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棋象棋哪个开发智力的顶尖高手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

32被浏览4395分享邀请回答goratings.org (有不同的积分榜,位次会有不同,最主要还是参考各国棋院榜单,跨国比较相对就复杂很多了,此处我们主要参考的是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棋手年龄积分曲线)1. 当前世界第一柯洁,18岁半,17岁半时位居世界第一,目前积分一路上升中2. 当前世界第二朴廷桓,23岁,积分在21岁达到峰值,最近两年在下降,目前卡在脑力和经验的转换点上,世界第一的有力竞争者3. 当前世界第三井山裕太,27岁,23岁后有过一次状态下滑,之后一路上升中,其他榜单井山裕太排名会低些。有知友提到赛制问题,这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保留两日赛的日本不少年长棋手仍旧有不错的战绩,但是,这个影响是有限的,目前日本位列第一的仍旧是27岁的井山裕太4. 当前世界第四李世石,33岁,积分曲线荡气回肠,几经跌宕,25岁前一路上升,之后经历小低谷,27岁达到最高峰,之后经历大低谷,30岁降到最低,之后重新上升,去年涨到第二个高点,和他23岁平齐,可谓当世传奇。题外:当今世界还在活跃的职业棋手里,柯洁只在李世石身上用过传奇二字,也只跟李世石互相挖苦过,对其他人,柯洁最常的用词是,“暴捡一局”、“幸运获胜”。小李:柯洁很有魅力,作为前辈必须把他拉下马;柯洁:李世石说他有五成胜率,我想说如果总共有一百成的话是成立的,传奇是时候落幕了。5. 当前世界第五芈昱廷,20岁,积分在16岁前一路上升,16到19持平,最近一年恢复上升,是未来世界第一的有力竞争者。6. 当前世界第六朴永训,31岁,20岁前上升,21岁下降,22岁达到第一个高峰,然后一路下降到27岁,之后开始一路上升,目前甚至比22岁还要高很多。朴永训实在太让人意外了,他从前一路跌出一线棋手,竟然能在27岁后重回巅峰,甚至比22岁时还要高,佩服。补充:今年一月韩国棋院发布的排名中,朴永训超越李世石时隔五年重回韩国第二,但是在不久前韩国棋院发布的三月排名中,李世石以很大优势超越朴永训,直逼朴廷桓,唉 7. 当前世界第七时越,25岁,22岁前一路上升,最近三年下降,和朴廷桓情况接近,如果能走出低谷,同样是世界第一的有力竞争者8. 当前世界第八金志锡,27岁,24岁前一路上升,之后一路下降,近期有状态回升趋势9. 当前世界第九连笑,22岁,积分一路上升中10. 当前世界第十姜东润,27岁,19岁前一路上升,20岁小幅下滑,21到22岁回升,之后一路下降到24岁,近三年实力回升冲到世界前十38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围棋电脑能不能战胜人脑
(原标题:围棋电脑能不能战胜人脑)
Facebook和谷歌准备要大搞围棋人工智能技术,争取研发出一台围棋“深蓝”,以求早日让电脑战胜人类围棋顶尖高手。近日外媒爆出的这条新闻,让很多围棋迷津津乐道。传闻柯洁刚刚在“梦百合杯”夺冠后,一个以该赛事命名的QQ群里就有三位大佬打了个赌:电脑能否赢围棋职业顶尖高手,五年内当见分晓,据说赌注高达千万美元。
现代超级计算机已经在除围棋外几乎所有棋类比赛中有过击败人脑的记录,为何围棋是个例外?人脑的哪些功能是计算机很难取代的?人机大战的预测论调中,悲观和乐观者都怎么看?
在于光靠计算搞不定
世界上最好的围棋计算机软件,与职业棋手差距有多大?两个月前的世界计算机围棋大赛上已有了结论:韩国开发的“石子旋风”软件夺得了计算机冠军,但在与中国围棋名人战冠军连笑七段的较量中,受让5子中盘败,受让6子胜,这就是目前电脑围棋的最强实力,据说相当于业余五段水平。
一个细节说明问题。连笑曾尝试不按套路出招,下了几手出乎电脑预料的棋后,它就开始犯晕,应法大失水准。
人脑与电脑在1997年有过一次轰动世界的较量,IBM研发的“深蓝”最终让国际象棋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俯首称臣,这个项目从投入到最后成功只花了9年。而近20年来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和编程能力长进更是日新月异,棋类人机大战中机器获胜已经屡见不鲜,但围棋却是人类几乎惟一仍可以自傲的一项。
为什么围棋的人工智能开发始终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生鲍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由围棋和计算机各自不同的特性决定的,“计算机强在计算,而围棋光靠计算搞不定。”
鲍云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以蒙眼走迷宫一炮走红。他的棋力是业余六段,由于计算机专业背景,现在也在从事围棋人工智能的开发。
鲍云说自己与电脑围棋下过九路盘(约标准棋盘的1/4),对手还是很厉害的,但棋盘越大,变化越复杂,纵横十九道,电脑就力有不逮了,“那是因为围棋只有在封闭空间下才能靠计算,而开放的战局更需要靠对棋的理解,这就非电脑所长了。”
“从物理上来说,围棋盘太大,计算机任何速度和强度都做不到接近暴力破解;从算法上来说,围棋知识点不好学也不好量化,让机器学很难。”
还要教电脑学文化
科技进步如此迅猛,计算机能否有一天在围棋上也实现赶超人类?这点上,鲍云自认为不是乐观派,但他也坚定说:能!也许就在未来15年到20年左右。
鲍云的理由是,电脑也是具有学习能力的,而围棋也不是不能逻辑化的东西,如果人工智能在这个领域能够深度介入,他看好未来。“特别是Facebook和谷歌的介入,一旦有大投入,养个百人团队,大家齐心协力而不是各自为战,就有快速取得突破的可能。 ”
在未来人机大战前景的预测上,国家围棋队总教练、我省另一个世界冠军俞斌九段却是持悲观论者。他认为症结在于所有的围棋程序员都只是业余棋手,他们都不知道职业高手思考棋局的方法,造成软件水平连设计者都无法超越,又怎么去和顶尖高手较量?俞斌是中国围棋界出名的电脑达人,但他给出的结论是:根本看不到希望,也许100年都不可能。
另一种不看好围棋人工智能前景的论调认为,电脑的短板在于无法从文化层面理解围棋运动。围棋比争先、取势、占优,却不以置死为主要目的,从规则设计上就迥然于象棋。棋手可以弃局部而谋全局,这些战略思路却很难灌输给电脑。如果研发者只注重技术上的提升,而无法深刻理解这项运动的文化属性,即便是Facebook和谷歌投入,也会不得要领。
为什么要攻克围棋堡垒
Facebook和谷歌对围棋人工智能的兴致勃勃,让人想起19年前IBM导演的“深蓝”大战卡斯帕罗夫。 虽然研发“深蓝”究竟耗费多少巨资不得而知,而且它从赢了棋王的那一天起就正式退役,但很多年后,人们仍会津津乐道这项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因为它证明了电脑可以胜人,就证明了人一定能再生产出更强的电脑。
顶级科技公司争相在产品中融入智能技术已是潮流趋势,Facebook和谷歌究竟为何要潜心于围棋人工智能,那一定是为了补强目前智能产品的短板,比如说怎样通过直觉做出基本判断,那以后走在路上,看到熟悉的脸却想不起来,是不是只要晃一晃手机?
风靡一时的《最强大脑》节目曾有选手可以用肉眼观察过小孩的面孔,再从成百上千张脸中识别父母,评委认为它的意义在于打拐中的实际应用,这就是价值。虽然我们目前无法预言围棋人工智能究竟会转化成什么市场应用,但让机器学会像人一样能有价值判断,总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虽然听上去匪夷所思。
人类发明越来越厉害的计算机,难道真的最终会打败自己吗?我想不必杞人忧天。
因为就算电脑赢了,真正的赢家也永远是人。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学围棋比较晚,大约在年已经17-18岁了,那时在苏州高级中学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课间数学教研组办公室里见到葛云书老师与朱顺钰老师(二位都是苏州数学名师)围棋大战,由此对围棋产生兴趣,从此下围棋成了我终身的业余爱好,直到如今退休,已有50多年的时间。开始启蒙阶段的围棋知识来源于书本,当时的围棋书籍匮乏,只有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围棋的初级读物,共有5本 《怎样下围棋》、《围棋定式的基本知识》、《围棋布局初步》、《围棋中盘战术》及《围棋官子常识》,由当时50年代的全国一流高手刘棣怀、汪振雄、林勉编著,这是一套对于普及围棋知识、推广围棋运动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围棋读物。至于围棋期刊,上海的《围棋》月刊也刚创办,是全国只此一家。就凭借着这几本书和一份围棋期刊,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一起揣摩学习,当然这样研究下出来的围棋属于“纸上谈兵”为多,经不起真枪实弹的检验,被前辈评为“书房棋”,实际水平非常幼稚,那时没有围棋俱乐部,也没有少儿围棋培训学校,只能自学,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老师来提高自己的围棋水平,直到后来才知道怡园茶室是当时苏州的围棋活动中心,在同学徐功伟的引领下来到怡园茶室,在那里认识了苏州的诸位围棋高手和前辈。  下面回忆一些60-80年代的棋人与棋事,记录几位印象深刻的前辈棋人与棋事。  张道平  (作者简历: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是苏州最早从事少儿围棋教学的资深教练,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参与苏州主办的许多全国性围棋大赛的裁判、编排工作。2004年参加18届劲松杯全国老同志围棋大赛获科技组第8名)。  怡园茶室  当时苏州的围棋活动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人民路的“怡园”,50年代时候苏州的围棋活动中心是在九如茶馆,所谓围棋活动中心就是喜欢下围棋的棋友公开聚会交流切磋棋艺的一个地方,60年代前通常是在茶馆,完全是棋友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怡园地处苏州人民路,离闹市观前街不远,交通方便,怡园虽小,但环境幽静,是个“闹中取静”下棋的的好地方,比较起以前九如茶馆人声嘈杂、烟雾缭绕,真是上了好几个档次。记得那时怡园的门票只有3分,茶室泡茶一杯1角,花费1角3分可在茶室下半天棋,不过怡园茶室不提供棋具,棋友下棋须自带棋具。  怡园茶室内外二间,外间下象棋的多,下围棋的都在里间,当时在怡园下围棋的以教师、医生、工程师为多,相对的文化档次要高一些,年龄也都比较大,很少有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下围棋,苏州围棋的一流高手刘孝同、顾希行、倪善述、冯允瑜、唐宗寿、薛荣生等是常客,其中以刘孝同水平为最高、年龄又最轻,大概20几岁(刘、顾二人当时能在省比赛获得好名次); 下象棋的工人比较多,成分相对复杂,其中有苏州一流高手高介中、黄嘉良等,下象棋的大多带彩; 而下国际象棋只有身着西装革履脸带金丝边眼镜的汤三龙先生与带深度眼镜的学生模样的曹以彬一盘,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平时下围棋的人并不多,只有几盘棋,但到了星期天比较热闹,人满为患,约有十几盘棋,挤满整个棋室。当时年轻人学棋大多已是中学生,小学生不多见,更不要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过我印象中苏州棋院章德辉院长当年到怡园来下围棋时是小学生。围棋的徐功伟、象棋的庞小予及国际象棋的曹以彬是当时学棋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60年代苏州市的领导朱亚民、吴迪人都喜欢下棋,是十足的棋迷,平时经常会邀约青年围棋高手刘孝同、徐功伟去西美巷裕社或者市交际处下棋,当他们得知棋类活动缺乏场所时,就把怡园荷花厅(一个不对外开放、原本归书画园使用的厅)划归棋类活动的内部场所,而且据说还有把整个怡园作为棋院的计划,只是可惜计划没有成真。后来另外觅址建立对外开放的棋类活动俱乐部,从此苏州有了官办的围棋活动中心,就是由体委出面办了一个供棋友下棋的茶室,由当时的年轻围棋爱好者徐功伟管理,这个体委办的棋室就是苏州棋院的前身,它最初是办在怡园最里面的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大厅里,有时晚上还会在怡园的藕香榭开放,那时会有一些市级领导中的围棋爱好者光临,其中就有后来创建苏州棋院的尹楚生先生和在80-90年代对苏州围棋作出重大贡献的范万钧先生。以后这个棋室几经迁徙,到过观前街、太监弄,文革后在市文化宫、市体育馆,最后到了83年就成了苏州棋院。  关于朱亚民对于围棋的喜欢,刘孝同先生回忆说,有一次,在怡园朱点名要看刘孝同与徐功伟的对局,对局上午开始,由于棋局复杂、形势胶着,直到中午吃饭时还没有结束,朱亚民的警卫员几次来催吃饭,都被朱亚民拒绝,并说“他们是我请来的客人,棋局不结束,我不能吃饭。”  冯允瑜  苏州第四中学教导主任、物理高级教师,苏州棋院副院长、围棋界的前辈,一般棋友都尊称他冯老师,我认识冯老师时,他刚30多岁正年富力强,下棋时神情专注,绝无闲言碎语,给人一种温文儒雅的印象,不抽烟、不喝茶叶茶,只吃白开水,与我头脑中的抽烈烟喝浓茶的高手形象大相径庭,偶尔会带些水果糖吃提神,冯老师下棋属于深思熟虑型,速度比较慢,通常一下午只下一盘棋,在茶室冯老师有固定的位置和几乎固定的对手,同时还有固定的几个棋迷观棋。“文革”以后在中日围棋擂台赛所掀起的围棋热潮中,苏州在范万钧先生的筹划下,曾数度举办全国性的围棋大赛,例如80年代的全国围棋锦标赛,90年代老同志的全国“劲松杯”和全国大学生比赛,以及全国名人教授围棋邀请赛等,这些比赛的成功举办为苏州在围棋界赢得声誉。冯老师是范万钧先生举办围棋大赛的有力的合作者,在主持这些比赛中,冯老师显示出非凡的组织能力,以及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表现出的睿智,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到了冯老师围棋高手的另一面。冯老师在刚退休的几年“劲松杯”中,获得他个人围棋史上最佳成绩(几次获得劲松杯科教组第一名)。说到老同志的全国“劲松杯”,在范万钧先生的策划下苏州单独组队参赛,凭着冯云瑜、孙步田几位前辈的努力团体赛成绩一直不错,都在前六名,但是几次冲击冠军都未果,这可能是范万钧先生的一件憾事。说到冯老师的人品,棋友施林根(围棋国家级裁判)嘱我一定要提一提冯老师对施敏(职业五段,现在苏州围棋棋力最高者,原省围棋队成员,现南京21世纪围棋学校总教练)的培养,76-82年整整6年每星期日上午一局棋的训练,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直到83年施敏进省队,老施说为了表达对冯老师感激之意,有时略备薄礼,总被婉拒,相反我们去训练冯老师要为我泡茶,为施敏准备水果糖,还要“倒贴”,这在如今的商品化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  薛荣生与徐绍雄  这是一对欢喜冤家,只要他们在棋室下棋就热闹许多,会引来许多人围观,薛大概是虎丘供销社的职员,文化程度不高,与徐下棋时属于“赢棋又赢话”,就是既要赢你的棋,又要在话语上轻则调侃你,重则羞辱你,可能二人比较熟悉,徐也不以为杵。在棋艺水平上薛明显高于徐,薛在当时可算苏州的一流高手,曾被江苏高手陈嘉谋让2子,得到陈的赞誉“下得大气”,而徐的棋属于逢断必断的乱战型,显然棋艺要低一档。徐戴一副深度眼镜,留一簇络腮胡须,抽一杆旱烟,说话轻声细语为人极有涵养,从不计较薛的语言唐突或羞辱,唯以下棋为乐事。据一些棋友说徐有政历问题,薛的一些过分话语可能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姚荷生  一位值得围棋后辈尊敬和记忆的老人,当时姚先生是木渎中学语文老师,是怡园茶室的常客,差不多每天必到。姚先生的棋力属于苏州二流上将,擅长让子棋,特别可贵的是姚先生热心于提携围棋后辈,不管年轻后辈的水平怎样,只要认真学棋,他都愿意下,这与当时一流高手的对初学者的矜持态度大相径庭(那时水平比较幼稚的初学者想要得到一流高手的指导不太容易),姚先生为了督促年轻后辈认真学棋,往往愿意下7盘或10盘的升降棋,而且不食言,这又是非常难能可贵,因为那时的习俗高手与下手下指导棋,下手胜了想升格不太容易。姚先生棋瘾特大,白天在怡园下棋,晚上还会约年轻后辈到他家下棋,记得那时我与徐功伟就曾去过姚家多次,直到深夜才返。在我的记忆中,苏州后来的一些年轻高手在起始阶段都曾得到姚先生的指导……  刘孝同  在介绍刘孝同先生的棋事前,对于解放以后的50-60年代到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苏州的围棋高手,我姑且把他们划分成三代,50-60年代以倪善述、冯允瑜、顾希行、刘孝同先生为代表的是苏州第一代围棋高手,70-80年代以章德辉为代表的是苏州第二代围棋高手,90年代以杨金根、徐灵为代表的是苏州第三代围棋高手,至于现在活跃在苏州围棋界的高手翟东川、盛明康不知能否归入第三代,或许算成00年代以后的第四代苏州围棋高手?以上只是本人一家之见。  我开始学棋、认识刘孝同先生时,刘先(这是苏州第二代围棋高手对前辈刘孝同的昵称,通常我们称呼苏州第一代围棋高手为先生,例如叫孙步田前辈为孙先生,不知他们叫刘孝同前辈为刘先,省略了个“生”字是何意?)已经成名,在当时苏州的第一代围棋高手中显得特别年轻,只比我大4岁,比后来的苏州第二代围棋高手大致大10岁,而其他的苏州第一代围棋高手如冯允瑜先生、孙步田先生都要比苏州第二代围棋高手大20多岁。我想苏州第二代围棋高手为什么叫刘孝同前辈为刘先,而不叫刘先生?或许是因为他年纪太轻,不足以为先生,姑且叫刘先,由于年龄上相差不大,刘先与苏州第二代围棋高手,除下棋还经常在一起喝酒、娱乐,相处更为融洽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未完待续)
13-07-07·
13-07-07·
13-07-07·
13-07-06·
13-07-06·
13-07-06·人机大战预热:如何评价柯洁其人其棋 第一篇
有时会被写作何洁,有时会被当做国际象棋选手。
想赞美的时候把他渲染成罕见的少年天才,开创一项古老而深邃的智力竞技项目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至强至锐,远超年龄的成熟,一举一动要么完美,要么可爱;想贬低的时候把他描述成狂妄的年轻网红,虽然有点成绩,但输的也不少,成名后不务正业,每次被打脸,过不久又冒出来抢关注度,心思有点坏。
一些棋友限于自身棋力,无法独立判断他在棋盘上的招法是好是坏,加上围棋界历来流行的强者崇拜,所以自觉不配和不敢发出评论(部分棋友还会以此推广地认为别人也应该不配和不敢对“第一人”的棋发出评论),或者诚惶诚恐,或者只能闭着眼睛凭感觉臆断;棋界顶尖阶层的人呢,棋力是够了,但由于彼此均身在一个本就不大的圈子里,人情往来,交情是一方面,面子也很重要,而且评价时倘若说了些不恭的话,被人怼“你行你赢他你排第一啊”起来也不太好办,故而基本都会满满地赞美。至于棋圈的一些资深老记.....算了,我们不说了。
因此,由po主来写这个评价,距离不远不近,即便不是最合适的,也是比较合适的之一。熟悉po主行文风格的人应该清楚,尽管po主是支持柯洁九段的,但说起他的缺点也不会留任何情面。
由于中日韩三国的围棋规则不统一,而且三国棋界存在一些心结,所以围棋并无统一的世界排名体系。但是咱们不做,有人做。
有一个英文版的围棋排名网站,叫做GoRatings,数据更新及时,与之合作的棋谱数据库颇为给力,目前已经成为围棋这一项目世界排名的最佳样板,影响力在围棋类的媒体报道中也最大。尽管它不是十全十美的,却也是白璧微瑕。
柯洁九段是目前积分第一,历史积分最高,曾达到过~3640分。
柯洁九段是近三年的年终排名第一。
近三年里,除了AlphaGo(去年曾经被列入榜单,今年被摘出去了),没有其他选手的排名曾超越过柯洁九段。
柯洁九段是中国棋手里唯一一位年终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
1997年8月出生的柯洁九段,目前已经获得了4项世界冠军,而且最近又刚打进了“新奥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的决赛,由于决赛对手实力处于绝对下风,所以在20岁获得5个世界冠军是大概率事件。这在世界围棋史上也是排第一的。
因此,即便目前世界围棋没有统一的官方排名,但柯洁九段的当今世界围棋第一人的头衔是公认的。
以上都是明摆着的成绩单,有目共睹,不必细说了。
-----------------------------------
【不说那些名头的东西。从棋上讲,柯洁九段如何呢?】
(1)技术全面:从布局、到中盘、再到收束、最后收官,没有短板,每个技术环节在当今世界棋坛都是一流的。(当然,“一流”并不意味着每项技术都是最好的那一两个)
(2)计算力超强:这个可以肯定,是当今棋坛第一,局部死活和复杂局面的计算方面,人类棋手中没有在他之上的存在。而且很快,不是邱峻九段那样的“苦算”派。
(3)力量强大:围棋术语中,“力量”可以理解为“战斗力”,但又不只是“战斗力”;计算力是“力量”的最重要支柱,但计算力不等于“力量”,有些棋手的计算力超强,但并不属于“力量型”的棋手,比如五十年一出的棋坛霸主李昌镐和现韩国围棋第一人朴廷桓。
“力量”包括了计算力、攻击意愿和战斗手法三方面要素。现今的职业围棋,力量不大是比较难熬出头的。大多数顶尖高手都是力量型的风格。柯洁九段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位纯力量派的顶尖高手斗力而不落下风。当然,柯洁九段也不是力量最大的棋手,大致可以说是“之一”,尽管他自己可能未必承认。
(4)大局观好:不少力量型棋手的大局观比较一般,而很多大局观好的棋手往往力量又差一些。柯洁九段能够做到力量强大,又有卓越的大局观,这就可以收放自如,想发力的时候发得了力,想控制局面时又能控制得住,极少出现杀得兴起,最后收不住,自己崩了的情况。
(5)斗志顽强,落后时善于搅棋,乱中逆转:这首先得益于敏锐的嗅觉和快速准确的计算力,能够在时间很紧的中后盘发现战机,并迅速算出可行的手段,搅浑局面,让对手出错;其次,也要自己不屈不挠,不到最后一刻不轻言放弃,自己不出错,等待对手犯错,假如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行,是做不到这点的,别人没出错呢,你自己先不行了;最后,擅搅者也需要自信,关键时刻手不软,敢下决心扎进去,一些棋手在计算力和嗅觉上也很强,但下决心方面不够果断,犹犹豫豫,错失机会。
(6)定型收官常有妙招,能力过关:这是很难的一个环节。中国棋手中,这方面做得差的人很多,尽管有时大家都不好意思点明,一问,就说“大家现在的官子都很强”。强什么强啊?定型收官亏5目10目也叫强?亏得李昌镐已经不在巅峰了。而且往往越是那些力量型、喜欢战斗的棋手,定型和简化局面的能力越差,官子技术越糟糕。
这是个矛盾,很可能源于性格,喜欢战斗的棋手性格上大概有不拘小节、疾风骤雨的爽快一面,而定型收官好的棋手,性格沉静稳重、喜欢精打细算的比较多。
柯洁九段是少见的力量大、定型收官技术也没问题的棋手。可以平稳收官,也可以搅着收官,局部常有妙手、鬼手。自然,纯粹拼平稳收官的能力,柯洁九段比起最顶尖的那几个稍有差距,不过差距很小。
(7)性格开朗,能放得下得失:有人可能奇怪,这也算是棋上的优点?算!在围棋这个智力竞技项目中,这一点可能比计算力的一星半点的提高更能反映在棋上面。不止一位两位,而是很多位处于或者有能力处于第一梯队的棋手,就因为性格上缺乏这一点,于是在棋上无法更进一步,在成绩上也始终捅不破那层窗户纸。这个优点,半是天生,半是养成。
(8)有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敢于突破:不仅是突破自己,也有突破棋界已有的套路,不仅在棋内,也在棋外。近期连续七盘开局点三三就是一例。
(9)有锐气:这是年轻人的专利,在棋上看得很清楚。柯洁九段很少下那种死气沉沉的棋。
总而言之,在棋艺方面,柯洁九段几乎可以说是当今最趋近于完美的棋手,我们甚至能够大胆一些,不加“之一”。
※缺点:.........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第二篇)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1927被浏览491493分享邀请回答/question/21282242/answer/2.9K1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572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和象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