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争议的与新同义的古代词语词语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关于“不可争议”的同义词别人不可以议论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不容争辩不容分辨无可争辩无可置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越来越 三个字的同义词不要重复 越来 这两个字的同义词aba形式的近义词,不重复 越来这两字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更加,都是程度的问题,或者愈来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蛋疼的近义词是什么?要网络用语 不要书面语 比如头疼之类的 我去 不是 有“蛋疼五侠” 我想要个与众不同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蛋疼菊花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提出的近义词
您的位置: →
提出的近义词
第一篇:提出的近义词关于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
【摘要】在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中,近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与界定一 直是各路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 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 点。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结国内学术界关于同义词 近义词辨析与界定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在词 汇本体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 与教学方法。【关键词】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本体;教学 1. 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本体研究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研究在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热 点, 同义词与近义词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 是相互并列的关系还是包含与被包含 的关系, 对此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我们要研究针对对外汉语 教学的同义词近义词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和借鉴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1.1 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近义词与同义词的辨析与界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对同义词定 义的研究讨论上。同义词是否包含近义词,这是学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的人认 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就是说只要意义相近,就可说是同义词;而有的人 认为同义词是意义完全相等的两个词或多个词;还有的是一种折衷的看法:同义 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实际上就是学界对同义词定义的三种主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接下来就讨论一下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问题。一.是将同义词与近义词合称同义词,近义词是同义词的主体。张静先生在 《词汇教学讲话》 中将同义词划分为等义同义词、 交叉同义词、 近义同义词, 可 见他认为近义词是同义词中的一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是意义相近就可以 称作同义词。例如“现在”和“如今” , “安静”和“宁静” , “打算”和“计划” , “但”和“却”等都是同义词。二.是认为近义词和同义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应当分开讨论。刘叔新 先生坚持认为近义词与同义词不同, 它不能看成是词汇的一种结构组织, 应将二 者分开, 这种观点在《词语的知识和运用》 、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等论著中 都有所体现。这种观点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完全相等的词, 例如 “爸爸” 和 “爹” 以及“父亲” , “妈妈”和“娘”以及“母亲” , “卷心菜”与“包心菜” , “玉米” 和“棒子”等都是同义词;而意义相近却又不完全相同的词叫做近义词。如我们 在第一点中举得所有列子“安静”和“宁静”等就全是近义词。
三.是将近义词和同义词合称为近义词。有的学者认为同义词都是近义的, 即不承认有真正意义的同义词的存在, 将近义词同义词合而为一。如伯绰先生在 《同义词例解》 一文中认为在意义上相近的词叫作同义词。他们认为没有两个词 的意义是完全相等的,他们在使用中或多或少会有一点差别。
1.2 我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
在我看来,我是比较赞成第二种观点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是两种不同的词语 类型,它们并存的,我们应该将其分开讨论。前面我们说到“爸爸”和“父亲” , “玉米”和“棒子” , “发动机”和“引擎” 等,这些都是同义词。学者们认为,同义词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①新旧词并存:如“普通话”和“国语” , “夫人”和“老婆” 。②标准语和标准语中吸收的方言词并存,如:“玉米”和“苞谷” , “做”和 “搞” ③对外语词不同方式的借用,如:“维生素”和“维他命” , “发动机”和“引 擎” ④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的 原因,如:“地”和“土地” , “种植“和“栽种” 。这也是同义词产生的最重要的 原因 所以说同义词的产生是历史文化的选择, 它所体现的更多是我们社会发展变 迁的一种状态。而近义词是自古就有的, 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从产生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同义词和近义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词语。同义词和近义词是较难区分的, 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区别方法就是替换 法。早在 1956 年,孙常叙就用事物标准和功能上可以替换相结合的方法来区分同 义词和近义词了, 他指出近义词和同义词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不是能够在同一原 句里替换之后还可以表达同一事物, 如果替换之后不改变所指的事物, 是同义词; 若替换之后指另一事物,不论它们之间如何相近,也只能是近义词。目前,这种 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双重标准得到普遍的认可。如:①她碰了碰我的手臂示意我走开。(胳膊) ②这么冷的天,你穿上衣服再出去。(衣裳) 在这两个例句中, “胳膊”可以和“手臂”替换, “衣服”可以和“衣裳”替 换,所以它们是同义词。如:③现在是下午 2 点。(如今) 这里的“现在”和“如今”就不能替换,虽然它们意义十分接近,但是它们 也只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以及教学方法 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
本文开始我就说到, 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是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研究是 有区别的。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是为了我们本国人能更好的分析,研究中文,它 所面对的对象是将汉语作为母语的人。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针对的是汉语为 非母语的群体。所以我们对两种不同的情况应该有不用的方法。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学习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键在于弄清词语的异同是 什么,什么条件下可以互换,什么条件下不能互换。而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概念对
于学习来说并不重要, 这只是词汇本体研究中的一个方向,因此不妨将二者看成 一个整体,这样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负担,同时简化教学中的困难。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我更倾向于将同义词看作是近义词的一部分而存在 的,我们可以两种统称为近义词。“同”是指“相同,一样”的意思,也就是说 “同” 就是没有区别的, 那么同义词就是意义上没有区别的词。而 “近” 是指 “距 离短, 接近” 的意思, 也就是说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的词语。从另一个侧面来说, 如果这个“距离”短到为零,距离的两端完全重合的话,那么就出现了相同的局 面, 也就没有差别可言。也就是说同义词其实可以看作是近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 同义词是普遍近义词中的特殊存在。这样的看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有利的。首先,汉语中完全同义的词语数量极少,如果完全使用“同义词”这一概念 来称呼“但”和“却” , “现在”与“如今”等词语,很容易让学习者误解为意思 完全相同。其次,我们说“意义相近或者相似” ,这样的相似或相近的标准实在是难以 把握。每个人对这个相似程度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有些人会觉得“树”和“树 木” , “现在” 与 “如今” 意义是相同的, 而有些人会觉得它们是有区别的。再说, 汉语词汇一般都具有多个义项, 有些词某些义项之间会有相似性,但同样的词在 另外一些义项上又有区别。从词的语用上来说也是一样,比如说你可以说“你真 好看” , 也可以说 “你真漂亮” , 可是当你说 “这本书真好看” 与 “这本书真漂亮” 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因此你可以说它们是近义词,但你不能说它们是同义 词, 因此,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角度出发,将同义、近义词合称“近义词” 也更为合适。
2.2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教学方法
在前面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中,我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将同义词看作是近义词的一部分, 所以在接下来关于对外汉语 教学的讨论中, 我将近义词看作是包含同义词的一个整体,我所讨论的就成了对 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辨析以及教学方法。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重难点, 也是母语为非汉语的人学习汉 语是较易出错的地方,他们会很容易将近义词混用,比如说“他为我的变化感到 开心。”这里就是将“变化”与“改变”这一对近义词混用了。要想更好的解决 这一难题, 我们就得在近义词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方法,要着重分析近义词中 的差异。① 从词性上进行区分 虽然是近义词,但是其词性可以不同。形容词和动词可以是近义词,动 词也可以和名词是近义词。如“比方”和“比如”都指用一个容易懂的事物 来说明另一个不容易懂的事物。“比方”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因此它可以做宾 语,而“比如“只是动词,所以不能做宾语。例:比方说=比如说 可是“打个比方” , “我们可以以这件事来做比方” 。这里的“比方”就不 能用“比如”代替。所以我们首先可以从词性上对近义词进行区分。再如“爱好”和“喜欢” 。“喜欢”是动词,而“爱好”既可作动词,又 可作名词。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平时爱好(喜欢)下棋” ;我们还可以说“下
棋是他的爱好” ,但是不能说成“下棋是他的喜欢” 。② 从词义上进行区分 如近义词“爱护”和“爱惜” 。“爱护”和“爱惜”都是动词,都有“爱 , 重视而不糟蹋”的意思,但“爱护”着重在“护” ,保护好,不使受伤害,所 以与其搭配的都是易受伤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如“同学” “花草” “公 物”等; “爱惜”着重在“惜” ,不使白白消耗掉,舍不得,所以与其搭 配的 是在使用的而又容易逐渐消耗的事物 ,如“时间” “人力” “金钱”等。③ 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 如近义词“美丽”和“漂亮” ,它们都是形容词,都表示事物美好,受人 喜欢,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花园真美丽”或者说“这个花园真漂亮。” 但是它们在词义上还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 “漂亮”可以用于形容男女 的美观外表,而“美丽”只能用来修饰女子。如“这个女孩漂亮/美丽” , “他 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子” 。除此之外, “美丽” 一般表示事物内部以及外部之美, 可用于抽象的具体的事物, 多用于书面语; 而 “漂亮” 只能用于具体的事物, 且多用于口语。例如“小姑娘美丽的心灵打动了所有人” , “妈妈今天打扮得 很漂亮” ,这里的“美丽”和“漂亮”都是不能互换的。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应该着重区分的。④ 从词语色彩上进行分析 “成果”和“后果”都有“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的 意义。但“成果”多用于事物顺乎发展规律而达到的最后状态,而“后果”则 多用于言语和行为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结果,因而多用在“坏”的方 面。再如“鼓动”和“煽动” ,都是表示通过语言、文字激发人们的情绪,使 其行动起来。但“鼓动”是中性词,但一般是用来表示激发人做好事情。“煽 动”是贬义词,表示鼓动人做坏事情。
【结语】近义词的辨析不仅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将近义词的讲解简单 化,我们对近义词的辨析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把近义词所有的差异一 股脑全讲给学生;同时要注意是辨析语言浅显易懂,不能用更加复杂 的语言去解释本解释的词汇。
【参考文献】
陈慧忠主编《对外汉语丛论.第 8 集》 ,学林出版社,2011 傅鸿础编著《汉语常用近义词语辨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朱芳华著《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张博等著《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洪炜《面向汉语二语教学的近义词研究综述》 , 华文教学与研究第 48 期, 2012 邹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5 李立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硕士学位论文,2007 胡亮节《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4 卷第 6 期, 2006 9. 黄南松 孙德金主编《HSK 词语用法详解》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 4. 5. 6. 7. 8.
第一篇:提出的近义词1 advise, caution, warn, admonish, counsel 这些动词均有“劝告、忠告、警告”之意。advise普通用词,泛指劝告,不涉及对方是否听从劝告。caution主要指针对有潜在危险而提出的警告,含小心从事的意味。warn含义与 caution 相同,但语气较重,尤指重后果。admonish一般指年长者或领导对已犯错误的或有过失的人提出的忠告或警告以避免类似 错误。counsel正式用词,语气比 advise 强一些,侧重指对重要问题提出的劝告、建议或咨询。2 district, region, area, section, zone, belt, quarter, neighbourhood 这些名词均有“地区”之意。district多指由政府等机构出于行政管理等目的而明确划分的地区。region常指地球上、 大气中具有自然分界线的区域, 特指按照气候、 人体或其他特征鲜明、 自成一体的地区。area普通用词,指整体中较大的,界线不分明的一部分。section指城市、国家或天然界线形成的地区。zone科技用词, 指圆形或弧形地带, 尤指地图上按温度划分的五个地带。用作一般意义时, 也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其它地区。belt从本义“带,带状物”引申而指任何广阔的长条地带,也可指种植某种作物的地区。quarter指城市里具有相同性质或独特风味的地区,比 section 范围小,但划分更精确。neighbourhood指比 section 的划定更清楚,范围更小。具体指城市中的住宅区,也可指 附近一带。3 part, piece, section, division, portion, fraction, fragment, segment, share 这些名词均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之意。part含义广,最普通用词,常指整体中可大可小的一部分,也可指整体中可分开的独立部 分。piece指整体中的一些个体,尤指从某个整体上分出来的一部分。section指整体中的分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显著界限。division通常指按类划分或分割成的部分,常含抽象意义。portion侧重从整体中所分配到的那一部分,含一定的独立意义。fraction指包含在全体中的一部分,暗示微不足道的一部分。fragment指因破裂、分割等产生的支离破碎、不规则的一部分。segment指某物的特定部分或自然形成的部分,也指线形物品的一段。share指共有的东西中应占有的一部分。4aeroplane, airplane, aircraft, plane, jet, helicopter 这些名词均有“飞机”之意。aeroplane和 airplane 专 指 普 通 飞 机 , 不 包 括 helicopter( 直 升 飞 机 ) 。aeroplane 为英国英语的拼法。airplane为美国英语的用词。aircraft常用作集体名词,也可指一架飞机,其含义包括直升飞机和飞艇等。plane本义为“平面”,在航空专业里通常用 aeroplane。plane 较通俗用词。jet指喷气式飞机,也用 jet plane。
helicopter指直升飞机。chief, principal, main, major, leading, capital, foremost, primary 这些形容词均含有“首要的,主要的”之意。chief指人时,表同类中职位最高,权力最大;指物时,表同类中最重要,价值最高。principal用于人时,指地位优于其他人;用于物时,指该物在大小、重要性等方面优于 他物。main通常只用于物。指在一定范围内,某物的重要性、体积或力量等超过其它物。major指同其他人或其它物、问题等相比较,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leading侧重指具有影响力或凝聚力。从而有主导和引导的作用。capital着重指因重要性、意义、优越或重大而名列同类之首。foremost侧重指在行进或发展过程中居首位。primary通常不用于人。用于物时,指在重要性方面占第一位。place, position, post, situation 这些名词均有“职位”之意。place指任何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位;有时侧重指在政府、法庭所谋求的职位。position侧重指社会地位较高,工作较为庄重,领取工资的职位。post普通用词,指人的职务,职位,岗位。situation正式用词,一般指雇员或为富有人家工作所担任的职位,现多见于广告中。place, position, spot, situation, site, location, locality, setting, scene 这些名词均含“地点、位置、场所”之意。place含义广泛,最普通用词,既可指很小的地点,又可指很大很远的地方或场所。position多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所处的位置或状态。spot指相对较小的特定地点或事物所在地。situation指物体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或状态,侧重地点或场所的环境特征。site指或大或小的地方,既可指供专门用途或特定活动的地点,又可指某一事件的地址。location指某物设置的方向或地点。locality指某物所处的客观位置和周围地区。setting一般特指戏剧或小说所写的环境或场所。scene常指真实事件或虚构故事发生的地点。stand, attitude, position 这些名词均含“态度、立场”之意。stand常指某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立场,有时含个人感情色彩。attitude普通用词, 指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多带不很显确或不便说明的感情色 彩。position指对看法有分歧的问题所表示较冷静和节制的态度,常常是经认真考虑后决定 的。total, sum, whole 这些名词均有“总数、全体”之意。total指总量之大,强调每一构成部分或成分均被计算在内。sum指两个或更多的数目相加的总和。whole着重其中没有部分或成分被忽略不计。1、function 和 functionality 的辨析
(1)function 表示事物的总体“用途”,也就是指明它是用来干什么的、起某个作用、发 挥某个功能。这就跟某个人在某个岗位起什么作用是一个道理。它的关注点是“总体或整体” (好比黑盒子) 一般人根本不需要知道它的内部构造或机理。, 例如函数 y=f(x)之所以叫做 function,就是因为它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对于任意给定的 一个 x 都可以得到一个 y。编程序的时候用到的 function 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写一个函 数式的代码模块,每次用到它就给它赋一个变量并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很明显,这些 function 都表示“实现某个目的或用途”。如: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merchant banks is to raise capital for industry(商 业银行主要用来为行业筹集资金的) (2)functionality 表示某项具体的“功能、机能、性能”,指的是“功能点”。它的关注 点是“具体的要点或细节”,也就是说 functionality 是可以累积的,数量可以越来越多。在表示软件的功能点时,老外经常用 feature(特色、特性)来表示 functionality,因为 有些 functionality 只有他们这个软件独有或者只有新版本独有。严格地说,只有 unique 的 functionaltiy 才表示 feature。如:new software with additional functionality(新软件增加了新的功能) 2、pack、package 和 parcel 的辨析 (1)pack 是指打包,装箱,比如出行前把所有准备带走的东西装如箱包内,或者在给某人 发运东西之前把东西进行装箱。所以物流公司经常要填写装箱单 packing list,就是要知 道箱子里面装了那些东西。(2)package 是指包装,即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投放市场之前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包装工作,用 意无非是便于运输装卸、上架摆放或者基于美观的考虑。(严格地说,package 是 pack 的名 词形式,表示 pack 的动作行为,也经常表示 pack 后的结果(打包好的东西,包装品,但因 为英语“词类活用”的现象超级泛滥, 导致 package 也经常人为地用作动词, 从而使得 pack 和 package 在用法上产生了变异) 。这个词强调“把所有零散的东西弄成一个整体的形式呈现在他人面前”, 因此, 我们常听到 package plan 表示“一揽子计划(同时对各方面的工作作出计划和安排)”、package deal 表示“一揽子交易(好几项交易内容必须同时达成,不单独签合同)”、package tour 表 示“打包价旅游(旅行社的报价中已经包含了所有乘车、饮食、观光、住宿的费用,旅行者 只要出人就可以了)” (3)parcel 是指包裹,就是某人通过邮寄转给别人的东西,包括具体的投递物(如书、衣 物等)和包装材料(如纸袋、纸盒等) 。这两个词表示容积容量的时候意思还是有些区别的。volume 表示的是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和数量; capacity 不仅能够表示能容纳的物体,还能表示能容纳的人数。比如说,人民大会堂的容量就只能用 capacity 而不能用 volume,而油箱的容积,则两者都 可。
在英文版的统计学书籍中,经常出现“Average”和“Mean”,但翻译成中文都 是“均值”或“平均数”的意思。其实这两个统计术语是有不同的含义的。“Average”这个术语可以有三种表达方式,分别是“Mean”、“Median”和 “Mode”。在质量工程师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要求求一组数的“Mean”、 “Median”或“Mode”的情况。
“Mean”的准确定义是指一组数的“算术平均值”或“算术平均数”; “Median”是指一组数的“中值”或“中位数” (即是将这组数按从大到小或从 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排在最中间的那个数即是“中值”或“中位数”;如果这组 数有偶数个数, 则“中值”或“中位数”为按上述顺序排列的最中间的两个数的 算术平均值);而“Mode”则是指一组数中的“众数”(即这组数中出现最多的 那个数)。
举例来看,下面这组数中共有 10 个数1,2,2,2,2,3,3,4,4,5
Mean=(1+2+2+2+2+3+3+4+4+5)/10=2.8 Median=(2+3)/2=2.5(因为这组数中共有 10 个数,含有偶数个数,因此其“中 值”应为最中间两位数的算术平均) Mode=2(因为 2 出现的个数最多,这组数中共有四个 2)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学中,作为总体参数(Population Parameter)的“总体 均值”只用“Mean”来表示(Population Mean); μ 而作为样本统计量 (Sample Statistic)的“样本均值”,则一般用“Average”来表示(Sample AverageX-bar),有时也可用“Mean”来表示(Sample Mean:X-bar)。
第一篇:提出的近义词2013 年第 4 期
No. 4 2013
华文教学与研究
TCSOL Studies
总第 52 期
Sum No. 52
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汉语近义词教学①
赵 新 1, 洪 炜
( 1.2. 中 山 大 学 国 际 汉 语 学 院 , 广 东 , 广 州 510275 ) [关 键 词 ] 汉 语 二 语 学 习 ; 近 义 词 教 学 [摘 要] 本文依据教学实验、 问卷调查并结合教学实践, 讨论汉语近义词教学的具体问题近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
( 2013 ) 03-0051-08 义词教学中应当抓住哪些重点和难点? 具体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效果如何? [ 中 图 分 类 号 ] H195 ; H032
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这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 。目 前 关 于 近 义 词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义词辨析原则、 方法等 方 面 , 如杨寄 洲 ( 2004 )、 吴 琳 ( 2008 )、 张 博 (2008 , 2013 ) 差异”
针对 这 些 近 义 词 教 学 的 具 体 问 题 , 我 们 对 学习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 查 , 了 解 学 生 学 习 近义词的途径 、 需求 , 以及 对 教 学 方 法 、 教 学 形式的选择等, 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法的实验, 比较各种教学方法 、 教学形 式 的 优 劣 。本 文 根 据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结果, 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近义词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 提 出 近 义 词 教 学的策略与方法 。
等 。有少量文章在讨论辨析之 “循序渐进” (敖
后简单提及教学对策 , 如 “ 针 对 偏 误 讲 解 主 要 ( 赵 新 等 , 2001 ) , 桂 华 , 2008 ) , “简单实用; 浅显易懂; 温故 ( 李 绍 林 , 2010 ) ,
1. 关于近义词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 在 中 山 大 学 国 际 汉 语 学 院 的 留 学 生 中 进行了有关近义词教学的问 卷 调 查 , 为 制 定 教 学策略 、 选择教学方法提供 依 据 。调 查 了 解 以 下问题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的主要途径; 对近义词学习难度 、 近义词 教 学 方 法 及 教 学 形 式的看法与选择等等 。问卷调查针对中级、 高级水平学生, 在 综合课和近义词学习的选修课上进行。对中 级 和 高 级 各 发 出 调 查 问 卷 58 份 , 中 级 回 收 有 效 问 卷 56 份 , 高 级 回 收 有 效 问 卷 58 份 , 共 回 收 有 效 问 卷 114 份 。主 要 结 果 如 表 1 所 示:
知新; 解决主要矛盾”
“ 巧设语境 , 精讲多练 ; 学生自练 , 教师 讲 解 ” ( 陈静 , 2009 )。专门探讨近 义 词 教 学 方 法 的 文 章 目 前 仅 见 一 篇 ( 邵 菁 , 2011 ) , 讨 论 “ 认 知 功能教学法 ” 在近义词教学中 的 应 用 。以 上 这 些教学对策和方法只是一些经 验 式 的 论 述 , 没 有学习者的反馈 , 也没有通过 实 证 研 究 对 教 学 效果进行验证 。近义词怎样教, 教学中应当抓住哪些重 点和难点, 具体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这些策 略和方法的效果如何, 等等, 这些近义词教 学的具体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急 需解决。
[ 收 稿 日 期 ]
[ 作 者 简 介 ] 赵新 (1951- ), 女 ,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 对外汉 语教学 。洪炜 ( 1983- ), 男 , 中 山 大 学 国 际 汉 语 学 院 讲 师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基 金 项 目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项 目 “外 国 留 学 生 汉 语 词 汇 认 知 发 展 模 式 研 究 ” 广 东 高 校 优 秀 青 年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育 苗 工 程 ) ( 2012WYM_0007 ) ( 13YJC740030 );
① 感谢本刊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② 张 博 ( 2008 , 2013 ) 讨 论 了 易 混 淆 词 辨 析 的 方 法 和 原 则 问 题 , 本 文 论 述 的 近 义 词 是 易 混 淆 词 的 主 要 类 型 。
华文教学与研究
表 1调 查 问 卷 结 果 统 计 调查项目 近义词的难度
2013 年第 4 期
中级 很难 28.6% 比较难 50.0% 课堂 32.1% 查词典 32.1% 很有帮助 51.8% 有一些帮助 48.2% 先讲后练 62.5% 先练后讲 16.1% 集中教学 35.7%
高级 很难 37.9% 比较难 41.4% 课堂 55.2% 查词典 19.0% 很有帮助 58.6% 有一些帮助 41.4% 先讲后练 63.8% 先练后讲 22.4% 集中教学 48.3% 分散教学 37.9% 集中分散结合 13.8% 反复讲练 77.6% 讲练 2 次 15.5% 有必要 62.1%
平均 很难 33.3% 比较难 45.6% 课堂 43.9% 查词典 25.4% 很有帮助 55.3% 有一些帮助 44.7% 先讲后练 63.2% 先练后讲 19.3% 集中教学 42.1% 分散教学 31.6% 集中分散结合 26.3% 反复讲练 64.0% 讲练 2 次 20.2% 有必要 61.4%
学习近义词的途径
老师的讲解
分散教学 25.0% 集中分散结合 39.3%
讲练的次数 开设近义词选修课
反复讲练 50.0% 讲练 2 次 25.0% 有必要 60.7%
从 调 查 可 以 得 出 几 点 启 示 1 ) 近 80% 的 学生认为汉语近义词很难或比 较 难 , 这 说 明 近 义词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应当重视。
有针对地进行讲练 。我们认 为 , 从 二 语 学 习 者 的角度看 , 近义词教学的重 点 和 难 点 主 要 有 以 下几个方面 ―― 重点 2.1 常用近义词 ― 对于 本 族 人 来 说 , 造 成 困 惑 的 是 那 些 比 较 书面化的 、 不太常用的近义 词 。然 而 , 对 于 二 语学习者来说, 最需要掌握的是常用近义词, 常用近义词使用频率高 , 对 交 际 影 响 大 , 是 教 学中需要讲练的重点 。我们 认 为 , 常 用 近 义 词 主 要 是 由 《 汉 语 水 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 (修 订 本 ) (国 家 汉 语水平考试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考 试 中 心 , 2001 ) 中 甲乙丙级词 (即初中级词) 组成的近义词。如不-没、 别-不要、 家-家庭、 见-见面、 爱-喜欢、 办法-方法 、 本 人-自 己 、 曾 经-已 经 、 不同 - 不一样 、 到 - 到达 、 读 - 念 、 立刻 - 马 上 、 美丽 - 漂亮 、 考虑 - 想 、 借口 - 理由 、 起 - 起 来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这些常用近义 词 , 学生虽然已经学过 , 但 使 用 中 出 现 的 偏 误 仍然不少 , 有的甚至到了高 级 阶 段 , 还 出 现 偏 误 , 应予以重视 , 反复讲练 。―― 重点 2.2 主要差异 ― 选择 哪 些 近 义 词 进 行 讲 练 需 要 有 重 点 , 选
2) 将 近 一 半 的 学 生 是 通 过 课 堂 来 学 习 近 义 词
的, 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老师的讲解对学习 近义词有帮助, 近 2 / 3 的学生希望老师反复 讲解, 这说明课堂是留学生学习近义词的主 要途径, 学习者认为课堂辨析是极为重要的。
3) 近 2 / 3 的 学 生 认 为 有 必 要 开 设 选 修 课 , 说 明 学 习 者 对 近 义 词 学 习 的 需 求 较 强 烈 。4) 中
级水平学习者和高级水平学习 者 对 于 近 义 词 教 学的看法和需求差别不大 。调查表 明 , 近 义 词 对 于 中 高 级 汉 语 二 语 者 均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 , 学生 对 近 义 词 讲 练 的 需求较强烈 。那么 , 教师在教 学 中 应 当 抓 住 哪 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讲练 ? 如何 操 作 才 能 帮 助 学 习者提高近义词学习的质量 ? 哪 些 教 学 方 法 和 策略更有效 ? 下文将结合教学 实 践 和 教 学 实 验 结果进行论述 。
2. 近义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汉语近义词数量庞大, 不可能都进行讲 练, 因此必须弄清近义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 表 1 中仅列出选择较集中的选项的百分比。
炜 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汉语近义词教学
择近义词的哪些差异进行讲练同样需要有重 点 。近义词的差异常常是多个 、 多 方 面 的 , 在 教学中如果全都讲练 , 学习者 很 难 掌 握 , 而 且 会产生畏难心理 , 从而影响学 习 的 积 极 性 。因 此 , 近义词的讲练不能求多求 全 , 要 抓 住 主 要 差异进行讲练 , 主要差异是教学的重点 。近义词 的 差 异 是 有 区 别 的 , 有 的 差 异 管 辖 范围大 , 有的差异管辖范围小 , 有 的 重 要 , 有 的不那么重要。重要的、 管辖范围大的差异, 可称之为 “主要差异” 或 “区别性差 异 ”, 弄 清楚了这类差异 , 就能管住大 多 数 偏 误 。在 教 学中 , 应当抓住近义词之间的 主 要 差 异 、 区 别 性差异, 进行讲练, 这样就可以基本解决问 题 。其他差异可以先不管 , 如 果 学 生 出 现 其 他 差异的偏误, 再进行讲解。如要有 5 个差异 “不-没” 主
2 个差异可以先不讲练 , 出现偏误后再讲解 。―― 难 点 2.3 用 法 复 杂 、 差 异 多 的 近 义 词 ―
和重点 教 学 中 需 要 讲 练 的 近 义 词 主 要 有 3 类 ①第 1 类意义相近 , 用法不同 , 任 何 时 候 都 不 能 替换 , 如发达 - 发展 、 抱歉 - 道歉 、 出来 - 出去 、 感动-感激等 ; 第 2 类意义相同 , 用法有同有 异 , 有时能替换有时不能替换 , 如妈妈 - 母亲 、 相互-互相、 何-什么、 害怕-怕、 关-关闭、 难 - 难以 、 好像 - 仿佛 、 不同 - 不一样 、 并且 - 而 且等 ; 第 3 类意义相近 , 用 法 有 同 有 异 , 有 时 能替换有时不能替换, 如爱-热爱、 按时-按 期 、 低 - 矮 、 安排 - 布置 、 依照 - 按照 、 安静 - 宁 静 、 尊敬 - 尊重 、 丰富 - 丰盛等 。第 1 类近义词任何时候都不能互换, 稍加 讲练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样的近义词用法比 较简单。第 2 类和第 3 类近义词有时可以互 换, 有时又不能互换, 这样的近义词用法比 较复杂, 学习者不易掌握。我们曾对这三类 近义词进行了教学实验, 实验的结果证实了 我们的预测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 第 2 类 (意义相同有时可以替换 ) 和第 3 类 (意 义 相 近有时可以替换) 的习得难度显著大于第 1 类 ( 意 义 相 近 但 不 能 替 换 )。因 此 , 在 近 义 词 的教学中, 第 2 类和第 3 类近义词是难点, 也是重点。值得注意的是, 在用法复杂的近义词中, 有的差异少, 相对容易掌握; 有的差异多, 不容易掌握, 如 “常常-通常” 异(意义相近, 有时可以互换, 有时不能互换), 有 5 个差
“不” 多否定将来的、 未 发 生 的 动 作 “ 没 ” 多否定过去 的 、 已 经 发 生 的 (将来, 没菖)
行为 , 也可以否定经常性或习 惯 性 、 规 律 性 的 动作行为 ; 动作行为 明天你们去吧, 我不去。
/ 他常常不吃早饭 。
( 经常性 , 没 菖 ) (规律性 , 没菖) / 昨 ( 过去 , 不 菖 ) “不” 不 “ 没 ” 不能 :
这里从来不堵车。天我感冒了 , 没去上课 。
“没” 可以与 “过” 配 合 ,
“ 不 ” 可以和 “ 了 ” 配合 , 我从来没见过他。(没菖)
(不菖) / 别等了 , 玛
丽不来了 。
“不” 可以用在性质形容词之前,
“ 没 ” 不能 不聪明 不漂亮 不舒服 不可爱 不真实 不 复杂 ( 没 菖 )
1) 如 果 句 子 中 有 明 确 表 示 过 去 或 将 来 的
时间词语, 只能用 “常常”; 不能用 “通 常 ”以前我常常 和 玛 丽 一 起 吃 饭 聊 天 。(没 √) (通 常
“不” 可以用在所有的助动词之前 ,
“没” 只能用在 “能、 能够、 敢” 等 少 数 几 个 助动词前 不要 不会 不得 不肯 不愿意 不可以 不应 该 ( 没 菖 ) / 不能 不能够 不敢
菖 ) / 以后我一定常常来看您 。( 通常 菖 ) 2) “ 常 常 ” 可 以 修 饰 单 个 动 词 或 简 单 的
短语 ; 使用 “ 通常 ” 的句子 一 般 需 要 说 明 与 动 作有关的情况 、 条件或结果 , 句 子 中 要 有 表 示 时间 、 地点 、 方式 、 条件等的成分 公司常常开会。期五下午开会 。(通常菖) / 公司常常星 ( 通常 √ )
“不” 还可以用在 “是、 像、 等于、 “ 没 ” 不能 :
属于 、 知道 ” 等动词之前 ;
不是 不像 不等于 不属于 不知道 ( 没 菖 ) 这 5 个 差 异 中 , 1、 2、 3 是 主 要 差 异 , 是 重点 , 教学时主要抓住这 3 个 差 异 讲 练 , 后 面
① 这 里 依 据 的 是 赵 新 等 在 《汉 语 近 义 词 研 究 与 教 学 》
(商 务 印 书 馆 , 待 出 版 ) 中 对 近 义 词 的 分 类 。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3 年第 4 期
要 看 一 下 。” /
3) 用 “ 通 常 ” 的 句 子 可 以 表 示 对 比 , 用
“ 常常 ” 的句子表示的只是一般的事实 我通常 在 家 里 吃 饭 , 周 末 的 时 候 才 去 外 面 吃。( 常常 菖 )
*而 有 才 能 的 、 能 干 的 、 知 识
丰富的人常常都很谦虚恭顺 …… 偏误率高的近义词数量不少 , 又如 “见- 见 面 、 看 到-见 到 、 会-能-可 以 、 知 道-认 识- “常 了 解 、 又-再 、 懂-懂 得 、 问-打 听 、 想-考 虑- 着想 、 方法 - 方式 、 立刻 - 马上 ” 等等 。针对这 类近义词进行讲练能够有效 减 少 偏 误 , 提 高 使 用的正确率 。
“通常” 可以放在句首 主 语 前 ,
常 ” 不能 通常, 这里晚上没什么人, 可今天人很 多。( 常常 菖 ) 通常我们先去酒吧喝酒, 然后再去唱歌。( 常常 菖 )
3. 近义词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怎样教近义词? 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形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 了 3 个教学实验发现式与接受式教学法的 实验; 治疗式与预防式教学法的实验; 集中 教学与分散教学的实验 (实验详细情况另文 讨 论 , 这 里 只 简 单 说 明 结 果 )。下 面 依 据 教 学 实验和调查问卷, 并结合教学实践, 提出自 己的看法。
“通常” 还可以修饰 “情况、 做法、 “ 常常 ” 不能 :
方法 ” 等词语作定语 , ( 常常 菖 ) “按时-按期”
对待这种情况, 公司通常的做法是罚款。(意义相近, 有时可以互 “按 时 ”
换 , 有时不能互换 ), 只有一个差异 “ 按期 ” 所指的时 间 主 要 是 时 段 , 主要是具体的时点 。在语义明 确 地 指 具 体 的 时 点时 , 只能用 “ 按时 ”, 不能用 “ 按期 ”早上八点上课, 你要按时来, 不要迟到。( 按期 菖 ) “如果-要是” (意义相同, 有时可以互 “如 果 ” 口 语 、 换 , 有时不能互换 ), 有 2 个差异 :
3.1 针对重点难点 , 反复讲练
前面 分 析 了 近 义 词 教 学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 这 是近义词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在 教 学 中 应 当 抓 住这些重点难点 , 有的放矢 。简 言 之 , 就 是 要 针对常用近义词中用法复杂 、 差 异 多 、 容 易 混 淆的近义词进行讲练 , 其中 重 点 抓 住 近 义 词 的 主要差异进行讲练 。在教学 中 教 师 要 对 近 义 词 区别对待, 重点难点多讲多练, 用法比较简 单 、 差异少的少讲或不讲 ; 特 别 要 注 意 收 集 学 生的偏误 , 针对偏误率高的 近 义 词 进 行 重 点 讲 练 , 方能有效地消除偏误 , 解 决 二 语 学 习 者 近 义词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对于 用 法 复 杂 、 差 异 多 、 容 易 混 淆 的 近 义 词 , 通过一次练习不可能掌 握 , 得 多 次 练 习 才 能逐步掌握。反复讲练对语言学习有积极影 响 , 这是由于短时记忆要转 变 为 长 时 记 忆 , 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强度 和 频 率 。复 现 的 频 率越高, 新信息则越有可能转变为长时记忆 ( Stevik , E. , 转 引 自 王 初 明 , 1990 143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 学 习 之 后 遗 忘 呈 现 先 快后慢 的 规 律 ( 彭 聃 龄 , 1988 316 ), 多 练 习 是保持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 文 第 一 部 分 调 查 问 卷 结 果 显 示 , 84.2% 的学生认为要讲练 2 次以上 ( 高 级 班 甚 至 达 到
“ 要是 ” 多 用 于 口 语 ,
书面语都用 。“要是” 可以直接带名词、 代词; ( 如果 菖 ) “ 如果 ” 不能 要是别人 , 他就不会答应了 。显然 , 相 比 起 来 , 差 异 少 的 近 义 词 容 易 掌 握 , 而差异多的近义词比较难 掌 握 , 教 学 时 更 应当重视 。―― 难点和重点 2.4 偏误率高的近义词 ― 在确定 重 点 和 难 点 时 , 除 了 考 虑 近 义 词 常 用性 、 差异复杂性等因素外 , 还 必 须 考 虑 学 习 者的偏误情况 。从学习者的角 度 来 看 , 出 现 偏 误最多的近义词是最容易造成 混 淆 的 , 也 是 学 习的难点 , 也是重点 。所谓偏 误 率 高 , 是 指 偏 误 “不是偶尔出现的, 而是经常出现的”, “不是个别学习者分辨不清 , 而是众 多 学 习 者 普遍混淆的” ( 张 博 , 2008 ) 。如 “ 常 常 - 往 往” 的偏误 率 就 很 高 *我 往 往 去 旅 行 。/ * 这个学期, 他 往 往 迟 到 。/ *有 一 些 学 生 往 往 不上课。/ *我往往没 有 带 书 来 上 课 。/ *我 往往问中国朋友 “ 这里附近 有 没 有 樱 花 ? 我
93.1% ) 。洪 炜 ( 2013a ) 分 别 在 两 个 班 进 行 了
讲解一次和讲解二次的教学 实 验 , 结 果 讲 解 二
炜 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汉语近义词教学
次组延后测得分显著地高于讲 解 一 次 组 , 这 表 明讲解二次的教学保持效果显著好于讲解一 次。综合学 生 的 意 见 和 教 学 实 验 , 近 义 词 至 少 要讲练 2 次以上才有比较好的 效 果 ; 而 且 练 习 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 , 集中一些比较好 。要进行 有 效 的 讲 解 , 进 行 反 复 的 练 习 , 就 需要弄清近义词的主要差异 , 并 根 据 差 异 设 计 大量练习 , 这很花费精力和时 间 。我 们 的 做 法 是利用近义词词典进行讲练 , 选 择 词 条 的 主 要 差异 , 并把词条中的一些例句 抽 出 来 , 改 变 成 练习使用 。下面是我们根据近 义 词 词 典 的 词 条 变化而来的教学材料 :
【 练习 】
你去 你去 别? 一下 , 周 末 有 没 有 舞 会 ? 老师, 也可以 一下 , 懂的地方可以
/ 有不 同学。/
“ 漂亮 ” 和 “ 美 丽 ” 有 什 么 区 你关于朗读比赛的事。/ 我想 别人的私 你的姓名 。
您一件事。/ 老刘从来不 事 。/ 我刚才忘了
3.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近 义 词 的 教 学 中 , 我 们 尝 试 了 以 下 几 种 方法 :
3.2.1 发现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让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 为去探究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近义 词 教 学 中 就 是 在 讲 解 A、 B 两 个 近 义 词 语 时 , 先不讲解两者的差异, 而是分别列出使用 A 和 B 的典型例句, 然后引导学习者对比两个 词语出现的不同语境, 通过比较逐步发现其 差异。接受式教学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一 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近义词的种 种差异, 学习者不需要进行独立发现, 而只 需接受或理解。下面我们以同一组近义词 “见-见 面 ” 为 例 , 看 这 两 种 教 学 法 的 具 体 实 施。
问 - 打听 【相同】 都指不知道、 不了解某个人或 某 件事而向别人了解 , 有时可互换 有人问小王的情况 。(问√) 【 不 同 1】 当 面 直 接 了 解 对 方 的 情 况 用 “ 问 ”, 不 能 用 “ 打 听 ”, 了解别的人或别的事 我要问一下你们俩的意见 。一辆自行车 ? 【 不同 2 】 法哪个汉字不认识 , 可以问呀 ! 我想问一下 , 这个字怎么读 ? 【 不同 3 】 人 , 一个指想知道的事 ; ( 打听 菖 ) ( 打听 菖 ) ( 打听 菖 ) “ 问 ” 还可以表示有不懂 、 不明 “打听” 没有这种用 ( 打听 菖 ) 我想问 你 一 下 , 你 为 什 么 花 这 么 多 钱 买 到 “打听” 是通过对方 ( 打听 √ ) 我想打听一下, 去中山大学怎么坐车?
3.2.1.1 接受式教学实例
使用 电 子 文 本 或 纸 质 文 本 展 示 近 义 词 的 异 同, 先让学生看解释, 然后用例句进行说明, 全部差异讲解完后做练习。请看 “见-见面” 其中一个差异的教学过程 讲解 【 不 同 1 】“见” 可以带宾 语 , 后 面 可 以 “见面” 不能 带 宾 语 , 不 带 “ 过 、 到 、 了 ”; 能带 “ 过 、 到 、 了 ”( 打听 菖 ) 举例 下午我要去见一个老朋友 。这个人我从来没见过 。给你 。过。( 见面 菖 ) ( 见面 菖 ) ( 见面 菖 ) ( 见面 菖 )
白的问题请别人解答,
“ 问 ” 可以带两个宾语 , 一个指 “打 听 ” 只 带 一 个 宾
语 , 或者表示人 , 或者表示事情 阿里问了王老师一个语法问题 。我想打听一个人 。我想打听一件事 。【 不同 4 】 “ 跟 ……”、 “ 向 ……”; ( 问√) ( 问√) “ 问 ” 没有这种用法 (问菖) (问 菖)
“ 打听 ” 的前面可以有介词短语
我刚 才 见 到 刘 老 师 了 , 他 让 我 把 这 本 书 交 前年在上海见了老李一次, 以后再没见
我想向你们打听一个人 。有人总跟我打听你的情况 。
① 目前学界已出版多部针对汉语二语者的近义词辨析词典。这些词典提供了丰富的辨析角度和用例, 这为教
学 带 来 了 极 大 便 利 。本 文 所 用 近 义 词 辨 析 的 材 料 改 编 自 《商 务 馆 学 汉 语 近 义 词 词 典 》 《实 用 汉 语 近 义 虚 词 词 典 》 ( 赵 新 、 刘 若 云 , 2013 )。( 赵 新 、 李 英 , 2009 ) 和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3 年第 4 期
识进入长时 记忆 ; 而接受 式教学学 生 的 “ 投 入 量 ” 小 得多 , 没有经 过深层的 认知加 工 , 所 以 进入长时记忆的知识比较少 。我们认为,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发现式 能促使学生进行大脑深加工, 进入长时记忆, 但用时较长, 学生投入量大, 过多使用影响 教学速度, 学生也容易疲劳厌学; 另外, 由 于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启发, 对教师的 要求也比较高。而接受式方便快捷, 可以提 高课堂教学速度, 学生也比较欢迎; 但知识 的记忆、 尤其是长时记忆不太理想。因此, 两种方法不妨交替使用, 这样速度和效果就 可以兼顾。
3.2.1.2 发现式教学实例 把 近 义 词 做 成 PPT , 将 每 一 个 异 同 分 次 显
示例句 、 答案和解释 第一次 显 示 例 句 , 让 学 生思考并做出选择 , 是都可以 用 , 还 是 可 以 用 哪个 , 不能用 哪个 ; 第二次 显示答案 , 让 学 生 思考 使用的条件 ; 第三次显示 使用规律 ; 全 部 差异讲 解完后做练 习 。请看同一 个差异 的 教 学 过程 首先显示例句 , 让学生思考 , 做出选择 下午我要去 这个人我从来没 我刚才 交给你 。前年在上海 过。然后显示答 案 , 并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例 句 观 察 差异 , 发现使用规律 下午我要去见一个老朋友 。这个人我从来没见过 。给你 。过。( 见面 菖 ) ( 见面 菖 ) 最后显示使用规律 【 不 同 1 】“见” 可以 带宾语, 后 面 可 以 “见面” 不能 带宾语 , 不 带 “ 过 、 到 、 了 ”; 能带 “ 过 、 到 、 了 ”。从以上教学实例可以看出, 接受式步骤 少, 用时较少; 发现式步骤多, 用时较长。我们对两种教学法进行了调查, 先讲解后练 习即接受式, 先练习后讲解即发现式。结果 发现大多数学生倾向采用接受式, 近 2 / 3 的 学习者认为先讲解后练习 (接受式) 的方法 较 好 ( 见 表 1 )。虽然接受式 可 以 提 高 课 堂 教 学 速 度 , 学 生 也比较喜欢, 但效果却不如发现式。洪炜 ( 2013b ) 对 两 者 教 学 法 进 行 了 实 验 , 结 果 证 明, 在教学效果的保持上, 发现式教学明显 优于接受式教学。因为, 新的信息是否能够 进 入 长 时 记 忆 的 关 键 在 于 加 工 的 深 度 ( Craik ( 见面 菖 ) ( 见面 菖 ) 了老李一次, 以后再没见 一个老朋友 。过。到刘老师了, 他让我把这本书
3.2.2 治疗式教学与预防式教学
在近义词教 学 中 , 一 开 始 就 用 接 受 式 教 学 法把差 异讲给学生 , 或一开始 用发现 式 教 学 让 学生总 结出差异及 使用条件 , 这 种在 学 生 出 现 偏误之 前讲解的方 法 , 我们称为 “ 预 防 式 ” 教 学法。一开始不讲解, 先针对差异设计练习, 让学生 做练习 , 针对 练习中出 现的偏 误 , 再 进 行讲解或 让学生总结 出差异 , 这种 方 法 我 们 称 为 “ 治疗式 ” 教学法 。简言 之 , 教学讲解在 出现偏误 之前 , 讲解在出现偏误之后 。我们曾通过实验对预防式教学和治疗式 教学进行过对比, 结果表明, 治疗式的效果 显著好于预防式。我们认为, 治疗式教学法 有两个长处第一, 针对性强。由于治疗式 教学的讲练是针对学生自己的偏误进行讲练, 针对性强, 学习者更重视, 投入量更大, 效 果更好; 而预防式教学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投入量小, 效果差一些。第二, 节约时间。治疗式有错则讲, 无错则不讲, 这样就缩小 了讲练的范围, 有利于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难 点上。但是, 在教学中, 治疗式不及预防式操 作方便, 教师要先让学生做练习, 并且需要 批改练习、 对学生的偏误进行汇总分析, 花 费时间多, 而且近义词的练习和讲解分为两 次, 不能实现连贯的教学。我们建议, 可以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 比如, 在开始学习时先用预防式, 然后 做练习, 教师批改练习后再用治疗式针对主 要偏误进行讲练。“预 防 式 ” 的 “ 治疗 式 ” 的 教 学
我刚才见到 刘 老 师 了 , 他 让 我 把 这 本 书 交 前年在上海见了老李一次, 以后再没见
& Lockhart , 1972 ), 信 息 加 工 的 质 量 取 决 于 投 入 程 度 的 高 低 ( Laufer & Hulstijn , 2001 ) 。发
现式的好处在于增加了学习者的 “投入量”, 迫使学 习者进行深 度加工 , 所以 能使更 多 的 知
炜 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汉语近义词教学 必要开设选修课 , 这其实也 表 明 了 学 生 对 集 中 教学的需求 。我们 对 集 中 教 学 和 分 散 教 学 两 种 教 学 形 式 进行了实验 , 分别在两个平 行 班 使 用 不 同 的 教 学形式辨析近义词 。为了平 衡 被 试 差 异 可 能 对 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 实验分 两 个 阶 段 进 行 , 每 个 阶 段 辨 析 词 语 数 量 为 10 组 。第 一 阶 段 A 班 使用集中式教学, B 班使用分散式教学; 第二 阶段 A 班使用分散式教学 , B 班则 采 用 集 中 式 教学 。实验结果表明 集中 式 教 学 的 效 果 显 著 优于分散式教学效果 。这不 仅 体 现 在 讲 解 以 后 的即时测试中, 即使是在两周后的延时测试 中 , 集中式教学的效果依然 保 持 了 优 势 。我 们 认为 , 这可能是由于集中式 教 学 更 容 易 引 起 学 习者对近义词差异的注意 , 认 知 资 源 分 配 相 对 集中 , 因此教学效果较好 。另 一 方 面 , 从 调 查 问卷的结果来看 , 集中式教 学 比 分 散 式 教 学 更 受欢迎 。虽然分散式教学在效果上不如集中式教 学, 但由于近义词的教学主要由综合课承担, 每课的练习中有时难免会分 散 出 现 若 干 组 近 义 词 , 因此教学中无法完全抛 弃 分 散 式 教 学 。我 们认为 , 分散教学与集中教 学 相 结 合 是 比 较 合 理的教学形式 , 既有细水长 流 的 输 入 , 又 有 倾 盆大雨的强化, 既可保证近义词学习的数量, 又能加深记忆 , 增强效果 。[ 参考文献 ]
敖桂华 陈 静 文. 国家汉语水 平 考 试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考 试 中 心 (编 ) 京 :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 洪 炜
发现式 、 接受 式 、 预 防 式 及 治 疗 式 这 几 种 教学方法 各有所长 , 各 有所短 。我 们主 张 在 教 学中综合使 用这几种方 法 , 可以形成 互 补 , 增 进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调节教学节奏和气 氛 。单一 的方法效 果比较差 , 而 且也会 使 学 生 觉得单调沉闷 。
3.3 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结合
从教学 形 式 上 说 , 近 义 词 教 学 可 以 采 用 两 种方式 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 。
3.3.1 分散教学的形式
分散教 学 是 指 近 义 词 的 教 学 分 散 在 具 体 课 程中 , 一般来说 , 近义词的教 学 主 要 由 综 合 课 承担 。课文中有几个近义词就 讲 练 几 个 , 没 有 就不讲练。由于综合课要教生词, 还要教语 法 , 任务重 , 时间紧 , 没有很 多 时 间 去 操 练 和 讲解近义词 , 而且 , 综合课中 近 义 词 的 讲 解 和 操练也是简单的 、 零散的 , 数 量 和 质 量 都 远 远 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因此 , 只 采 用 分 散 教 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有局限性的 。
3.3.2 集中教学的形式
集中教学指把近义词集中起来进行讲练, 集中教学可以充分进行讲解和 练 习 , 并 且 有 利 于总结规律 , 分类讲解和训练 。集 中 教 学 有 两 种方式一是在综合课中进行近义词集中教 学 。综合课平时分散处理近义 词 , 但 分 散 处 理 讲练得少 , 学生掌握得还不够 好 , 如 果 在 期 末 或期中挑选一些常用的近义词集中再练一次, 就会得到巩固 。由于平时已经 练 习 过 , 集 中 训 练可采用 “ 治疗式 ” 教学法 , 先 做 练 习 , 然 后 针对出现的偏误再做一些讲解 即 可 , 不 必 细 讲 细练 。二是开 设 选 修 课 进 行 近 义 词 集 中 教 学 。我 们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开 设 了 近 义 词 学 习 的选修课 , 对象为中级以上水 平 的 留 学 生 , 每 周 2 学 时 , 共 16 周 。每 周 大 约 可 以 处 理 近 义 词 10 组 左 右 , 16 周 至 少 可 处 理 大 约 160 组 、
对 外 汉 语 近 义 词 辨 析 教 学 对 策 [J ]. 汉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之同义词辨析与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语 学 习 (3 ).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D].
汉 语 水 平 词 汇 与 汉 字 等 级 大 纲 ( 修 订 本 ) [S ]. 北
汉语近义词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教学实验 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
320 个 左 右 。通 过 实 践 , 我 们 认 为 开 设 选 修 课
是学习近义词的一个好方式 , 可 以 处 理 比 较 多 的近义词, 可以比较充分地进行讲解和练习, 可以有系统的按照科学的分类 进 行 讲 练 , 提 高 学习效率 。调查问 卷 结 果 显 示 , 主 张 集 中 教 学 的 人 比 主 张 分 散 教 学 的 多 一 些 ( 多 10% ) , 有 近 1 / 3 的人主张集中和分散结合 。有 2 / 3 的 人 认 为 有
[R ]. 中 山 大 学 博 士 后 出 站 报 告 . ―― ―― ― 李绍林 研 究 [J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3 ). [J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3 ). 彭 聃 龄 (主 编 ) 邵 菁
普 通 心 理 学 [M ]. 北 京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316.
“认 知 功 能 教 学 法 ”在 词 语 辨 析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 汉 语 学 习 (5 ).
华文教学与研究
王初明 吴 琳
2013 年第 4 期
典 [M ].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 赵 赵 新 ,刘 若 云 (主 编 ) 新 ,洪 炜 ,张 静 静
应 用 心 理 语 言 学 [M ]. 长 沙 湖 南 教 育 系 统 化 、程 序 化 的 对 外 汉 语 同 义 词 教 学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词语用法 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 针 对 性 :易 混 淆 词 辨 析 词 典 的 研 编 要 则
出 版 社 143. [J ]. 语 言 教 学 与 研 究 (1 ). 杨寄洲 张 博 对 比 [J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3 ). 及 其 研 究 方 法 [J ]. 语 言 教 学 与 研 究 (6 ). ―― ―― ― 赵 赵 [J ]. 世 界 汉 语 教 学 (2 ). 新 ,李 新 ,李
实用汉语近义虚词词典 汉语近义词研究与
[M ]. 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待 出 ) 教 学 [M ].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
Craik , F. I. M. & R. S. Lockhart processing 671-684. Laufer , B. & J. H. Hulstijn 2001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 J ] .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 11 )Incidental vocabulary The construct of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1-26.
[J ]. 暨 南 大 学 华 文 学 院 学 报 (2 ). 英 (主 编 )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 Applied Linguistics ( 22 ):
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
A Study of Teaching Chinese Synonym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Zhao Xin1, Hong Wei2
( 1.2.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Sun Yat-sen University , Guangzhou , Guangdong 510275 , China )
Key words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pedagogical strategies of Chinese synonyms Abstract Based on experiments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 as well as teaching experience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at are the issues about teaching Chinese synonym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pecifically , what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points of difference between synonyms should we explain to students ? effects of these strategies ? What pedagogical strategies can be used ?
【 责任编辑
( 上接第 20 页 )
On the New Tren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ingapore to Learn Chinese Actively and to Use It Proficiently
Chin Cheekuen
( Singapore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279623 Singapore )
Key words Equity; Assessment
Subject Streaming;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 Formative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direction for Singapor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current socio -linguistic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ke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2010 Mother Tongue Languages Review Committee Report ,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nstructive views in four aspects , pedagogy and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 mainly educational ideology ,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
“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 ,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article advocates that in it is important to work from the idea of
order to provide every student with a suitable Chinese curriculum ,
and get a good grasp on the variables of these four aspects , as well as integrat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to students ’ daily lives. This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language actively and use the language in their daily lives proficiently , thus attaining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posed new curriculum reform.
【 责任编辑
提出的近义词相关文章
《》由(一起看范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筹帷幄的同义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