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时间?时间的对本质安全的理解是什么?如何理解时间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马列部
|||||||||||
当前位置: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1周至第1周& 共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绪论的讲解,要求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超过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 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2周至第5周& 共1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讲解,要求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1、 在实践中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2、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2、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 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2、 世界的普遍联系 3、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 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的根本方法 1、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 规律及其客观性 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 意识的本质 2、 意识的作用 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的概念及形式;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意识的本质、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互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充实的教学内容中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把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现实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简述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3、结合实际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 5、运用辩证否定观谈谈如何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6、简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o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6周至第8周& 共9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科学的实践概念 2、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认识的能动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从实践到认识 2、 从认识到实践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 1、 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 2、 真理的一元性 3、 真理的发展是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 4、 真理与谬误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1、 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2、 真理及其特性 3、 价值认识及其特点 4、 价值认识的功能及其价值观 5、 价值与真理的辨证统一 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 教学难点: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采用理论阐述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师生互动;通过设问答疑,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简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9周至第10周& 共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科学内涵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原理的意义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 社会形态的内涵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3、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4、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 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2、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 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4、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 从必然与自由、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联系历史事实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简述两种历史观在社会历史发展主体问题上的对立。 6、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7、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结合我国社会上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11周至第14周& 共1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人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 资本主义的萌芽 2、 资本的原始积累 3、 资本主义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商品与货币 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3、资本积累
4、资本循环周转与社会再生产 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6、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和职能 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 教学难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密切联系历史事实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阐述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简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2、简述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4、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5、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6、简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7、论述资本积累、与资本的循环周转。 8、简述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9、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表现。 10、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15周至第16周& 共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利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到垄断 1、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 2、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简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2、简述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的涵义。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6、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 200l年版。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17周至第17周& 共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1、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 2、 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二、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学生讨论;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简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2、如何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3、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 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
&课程教案(章节备课)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18周至第18周& 共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 立足历史规律科学预见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2、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若干特点 3、 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的方向和原则,而不做空想的详尽描绘 4、 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2、 当代资本主义是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跳过社会主义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实践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共产主义实践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互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
1、简述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共产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4、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含参考书、有关资料出处、相关课程网站网址等)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课 后 自 我 总 结 分 析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如何理解时间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时间是先验的.而时间作为一个哲学层面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我建议你参看一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去年或前年毕业的一个叫杨沐的博士的博士论文,是专门研究时间问题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立足点不同而已。如果站在宇宙之外看宇宙,宇宙的时间尺度是不断变化的,这是绝对的变化。如果你站在宇宙之内看宇宙,宇宙的时间尺度是稳定的不断的。这是因为你和被观察的事物都是同样变化的,你根本观察不到它相对你的变化性。
事物的相对性是指有限性、条件性,事物的绝对性是指无限性、客观性。
时间是单向流动的,绝对的。在时空理论中时间作为衡量物质状态的一维,具有相对性,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点。他曾说坐在很快速度的飞船中时间会有变化,被压缩。所以,就像平面坐标系采用xy坐标二维一样,在时空运动中,因速度引起的时间不同也成为确定物体的一维。...
绝对性是指时间的绝对流逝。相对性是指主观概念上时间的不同概念、判定、甚至流逝速度感。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存在先于本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