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身高属于数量性状基因座,请用医学遗传学解答,谢谢!

《医学遗传学综述》
安徽中医学院本科生医学遗传学论文综述论文题目:中文英文 专业 2010学号姓名完成时间 ********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 ------班1.论文样式:论文题目(中文)论文题目(英文)作者(中文)作者(汉语拼音)摘要(中文)摘要(英文可无)关键词(中文)关键词(英文)正文前言1 第一段标题第一段内容2 第二段标题第二段内容22.12.11 *参考文献[1][2] 2.论文形式要求:1)论文字数 〉2000字2)论文题目(包括主标题、副标题)中英文3)摘要(中文)100-300字摘要(英文)可无3)关键词(主题词):3-5个4)正文:要求分段,有段标题5)参考文献要求:英文文献 ≥3篇近3年文献 ≥3篇总参考文献 ≥10篇教材著作引用 ≤2篇[1][2]正文中参考文献按先后顺序标[1][2]等,正文中要用上标(格式—字体—上标)。6)封页要求:见封页7)标题页字体大小自定。正文打印5号字,提倡打印。A4纸排版、打印。打印的论文除交纸质稿,有电子稿可发到我的邮箱:.cn 3.论文大标题如下1)男性不育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2)先天性畸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3)习惯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进展4)男性不育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4禁止同学相互之间抄袭,禁止大片段(超过200字)抄袭原文,甚至整篇文章抄袭,一旦发现即为零分。每一届都有几个同学抄袭作为零分处理。再次抄袭视为作弊,以后不给补考! 5论文文献格式参考文献[1] Lei Y, Sandra E P, Stefania P, et al. Anti-angiogenic gene therapy of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prospects[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66.[2] 陈志峰, 刘少祥, 侯浚.癌瘤概念的再认识与中医治疗研究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杂志, ):368-370.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论文综述论文题目:中文英文 专业 2015学号姓名 ********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 ------班1.论文样式:论文题目(中文)论文题目(英文)作者(中文)作者(汉语拼音)摘要(中文)摘要(英文可无)关键词(中文)关键词(英文)正文前言1 第一段标题第一段内容2 第二段标题第二段内容22.12.11 参考文献[1][2] 2.论文形式要求:1)论文字数 〉2000字2)论文题目(包括主标题、副标题)中英文3)摘要(中文)100-300字摘要(英文)可无3)关键词(主题词):3-5个4)正文:要求分段,有段标题5)参考文献要求:英文文献 ≥3篇近3年文献 ≥3篇总参考文献 ≥10篇教材著作引用 ≤2篇[1][2]正文中参考文献按先后顺序标[1][2]等,正文中要用上标(格式—字体—上标)。6)封页要求:见封页7)标题页字体大小自定。正文打印5号字,提倡打印。A4纸排版、打印。打印的论文除交纸质稿,电子稿可发到我的邮箱:3.论文内容1)肿瘤治疗的新进展(治疗方法、技术、思路等)。2)有关肿瘤的新发现(蛋白、基因、药物、靶点等)。3)某种肿瘤研究的新进展。4)其它任何与肿瘤有关的内容。4.论文大标题举例如下1)纳米碳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进展2)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3)苦参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4)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5)抑癌基因TP53及新家族成员TP63和TP73的研究新进展6)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技术——靶向基因治疗5. 禁止同学相互之间抄袭,禁止大片段(超过200字)抄袭原文,甚至整篇文章抄袭,一旦发现即为零分。6. 论文文献格式参考文献[1] Lei Y, Sandra E P, Stefania P, et al. Anti-angiogenic gene therapy of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66.[2] 陈志峰, 刘少祥, 侯浚.癌瘤概念的再认识与中医治疗研究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杂志, ):368-370.
医学遗传学论文综述——多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病系统解剖糖尿病专业:*** 学号:***** 学生:****【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极广,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逾1.3亿,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免疫病的比率,在发达国家高达2-5%,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5%,居世界第二,并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糖尿病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多基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预防、诊断标准和治疗方面系统介绍糖尿病。【关键词】:多基因遗传(Polygene)基因损伤(Genetic damage)三多(Sanduo)血糖浓度(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糖尿病的并发症(Diabetes complications)基因疗法(Gene therapy)一:糖尿病的多基因发病机制(Diabet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ultiple genes)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控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基因因素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二:糖尿病的症状表现(Diabetes symptoms)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然而,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具有这些症状。(l)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3)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4)消瘦: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三:糖尿病的预防(Diabetes prevention)针对我国糖尿病上升趋势,专家指出:1,肥胖; 2,常喜欢空腹吃甜食;3,常出现多汗,尤其是面、颈、手、足等局部出汗多,常有饥饿、头昏、心慌以及低血糖现象;4. 无原因的全身皮肤瘙痒,有时表现为肩部,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感;5. 皮肤易生疖(如何治疗疖)、痈,伤口和皮肤感染愈合慢;6. 无原因的视力减退,视觉模糊,或出现白内障、青光眼,且发展很快; 7. 常有排尿困难症状,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以外,应警惕患糖尿病的可能;8. 无原因的倦怠、乏力,即使处于休息状态,身体也感到十分疲倦;9,血压高和高血脂,及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的妇女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具有两条以上,即要注意排除隐性糖尿病的可能,应该及早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对于那些缺少运动、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群,定期做专业的糖尿病体检也是非常必要的。四:糖尿病的并发症(Diabetes complications)急性并发症的形成原因:急性并发症一般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乳酸性酸中毒以及低血糖。慢性并发症的形成原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患的都是慢性并发症,按病因可分五大类:血管类病变、神经类病变、代谢类病变、免疫系统病变、综合型病变。并发症的危害:单纯的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可怕在于它能够引起失明、瘫痪、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冠心病、脑中风死亡等严重疾病,是糖尿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五:糖尿病的治疗(Diabetes treatment)1: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其实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 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术、重大精神负担时,要及时正确处理。总之,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2:饮食治疗(Diet therapy)中外治疗方案均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为主。据临床实践证明,这种饮食结构对糖尿病病人的胰岛功能并无益处,而高脂肪饮食还会加重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高蛋白饮食则会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增高。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3:运动治疗 (Exercise therapy)运动疗法是依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和疾病特点,利用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 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将在下面列举的锻炼法中具体阐述。在 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更为重要。4:药物治疗磺脲类( Sulfonylurea drugs)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现已发展到第三代,仍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最。5:中医方法(TCM methods)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优势,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西医也采取个体化治疗方式,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使用不同的药物以及所用药物剂量的个体化,但目前所拥有的药物不足以对引起糖尿病的各种致病因素起到完全治疗作用。对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代谢异常也无法完全控制。尽管目前使用的降糖药物降糖机制不同,但总的来讲无非是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葡萄糖的消耗量;减慢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等使血糖得到控制,究其本质还是一种对症治疗。同时不论患者是何因素引起,症状如何,都只能从上述药物中进行选择,其采取个体化治疗的空间相对较小,只能从药物剂量上予以调整。从表1、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辨证还是辨症,中医药的选择余地均较西医大。中医临床上有的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三消[1];有的将其本证分为6型[6],甚至9型[3],在此基础上再行加减,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病因治疗的效果。如血糖不降加石膏、知母;尿糖不降加生地黄、天花粉、乌梅;尿酮加黄连、黄芩[4];尿赤加淡竹叶、车前子;夜尿加菟丝子、益智仁[5];高血脂加山楂、何首乌;高血压加钩藤、地龙[6]等。根据病情施治,对于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疗效肯定。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为综合治疗,目前认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引起高血糖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基础上综合多种因素的后果,其中以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与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环节,其次为β细胞本身缺陷[7]。持续高血糖所致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反应及肌醇储备耗竭、多元醇通道开放[8]、自由基生成异常等[3]构成了糖尿病器质性并发症的发病基础,致使血管、神经损害引起诸多并发症。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主要应用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酮类等药物进行降糖治疗,同时应用降脂药、维生素等,并针对各种并发症予以对症治疗。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疗效,如长期使用胰岛素有些患者会产生胰岛素耐受,应用磺脲类药物也可出现继发性失效,且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长期服用易对肝肾等引起损害。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许多研究显示,其治疗机制是多方面的,有些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9];有的可对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进行双向调节,使之趋于平衡[10];有的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11];有的可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12]。有资料显示:黄芪、葛根、麦门冬、山药、黄连、地骨皮、地黄、五味子、天花粉均有降血糖作用[13];生黄芪、生地黄等具有降低抗坏血酸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酶含量,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作用[13];枸杞多糖具有保护β细胞[14]并使NIDDM患者红细胞脆性恢复正常的作用[15];葛根、地黄、人参[16]、大黄[9]对高糖状态下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基化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黄连[9]、丹参、葛根、芍药、川芎[17]具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作用,可抑制山梨醇生成。丹参可改善循环,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抑制过氧化物的产生;桃仁、红花、水蛭、地龙等均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8]。可见中药具有多种治疗作用,针对糖尿病及其变证同时施治。表3、表4所示用药规律亦与现代研究相符,诸药合用,相互补充,同时以不同机制起到治疗作用,并能延缓并发症的出现。[7][8]六:糖尿病新知(Diabetes News)糖尿病基因疗法新进展(Advances in gene therapy of diabetes)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大家知道,糖尿病的起因除了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有关外,还因为基因上有缺陷所致,尤其1型糖尿病是这样。因此寄希望于改善基因的手段,以防治糖尿病,所以出现了基因疗法。糖尿病的基因疗法有好几个途径。目前研究得较多也比较实际易行的是体内基因转移,具体来说就是用胰岛素基因治疗。即在机体的胰腺外组织建立生理模式调控的胰岛素分泌,以达到持续、稳定、有效地控制血糖。如果此种方法圆满成功,有可能一次治疗就治愈了糖尿病,全世界正在朝此方向努力。要知道,糖尿病的发病确与体内有易感基因或有缺陷基因存在有关。但要改变这些基因谈何容易。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缺乏,除了用基因疗法来防止其发病外,更实际的是上述的体内基因转移。而2型糖尿病除了胰岛素分泌异常外,还因为胰岛素抵抗,这就更复杂了。因此糖尿病基因疗法的研究,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进展并不很快。 上述的体内基因转移首先要找到能改变基因使之产生胰岛素的靶细胞。研究结果认为肝细胞最合适,因为它与胰岛都是消化道细胞,对食物的关系很密切,肝细胞内有许多必须的酶。其次要制造出改变肝细胞基因的武器,即人胰岛素基因。经过多次研究得出一段DNA,他们称之为S14。S14在肝细胞中对葡萄糖有反应,可因进餐与否及胰高血糖素多少而有调节。再在此S14上连接一段人前胰岛素原启动子DNA,称之为S14Ins。当这一段DNA植入肝细胞中后,在培养基中可以发现产生了胰岛素。以后将S14Ins注射到糖尿病模型大鼠,可见血糖下降,糖耐量恢复正常,进食后胰岛素升高,空腹时胰岛素正常。将S14Ins用于正常鼠,则一切如常,并不产生过多胰岛素,也不产生低血糖。这就是基因疗法与降糖药的不很可惜,到目前为止,用S14Ins治疗的大鼠在注射后8~10天内血糖正常,以后又上升,效果消失。为何消失原因不明,可能因免疫反应所致。因此基因疗法的疗效对大鼠是如此,更不可能应用于人类,至少在几年内不可能。参考文献【1】王望九 主编 医学遗传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2】初开秋,周淑华.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陕西医学杂志,5.【3】池莲祥,黄绵清.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血糖监测中的价值.临床医学,):56.【4】关子安.《现代糖尿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0 244,248 249【5】邓海清,潘朝霞.《金津玉液汤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1 22【6】徐佩英,陆灏,张明.《益气养阴方治疗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 21【7】朱钦,钭柳芬《.中药治疗Ⅱ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继发失效33例.》湖北中医杂志,):【8】加拿大的Wong教授《第9次全国糖尿病学术大会》2003年10月
分子遗传学综述【摘要】: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关键词:医学 分子 遗传学 发展 内容 研究方法 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分子水平描述的遗传体系或其组分的情形。狭义地说,它是研究遗传机理的分子基础以及受遗传物质控制的代谢过程。从分子水平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确认后迅速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随着对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人们能够从主要生命物质结构的分予层次上得以合理地解释基因复制的机理、信息传递的途径、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运动形态,从而使整个遗传学的研究由形态描述、逻辑推理为主,转变为以物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为分析着眼点的新的发展阶段。分子遗传学的目的在于阐明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机理,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基因的本质、表达、传递及其调节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核质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从分子层次为探索生物发育、分化和进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说明和实验手段。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遗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的应用。 一、 发展简史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用基因重组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中的基因精细结构,其剖析重组的精细程度达到DNA多核苷酸链上相隔仅三个核苷酸的水平。这一工作在概念上沟通了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关于基因突变方面,早在1927年马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就用 X射线等诱发了果蝇和玉米的基因突变,但是在此后一段时间中对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进展很慢,直到以微生物为材料广泛开展突变机制研究和提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以后才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碱基置换理论便是在T4噬菌体的诱变研究中提出的,它的根据便是DNA复制中的碱基配对原理。美国遗传学家比德尔和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根据对粗糙脉孢菌的营养缺陷型的研究,在4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它沟通了遗传学中对基因的功能的研究和生物化学中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按照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中心问题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信息究竟以什么形式储存在DNA分子结构中,这些信息又通过什么过程从DNA向蛋白质分子转移。前一问题是遗传密码问题,后—问题是蛋白质生物合成问题,这又涉及转录和翻译、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些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形成的。分子遗传学的另一重要概念——基因调控在年由法国遗传学家莫诺和雅各布提出。他们根据在大肠杆菌和噬菌体中的研究结果提出乳糖操纵子模型。接着在1964年,又由美国微生物和分子遗传学家亚诺夫斯基和英国分子遗传学家布伦纳等,分别证实了基因的核苷酸顺序和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顺序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线性对应关系,从而充分证实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此后真核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逐渐开展起来。 二、 主要内容用遗传学方法可以得到一系列使某一种生命活动不能完成的突变型,例如不能合成某一种氨基酸的突变型、不能进行DNA复制的突变型、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突变型、不能完成某些发育过程的突变型、不能表现某种趋化行为的突变型等。不过许多这类突变型常是致死的,所以各种条件致死突变型,特别是温度敏感突变型常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得到一系列突变型以后,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学分析,了解这些突变型代表几个基因,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就需要应用互补测验,包括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等手段。抽提、分离、纯化和测定等都是分子遗传学中的常用方法。在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中还经常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于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别有用的技术是顺序分析、分子杂交和重组DNA技术。核酸和蛋白质是具有特异性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决定于它们的结构单元的排列顺序,因此常需要了解它们的这些顺序。如果没有这些顺序分析,则基因DNA和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线性对应关系便无从确证;没有核酸的顺序分析,则插入顺序或转座子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的结构和意义便无从认识,重叠基因也难以发现。分子遗传学是从微生物遗传学发展起来的。虽然分子遗传学研究已逐渐转向真核生物方面,但是以原核生物为材料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占很大的比重。此外,由于微生物便于培养,所以在分子遗传学和重组DNA技术中,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仍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分子遗传学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可以筛选得到一系列使某一蛋白质失去某一活性的突变型。应用基因精细结构分析可以测定这些突变位点在基因中的位置;另外通过顺序分析可以测定各个突变型中氨基酸的替代,从而判断蛋白质的哪一部分和特定的功能有关,以及什么氨基酸的替代影响这一功能等等。生物进化的研究过去着眼于形态方面的演化,以后又逐渐注意到代谢功能方面的演变。自从分子遗传学发展以来又注意到DNA的演变、蛋白质的演变、遗传密码的演变以及遗传机构包括核糖体和tRNA等的演变。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生物进化过程将会有更加本质性的了解。分子遗传学也已经渗入到以个体为对象的生理学研究领域中去,特别是对免疫机制和激素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随着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目前已经确认动物体的每一个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或者少数几种抗体,而且已经证明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型。这些基因型的鉴定和来源的探讨,以及免疫反应过程中特定克隆的选择和扩增机制等既是免疫遗传学也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课题。将雌性激素注射雄鸡,可以促使雄鸡的肝脏细胞合成卵黄蛋白。这一事实说明雄鸡和雌鸡一样,在肝脏细胞中具有卵黄蛋白的结构基因,激素的作用只在于激活这些结构基因。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属于分子遗传学范畴,属于基因调控的研究。个体发生过程中一般并没有基因型的变化,所以发生问题主要是基因调控问题,也属于分子遗传学研究范畴。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遗传学分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分子遗传学也已经渗入到许多生物学分支学科中,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则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领域。 三、 研究方法1、遗传学方法用遗传学方法可以得到一系列使某一种生命活动不能完成的突变型,例如不能合成某一种氨基酸的突变型、不能进行 DNA复制的突变型、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突变型、不能完成某些发育过程的突变型、不能表现某种趋化行为的突变型等。正象40年代中在粗糙脉孢菌中利用不能合成某种氨基酸的突变型来研究这一种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一样,也可以利用上述种种突变型来研究 DNA复制、细胞分裂、发生过程和趋化行为等。不过许多这类突变型常是致死的,所以各种条件致死突变型特别是温度敏感突变型常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在得到一系列突变型以后,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遗传学分析,了解这些突变型代表几个基因,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就需要应用互补测验(见互补作用、基因定位),包括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等手段。2、生物化学方法抽提、分离、纯化和测定等都是分子遗传学中的常用方法。在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中还经常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于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别有用的技术是顺序分析、分子杂交和重组DNA技术。核酸和蛋白质是具有特异性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决定于它们的结构单元的排列顺序,因此常需要了解它们的这些顺序。如果没有这些顺序分析,则基因DNA和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线性对应关系便无从确证;没有核酸的顺序分析,则插入顺序或转座子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的结构和意义便无从认识(见转座因子),重叠基因(见基因)也难以发现。DNA分子的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结构,DNA和通过转录产生的mRNA之间也具有互补结构。凡具有互补结构的分子都可以形成杂种分子,测定杂种分子的形成的方法便是分子杂交方法。分子杂交方法可以用来对DNA和由DNA转录的RNA进行鉴定和测量。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例如用来测定两种生物的DNA的总的相似程度,某一mRNA分子从DNA的哪一部分转录等。重组DNA技术的主要工具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基因载体(质粒和噬菌体)。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等的作用,可以把所要研究的基因和载体相连接并引进细菌细胞,通过载体的复制和细菌的繁殖便可以取得这一基因DNA的大量纯制品,如果这一基因得以在细菌中表达,还可以获得这一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这对于分子遗传学研究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此外,在取得某一个基因以后,还可以在离体条件下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方法使它发生预定的结构改变,然后再把突变基因引入适当的宿主细胞,这一方法有助于对特定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分子遗传学是从微生物遗传学发展起来的。虽然分子遗传学研究已逐渐转向真核生物方面,但是以原核生物为材料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占很大的比重。此外,由于微生物便于培养,所以在分子遗传学和重组DNA技术中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仍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分子遗传学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可以筛选得到一系列使某一蛋白质失去某一活性的突变型。应用基因精细结构分析可以测定这些突变位点在基因中的位置;另外通过顺序分析可以测定各个突变型中氨基酸的替代,从而判断蛋白质的哪一部分和特定的功能有关,以及什么氨基酸的替代影响这一功能等等。例如乳糖操纵子的调节基因产物是一种既能和操纵基因 DNA结合又能和乳糖或其他诱导物结合的阻遏蛋白。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说明阻遏蛋白的氨基端的60个氨基酸和DNA的结合有关,其余部分和诱导物的结合有关,而且还说明这一部分蛋白质呈β片层结构,片层结构的顶端暴露部分最容易和诱导物相结合。麦芽糖结合蛋白的信号序列、λ噬菌体的阻遏蛋白等的结构和功能问题也都曾用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研究而取得有意义的结果。目前基因分离和DNA顺序分析方法进展迅速,而一些以微量存在的蛋白质却难以分离纯化。在这种情况下,根据DNA 顺序分析结果和遗传密码表便可以得知这一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顺序。生物进化的研究过去着眼于形态方面的演化,以后又逐渐注意到代谢功能方面的演变。自从分子遗传学发展以来又注意到 DNA的演变、蛋白质的演变、遗传密码的演变以及遗传机构包括核糖体和tRNA等的演变。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生物进化过程将会有更加本质性的了解(见分子进化)。分子遗传学也已经渗入到以个体为对象的生理学研究领域中去,特别是对免疫机制和激素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随着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目前已经确认动物体的每一个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或者少数几种抗体,而且已经证明这些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型。这些基因型的鉴定和来源的探讨,以及免疫反应过程中特定克隆的选择和扩增机制等既是免疫遗传学也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课题。将雌性激素注射雄鸡,可以促使雄鸡的肝脏细胞合成卵黄蛋白。这一事实说明雄鸡和雌鸡一样,在肝脏细胞中具有卵黄蛋白的结构基因,激素的作用只在于激活这些结构基因。激素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属于分子遗传学范畴,属于基因调控的研究。个体发生过程中一般并没有基因型的变化,所以发生问题主要是基因调控问题,也属于分子遗传学研究范畴。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遗传学分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分子遗传学也已经渗入到许多生物学分支学科中。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则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领域。
高血压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学号:027 姓名:张富杰 年级:2012级卫检(1)班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被高血压所带来的疾病带来的痛苦所困扰。据最新一项统计初步预测,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各地的体检情况也证实了这一预测: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年龄却越来越年轻化。高血压影响人们让你的正常生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对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治疗高血压是恢复患者健康,成就家庭和谐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高血压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高血压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以期为研究基因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高血压 遗传 环境因素 基因药物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1.高血压的分类医学上,根据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原因不明了,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原发性高血压人的95%以上,大多数病人有家族遗传史。继发性高血压是因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病因明确。1.1原发性高血压 1.1.1 病因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概率高达46%,约60%高血压病人有家族史。除此之外,饮食习惯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人的血压水平和患高血压的可能性都是不同的,这与饮食中摄入的钠盐量有密切关系,钠盐的摄入量越高,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就越大。1.1.2 病理高血压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可能会导致心脏的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继而引起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还会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容易形成微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脑动脉硬化,可并发脑血栓的形成。1.1.3 临床表现大多数的高血压病是属于慢性的,因而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但这并不表示,高血压病完全没有临床表现。一旦高血压病人因紧张、疲劳、寒冷或者是突然停止服用药物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对于重症的高血压病人而言,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抽搐。有的甚至还会诱发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1.2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继发性高血压尽管所占比例并不高,但绝对人数仍相当多,而且不少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分泌瘤等,可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改善。1.2.1 老年继发性高血压分析调查,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sH)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由确定的原因引起的,针对病因治疗后可以控制的高血压。由于高血压是最早出现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老年患者,常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老年继发性高血压认识的深入,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 ~1O。而老年继发性高血压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症状不典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是肾上腺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和代谢性碱中毒。新近多项研究显示,大部分原醛患者,特别是早期患者并无低钾血症。1.2.2 药物性高血压因医生用药不当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并超过正常值称之为医源性高血压 。哪些药物能引起药物性高血压?据陈氏 介绍:长期用皮质类固醇、应用苯丙胺或过量甲状腺素、长期摄入甘草、口服避孕药等可引起药物性高血压。据陈氏介绍:口服避孕药、升压药物如交感胺类、麻黄素、长期服用皮质激素等可引起药物性高血压。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生理盐水 血浆制品 抗生素钠盐(如青霉素钠)等含钠药物、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消炎痛炎痛喜康布诺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各种肼类抗抑郁药、直接引起血管收缩的药物、改善贮存神经递质功能的药物、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中药生地甘草及其制剂、酒精等。1.2.3 内分泌性高血压虽然内分泌性高血压确切的患病率尚不清楚,但几乎可以肯定其患病率低于高血压病例总数的5%。对本病保持高度警觉并进行适当的调查研究对做出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容易死于脑血管疾病,但这种情况通常是可以逆转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某些类型的内分泌性高血压的分子基础已经被阐明,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高血压的新的发病机制,对了解占人口总数10%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可能有重大的意义。另一研究观察得出继发性高血压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其中内分泌性和肾血管性是其主要原因,占一般高血压人群中5% ~10%或更高;在欧洲的中、重度高血压病人中其比例高达31%。Conn早在1965年就提出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20%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Conn综合征),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2.高血压的遗传学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遗传因素,即家族关系已被多年医疗实践所证实。高血压患者的家族倾向在生命早期已经建立,父母均患高血压,其子女发病率达46%;父母一方患高血压,子女发病率达28%;父母血压正常,子女发病率仅达3%。动物实验研究已成功地建立了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繁殖几代后几乎100%发生高血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遗传基因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一个以定位、识别和克隆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为研究重点的高血压基因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这一研究旨在从根本上阐明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本质,如获成功将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型、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和易患者的早期检出及预防等产生革命性影响。目前有十多种单基因继发性高血压的致病基因被成功地克隆或定位。其中致病基因突变已被检出的疾病有Liddle氏综合症和Gordon氏综合症等。这些疾病的致病基因主要涉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离子转运、儿茶酚胺代谢等有关的基因。单基因继发性高血压致病基因的研究促进了致病基因突变与高血压发生机制间的功能性研究,为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良好开端。在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方面,高血压易感基因数目已增至数十种。依据现有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知识,参与血压调节机制的易感基因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皮素、利钠肽、以及脂质代谢、载脂蛋白、离子通道或转运体等,如血管紧张素(AGT)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 Ⅰ)基因、内皮素2(ET—2)基因、内皮型—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心纳素家族基因(ANP和NPRC)等3.高血压社会坏境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3.1.1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 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3.1.2不良行为因素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但应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3.1.3 心理因素人格特征对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个性常常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不过,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的人格特征往往是多方面的。中科院心理所曾对16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急躁易怒、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的病人有10为,而孤僻敏感、易生闷气、多疑的病人有6例。还有研究者报道过一组在应激环境下患高血压的妇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是有敌意、凶狠、好斗,而体格健壮。还有学者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评25例高血压II期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既有机械保守、办事认真、自律谨慎、固执成见、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一面,又表现有过分显示、积极进取、不甘心落后、情绪易激动、遇事草率、办事鲁莽、敢于冒险的个性特征。这类双重人格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高血压。3.1.4心理生物学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常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调查75%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但单纯的遗传因素也难以解释高血压病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生活事件中各种紧张刺激引起情绪变化,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较易通过中介机制导致高血压。4.高血压基因治疗研究发展高血压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的结果。因此高血压的基因治疗也逐渐成为目前高血压治疗研究的热点。基因疗法包括正义基因(基因转移)和反义基因(基因抑制)。正义基因是指以脂质体、腺病毒或逆转录病毒为载体,通过静脉注射或靶组织局部注射将目的基因转染到体内,使之表达相应蛋白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反义基因是用相应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或重组于表达载体上的反义核片段对引起血管收缩和高血压的过分表达的基因采取反义抑制或封闭,抑制复制、转录、转录后mRNA加工运输和翻译过程,从而抑制引起高血压的活性蛋白质(的产生,降低血压并逆转与高血压有关的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改变(如血管重建、心肌重构)。实验证实基因治疗不但可以持续稳定降低血压,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同时可能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家族遗传倾向,这种理想效果暗示高血压基因治疗不再是空想。当然,高血压基因治疗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怎样选择理想靶基因,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调控性疾病,而目前资料多以单基因作为靶点治疗研究,因此,选择多靶点基因进行综合治疗将是高血压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但对人体的长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明确。5.小结目前高血压病已经在整个心脑血管病中占有很高的发病率。近年来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螺内酯,他汀类抗氧化应激将成为高血压降压治疗主角。在非药物治疗方面,肾脏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已经证实对药物无法降低的高血压起到降压作用,且这种作用总体上是安全的,因此正在被推广。总之,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风险,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来自于血压降低本身,同时兼顾靶器官保护。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虽然已有较多治疗药物及方案,但尚未完全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高血压的治疗探索依然任重而道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量性状基因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