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间中太空仓独眼巨人号对接仓时,调整航天器独眼巨人号对接仓角度的推进器是怎样的工作方式

为什么航天器要在太空中进行对接?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要进站,轮船要进港,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港湾” 就是空间站。空间站通常建在近地轨道上。年,前苏联向太空发射了 7座名为“礼炮号”的空间站;1973年,美国发射 了一座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1986年,前苏联又发射 了“和平号”空间站。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的11个成员国,正共同筹建世界航天史上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科学家建立这些空间的港...
要进站,轮船要进港,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港湾” 就是空间站。空间站通常建在近地轨道上。年,前苏联向太空发射了 7座名为“礼炮号”的空间站;1973年,美国发射 了一座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1986年,前苏联又发射 了“和平号”空间站。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的11个成员国,正共同筹建世界航天史上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科学家建立这些空间的港湾,其目的是进行生物医学、天 体物理、天文观测和建立太空工厂。因此,有许多科学家必须
在空间站里工作一段时间,空间站里的设备需要维修,给养需 要补充,人员需要更换……这些工作都由航天飞机和宇宙飞 船来承担。当它们来到空间站的时候,由于太空的险恶环境,
不能像汽车进站和轮船进港一样方便,这就需要进行太空对 接。1995年6月,美国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
的“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首次对接成功。质量为100吨的航 天飞机和质量为124吨的空间站,在缺乏重力的太空环境下 对接,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相互碰撞而失败。因此,对接的过
程十分缓慢,两者的相对速度大约是2. 5厘米/秒。对接系统 采用了两个圆环构成的双重结构,上层圆环可以缩进,装有3 个花瓣状的挂接机械;下层是基座,装有12组挂钩和插销。两个庞然大物在太空不断纠正航线,终于衔接在一起,这 时机械弹簧锁把它们锁住。90分钟以后,对接口通道内灌迸
了加压空气,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的舱盖才打开,航天员们终于 相会在一起,相互握手,欢呼对接成功。1995年11月,“阿特 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第二次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为建立国
际空间站做准备。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带上天
的“团结舱”——国际空间站的一个部件,与俄罗斯的“曙光 舱”实现了对接。这次对接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期拼装工
程,形成了国际空间站的核心。“曙光舱”和“团结舱”实施对接之后,使航天员完成了国际空间站两个太空舱之间的40对电气接头的连接工程,从而 使电力和数据可以在两个舱之间流动。1999年5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又载着7名航天员 前往国际空间站,它们为国际空间站运送1630千克的各种物 资,包括计算机、急救药箱和一台建筑用的起重机,供组装国
际空间站的需要。这一次对接,安排在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均从俄罗斯地面 站上空飞过的时候,计算十分精确,并且如期完成了对接。
上面二位谈了航天飞机的工作情况和运行过程,但在太空中飞行根本原理没有介绍.我这里谈些肤浅看法:
力学中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它的基本原理就是作用与反作用.当航...
1、航天飞机兼有太空飞机与火箭的功能。航天飞机是可多次使用的空间飞行器,返回地球时,飞机整体降落机场,不用另外的返回舱。如果未来搞“太空民航”还要选用类似航天飞...
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
两个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太空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太空交会对接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
宇宙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和月球基地等接送宇航员和物资,且费用较航天飞机低许多。目前在轨的“和平号”空间站和以前的“礼炮号”系列空间站以及美国“天空实...
答: 木头怎样染色处理?
答: 你朋友是宫颈息肉.推荐一文,供你参考:
什么是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
  子宫颈是子宫下端的部分,其内腔呈圆筒形或...
答: li660912同学:
您好!您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好,说明您知道父母为了您成长的辛苦和劳累。呵呵,有这样的心理,我想您一定会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美加行&&&华盛顿航天航空博物馆&&美苏在太空的竞赛和合作
上一篇我介绍了美国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籍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过程,本篇我将介绍阿波罗计划产生的前因和后果,以及美国和前苏联在太空领域的竞赛和合作。
说到要将炸药或炮弹打的更远,以及后来的要将人造卫星、太空舱、载人太空舱、空间站等航天器射上天空和星球轨道,必然离不开火箭,那么我们就从介绍火箭开始吧---
这个大家伙是火箭的鼻祖,二战时期德国开发和生产的V-2火箭,这是这个博物馆的火箭模型中唯一与实体大小相同的火箭,
V2火箭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制造的一种短程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其目的在于从欧洲大陆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从1933年到1941年8年时间,多恩伯格与冯·布劳恩的研发团队进行了多种小型火箭的测试,包括A1,A2,A3和A5(A4就是V1导弹)。
前几个系列并不是很成功,A5则是相当成熟的型号,在日宣布研发成功。A5导弹随即开始量产,但是受到和V1同样的生产难点,最终1944年才将生产提到一定的规模。日,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正式给其起名为V2导弹(复仇者2型),并且开始空袭伦敦。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
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由于V-1导弹速度相对较慢,易于被拦截,所以纳粹德国又进一步制订研发新型导弹的计划,即V-2工程。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由于V2导弹飞行速度极快,必须之前仔细计算出一系列复杂数据,包括弹道,飞行航路和速度。在今天,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测试这些数据,也是非常需要时间和繁杂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当时,靠手工精确计算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有了精确计算,能够控制器严格保证飞行的方向和速度,但是此时飞弹速度仍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切断燃料供应。现代弹道导弹,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切断燃料时间控制在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秒,这样导弹仍有数百米的偏差。当年依靠机械仪器切断燃料而造成巨大的导弹偏差,就容易理解了。虽然实际效果一般,但是盟军一直把V2飞弹当作最大的威胁之一,出动巨大的轰炸机群四处搜寻轰炸,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出动特种部队和伞降部队偷袭V2基地。由于V2飞弹在俯冲攻击目标时候速度高达4马赫(4倍以上音速),在整个300公里射程内的飞行时间仅有8分钟,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做出拦截和预警。
日,V-2火箭开始使用,到日英美军队攻击荷兰境内的海牙发射场为止,共向英国发射1403枚,其中1115枚射到英国境内,517枚命中伦敦。对于这种导弹,完全无法防御,曾在英国朝野造成恐慌。在10个月的火箭袭击中,德国共发射1.1895万枚火箭(V-1
1.0492万枚;V-2
1403枚),射到英国境内4646枚,击中伦敦市区2937枚,被击落(V-1)3954枚。英国因火箭袭击死亡1.16万人,伤6.6万人,炸毁房屋2.6万余幢。V型弹道导弹的出现,亦拉开了新式作战的序幕,V-2的出现意味着各种新兴的战略、战术运用。在历史上,美苏两大强国亦在弹道导弹着力深厚,并发展了各式弹道导弹,以及铁幕的相互对立型态。
二次大战后期,德国纳粹的V-2火箭呼啸飞越轰炸,虽然V-2对英国的实质损害不大,但是不像可拦截因此对英国的社会人心造成莫大影响。
大战一结束,美俄双方都急着要掌握德国的火箭技术,但是按照,V-2火箭生产工厂的主要所在地划给了苏俄托管,美国心有不甘,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军组成了一个突击队下令紧急展开一项代号“”的任务。在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内,美军挺进巴伐利亚区并占领当地,动用了300节和13艘,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关的一切设备和抢运一空,苏军在6月1日抵达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座空荡荡的工厂。
美国虽然获得了许多V-2的半成品和制造设备,但最可贵的是美国情报单位成功地说服了包括德国军方火箭计划负责人及开发团队核心博士与相关的126位研究团队成员前往美国,并分别安置在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组以及新建的。1945年9月,冯·布劳恩抵达美国,时年33岁,自此以后美国的火箭工业和太空发展就扶摇直上。除了军事用途,V-2火箭在研究和,以及对地球表面拍照等科学课题上也非常有用。
1946年,美国海军实验室发射了一枚V-2火箭,射到数百公里的高空,用来观测来自的,这也是V-2火箭第一次应用在太空研究,从此开启了的新页。此外V-2火箭亦用来当作载人飞行试验载具,并搭载过一类的小动物升空。
这个站在V-2火箭旁边的细小的火箭是WAC-Corporal
下士火箭。
WAC-下士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美国的第一个成功的探空火箭。从1944年开发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它可以解除25磅仪器20英里。电机采用硝酸和苯胺和生产1500磅推力。第一个此型火箭在1945年推出。
然而,缴获的德国V-2火箭很快面世,可能有更大的载荷到更高的高度。在WAC被利用放在一个V-2的顶部上,但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实验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系列称作Project保险的一部分。在1949年它创下244英里射程的纪录。该火箭于1959年捐赠给史密森由加州理工学院。
下士是美国第一种为了安装核战斗部而研制的导弹,也是美国陆军第一种导弹。该导弹演变自1944年至1945年间一系列美国陆军研究火箭的发展。
这是Aerobee150探空火箭,该Aerobee火箭是一个小的(8米)非制导亚轨道探空在20世纪50年代用于高大气层和宇宙辐射研究美国的火箭,研究数据通过无线电自动发送回一个地面中继站。。射程能够达到约170英里(270公里)的高度与有效载荷重量达150磅科学仪器(70千克)。火箭包括一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液体燃料自持阶段。
该火箭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捐赠给史密森博物馆协会于1976年。
先锋火箭Vanguard
先锋是海军在1957年的前两个阶段和固体推进剂第三阶段有液体推进剂引擎开发的三个阶段的运载火箭。先锋的技术祖先是海军的海盗和Aerobee探空火箭。多的内部硬件的除去时此先锋制备用于显示。它被陈列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在美国马里兰州后,被转移到史密森于1958年。
那个火箭箭体细长上面有United字眼的火箭是侦察兵D型火箭&Scout
美国侦察兵(Scout)号运载火箭。美国从1958年10月开始研制的一种四级固体小型运载火箭。
侦察兵运载火箭实际是系列运载火箭,包括NASA、美国空军、侦察兵X系列、使用型系列、蓝色侦察兵系列。侦察兵系列火箭是设计放置小型卫星进入绕地球轨道美国运载火箭。侦察员多级火箭是第一个(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一个)轨道运载火箭将完全由固体燃料阶段。
最早的侦察兵火箭(固体可控轨道实用测试系统)是在NACA兰利中心设计于1957年。侦察兵系列从1961年使用到1994年。为了提高可靠性,开发团队选择使用“现成”的硬件,原为军事项目。
美国使用“侦察兵”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探险者号”轨道飞行器、“”试验卫星以及军用秘密卫星。此外,还为其他国家发射航天器,其中有英国的“”卫星、法国的“法兰西1号”卫星和意大利的“圣马科6号”卫星等。
在这个火箭群中,中间那个好象有许多窗口的火箭是海盗12火箭,
这是海盗12火箭,美国一系列大规模,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的最后一个型号,专为取代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层大气研究抓获V-2火箭弹的数量递减火箭。海盗火箭Viking有20,000磅的推力,XLR-10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是由&Reaction
Motors, Incorported. 开发。火箭首飞于1949年。
海盗火箭在不同的配置和有效载荷能力。海盗12号于1955年从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发射,达到了144英里的高度。这里显示的海盗12日部分从原来的火箭恢复重建。重建后的海盗12由马丁·玛丽埃塔公司于1976年捐赠给史密森博物馆协会(航天航空博物馆以及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等都属于这个协会)。这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检修火箭。
这个火箭弹体上有UE字眼的的火箭是丘诺1号运载火箭又称之为“丘诺I”型运载火箭、“丘辟特-C”(Jupiter-C),是一种轨道运载火箭,经常被人误以为是木星-C探空火箭。是美国最早投入使用的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是在日进行的,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Explorer
1)送上轨道。丘诺1号运载火箭的末端节并未使用火箭引导系统,这主意是由沃纳·冯·布劳恩在1956年所想到的,在1958年才实现其想法,与丘比特-3运载火箭很像,但最上节则使用较小的固态火箭。
“丘诺I”型运载火箭又称“丘辟特-C”(Jupiter-C),是美国最早投入使用的运载火箭。其研制工作是在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和第二颗之后,而“先锋号”运载火箭远未成熟的情况下,由汉茨维尔(Huntsville)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的红石兵工厂(Redstone
Arsenal)负责进行,由于有预先研制的基础,进展很快。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Explorer
1)送上轨道。随后,日发射“探险者2”失败,同年3月26日和7月26日发射“探险者3号”和“探险者4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接着,于8月24日和10月22日,又发射了“探险者5号”和“灯塔”(Beacon)型气球式卫星。到此,“丘诺I”型火箭共发射了6次,成功与失败各3次。此后,为加快“雷神-艾布尔”(Thor-Able)和“丘诺II”型的研制工作,“丘诺I”型运载火箭停止使用。
这个横挂在博物馆导弹上方貌似小飞机的家伙是大名鼎鼎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大出风头,
BGM-109巡航导弹(英文:BGM-109 Cruise
missile),绰号“战斧”(英文:Tomahawk)是研制的一种从敌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面下发射,攻击舰艇或陆上目标,主要用于对严密设防区域的目标实施攻击,是美国现役最主要的巡航导弹和远程打击力量之一。
BGM-109在1970年由推出,1972年开始研制,1976年首次试飞,1983年装备部队。该导弹飞行速度快,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和速度进行高速攻击。导弹表层有吸收波的涂层,具有隐身飞行性能,是美国军械库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区外发射”导弹。具有低空飞行、命中率高等特点。
该导弹飞行速度快,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和速度进行攻击。美国历次海外战争行动都可见其身影,而且美军开战时多次先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攻击敌方高价值的军事目标,如军事指挥中心,空军基地,导弹发射基地等。[2]
该导弹的优点在于: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和速度进行高速攻击。导弹表层有吸收雷达波的涂层,具有隐身飞行性能,是美国军械库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区外发射”导弹。这种巡航导弹的射程可以超过2500公里。雷达很难探测到飞行的“战斧”导弹,因为这种导弹有着较小的雷达横截面,并且飞行高度较低。
该导弹的不足在于:战斧式巡航导弹为亚音速导弹,飞行速度较慢,且飞行高度较低,容易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同时由于导弹携带的发动机、制导系统和燃料负载限制了弹头的尺寸,所以“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击钢筋混凝土目标时效果不是太好;精确度不如,而且容易发生机械故障;造价远高于常规炸弹等。
舰上发射台
1991年波斯湾战争是战斧导弹的处女秀,开战前美国有大约900枚BGM-109C与100枚BGM-109D,另外有60枚潜射型陆攻C型导弹由紧急修改,提升内部的燃料携带量,使得攻击潜艇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发射。
美国海军使用包括、与等13艘水面船舰与至少两艘潜舰上发射的战斧导弹攻击伊拉克的陆上目标。这些舰艇当时处于、与等海域。其中大约100枚在第一波攻击机组进入伊拉克领空前先打击数个重要目标。第一波发射的52枚导弹当中有51枚击中预定的目标,包括将一座电视转播塔炸成两截。
在整场冲突当中,一共使用了291枚战斧导弹攻击各类地面目标,发射成功率是95%,命中率是85%。许多战斧导弹的攻击计划是安排在侦查通过目标区之前的一个小时命中目标,能够透过卫星取得攻击效果的评估资料。如果目标区的天气状况不佳,导致无法使用时,也会改以战斧导弹取代有人飞机。
伊拉克冲突
1991年与伊拉克的武装冲突结束之后,美国仍数度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日美国发射45枚导弹攻击伊拉克位于Zaafaraniyah的核子设施,摧毁大多数的建筑。一枚导弹在发射过程中无法转入巡航飞行模式而自行催毁,一枚在巴格达被击落,3枚没有命中目标。1993年6月美国为了报复伊拉克企图暗杀已卸任总统而再度使用22枚导弹,其中3枚未击中目标。
1996年9月美国海军发射14枚导弹攻击6处目标,第二天再度发射17枚导弹对付4处目标,命中率约90%。
1998年的行动中,美国动用325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292枚命中预定目标。
海湾战争中美国战列舰新泽西号在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这艘二次世界大战的名舰经过改装,导弹取代了以往16英寸的(406毫米)巨炮。
科索沃战争
1995年美军对第一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USS
Normandy CG-60)一共发射13枚导弹,而这也是第一次使用第三批次、GPS导引的战斧。
1999年科索沃冲突开始时,除了美国海军之外,英国海军的潜艇也发射20枚战斧攻击各处目标。26枚战斧分别针对18处可移动目标,摧毁或者是损伤10架停在地面的飞机与14具雷达。在78天的冲突中,一共使用了238枚战斧,其中198枚命中目标,这些目标包办了50%可移动目标与42%的整合防空系统。
美国海军的(USS
Philippine Sea
CG-58)还创下准备与计划任务时间最短非正式记录(101分钟对比于一般需要6小时)。
伊拉克战争
如同12年前的波湾战争一样,美军大规模地使用战斧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一举将萨达姆逼到北方的。
阿富汗战争
美军从印度洋上发射了战斧导弹,直捣阿富汗境内与的阵地。
利比亚内战
在“”行动中,美军潜舰同样使用了战斧导弹对付的军队,企图阻止卡扎菲当局继续武力镇压反抗群众。
叙利亚内战
日,美国海军派出发射战斧导弹攻击在边境据点。
图右第二枚导弹是民兵3型导弹&Minuteman
III missile
民兵3洲际导弹美国现役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它是美国第三代地地战略核导弹,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发展的,其突出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开始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命中精度也有进一步提高。现正仍在美军导弹部队服役。
在这张图它是从左边数起第三枚,
发射方式:三节推进;固态与液态燃料;热发射。
导引系统:改良NS-20惯性平衡导引控制系统
弹头:236枚配备通用电气12型重返大气层载具、3枚当量17万吨W-62核弹头、金属片及诱饵;300枚配备通用电气12A型重返大气层载具、3枚当量33500吨W-78型核弹头及诱饵。
圆周公算偏差值:(12型重返大气层载具)0.12海里(220米);(12A型重返大气层载具)0.09海里(116米)
有300枚配备当量33500吨的W-87型核弹头与12A型重返大气层载具拥有足够的准确度及弹头当量以对付大多数的强化工事目标。其它的236枚配备12型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导弹会用来攻击软性目标资料储能力,其中并有一个为主要打击目标。1975年会计年度开始安装的管制资迅缓卫系统使得每枚导弹可在25分钟内重新设定。另外,发射后亦可在波音E-4B空中指挥站上完成目标的重新设定。
民兵III是一个固体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其中美空军首次部署在20世纪60年代。制导系统,包含在上段和再入大气层飞行器之间的环,是民兵系列导弹的作为成功武器的关键部份。从该系统的信号控制的方向,切断的推力,和阶段的分离,这三个弹头引导至它们的靶标。
这是民兵三号导弹的制导系统,
民兵三号导弹使用惯性制导系统,它完全依靠加速度的内部测量。通过加速度数据与地球的重力场和,导弹在发射精确位置的知识相结合,民兵是能够实现卓越的精度。板载数字计算机,早期建造生产集成电路,存储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计算。这也使该导弹被重定向到快速发射前。
土星5号运载火箭(Saturn V),又译农神五号,亦称为月球火箭,是(NASA)在和两项太空计划中使用的多级可抛式液体燃料火箭。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仅次于苏联能源号运载火箭的推力第二大运载火箭。在1967年-1973年间共发射了13枚“土星5号”运载火箭,它们保持着完美的发射记录。共有9枚“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载人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送上月球轨道。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生产线于1970年关闭。“土星5号”的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73年,这次发射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了近地轨道。
美国土星5号是截至目前仍是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高达110.6米,起飞重量3038吨;总推力达3400吨左右,可将118吨的有效载重送上近地轨道。土星5号是三级火箭,由S-1C第一级、S-2第二级、S-4B第三级、仪器舱和有效载荷组成。第一级长42米,直径10米,到尾段底部直径增大到13米。尾段上装有4个稳定尾翼,翼展约18米。第一级采用5台F-1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2个10米直径的铝制推进剂贮箱用桁条和隔框加强。第二级长25米,直径10米,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
,共用5台J-2发动机。第三级长18.8米,直径6.6米,1台J-2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液氢。
尽管NASA曾设想过更大的火箭(例如新星火箭),土星5号是历史上、成员中最大的火箭,土星5号由总指挥与他的火箭团队担任设计研发工作,主要的承包商包括、北美人航空公司、以及。
除了最后一次发射没有使用S-IVB(第三级)之外,所有其他土星5号的发射都有三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每一级都使用(LOX)作为。第一级使用高精炼煤油(RP-1)作为燃料,其他两级使用(LH2)作为燃料。一般来说,一次发射任务的前20分钟左右由火箭推动。至期间NASA共发射了13枚土星5号火箭,从来没有过损失有效载荷的事故发生(虽然和曾出现过推进器失灵的问题,但舰载电脑都能够通过延长剩余推进器燃烧时间的办法以保持飞行)。土星5号的主要载荷是载着成功登月的阿波罗航天器。最后一次土星5号的发射将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送入太空。
这是土星5号的F-1引擎,它是土星5号三级火箭中第一级采用的5台F-1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
F-1是投入使用的推力最大的单喷嘴液体火箭发动机,也是仅次于俄罗斯RD-170的推力最大的液体引擎。
这是美国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
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纬度较低,向东发射火箭,可利用地球自转附加速度,有助于卫星入轨。自1950年7月首次发射“下士”火箭以来,先后发射了“宇宙神”火箭、“大力神”火箭、“土星V”火箭等,囊括了所有向发射的任务;还发射了“阿波罗”飞船、“天空实验室”及各种行星际探测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是美国航天发射的重要基地。
综上所述美国的火箭发展经历了大致如下的过程---结束后,在缴获的&V-2火箭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和导弹。美国陆军在
W.von等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
V-2火箭,1949年开始研制“”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用“丘辟特”
C火箭(“红石”导弹作为第一级)发射卫星的“轨道器”计划。利用V-2火箭技术研制“海盗”号探空火箭并从1949年开始飞行试验。美国空军于1954年开始研制“神”并提出以这种导弹为基础发射卫星的方案。为了不影响弹道导弹的研制,美国决定由海军以“海盗”号探空火箭为基础研制发射卫星的“先锋”号运载火箭。1957年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促使美国在执行“先锋”号计划的同时抓“轨道器”计划。日用“丘辟特”C火箭(改名“丘诺”
1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为了加速发展航天事业,美国在1958年2月成立了国防部并在同年
10月成立主管民用航天活动的。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见“阿波罗”工程),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到1984年底已飞行14次。1984年1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开始研制永久性站。
这是美国土星五号(左边)和苏联N1
火箭的模型,N1运载火箭是研发的用来将苏联送到的。也就是被西方人称为&G-1e&或&SL-15&的火箭。N1就是俄语носитель(运载器)的缩写。火箭研发工作比晚,不仅资金短缺、未测试,四次发射试验都失败了,于是苏联在1976年正式取消了这项工程。
高105米(345英尺),在高度,质量和有效负载上仅次于世界第一的。方案采用五级推进,前三级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其余两级用于地月推进。
加满燃料满载情况下,N1-L3重2788吨(6.1百万磅)。
下面三级呈截锥体形,最下部直径约10米,这是受箭体内燃料箱形状的限制,一个较小的球形煤油箱在上部,较大的液氧箱在下部。上部分呈圆柱形,直径4.4米。
第一级A段,由30台NK-15发动机驱动,发动机排成两个环,外环24台,内环6台。这些发动机都是的先例。
控制系统基于发动机的差动节流,外环应付倾斜和偏转,安装在框架内的六个用于应付滚动。A段还装有四个,这种平衡装置后来用在了苏联的设计上。
A段总共产生4620吨(1000万磅力)的推力,远远超出土星五号的3469公吨(765万磅力)的推力。飞行过程中若部分发动机出现故障,控制系统会自动关闭该发动机及其对称布置的发动机
。N-1火箭允许关闭4台发动机。
第二级B段,由8台NK-15V发动机驱动,也排列成环形。NK-15V与15的区别就是吊钟形涡流室和高空发动机性能。
上面级V段,装了4台更小的NK-21发动机,排列成矩形。
在N1的研制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发动机改进方案。将第一级的NK-15改进为NK-33,将第二级发动机改进为NK-43,后面三级采用NK-31,改进后的NI被成为N1F,然而直至登月计划结束,这种改进型都没有试飞过。
比起土星五号,N1虽然推力更大,
但它只能将95吨的物体送入,而土星五号可以运送130吨物体。这是由于N1全箭都以煤油做燃料,而美国对氢氧燃料的研究起步早,使得土星五号设计时选用了比较成熟的氢氧发动机,以此获得了较高的效率。
这位是苏联太空计划的祖师爷级别人物谢尔盖.科罗廖夫的助手(Vasily
Mishin),1966年,科罗廖夫死于一次外科手术并发症,他的工作由他的助手(Vasily
Mishin)接管。米申没有科罗廖夫的政治头脑,这个问题导致N1最后的失败,以致登月计划整体的失败。
苏联N1火箭的失败只是美苏太空竞赛的回合或一个片段,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就是导致太空竞赛的远因,其后这对老冤家在太空领域展开了几十年的竞赛---
太空竞赛是指约从1957年到1975年期间,和在开发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人类登月等空间探索领域的竞争。太空竞赛的技术条件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火箭技术的成熟,但竞赛开展的本身源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冷战的开始,一般认为日苏联第1颗地球人造卫星标志着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由于涉及尖端技术和国防科技,“太空竞赛”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军备竞赛”的一种体现。比起其实际意义来讲,太空技术因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潜力和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而成为这场角逐中的焦点。但其巨额花费都使得双方颇感吃力,并最终走向合作道路。从宏观上看,苏联在航天领域方面取得突破虽比美国早,但后来由于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美国成为最后的赢家。
图左的太空舱是苏联礼炮七号的一个模块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太空货运舱---可以运送物资到
礼炮七号(:Салют-7,:Salyut 7),编号DOS-6,一个曾经在运行的,在1982年4月至1992年2月间运转。是的成果之一。日,经由发射进入近地轨道。礼炮七号是礼炮计划中最后一个太空站,其后继者为。
礼炮计划(:Салют)是由计划的首个计划,其中包括了于1971年至1986年这15年间发射的一系列九个的单模块(single-module)空间站。
该计划包括一系列六个科研站和三个军事侦察站,后家更推出高度机密的阿尔马兹(Almaz)计划。礼炮计划打破多个,其中包括几个任务时间的记录,第一次在空间站移交太空员从一个太空飞船到另一个,以及名种太空漫步的记录。1991年,这项计划结束。
前苏联礼炮号空间站是苏联发射的低轨道载人系列航天站。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千米高的轨道上运行,装有各种试验设备,照相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与联盟号载入飞般对接组成居住舱,容积100立方米,可住6名宇航员。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6个月,相继与联盟10号,联盟11号两艘飞船对接组成轨道联合体,每艘飞船各载3名宇航员,共在空间站上停留26天。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前面这个是苏联的联盟10号宇宙飞船的太空载人舱(着陆舱),日联盟10号与之前发射的礼炮1号”轨道科学站对接,共同飞行5个多小时。检验改进后的飞船系统;演练手操纵及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方向和稳定,进行医学观察。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联盟10号”于日返回地面。这次对接试验的成功,是苏联在建立这条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联盟号(:Союз)系列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的名字。与之相对应的载人航天计划称为计划。
联盟号飞船是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由联盟号飞船衍生出的其它包括:联盟T,联盟TM,联盟TMA等以及进步号系列。
日,联盟号飞船发射后近6个小时,抵达国际空间站。三名宇航员,包括即将成为空间站新指挥员的美国宇航员维尔特,以及俄罗斯宇航员什克普列罗夫,还有意大利第一名女性宇航员克里斯托福雷蒂,与空间站原有的三名宇航员会合,令空间站历来第二次,同时有两名女性宇航员一起执行长驻任务。三名新到宇航员将展开为期六个月的任务,进行三次太空行走,为2017年美国商业宇宙飞船,运送宇航员做准备。而空间站原有3名宇航员,将于2015年三月初结束任务返回地球。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见太空着陆舱在穿越大气层时高速摩擦烧焦的外壳,以及宇航员着陆后在外壳上的签名痕迹(这似乎是美苏宇航员的一种传统,如果杨利伟也这样干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了”,把组织的培养放置脑后是犯错误滴)。
联盟号飞船系列的后续型号联盟T进行了更多的改进,现在是航天部门拥有的唯一一种可载人航天器,也是可向输送的仅有2种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的,现已退役)。其他衍生物包括进步号货运飞船,这是一种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无人货物运输飞船,在维持和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年共发射40艘。联合1~10号,载1~3人,射入。其余30次飞行大部分是“联合号”太空舱与在轨道上的“沙礼特号”太空站相连;交换1名“联合号”乘员进入太空实验室,进行较长时间的科学实验。
“联盟号”飞船首次发射是在1967年,这个阶段约4年的时间。自1965年3月“上升2号”飞船飞行之后,足有2年多。之所以苏联没有进行任何载人宇宙航行,是因为正在研制一个推力更大的运载工具——“联盟号”飞船。
“”宇宙飞船是一种多座位飞船,内有1个指挥舱和1个供科学实验和宇航员休息的舱房。“联盟号”第一次发射是在日,飞行目的是演练这种新的宇宙飞船各个系统的工作情况。不幸的是它酿成了一场悲剧。
这是苏联宇宙飞船的照相设备舱,
太空竞赛的基础源于火箭技术的成熟,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此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尤以沃纳·冯·布劳恩博士与其设计的V2火箭成为二战后期美苏暗中争夺的焦点。后来由于布劳恩在苏军攻占佩内明德前及时撤走,苏联抢夺布劳恩的计划失败。最终美军通过争夺纳粹德国技术专家的“回形针行动(Operation
Paperclip)”,将以布劳恩团队为主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转移至美。同时将大批火箭零部件在占领后一个月内,抢在苏军之前转运回美(美苏之前的协议中规定,V2火箭生产地位于划定的苏占区内)。苏军只得将剩余零件和工厂内残余秘密转移回苏联境内,同时从当地发掘出一些未随美方离开的德国专家。在人才争夺战中,苏联和英国占得了部分便宜,但是最后美国被证实是最大的赢家,大部分的高阶研究人员最后到了美国。苏联则启用在大清洗中被迫害的,主持火箭研究项目。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领先于其对手。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宇航员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日,白雪覆盖着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只有43岁的约翰肯尼迪,在白宫前面宣誓就职.几个月前,他在大选中击败了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而两人在竞选中总是回避不了一个争论的主题—如何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美国的努力自艾森豪威尔总统就开始了,而当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年轻气盛的肯尼迪雄心比他的前任要大得多.在肯尼迪著名的就职演说中,他把探索星际的奥秘作为科学工作的第一位,放在征服沙漠和治疗疾病之前.而且他呼吁美苏在这些领域联起手来.仅仅四个月后,肯尼迪就提出了一个雄伟的航天计划在十年内登月,这个计划以太阳神的名字命名,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apollo
program).&
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又称阿波罗工程,是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阿波罗计划中包括11次载人任务,到都是无人测试飞行(正式地讲没有阿波罗2号和阿波罗3号)。从一直到,全部从佛罗里达州的发射,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面,进行各类探测,取回381.7千克月球样品,充分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巨大能力。
二战后“”局面的形成,使得美、苏这两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载人航天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当然成为他们争夺的领地。在相继将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之后,他们立刻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即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20世纪60-70年代这两个巨人出于各自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场竞赛,或多或少加速了载人航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无形中对整个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太空竞赛中为了拿到头彩,各自从佛罗里达的海岸和丘拉塔姆的荒原向太空发射了三十多艘载人飞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飞行。不管他们属于哪个国家,但都怀着人类对太空的向往,踏上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对地球以外的世界展开探索。这些最初的尝试为后来的登月计划以及空间站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人在登月计划上的捷足先登,加上在技术上苏联原先赖以发射登月太空船的N1火箭刚在阿波罗11号登月前第四次失败(前面已经介绍),苏联终于搁置了登月的计划,苏联人在登月上的失败一方面是体制上的缺陷---在组织层面上,比起对手来,苏联也缺乏NASA这样的机构(俄罗斯航空航天局于1990年代成立),过多的政治因素和个人观点制约了苏联航天领域的发展。每位苏联主设计师都各执己见,同时寻求官方支持,1964年,由不同的主设计师提出的火箭发射和航天器设计方案居然多达30余种。科罗廖夫死后,苏联空间项目才重新调整,尝试与美国不同的发展方向。到了1974年,苏联又重组了航天项目,发展Energia项目作为美国航天飞机计划的应对。一方面也是没有美国的经济基础雄厚---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上花了1000多亿美元,当年的苏联是承担不起的。
苏联人放弃了登月,但是并没有停下在太空领域和美国的竞赛,他们把重心放在了太空宇宙空间站方面,可以这么说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在宇宙空间站的技术和经验方面还是领先于美国的,只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钱,而山姆大叔对于要像阿波罗计划那样继续大洒金钱也是扛不住的,后来他们继登月之后把重点放在航天飞机之上(可以利用多次---成本就降低了),本来老美的阿波罗计划准备发射二十次火箭的,到了阿波罗17号之后,阿波罗计划就终止了,那么已经准备好的三枚土星五号火箭以及相应的太空舱就等于没有用了!?于是就有了利用这些和苏联一起合作搞了个和苏联联盟号太空船在宇宙对接的项目。
眼前这个大家伙(其实是个模型)就是美苏合作的阿波罗号和联盟号宇宙飞船联合对接后的情形体现,
图左的是美国的阿波罗号,中间的是过渡舱而右边是苏联的联盟19号宇宙飞船,
这是在太空中两艘飞船对接时的模拟情形图,
1962年6月,在苏联和美国载人宇宙飞船相继进入太空不久,苏联科学院和美国航天局就坚定了第一个太空合作协议。1969年,双方把载人航天飞行中的安全以及相互救援问题作为合作首选问题,酝酿进行两种飞船对接的可行性。1970年10月,两国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具体研究实现两国飞船对接的技术途径和所需费用。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莫斯科签署了一项美苏进行联合载人空间飞行协议,协议上说:“发展苏联和美国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相容会和与对接系统,以提高载人太空飞行的安全性,并未将来进行联合科学实验提供机会。”
协议定于1975年安排一次阿波罗和联盟号飞船的联合飞行,使两国航天员到彼此的飞船互访。
此后,两国航天专家解决了为实行对接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两种飞船会和对接时的距离测量问题、通讯问题、对接机构插入定位问题、气压和成分不同的问题、发射窗口问题等。这些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是两种飞船生命保障系统体制不一样的问题。阿波罗飞船内为纯氧环境,气压大约为地面的1/3。而联盟号内用21%的氧和79%的氮,混合大气压约为1个大气压。联盟号航天员直接进入低气压的阿波罗飞船,会造成减压病,体内液体会形成氮气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双方反复协商,最后决定在两船之间设计一个对接过渡舱。过渡舱长3.15米,直径1.42米,两端可以分别与两艘飞船对接,同时设计了爪式对接机构。两艘飞船均可以实施主动对接。其他问题经过协调也都一一解决。
这是联盟号在准备发射,
日格林威治时间时间12时20分,联盟19号飞船在哈萨克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加加林发射阵地准时升空。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是指令长阿.列昂若夫上校和随船工程师瓦.库巴索夫。列昂若夫曾在上升2号飞船中作为第一个太空行走的人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库巴索夫在联盟6号飞船上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太空焊接实验,也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
苏联进行了实况转播,一亿多人收看了这一壮观景象,美国驻苏联大使、美国航天局副局长及其他官员到拜科努尔发射场观看了发射。
联盟飞船飞行了530秒后,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关机,飞船和火箭分离,飞船进入了近地点180公里,远地点228公里。倾角51.8度的初始轨道。
联盟19号在第4、第17两圈的远地点,分别作了两次机动飞行,使飞船进入了225公里的圆轨道,以等待和阿波罗飞船对接。两次机动飞行都极其成功,设计要求轨道最大偏差1500米,到达轨道时间允许最大偏差90秒,但实际轨道最大偏差仅为250米,时差仅7.5秒。
联盟19号发射后7小时30分,美国土星1B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阵地发射阿波罗18号飞船上天。飞船上承载着3名航天员,指令长是美国空军准将斯坦福尔德,他参加过3次太空飞行,包括乘坐阿波罗10号飞船于-26日的月球轨道飞行,获得美国航天局服务功勋奖章3枚,登月舱驾驶员斯莱顿和指令舱驾驶员布兰德都是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
这位退休的美国航天局的华裔工程师在做义工给一个台湾旅行团做解释,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解释美苏两国飞船的对接完全是电脑控制的机械对接,而中国最近的太空实验中指令舱和服务舱在空中的对接完全是手工(人工)操作,他说可见我们中国人的手巧和在地面的操作演练中倾注了大量的训练和非常熟练的动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呵呵,中国人将来也许会做到,利用人手操作可以把飞船旁边的他国卫星或小航天器给抓回来(俘虏过来)。
阿波罗飞船飞行一小时后与土星1B运载火箭分离,并执行调头飞行,以便从运载火箭里拉出对接密封舱,然后完成了可能和火箭碰撞而进行的躲避操纵,并为对接做好姿态调整。在第三次经过远地点时。阿波罗做了机动飞行,使飞船进入169公里的圆轨道,以后又做了五次机动飞行。
在联盟19号飞行至36圈,阿波罗飞行至29圈,也就是联盟号发射51小时49分之后,两船进行了对接,对接完成的非常顺利,比原计划还提前了几分钟。
这是阿波罗号航天员所拍到的联盟19号在不远处的照片,
接着进行航天员互访活动,阿波罗飞船指令长斯坦福尔德和对接驾驶员斯莱顿首先进入对接过渡舱,然后关闭通往阿波罗号飞船的舱门,将对接舱充上氧氮混合气,并调整舱内压力,待和联盟号气压平衡后,将对接舱和联盟号的通道舱门打开。
阿波罗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进入了联盟号。按照事先约定:美国飞船指挥员斯坦福德先打开舱门,然后站在那里与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握手。可是---当两艘飞船实现对接后,美国航天员斯坦福德先敲了敲舱门,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问:“谁啊?”
斯坦福德答道:“自己人”。舱门打开了,列昂诺夫握住伸过来的手,忘了约定,一下子把斯坦福德拉进了自己的飞船。这时飞船正好飞过德国易北河的上空。两国航天员热烈拥抱。斯坦福尔德紧紧握住列昂诺夫的手,列昂诺夫微笑着用英语说:很高兴能见到您!“
通过电视转播,全世界数以亿以上的观众目睹了这一重要历史场面。
会见期间,美国总统福特同航天员通了电话,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向两国航天员发了贺电,会见中,两国航天员交换了国旗,共同进餐,一起做体操,还联合举行了太空答记者问的电视节目,回答美苏新闻记者的问题,第一次会见进行了10小时。会见完毕后美国航天员返回阿波罗飞船。第二天,联盟号飞船的指令长对阿波罗号进行了回访。在对接状态下,这两艘飞船共同飞行了2天。对接成功后,两艘飞船再次分开了,进行第二次试验性对接,而这次主动对接的不是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而是苏联的“联盟”号飞船。
分离后,7月19日又做了32项科学实验,其中联合实验5项,此5项中有1项是著名的人造日蚀实验,两船对接分离后,阿波罗飞船作为遮掩物挡住太阳,联盟号的航天员进行了观察并拍下日冕照片,并报告了美丽的日冕情况。另外还进行了带状菌生物节律、微生物交换、紫外线吸收等实验,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两船最后的分离后,联盟19号经过43小时的飞行,于7月20日在哈萨克的阿尔卡里克东北87公里处安全坐落。阿波罗18号则又连续飞行了6天(美国人这么做是想表明他们的飞船可以飞的时间更久),7月24日返回,溅落于夏威夷以西434公里的太平洋上。
联盟号和阿波罗号联合对接飞行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各国都表示欢迎。中国当时正准备在这期间发射一颗卫星,应美国之约也推迟到7月26日才发射。
这是苏联航天员的宇航服,
这是美国航天员的宇航服,
图上方是美国在年间试飞的一些升力体式飞行器的其中一架,它可以说是如今大家都知道的美国太空穿梭机的雏形,
升力体---相对于传统飞行器,升力体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没有常规飞行器的主要升力部件-机翼,而是用三维设计的翼身融合体来产生升力。这种设计可消除机身等部件所产生的附加阻力和机翼与机身间的干扰,从而有可能在较低的速度下获得较的升阻比,达到提高全机性能的目的。
航天飞机现在人们已不陌生,它已为美,俄两国所有。尤其是美国航天飞机,它频频往返于天地之间,发射各种军用和民用卫星,派遣人员修复和回收卫星,并执行其它航天任务。随着各种文件的解密,有关美国航天飞机方案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一些情况也逐步展现给世人,而当初升力体式飞行器的试验研究工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国初期的航天器回收方式是溅落。这种方式虽十分昂贵,但当时美苏正卷入空前的军备和太空竞赛之中,所以也只好选择这种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实现的回收方式了。后来。美国科学界及军界迫切地希望开发出一种更省钱、省时而且可以在太空和大气层中反复使用的飞行方式——这种飞行器必须耐得住重返大气层时的高温,还要像常规飞机一样安全着陆。当然,这一切都处于绝密研究状态。当时研究的各种方案都围绕着一半像航天器、一半像飞机的所谓升力体式飞行器。
升力体式设计的思想是由艾格尔斯和阿伦两位科学家于1957年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从事弹道导弹再入问题研究时偶然发现的。试验中,艾格尔斯注意到钝头锥形体耗散再入能量的速度要比尖头锥体快。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到锥形体上表面的平坦部分在穿过地球大气时可以产生升力,并增加气动稳定性。这一发现意味着,至少从理论上讲,可以造出一种无翼飞行器——它可以飞到太空,能承受再入时的气动加热,也能像普通飞机一样在空气中滑翔并有控着陆——升力体式飞行器方案由此诞生了。
美苏时代的太空竞赛以美国领先而告一段落,比起美国,苏联虽然是世界第二,但其经济实力依然落后于美国。航天事业的经济保障也逊于美国。一些观察家认为高昂的航天竞赛经济开销造成了苏联1970-80年代的经济危机,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可是太空竞赛又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工程和电子通信,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太空竞赛导致了不管是火箭学,物&
理学,和天文学都远远超前了。“太空时代技术”延伸到不同的领域,象家政学,和森林落叶研究,并推进赢得竞赛完全改变了学生们学习科学的道路。美国人关切在太空竞赛中如此快崩溃的苏联,很快被立法者和教育家带到了在美国学校强调数学和自然科学。美国的1958年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国家防御教育法增强了在儿童教育直到毕业年级的投资目的。科学家们支持这些从厨房到田径场的搜索合适的应用的努力来帮助太空探索技术的提升。干食和速食,保湿布,甚至无霜滑雪镜都是来自太空科学。如今,超过上千的人造地球轨道卫星,环绕地球中继通讯数据,轻易地遥感天气、植被、人们移居到雇佣他们的国度。另外,更多的每日燃料消耗微技术来自最初太空竞赛的驱使的研究音乐报时.
苏联无异议地保持了火箭学的领导地位,甚至一直到冷战末期。美国成了电子,遥感,导航,和机器人的高手。
图左是哈勃太空望远镜,
后美苏竞赛时代
虽然现时各国对太空探索的步伐减慢了,但与第一次太空竞赛相比,仍然有长足的发展。就在日苏联庆祝加加林进入太空的20周年记念日,美国首次发射可以再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7年后苏联亦掌握了航天飞机技术的,并于日发射他们的第一艘航天飞机暴风雪号。这一架暴风雪号不单只可以回归再用,更是第一部全自动操作的航天飞机。其他国家亦相继开拓探空计划、各种卫星计划,及计划把巨型望远镜送上太空,但这些计划的合作成份比竞争成份更大。
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第二度升空。
第二次国际太空竞赛可能始于20世纪末,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阿里亚娜4(Ariane
4)取得了商业火箭发射的领先,和NASA的无人太空探测竞争。欧洲航天局ESA的雄心在极光计划(Aurora
Programme)达到了顶点,打算不晚于2030年实现火星送人任务,并设置了不同的标志任务来达到这个目标。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这次计划,中国让他的首个太空人杨利伟由载人飞船发射上太空的轨道上,并成功降落回地面。这一次事件,激起美国及其他国家再度推行登月计划,并考虑在月球设立永久基地,以准备下一步登陆火星。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的类似的公告,描述了设计和建造Crew探测车(Crew
Exploration
Vehicle)的时间框架,这两个巨大的太空机构有类似的计划。2005年,ESA和俄罗斯合作能首发。他们象公司投资来发展CEV的副本Kliper太空船,预定在2011年首次发射,时间早于它的较早已有设计的美国反对者,另外的“太空竞赛”类别在性质上和最初的苏美竞赛的有不同,它能出现在商业化的太空事业。
图左是美国太空空中实验室,
本篇到此结束,博中所引用的资料来自华盛顿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官网、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网上的一些文章,谨以致谢!
我本来还打算在下篇介绍上面两图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和美国的空间实验室,但是下星期我将展开台湾探亲之旅,所以要暂时搁置一下了,回来后和博友们再续,祝朋友们五一假期愉快、安康!
我的更多文章:
( 18:43:08)( 15:08:12)( 15:03:08)( 20:03:20)( 19:03:18)( 14:33:08)( 09:28:08)( 10:08:38)( 14:33:41)( 19:03:0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仓储系统对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