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重合度瞄准公式讲武堂(2)为什么台球重合度瞄准公式有了准度却无法控

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Please check the URL or contact the webmaster.台球讲武堂(7)瞄准的三过
瞄准的三过
前面说过很多次,也一再强调:台球技术就是身体根据这个运动的需要,所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优化)。以及由本能反应所进化出来,使用这些本能反应的错觉(幻化)。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从打球的感觉的变化当中来寻找台球技术的内涵。而是必须从锻炼自身的本能习惯来产生感觉。
一般的台球爱好者在学习技术的时候。都本末倒置的追求感觉。而没有意识到感觉是需要本能来支持的。
这样子说明,大家不容易理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明:
所有的台球爱好者,都在研究比方:怎么瞄准会更准?怎么发力可以打的更好?怎么下塞可以打的更准?什么姿势可以打的更好?
这样的想法方向,本身是没有错的,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些想法观念,对于台球技术根本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应。而是必须让身体拥有这些能力之后。这些东西才会帮助我们打好台球!
因此这些观念必须改变一种思维态度:
我们怎么样拥有更好的感觉,可以更精确的进行瞄准?我们怎么样拥有更好的发力,可以打的更好?我们怎么样拥有更好的下塞能力,可以将母球控制的更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姿势的支持,使我们可以打的更好?
“拥有”;在这里,实际上就是锻炼!所以。台球技术的追求内涵应该是:
我们应该如何锻炼自己,才能够使自己拥有更精确的瞄准能力?
我们应该如何锻炼自己,才能够使自己将塞球应用的更好?
我们应该如何锻炼自己,才能够使自己拥有更好的发力方式?
我们应该如何调整锻炼自己,才能够让姿势更合理的支持我们的打击?
(姿势不是摆出来的,姿势也是需要在锻炼之后,形成本能,才能够合适的支持我们打击的需要的)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能够明白台球技术为什么这么难了!
我们不止在刚开始的时候,用错误的方式培养自己,以至于自己培养出了不好的习惯。而在我们追求改善自身习惯能力的过程当中,我们又一味的追求外表感觉。而没有从根本上修正自己不好的习惯。
台球难的也还不只是这样:
根本就没有一套合理完整的经验,能够帮助大家来修正自己的习惯!
现在,我有这样的经验,也有不算差的表达能力。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
应该从哪里开始?
我的理论,在2009年就已经完成了。可是没有人看得懂,更不要说有人能够利用它来提升自己的技术了!从那时候开始,我总共进行了三次重新编辑。章节从27章扩充到了43章。但是,还是没有人看得懂。看得懂的基本也不需要了!
因此我在博客上开辟了台球讲武堂系列。以聊天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来逐步说明台球技术的因果关系。但是这个系列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7个章节了。我仍旧面对“应该先说明什么”的困境。
因为接下来要说明的还有六个部分:
1、台球技术在身体内是如何形成的!
2、台球器材的基本物理特性!
3、如何成为高手!
4、优化幻化的进程!
5、如何锻炼自己!
6、练习手册!
这实在是头疼的问题:
如果说明物理原理,大家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对于技术的关系!如果是说明基本物理原理,大家又不知道它和台球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明优化和幻化,大家又不能将它和台球技术联想在一起。如果是说明如何锻炼自己,大家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如果要说明练习手册,大家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子做!如果要全部一起说明,大家的脑容量又不足以消化这些东西!
唉!台球不仅对学生难!对老师更难!
这些内容说到这里,说的都是道理!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大家能够稍微的体会看见这些东西!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大家真实的接触到这些东西呢?
前面曾经说过:有些台球爱好者的进步,是通过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中的感觉,而产生修正自己习惯的认知的。
那么我们就从如何感觉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开始吧!
前面也说过,有些人在瞄准的时候,心中所感觉的力量是停止在球杆接触母球的点的。这种方式是无法感觉到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的。只有在瞄准的时候,自己先假设力量已经通过母球。那么在球杆接触母球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感觉到这个过程!
现在,我们用图形来表示这个不同点:
如左图所示:一般人在刚开始练习台球技术的时候,都是感觉球杆停止在母球的前面,然后再来估算母球的路径,然后进行瞄准。
如上右图所示:这是有些高手瞄准的方式,在瞄准的时候,就假设球杆已经经过母球(瞄准的时候。假设球杆已经将母球推动一点点距离,如图多了一段由A到B的行程)。这种瞄准的方式可以产生几种现象:
1、前面说过,在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中,球杆会牵引母球。这种瞄准的感觉,其实就是预设球杆牵引母球的方式。因此瞄准的可信度比左图的高。
2、这种瞄准的方式,由于已经延伸了球杆的击打母球的距离。因此整个发力能够比较完整。
3、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是无法用大脑来感知的。必须透过本能来感知。这种瞄准方式,由于已经预知了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因此我们的身体非常容易就感知到这个过程!而感觉到这个过程,是台球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4、这种瞄准方式,可以跨越母球的体积限制,使身体形成错觉。最终形成可以以球杆方向来进行瞄准。甚至还可以转换成更高的感觉层次!
前面说过。有些人就是透过这种感觉,产生对自己技术的修正的企图和能力的!而且,这种感觉,在没有进行全面修正习惯的时候,也是初学者进步最为便捷快速的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原理,让大家理解台球技术存在、与存在价值的方式!
在我们进行这种瞄准方式的时候。有三个细节非常的重要。这三个细节我将它称为“瞄准三过”。
1、瞄准的时候假设球杆已经通过母球: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架桥点对于母球路径之间的关系。2、要假设力量已经通过母球:这样子,在我们进行发力的时候,才有遵循的依据,不会胡乱发力。
3、心要过: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记忆比且分辨每一次打击所产生的效果。最终形成完整的瞄准打击能力!
当我们进行瞄准的时候,虽然球杆并不能实质性的通过母球,但是我们可以预设球杆已经通过母球。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发现,必须调整架桥点才能够实现准度。
这种方式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细微的调整能力,当要对母球进行走位控制的时候。就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如果没有表现在失误上,也会表现在母球的走位控制上。
事实上,这种瞄准方式是所有台球高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在这里,我们先不要过多的叙述这些细节。
我希望球友能够去试看看。因为,这种基本的感觉,是认识更高深的技术的锁匙。是为自己的台球技术打开一扇通往巅峰的门!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5、23于台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台球讲武堂(4)控制力量为什么会失去准度
控制力量为什么会失去准度
理论上来讲,如果我们是使用中杆来对母球做加速的动作,不管我们赋予母球多大的力量,都不会改变母球的行进路径。也就是说,都能够准确的将子球打进袋口!
如图所示: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我们的架桥点非常正确,而且发力打击母球的位置也非常的正确。发力过程中也正确的维持球杆的方向。那么,不管我们以什么样大小的力量,都不会改变母球的行进路线!
然而,这只是理论罢了!实际打击的时候,这种打击关系,根本就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原因有三个:
1、球杆在接触母球之后。如果两者的相对关系改变了。哪怕是只有非常微小的改变,也非常容易因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而放大两者的关系,最终还是可能打击出具有非常强烈旋转的母球!(我们在冲球的时候非常容易打击出强烈旋转的母球,就是这个道理!)
2、由于球桌的台布具有摩擦力,因此在不同距离的时候,母球所得到向前滚动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而且当母球速度不同的时候,得到的滚动的力量大小也是不同的。因此同样一个没有旋转的母球,在不同距离的状态下,如果想要维持母球不会滚动是需要抵消母球从桌布上获得的力量的!也就是说,需要赋予母球一定的,向后方旋转的力量。
如果我们赋予母球这种力量,就变成低杆了!
3、理论上是这个道理没有错。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在进行打击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参考依据的。不管我们如何摆放,这个架桥点还是根据我们的判断决定的。我们在瞄准的时候的凭借,其实就是由我们的本能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幻化)。刻意的追求这种中杆,还不如将因为距离所产生的变化,直接植入在我们的本能当中。
这样的锻炼可以使我们更加轻松的面对,因为距离产生的变化。而且也更加具有训练的效率!
这意味着我们的中杆其实就是一种习惯!
实际上,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不承认,我们的中杆,就是一种习惯!
既然我们所使用的中杆,它的架桥点不是在母球运动的路径上,而且我们的球杆也不会刻意去维持这个方向。这代表。如果我们瞄准目标球之后,再来改变我们所使用的力量大小的时候。母球的运动路径就会受到改变!
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于有了准度之后,在进行母球走位控制的时候,为什么会失去准度的稳定性,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吧!
旋转我们先来基本上认识一下,不同的力量,为什么会改变母球的行进路径:
如图所示:当我们利用不同力量大小对母球进行击打的时候:力量越小,母球受到的偏移分力就越小
(如图A所示)力量越大,母球受到的偏移分力就越大(如图B所示)。
因此,当我们瞄准好进球点之后,再来改变我们原先计划的力量大小的时候,会打不进目标球!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然而,真的使得母球的走位控制变得困难的原因。还不是这么的简单!现在我们稍微理解一些这种差距的由来,和发生的原因: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球杆在接触母球的过程中。改变球杆的方向也会改变母球的路径!事实上,这种改变球杆方向发力方式,就是一般我们所认知的“杆法”。
但是,这里面却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种杆法在瞄准的时候,感觉(凭借)是不同的。
比方:如果我们刚开始用穿透来进行瞄准,发现塞球不够强了,或者是母球的速度可能过快了。因此需要使用一点拨杆来进行打击。这时候的架桥位置,和架桥高度是不同的。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台球最难的地方在这里了:如果我们没有重新设置架桥点,与架桥高度。一样也能够准确的将子球打进袋口。诞生,但是母球所获得的力量是不会等量增减的。
这是所有台球人最不能理解与改善的问题!
照道理,如果现在我们准备的力量是30%。结果发现力量大了,只需要28%的力量。那么,只需要减少2%的力量就可以了。同时把母球得到的旋转比率提升一些。然后重新在进行瞄准。这样不就可以满足这次的打击!
然而,实际上却做不到!
这个问题是所有台球人最无法理解与克服的问题!
前面说过,学习台球技术的人,在逻辑推演及判断上面的能力是非常好的。这样的思考判断对与台球爱好者来讲,根本就是在简单也不过的事情了!
那么,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
前面也说过,准度练习是一种“定性练习”。打台球的人,不管是在练习准度,或者练习高低杆,塞球。其实所使用的力量方式,都会不经意的被限制在某些条件之下。
换句话说:打击者其实自己能够真正控制的力量,旋转是非常非常的有限的。
正如前面说的,瞄准是一种“感觉”。一般台球爱好者由于没有经过一些能够精确应用自己力量,或者旋转的练习,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建立起一种连续性的分割能力!
我们现在举例举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式:
1、如果我们的力量只有3种习惯的大小,我们的塞球强弱只有3种习惯大小。那么,我们能够使用控制的打击模式只有3*3=9种模式!
2、如果我们的力量有10种习惯的大小,我们的塞球强弱有10种大小。那么,我们能够使用控制的打击模式只有10*10=100种模式!
换句话说:在第一种水平之下,我们能够实际控制准度和走位的模式只有9种,超过了这些习惯以外的模式,就是我们无法适应,和利用的模式!
有一些台球爱好者,通过球形练习等等方式,可以把控制的层面扩充到比方6*6=36种。这样的竞技能力已经非常的强了!
但是,如果想要达到第二种:10*10=100种的状态。是需要完全不同的练习过程的!
1、首先必须锻炼自己发力的细节,使自己的力量能够更为精确的划分。划分的细节不是只有力量的大小,还包括力量的形式。比方:球杆整体的动作长度。手肘力量所使用的比率。手腕力量所使用的比率。手腕所使用的时机。甚至是球杆接触母球之后的变化等等。
2、必须习惯产生母球每一种旋转的方法,特性,以及应用的时机!除了前面说过的拨杆,穿透和司登之外。还有诸如:托杆,瞄左打右,角度等等!而这些杆法是可以结合使用的,比方托杆司登,托杆拨杆等等!
实际上是不存在10*10=100的这种观念。因为一旦我们进行这样的训练。就不会受限在这些控制范围之内。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做某种意义的划分的。
比方塞球:我们需要远中近三个基准点,来使自己习惯距离与桌布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另外,我们还需要这种不同的距离来使自己习惯球杆和母球行进路线间的夹角变化!
这些东西,光听就会头疼!
我想许多的台球爱好者最为好奇与不解的一件事情就是:
如果,我打击出去的母球,具有合理的力量大小、旋转和精确的路径。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将球打的很准,而且能够控制母球?
是的!这是没有错的!
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够打出这样的母球。这样的行进路线?
因此,我们练习的目的,就是如何使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能力,不是吗?
台球技术,说的不是道理。说的应该是:如何使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
这些文章到母球为止,并没有教大家如何打好台球。
实在是要说服球友认识到问题,正视问题。才是最困难的问题!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5、21于台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台球讲武堂(20)进步的关键
当我们学习台球的时候,有机会总是尽可能的希望能够得到高手的指导。但是,每次当这些高手说出自己的看法感觉的时候。总是没有人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
戴维斯说:打好台球需要从脚尖开始做起!
结果被解释成:可以用脚尖瞄准!
奥沙利文说:握杆的时候,必须用整个手掌握杆!
结果被理解成:不可以用手腕发力!
每次在教球的时候,总会有人拿这些世界冠军的名言来和我们争辩!
你看那谁、谁、谁。手腕不是没有后背吗?
咋都说不清楚:练习是为了锻炼自己,打球是利用我们练习的成果。
结果更惨:这句话被理解成:这种方式,只适合练习,不适合比赛?
前面我也说过:打台球的人,愚蠢的惊人!
台球人在学习台球技术的时候,是多么的无知蠢顿,确实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但是,能够责备这些人吗?
为什么不能?
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我,还没有人真正理解。台球技术的进步,其实是需要自身本能提升才形成的。
所以,不管我们具有多强的逻辑推演能力也好,多么精细入微的观察能力也好。对于台球技术的进步,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有意义的是: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推演结果,或者观察结果来建立自己的锻炼方式。这是实际上让我们台球技术进步的关键!
前面也说过一些能够是自己进步的方法。比方分段发力练习,三过等。但是,这些练习的内容,确实很难与我们的技术联系在一起。
关键问题在哪里?
这些都是一种锻炼的方式,在锻炼取得一定成果之前。这些练习对于技术完全没有帮助。
那么是不是有什么更为简单,影响更为明确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来顺利的练习台球技术?
是的,当然有!
但是,在说明这些东西之前,还得再废话一番!
“不要急”。就当是第一堂课吧!
所谓的技术:就是很好的利用我们的大脑能够主导的本能反应!
学术一点的说法就是:所谓技术,就是由行为意识主导本能反应的一种成果!
这里面延伸出一个练习的指导方向:技术需要的本能反应的建立,需要由行为意识来主导。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基于行为意识的需求才形成特定的“本能反应”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到非常的矛盾?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前面说过:本能反应是身体基于环境需求,支持身体的一种现象。其形成的原理,就是经过不断的简化身体讯息的传递方式,以及加强动作部位的组织强度。来形成对于特定任务的完成能力的。
这个过程我们称为“优化”。
当身体形成优化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得到的讯息,会与我们存储在大脑的讯息进行比对。比对的结果,会反馈回到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官根据这些经由大脑比对判定的结果,与自身的观测习惯做比较,因此会形成一种特定的错觉(观察模式)。利用这种错觉,我们可以非常精确高效的引导我们的动作部位,完成动作。这种错觉的优化过程,我们称为“幻化”。
这种错觉不仅仅发生在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发生在我们的触觉系统。比方一些台球爱好者,能够感受到球杆似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人杆合一)。就是属于这种错觉。
因此,我们打击台球需要的幻化(错觉、感觉),是由我们本能的优化形成的。当我们的打击动作完成之后的结果,也会反馈到我们的大脑,并由大脑对本能和错觉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会反馈到我们动作部位的优化过程当中。使我们的本能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趋近于完美。
换句话说:本能形成幻化,幻化引导本能。动作的结果则提供本能修正的参数。
因此,台球技术想要进步,有三个方向:
1、由本能形成幻化:最典型的就是分段发力训练。
2、由幻化引起本能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前面的“三过”。和后面即将说明的“长台低杆”。
3、创造近似的打击条件使本能得到修正的方向:代表方式是:“试击”以及“前后同点:。
前面两种在前面的内容当中都已经有非常多的描述。因此练习的方式和细节,这里不再做说明。但是为了更完善的描述这些方式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这里还是稍微做一些说明。
一、分段发力:
所谓的分段发力练习。主要的目的是练习发力的连续性。这种能力对于台球技术而言是最好的。对于本能的形成条件,也是最符合台球打击条件的自然原理。初级台球爱好者而言,由于还没有调整自己呼吸心跳的能力,因此在练习这个发力的时候,身体的符负荷太大,效果不彰。但是对于技术已经达到非常高端的台球爱好者而言,这个练习是通向巅峰必经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道理是:连续发力能够提供球杆接触母球时,更为充分的时间。因此对于意念的执行能力更好。(请参考前面的内容)
二、三过:
三过的主旨是让自己的动作重心前移。使重心处在球杆击打母球过程的中心位置。
在这篇文章当中,这个练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练习者能够感受到球杆与母球的接触过程。进而形成虚拟来使得本能进行优化。
在我们进行实际打击的时候,在进球点不容易锁定的时候,也会用这种方式来约束打击条件,使得杆法定性。这样也可以提高对进球点的锁定能力。
三、试击:
所谓的试击,就是虚拟一次打击的效果。
试击和三过有一点不同!试击是验证整个打击准备的正确性。而三过单纯的为了追求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是为了锁定母球的能量特性。
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看见高手在准备打击的时候的运杆的动作。当成是瞄准。这是不对的。高手打球,没有”瞄准“这个东西。
高手在瞄准准备阶段的准备有两个部分:
1、试击:利用每一次试击的效果来验证自己准备的方式。然后选择其中一次的效果来作为打击的依据。试击分为两种阶段:
A、长试击:第一次的长试击是建立重心及动作的开展度。以后的长试击才是验证自己准备的依据及效果。
B、短试击:短试击主要的作用是建立手腕发力时间,和决定腕力使用的多寡。是属于母球能量特性的确定。这也有两种情形:
a、以手腕为发力主体的,短试击主要是对进球点进行锁定。
b、以手肘为发力主体的,短试击主要是匹配发力形式。进球点是由手肘进行锁定。
2、锁定:锁定的目的是固定打击的程序。当试击验证的效果有了结论之后,这时候就要开始进行发力了。因此当准备发力的时候,要固定自己的打击条件。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锁定“。由于母球的移动控制,是建立在母球打进子球之后。锁定的依据是将目标球打进袋口。其他的条件才会存在。因此一般我们都将锁定,定义为:锁定进球点。
在这篇文章当中的试击。主要的用意是以这种准备过程的重复性,来建立身体分辨打击条件的手段。通过这种练习方式产生的需求,来使自己的本能得到提升。
四、前后同点:
所谓的前后同点是在球杆处于瞄准时候的前端位置,和处于回杆的最后位置的时候,能够用相同的杆法,同时都能够瞄准进球点。
前后同点练习最主要的目的,使自己拥有调整架桥点的能力。通过对架桥点的调整,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的对目标球的进球点进行锁定。
前后同点的练习方式:前后同点的练习方式,只有一个要素:相同的杆法,在前端和后端,都能够同时瞄准进球点。至于需不需要和三过结合,这是确定的。但是这种练习的目的非常的单纯,就是为调整架桥点创造需求。
这是最不会影响自己已经存在的打击能力的一种练习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由于架桥点的正确性得到提升,球杆的方向得到约束。因此直接能够提升我们的准度。对于初学者,可能更为合适!
(前后同点在母球接近库边的时候,进行瞄准,具有非常好的成功率)
五、长台低杆:长台低杆由于细节很多,因此在后面的文章中独立说明。
在台球运动当中,能够准确的将目标球打进袋口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包括由母球体积引起的变化、由球杆击打母球形成的相互位移、由桌面摩擦产生的旋转、由旋转与桌面作用产生的偏移等等。
这个过程复杂到完全无法单纯的利用大脑来完成计算与指挥。实际上,不管技术多好的台球高手,大脑所能够指挥的部分也少的可怜。最多就是影响打击的结果而已。因此台球运动的打击任务,几乎完全由本能反应来完成。所以,台球技术进步的关键,也就是我们对于本能反应的锻炼成效。
然而,过去我们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过去在学习台球技术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技术能够得到进步。一定是由于我们的思想,或者环境,产生了某种引导作用。激发了适合打击任务的本能反应的形成。
绝大部分的台球好手,都是经由三过、长台低杆与前后同点来形成本能的。
其中,三过提供了球杆与母球接触的时间,促使本能得到优化的空间。而前后同点则提供了调整架桥点的依据,创造了打击者本身对于球杆方向和母球路径之间的变化的理解与应用。长台低杆则是全面克服过程中引起本能的建立需求。
试击在此之前,纯粹只是打击者在准备打击时候,建立打击条件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应用。只有在达到某种程度打击能力的时候,才存在的应用方式。
而分段发力。则是整合发力部位的手段。目的是使自己的力量具有更好的连续性与具有更好的切割能力。其相对效果就是是自己的意念得到更好的执行力。
这些准备的方式,在瞄准准备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也可以帮助打击者建立更可信的打击依据。
从我的观念出发,我当然希望读者直接练习分段发力。因为这样子可以直接到达台球技术的对高端。
但是,这种锻炼需要多大的信心和毅力。实在难以言喻!
因此我希望借由这些简单直接的练习。来带引读者,认识台球!
踏上进步的道路。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6、13于台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台球讲武堂(22)长台低杆
高手在进行瞄准的时候,大部分是利用我们重心的延伸线来进行的。这个延伸线是经过不断的优化,幻化产生的。
在这里,可能大家会好奇,这条延伸线是什么东西?现在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我们可以用球杆锁定进球点,也可以用手腕,手肘锁定进球点。但是,这些锁定的基本是“把球打进”。并不会包含母球走位控制的参数。真正能够整合准度和控制的,是由我们幻化出来的“重心的延伸线”来实践的。
因此当我们对进球点进行锁定的时候,还必须与这条重心線重叠。这时候才能够同时实现准度与控制。
如图1所示:我们在这张图上面,看不出任何的意义,因为只有打击者本身知道其中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球杆的方向和进球点实际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们知道仍然能够把球打进,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觉。我们知道母球会朝向前方运动。最终把球打进。这种感觉因为正好接近我们重心的前方。因此叫做重心的延伸线!
重心線的方向和球杆的方向是存在角度的。但是两者分别都可以用来锁定进球点。身体在处理这种矛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主从关系。
重心線存在的因素是母球与球杆的夹角关系。是匹配母球旋转的依据。因此,如果以重心線为瞄准的依据。母球的控制会比较精确。而球杆的锁定是将力量投送到进球点上。因此,如果以球杆(或者手腕)来锁定进球点。准度会比较稳定。
因此,如果想要同时实践准度与控制。这两个感觉必须能够重叠!
(这个东西,就是高手在瞄准试击时候调整最多的东西)
身体能够明显感觉这条重心線存在的依据,是经过不断的重复锻炼的。这种锻炼的基础就是力量坚决的投向前方。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后,这条重心線可以跨越母球的体积。使这个重心線变成一个带有能量的,无限小的点。连带的,也会促成动作部位在锁定过程中,忽视母球的体积。所以,这条重心線的精确度,直接可以提升准度。
也由于重心線与动作部位都能够对进球点进行锁定,因此当所有的打击准备完成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将锁定的方向确认。根据前面的内容说明。真正发力打击的时候,我们是将进球点的锁定。转移,固定在动作部位的。这样可以比较可信的将目标球打进袋口。
当我们在瞄准准备阶段,如果能够将这条重心線的方向,准备的更精确,那么,动作部位对进球点的锁定能力就会越好。
重心線当然是可以调整的。但是,重心線的建立,主要是在我们进入打击区的过程中。而不是瞄准的过程中。换句话说:母球的走位控制,是在我们进入打击区之前就预设好的。而不是在我们趴下去瞄准的时候,才建立的。
由于这条重心線的精确度,能够影响我们对于对进球点的锁定能力,因此,我们就需要锻炼这条重心線。
如图2所示:
两个目标球分别是黄线所示的红球1,及白线所示的红球2。
在图上清晰的表达了一个重要讯息:红球2的视野夹角比红球1的视野夹角来的更小一些。更小的视野夹角,表示打击者的动作姿势调整必须更加精细。
但是,这也同时也反射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手腕能够在发力过程中改变母球的路径,因此远距离的打击,架桥点涵盖的范围就更大了。对于架桥点的精细度要求也就降低了。因此一般的选手,在进行长台打击的时候,由于没有经过更为精细的准备预设与调整练习,因此打击的准度,几乎完全依靠手腕的灵活性来维持。这样,就会失去对母球的控制能力。
当我们进行长台打击的时候,只有低杆对架桥点有精确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就需要经常性的练习长台低杆。来收敛手腕的控制范围。使得自己对于架桥点的要求更高。这样子,技术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然而,在进行长台打击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拥有很好的准度,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更长的接触时间,来对母球进行打击。
这个道理就好比步枪和手枪的差异一般。越长的管径,能够形成更为精确的路径。
但是,球杆与母球越长的接触时间,表示母球路径受到球杆的影响更明显。又由于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是在母球的路径上面。因此打击者可以更为清晰的感觉到这个接触过程。这个现象,对于发力细节的感知帮助也特别大。因此经常练习,可以非常快速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台球技术。
又由于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延长,因此必须降低球杆的初速。进而引发对发力方式的修正需求。这个作用也直接导致技术的进步。
综合以上各个说明,我们可以确定:长台低杆的练习,是台球技术最有效的进步方式。
在这里,我们还要说明一个问题:
如果在近距离的时候练得非常非常的准,那么。在打击长台的时候,长台的准度会不会得到提升?
答案是否定的:不止不会提升长台的准度,还会降低长台的准度!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张图:
如图31所示:
由于母球的路径,与母球接触子球的进球点之间存在角度。这个角度,在母球距离不同的时候,角度是有变化的。距离越近的时候,这个角度越大。
前面说过许多,关于我们的打击能力,是由本能来建立的。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无法分辨这个角度的,只有本能才能够分辨这个角度。因此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在进行长台打击的时候,容易将球“打薄”。就是这个道理。
从近距离形成的瞄准习惯,不能引用到远距离。而从远距离延伸的习惯,也不能引用到近距离。
必须让身体具备分辨这种变化的能力。才能够将从远距离练习的精确度,应用到近距离当中。
而长台低杆练习,正好能够精确的提供身体辨识距离的参考依据。对于技术的提升,不言可喻!
也正因为练习长台低杆,实际是在调整我们的打击发力习惯,因此会觉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晕眼花。因此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没有面对这种练习的勇气与决心。这也导致了台球技术进步机会渺茫的原因之一。
其实,台球技术进步的方式方式,是可以从各个方面形成的。可以是单独的突破方式,也可以是共同协作的结果。但是,不管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跟自己的习惯对抗。
如果练习者具有更好的逻辑推演能力,能够更加勇气的去面对自己的不良习惯,技术成长的弧度。也越大。
台球要打的好,除了天分,更多的是“勇气”。
考验的是我们在面对一种耗时耗力的验证过程!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6、14于台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球准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