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可是心态小故事大道理50字崩了的吗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
,谈论哪些重要的事情:搬砖引玉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意志力是一种生理认知资源,和钱一样,用完就没了。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这本书里写过,作者普林斯顿毕业的心理学家Baumeister亲自领导的一个著名实验。受试者被要求事先禁食,然后他们被随机地分为三组。学生们以为实…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意志力是一种生理认知资源,和钱一样,用完就没了。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这本书里写过,作者普林斯顿毕业的心理学家Baumeister亲自领导的一个著名实验。受试者被要求事先禁食,然后他们被随机地分为三组。学生们以为实验的目的是测试他们的智力,而实际上这些题其实都是无解的,实验真正测量的是他们愿意在题目上坚持多长时间才放弃。控制组的学生直接做题,而两个实验组学生在做题之前则先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面对刚烤好的巧克力饼干以及一些萝卜。实验人员告诉第一组学生可以随便吃饼干,但是要求第二组学生只能吃萝卜。在第二组学生抵制了饼干的诱惑之后,两组学生都被带去做题。结果饼干组跟控制组一样坚持了20分钟,而萝卜组只坚持了8分钟。合理的解释是,萝卜组的意志力在抵制饼干的时候被消耗掉了。创造力思维,做规划,专注做事都需要花费意志力资源,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意志力资源的消耗尤其快。而意志力一旦用光大脑就自动罢工,效率下降,开始拖延,工作质量不尽人意。意志力像肌肉一样,通过努力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能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但是意志力还是有个基本区间,而且一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学霸之所以成绩好,一定程度在于他们的意志力资源较多,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枯燥”事物。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利用有限的意志力做尽量多的事情,大体有两种思路:积累尽量多的意志力资源:坚持身体锻炼,保持充足睡眠,坚持定时健康饮食。意志力作为一种生理资源,是建立在身体这个机器良好运转的前提下。,锻炼一个小时能提高一些意志力上限,睡满八小时和吃饱饭能给意志力充电。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一群正能量的朋友,有一个正面的偶像,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改变。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他人的期待能让懦夫变成英雄,当然他得有颗英雄的心。减少意志力资源的消耗:培养习惯,同时将习惯嫁接在已有习惯之上,或者利用工具强制习惯能够减少大脑的决策,从而减少意志力消耗。比如每天下班都去健身,不给自己找例外。喜欢至少不讨厌你自己做的事情做不喜欢的事情会大幅消耗意志力,要么试着喜欢你在做的事情,要么换喜欢的事情做,人生意志力就那么多,不要浪费了。改变之所以困难在于培养上面的习惯本身也需要意志力,维持上述习惯也需要一定意志力投入。对于很多人而言,就进入了一种“低意志力均衡陷阱”,他没有意志力因为他没有意志力培养出建立意志力的良好习惯。实话说,这很困难,这也正是职业运动员或者高水平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让人钦佩的原因。我最钦佩的球员之一国际米兰的前队长哈维尔萨内蒂从17岁开始职业生涯开始,直到41岁退役,每天都要跑三公里,即使新婚之日和圣诞节也不例外,难怪他以阿根廷人身份当国米队长15年,37岁时奔跑像17岁的少年。看过这个回答99%的人也许会点或者不点赞,同时继续日常的生活,该干嘛干嘛。但也许有1%的人会真正有一些改变,这要是我写回答的一点初衷。我想和1%的人说一句话:如果成功如此容易,又有哪点值得珍视呢想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共账户搬砖引玉(也可以关注知乎专栏):
,你当温柔,但充满力量?(﹒?﹒)?
知乎用户、、知乎用户
作为一个曾经执行力(自控力)很强的人,我在自己身上开始了一个大型且无聊的为期三个月的“实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这是二周目了,我曾经有一段随意的、不受控制的生活状态,醒悟逆转从135减到100。在有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检验我能否对抗模拟之…
作为一个曾经执行力(自控力)很强的人,我在自己身上开始了一个大型且无聊的为期三个月的“实验”。了解我的人都知道这是二周目了,我曾经有一段随意的、不受控制的生活状态,醒悟逆转从135减到100。在有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检验我能否对抗模拟之前那种随意的、不受控制的生活状态。实验遵循的原则是:一切按自己最舒服的状态来。即在这三个月中,我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睡,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想玩什么玩什么,想看什么看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在财力范围内)。说说结论吧,三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天的我打下这些字,告诉你这三个月的状态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1.睡眠:第一个月大概是拖延到1点睡,早上10点醒。几乎每天睡眠时间都会往后拖,于是三个月后变成了4点睡,中午12点半醒(赖床赖到下午1点。)2.饮食:因为起床太晚没胃口,所以中午饭几乎只吃一丁点,但是下午和晚上会吃得特别多。每天的晚餐都在不同的餐厅吃,零食在不同类别的淘宝店购来。这三个月我几乎不重样地吃了所有我知道的正餐和零食,以至于现在的感受阙值非常高,吃火锅、干锅之类的重味料理也几乎感觉索然无味。对了,我消化不良三天了。3.体重:从99斤长到113斤。4.游戏:pad上所有感兴趣的游戏都玩了一遍,好多玩了一半就弃玩了,觉得无聊。现在打游戏也提不起兴趣了。5.洗澡:懒到现在三、四天洗一次= = 。6.健身:刚开始的一个月还一天去游泳一次,后来两天一次,后来1周一次,现在完全弃掉了。7.做饭:依然爱做饭,只是做了饭再也不洗碗了......这里应该有个结论:晚睡拖延症是每天都比前一天更为加重一点点,懒惰每天都在吞噬的自制力,脂肪每天都在诱惑我吃得更多把它们养得更胖.......我已经几乎都快不记得曾经我是一个8点之前起床、给自己准备营养健康的早餐并喜欢收拾厨房、做好每天的发型和服装搭配、每天必须要洗一(及以上)次澡、健身2个小时、体重稳定且身材良好的人了。我喝不下索然无味的燕麦片,吃不下没有油的鸡胸肉,甚至几天不吃水果也变得正常,这三个月我没有看过一本书,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文章,没有认真完成一件事.....天呐,拖延症完全改变了我。我非常懂那些道理,知道自律对人生的作用,知道该怎样控制欲望和支配时间,知道该怎样搭配健康合理的餐饮,知道怎样合理地安排健身的项目......可是,那又怎样?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想做些什么,无数次地想虽然一切都按舒服的状态来,要不还是去跑跑步吧?要不还是看看书吧?——跑什么步?晚上反正要吃香辣蟹和芝士蛋糕。看什么书?游戏已经下好了,微博上还有128条未读。知乎上又有新的问题收集段子答案了........啊,这样的生活真安逸啊。如果我任由这样的舒服下去,任由懒惰主宰我,那么我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想一想,这段时间,虽然每天都过得特别舒服,吃得舒服睡得舒服,可是总有什么地方不对——今天和昨天并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今天和昨天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明天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懂得很多道理,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和“我懂得很多道理,所以我过好了这一生”之间有一条被无数人忽略的鸿沟:能不能过好这一生,并不在于懂不懂很多道理。真理无穷,被动吸收又怎么消化得过来呢?这条说起来的简单的鸿沟,人们用了很多名词来给它命名——控制力/自制力/勤快/自控力/执行力/行动.......那么多形容词,搭配那么多解释和故事,排列组合成了不同的成功学书籍。可是那些书籍所讲述的本身包括这篇答案本身,不过也是道理罢了。真正的敌人,并不是不懂那些道理,而是人类天然的属性——懒惰。有多少条道理,就有多少条偷懒的借口。有多少的困难,就有多少不翻越它的理由。那么,你只要明白这一点道理就够了。由此而拥有了行动/执行力/控制力/自制力/勤快/自控力,你就不再是从前那个被动的接收“那么多道理”的人,你会乐于去寻找那些你感兴趣的,你乐于知道的,而不是今天微博大V给你推送的。嘿,朋友。道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欣喜!这只是一个三个月的实验,但是也可能是谁的一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懂得很多道理,我本来可以很好地过完这一生,如果我没有败给懒惰的话。
,全职拖延症咨询师,微信zhantuohui
谢邀。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都懂”,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我们轻而易举就“懂”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在这种低劣的半成品般的认知状态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很有效地做事。于是,“我们误解了世界,反说他欺骗我们”。以上是概括的回答,…
谢邀。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都懂”,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我们轻而易举就“懂”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在这种低劣的半成品般的认知状态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很有效地做事。于是,“我们误解了世界,反说他欺骗我们”。以上是概括的回答,我估计太概括了,大部分人读完仍然不会有一丝触动。所以再详细说说。我看到这个提问已经也被贴到了“拖延现象”的标签下,我就从解决拖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道理都懂,就是执行力差,就是做不到”的现象。本人是全职的拖延症咨询师,就目前,我看到的对此问题最有效的分析角度,其实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有“拖延症”怎么办?那就“战拖”呗。可是“战拖”容易吗?不容易。“万事不拖延”当然是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某方面实质性地减少拖延”则相对现实。不过,从我们社区的绝对人数来看,即便是后者,比例往往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没有取得“战拖”的胜利。  为什么呢?经过归纳,我们发现,“战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战拖有待成功”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都是——拖着不去战拖。  这种绕口令一般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把它缩写成一个概念,叫做“拖战”。什么是“拖战”呢?有很多种方法在那里,有很多条经验在那里,有很多心理咨询师等着给你治病驱魔,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准备给你开改善注意力的处方。  而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们一眼,说了一声:“哦,知道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拖延依旧。“慢性拖延”依然如故,直到它下一次急性发作,也许是某门考试迫在眉睫,也许是老板终于受不了你威胁要炒你鱿鱼,也许是因为迟到错过了1分钟前起飞的航班。你才回到小组,又一次发出嚎叫帖:  “怎么办???我就是克服不了拖延!!!别跟我讲方法讲技巧讲经验讲道理了!!!道理我都明白,可我就是做不到!!!”  “拖延症”这个词传开已有数年,至今已觉不新鲜。如果说几年以前,在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发轫之初,大家对拖延的了解还少得可怜,那么现在,有经验的过来人、有成效的技巧方法已经很多了。如果当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已经有许多大桥的雏形了。很多人只是饿死在面包堆里。知行合一  “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沮丧了。就好像是尝遍了全世界所有的药,却发现无一有效,只好给自己贴一个标签——“绝症”。  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出在“尝”上。看了帖子看了书,你觉得这些都明白了。事实却是:你明白个头啊,你根本没明白。  因为真正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这里有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传奇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宝贝,应该说是压箱底儿的宝贝。而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很多人早有耳闻。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军事家。在写书的人里边他是最能打,在打仗的人里面他最有思想。龙场悟道、深山剿匪、只身平叛,一件件事情成就了这位旷世全才。似乎是因为某些政治方面的原因,从1949年以后,大陆这边就有意无意地疏远了他,把他矮化成教科书脚注里的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直到近几年,阳明热再度兴起。如果你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去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三本。大半本书都在讲他的事迹,作者写得非常好,读来极其可口。图1 西花厅,王阳明故居。相当于阳明先生举办“轰趴”的地方  可是,“知行合一”太流行了,流行到变成成语了,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它本来的意思。就像是所谓的“拖延症”,变成热词以后,多数人也已经不记得它本来的意思一样。  我最早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把它当成一句道德劝勉,当做“行要跟上知”的意思。这就等于旁边有人说:嘿,哥们儿!可不能光说不练啊。你的理解是不是这样?这能产生什么效果,能给你行动的动力吗?那些你知而不行的事情,该不去做,还是不去做。  后来增加了一项理解,叫做“知要体谅行”。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人的局限,个人的局限,组织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世界的局限。我意识到接纳的重要性。我意识到应该调整认知,作出有可行性的计划。  直到后来,我读王阳明《传习录》里的原文,又读钱穆《阳明学述要》里的梳理,这才猛拍大腿,感叹一句:老爷子那里的“知行合一”,原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啊。只是未知  怎样理解“知行合一”?我在知乎里看过一条这样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的回答里,没有让我觉得直击本质的。或者接近本质了,却又语焉不详。其中我最受不了的,是一些人把它说得玄之又玄的倾向。就算那些解释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我肯定那不是阳明先生的本意。老先生如果知道了,估计会气得活过来。虽然在史书里,他都是以一副淡定的模样,出现在读者面前。  对“知行合一”最集中的解释,我觉得是《传习录》里《徐爱引言》当中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如果要进一步阐释,那就再加同一本书里《答顾东桥书》当中的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换回“战拖”语境吧。前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什么“道理都明白”啊?你其实没明白。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在你说“明白”了对付拖延的方法时,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阳明先生却认为你“只是未知”,至少你没有“真知”。而阳明先生定义的“真知真行”,有一条标准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果你明白到——就像见到帅哥或美女一样想甩开节操猛扑过去,或者像闻到难闻的气味一样退避三舍——那才是真知。战拖当中的“真知”  举个例子来说。《拖延心理学》里曾推荐了阿兰·卡凯的“瑞士奶酪法”。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要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即是“瑞士奶酪法”。你可以把要背的单词分成若干组,可以把要听的公开课提前下载好,可以在平板上安装电子书阅读应用。这样,在乘坐或等人时就可以阅读了,甚至在安全的地方走路或跑步时,也可以听音频了。  这是很有效率的利用碎片时间的办法,战拖会里很多有效率的达人也在使用。我认识的一位成员,两年来,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就读了上百本书。 不过,只“知道”以上这些,并不等于你已经“真知”。“真知”,应该能对细节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在碎片时间里做的?是看书、背诵、练口语、运动、听音频还是看视频?如果是看书,那么哪些书是值得看的?是用什么形式来看?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纸质版是多大开本,是否方便携带?电子版阅读体验怎样?电池续航能否保证?是否方便做标记?阅读器应用会不会闪退或频出bug?书的内容适不适合在相应的环境里看?比如需要推演大量数学公式的书,就不一定适合干扰密集的环境。在车上看书会不会晕车?会不会容易坐过站?如果是听音频,能不能听清楚?会不会影响交通安全?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多。一旦你去试验某种方法,这样的问题就会扑面而来。如果你没有解决掉这些,往往根本不可能坚持“瑞士奶酪法”。“书太无聊了”、“太费电池了”、“总是坐过站”……于是作罢,然后得出结论——“奶酪法没用!我试过”。甚至进一步的结论——“拖延症是绝症”。可是,有人逼着你选无聊的书吗?小块的移动电源很贵吗?你手机没有定时提醒功能吗?  细节问题,往往只能在行动中遇到,因为很少有人会把他们写到书里、帖子里。原因至少有两个吧。一个是:写得面面俱到,实在是太婆妈了,不够高大上。一句话让读者琢磨半天,那多有境界啊。另一个可能更主要:细节太多了,不同人面临不同细节,根本顾不过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怎样三省吾身?在什么时间自省?用什么工具来辅助记录,是记事本还是电子表格?就算老先生有心回答,他难道要穿越吗?  这才是“合一”的意思:要达到“真知”,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总结;而总结得差不多以后,行动本身也完成了。从时间上,知和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差不多的。记得数学上的交集图吗?两个鸭蛋,一碰,一挤,中间有块重叠。对于知行合一来说,不是中间有交集,而是两个鸭蛋被挤成了一个。如此一来,还会有能知不能行,光懂道理做不到的问题吗?那就是个伪问题。  对一种方法的理解运用,到了自动自发、停下就会不舒服的境地,才能算“真知”。如此一来,才能避开“拖战”,达到战拖的目标。也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而把未知的状态错当成了知,就是悲剧所在。世界就是一座熊出没的森林,我们每个人都在里边冒险。最大的悲剧,不是你跑得比熊慢,不是你跑得比同伴慢,而是:你跑得既比熊慢,又比同伴慢,却还错当自己是短跑冠军。  等等,逻辑上似乎讲得过去,但这会不会只是个文字游戏呢?只是换了个定义嘛。而且,如果这样定义“真知”,我们的知识岂不是要大幅度缩水?想想这二三十年学到的东西,一句话就给蒸发了。还有,听说小组里有位成功的“战拖先驱”,她希望把“知行合一”刻到“墓志铭”里,是怎么一个故事?图2 瑞云楼,王阳明故居。据说阳明先生在这座楼里出生是概念游戏,还是确有其用?  “好的”,你说,“我理解了,不就是把‘知’的范围往后拉了拉,把‘行’的地盘往前拽了拽嘛。可是这有什么差别吗?换了个概念而已。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美国把星条旗也插到南极,难道南极就变成联合国了?”  当然不是概念游戏。“知行合一”能发挥效力,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似乎天性厌恶“未完成”的状态。以往知与行分离,中间是一条人为划分的边界。根据方便,边界可能是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遍笔记,或者通过一场考试,或者是跟人讨论完一篇帖子。不要低估了边界的力量。边界的实质,在于给人一种完成感、成就感、回报感,一种“到此可以停下”的错觉。  没有到达边界时,人更容易不甘心。为什么?我猜测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在这件事上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没有人愿意有始无终,除非有其他目标的强烈干扰。当知与行分离时,因为一条虚拟的边界,我们更容易在阅读、考试、讨论等过程的终点上,长松一口气。事实上,如果你学一门课的最终目的只是考试,那你的确可以松一口气。如果你读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只是在豆瓣上标记为已读,增加“读过”的数量,那你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惜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切,终点往往不是考试,不是标记,而是运用,是行动。  而“知行合一”会提醒我们的是:那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假的。原先认为的“明白”不是真明白,原先认为的“知”不是真知,而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才是最大的浪费(就成本来说),而且可能有害。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者有之,抱怨现实不符合书本者有之,懂得越多信心越少者有之。——最后一种,不是说懂的越多越谦虚,而是说在一知半解之前至少还有希望,而一知半解之后却只收获了“挫折感”,因为“拖延依旧”。  想要对得起你学习时死掉的脑细胞?那就把知行之间的沟壑填平。不然,你就亏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知行分离后就不再是知行。再打个比方吧,我喜欢称作“骨肉相连”的比喻。你觉得什么是肉,什么是骨头呢?  你可以着眼于解剖,除去毛发皮肤以后,再把动物躯体按照软硬分开。软组织称为肉,硬结构称为骨头。这是一种定义。你也可以着眼于功能,把起到支撑作用的硬结构称为骨头,把连接硬结构,通过牵拉收缩产生运动的软组织称为肉。  这两种定义可不一样。在屠夫的砧板上,只有前一种定义里才有骨和肉。要是按照后一种定义,不再起支撑作用的骨头还是骨头吗?不再有生命机能的肉还是肉吗?  知行分离的定义,是解剖的定义。知行合一的定义,是功能的定义。解剖的定义适合屠夫,也适合周围那一圈流着口水的吃货。而功能的定义,才适合动物自身。  你呢,你希望生活在哪里?是屠夫的砧板上,是吃货流着口水的目光里,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深深的脑海里,还是你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里?  你还觉得知行合一只是个概念游戏吗?概念是我们精神殿堂的砖瓦。让“知行合一”与行动合一  如果你是从本文开头一路看过来的,那现在你已经看了四五千字了。可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白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单纯读完这几千字,仍然不能算“真知”,仍然是“一知半解”。重要的是,得做点什么,让“知行合一”的认知跟行动一致起来。  我想通了“知行合一”,是在两个月前。现在我来说说它给我造成的几条影响。  第一条,因为干货,所以踏实,所以自信。  这一条其实可以称为“后果”。按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标准,我立刻意识到,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真知。那么“知”的数量迅速缩水了。一开始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实,但后来想通:谁又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肯定远远多于自己所能行动的量。至于缩水,缩水之后便是干货,踏实的干货,自信的干货。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故事。苏格拉底清楚自己的无知,但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城最有智慧的。在最初的惶惑之后,他考察发现,苏格拉底是唯一一个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而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你看,就连苏格拉底都这么痛快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了。你还为自己“真知”的缩水烦恼什么?而今我觉得,踏实的感觉最好。  第二条,知不足然后学。  “学然后知不足”是成立的,“知不足然后学”更常见。  意识到“瑞士奶酪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我反复总结,挑出了11个适合自己的app,分成“乘坐/等候”和“梳洗/行走”两类,在手机第一屏分设文件夹装进去。从此碎片时间里,可以阅读,可以听,可以运动,可以看视频。  缩水的感觉过后,猛烈的好奇心重新回到心中。很多熟视无睹的东西,现在突然重新想探个究竟。之前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经常关闭信息来源。而现在,信息减肥当然还要做,另一方面也在注意知识面的平衡。现在我有意识让自己读综合性杂志,读之前读不下去的财经和商业杂志。  在手机和平板上安装了维基百科的app,可以一键查询了。碰到尚未深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柿子里的涩味元凶“单宁”,还是“认知学徒制”,随手查一下维基。  在朋友的影响下,看TED演讲视频和哈佛幸福课,听《冬吴相对论》,研读《骑士制度》学术论文集,筹划新型系列课程“战拖骑士团”。回首过去几年,我觉得有挺长时间,自己都生活在生活之外。而今,能听到回归的脚步。怎样读“战拖”书和帖子  再回到一开始讨论过的问题。要怎样读战拖方面的书和帖子?我的建议是:少量多次,随读随用。  一本菜谱书该怎么读?字典又该怎么读?你见过有人把菜谱书从头到尾仔细读完,然后才去做菜的吗?又有谁一定要把字典全看完再去阅读别的书吗?答案是有,但他们不是专家或图书编辑,就是有毛病。  战拖书怎么读?道理也一样。请回想你读书看帖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阅读本身,还是为了获得改变呢?你是希望活在砧板上,还是希望活在生机勃勃的命运里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关“知行合一”对战拖的启发,就写到这里。最后再说一句。在我们20万人的“战拖”社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大幅度好转者,ID叫做“我要好起来”。她曾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像旱地拔葱一样,在几十本好书的帮助下,给自己来了一场认知-行为治疗,不但摆脱了之前困扰她的严重拖延,还度过了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她的故事曾写成文章《》,发表在杂志和战拖会网站上,激励了众多成员,她也成为众人的偶像。而她的偶像之一呢,就是王阳明。她有这样一个愿望:百年之后能获得一块墓碑,上书一行小字:  “此地长眠者,知行惟合一。”
,写干货,写对别人有切实帮助的东西。
现有的答案已经指出,『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差』的现象本身就有bug,而bug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懂了道理,但实际上却并不懂。但问题来了,如果要进一步刨根究底,那么什么叫做『懂了』道理?什么叫做『没懂』道理呢?我个人粗略地将道理区分为两个…
现有的答案已经指出,『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差』的现象本身就有bug,而bug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懂了道理,但实际上却并不懂。但问题来了,如果要进一步刨根究底,那么什么叫做『懂了』道理?什么叫做『没懂』道理呢?我个人粗略地将道理区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一个是具体做事方面的道理。以前一个领域中的情感领域来说。举个例子,一个广泛流传的观念是,如果你的另一半(一般指男性)动手打你,那么无论他怎么悔过,怎么保证下一次不会再犯,这种事情都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的。既然是广泛流传的观念,很多姑娘们也都是很早就知道了,乍一看,她们是『懂了』,但为什么依旧有很多人依然守在会对自己动手的男人身边?只是因为执行力差吗?就我个人所观察到的现象而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执行力差』,事实上问题是出在『观念』而不是『将观念转化成行动』这个阶段。事实上,这种姑娘往往是抱有这样的看法:『虽然说一般来说打女人的人都是坏男人,但(因为我是多么的独特)所以我一定是这条规则的例外,我的另一半一定是会改过并且更加爱我的。』简而言之,她们对于所谓的『道理』其实只是『知道』,却并没有『认同』。而是往往认为,这是凡夫俗子的道理,但是自己比较清新脱俗,所以自己一定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可以出演不一样的剧情。而可能确实要积累一些不快的人生经历,才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遵守普遍规律的。因为我们也就是平凡的大多数。对我们来说,值得追求的,可能是在普遍规律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方式,而不是通过抱着侥幸心理或者说是抱着『我一定会创造奇迹』的心理,去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所以,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为什么看上去『执行力差』?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大家只是『知道』有这种道理的存在,但往往因为还没有在身上留下创伤,所以并不真正放在心上。一种可能的解就是过来人说的『多摔几次跟头就懂了』,这种成长和领悟的方式很痛,但是带来的『懂』却是全身心的懂。那么,有没有没那么痛的方法呢?依然是以情感领域为例,一些人会提出偏激的观点,如『出轨的男人100%会再度出轨』。这种观点虽然客观上未必成立,但是从消灭人的侥幸心理这一点来说,倒是更为有用。对于我们,就是像我刚才说到的,『不要抱侥幸心理』,只要将心态这样转换,很多大坑就可以轻易躲过。另一个层面的道理是具体做事层面的。相信大家都有在deadline之前赶paper的经历。那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将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呢?以我自己为例吧,之前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临近期末的时候要交一篇5000字的论文(英文),老师在开学的时候就提醒我们,以他往年的经验,一般要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才来得及。然而,『聪明』的我们根据以往经验,推测出自己最多两个星期就能写完……结果你也应该猜到了,等到离deadline还有两个星期我们终于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参考文献堆起来能有一米高,而好不容易写完了发现有8000字,而要将这8000字缩成5000字花了写它的3倍时间……最后就是很勉强地上交了一篇写的不怎么样的论文,还耽误了其他科的复习。而这件事还没有结束,第二个学期,我们又有一门这位老师的课,依旧有一部分是课程论文的分数。老师依然是根据过往经验提醒我们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写。你认为有了上学期的教训之后,我们一定会严格遵守时间提前做好计划的,对吗?然而,你错了。虽然有小部分人确实是吸取了教训。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想了一下,觉得『肯定又是超级多工序,我肯定写不完,那不然就装作看不到吧,到时候能写成怎么样就写成怎么样好了』。虽然不是学霸,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比较擅长反思,因此第二个学期我是一开学就做好了计划:大致浏览了一下参考文献,将他们的页数予以统计,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大概算出了阅读每一篇文献需要的时间,然后加上两天的时间梳理框架、提炼观点,然后是一周的时间写。当我将整个流程和具体需要分配的时间、精力梳理出来之后,我发现,去写这件事瞬间变得简单了:我不再需要思考我需要怎么去写,而是遵照这样的工序,每一步只做简单的事情。比如说一开始的步骤只是读一篇文章,总结它的框架和观点。读完之后将一个问题下几篇文章的观点做一个整合。最后,再提炼出一个问题下所有文章的矛盾点和共同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了解了别人分析的思路,所以自己的观点部分写起来也很容易)。而事实上,我最后只花了3个星期,就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论文,起码比上个学期的成绩要好太多了。回到我们一开始说的问题上,在具体做事的这个层面,为什么执行力差?一种可能与为人处世层面类似,就是我们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而并非『认同』(我们『知道』老师建议我们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写,但是『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写)。而另一种可能就是,哪怕我们『认同』了确实有这个必要这样做,但却因为觉得任务太繁重而难以展开(『反正也写不完,还是装作看不到耗到最后一刻吧』)。前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前面说的类似,就不多说。后一种可能其实更接近于我们说的『拖延症』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对做好事情不利,而更是会持续性地对自己造成心理压力:你需要不断催眠自己即使拖到最后一切也能有个好结果——但实际上你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并不会是这样,而这种心理会造成焦虑(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正如目前最高票答案指出的那样,对于这种心态,我们不是要告诉自己『用意志力去克服』,因为就像热量一样,意志力是一种能量,用完就没有了,而我们往往是受小时候课本中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例子所引导,认为意志力就是『稍微下一下决心就会出来』的东西——但事实上意志力很难完全从虚无产生,结果就是,没有意志力,没有执行力。以我个人的经验,将自己看做一个懒且没有意志力的人会更好——具体说来,就是降低自己做事的难度,增加自己做这件事的好处,让自己比较倾向于去做这件事。这种思路比『虽然任务很难,但是我要调动意志力去完成它』要好的多——因为归根结底,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懒人而已。如何降低自己做事的难度?答案其实就隐藏在我之前说的经历里:列计划——将很庞杂的任务分解,划分好流程、工作、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就留到自己头脑比较活跃的时段)。相对于去完成庞大的任务,列计划算是相对容易的,也更容易着手,而着手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正确地意识到自己做这件事需要花多长时间和精力。这样,就既避免了『轻敌』,也避免了因为觉得过于繁重而逃避的心态——因为其实很多看起来如乱麻一样的任务稍加梳理,每一步都变成简单的任务的话,自己做起来就会顺畅很多。依然是以我自己为例吧。很多人会认为我在知乎花了很多时间答题,或者是现在花了很长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但实际上(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但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一个非服装搭配类答案我一般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其秘诀除了打字快,就是我几乎在写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列提纲:(涉及个人隐私和尚未发表的内容的都马赛克了)比较初步的提纲(这篇还没写)完成度比较高的提纲:
这篇的成文在:提纲花了10分钟,写文花了40分钟,找图花了1小时(算快的)也有一些写的特别痛苦的,一开始没有框架。边写还要边看别人写的一些,然后想想他们说的对不对,自己再改,这篇提纲都够一个答案了:这篇的成文知乎专栏也有发过,还好反响不错,不然真的哭死,因为真的写很累:提纲花了30分钟,写文花了1.5小时,找图花了2小时(算慢的)。本来以前有好多别的提纲,存在MAC自带的备忘录里面,后来多了就全部乱成一团什么都找不到。最近被从各种方面都很像男人的电脑达人基友老黄安利了个能归档而且传说中功能强大的……但是我这种电脑小白真的只要能归档就心满意足了……咳咳,不秀基情了,说回正事。很多人会说,为什么要花多余的时间写提纲?原因有二。一个是其实写了提纲之后,你写作的速度确实会变快。这个不仅是写知乎答案,即使是写论文,写报告都是这样。究其原因,我想,正如考试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刚看到考卷会的题目,答到一半再看就忘了,写文章的时候,有些东西想的好好的,但是写着写着就忘了。而写提纲能够帮助你节省这些磕磕绊绊的时间,就像出门有地图一样,写文章有提纲,能够迅速地帮你确定下一步的任务。不仅如此,你写的东西,会更有框架性,更有逻辑。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写提纲是相对容易的,即使是碎片时间(比如说我跟我妈出去吃酸菜鱼等位置的时间)也可以稍微想一想写一写来利用。最近换了老黄安利的软件,手机写的电脑上也可以直接同步,还蛮方便省时间的。现在所谓『万事开头难』,换一个相对简单的开头会让你更『容易』去做这件事。并且,当你有了提纲之后,这件事的后续步骤就会相对容易很多,因此即使仅仅是写一个提纲,也会对缓解你的心理压力有帮助。不仅限于写文,做任何事,事前花一点时间做下计划,都能帮你减轻心理压力,以及增加做事效率。举个例子:计划1:我要变成李嘉欣那样的美人(×)计划二:我要变美 (√)皮肤:选择正确的清洁产品(待会出去买)
( )每天睡眠时间保证7小时以上,12点前上床 ( )出门半小时前擦防晒 ( )……妆容:练习画内眼线 ( )尝试新买的双眼皮纤维 ( )以上是我大学时期的计划表的摘录,其原理是一致的,就是把大的抽象的任务变成小而具体的,降低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增加做事的效率。而除此之外,除了降低自己做一件事的难度,你还可以增加自己做一件事的回报——比如说我会奖励自己每列好五个提纲,就可以去吃一顿酸菜鱼。这也可以有效激励你去做,或者说增加执行力。
哎不说了,最近酸菜鱼吃多了,明天还是去健身房练练吧……
,拖延心理学咨询师,专业解决重度拖延,企…
首先出结论:执行其实是一门技术,有大量的技巧和技术来进行调整和管控然而大部分人非常单纯的认为,执行就是:JUST DO IT 闷着头干就好了,没有技术可言,但是往往有心无力,就是做不到,就是抗拒,就是拖延所以就会有大量的人出现: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首先出结论:执行其实是一门技术,有大量的技巧和技术来进行调整和管控然而大部分人非常单纯的认为,执行就是:JUST DO IT 闷着头干就好了,没有技术可言,但是往往有心无力,就是做不到,就是抗拒,就是拖延所以就会有大量的人出现: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对自己狠不下来的情况我是一个战拖培训师,毕生精力都在研究执行的技术和自我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希望助于理解这是一个大象和冰箱的故事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面的人如果能把大象放到冰箱里,就能成为:成功的人B是一个鸡汤成功学讲师,他在到处告诉别人如何才能把大象放到冰箱里A是题主A问:怎么才能把大象放到冰箱呢?B答:非常简单,只需要三步: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A如获至宝,惊为天人,越想越是飘飘然,好像感觉成功就在手边一样遂回家,兴冲冲的熬夜做计划,哪一天捉大象,哪一天开冰箱门,哪一天关冰箱门第二天,起床困难之后,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埋怨着自己的拖延,晃到了天黑3天以后,A在一个叫做知乎的网站上提了一个问题道理都懂,为什么执行力如此的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相信很多人读到这里,已经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你给自己制定的很多计划并不比捉大象高明多少为什么执行不了?因为你完全不了解“执行”的技巧,你只知道要去做而已如何建立好和事情的关系,找到内在驱动力?如何调整计划,及时获取正反馈?如何进行身体的调整,保证充分的精力为解决困难做好基础准备?如何调整疏导负面情绪,避免出现困难时,先被自己的情绪打败?。。。。执行是一门技术,复杂的系统的技术我一直的观点就是:人其实是一个机器,执行就是掌握这个机器的操作方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减少自我斗争,充分利用人性但是现实中,整天教育我们的却是那些“不带勺子的鸡汤成功学大师”他们唯一的本事就是整天说一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大废话就像装大象的三步曲一样,道理没错,却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废话你要是真想装大象,下面才是你需要做计划和考虑的:怎么捉,用什么工具,怎么运输冰箱尺寸,怎么建造,谁来建造,工程造价,费用来源,技术设计和改造甚至这么大的冰箱门,供电和开关都是需要费一些周章单独设计的如果你做事情的计划,原始到像捉大象一样简单粗暴的话那肯定是执行不下去的市面上存在的战拖书籍也好,励志书籍也好,兜来兜去讲的貌似很有道理,实际上一点操作性都没有我们遇到困难,成功学都是不变应万变:他们告诉你:明确的目标,坚定不移的意志,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成功或者更邪乎:吸收天地的能量,挖掘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一定行。。。or 早起之后,大喊一声“旺旺” 之类的如果是我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推崇“简单”“可行”“易操作”的流程化方案比如我有一个学员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每次操场跑步,目标是10圈,都是第五圈就累坏了,坚持不了,每次都放弃,锻炼和减肥的效果不好,怎么破?用鸡汤来解决的话应该这样的:首先大喊:相信自己一定行!然后大喊:要成功,先发疯,闷着脑袋往前冲最后,还是该坚持不了,还是坚持不了!一样扯淡的配方,一样扯淡的味道我提供方案的话,就会细化的分析问题,并给出可执行的方案失败原因:第一、跑步对我们来讲很辛苦,人体是趋利避害的,这种对身体来讲“非必要的消耗”自然身体会抗拒第二、跑步本身很枯燥,跑圈会更枯燥第三、跑圈这个形式给了我们容易放弃的机会最终出来的方案就是:既然身体抗拒“非必要的消耗”我们就想把法把运动变成“当前有意义的活动”既然跑步太枯燥,就想办法把跑步的方法变得不枯燥既然跑圈容易放弃,我们就选择一种不容易放弃的形式最终方案:解决枯燥:戴上耳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节目,不要跑操场,选择跑马路,让场景变得丰富,变化,有意思解决放弃:跑圈难以坚持就在于可以随时可以停下来,而且非常容易停下来,放弃之后没有不良后果,那我们就选一条笔直的,离家远的马路,然后一路离家远去,能跑多远跑多远,跑到自己筋疲力尽,想放弃的时候,你还得,不得不再往回跑!此时你发现,你没法选择放弃,因为你必须返程,这样即便是跑了5圈的距离就想放弃,你还有5圈的返程距离,剩下的这5圈,你就是爬也得爬回去解决意义:赶紧回家洗漱,吃饭,上班,睡觉这些就是当前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意义OK跑步做不到计划运动量,就非常有效的解决了后来学员反应,按照我们提供的方案来做,基本上都能达到运动量,因为每天都是极限X2什么是好方法?这就是真正的好方法应该就像吃药一样,只要你做到最近基本的“按时服药”然后,就能实实在在的起到效果我们研究拖延耗费了很多的心血,总结研究了大量的方法,基本上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计划制定来实现的最后还是说一句话:执行不是JUST DO IT而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技术活关于大家经常提问的几个战拖方面的问题,我做个目录,真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精力管理方面的2、马力理论PS:很多人加微信问我:如何摆脱拖延?如何高效管理时间?怎样高效工作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这些都是长期不良习惯导致的复合问题,三言两语也说不明白,没有充分的交流和了解,短时间内我也不敢草率的给建议,如果你严重被拖延困扰,手机电脑使用成瘾、生活作息混乱,情绪焦虑失控,恐惧工作学习、无法开始、频繁中断,自己又没有能力走出来,可以考虑参加战拖系统课程,详情加微信咨询:adonchuanzhang 备注:系统课程
,所长别开枪,是我跟嫂子!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转化为收益的过程,周期太长(时间成本),变量太多(成功率),以至于预期收益的诱惑不足以使人保持持之以恒的动力。试想,假如一个人得到了可信的承诺:今晚八点开始,做多少个俯卧撑,明早八点就能拿到多少万…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行动转化为收益的过程,周期太长(时间成本),变量太多(成功率),以至于预期收益的诱惑不足以使人保持持之以恒的动力。试想,假如一个人得到了可信的承诺:今晚八点开始,做多少个俯卧撑,明早八点就能拿到多少万人民币——时间成本很低,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那么换作谁都会通宵玩命做,哪怕他(她)平时一个都做不了。
,你们的病友。理性感情都太强的矛盾综合体…
12.24 更新: 祝大家平安夜快乐~在后面第三章更新了具体的情绪调节的例子,不了解具体操作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遭遇了严重心理障碍而有抑郁倾向的朋友请转到这个回答:现在的答案…
12.24 更新: 祝大家平安夜快乐~在后面第三章更新了具体的情绪调节的例子,不了解具体操作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遭遇了严重心理障碍而有抑郁倾向的朋友请转到这个回答:现在的答案没有讨论人天生性格的作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管理,也没有讨论应试教育评定体系下的价值观是如何引导不同性格的人。其实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变量,你们快给我多点点赞我再来更这两个点~~~~~~================================================================================不搞什么实名反对之类的。我只想说我就是一个从小被我妈灌了很多鸡汤进而差一点前途尽毁的例子。高票答主们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案,但是你们都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忽视或者矮化。情绪最重要!情绪最重要!情绪最重要!重说三。首先我们假设道理你是真的懂了。但是还是做不到,还是做不到,为什么?回答题主的问题:“我的理性觉得我该做”和“我有冲动非常想做” 。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是道理,后者才能执行。你们从来没有搞清楚自己行为的动力机制,所以长期忽略情绪,用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鸡汤道理法则来压抑情绪,企图通过捆绑负面情绪,放大正面情绪的方法来把自己扭曲成一个圣人。然而除了极少部分情绪本身比较单一,强度较低的朋友能够通过纯粹的理性调节来完美执行各种道理,大多数情绪类型正常,强度正常的普通人,都无法摆脱情绪的掌控。我们的理性可以选择做什么,怎么做;但不论最后选了什么,要能坚持下去,一定要符合情绪的规则。list of Contents:-----------------------------------------零。情绪与坚持-----------------------------------------一。情绪的工作原理-----------------------------------------二。情绪与执行-----------------------------------------三。人性地情绪管理零。 想想你最近一次放弃是什么原因?表面上:健身坚持的太痛苦了,感受不到任何效果?早睡太难了,放不下手机的诱惑?看书太枯燥,频频回微信不如放弃?实际上:健身太痛苦,因为感受不到任何身材变化带来的快乐 或身材走样的强烈痛苦早睡太难,因为手机里的内容能带来太多的愉悦 或没有体会到晚睡带来的巨大烦恼看书太枯燥,感受不到任何知识带来的乐趣,或知识不足可能带来的恐慌最后实实在在作用到人身上,让人产生一种无法抗拒的转变的东西,是情绪!========================================================================================================================================正好最近回答了一些抑郁症相关的问题,并受到今年看过的一部分非常深刻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的启发,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些经典论述,想用一种不反人类的方式来解释这种现象,并提供一些个人的观点。一。 我们的情绪是怎么影响决策的?看过头脑特工队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五中不同的情绪,记忆球,意识控制台以及几座记忆岛吧?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在于,这几个设定非常形象地比喻了:“体验——情绪——记忆——抽象——记忆存储” 和 “遭遇——分析——提取记忆——提取情绪——决策”这两条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感知和决策路径,从而用一种非常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要如何实现人生的成功。以上描述比较抽象,我们稍微举例说明。为了照顾没有看过影片的朋友也不再用片中的情节。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因为自我(区别于本我的自我),处于发育阶段,自我意识和抽象能力并不是非常发达,所以我们的各种人生体验都是带着简单情绪的记忆:比如吃了好吃的糖——开心;被烫到了——痛苦;玩玩具——开心;被爸妈打了——痛苦。 这样的一些简单的事件中所包含的情绪,成为了我们认知的基础。我们一开始并不能记住有因有果的完整事件,我们只能记住情绪和触发情绪的情景,以此形成简单的条件反射。(本段可跳过:在我们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些特定的反复发生的情景所形成的记忆被理性的意识所总结抽象成为标签,而这些标签成为理性链接情绪的关键线索。这些标签一开始是具体名词,而后可以是动词和形容词,最后是抽象名词。比如:妈妈,爸爸,糖糖,摇篮,书,小车。而妈妈这个词几乎链接了一切美好体验,安全感,快乐,被重视,美丽,舒适,也正是如此我们具有抽象能力的意识常常从妈妈这个词开始,我们将潜意识地,身体的需求的满足和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此刻我们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们只知道通过特定的名词可以满足我们身体的欲望。 而糖糖自然也代表着甜蜜欢乐的体验,游乐场常常是兴奋,恐惧,开心的复合物。而当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同状态可以用形容词表达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说疼,饿,开心,好看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开始用词汇来描述自我的状态。在此之后的各种动词,吃,走,喝,跑,是我们幼小的意识开始与世界互动的标志。我们意识到了身体的行为可以和世界发生联系,我吃东西,就不饿了,而食物就消失了;我往前跑,地面没动,我却移动到了景色完全不同的地方。孩子对这些词汇的掌握,看着是学说话的过程,其实是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开始指导身体和思考的过程。)在此之后,我们的人生体验开始迅速丰富,我们脱离了襁褓和摇篮,亲自用感官去接触广阔的天地,用幼小的思维去归纳简单的规律。 走到这一步,便开始积累成吨的体验与情绪相混合的记忆球,并且用这些记忆中的情绪来驱动整个人生。每一天的人生都是全新的体验,只不过大量的重复让我们依赖着肌肉记忆和思维惯性。当我们遭遇到相对新鲜的场景时,我们首先是进行非常简单地判断,把情景中的核心要素抽象成为我们意识中总结过的一些标签,比如:老板面色铁青手持文件快步向你走来。于是你迅速抽象出:我的管理者/状态糟糕/手持证据/情绪被压制/与我有关 。然后你迅速调动一切和这几个关键词有关的记忆:你想起了你爸妈看着你砸碎碗时的表情,想起了班主任从远处走来的脚步声——这是“管理者/状态不好”两个标签共同引起的回忆,“手持证据/情绪被压抑” 的两个标签唤起了你的记忆:任课老师抓住上课看漫画同学时的场景,唤起了父母看着低分试卷时想发怒却没有发怒的样子;想想这两个场景,我们应该都有共同回忆吧——恐惧,焦虑,紧张。你的大脑通过刚才这条回路,找到记忆,唤起情绪,并刺激肾上腺素加速分泌,大脑加快运转,高速搜寻自己这两天可能犯的错,想好应对措施,然后在老板走到自己面前的时候见招拆招。看过《头脑特工队》电影的朋友应该记得,当莱利面临困境犹豫不决的时候,情绪们会通过将记忆球置于意识通道中,来唤起她美好的记忆中情绪,来激励她前进;或者将记录了悲伤的回忆放进意识通道中,唤起了她悲伤难过的情绪,悲伤转化为愤怒并控制了意识,让她离家出走。 这里看起来是一个小女孩情绪化的决策过程,其实是将成年人复杂的记忆交错彼此斗争的过程简化了。而本质上,成年人和小朋友面对决策场景时的内心抉择过程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成年人的记忆非常复杂,既有非常丰富的记忆球,而许多记忆球本身就复合了多种情绪(片中最后的混色记忆球),因此成年人做决策,往往思想斗争严重。这其实是不同的回忆所代表的情绪体验在斗争,最后可能会有某种情绪占了上风,也可能矛盾的情绪交织着做出艰难决定,但背后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决策,是通过理性的抽象过程,最终唤醒情绪记忆来完成的。====================================================================================================================================================二。 那么这个机制和我们的执行的关系在哪里呢?第一,情绪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心理能量的唯一来源。这个能量让我们决定开始或放弃,坚持不谢或者半途而废。第二,体验产生的记忆,是我们情绪的唯一载体。记忆影视作品名人名言心灵鸡汤而脑补出的体验只不过是一次真实体验的唤醒,并不产生新情绪的载体。第三,理性认知转换为行动力的转化率大小,取决于理性所唤醒的情绪载体(记忆)的多寡,以及情绪本身的强弱。所以问题在这里:什么是“想做”一件事。想做一件事情,是你的理性认为你想做,还是你有忍不住的热情迸发,不做就浑身难过?是你的理智认为不做不行,还是你有无法抑制的恐慌,不做就如坐针毡?如果不是后面这种情况,我可以说,你并没有想做这件事。===========================================我们从小总积累着各种各样的小成功和小失败,成功了,获得了亲朋好友的鼓励,看到了事物在自己手中变得更好,于是心中产生了愉悦,兴奋等情绪,然后这些小小的成功和这些情绪挂上了钩。当我们失败了,看到了事情在手中变坏(世界的反馈),听到了父母和伙伴的责备(他人的反馈),我们产生了难过,伤心,或者愤怒的情绪,这些小小的失败也与这些情绪紧密结合。当我们不断探索世界,发现新的一些动植物,记下一些世界地图,我们感受到了好奇心被满足的快乐和兴奋,这些体验化为记忆也被储存下来。当我们不断认识他人,跟好朋友快乐地相处,跟小仇家争吵打架,其中的各种情绪也随着我们的记忆被藏在了脑海。这些体验储存在我们心中,成为一颗颗记忆球。而这些不同形式的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去分类,则形成了一个个抽象的记忆岛。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做不下去的时候,我们要么调动成功的回忆,唤起成后的喜悦情绪来保持良好状态;要么调动失败的回忆,唤起失败后的痛苦难过来逼迫自己前行;因此,我们看到积极参与生活的朋友:成功很多的人,越有信心,越敢为人先,越成功;失败很多的人,心态越平和,越乐观。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生活中广泛地去尝试去体验,才能获得更多的情绪载体,才能更好地调控自己遭遇困境时的状态,从而实现执行力的提高。然而——有毒鸡汤是让你对着镜子大喊: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也许真的行了一下下,也无非是唤起了你记忆中大声呼喊口号时的热血沸腾,类似于运动会同学的鼓励这种,罢了)然后高级一点的鸡汤帮你分析了一下成功的必要和失败的可怕,尝试着唤起一点关于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恐惧来刺激刺激你。然后再厉害一点的比如楼上的各种答案,非常理性,非常具体,教你如何把事情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分割完成,如何抓住作息规律带来的精力峰值来做事,或者通过细小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执行力。其实(仅仅在我看来),都没有抓住根本的原理。找不准一切行动力的根源在哪里,往往会缘木求鱼。按照《头脑特工队》里的架构,和本我力比多的概念,其实我们一切行动力的根源就在于,基于自身体验的情绪。==========================================================================三. 那么基于此,应该如何让我们更好地执行自己所熟知的道理呢?0.认可自己的情绪,绝不用自己人生经验之外的道理来压抑情绪。首先,情绪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保护我们的天然机制。接受你的愉悦,愤怒和忧伤,这都是为了让你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从心底认可自己的情绪!从心底认可自己的情绪!从心底认可自己的情绪!再次。尊重自己的情绪。情绪作为我们本能的重要指标,不是拿着一些看似理性有逻辑的道理就可以扭曲的。当你看书不下去浮躁不安的时候,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烦躁,尝试着寻找书中的乐趣和用知识装逼的快乐——这是最积极的动力,如果两者都没有,再看看有没有“完成一件事,看完一本书”的冲动——这是二等的动力,如果还没有,就看看有没有第一生产力——deadline的压力,这是一种危机应激状态产生的三等动力,如果以上三者你都感受不到,那还看个毛?捧着书也是在走神!就算全世界都告诉你看这本书对你有好处,但你肯定是看不下去的。你没有充分的人生经验提供的情绪体验来做基础,就只能去积累这些人生经验。因此吃的亏,全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强行用道理逼自己,完全没有意义。这句话对于教育者来讲也是一样的。1.开源,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 基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体验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单一了。大好青春就围绕着学校和成绩展开的各种故事。兴趣爱好——斩,恋爱交友——斩。应试教育能带来的记忆,基本上是汗水和泪水交织的各种考试,分析习题,背书,再考试的过程。A. 迈出去的第一步,对于年轻人来讲,是什么都去尝试,带着'一定要做好,做不好也要学习经验'的态度去尝试各种事情——运动,烘焙,旅游,阅读,音乐,义工,诗歌,舞蹈,恋爱,工艺等等看起来有点意思的事情,都去做,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积累成功失败的各种感受。B.梳理人生。虽然初高中教育阶段我们的体验较少,但相对丰富的大学生活还是有很多精彩可积累的。没事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过去,回忆起激情燃烧的球场和纵情肆意的KTV,想想找工作时人潮涌动的烦躁和焦虑,把这些情感积累梳理,加标签,分门别类放在自己的记忆岛中。回忆就像一座宝藏,没事就去挖两铲子,不论是理性的总结人生,还是唤起情绪体验,都能让自己更清醒。2.节流,合理使用情绪资源:A,合理调动情绪。 及时发现自己心理能量配给的不合理。比如早起这种事情,你内心调动了一万种回忆,用生硬的因果链,把早起和你的所有成功经历串起来,又把晚起和所有失败经历串起来,激发了大量的情绪来完成这件事。等你真正走进办公室面对难题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在早起这一波就把自己搞的精疲力尽了。比如不要天天都是if today was my last day, 用死亡的恐惧强逼自己做一点小小的工作,是没有必要的,长此以往要么放浪形骸要么焦虑成疾。如同排名第一的答主所言,意志力是有限的,用情绪激起的能量也会用光。保持理性,合理调动回忆,同样也是长期执行这些人生道理的关键。B,善于调动回忆来调控情绪。这是情商的核心。情绪管理从来都不是让你通过给自己讲一些虚无缥缈的道理来压制情绪,而通常是利用“瞬间脑补”这个功能,来唤起一段关于情绪的记忆,从而实现自我情绪调节的作用。对他人感到愤怒了,就想想自己面对愤怒的父母老师同学时的感受;难过了,就想想最近一次成功时自己的喜悦;烦躁了,就回忆曾经心平气和听音乐的感受。通过唤起另一段情绪来化解,抵消,减弱,转移当前的情绪,才是正确的方式。举个例子:愤怒时:正确的方式:a. “想起自己被骂的时候,也挺难过的,算了,就不骂他了”(唤起情绪,消解愤怒)b.当场大骂,大打出手,或者私下打墙打枕头(在真实场景中释放愤怒)c.心中大喊“你这人就是个大傻X啊!妈了个蛋气死老子!”(用虚拟的场景释放愤怒)错误的方式:“愤怒伤身,愤怒破坏我的形象,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得忍住不要骂他”(强调利弊,压制行为)懈怠时:正确的方式:“想想自己上次完成这个项目时,大家很开心的感觉,加把劲吧”(正面情绪唤起)“想想自己上次拖延办坏事的时候,心中其实无比羞愧,还是抓紧吧”(负面情绪唤起)“每次听到这首歌就能够想起好多好多激情燃烧的时刻,我听这首歌把”(感性手段调动记忆)错误的方式:“tommorrow is just another day”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你至过千里吗?没至过,画个大饼大概有动力?)“如果你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到,怎么能成大事呢?”(有几个人真正成就过大事,这种虚无缥缈没有具体体验的标签无法唤起动力)简而言之,顺应着情绪的冲动去自然而然地产生行为。可恰恰是这种最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里,往往无法得到认可。从父母到老师,我们从小接受过的关于情绪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要理性,要用思考来控制情绪,才能成功现在我们要说,要感性,要体验情绪,要用情绪来调节情绪,方得始终。---------------------------------------------------------------------------------------------------------------------------------------------------------------------------------------------------------------------------------------------------------------最后我也来熬汤一碗鸡汤:经验是财富,你以为经验能提供很多人生道理或者做事做人的具体方法,因此经验是财富,其实远不止于此。经验同样也是各种场景下的情绪体验,而这种丰富的情绪体验是你做事做人的心灵能量来源,你有一万种成功体验来让你带着愉悦去追赶,有一万种失败的体验让你带着恐惧去奔跑,你有一万种探索的快乐不断激起好奇心,你有一万种与人相处的情感体验来平衡你患得患失的内心。所以经验带来的丰富情绪记忆,是做事够坚持不懈的能量来源,也是做人能够体察他人感情,言行有度的基础。你说你觉得自己懂了很多道理,考了很高分数进了很好的学校,但是还是你当年叛逆不羁的初中同学过得更好。你以为是读书无用,是世风日下,其实是他们的丰富人生体验提供了大量的前进动力。道理看的再透彻,转换不成你面未知时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因为你亲身面对的未知太少了;道理知道的再多,转换不成你深夜迷茫时坚决前进的干劲——因为你切身体会的迷茫太少了;道理永远只是道理,只有丰富实践带来的情绪体验(当然实践还会带来丰富的知识),才能在一步步的前进道路上转换成你不断前行的动力。所有的捷径都是弯路,所有的弯路才是捷径,人生就是一个字:“干”
、知乎用户、
首先说结论。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强需要一个前提。————理解道理到可执行力之间的传递纽带要足够强大。而大部分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从理解到执行并不是线性连接。道理和可执行力的关系,实质是理智和情绪关系的一种体现。理智决定走向的目的地,情绪提供…
首先说结论。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强需要一个前提。————理解道理到可执行力之间的传递纽带要足够强大。而大部分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点,从理解到执行并不是线性连接。道理和可执行力的关系,实质是理智和情绪关系的一种体现。理智决定走向的目的地,情绪提供执行的动力。你看似很理性地做了个决定,但是为什么却执行不了呢?事实是你每天做决定的是情绪,而它远没有那么成熟。丹·希思 在《瞬变》一书中对此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人类的理智与情绪,就如骑象人和大象,骑象人提供方向(道理),而大象提供驱动力(执行力),想让大象走的好,骑象人手里的鞭子和胡萝卜就必须要用好。情绪化的一面:大象——懒惰不沉稳,只看到眼前立刻能得到的好处而忽略长远的好处。理性的一面:骑象人——超越眼前得失的思考能力。骑象人(理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惰性的大象(情绪)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所谓的传递纽带就是理智去引导情绪的方式方法,就是骑象人手里的鞭子和胡萝卜。骑象人(理智)就像是公司的上级,上级明白了目标,知道该如何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下级(大象)就可以充满热情的去执行,这其中需要很多的努力与沟通,而这真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那么该如何加强这个传递纽带呢,怎么用好手里的鞭子和胡萝卜呢?在这里抛砖引玉的简单说一下,有不到位的地方望各位知友指摘。提高传递纽带的基本框架: 1.给骑象人(理智)提供方向。表面上看上去貌似道理都懂,却冥顽不化。其实是缺乏清晰的目标所致,因此要提供清晰无误的方向。评价目标是否明确有一个:即是否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施(Attainable)、有相关性(Relevant)、即时(Time-bound)。(篇幅有限,具体内容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蓝字查看百度百科的介绍。)明确的目标既能够告诉骑象人(理智)目的到底在何方,还能让大象(情绪)明白为什么前往这个目的地是值得的。 2.让大象(情绪)动起来。表面上看上去懒散,实际上却经常是因为已经筋疲力尽。骑象人(理智)不可能强迫大象(情绪)去完成它的目标,因此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头脑中感性的一面参与进来。让情绪去驱动执行,而不是理智,因为意志力是一种可耗尽的资源,研究发现,先前被要求用自制力拒绝诱惑的人,再做另一件事时自制力下降。 3.制造良好的环境。看上去像是人的问题,实际上却经常是外界环境的问题。当能够形成良好环境的时候,不管骑象人(理智)和大象(情绪)到底怎么样,可执行力都会提高的更多。这就好比说你想好好学习,但是手上有手机,桌边有电脑,旁边有人在玩游戏。就算你再懂得道理,也需要尽很大的努力去克制自己。而换个环境就能事半功倍。如果你要减肥,就要尽可能少去那些会吃过多东西的地方。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可以预见的。提高传递纽带的10个具体方法。1. 我们需要关注亮点。关注亮点,即关注什么时候我们的可执行力很高,而不是老是去反思我们为什么执行力差。成功的案例以及闪光点不但能够提供提高执行力的可靠方法,还能够提供希望。 2.描绘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远景。就像是公司里的老板都爱给员工画大饼一样,我们也必须给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这样我们的大象(情绪)才能主动前行,执行力才能提高。3.制定计划。制定计划的价值在于:这意味着我们事先集中精力做好了一些决定。计划-行动的循环中,不存在什么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到了这个点就该去做什么,到了这个步骤就该去做什么,一切水到渠成。大大避免损耗骑象人(理智)用于自控的精力。制定计划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创造一个”即时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就在此。4.降低开始执行的门槛。与一段很短但是需要从头开始的路程相比,人们会更有动力去走完那些虽然更长但是已经开始了的路程。通过把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可以达到降低执行门槛的效果。5.制造一种恐惧或者焦虑的感觉。这种负面情绪能够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起来,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执行。 当然如果你要做的事,本身就让你很焦虑恐惧了,请尽量放松自己,减轻这种状态。过多的焦虑与恐惧会往往会压垮本来就脆弱的意志力。6.在同伴间寻找执行的动力。在个体及群体层面,行为都是具备传染性的。找一些人来与你一起进行行动,相互鼓励,相互影响。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你之所以有如此作为,是因为你看到了身边的人也在如此作为。 7.不要企图每一步都是事先预定好的。只要你走到下一步,情况早已发生改变,你只需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开始与结束),现在处于哪里。 尽量按照计划进行,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也一定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8.“5分钟打扫房间法则”。一旦你开始打扫房间了,你就很可能不会在5分钟之后真的停止打扫。你会惊讶于情况改善的速度有多么快,也会开始骄傲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9.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分析——思考——改变的模式似乎行得通,然而,未来是不确定性的,更合理的模式是:观察——感知——改变。10.意识到基本归因误差。我们错误地将人们的行为单一地归咎于他们自身的本性,却忽略了他们正处于的环境。 整个环境中的一点扭转都会给行为带来绝大的变化。这10项依重要性降序排列。参考资料1. [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2. [美] 丹尼尔·卡尼曼3.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睡觉前一答下面设想一下这样的两个简单的情景情景1:后天就要期末考了,你还有一大半功课没有复习,其中还有一门很难而且很重要的功课,平时上课老师说的你就听不大懂,复习起来困难很大。现在闭上眼睛,你会想到什么?情景2: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踌躇满…
睡觉前一答下面设想一下这样的两个简单的情景情景1:后天就要期末考了,你还有一大半功课没有复习,其中还有一门很难而且很重要的功课,平时上课老师说的你就听不大懂,复习起来困难很大。现在闭上眼睛,你会想到什么?情景2: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你踌躇满志,听说这个学期会开一门很重要也很难的课,学长们都说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现在再闭上眼睛,你会想到什么?这是一个人们通常有的思维习惯:人常常在即将开始行动的时候思考怎么行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而在离所谓的截止日期很远的时候更多地思考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大体的方针。比如减肥,人人都喊着要减肥,女生都说要瘦成一道闪电,但真正可以瘦下来的人往往不是对未来设想最美好的人。不是因为那部分人的设想太美好,对自己可以瘦下来太有自信,而是因为他们太过注意减肥这件事情的意义,所以只要得到个大概的建议比如“少盐低脂,少吃多动”这类的建议就满足了,所以他们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他们来说减肥似乎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只要知道大概一日三餐怎么吃,大概怎么安排运动就会瘦下来。可这种想法常常让人难以达到目标。真正可以瘦下来的人不一定多有激情,但是他们往往可以仔细地计划严格遵守。我想,我们的道理越懂越多,但行动力越来越差只是我们把懂道理当成了实现目标的途径了,我们把大体的方针当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为只要有方针就万无一失,而没有制定过切实的计划。因为我们急切地需要做某件事的安全感,我们希望看到可以成功的苗头。知道了道理,我们内心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就被满足了,而那广阔的未来,似乎遥遥无期,我们走的每一步似乎都不具有切实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完整的思考具体的行动方案,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就不知道从何做起。大部分时候,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件事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去做,而“道理”这种东西常常给我们这种错觉:只要知道这个,就能成功。但实际情况是,从明白道理到真正行动,这之间还隔着一个详细的目标分析和计划制定,只知道道理不能直接让人跳到行动。就像从一开学你不会想到最后的那几天会怎样拼命地背知识点一样。给自己设定一个deadline,比知道道理更有用。
懂得道理和执行力差并没有逻辑联系。我觉得上面所有分析的答案都搞错了题主的问题,包括题主。大家都认为“我知道这么做会对我自己好”,却并没有这样做就是执行力差。其实“我知道这么做会对我自己好”和“我非常强烈地想要这么做以得到既定目标”是有区别…
懂得道理和执行力差并没有逻辑联系。我觉得上面所有分析的答案都搞错了题主的问题,包括题主。大家都认为“我知道这么做会对我自己好”,却并没有这样做就是执行力差。其实“我知道这么做会对我自己好”和“我非常强烈地想要这么做以得到既定目标”是有区别的。执行力差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目标不够强烈。我没有见过哪个非常想瘦的女演员瘦不下来的。也没有见过那个非常想挣钱的人挣不到钱的。(我只讨论智商平均数,别聊特例)你执行力不够,想瘦控制不做嘴,想运动起不来床,想挣钱下不了决心去学习和努力,只有一个原因。“你根本不是那么强烈地想得到那个目标。”和瘦比起来,你也想要吃点自己喜欢的,这能够带给你快乐。快乐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不会放弃它。和运动比起来,你也想睡懒觉或者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这能够带给你平静。平静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不会放弃它。和努力学习技能或者填充自己的知识面比起来,你也想看一部动漫或者和朋友们聊聊天,这能够带给你幸福感。幸福感是你的人生目标,你不会放弃它。你会,并且只会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永远都是这样。你从来没有偏离过自己的理想。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应该要很努力才能改变现状,明白更多道理,才会激励自己去奋斗。其实,道理你都懂,但是你没做,是因为你不想做。“想”才会推动“做”。不说了我再睡一会,和成功比起来,我更想要的是睡觉,所以我是不会现在起床写剧本的,即使我知道“天才出于勤奋”。而我同时又知道,“我又不缺钱”。(可是我说完还是起床了。对啊我们风向星座就是这么出尔反尔。)
,我又胖回来了。
、知乎用户、
“道理都懂”放在科学领域,其实是保证解的存在性。而“可执行力”是给出一套完整的算法并拥有相匹配的运算能力。解存在往往在理论上是重大突破,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却需要另辟他径。因此从根本来说,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技能点,但由于生活的复杂性让我们对这两…
“道理都懂”放在科学领域,其实是保证解的存在性。而“可执行力”是给出一套完整的算法并拥有相匹配的运算能力。解存在往往在理论上是重大突破,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却需要另辟他径。因此从根本来说,这就是两个不同的技能点,但由于生活的复杂性让我们对这两种能力没有足够区分,我们往往以为“从道理都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执行的结果”。而实际上,知道“健身有助于身体健康”和“如何健身?健身计划如何?如何让自己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根本就是两码事。道理都懂,还具有极其惊人的执行力,大概相当于高斯 图灵的究极变态体。以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意志力、精力水平,了解一点前人的道理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还能发展出自创的理论,从“道理都懂”做到“道理都融会贯通”,已经是很厉害了。而仿佛我们总觉得再匹配上惊人的执行力才够格,其实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承认自己的弱小,承认那些懂得的道理总有可能无法执行,其实是最应该做的。“道理”和“执行”,本就是两码事,大概就像说“我麻将打得不错为啥钢琴弹得不好?”甚至在实践中,“道理”和“执行”是相反的关系。就我自己的智力、意志力、精力水平而言,有时少懂一点道理反而是最佳的选择。既知道“健身有助于身体健康”,又知道“旅行有助于增长资历”,还知道“学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是标配”,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任务路线太多,自家的CPU已经不足以多线路运行以上程序,只好开启死机模式,然后就反复在知乎刷着相关的回答却又原地踏步。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缺陷,才能真正集中执行力完成自己觉得真正重要的事情。懂得道理太多本身也是要消耗执行力的,而自己懂这些道理以后,却又没有能将这些道理融合起来,只是知道“各种问题都是有解的”,却忘了自己的局限,这才是真正的症结。——为什么「道理都懂,可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因为普遍来说,我们都是正常人类。——那为什么还有些人执行力高于其他人?——因为他们的道理,比你所自以为的要少。曰:“懂这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答:“因为 '懂' 这么多的道理,所以你自然过不好这一生。”
,Talenset CEO
写完之后发现有一些新东西。但又不好直接插入到原答案。就单独做一些补充吧。以下。也可以从进化的时间跨度上来谈这个问题。比如,当代社会所适合的那些道理,最多不过五百年的事情,而这五百年相对于人类进化史来讲,实在是万千分之一,这一点点道理如何能…
写完之后发现有一些新东西。但又不好直接插入到原答案。就单独做一些补充吧。以下。也可以从进化的时间跨度上来谈这个问题。比如,当代社会所适合的那些道理,最多不过五百年的事情,而这五百年相对于人类进化史来讲,实在是万千分之一,这一点点道理如何能轻易对抗我们几百万年的进化基因呢。人对道理事物等对象的认识是有层次的,既然我提到了心理学,也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加以解释。我们常说熟知而非真知,我们对抽象的道理的认知,是不断变化的,是与我们的经验和境遇相联系的。这些道理,只有成为你的认知体系的一部分的时候,才能很好的吸收。人的认知和行为比我们想象的要一致,要诚实,不相容的,绝不会接受,绝不会执行。另外,道理本身也是有层次的:世界观、价值、方法、知识等,而当代社会知识五花八门,知识特别是题中所指的道理,是依托于特定的价值的。如果我们不能清楚的认识其背后的价值,而这隐含的价值又与你自身的价值观相冲突,这是很难执行下去的。在上帝已死,诸神之战的当代,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很多人是在被动的选择。另外,知道的道理多行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还在于文字本身有一种魔力,一种让你产生掌控现象的幻觉。我们都有过读完一篇鸡汤,热血沸腾的感觉,这是文字的魔力,并不是你真的懂了什么道理,这跟你看电影会哭一样,情景所致,剧情需要。-------以下为原答案------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差。首先这是一个现象的描述,然后才是对这个现象的主观界定:是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能一上来就忽略这个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所谓存在即合理),而先入为主地觉得它是不好的。I 进化的视角从非常宏观的角度看,假设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框架是对的的前提下,人这个物种在很早期刚刚进化到我们定义的“人”这个阶段时(比如生物意义上的直立行走,比如文化意义上有群体行事的规则等),“道理”这种东西,对人类来说是极度匮乏的。那时的人类根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美丑观,更没有社会阶层的分化,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如下现在对我们来说显而易见的“道理”:书籍(含电子书)是知识的载体,坚持阅读对人类的成长是有益的。历史上我们曾以胖为美,如今相反,所以我们要努力维持体型。要非常、非常、非常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最早期的人类行为更加接近动物特征。强壮威武的雄性在捕猎获取食物时具有先天的优势,也因此更容易获得雌性的认可,这种优良的基因以交配的方式获得遗传。所以在最早期的人类,最重要的道理大概就是围绕如何争夺食物如何在选择交配资源上胜出来展开。这样的道理执行起来简单而容易:自然地争夺、厮杀、搏斗、交配、遗传。后来,在弱势基因通过上一阶段被淘汰的同时,人类慢慢驯化了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这个时候在人类进化史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出现了:食物出现了剩余。食物剩余之后,大家就不能通过简单的搏斗厮杀争夺食物来释放优质基因的信号了,而且带来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剩余食物如何管理,包括同其他部落进行交换以及本部落在跨期时间内如何处理这些剩余的食物。在以上这个阶段之后,人类就开始进化出了一系列的行事规则,这种行事规则,伴随食物的丰富,不同部落之间剩余产出的交换,以及本部落剩余产出的跨期处理,这三大主线,越来越复杂和精细。比如后来为了更好地记录这些规则,人们发明了文字,为了促进交易的发生,人们发明了货币(贝壳),为了处理不同期间的配置,人们发明了利息(很早的利息也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进化的结果,使得最初的人类从没有规则到有规则,到规则越来越丰富和细化。伴随而来的也出现了,最初的道理匮乏,到有了道理,到道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的现象。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所有懂得的道理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制定的所有规则的自我适应、淘汰和抽象的结果。比如,一个不太严格的描述:仅仅懂得(执行)如何生产食物的“道理”的人,成了大部分人,懂得(执行)交易规则的人成了占人群一小部分的商人,懂得(执行)跨期管理的人(当然他们也懂得生产食物和交易食物),成了政治权力拥有者。社会分层初步显现。道理其实就是千百年来人类进化的规则,通过经验传递和主观抽象的结果。那为何会出现道理都懂,但执行力很差的现象呢?因为在进化的过程当中,这些道理都是经过经验传递和高度抽象过的,一方面人类脱离了这个道理产生的土壤和现实的环境,只有当这个环境一定程度重现的时候,你才可能真实地去执行道理(规则)。比如讲,我们说坚持阅读会使人获得智慧,这是因为千百年人们从不阅读到有了书本到选拔性考试强制读书,总结出这样的规则(道理),当你脱离这样的背景,简单地接受这个道理时,你自然很难去实际执行。除非有人告诉你,你不读书就无法通过高考,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反进化),这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产生的土壤和环境的一定意义上的重现。II 生物/心理学的视角另一方面,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产生和继承了大量的规则(道理),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抽象(所谓的大道理,所谓的鸡汤),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选择性地去执行。通常这个选择和我们的生物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本性是紧密相关的。生物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作为一个生物(而不是特殊的人)天生具有的特征。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应激性,或者更高级一些叫适应性。它是指生物在进化的过程当中,生理上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比如植物的趋光性,比如人的反射。应激性会使得生物形成对自己生存和进化有利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构成人的很多行为的心理基础(潜意识)。人类进化的最初就把“解决当下紧急的问题”,这样的接近生物应激性的规则通过遗传不断往下传递(因为当时的人类最重要的就是活下来,哪里有什么心思去考虑明天后天一年之后的事情)。以至于千百年来,人们行动的最优先原则,仍然是“解决当下紧急的问题”。这一选择标准,一直深深地根治在人类的基因当中,不得不说,这在绝大部分时候,是必要也是有效率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当下你可以刷一集太阳的后裔,也可以看一本书,但是觉得刷剧带给你满足和紧迫性要远高于看书。毕竟刷完剧,你就可以收获即时的心理满足感,而读书则不会。刷剧是一种当下紧急的需要处理状况。这里紧急的定义是,不做这个事情,你会有巨大的马上就会发生的损失产生(在早先的时候,这种损失可能是你被对手弄死,在现在,这种损失可能是心理的不愉快和难受)。往往那些我们称之为道理的东西,几乎都不会是我们心理上会优先给予行动支持的紧急状况,所以本能地,人们自然不会去执行那些所谓的道理。一个非常简单有趣的例子是:如果你十天不吃不喝,你可能会死。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没有人会有不去执行的问题,因为它会让你看到十分明显具体的即期损失,进而在你的心理形成一种紧急的优先级,最后你会立马分配行动给与支持。扯句题外话,人们常常说,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决定了最优秀的人和最大部分人的长远差距。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处理紧急事务)是符合进化和生物心理规律的,是顺应人性的。但小部分人(除了执行紧急事务之外,还不忘执行重要但非紧急的事务)的行动则是反人性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提前获得了一种进化力。所以,反人性,是人们不去执行很多“道理”的重要心理和生物学原因。III 跨期动态优化的视角这其实是一个补充。真正的原因上面两个视角的框架下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经济学的视角怎么看这个问题。跨期动态优化最核心的思想是:人们在做出当期最优决策时,不能仅以当期的所有变量作为输入变量,还需要跨期考虑以后所有期间的变量,因为每一期前后是非独立的。因此,任何一期最优决策变量的求解,都必须建立在整个存续期的变量基础之上。用白话翻译一下就是,我今天要不要读书,并不只是由我今天要考虑的所有事来决定的,是由我接下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要考虑的事来决定的。比如说,我未来想成为一个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那我今天在大学里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之上,我当下应该读一篇知名教授的论文,而不是刷一部流行韩剧。在模型里,跨期动态优化求解是方便的,利用包络定理和不断反向迭代即可解出当期最优解。但是在现实当中,这种求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模型的诸多约束性假设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成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种思维来指导当期的行动。之所以道理都懂,但执行很差的现象如此普遍,从经济学上来说,也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一个跨期配置最优化的问题,当成了即期配置的问题来处理,割裂了不同时期行动的关联性。好比说,我现在看书还是刷剧,其实会影响到明天,后天甚至一年之后,但是我错误地认为,这个行为的选择,只会影响到我当下的快乐和满足感。于是我只从当下的效用最大化目标来求解,于是我选择了看剧。无数个这样的刷剧/看书的选择,就构成了你整个跨期(一生)的行为选择模型。如果你不是从动态优化的角度通盘考虑,那你必然无法做出对整个跨期内最优的行动选择,尽管在每一个当下,你的选择看起来都是理性的。每一个当下的理性,构成了你跨期的不理性。这是一个有趣的行为经济学的问题。道理更多是跨期的问题,而行动是当期的问题,要bridge两者的gap,唯有你用一个正确的思维模型来指导自己,这个模型就是跨期动态优化的模型。以上。照例给你们一个答完题的么么哒(づ ̄ 3 ̄)づ
,公众号:长桑 ,微信号:changsang1
、、知乎用户
你以为“要对人微笑”是一个道理,其实那只是一句话。真正的道理是下面的这些。我要对谁笑?笑的幅度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不该笑?经常笑会不会被别人认为我好欺负?我对别人笑别人是什么感受?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是该平和的微笑还是反击?我微…
你以为“要对人微笑”是一个道理,其实那只是一句话。真正的道理是下面的这些。我要对谁笑?笑的幅度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不该笑?经常笑会不会被别人认为我好欺负?我对别人笑别人是什么感受?别人欺负我的时候我是该平和的微笑还是反击?我微笑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笑了之后没有变的更开心?我还需不需要再笑下去?把这些问题全部思考透彻并贯彻到行动中,才算是明白了道理。
,公众号zhiketang 简单粗暴的生意经
(且认为道理是方法)1 因为你听了这个道理,又看了另一个道理。然后,在你想比较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道理”的时候,又有一个道理出现了。2 你始终没找到最适合你的“道理”,因为你在变。3 你根本没到必须行动的迫切程度。
(且认为道理是方法)1 因为你听了这个道理,又看了另一个道理。然后,在你想比较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道理”的时候,又有一个道理出现了。2 你始终没找到最适合你的“道理”,因为你在变。3 你根本没到必须行动的迫切程度。
,理性而善良
因为道理都是片面的,而实际执行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立体的。
因为道理都是片面的,而实际执行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立体的。
,最爱吃饼干
知乎用户、、
很多答案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且最基本的前提:我们都是人,我们不是机械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主思想自我意识的独立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态崩了 表情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