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化学学求解答36,37,38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共享资料网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第六章 相平衡6-1 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 C,相数 P 及自由度数 F: (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 CaO(s)和 CO2(g)成平衡; (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 NH3(g)和 H2S(g)成平衡; (4)取任意量的 NH3(g)和 H2S(g)与 NH4HS(s)成平衡; (5) I2 作为溶质在两不相互溶液体 H2O 和 CCl4 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 。 解: (1) S-R- R ? =1-0-0=1;P=2;F=C-P+2=1 (2) S-R- R ? =3-1-0=2;P=3;F=C-P+2=1 (3) S-R- R ? =3-1-1=1;P=2;F=C-P+2=1 (4) S-R- R ? =3-1-0=2;P=2;F=C-P+2=2 (5) S-R- R ? =3-0-0=3;P=2;F=C-P+1=2 6-2 常 见 的Na2CO3 (s)水合物有Na2CO3 ? H 2O(s), Na2CO3 ? 7H 2O(s)和Na2CO3 ?10H 2O(s)(1)101.325kPa 下,与 Na 2 CO3 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有几种? (2)20℃时,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几种? 解 系统的物种数 S=5, 即 H2O、 Na2 CO3 (s) 、 Na2 CO3 ? H 2 O(s), Na2 CO3 ? 7H 2 O(s)和Na2 CO3 ? 10H 2 O(s) 。 独立的化学反应式有三个:Na2CO3 (s) ? H 2O(l ) ? Na2CO3 ? H 2O(s) Na2CO3 ? H 2O(s) ? 6H 2O(l ) ? Na2CO3 ? 7H 2O(s) Na2CO3 ? 7H 2O(s) ? 3H 2O(l ) ? Na2CO3 ?10H 2O(s)则 R=3 没有浓度限制条件R' ? 0'所以,组分数 C=S-R- R =5-3-0=2 在指定的温度或压力的条件下,其自由度数 F=C-P+1=3-P 平衡条件下 F=0 时相数最多,因此上述系统最多只能有 3 相共存。s 6-3 已知液体甲苯(A)和液体苯(B)在 90℃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p A ? 54.22kPa 和s pB ? 136.12kPa 。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今有系统组成为 x B,0 ? 0.3 的甲苯-苯混合物 5 mol,在 90℃下成气-液两相平衡,若气相组成为 y B ? 0.4556,求: (1)平衡时液相组成 x B 及系统的压力 p; (2)平衡时气、液两相的物质的量 n(g) ,n(l) 。 解: (1)理想液态混合物,A、B 均适用拉乌尔定律,故有 s s (1) p ? p A ? pB ? p A (1 ? xB ) ? pB xB ? 54.22kPa(1 ? xB ) ? 136.12kPaxB s (2) y B ? 0.4556? p B / p ? p B x B / p ? 136.12kPa? x B / p 由式(1)及式(2)得 p ? 54.22kPa(1 ? x B ) ? 136.12kPaxB 0.kPa? x B / p 联立式(3)与式(4) ,解得 (2)根据杠杆规则n(l ) ? y B ? x B,0 y B ? xB n? 0.0 ? 5m ol ? 3.784m ol 0.0p ? 74.70kPa , x B ? 0.2500(3) (4)n( g ) ? n ? n(l ) ? (5 ? 3.784)m ol ? 1.216m ol6-5 已知甲苯、苯在 90℃下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54.22kPa 和 136.12kPa。两者 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 取 200.0g 甲苯和 200.0g 苯置于带活塞的导热容器中,始态为一定压力下 90℃的液态 混合物。在恒温 90℃下逐渐降低压力,问: (1)压力降到多少时,开始产生气相,此气相 的组成如何?(2)压力降到多少时,液相开始消失,最后一滴液相的组成如何?(3)压力 为 92.00kPa 时,系统内气、液两相平衡,两相组成如何?两相的物质的量各多少? 解: (1)与开始产生气相平衡的液相,其组成同原始液态混合物,所以气相的压力为200 / 78 200 / 92 ? ? * * p ? p苯 x 苯 ? p甲苯 x甲苯 ? ?136.12 ? ? 54.22? ?kPa 200 / 78 ? 200 / 92 200 / 78 ? 200 / 92 ? ? ? 98.54kPa气相组成为200/ 78 ? ? * y 苯 ? p苯 x苯 / p ? ?136.12? ? ? 98.54 ? 0. ? 200/ 92 ? ? (2)与最后一滴液相平衡的气相,其组成同原始液态混合物* y苯 ? p苯 x苯 / * * * p ? p甲苯 ? ( p苯 ? p甲苯 ) x苯上两式联立解得:x苯 ?* p甲苯 y苯 * * * p苯 ? ( p苯 ? p甲苯 ) y苯200 / 78 200 / 78 ? 200 / 92 ? ? 0. / 78 136.12 ? (136.12 ? 54.22) ? 200/ 78 ? 200 / 92 54.22?* * ? p ? p甲苯 ? (p* .12 ? 54.22)0.3197 ]kPa ? 80.40kPa 苯 ? p甲苯 ) x苯 ? [54.22 ? (136* * (3) p ? p甲苯 ? (p* 苯 ? p甲苯 ) x苯x苯 ? y苯92.00 ? 54.22 ? 0. ? 54.22 ? p* .12? 0. ? 0.625 苯 x 苯 / p ? 136原始液态混合物的组成为 200/ 78 ? 0.541 200/ 78 ? 200/ 92 n g 0.541? 0.4613 ? ? ? nl 0. ? ?联立解得:n g ? 1.709m ol, n l ? 3.022m ol ? 200 200?? n g ? nl ? ? ? ? ? 92 ?? ? 78 ? ? x苯6-6 t/℃ xB yB101.325kPa 下水(A)-醋酸(B)系统的气-液平衡数据如下: 100 0 0 102.1 0.300 0.185 104.4 0.500 0.374 107.5 0.700 0.575 113.8 0.900 0.833 118.1 1.000 1.000(1)画出气-液平衡的温度-组成图; (2)从图上找出组成为 xB =0.800 的液相的泡点; (3)从图上找出组成为 yB =0.800 的气相的露点; (4)105.0℃时气-液平衡两相组成是多 少? (5)9kg 水与 30kg 醋酸组成的系统在 105.0℃达到平衡时,气、液两相的质量各为多少? 解:(1)根据题给的数据,画出在 101.325kPa 下水(A)-醋酸(B)系统气-液平衡的 温度-组成图,如下图所示。(2)由图查得 xB=0.800 的液相的泡点为 110.2℃。 (3)由图查得 yB=0.800 的液相的露点为 112.8℃。 (4)由图查得 105.0℃时气-液平衡两相的组成为 xB=0.544, yB=0.417。 (5)MA=60.052,MB=18.015,yB=0.417,xB=544 系统的总组成 系统总量x? B ? 30 ? 103 / 60.052 ? 0.500 30 ? 10 / 60.052 ? 9 ? 103 / 18.015 3 3 n 总=(30×10 /60.052+9× 10 /18.015)mol=999.15mol3根据杠杆规则 nl ? {999.15? (0.500? 0.417) /(0.544? 0.417)}mol ? 653mol? m l ? nl M l ? 653? (0.544? 60.052? 0.456?18.015) ?10?3 kg ? 26.69kgm g ? (39 ? 26.69)kg ? 12.31kg6-7 已知水-苯酚系统在 30℃液-液平衡时共轭溶液的组成 w(苯酚)为: L1 (苯酚溶于 水) ,8.75%; L2 (水溶于苯酚) ,69.9%。问: (1)在 30℃、100g 苯酚和 200g 水形成的系 统达到液-液平衡时,两液相的质量各为多少?(2)在上述系统中再加入 100g 苯酚,又达 到相平衡时,两液相的质量各为多少? 解(1)系统总组成? ? 100/(100? 200) ? 33.3% w苯酚根据杠杆规则: m( L1 ) ? 300 ? 69.9 ? 33.3 g ? 179 .6 g , m( L2 ) ? 300 g ? 179 .6 g ? 120 .4 g 69.9 ? 8.75 (2)系统总组成?? ? 200/(200? 200) ? 50% w苯酚根据杠杆规则: m( L1 ) ? 300 ? 69.9 ? 50 g ? 130 .2 g , m( L2 ) ? 400 g ? 130 .2 g ? 269 .8 g 69.9 ? 8.75 6-8 水-异丁醇系统液相部分互溶。 在 101.325kPa 下, 系统的共沸点为 89.7℃。 气 (G) 、 液(L1) 、液(L2)三相平衡时的组成 w(异丁醇)依次为:70%、8.7%、85.0%。今由 350g 水和 150g 异丁醇形成的系统在标准压力下由室温加热,问: (1)温度刚要达到共沸点时, 系统处于相平衡时存在那些相?其质量各为多少?(2)当温度由共沸点刚有上升趋势时, 系统处于相平衡时存在那些相?其质量各为多少? 解:系统总组成为:150/(150+350)=30% (1) 存在液(L1) 、液(L2)二相平衡,根据杠杆规则,得m( L1 ) ? 500 ? 85.0 ? 30.0 g ? 360 g , 85.0 ? 8.7 m( L2 ) ? 500 g ? 360 g ? 140 g(2)存在液(L1) 、液(L2)二相平衡,根据杠杆规则,得m(G ) ? 500 ? 30.0 ? 8.7 g ? 174 g , 70.0 ? 8.7 m( L2 ) ? 500 g ? 174 g ? 326 g6-9 恒压下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的温度-组成图如附图(见教材 p295) , 指出四个区域内平衡的相。 解:四个区域内平衡的相如图中标注。6-10 为了将含非挥发性杂质的甲苯提纯,在 86.0kPa 压力下用水蒸气蒸馏。已知:在 此压力下该系统的共沸点为 80℃,8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47.3kPa。试求: (1)气相的组 成(含甲苯的摩尔分数) ; (2)欲蒸出 100kg 纯甲苯,需要消耗蒸气多少? 解: (1)y 甲苯=p 甲苯/p=(86.0-47.3)/86.0=0.450 m水 / 18.015 (2) 0.550 ? kg ?1 ? m水 ? 23.9kg 0.450 100?103 / 92.140 6-11 A-B 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如附图 (见教材 P296) , 试指出各 个相区的相平衡关系,各条线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三相线所代表的相平衡关系。 解:该图各个相区的相平衡关系如下图所标注。 mb 线表示 A(s)与 L1 两相平衡共存;bd 线表示 B(s)与 L1 两相平衡共存;dLe 线表示 L1 与 L2 两液相平衡共存;ef 线表示 B(s)与 L2 两相平衡共存。有两条三相线,即:abc 线 表示 A(s) 、B(s)及液相 L1 三相平衡共存,def 线表示 B(s) 、液相 L1 及液相 L2 三相平衡 共存。有三个三相点即 b、d、e 点。题 6.11 6-12 固态完全互溶、具有最高熔点的 A-B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见教材 p297) 。 指出各相区的相平衡关系、各条线的意义,并绘出状态点为 a、b 的样品的泠却曲线。 解:各相区的相平衡关系及状态点为 a、b 的样品的泠却曲线如图所标注。HN 那条线 为液相线(液态熔体与固态熔体平衡线) ,而下方那条线为固相线(固熔体与液体熔体平衡 线) 。 同理, NO 那条线为液相线 (液态熔体与固态熔体平衡线) , 而下方那条线为固相线 (固 熔体与液体熔体平衡线) 。 6-13 低温时固态部分互溶、高温时固态完全互溶且具有最低熔点的 A-B 二组分凝聚系 统相图如附图(见教材 p385) 。指出各相区的相平衡关系、各条线代表意义。 解: 各相区的相平衡关系如图所注。 HIK 线是固熔体 S1 与固熔体 S2 的两相平衡共存线, POQ 那条线为液相线(液态熔体与固态熔体平衡线) ,而下方那条线为固相线(固熔体与液 体熔体平衡线) 。题 6.14 附图 6-15 二元凝聚系统 Hg-Cd 相图示意如附图(见教材 p297) 。指出各个相区的稳定相, 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 解:各个相区的稳定相如图中标注。两条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如下: abc 线: L 。 ? ? ? ;def 线: L ? ? ? (α ,β ,γ 为不同组成的固溶体) 6-16 某 A-B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见教材 p297) 。 (1)指出各相区稳定存在的 相; (2)指出图中的三相线。三相线上哪几个相成平衡?三者之间的相平衡关系如何?(3) 绘出图中状态点 a、b、c 三个样品的泠却曲线,并注明各阶段时的相变化。 解: (1)各相区稳定存在的相如图所注。(2)该图上有两条三相线,即 efg 线是α固熔体与γ固熔体和液相 L 相平衡,hij 线是 液相 L 与γ固熔体和β固熔体相平衡。 (3)图中状态点 a、b、c 三个样品的泠却曲线如图右所示,a→a1,组成为 a 的液态溶液降 温,达到 a1 点时开始析出γ固熔体,进入两相平衡区,继续泠却达到 a2 时,开始析出第三 相α固熔体,成三相平衡,直至液体全部凝结成α固熔体与γ固熔体后,即自 a2 后继续泠 却进入α固熔体与γ固熔体平衡区;组成为 b 的液态溶液降温,达到 b1 点时开始析出γ固 熔体和β固熔体,成三相平衡,继续泠却β固熔体消失,进入液体 l 和γ固熔体,当泠却达 到 b3 时,直至液体消失,然后进入γ固熔体单相区;组成为 c 的液态溶液降温,达到 c1 点 时开始析出β固熔体,进入两相平衡区,继续泠却达到 c2 时,开始析出第三相γ固熔体, 成三相平衡,此后进入β固熔体与γ固熔体两相平衡区。 6-17 某 A-B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见 p297) 。指出各相区的稳定相,三相线上的 相平衡关系。 解:各相区的稳定相如 6-17 图中所标,α ,β 为不同 组成的、固溶体。两条三相线 上的相平衡关系为 abc 线 : L???; efg 线:L f ? ?Lg6-18 利用下列数据,粗略 绘出 Mg-Cu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 图,并标出各相区的稳定相。 Mg 与 Cu 的熔点分别为L+Cu(s)L L+MgCu2(s) 648℃、1085℃。两者可形成两种稳定化合物,Mg2Cu,MgCu2,其熔点依次为 580℃、800℃。 两种金属与两种化合物四者之间形成三种低共熔混合物。低共熔混合物的组成(含 Cu%(质 量) )及低共熔点对应为:Cu:35%,380℃;Cu:66%,560℃;Cu:90.6%,680℃。 解:由题给的数据,绘出 Mg-Cu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右图所示。各相区的稳定相如图 MgCu2(s) 所示。 + Mg2Cu(s)+Mg(s) 6-19 绘出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液-固平衡相图(见 p298)中状态点为 a、b、c、d、e、 Mg2Cu(s) f、g 的样品的泠却曲线。 解:根据题意,作出各条泠却曲线,如图所示。Cu(s)+MgCu2(s)L+Mg(s)6-20 A-B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见教材 p298) 。指出各个相区的稳定相,三相 线上的相平衡关系。 解:各个相区的稳定相如图中标注。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如下: abc 线: Lb ghi 线: LA(s) ? C1 ( s) ;def 线: LC2 (s) ? B(s)C1 (s) ? C2 (s)6-21 某 A-B 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如附图(见教材 p298) 。标出各个相区的稳定相,并 指出图中三相线上的相平衡关系。 解:各相区的稳定相如图中所注。该相图有两条三相线,即 abc 线和 def 线,abc 线代 表 L+α C(s)三相平衡,def 线代表 L+β C(s)三相平衡。 6-22 指出附图(教材 p298)中二元凝聚系统相图如内各相区的稳定相,并指出三相 线及三相平衡关系。 解:各相区的稳定相如图所注:C1=C1(s) ,C2= C2(s) ,B= B(s) 。该相图有三条三相 线,即 EFG 线、HIJ 线及 NOP 线:EFG 线表示 L+α C1(s)三相平衡,HIJ 线表示 L+ C1 (s) C2(s)三相平衡,NOP 线表示 L+ B(s) C2(s)三相平衡。图 6-22 6-23 指出附图(教材 p387)中二元凝聚系统相图如内各相区的稳定相,并指出三相 线及三相平衡关系。 解:各相区的稳定相如图所注:C1=C1(s) ,C2= C2(s) ,B= B(s) 。该相图有三条三 相线,即 abc 线、def 线及 ghi 线:abc 线表示 L+α C1(s)三相平衡,def 线表示 L+ C2 (s) C1(s)三相平衡,ghi 线表示 L+ B(s) C2(s)三相平衡。 6-24 25℃时,苯-水-乙醇系统的相互溶解度数据(%(质量) )如下: 苯 水 乙醇 苯 水 乙醇 0.1 80.0 19.9 40.0 15.2 44.8 0.4 70.0 29.6 50.0 11.0 39.0 1.3 60.0 38.7 53.0 9.8 37.2 4.4 50.0 45.6 60.0 7.5 32.52 9.2 40.0 50.8 70.0 4.6 25.4 12.8 35.0 52.2 80.0 2.3 17.7 17.5 30.0 52.5 90.0 0.8 9.2 20.0 27.7 52.3 95.0 0.2 4.8 30.0 20.5 49.5(1)绘出三组分液-液平衡相图; (2)在 1kg 质量比为 42∶52 的苯与水的混合液(两相) 中加入多少克的纯乙醇才能使系统成为单一液相,此时溶液组成如何?(3)为了萃取乙醇, 往 1kg 含苯 60%、乙醇 40%(质量)的溶液中加入 1kg 水,此时系统分成两层。上层的组成 为:苯 95.7%,水 0.2%,乙醇 4.1%。问水层中能萃取出乙醇多少?萃取效率(已萃取出的 乙醇占乙醇的总量的百分数)多大? 解: (1)由题给的数据,在等边三角形坐标纸上,绘出苯-水-乙醇三组分系统液-液平 衡相图,如下图所示。 (2)在苯-水坐标上找出苯与水的质量 比为 42∶52 的 D 点,将 CD 联成直线与曲线 相交于 E 点。在 1kg 质量比为 42∶52 的苯 与水的混合液中加入纯乙醇,溶液的总组成 沿着 DC 线变化,当加到 E 点时,系统开始 澄清成为一相。 E 点的组成为:苯 19.6%,乙醇 52.4%, 水 28.0%。 所以 m 乙醇= 52 .4 ? 1kg=1.101kg 47 .6 (3)因 1kg 含乙醇 40%,苯 60%的溶液中乙醇量为 0.4kg,苯量为 0.6kg,加入 1kg 水 后形成的系统总量为 2kg,故系统的总组成为{乙醇 20%,苯 30%,水 50%},在图中为 N 点, 此时系统分为共轭的液层:已知上层(苯层)的组成为{乙醇 4.1%,苯 95.7%,水 0.2%}, 以 F 点表示;将 FN 联一直线与曲线交于 G 点,此点的组成即下层(水层)的组成为{乙醇 27.2%,苯 0.3%,水 72.5%}。根据杠杆规则: m 下层(30-0.3)=(2kg- m 下层) (95.7-30) ∴ m 下层=1.38kg 下层(水层)中含乙醇的量 m 乙醇=1.38kg× 27.2%=0.375kg 萃取效率=0.375 ? 100 % ? 93 .8% 0.4增加题 在 325℃时,Hg 的蒸气压为 55.49kPa,同温度下 Tl-Hg 合金中 Hg 的分压及摩尔分 数如下: xHg pHg/ kPa 1.000 55.49 0.957 53.00 0.915 50.00 0.836 44.55 0.664 33.40 0.497 24.03求对应于各浓度时汞的活度及活度因子(系数) 。* 解:解:选择纯 Hg 在 325℃时的状态 p Hg =55.49kPa 作为标准态最为合适,活度及活度系数就可用下两式求出,结果列在下表。 xHg pHg/ kPa aHg γHg* , ? Hg ? aHg / xHg aHg ? pHg / pHg1.000 55.49 1 10.957 53.00 0.00.915 50.00 0.80.836 44.55 0.30.664 33.40 0.50.497 24.03 0.3 第七章 电化学 7.1 用铂电极电解 CuCl2 溶液。通过的电流为 20A,经过 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 Cu?(2)在的 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 Cl2(g)?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2+ + 2e- → Cu 阳极: 2Cl- - 2e- → Cl2(g) 则:z= 2 根据:Q = nzF=Itn ? Cu ? ? It 20 ?15 ? ? 9.326 ? 10?2 mol zF 2 ? 96500因此:m(Cu)=n(Cu)×M(Cu)= 9.326× 10-2× 63.546 =5.927g 又因为:n(Cu)= n(Cl2) 因此: V (Cl ) ?2pV(Cl2)= n(Cl2)RTn (Cl2 )RT 0.09326 ? 8.314 ? 300 ? ? 2.326dm3 3 p 100 ?107.2 用 Pb(s)电极电解 PbNO3 溶液。已知溶液浓度为 1g 水 中含有 PbNO3 1.66× 10-2g。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 有 0.1658g 的银沉积。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 62.50g,其中含有 PbNO31.151g,计算 Pb2+的迁移数。 解法 1: 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 (溶液是电中 性的)。显然阳极区溶液中 Pb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 Pb2+)= n 电解前( Pb2+)+ n 电解( Pb2+)- n 迁移( Pb2+) 则:n 迁移( Pb2+)= n 电解前( Pb2+)+ n 电解( Pb2+)- n n 电解( Pb2+)= n 电解(Ag) =1 2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Pb2+) 电解后( 2m ? Ag ? 0.1658 ? ? 1.537 ?10?3 mol M ? Ag ? 107.91 ( 62.50 ? 1.151) ?1.66 ?10 ?2 n电解前 ( Pb 2 ? ) ? ? 6.150 ?10 ?3 mol 1 2 331.2 ? 21 1.151 n电解后 ( Pb2? ) ? ? 6.950 ?10?3 mol 2 331.2 ? 1 2 n 迁移( Pb2+)=6.150× 10-3+1.537× 10-3-6.950× 10-3=7.358× 10-4moln迁移 1 Pb2? 7.358 ?10?4 2 ( t Pb )= ? ? 0.479 ?3 n电解 ( 1 Pb2? ) 1.537 ?10 22?1 2??解法 2: 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 (溶液是电中 ? 性的)。显然阳极区溶液中 NO3 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 NO3? )= n 电解前( NO3? ) + n 迁移( NO3? ) 则:n 迁移( NO3? )=n 电解后( NO3? )- n 电解前( NO3? ) n 电解后( NO3? )= n n 电解前( NO3? )= n电解后1 1.151 ( Pb2? ) ? ? 6.950 ?10?3 mol 1 2 331.2 ? 21 2? ( 62.50 ? 1.151) ?1.66 ?10 ?2 ( Pb ) ? ? 6.150 ?10 ?3 mol 电解前 1 2 331.2 ? 2n 迁移( NO3? ) = 6.950× 10-3-6.150× 10-3 = 8.00× 10-4mol( t NO )=? 3 ? n迁移 ? NO3 ?n电解8.0 ?10?4 ? ? 0.521 1.537 ?10?3则: t(Pb2+)= 1 - t( NO3? )= 1 C 0.521 = 0.479 7.3 用银电极电解 AgNO3 溶液。 通电一定时间后, 测知在阴 极上析出 0.078g 的 Ag,并知阳极区溶液中 23.376g,其中含 AgNO30.236g。已知通电前溶液浓度为 1kg 水中溶有 7.39g AgNO3。求 Ag+和 NO3? 迁移数。 解法 1:解法 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 液是电中性的)。显然阳极区溶液中 Ag+的总量的改变如。 n 电解后(Ag+)= n 电解前(Ag+)+ n 电解(Ag+)- n 迁移(Ag+) 则:n 迁移(Ag+)= n 电解前(Ag+)+ n 电解(Ag+)- n 电解后(Ag+) n 电解(Ag+)=n电解前 (Ag )?m ? Ag ? 0.078 ? ? 7.229 ?10?4 mol M ? Ag ? 107.9?3? 23.376 ? 0.236 ? ? 7.39 ?10 ?169.87? 1.007 ?10?3 mol n电解后 (Ag ? ) ?0.236 ? 1.389 ? 10?3 mol 169.87n 迁移(Ag+) = 1.007× 10-3+7.229× 10-4-1.389× 10-3=3.403× 10-4mol( t Ag )=?n迁移 ? Ag ? ? n电解?3.403 ?10?4 ? 0.47 7.229 ?10?4则:t( NO3? )= 1 - t(Ag+)= 1 C 0.471 = 0.53 解法 2: 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 (溶液是电中 ? 性的)。显然阳极区溶液中 NO3 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 NO3? )= n 电解前( NO3? ) + n 迁移( NO3? ) 则:n 迁移( NO3? )=n 电解后( NO3? )- n 电解前( NO3? ) n 电解后( NO3? )= n? 3电解后(Ag ? ) ?0.236 ? 1.389 ?10?3 mol 169.87?3n 电解前( NO )= n电解前(Ag )?? 23.376 ? 0.236 ? ? 7.39 ?10 ?169.87? 1.007 ?10?3 moln 迁移( NO3? ) = 1.389× 10-3-1.007× 10-3 = 3.820× 10-4mol n 电解(Ag+)=( t NO )=? 3m ? Ag ? 0.078 ? ? 7.229 ?10?4 mol M ? Ag ? 107.9? 3.820 ?10?4 ? 0.53 7.229 ?10?4? n迁移 ? NO3 ?n电解则: t(Ag+)= 1 - t( NO3? )= 1 C 0.528 = 0.47 7.4 在一个细管中,于 0.3327mol? dm-3 的 GdCl3 溶液的上面 放入 0.073mol? dm-3 的 LiCl 溶液, 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面。 令 5.594mA 的电流直上而下通过该管,界面不断向下移动,并 且一直是很清晰的。3976s 以后,界面在管内向下移动的距离相 当于 1.002cm-3 的溶液在管中所占的长度。计算在实验温度 25℃ 下,GdCl3 溶液中的 t(Gd3+)和 t(Cl-)。 解:此为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 1.002cm-3 溶液中所含 Gd3+的物质的量为: n(Gd3+)= cV= 0.03327× 1.002× 10-3 = 3.3337× 10-5mol 所以 Gd3+和 Cl-的的迁移数分别为:t (Ge3? ) ? Q(Ge3? ) n(Ge3? ) zF 3. ? 3 ? 96500 ? ? ? 0.434 Q It 5.594 ?10?3 ? 3976t(Cl-)= 1 - t(Gd3+)= 1 -0.434 = 0.566 7.5 已知 25℃时 0.02mol? dm-3KCl 溶液的电导率为 0.2768S? m-1。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液,在 25℃时测得其电阻为 453W。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同样体积的质量浓度为 0.555 mol? dm-3 的 CaCl2 溶液,测得电阻为 1050Ω。计算(1)电导池系 数;(2)CaCl2 溶液的电导率;(3)CaCl2 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解:(1)电导池系数为? ? K cellG ?K cell R 即K cell ? ? R则: Kcell= 0.2768× 453 = 125.4m-1 (2)CaCl2 溶液的电导率??K cell 125.4 ? ? 0.1994S ? m ?1 R 1050(3)CaCl2 溶液的摩尔电导率?m ? ?c ? 0.3 ? 0.02388S ? m 2 ? mol?1 3 0.555 ?10? 7.6.已知 25℃时 ?m t NH? )= 0. 4907 。 ? NH4Cl? ? 0.012625S? m2 ? mol?1 ,( 4 ? ? 试计算 ?m ? NH?4 ? 及 ?m ? Cl? ? 。 解:离子的无限稀释电导率和电迁移数有以下关系? ? ? ?m , + t? ? ? ?m ? ? ? ?m ,t? ? ? ?m? ? NH ? ?? m ? 4? ( t NH ? )?m ? NH4Cl ? 4???0.4907 ? 0.012625 ? 6.195 ?10?3 S ? m2 ? mol?1 1? ? Cl ? ?? m ?? ( t Cl?)?m ? NH4Cl ?????1 ? 0.4907 ? ? 0.012625 ? 6.430 ?101?3S ? m 2 ? mol?1 ? ? ? 或 ?m ? ? ? ?m ?? ? ?m , + ,-? ? ? ?m ? NH4Cl? - ?m ? Cl? ? = ?m ? NH?4 ? = 0..195×10 =-36.430× 10-3S? m2? mol-1 7.7 25℃将电导率为 0.14S? m-1 的 KCl 溶液装入一电导池中, 测得其电阻为 525W。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 0.1 mol? dm-3 的 NH3? H2O 溶液,测得电阻为 2030W。利用表 7.3.2 中的数据计算 NH3? H2O 的解离度 及解离常熟 K 。?解:查表知 NH3? H2O 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为? ? ? ?m ? NH3 ? H2O? ? ?m ? NH4? ? ? ?m ?OH? ?= 73.5× 10-4+198× 10-4 =271.5× 10-4S? m2? mol-1a??m ? NH3 ? H 2 O ? ? ? NH3 ? H 2 O ? ? ? ? ?m ? NH3 ? H 2O ? c ? NH3 ? H 2O ? ?m ? NH3 ? H 2O ?K cellG ? NH3 ? H 2 O ? ? (KCl)R(KCl) ? ? ? c ? NH 3 ? H 2 O ? ?m ? NH 3 ? H 2 O ? c ? NH 3 ? H 2 O ? R ? NH 3 ? H 2 O ? ?m ? NH3 ? H 2O ?? ?0.141? 525 0.1?1000 ? 2030 ? 271.5 ?10?4 ? 0.01344?c ? NH ? ? ?c ? OH ? ? ? 4 ? ? ? ? 2 c ? c? ? 0.013442 ? 0.1 ? ? ? ? ? ca ? K ? ? ? 1.834 ? 10?5 ? c ? NH 3 ? H 2 O ? ?1 ? a ? c ?1 ? 0.01344 ? ?1 c?7.8 25 ℃时水的电导率为 5.5× 10-6 S? m-1,密度为 997.0kg? m-2。H2O 中存在下列平衡:H2O H++ OH-,计算 + 此时 H2O 的摩尔电导率、解离度和 H+的浓度。已知:? ? m (H ) = 349.65× 10-4S? m2? mol-1,? ? 10-4S? m2? mol-1。 m (OH ) = 198.0× 解: ?m (H2 O) ?k (H2 O) k (H2 O) ? c(H2 O) ? (H2 O) / M (H2 O) ?5.5 ? 10?6 ? 9.93 ? 10?11 S ? m2 ? mol?1 3 997.09 ? 10 / 18???m ? H 2 O ? ?m ? H 2 O ? = ? ? ? ?m ? H2 O ? ?m ? H+ ? +?m ? OH? ?9.929 ? 10?11 S ? m 2 ? mol ?1 = ? 1.813 ? 10?9 ?4 2 ?1 ? 3.49.65+198.0 ? ? 10 S ? m ? molc(H ? ) ? ca ? ? (H 2 O) / M (H 2 O)a ? 997 ? 1.813 ? 10?9 ? 1.004 ? 10 ?7 mol ? md ?3 187.9 已知 25 ℃时水的离子积 Kw=1.008× 10-14,NaOH、HCl ? 和 NaCl 的 ?m 分别等于 0.024811 S? m2? mol-1,0.042616 S? m2? mol-1 和 0.0212545 S? m2? mol-1。 (1)求 25℃时纯水的电导率; (2)利用该纯水配制 AgBr 饱和水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 率κ (溶液)= 1.664× 10-5 S? m-1,求 AgBr(s)在纯水中的溶解 度。 + 已知:? ? 10-4S? m2? mol-1,? ? m (Ag )= 61.9× m (Br ) =78.1× 10-4S? m2? mol-1。 解:(1)水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为? ? ? ? ?m ? H2 O? ? ?m ? HCl ? ? ?m ? NaOH ? -?m ? NaCl ?=0....054777S ? m2 ? mol?1纯水的电导率c(H? ) c(OH? ) ? ca ? ? ? K ? ? ? ? ? ? ? ,即:ca ? Kw c ? c c ?c ?? w 2a=?m ? H 2 O ? ? ? H2 O ? , ?m ? H 2 O ? = ? c ?m ? H 2 O ?即有:? ? ? ? ? H2O? ? Kw c ?m ? H 2 O ?? 1.008 ? 10?14 ? 1 ? 103 ? 0.054777 ? 5.500 ? 10-6 S ? m ?1(2)κ (溶液)=κ (AgBr)+κ (H2O) 即:κ (AgBr)=κ (溶液)-κ (H2O) =1.664× 10-5 C 5.500× 10-6 = 1.114× 10-5 S? m-1? ? ? ?m ? AgBr ? ? ?m ? AgBr ? ? ?m ? Ag + ? ? ?m ? Br - ?=61.9 ? 10-4 +78.1 ? 10-4 =1.40 ? 10-2S ? m 2 ? mol?1?m ? AgBr ? =? ? AgBr ?c, 即c=? ? AgBr ? 1.114 ? 10?5 ? ? 7.957 ? 10?4 mol ? m?3 ?m ? AgBr ? 1.40 ? 10?27.10 应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计算 25℃时 0.002mol? kg-1CaCl2 溶液中 γ(Ca2+)、γ(Cl-)和 γ±。 解:离子强度I?2 1 1 2 bB z ? ? 0.002 ? 22 ? 0.002 ? 2 ? ? ?1? ? ? 0.006mol ? kg ?1 ? ? ? B 2 2根据: lg ? =-Az I;i 2 i2? 2lg ? ? =-Az+ z?I2?即有: lg ? (Ca ) =-0. 509 ? 2 ? 0.006=-0.1577;( ? Ca ) =0.6995lg ? (Cl) =-0. 509 ? ? -1? ? 0.006=-0.03943;( ? Cl) =0.9132 2lg ? ? =-Az+ z?I ? ?0.509 ? 2 ? ?1 0.006 ? ?0.07885;? ? =0.83407.11 现有 25℃时, 0.01mol? kg-1BaCl2 溶液。 计算溶液的离子 强度 I 以及 BaCl2 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 γ±和平均离子活度。 解:离子强度I??2 1 1 2 2 ? ? 0.03mol ? kg ?1 bB z ? ? 0.01 ? 2 ? 0.01 ? 2 ? ? 1 ? ? ? ? ? B 2 2根据: lg ? =-Az z+?I =-0.509 ? 2 ? -1 ? 0.03=-0.1763;? ? =0.66631/3?? ?? b? ? ? b? b? ? ? ? 0.01 ? 0.022 ? ?? 1.587 ? 10 ?2 mol ? kg ?1a? ? ? ?b? 1.587 ? 10?2 ? 0.6663 ? ? 0.01057 b? 1 7.12 25℃时碘酸钡 Ba(IO4)2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 5.46× 10-4mol? dm-3。假定可以应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试计算 该盐在 0.01 mol? dm-3 中 CaCl2 溶液中的溶解度。 解:先利用 25 ℃时碘酸钡 Ba(IO4)2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求该温度 下其溶度积。 由于是稀溶液可近似看作 bB≈cB,因此,离子强 度为2 1 1 2 ?3 ?1 bB z ? ? 5.46 ? 10?4 ? 22 ? 5.46 ? 10-4 ? 2 ? ? ?1? ? ? ? ? ? 1.638 ? 10 mol ? kg B 2 2I?lg ? ? =-Az+ z?2? 2I =-0.509 ? 2 ? -1 ? 1.638 ? 10 ?3 =-0.04120;? ? =0.90953 3 ? 4 3 ?? 5.46 ? 10-4 ? ? b0 ? 3 Ksp =a ? Ba ? a ? IO ? ? 4? ? ? ? =4 ? 0.9095 ? ? =4.898 ?10-10 ? 1 ?b ? ? ?设在 0.01 mol? dm-3 中 CaCl2 溶液中 Ba(IO4)2 的溶解度为 , 则I?2 1 1 2 ?1 bB z ? ? 0.01 ? 22 ? 0.01 ? 2 ? ? ?1? +6b ? ? ? ? ? 3 ? 0.01+b ? mol ? kg B 2 2lg ? ? =-Az+ z?I =-0.509 ? 2 ? -1 ? 3 ? 0.01 ? b ?3 2? 2 ? 4 3 ? 3?b ? Ksp =a ? Ba ? a ? IO ? ? 4? ? ? ? ;b ? ?b ?b?3Ksp 4?b???4.898 ? 10-10 b? 4.966 ? 10-4 b? ? = 4 ?? ??整理得到lg ? ? =-1.7632 ?? 0.01 ? 4.966 ?10 ? / ?-4?采用迭代法求解该方程得 γ±=0.6563 所以在 0.01 mol? dm-3 中 CaCl2 溶液中 Ba(IO4)2 的溶解度为b?34.898 ? 10-10 b? 4.966 ? 10-4 ? 1 ? = =7.566 ? 10-4 mol ? kg?1 4 ?? 0.6563cB≈bB = 7.566× 10-4mol? dm-3 7.13 电池 Pt|H2(101.325kPa)|HCl(0.10 mol? kg-1)|Hg2Cl2 (s)|Hg 电动势 E 与温度 T 的关系为:E T ?T ? =0.? 10?3 -2.9 ? 10?6 ? ? V K ?K?2(1)写出电池反应; (2)计算 25 ℃时该反应的 ΔrGm、ΔrSm、ΔrHm 以及电池恒 温可逆放电时该反应过程的 Qr,m。 (3)若反应在电池外在同样条件恒压进行,计算系统与环 境交换的热。 解:(1)电池反应为1 1 H 2 ? g ? + Hg 2 Cl 2 ? s ? =Hg ? l ? +HCl ? aq ? 2 2(2)25 ℃时E =0. ? 10?3 ? 298.15-2.9 ? 10?6 ? ? 298.15? =0.3724V2? dE ? ?3 ?6 ?4 ?1 ? ? =1.881? 10 -2 ? 2.9 ? 10 ? 298.15 ? 1.517 ? 10 V ? K ? dT ? p因此,ΔrGm= -zEF = -1× 96500× 0.3724 = -35.94 kJ? mol-1? dE ? ?4 -1 ?1 ?r S ? zF ? ? ? 1? 96500 ? 1.517 ? 10 ? 14.64J ? mol ? K ? dT ? pΔrHm =ΔrGm +TΔrSm = -35.94 + 14.64× 298.15× 10-3 = -31.57 kJ? mol-1 Qr,m = TΔrSm = 4.36 kJ? mol-1 (3)Qp,m =ΔrHm = -31.57 kJ? mol-1 7.14 25 ℃时,电池 Zn|ZnCl2(0.555 mol? kg-1)|AgCl(s)|Ag 的电动势 E = 1.015V。已知 E (Zn2+|Zn)=-0.7620V,E (Cl-|AgCl|Ag)=0.2222V,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为:??? dE ? ?4 ?1 ? ? =-4.02 ? 10 V ? K ? dT ? p(1)写出电池反应; (2)计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K ;? (3)计算电池反应的可逆热 Qr,m; (4)求溶液中 ZnCl2 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 γ±。 解:(1)电池反应为 Zn(s)+ 2AgCl(s)= Zn2+ + 2Cl- + 2Ag(s) (2) ?r Gm =-RT ln K ? ? ? zE? F?? 2 ? ?0.2222 ? ? ?0.7620 ?? ? ? 96500 ? 76.63 即: ln K ? ? zE F ? ?RT8.314 ? 298.15?K = 1.90× 1033dE ? (3) Qr,m =T ?r Sm ? zFT ? ? ? ? dT ? p? 2 ? 96500 ? ? ?4.02 ? 10?4 ? ? 298.15 ? ?23.13kJ ? mol -13? (4) E ? E? ? RT ln a ? Zn 2? ? a 2 ? Cl? ? ? E? ? RT ln 4? ? ?zFzFb0 ? ? ? ?b ?31.015 ? 0.2222 ? ? ?0.7620? ?8.314 ? 298.15 3 ? 0.5555 ? ln 4? ? ? ? 2 ? 96500 ? 1 ?3γ±= 0. 甲烷燃烧过程可设计成燃料电池,当电解质微酸性溶液 时,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分别为: 阳极:CH4(g)+ 2H2O(l)= CO2(g)+ 8H+ + 8e阴极:2 O2(g)+ 8H+ + 8e- = 2H2O(l) 电池反应: CH4(g)+ 2 O2(g)= CO2(g)+ 2H2O(l)? 已知,25℃时有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f Gm 为:物质? ?f Gm / kJ ? mol?1CH4(g) -50.72CO2(g) -394.359H2O(l) -237.129计算 25℃时该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 解: ?r Gm ? ?? B ?f Gm ? B? B ? ? ? ? ? ? f Gm ? CO2,g ? +2? f Gm ? H 2 O,l ? -? f Gm ? CH 4,g ? -2? f Gm ? O2,g ?=-394.359+2 ? ? -237.129 ? - ? -50.72 ? =-817.897kJ ? mol ?1因为: ?r Gm ? ? zE? F??G 817.897 ? 103 E =- r m = =1.0595V zF 8 ? 96500??7.16 写出下列各电池的电池反应。应用表 7.7.1 的数据计算 25 ℃时各电池的电动势、 各电池反应的摩尔 Gibbs 函数变及标准 平衡常数,并指明的电池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1)Pt|H2(100kPa)|HCl(a=0.8)|Cl2(100kPa)| Pt (2)Zn| Zn Cl2(a=0.6)|AgCl(s)|Ag (3)Cd| Cd 2+(a=0.01)‖Cl-(a=0.5)| Cl2(100kPa)| Pt 解:(1)电池反应: H2(g)+ Cl2(g)= 2HClE ? E? ? RT 8.314 ? 298.15 ln a 2 ? HCl ? ? 1.3579 ? ln 0.82 ? 1.3636V zF 2 ? 96500?r Gm ? ? zEF =-2 ? 1.3636 ? 9kJ ? mol-1 ?r Gm =-RT ln K ? ? ? zE? Fln K ? ? zE? F 2 ? ?1.3579 ? 0? ? 96500 ? ? 105.726 RT 8.314 ? 298.15?K = 8.24× 1045??r Gm ? ? zE? F ? 0,故件下反自行。?(2)电池反应: Zn(s)+ 2AgCl(s)= ZnCl2 + 2Ag(s)E ? E? ? RT 8.314 ? 298.15 ln a ? ZnCl2 ? ? ? 0.0 ? ? ln 0.6 ? 0.9907V zF 2 ? 96500?r Gm ? ? zEF =-2 ? 0.9907 ? 9kJ ? mol-1 ?r Gm =-RT ln K ? ? ? zE? Fln K??zE? F 2 ? ? ?0.22213 ? ? -0.7620 ?? ? ? 96500 ? 76.626 ? ? RT 8.314 ? 298.15K = 1.898× 1033? ?r Gm ? 0,故件下反自行。(3)电池反应: Cd(s)+ Cl2(g)= Cd 2+ + 2ClE ? E? ? RT ln a ? Cd 2? ? a 2 ? Cl- ? zF 8.314 ? 298.15 2 ? ?1.2 ? ? ln 0.01 ? ? 0.5 ? ? 1.8381V 2 ? 96500?r Gm ? ? zEF =-2 ? 1.=-354.75kJ ? mol-1 ?r Gm =-RT ln K ? ? ? zE? Fln K ? ? zE? F 2 ? ? ?1.3579 ? ? -0.4032 ?? ? ? 96500 ? 137.119 ? RT 8.314 ? 298.15?K = 3.55× 1059??r Gm ? 0,故件下反自行。7.17 应用表 7.4.1 的数据计算下列电池在 25 ℃时的电动势。 Cu| CuSO4(b1=0.01mol? kg-1) ‖CuSO4(b2=0.1mol? kg-1) | Cu 解:该电池为浓差电池,电池反应为 CuSO4 (b2=0.1mol? kg-1)→ CuSO4 (b1=0.01mol? kg-1) 查表知,γ±(CuSO4,b1=0.01mol? kg-1)= 0.41 γ±(CuSO4,b2=0.1mol? kg-1)= 0.16E ? E? ? RT a1 ? CuSO4 ? ln zF a2 ? CuSO4 ?? ? ,1b1 RT b? ? ? 8.314 ? 298.15 ln 0.41 ? 0.01 ? 0.01749V ?? ln zF ? ? ,2 b2 2 ?
? 0.10 ? b7.18 在 25℃时, 电池 Pt|H( |HCl (b=0.10 mol? kg-1) 2 100kPa) |Cl2(100kPa)|Pt 电动势为 1.4881V,试计算 HCl 溶液中 HCl 的 平均离子活度因子。 解:该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H2(g,100kPa)+ Cl2(g,100kPa)= 2HCl(b=0.10 mol? kg-1 ) 根据 Nernst 方程 a 2 ? HCl ? RT RT E?E ? ln ? E? ? ln a 2 ? HCl ? ? ? zF ? zF ? ? ? ? p ? H 2 ? / p ? ? p ? Cl2 ? / p ??1.4881 ? 1.3579 ?8.314 ? 298.15 ln a 2 ? HCl ? 2 ? 96500a ? HCl ? ? 6.29 ? 10?3 b? 1 ? b? ? a ? HCl ? ? a ? ? ? ? ,即 ? = a ? HCl ? = 6.29 ? 10?3 =0.7931 ? ? b 0.10 b ? ? ?2 ? 2 ? 27.19 25℃时,实验测定电池 Pb| PbSO4(s)| H2SO4(0.01 mol? kg-1)| H2(g,p ? )| Pt 的电动势为 0.1705V。已知 25℃时, ? ? ? (H2SO4, aq) = ?f Gm ( SO2aq) = -744.53kJ? mol-1, (PbSO4, ?f Gm ?f Gm 4 , -1 s)= -813.0kJ? mol 。 (1)写出上述电池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2)求 25℃时的 E ? ( SO2; 4 | PbSO4|Pb) (3)计算 0.01 mol? kg-1 H2SO4 溶液的 a±和 γ±。 解:(1)上述电池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如下 正极:2H+ + 2e- = H2(g,p ? ) 负极:Pb(s)+ SO2- 2e- = PbSO4(s) 4 电池反应:H2SO4(0.01 mol? kg-1)+ Pb(s) = PbSO4(s) + H2(g,p ? ) ? ? (2) ?r Gm ? ?? B ?f Gm ? B?B? ? ? ? ? ? f Gm ? PbSO4,s ? +2? f Gm ? H 2,g ? -? f Gm ? H 2SO 4,aq ? -? f Gm ? Pb,s ?=-813.0+0- ? -744.53? -0 =-68.47kJ ? mol?1因为: ?r Gm?2? ? zE? F = ? z E? (H ? H 2 Pt) -E? (SO4 PbSO4 Pb) F??E (SO?24?r Gm -68.47 ? 103 PbSO4 Pb) = = =-0.3548V zF 2 ? 96500?p ? H 2 ? / p? ? p ? H 2 ? / p? ? RT ? RT ? ? ? ? ? ? =E ? ln 3 (3) E ? E ? ln zF a ? H 2SO4 ? zF a? ? H 2SO4 ?? 0.1705 ? ?0- ? -0.3548?? ?8.314 ? 298.15 ?100 / 100? ln 3 2 ? 96500 a? ? H 2SO4 ?a? ? H2SO4 ? =8.369 ?10-3b? ? H 2 SO4 ? = ? bH? ? bSO2 _24??1/3? ? 0.022 ? 0.01?1/3? 1.5874 ? 10?2 mol ? kg -1? b? ? a? ? H 2 SO4 ? ? ? ? ? ? ?, ?b ? b? 1 即? ? = a? ? H 2SO4 ? = ? 8.3694 ? 10-3 =0.527 ?2 b? 1.5874 ? 107.20 浓差电池 Pb│PbSO4(s)│CdSO4(b1,γ±,1)‖CdSO4 (b2,γ±,2)│PbSO4(s)│Pb,其中 b1=0.2 mol? kg-1,γ±,1=0.1; b2=0.02 mol? kg-1,γ±,2=0.32,已知在两液体接界处 Cd2+离子的迁 移数的平均值为 t(Cd2+)=0.37。 (1)写出电池反应; (2)计算 25 ? C 时液体接界电势 E(液界)及电池电动势 E; 解:电池反应 CdSO4(a±,1)→ CdSO4(a±,2) 由 7.7.6 式E ? 液界 ? = ? t? ? t? ?a? ,1 =? ?, 1 b?, 1 bRT a?, ln 1 zF a?, 2? 0.1 ?b?,2 0.2 0.02 ? 0.02;a? ,2 =? ? ,2 ? 0.32 ? ? 6.4 ? 10?3 1 b 18.314 ? 298.15 0.02 ln ? 3.805 ? 10?3 V 2 ?
? 10?3E ? 液界 ? = ? 0.37 ? 0.63? ?电池电动势E ? E ? 浓差 ? +E ? 液界 ? = =2 ? 0.37 ? RT a?, RT a?, RT a?, ln 1 + ? t? ? t? ? ln 1 =2t? ln 1 zF a?, zF a?, zF a?, 2 2 28.314 ? 298.15 0.02 ln ? 0.01083V 2 ?
? 10?37.21 为了确定亚汞离子在水溶液中是以 Hg+ 还是以 Hg 2+ 2 形式 存在,涉及了如下电池 HgHNO3 0.1mol ? dm-3HNO3 0.1mol ? dm -3硝酸汞0.263mol ? dm-3 硝酸汞2.63mol ? dm -3Hg测得在 18℃ 时的 E = 29 mV,求亚汞离子的形式。 解:设硝酸亚汞的存在形式为 Hg 2+ 2 ,则电池反应为? ? 2NO3 a1 ? NO3 Hg NO3 ? ? ? ? ? Hg 2 ? NO3 ?2 a2 ? ? 2? 2?????? ? 2NO3 a2 ? NO3 Hg NO3 ? ? ? ? Hg 2 ? NO3 ?2 a1 ? ? 2? 2?????电池电动势为2 ? ? ? RT a2 ? NO3 ? a1 ? Hg 2 ? NO3 ?2 ? E?ln ? zF a12 ? NO3 Hg NO3 ? ? ? a2 ? ? 2? 2?作为估算,可以取? a1 ? NO3 Hg NO3 ? ? ? ? ? a2 ? NO3? ?;a1 ? ? 2? 2?c1 ?Hg 2 ? NO3 ? ? ? 2?c?a2 ?Hg 2 ? NO3 ? ? ? ? 2?c2 ?Hg 2 ? NO3 ? ? ? 2?c?。2 ? ? ? RT a2 ? NO3 ? a1 ? Hg 2 ? NO3 ?2 ? E?ln ? zF a12 ? NO3 Hg NO3 ? ? ? a2 ? ? 2? 2? 8.314 ? 291.15 0.263 =ln =29mV 2 ? 所以硝酸亚汞的存在形式为 Hg 2+ 2 。 7.22 电池 Pt│H2(g,100kPa)│待测 pH 的溶 液‖1mol? dm-3KCl│Hg2Cl2(s)│Hg,在 25℃时测得电池电动势 E=0.664V,试计算待测溶液的 pH。 解:电极及电池反应为 阳极:H2(g,100kPa)- 2e- = 2H+ 阴极:Hg2Cl2(s)+ 2e- = 2 Hg(l)+ 2 Cl电池反应:H2(g,100kPa)+ :Hg2Cl2(s)= 2 Hg(l)+ 2H+ + 2 Cl- 查表知(表 7.8.1),在所给条件下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为 ,则:2 ? 2 ? RT a ? H ? a ? Cl ? RT E?E ? ln =0.2799 ? ln a 2 ? H ? ? ? zF zF ? ? p ? H2 ? / p ? ? ?0.664=0.2799 ?8.314 ? 298.15 ln a 2 ? H ? ? 2 ? 96500a(H+)= 3.21× 10-7 pH=lg a(H+)= lg3.21× 10-7 = 6.49 7.23 在电池 Pt│H2(g,100kPa)│HI 溶液(a=1)│I2(s) │Pt 中,进行如下电池反应: (1)H2 (g,100kPa)+ I2 (s) 2HI(a=1) (2) H2(g,p ) +?1 21 I2(s) 2?HI(aq,a=1)?? 应用表 7.7.1 的数据计算两个电池反应的 E 、 ?rGm 和K 。解: (1) 电池反应为 H2(g, 100kPa) + I2(s) 2HI (a=1)时,电池反应处于标准态,即有: E ? = E ? {I-(a=1)│I2│Pt}- E ? {H+(a=1)│H2(g,100kPa) │Pt} = E ? {I-溶液(a=1)│I2(s)│Pt} = 0.5353V? r Gm ?1? ? ? zE ? F = ? 2 ? 0.5353 ? 96500 ? ?103.31kJ ? mol ?1?? ??r Gm 103310 ? ? 18 K ?1? ? exp( ) ? exp ? ? ? 1.26 ? 10 RT ? 8.314 ? 298.15 ? ?(2)电动势值不变,因为电动势是电池的性质,与电池反 应的写法无关, E = 0.5353V Gibbs 自由能的变化值降低一半,因为反应进度都是 1 mol ,但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少了一半,即?? ? r Gm (2) ?1 ? ? r Gm (1) ? ?51.66 kJ ? mol ?1 21 1根据平衡常数与 Gibbs 自由能变化值的关系,? 18 2 9 2 K (2) ? ? ? K (1)? ? ?? ?1.26 ?10 ? ? ? 1.12 ?10 ? 7.24 将下列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并应用表 7.7.的数据计算 25? 时电池反应的 ?rGm 和K 。?(1)2Ag + + H2 (g)= 2 Ag + 2H+ (2)Cd + Cu2+ = Cd2+ + Cu (3)Sn2+ + Pb2+ = Sn4+ + Pb (4)2Cu+ = Cu2+ + Cu 解: (1)Pt│H2(g,100kPa)│H+(a=1)‖Ag +(a=1)│Ag E ? (1) = E ? (右)- E ? (左)= 0.7994V? r Gm ?1? ? ? zE ? ?1? F = ? 2 ? 0.7994 ? 96500 ? ?154.28kJ ? mol?1?K??1? ? exp(? ??r Gm ?1?RT? 2 ? 0.7994 ? 96500 ? 27 ) ? exp ? ? ? 1.07 ? 10 ? 8.314 ? 298.15 ?(2)Cd│Cd2+(a=1)│Cu2+(a=1)│Cu 同理可求:E ? (2) = E ? (右)- E ? (左)=0.3417-(-0.4032) =0.7449V? r Gm ? 2 ? ? ? zE ? ? 2 ? F = ? 2 ? 0.7449 ? 96500 ? ?143.76kJ ? mol?1?K?? 2? ? exp(? ??r Gm ? 2?RT? 2 ? 0.7449 ? 96500 ? 25 ) ? exp ? ? ? 1.54 ? 10 ? 8.314 ? 298.15 ?(3)Pt│Sn2+(a=1) ,Sn4+(a=1)│Pb2+(a=1)│Pb 同理可求:E ? (3) = E ? (右)- E ? (左)= -0.1264 C 0.151 = -0.2774V? r Gm ? 3? ? ? zE ? ? 3? F = ? 2 ? ? -0.2771? ? 96500 ? 53.54kJ ? mol ?1?K?? 3? ? exp(? ?? r Gm ? 3?RT? 2 ? ? -0.2774 ? ? 96500 ? -10 ) ? exp ? ? ? 4.17 ? 10 ? 8.314 ? 298.15 ?(4)Pt│Cu+ (a=1) ,Cu 2+(a=1)│Cu +(a=1)│Cu 同理可求: E ?(4) = E ?(右) - E ?(左) = 0.521 C 0.153 = 0.368V? r Gm ? 4 ? ? ? zE ? ? 4 ? F = ? 2 ? 0.368 ? 96500 ? -35.51kJ ? mol ?1?K ? ? 4 ? ? exp(? ??r Gm ? 4?RT? 2 ? 0.368 ? 96500 ? 6 ) ? exp ? ? ? 1.67 ? 10 ? 8.314 ? 298.15 ? 7.25 将反应 Ag(s) +1 2Cl2 (g)= AgCl(s)设计成原电池,? 已知在 25℃时, ?f Hm (AgCl,s)=-127.07kJ ? mol?1 , ? ?f Gm (AgCl,s)=-109.79kJ ? mol?1 ,标准电极电势E ? (Ag +│Ag)=0.7994V,E ? (Cl-│Cl2(g)│Pt)=1.3579V。 (1)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图示; (2)求 25℃时电池可逆放电 2F 电荷量时的热 Qr; (3)求 25℃时 AgCl 的活度积。 解:(1)电极反应和电池图示如下: 阳极:Ag(s)+ Cl- - e- = AgCl(s) 阴极: Cl2 (g)+ e- = Cl电池图示:Ag|AgCl(s)|Cl- {a(Cl-)}|Cl2(g, p? )|Pt ? ? (2) ? r Gm ? ?? B ? f Gm ? B?B1 21 ? ? ? ? ? f Gm ? AgCl,s ? - ?f Gm ? CI2,g ? -? f Gm ? Ag,s ? 2 =-109.79kJ ? mol?1? ? 同理同理可求: ?r Hm =?f Hm (AgCl,s)=-127.07kJ ? mol?1? ? ? ?r Gm ? ?r H m -T ?r Sm? ? ?127.07 ? ? ?109.79 ?? ? 103 ? ?r H m -?r Gm ?r S = ? ? ?57.96J ? mol-1 ? K ?1 T 298.15 ? m? Qr = n T ? r Sm = 2× 298.15× (-57.96)= -34.56kJ?G ?109.79 ? 103 (3) ?r Gm ? ? zE F;即:E =- r m ? ? ? 1.1377V zF 1? 96500????E ? = E ? (右)- E ? (左)= 1.3579 CE ? (Cl-│AgCl(s)│ Ag ) E ? (Cl-│AgCl(s)│ Ag )= 1.3579 C 1.1378 = 0.2201V 解法 1:设计原电池:Ag│Ag +‖Cl-│AgCl(s)│ Ag 电池反应:AgCl(s) Ag + + Cl- ? ? E? (Cl│ AgCl(s)│Ag)? E ? (Ag│ Ag) -RT ln a ? Ag ? ? a ? Cl ? ? zF RT ? ? =E ? (Ag│ Ag) ln K sp ? AgCl ? zF8.314 ? 298.15 ? ln Ksp ? AgCl ? 1 ? 965000.2201 ? 0.7994-? Ksp ? AgCl? =1.61?10-10解法 2:根据能斯特方程:? ? E? (Cl│ AgCl(s)│Ag )? E ? (Ag│ Ag) ?? ?RT ln a ? Ag ? ? zFKsp (A gC l) =a ? A g ? ? a ? C l _ ? ,即:a ? A g ? ? =Ksp (A gC l) / a ?C l_ ?? ? (Cl│ AgCl(s)│Ag )? E ? (Ag│ Ag) ? 则: E?? RT ln Ksp (A gC l) / a ?C l_ ? zF0.2201 ? 0.7994 ?? 8.314 ? 298.15 ln K sp (A gC l) / 1 1 ? 96500? Ksp ? AgCl? =1.61?10-107.26 25℃时, 电池 Pt│H2 (g, 100kPa) │H2SO4 (b) │Ag2 SO4 (s)│Ag 的标准电动势 E ? =0.627V。已知 E ? (Ag +│Ag)= 0.7994V。 (1)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2)25℃时实验测得 H2SO4 浓度为 b 时,上述电池的电动 势为 0.623V。已知此 H2SO4 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因子 γ±= 0.7, 求 b 为多少; (3)计算 Ag2 SO4(s)的活度积 K sp 。 解: (1)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如下: 阳极:H2(g,100kPa)- 2e- = 2H+ 阴极:Ag2 SO4(s)+ 2e- = 2Ag(s)+ SO24 电池反应: H2 (g , 100kPa) + Ag2 SO4 (s) = 2Ag (s) + 2H+ + SO24?(2)E ? = E ? (右)- E ? (左)+ ? = E ? ( SO24 │Ag2 SO4(s)│Ag)- E {H |H2(g)|Pt} 即:E ? ( SO24 │Ag2 SO4(s)│Ag)= 0.627V ? 2 ? 2? a 2 ? H ? ? a ?SO2 RT RT a ? H ? a ?SO4 ? 4 ? ? ? E?E ? ln ln = ?E (右) ? E (左) ? - zF ln ? p H / p? ? ? zF ? ? p H / p ? ? 2 ? ? ? ? 2? ? ?? b? ? a ? H ? a ?SO ? ? a ? ? ? ? ? 且b? =b 3 4 ? ? b ?2 ? 2? 4 3 ?3b ? ? 则: E ? ?E (右) ? E (左) ln 4 ? ? ? ? ? ? - RT zF ? b ?? ?38.314 ? 298.15 ? 0.7b ? 0.623 ? 0.627ln 4 ? ? 2 ? 96500 ? 1 ?3b = 0.9984 mol? kg-1? (SO 2│Ag 2 SO( ? E? (Ag│ Ag) ? (3) E? 4 4 s)│Ag)? ?RT ln a ? Ag ? ? zF2Ksp (Ag 2SO4) =a 2 ? A g ? ? a ?SO4 ? ,即:a ? A g? ? = Ksp(Ag2SO4)/ a ?SO42- ?? E? (SO2│Ag 2 SO( ? E? (Ag│ Ag) ? 4 4 s)│Ag)? RT 2ln Ksp (Ag 2 SO4) / a ?SO4 ? zF0.627 ? 0.7994 ??? 8.314 ? 298.15 ln Ksp (Ag 2SO 4) / 1 2 ? 96500K sp (Ag 2 SO 4)= 1. 481 ? 10 ?67.27 (1)已知 25℃时,H2O(l)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 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分别为-285.83 kJ? mol -1 和-237.129 kJ? mol -1。 计算在氢-氧燃料电池中进行下列反应时电池的电动势及其温度 系数,1 H 2 ? g, 100kPa ? + O 2 ? g, 100kPa ? ? H 2 O ? l ? 2(2)应用表 7.7.1 的数据计算上述电池的电动势。? ? 解: (1) ?r Gm ? ?? B ?f Gm ? B? B1 ? ? ? ? ? f Gm ? H 2 O,l ? - ? f Gm ? O2,g ? -?f Gm ? H 2,g ? =-237.129kJ ? mol?1 2? ? 同理同理可求: ?r Hm =?f Hm (H2 O,l)=-285.83kJ ? mol?1?G ?237.129 ? 103 ?r Gm ? ? zE F,即:E =- r m ? ? ? 1.229V zF 2 ? 96500???? ? ? ? ?r Gm ? ?r H m -T ?r Sm? ? ??285.83 ? ? ?237.129 ?? ?10 ? -163.344J ? mol-1 ? K ?1 ?r H m -?r Gm ?r S = ? T 298.15 3 ? m? dE ? ? ? r Sm =zF ? ? ? dT ? pdE ? 即: ? ? ? = ? dT ? p? ? r Sm 163.344 ==-8.56 ?104 V ? K ?1 zF 2 ? 96500(3)设计原电池为: Pt│H2(g,100kPa)│H+(a=1)│O2(g,100kPa)│Pt E ? = E ? (右)- E ? (左) = E ? {OH- |O2(g,p ? )|Pt}- E ? {H+ |H2(g, p ? )|Pt} = 1.229V 7.28 已知 25 ℃时 E ? (Fe3+ | Fe) = -0.036V, E? (Fe3+, Fe2+) =0.770V。 试计算 25 ? C 时电极 Fe2+ | Fe 的标准电极电势 E ?(Fe2+ | Fe)。 解:上述各电极的电极反应分别为 Fe3+ + 3e- = Fe (1) 3+ 2+ Fe + e = Fe (2) Fe2+ + 2e- = Fe (3) 显然,(3)=(1)-(2) ,因此-2 E ? Fe2? | Fe ? F ? -3E ? Fe3? | Fe ? F ? E ? Fe3? | Fe2? ? F? ? ? ?r Gm ?3? ? ?r Gm ?1? -?r Gm ? 2?E ? Fe2?| Fe ? ? ?3E ? Fe3? | Fe ? ? E ? Fe3? | Fe 2? ? 2 3 ? ? ?0.036 ? ? 0.770 2? ?0.439V 7.29 已知 25 ℃时 AgBr 的溶度积 K sp ? 4.88 ? 10?13 ,E ? (Ag + │Ag)= 0.7994V, E ?(Br-│Br 2(g)│Pt)=1.006V。试计算 25℃ 时。 (1) 银-溴化银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E ?(Br-│Ag Br (s) │ Ag ); (2)Ag Br(s)的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 解:(1)设计电池 Ag│Ag+‖Br-│Ag Br(s)│ Ag, 电池反应为 Ag Br(s) Ag+ + Br根据 Nernst 方程?? ? E =E ? (Br│ Ag Br(s)│Ag) -E ? (Ag│ Ag) -沉淀反应平衡时 E=0,所以? ? E? (Br│ Ag Br(s)│Ag) =E ? (Ag│ Ag) +RT ln K sp ? Ag Br ? FRT ln Ksp ? Ag Br ? F 8.314 ? 298.15 ? 0.7994 ? ln 4.88 ? 10?13 96500 ? 0..0712V(2)设计电池设计电池 Ag│Ag Br(s)‖Br-│ Br2(l)│ Pt, 电池反应为 Ag(s)+1 2Br2(l)=Ag Br(s)该反应为 Ag Br(s)的生成反应,? ?r Gm ? -zE?F ? ?1? ?1.066 ? 0.0712? ? 96500 ? ?96.0kJ ? mol?17.30 25 ℃时用铂电极电解 1mol? dm -3 的 H2SO4。 (1)计算理论分解电压; (2 ) 若两电极面积均为 1cm3, 电解液电阻为 100Ω , H2 (g) 和 O2(g)的超电势 η 与电流密度的关系分别为:? ?H( ? 2 g)V ? 0.472 ? 0.118lg J A ? cm?2 J A ? cm?2? ?O( ? 2 g)V? 1.062 ? 0.118lg 问当通过的电流为 1 mA 时,外加电压为若干。 解:(1)电解 H2SO4 溶液将形成电池: Pt│H2(g,100kPa)│H+(a=1)│O2(g,100kPa)│Pt 该电池的电动势 1.229 V 即为 H2SO4 的理论分解电压。 (2)计算得到 H2(g)和 O2(g)的超电势 η 分别为? ?H( ? ? 0.472 ? 0.118lg1?10-3 =0.1180V 2 g)? ?O( ? ? 1.062 ? 0.118lg1?10-3 =0.7080V 2 g)电解质溶液电压降:10-3 × 100 = 0.1 V 因此外加电压为:1.229 + 0.1 + 0.7080 + 0.1180 = 2.155V 第十章界面现象10.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亚稳定状 态?如何防止亚稳定状态的产生? 解: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过饱和蒸汽、过热或过冷液体和 过饱和溶液等。产生亚稳定状态的原因是新相种子难生成。如在 蒸气冷凝、液体凝固和沸腾以及溶液结晶等过程中,由于要从无 到有生产新相,故而最初生成的新相,故而最初生成的新相的颗 粒是极其微小的,其表面积和吉布斯函数都很大,因此在系统中 产生新相极其困难,进而会产生过饱和蒸气、过热或过冷液体和 过饱和溶液等这些亚稳定状态,为防止亚稳定态的产生,可预先 在系统中加入少量将要产生的新相种子。 (2)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 问长时间恒温放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解: 若钟罩内还有该液体的蒸气存在, 则长时间恒温放置后, 出现大液滴越来越大,小液滴越来越小,并不在变化为止。其原 因在于一定温度下, 液滴的半径不同, 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不同, 液滴越小,其对应的饱和蒸汽压越大。当钟罩内液体的蒸汽压达 到大液滴的饱和蒸汽压时。该蒸汽压对小液滴尚未达到饱和,小 液滴会继续蒸发,则蒸气就会在大液滴上凝结,因此出现了上述 现象。 (3)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解: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 吸附作用力不同。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 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与气体分子 之间的作用力为化学键力。 (4 ) 在一定温度、 压力下, 为什么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 解: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物理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 由热力学原理可知,此过程系统的Δ G&0。同时气体分子吸附在 固体表面,有三维运动表为二维运动,系统的混乱度减小,故此 过程的Δ S&0。 根据Δ G=Δ H-TΔ S 可得, 物理吸附过程的Δ H&0。 在一定的压力下,吸附焓就是吸附热 ,故物理吸附过程都是放 热过程。 10.2 在 293.15 K 及 101.325kPa 下,把半径为 1× 10-3m 的汞 滴分散成半径为 1× 10-9m 小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的表面吉布斯 函数变为多少?已知汞的表面张力为 0.4865N? m-1。 解:设大汞滴的半径为 r1,小汞滴的半径为 r2,小汞滴的数 目为 N,因为分散前后的以及不变,故? r ? ? 1 ? 10?3 ? 4 3 4 ? r1 ? N ? r23,即N = ? 1 ? ? ? ? 1 ? 1018 个 ?9 ? 3 3 ? r2 ? ? 1 ? 10 ?3 3?G ? ? ? d A ? ? ? A2 ? A1 ? ? ? ? N 4? r22 ? 4? r12 ?A2 A1? 4?? ? Nr22 ? r12 ? ? 4? ? 0.4865 ? 1018 ? ?1 ? 10?9 ? ? ?1 ? 10 ?3 ?2?2?? 6.114J10.3 计算 373.15K 时,下列情况下弯曲液面承受的附加压。 已知 373.15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 58.91× 10-3 N? m-1。 (1)水中存在的半径为 0.1μm 的小气泡; (2)空气中存在的半径为 0.1μm 的小液滴; (3)空气中存在的半径为 0.1μm 的小气泡。 解:根据 ?ps (1) ?ps ?1? ?? 2? r2? 2 ? 58.91 ? 10-3 = =1.178 ? 103 kPa r 0.1 ? 10-62? 2 ? 58.91 ? 10-3 =1.178 ? 103 kPa (2) ?ps ? 2 ? ? = -6 r 0.1 ? 10(3)空气中存在的小气泡有内外两个表面,且 r 内≈r 外。 即: ?ps ? 3? ?4? 2 ? 58.91 ? 10-3 = =2.356 ? 103 kPa r 0.1 ? 10-610.4 293.15K 时, 将直径为 0.1mm 的玻璃毛细管插入乙醇中。 问需要在管内加入多大的压力才能防止液面上升?如不加任何 压力, 平衡后毛细管内液面高度为多少?已知该温度下乙醇的表 面张力为 22.3× 10-3 N? m-1,密度为 789.4kg? m-3,重力加速度为 9.8m? s-2。设乙醇能很好地润湿玻璃。 解: 为防止管内液面上升, 则所加压力恰好等于管内附加压, 即2? 2? cos ? 2 ? 22.3 ? 10-3 ? 1 ? = = 882Pa r r/ 0.1 ? 10-3 2 2? 2? cos ? ? gh ? ?ps ? / ? r r 2 ? 22.3 ? 10-3 ? 1 即: h ? 2? cos? = ? 0.115m -3 ? gr 0.1 ? 10 789.4 ? 9.8 ? 2 ?ps ???10.5 水蒸气迅速冷却至 298.15K 时可达过饱和状态。已知 该温度下的表面张力为 71.97× 10-3 N? m-1,密度为 997kg? m-3。当 过饱和水蒸气压力为平液面水的饱和蒸汽压的 4 倍时,计算。 (1)开始形成水滴的半径; (2)每个水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解:(1)根据 Kelvin 公式: RT ln即: r= 2? Mpr 2? M ? p ?r?pr 2 ? 71.97 ? 10?3 ? 18 ? 10?3 / RT ln ? / ?8.314 ? 298.15ln 4 ? ? 7.56 ? 10?10 m p 9973997 ? 4? ? ? 7.56 ? 10?10 ? m ? 4? r 3 N ? nL ? L? L? ? 6.02 ? 1023 ? 60个 (2) ?3 M 3M 3 ? 18 ? 1010.6 已知 CaCO3(s)在 773.15K 时的密度 3900kg? m-3,表 面张力为 1210× 10-3 N? m-1,分解压力为 101.325Pa。若将 CaCO3 (s)研磨成半径为 30nm(1nm=10-9m)的粉末,求其在 773.15K 时的分解压力。 解:根据 Kelvin 公式: RT ln8.314 ? 773.15lnpr 2? M ? p ?rpr 2 ? 1210 ? 10-3 ? 100.09 ? 10-3 ? 101.325 3900 ? 30 ? 10-9 pr =139.8Pa 10.7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完全不互溶的某油 类和水,将一直半径为 r 的毛细管垂直地固定在油-水界面之间, 如下图(a)所示。已知谁能侵润毛细管壁,有则不能。在与毛 细管同样性质的玻璃板上,滴上一小滴水。再在水上覆盖油,这 时水对玻璃的润湿角为 θ,如下图(b)所示。油和水的密度分 别用 ρO 和 ρW 表示,AA/为油-水界面,油层的深度为 h/。请导出 水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 h 与油-水界面张力 γOW 之间的定量关 系。 解:水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 h 是油-水界面产生附加压导 致的。?ps ? 2? 2? cos ? ? = ? ?? ? gh ? ? ? 水 -? 油 ? gh r r/h=2? cos ? ? ?水 -?油 ? gr10.8 在 351.15K 时,用焦炭吸附 NH3 气测得如下数据,设 Va~p 关系符合 Va = kpn 方程。 p/kPa Va/dm3? kg-1 0. 1.723 2.898 3.931 7.528 10.102 10.2 14.7 17.3 23.7 28.4 41.9 50.1试求方程 Va = kpn 中 k 及 n 的数值。 解:将方程 Va = kpn 两边取对数得:ln Va p k =n ln + ln ?1 kPa dm ? kg dm ? kg ?1ln(p/kPa)-0.325 0.267 0.544 1.064 1.368 2.018 2.312 2710967ln 2.322 2.687 2.850 3.165 2.346 3.735 3.914 (Va/dm3? kg-1 3 8 7 5 4 3 0 ) ln(Va/dm? kg-1)~ln(p/kPa )作图从而可求 k 及 n 的数值。n = 0.6019ln k =2.5226,即:k ? 12.46dm3 ? kg ?1 ?1 dm ? kg310.9 已知 273.15K 时, 用活性炭吸附 CHCl3, 其饱和吸附量 为 93.8dm3? kg-1,若 CHCl3 的分压为 13.375kPa,其平衡吸附量为 82.5 dm3? kg-1。试求: (1)朗缪尔吸附等温的 b 值; (2)CHCl3 的分压为 6.6672 kPa 时,平衡吸附量为若干? 解: (1)根据朗缪尔吸附等温式:Va bp = a Vm 1 ? bp 即:b ? p ?V ? Va mVaa??82.5 ? 0.5459kPa-1 13.375 ? ? 93.8 ? 82.5? (2 ) V a =a bpVm 0.5459 ? 6.6672 ? 93.8 = =73.58dm3 ? kg ?1 1 ? bp 1+0.5459 ? 6.667210.10 473.15K 时,测定氧气某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作用, 当平衡压力分别为 101.325kPa 及 1013.25kPa 时,每千克催化剂 的表面吸附氧的体积分别为 2.5× 10-3m3 及 4.2× 10-3m3(已换算为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假设该吸附作用服从朗缪尔公式,试计算 当氧的吸附量为饱和吸附量的一半时,氧的平衡压力为若干? 解:根据朗缪尔吸附等温式:Va= bp a Vm 1 ? bp将上式重排得:1 1 = a+ a a V Vm Vm bp即有:1 1 1 = a+ -3 a 2.5 ? 10 Vm 101.325bVm 1 1 1 = a+ -3 a 4.2 ? 10 Vm 1013.25bVm?1? ?2?由(1)式和(2)式可得:1 =0.22dm-3 a Vma 当 Va= Vm /2 时,有1 =82.81kPa b2 1 82.81 = a+ ,即p =82.81kPa a a Vm Vm pVm10.11 在 291.15K 的恒温条件下,用骨炭从醋酸水溶液中吸 附醋酸。在不同的平衡浓度下,每千克骨炭吸附醋酸的物质的量 如下: c/10-3mol? d m-3 na/mol? kg-12.02 2.46 3.05 4.10 5.81 12. 100 200 300 8 0.20 0.24 0.29 0.39 0.54 1.0 2 4 9 4 1 5 3.3 8 4.0 4.5 3 7将上述数据关系用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关系表示, 并求出式中的常a 数 nm 及 b。解: (1)根据朗缪尔吸附等温式用于固体对溶液中溶质的吸 附,其表达式为:na bc c c 1 = ,即 a ? a ? a a nm 1 ? bc n nm bnm以c na~c 作图为线性关系,由上述表格数据作图得方程如下:c ? 0.1997c ? 0.00961 naa = nm5.008 mol? kg-1b = 20.79 mol-1? dm310.12 在 77.2K 时,用微型硅铝酸吸附 N2(g) ,在不同的平 衡压力下,测得每千克催化剂吸附的 N2(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 积数据如下: 表 10.12 p/kPa Va/dm3? kg-1 8. 13.639 126.3 22.112 150.69 29.924 166.38 38.910 184.42已知 77.2K 时 N2(g)的饱和蒸气压为 99.125kPa,每个 N2 分子 截面积 a=16.2× 10-29m2。 试用 BET 公式计算该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解:由 BET 吸附等温式Va?pp?? p?=1 c ?1 p ? a? ? a cVm cVm p 可知V a ? p? ? p ?p~p p?作图呈现线性关系,其方程如下:p?Va?p? p?=4.302 ? 10-5 +0.008652p p?p /pVa*0.087760.13760.22310.30190.3925?pp?/dm3? k 0..90 0.50 ? p? g-1 4 3 5 9 4由上式可知:1 = 4.302 ? 10-5 kg ? dm?3 a cVma 截得: Vm =115.0dm3 ? kg-1a pVm 101325 ? 115.0 ? 10?3 Lam ? ? 6.02 ? 1023 ? 16.2 ? 10?20 ? 5.01 ? 105 m2 ? kg -1 RT 8.314 ? 273.15c ?1 =0.008652kg ? dm?3 a cVmAw =nLam =10.13 假设某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平衡的压力 p 远远小于 该吸附质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p*。 试用 BET 吸附等温式:Va?pp?? p?=1 c ?1 p ? a? ? a cVm cVm p导出朗缪尔吸附等温式 V a =bp a Vm 。 1 ? bp解: 因为 p&&p*则, p*- p≈p*, 故题给 BET 吸附等温式变为:p 1 c ?1 p = a ? ? ? ? a V p cVm cVm pa两边同时乘以 p*/p 得p p? c ?1 = ? a a ? a V p cpVm cVm 等式右边通分得1 cp a =Vm a ? V p + ? c ? 1? p设 c&&1,并将上式右边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p*,则上式变为V =Va a m?c / p ? p 1+ ? c / p ? p? ?因 ? c / p? ? 为一常数,设 ? c / p? ? =b,故a V a =Vmbp 1+bp上式即为朗缪尔吸附等温式。 10.14 在 1373.15K 时向某固体表面涂银。已知该温度下固 体材料的表面张力 γ s =9 65 mN? m-1, Ag (l) 的表面张力 γl = 878.5 mN? m-1,固体材料与 Ag(l)的表面张力 γ sl = 1364mN? m-1。计 算接触角,并判断液体银能否润湿该材料表面。s sl 965-1364 解: cos? = ? -? = =-0.4542 l?878.5θ = 117o & 90 o 故不能润湿。 10.15 293.15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 72.75mN? m-1,汞的表面 张力 486.5 mN? m-1,而汞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为 375 mN? m-1,试 判断: (1)水能否在汞的表面上铺展开; (2)汞能否在水的表面上铺展开。 解: (1 ) S ?? ?G ? ? ? H2O ? ? H 2O-Hg -? Hg?? = ? ? 72.75+375-486.5? =38.75mN ? m-1 ? 0故能铺展。 (2)同理可求 S ?? ?G ? ? ? Hg ? ? H 2O-Hg -? H 2O??= ? ? 486.5+375-72.75? =-788.75mN ? m-1 ? 0故不能铺展。 10.16 298.15K 时,将少量的某表面活性剂物质溶解在水中, 当溶液的表面吸附达到平衡后,实验测得该溶液的浓度为 0.20mol? m-3。 用一很薄的刀片快速地刮去已知面积的该溶液的表 面薄层, 测得在表面薄层中活性物质的吸附量为 3×10 mol? m-2。-6已知 298.15K 时纯水的表面张力为 71.97 mN? m-1。假设在很稀的 浓度范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 试计算上述溶 液的表面张力。 解:根据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c ? d? ? ? RT ? d? ? ? ? ,即有: ? ? =RT ? dc ?T c ? dc ?T?68.314 ? 298.15 ? 3 ?10 ? d? ? ? ? =0.20 ? dc ?T? ?0.03718N ? m?1 ? mol?1 ? m3在很稀的浓度范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溶液浓度呈线性关系, 即可 得: γ =γ0- bc 式中 γ0 为纯水的表面张力,b 为一常数。上式对浓度 Cc 微分得? d? ? ? ? =-b ? dc ?T 即:b= 0.03178 N ? m?1 ? mol?1 ? m3 。 所以,当浓度为 0.20 mol? m-3 时, 溶液的表面张力为 γ =γ0- bc = 71.97 × 10-3 -0.03718× 0.20 = 0.06453 N? m-1 10.17 292.15K 时,丁酸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可以表示为 γ =γ0aln(1+ bc) ,式中 γ0 为纯水的表面张力,a 和 b 皆为一常数。 (1)试求该溶液中丁酸的表面吸附量 Г 和浓度 c 的关系; (2)若已知 a=13.1 mN? m-1,b=19.62 dm3? mol-1,试计算当 c=0.20 mol? dm-3 时的 Г 为多少; (3)当丁酸的浓度足够大,达到 bc&&1 时,饱和吸附量 Гm 为多少?设此时表面上丁酸呈单分子层吸附, 计算在液面上每个 丁酸分子所占的截面积为多少? 解: (1)由丁酸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表达式 γ =γ0- aln(1+ bc) 可知ab ? d? ? ? ? =? dc ?T 1 ? bc又由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得:? =c ? d? ? ? RT ? d? ? ? ? ,即有: ? ? =RT ? dc ?T c ? dc ?T所以有: ? =c ab RT 1 ? bc(2)当 c=0.20 mol? dm-3 时,即有0.200 ? 103 0.0131 ? 19.62 ? 10?3 ?= ? 4.298 ? 10?6 mol ? m-2 ?3 3 8.314 ? 292.15 1 ? 19.62 ? 10 ? 0.200 ? 10(3)当 bc&&1 时,即有 ?=c ab a a = ,即? = RT 1 ? bc RT RT此时表面吸附量与浓度无关, 表明溶质在表面的吸附已经达到饱 和,故?? ? ? =a 0.0131 ? ? 5.393 ? 10?6 mol ? m -2 RT 8.314 ? 292.15此时丁酸在表面层的浓度远比没有吸附时大, 已经非常接近 单位表面上丁酸的总物质的量。所以每个丁酸分子的截面积为:am = 1 L? ? = 1 =3.08 ? 10-19 m2 =0.308nm2 -6 6.02 ? 10 ? 5.393 ? 1023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11.1 反应 SO2Cl2(g)→SO2Cl(g)+ Cl2(g)为一级气相 反应, 320 ℃时 k=2.2× 10-5s-1。 问在 320℃加热 90 min SO2Cl( 2 g) 的分解分数为若干?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ln 1 ? kt 1-x即有: ln1 ? 2.2 ? 10?5 ? 90 ? 60 1-xx = 11.20% 11.2 某一级反应 A→B 的半衰期为 10 min。求 1h 后剩余 A 的分数。 解:根据一级反应的特点t1/2 ? ln 2 ln 2 ln 2 ,即有k ? = =6.93 ? 10-2 min -1 k t1/2 10又因为: ln 即有: ln1 ? kt 1-x1 ? 6.93 ? 10-2 ? 1 ? 60 1-x1-x = 1.56% 11.3 某一级反应,反应进行 10 min 后,反应物反应掉 30%。 问反应掉 50%需多少时间? 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ln 1 ? kt 1-x当 t=10min 时: ln 当 x=50%时: ln1 1 1 ? 10k,即有: k = ln = 3.57 ? 10-2 min -1 1-30% 10 1-30%1 ? 3.57 ? 10-2 t,即有:t = 19.4 min 1-50% 11.4 25℃时,酸催化蔗糖转化反应C12 H 22 O11 ? H 2 O ?? 蔗糖 ?C6 H12 O6 + C6 H12 O6? 葡萄糖 ?? 果糖 ?的动力学数据如下 (蔗糖的初始浓度 c0 为 1.0023 mol? dm-3, 时刻 t 的浓度为 c) t/min (c0-c)/ mol? dm-3 0 0 30 60 90 120 1800.6 0.6 0.4676(1 ) 使用作图法证明此反应为一级反应。 求算速率常数及半 衰期; (2)问蔗糖转化 95%需时若干? 解: (1)将上述表格数据转化如下: t/min 0 30 c/ mol? dm-3 1.2 60 0....5347ln( c / c0) 0 -0.9 -0.8 -0.6283 ?c? 对 ln ? ?~t 作图如下 ? c0 ?0.0ln(c/c0)=-0.06ln(c/c0)-0.3-0.6080160t/min ?c? ln ? ? ? ?3.58 ? 10?3 t -0.0036 ? c0 ?则:k = 3.58× 10-3min-1t1/2 ? ln 2 ln 2 = ? 193.6 min k 3.58 ? 10?3(2) t = ln1 1 1 1 = ln = 836.8min k 1-x 3.58 ? 10?3 1-95%11.5 对于一级反应, 使证明转化率达到 87.5%所需时间为转 化率达到 50%所需时间的 3 倍。对于二级反应又应为多少? 解:对于一级反应而言有:ln 1 ? kt 1-x即有:t2 ln ?1 ? x2 ? ln ?1 ? 87.5% ? ? ? ?3 t1 ln ?1 ? x1 ? ln ?1 ? 50% ?x ? kc0 t 1-x对于二级反应而言有:t2 x2 ?1 ? x1 ? 87.5% ? ?1 ? 50% ? ? ?7 即有: ? t1 x1 ?1 ? x2 ? 50% ? ?1 ? 87.5% ?11.6 偶氮甲烷分解反应 CH3NNCH3(g)→ C2H6(g)+ N2(g) 为一级反应。在 287 ℃时,一密闭容器中 CH3NNCH3(g)初始 压力为 21.332 kPa,1000 s 后总压为 22.732 kPa,求 k 及 t1/2。 解:设在 t 时刻 CH3NNCH3(g)的分压为 p,即有:CH3 NNCH( ? C2 H( ? N( 3 g) 6 g) 2 g) p0 p 0 p0 ? p 0 p0 ? p1000 s 后 2p0-p=22.732,即 p = 19.932kPa。对于密闭容器中的气 相反应的组成可用分压表示: p 1 p 1 19.932 ln ? -kt,即有k =- ln ? ln ? 6.79 ? 10?5 s-1 p0 t p0
t1/2 ?ln 2 ln 2 = =1.02 ? 104 s ?5 k 6.79 ? 1011.7 基乙酸在酸性溶液中的分解反应 (NO2)CH2COOH→CH3 NO2(g)+ CO2(g) 为一级反应。25℃,101.3 kPa 下,于不同时间测定放出的 CO2 (g)的体积如下: t/min V/cm3 2.28 4.09 3.92 8.05 5.92 12.02 8.42 16.01 11.92 20.02 17.47 24.02 ∞ 28.94反应不是从 t=0 开始的。求速率常数。 解:设放出的 CO2(g)可看作理想气体,硝基乙酸的初始量 由 t=∞时放出的 CO2(g)算出:n0 ? pV? 101.325 ? 103 ? 28.94 ? 10?6 ? ? 1.1830 ? 10?3 mol RT 8.314 ? 298.15pV RT在时刻 t,硝基乙酸的量为 n ? n0 ? t/min 2.28 3.92 5.92,其列表如下: 8.42 11.92 17.47 ?∞n× 1000/m 1.015 0.853 0.691 0.528 0.364 0.201 1.183 ol 8 9 6 5 6 1 0 ln(n / n0) -0.152 -0.326 -0.536 -0.805 -1.177 -1.771 1 4 0 8 7 0 9 作图 ln (n / n0) ~t, 由于反应不是从 t=0 开始, 用公式 ln (n / n0) =-kt+b 拟合0.0-0.7ln(n/n0)=-0.1066t +0.0924ln(n/n0)-1.4 0714t/min 得到 k=0.1066min-1。 11.8 某 一 级 反 应 A→ 产 物 , 初 始 速 率 为 1× 10-3mol? dm-3? min-1, 1h 后速率为 0.25 mol? dm-3? min-1, 求 k, t1/2 和初始浓度。 解: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ln cA, 0 cA =kt v ? kcA即有: v ? kcA, 0 exp ? -kt ? 那么有: v ? kcA, 0 exp ? -kt ?,即k ? ?v 1 ln 2 t2 ? t1 v1v2 1 1 0.25 ? 10-3 k ?? ln =ln =0.0231min -1 -3 t2 ? t1 v1 60-0 1? 10t1/2 ? ln 2 ln 2 = =30 min k 0.0231cA, 0=v0 1 ? 10?3 = ? 0.0433mol ? dm-3 k 0.023111.9 现在的天然铀矿中 238U/235U=139.0/1。已知 238U 的蜕变 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1.520× 10-10a-1,235U 的蜕变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9.72× 10-10a-1。问在 20 亿年(2× 109a)前,238U/235U 等于多少? (a 是时间单位年的符号。) 解:根据速率常数的单位知 235U 和 238U 的蜕变反应为一级 反应,ln cA, 0 cA =kt ,即cA =cA, 0 exp ? -kt ?则: 235 U ?U238238U0 exp ? ?? ? k238 ? k235 ? t ? ? 235 U0 U 139.0 exp ? ? exp ? ? k238 ? k235 ? t ? ?1.520 ? 9.72? ?10?10 ? 2 ?109 ? ? ? ? ? 1 U238 235238U0 ? 235 U0238 235U0 ? 26.96∶ 1 U0 11.10 某二级反应 A(g)+B(g)→2D(g)在 T、V 恒定的 条件下进行。 两种反应物初始浓度为 cA.0 = cB.0 = 0.2 mol? dm-3 时, 反应的初始速率为? dc ? ? ? ? ? 5 ? 10?2 mol ? dm-3 ? s-1 ,求 ? dt ?t ?0kA 即 kD。解:根据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v ? kcA cB? dc ? ? dc ? ? ? A ? ? ? D ? ? kcA cB ? dt ?t ?0 ? 2dt ?t ?0 k? v0 5 ? 10?2 ? ? 1.25dm3 ? mol-1 ? s-1 cA.0 cB.0 0.2 ? 0.2kA=k = 1.25dm3? mol-1? s-1kD =2k= 2.5dm3? mol-1? s-111.11 某 二级 反应 A+B→C , 两 种 反 应物 初 始浓度 皆 为 1mol? dm-3 时,经 10min 后反应掉 25%,求 k。 解:根据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x 1 x ? kcA, ? 0 t,即k = 1? x cA, 1? x 0tk= x 1 25% = ? =0.0333dm3 ? mol-1 ? min -1 cA, 1 ? x 1 ? 10 1-25% 0t ? 111.12 在 OH-离子的作用下,硝基苯甲酸乙脂的水解反应: NO2C6H4COOC2H5 + H2O → NO2C6H4COOH + C2H5OH 在 15℃ 时 的 动 力 学 数 据 如 下 , 两 反 应 物 的 初 始 浓 度 皆 为 0.05mol? dm-3,计算此二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t/min 脂水解的转化 率% 120 32.95 180 51.75 240 48.8 330 58.05 530 69.0 600 70.35解:根据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 下:x ? kcA, 0t 讲述表格数据处理如 1? x t/min120180240 48.8330 58.05530 69.0600 70.3532.95 51.75拟合求得 k = 0.0814dm3? mol-1? s-1。 11.13 某气相反应 2A(g)→A2(g)为二级反应,在恒温 恒容下的总压 p 数据如下。求 kA。 t/s p/kPa 0 41.330 100 34.397 200 31.197 , 400 27.331 ∞ 20.665解:设在时刻 t,A(g)的分压为2A(g) ? A( g) 2 pA 1 ? p0 ? pA ? 2则:pA ?1 ? p0 ? pA ? = p,即有:pA ? 2 p ? p0 2,因此 200 0..0750t/s (1/p) /kPa-10 0.0242100 0.0364 1 1 ? ? 1.25 ?10?4 t ,即 pA p0k = 1.25× 10-4kPa-1? s-1= 1.25× 10-7Pa-1? s-111.14 溶液反应2? 2? S2O8 ? 2Mo ? CN ?8 ? 2SO4 ? 2Mo ? CN ?8 4? 3?的速率方程为4? ? dc ? Mo CN ? ? 8 ? ? k ?S O 2 ? ? ? Mo CN 4 ? ? ? ? ? ?8 ? ? 2 8 ?? dt在 20℃,若反应开始时只有两反应物,其初始浓度依次为 0.01mol? dm-3, 0.02mol? dm-3, 反应 26 h 后, 测得[ Mo ? CN ?84? ]=0.01562 mol? dm-3,求 k。 解:题给条件下,在时刻 t 有[ Mo ? CN ?84? ]=2[ S2 O82? ],因此4? dc ? Mo ? CN ?8 ? ? ? ? k ? Mo CN 4 ? ? 2 ? ? ?8 ? dt 2?积分得到1 ? Mo ? CN ? ? 8 ? ?4??1 ? Mo ? CN ? ? 8 ?0 ?4??k t 2? ? 2? 1 1 ? k? ? t ? ? Mo ? CN ?4? ? ? Mo ? CN ?4? ? ? 8 ? 8 ?0 ? ? ?? k?2 ? 1 1 ? 3 ?1 ?1 ? ? ? ? 1.0785dm ? mol ? h 26 ? 0. ?11.15 反应 2NOCl(g)→ 2NO(g)+ Cl2(g)在 200℃下 的动力学数据如下: t/s [NOCl]/mol? dm-3 0 0....0121反应开始只有 NOCl,并认为反应能进行到底。求反应级数 n 及 速率常数 k。 解:尝试法(或假设法) ,若此反应为二级,则1 1 1 ? ? kt , 即 ~t 作图呈线性关系。 cA cA, cA 0将上表数据处理如下: t/s (1/[NOCl]) / dm3? mol-1 0 50.000 200 62.893 300 69.444 500 82.645由上图可知此反应为二级反应,且 k = 0.0653 dm3? mol-1? s-1。 11.16 NO 与 H2 进行如下反应: 2NO2(g)+ H2(g)→ N2(g)+ H2O(g) 在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等摩尔比的 NO 与 H2 混合物在不 同初压下的半衰期如下:p0 / kPa50. 0 445. 438. 432. 926. t / min95102?140176224求反应的总级数。 解:在题设条件下, pA, 01 dp p0 ,速率方程可写作 ? ? kp n 2 dt根据半衰期和初始浓度间的关系ln t1/2 ? ?1 ? n ? ln p0 ? ln 2n?1 ? 1 k ? n ? 1?上表处理数据如下: 3.21 89 4.55 39 3.12 24 4.62 50 2.95 49 4.94 16 2.78 50 5.17 05 2.59 90 5.41 161-n= -1.44,即 n = 2.44≈2.5,总反应级数为 2.5 级。 11.17 在 500 ℃及初压为 101.325 kPa 时,某碳氢化合物的 气相分解反应的半衰期为 2 s。 若初压降为 10.133 kPa, 则半衰期 增加为 20 s。求速率常数。 解:根据所给数据,反应的半衰期与初压成反比,该反 应为 2 级反应。 k?1 1 ? ? 4.93 ?10?6 Pa ?1 ? s ?1 t1/ 2 p0 2 ?101.325 ?10311.18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H2(g)+Br2(g)→ 2HBr(g)F 符合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即:v?1 dcHBr n1 n2 n3 ? kcH c c 2 Br2 HBr 2 dt在某温度下,当 c(H2)= c(Br2)= 0.1 mol? dm-3 及 c(HBr)= 2mol? dm-3 时,反应速率为 v,其它浓度的速率如下表示: 实验序号 1 2 3 4 c(H2) 0.1 0.1 0.2 0.1 c(Br2) 0.1 0.4 0.4 0.2 c(HBr) 2 2 2 3 反应速率 v 8v 16v 1.88v求反应的分级数 n1、n2 和 n3。 解:根据速率方程和表格数据即有:1 16v ? 0.2 ? 由数据 3/1 有: ? ,即n1 ? 1 ? ? 0.1 8 v ? ? 2 8v ? 0.4 ? 由数据 2/1 有: ? ? ? ,即n2 ? 1.5 v ? 0.1 ? 2 3 1.88v ? 0.2 ? ? 3 ? 由数据 4/1 有: ? ,因为n1.5 ? 1 ,即n3 ? ?1 ? ? ? ? v ? 0.1 ? ? 2 ?nnnn11.19 某反应 A + B →C 的速率方程为 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cA,0/ mol? dm-3 cB,0/ 1 2 1 0.1 2 0.1dcA n1 n2 ? kcA cB ,测得 dt3 0.14 0.20.10.2 mol? dm-3 t/h cA,t/ mol? dm-3 求 A 和 B 的分级数 n1、n2 及速率常数 k。 解:尝试法,假设为二级反应,则有cA, 1 0 ? cA, 0 -x ? ln ? kt cA, cB, 0 -cB, 0 0 ? cB, 0 -x ?5.15 0.09511.20 0.08500 0.1求出 k 为一常数即 n1+n2= 2,且 k = 9.96dm3? mol-1? h-1 再有数据 1、2、3 求出 n2= 1,则 n1= 1。 所以: n1= 1 9.96dm3? mol-1? h-11 2n2= 1k=11.20 对于 级反应 A→产物,使证明1/2 (1) c1/2 A, 0 ? cA?1 kt 2(2) t1/2?2 k?2 ? 1 c1/2 A, 0?解:(1)根据题意本题的速率方程为? dcA dcA ? k,即有 ? 1/2 =kdt dt cA积分有: ??cc1 A,1 A, 0t 1 d c = k A ?0 dt c1/2 A1/2 2 ? c1/2 A ? cA, 0 ? ? -kt1/2 所以有: c1/2 A, 0 ? cA?1 kt 2 1 2(2)当 t=t1/2 时,cA= cA,0,代入上式得? 1 1/2 ? c1/2 A, 0 ? ? cA, 0? ?2 ?1、 21 ? kt1/2 2所以有: t1/2?2 k?2 ? 1 c1/2 A, 0? 11.21 恒温、恒荣条件下发生某化学反应: 2AB(g)→A2 (g)+ B2(g)。当 AB(g)的初始速率分别为 0.02mol? dm-3 和 0.2 mol? dm-3 时,反应的半衰期分别为 125.5s 和 12.55s。求该反 应的级数 n 及速率常数 kAB。 解: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半衰期与初始浓度成反比,即该反 应为二级。 那么:n=2。 根据二级反应的特点有:t1/2 ? 1 cA, 0k即有: k ?1 1 ? ? 0.3984dm3 ? mol-1 ? s-1 cA, 0.2 ? 12.25 0 t1/211.22 某溶液中反应 A + B →C,开始时反应物 A 与 B 的物 质的量相等,没有产物 C。1 h 后 A 的转化率为 75%,问 2 h 后 A 尚有多少未反应?假设: (1)对 A 为一级,对 B 为零级; (2)对 A、B 皆为 1 级。 解:(1)对 A 为一级,对 B 为零级,则该反应为一级 反应,即有:1 1 1 ? kt,即有k = ln 1-x t 1-x 1 1 1 1 ? 1.386h ?1 1h,x=75%时: k = ln ? ln t 1-x 1 1-75% 1 2h 时: ln ? 1.386 ? 2,1- x ? 6.25% 1-x ln当 t= 当 t=(2)对 A、B 皆为 1 级, ,则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即有:x 1 x ? kcA, ? 0 t,即有k = 1-x cA, 0 t 1-x当 t= 1h,x=75%时: k =x 1 75% 3 = ? = dm3 ? mol-1 ? h -1 cA, cA, cA, 0 t 1-x 0 1-75% 0 ?1 当 t= 2h 时:x 3 6 1 ? ? cA, ,即x ? ,那么1-x ? ? 14.3% 0 ?2 1-x cA, 7 7 011.23 反应 A + 2B →D,的速率方程为 时 k=2 × 10-4dm3? mol-1? s-1。dcA ? kcA cB ,25℃ dt(1)若初始溶度 cA,0 = 0.02 mol? dm-3, cB,0 = 0.04mol? dm-3, 求 t1/2。 (2) 若将反应物 A 与 B 的挥发性固体装入 5dm3 密闭容器 中,已知 25℃时 A 和 B 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10 kPa 和 2 kPa, 问 25℃时 0.5 mol A 转化为产物需多长时间? 解:在(1)的情况下,cA,0 ∶cB,0 = 1∶2,速率方程化为积分得:则t1/2 ? 1 1 =2kt cA cA, 0dcA 2 ? 2kcA dt1 1 ? ? 1.25 ? 105 s ?4 2kcA, 2 ? 2 ? 10 ? 0.02 0在(2)的情况下,假设 A 和 B 的固体足够多,则在反应过 程中气相中 A 和 B 的浓度不变,既反应速率不变,因此v?dcA ?n ?nA ? 2kcA cB ? ? A ,即t ? ? dt tV 2VkcA cB2?n ? RT ? ?nA ?nA ?? ?? A 则: t ? ? VkcA cB 2Vk ? pA / RT ?? pB / RT ? 2VkpA pB?0.5 ? ?8.314 ? 298.15?25 ? 2 ? 10?4 ? 10 ? 2 ? 1.54 ? 108 s 11.24 反应 C2H6(g)→ C2H4(g)+ H2(g)在开始阶段约 为 级反应。910 K 时速率常数为 1.13dm2/3? mol-1/2? s-1,若乙烷促 使压力为(1)13.332 kPa,(2)39.996 kPa,求初始速率v0 ? ? d ? C2 H 6 ? dt3 2。? nRT,即有c ? p RT解:根据 pV 则: ? C2 H 6 ? ?p RT3/2 13.332 ? -5 -3 -1 (1) v0 ? 1.13 ? ? ? ? =8.36 ? 10 mol ? dm ? s? 8.314 ? 910 ?39.996 ? (2) v0 =1.13 ? ? ? ? ? 8.314 ? 910 ?3/2=4.34 ? 10-4 mol ? dm-3 ? s-111.25 65℃时 N2O ( 气相分解的速率常数为 k1=0.292min-1, 5 g) 活化能为=103.3kJ? mol-1,求 80℃时的 k2 及 t1/2。 解: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ln k 2 Ea ? 1 1 ? ? ? ? ? k1 R ? T1 T2 ??E ? 1 1 k2 ? k1 exp ? a ? ? ? R ? T1 T23 ? 所以 k2 ? 0.292exp ?103.3 ? 10 ? ??? ?? ???8.3141 1 ?? -1 ? ?? =1.39 min ? 338.15 353.15 ??ln 2 ln 2 ? ? 0.499 min k 1.39根据反应速率常数的量纲可知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即有t1/2 ?11.26 双光气分解反应 ClCOOCCl3(g)→ 2COCl2(g)为 一级反应。将一定量双光气迅速引入一个 280℃的容器中,751 s 后测得系统的压力为 2.710 kPa;经过长时间反应完了后系统压 力为 4.008 kPa。305℃时重复试验,经 320 s 系统压力为 2.838 kPa;反应完了后系统压力为 3.554 kPa。求活化能。 解:根据反应计量式 p0 = 温度变化 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即有 k ? 1 lntp? 2, pA =2p0 ? p ,设活化能不随pA, 0 pAT=553.15K 时: k1 ? 1 lntpA, 0 pA pA, 0 pA?1 4.008 / 2 ln ? 5.78 ? 10?4 s-1 751 4.008 ? 2.710 1 3.554 / 2 ln ? 2.84 ? 10?3 s-1 320 3.554 ? 2.838T=578.15K 时: k2 ? ln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ln1 t?k2 Ea ? 1 1 ? ? ? k1 R ? T1 T2? RT1T2 k ln 2 ?,即Ea = ?T2 ? T1 ? k1 ?Ea =RT1T2 k 8.314 ? 553.15 ? 578.15 2.84 ? 10?3 ln 2 ? n ? 169.3kJ ? mol-1 ?5 578.15 ? 553.15 5.78 ? 10 ?T2 ? T1 ? k111.27 乙醛(A)蒸气的热分解反应为 CH3CHO(g)→ CH4 (g)+ CO(g) 518 ℃下在一定容积中的压力变化有如下两 组数据: 纯乙醛的初压 pA, 0/kPa 53.329 26.664 100 s 后系统总压 p/kPa 66.661 30.531(1)求反应级数 n,速率常数; (2)若活化能为 190kJ? mol-1,问在什么温度下其速率常数为 518 ℃下的 2 倍: 解:(1)在反应过程中乙醛的压力为 pA =2p0 ? p ,设为 n 级反应, 并令 m = n -1,由于在两组实验中 kt 相同,故有1 1 1 1 = m m m 53.329 ? 2 ? 26.664-30.531? 26.664? 2 ? 53.329-66.661?m 该方程有解(用 MatLab fzero 函数求解) m = 0.972, n= m+1=2,。反应为 2 级。速率常数:1? 1 1 ? 1 ? 1 1 ? -5 -1 -1 k? ? ?= ? ? =6.3 ? 10 kPa ? s t ? pA pA, 100 39.997 53.329 ? ? 0 ?(2)根据 Arrhenius 公式ln k2 Ea ? 1 1 ? ? ? k1 R ? T1 T2 ? 1 1 R k2 ?,即 = - ln T2 T1 Ea k1 ?即:1 1 R k2 1 8.314 = - ln ? ? ln 2 ? 1.234 ? 10?3 K ?1 3 T2 T1 Ea k1 791.15 190.4 ? 10T2 = 810.6K 11.28 恒温、恒压条件下,某一 n 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表 示为:-dcA dp n n ,也可以表示为 - A ? k p pA 。阿仑尼乌斯活化 ? kc cA dt dt? RT 2 d ln k 。若用 kc 计算的活化能记为 dT能的定义为 EaEa,V,用 kp计算的活化能记为 Ea, 是证明理想气体反应的 Ea, p。 p- Ea, V =(1-n) RT。 解: pAV ? nA RT ,即 pA ? cA RTn dpA dc dc ? ? RT A ? k p ? RTcA ? ,即 - =k ? RT ? dt dt dt k n ?1 即有: k p ? RT ? =kc,即ln p == ?1-n ?? ln R ? ln T ? kc则: -An ?1pn cAd ln ? kp / kc ? d ln ? kp / kc ? ? d ln kp d ln kc ? 2 Ea,p ? Ea,V =RT 2 ? ? RT 2 ? =RT dT ? dT dT ? dT Ea,p ? Ea,V = ?1 ? n ? RT 21d ? ln R ? ln T ? dT? ?1 ? n ? RT 2 ?1 ? ?1 ? n ? RT Tk ?? ? ? B ? g ? ? C ? g ? 中,k1 和 k-1 在 25℃时分别为 11.29 反应 A ? g ? ? ? ?? k 0.20s-1 和 3.9477× 10-3(MPa)-1? s-1,在 35 ? C 时二者皆增为 2 倍。 试求: (1)25 ℃时的平衡常数 K ? ; (2)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及时的反应热 Q; (3)若上述反应在 25℃的恒容条件下进行,且 A 的起始压 力为 100kPa。若要使总压力达到 152kPa,问所需要的时间。?1解:(1) K p ?k1 0.2 ? ? 50.66MPa k?1 3.9477 ? 10?350.66 ? 103 K ? ? ? ? 506.6 100 p? pKp(2) E+ =E- =RT1T2 k 8.314 ? 298.15 ? 308.15 ln 2 ? l n 2 ? 52.95kJ ? mol-1 308.15 ? 298.15 ?T2 ? T1 ? k1RT1T2 k 8.314 ? 298.15 ? 308.15 ln -2 ? l n 2 ? 52.95kJ ? mol-1 308.15 ? 298.15 ?T2 ? T1 ? k-1Q = E+ - E-= 0 (3)反应过程中 A(g)的压力为 pA =2p0 ? p ,起始压力为 100kPa。若要使总压力达到 152kPa 时,pA=48kPa。 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有: ln 则: t ? ln1 k pA, 0 pA ? 1 100 ln ? 3.67s 0.2 48 pA, 0 1 p 0 =kt ,即: t ? ln A, pA t pA11.30 在 80 % 的乙醇溶液中,1-氯-1-甲基环庚烷 (1-chloro-1-methylcycloheptane)的水解为一级反应。测得不同温度 t 下列于下表,求活 化能 Ea 和指前因子 A。 t/℃ 0 25 35 45 k/s-11.06× 10-53.19× 10-49.86× 10-42.92× 10-3解:由 Arrhenius 公式, ln k ? ?1 TEa 1 ? ln A ,理数据如下 R T/103K-13.73.33.83.2Ea= 1.09× 103× 8.314=90.6kJ? mol-1 A = exp(28.36)= 2.07 × 10 12s-1 11.31 在气相中,异丙烯基稀丙基醚(A)异构化为稀丙基丙酮(B) 是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 k 于热力学温度 T 的关系为? 122.5kJ ? mol?1 ? k ? 5.4 ?1011 s ?1 exp ? ? ? RT ? ?150℃时, 由 101.325 kPa 的 A 开始, 到 B 的分压达到 40.023 kPa, 需多长时间。 解:在 150℃时,速率常数为? 122.5 ?103 kJ ? mol?1 ? k ? 5.4 ?1011 s ?1 exp ? ? ? 423.15 ? 8.314 ? ? ? 4.075 ?10?4 s?1 t?1 pA, 1 101.325 0 ln ? ln ? 1233.1s k pA 4.075 ?10?4 101.325 ? 40.02310.32 某药物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8938 ? k ? ln ? ?1 ? ? ? ? 20.40 T /K ?h ?(1)在 30℃时,药物第一小时的分解率是多少? (2)若此药物分解 30%时即认为失效,那么药物在 30℃下 保存的有效期为多长时间? (3)欲是有效期延长两年以上,则保存温度不能超过多少 度? 解:在 30℃时,速率常数为 ? k ? ln ? ?1 ? ? ? ? 20.40 ? ? ? 20.4 ? ?9.084 T /K 303.15 ?h ?即:k = 1.135 × 10-4h-1 (1)t =1h 时: ln1 1 ? kt,即 ln ? 1.135 ?10?4 ?1 1? x 1? x则:x = 1.13 × 10-4(0.0113%) (2)当 x = 30%时:t? 1 1 1 1 ln ? ln ? 3.143 ?103 h ?4 k 1 ? x 1.135 ?10 1 ? 30%(3)t =2a=2× 365× 24 = 17520h ,x = 30%时1 1 1 1 k2 ? ln ? ln ? 2.036 ?10?5 h ?1 t 1 ? x 17520 1 ? 30%?10 8938 即有: ln ? 2.036? ? 20.40 ??? 1 h T /K ? ???5?则:T = 286.46K t =286.46 C 273.15 = 13.31℃ 10.33 某一级对行反应 A 式分别为:4605 ?k ? ln ? ?11 ? ? ? ? 9.210 T /K ?s ? ln K ? 4605 ? 9.210 T /K K? k1 k?1k1 ?? ?? ? ? ?? B 的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k ?1且 cA,0 = 0.5 mol? dm-3,cB,0 = 0.05mol? dm-3。试计算: (1)逆反应的活化能; (2)400K 时,反应 10s 时 A、B 的浓度 cA,cB; (3)400K 时,反应达到平衡时的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化学第四版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