便利 京广铁路纵贯南北
公路和航空运输发达
(3)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等 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 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天然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1~3题。
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3.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比重小
解析:1.B 2.A 3.D 第1题,甲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区域降水较少。第2题,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分布较为分散。第3题,丁省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与丙省山东省相比,经济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小。
(2014·重庆模拟)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4~5题。
4.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5.下图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
解析:4.A 5.D 第4题,墨镜、遮阳帽、防晒霜说明太阳辐射强,8月带羽绒服,说明地势高,气温低,应该为青藏高原地区。第5题,A为沙漠双峰驼,B为四川大熊猫,C为内蒙古三河马,D为青藏的藏羚羊。
(2014·济南模拟)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6~8题。
6.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7.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8.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解析:6.D 7.D 8.C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聚落迁往高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水源,下游水源减少,是荒漠化导致的。第7题,读图可知交通线呈环状分布。第8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是水源。
西湖龙井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 km2。下图为杭州西湖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分布地(  )
A.地形为平坝      B.位于背阴坡
C.土壤为酸性
D.人口很稠密
解析:选C 从图中茶园分布地看,多位于向阳的低山坡,土壤为酸性。
10.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这主要得益于(  )
A.手工炒茶,经验丰富
B.历史悠久,文化优势
C.地理环境独特形成
D.知名品牌,产品形象
解析:选C 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北平原
C.南部沿海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北平原 南部沿海地区
12.图中两地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
解析:11.D 12.B 第11题,依据四地农作物熟制及作物品种可知,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从中即可找到答案。第12题,两地农作物熟制差别较大,主要是由两地纬度差异引起的热量差异造成的。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试比较图1、图2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8分) 图1 图2
地形 ________ 以平原、丘陵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____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____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________为主 较少
(2)与图1所示区域相比,图2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6分)
(3)图1中甲地附近多风蚀地貌,该地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再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请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新疆地形明显呈现“三山夹两盆”的特点,故地形是以山地和盆地为主;结合图例可判断新疆的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即能源资源)为主。读图2可以看出:安徽省位于淮河的南北两侧,据此可以推断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安徽河流较多,结合气候特点中的降水较多可以推断河流径流量大。第(2)题,比较农业生产的条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劳动力、种植经验等方面来分析;安徽纬度较低,属于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地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广;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种植粮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第(3)题,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层后种植西瓜产量高的原因,要根据当地气候特征,从水、肥和光合作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1) 甲 乙
地形 以盆地、山地为主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
(2)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农作物复种指数高;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3)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积累;减少风对土壤的侵蚀。
14.(2014·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读图甲、图乙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全境及浙、粤、赣三省部分地区,其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目前台资企业占福建外资企业总数的21%,投资总额达86.05亿美元。
材料二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8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3)读图乙,简述泉州市晋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的自然原因。(6分)
(4)结合材料二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6分)
解析:第(1)题,首先落实自然因素,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再考虑茶树的种植要求,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应有一定坡度,有利于排水,另外最好是酸性的土壤等,然后再观察图中福建的这几个方面,便不难得出结论。第(2)题,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第(3)题,影响河流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河流的水系特点等,结合该地的气候类型和图中晋江的水系特点,不难作答。第(4)题,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等方面考虑,这些信息的具体情况在材料中都能找到。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弱)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2)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大,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
(4)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成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第二讲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要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人类繁衍生息于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为什么出现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上?
提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水灌溉便利、气温适宜、日照充足。
3.工业社会阶段
(1)能源资源、金属资源和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如东营市。
(3)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海运的地区,往往也形成著名的工业区,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4.后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往往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九州、德国南部。
1.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阶段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落后时期 大洋阻碍交流,人们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重视
发展 大洋成为交流通道,人口和城市向沿海地带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
进步 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
2.现在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以及中国沿海地带。
3.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化以前 岛上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经济发展水平比大陆低
化以后 沿海国家利用海运和港口优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海岛成为旅游胜地
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得到普遍重视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
区域发展阶段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示意图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区位条件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位条件主要分析发展传统农业的条件(如土地、气候、水源等)以及发展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条件。
(2)工业化阶段,主要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如矿产资源、能源、交通、市场、技术等)。
(3)后工业化阶段,着重分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的条件(如交通、信息、贸易、金融等)。
2.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的几大措施
(1)科技:发展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高科技工业和服务业。
(2)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加强老工业改造。
(3)交通:加强交通建设,完善交通网。
(4)环境: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5)合作: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合作。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考点 常考题型
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以流域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影响
以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为载体,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及人地关系
[1] (2013·)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分别对应的是(  )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想知道流域开发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必须明确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要素及其影响。
(2)要想辨清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的对应关系,必须清楚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的要素及其对流量大小及峰值(高峰)出现早晚的影响。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答案] (1)C (2)C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权益示意图
以海南岛为例说明海岛的合理开发
受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海岸带、丘陵和台地环带及山地丘陵带三部分,如下图所示。各环带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开发其资源需要充分研究、认识各环带资源和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带名称 地貌海拔 开发条件 产业活动
海岸带 平原低于100 m 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 加强港口建设,建立工业加工区,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地环带 台地、丘陵100~500 m 面积大、地形平坦、土壤较好 热带农业
陵带 丘陵、山地500~1 100 m 物种丰富、水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恢复和保护植被,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风景和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适当发展特色工业
考点 常考题型
海岛开发 以某海岛为载体,考查海岸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2] 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   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2)岛内最大零售商业点位于甲村,主要形成原因是该村(  )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商业从业人口多 商业组织形式复杂 人口数量大
A.   B.   C.   D.
(3)在海岛开发过程中,该岛(  )
A.人口容量主要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
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
C.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思维流程]
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题干中“北半球某热带海区”的隐含信息为该地热带气旋活跃,易引发次生灾害。
第二步: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1)D (2)B (3)D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
读图析图能力(十四)——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的判读
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为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常以时间为轴线,常见的是某区域(或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另外,还有能够体现区域发展过程的示意图,如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示意图,某区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等。
[熟知典型图示]
图1 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 图2 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 图3 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掌握判读技巧]
在判读这一类示意图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其次要逐图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最后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在对“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的判读中,一定要明确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从阶段到阶段,该流域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
在对“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的判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地发生的显著变化。速生桉种植前(图a):天然次生林、灌丛茂密,沼泽面积大,地下水水位高,基本与沼泽的地下水水位持平。速生桉种植后(图b):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在“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中,面积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水田、旱地、林地、灌丛草地、建设用地、裸岩地。变化面积为正值意味着增加,负值说明减少。纵观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建设用地、裸岩地;面积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水田、旱地、灌丛草地。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2009·)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湖面低于海平面 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含盐量降低
A.           B.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题干陈述“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表明,这是一幅区域(湖区)发展变化过程示意图。通过三个时间段艾丁湖范围的比较,可以判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看图例,比较三个时间段艾丁湖区范围的大小;同时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和疏密程度。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题目重点考查两个方面:一是图中反映出的艾丁湖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图中等值线数值为负值,表明湖面低于海平面,且湖面不断缩小;等值线南密北疏,地势南陡北缓;湖面不断萎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因艾丁湖为内流湖,湖水减少,含盐量上升。二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的主要原因,这么长的时间段内艾丁湖的变化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即全球变暖,气候变干。
[答案] (1)A (2)D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 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规模:先增大后缩小 规模:先缩小后增大 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解析:(1)B (2)C 第(1)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第(2)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解析:选D 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旱地前期增加少于后期减少,因而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林地 灌丛草地 建设用地 祼岩地
A.        B.
解析:选B 注意“前后期”和“由退化趋于好转”的限定,图中灌丛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这些变化都能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由退化趋于好转。
题组二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2013·江苏高考)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260多个岛礁及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下图是南海海域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前,三沙市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沙市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生物海岸中的________海岸,据此,其适合发展的产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解决三沙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三沙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断出,其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第(2)题,读图可知:三沙市的海岸类型属于生物海岸中的珊瑚礁海岸,三沙市可据此发展旅游业。第(3)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可以从利于加强管理、巩固国家安全、促进资源开发等角度阐述。
答案:(1)太阳能 风能(波浪能、潮汐能)
(2)珊瑚礁 旅游业
(3)海水淡化;收集雨水;节约用水(任答两点)
(4)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南海岛礁及海域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巩固国家安全;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任答两点)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夏季洪水多发      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
D.冬季光照时间短
解析:选C 木材在高温、多水的环境下易腐烂,所以“横木地基”不可能位于夏季潮湿或洪水多发区域;门前台阶对光照没有影响,所以可能是考虑冬季降雪量大,使门前不易被雪覆盖而建造的。
2.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解析:选D 房屋明显低于地面,则周围的较高地面对房屋能起到保护作用,最可能是为了防止台风对房屋的破坏。
(2014·景德镇第二次质检)新华社北京日电 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正式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有舆论认为,这是本地区经济整合的一个重大举措。据此回答3~4题。
3.RCEP区域内国家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对区域外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澳大利亚为区域内提供生产所需原材料,新加坡提供区内航运物流、金融服务
B.东盟为区域内提供生产所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印度作为高新技术输出基地
C.区域外向西可以衔接和延伸至欧盟、非洲,为欧盟提供规模巨大的产品消费市场,为非洲提供规模巨大的原材料消费市场
D.区域外向西北可以衔接和延伸至中亚、中东,为中亚、中东提供规模巨大的能源(油气)消费市场
解析:选B 本题题意是“说法错误的是”,中国、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科技发展较快,和区域内的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不可能成为高新技术输出基地。
4.在谈判中最可能被日韩列入“敏感产品”清单,属于延迟或免于减税的进口产品是(  )
B.热带水果
解析:选A 日本、韩国为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水稻,水稻种植业较为发达;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发展,必将把适合本国发展的农产品列于延迟或免于减税的进口产品。
读下图,完成5~6题。
5.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衰落阶段
6.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  )
A.以面状为主
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
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
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解析:5.B 6.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读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区域由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
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
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
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
8.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
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
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
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D.区域经济发展在阶段3最低
解析:7.D 8.C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8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图中从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10.从到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B.交通运输
解析:9.C 10.D 第9题,从图中信息看,从I到阶段,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城镇数目增加。又因为当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第10题,从到阶段,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城市附近出现了花卉和绿化树种,说明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A、B、C、D四个地带的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带布局饮料食品、生物医药等
B.B地带布局钢铁工业、热带农业等
C.C地带布局森林采伐、清洁造纸等
D.D地带布局近海捕捞、油气化工等
12.关于该岛旅游资源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出高山族风情,建设生态旅游区
B.利用山区自然景观,建设夏季避暑胜地
C.以国外市场为基础,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
D.突出热带海滨特点,发展海洋生态旅游
解析:11.A 12.D 第11题,海南岛的产业布局呈明显的环带状分布,A所在的海岸带重点发展工业,B所在的丘陵台地发展农业,C所在的中南部山地重点保护原始森林和发展旅游业,D附近有莺歌海盐场,可发展盐化工工业。第12题,海南岛突出的优势是热带和海滨,发展旅游业要突出特色;海南旅游的市场主要在国内。
二、综合题(共52分)
13.下图是我国南方某乡20年间的变化状况示意图。该地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300元提高到2007年的2 000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指出20年间该区域的最大变化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2)该区域聚落呈带状发展,试简述其形成条件。(8分)
(3)为了促进图示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协调人地关系?(8分)
解析:第(1)题,该地地处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图中可看出,该地20年间最大的变化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强了该地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第(2)题,早期该区域聚落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沿河谷地带拓展。后来,聚落随新建交通线延伸。第(3)题,按照“区域特征→合理措施”的思路进行分析,山地、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山地、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加工。
答案:(1)变化: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影响:加强区域对外联系;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2)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在山间谷地中沿河流分布;随着公路、铁路的兴建,聚落沿交通线延伸。
(3)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立体农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14.(2014·苏北四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位于120°E~124°34′E、25°40′N~26°N,面积4.38 km2。
材料二 下图示意钓鱼岛及其领海基线。
(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图中A点所在的海域称为________,B点所在的海域称为________。(6分)
(2)钓鱼岛附近海域除蕴藏丰富的________资源外,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3)请列举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举措。(10分)
解析:第(1)题,以领海基线为界,以内为内水,以外的12海里以内为领海。第(2)题,钓鱼岛附近海域油气资源丰富。钓鱼岛附近海域为东海大陆架,阳光充足,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第(3)题,可从政治、科技和法律等方面提出措施。
答案:(1)内水 领海
(2)油气 大陆架宽广,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附近有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搅动
(3)加强海洋立法和执法;加强公众海洋意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建立海上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讲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要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2)治理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为什么要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提示:北部气候湿润,河流水量丰沛。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北水南调产生了哪些重要意义?
提示:缓解了南部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产生了水力发电、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2)跨流域调水的影响:
工程案例 中国的南水北调,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
影响 对调入区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
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小气候
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对水资源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带来一定影响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影响 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物种急剧减少
正面影响 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培育改良农产品,使农产品产量显著升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1.产业结构的变化
(1)劳动力及产业结构形态变化:
产业 劳动力变化 产业结构形态 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产业 逐渐减少 低级高级低高 第二产业 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 稳步增加
(2)地区差异: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2.产业转移
(1)原因: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方向: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温馨提示] 产业转移的规律
(1)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
(2)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资源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示意图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如下表所示: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区的意义 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中国南水北调的影响(以东线为例)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改善受水区苏北、皖、鲁、冀、津的投资环境,缓解用水不足问题,促进社会安定 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下游水质;
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航运;
影响江淮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
东线受水区地势低洼,调水后土壤易盐碱化;
供水区调水后,降低自净能力
经济效益:为受水区净增供水140多亿立方米,促进受水区的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美化受水区的生存环境,提高受水区的居住质量,控制受水区地面下降趋势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多个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发展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3)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 常考题型
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以我国或世界的重大调水工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工程的地理背景、线路的选择及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例1] (2013·)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思维流程] 
[答案] (1)AC (2)BD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产业转移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示意图
2.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图所示:
1.图示法分析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对比法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考点 常考题型
产业转移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实际案例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根据产业转移特点,考查其转移环节、目的和规律
通过具体实例及区域差异,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 (201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贸加工等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国家在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城市设立了产业转入示范区。
外贸加工等产业的转入,会给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产业转移对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集聚效益)等方面分析。注意题中的限定词“好处”。
[答案]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集聚效益(扩大产业规模)。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
规范答题能力(六)——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结合具体区域(输出地或输入地),说出“对输出地的意义”“对输入地的意义”,或者是“对输出地和输入地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或者具体到某方面的意义,诸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等。此类问题常见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也经常迁移运用于世界上其他区域的调水、调能、输电工程等。
[答题模板必备]
1.水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输入区的有利影响: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社会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改善了投资环境
经济 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
生态 改善了生态环境
(2)对输出区的不利影响:
思考点 常用术语
水量 水量减少
航运 航运能力下降
生态 生物生存环境下降
2.能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调入区的影响:
思考点 常用术语
能源结构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经济 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生态环境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对调出区的影响:
思考点 常用术语
能源 促进能源开发
经济 将能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生态环境 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规范增分培养]
[典例] (20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8分)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________ ②________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________ ④________
原因 ________ ⑥________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3分)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3分)
[失分之鉴]
1.考生答案
2.阅卷评点
(1)审题不全面,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应用气候类型和降水多少分析不全。
(2)读图能力较差,对图中调水线路和图例中的高程解读不到位,从而对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原因回答不准、不全。
(3)对于设问中的关键字没有准确注意,如第(3)问中的“节水”措施,应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回答。
[满分之答]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第(1)题,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主要是南北气候类型不同,降水多少各异。第(2)题设问中“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示了答题角度:经济、社会、生态。第(3)题“节水”明确了答题的角度。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一中“我国南水北调、美国北水南调” 获取“两国的调水方向”进而获取“两国降水地区分布差异”的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第三步:套模版,用术语规范解答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小 大
原因 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2012·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上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2)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丁坝”的存在,减小了流水对河岸的直接侵蚀,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丁坝”的存在还可以提高河流中部流水速度,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而两岸的沉积还可以提高枯水期水位,利于通航。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辽河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少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所以积极影响可从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回答。
答案:(1)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2)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
(2012·安徽高考)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108m3) 价格(美元/m3) 水量(×108m3)
10.12 0.14 8.15
2.34 0.06 1.97
2.72 0.06 2.09
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       B.
解析:选B 由图可知加利福尼亚州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大致由北向南流)。
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解析:选D 产业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不会使“水银行”的运作仅停止一年,故A、B错误。由表可知,多年“水银行”卖出价格相差不到0.1美元,C错。可能因为该年份气候异常导致降水量增加,使水资源充足,进而无需买入水资源,“水银行”没有运作。
题组二 产业转移的规律、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1·海南高考)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据此完成3~4题。
3.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
C.零部件生产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我国与该国W汽车公司最初的合作是将该公司产品的零部件进行组装,故D项正确。
4.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
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解析:选B 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并不属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故A项错误;将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主要是为了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而非扩大新车型产量和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故B项正确,C、D项错误。
5.(2012·浙江高考)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海油陆采”需要的自然条件是海水较浅,油田距海岸近,潮汐和波浪影响小等。第(2)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深圳市的转出产业主要是化学和造纸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对环境影响较大。汕尾市环境承载力较强,水运条件较好。
答案:(1)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可任答两点)
(2)主要原因: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等。汕尾市 。理由:化工、造纸工业污染性较强,且运输量较大;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南平质检)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面积和经济水平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西部地区面积广阔,环境承载力最高
C.中部地区人口、面积适中,经济发展条件最优
D.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最高,发挥内引外联和对内、对外两个辐射作用
解析:选D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对外联系便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优于中西部地区,且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对内、对外起着辐射带动作用。
2.关于东部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中、西部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B.短期内可能引起东部地区失业人口的增加
C.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D.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解析:选A 东部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会加重中、西部的环境污染。
(2014·湖北七市联考)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被称之为我国的“中三角”。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与“长三角”地区比较,“中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是(  )
A.工业基础好      B.交通便捷
C.资源丰富
D.科技发达
解析:选C A、B、D三项是“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但“长三角”地区资源贫乏,不及“中三角”丰富。
4.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商品农业发达
B.三城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力越来越强
C.城市化水平已高达60%以上
D.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解析:选B A、C、D三项是对“长三角”地区的描述。
(2014·潍坊模拟)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5~6题。
5.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解析:选A 从河南省地形图和南水北调中线经过河南省的线路图对比,可看出该线路在河南省境内发生较大的弯曲,主要是考虑既要避开海拔太高的山地,又要保证比下游海拔高,使水能自上而下流,所以走向受地形影响较大。
6.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 北方地区因缺水而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南水北调后,将有利于北方缺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会使线路沿线和北方地区的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可能会加重该地区的土地盐碱化。
读中缅油气管线示意图,回答7~8题。
7.中缅油气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
A.地形、地质构造复杂
B.资金短缺
C.技术力量不足
D.多年冻土的存在
解析:选A 中缅油气管线穿过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构造复杂,工程难度大。
8.中缅油气管线的修建(  )
A.是为了开发缅甸的石油资源
B.有利于提高中国能源安全
C.是为了促进沿线少数民族脱贫
D.主要用于中国天然气出口
解析:选B 中缅油气管线缓解了中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降低了海上进口石油的风险。
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甲)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乙),完成9~10题。
9.图甲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路径的地区是(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闽南地区
解析:选C 环渤海地区靠近韩国,承接了韩国IT产业的转移。
10.图乙中,c是指(  )
A.制造和研发环节
B.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
C.加工和组装环节
D.市场和运输环节
解析:选B c环节位于金字塔顶端,为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掌握,应当是附加值最高的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
下图表示当今世界汽车产业转移的一种趋势。读图回答11~12题。
11.甲、乙、丙三地汽车产业向丁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的技术
B.廉价的劳动力
C.广阔的市场
D.丰富的资源
解析:选C 根据四地经纬度可知,甲地对应美国,乙地对应欧洲,丙地对应日本,丁地对应中国。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购买力增强,故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广大。
12.汽车产业转移到丁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有利于(  )
A.提高甲地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B.优化乙地产业结构,缓解其就业压力
C.促进丙地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D.加强丁地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析:选A 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会增加欧洲国家的就业压力;汽车产业转出,不利于日本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接受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可能接受了环境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4·天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下图为新疆与浙江两区域图。新疆地形为“三山夹两盆”;浙江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山地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东北部则为冲积平原。
材料二 下图为浙江和新疆生产总值和增速示意图。
(1)据材料一及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两省区河流开发利用方式的主要差异及原因。(8分)地区 差异 原因
(2)根据浙江“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的特点,分析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二,比较两省区的生产总值和增速的异同点。(8分)
(4)浙江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近年来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试分析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加工业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题,河流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从灌溉、航运、水能开发等角度考虑。第(2)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要强化农业结构调整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第(3)题,依据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第(4)题,新疆具有原料优势,同时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利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地区 差异 原因
新疆 主要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浙江 西南主要提供水能,东北以航运为主 浙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西南地形以山地为主,东北以平原为主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立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优势农产品的系列开发;封山育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答出三点即可)
(3)相同:两省区的生产总值都呈上升趋势;增速的变化波动均较大,且波动方向基本一致。
不同:两省区的生产总值相差很大,浙江省是新疆的约5倍以上;浙江省的增速波动幅度更大。
(4)新疆棉花原料和羊毛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14.(2014·绵阳三模)快速经济增长带动了强烈的能源需求和交通发展。读材料,回答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