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未来简史哪位大侠看过,能不能分享一下主要内容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3|回复: 2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读后感
在线时间 小时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读后感石缘实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执笔5月7日赴宴途中顺道在定王台购买了一套《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在海食上的宴席桌旁我撕开了《人类简史》的塑料密封套,习惯性地先看推荐序,再看正文。“第一章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大约在135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学”。在这之后过了大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至于这些原子的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就成了“化学”。大约38亿年前,在这个叫作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大约到了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架构,称为“文化”。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 *这种宏大的视野和精炼流畅的述说立刻让我六根清净,嘈杂不闻。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我不知道喝了多少酒,吃了什么菜。直到朋友叫我一起打道回府,才掩卷起身。接下来花了十天时间才将这套书读完。深感读书的速度大不如前。这也难怪,一方面要谋稻粮,另一方面这书颇有点象屈原的《天问》,常常叫人掩卷深思,不能自己。可惜这样的好书竟然迟到了五年。这书的确是一套值得一读的好书,也是一套叫人深思的好书。深思过后,便感觉这书仍有不足。其宏大的视野,丰富的学识,的确叫人叹为观止。但对史事的分析和批评却显得不足。凡是开明的人都知道,对于历史,应该从大局着眼。比如:既要看到奴隶社会残酷的一面,又必须肯定奴隶社会进步的一面。但赫拉利先生在这套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进步,肯定过多而批评却不够。这样容易让人,特别是让中国这种非黑即白,缺少中性词类的人,产生一种“存在即伟大”的错觉。从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当然是对的,但如果认为“存在即伟大”那就错了。“牛屎”和“狗屎”,都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我们不会认为它们的存在都是“伟大”的吧?这是这套书的不足之处。当然,情有可原的是,赫拉利先生写这套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历史,总结经验,而是为了审问人类的道德!追问人类到底需要什么?并最终询问人类要不要用基因手段改造人类,让人类终结,让“人类”升级为“智神”?这些真的都是些惊天之问!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回答问题!赫拉利先生在《未来简史》中最后写道:“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兴起肯定将改变世界,但并不代表只会有一种结局。书中讲到的一切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预言。如果你觉得某些可能性令你反感,欢迎运用各种新思维或采取新行动,让那些可能性无法实现。”......“如果思考的是未来几个月的情形,注意的可能就是当下的问题,比如中东动乱;欧洲难民危机;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如果思考的是未来几十年的情形,注意的就是全球变暖;不平等的恶化,以及就业市场的破坏。但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1,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 (石缘实的回答:不是。)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 (石缘实的回答:没关系。)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 (石缘实的回答:那正好可以成为人类的工具或走狗。)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仍能常挂于心: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 (石缘实的回答:不是!)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 (石缘实的回答:意识!)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工作将会有什么变化?”& & (石缘实的回答:可以用高度智能实行计划经济,实行计划生育,继续探索宇宙奥秘,社会实行共产主义,但不是绝对平均的共产主义,要实行荣誉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人类还是要分出个三六九等,不然会没有竞争力。)赫拉利先生还写道:“至于21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但这种大众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针对大众的医学也将随之走入历史。随着人类士兵和工人让位给算法,至少部分精英阶层会认为,无须再浪费资源为大量无用穷人提升甚至是维持基本的健康水平,而应该集中资源,让极少数人升级到超人类。”“然而在未来,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这一天,在升级后的上层阶级与其他社会阶级之间,身体和认识能力真正出现重大差距。”要解决赫拉利先生的问题,看来还得从哲学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确定“宇宙”的问题。以往的“宇宙观”是由哲学家用人的意识思想出来的。因为当时是没有望远镜等仪器工具,也没有万有引力,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等理论。只是简单地思索,天的外面是什么?外面的外面又是什么?再外面的外面又是什么呢?这样无穷地思索,最后得出了“宇宙是无穷无尽的”。然后又用理论确定,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无穷的空间就是宇,无尽的时间就是宙。结论就是“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或者说“空间+时间就是宇宙”。这个哲学上的宇宙观如果是对的,那么现代科技的“大爆炸宇宙”就是错的,至少其说法是不对的。对于物理学和天文学我们是外行。但在网上查了一下,还真有不少外行的网友在质疑“宇宙大爆炸学说”。笔者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比如说,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外面是什么?肯怕那才是真正的宇宙吧!反过来说:容得下大爆炸的空间和时间才是真正的宇宙吧!所以,“大爆炸宇宙学说”是不对的,它最多也就是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大爆炸系”,而不能称为“宇宙”。凡是有边界的空间和时间就不能称之为宇宙。这是哲学上的共识。为“宇宙”正名,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调整现代科学科技的方向和思路。比如说,暗物质,暗能量,甚至还有“上帝粒子”可能根本就不是“大爆炸系”的产物,而是“大爆炸系”外那个宇宙固有的物质。找不到暗物质,暗能量可能是“大爆炸系”的物理学理论不适应于“大爆炸系”外的宇宙。如果真的有“平行宇宙”,那可能“大爆炸系”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适应,也有可能不适应于其他的“平行宇宙”。这就是思路。是对是错,姑妄听之吧。通过上面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哲学永远都不会过时。人类意识永远都不会被“无意识的生物算法”给打败!目前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够超过光速,那就是人类意识。当今世界,的确有许多哲学思想和古典经文都败给了“生物算法”,上帝也死了。但还是有人类哲学思想在熠熠生辉。我们先来看看石缘实诠释的《道德经》重大修改篇的部分篇章。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诠释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能够说清楚,并且也是能够把握的。但,它并不是寻常世俗所理解的“道路”,或者是世俗偏见形成的所谓“道理”。“道”,看上去恍恍惚惚,好象抓不到,摸不透。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仔细想来,它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自由生存发展,必须遵守的“内在规律”。这种“内在规律”就是“道”。那么,这种“内在规律”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万事万物尽管可以千奇百怪,但如果要生存,就必须要遵守的“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就是“道”。或者说是“道之原则”。这个“道之原则”,其宗旨和规律就是“共生共荣”。“同害同伤”。违反了这个“道之原则”,万事万物就不能生存,生存了的也一定会灭亡。因为,“宇宙是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系,只有允许其他的生物共生,才能共荣。如果伤害其他的生物,就会破坏整个生物系统。其实质就等于在伤害自己。这就是‘同害同伤’。至于其它生物之间的生死枯荣,自有其‘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内在规律’去制约。这就是‘道’的运行机制。”在人类社会,更为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道。就是法律。”因为,“法律”便是人类社会平稳运行的“内在规律”。考诸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就可以发现,一旦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这个社会就会走向兴旺发达。一旦由内部或是由外部破坏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这个社会就会走向衰亡。放之古今中外历史,无一不在证明这就是“万世圭臬”! 这样,反过来说,世上的万事万物就是“道”。因为,它们都是遵守了“道之原则”的“内在规律”而生存的事物。这样的“内在规律”就是“道”。这样的“内在规律”是普遍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也包括人的本质中的。并且约束着万事万物的“运动”。故这种“内在规律”,也可以叫做“道法”,也可以称之为“道之法律”。这样的解释可能是惊世骇俗的。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相信。所以才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白,并且也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但它绝不是,可以由世俗观念随随便便叫成“阿猫”,“阿狗”就可以成立的。“名”,必须是,对一事一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才能够确定的。比如说:“日”,就是因为我们认识了“太阳”总是“日出夜没”,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以后,我们才把它叫做“日”的。“月”,也是我们认识到了“月亮”总是“夜出日没”的“规律”后,我们才称它为“月”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所以,“名”,必须要与事物的“内在规律”相同。才是正确的,也才能够成立。因为“名”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代称”。或者说:“是我们把事物抽象到我们意识中的媒介”。故“名”必须与事物的“内在规律”相同,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不然,我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事物。而我们只所以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是为了能够利用事物为人服务。我们为了利用事物为人服务,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因为事物的生死存亡,或者说:事物的“运动”,都是自有其“内在规律”的。事物如果不按其“内在规律运动”,事物就违反了“道”,违反了“道”,事物就会消亡。事物如果消亡了,我们就不能够利用它了。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利用事物,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好“事物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利用事物。因为只有让事物按其“内在规律”运行,才不会违反“道”。所以,我们有时便把,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称之为“德”。“德者”“得也”。意思就是“得道”了。所谓有“德”的人,也就是“得道”了的人。也就是指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并善加利用的人。但是,必须先行说明一点,任何“事物的内在规律”都是具有“正反茅盾,相互对立”的性质的。那么“德”也不例外,“德”也同样具有“正反茅盾,相互对立”的两面性。即,我们在利用“事物的内在规律”为人服务时,怎样去实行“德”的“内在规律”也同样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对与错”的两面性质,这也就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去实行的问题。只是这种“对与错”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而是根据特定的“条件”可以相互确立,相互转化的。而判断怎样实行“德”的内在规律才是“对与错”的标准就是“公与私”。凡是为“公”的基本上就是“对”的;凡是为“私”的基本上就是“错”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很“迷茫”,因为“公与私”的区分的确是太“错综复杂”,太细微,太难以辩别了。这就正像我们的祖先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曰固久。(见第五十八章。)”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连祸福都是相依的,那么,公私也就一定是相错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同时,“其无正”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并没有绝对的“正面或反面,或者是对是错”的意义。因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就是说明,正反,对错,都是可以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这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怎样去利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来为人服务,就是“德”的“内在规律”。利用得好,我们可以称之为“德”;也可以称之为“有德”;学名也可以称之为“玄德”。利用得不好,我们就叫他做“无德”;也可以叫做“不德”;学名也可以简称为“德”。因为“德”的本身是包含有“对与错”这种“正反茅盾,相互对立”的两面性质的。所以,有时将利用得不好的德,也简称为“德”,这样,正好与“玄德”对应。“德与玄德”的区别在于:“玄德”是完全合乎“道的内在规律”的;“德”却是从反面去利用“道的内在规律”的。是“从正面还是从反面”去利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来为人服务,并无所谓的“对与错”。因为这要看在利用“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结果,是“为公”还是“为私”以后,才能最后区分他们是“对”还是“错”的。并且,必须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上进行对比考虑。比如“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是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见第二十一章。)这样的解释,肯怕也不是一般的世俗所能够理解的。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无”,我们姑且给他定名为天地之始。也就是指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也就是物质。物质是遵循着“道”这个“内在规律”,或者说是:遵循着“道之原则”,自然而然而生存的物质。它不是我们人的头脑中,或者说是人的意识中固有的。对于人而言,它是外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物质,这个东西,它在我们人的头脑中,或者说是思想中,它是不存在的。是没有的,是“无”的。但是,我们为什么称它为“无”呢?那是因为,“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故要明白什么是“无”,就必须同时明白什么是“有”。下面,我们就解释什么是“有”。 (有,名万物之母。) “有”的意思,就是指我们人的思想意识,当看到我们人的思想意识中原本“无”的,存在于人的外部世界,客观独立存在的物质以后,所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很象是“精子”进入了“母体”一样,经过长久的观察,反复地认识,我们人终于认识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这就很象是母亲“有”了孩子一样。所以,我们把这个“有”称为万物之母。因为万事万物就是这样象母亲生孩子一样,被我们认识的。而这一切都得有赖于“无”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进入了“有”的这个母体。这样我们才能认识万事万物的。所以,“无”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始作俑”者。故“无”,就被称之为“天地万物之始”,而“有”就被称为“万物之母”,就是这个道理了。以此才有“有无相生”之说。因为,没有“无”之始,便不会有“有”之母的。以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归纳说:“‘无’者,名道也;‘有’者,名德也。”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事物以及事物的内在规律就是‘道’。认识和利用事物以及事物的内在规律就是‘德’。”这就是《道德经》中‘道德’两字的本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经常地去接触“无”这种外部世界的新物质,或者是新事物,就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受孕”,以便我们能认识更多的新事物。了解到更多事物的“内在规律”。 (常有,欲以观其徼。)经常地用“有”,这种我们人的思想器官,去考察,研究我们接触到的新事物,我们就能认识世界。并且我们要把世界认识得彻头彻尾。一旦把世界认识得彻头彻尾了,我们就能改造世界。(注,徼,的意思是“边界”。我们也就可以引伸为“从头到尾”,也可以引伸为“彻头彻尾”。)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和“有”是认识的同一来源。是一物的两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无”这个物质的“始”,人是不可能凭空想像出一个物质出来的。同理,没有人的“有”,这个思想意识器官。物质也就不会被认识。所以,物质,是客观的存在。思想意识是把物质抽象到了人的思想意识中的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物质与抽象的客观事物,其实就是同一个物质。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这就是“有无相生”。这就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抽象事物如果与物质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是相同的。那就是“真理”。(注,玄,这里引伸为“真理”。“同谓之玄”的意思就是“人的认识和事物的‘内在规律’是相同的,就是‘真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我们所有抽象的事物与所有被抽象的物质的内在规律,都是一致的,是相同的。我们就获得了真理。我们就解开了一切的奥妙。(注,玄之又玄,其实一点都不玄。不过就是“同之又同”而已。因为“同谓之玄”。意思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与人的认识是相同的”。我们就获得了真理。我们就获得了解开一切奥妙的“钥匙”,因为,我们找到了“众妙之窍门”,“打开这扇窍门的钥匙”就是:“我们人的认识与事物的内在规律必须是相同的。”)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多言数穷。)这就很象是天地运行的“内在规律”一样。天地对于违反了“道”的万物进行惩罚,是很无情的。说多了,也没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人类社会的人们,所持的“道德观念”,就象是天地之间的“空气成分”一样,会决定着人们是“‘同于道者’,还是‘同于德者’,或是‘同于失者’。”而天地却总是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不断地完善那些有道德的人,抛弃那些不道德的人。并让有道德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的人永远处于领先的地位,就象人类领先于动物世界一样。这就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机制。所以“道的内在规律”是不可违反的。违反了“道之法律”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因此,那种想据天下“神器”为已有的人,是一定会象“刍狗”一样被抛弃。这一点不用怀疑。而那种想据天下“神器”为已有的人,是不会相信我所说的话的。就算多说几次,他们也不会相信,并且还会产生反感。对他们而言,我的话是“对牛弹琴”。(注,多言数穷,包含有中国术数理论。中国的术数认为“万物皆是数”。颇类现代的“生物数法”,但更广泛。中国的术数认为,万物的出现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各种因果关系制约的。只有当各种因果关系都具备后,万物该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数”。这其实就是被中国改革后的佛教。这里暂不采用这个论点。)……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诠释如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以五谷杂粮维系生命的“人”,就是“谷神”。因为她比其他以五谷杂粮维系生命的动物都要高明。“人”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明,是因为“人”有“大脑”,有“思想意识”。这是“人”能成为“域中四大”的根本原因。因为“人”有了“大脑”,有了“思想意识”,“人”就能认识宇宙万物,认识“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所以称“人”为“谷神”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因为,人之所以被称为“神”,就是因为人有“大脑”。“大脑”就很象是佛教所称的“阿赖耶识”,也就是其他宗教所俗称的“灵魂”。可惜,“谷神”的生命在“域中四大”中,是最短暂的。但“谷神”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有了“生殖器”这个“玄牝”不断地延续着“大脑”和承载着“大脑”的“生命”。同时,“玄牝”(也可以引申为爱情。)也是“谷神”只所以活得“精彩和通灵”的“对立统一”面。这就是“神得一以灵。”(见第三十九章解释)。……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诠释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有一样东东很奇怪。你想认真去看它,它却一望无边,一无所有,(注,夷的意思就是平坦。就是一望无边。也就可以引伸为“一无所有”。) (听之不闻,名曰希,)你想认真去听它,它却稀稀疏疏,若即若离, (搏之不得,名曰微,)你想认真去抓它,它却微乎其微,无从下手, (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三样事物,现在都是无法确切解释的东西, (故混而为一。)但奇怪的是,这个奇怪的东东,竟然能将这三件事物,混而为一。 (其上不缴,)要说它有上面,它的上面也不怎么光亮, (其下不昧,)要说它有下面,它的下面也不怎么暗昧, (绳绳不可名。)古代的结绳记事,也没有什么记载。 (复归于无物,)但是,如果把它用来去观察宇宙的物质, (是谓无状之状,)它竟然能将一望无艮,波澜壮阔的大海都装进去。但这东东内,却又并没有真的大海。这就叫做无状之状,也叫做抽象。我把它称之为“惚”。 (无物之象,)它也能将泰山那样的大山,丝毫不差的装进去,但这东东内,也没有真正的泰山。这就叫做无物之象。也叫映象。(反映)。我把它叫做“恍”。 (是谓惚恍。)它竟然能将一望无艮,波澜壮阔的大海都装进去。但这东东内,却又并没有真的大海。这就叫做无状之状,也叫做抽象。我把它称之为“惚”。它也能将泰山那样的大山,丝毫不差的装进去,但这东东内,也没有真正的泰山。这就叫做无物之象。也叫映象。(反映)。我把它叫做“恍”。这就是惚恍的意思。 (迎之不见其首。)这东东,你如果想去探索它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开头的。现在还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它怎么开头的。 (随之不见其后。)这东东,你如果想知道它要到哪里去。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现在也不知道它要到哪里去。以后的结果也不知道。 (执古之道,)这东东不但能预测示来的事,还能探索过去的事物。象盘古开天劈地,女娲捏土造人。这些事它都可以知道。 (以御今之有。)它也可以驾驭现在的知识。它也可以知道怎么用现代才有的“抛石器”,去“攻城掠地”,也可以知道怎么用现代才有的毛笔去写《道德经》。 (能知古始,)它既然能够知道过去盘古开天劈地的事情,也能够把握好现在的事物,还能够预测示来的事物。 (是谓道纪。)那我就姑且叫它做“道的开始吧”。 (注,“有一样东东很奇怪。”这里的“东东”,并不是“东西”的笔误。而是笔者故意要这样写的。笔者认为,我们现在不管是注释古代的书籍,还是进行创作,不是写给古人看的,也不是去与古人比高低。而是写给现代人和后代人看的。故,我们的创作就一定会留下时代的烙印。“东东”这个词,便是现代的烙印。)(另注,老子不断地变换着“惚恍”,“恍惚”,“惚兮恍兮”,“恍兮惚兮”。它所表述的东西,基本上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笔者最初把它理解成,映象与抽象。经过仔细思考,发觉它表述的东西还有“大脑”,“思想意识,”“思维能力”,“反映”,“映象”,“抽象”,“认识”等等。故笔者在解释这些东西时,有时用的“方式”和“名词”,可能会不太准确。所以,笔者希望,将来有哲学基础,特别是有“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爱好者,能够将它修正。是为注。)
今日热点丨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谢谢版主点评。活在当下——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有感 - 简书
活在当下——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有感
今年年初,我问一位朋友: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得到的答复是“活着,活着就有意义,死了就什么意义都没了。”当时正在读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著作《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发人深思。之后和一些朋友就其中的问题探讨过,一来作者学识渊博,我们的理解和作者不在一个水平上;二则是我们人生阅历尚浅,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认识不足。于是,当我提笔想从某个角度写点想法的时候,写了一千字的开头就写不下去了,议题太大,无法驾驭。所以,就简单介绍下书中内容,顺便说几句感想。这两本书讲了一个宏伟的故事,分析了由“人创造神”的历史变迁到“人成为神”的未来可能性,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以及认识自己。《人类简史》以非常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三个阶段分析人类是如何从一种毫不起眼的动物演化为世界的主宰,以及讨论了各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个体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未来简史》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分析,在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长生不死、永远幸福、化身为神”三个议题为引子,讲述智人征服世界、智人赋予世界意义、智人失去控制权三部分内容,剖析了未来社会变革的可能性以及影响。《人类简史》认知革命大约250万年前类人生物出现,到大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这期间人类和普通动物没什么区别,处于地球食物链的中下层,最多只能进行几十人的协作,主要靠采集植物果食和狩猎小动物为生。就在大约7万年前,智人社会发生了认知革命,直接导致了其他人种的灭亡以及陆生大型野生动物的灾难,期间智人从非洲的一个小角落迁徙到世界各地,完成了到食物链顶端的进化,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是什么原因促使智人发生这一系列变化呢?我们无从得知,可能是基因突变。认知革命让智人拥有了独特能力:一、能够传达更多更大量关于智人身边环境的信息,规划并执行复杂的计划,像是躲开狮子、猎捕野牛;二、能够传达更大量关于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团体,规模可达150人;三、能够传达关于虚构概念的信息,例如部落的守护神、国家、有限公司以及人权。正是这些独特能力,让智人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能够为一个共同目标进行大规模协作,进而一跃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存在。认知革命带来智人的大发展,自然生态完全来不及演化出制衡智人发展的物种,对人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农业革命大约一万年前,人类由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主要表现在人类驯化部分动植物(山羊、马、小麦、稻米等),由居无定所的生活转变为盖房子屯田的生活。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人类?在采集社会,大概每三天打猎一次,每次3-6小时就足以养活部落,杂食习性,身体倍儿棒,可以走到哪吃到哪;到农业社会,人类围绕娇气的植物忙得打转儿,浇水、施肥、除草、除虫,为防旱涝灾年得多囤粮,一天从早忙到晚,身体也易出现劳碌病,以前杂食的肠胃变成只适应少数几种农作物,家和领地的概念产生,遇到战争极不情愿离开,为其所累。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呢?读者可以想一想。农业革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同样有其深远意义:一、家和领地的概念产生。“家”的私人领域意识强化后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仓鼠症”,乐于囤积财物;二、“未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会看天吃饭和预测未来影响智人生存的因素;三、产生完整表意文字,用以存储信息和沟通交流;四、后农业革命时代,人类靠着文字和共同虚构的故事迅猛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分类:自由人/奴隶、富人/穷人、白人/黑人等。农业革命时期,随着粮食的增长,人口不断增长,同时虚构故事得到极大发展,出现国家和宗教,农民上交大量粮食供养着养尊处优的国王、政治家、诗人、艺术家,历史讲的正是这类人的故事,几乎不关心农民个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农业革命章节后,有一部分从全球政治、经济、宗教等角度专门讲述人类的融合统一进程,尤为喜欢分析宗教的篇章,因为宗教和社会形态、人类心理息息相关。尼采判上帝死刑,同样的,其他宗教所创建的一套价值观体系也在逐渐崩溃,已无法成为普世的道德规范。近几个世纪,人文主义得到发展,人们转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和价值体现,强调“人”的权威。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今,人们需要学会如何选择、怎样倾听内心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21世纪会是王阳明的世纪的原因,不排除这是对阳明心学的夸大宣传,但从习近平主席多次讲到知行合一,可见阳明心学对当下人们生活有着指导意义。回归正题,接下来讲科学革命。科学革命过去500年,人类力量前所未有的增长,人口数量从公元1500年大约5亿到现在的70亿,这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生产力大幅提升,而科学的发展和帝国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欧洲帝国远征促进了全球融合统一,在科学与帝国联姻中,科学家为帝国提供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帝国为科学家提供物质资助、信息和保护,并确保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二、资本主义利用人类信用,来实现小资本运作成大资本的规则,推动了现代科学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三、科学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断发现新的可用能源和可用原料,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对未来的信心,资本主义愿意不断给科学发展提供资金,进入良性循环;科学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断探索着未知世界,从未停止,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资极度丰富,绝大部分人类不会饿死;医学的发展,克服了一个个医学难题,过去的不治之症到现在能药到病除;人类生活上的富裕,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空前的压力,于是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这便是接下来《未来简史》中提出的议题。《未来简史》这是一场未完待续的革命,作者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三个议题,探讨人类未来以及化身为神的可能性。这三个议题分别是:战胜死亡、永久幸福、人成为神。医学和生物科技的发展有望让人的寿命无限延长,永生的出现将导致人和人之间根本性的不平等。如果人的快乐仅仅只是一种生物电流或者化学刺激,生物化学重新打造智人,提供无止境的快感。通过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对人的改造,让人类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赋予人类神性。这些变化对智人个体以及社会有什么影响?会出现哪些新的阶层?是否需要新的道德规范指导人类生活?社会意识形态会是怎样的?探讨这些问题,作者回顾了远古社会到当今社会,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智人如何赋予世界意义及其变化,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可能在未来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人会成为无用阶层,智人也可能失去对世界的控制权。与其说这是未来简史,倒不如看作哲学通俗读本,帮助我们去理解各时期的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这部分内容不展开来讲了,接下来简单聊两句感想。活在当下,注重自我内心体验,是作为个体的人活着的现实意义。过去已成为过去,读史明智亦是为了开拓视野、过好当下;未来远在未来,放下焦虑不安、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成就自己。人生短短数十载,放在历史长河中根本不值一提,更要珍惜当下,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会让我们内心更加快乐。如果有人看破生死,放下一切欲望遁入空门,就另当别论,试问有几人能达到佛陀的境界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