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少有人走的路pdf》这本书吗

随时随地,快速访问
只要手机在手,您都可以快速、方便地看贴发帖,与论坛好友收发短消息。
极致优化,畅快"悦"读
独有的论坛界面和触屏设计,手机论坛也变得赏心悦目,操作自如。
即拍即发,分享生活
不管是风景图画,还是新闻现场,拍照发帖一气呵成,让您在论坛出尽风头。
下载客户端后,拍摄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或者通过以下地址访问:
爸妈网( ,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好书,我们的qq群每天分享这本书,把群友的读书心得发上来,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一起交流吧!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第四部分:恩典  (也有译文为神奇的力量)  【俄瑞斯忒斯的传说】这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俄瑞斯忒斯是阿特柔斯(希腊古城迈锡尼之王)的孙子。阿特柔斯得罪了诸神所以遭到惩罚,他的后代都被诅咒,俄瑞斯忒斯的母亲与人私通,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就这样,诅咒也就降临到俄瑞斯忒斯头上——根据古希腊伦理法则,儿子必须为父亲报仇。但是,弑母的行为同样为希腊法理所不容。俄瑞斯忒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最后他还是杀死了母亲。于是诸神派复仇女神昼夜跟踪,对他进行惩罚。最后诸神举行了大规模的公开审判。太阳神阿波罗为俄瑞斯忒斯辩护,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安排的,是他下达的诅咒和命令,使俄瑞斯忒斯陷入了弑母雪耻的困境。此时,俄瑞斯忒斯却挺身而出,否认了阿波罗的说法,他说:“有过错的是我,是我杀死了母亲,与阿波罗无关。” 以前阿特柔斯家族的任何人都不曾有过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情形,他们总是把过错推到诸神头上。最终,因为俄瑞斯忒斯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诸神决定赦免他,取消了对他家族的诅咒,还把复仇女神变成了仁慈女神。  作者将这个故事放在此书快要收尾的部分,我想是有他的深意的。因为俄瑞斯忒斯父母或者祖父母的罪过,要由他来承担,然而,他没有怪罪其家族,没有指责他的父母或祖父母,他也没有归咎于储神的诅咒。与此相反,他认为局面是自己造成的,他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以洗刷罪过。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承受痛苦或遭遇不幸的起因,可能来自于其它因素,比如:童年的不幸经历、社会的不公对待、情感上的被欺骗,等。我们是否会因此而怪罪父母、他人或社会环境?还是面对痛苦放下指责并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正视并克服所有的心理障碍,努力自我成长?  在网上有看到这样的一个消息(不知真假),有个人因为读这本书,可能读得走火入魔了,竟弑妻。我想如果这是真的话,这个人完全没有读懂这本书。  当我们放下他人的过错,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正在步入崭新的天地:曾经无比复杂的问题,变成了一种难得的机遇;令人痛恨的障碍,变成了值得期待的挑战;头脑中可怕的杂念,变成了有益的心灵启示:令人恐惧的内心感受,变成了活力与希望的来源;沉重的精神负担,变成了来自上帝的美妙恩赐。”  这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的重要意义所在。  航妈  
楼主发言:27次 发图: | 更多
  航妈()
11:18:12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第四部分:恩典  (也有译文为神奇的力量)  【对恩典的抗拒】不管心理医生有多高明,他的作用充其量只是一种“催化剂”,最终还是要靠患者自身的努力,患者需要自我治疗才可能痊愈。  作者认为传统的心理分析理论对于心理患者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认为它并没有揭示出全部真相。作者的观点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患者是否具有成长的意愿。无论患者的病情达到何种程度,只有依靠强烈的成长意愿,才能够扭转乾坤,使治疗取得进展。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因素的认识和了解,当代的心理治疗理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有的人即使不借助心理医生的治疗,就能跨越缺少关爱的童年造成的创痛,成为充满爱心的人。这说明我们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期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恩典可以为人们提供对抗疾病的力量,但是通过大量的实际病例,作者看到很多患者的反应和举动往往是有意拒绝接纳恩典、抵制健康的恢复,原因何在?简单说,原因就在于人天然的惰性。  伴随恩典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感。接纳恩典,意味着我们要抗拒惰性,承担更多的责任。作者以军队升迁作为比喻,很多人从智力上具备升迁的资格,但大多数人抗拒晋升,因为他们不想处于更高地位而承担更多责任。同样,很多患者都惧怕为恢复健康而承担应有的责任,愿意屈从于我们一开始反抗的那些力量:父母、社会、命运的压迫或威胁,因为这些更大的权威能帮助我们推卸自身的责任,摆脱责任的压力。  成长之路如此之艰难,少数人能够持续不断地成长,因为他们永远乐于接受崭新的、更大的责任。我们群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心灵成长的,有着强烈的成长意愿,在这里我们互相鼓励,分享点滴的成长,这也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典。  航妈  
  李冬梅老师()
11:14:39  【迎接挑战】  要想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去破除旧有观念,我们该如何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做到。作者告诉我们,方法就是“自我反省”。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解剖学词汇),使我们有着异于其他动物的反省能力。  人具有反省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人乐意去反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逃避反省的人往往不敢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  作为心理医生的作者告诉我们接受心理治疗是需要勇气的。这需要病人敢于迎接他人的质疑和挑战。同时也告诉我们接受心理治疗是帮助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一种合理捷径。  我以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愿意通过学习接受心理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自我反省。懂得一些心理学常识,我们更容易了解现在的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它能帮助我们打开一扇窗更清晰地回望过去,将童年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更好地连接在一起,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自己对内心伤痛的修复和疗愈呢。  我以为,愿意自我反省、自我疗愈的人是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我们更有勇气面对内心世界的痛苦,也正是这些痛苦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  Mayley  
  北京-许可()
15:57:25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分享  爱与自律  今天我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爱与自律这一章。  真正懂爱的人,必然会自我约束。  作者开篇列举了一对搞艺术的夫妇,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活力和激情,在婚姻关系中缺少自我约束,不久他们的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虽然接受了治疗,但他们仍然不愿改变自己,最终,他们的关系没有得到改善,分道扬镳了。  作者指出,追求生活的多姿多彩没有错,但同时要懂得自律和自我完善。  作者分析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情感能带给我们生活的丰富感受,体验到丰富的人生,但情感必须在理智的制约之下。就好比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仆人可以为主人创造价值,主人如果对仆人过于严格,仆人们会受不了起来反抗;主人如果对仆人太放任,仆人则会无法无天。因此把握住一个度,让理智和情感健康发展。情感既要被约束,又不能过分压抑。  爱就像一种能量流,必须要适当地约束。爱的感觉是幸福的,但我们不可能无限地去爱,虽然这听起来更有激情。“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生命只能给予少数特定的对象。”  这让我想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我现在有我们这个QQ群,感觉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为了追求这种好的感受建立十个QQ群,恐怕就没有这种效果,因为我的能量是有限的;又比如美食,虽然给人美好的感受,但是却不可能无限地吃下去,因为人对食物的容量是有限的;再比如读好书,我们收获很大,但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选择一本书,如果同时多五六本,也许到头来晕头涨脑,收获甚微……  爱也是如此,我们用心去爱少数的人,促进自己和对方的心智成长,这是成熟的爱,如果选择了过多的对象,不仅超出了爱的能力,还会给爱的对象带来伤害。  这一章让我学习到很多。任何事情,无论再好的事,都是需要限制,哪怕是爱这么神圣的字眼。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一件事,读好手中的一本书,用心爱身边的几个人。  许可  4.14
  唐山@史润禾()
10:20:12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小节分享  几乎所有的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我乍一看到这个论点,感觉是不是作者从心理医生的角度这样评断是不是也有些偏 颇呢?但是把整篇看下来,又觉得说的也很客观实际.一个人真若做到身心的绝对的健康真就是一件理想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有这样那样的 心理问题也正常.  我发现好多心理问题都是来自内心的矛盾冲突,在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选择中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更多原因是缺乏自律和去面对解决问题的 能力,不知不觉就和前面说到的联系起来了.慢慢就形成了如影随形的心理问题.或把问题推给外界来推脱自己的责任,或把所有的原因归结 到自己身上不堪重负,总之无论神经官能症还是心理失调都是不正确面对问题而产生的错误的情绪.这些症状也应是每个人都应关注和检讨自 己的.若是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当然是不爽,但若真有问题敢于面对承担,也是一种勇气和担当,对于自己成长来说更是机遇和挑战.好多时 候人的那种自负更象是讳疾忌医的表现,外强中干,表面上很逞强,其实内心空虚乏力.却不肯真正面对自己应该正视的问题,这往往要比问 题本身更严重.  我是真的有体会,要让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强大起来,不是靠说三言两语的光亮的话而能够一朝一夕改变的,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自律,下 定决心,坚定信心,保持恒心,也就是"道,须臾不可离",但自己心也要放松,而不是只是空添压力却不去实际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个成长的 过程中,一定会有"病情"的反复,这也是必须面对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自己该肯定的正确的,而不是遇到困难一下子又投入到错误的怀抱.不 过有些事并不象说的那样轻松,怎样去做也是很难判断的,我觉得最基本是要向着善良正义的目的去出发,哪怕是失去.不要轻易的就把自己 交给邪恶,就算会得到.你自己的心向着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我想只要我们足够勇敢,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来自上天赐予的爱的力量,一定可以消除所有病症,走出积极乐观,健康洒脱的人生.
  航妈()
9:43:57  分享:心与脑的对话  脑说:我为什么想了那么多?  心说:因为你一直在判断。  脑说:我为什么要判断。  心说:因为你一直在执着。  脑说:我为什么要执着?  心说:因为你一直要证明。  脑说:我为什么要证明。  心说:因为你一直想要正确。  脑说:我为什么要正确?  心说:因为你害怕失去。  脑说:我为什么害怕失去?  心说:因为你害怕孤独。  脑说:你为什么害怕孤独?  心说:因为你害怕没有爱。  脑说:我为什么害怕没有爱?  心说:因为没有爱,你存在就没有意义。  脑说:那我如何才能有爱呢?  心说:请你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只要和我站在一起就可以了。  脑说:我要如何与你站在一起?  心说:放下你的判断、执着、证明、正确、害怕失去、孤独,然后你就能和我在一起了。  脑说:可我控制不了自己不这样呀?  心说:这就是你的执着了。你要相信可以,它就可以。  脑说:我如何做到相信你?  心说:你要先做到相信自己。  脑说:我如何做到相信自己。  心说:接纳一切你说不认为的,因为万物皆为一物。存在就是合理。  脑说:可我有时还是无法接纳呀?  心说:没有关系,有我在。我会帮助你!  脑说:谢谢你这么多年陪我。  心说:我告诉自己只要我尽力地去面对-接受-放下-转身-活在当下,就会做的很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会看到你自己的 。
  @xsqj2014 天涯作者编辑读者群
  乐水()
9:20:29  为诸位分享鼓掌!  其实服从和独立就像民主和集中。只要民主的自由和只要纪律的集中都不可取。只要民主的自由就会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根本谈不上什么合作;而只要纪律的集中就会使人僵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同样教育当中过多地强调服从,就会让一个人缺乏自主性,造成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如果过于强调独立,就会使人缺乏合作精神,就出现不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齐心协力之景象。
  小雯()
9:04:48  关于史润禾分享的逃避自由,以及做不到的一些行为准则,我也有这个体会。社会是复杂的,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或者说投机取巧的事,时长发生。或许纯粹的真诚、毫不设防的善良,都不是往哲先贤真的要教我们的。进退有度,懂得变通,或许能让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儿个人的想法
  唐山@史润禾()
8:45:41  逃避自由小节分享  你逃避自由了吗?以前若是面对这个问题,我会觉得自由是人人都想得到的,怎么会去逃避呢?看完这一节感觉恰恰相反,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在逃避自由.我想在翻译的过程中,多少一定会有对原文本意的改变,会有增益也会有流失.自由在这里应该是指最高度的对自我身心的一种积极的管理.文中的作者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去寻求面对解决的方法,而是将自己的权力拱手让给上级主管,想一逃了之.却不知这正是逃避属于自己的自由并拒绝成长的表现.  问题和痛苦一定会给人带来压迫,但并不妨碍你行使自由的权力,而且会在每一次积极面对中有更好的成长和收获.如果放弃自己的力量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更会丢掉自信,产生恐惧无助和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乏力,越来越不敢去正视面对问题.  无论在社会集体团队里,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经常会巧妙的躲开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推卸到别人身上,把成就自我的机会和挑战全都错过.如果每个人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责任,去释放自己内心的能量,相互之间一定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我有时候会很清楚的感觉到,总是不自觉的说的头头是道,但真正做起来还是好多做不到.很小的时候”小猫钓鱼”教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小马过河”教我们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狼来了”教我们要真诚不要撒谎.我们都做到了吗?惭愧的说,我是没有.为什么这些简单的道理多年时间依旧做不到呢?我想不是自己学的不够多,而是学到的并没有去用或落实.遇到问题,没有去积极面对,没有去争取自由的权力.逃避,逃避,逃避.就一直躲在逃避的夹缝中,怎能不烦恼忧愁愤怒沮丧呢?  拒绝逃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做到它!  史润禾  日
  北京-许可()
6:19:47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  虽然生活确有更高更广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未曾发现它,那么教育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可能受到高保的教育,然而,如果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为完整的一体,则我们的生活将是残缺的、矛盾的,被许多恐惧所折磨;一旦教育没有培养我们对生活持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它便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里,我们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门,以致于教育除了是学习一种特定的技术职业之外,便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不但没有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使他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来加以了解。将生活上的许多分门别类的问题,尝试着在它们个别的层次里加以解决,这表示完全欠缺了解。  个人是由不同的实体(entities)所组成的,然而,强调它们的差异之处,而鼓励某种特定类型的发展,则导致诸多的纷乱与矛盾。教育应该使得这些分离的实体完整合一——因为如果欠缺了完整性,生活便成了一连串的冲突和悲哀。如果我们争讼持续不休,那么,被训练成律师又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的混乱延续不止,那么,知识有何价值?如果我们利用技术上和工业上的能力来互相毁灭,那么,它们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的生活导致暴力与不幸 ,那么,它又有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或许富有,或有能力赚取财富,虽然我们享有欢乐,拥有组织化的宗教,我们却生活在无止境的冲突中。  我们必须对“私人”和“个人”加以区别。“私人”是偶然性的;我所谓偶然性的,意指我们出生时的境遇与情况,我们凑巧生长于其中的环境,以及随环境而来的爱国心、迷信、阶级的区分与偏见。“私人”或“偶然性的”只是暂时性的,虽然这一短暂的时刻可能持续一生。由于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以“私人”、“偶然性的”、“暂时性的”为基础,所以它导致思想的腐化,以及对自我防御性恐惧的谆谆教诲。  我们大家都被教育和环境所训练,而寻求私人的利益和安全,为我们自己而奋斗。虽然我们用美丽的言辞加以掩饰,然而,我们都是在一个基于剥削与因恐惧而贪得无厌的制度下被教育着来从事各种职业。这种训练,必会为我们自己以及世界带来混乱与不幸,因为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制造了心理上的障碍,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彼此分离对立。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询生活的全部意义。  整体的生活意义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事,而我们的教育所强调的是次要的价值,仅仅使我们熟谙了某个部门的知识而已。虽然知识和效率是必须的,然而,把它们作为主要事物而加以强调的结果,则只会造成冲突与混乱。  有一种由爱所启发的效率,它行得更远,比野心所造成的效率来得更伟大;如果没有爱——爱使我们对生活有完整无缺的了解——效率便滋生了残暴与无情。现在整个世界上,情形不正是如此吗?我们现行的教育,是以发展效率为其主要目标,因此它便和工业化、战争相衔接;而我们便陷入这个无情竞争与相互毁灭的大机器里。如果教育导致战争,如果教育教导我们去毁灭他人或被他人毁灭,它不是完全失败了吗?  节选自《一生的学习》第一章
  问好楼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本书提供了某些值得探讨的建议。  但真若把它当做人生参考,却显得十分草率了。
  摩尼珠()
17:05:30  《少有人走的路2》与心灵对话—第一章意识和痛苦3  痛苦是一把金钥匙  作者通过伊甸园的神话告诉我们意识是痛苦的根源。我是这样理解的:当我们面对一个事件时,大脑中过去的对类似事件和情境的记忆会成一种意识,这个意识去驱使我们对现在的事件产生一种情绪,当我们感知到这种情绪时我们会感觉痛苦。荣格认为“人类拒绝面对阴影”才产生了各种邪恶和心理疾病,“阴影”是指我们心灵中不愿意承认的那一部分。当我们感受到抑郁、焦虑等的痛苦时我们会选择逃避,趋利避害人的天性也。作者告诉我们欢迎一切痛苦是很愚蠢的,但逃避所有痛苦也同样愚蠢。  弗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痛苦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它绝不是瘟疫也不是肿瘤。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对待痛苦的态度。承认我们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助于我们心智成熟的精心设计。其次:意识会给我们摆脱痛苦的动力。再次:最终增强人的意识,要让人的意识勇敢的直面潜意识,不逃避不躲闪。  在我人生短短的几十年里,只有当我感觉痛苦时我才会思考。只有思考的时候才开始慢慢寻求解决之道,无论能否找到方法,这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困难重重,甚至再次跌倒,我也抱怨人生的无常。但是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摩尼珠  日
  @洞洞神 11楼
09:39:52  问好楼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本书提供了某些值得探讨的建议。  但真若把它当做人生参考,却显得十分草率了。  -----------------------------  谢谢关注!大家的一点心得,随喜分享。
  乐水()
16:04:57  我一天在上班的路上,路过一所小学,看到一个母亲领着一个背着小书包,一脸稚气的小孩。不由得让我回忆起儿时自己的的母亲也是这样,牵着自己的手一程一程地把自己养大成人。她给予我们生命,无怨无悔,并含辛茹苦把我们由一个懵懂顽童培养成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甚至还能多少对社会有益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就在我为这位孩子的母亲感动之时,可能这个孩子有一点没顺从母亲,听见这个孩子的母亲大声教育自己孩子。“这个世界只有你的母亲不会害你!”听到这里我惊呆了。这个世界只有你的母亲不会害你!我把这句话隐含的意思补充完整就是,这个世界除了妈妈以外任何人都会害你!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人是群体动物,社会是以网络,一旦母亲的观念渗透到孩子的心灵深处,这个孩子会发现除自己母亲外别人都是自己的敌人,孩子哪来的安全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的需要都没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上面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所以,作为一个母亲身上承担的责任更大,付出更多,但愿天下所有的年轻母亲能够多学一些知识,多一份心理健康,教育出的孩子可能会更加健康、阳光!
  爱的神秘性  爱,是神秘的主题。尽管我们经常把爱挂在口头,却很少有人能说清爱是什么。  派克医生在《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详细探讨了爱的本质。从他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缺乏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爱,则是推动心理治疗的重要元素。然而,有些人身处恶劣的成长环境,却走向了心智的成熟,有些人,虽然遭遇不算惨烈,但经过了专业心理治疗仍收效甚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又谈到了敬畏心、美、艺术创作、大自然的美、感动、在欣赏美和感受到爱的时候,人会产生哭的冲动,这些现象与爱息息相关,但其产生的原因却难以用社会生物学的普通理论去解释,普通心理学提供的自我界限的知识也难以解释上述现象。因此,为了更深刻的了解爱,作者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更深广的领域——宗教。  详情请见下一部分——《成长与宗教》。  许可  4.29
  【独立的风险】人生就是一种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我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相当于跃向前方的奋力一跳,而不是随意迈出的一小步。  作者写了自己决定从当地非常有名气的男生预科中学退学,令父母大为惊慌,后来作者宁可住进精神病医院,也不回那所中学,就这样,他纵身一跃,进入了未知的天地,开始了自己的独立人生,自行掌握命运。  追求独立是生命发展的本能,从两岁的婴幼儿从说“不”开始迈出最初的一步,到了青春期进入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跃。这也使得太多的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总抱怨,孩子太判逆,说不得,管不住,甚至和孩子之间战争不断,成为“敌人”。如果懂得此时的孩子只不过是处在他自身生命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步入成人世界,既感到兴奋和激动,他们渴望独立与成长,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但同时也不乏迟疑而胆怯,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那么父母应用爱去为孩子的独立与成长提供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都爱他,而不是抱怨与压制他们生命发展的本能,这样,假如孩子在成长体验中出现迷失的风险,父母的爱的光亮也一定会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父母要做的,是允许这种独立的风险。  心灵的独立是心智的成熟的重要标志。 勇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因为一个人尊重自己,才想去做一个独立的人,实现完整的自我。走向心智成熟,一个人除了要有自我成长与完善的意愿,他内心还需要稳定的安全感。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一种是更容易误入岐途,比如: 陷入对某些不健康事物的依赖(电游,不良朋友,毒品)。另一种是容易放弃追求独立,一味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的生活模式,但内心对父母充满了愤怒。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他们的人生可能就如作者的描述:他们一生都未实现这种跨越,他们貌似成人,有时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寿终正寝之际,其心理仍远未成熟,甚至从未摆脱父母的影响,从未获得真正的独立。  Mayley  
  宗教与世界观  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作者探讨了爱,第三部分,作者探讨的主题为世界观。  每个人能都有自己的宗教。之前,我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比较狭隘,事实上,每个人对于世界规律与本质的认识就是他的宗教,无论他是否明确认识到。  有的人认为世界是人吃人的世界,有的人认为世界充满善意,有些人认为世界欠他很多,有些人认为世界存在着严厉的隐形法律,会对行为不端的人进行惩罚。  这些世界观真的符合世界的真相吗?其实,很多人的世界观是由于童年经历造成的,当他本人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真实的规律不同时,如果他不及时修改自己心灵的地图,这个人就会碰壁,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在心理治疗中,心理治疗师去探讨病人的问题时,经常会触碰他的世界观。  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对于上帝也是如此。很多人,他们自认为信仰某种宗教,事实上,他信仰的只是他心中的那个神灵,是他塑造了自己心中的上帝。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以为出色的企业工程师,他认为自己是个无神论者,在深入探讨中,作者发现,他信仰的上帝是个恶魔。作者从他的梦入手,通过解梦,发现了他的世界观——他信仰的是一个可怕的,想割别人喉咙的上帝。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信仰?作者说,人的宗教都来自其文化环境。深挖刚才这位企业工程师的童年,他是在父母的打骂中度过的。  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让他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世界是由恶魔上帝操控的。  “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至高的法则。孩子对于所谓神性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的人性——父母充满爱心,孩子就会认为上帝充满爱心;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就会感到世界充满邪恶。”  在家庭的小宇宙中,我们形成的法则,无形中会成为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信条。然而这种小宇宙法则不是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心灵成长,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修正我们的地图。  许可  4.30
  忠于事实小节分享  这一节不是很长,但是它的意义非凡。  文中把人成长的观念比做是一张在不断修改的地图。这让我想起来了一句成语,刻舟求剑。不是歪解成语,这真的是我的体会。舟代表着过去,而剑则代表着未来,我发现我已习惯了在过去刻画地图,却怎么可以找到未来呢?  过去或美好,或痛苦,是无法轻易就将它们抹去的,那种痕迹是会残存在内心里的。沉浸在对美好的回忆或是迷陷在痛苦的阴影中都是不敢面对内心,不忠于事实的表现,也会让一个人在成长中停滞。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很多美好的时光,玩弹球,扇纸片,小河里游泳,并不需要很多就会很快乐。但若现在我想再象从前那样去玩儿,别人见了一定会说,这个人脑子出了问题。因为人终究是要长大成熟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过去也会有痛苦,但若总是不愿出离不肯自拔,也就等于放弃了现在和明天的美好。未来就在未来,如果总是在过去找寻,不正是在刻舟求剑吗?  我真是觉得自己缺乏面对事实的勇气,这也让自己一如既往的幼稚,总是把自己圈在一个狭小的想象空间里,然后在里面描绘自己并不曾去接触了解的未来的地图,可想而知,这份地图会错到多离谱。  错误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着错误的观念当成正确,并不想改变,这才是最容易让一个人陷入迷茫的。我在每次写心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觉,对照着书上说的道理,一下了就能找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越往下读越能感觉到就象是一个知心朋友,不断的提醒你帮助你。我想这观念的地图就是一个人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只有让自己去多经历,多尝试,敢于突破挑战自我,才会在前进的路上不断纠正自己的路线,让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人生之旅。  史润禾  14年4月30日
  读了史润禾分享的"
忠于事实"。 错误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着错误的观念当成正确,并不想改变,这才是最容易让一个人陷入迷茫的。我在每次写心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感觉,对照着书上说的道理,一下了就能找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越往下读越能感觉到就象是一个知心朋友,不断的提醒你帮助你。我想这观念的地图就是一个人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只有让自己去多经历,多尝试,敢于突破挑战自我,才会在前进的路上不断纠正自己的路线,让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人生之旅。
  独立思考  作者列举了一个35岁大龄剩女丽莎因为无法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舆论压力,未加深思屈就自己,嫁给了一个没认识多久的男人,多年后,丽莎才明白,她应该听从自己对于婚姻的思考,而不应听从于简单的舆论。心智成熟的前提就是要学会独立深入的思考。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即:什末导致了我们陷入各种痛苦的情绪中?是我们的行为吗?即我们的所作所为,回答是不,因为行为的根源是人的思想,有了思想意识才生了行为;那我们的痛苦来源于思想吗?回答是不,因为意识思想的起源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方式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年幼时我们的抚养人给我们灌输了大量的思想行为,我们的“道德观念”、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而我们所接受教导的内容早已被教导者的思想所深深地限定,并且会影响我们的终身,教导者所形成的这一切叫做一种思维模式。比如革命家黄兴(孙中山的救国伙伴),他家的家训是“无我、务实”,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意识里埋入了为做实事不惜一切的思想,正因为此他为了中国的未来支持孙中山卖掉了祖宅。《傅雷家书》里的父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在父亲对孩子精神的养育,书中的父亲很有耐心,细心的观察孩子的细小行为,给与启发和温和的诱导。电影《1942》的开头,一群村民在祠堂里由带头人背诵家训,家训就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正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无序的思维导致了混乱的思考,混乱的思考引起了心理疾病。  思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的,我们学得不是知识,而是学习了解我们过去的意识,调整和增长新的意识,学习思想独立,寻找更好的心理愉悦的生存之路。我们孩子脑子里充斥了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美术、体育、数学、英语,知识不能形成有序的思维模式。为什么博士也能杀人的原因。  当我很多年前选择改变自己的时候,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倍受打击,甚至被常人的思路套上各种标签,包括质疑和反对,甚至孤立。但是日积月累的努力还是给了我无比丰厚的回报,我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完全的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在一定觉悟之上的,心静如水的,不夹杂杂念的思考与判断。  摩尼珠  日
  从父母的宗教到科学的宗教  ——读《科学的宗教》  受群友史润禾的建议,今天,我不再面面俱到地叙说原文讲了什么,而是围绕文中的重点话题来谈,这样让分享的主题更加集中,便于交流。感谢群友的帮助!  在前文中,作者谈到,孩子心中真正的上帝是父母。父母的处世方式无形中成为了孩子信仰的宗教。然而,这种宗教带有局限性,甚至完全背离了世界的真相。因此,长大后,我们需要扩大视野,增加认知,抛弃狭隘的人生观,去建立科学的宗教,代替父母的宗教,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被上一辈的观念所障碍,从而走入更广阔的领域。  这一点上,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想起我的人生路程,小时候,我的父母鼓励我好好学习,出类拔萃,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我照做了。虽然这样做我也收获了许多,但是同时也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过于听话,比如缺乏创造力,不善于与人交往,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的爱好与特长。  然而长大后,我发现,其实一味地学习并非人生的唯一途径,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去体验生活,比如跟不同的人交流,在小时候,我只与老实本分的孩子交朋友,但长大后,由于做了记者,我能够跟更多的人面对面谈话,这样,丰富了我的人生。还有,可以通过旅游,去看不同的风景,在小时候,我认为这是瞎跑,浪费时间和金钱,还不如坐下来看书,事实上除了读万卷书,还需要行万里路。此外,唱歌、跳舞,是很好的享受生活、释放自我的方式。而小时候,每次我想去唱歌跳舞的时候,爸爸总是告诉我:你不是那块料。现在我明白,每个人都是唱歌跳舞的料,只是水平不同,对于普通人来说,唱歌跳舞都不能达到专家的水平,但是他们完全可以享受这份快乐。  我虽然听了父母的话,但也并未完全按照父母给出的道路一直前行,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生活方式与父母要求的越远。生命的潜质就像种子,并不能通过人为的途径去压制。  在择业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我妈妈的观念是稳定就行了。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们认为,找到一个大企业,在里面找到一个轻松的职位,这就够了。所以到了九十年代普遍下岗的时候,他们俩人仍然在单位做到退休的年龄,最少的时候,每个月只有200元,虽然这与他们的能力不匹配,但他们仍然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我爸爸则认为,要不断地考学,这样才能光宗耀祖。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爸爸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也是受过去光耀门楣的思想影响。事实上,他们两人所指的这两条路我都没有走。虽然,我也一直想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但事实上,都中断了。我想在一家单位稳定地工作,但是,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更换工作,直到现在,我完全拒绝把自己的人生挂靠在自己不认同的某个职位上。至于不断考学,我虽然一直努力学习,但也只是读到本科毕业就没有继续考学。尽管如此,我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了更有益的学习体验。  “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宗教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我深刻体验到了这句话。小时候,在我们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可以按照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一些方式去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应带着对生命的热爱,去经历一次人生的冒险。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族养育之恩最大的回报。只有独立,才能成人,只有倾听心灵的声音,才能认识到世界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许可  5.4
  凯茜的故事  在成长与宗教这部分里,作者分享了三个具体的案例,讲述了三个从心灵禁锢走向心灵自由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分享第一个故事——凯茜的故事。  我不得不说,这则心理咨询的案例讲述起来真是一波三折。先是一个年轻女子凯茜出现了奇怪的症状——缩在墙角,不停地祷告。后来得知,她的病状源于性压抑,由于性压抑,产生了性幻想,然而严苛的天主教家庭背景,让她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她开始在思想中自我惩罚,并希望通过祷告消除自己的罪恶感。在派克医生的帮助下,凯茜开始对天主教有了质疑。  为什么她对天主教如此虔诚?这是她的母亲从小灌输给她的观念。与其说她信仰天主教,不如说她信仰的是自己的母亲。这种信仰,让她不敢反抗母亲的权威性,不敢做自己。  然而,这种信仰并不符合实际需要,不能让人独立思考。最终凯茜出现了心理问题。  在派克医生的帮助下,凯茜走出了母亲的控制,结束了无爱的婚姻,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了快乐、独立的生活。  凯茜的命运,让我想到旧时代的中国妇女,在家从父,嫁人从夫,这是传统观念教给女孩子的,但是却没有告诉女孩子要做自己。在今天的中国,这种观念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宗教和传统文化,我们重要的是活学活用,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无法按照样本来活,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建立科学的观念。  文中还谈到了凯茜就读的学校,“神父从不鼓励凯茜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自行提出质疑,也不懂得独立思考。”这多像我们现在一些学校教育,让孩子不能释放自我,每天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学习、遵守纪律、做作业,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没有创造力,而且容易患上心理疾病。长大后,这些孩子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摆脱落后而陈腐的观念,重获心灵的自由。  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弊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任重道远,而且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  许可  5.5
  一网友推荐,买了一本,一直没看。  原来一直拒绝心灵鸡汤类的书。但是看了楼主的介绍,原来倒也不全是这样。读书和心灵成长。  有空找了读读。
  原帖链接
  我们需要宗教信仰吗?  ——读《婴儿与洗澡水》  婴儿与洗澡水一段是我特别有感触的一段。我们需要信仰吗?我们需要信奉某种宗教,或者按照某种文化的规范去生活吗?  我们需要信仰,但不需要迷信和教条。有的人有信仰,但如果信仰给他带来的是教条主义、极端无知、愚民政策、恐惧感等,这种信仰对于心智成长就是有害的。错误的不是信仰本身,而是教条主义。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  我想起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从小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很浓的家庭中,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下,我一直顺利的成长着。然而进入大学以后,有一句话影响了我:“没有值得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我变得很爱胡思乱想,什么事都爱刨根问底。为什么要按照传统文化的教导做人,我没想清楚。于是,我接触了一些不同的文化,我发现世界上关于人生的说法众说纷纭,不知道该信哪一个了,进入了信仰混乱的状态。由于没有信仰,生活就没有方向和支点,我变得很茫然,很抑郁。  后来又学习心理学,去解释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学习了一段后,我发现,心理学中讲的东西,在传统文化国学中早就有精辟的论述。于是我又开始阅读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转了一圈,回到了起点。但这个时候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小时候那种单纯的相信又有所不同了。  我们不怕信仰,也不怕失去信仰,我们需要抛弃的是对人生的刻板态度,用开放的心去感受和认识生活,也许当我们重新勾画人生地图后发现,我们的认识与某位祖先不谋而合,但这次的认识是自己的。  佛陀觉悟后,讲出了不朽的经典,每个人都可以去读。然而,修道人需要自己去证悟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佛陀证悟了宇宙的真相,却被后人理解为清规戒律;孔子讲出了人性,却被后人发展成了封建礼教,这才是文化上的悲剧。然而,这一切都是必然,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误解。  心智成熟的路只有自己走,没有人能替代。佛陀、老子、耶稣、孔子是少有人走的路上真正走完的人。他们告诉我们这条路可以走,让我们看到走下去的希望。  而我们将要经历的或许如书中那首诗所说的:  直到信仰变为排斥,排斥变为信仰,  真正伟大的穆斯林才会显形。  许可  5.13.2014
  目前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权威、领导人的依赖。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小学校、大学校里,情形都是一样。在任何文化里,对权威的盲从都是败坏堕落的原因。我们跟随他人,这其中并无了解,只有恐惧和附和顺从,其结果必然导致集权国家的残暴,或有组织的教条主义。——克里希那穆提
  唐山@史润禾() 10:27:38   好的教育水平理想中是什么样的?都成精英吗?  北京-许可() 10:28:01   我不赞同所谓精英之说,这个词本身就是分别心  北京-许可() 10:28:25   佛看众生都是佛,不存在什么精英不精英  摩尼珠(:28:26   想通过政策达到某种目的  Dancy() 10:28:28   我也赞同你的观点  姜张月熙() 10:28:50   赞  北京-许可() 10:29:01   有分别心,就无法觉悟。  摩尼珠(:30:55   精英使用与宣传的用词  航妈() 10:31:39   克氏所说,教育的最大任务是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别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  摩尼珠(:32:15   大家别追究一个精英的词  北京-许可() 10:32:45   那些拼命想成功,或者想让孩子成为成功人士的,动力还是自卑。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新加入安利的小伙子,他特别热情地向我推广他的理念,如何好,如何成功,如何活着有动力,我说:你为什么非要成功呢?  航妈() 10:32:50   好像陶行知的主张也是真正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北京-许可() 10:33:29   是不是从小接受的就是有条件的爱?不成功,就不被父母,不被环境接纳?如果社会上的人都要成功了才感到活着有价值,就是悲哀  Dancy() 10:34:17   是的  航妈() 10:35:32   在这个基础上,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各材之所用并不相同  航妈() 10:41:41   我觉得,对于各材之用,都要尊重,不自卑不自负。但如果是大材之料,就要发挥出这种潜力,尽其才,制造更高价值。  乐水() 10:45:49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没有任何要求老天,老天也从未宣扬自己,一年四季,应时而来,周而复始,从未错乱。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担当,上天的诚信吗?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在宣扬自己如何之高深,如何之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真要精、通、深,还用过度包装吗?要知道真正的经典时空不是问题,它是轻松的就能穿越几千年的,这就是生命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辨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潜意识的奇迹  为了说明了解潜意识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作者举了好几个例子。今天我来分享一下这几个例子。  潜意识的形式之一:梦——像棺材一样的大抽屉。  一位社会名流,父母很贫穷,但是祖先很显赫。他希望成就是事业,光宗耀祖,但因此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他对什么都感到无聊。  一开始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知道自己患了忧郁症。  作者从他的一个梦,发现了他患病的原因:梦见二三十个大抽屉,他认为这是家族墓穴。通过这个梦,发现他的成功动机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想杀死祖先,获得心灵的自由。梦是潜意识的常见形式。  潜意识的形式之二:脑子中突然出现的杂念  有个女病人,她动作僵硬,经常无缘无故的眩晕。找不到理由。作者在给她治疗的时候,有一个词出现在脑海,挥不去抹不掉,这个词是小木偶。作者捕捉到脑海中的这个词,终于发现了病人患病的原因:她的母亲是个控制欲特别强的人,曾经用一个晚上训练孩子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导致这个女孩一直都是中规中矩,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潜意识在脑海中冒出的一个词,看似无关联,其实蕴藏着问题的答案。  潜意识的形式之三:说漏嘴  一个病人在讨论家庭聚会的时候,把自己的亲姐姐说成了妻子的姐姐。  作者抓住这一次说漏嘴表明,他潜意识中不希望自己的亲姐姐参加聚会。因为,她的话太多了,聚会总是变成她的一言堂,大家耐着性子听她唠叨,让他非常尴尬。  说漏嘴里也有奥妙哦!  潜意识的形式之四:反常的举动  有个完美主义者,她对一些事情很生气,但是自己从来不肯表达真实的想法,她总是隐藏愤怒。在治疗中,她总是迟到,还有一次忘了给支票签字。这些反常的举动已经表明了她对治疗师的不满。治疗师指出,她在生气,她终于承认,自己的确在生气,她的治疗取得了进展。  潜意识的形式之五:灵感  作者与妻子在新加坡度假,看到一座建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作者脱口而出,说出了这座建筑的名字,走近一看,果然是。这种情形,我也经历过。潜意识比我们知道的多,有些东西,我们不需要经历却已经“早知道”。  这对教育的启发是:教育并不是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而是提醒他,他早已知道的一切。因为潜意识远远超过意识,它占了95%以上!  许可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有人走的路 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