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是什么病如何锻炼身体的

&&&&&&&&&&&& & 正文
肌张力障碍日常如何护理?
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亨廷顿,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神经安定药物)。所以,发现肌张力障碍的早期症状要早治疗,注意护理。那么,肌张力障碍如何护理呢?肌张力障碍护理的注意事项?:(1)疾病预后不同类型预后不尽相同,一般为良性过程,病程可持续数十年。原发性书写痉挛症状相当稳定,很少有扩散加重倾向。约1/3患者可能致残。(2)疾病预防有遗传背景的疾病,预防尤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3)流行性肌张力障碍可能为引起,故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提倡体育锻炼,增强全民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有助于减少本病的流行范围。(4)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多数属常染色体遗传疾病,目前尚积极预防措施,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俾可减轻症状,延长病期。
(责任编辑:张琴琴 )
文章关键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症状,通常表现为四肢、躯干及颈都大的肌群慢的不随意运动,系锥体外系体征,包括足部背屈、下肢过伸、上肢外展、弓背、颈旋转过……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c syndrome)简称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以肌……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c syndrome)简称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以肌……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症状,通常表现为四肢、躯干及颈都大的肌群慢的不随意运动,系锥体外系体征,包括足部背屈、下肢过伸、上肢外展、弓背、颈旋转过……
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依据肌张……
相关健康数据
擅长:对慢支、肺气肿、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癌、气胸等诊治有一定研究。对呼吸系疑难危重病诊治有较丰富经验。
擅长:呼吸道疾病与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肺癌方面有独到见解。
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呼吸衰竭的综合治疗,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恶性胸水的治疗,重症哮喘的急救。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领域为介入呼吸病临床应用,主要包括:①各种良、恶性气管、支气管狭窄、软化经支气管镜介入诊疗; 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擅长:熟练掌握各种泌尿、男科疾病的诊断与处理……肌张力障碍症的治疗
我的图书馆
肌张力障碍症的治疗
肌张力障碍指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疾病。又可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多表现为异常的体位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异常体位姿势均具有扭转性质,包括头颈部扭转,躯干扭转、上肢扭转、足部的过伸和过曲。异常体位姿势常不自主的十分缓慢地变换。它可在某一姿势固定一段时间,接着变为另一种异常的姿势,扭转间歇性反复出现,形似蚯蚓蠕动。肌张力障碍的表现在患者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后完全消失。
肌张力障碍疾病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按肌张力障碍累及的躯体范围分类:(1)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指累及躯体的某一部分的肌张力障碍,如累及眼睑、下面部、咽喉部、颈部、躯干、肢体的一部分。分别称为眼睑痉孪、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痉孪性构音障碍、痉孪性斜颈、书写痉挛症。(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累及临近几个部分的肌张力障碍。(3)多灶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不相临近多个部位的肌张力障碍。(4)偏侧肌张力障碍:指累及同侧的上下肢和躯干的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包括基底节的损害。(5)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指3个或是3个以上的头颈部、肢体、躯干肌肉群的肌张力障碍,如扭转痉挛。
依据起病年龄可分为儿童型、少年型和成年型。
肌张力障碍的病因清楚吗?
多数的肌张力障碍病因并不清楚,少数可有家族遗传史,儿童和少年发病的扭转痉挛可能存在基因遗传问题。此外,很多疾病可能在临床上导致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如新生儿脑损伤,黄疸,窒息,脑炎,脑血管病,中毒性脑病等等。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比,这类病人症状更为复杂多样,可能伴随有偏瘫,舞蹈样动作,小脑平衡障碍,智力或情感方面的问题。CT与磁共振检查也会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
肌张力障碍很少见吗?
&& 肌张力障碍在运动障碍病中较为多见,患病率仅次于帕金森病,约为39/10万,我国患病人数约46万。其中全身肌张力障碍约占17%,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约占50%,其余为偏身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外科治疗(1)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 Cooper(1955)在应用丘脑定向手术改善了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的基础上,开始治疗扭转痉挛。手术治疗的原理是中断α冲动亢进,制止过度促发α运动神经元。病人选择:对儿童严重的原发性扭转痉挛,多数神经病学家不赞同首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手术。靶点选择,目前多数学者采用Cooper 提出来得丘脑腹外侧核后部。 手术效果,据统计术后症状改善缓慢,约有1/3病人在术后6个月内症状持续好转。 有医生根据扭转痉挛的自然发展规律分析认为,如果不做手术治疗约有84%病人的病情走向恶化。多数病人需要做双侧手术。手术后体轴(躯干)症状的改善不及肢体。手术对脸部、颈部和声带的肌张力障碍改善有限,但经长期随访仍有31%-45%病人获得进步。很多病人术后症状继续进展是因为手术失败的缘故。关于丘脑定向手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麻木、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及共济失调。双侧手术并发构音障碍的风险较单侧手术高,单侧的发生率为6%,而双侧则增加至20%。关于症状性肌张力障碍(产伤后或脑外伤后)的丘脑手术疗效每个作者报道结果大致类同。多数病人疗效最显著的部位是肢体的远端,但手的灵巧性与上肢肌张力改善不相称。偏侧肌张力障碍多属继发性,不需做双侧丘脑手术,手术后几乎都能改善症状。丘脑手术对改善体轴的肌张力障碍效果不明显,常需做双侧手术。并认为脸部、颈部和声带的张力障碍丘脑手术效果不理想。(2)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
利用高分辨磁共振(MRI)扫描,在三维影像中直接定出手术需要破坏的靶点(苍白球内侧核),用立体定位的方法将微电极、刺激电极等插入脑靶点进行电生理靶点验证。影像定位(导向)方法:原来使用气脑造影、脑室造影或CT扫描,近年来已使用磁共振成像导向。目前最常用的验证方法有:①电阻抗测定;②微电极记录;③电刺激。监测方法:靶点准确与否对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进行靶点毁损前,不但要进行解剖定位验证,还要配合多方面的电生理验证,以纠正个体差异。传统使用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电刺激验证靶点,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肌张力障碍手术适应征的界定目前仍有困难,其主要原因是病因不同和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变病情进展也不能改善已有的神经功能缺损。新近研究表明:肌张力障碍通常是双侧的,双侧丘脑毁损具有构音障碍等可能,而双侧苍白球毁损则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苍白球内侧核毁损术对痉孪性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一侧GPi毁损后,对侧偏身侧肌张力障碍得到改善,如出现症状反复,需再行对侧GPi毁损术,可以达到同样的手术效果,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以免出现声音嘶哑、构音困难等并发症,同期双侧GPi毁损术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临床上不主张同期双侧GPi毁损术。(3) 脑深部电刺激术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部分患者疗效较为满意。丘脑腹中间核(Vim)DBS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ET),以后Gpi、丘脑底核(STN)的DBS又作为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PD),现在全球已普遍开展以DBS治疗PD,因其临床疗效确切而得到肯定。它是将一个很细的电极长期埋藏在脑内靶点中,与埋在胸前皮下的刺激器相联,刺激器不断发生高频率的电脉冲,然后通过埋藏电极将电刺激送到脑内靶点,达到与手术相同的效果。DBS所选择的靶点更为广泛,除常用的Vim、Gpi,还可用STN来作用刺激的靶点。DBS与苍白球破坏术相比,有很高的安全性,可以随时停止刺激或取出电极,所以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它的另一好处是电刺激的参数可以根据不同病人因人而异地调节,选出一个最佳参数,也可在同一病人根据不同病情反复调节,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目前国外已有Gpi的DBS能有效改善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对侧肢体的强直及扭转的经验。同期双侧GPi的DBS并无同期双侧GPi毁损术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从理论上推测,同期双侧Gpi的DBS能全面改善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和肌张力障碍(dystonia)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3.0T MRI和微电极导向技术及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定位,对40例PD病人和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进行双侧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 结果 PD病人的主要症状有显著改善,服药量也明显减少,术前和术后UPDRS评分有显著差异;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以UDRS和BFMS作为评价指标,其中1例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症状改善达90%以上;术后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 结论 首次证实STN-DBS对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双侧STN-DBS是外科治疗PD的首选方法,DBS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运动障碍性疾病;丘脑底核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movement disorders ZHANG Jian-guo, ZHANG Kai, WU Sheng-tian, et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operative method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of movement disorders including Parkinson’s disease and dystonia. Metho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3.0telsa MRI, microelectrode recording technique and surgiplan system,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i electrodes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in 40patients with PD and 3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dystonia. Results Cardinal symptoms improved and dosage of levodopa taken decreased remarkably in PD patients after DBS.UPDR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Symptoms improved in all 3 caese of secondary dystonia to some extent. Among them symptoms of one tardive dystonia case caused by antipsychotics improved up to more than 90 percent, taking UDRS and BFMS as evaluating criteria. No severe and permanent complication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s Bilateral STN-DBS was proved to be an efficacious treatment to dystonia for the first time and was the optimal surgical treatment to PD.DBS has already taken on a favorable persp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Key words】 De M Subthalamic nucleus
&&&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movement disorders)的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原发帕金森病人(PD)进行双侧电极植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首次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secondary dystonia),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PD病人,男23例,女17例。年龄38~77岁,平均56岁。病程2~22年,平均5年。选择标准为临床诊断为原帕金森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Hoehn-Yahr分期:II期2例,III期28例,IV期9例,V期1例;且都系统服用过左旋多巴类药物,出现药效衰退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如“开-关”现象,“异动症”等。3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男1例,27岁,早产缺氧,病史26年,为全身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女2例,其中1例19岁,为局灶性,病史9年,MRI示双侧底节区病变;另1例28岁,来自阿尔巴尼亚,因抗抑郁药物所致,病史4年,属迟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 2.手术方法:病人术晨停药,常规禁食水;在局麻下安装LEKSELL定位框架,尽可能使框架基线与AC-PC线平行,采用GE公司3.0 MRI图像扫描,采用FLAIR技术,层厚2mm,光缆将图像信息传输至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surgiplan system)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核团靶点坐标。所有病例均采用双侧STN-DBS, STN的参考坐标为AC-PC中点连线后2-3mm,旁开12~13mm,AC-PC平面下4mm。术中局麻下额部颅骨钻孔,安装导向装置后,采用尖端直径为1~2μm、高阻抗微电极进行电生理记录,阻抗为50~40kΩ,滤波为100Hz~2kHz,微推进器以1/1000ms速度推进,所测得信号经放大整容系统处理后放大2万倍显示在监视器上,并同时转换成声音信号,进行功能定位。
&&& 3.刺激电极植入和疗效评定:植入电极采用MEDTRONIC公司生产的3389型电极,连接一个临时刺激器,用双极导联的方式以最小的刺激电压,从最远端的两个触点开始给予电刺激,观察刺激对症状的改善情况,包括副作用,满意后固定电极,然后将刺激器植入锁骨下皮下。刺激参数为电压0~4V,频率2~185Hz,脉宽60~450μsec。PD病人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开”和“关”状态下进行UPDRS评分;1个肌张力障碍的病人分别与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UDRS和BFMS评分;另两个病人分别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UDRS和BFMS评分。
&&& 1.术后疗效:PD病人术后症状如肢体僵直、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双侧STN电极植入对中线症状改善比较明显。术前和术后3个月病人在“关”状态下的UPDRS总评分各为75.2和39.8,运动能力评分各为68.5和33.9,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各为36.3和9.2,左旋多巴药物剂量各为920.8mg和580.4mg,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关”状态下电刺激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3例肌张力障碍的病人中,1例为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术后1个月刺激器打开,患者症状呈逐渐缓解的趋势,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斜颈基本缓解,不自主运动完全消失,躯干和四肢的姿势异常基本缓解,说话较前清晰,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目前仅轻度右肩抬高,动作略迟缓,双手仍有细微震颤。术后3个月的BFMS和UDRS评分显示症状缓解在90%以上;1例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病人,术后刺激近1个月症状缓解50%;另外1例病人MRI显示双侧底节区病变,为继发性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术后刺激近1个月症状改善20%。
&&& 2.术中微电极记录结果:术中记录到STN核团的电信号多表现为高频、高幅及背景噪音较同的簇状放电,伴有不规则间隙性爆发式单个细胞放电,个别病人术中也可记录到“震颤细胞”,即病人的震颤节律与电信号的节律一致,虽然这种信号并非STN所特有,但典型的电信号有助于功能定位。一般记录到典型STN的电信号长度为3~5mm,最长为6mm。
&&& 3.并发症和副作用:术中及术后未出现颅内出血和偏瘫等严重并发症,也未出现电极折断现象,有1例电极位置过深,行二次手术上移电极;其他副作用均在开启刺激器后出现,有1例病人当电压升至2.8V时出现半身投掷症,降低电压或改变其他参数时症状消失;有2例病人发生眼睑下垂,参数调整后好转;1例病人术后性欲增强,其他均为一过性的,如肢体麻木、头晕等。
&&& 1.STN-DBS治疗PD:DBS治疗PD被认为是左旋多巴部巨以来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进步[1],双侧DBS手术对PD症状的改善非常全面,包括关期的运动不能、震颤、僵直、步态和平衡障碍,还可以消除药物引起的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和开期异动症等,尤其是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下降[2];双侧STN电刺激术后,病人左旋多巴药物用量也有不同程度减少,一组资料报道25例病人有2例未服药,大多数病人服用小剂量的左旋多巴,持续的STN刺激后1~3个月,左旋多巴的剂量可以降低[3];本组资料中,亦有2例病人术后未服抗帕金森病药物,术前和术后平均药物用量有显著差异。而文献报道Gpi电刺激药量没有减少,如果左旋多巴的剂量保持最小,STN电刺激的长期效果要优于Gpi电刺激,不仅如此,一项非随机、多中心包括96例STN-DBS和38例Gpi-DBS的研究发现:除了左旋多巴导致的运动障碍两组均有明显减轻以外,所有结果都有利于STN组[1]。双侧的STN刺激还可改善术前对左旋多巴有反应的中线症状,这也是双侧DBS手术取代双侧苍白球毁损术(PVP)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无论同期双侧或分期双侧PVP手术,术后造成的暂时或永久性功能损害高达25%[4]。
&&& 除了立体定向手术固有的并发症以外,DBS“额外”的副反应主要有刺激系统的硬件问题和开启刺激器后的副反应,前者国内报道较少,后者尽管常见,但引起持久的神经功能缺失相对少见,且可通过参数调整消失或降低,多为一过性的;国外报道约见于3%的病人[5],这其中包括一些不确定的症状,如抑郁、肥胖和性欲增强等,我们也发现1例67岁病人,双侧STN-DBS术后性欲增强。准确的靶点定位和精心的手术操作不仅手术效果好,也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 严格的适应证和正确的病人选择与评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对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即使药物有经验的医生对原发帕金森病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客观的预测指标是对左旋多巴的个体敏感性,DBS只对那些左旋多巴效果最佳时能够改善的症状起作用,术前可采用左旋多巴药物实验帮助确诊。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当PD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药效已经衰退或出现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这时可以考虑手术干预,目前正在国外进行的一些研究试图采用客观标准来定义“关期”运动症状和异动症的严重程度,作为外科手术的入选标准:其中包括UPDRS运动评分不低于30分;或者至少有一侧肢体存在严重异动症或震颤。笔者认为在一般原则下还要考虑个体化,个别病人虽属于Hoehn-Yahr分期中的II期,但药物无法控制震颤,也可手术治疗,本组资料中有两例此类病人,术后对震颤控制满意。
&&& 动物实验显示STN-DBS可减少谷氨酸在黑质致密部(SNc)的释放,使STN活动引起的对SNc的持续性兴奋毒性下降,从而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6、7],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可减缓疾病进展,早期DBS手术就是可行的。
&&& 2.ST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被定义为不自主的运动障碍,其特征是重复的、固有的或持续的肌肉收缩导致的扭转动作或姿势异常,故国内又称之为扭转痉挛,然而,临床类型更为广泛,还包括其他的一些运动异常,如肌震挛、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张力的增高与降低。由于治疗效果的差异和不确定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型至关重要,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症状又可分为局灶性、节段性、全身性和偏身性。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严重的肌张力障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包括丘脑切开术和苍白球切开术,许多学者如Task、Andrew、Cooper等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苍白球切开术效果更明显,甚至有个例报道双侧苍白球切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双侧手术固有的较高并发症所造成的不可逆损害限制了它的发展。近年来,DBS的出现使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DBS以其微创、双侧手术副作用小而取代苍白球毁损术的趋势,对于原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PGD),特别是DYT1突变基因携带者,双侧Gpi-DBS手术效果最为理想;一组资料显示15例PGD病人术后,其肌张力障碍评分平均下降81.3%,其中7例DYT1-阳性的PGD病人中,BFMS运动评分平均改善90.3%[8]。其他研究者采用Gpi-DBS治疗后也获得了很大改善,包括7例PGD病人,其中仅2人有DYT1突变[9]。
&&& 对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人,情况比较复杂,DBS治疗后的症状改善不一,有报道两例偏身性肌张力障碍的病人在单侧苍白球DBS治疗后有改善,与之相反的是4例缺氧后肌张力障碍病人改善不完全或根本没有改善,另有报道外伤后肌张力障碍的病人DBS术后症状有改善,解释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外伤病人有单一、明确的病变部位,而缺氧病人的病变广泛弥散[10]。而本组资料中的3例病人均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其中的1例继发全身肌张力障碍病人,也有早产缺氧病史,STN-DBS术后1个月症状改善50%,但27年病史使病人出现四肢挛缩,完全康复比较困难;因此,建议伴有严重功能障碍的病人应尽早行DBS手术。Volkman认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发展至严重功能障碍或危及生命的阶段,偏侧或节段性的肌张力障碍引起严重的运动功能损害和疼痛,是当今立体定向手术的主要适应证。对于底节区病变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的病人,未见有DBS治疗的报道,本组中1例病人MRI显示双侧底节区病变,STN-DBS术后1个月,肢体僵直、语言有好转,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本组另1例为抗抑郁药物引起的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也称之为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STN-DBS术后3个月症状改善达90%以上,显示了令人振奋的效果,病人生活可以完全自理。Trottenberg等[11]利用双侧GPi作为靶点进行DBS手术治疗1例TDt的患者,患者症状也迅速缓解;更令人惊喜的是本组3例病人均采用双侧STN电刺激,国内亦有采用STN-DBS治疗PGD,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国外尚未见此报道,这开创了ST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的先河。
&&& 一般认为DBS术后症状的改善需要时间,早期多次参数调整和程控是必不可少的,3个月后的全面评价更有意义,但术中也可以观察到一些症状的改善,如异常运动、僵直和震颤等,病人的主观感觉也有助于对疗效的判断,术中症状的改善预示着术后有良好的效果,此外,术中微电极的功能定位也起很大作用。
患者,男,34岁,已婚,江苏南通人,患鸡胸;近10多年来,每日大便4-5次,不成形,稀;约14年前高考前夕,出现右手握笔不紧,写字不流畅,但可握紧物体。后在南京军区医院及上海华山医院检查(神经科和骨科),疑似神经因子方面因素,辅以相关药物。未见明显效果。
&& 患者从事工程监理工作,于2010年3月身体不能直立,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身体左侧缺少支撑力,左手端碗都颤抖,但可握紧物体。后到上海华山医院先后问诊内科、神经科等。目前,吃了不知多少药,病情仍未见好转。无奈,开始服用当地民间药方治疗。
从您的病情描述中,已经很清楚的看到,您目前的身体状况是比较糟糕的。这个病症在您14年前就已经初见成型,可见在如此长时间岁月里,您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生活的。(不知道您十几岁时,身体是否正常呢?)
依个人保守经验,您的病症比较复杂,医院诊断没错,也确切是牵涉到神经的因素;只不过未能在您当时发病初期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在那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治疗,相信现在已经恢复较好!
不知道您目前的工作是否需要长期在户外还是办公室呢?如果在户外,经受风吹雨蚀,对您的身体很不利。因为身体虚弱,主要由血液和神经系统运行能力差所致!比如常见的贫血就是血液功能不足导致。时常感染风寒很容易加重您的病情,要注意。
如果是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也得注意身体活动规律,因为长坐不起也会导致身体局部器官供血不足,造成组织坏死。
所以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工作,除了不要感染风寒、遵循正常生活作息时间、戒除不良坏习惯外,必要的轻量运动和适当的营养补充也是应该要做的!只有那样,身体的各个部位才能灵活运用,血液输送畅通,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工作才能正常。
目前给您的建议是:有条件的话,建议去好点的医院再进行复查(可以在网上搜索),因为只有真正弄清自身的病理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病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您的病情牵涉到神经及身体免疫系统,所以简单靠民间药方,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要相信目前的科学医疗,当然要找对医院才行!
但愿您早日恢复健康!
34104-514201031.2.
“”
17:40:59&&
专业会员交流区
湖南省长沙市
回复时间: 13:59:00投诉
病情分析:既然看了怎么多的医院,建议您系统的治疗。从您进展看看,考虑肌病可能性大些。意见建议:首先要做的是肌电图,看是神经原因引起的无力还是肌肉本身的无力,还需要做心肌酶学检查,看看肌酶高不高,如果是神经引起的,可能还需要做头部和脊椎的核磁共振,排除颅内的病变和平山病,如果是肌肉引起的,确诊肌病需要做肌肉活检。
可以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有80%以上的机会控制症状。
极少数的病人可以在刺激停止后症状完全控制。
21:48:19&&
是微创的神经调控手术,手术基本没什么风险。
费用大约20万,也可以分步手术,先植入电极测试,费用大约4万元。
症状控制满意再植入起博器。
但临时测试由于刺激时间短,大约30-50%的改善,长期刺激3-6个月效果更好,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手术成功率很高。
22:11:50&&
手术后症状控制稳定,基本不会复发。但不手术可能会加重。
你这个病属于肌张力障碍,如果是从小就有的,相对难治。如果是后天有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17:07:38&&
这种情况手术效果是不错的,可以通过深部电刺激手术来治疗这病,有比较良好的效果。有效率在90%以上。
08:39:50&&
手术是高精尖的手术,只有少数医院能开展,但在我院为常规手术。术后恢复时间约为一个月。大多数患者术后能控制症状,不复发。
2-323CT,MRI6-8
这种疾病发展下去,肢体活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生孩子不一定会遗传。脑部起搏器是治疗该病的有效办法。
16:39:39&&
200010-152010510
19:52:32&&
“”
12:47:04&&
你这个病属于肌张力障碍,如果是从小就有的,相对难治。如果是后天有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17:07:38&&
这种情况手术效果是不错的,可以通过深部电刺激手术来治疗这病,有比较良好的效果。有效率在90%以上。
08:39:50&&
4 10 567096 10682 068~1130612100 4076505079~0866087~8708917-1023301808119061207608917-1023301100741~34~140864089173017-12 1 069~10502 06107CT L4-53 061184 07325 07424CT 6 07730MRI7 07824XS18 9 10 0710~1111 0712~089085~6411 087~812 0899,13 08917-1023301357-121314 081215 09216 093-4
13:11:10&&
1081151~2B6244242B6 248
20:17:46&&
“” !?1/2
500“”
21:43:28&&
“”.(8
您的病情无法从您反映的情况判断,需要就诊判断。
到华山医院网站 www., 点击左下方“网上预约”,可预约挂号。如何预约门诊也可咨询021-。
到华山医院网站 , 点击左下方“网上预约”,可预约挂号。
也可咨询021-。
2005,,199611,13.,,1/4,.,,1/12,,,1/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肌张力障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