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指三条线路分别的起止点在哪里?又分别经过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更新时间: 17:50&|&来源地:山东省&|&来源:不详&|
收藏到: |
资料类型:
适用地区:
评价资料可获得5%返点奖励哦(仅限使用点数下载的用户)。
我知道了,下次不再提示。
阅读:137次 下载:0次 发布人:  审核人:
提示:此资料已被改为免费资源,可免费下载!>>
&Copyright 1998 - 2013 TL100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雪域西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1 | 京公网安备号 顺义区北务镇龙塘路南侧 010-南水北调中线可能成引往北方的污河_网易新闻
南水北调中线可能成引往北方的污河(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FONT face=楷体_GB个排污口威胁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
中线水源地及上游支流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库区环保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心理、历史传统等各个层面,远非一个决心一个政策就能轻易解决。上游许多地方依然故我,仍在造污排污。如果今后在环保上稍有怠懈和疏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可能成为引往北方的一条污染河流。
目前仍是Ⅱ类水质的丹江口一库清水能否长流长清?北京及沿线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能否得到保证?四年后,从丹江口水库北上的水是清洁的吗?
南水北调中线开工(资料图)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8日电 历史经常给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造就机遇,使其名扬四海。
丹江口就是如此。这个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原本少为人知的偏僻小城,忽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天下皆知。作为水源地,按计划从2010年起将全部建成向北方送水,届时将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在内的3亿多人口。
然而,目前仍是Ⅱ类水质的丹江口一库清水能否长流长清?北京及沿线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能否得到保证?尽管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保证,但这仍然难以消除人们的忧虑。鉴于目前水污染事件已不同程度地漫及全国各条河流的现实,尤其是2005年“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事件”的教训和经验,一个同样的担忧在所有人的心头打转:四年后,从丹江口水库北上的水是清洁的吗?
为此,《绿色中国》记者专程来到湖北省丹江口库区进行实地调查。一周后,记者忧心忡忡地感到:中线水源地及上游支流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库区环保任重道远,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心理、历史传统等各个层面,远非一个决心一个政策就能轻易解决。最令人不安的是,上游许多地方依然故我,仍在造污排污。如果今后在环保上稍有怠懈和疏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可能成为引往北方的一条污染河流。
这并非危言耸听。
现状不容盲目乐观
丹江口库区位于秦岭东西构造体系的南部边缘,地形主要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上游支流众多,有大小河流5394条,年均入库量380亿立方米。目前库区面积共有700多平方公里,开始向北调水后水面可达1050平方公里。
丹江口一期工程1973年建成以后,汉江回水177公里,形成了汉库;支流丹江回水约80公里,形成了丹库。30多年来,两库和谐相处、唇齿相依,一直作为华北人民的备用水源地。
丹江口水库,静库面积达74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达209亿立方米,等于全国每人平均有近20吨水存放在这里。经多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资源较丰富,总体水质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的Ⅱ类水标准,其中氨氮符合I类水标准,库水硝酸盐氮含量水平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公共卫生协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水库水质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理想的水源地。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部门和领导充分重视和关注,加大防治力度,否则会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产生严重危害。
众多排污口星罗棋布
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库区周围的污染呈加重趋势。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丹江口局肩负着丹江口水库和汉江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任。近年来,为维护水源地水质,他们几乎跑遍了库区及上游所有大小干、支流和水库。在水质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管理与监督及流域水行政执法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局长徐志仿告诉《绿色中国》:早在2000年,国家相关部门有个统计,库区周边共有五个县、市,其每年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1613亿吨,均直接或通过支流进入丹江口水库。其中以汽车业制造为主的十堰市为最多,达5739万吨。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这些县、市的排放量只多不少。这五个市、县分别是:湖北省的十堰市、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和河南省的淅川县。
2006年4月,由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地方水利、环保部门参加,对库区周边县、市排污口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普查登记,结果发现周边县、市排污口共有124个,星罗棋布地出现在汉库、丹库、山河、浪河、堵河、泗水河、老鹳河等上游9条入库支流上。
从调查情况看,最为严重的污染源是神定河和老鹳河。这两条支流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在支流与汉江或丹江数百米交汇处,河水与库水黄黑界线十分明显。泗河支流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接近库区的地方,水体逐渐由浑浊变成浅深褐色。秋天的汛期尚且如此,在枯水时段,会更加严重。
当地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有的支流库湾污染日益严重,死鱼现象时有发生。2005年以来,在泗河流域发生过4次死鱼的现象,导致33户渔民931口网箱中成品鱼、半成品鱼全部死亡,共计有40多万公斤,价值100多万元,给当地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使渔民生活陷入困境。经检测,当时泗河支流断面水质,污染严重超标,只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劣五类标准。
据当地水利部门的同志介绍,当前主要入库污染物为有机物。根据近年来监测资料统计估算,汉江干流带入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指数分别占70%和45%,堵河占22%和48%。
七大污染源令人忧
污水来自哪里?
由长江委组织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七大污染源。
来自企业的污染。虽然目前受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淹没范围和高程等未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库周城镇规模较小,工业基础设施落后,而且基本上没有上马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库区周边的工业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但汉库沿岸的水泥厂、化肥厂、化工厂、电冶厂、铁合金厂等厂区周围烟雾、粉尘较大,弥漫天空,大气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尤其在南水北调水源区附近,有一座占地1000亩的民营钢厂,2003年初兴建,全称叫“河南省南阳汉冶钢铁有限公司”。该厂每天要用焦炭800吨到1000吨,铁粉矿石4000吨,每天产钢大约1500吨。据当地居民讲,此厂污染严重,浮尘大,附近种的蔬菜要洗上七八遍才能吃。厂里的两个大排污口直接对着古庄河,然后流入老鹳河,再进入丹江口水库。凡是到过此地的人,都随时能看到古庄河上飘浮着一层厚厚的黑色沉淀物,水呈暗黑色,异味很大,粉尘烟雾弥漫在天空。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同志告诉我们,库区周边像这样的企业不少。在查实的入库排污口中,汉江、丹江干流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大小支流,等标污染负荷比较大,直接来自排污口的较少,污染负荷比较少。这是因为汉库、丹库干流沿岸的城镇较少,污染物大多通过支流进入干流所致。
来自城镇和农村生活的污染。不少库区周边的县、市将污水甚至垃圾排到附近的支流中,给河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实地调查中,来到张湾区方滩乡,发现从该乡穿越的堵河边堆了许多垃圾。有不少飘浮到河面,气味剌鼻,蚊蝇成堆。在河水的推动下,这些入河的垃圾流入汉江,最后又汇入丹江口水库。在库区上游,广大农村和无排放水系统的乡镇所排放的畜禽养殖、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了与各支流相通的河沟中。
来自肥料和农药的污染。据调查,目前十堰市每年化肥施用量已达每亩28.65公斤,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库区上游其他县、市也是如此,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都在逐年增加。当地的一些水资源保护专家认为,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尤其在暴雨期发生的地面产流、径流会淋溶土壤中的氮、磷,冲刷积存于土壤中污染物,随水流汇入库区。包括农田、畜禽养殖、农村生活面源,都对库区水质构成一定影响。
来自养殖业的污染。近年来,渔业在当地有很大的发展,在库区投饵和天然网箱养殖面积不断增大。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坝前的库湾和汉库的浪河、泗河等水域,分布着大量的网箱,尤其以均县镇水域网箱养殖数量为最多。大面积的天然网箱密布,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再加上周边许多渔民网拦库湾养鱼、投饵成鱼网箱和鱼种网箱等,养殖的鱼所排出的大量粪便及投饵散失的饵料,对周围的水体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畜禽养殖业也是如此。在2000年时库周畜禽就已达到300多万头,其粪便总量年近600万吨,因中大部分未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来自漂浮物的污染。每年秋汛上来时这种污染最为严重。如果上游普降暴雨,上游城镇各类垃圾、苞谷杆、树枝、碎草等就会被冲入水库。受回水顶托,加上越到下游流速减缓,这些漂浮物就会不断累积,造成大面积水污染。
来自船舶的污染。随着丹江库区航运、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类船舶数量不断增加,船舶排放的生活污水、油污等数量也呈递增趋势。本刊记者在丹江口、郧县、淅川县等水域看到,河面上航运繁忙,船舶众多。其中有渔船、旅游船、客船、货船、拖轮等。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措施,这些船舶的含油废水、石油类物质、生活污水、垃圾等都直接排到水库中。记者在郧县大桥水域就发现了大片的油污带。
来自有毒危险品运输污染。近年来,库区周边公路、水上运输发展迅速,大小桥梁遍布,各等级公路纵横交叉。因水陆交通事故引发的污染时有发生,尤其是装载化学危险品的车辆、船只的意外失事,极易造成重大的污染事故。仅今年以来就发生了几起负面影响很大的陆源事故:2月15日,湖北郧县与陕西省阳县交界处,一辆载有9吨盐酸的货车翻覆,其中4吨盐酸泄漏后流入河沟中,造成水质局部污染,对3公里外的汉江上游支流郧西县金钱河两岸数万群众直接构成严重威胁。4月30日,陕西省镇安县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含有大量有毒氰化物的尾矿浆奔涌而下,造成米粮河污染。该河流入滑水河,滑水河又汇入山阳境内的金钱河,最终又汇入汉江,进入丹江口水库。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力挽救下落不明人员的同时,高度重视溃坝引发的水污染问题,确保下游饮水安全。
生态破坏仍在加剧
根据全国第二次卫星遥感调查显示: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7422.23平方公里(不算大坝加高后被淹没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3.8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841.0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33.41%;中中度面积16888.19平方公里,占35.61%;强度流失面积9350平方公里,占19.72%;极强度流失面积4150.74平方公里,占8.75%;剧烈流失面积1191.86平方公里,占2.51%。平均年土壤侵蚀量为1.69亿吨。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丹江口库区从1983年就开始小流域治理工作,1994年开始水土流失重点区防治工作,1998年开始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和环境工作的力度。但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库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过才10737平方公里,不到全部水土流失面积1/4。如果按照目前这个速度,至少需要70年的时间。
上述情形的出现,除了该地区山高坡陡、地表岩层松散、土壤抗蚀力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丹江口库区周围矿产资源较多,但品位很差,分布零散,开发利用程度低。可当地不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许多非法的掠夺式的开采。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近年来,淅川白渡河两岸出现了不少的钒矿。矿主们在当地动员了许多民工,进行大量的采矿、采石、取土,对周边生态与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据当地有关部门近年土地详查的资料,郧县、丹江口市、郧西、淅川等4县、市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改果园的面积比例,分别是68.7%、91%、55%和20%,其森林覆盖率分别是38.1%、22.9%、29.5%和17.4%;尚有53.8%、32.3%、77.5%和65%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控制,年土壤流失量约1096万吨。流失土壤中的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直接进入河流和水库,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灭绝性捕捞也是导致当地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当地水产部门介绍,在丹江口水域和淅川县马蹬码头等地,发现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捕鱼方式——“迷魂阵”,已经死灰复燃;不少渔民仍在捕捞经济鱼类幼苗,水库的渔类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6月下旬,本刊记者在丹江口大坝下游两三公里处采访时,发现江中许多打渔船在游荡,江边还停了十数条。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他们都是一些电打鱼船。这种捕鱼方式很残暴,一次电打下来,不过几秒钟,方圆十数米的鱼不论大小将统统死光,自动飘浮在水面上。我们在惊讶之余,还看到在江边一些平坦的地方,铺了许多几米见方的小席,上面都是被电打的小鱼,有的不过才一两公分长。一位当地农民告诉我们,像这样电打鱼船,仅在丹江口库区周边有200多条。
望着那一长溜被晾晒的小鱼,我们感到一阵阵心痛,鱼怎么能禁得住如此捕捞?传说中东海的龙王若真的在世,看到他的子孙这样被赶尽杀绝,该是一种怎样的气愤和绝望?
根源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水源污染,其原因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却涉及到政治、经济、观念等很深很广的层面。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多年来一直在各个层面上演着,也是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贫穷,使人们无暇顾及环保
近年来,丹江口库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年年有进步,但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还是很低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库区五县、市2005年农民年均收入最高的,是河南淅川县,人均2343元。最低的是国家级贫困县郧西县,人均1398元,整个库区农民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
贫困使得当地一些人靠山毁山,靠水竭鱼。限于当地的财力和技术,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时,往往是技术陈旧,方法原始,损害环境,走的是一条“卖血式”脱贫之路。
在汉江和丹江流域生长着一种植物,名叫黄姜,其根茎含有皂素。据有关专家介绍,此物是制造激素药物的基础原料,可合成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200多种药物,故有“激素之母”之称和“黄金”之美誉。于是,许多地方把它作为经济支柱,广泛发动群众种植,并建起了许多黄姜加工厂。但由于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技术,通常只采用酸水解法,经过水解和洗涤排出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当地水环境和生态都造成了极大破坏。
据当地环保部门反映,在郧西县一些地方的黄姜加工厂,排出的废水气味难闻,与河水混合后,不仅不能饮用,也不能洗衣服,不能浇庄稼。更有甚者,个别的厂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在厂门口居然挂着“派出所值班室”的牌子,厂外的墙上写着“从严打击扰乱正常生产秩序”等标语。
据一位知底细的人告诉我们,郧西这个山区穷县,好不容易才把黄姜生产作为发展经济之道,不保护又有什么办法呢?都知道不能牺牲环境,但更知道这些牺牲环境的企业效益特好。
有关资料显示:库区上游共有41个县,其中3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7个是省级贫困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与库区5个县、市一样,仍处在争取温饱的发展进程中,实在无暇也无力顾及环保工作。
人口密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专家考证,库区有着河谷、平地、山间盆地、岗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等多种地貌,其中以中山为主。土地地表岩层松散,土壤抗蚀力低,再加上降雨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就在这片贫脊、偏僻、交通不便、出行成本高昂的土地上,却拥有着密集的人口。据当地资料显示:库区五个县、市中,有78个乡镇、1527个村庄,人口278.81万,每平方公里已达200人,土地负荷很重。
除客观基础条件比较差外,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当地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当地重农轻林,产业结构不合理。人们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地毁林种地,为追求眼前的利益滥砍滥伐,草场过牧,结果使森林蓄积和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后,明令规定凡25度以上的山坡不准种地,可仍有不少地方的人偷偷耕种,有的还是在当地政府和领导的默许下进行。沿着汉江、丹江上游支流往上走,那些大于25度山坡上的“牛皮癣”随处可见。
在生活方式上,当地不少农民延袭了千百年来的烧柴习惯,上山砍柴依然是他们获取燃料的重要途径。
在“西部大开发”的名义下,不少地方盲目上项目,急功近利,什么赚钱快就上什么,根本不考虑环保,结果上的不少项目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水资源管理政出多门
丹江口水库范围大,面积广,主要支流20余条,大小河流上千条,但在目前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多龙管水”现象。如水利、环保、城建、交通、林业、水土保持等多个部门,都能以不同的职责权限对水源或某个水域进行管理。这些单位大都互不隶属,结果导致库区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上游用水和排污不管下游。这种“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使水资源的循环规律和完整性被人为地隔离,甚至在省与省、地方与地方及系统与系统之间也出现了难以协调的的矛盾。
例如:丹江口上游支流河南淅川县,一方面受上游地区西峡县、卢氏县、奕川县污染之苦,另一方面又向下游地区及丹江水库大量排污。由于涉及几个省属的问题,这种“上游不管下游”的怪圈现象目前依然存在,而且支流与干流、上游与下游、地方与系统、生产与生态之间的用水、治污关系也不好协调。
在采访中,负责流域管理的一些专家告诉记者:这样的管理体制必须尽快改变,因为要想根本扭转库区的环保和生态现状,没有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现在每月的水质检测,不能盲目乐观。现在看是合格的,不等于将来也能合格。因为目前正在加高大坝,一旦建成,水库水位将会上升10多米,届时河流受回水影响将大大变缓,很多河段会变成静水,这样的水体自净能力会明显减弱,水质也会随之下降。现在的水质其实处在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上,让人放心的系数很小。诺大的一库水,一旦被严重污染,再去恢复绝非轻而易举,其后果是难以估量,也是不敢想像。
对策兼顾各方实现共赢
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是多年来我国甚至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一味强调环保打压各地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无视环保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是不行的。世界许多先进的国家在工业化的历程中无视污染,到后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已经步了他们多年的后尘,现在各种令人焦心的污染使国人备尝了自己种下的苦果。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冲突,使鱼和熊掌都能兼得呢?
无数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作为政府,只有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共赢,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把环保落到实处。
尽快建立完善补偿机制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个观点在当地很流行:南水北调工程造福于北方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是非常正确的,但国家也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绝不能因为工程的实施让库区始终处在贫困之中。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完善补偿机制,使库区人民借南水北调工程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富裕起来。
不少人认为,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库区及上游的污染不是现在才有的,如同其他已经发达起来也把污染后患留下的地方一样,他们也是在寻求自身经济发展历程中被迫付出的一种代价。那些污染最严重的企业,极有可能是利润最大的企业。换句话说,污染企业的存在是与当地一些单位和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紧密相关的。因此,国家必须把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去作用于利益各方,帮他们尽快走出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丹江口水源能否真正做到环保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如增加对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建立库区发展基金、组织北方受水区省(市)在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实施对口支援、建立和完善一套库区保护与发展的联动机制、加大科技扶贫的力度,等等。
有的同志以黄姜生产为例告诉《绿色中国》:国家科技扶贫对于环保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姜产业在当地确实是一条致富的途径,因此,前些年当地的所有县、市一轰而上,号召农民大量种植。结果产大于求,许多烂在了地里卖不出去,农民损失惨重。在对黄姜的加工中,由于处理废液的成分复杂,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如果完全做到环保,那不仅没有利润,而且还会亏本。像此类情况,国家应该帮一把,主要是在科技方面进行指导,比如帮助当地找到一条可靠、经济、实用的治污技术,使黄姜生产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此外,针对库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状况,国家应帮助他们有选择地开发,建立、完善与水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扶持一批有规模并有治污设施的企业,形成一条绿色的产业链。只有国家、地方以及利益各方,共同关注库区的保护与发展,按照各自的定位,建立和完善库区保护与发展的联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环保与发展的尖锐矛盾。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相关法规
大家感到,现行的分散管理体制是滞后的,根本不适应库区发展的管理要求。近年来,在多次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中,现出诸多弊端,教训非常深刻。
当地水利部门的领导告诉我们,自2000年以来,库区上游不断发生水污染事件,如汉江上游陕西旬阳县旬河镇发生的铅锌矿废水排放事件、丹江上游丹凤县氰化钠翻车事件、湖北郧西县与陕西山阳县交界盐酸污染事件,以及前不久发生的陕西省镇安县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发生的溃坝事故,等等,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加强统一领导是十分必要的。应尽快建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领导机构,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中担当起组织领导的责任。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协调领导机制和水污染防治应急与联防机制。流域内各相关单位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明确相关责任。遇有重大事件,在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快速、有效地予以解决。
此外,还要以法管水,以法治污。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这种呼声。不少职能部门认为:库区及上游污染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尽管有各种客观原因,但与相关法规欠缺有很大的关系。职能部门在水源管理中,深感手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武器。
他们告诉记者: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立法,是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法律保障。目前当务之急是结合丹江口水库特点,抓紧制定保护水资源区的相关法规,建立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体系,使水质保护有法可依。目前应该尽快起草《丹江口水质保护管理办法》,待时机成熟,再制订更高层次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与环境保护条例》。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从政策、行政方面约束影响水环境的不良行为,强化法律责任。水源保护只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各级部门和单位才能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管水治污,那些违规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在庄严的法律面前约束自己的行为。
下决心治理重点污染源
当地环保部门一些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污染源治理,是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根本,只有从严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水环境压力。
他们说,纵观水污染现状,历史欠帐太多,不仅涉及许多企业的利益,也涉及到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利益。因此,必须联合各方力量,采用全程控制的办法。如实行全面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高耗水、重污染的企业;减少废水排放量,实行废水限期达标;对不合理的企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资产优化组合,限制污染企业的发展,对产品没有市场、污染严重、治理又无望的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五小”企业,要坚决关掉。
有的还建议:在治理污染源的同时,要加快治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建一些污水处理厂。通过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机制,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在库区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改善生态与环境。
小小的丹江口自从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后,她和北方三亿人民便有了一种割不断的情缘,便承载起了神圣而沉重的历史使命,被寄托了无限多的希望。
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有许多人需要迁移,他们故土难离,有着说不完道不清的感情纠葛;无数利润不菲的企业由于污染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而对当地来说,也许只有那种企业能使他们“脱贫”。环境保护本该是已经污染严重的现代化大都市、大企业先做的事,可现在也成了这个穷乡僻壤的头等大事。
但无论怎么说,丹江口是真的来到了一个历史机遇的门口。
我们相信库区人民的智慧,一定能把握这次机遇,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解决好;我们更相信国家的能力,一定能在保护好水源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为库区及上游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快速的绿色通道。
当一库清水流向北方时,丹江口作为水源地不仅会步入自己的黄金发展期,也会作为一个美丽无瑕的水都,为世人所向往。
丹江口水库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具有“发电、防洪、灌溉、通航、养殖”五大效益。目前它又因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我国北方供水任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已于日正式开工,迎来了全面建设的高峰期。该工程将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从水库自流引水,经过1428公里的输水干线,最终汇入北京团城湖,每年的调水规模为95亿立方米。
相关连接:南水北调工程年鉴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听取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同志汇报引江济黄的设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
195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上,再次提出引江、引汉济黄和引黄济卫问题。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地,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
1958年到1960年3年中,中央先后召开了4次全国性的南水北调会议,制定了1960年至1963年间南水北调工作计划,提出在3年内完成南水北调初步规划要点报告的目标。
1959年2月,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的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197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就南水北调问题专门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规划方案,把南水北调工作做得更好。同年10月,水电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
1979年12月,水电部正式成立了部属的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
1987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通知,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南水北调”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东线工程: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记者:黎祖交、张国栋)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工程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