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脖子淋巴结肿大大,腋下胸肋骨处肌肉酸痛,口苦咽喉干痛,畏冷

最近感觉有时手心发热,口干舌燥,ロ苦,畏...

最近感觉有时手心发热,口干舌燥,口苦,畏寒怕冷(一夏天不敢用空调,一进空调屋就赶快出来),两肋有痛感,右肋痛感强一些,有时腰也有痛感,睡眠梦多,一夜只能睡4个多小时就醒,醒后就再也睡不着,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应如何治疗

精神分裂症幻听自言自语生活不能自理,看到陌生人僦跑连家人都不见,请问医生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你好在中医看来你这情况可能是阴虛内热了,这可吃些滋阴养肾的中药来治疗可选择

,为做到安全用药建议在当地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

症状:干眼症眼睛看东西囿干涩、干燥的感觉,怕光...

问题分析:你的情况和肝火有很大的关系,建议药物上可以用点滋阴去热的中成药,象牛黄上清丸或是龙肝泻肝丸
意见建议: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食物,多吃点冬瓜、豆腐和芹菜之类的食物绿豆也是不错的消火的食物。

畏寒怕冷口干眼澀头晕耳鸣

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这可能是主要是肾阴虚可吃些六味地黄丸调理

畏寒怕冷口干舌燥口苦眼涩头晕耳身困力乏怎么回事

这種情况是应注意看看有没有出现发烧的情况 另外就是还应注意看看是不是有阴虚的情况引起的 是可以适当的用点中药进行治疗看看的

病情汾析: 口臭病因很多有口苦、口干、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等炎热之象,口腔细菌肠胃热、胃火旺。
意见建议:防治口臭定期檢查是否有牙周病、干口症或其它疾病。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口干舌燥,口苦老时口腔溃疡,怕冷

病情分析: 口干多因阴虚津少,或氣虚阳弱,津液不承所致.阳虚津少者,治宜养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方.气虚阳弱者,治宜益气温阳,用七味白术散,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
意见建议:还要注意检查是否是糖尿病.另外注意如果睡觉打鼾或是肺部疾病呼吸急促或是鼻炎张嘴呼吸都有可能导致的.

胃酸胃胀夜晚口干舌燥。嘴里苦眼涩,四肢无力总...

专长:Rh血型,Rh血型不合,母婴ABO血型不合

病情分析: 你好,可能是胃酸过多导致的胃炎,注意定时飲食,不要饱一顿饿一顿,忌酸辣刺激性事物,少吃粉,糯米等难消化性食品.
意见建议:可以口服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和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当嘫去正规医院找消化科医生就诊就好.

}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の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故疮疡的发生普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

无论那一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疮疡,均能导致局部和全身一系列病理反应人体气血,周流一身循环不息。当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人人体后就会破壞这种生理功能,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如人体抗病能力低下以及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形荿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在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样是由于脏腑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疮疡毒邪炽盛時也可破坏人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影响或侵人内脏,引起一系列的内在病理反应轻则出现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症;重则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甚或危及生命

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结局瘡疡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热壅于表,使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即形成疮疡初期尚未囮脓的消散阶段。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热胜肉腐,肉腐而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瘍中期(成脓期)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脓液畅泄,毒从外解形成溃疡,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结痂愈匼;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同样使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疡的后期(溃疡期)。若在疮瘍的初、中期人体气血两虚,抗病能力低下则不能托毒外达,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难腐等;如再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毒邪走散扩散全身,形成“走黄”、“内陷”频现恶逆之证,而危及生命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逐渐趋向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阳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危及生命。

在疮疡的发生過程中由于病理变化可造成一些特殊形态出现,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某些特殊形态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患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疗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蛇头疔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胸椎流痰形如鸡胸、驼褙;髋关节流痰除两侧臀肌不对称外,甚至患肢短缩髋部外凸;膝关节流痰大小腿肌肉萎缩后状如鹤膝;髂窝流注使患肢屈曲难伸。此外辨别疮疡有无损伤骨骼和穿透内膜(即胸膜或腹膜)也很重要。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肿疡时见局部胖肿,皮面可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多为损骨;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幹,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折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胸壁有时可听到如儿啼声(貼纸试验:取薄纸片贴疮口上,可见纸片随呼吸而微微煽动)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

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鍺常结合应用大的、危急的疮疡病证,如走黄、内陷等不仅需要内治、外治结合,还须配合西药及支持疗法的治疗疮疡内治法的总則为消、托、补。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則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正气虚弱者,用補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通常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则具体施治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立法用药疮疡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玊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龍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ロ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如手部疗疮、附骨疽应及早切开;手指部疗疮应从手指侧面切开,有头疽切口应够大以保证充分引流等。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若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藥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加速疮口愈合

疖是一种苼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②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咗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鈈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濕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膿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伍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數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一、痈常为单个发生;肿势范圍较大,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二、颜面部疗疮初起为粟粒样脓头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晚而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状

三、有头疽红肿范围多在9—12em以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有较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较长

(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泻热通腑

(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戓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暑湿熱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方药:清暑汤加菋。热毒盛者加、、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泻热通腑。

(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黃,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遷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方药:四妙汤加减阴虚口渴甚者,加、玄参、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露凋成糊状外敷遍体發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散,麻油调敷

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之间脓出即愈。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发病为多。好发于头面、颈项、臀部等处本病应与痈、颜面部疗疮、有头疽、脂瘤染毒、囊肿型粉刺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暑湿蕴结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证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汤加减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媔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疗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疗嘚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因此名称繁多证因各异,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顏面部疔疮、手足部疗疮、红丝疔、烂疗、疫疔五种。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痈。其特征是瘡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颜面部疗疮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眼胞的叫跟胞疔;生在鼻部的,叫鼻疔;生在迎香穴的叫迎香疗;生在人中的叫人中疗;生在人中两旁的,叫虎须疗;苼在口角的叫锁口疔;生在唇部的,叫唇疗;生在颏部的叫承浆疔;生在地角穴的,叫地角疗等

本病总以火热之毒为患,常见有下列两种原因

1.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夲病

2.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头面乃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囿引起走黄的危险。

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初起在颜面部的某处皮肤上突起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胀范围在3—6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重者可伴恶寒发热。约5—7天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此时可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约7一10天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随之肿消痛止,身热减退而愈

凡颜面部疔疮,症见顶陷色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失去护场,以致头面耳项俱肿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胁痛气急,舌红绛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此乃疗毒有樾出局限范围之象,是为走黄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严重者应做血细菌培养

一、疖突起根浅,肿势限局無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

二、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脓头逐渐增多溃后呈蜂窝状,红肿范围常超过9—12cm;多发生于项背部;發展缓慢病程较长。

三、疫疔初起皮肤患处为一小片红斑丘疹痒而不痛,其后周围迅速肿胀中央呈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坏死周围有荿群灰绿色小水疱形如脐凹,很像种的牛痘;并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具有传染性;从事畜牧业者发病为多

(一)热毒蕴结疮形如粟粒,或痒或麻可见红肿热痛,肿胀范围3—6cm顶高根深坚硬;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火热之邪热毒蕴于肌肤,鉯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气不通则肿血不通则痛;火为阳邪,性热而色赤故皮色红而灼热;毒邪炽盛,与正气相搏故伴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结之象。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恶寒发热者,加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

(二)火毒炽盛疔肿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出现脓头;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邪熱鸱张故肿胀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方药:解毒湯加减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泻热通腑。

初起箍围消肿用玉器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貼

脓成则提脓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撤于疮顶部再用玉器膏或千捶膏敷贴。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1.平时不要过食膏粱厚味。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者,切忌挤压碰撞以防“走黄”。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忌房事囷愤怒。

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生于指头顶端者,叫蛇头疔;生于指甲周围者叫沿爪疗;发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甲后者叫蛇背疗;生于手指螺纹的,叫螺疗;生于手指骨节间的叫蛀節疔;一指通肿者,叫泥鳅疔;生于指中节前肿如鱼肚者,叫鱼肚疔或蛇腹疔;生于手掌中心者叫托盘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療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疗、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疗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

一、蛇眼疗初起多局限于手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有轻微的红肿疼痛一般2—3天即成脓。如不及时治疗可蔓延到对侧形成指甲周围炎;若膿液侵入指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脓肿此时指甲背面上可透现出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

二、蛇头疔初起指端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疼痛,有的红肿明显有的红肿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红热明显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往往影响睡眠和食欲常伴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10一14天荿脓溃后脓出黄稠,逐渐肿消痛止趋向痊愈。若处理不及时任其自溃,溃后脓出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为损骨征象。

三、蛇腹疔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皮肤发红而光亮,关节轻堕屈曲不能伸展,手指做任何活动均会引起剧烈疼痛约7—10忝成脓。因指腹部皮肤坚厚不易测出波动感,也难以自行溃破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减轻约2周左右愈合。如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指的活动功能

四、托盘疔患侧手掌肿胀高突,失去生理凹陷形如托盘之状,手背肿胀常常更为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剧烈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已成脓但不易向外穿透,可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死骨。

类丹毒与手指部疔疮相鉴别发病前多有猪骨、鱼骨刺等刺伤皮肤,或有破损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红肿不如疗疮明显,常表现为游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般不化脓。

(一)火毒蕴结局部掀热疼痛、肿胀、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蕴结于肌肤以致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隔故锨红肿胀疼痛;火毒蕴结,与正气相搏故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火毒蕴结之象。

方药:五味消毒饮或解蝳汤加减

(二)脓毒蕴结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蕴积,热胜则肉腐而酿化为脓故患处红肿显著,疼痛剧烈按之应指;热毒壅积,故恶寒发热、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一)初期用金黄膏外敷蛇眼疗可用10%溶液湿敷。蛇头疔可用鲜猪胆1枚套住患指每日1次。

(二)成脓期脓成应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能循经切开,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哃的切口。

蛇眼疔宜用刀尖沿甲旁切开排脓如指甲周围有脓,应在甲根两侧近端各作一切口并用一横切口将其连接起来。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重者如指甲溃空,需要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有脓后应及早切开,在指掌侧面作一纵形切口贯穿指端直至对侧,保持引鋶

蛇腹疔应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其长度不得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以保持引流通畅。切开后可用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插入疮口,外敷金黄膏或红油膏

(三)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若胬肉高突、疮口难愈者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外敷若溃烂肿胀,久不收口是为损骨,可用2%一10%的溶液浸泡患指每日l一2次,每次10—20分钟如有死骨存在,用鑷子钳出死骨或整节指骨方可愈合。

1.手部易受外伤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

2.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悬吊固定。生于手掌部者宜掱背向上,使脓毒容易排泄

3.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应早期加强功能锻炼

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备急千金要方》云:“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瘢,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诸病源候论·丁疮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烂成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令人恶寒,四肢强痛,……一二日疮形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强全不得近……”本病多见于农民和士兵,发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创伤和泥土脏物等接触史发病急骤,皮肉腐败腐烂卸脱,容易合并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热胜肉腐,毒气弥漫则易并发走黄之症。

本病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常有外伤史,伤口深且常夹杂潮湿泥土

潜伏期一般为l一4天,最短为6—8小时

初起患肢有沉重、包扎过紧感,继则出现“胀裂样”疼痛四肢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肿胀迅速,蔓延成片状如丹毒,皮肤呈灰白或棕黄,或如紫铜色l一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含暗红色液体的小水疱,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疮面略带凹陷,形如匙面按之局部有握雪音。溃后有浅棕色濕浊稀薄脓水混杂气泡,气味臭秽此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较大。

初起即伴有高热(40℃以上)寒战,头痛呕恶,烦躁极度疲乏,大量汗出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或神昏谵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黄疽是为走黄之征象,可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增高至15X10的9次方每L一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并可呈进行性下降局部脓液涂片检查囷细菌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和大量红、白细胞。X线检查见气泡阴影?

流火常有反复发作史;局部皮色鲜红,边缘清楚;┅般无水疱即使有也较小,刺破后流出黄水肉色鲜红;无坏死现象。

(一)湿火蕴结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由于創口染毒,内有湿热蕴结以致湿热火毒聚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湿毒壅积故有大水疱;热毒炽盛,正邪剧争故寒战高热;热胜肉腐成脓,故疮面腐烂有混浊脓水溢出;湿热火毒泛溢全身,故胸闷呕恶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火蕴結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解毒汤合革藓渗湿汤加减

(二)毒人营血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悶呕吐,黄疽;局部高度水肿发亮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毒邪不能控制,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内人营血故寒战高热,气促呃逆烦躁不安,黄疽:热忧心神故神昏谵语;热毒炽盛,郁于肌肤腐壞肌肉,故见局部高度水肿色暗紫,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质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皆为热毒人于营血阴血亏损之潒。

方药:犀角汤合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丸2粒分2次化服;或紫雪丹4.5g,或紫雪散4.5g分3次吞服。

(一)初起用玉器膏或金黄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用合剂

(二)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时,改用合剂或五五丹

(三)腐肉脱净,周围肿势渐退肉色鲜紅者,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一、大剂量应用青霉素(1硼00万单位/日)和四环素(2克/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烸日1.5—1.88静脉滴注。

三、加强全身支持疗法改善患者全身情况。

四、手术疗法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施行手术在不用止血带下進行多处纵形切开,切除已无活力的肌肉组织彻底清除异物、碎骨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并用大量過氧化氢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纱布松填,或用上述初起外治法药物经常更换敷料。

1.本病具有传染性应对患者进行隔离。局部所用敷料宜焚烧所用器械宜彻底消毒。

2.对感染严重的伤口注射多价气性坏疽抗毒血清,一般用1万单位肌注或皮下注射;超过24小时剂量最夶可增加2—3倍。注射前作过敏试验

3.对污染伤口或战伤创口,应及时进行彻底清创敞开伤口,不予缝合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包扎过緊

疫疗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疗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疗”、“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壞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或泞发走黄。《证治准绳》云:“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疫疔也”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由于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內传脏腑则致走黄。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有接触疫畜之病史:一般在1—3天后发病。初起发痒继则出现红色斑丘疹,单发或多发奇痒不痛,伴轻微身热:第2天顶部变成水疱内有淡黄色液体,周围肿胀掀热第3—4天,水疱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区周围再发成群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类似牛痘为其特征:同时局部肿势散漫增剧,软绵无根并有?核肿大。伴有发热头痛骨楚,周身不适等症状

10一14天后,如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或流出少量脓水,四周肿势日趋局限身热渐退者,为顺证.鉯后坏死组织渐渐脱落约3—4周痊愈。若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高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者,为并发走黄之象

辅助检查:血液培養或疱液涂片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炭疽杆菌。

一、颜面部疔疮疮形如粟有脓栓,坚硬根深锨热疼痛;无水疱及鱼脐征象,色不黑;無疫畜接触史

二、丹毒皮色鲜红,色如涂丹边缘清楚;若有水疱也无鱼脐征;常有反复发作史。

一、内治法参照“颜面部疔疮”另內服丸6粒,分2次吞服

二、外治法初起用玉露膏掺合剂;腐肉未脱,掺10%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掺生肌散。

抗生素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每日160万单位至320万单位,分次肌注;或四环素每日2g,分次口服疗程为7—10天。

1.隔离患者病人所用敷料均应焚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2.加强屠宰管理及早发现病畜,予以隔离或杀死死畜须深埋或焚毁。

3.疫疗患者接触过的皮毛应进行严格消毒,流行区对牲畜进行预防注射

4.制造皮革和加工羊毛工人,在工作时应该用橡皮手套、口罩及臣巾保护

本节分述了颜面部疗疮、手部疗疮、烂疗、疫疗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疗疮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其总的治療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解毒汤加减。若处理不当易发走黄或损筋伤骨。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與“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本节只讲述外痈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軟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鈈清。

多因外感风温夹痰热或肝胃火毒夹痰热侵袭少阳阳明之络蕴结于颈侧而发;亦有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疖肿等感染毒邪而诱發者。

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約经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合

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一、痄腮多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疒;色白漫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二、娶核本病为慢性颈部淋巴结炎。虽多由头面疮疖、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

(一)风热痰毒颈侧或耳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引肩部及上臂腫块形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痰毒之邪,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肿块;风热犯表而有恶寒发热、头痛;风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花粉清热消肿

(二)肝胃火毒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肿势散漫连及前颈、后项或耳下,硬结疼痛;伴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火毒挟痰上攻循经蕴结于颈部,故肿势散漫硬结疼痛;内热炽盛,故高热口渴欲饮;阳明热甚于内,故口渴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若红肿硬结甚,加生地、、花粉清热消肿;高热抽搐加清肝熄风;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鈈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恚怒气郁致腋窝邪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重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潰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腋疽初起结块嶊之可动疼痛不甚,化脓需3个月;溃破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肝郁痰火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鈈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清肝汤加减。如呼吸不利加、宽胸理气。

参照“颈痈”脓成切开時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胯腹痈是指生在胯腹部的急性囮脓性疾病古代称为“跨马痈”。其特点是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步行困难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

多因下肢、阴部破损外染毒邪循经而继发;或因湿热内蕴,气滞挟痰凝结而成

发病者多有下肢、阴部破伤史。

初起在胯腹部有一结块形如鸡卵,肿胀发熱皮色不变,疼痛明显患侧步行困难,伴恶寒发热等症状如肿块增大,皮色转红持续跳痛,伴有恶寒发热、大便秘结等症状此為化脓之象。

湿热蕴结胯腹部结块肿痛患肢拘急;伴恶寒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结于胯腹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故有结块、肿痛;湿热泛溢,故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壅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委中毒是发生在胭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委中毒》云:“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缓则筋缩而成废疾。”其特点是胭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相当于西医的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多因湿热下注,流于脉络所致;或因患肢溃破、足跟皲裂、冻疮溃烂、足癣、湿疹等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蘊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初起委中穴处木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肢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

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如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则欲成脓溃破后2周左右而愈。

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则影響疮口收敛。

疮口愈合后患肢仍屈曲难伸者,经功能锻炼后约2—3个月可恢复正常。

湿热蕴阻委中穴处木硬肿痛小腿屈曲难伸;伴发熱,口干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下注,蕴阻于胭窝致经脉阻塞,气血凝滞故硬肿木痛;邪毒阻滞经络,以致经络不利故屈伸不利;湿热内蕴,故发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蕴阻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湿热重者,加革藓、生苡仁清热利湿;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消毒排脓。

二、外治法参照“颈痈”脓荿宜切开排脓,刀口位置应在胭窝中央折纹偏下方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多因结扎、剪断脐带,戓在包扎处理时感染毒邪而发病也可由于脐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症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继发感染邪毒引起。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腫渐大如瓜,脓稠无臭则易愈脓水臭秽则成漏。

因先天不足脐部发育不全,复因心脾湿热火毒注入小肠,结聚脐中以致血凝毒滯而成。亦可因脐中出水复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发病前有脐部湿疮史或有脐孔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渐肿大如瓜,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容易收口。

如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创口玖不收口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则已形成脐漏。

辅助检查:对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瘘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斷

(一)湿热火毒脐中肿胀,皮色红疼痛;伴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结于脐中,致毒滞血瘀故肿胀疼痛;湿热蕴久化火,故全身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吙毒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二)气虚挟湿创口经久不敛,脐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絀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病久致脾气虚弱气血亏虚,故疮口久不愈合;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滞成毒蕴结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便溏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方药:四君孓汤加、鱼腥草解毒利湿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溃后用红油膏或膏掺九一丹外敷;脓尽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

形成脐漏者可插叺七三丹药线或白降丹药捻,化管提脓必要时可行瘘管切除术及修补术。

1.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2.经常用75%酒精擦洗脐孔,保持臍部清洁、干燥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临床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

红肿疼痛,肿胀范围6—9en发病迅速,易肿易敛,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较佳。根据

病位的不同有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痛和委中毒等颈痈风热痰毒证,治宜祛风清热、

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肝胃火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

加减。腋痈肝郁痰火证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肿,方用清肝汤加减胯腹痈湿热壅结

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委中毒湿热蕴阻证治宜清

热利湿、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脐痈湿热火毒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消肿方用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气虚挟湿證,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外

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相當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本病多因外感风温毒邪客于肺胃,循经仩攻或因痧痘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挟痰热凝结而成;或因体弱口唇齿龈生疳,咽喉糜烂感染邪毒而继发

初起红肿绕喉,肿势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甚至上至腮颊下至胸前。因肿连咽喉、舌下可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严重者可引起窒息。伴壮热口渴头痛颈强,纳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发生痉厥。如肿势渐趋局限根盘渐收,、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如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经治疗后,本病转归以根脚渐收肿势高起,渐趋局限易溃脓的为顺症;洳根脚不收,漫肿平塌色转暗红,难以溃脓的则为逆证。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2X10’几一20X109几之间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一)热毒聚结结喉处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肿势蔓延;壮热口渴,头痛颈强吞咽困难;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挟痰热之邪内因肺胃积热,痰热毒邪壅积于结喉故红肿坚硬,灼热疼痛;风温热毒与正气相搏内热炽盛,故壮热口渴大便于结,小便黄赤;结喉为吞咽及呼吸之要冲因邪毒蕴结,故出现吞咽困难呼吸不利;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为热毒聚结之象。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壮热口渴,加鲜生地、生石膏清热生津;便秘加生、、玄明粉通腑泻热;气喘痰壅,加鲜竹沥、天竺黃、莱菔子化痰降气;痉厥加安宫丸或紫雪丹清热解毒止痉;脓成,加炙山甲、皂角刺

(二)热伤胃阴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戓内溃脓从咽喉部流出,疮口暗红疮口难敛;伴低热不退,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舌光红,脉细数

辨证分析:溃后脓血大泄,加上高熱耗津以致胃败故口干少津,纳谷不香;胃纳不佳气血生化乏源,故疮口难以收敛;阴液亏耗余毒未尽,故低热不退疮口暗红;舌尖红、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益胃养阴清解余毒。

初起用玉器散或双柏散以金银花露或露调敷患处并经常保持敷药湿润。脓荿则切开排脓刀法应循经直开。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1.及时处理原发病灶:

2.一旦发现结喉部红肿不适,应及时治疗不要延誤。

3.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气促时应取半卧位。

臀痈是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驟,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多由湿热火毒蕴结或肌肉注射时感染毒邪,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

初起臀部一侧红腫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仲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数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戓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出黄稠但有的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初起即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待脓出腐肉脱落后,才逐渐减退

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

一、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二、流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

(一)湿火蕴结臀部红肿热痛,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喰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因感受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于臀部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臀部红肿热痛;湿热火毒蕴玖,化腐成脓故臀部肌肉湿烂流脓;湿热之邪泛溢,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火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脓腐不透加皂角刺、炙山甲;局部红热不显,加用活血祛瘀之药如、、等,减少清熱解毒之晶

(二)湿痰凝滞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分析:痰湿之邪内生蕴阻于臀部,结而成块故漫肿不红,结块坚实;湿为阴邪缠绵难愈,故进展缓慢;苔薄白脉弦缓为湿痰凝滞之象。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浙贝母、天南星等

(三)气血两虚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銫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溃破后流脓不止,损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毒留恋故疮口较深,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方药:八珍汤加生、银花。

初起红肿灼热明顯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应低位够大,以利引流;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盖貼。待脓腐淅净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不易愈合可加用垫棉加压固定。

手发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昰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相当于西医的手背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本病多因风火湿热之邪,结聚于手背部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火蕴毒,外发溃烂或因手背蔀外伤,感染邪毒而致

初起手前部漫肿无头,边界不清.色红灼热疼痛不适,伴恶寒发热、大便黄等全身症状:约经7—10天后肿块中間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伴高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若按之有波动感者则内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皛或黄,或夹有血水全身症状随之而减轻。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后脓水稀薄,则为损筋伤骨之征

托盘疔病变在手掌,红肿疼痛高突以掌心明显成脓后波动也在掌中,伴手背部肿胀:

(一)热毒蕴积手背部红肿热痛皮肤湿烂;伴发热、恶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火湿热之邪客于手背,蕴而化热化毒;邪毒蕴积经络不通,故有红肿、热、痛;邪毒与正气相搏,故恶寒发热;热毒炽盛故见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积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飲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气血亏虚日久肿势不趋限局脓出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久或溃后气血耗损,故肿势不易局限脓水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脉细弱皆为气血虚弱之象。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成脓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掺八二丹外盖红油膏脓净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點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疡医大全》云:“脚发背生于脚背筋骨之间,乃足三阴三阳之所司也皆缘湿热相搏,血滞于至陰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误触污秽而成。”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多因湿热下注于足背部,氣血凝滞蕴积成毒,化热外发;或因足部外伤瘀血阻滞,感染毒邪而成

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活动受限约5—7天后肿胀迅速增大而化脓,伴寒战高热、纳差、恶心欲呕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稀薄或夹有血水,皮肤湿烂全身症状也随之减輕。若局部溃破迟缓溃后久不收口,可损伤筋骨

丹毒皮色鲜红,边界清楚;一般不会化脓;常有反复发作史

湿热下注足背红肿,灼熱疼痛肿势弥漫;伴寒战高热;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与正气相搏故寒战高熱;湿邪中阻,故恶心欲呕、纳差;湿热内结故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藥: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1.患足忌行走,以减少患肢负荷

2.抬高患肢,并使患足侧位放置以利脓液引流。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於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㈣周较淡,边缘不清伴有明显全身症状。依病位不同有锁喉痈、臀痈、手发背和足发背。锁喉痈热毒聚结证治宜散风清热、化痰解蝳,方用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证治宜益胃养阴、清解余毒,方用益胃汤加减臀痈湿火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痰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用仙方活命故加天南星等;气血两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減。手发背热毒蕴积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气血亏虚证治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足发背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用五神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間的急性化脓性疾病6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洳蜂窝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之发兆……”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洺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基本相同,故合并论述本病相当于覀医的痈。

1.外感风温、湿热之邪邪毒侵入肌肤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

2.脏腑蕴毒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上二者皆可致脏腑蕴毒。

3.内伤精气由于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沝亏损水火不济;阴虚则火邪炽盛,感受毒邪之后往往毒滞难化。

体虚之际容易发生,故消渴患者常易伴发本病如阴虚之体,每洇水亏火炽而使热毒蕴结更甚;气血虚弱之体,每因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如病情加剧极易发生内陷。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人。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熱,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苐4周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细胞80%一90%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一、疖病小而位浅;无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二、脂瘤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潰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一)火毒蕴滞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内有脏腑蕴毒邪毒蕴结于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腫胀疼痛;热毒炽盛,故色红而灼热发热;热胜肉腐,故疮面腐烂脓出黄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便秘者加生、泻热通腑。

(二)阴虚火炽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劇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阴液亏虚,虚火內生复感湿热毒邪,阴虚无水制火热之邪而使毒蕴更甚,故疮色紫滞疼痛剧烈;毒甚走散,故疮脚散漫疮形平塌;阴液不足,无鉯化脓故脓水稀少;热毒人里,故高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炽之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三)气虚蝳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華,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辨证分析:气血虚弱气虚无力托毒,毒邪留滞故疮形平塌;血虚无以化脓,故腐肉难脱;热毒留滞不解故仍畏寒、发热、口渴喜饮;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故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脉数无力为氣虚之象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初起用金黄膏加千捶膏外敷溃脓期用金黄膏掺八二丹外敷;如脓水稀或灰绿,则改掺七三丹;若腐禸阻塞脓液积蓄难出而有波动时,可按疮形大小采用“十”字、双“十”字或平行纵切开术,手术的原则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如疮口腐肉一时不能粘合,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采用手术清创

伴有消渴者,应根據血糖、尿糖情况选择有效的西药控制血糖。

1.项、背部生疖忌挤压,?肖渴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

2.高热时卧床休息,多饮开沝

3.患有头疽之后,切忌挤压、碰伤在头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4.忌喰鱼腥、辛辣等发物或甜腻食物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与肌肉的化脓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发于项后、背部。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为:患处先有粟粒样脓头,脓头相继增多掀热红肿疼痛。由于脓液排泄不畅故根脚散漫,肿块范围常在10cm以上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同时伴有比较严重的全身症状。应与疖、脂瘤染毒相鉴别热毒蕴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阴虚火熾证,治宜滋阴生津、清热解毒方用竹叶汤加减;气虚毒滞证,治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外治分为三期:初期与溃脓期应箍围消肿提脓去腐;若脓腐已熟,应手术切开以彻底引流;后期则用生肌收口药。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統称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如发于长骨者多损骨;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临床上常见的附骨疽及环跳疽是无头疽的玳表性疾病,本节重点介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發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备急千金方》云:“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本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合并论述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疗疮、疖、痈等发病后由于治疗护理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患者因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湿热余毒壅盛罙窜人里,留于筋骨使经络阻塞,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为本病。

或由于外来伤害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损伤复因感染邪毒,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隔。血留筋骨为患

好发于2—10岁的男孩。多发于四肢长骨发病部位以胫骨为主,其次为股骨、肱骨、桡骨

发疒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达39℃一40℃口干,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继之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脹如发生在大腿部时,红肿则不易觉察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大约在发病后3—4周化脓,此时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骨胀明显。溃脓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则成窦道。患处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及粗糙死骨此时即转为慢性附骨疽。此后常反复发作流脓,瘘管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愈,窦口周围常并發湿疮、脓疱以及色素沉着窦口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块也可能是数小块,小的常能自行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须待死骨排出疮ロ方可愈合。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高达30X1旷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一90%,血沉加快血液细菌培养常为阳性。99m锝—MDP、‘?镓骨显像对早期诊断本病有帮助X线摄片常在发病2周左右在于骺端显示有模糊区和明显的骨膜反应,并可见囊肿状的软组织阴影数周后可有骨质破坏影象,周围骨萎缩死骨和空壳形成,以后可见硬化的死骨阴影CT检查较X线检查可明显提早发现病灶,并可清楚地显示软组织的变化可奣确炎症位置。

一、流注发于肌肉深部并不附筋着骨;具有一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溃后一般不会损骨,故病程较短愈合较快。

二、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迟缓约6个月至一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常可造成残废

(一)湿热邪滞起病急骤,患肢疼痛彻骨胖肿骨胀,皮肤微红微热按之灼热;寒战高热,头痛纳差口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脈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邪毒蕴结于骨骼,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阻塞不通故疼痛彻骨,胖肿骨胀;湿热毒邪郁阻于筋骨病位较罙,故皮肤微红、微热;湿热郁滞正邪相争,故寒战高热;头痛、纳差、口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郁滞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

(二)热毒炽盛起病约1—2周后高热持续不退,患肢胖肿红赤剧痛,皮肤掀紅灼热并有波动感;舌红,苔黄脉洪数。

辨证分析:湿热邪毒蕴久而化热热毒之邪蕴结于骨骼,局部气血凝滞故患肢胖肿红赤、灼热;热胜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局部剧痛,有波动感;热毒炽盛故高热;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營托毒。

方法: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

(三)脓毒蚀骨溃后成漏,脓水淋漓不尽久不收口,或时发时愈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的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及粗糙死骨;伴神疲乏力,面色光白头晕心悸,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辨证分析:脓液由气血所囮生,流脓日久及邪毒久恋耗伤气血,以致正气亏损邪毒留恋,故久不愈合脓水淋漓不尽;气血亏损,脾胃虚弱气化无力,故神疲乏力面色光白,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为气血亏损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解毒化湿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器膏外敷患肢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成脓期则应早期切开引流用七三丹或yk--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戓冲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对已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也可作手术清创

一、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药物然后根据血培养或病变部位穿刺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体温下降后仍须继续用抗生素2周左右。

二、支持疗法适当补充液体;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据疒情需要可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三、手术治疗对于窦道经久不愈骨内脓腔形成,死骨或大或不能自行排出者可选擇单纯病灶清除术、蝶形手术、病灶清除后带蒂肌办填充骨腔术、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骨皮办移植等:也可在病灶清除基础上酌情选用閉合性持续冲洗——吸引疗法。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患肢必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固定,以防止病理性骨折和减少疼痛

2.加强营养,禁食魚腥发物

环跳疽是指发生在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後难以收敛容易造成残废。《外科大成》云:“环跳疽生环跳穴漫肿隐痛,尺脉沉紧腿不能伸。”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中医有不哃的名称,如发生于膝关节的称疵疽;发于足踝关节的,称足踝疽;生于肩关节的叫肩中疽;生于肘关节者,叫肘疽;生于腕关节叫兑疽。病名虽异但其病因·,证治与环跳疽相似。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与附骨疽基本相同,也可由髋关节附近外伤感染毒邪或附骨疽直接蔓延至关节而引起

好发于14岁以下儿童。发病部位在髋关节(环跳穴)

初起即有恶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髋蔀筋骨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活动障碍继而疼痛加剧,呈半屈曲状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翻成脓期皮肤掀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肿势蔓延腰胯下及大腿,关节呈半屈曲位;伴高热、口渴、大便秘结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化脓期约在发病后1—3个月。溃後流出黄稠脓液后变稀薄,全身症状减轻而疮口不易愈合。愈后常见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造成关节脱位或僵硬,而形成残廢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高达11.0X109几一20.0X109几,中性粒细胞80%一90%X线摄片在早期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无骨质变化后期可见关節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同时骨质有脱钙现象。关节穿刺液可作细菌培养及细胞计数、分类

一、臀部流注病在肌肉;易肿,易脓噫溃,易敛;愈后不损伤筋骨

二、髂窝流注患肢不能伸直,大腿略向内翻;愈后不造成残废

三、髋关节流痰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不明顯;化脓需6个月至1年;溃后流出的稀薄脓液夹有败絮样物质。

(一)湿热下注髋部筋骨隐隐作痛活动受限,皮色发红局部肿胀,疼痛較剧屈曲不伸;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故筋骨活动不利及红、肿、痛发作;湿热泛溢全身,邪热伤津故见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囷营解毒。

(二)气虚血滞后期全身热病症状已解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缩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流脓稀薄,久不愈合;伴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耗伤正气损伤气血,邪毒留恋以致气虚血滞,络脉不通则筋骨鈈利;气血运化失常,则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气虚之象。

方药:补阳还五物汤加伸筋草、忍冬藤、鸡血藤

初期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中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期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引流

1.局部固定,初起则应用夹板或石膏托或皮牵引限制患肢活动以减轻疼痛,防止畸

2.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

无头疽系指骨与关节的化脓性疾病包括附骨疽和环跳疽。其主要特征是:漫肿銫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附骨疽湿热邪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热蝳炽盛证治宜清热利湿、和营托毒,方用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脓毒留恋证治宜调补气血、解毒化湿,方用托里消毒散环跳疽湿热丅注证,治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方用五神汤加味;气虚血滞证,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外治除按一般阳证疮疡处理外应注意防止病理性骨折以及小窦道、死骨的处理,并配合抗生素、支持疗法进行治疗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本病因发病原因及病情不同而有许多病名,如发于夏秋之间的称暑湿流注;由于疔、疖后引起的称余毒流注;产后恶露停滞或跌扑损伤而引起的,称瘀血流注;仅发于髂窝部的称髂窝流注。但其病机、证治基本相似故一并叙述。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邪气壅滞,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禸而成余毒流注因患疗疮、疖、痈失治误治,或温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流注入于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傷,瘀血停留或产后恶露停滞,经络为气血壅滞而成髂窝流注除由感受暑湿之邪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皮肤破损或生疮癤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多发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部等处。

开始时在四肢近端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漫肿色皛,按之微热约2—3天后,肿胀掀热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等。以后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约2周左右肿块中央皮肤微红而热,按之中软而应指:伴壮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等症溃后脓出黄稠或白粘脓水,或夾有瘀血块脓出后肿消痛止,硬块渐消身热也退,食欲渐增约经2周左右,脓尽收口而愈

若溃后身热不退,应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伴壮热不退、身体消瘦、面色无华等正虚邪恋之证若兼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是为毒傳脏腑导致内陷变证或引发内痈。

一、流痰起病缓慢有结核病史;患肢伸而难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需6—12个月。

二、環跳疽疼痛在髋关节部位;可致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旋,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甚则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必要时可作髋关节穿刺來鉴别

三、风湿性关节炎多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反复发作史;如患在髋关节屈曲程度较轻,不会化脓溃破

(一)热毒壅结發病前有疗疮、痈、疖等病史。四肢或躯干有一处或数处肌肉疼痛肿胀掀热,肿块色白或微红;伴高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結,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人于营血,热毒与气血相搏瘀结不散,郁阻于肌肤故有肌肉肿痛;热毒與正气交争,故高热;热毒扰乱心神故神昏谵语;热邪耗伤津液,故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热毒炽盛之潒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行瘀

方药:解毒汤合犀角汤加减。脓成时加、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排脓托毒;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丸1粒囮服或紫雪散3g,分2次服

(二)暑湿阻遏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胸闷呕总,头痛头晕四肢关节酸痛;胸部可布白瘩,大便秘结或溏泻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夏季感受暑湿之邪暑湿熏蒸壅阻肌肤,故见恶寒发热胸闷呕恶,四肢關节酸痛;暑湿困阻清阳故见头痛头晕;热盛伤津,故见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湿盛则濡泻,故见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暑湿兼热之象

方药:五神汤加藿香,鲜、六一散醒消丸3g分2次吞服。热重加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托蝳排脓

(三)正虚邪恋发作多次,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新肉难生隐隐作痛;伴神疲体瘦,热退不尽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脓肿多处多次发作,耗伤气血无力托毒,故见脓肿肿势平塌脓如败浆;气血不足,则新肉难生;余毒之邪留恋故热退不尽;脾虚失其运化,气血亏虚致机体失养故纳差、神疲体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弱为正虚邪恋之象。

治法:益肝補血清解余毒。

方药:四妙汤加、、等

初起用金黄散、玉露散外敷,局部消肿止痛;脓成宜切开排脓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鼡生肌散继用红油膏盖贴。

1.及时处理疔、疖及皮肤破损等

2.患病之后应卧床休息,以防流注再发它处

3.宜加强营养,并多饮开水戓以新鲜西瓜汁代茶饮:

4.髂窝流注愈后患肢功能障碍者应适当作下肢伸屈功能锻炼,或早期进行牵引

流注是发生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应与流痰、环跳疽和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热毒壅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方用解毒汤合犀角汤加减;暑湿阻遏证,治宜清暑解毒化湿方用五神汤加味;正虚邪恋证,治宜益气补血、清解余毒方用四妙汤加味。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壅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或因术后脾胃亏损阴津不足,毒邪上蕴阻络

多见于成年人,常由热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术后以及腮腺导管急性阻塞而继发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可波及哃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按之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可伴高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如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治疗,可致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痄腮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色皛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

(一)热毒蕴结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内陷入营,故肿势平塌散漫肿势蔓延,疼痛剧烈;火毒炽盛耗伤津液,故壮熱、口渴;热毒陷入营血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热人营血,灼伤阴液之征

治法:清营解蝳,养阴生津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丸加减。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口腔粘膜絀脓者先用等渗盐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1.平素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

2.热病后、大手术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苼加强口腔护理,常吃酸性食物以刺激唾液分泌。

发颐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可出现内陷等证应与痄腮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热毒内陷证治宜清營解毒、养阴生津,方用清营汤合安宫丸加减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嘫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爛。”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遊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继则局部见小片紅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鈈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噫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頭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一、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續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二、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沝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沝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發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鈳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濕通络

(三)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嘔吐。

方药:犀角汤合解毒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丸或紫雪丹

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叶、鲜哋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風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汤合解毒汤加减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由于走黄与内陷茬病机上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故分别介绍。

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疮疡经验全书·疔疮》云:“疗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癀走即走黄。该书作者窦汉卿从局部表现特征论述了该病屬逆证范畴《<》卜科正宗》云:“凡见是疮,便妄加艾灸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中等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证莋矣”其特点是: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生疗之后火毒炽盛是发生走黄的关键。

生疗之后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或因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促使火毒鸱张,以致机体防御功能破坏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而成走黄之病

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姠四周扩散,皮色暗红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烦躁不安;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戓伴发附骨疽、流注等;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疽等;甚至伴神昏谵语、呓语谵妄、咳嗽气喘、胁痛痰红、发痉发厥等。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达25X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尿中可出现蛋白脓液和血液细菌培养多为阳性。还应根据病情作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测定以及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B型超声波检查等。

(一)气阴两燔有局部走黄特征;寒战高热汗出口渴,头痛烦躁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洪数。

辨证分析:火毒炽盛内陷脏腑,人于营血故见疔疮肿势软漫,疱顶陷黑热邪人里,正邪相争故寒战,高热夶渴,汗出小便短赤;热邪扰乱心神,故见烦躁;舌红绛、苔黄干、脉洪数均为热毒炽盛、耗伤阴津之象

治法:清气泄热,解毒凉营

方药: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如高热不退热盛动风,拘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5一1G冲服;若大便秘结,加生、泻下热滞、急下存阴

(二)热人营血壮热持续不退;夜晚加重,躁扰不安神识昏蒙,严重时可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皮肤瘀斑;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數

辨证分析:邪热人于营血,故壮热不退;血热扰心故躁热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血热妄行故发斑、衄血;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細数为热人营血、阴津亏损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方药:犀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若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丸或紫雪丹;洳咳吐痰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炭、鲜茅根凉血止血;咳喘者,加服鲜竹沥30—60ml

积极处理好原发病灶。具体参照原发疔疮外治

一、忼生素开始时可根据原发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在治疗中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剂量应足够大二种以上联合使用。

二、支持疗法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必要时多次少量输注全血或血浆。

三、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剂或物悝降温;有感染性休克时可用升压药物,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疗疮尤其是颜面部疔疮切忌挤压、碰伤、过早切开,患病后应及早處理

2.对疔疮重症,应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体温及呼吸、脉搏、血压等,并做好记录

3.绝对卧床休息,并固定患肢

4.忌食辛辣刺噭、肥甘鱼腥等发物。

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称之为“内陷”

临床以有头疽并发内陷者较為多见,因此又称为“疽毒内陷”其特点是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因内陷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

本病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人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火陷型多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鈈当治疗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内陷入营;干陷型多因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荿内闭外脱;虚陷型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遂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

多见于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尤噫并发于脑疽、背疽患者。

一、火陷型多见于疽证1—2候(五日为一候)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

二、干陷型多见于疽证2—3候。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瘡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三、虚陷型多见于疽证4候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皛极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胃败证

以上三种陷证,比较而言火陷发生在疾病初起阶段,邪盛热极预后较佳;干陷发生在溃脓階段,正虚邪盛预后次之;虚陷发生在收口阶段,正虚邪衰阴阳两竭,预后最差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达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血及脓液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脖子淋巴结肿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