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的日语用日语怎么表达

日语作文_2017日语作文范文_日语写作方法_日语作文_写作技巧_英文天天写: 你是低头族吗?_沪江日语
网页版学习工具
《英文天天写》是沪江部落一档写作类节目,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家的英语写作能力。每期节目主持人都会给出一个话题,积极参加的童鞋还会得到主持人的专业点评哦!想提高英语写作的童鞋千万不要错过哦!去沪江部落订阅本节目!
背景介绍:
It seems that since the arrival of smart phone in 2007, we have see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problem, and a uniquely 21-century problem. While our world is getting more connected, people become more disconnected, losing our conversation and real human interactions. Generally, many people are ignoring the person in front of him/her and being addicted to their smart phones. Lacking of a proper word to describe this phenomenon, however, hinders us from discussing it and solving it.
Now, the &word problem& no longer exists since a group of lexicologists who gathered at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on 22nd May, 2012, has created a new word for it. Here it is & Phubbing. This word is a combination of Phone and
and it describes the act of snubbing someone in a social setting by looking at your cell phone instead of paying attention. Just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its invention, the word has gone viral in local social conversations. And then it soon championed worldwide with the help of new global movement & &Stop phubbing&. Within a year, over 180 countries were using it.
While numbers of people are questioning the improper social , phubbing, another tragedy happened at San Francisco last month. A college student was randomly killed by a shooter in a
carriage. The shocking fact is the killer had taken out his
many times in front of people, aiming at those innocent passengers. But nobody actually had noticed that because all of them, obviously, were attracted by their tablets or smart phones. People were unaware of the upcoming danger, which led to the death of that college student. What an astonishing truth!
1. Are you a phubber? Are you a victim of phubbing? Tell us your stories.
2. Are you in favour of or against the global movement of &Stop phubbing&? And Why?
Mobile devices such as smart phones have become so common nowadays that it seems everyone is using them all the time. The recent incident of a murder taking place on board a train with nobody realizing, not even the victim himself, since everybody was using their mobile devices further illustrates this dangerous trend. While on their mobile devices, some people cross the street without looking up,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 nor approaching traffic. When these people are unaware of their surroundings, not only are they endangering themselves, they can also become a hazard to the people around them.
想要得到专业主持人的点评和意见吗?
《英文天天写》是沪江社团一档写作类社刊,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家的英语写作能力。每期节目主持人都会给出精彩话题,积极参加的童鞋还会得到主持人的专业点评哦!想提高英语写作的童鞋千万不要错过哦!这购买力!日语为中国游客造新词“爆买”|中国游客|购买力|日本_新浪时尚_新浪网
这购买力!日语为中国游客造新词“爆买”
  导语:日本国家观光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共有 73.14万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创下了新的月度最高纪录。因为中国游客在日本展现了非凡的购买力,日语里甚至多了一个新词:爆买(Bakugai)。(来源:华丽志 作者:蒋晶津)
关注公众号“ 有腔有调”,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2015年 12月,爆买被评为日本年度流行语之一。尽管今年日元上涨对中国游客的消费热情有所影响,但中国游客的密度却有增无减。
  日系美妆品的流行让年轻女性游客越来越重要。不过,由于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质量上升,导致日本该品类产品销售额下滑。东京 JTB综合研究所高级顾问早野阳子(Yoko Hayano)表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在中国本土购买电子产品。”日元走强、更高的关税,都会加强中国消费者在本土购买电子产品的趋势。早野阳子还表示,赴日旅行的游客中,重视体验、获取信息能力高的人群比重不断增长。
  据 JTB综合研究所,购买模式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现在去日本旅行的多是 20~30岁的女性——占第二季度赴日中国游客总数的 40%以上。一半以上游客会选择 4~6日的黄金路线游,去东京、富士山、京都和大阪。
  某位赴日旅行的河北主妇(36岁)表示:“日本电子产品质量更好,这是中国人的普遍认知,但我觉得中国现在的电子产品也不错。日本的化妆品和保健品很好。”接受采访时,她正在排队等银座的三越百货开店。
  日本百货店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4月,全日本百货店的月销售额同比下跌 9.3%,是自 2013年的 39个月以来首次出现下滑。也就是说,尽管赴日旅行的中国游客数在不断增长,但爆买趋势却显著消退(消退情况比此前预测的 2017年发生得更早)。但是,鉴于中国人收入上涨,日本暂时还能依靠中国游客保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就算在日本那么成熟的娱乐产业环境里,木村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当前位置: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低头族,你错过了..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忽略真实世界的存在,转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虚拟世界?应该说,“低头族”是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2007年起,全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3G时代,移动网络速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3G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于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领了一场通讯革命,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紧密结合,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急剧缩短。移动网络和终端软硬件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应酬、聚会所占据,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时间。而移动终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然而,“低头族”的种种表现已经显现出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作用。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此外,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如何看待“低头族”的兴起呢?应该说,这种现象是人们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文/王稀君,选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节。)小题1:文章围绕“低头族”讲了四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描摹“低头族”的典型特征。B.分析“低头族”的形成原因。C.揭示“低头族”的社会危害。D.呼唤“低头族”要正视现实。小题2:作者认为“低头族”究竟错过了什么?下面表述符合作者最终表达意图的一项是 A.错过了身体健康,出现头痛、眼疲劳、颈椎病等健康问题。B.错过了对自身的控制力,生命安全存在隐患。C.错过了心理健康,出现对手机的心理依赖,情绪焦虑。D.错过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和美好,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产生了距离。小题3: “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下面案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A.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警方调出当时的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抢不停挥舞,可就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勾动扳机酿成命案。B.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C.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D.湖北十堰一名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却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坑不幸身亡。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C小题2:D小题3:B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作者开头描摹“低头族”的典型特征、接着阐释了形成原因、其次论述了对自身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最后呼唤“低头族”要正视现实。C中揭示“低头族”的社会危害文中没有表现这层意思。小题2:试题分析:作者先提出了论题,再逐层深入的分析,归纳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即“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抓住这句话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错过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和美好,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产生了距离”。考点:小题3:试题分析:考查论据作用的分析能力,即分析论据和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抓住论点,再分析一下所给材料的观点。如本题中,B是通过这则材料说明什么叫“非注意盲视”,而并没有说明有什么危害。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低头族,你错过了..”主要考查你对&&说明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 ——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文写作: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2.要选好说明角度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题。低头族,你错过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6214597241044622039196765054028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18:27 来源: 作者:王稀君
核心提示: 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真实世界里伪装自己,却又选择在虚拟世界里表达真实的自我。低头族现象的兴起,反衬出的是社会对于现实的某种逃避与冷漠。
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 王稀君 发自北京
这是一张被称为&总结现代美国&的照片:当地时间10月3日下午,一名美国女子欲驾车闯入白宫,撞坏白宫大门后向国会大厦逃逸。警方立刻启动紧急预案,封锁周边区域,国会也暂时封闭,紧张气氛骤然升级。此时,美《纽约时报》记者道格&米尔斯在推特上发布的一张照片被热传:一位国会山工作人员在得知紧急状况的消息后,边走边低头在手机上查看事件的最新动态,浑然不觉就在据他身边不到5米的地方,一名荷枪实弹的美国警察正在举枪瞄准目标,随时准备击毙逃犯。美知名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在转载该照片时,用的标题是&一张照片总结现代美国&。
显然,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专注不只出现在美国,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看手机的&盲人&
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就在上个月,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因为手机受到关注。光天化日之下,凶手在地铁车厢里枪杀一名素不相识的大学生。警方调出的事发时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抢不停挥舞。可就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勾动扳机酿成命案。
同样,发生在中国低头族身上的悲剧故事也不少。前不久,一名湖北十堰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却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坎不幸身亡。就在10月22日,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这次事故也导致火车被逼停,在现场停留了18分钟。
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指出,&低头族&的出现,凸显了人们由于过度依赖手机等电子设备而忽略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2009年,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
科技带来享受,也带来&副作用&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忽略真实世界的存在,转而沉迷于小小屏幕中的虚拟世界?应该说,低头族的形成是科技发展与人性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007年起,全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3G时代,移动网络速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3G手机终端的迅猛发展。于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领了一场通讯革命,与此同时,新型社交媒体与移动终端紧密结合,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急剧缩短。
在经典的&六度空间&理论中,你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现如今,你与奥巴马的距离仅仅是一个推特账号。移动网络和终端软硬件的发展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工作、应酬、聚会所占据,剩下的只有零散的时间。而移动终端上碎片化的信息刚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其社交功能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也为自我展示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移动终端的普及是科技引领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然而,充分享受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也意味着要承担副作用的代价,那就是过渡依赖和沉溺其中。低头族也由此应运而生。
[责任编辑:韩冬]
凡本网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参考消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参考消息微信
加入读者俱乐部
国新网备2012001 京公网安备
- 参考消息报社 版权所有 -孩子们眼中低头族父母都是啥形象? 有因就有果 | 北晚新视觉
孩子们眼中低头族父母都是啥形象? 有因就有果
日讯,前不久,重庆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写了一篇名为《爸爸看手机》的作文,直陈自己的父亲是一名“低头族”。一位北京女子发现自己银行账户异常后向警方报案,结果却是自己儿子用手机发出了巨额微信红包。元旦前夕,浙江28岁的王某边玩手机边在河边走路,不慎坠入河中,留下未满10岁的孩子。
眼下无数年轻家长微信群里,处处充满了对孩子沉溺手机、电脑的担忧,舆论不止一次讨论如何应对孩子们的网瘾、手机瘾和游戏瘾。而孩子们眼中的父母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调查发现,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
三岁双胞胎熟练摆好剪刀手
一一和双双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年已经三岁多,一个爱说一个爱笑。她们喜欢姥姥亲手给梳的小辫子,如果用彩色小皮筋扎头发,她们更会格外高兴。她们还喜欢衣服上有花朵图案,冬天时偶尔会吵闹着想穿夏天的小裙子。
一一和双双的父母是“80后”,也是标准意义上的“低头族”。通常,两人下班回到家,孩子的姥姥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晚上稍有闲暇,两人就会拿起手机,看微信群、刷朋友圈。一一和双双认为,她们的妈妈比爸爸更爱玩手机,因为“妈妈照片多”。话还没说完,一一举起左手,手里好似抓着手机一般,小脸朝举着的左手方向抬起,嘴里说着“咔嚓”的同时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等她放下手时,双双也学着她的样子举起手,嘀咕着“咔嚓”,然后两人笑得前仰后合。
追问几句,一一和双双会说“咔嚓”是“跟妈妈学的”。再问下去,更爱讲话的一一会抢着说觉得自己的妈妈是最漂亮的。如果只看外表,她们的妈妈身材窈窕、妆容精致,更像20多岁,而非有着一对三岁双胞胎、30岁出头的母亲。她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晒双胞胎、晒心情、晒美食,剩下的内容几乎都是自拍,要么是自己一个人,要么是搂着女儿一起拍。
妈妈爱美、爱打扮、爱自拍,一一和双双也是如此。跟她们混熟之后,她们会告诉你自己最喜欢的床单上有蝴蝶的图案,她们会指着自己蓝色、红色的小辫绳给你看。看到桌上漂亮的鲜花、商场里穿着卡通人偶服装做宣传的工作人员、路边的美景、公园里的雕塑等等,一一和双双会像20岁多岁的爱美女孩那样主动凑上去拍照,不同之处是她们手里没有手机,但她们会摆好剪刀手等姿势,用眼神告诉父母“给我拍照”。
“他俩总打电话总盯着手机”
男孩诚诚今年五岁。2016年元旦前一周,他终于从父母那里软磨硬泡到了新年礼物——一部儿童手机。事实上,他原本想要的是一部正八经儿的手机,几番闹腾和讨价还价后,父母终于同意送给他一部手机,只不过是一部儿童手机。
诚诚想要手机的原因特别简单:“可以打电话。”
诚诚父母都来自外地,已在北京打拼十余年。他们的亲人、同学大部分都不在北京,手机是他们与亲友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休闲的重要途径。
诚诚的妈妈来自四川。诚诚出生后,姥姥来到北京帮忙带他,大约每隔两三个月就在北京和四川往返一次,因为放心不下独自在家照顾诚诚外曾祖母的老伴儿。姥姥不在身边,诚诚总会闹着给姥姥打电话。有时,诚诚看到父母举着手机打电话,也会吵着要讲电话,以为电话那头是姥姥。
更多的时候,诚诚终于等到父母下班回家,晚饭还没吃完,他们的手机就会响起来,要么是他爸爸,要么是他妈妈,总是会有一个人被手机“叫走”,诚诚也早早学会了说“手机”。每天晚上,诚诚看着忙碌一天的父母渐渐陷入安静,电视开着,他们却在低头看着手机。
最近大半年,诚诚开始吵闹着要手机。问他为什么,他总是说“打电话”。他也喜欢拿过父母的手机左戳右摁。他想要苹果手机,因为“爸爸妈妈的(手机)都是(苹果)”。在诚诚眼里,“爸爸妈妈很忙,离不开手机”,“总打电话”,“总盯着手机”。
现在,诚诚的新手机正在快递路上。元旦假期里,诚诚总是念叨“我的手机来了吗”。他说,拿到手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姥姥打电话,因为大约半年前他的姥姥回了四川。问他除了给姥姥打电话还要给谁打电话,他说“爸爸和妈妈”,“想他们了就打,他们玩手机不理我时也打。”
“爸爸最爱吃饭 、睡觉、 玩手机”
涛涛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在他看来,“我爸经常做的三件事是吃饭、睡觉、玩手机。”说完,涛涛还会郑重其事地补一句:“真的,不骗你。”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涛涛还会举出几个例子。“我周末去上英语课,出门前我爸在玩手机,得我妈催他才行;要是我爸接我下课,我出门的时候他肯定是在玩手机,不用他找我,基本都是我找他。”在家时,涛涛的爸爸也总是低头看手机,“吃饭的时候不玩,睡觉和洗澡的时候不玩,其他时候差不多都玩手机,上厕所也带着手机”。涛涛说,“经常是我爸说要看球赛,把电视机打开了,他坐沙发上对着电视玩手机,我妈说他,他还不听;还有就是做家务的时候,周末要扫除,我爸可懒了,玩手机逃避劳动,我妈一直在忙活,叫我爸干活,他就在沙发上窝着、举着手机,总说等会儿等会儿,然后我妈等得不耐烦就自己弄,到最后大部分活儿都是我妈自己干。”更让涛涛不喜欢的是,就连给自己辅导功课,他爸爸也经常捧着手机说“等会儿”,“不管叫他干啥都是那一句话,等会儿。”
也有不用等的时候。“只要是跟手机、上网有关系的,问啥他差不多都知道,不知道也马上用手机查。”
渐渐地,涛涛也找到了适合他和爸爸的“亲子互动”——玩平板电脑游戏。“手机屏幕太小,我们俩一起玩不行,iPad屏大,我们俩可以对战。”以前,涛涛曾暗暗期盼过跟爸爸一起踢足球、爬山,“但他现在就爱玩手机,我妈说他也不管用”。
涛涛还曾想过“报复”爸爸:“我跟我爷爷告过状,不管用。,后来我看网上说,有个小孩把他爸洗澡时偷拍的照片给发到家长群里去了,我也想这么干来着,但是怕挨揍。”但如果不“报复”,涛涛心里又觉着委屈:“我偷看过他手机,看微博、朋友圈、聊微信,也就这些事,只要我爸一坐下,手机举起来就停不下,谁也不理。我妈说他玩手机上瘾,我觉着这可能有点儿像烟瘾吧。”
“爸爸比妈妈更爱玩手机“小舅妈天天积赞表弟常诉苦”
地铁中,经常遇到三五成群背着双肩包、穿着校服的孩子。除了叽叽喳喳地聊天,他们更多时候手拿手机,在现实和网络中分别聊着说着。
一名14岁女生说:“我爸妈在家也玩手机,不玩手机还能干啥?他们不开电视,说是怕吵到我学习,俩人就坐在那儿自己玩自己的手机,家里倍儿静。”
另外一名13岁男生表示:“我爸妈还好些,可能跟他们俩岁数大些有关系,像我小舅舅和小舅妈都爱玩手机,尤其是我舅妈,天天转发这个转发那个,以前集齐多少个赞送东西特流行的时候,她天天在朋友圈里发链接集赞,我表弟可无奈了,隔几天就在微信里跟我诉苦。”
在随机访谈的17名逾10岁孩子中,有9名孩子表示他们的父母都是“低头族”;有4名孩子表示“我爸在家是低头族”;另有4名孩子称自己父母在家时没有过分沉迷于玩手机,其中两名孩子表示各自的父亲曾因长期专注于玩手机而引发争吵,最终渐渐“戒”掉了“低头瘾”。
至于他们在家里如何度过闲暇时光,有12名孩子表示“也是玩手机、聊微信”。
曾想“报复”爸爸的涛涛,每天也会像爸爸那样刷朋友圈、聊微信,“不过我应该不会像他那样,还有那么多课要上、还得写作业呐。”他的妈妈则在暗自担心:“怕他哪天也成了熊孩子,给他爸拍个裸照发网上去。”
过几天,诚诚将得到他人生中第一部手机。与此同时,他的父母期望在2016年里能对手机做减法,“尽量多些时间陪孩子”。
一一和双双则坚信自己以后会像妈妈一样漂亮,因为“妈妈(在朋友圈)发了我们的照片,特别多赞”。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习楠
眼下无数年轻家长微信群里,处处充满了对孩子沉溺手机、电脑的担忧,舆论不止一次讨论如何应对孩子们的网瘾、手机瘾和游戏瘾。而孩子们眼中的父母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调查发现,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
三岁双胞胎熟练摆好剪刀手
一一和双双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年已经三岁多,一个爱说一个爱笑。她们喜欢姥姥亲手给梳的小辫子,如果用彩色小皮筋扎头发,她们更会格外高兴。她们还喜欢衣服上有花朵图案,冬天时偶尔会吵闹着想穿夏天的小裙子。
一一和双双的父母是“80后”,也是标准意义上的“低头族”。通常,两人下班回到家,孩子的姥姥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晚上稍有闲暇,两人就会拿起手机,看微信群、刷朋友圈。一一和双双认为,她们的妈妈比爸爸更爱玩手机,因为“妈妈照片多”。话还没说完,一一举起左手,手里好似抓着手机一般,小脸朝举着的左手方向抬起,嘴里说着“咔嚓”的同时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等她放下手时,双双也学着她的样子举起手,嘀咕着“咔嚓”,然后两人笑得前仰后合。
追问几句,一一和双双会说“咔嚓”是“跟妈妈学的”。再问下去,更爱讲话的一一会抢着说觉得自己的妈妈是最漂亮的。如果只看外表,她们的妈妈身材窈窕、妆容精致,更像20多岁,而非有着一对三岁双胞胎、30岁出头的母亲。她的微信朋友圈里,除了晒双胞胎、晒心情、晒美食,剩下的内容几乎都是自拍,要么是自己一个人,要么是搂着女儿一起拍。
妈妈爱美、爱打扮、爱自拍,一一和双双也是如此。跟她们混熟之后,她们会告诉你自己最喜欢的床单上有蝴蝶的图案,她们会指着自己蓝色、红色的小辫绳给你看。看到桌上漂亮的鲜花、商场里穿着卡通人偶服装做宣传的工作人员、路边的美景、公园里的雕塑等等,一一和双双会像20岁多岁的爱美女孩那样主动凑上去拍照,不同之处是她们手里没有手机,但她们会摆好剪刀手等姿势,用眼神告诉父母“给我拍照”。
“他俩总打电话总盯着手机”
男孩诚诚今年五岁。2016年元旦前一周,他终于从父母那里软磨硬泡到了新年礼物——一部儿童手机。事实上,他原本想要的是一部正八经儿的手机,几番闹腾和讨价还价后,父母终于同意送给他一部手机,只不过是一部儿童手机。
诚诚想要手机的原因特别简单:“可以打电话。”
诚诚父母都来自外地,已在北京打拼十余年。他们的亲人、同学大部分都不在北京,手机是他们与亲友保持联系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休闲的重要途径。
诚诚的妈妈来自四川。诚诚出生后,姥姥来到北京帮忙带他,大约每隔两三个月就在北京和四川往返一次,因为放心不下独自在家照顾诚诚外曾祖母的老伴儿。姥姥不在身边,诚诚总会闹着给姥姥打电话。有时,诚诚看到父母举着手机打电话,也会吵着要讲电话,以为电话那头是姥姥。
更多的时候,诚诚终于等到父母下班回家,晚饭还没吃完,他们的手机就会响起来,要么是他爸爸,要么是他妈妈,总是会有一个人被手机“叫走”,诚诚也早早学会了说“手机”。每天晚上,诚诚看着忙碌一天的父母渐渐陷入安静,电视开着,他们却在低头看着手机。
最近大半年,诚诚开始吵闹着要手机。问他为什么,他总是说“打电话”。他也喜欢拿过父母的手机左戳右摁。他想要苹果手机,因为“爸爸妈妈的(手机)都是(苹果)”。在诚诚眼里,“爸爸妈妈很忙,离不开手机”,“总打电话”,“总盯着手机”。
现在,诚诚的新手机正在快递路上。元旦假期里,诚诚总是念叨“我的手机来了吗”。他说,拿到手机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姥姥打电话,因为大约半年前他的姥姥回了四川。问他除了给姥姥打电话还要给谁打电话,他说“爸爸和妈妈”,“想他们了就打,他们玩手机不理我时也打。”
“爸爸最爱吃饭 、睡觉、 玩手机”
涛涛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在他看来,“我爸经常做的三件事是吃饭、睡觉、玩手机。”说完,涛涛还会郑重其事地补一句:“真的,不骗你。”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涛涛还会举出几个例子。“我周末去上英语课,出门前我爸在玩手机,得我妈催他才行;要是我爸接我下课,我出门的时候他肯定是在玩手机,不用他找我,基本都是我找他。”在家时,涛涛的爸爸也总是低头看手机,“吃饭的时候不玩,睡觉和洗澡的时候不玩,其他时候差不多都玩手机,上厕所也带着手机”。涛涛说,“经常是我爸说要看球赛,把电视机打开了,他坐沙发上对着电视玩手机,我妈说他,他还不听;还有就是做家务的时候,周末要扫除,我爸可懒了,玩手机逃避劳动,我妈一直在忙活,叫我爸干活,他就在沙发上窝着、举着手机,总说等会儿等会儿,然后我妈等得不耐烦就自己弄,到最后大部分活儿都是我妈自己干。”更让涛涛不喜欢的是,就连给自己辅导功课,他爸爸也经常捧着手机说“等会儿”,“不管叫他干啥都是那一句话,等会儿。”
也有不用等的时候。“只要是跟手机、上网有关系的,问啥他差不多都知道,不知道也马上用手机查。”
渐渐地,涛涛也找到了适合他和爸爸的“亲子互动”——玩平板电脑游戏。“手机屏幕太小,我们俩一起玩不行,iPad屏大,我们俩可以对战。”以前,涛涛曾暗暗期盼过跟爸爸一起踢足球、爬山,“但他现在就爱玩手机,我妈说他也不管用”。
涛涛还曾想过“报复”爸爸:“我跟我爷爷告过状,不管用。,后来我看网上说,有个小孩把他爸洗澡时偷拍的照片给发到家长群里去了,我也想这么干来着,但是怕挨揍。”但如果不“报复”,涛涛心里又觉着委屈:“我偷看过他手机,看微博、朋友圈、聊微信,也就这些事,只要我爸一坐下,手机举起来就停不下,谁也不理。我妈说他玩手机上瘾,我觉着这可能有点儿像烟瘾吧。”
“爸爸比妈妈更爱玩手机“小舅妈天天积赞表弟常诉苦”
地铁中,经常遇到三五成群背着双肩包、穿着校服的孩子。除了叽叽喳喳地聊天,他们更多时候手拿手机,在现实和网络中分别聊着说着。
一名14岁女生说:“我爸妈在家也玩手机,不玩手机还能干啥?他们不开电视,说是怕吵到我学习,俩人就坐在那儿自己玩自己的手机,家里倍儿静。”
另外一名13岁男生表示:“我爸妈还好些,可能跟他们俩岁数大些有关系,像我小舅舅和小舅妈都爱玩手机,尤其是我舅妈,天天转发这个转发那个,以前集齐多少个赞送东西特流行的时候,她天天在朋友圈里发链接集赞,我表弟可无奈了,隔几天就在微信里跟我诉苦。”
在随机访谈的17名逾10岁孩子中,有9名孩子表示他们的父母都是“低头族”;有4名孩子表示“我爸在家是低头族”;另有4名孩子称自己父母在家时没有过分沉迷于玩手机,其中两名孩子表示各自的父亲曾因长期专注于玩手机而引发争吵,最终渐渐“戒”掉了“低头瘾”。
至于他们在家里如何度过闲暇时光,有12名孩子表示“也是玩手机、聊微信”。
曾想“报复”爸爸的涛涛,每天也会像爸爸那样刷朋友圈、聊微信,“不过我应该不会像他那样,还有那么多课要上、还得写作业呐。”他的妈妈则在暗自担心:“怕他哪天也成了熊孩子,给他爸拍个裸照发网上去。”
过几天,诚诚将得到他人生中第一部手机。与此同时,他的父母期望在2016年里能对手机做减法,“尽量多些时间陪孩子”。
一一和双双则坚信自己以后会像妈妈一样漂亮,因为“妈妈(在朋友圈)发了我们的照片,特别多赞”。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习楠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头族 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