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推进农耕机械化,从经济学分析,是否可能是再一次初恋的农民的存量财富??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财富是怎样炼成的》经济管理丛书.pdf 3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荣毅仁 :红色 资本家族
: 荣 毅 仁
出 生 地 :江 苏 无 锡
文化程度 :上海圣约翰大学
年 前上海 最 负盛名 的大
学 ,现华东政法学院)
主要企业 :中信集 团
主要行业 :投资公司
月中旬 ,荣毅仁家族在香港上市
企业 中信泰富公司拥有
的股份 ,价值
年之前,荣 氏家族便是上海最富有 的
家族之一 ,靠纺织及面粉工业富 甲一方 。解放后 ,荣毅仁决定留
在 中国,并于
年将 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
荣毅仁 的命运 出现 了转机 ,当时邓小平要求荣毅仁发展 中国工
同年 ,荣毅仁创办 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中信成为 中国
海外融资最大的窗 口。
荣毅仁 曾在
年 出任 中国国家副主席 。
荣毅仁家族是一个特殊 的家族 ,以其独子荣智健为例 ,在大
陆是资产阶级、 “黑五类”,到香港又变成了高干子弟 。而荣毅仁
从一个资本家 ,走到了国家副主席 的位置 。从创业 的经历来看 ,
在荣智健身上,我们更能领悟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
提 及 荣 智 健 ,总 离 不 开“高 干 子 弟 ”、“红 色 资 本 家 ”、“中 资
红人 ”等封号 ,而他 自己却 明确表示 :他并不是 “无产阶级 ”,
他从来就是资产 阶级 。
年 出生于上海 ,是家 中惟一 的儿子 ,有两个姐
姐 ,两个妹妹 。父亲荣毅仁 ,
年在大陆有
“民族 资本家 ”
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年任 国家副主
席 ,素被海外传媒称作 “中国首富”。
荣智健祖籍江苏 ,祖父荣德生清朝末年 已是企业界名人 ,人
称 “棉纱大王 ”,且与兄弟合办面粉厂 ,为全 国 “十大 巨富”之
一 。荣智健 出生前
年 ,父亲荣毅仁才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
毕业 ,不久与杨鉴清结婚 。其时 ,抗 日结束 ,荣毅仁接掌家族在
无锡 的面粉厂 ,又先后任上海合丰企业董事 、上海三新银行董
事 。解放前夕 ,荣 氏家族成员同上海其他资本家一样 ,纷纷离开
中国 内地 。荣智健 的伯父 、叔父辗转世 界各地 ,也有 的到 了香
港 ,大都各有所为 。而荣毅仁决定留在 中国。对荣 氏家族 ,对荣
智健来说 ,
年是个新 的开始 。
后来荣智健追忆青少年往事时说 : “我们在上海 的大房子是
私产 ,家里有多个佣人和 中、西菜厨师 ,父亲 出入乘坐别克 、卡
年换 了奔驰
”荣智健十多岁时第一次开汽车,
是辆红色皮座 的开篷英 国
年 ,荣毅仁首次 出任政府要职 。当时 的国务 院副总理
陈毅 以老市长身份 ,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 , “因为他 既爱 国
又有本领 ,堪当重任 ”。两年后 ,由副市长上调北京 ,任 中央人
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国家进 出 口管理委 员会顾 问。
年 ,荣智健从南洋模范 中学考入天津大学 电机工程系 。
荣毅仁 当选上海副市长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经济的泡沫存量
我的图书馆
中国经济的泡沫存量
专家估算我国经济泡沫存量145万亿 3倍于去年GDP
  经济快速增长期间,虽然资产规模的增大会使资产泡沫的规模显得相对变小,但不会使经济泡沫免于崩溃
  经济泡沫的大小几乎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命运。经济泡沫小了,可以忽略不计;经济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经济形势会骤然逆转,就职者会面临失业,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经济泡沫的本质是资产泡沫。资产泡沫是资产价格在投机资本推动下的超值上涨。所谓超值,就是资产增量(ΔA)超出净投资增量(ΔNi)部分的异常增值。
  资产价格可分为有形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或固定资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期货、债券价格等)。经济泡沫与固定资产价格的上涨有同步的倾向。
  经济泡沫的崩溃,是指资产价格在达到“临界”后的突然暴跌。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的崩溃总会有一个引爆事件作为起爆器,比如日本1990年股市大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等。
  资产泡沫(存量)率Bs计算公式:
  资产泡沫(增量)率Ba计算公式:
  这里,B表示资产泡沫,A表示净资产存量,Ni表示净投资,Bs表示资产泡沫(存量)率,Ba表示资产泡沫(增量)率。
  迄今为止,国内外其他关于经济泡沫的所谓“间接”或“直接”的检验方法,大多不得要领。
  目前,中国的资产泡沫主要为不动产泡沫。中国经济泡沫的存量(1990年至2011年)为145.6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中国GDP的3倍。而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崩溃时的资产泡沫存量约2083万亿日元,为当时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前1989年GDP的5倍。
  中国在1992年至1993年、2004年、2006年至2008年和2010年前后,出现过四次资产泡沫的高潮。当时资产泡沫的增量分别为303.7亿元、2.1万亿元、6.2万亿元和4.4万亿元。
  中国的资产泡沫(存量)率为22.3%,与发达国家相比属于较低水平,远低于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273%的资产泡沫(存量)率。同时,中国泡沫率是2008年金融风暴前美国46.8%资产泡沫率的一半。因此,危险度还不能说到了崩溃的边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来源,是净投资源源不断、经久不衰的持续增长。没有这种高达40%以上的高积累,一切GDP和经济增长都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一个国家的剩余资本会增加,于是投机资本也会相应增大;同时,随着固定资产的老化,折旧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固定资产的规模越大折旧率越高,折旧的总体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于是,如果总投资出现萎缩或“被萎缩”,则这个国家的净投资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如同1993年以后的日本和2001年以后的美国。
  日本在1978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7年和1989年至1990年间,出现过三次较大的资产泡沫膨胀,使得当时整个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提高了近2倍。同期,不仅是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包括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的价格都在上涨。经济泡沫崩溃后的1991年至2005年,日本的资产泡沫有一个长达近15年的泡沫萎缩期,此间资产泡沫大约萎缩了1528.1万亿日元(约合13.9万亿美元)。
  经济泡沫存量,与一个国家的投机资本总量等值。就是说,经济泡沫存量相当于同期“投机资本”的总体规模;一个国家的资产泡沫有多大,投机资本就有多大。投机资本增加的每一分钱,都是实体经济的等量失血。因此,可以说资产泡沫的膨胀规模,也是实体经济投资的萎缩规模。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资产泡沫不断膨胀。1979年前后,房地产泡沫出现第一个高潮,资产泡沫增量约300亿日元。1985年以后的资产泡沫的第二次高潮,来得更为猛烈,1985年至1989年日本资产泡沫增量1200亿日元,是70年代末期资产泡沫增量的4倍。日本银行业对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由1985年的约17万亿日元,增加到1991年的约43万亿日元,增加了1.5倍。由此,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经济圈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1990年比1980年上升了525%;同期日本全国土地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点,是日本股市在日达到顶点后的崩盘,股市暴跌使整个日本社会对不动产价格继续上涨的信心发生了动摇,房地产价格也随之从1990年开始下跌。不仅是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几乎所有投机资本争相进入后价格上涨的领域,跌价大潮吞没了几乎过去几十年中所有的“暴利”。股市和不动产价格的大跌所造成的资产贬值,使日本国内和全世界曾经在对日投资中获利匪浅的外国投资者,彻底失去了信心,国际投机资本纷纷逃离日本,日本的国内资本也加速了向海外的投资和转移,这就带来了此后日本国内投资“持续20年”的萎靡和“产业空洞化”。
  人均泡沫承受力与经济实力呈正比,即经济实力越强,社会对经济泡沫压力的承受力越大。按照目前中国GDP约50.5万亿元、人口13.5亿、2013年中国的城镇人口5亿、城镇比全国人均GDP高30%、中国城镇人均GDP约4.8万元(7700美元/人)、经济泡沫存量145.6万亿元计算,中国的城镇人均经济泡沫存量约29万元/城镇/人(约合4.6万美元/城镇/人),相当于1989年经济泡沫崩溃时日本人均泡沫规模的40%。
  因此,如果通过经济泡沫承受力(人均泡沫存量与人均GDP比值)进行比较,日本1989年的人均经济泡沫存量1541万日元/人(约合11.4万美元/人),为当时日本人均GDP 24568美元的4.6倍。也就是日本人均泡沫承受力的临界极限,约为人均GDP的4.5倍-5倍。
  如果以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的临界点为基准(经济泡沫崩溃的临界系数4.5倍-5倍)来衡量,中国的人均经济泡沫压力29万元/城镇/人,已经是中国城镇人均GDP 4.7万元的6.2倍,大大超过日本经济泡沫崩溃时经济泡沫为人均GDP 4.5倍-5倍的临界质量。所以,也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所承受的经济泡沫压力已经相当沉重,在此压力下,即便中国的资产泡沫出现崩溃(资产价格的暴跌)也不足为奇。
  美国1989年至2008年的资产泡沫存量约23.2万亿美元,2008年的资产泡沫(存量)率为46.8%。2008年金融风暴前美国的人均泡沫压力80427美元,为2008年美国人均GDP 49893美元的1.61倍。
  美国1929年大萧条前(1922年至1929年),资产泡沫存量2199亿美元,当时的人均经济泡沫存量1787美元,是1929年美国人均GDP 838美元的2.1倍。
  国家间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故经济泡沫增量、存量的变化对泡沫崩溃临界质量ΔB(泡沫增量)×v(速度)的支撑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发达国家(如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的大小,及其与净资产存量和总收入水平(GDP)的比率,对观测和评价中国的经济泡沫只能是一个参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经济快速增长期间,虽然资产规模的增大会使资产泡沫的规模显得相对变小,但不会使经济泡沫免于崩溃。
  中国经济泡沫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就资产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而言,资产泡沫率的水平还较低;
  2.泡沫的增长速度低于净投资和资产增长速度,资产泡沫各年增量一般还在同期净投资规模以下;
  3.资产泡沫还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减量(萎缩);
  4.政府财政赤字消费对资产泡沫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5.货币流通增量过大会使资产泡沫等量增大。
  经济(资产)泡沫的危害:
  1.资产泡沫的迅速增大会加重民众对资产价格继续上涨的担心、忧虑,涨价预期会推起和加速下一轮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
  2.资产价格迅速升温会使经济泡沫的增速加快,从而使经济泡沫在常量不变的表象之下,增值速度所决定的“质量”所积蓄的能量迅速增大,对泡沫崩溃推波助澜;
  3.资产价格上涨会助长投机心理,加速资本向投机市场的腾挪,使实体经济投资进一步受累;
  4.资产泡沫一旦崩溃会极大地打击中国国内的投资信心,使投资者的心理阴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卷入恶性循环;
  5.经济泡沫的崩溃如果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旦诱发“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会引爆经济危机。
  当然,只要房地产价格还只是随国民收入(GDP)同步增长,就应当属于正常范畴。
  日公布的一项针对开发商和房地产公司的调查显示,4月,中国房屋均价同比上涨约5%,3月为3.8%。这样的上涨如果不超过同期CPI的涨幅,对于经济上升期的国家而言,应当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果2012年的资产价格上涨率处于超高水平(资产泡沫增量很大),就要另当别论了。
  经济(资产)泡沫在没有崩溃之前也是泡沫。经济泡沫不可能被经济增长“消化”,泡沫存量会持续在经济机体中始终存在下去,就像减肥前人体内多余的脂肪。
  当然,经济增长会使国家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只要当前的资产泡沫存量整体规模不再继续增大,就会显得相对变小,其危险性也会随之下降。就像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增加之后,原来等量的多余脂肪就会显得相对少了,其危害程度也会减小。经济泡沫只有在下一轮资产泡沫萎缩(价格下跌)中才能得到释放。
  因此,中国的经济泡沫是否会达到或走向崩溃的边缘,要看今后经济泡沫增长的规模和速度,是否会如日本在1989年以前两三年中那样暴涨。至少在2013年的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泡沫还远没有达到那种“接近崩溃”“非常危险”的程度。
  防止经济泡沫继续膨胀到崩溃的边缘,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曾任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天津社科院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郝一生/文 】曹妃甸陷千亿级债务雪球 银行界不知准确负债
  聂伟柱 杜卿卿 李静瑕 董云峰  从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岛,到目前河北唐山增长极上的皇冠,曹妃甸仅仅用了十年时间。而背后支撑这种转变的,是数以千亿级的天量投资和银行也无法知悉的巨额债务。  《第一财经日报》获悉,据河北银监局的统计,截至2013年末,河北省到期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本息708.9亿元(不含省外金融机构利息),其中唐山市就占到105.73亿元。  “这100多亿里面,估计有相当部分是曹妃甸的。”唐山一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唐山市GDP位居河北省首位,是河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曹妃甸则是唐山这个增长极上的皇冠。“目前这个皇冠不但背负了巨额债务,并且陷入了建设资金紧张的被动局面。”  十年时间,曹妃甸,这个曾经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在数千亿资金的强劲推动下,变成了如今管辖“两区一县一城”(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唐海县和唐山湾生态城)的曹妃甸新区,规划面积达1943.72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香港、三个新加坡。但恰恰是这个规模庞大的体量,造成了曹妃甸当下的困境。  唐山市多名商界、学界人士称,由于缺乏公开的统计数据,曹妃甸真实的债务规模,银行不得而知。“从曹妃甸高达数千亿的投资规模看,这个数字不会小。”  截至目前,曹妃甸区已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52个,总投资5611.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217个,总投资2831.1亿元。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试图联系曹妃甸新区管委会采访,但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有土地 缺资金  一条笔直的大马路旁,十几栋土黄色别墅孤零零散落在荒草之中。听到停车声,一名农民打扮的保安从路边的简易屋中走了出来。两年多了,很少有人光顾这里。  这里是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里曾经风光无限的海岸花园项目。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约600亩,分为总统别墅区、豪华木屋区、会所区、德国风情区、北欧风情区等七个大的区域,主要接待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来宾。  而眼下,这个项目尚未建成就停工了。记者在现场看到,几栋未建成的别墅,其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长满了青苔。裸露在外的钢筋,在风吹日晒下也锈迹斑斑。别墅大门口是一条30米宽的马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只有一辆空卡车经过。  “别墅很久没人住了,房顶已经开始漏水。”保安指着荒草堆中的别墅说,房子的材料很好,用的是俄罗斯进口木材,要再放两年,房子就报废了。“开发商算是亏惨了,真是可惜。”据保安介绍,这个项目从停工到现在,至少已有两年多时间。  海岸花园的现状,恰恰是整个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一个写照。  根据《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概念性总体规划》,2008年至2010年为生态城基础设施和起步区建设阶段,起步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形成6万人左右的人口规模。中期(年)要形成80万人左右的规模;而远期(2020年以后)则要形成200万人口、150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规模。  但时至今日,整个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景象却是,大片大片的荒地,鲜有人至。不少唐山当地人士已经开始用烂尾来形容这个生态城。  曹妃甸怎么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2003年说起。  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处,原系唐山滦南县南部海域一带状小岛。以2003年3月通岛公路开工为标志,曹妃甸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建设,就是大规模的吹沙造地,数年时间,“吹”出了数百平方公里的陆域。  但作为土地来源之一——吹沙造地的成本是高昂的,为了获得广阔的陆域面积,曹妃甸支付了巨额的资金。以曹妃甸最初的沙岛为例,当地沙质较好,加上吹沙造地时输送管道较短,一亩地造价平均约五六万元;而到三号港池附近的装配制造业基地造地时,由于淤泥较多、处理成本高等原因,每亩造地成本已达24万元左右。  “吹沙造地之后,就是大规模地招商引资,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落地。”一名唐山当地经济学者称,但曹妃甸盘子铺得太大了,别看开发了十年,很多项目还处于建设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  唐山一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前几年确实有很多项目开工,每年都是几百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但金融危机之后,融资环境趋紧,资金来源的问题一下就暴露出来,曹妃甸陷入建设资金缺乏的被动局面。  千亿银行债务?  缺乏资金,项目就可能出现烂尾。更进一步看,与资金缺乏相伴而生的问题是,随着债务规模不断高涨,还本付息压力开始迫在眉睫。  对曹妃甸当前面临的问题,有河北省领导表示,应该说曹妃甸现在是初具雏形,十年沧海桑田、变化巨大,投入了几千个亿,港口、基础设施都已经具备,但目前的困难主要是负债多、项目少。  “负债究竟有多少?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600亿。”上述唐山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但由于缺乏公开信息,实际上,整个唐山银行界都不知道曹妃甸,乃至整个唐山市准确的资产负债情况。  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还称,大家只能定性地去判断。从借款方看,2008年之后的这几年,银行投向曹妃甸的贷款大规模上升;从承债方看,曹妃甸已经投入了数千亿的资金,其中配套的银行贷款肯定不在少数。  “大量给曹妃甸的贷款是2008年之后放出去的。”唐山一名国有银行人士称,2009年一年时间,唐山工行、中行新增贷款就超过了100亿元,其中有不少资金用在了曹妃甸。  以中行为例,截至2012年10月末,中行河北省分行为曹妃甸区投放公司贷款累计超过215亿元,其中票据贴现5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62亿元、固定资产贷款98亿元、贸易融资47亿元、零售贷款4亿元。  唐山银监分局材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唐山银行业在曹妃甸新区范围内设置机构网点48家;共有1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曹妃甸新区各家企业建立信贷业务关系,授信余额924.22亿元,比年初增加44.17亿元;贷款余额625.56亿元,比年初增加54.02亿元,贷款余额和新增分别占唐山市总量的20.06%和15.2%。此外,国开行等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曹妃甸新区贷款余额超过400亿元。  将二者简单相加,贷款余额就达到了1025.56亿元。需要指出的是,这1000多亿的贷款中,究竟有多少是曹妃甸融资平台的负债,尚不得而知。考虑到曹妃甸有大量项目处于建设期需要资金,曹妃甸融资平台的贷款在这1000亿中,应该占相当比重。  上述唐山银监分局材料还显示,截至2011年末,唐山银行业向曹妃甸新区发放各类项目贷款586.19亿元。  目前,曹妃甸主要的融资平台有唐山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曹发展”)、曹妃甸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开资料显示,曹发展注册资本39.2927亿元,总资产893.285亿元。截至2011年11月底,曹发展从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就达到459.13亿元。  多元化变相举债  从2010年开始,银监会连续三年在其下发的规范平台贷款文件中,提出同样一个目标——降旧控新,即通过整改缓释存量风险,同时平台贷款整体规模只降不增。  对于曹妃甸而言,依靠银行贷款扩大负债的路子,在2010年银监会整顿融资平台之后,开始变窄。  “此前,曹妃甸融资途径单一,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平台贷款收紧之后,开始寻找信托贷款、银行理财资金、售后回租等方式变相举债。”上述唐山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这与全国其他地方的融资平台基本类似。  2012年9月,曹发展与五矿国际信托合作,发行了“唐山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应收账款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根据这一信托计划的尽职调查报告,曹妃甸管委会与曹发展签订了围海造地协议,曹发展为曹妃甸管委会提供围海造地工程服务,曹妃甸管委会向曹发展支付工程款。至2011年底,曹妃甸管委会已确认应当向曹发展支付工程回购款85000万元,该笔工程回购款尚未支付。  因此,曹发展将其对曹妃甸管委会合法拥有的债权人民币85000万元做流动性安排,以缓解其资金压力。五矿国际信托公告显示,这一信托计划实际募集资金1.075亿元,于日成立并生效。  无独有偶,最近一年时间,有“建信信托—唐山曹妃甸保税区封关工程项目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华宸—中铁曹妃甸应收账款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多个信托计划相继成立。  此外,金融租赁、基金等方式的融资,亦成为曹妃甸的多元化融资的一个选项。  2010年,曹妃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国开曹妃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开曹妃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是国开金融与地方政府合资成立的第一家投资公司形式的城市开发平台,被认为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升级版本”,以开发性金融破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此模式下,通过国开金融和地方政府的“基金+公司”新模式,给实力不足的平台公司注资,双方合作投资开发项目,主要从事土地一、二级开发,城市经营性资产运营,产业投资以及PE投资等业务。  与此同时,2011年,曹妃甸新区通过金融租赁方式融资7.45亿元。  在资金的来源端,曹妃甸的融资平台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方式变相举债;在资金的使用端,平台公司则开始大量通过BT(建设—回购)方式,转移资金压力。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开始,曹妃甸公布了一大批BT项目招标公告。  BT模式也被称为“交钥匙工程”,即一个项目的运作由项目公司先行垫资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政府,由政府回购,并向项目公司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  以2011年发布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北区路网二期工程施工BT项目(第三合同段)招标公告”为例,该项目位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北区,道路总长约27941米,总投资约为142700万元,第三合同段总长度约为7673米。招标项目投资约为31500万元,建设工期约为12个月。  资金越来越贵  事实上,曹妃甸所面临的现状恰恰是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到稳健变化之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的一个缩影。  审计署在近日公布的审计报告中称,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和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信贷投放的从紧,一些地方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举债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  与此同时,审计署还认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唐山银监分局材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唐山银行业向曹妃甸新区发放各类项目贷款586.19亿元。其中,信用贷款339.11亿元,占57.85%;保证贷款65.2亿元,占11.12%;抵质押贷款181.88亿元,占31.03%。贷款普遍给予优惠利率,多数采用基准利率或适当下浮,年利率最低的为5.346%,贷款利率水平远低于唐山市平均利率水平。  上述唐山股份制银行人士称,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时期,四大行争抢融资平台,贷款利率一再降低,而且绝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在曹妃甸,最长的贷款期限甚至达到了18年。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信贷渠道资格的高昂。  以曹发展发行的信托计划为例,其预期投资收益为8.5%~10%,加上信托公司手续费等其他中介费用,曹发展的融资成本在10%以上。  上述唐山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对于曹妃甸要还的利息,唐山当地流行的看法是,每天利息高达1000多万元。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设1000多亿的贷款余额,按5%的利息算,一年利息就50多个亿,平均下来一天也要1360万元。  “暂时还没有听说有曹妃甸平台公司逾期的消息。”唐山当地一名国有大行人士称,但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大却是有目共睹。对于曹妃甸、唐山市甚至河北省来说,曹妃甸的债务都是一个大问题。2012年,曹妃甸财政收入为50.5亿元,唐山市全部财政收入也只有622.6亿。“假设以1000亿元的债务核算,全唐山,不吃不喝干两年,才能还上曹妃甸的债务。”  上述唐山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唐山的财政刚性支出很大,加上房地产市场不好,政府卖地的收入下降,真正能切出来给曹妃甸的资金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曹妃甸该如何收场?  “我们融资途径比较单一,债券融资、上市融资、股权融资等手段也没大用。关键是我们没东西,没有产业。如果我们有产业,有'下蛋的母鸡’,就不怕。”2012年初,河北省委一名领导就在唐山表示过,曹妃甸的问题在于新区滚动发展乏力、投产项目少、税收优惠多,自身发展缺乏有力的财源支持。  “我们唐山人对曹妃甸还是有信心,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上述唐山国有大行人士也称,曹妃甸要走出困境,需要的是产业链,要产生真正的收益。“有了财政收入,才有资金还债。”  而上述股份制银行的人士则比较悲观。他表示,目前还看不到巨额债务如何化解的具体办法。现在还本付息正常,到哪一天真还不上了,那就要争取监管政策上一些突破,比方说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袁剑:一场足以引发历史巨变的危机悄悄降临
作者袁剑撰文:水正在不断升温,而青蛙仍在一如往昔地游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危机,但却是一场足以引发历史巨变的危机。&&&&&&& 在社会融资总额不断创出历史纪录时,增速则一路下滑
  金融危机之后的5年,虽然不断微调和变换政策基调,但中国经济其实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加杠杆。其时间之长,幅度之大,经济史上罕有其匹。
  当前的经济局势,让我想起在2011年年初,我给《大拐点》一书作结的结语。我曾经这样写道:“后面的故事,将重复2007年至2008年或者1997年的那一幕。种种证据都显示,这一次的主角是中国。”
  前者说的是那个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的美国次贷危机,后者说的则是新一代人几乎毫无记忆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是一段多少有些隐晦的暗喻。我的意思是说,中国将可能是下一次全球重大危机的震中。不幸的是,这个在当时可能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天方夜谭的悲观揣测,却在以清晰的方式步步展开成一段当代史。
  信贷刺激不是神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了超大规模、超强力度的货币及财政刺激。中国经济迅速触底反弹。其反弹速度之快,反弹力度之大,不仅捍卫了中国的经济神话,更引得一众理论家开始煞有介事探讨起所谓中国模式。
  他们似乎急切而且非常诚恳地想探寻:在这个似乎永不落幕的经济增长神话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制度与文化密码。
  然而,所谓的中国模式热,注定只能是一次短暂的思想喧嚣。因为激发这个理论想象的中国经济神话,注定要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经济神话一样,必须服从这个星球一些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必然受制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果然,在政府逐渐减少刺激剂量之后(注意:中国仅仅是减少刺激剂量,还远远谈不上退出),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回落。201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回落速度似乎远远超出了政府的心理底线。于是,中国的宏观管理者开始频频在各地视察,并提出了“稳增长”政策。
  从“保增长”到“稳增长”,一字之差,固然体现了当局对刺激政策愈发克制和谨慎,但管理者的无奈也同样昭然若揭。他们只能重新祭出传统的货币及信贷刺激政策——这个神器在过去几乎百发百中。
  中央政府既然有“稳增长”之意,地方政府、央企等形形色色求“钱”若渴的企业及冒险家们自然如获至宝。在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下(虽然没有直接鼓励),巨量及负债通过各类影子的所谓创新被创造出来。其结果是:中国的货币存量迅速达到百万亿之谱。而M2/GDP达200%,几乎创下全球最高纪录。
  在经过大半年的稳增长努力之后,中国经济在2012年四季度终于在一个明显的下降通道中止跌回稳。而中国股市也在跌破2000点之后开始迅速反弹。
  在中国经济止跌回稳的背后,则是中国货币存量突破历史纪录以及各类经济主体的负债率以危险的速度迅速攀升。
  但无论如何,经济止跌回稳,似乎暗示了中国经济管理者仍然牢牢控制着局面,而传统的信贷货币刺激仍然有效地发挥作用。当此时,头脑简单的周期论者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启航。
  然而,中国经济止跌企稳的幻象仅仅持续一个季度,让人大跌眼镜的2013年一季度的数据便给了这些周期论者当头一棒。
  中国2013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只有7.7%,大幅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8%,也大幅低于2012年四季度的7.9%。有人计算,按照这个趋势,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跌入6%甚至更低的区间之内。
  这实际上是表明,去年通过影子银行等各种工具所释放出来的新增信贷及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刺激效果仅仅维持了一个季度不到。而刺激效果之疲弱,也与政府往日呼风唤雨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们的印象中,只要中国政府愿意,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能够手到擒来。这一次,主事者似乎有些力有不逮。虽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表示,经济增速下降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但这个话恐怕最多说对了一半。
  实际上,早在几年之前,眼见中国的货币越发越多,杠杆越加越重,我们就曾推论,货币及信贷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果将会逐渐递减。
  我们甚至不合时宜地揣测:中国正在进入流动性陷阱。所以,中国政府在宏观控制能力上的这个看上去“有些意外”的失准表现其实并不意外。而这个意外,可能正在预示着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时刻的来临。
  外部依赖与成本社会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反复强调并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及的一个观点是:所谓美国的次贷危机远远不止是美国的危机,而是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市场体系的危机。它不是一个周期性危机,而是一个系统性危机。
  作为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及其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依赖并依附于这个体系,因而它们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深刻受制于这个体系的巨变。
  必须在此重复的是:中国1990年代末期之后的表现,与全球体系的最后也是最强劲的一次扩张互为激荡,互为因果。
  换言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基于所谓中国经济独特表现(其实并不独特)之上的中国模式,不过是思想上的一种幼稚错觉。
  在同样的意义上,一度甚嚣尘上的所谓“脱钩论”,也仅仅是一个听上去有些诱惑的修辞而已。
  在助推中国经济奇迹的全球市场发生裂变的情况下(这个裂变和重构的历史进程还在不断演进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然天翻地覆,用任何周期性甚至仅仅是出于某种信仰的传统方法论来理解未来的中国经济,恐怕都注定是刻舟求剑。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的萎顿,不少论者似乎在1990年代末期找到了它的历史镜像。他们甚至找出了当时的诸多经济指标加以类比,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但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1990年代末期走出困境,并将中国经济奇迹推至巅峰,除了一系列内部的条件所塑造的“竞低”竞争力之外(比如农业人口迁徙带来的低劳动力价格,地方政府竞争形成的要素低成本、低环保成本等等),全球市场体系的大规模扩张是其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 这就是说,没有外部市场的大范围扩张,中国1990年代之前所形成的所谓低成本竞争优势,是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的。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从逻辑上说,中国是否能够如1990年代末期一样走出困境,就取决于:中国是否还有1990年代末期那样的外部环境机遇,以及中国从前的低成本竞争条件是否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然而,正如我一直强调的那样,在2008年之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全球体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不再具有1990年代末期那样的历史际遇。
  5年之前,当我提出这种论证的时候,很少有人相信这会是一种真实的历史情境。一批天天在媒体上鼓噪的“大师们”铁口直断,全球经济很快就会按照他们的周期性想象迅速恢复。
  然而,想象毕竟是想象,5年过去之后,全球经济不仅没有按照他们的直线思维恢复,反而愈发深陷泥淖,高危症状频发;而曾经作为中国高速增长引擎的外部需求,不仅没有如期高涨,反而疲弱得超出所有人想象。
  我愿意再一次提醒大家,二战之后形成的全球体系仍然处于一种随时可能爆发重大危机的裂变状态,最危险的时候可能还远远没有到来。
  如果你是一位金融市场的密切参与者,我想你一定会对这种可能的动荡深有体会。显然,中国经济重现1990年代末期之后辉煌时刻的外部条件已经骤然消失。
  尽管还有相当多的人固执地相信,本世纪初全球体系的历史性繁荣将会很快重现,但我认为,当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条件,可能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可能面临的最好的外部条件。
  如果在这样一种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都疲态尽显,那么可以想象在外部更加糟糕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可能处境。
  在我看来,中国在1990年代末期走出短暂困境进而急速狂奔的经济增长,在中国的思想界及理论界留下了深远的负面遗产。它让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真的具有某种坚实的制度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持久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制度竞争力既不坚实,更不持久。相反,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扩张之后,一直蛰伏着积累着的重大负面后果却在不断显现。迄于今,这种所谓制度竞争力不仅已经无法继续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反而在不断制造社会问题。
  我曾经以“经济增长成本的社会化”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中国1990年代末期之后的经济增长。意思是说,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通过将成本从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强制性剥离出去,并分散、隐匿于整个社会之中而达到的。
  但最后,必然要出现的社会反向运动将会抵制、反抗这种成本的转嫁,并最终以社会运动的方式将这种成本重新放回政府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使得政府与企业在当初获得的看上去无可匹敌的竞争力一夜流失。当下我们看到的政府与企业不断高企的成本上升,实际上正内置于这一历史进程。 && 加杠杆后的债务困局
  在内部制度动力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同时消失的情况下,要想维持中国经济奇迹的玫瑰颜色,就只有加杠杆一途了。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微观主体普遍去杠杆的同时,中国却在政府、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进行了大规模、高幅度的加杠杆操作。
  金融危机之后的5年,虽然不断微调和变换政策基调,但中国经济其实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加杠杆。其时间之长,幅度之大,经济史上罕有其匹。其结果是:年间中国的新增债务规模达到GDP的110%,债务总规模/GDP达205%。
  而在2013年一季度,中国的信用增长甚至达到了令人咋舌的58%。债务增长幅度而不是债务的整体规模从来就是金融危机的一个先行指标。
  正是在债务增长的幅度这个意义上,中国可能正在面临一个转折时刻。以至于有人将这种匪夷所思的疯狂干脆描述为“中国债瘾”。
  许多人批评中国的经济管理者所推动的债务扩张政策,但坦率说,我对此抱有深刻的同情。如果一个体制的合法性要几乎完全依赖于经济增长,维持经济增长基本上就是这个体制全部要做的工作。
  一般而言,在潜在经济增长和投资回报率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负债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提升企业盈利,但是,在潜在经济增长持续疲软,企业投资回报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增加甚至是疯狂地增加债务恐怕就只能是一剂毒药了。
  说得更清楚一点,这种情况下的债务扩张不过是在加强债务危机的烈度和规模。非常不幸,有不少研究表明,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最近几年一直在迅速而持续地下滑。
  或许正是看到这一点,新任总理李克强最近坦承:“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刺激空间已不大。”若干年前,在评论中国大幅度的信贷扩张的时候,我曾经说道:政府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空间。
  不过,情况恐怕比一些正在流传的判断更为严峻。在我看来,债务危机不是即将,而是已经并且一直在发生。
  从个人层面四处蔓延的高利贷崩盘,到企业层面钢贸、铜贸危机,再到地方政府平台大规模的贷款展期,中国经济普遍的债务违约几乎一直都在持续。
  这难道不是标准的债务危机吗?只不过这种债务违约通过传统的行政手段还被隔离在一定地方一定行业的范围之内,暂时没有形成恐慌性的传染而已。然而,当债务规模足够大的时候,这种传统的隔离方式恐怕就很难阻挡债务危机的蔓延了。
  1990年代末期至今的中国经验似乎表明,只要经济可以持续高速增长,所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这种高速增长轻松化解的。
  在这一段经验中,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大规模下岗失业消失了,被视为世纪难题几乎完全绝望的国企问题被治愈了,甚至银行的巨额坏账也奇迹般地化解了。不仅如此,它们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最大的银行。
  袁剑,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毕业,
曾任教于南京理工大学,后历任《价值》杂志主笔、《董事会》杂志主编。现为独立评论人。分析称中国经济不会轻易步入“6”时代
年06月19日
  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组日前发表报告认为,展望中国经济增速或辞八迎六。支撑高盛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之一是,作为经济失衡的一个标准,投资在G
D P中的比重长期过高,需要调整至更加合理的水平。而调整的结果,必然使经济增速放慢。
  中国经济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6”时代。一方面,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与人均水平不高的矛盾依然存在。从人均的角度分析,中国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如果从现在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快速进入“6”时代,甚至“5”时代、“4”时代。那么,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难度将越来越大,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的结构失衡、增长质量不高、投资对G
D P的“贡献”过高等问题,并不能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影响。其中,投资在G D
P中的比重过高,并不是投资单向形成的,而与国内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启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消费启动,并对G D P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影响,投资在G
DP中的比重也就会下降。
  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需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层面来分析。
  就眼前而言,投资拉动政策脱离了中国经济实际,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社会可承受能力。一旦政策调整适当,货币超发带来的信贷结构失衡问题得到解决,经济就将步入正常复苏轨道。因此,经济复苏效果不佳,并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很快步入“6”时代。
  而从长远来看,虽然经济结构失衡和投资占G D
P比重过高的问题,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效率,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影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因为长期占G
DP的比重过高而下降,也不至于出现没有作用与效率的现象。只要有消费做支撑,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能够得到发挥的。
  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二是政府投资冲动问题。前者将直接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效果,后者则直接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解决,将对资源配置构成严重影响,使社会资源很难得到合理配置。而政府投资冲动问题不解决,将对民间投资构成严重威胁。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有赖于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管控,迫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我们在经济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运行机制;解决政府投资冲动问题,则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不要再做细心大妈,不要再扮演投资主角,而要放手企业,放手民间投资者。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即便不能继续维持“8”时代,也不会步入“6”时代。 为中国经济腾出安全空间
  算算,你就知道日本的情况。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振兴国内经济而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以来,除了开始时市场反应积极,之后不断传来快要失败的消息,全球投资者视其为主要的市场尾部风险。近几个交易日来,日经指数一直大幅波动。日本股市在5月末扭转了之前持续六个月的涨势,上周日经指数一度暴跌6.4%,至12445.38点,较5月底触及的历史最高点回落22%。美银美林公布的一份月度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增持日本股票的投资者净比例已从5月份的七年高点31%降至17%。最希望增持日本资产的投资者净比由26%降至16%。
  但是,还有比日本和安倍更令投资者担心的事。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接受上述调查的投资者已将中国经济“硬着陆”视为最大的尾部风险。248位受访者中约三分之一预计未来12个月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为2011年10月以来最糟糕的调查结果。31%的地区基金经理表示,中国经济将在未来12个月走软,5月份这一比例为8%。
  于是,市场上最大的变数是与中国相关的资产。减持大宗商品的基金经理占到32%。针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导致贱金属需求下降,铜价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累计下跌约1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铜需求量占全球铜需求总量的40%左右)。对中国经济前景和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很快逐步退出刺激的担忧对新兴市场资产构成巨大打击。之前从美国宽松政策中受益最大的经济体出现了资本外流。过去几周,全球基金经理大多减持印尼资产,有46%的基金经理报告对印尼资产持减持立场,8%的基金经理减持印度资产。
  数据表明,针对全球新兴市场股票的投资降至2008年12月以来最低。减持新兴市场股票的投资者占到9%,是2009年以来首次发出减持信号。5月份调查显示,持增持立场的投资者占比为3%。调查结果显示,25%的投资者认定新兴市场是他们未来12个月最有可能减持的市场,这是该调查有史以来新兴市场信心最弱的一次。与此同时,得了便宜的是欧洲。调查显示,6%的全球基金经理表示增持欧元区股票,与5月份相比有14个百分点的波动。在5月份调查中,13%的投资者选择欧元区作为未来12个月最有可能减持的市场,这一比例到6月份降至1%。
  不过,我以为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心。因为上述调查同时显示,即使调查期内下跌了2.5%,但投资者信心仍有所回升。相信未来一年经济会好转的全球投资者占56%,高于5月份的48%。股票资产的配置有所增加,48%的投资者增持股票,5月份为41%。显然,虽然投资者忧心未定,但愿意接受更高的风险,资金正从债券流向股票。50%的基金经理在6月份表示他们减持债券,高于5月份的38%。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美银美林全球研究部门欧洲股市策略师Manish
Kabra的分析正确,即现有投资组合的调整已超前于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这说明投资者留了过多安全空间给可能来自中国的负面消息。一旦中国经济好于预期,反弹也将是清晰可见的。许小年:中国经济刚入寒冬 四万亿也救不了
  许小年:持续性衰退的冬天刚开始
  持续性衰退的冬天刚开始,但是春天来时,你要在!
  ――许小年杭州金融论坛演纪录
  一、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持续性衰退
  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很不乐观。
  我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目前的走弱、增长速度的下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衰退,跟大多数经济家理解周期性衰退不一样。
  周期性衰退,跟冬天到了得了感冒一样,过段时间就好了。但是结构性衰退,是内部得了炎症,如果不动手术,光吃药是好不了的。
  结构性失衡失衡为何会带来持续性的经济衰退?
  首先要解释为何中国的经济衰退是经济结构性失衡引起的衰退,哪些方面失衡了?
  1、需求方投资需求和消费的失衡
  消费不足,首先我不认为是需求疲软造成的。
  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就象很多发烧一样,发烧只是表面现象,内部有炎症才是实质。
  目前政府和企业都热衷于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占到了50%,而消费拉动只是占到35%
  至于为何会需求不足,我认为核心原因在于目前“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总结:国富而民穷是也)
  2、投资导致产生增长超过国内购买力的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大多产能都达到了世界第一,产品该卖给谁?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现在企业就自然的投资需求不足。企业不敢投资,表现为生产产能指数连续十几个月下降,、煤炭、水泥等都在下降,在这些都在下降时,谁敢投资?
  回想09年,也是如此。当时政府感觉到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那就由政府来投资,当时是大量投基础性行业。但是现在更糟,连基础性投资都面临过剩,连政府都不知道去哪里投资。(掌声!)
  目前中国的投资/比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未来该怎么办?
  在目前的投资过剩情况下,只能充分吸收过去的过剩产能后,国家经济才能轻装上阵。
  我在这里说的产能过剩、投资需求不足,是相对相对国内有限的购买力,导致的需求不足。为何国内需求跟不上产能的增长?是跟收入分配的失衡导致的。
  过去十几年,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有利于居民,而是有利于政府。
  政府和企业手上有了钱,这不利于消费,而是有利于投资的。当然公务员大规模茅台酒和出国购车什么的不算。(掌声!)
  政府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96年的12%上升到了2011年的32%,还没有包括其他的预算外收入,如果包括,则还要高。
  过去十几年间,我们国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国进民退!这个趋势是客观存在的。
  政府官员总是否认没有出现国进民退。(掌声!)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回到了1980时代的计划经济时代了!
  这些问题,不是宏观政策能够解决的。当一个人有肿瘤时,补充营养是不行的,必须先作手术。我都认为宏观政策不是营养液,而是鸦片烟,这是没有用的。 二、四万亿1.0、四万亿2.0、四万亿3.0?
  微观指数上,生产价格指数不断下降,很多行业出现了亏损,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就业形式越来越难,今年大学生毕业据说是最困难的一年!业不愿意扩大规模,不愿意投资,就不会愿意招人。
  这个指数的不断走低,已经持续了十几个月。这个生产价格指数的下降,仅仅在去年下半年得到了缓解,向上走了一个下山坡,因为去年下半年执行了四万亿2.0,和09年执行4万亿1.0不同。当时是大张旗鼓宣传,让人民相信政府这个手可以支撑住经济。但是2.0是低调,打枪的不要。这次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力,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一半来自( ),一半来自债市。
  我知道这个方法托不住,但是短期的烧钱会有一定作用,我当时以为会支持一段时间,经济形式下滑出现会在下半年。结果今年一季度末就出现了,连续的持续的下滑。用经济的说法是,经济的边际效用递减。
  想想2009年,当时的说法是政府的无形之手,拯救了中国经济,拯救了世界经济!但是去年的四万亿2.0,扔进去,好像水花都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只是給他吃止疼片,止痛的效果是递减的。
  有一个很好的指数,叫做克强指数,主要是参考发电量、铁路货运量来看经济状况。
  现在看来,克强指数远比GDP靠谱。
  克强指数表示,V型深沟就是09年金融危机,拉起来后就是四万亿。
  看了这个图形,大家就知道了,迷信政府力量是没有用的。再强大的政府也托不住经济、再强大的政府也托不住市场,只会打乱市场,扰乱经济!(掌声!)
  四万亿刚出来时,我就写文章批四万亿,结果当然是就没有被发表出来。前段时间领导还大声说四万亿是正确的,但是也没有給我辩解的机会,我也就只能在民间辩解辩解。(笑声!)
  我之前认为,二次探底是一定会出现的,果然就是在去年上半年,克强指数的跌倒谷底,然后下半年开始向上,谁也不知道,居然经济又掉头向下。
  国内的二度松宽,再次忽视了结构性问题,辅之以短期需求拉升,那么就一定会有三次探底。这个三次探底就在今年下半年,今年的下半年会比去年的上半年还会差!
  现在经济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市场上又开始憧憬,憧憬四万亿3.0。看看1.0作用,2.0作用,那么3.0有什么作用?
  而且中央政府已经表态,不会出台新的拉动内需的政策。
  因为刺激性政策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政府从过去的几年间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尽管他的学习速度很慢(掌声!),也看到了1.0带来的危害,看到了2.0仅仅维持了1-2个季度,所以非常慎重。
  我认为政府不会推出3.0,当然我没有办法为政府作决策。即使3.0出台了又如何呢?小小反弹一样,再次掉头向下!
  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不要将注意力放在3.0何时出台,而是要聚焦在自己的领域,聚焦在自己的投资上。这些政策都不可能扭转中国经济下行的经济。三、经济衰退要扭转,有没有办法?办法就是结构性改革。
  既然你的病是结构性带来的,那就一定只有结构性调整,把这些结构性失衡纠正过来。
  什么叫做结构性调整,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看看国际上的例子,美国和欧洲的例子。
  金融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是过度借债,资本负债比失衡。
  西方国家经济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都是过度借债
  1、美国的债务集中在家庭部门,借钱太多,收入偿不了借钱。月供支付不了,家庭就破产,银行就拿走房子拍卖,当很多拍卖出现,( )价格暴跌,银行资产价格下降,银行倒闭。这个图是美国按揭贷款余额/GDP,2009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一直在下降。在两年时间,这条红线已经回到2003年,美国的调整结构基本完成。他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正常,现在給他补药,是可以的。
  我本人对美国经济是看好的,很多人问我,投资什么?我说,买美国股票,买美国资产。很多人说我卖国,我也不怎么在意。
  2、再来看欧洲的处理方法:
  欧洲也是在09年贷款余额/GDP达到最高。但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现在还没有下来,负债率还是没有下来,为什么?
  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欧洲是社会主义。
  欧洲人到中国来,经常说中国怎么象社会主义的,你看我们欧洲,多么“社会主义”啊。
  资本主义是以资为本,就是谁出钱谁是老大,资金的所有者是老大。借钱就要支付利息,不然就拍卖,迫使你还钱。只有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冷冰冰的,但是不这样做,就会拖垮银行。实际上,美国已经倒闭了几十家银行,几十万个家庭倒闭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我去年去美国,想买房子抄个底,找了个中介看二手房。进去一看,房子没有人上锁;厨房一看,没有吊灯;洗手间一看,马桶没有了。为什么马桶没有了,原来主人走的时候把马桶搬走了,50多美元一个的。
  为什么这样,房东心里有气。按揭支付不了,银行收他的房子,不缴纳房子警察上门,所以他有气。
  欧洲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实际上,不是真正以人为本。比如在欧洲,租赁一个房子,我房子支付不了,美国就立马赶出去,欧洲不行,要給他几个月的宽限期。借款违约,不能立即收他的房子,你必须給他找到一个住处,否则不行。银行如果不能拿到房子拍卖,结果就是银行坏帐上升,银行如果倒闭,就会损失储蓄客户的利益。
  这样迅速的处理还账,才能拯救银行,才能拯救储蓄客户,才是以人为本。
  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债,还不起,就把喜儿拉走了。为什么?因为黄世仁认为喜儿就是抵押品,这个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至于人是否适合作为抵押品,可以再谈。(掌声!)
  欧洲拒绝承担坏帐的后果,结果只能政府出钱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维护银行的正常运转。政府的钱哪里来的,收税来的。只不过将银行的坏帐转移到政府哪里,但是没有解决坏帐问题。所以出现政府债务问题,政府要破产了。
  希腊政府、政府都破产了。现在西班牙、法国都在风雨缥缈。
  没有办法,透支得来的繁荣,一定是要偿还的。
  今天的衰退,都是为过去的繁荣买单。要想靠借钱,靠央行发钞票来维持经济的繁荣,这连中国梦都算不上。
  大家都知道,量化宽松对恢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没有实质性作用,几十年的零并未解救欧洲和日本
  所以,复苏必须先去杠杆化即削减债务,美国过去在作什么,就是在削减债务,调整结构,是要死人的。中国为何调整结构讲了十年,还在讲?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调整。(掌声!)
  3、美国找到了经济的新增长点
  是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加州为代表的创新企业的重新涌现,持续创新能力
  (2)以德州为代表的旧能源产业的新生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比世界上低30%
  (3)制造业回流
  美国企业不在中国扩大投资了,在中国的企业继续经营,不扩大投资了,新的投资在哪里,回到美国去了。为什么?因为美国的能源成本比中国低,虽然美国的人工贵,但是没有之前差距这么大。
  我想表达的是,这些新的增长点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不是政府实现的,而是市场竞争形成的结果
  我并不知道中国未来的新的增长点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我们把市场放开,如果我们取消了市场管制,新的市场增长点,自然会涌现出来。
  政府制造的增长点,不就是光伏,不就是高铁嘛。搞一个垮一个(掌声!).
  你只要給市场机会,你只要給民众机会,新的增长点一定会出现。
  小结:
  1、结构调整的快慢,决定了复苏的速度!
  2、美国的复苏是有坚定的基石的。也就是为什么道琼斯指数创出历史新高,我认为更多的新高还在后面。因为美国他的手术已经动完了,他找到了新的营养液。
  正因为如此,全球资金不断的流向美国。资金退出新兴市场,流向美国,从而推动美元的币值不断走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元是一个强势货币。那么大宗商品市场就会向下,市场上开始流转一个观点,大宗商品市场的牛市已经结束了,我基本同意。这时由美国强势货币和中国需求持续减弱所带来的。
  3、欧洲会继续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只要欧洲一天不清理过多的债务,那么欧洲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开始。
  4、但是中国的调整刚刚开始。
  凡是进行结构性调整,速度很快,就复苏很快,如美国经济
  拒绝进行结构性调整,拖拖拉拉,就复苏很慢,例如欧洲经济 四、未来如何走出结构性衰退:
  1、市场化行业重组,收购与兼并,消除过剩产能
  2、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而且是向研发创新转型的基础
  3、不应鼓励国企的并购,国企以来廉价资金供应,不计成本和收益,最大化规模和就业而非效率
  4、实质性减税,避免企业的大规模停工和倒闭
  5、特别是电讯、金融、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服务业
  6、国企撤出竞争性行业
  现在的企业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连夜雨就是政府。(掌声!)
  先自查税收,然后政府查税收。我跟政府说,现在不是你们完成税收计划的时候。他说上级要完成税收计划啊。我说你把企业折腾死了,你得放企业一个生路,不然企业倒闭后就业问题不还是你政府的问题。
  我一直呼吁,实施新的减税,让企业活下去!
  企业要活下去,也要自己转型,目前宏观形势不好,政府又来折腾,我也无法告诉具体一个企业该如何转型。
  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痛苦的转型期,从之前的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要转型为在一个饱和的市场上,如何扩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现状是:
  凡是能够投资的地方,都是产能过剩
  凡是产能不过剩的,都是不能投资的
  例如电讯、例如卫生系统等,很多投资机会。医疗卫生问题是供应不足,是过度管制。为何不能民营资本多投资多盖几个医院,政府就是要把住牌照。
  娱乐,拍电视,你管他什么呢?有人拍,有人看,就好。
  现在是把娱乐搞成教育,把教育搞成娱乐。(掌声!)
  金融也管死,一个银行搞一个网点,为何要批?这是一个商业决策。我开一个饭馆,开在哪里,为何要你批?我如果亏钱,你承担责任吗?
  大家都想把住一点小部门权力寻租,我这点租能不能明給你啊,一个图章××万吧,我交了钱給××万办事。
  象这样的成本,都叫做交易成本。政府的作用本应该是减少建议成本,但是我们政府的作用却是增加交易成本。明给反而低,暗給反而高。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心里底限是多少(笑!).
  我得研究、我得摸索、我得找一个哥们,还得策划一个饭局,最后才知道你的心里底限。这点小权力,政府你放了吧,放了后得到的经济发展,不知道会多少。
  最近看,拍出很多地王,很多都是国有企业。为什么,国企他背后有资金支持,而且国有企业亏损后,也没有关系,政府会补贴的。所以国有企业进入竞争行业,其实就是扰乱市场竞争。五、内需不足的实质原因:收入分配恶化
  1、主要来自资源占有和市场的不平等
  2、行政性垄断占有土地、矿山、资金、市场
  3、审批制度下的官商勾结和寻租
  4、仅在二次分配和最低工资上作文章解决不了问题
  必须在一次分配上作文章。
  为什么企业家一定要作政府的公共关系?
  (此处删除五十字)
  不作政府公共关系,就拿不到资源,资源在官府手中。
  如何消除这种暴利,而不是在暴利出现后去收税。暴利源头是什么,是政府垄断资源。
  腐败为何久治不愈,是因为从来没有从根子上诊断。出来一个,判一个,是否可以让他不出来。
  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在往道德上引;学校出很多问题,是因为教育从业人员道德有问题,医院出很多问题,是因为医生从业人员道德有问题,房地产市场出很多问题,是因为房产从业人员道德有问题,等等。根源在哪里?
  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更为公平的资源获取及市场进入
  1、打破行政垄断
  2、取消审批制
  3、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总结:中国经济下行是结构性问题,靠宏观政策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下定决心,进行实质性改革,这个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会后部分问题:
  1、浙江是民间资金大省,浙江投资往哪里投资?
  我没有做过投资,不知道往哪里投。如果投资讲方向,讲计划肯定就会失败。各位可能比我更擅长。我认为在实体经济中投资,和经济形势是没有关系的。经营企业的,和经济形势也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一个企业家说,我等经济形势大好时,再扩大规模。我会说,你关企业吧,去种地。作企业不能靠天吃饭,我的观察,越是在宏观形势困难时,越是好企业表现的时候。
  买什么东西,作什么行业,其实都不重要,炒卖黄金的,可以亏得倾家荡产,炒卖土豆,也可以赚。
  那么核心的是什么?是你要知道如何炒。(笑声!)
  2、城市群,未来可能会称为城镇化的可能吗?
  象这种非常宏伟的规划,我认为基本上都是忽悠。越是宏伟的规划,我基本不看,也不关心。
  各位作投资的,作企业的,我建议大家也不要去关心。
  一个企业生存力,跟踩点是没有关系。
  一个企业的能力,不是他预报天气的能力,而是他抵抗天气的能力。
  为什么我说我不看中国的城镇化?从1980年代的20%多的城市化率,提升到现在的52%,是什么原因?
  反思下,在改革三十年,以前的政府何时推出过城镇化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根本就没有规划过,结果就是从20%多发展到现在的52%。
  所以,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因。不能因果倒置。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不是原因。城镇化都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来一场城镇化的大跃进,又变成政府圈钱圈地,赶农民上楼。那么农民收入在哪里,产业在哪里、资金在哪里?
  上一个4万亿把铁道部搞破产了,铁道部申请2.6万亿债务給免除,这个免除是不行的,老百姓不答应。
  如果再搞17个城市圈,要搞破产多少地产政府(掌声!)
  3、給浙江的企业家一个忠告:
  你们将无法避免面对经济的上上下下,也无法避免一定会面临风风雨雨。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坚持把自己的企业作好,少听一点天气预报。
  归根结底要把自己的企业作好,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经济向上时作好,最关键时在冬天要活下去。最可怕的是,春天到了,你不在了。
  (本文系作者参加杭州金融论坛演讲纪录,由浙江厚道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丁浚哲现场整理,未经本人校稿)煤企50%亏损20%濒临破产 十几年来没这么严重过
  6月17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726万吨,比上星期多了76万吨。这一天,山西省五寨县国新能源煤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褚向东又打了几十个电话,想看看自己的客户中谁家还能再装一船煤,最终的结果让他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没人愿意装,“开始时会失望,但久了也就习惯了。”
  煤炭市场的供需关系从去年6月开始再一次发生了逆转,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褚向东主要做的是电煤,大多发往华东、华南的电厂。去年全年的运煤量为700万吨,而今年截至目前运煤的量不足去年1/3.
  “我的煤成本大约在每吨590元,而现在对外出售的实际价格也差不多是这个价格,就这样,还是没什么人要。”褚向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但这似乎并不是最糟糕的,据时代周报了解,目前贵州、辽宁、安徽、内蒙古等省份中小煤矿停业停产的状况很多,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虽然相对来说这样的较少,但也有不少企业都处于倒闭或者退出市场状态。
  目前,煤炭市场仍然处于下行态势,尚未触底。进口煤量的持续增长,极大地冲击了国内的煤炭企业。5月份,国家能源局下发文件拟将限制煤炭进口。而为了稳定地方,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份开始一轮“救市”措施。河南出台“煤电互保”政策、山东限装外地煤炭之后,产煤大省山西也在研究出台限制外省煤炭入晋办法。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一动就赔钱,是今年煤炭市场的真实写照,不仅是煤炭经营公司,还有煤矿。褚向东说自己去年赔了4000多万,但这似乎并不是最糟糕的,褚向东周围一同奋战过的同行们,有90%以上公司都处于停业或者半停业的状态,维持的也都很艰难。“不想做了,做不下去了。”褚向东说自己想休息一下,确实有些累了。对此,煤炭行业资深分析师李廷对时代周报表示,现在很多人不敢接,是对未来的预期无法把握,“不好做在于对于未来预期的不明确。”
  实际上,煤炭市场从2011年11月开始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到现在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2012年,火电发电指标同比增长0.1%,如果算上电厂的能耗提高,煤耗其实是下降的。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煤炭的需求确实在减弱。
  山西的电煤根据质量不同、运输条件的不同,价格会有所不同。拿5500大卡的电煤来说,如今的价格基本在每吨230-240元,运输条件不好的矿甚至已经降到了每吨200元以下,但即使这样,前来拉煤的客户以及中间商还是少了很多。
  山西一家煤矿的孙经理给时代周报算了一笔账,一吨煤包括应该缴纳政府的各种税费、工人工资以及设备检修等在内的完全成本为280元左右,但现在好的时候一吨煤差不多能卖到240元,这样下来,卖出去一吨煤企业要亏40元左右,这意味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大多数煤矿都处于停产或者减产的状态了,现在各家基本都是在消化库存。”
  呼和市南郊煤场过半倒闭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吉瑞公司的王经理告诉时代周报,呼和浩特南郊上千家煤场已经倒闭了500多家,剩下的还在苦苦支撑。当地去年生意也还能维系的“煤炭信息部”(即在煤企和运输货车之间的一种中介公司),今年的数量也从500多家锐减至100余家。在,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坑口价每吨煤只有不到200元,而包括各种税费在内的成本又太高,卖多少亏多少,所以不少企业就主动选择了停产。
  不少企业都在限产,因为煤价下滑,需求总量减少,企业效益下降,竞争也激烈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不可能改变。”煤炭市场营销专家李朝林对时代周报分析。
  褚向东现在的库存煤还有60多万吨,这是近年来库存最多的时候。过去煤炭市场好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库存这一说,“煤一运到,马上就被装走了。”褚向东说,今年是他从事煤炭生意20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
  中投顾问研究员任宁浩用“萎靡和萧条”两个词来形容了今年的煤炭市场,他对时代周报记者感慨,煤炭行业十年黄金周期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来,没有任何一年像今年这么严重。煤炭价格从去年就有滑铁卢的走势,目前整体下行周期还在运行当中,这是一个大趋势,短期内没有办法扭转。从成交量来看,国内煤炭屡创新低,这非常不容乐观。
  地方保护主义抬头
  煤炭行业如此萧条,将其视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方政府自然着急,纷纷八仙过海,推出救市政策。虽然各地政策大体相同,但此前河南出台的“煤电互保”政策还是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据公开信息,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政府敦促省内电厂优先使用省内煤企生产的电煤,消除外省煤炭的冲击,稳定省内电煤价格等。用市场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以地方保护主义,以此来维护当地企业的生存。
  “煤电互保”政策与整个煤炭市场以及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是相违背的。许多研究者的担心在于“煤电互保”的政策是否会在全国蔓延开来,山西、陕西等省市会不会也实行相同的政策?“有传染性”,任宁浩警告说。他表示,电力改革已经改了十多年了,但是根本性的障碍还没有破除掉,煤电互保有可能把整个改革的成果消灭掉,可能会回到最初的状态。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牛克洪也不看好“煤电互保”,他认为这个政策愿望很良好,是为了使市场实现平稳发展,但是这个政策有违市场规律。“煤炭供过于求的时候这么做,供不应求的时候,煤炭大省也禁止煤炭出省行不行?”牛克洪表示,“市场应该是开放的,这样的做法偏离市场要求,很有可能会造成恶劣影响——一个省份这么搞,其他省份有没有可能会效仿?如果这样,那就可能会造成很多省份画地为牢的小市场,让市场供需更加不平衡。”
  任宁浩认为,地方政府出台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是很正常的,因为河南、山东等省份对煤炭的依赖还是蛮重的,而且煤炭企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地政府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考虑,对煤炭企业还是比较上心的。
  对于各地政府异曲同工的“救市”政策,李廷认为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他认为目前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优势是没办法限制的,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都是自主的,“省内的电厂要用省内的煤,但如果省内煤的价格比其他地方拉过来的煤价格要高,那为什么要用省内的高价煤呢?”
  “目前政府'救市’的主要政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财政方面的帮助。比如通过渠道或者减免税等,在资金方面给企业提供一些实惠的帮助;另一个方面就是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目前在河南、安徽推广得比较深入,地方政府对于龙头企业或者一些大中型的煤炭企业都会采取一些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达到对他们保护的目的。”任宁浩分析。
  尽管现在各省市在做规划的时候,不会像之前那样对煤炭产业在相关文件中提及的那么多,但是还是会对重点产业有所照顾,以此来确定公司或者相关企业的存在性,这个公司或者企业由政府出面确保他们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
  研究了多年的煤炭市场,牛克洪觉得,今年这样的状况下,从政府来讲,需要给煤炭企业减负,“把所有的收费政策梳理下,不该收的就不要收了。还应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企业的安全、交通等,政府从服务、协调、指导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包括信息的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人才的培养,利用政府的功能来给企业一些外围的环境创造和扶持帮助。”他表示。
  “主要是政府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倾斜。”拿银行贷款来说,地方政府可以在中间协调;而税收方面,政府可以有一定的补贴或者补助,还可以在税收机制的转换方面给企业一些指导意见,总之少收税、减免税是最终目的。“这些政策很普遍,在中部地区现在是十分常见的。”任宁浩说。
  部分煤企多元化突围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煤炭市场,相关产业亦如此。今年一月份,某地方政府组建了一个煤炭物流港开业,开业之初就进驻了200多家煤炭企业,现在半年过去了,只剩下了十几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坚持了几个月之后,五月底六月初的时候就撤了。“电煤卖不掉,大家都亏钱。”一名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称。其实当初不少企业都是想试探下行情,看市场是否会有所回暖,但结果是不容乐观的,越来越糟糕的市场行情让诸多的企业不得不想办法自救,以期能够顺利渡过难关。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些中小煤矿和企业今年生存得非常困难,基本都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状态。山东省的煤炭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利润大幅下降,都在通过实现目标责任制,来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效益,“压力都很大。”牛克洪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现在山东的煤炭企业已经开始在精简人员了。机关人员下到基层,基层就是裁减一些临时工和辅助工种的人员,减员提效。而各个企业都在采取应对措施,根据自己的资金、产业结构等情况从战略或者策略上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地想办法来应对这场市场危机,尽量减少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任宁浩在调研了中部地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市的煤炭企业后,评估了上半年的煤炭市场。他透露现状是煤炭企业大概有50%处于亏损和盈利的边缘,有20%的煤炭企业,尤其是中小煤矿面临破产重组的状况。此外,根据的年报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对公司的具体了解分析,目前这些省市大概有50家大中型煤企开始把业务向其他方面转移,在进行多元化经营,“这意味着,很多煤企不仅仅只关注煤炭领域,还在其他领域寻求盈利能力。”他说。
  地产业是煤炭企业涉足最多的一个行业,如今有实力的煤炭集团都有涉足,因为相对来说,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内蒙和陕西有些企业甚至还在打着地产的旗号涉足文化产业,比如搞一些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等。此外,山西的一些煤炭企业有涉足农业,比如养猪、养牛、养鸡等,还有企业在涉足物流、餐饮等行业,“自救态度明确,触角非常广。”任宁浩说。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煤企想跨行业发展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相对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任宁浩建议,中小煤炭企业如果实力比较强的,可以进一步发展,把重心放在煤炭行业,顺带向上游和下游拓展,争取把产业链完善。
  另外学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一些鼓励退出机制,让一些实力比较弱的小煤矿或者小型煤炭企业自行退出市场。毕竟强制一次性退出,不太现实,这对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投资自信心打击会很大,所以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让他们慢慢退出。
  “对于煤炭中间商来说,如果实力比较强,那么在短期之内,就多关注煤炭价格,如果煤炭价格继续走低,就适当增加一些库存,毕竟夏季用电高峰很快就会来了,很多省份会出现缺电的现象,这样火电就还能有一些盈利的能力。”任宁浩说,“小型的煤炭中间商不要增加库存,以消化库存为主,签订合同也尽量要以短期合同为主。”
  限制进口不如改进技术
  另外,在讨论煤炭业萧条的原因时,进口煤数量一直在增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进口煤去年的进口量为3亿吨,同比增长28.9%,今年1-5月的进口数量为1.32亿吨。这对国内的煤企的确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目前中国进口的大多数是印尼的褐煤,这是一种低热值的煤,相对便宜,对电厂成本的降低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这也是其受电厂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日前,国家能源局在公布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商品煤管理办法》),拟对进口劣质煤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前煤炭进口完全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做。”李廷分析称,不一定会按照那个文件,但对煤炭进口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的概率很大。
  在任宁浩看来,限制进口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内煤炭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要解决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国家要在环保领域做足文章,采取倒逼机制,让煤炭企业把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好,而不是单一的限制进口煤。“倒逼机制主要针对环保领域,尤其是火电企业,在运煤的过程中,应该安装一些脱硫脱硝设备,提升或者改善生产工艺,火电企业在这方面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需要国家通过一些严厉的政策去约束和管制。”他解释。
  李朝林认为限制进口煤是国家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想建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但这怎么可能?”他说,“如果这样,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完全可以重回计划经济时代,还可以避免浪费。”
  李廷主张,煤炭进口可能会效仿铁矿石进口的管理政策,因为在《商品煤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里面有提到,要对进口煤炭的贸易公司设立相应的门槛。比如说注册资金达到5000万,且最近三年煤炭进口量累计在100万吨以上。这表明,如果未来某个公司想获得煤炭进口的资质,那5000万和100万吨都是必要条件。
  根据有关资料,去年有过煤炭进口记录的企业有800多家,今年1-4月,这一数量下降到了560多家。而从目前的现状看,国内大部分从事进口煤贸易的企业都不能达到这个门槛。
  煤炭进口量的持续增加,让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的山西省也沉不住气了。虽然使用进口煤的省份多在沿海,但却影响了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炭企业,于是山西省政府指定太原海关研究一下煤炭企业进口的有关政策和事宜,想看看煤炭进口到底要不要管,要怎么管。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接到这个任务后,太原海关就找了五六家煤炭进口企业过去开座谈会,想让企业谈谈自己的看法。座谈会现场就有两家煤炭企业表示从去年六七月就暂停了煤炭业务,到现在都没有开始做。
  进口企业对于《商品煤管理办法》中要求进口煤发热量不得低于4500大卡、硫不得高于1%、灰分小于25%等三项指标的质量要求并不支持。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现在印尼的很多煤都不能进口了,那么这些企业的生意也就没办法做了,但是对于设立贸易商的准入门槛,企业还是比较欢迎的,这样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张化桥:全球第二个次贷危机定会在中国爆发
  资深市场人士张化桥日前表示,全球第二个次贷危机定会在中国爆发,威力将超美国2008年。他指出,1986年起,中国增加了143倍,这是天文数字,中国经济急需加息减肥。
  “在货币政策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忘记了什么叫节制欲望,不断迎合市民和企业的短期诉求,结果钞票越印越多,通胀失去控制。中国和巴西是穷国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希腊和西班牙是富国这方面的代表。每次遇到一点点经济痛苦,市民和企业就呼唤政府救济。”
  张化桥指出,35年来,中国的信贷扩张是疯狂的,不负责任的,害自己的。“五月份,我出版了一本英文书,讲的就是影子的爆发以及货币政策难辞其咎。现在我正在准备中文版。过去2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每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1%,过去十年,也高达18.2%。今年四月底的增长率竟然也高达16.1%。这都是天文数字。”
  “1986年,我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班,从那时起,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43倍。背后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21.1%。我们批评美欧和日本的印钞票,但是,别人的货币增长率都在单位数字,5%以下。”
  “太多的经济学人放弃了道义责任和公正。我感到痛心。过去12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了6倍,原因是每年17.7%的复合增长。1986年,我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班,从那时起,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43倍。背后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21.1%。我们批评美欧和日本的印钞票,但是,别人的货币增长率都在单位数字,5%以下。最胆大的是中国人。”
  张化桥认为,中国经济急需减肥。“第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要马上把提高一个百分点。准备金率和其它政策不变。年底,再加息一个百分点。中国急需一个像样的经济衰退,需要减肥。工业产能过剩应该尽快消化。泡沫急需尽快消化。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挥霍急需制止或者减少。”
  “中国的信贷扩张如此迅猛,神州大地的优良的贷款机会哪里有那么多?放贷的机会怎么会如此快速增长?这就只能迫使和诱使银行不断降低放贷标准,直到给无家可归的人们贷款。美国的次贷就是这样来的。不是吗?美国的银行家本来都是聪明的,他们也是一步步走向次贷危机的。”
  “中国现在的真实是负数。低利率扭曲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利率如此低,烂项目也变成好项目。这就给了咱们很多幻觉:很多投资项目都变得可行了。你在做可行性研究时,如果把利率提高2-3个百分点,看看那些项目还是否可行。咱们自己骗自己,太久了。应该休矣!”他表示。李佐军两年前预言:中国七八月份可能爆发经济危机
本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博士日内部报告会全文,演讲中比较准确客观地预言了月中国经济之“坎”,重读旧文,仍旧能为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提供十分精准到位的解读,以飨读者。&
  李佐军博士应华中科大长沙校友会邀请在齐鲁证券长沙营业部举行了一次内部报告会,报告会范围较小。李佐军所长坦言此次报告是讲真话、讲实话、讲内部的话。报告内容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信息量大,可参考性较强,会后反响极为热烈。故将全文加以整理,征得李佐军所长同意,供部分华中科大长沙校友会校友分享参考。&&&&&& ——华中科大长沙校友会秘书处
  以下是李佐军发言全文:
  尊敬的张会长、各位校友、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首先应该申明我的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系84级的本科生,在华中科大度过了8年美好的年华,读了7年书,当了一年老师,92年才离开到北京,所以跟母校、跟各位校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二个身份,我老家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连湾村第六组,我们是地道的湖南老乡,所以回到了我老家,感到特别的亲切。今天的时间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怎么在上午这么有限的时间里给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让大家不虚此行,那么有时候我的讲话语速会快一点,有些内容也不能往下展开,这是需要给大家说明的。今天我想重点围绕两个大的问题来讲。
  第一个问题,究竟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怎么样、怎么演化?以及未来形势怎么看、怎么演化?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企业及企业家,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办?
  第一个大问题——形势。未来的形势,这个形势确实很微妙,我想这里重点就形势给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大的调整甚至危机。第二个问题,是未来国际经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演化趋势。第三是我们国内的短中长期的大的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第一大部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第二个大问题,企业和我们个人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板块投资,包括选择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还有企业怎么来性地应对等等。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形势。
  形势的第一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要发生一些事。一个可能要发生的事,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人奇怪了,不是刚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吗?刚爆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我们的还没有破产,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3年,为什么?给大家分析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跟大家说起,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这里面的利息支出压力就非常大,光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的到来。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们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有军队,把枪杆子往这里一放,谁说政府破产?政府就不破产了。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钱来自于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前一个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带来的危机因时间关系不展开。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的原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就可以走,他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中国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3年,因为2013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那么他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么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的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他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泡沫破灭之后的政绩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否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一般来说,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一次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