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团队伙人乘用车车门设计

平安创投合伙人朱健:汽车上门保养很难做成滴滴(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在不断试错之后,目前投资人选择汽车创业项目的标准是什么?在他们眼中,哪种商业模式更具发展潜力?汽车后市场的风口还能延续多久?带着一系列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将开启“投资人看汽车O2O创业”系列访谈。  本报记者 范文清 实习记者 陈冰洁  北京报道  汽车O2O概念刚走过两年,已经有人在不断统计死亡榜。这个在过去一年炙手可热的领域,现在似乎正慢慢退烧。  舆论开始对曾经很美的O2O商业模式产生怀疑,尽管凭借互联网手段,滴滴、快的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出行理念,但它对传统的汽车养护方式能颠覆多少,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能让大家看到曙光。  投资人开始从过去的订单量、发展速度至上,逐渐关注商业模式的盈利本质,究竟能不能赚到钱成为很多项目路演时被提到的最多问题。不是没有高潜力项目,在众多的“报名者”中,投资人也开始耐心筛选。  在不断试错之后,目前投资人选择汽车创业项目的标准是什么?在他们眼中,哪种商业模式更具发展潜力?汽车后市场的风口还能延续多久?带着一系列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将开启“投资人看汽车O2O创业”系列访谈。  10月10日,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简称:平安创投)合伙人朱健成为此次系列访谈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他就上述问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专访。  补贴刷量没有价值  《21世纪》:去年很多投资人青睐汽车创业,但今年以来,热度似乎在下降,原因是什么?  朱健:每个行业基本上在早期红火时,很多机构都能看到机会,大家一拥而入。大家对A轮投资的要求和B轮、C轮完全不一样,这使得最后可能有十家公司拿了A轮,但其中只有三家拿了B轮,也许只有一家拿了C轮。  汽车行业的投资热度应该是从2014年开始的,也就是说,风口其实是在2014年开始形成。很多人拿了钱之后做了一些试错,然后发现有很多模式走不通,或者说现实与想象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到2015年时,大家更关注做生意的本质。  因此,今年汽车融资案例在数量上会减少;其次,从8月开始资本市场出现波动,这导致一些机构在投资上也会偏保守些。  《21世纪》:在试错过程中,所谓的汽车O2O模式,有没有在一些环节上出现问题需要修补?  朱健:有,去年特别明显。去年,整个汽车投资市场很火爆,大家把关注点更多放在订单到底有多少,一天是一千单还是三千单,至于项目是赚钱还是赔钱,很多机构都不管,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项目的增长速度是有多快,市占率有多少。  但是从今年来看,大家更关注业务模式。一个好的业务模式是,项目最后要怎么去赚钱,而不是一分钱去卖苹果,那肯定能卖掉。拿投资人的钱拼命去烧,从一百单烧到一千单再烧到一万单,这种行为的价值意义并不大。  消费者没有来买单,说明他们并没有认可你的模式,也许你到明天补贴没了,用户就不来了,项目的本身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去年那些纯粹为了刷量或者为了订单量而拼命去做一些疯狂补贴的行业、项目都会出现问题,在汽车领域也一样。  《21世纪》:汽车创业,主要有二手车、新车电商、后市场维修、上门保养、上门试驾这些板块,您最看好哪个板块的发展?  朱健:卖新车这块看起来业务增长是最迅速的,因为它比较成熟,其实他做还是不做,4S店每年都在卖那么多车,只是说改变了一个业务形态,即互联网帮助4S店更好得卖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它并不破坏原来的体系。  也有一些板块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发展没有大家预期的那么快,比如二手车卖场。相对来说,二手车市场发展未来是一个大趋势,但这个市场是需要教育的,即要教育用户去买二手车,这样市场才会增大,所以这个市场的变化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因为二手车在国内还不是一个普及很广的消费品。  但是像其他保养业务,用户接受的速度会快一些,因为花1000元去4S店做保养和花500元做上门保养,其实保养内容和部件更换都一样,只是后者可以更省时间更省资金,所以这种模式对用户来说虽然是新东西,但用户更能接受。  《21世纪》:在二手车领域,您更看好哪种商业模式,是C2B还是C2C?  朱健:不管哪种模式,发展起来的前提条件就是二手车市场的爆发。其实,在国外,二手车市场爆发后,每一个商业模式都有市场。就像很多人说,今天卖辆二手车,有可能卖给中间商,有可能卖给朋友,有可能卖给4S店,其实他的渠道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所以不同商业模式会并存到最后。  由于每个用户选择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出现一个商业模式垄断市场。二手车不像纯粹的互联网业务运营,比如说点评或团购,这种模式都是统一的,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今天你团的是9折,我团的92折,到最后这种平台就只能有一家独大。但是二手车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平台,每家都会有自己的地盘,因为他抓的用户不一样,用户来卖场买的和在C端买的其实都有不一样。  汽车O2O难成平台  《21世纪》:刚才提到的几个汽车创业领域,到目前为止,发展速度没有像滴滴、Uber那么快,为什么?汽车O2O做平台是不是出路?  朱健:今天还是要更加谨慎地去看这些模式,包括数据。其实很多人做每一单都是亏钱,就是花两千块钱去抓一个客户成交一单,但是抓回来的钱是500块钱,说明卖一辆车就亏1500块钱,这种业务是不是有意义?  就像滴滴也会亏钱,但是为什么它能持续下去,因为它本身是个平台,具有高频、高粘性、高属性的特点,所以它有价值,虽然不赚钱,但是投资机构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如果像现在很多做上门保养的,每天都亏钱,那就会设下问题,未来怎么把钱赚回来?事实上,它很难成平台,因为一辆车一年也就做个一两次保养,没有平台价值,所以还是要回归生意本质,因为本来很多4S店做保养明明是赚钱的,现在非要用不赚钱的模式把人家搞不赚钱,最后连你自己也赚不到钱了。  《21世纪》:但大家讲得的故事好像都差不多,就是先烧钱吸引客户,然后通过金融或其他服务打通链条来盈利,您觉得这种模式可行吗?  朱健:金融当然可以盈利,但为什么很多做上门保养的最后转到金融上去赚钱,因为这种模式找不到盈利点。找不到盈利点怎么办呢?就需要做大以后通过其他渠道盈利。但是保险公司其实没有几家是赚钱的,所以就算最后做车险也是赔钱的。  大家其实都没有这个意识,做金融是做哪块金融呢,做理赔、车险还是做个贷?其实这与之前创业圈比较急躁有关,大家会先抢量,抢完量以后再去想未来的盈利点,只能往各个方面去延伸。  《21世纪》:既然大家都清楚上门保养不赚钱,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在做?  朱健:这是现在一个非常不良的现象,半年之后应该会减少,会有一轮洗牌,到最后还是会看项目核心,补贴再多也没有意义,一万单里面补贴有九千单,不如人家两千单十次单。  《21世纪》:您认为,汽车后市场中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朱健:汽车后市场其实很大,有洗车、停车、加油,保养、维修,甚至还有一些事故车,很难出现一个大而全的公司,什么都垄断,很难,所以有一些公司只专注一个业务,把它做好,就很有发展前景。  比如专门做配件或做钣喷,会更有机会,因为到最后市场分工非常明确。比如钣喷,3个钣喷位和12个钣喷位,后者的业务中转率肯定更高,成本也就更低,更容易获取好的用户。  实际上,对汽车后市场来说,互联网只是集客手段,包括做实时监测数据,让用户更放心,但这些手段是改变用户对品牌和服务的一个最基本的点,本质上你还是一个钣喷公司,还是要赚钱。  风口期还会持续三至五年  《21世纪》:平安创投短期会不会投一些类似的项目?如果你们再出手的话,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朱健:我们会一直保持关注度,对新的公司、新的商业模式,我们还是需要先去确认然后才会投资,相对来说投资的节奏不会像之前那么快,因为毕竟看到之前很多公司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投资标准基本上是两个,一是愿意去投好的团队,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模式,虽然这种风险比较大,但我们还是愿意去尝试;二是,我们仍偏重投那些相对成熟一点的公司,对成长型公司,我们的标准会偏高一些,即业务模式必须能跑通,有一定的数据量,跟我们的业务合作可以明确展开。  《21世纪》:对汽车领域的投资,现在大致分为金融类投资机构、车企、经销商、IT企业四股力量,您认为未来谁会在这个风口中做得最大?  朱健:财务投资肯定是未来的主导,也就是纯资本投资,因为它是从业务本身考虑,而不是说今天为了市场投资,明天为了卖车投资。  但一般的财务投资人会面临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汽车、房地产是资源型行业,投资人需要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推动这个市场,所以有一些资源背景的投资人会更好一些。现在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原来已经在汽车领域布局很多的投资机构,他们与很多公司之间会有业务合作,成功概率会更高;另一类是像平安创投这样本身业务有车险,而且也有很多公司,推动起来可能相对容易一些。  《21世纪》:您认为汽车后市场的风口期还会继续多久?  朱健:未来三到五年这个行业会一直有机会,只是机会点在哪儿的问题。从原来的创业初期变为成长期,再从成长期变为未来上市的推出期,每个阶段投资点都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行业的确在被改变。(编辑 何芳)  作者:范文清 陈冰洁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专访博世全球 HMI 负责人:供应商的车内人机交互方法论 - GeekCar国外设计团队对用户体验行业的2015回顾及2016展望 - 设计 - 伯乐在线
& 国外设计团队对用户体验行业的2015回顾及2016展望
2015年,UXDESIGN.CC 团队发布了48篇文章,整理了384条链接,并通过邮件发送给了61295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透过这一年发布的大量用户体验设计内容,我们团队试图从中找出一些用户体验设计样式和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过去在UX领域所发生的事情,理解当下,预期2016 UX设计的走向。
1、像素时代已经差不多结束
2015年,你终于在你LinkedIn个人简介里加上“用户体验”这个流行词,但可能你的大量时间还是花在填充屏幕上的像素点。如果真的是这样,必须要告诉你,你的Photoshop时光马上要结束了。这不是说界面设计结束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户体验设计师不应只关注界面设计。为什么全世界的设计师都这么说?有几个原因:
所有设计都看上去一样
当下,我们已经是为拥有完善视觉体系和固定交互设计样式的浏览器或操作系统设计了。同时随着扁平化设计愈发流行,这让现在的设计看上去都一样。当然,这也是可以的。
交互样式足够丰富了
你已经不需要去设计一个全新的门把手了,现有的几款门把手的设计已经足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使用场景。长远来看,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例如,为网站或者App设计一个完全颠覆式的导航系统,很可能导致产品出现可用性问题。这里的问题其实是:你想通过新的交互样式解决用户什么需求?强大又全面的交互设计样式集逐渐让我们将时间转移到与用户切实相关的事情上:让用户需求以简单和用户熟悉的方式实现。
我们了解的App要结束了
App只是一个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使用信息的程序,用户不再是必须打开App才能实现目的。一些用户可能还会时常打开界面非常漂亮的天气应用来查看天气,但产品最有用的方面是在下雨前15分钟给用户发送下雨提醒,提醒用户出门记得带雨伞。是的,最重要的是通知。当前移动系统在不断降低用户打开产品的频率,例如iOS9.1版本以上的用户可以在通知中心直接与产品互动,4.1版本以上的安卓用户也可以在Google Now的标签上直接进行操作。
新的互动形式不总是需要新的界面
2016年,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大众。智能算法如Facebook的虚拟助手“M”,即将应用到Facebook的Messenger中,它将根据你输入的信息提供相应的服务,届时1/3的服务和公司将不需要专属界面也能为用户服务。当然,不管怎么说,还是需要有人去“设计”人机对话背后的逻辑和脚本,去搭建产品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
未来的界面将不再只由像素构成了。
2、原型工具的黄金时代
几年前,全世界的设计师意识到在创造数字产品前设计原型的重要性。因为提交静态界面给开发人员的旧模式让设计师受挫。自此,原型设计工具对设计工作变得越发重要,它允许我们去表达一个页面的多种状态,包括动效、切换和微交互,这些状态难以用静态文件表达。
自然而然,关注到这个趋势的公司着手开发原型设计工具去解决这个问题。到今天,大量原型设计工具进入我们的生活。InVision,Marvel,Principle,Atomic,Sketch,Axure,Adobe Comet,这些我们熟悉的工具,本质上都是从不同方面解决同一个问题。
但是,现在仍没有一个工具可以替代它们所有功能。
未来会怎样?我们还要多久才能看到新原型设计工具按每周一次的标准发布?而我们又愿意花多少时间去学习这些新的解决方式?工具很容易就供过于求,这将阻碍设计产业的生态系统发展。
我们期待在2016年,原型设计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与硬件独立(platform-agnostic)的思考——不用再在电脑屏幕前坐上几个小时来完成工作。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新工具来实现其他用户体验工作,而不仅仅是画线框图和设计原型。
需要深省的是,我们会不会花太多精力在提高软件技能上,而忽略了考虑用户?
2015还是不错的一年,难道不是吗?
3、围绕时间节点设计
不久前,团队中拥有一名信息架构师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能够解决网站和App上信息内容冗杂的问题。界面(以及界面的设计师)要与大量信息做斗争——所有信息都“必须”同时都让用户看到,所有信息都很重要。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信息对用户来说是真的重要的,对信息做优先级排序?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导航系统帮助用户找到他们想看的信息?
如今,我们围绕时间节点设计——以前是在任意时间展示所有信息(如亚马逊首页),现在是在对的时间节点准确有效地呈现用户需要的信息:
在使用Uber呼叫车前,呈现“设置定位”按钮;
在等车过程中,呈现“预计到达时间”信息;
用车结束后,呈现“请对你的司机做评价”界面。
用户希望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并且希望产品能够引导自己走完流程,不希望在每一步上都被要求做多个选择。
随着设备和传感元件越来越智能和精确,2016年,用户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线性,我们的设计会更集中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和场景里。人们越来越习惯简单便捷的线性操作体验。网站地图会变得更高、更窄,并且围绕用户旅程地图来设计,不仅仅是像素和界面的设计。
2016年对交互设计师来说将会是激动的一年。
4、用户体验:整体和角色
现在对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多么棒的时代啊!我们终于看到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不同组织里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用户体验不再是一个区别产品的元素,而是每个产品必备的东西。这意味着,不久之后,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公司都将拥有至少一个用户体验专业从业人员来监管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了。
对于用户体验职业的角色定位和职位描述仍存在一些争论。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影响产品整体上的用户体验,于是就开始在每一个职位名称前加上“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用户体验架构师、用户体验前端工程师。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概念将变得越来越普遍,相信这个概念很快就会消失了。
2016年,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尽责任地去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那么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
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挑战,是确保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从产品经理到客服,都清楚他们自己在提升用户体验中的作用,以及明白用户体验对商业的重要性。用户体验从业人员需要投入到——并且起核心作用,与其他同事相互协作,调动所有力量来提升产品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当我们弄清楚这个曾经难以掌握的概念(用户体验)时,就能聚焦我们的工作,让更专业化的特定角色投入到团队中——像内容策划师、用户体验研究员、可用性专家和交互设计师。
5、公司成了新博主
当你点开一篇感兴趣的用户体验文章,就会发现这是由一家公司写的。近几年,著者名由人名(如Peter Morville,Jeff Sauro,和 Don Norman)渐渐地变成了熟悉的公司(如InVision,UXPin,Adobe)。
2015年,用户体验行业内被分享得最多的几篇文章都是由一家公司所写,并发布在企业博客上。
这是好事情,说明“用户体验”的理念已经在公司业务和设计师中间传开,这对我们这些拿用户体验薪水的人来说绝对是好消息。只有让大家更多交流,才能最有效地推广用户体验工作。
鉴于用户体验设计师做案例介绍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用户体验不只是一个人的工作),由公司来介绍案例就更加合适了。因为公司对项目成功直接负责,而且从公司角度可以涉及到项目每一个细节。
有没有不好的一面?确实有,公司写这些特定的文章总是有原因的。他们要的是点击率,要的是优化搜索引擎(SEO),要的是成为用户体验、原型样板和设计上成为意见领袖。结果就是大量增加网站流量的文章不断增加,文章大多包含高频流行内容的文章、免费电子书的下载链接以及吸引人点击的标题。
在2016年,我们的建议是:每当你浏览这类由公司发布的文章时,记住这家公司可能正在向你销售什么。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留一个心眼就好。现在的问题是:设计事务所和个人作者是否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发布更对的文章,让用户体验的未来建立在中立客观的基础之上。
6、内容策划是新的信息架构方式
十年前,公司开始想要有自己的官网。当时的网站是相当粗糙的,且信息量大,因为公司希望把所有跟品牌相关的信息都放上去。当然,这些网站的信息都需要按用户能理解的方式来重新组织信息。
现在,公司会拥有很多网站,如微型网站、移动应用、社交、博客、渠道、内部网站、Slack办公群组(这些群组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每天都有大量内容更新到这些网站上,需要有一个人来让这些内容有意义,来明确内容为什么要发布,怎么发布,又在哪里发布,以及这些内容如何形成一个更大的内容策略。
这个趋势不算新,也不是突然发生的。但事实确实是,直到2015年,在不同的企业、组织中,内容策略(或者说内容策划师)才真正进入设计流程,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6年,你终于能更新你的作品集吗?
7、基于人的互联网,而不是物的联网
现在,随时都能见到大量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智能手表,但我们只有两个手腕。
2015年可以说是智能手表年,我们应该都听说过很多关于智能手表的东西了。但是,智能手表真正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们并不需要携带更多的东西在身上,我们需要让现在用的东西更聪明。智能手表只是试图把很多功能融进小小的空间里,而不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为了创新而牺牲了可用性。我们怎么样才能让物件对人们更有意义,让物件更专注在人们真正的需求上?Nest、新版Google OnHub 路由器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它们都试图借力人们已经拥有的物体,去解决人们现有的问题,而不是强迫用户使用新的操作和硬件产品。
物联网在2015年持续发展,但是在第一轮大肆宣传设备互联之后,公司意识到人们接受思想和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把握好这个过程对新产品的成功非常关键。
在开始生产面向消费者的新的互联网产品前,不如先引入互联网技术到人们已经使用和关心的东西上吧。
8、Slack讨论群组让我们之间重新对话
2015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专注于用户体验的Slack讨论群组的建立。再一次,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聚集在网络上,讨论着各式各样的话题,从#可用性到#工作职位,或者只是简单的#和所见略同的设计师们聚会。
实际上,在线讨论组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像邮件聊天、Facebook的站点、Linkedin群组。但是与这些先行者不同的是,Slack让交流变得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
Slack可以重新组织对话,你可以只参与你需要的频道(用户研究、书籍,甚至求职);
Slack是实时聊天,鼓励社区成员开发新的参与机制来开展对话(像“Ask Me Anything”组块有一些超大的名字);
Slack从一个专注于工作和生产效率的办公工具做起,因而它的用户行为多集中在专业讨论上,除了一些少量的GIF文件,没有很多干扰工作的东西。
我们不知道围绕Slack的热度还会持续多久(以及Slack的人多久才能修复产品那些显而易见的基础可用性问题)。对我们而言,要确保的是用户体验领域的讨论能输出成切实可行的改变。明年加入一个和你既相关又讨论活跃的频道里吧。
你想要的答案离屏幕还很远
9、从像素到人
如今,设计一款成功的数字产品,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理解用户,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就技术层面而言,现在给产品添加一个新功能很容易,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没有适当的研究,对用户关心的内容所提出猜想可能是错误的。
这最终会负面影响公司的销量和大众对品牌的认知。
考虑到我们越来越少地将时间花在像素填充上(“像素时代已经差不多结束”,还记得吗?)。乘着这样的时机,我们应该引领用户体验行业,专注在用户体验中我们时常忘记的一个方面:用户研究方法。毕竟,如果产品设计不是基于合理的、被用户研究证实了的用户需求,是无法找到最佳的产品设计方案的。
就像原型设计工具在过去几年不断革新,更好支持了交互设计流程。我们也希望下一代的用户测试工具,可以让用户研究方法更易让人使用,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地整合到设计流程中,不管公司的规模和预算。
我们乐观地希望,在2016年,用户体验关注点能实现从像素到人的转变。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关于设计频道
分享UI、网页、交互、用户体验设计和各种设计教程。
新浪微博:
设计频道微信公众号
(加好友请注明来意)
&#8211; 好的话题、有启发的回复、值得信赖的圈子
&#8211; 分享和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与观点
&#8211; 为IT单身男女服务的征婚传播平台
&#8211; 优秀的工具资源导航
&#8211; 翻译传播优秀的外文文章
&#8211; 国内外的精选文章
&#8211; UI,网页,交互和用户体验
&#8211; 专注iOS技术分享
&#8211; 专注Android技术分享
&#8211; JavaScript, HTML5, CSS
&#8211; 专注Java技术分享
&#8211; 专注Python技术分享
& 2017 伯乐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外用车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