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根用小棒摆三角形的规律长度分别是五厘米六厘米七厘米八厘米六厘米和巴厘米从中选四根用小棒摆三角形的规律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

有3厘米、4厘米、6厘米、7厘米的四根小棒,选用______厘米、______厘米和______厘米的三根小棒就可以围成_百度知道
有3厘米、4厘米、6厘米、7厘米的四根小棒,选用______厘米、______厘米和______厘米的三根小棒就可以围成
7厘米的四根小棒,选用______厘米、6厘米、4厘米有3厘米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3+4>6,所以选用3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三根小棒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故答案为:3,4,6.
采纳率:6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用6根小棒围成两个三角形的小伞_中华文本库
2-6的乘法口诀 2 6 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用小棒摆小伞 摆一把小伞用5 根小棒 一个五二个五 三个五 四个五 五个五 1×5=5 2×5=10 3×5=15 4×5...
摆a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数是: ( a )×( 3 )。 ? 你知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 些数吗? 这里的a可以表示1,2,3,4,5,6…… ...
能用刚才一样算式表示的,在 括号里打钩,在横线上写出相 应的加法算式。 6个三角形共用了几根小棒? (√) 3+3+3+3+3+3=18 5+5+5+5=20 4把小伞共用...
3、例 1 中,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1) 、 ?列式: 竖式: 个位上:6-8 不...(1)、 我摆 4 把小伞要( )根小棒,列加法算式 ;我摆 6 个三角形要( )...
5把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7×5 = ? 5把小伞一共用了35根小棒。 一...6×4 = ? 小房子里还有锐角、直角、 钝角,你能找到吗? 4个三角形 2个...
我是由6个三角形拼成的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 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6.由直线,和所围成的三角... 暂无评价 1页 免费...
5把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7×5 = ? 5把小伞一共用了35根小棒。 说...4个三角形 2个三角形 5根小棒 3个三角形 7根小棒 9根小棒 5个三角形 6...
古交第十二小学 刘英 2-6的乘法口诀 2 6 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用小棒摆小伞 摆一把小伞用5 根小棒 一个五二个五 三个五 四个五 五个五 1×5=5 2×5=...
预设 1:我摆的小伞里有锐角,一共用了 35 根小棒?展示学生摆的 小伞。 ...预设 2:我摆的小鱼里有锐角、钝角,还有三角形,3 条小鱼一共用 了 18 根...
用了6根小棒 3只小鱼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6+6+6...摆一摆 我摆了5把小伞。 摆一摆 我摆了4个小房子...4个三角形 2个三角形 5根小棒 3个三角形 7根...认识周长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 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细线、尺子。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教 学 手 记
一、观察操作,初知周长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四、课终小结1.摸一摸。
(出示数学课本)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出示数学作业本),你能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吗?独立摸一摸,再互相看看说说。
2.找一找。
出示游泳池的图片,你能指出游泳池的周长吗?指名边指边说。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指一指课桌面、三角板的周长在哪里?
你能找一些教室里物体的面的周长吗?
3.围一围。
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指名说后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1.描一描(&想想做做&第62的第2题)
先按要求描一描,再说说哪里是它的周长。
小结:周长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一般情况下,周长是指围成这些平面图形的边线的长。
2.量一量(&试一试&)。
你能知道下面每上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
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3.算一算(&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全班交流,重点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1.实际测量(&想想做做&第3题)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事先准备的树叶的周长。
2.解决问题(&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 标第 一 网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教 学 手 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四、全课小结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吗!
2.出示教学挂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2.你会算长方形的周长吗?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4.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5.尝试解决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2)独立尝试解答,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
(3)集体订正,交流,重点说说每种方法是怎样做的。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质疑:做这两道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
(3)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能告诉大家吗?
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二)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教 学 手 记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三、课终小结
1.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自由汇报。
3.揭示课题,提出要求: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一)基本练习
(1)长方形有( )条边,( )边相等;有( )个角,都是( )角。
(2)正方形有( )条边,( )边相等;有( )个角,都是( )角。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有( )条边,( )个角,而且( )个角都是( )角;不同之处是:长方形的( )边相等,正方形的( )边相等。
逐题出示,指名口答。
同位相互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异同之处。
2.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1)长方形的长加上宽叫做它的周长。( )
(2)四条边相等的图形就是正方形。( )
(3)用4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连长是2分米。( )
逐题出示,全班用手势表示。
指名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二)专项练习
1.想办法算出课本的封面和具盒的表面的周长。
(1)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算出课本的封面和具盒的表面的周长。
(2)分组汇报,是怎样算的。
(1)一块长方形草地,长24米,宽11米,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2)一块正方形玻璃,连长30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3)要钉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木框,至少要多少厘米的木条?
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怎样的新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或想问?
课 题练习六(一)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教 学 手 记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三、课终小结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请以小组为单位,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周长含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先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再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看图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
(二)专项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3、4题。
出示题目,独立思考完成。
集体校对,交流。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先估计哪张书签用的金线最长,再想办法量出每张书签大约用了多少厘米的金线。
3.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拼出图形,想想它们的周长会相同吗?
由于拼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形状也不一样,周长也有可能不一样。
(1)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长15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多少?
(3)一块正方形菜地,边长12米,小芳沿菜地的边走了一圈,她走了多少米?
(4)用9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怎样的新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课 题练习六(二)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准备小 黑 板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教 学 手 记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三、课终小结
上节课我们复习和练习了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些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周长含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长方形( )相等,正方形( )相等。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个角,它们都是( )。
(3)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 )倍。
(4)用每根长1分米的8根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
指名口答,重点让学生说说第3、4题是怎么想的。
(二)专项练习
1.列式计算。
(1)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长是5米。四周围上栏杆,栏杆有多长?
(2)一个长方形花圃宽是4米,长是8米,这个花圃周长是多少米?
(3)把两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4)一个正方形操场边长50米,沿操场跑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根据周长设计图形。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出长、宽各是多少。想一想,怎样更快设计出不同的花圃。
(三)拓展练习
1.把5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
如下图形,这个图形周长是多少?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分组汇报,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2.王大叔给一块长16米,宽9米的菜地围上篱笆,这地篱笆一面靠墙,请问篱笆至少要多长?最多要多长?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又有怎样的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课 题周长是多少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培养和发展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3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4根,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手帕。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教 学 手 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三、课终小结
1.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看这个学具篓里都有些什么?(指名汇报)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讨一
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板书课题)
1.围一围。
(1)拿出一根线,你能围成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围好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量最方便?
(2)学生分组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怎么量最方便。
2.摆一摆。
(1)量出学具篓里小棒的长度。
(2)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3)自己操作或同桌一起操作,注意摆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4)汇报,学生的摆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用4根长3厘米的小棒拼。②用4根长5厘米的小棒拼。③用2根长3厘米和2根长5厘米的小棒拼。④用这8根小棒拼。
3.拼一拼。
(1)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用这些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每种拼法的周长各是多少?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分组汇报。
(4)观察、思考: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4.量一量。
学生独立量一量课本上的图形,再算出它们的周长。
5.估一估。
(1)估计手帕和桌面的周长,再量一量、算一算。
(2)选择生活里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简单的图形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通过这节实践课,你有什么新收获和体会?又产生了怎样的新想法或问题?
课 题第六单元测试(一)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掌握所学的重点、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练 习 题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
1、长方形有( )条边,( )相等,通常把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 ),短的边叫做(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 )。
2、一块长方形玻璃长是10分米,宽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 )。
3、一根绳子长4米,正好绕桌子一圈,桌子的周长是( )。
4、用2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
5、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围着这个游泳池走一圈要走120米,这个游泳池的边长是( )米。
6、用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可能是( )厘米,宽是( )厘米,这时它的周长是( )厘米。
二、判断:
1、正方形的周长是它的边长的4倍。 ( )
2、 图中有4个正方形。 ( )
3、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两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8厘米。( )
4、用同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是一样的。( )
5、一个长方形的一组邻边的长是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0厘米。( )
三、选择:
1、用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 )种拼法。
A 、2 B 、3 C、4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有( )种围法。
A、3 B、4 C、5 D、6
3、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6 B、7 C、8
4、这张图甲、乙两部分的周长( )
A、相等 B、甲长 C、乙长
5、甲、乙、丙三张图的周长( )
A、相等 B、不确定 C、甲长 D、乙长 E、丙长
6、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如下的图形,周长最长的是( );周长最短的是( )。
A、 B、 C、
四、算一算,求出下表中的周长、边长。
长方形正方形
长宽周长边长周长
16米14米15米
27厘米16厘米32厘米
课 题第六单元测试(二)课时数第___课时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掌握所学的重点、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练 习 题
教学程序师 生 活 动
五、抓住特征,巧算周长。(4+3)分
1、四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了一个 2、算一算涂色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
六、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8厘米,宽都是4厘米。分别拼成了下列图形,先填空,再求出拼成图形的周长。(4+3)分
七、解决问题
1、有一个和方形苗圃,长是18米,
宽12厘米,一面靠墙,
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有多少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8厘米,宽比长少11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是100米,宽4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2圈,要跑多少米?
4、用一段长70米的绳子,将一块边长是15米的正方形苗圃地围一周,还剩多少米?
八、操作题。(8+9)分
1、下面方格纸上每小格的边长按1厘米计算,在方格中画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再画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
2.右面是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如图所示。
(1)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2)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 长 是( )厘米。剩下的图形是一个( )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xiaoxue/89592.html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有5根小棒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请从中选出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围法围成的三角↓
有5根小棒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请从中选出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围法围成的三角↓要举出数据加50分
组成三角形的条件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4、5 组成直角三角形 3+4大于5 5-3小于43、4、6也可以组成 3+4大于7 6-3小于43、5、6也可以 3+5大于6 6-3小于53、5、7也可以 3+5大于7 7-3小于53、6、7也可以 3+6大于7 7-3小于64、5、6也可以 4+5大于6 6-4小于54、6、7也可以 4+6大于7 7-4小于65、6、7也可以 5+6大于7 7-5小于6共八种做法就是 把所有可能先列出来 然后用 两短的边之和 与 长边比较用 最长边-最短边的差 与 另一边比较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有5根小棒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请从中选出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围法围成的三角↓》相关的作业问题
一种,3厘米 4厘米 6厘米 再问: 确定吗? 再答: 确定,因为1厘米的跟任何两根都拼不起三角型望采纳
256245我能想起这些,根据两条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边,两条边的差必须小于第三边
先分析三边长a b c:1.a+b+c=21,则a+b=21-c,代入下式2.a+b>c (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21-c>cc
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和不能小于1112种排法1,10,102,9,103,8,103,9,94,7,104,8,95,6,105,7,95,8,86,6,96,7,87,7,7
根据边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可选择:(6,8,12),(8,12,15),(6,12,15)周长分别为:26,35,33
前面a,b,c,d四种可以摆四种.e只能和bcd组合,也是四种.加起来一起是8中.注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
3种,26 35 33 再答: 打赏
解题思路: 先计算出一条长与宽的和,再采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解题过程: 此题采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先计算出 一条长与宽的和:20÷2=10(厘米) 长cm 9 8 7 6 宽cm 1 2 3 4 面积cm2 9 16 2124 面积最大为24平方厘米。
答:1)10根围成长方形,长和宽加起来有10/2=5根5=1+4=2+3所以:有两种方法面积最大的是4*6=24平方厘米(2+3)面积最小的是2*8=16平方厘米(1+4)2)长方形长20cm,宽16cm,剪去最大的正方形边长为16cm,面积256平方厘米剩余面积=(20-16)*16=64平方厘米3)正方形面积为9平
长方形的短边长+长边长=16/2=81、 1*(8-1)=1*7=7平方分米2、 2*(8-2)=2*6=12平方分米3、 3(8-3)=3*5=15平方分米4、 4*(8-4)=4*4=16平方分米
16÷2=81+7=8(长为7厘米,宽为1厘米,面积是1×7=7平方厘米)2+6=8(长为6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2×6=12平方厘米)3+5=8(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面积是3×5=15平方厘米)4+4=8(长为4厘米,宽为4厘米,面积是4×4=16平方厘米)规律是:当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
第一种:长9米,宽1米,面积是9×1=9(平方米); 第二种:长8米,宽2米,面积是8×2=16(平方米); 第三种:长7米,宽3米,面积7×3=21(平方米); 第四种:长6米,宽4米,面积6×4=24(平方米);第五种:长5米,宽5米,面积是5×5=25(平方米),答:有5种不同的围法,他们的面积各是9平方米,16
这个是等差数列,假设第一份最少,则十份构成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设首项为x,则10x+10*(10-1)*2/2=100解得 x=1也就是分成1,3,5,7,9,11,13,15,17,19
三种1.长为12,宽为1,周长26;2.长为6,宽为2,周长16;3.长为4,宽为3,周长14.
有五种围法:一个长加上一个宽的根数:22÷2=11(根)长:10根 宽:1根长:9根 宽:2根长:8根 宽:3根长:7根 宽:4根长:6根 宽:5根
2 9 9、3 8 9 、4 7 9、4 8 8、5 6 9 、5 7 8、6 7 7、6 8 68个
1,10,102,9,103,8,103,9,94,7,104,8,95,6,105,7,95,8,86,6,96,7,87,7,7
20除以2等于10一长一宽和为十1、92、83、74、65、5五种
用八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2种拼法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各是﹙8+1﹚×2=19厘米,﹙4+2﹚×2=12厘米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本P1、2,例1
教&&&&&&学
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课&&时&&安&&排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
目&&&&&&标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课&&时&&安&&排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现在大家都拿出自己的厘米直尺,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有哪些发现?让学生互相讨论。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尺上有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试比每两个刻度之间有多长?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0、1、2、3……”,用手比一比“0—1”、“1—2”、“2—3”……这些刻度之间的长度有多长?用手指的宽度比一比,或用图钉的长度比一比,看看它们的长度是否是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
②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闭着眼睛想一想,用手在空中比划,比划1厘米的实际长度。
拓展、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问:①从“0”到“2”之间有几厘米?
②从“0”到“3”之间有几厘米?
③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归纳:在刻度尺上,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探究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分组动手测量各自准备的纸条的长度,可以独自测,也可以合作测。
各小组交流汇报测得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测量的
用幻灯或多媒体演示用一把直尺测量1张5厘米长纸条的过程: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
A、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B、用直尺量一量自己手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
C、自己一拃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本第4、5页例3&&&&练习一4、5、6题
教&&&&&&学
目&&&&&&标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课&&时&&安&&排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 )&&&&&&&&&&&&&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线段的认识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学生汇报。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4、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5、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长度单位复习课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课&&时&&安&&排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二、复习基础
今天我们就要来复习长度单位。除了厘米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你可以从大到小的排起来吗?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些长度单位还有一个英语名字你知道吗?谁能来说说?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板书: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在这些进率里哪些进率是最特别?除了千米和厘米之间是1000进制,其它相邻单位的都是10进制。那如果隔一个单位呢?除了米和厘米,还有哪些?
三、温故知新
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优秀,相信这些题目一定也难不倒你们。(课件出示)
10厘米=(& )分米   &4米=(& )厘米
请你来说说第一小题你是怎么做的?
第二小题呢?
我们一起来口答下列题目:
80dm=(& )m&          1分米=( &)毫米
3500米=(& )千米( &)米   &4km80m=(& )m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五指表示法。
我们不仅用手可以知道表示长度单位的进率,而且还可以用手势来判断题目。请看下列各题(用手势来表示“√”“×”)。
1.1枝铅笔长15千米。    ( &)
2.80km<8000m。&     &(& )
3.一本书长15米。&     (& )
4.操场的旗杆高10米。   &(& )
5.5千米30米=5030米。   ( &)
6.1根粉笔长约1cm。&    (& )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千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千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改变后为:
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厘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离家500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厘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mm的练习本看起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明家的地图。
1.李红到学校有几千米?你是怎么算的?
2.朱明到学校要用10分钟,李红到学校大约要用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不理解没有关系,下一学期我们也将学到。)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叫“火眼金晴”的游戏。根据老师手中的物品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长度。
这是第一样商品: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这是第二样商品:数学课本。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课本有多长?
课后可以同桌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四、深化小结
经过今天的复习,我们知道量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直尺,量长一点的物体我们用米尺,如果我要量腰围可以用米尺吗?我们要用卷尺。如果量走廊呢?所以我们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尺去度量。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媒体出示课本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这可把老师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师:还有不同的乘车办法吗?
生2:我认为二(1)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3)班再合乘一辆车。
师:谁还能想出其他的乘车办法?(学生观察后没有再举手)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了,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生1: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2:我是这样想的: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讨论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口算很简单。
生2:我认为摆小棒更简单。(很显然他不同意生1的说法)
生3:我觉得还是用竖式好,我妈妈在家教过我了。
师: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自己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得又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学生做好了,摆小棒的学生还没数好小棒,口算的学生是先算30+30=60,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另一位口算的学生是这么做的:5+4=9,30+30=60,9+60=96,得数算错了。)
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请他到前面边写边介绍)
生1: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生2:老师,我是从十位开始加的,也得69。
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生1:我做的是36+34,我发现个位上的6+4满十了,我就把十给了十位,十位就变成7了,36+34=70正好可以坐一辆车。
生2:我是用竖式验证的,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36+34=70正好可以乘一辆车。
生3:我验证的是第2个问题,30+35=65(个位相加没满十,不用进位),65比70小可以乘坐一辆车。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同桌相互提醒一下。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说出□里可以填几,(四人小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2、独立练习:
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个学生板演)。
(1)62+17=&&&&&&36+24=
(2)3+84=&&&&&&&43+17=
3、我帮你检查。(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一下,看他们做得对吗?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小熊&&&&&&&&小白兔&&&& 小狗 &&&小猴子
师:你能说出他们做错的原因吗?
生:小熊写竖式的时候,把20写成2了。
生:小白兔个位相加满十,忘了向十位进1了。
生:小狗的竖式写对了,横式上忘了写得数了,小狗太可惜了。
生:小猴子横式上的得数算对了,竖式的个位上丢了0,小猴子太粗心了。
师:看了小动物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写竖式的时候,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满十,别忘了向十位进1。
生:别跟小狗似的横式上忘了写得数。
生:书写要认真,别像小猴似的丢三落四。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的问题看谁做得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
(多媒体出示课本13页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去多少钱呢?你能帮小明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课本P11---P12例3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实践探究。
1、&&教学例3。
你是怎么知道这两个班不能合乘一辆车的?
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各自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至少懂得一种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课本P14---P15练习二
教&&&&&&学
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每次可以选择两件不同的商品买,有哪些买法?每种买法要付多少钱?请列式计算。
付钱总数(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
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时&&安&&排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板书算式:56-22,
思考计算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展示学生的各种算法。
板演竖式,强调笔算方法
请同学们看着竖式思考,你认为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先自己归纳,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强调重点,加深印象。
五、随堂练习
两个两位数相减,差是43,请你写出这样的一些减法题。
&&&&&&&&&&&&&&&&&&&&&&&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
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课&&时&&安&&排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观察主题图,思考。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这道题该怎么计算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该怎样减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C.指名汇报,展示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同时板书竖式。&&&&&&&&&&&&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A、出示50-24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B、&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小组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先学生思考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交流想法。
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十,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请用2、3、5、7、9五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列一道退位减法算式,看那组列得多,算的快
&&&&&&&&&&&&&&&&&&&&&&&
师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练习时添加如下练习:
.数学医院.(教师出示错例,由学生诊断,集体订正)
1,十位上要先减1再减2,上面的计算中仍用4减2,造成错误.
二号病例:
3减7不够减,应先向十位借1再减,上面的计算是3减7不够,就用7减3得4,造成了错误.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课&&时&&安&&排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分小组交流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运算的收获。
指名汇报。
大家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
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
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
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
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巩固对统计表的认识,能够看统计表提出问题。&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练习
1、☆代表几?
☆+△=52&&&&&△-17=16&&&&&☆=(&)
☆+□=38&&&&&45-□=18&&&&&☆=(&)
2、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
83-(&&)﹤51&&&&&&&&&&&&(&&)+29﹥46
(&&)-57﹤28&&&&&&&&&&&&76-(&&)﹥28
&&&&&&&&&&&&&&&&&&&&&&&
小华比小明多多少个?&&&&&&&41-34=7(个)&
小兰比小芳少多少个?&&&&&&&45-39=6(个)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课本P23&例4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时&&安&&排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问题:我们二(2)班比二(1)班少3面,是多少面?
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
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你还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
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
提出问题,指名说明解题思路。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并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
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指名回答,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拓展练习
下表是小亮家一个月的部分支出情况:
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
问题: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
问题: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
练习时添加如下习题:
.出示投影,在老师的指导下半独立完成.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把图意叙述一遍.明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哪种狗多?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花狗多.从“花狗比黑狗多4只”知道的.
师:花狗的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和黑狗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狗多的4只.
师:怎样计算花狗的只数?
2、小民家有2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11只.有多少只母鸡?
口答:有________只母鸡.
师:这道题哪句话最重要?怎样想?
.提高练习.
看图编题:
小明做8朵花,小红比小明多做4朵,________?(先补充问题,再解答)
有小白兔6只,________,小黑免有多少只?(根据算式口头补充缺少的条件,再解答.)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
课本P24---P25,练习四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
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你认为解答这内题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24页第4题:请把这些题卡分为两类,得数比50大的算式和得数比50小的算式。比一比,看谁先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独立完成练习四第8题。
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
学生汇报发现。
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
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
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回答。
五、拓展练习
根据条件计算数学成绩:
1、&小军的成绩比小宇高9分,小军的成绩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
2、小丽的成绩比小明少3分,小丽的成绩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
3、&小红的成绩比小宇多13分,小红的成绩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
&&&&&&&&&&&&&&&&&&&&&&&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
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时&&安&&排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8+9-13&&&&&&&&&24-10-7&&&&&&&&&
20+30+10&&&&&&&&&&&&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出示表格。
你又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把你想到的问题解答出来。
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汇报,展示算法。
板书:&&&&2&8&&&&&&&&&&6&2&&&&&&&&&&&&&&&&2&8
+&3&4&&&&&&&&&+2&3&&&&&&&&&&&&&&&+3&4
&&&&&&6&2&&&&&&&&&&8&5&&&&&&&&&&&&&&&&6&2
&&&&&&&&&&&&&&&&&&&&&&&&&&&&&&&&&&&&&+2&3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写法,它们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两种写法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
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
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指出:85-40=45可以口算,因此,在写竖式的时候可以不写出来。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三个数连加,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在明确三个数连加的意义、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尝试、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算法,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说说思考过程。
(3)集体讨论,观察比较:
①同一个算式但竖式的写法不同,是否符合连加的运算顺序?
②两种写法不同,计算结果相同,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在不同解法中找出简便的算法,进行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反馈练习:46+25+17
(5)学生小结:笔算连加从左向右计算,从个位加起,竖式用简便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课本P28例3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分小组交流在乘车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观察主题图,分小组交流数学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答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指名板演:67-25+28=70(人)
&&&&&&&6&7&&&&&&4&2&&&&&&&&&&&&&&6&7
&&&&&&-2&5&&&&&+2&8&&&&&&&&&&&&&-2&5
&&&&&&&4&2&&&&&&7&0&&&&&&&&&&&&&&4&2
&&&&&&&&&&&&&&&&&&&&&&&&&&&&&&&&+2&8
&&&&&&&&&&&&&&&&&&&&&&&&&&&&&&&&&7&0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
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
1、动画图式加减:蝴蝶图:
(1)看动画,说图意。
(2)列加减混合的算式。
2、静态图式加减:星星图
学生看图列算式并计算。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
课本P34例4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时&&安&&排
&&㈠引入:
&&1、师生谈话,获取信息:
&&&师:小朋友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你当时是带了多少钱?
[备选]若学生提出物品是3元2角,则问你是带多少钱?为什么?若学生提出是1元9角,则问你是带多少钱?为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不需要精确的计算-----估算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过学生有过买东西的经历,交流当时的钱数,就有估算的知识。这样,就为本节课作好知识铺垫及激活学生的思维,加上“购物时,怎样估算更合理?”的讨论,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真的需要估算,而课的导入也水到渠成。
&&1、创设情境:教师分层出示例4,让学生根据图片寻找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并同桌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探索估算的方法;。
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4、小结:
⑴不同的估计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认为怎样取比较合适?
⑵想一想是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利用课件出示例4,再次出示生活情境图,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板演,
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
①&看了以上不同的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②&你认为怎样取近似数好?)
5、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㈢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4、解决问题,
(1)要买下面的玩具,大概需带多少钱?
小轿车&&32元&&&&自行车28元&&&&飞机&59元
电话机&&12元&&&&小卡车21元&&&&轮船&37元
(2)请用100元钱为自己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5、拓展性作业: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与支出情况,估算出每月的收入与支出。
㈣总结:经过本节课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教师也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发展,体现“知识的价值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的教学理念。)
&&&&&&&&&&&&&&&&&&&&&&&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
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课&&时&&安&&排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拓展练习
1、圆圆买了一本《红领巾》,有48页,还买了一本《故事会》,有53页。两本书一共大约有多少页?
2、叔叔到批发市场买蔬菜: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包菜25筐&&&&&萝卜31筐&&&&&辣椒49筐
汽车一次最多装75筐
估计一次能运完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只运一次,哪两种蔬菜一起运可以尽可能多运走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同&,灵活掌握&(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拓展,解决问题&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小学二年级三册数学教案
总节&&&节&&&&&月&&&&日
教学内容或课题
教学内容:第十三课时 我长高了
课本P36、37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课&&时&&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1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捆小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