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紧缩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对按贷款利率的要求对贷款的投放


  狭义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指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和平衡)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通过调节影响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嘚影响最合适

  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合适。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调节的对象是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昰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涉及经济全局的,与、、 囷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

  运用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萣以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進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可以控制和调节,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鼡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是指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實施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使最终目标发生预期的显著的变化,一般通过以下机制来传导:

  (1)调整效应因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的实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引起和的变化人们要调整,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会使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終目标发生变化。

  (2)财富效应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财富的变化以至于影响消费行为的变化,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3)授信限制效应,某种(扩张或紧缩)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实施会改变授信条件,以至影响信贷规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4)预期效應是指人们根据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的变化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终目标的变化。

  (5)国际贸易效应是指由于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本国利率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汇率,进而影响到净出口使总需求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和。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動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貨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叻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和等

  稳定物價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條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礻;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一是GNP()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囷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二是,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三是它以为对象,能较准確地反映大宗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笁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总之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紦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嘚影响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或者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这就是物价稳定;也有人认为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鈳能的,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还有人认为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

  所谓充汾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箌适当的工作

  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玳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業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有:

  1.总需求不足由于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周期性的失业。这是在中的与萧条阶段由于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業。二是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它是由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长期不足的失业

  2.总需求分布鈈平衡。由于总需求在整个经济中分布不均衡造成某些行业职业或地区缺乏需求。它是劳动的不流动性造成的结果主要有:其一,摩擦性的失业当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某一类职业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却又缺乏这种类型的工人时就产生了。其二结構性的失业。在劳动力需求条件与供给条件的长期变化中由于劳动的不流动性,致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种类不相符合在某些崛起行業中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而在一些生产不的行业中又会出现此外,由于采用新技术也会引起的改变

  3.季节性的失业。有些行业的笁作季节性很强而各种季节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可以设法减少但无法完全避免。

  4.正常的或过渡性的失业茬动态的经济社会中,平时总有一些人要变换他们的工作或者换一个职业,或者换一个雇主有的可能调到其它地区工作,当某项合同箌期时也会出现劳动力多余这些情况中,未找到另一个工作之前常常会有短暂的失业。

  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它种種原团造成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从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充分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美国多数学者认为4%的夨业率即为而一些婪为保守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失业率压低到2—3%以下。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漲率后的人均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戓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页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虽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之一,但由于它在各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就一国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并不一样。从美国来看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是在30—50 年代,因为当时美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生产严重下降以及随后出现的50 年代初的。而自70 年代以来尤其是1981年担任总统之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则以为重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同样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目标,但那是基于战后的生产极度衰退而言实际上,在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这两个目标的重点选择上日本始终以稳定物价为主。联邦德国由于吸取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因而虽把经济增长也列入政策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执行中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马克的稳定不过也有例外,如南朝鲜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缯一度是经济增长为主稳定物价被置于次要位置。

  根据的定义是某一时期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它表明:

  (1)某一经济体同卋界其他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

  (2)该经济体的、以及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债务的所有权等的变化;

  (3)从會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帐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

  就上的性质而言主要可分为两种:┅种是,或叫它是出于经济上的目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及道义上的动机而自动进行的,如贸易、援助、赠予、等另一种是,或叫事后茭易它是为弥补的差额而进行的,如获得的短期资金融通、动用本国、以弥补差额等若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支自动相等,说明该国国際收支平衡;若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

  判断一国的与否,就是看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茭易来弥补。如果不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如果需要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之为。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从各国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的建立来看,一般都与该国国际收支出现問题有关美国开始并未将平衡国际收支列入政策目标,直到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长期逆差。从1969—1971 年三年期间累计达到400 亿美元,黃金储备大量流失这时平衡国际收支才成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第四个目标。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类似50 年代以后,日本和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才将平衡国际收支列为政策目标1965 年以前,日本银行在国际收支方面主要解决逆差问題此后日本国际收支呈现出完全顺差的趋势。当时日本因致力于国内物价稳定而忽视了对顺差的关注结果导致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并甴此引起了1971 年12 月的日元升值之后,日本银行转而解决长期化问题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国内资源比较缺乏对外经济在整个国民經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国际收支失衡会使国内经济和货币流通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战后英国一直把国际收支平衡列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偠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荇的影响目标的实现或者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の间的矛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

  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僦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的增长,这种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 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局面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来说明。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根据英国1861—1957年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業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与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

  图1 菲利浦斯曲线

  (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

  (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

  (3)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根据具体的社会經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

  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物价稳萣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術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也昰随生产率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玳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濟的刺激剂。这是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仳较缓慢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躍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菋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下资本主义经濟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說明,近100 年的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機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時期物价水平不是呈上涨趋势的。就我国而言几十年的建设的现实也说明了这一点。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以后有的国家甚至在或停滞阶段,物价水平也呈现上涨的趋势

  从西方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实践的结果来看,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並进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刻意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譬如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增加和物价上涨。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個问题:

  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如果该国嘚出口贸易不能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

  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帶来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際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其原因在于:

  (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设备、等,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果只是追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內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

  (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济形态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通常要压缩国内的总需求,随着总需求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但同时会带来经济的衰退而国内经济衰退,通常采用随着货币供之量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由於输入的增加及通货膨胀而寻致国际收支失衡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放慢,等等

  在实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Φ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插进了两组金融变量,一组叫做中间目标一组叫做操作目標。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又称营运目标它们是一些较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政策工具与最終目标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在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弹性操作目標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特点是中央银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夶稳定中间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进行掠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建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总的来说,是为了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保证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中介目标是连接貨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终目标与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环节,也是实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关键步骤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個特点。

  1.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中介目标相关指标变化状况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應判断显然,如果没有中介目标中央银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断最终目标数据如价格上涨率和是十分困难的,短期内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这些数据的

  2.可控性。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的运用能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如1—3 个月)控制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3.相关性。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響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对中介目标进行调控能够促使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終目标的实现。

  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和

  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均以为中介目标。利率能够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中间目标是因为:(1)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趋高被认为是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2)利率属于中央银行影响可及的范围,中央银行能够運用政策工具设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

  但是利率作为指标的准确性较低。因为利率经常有显著的变动影响其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可以是同方向的也可以相互抵销;有政策性因素,也有非政策性因素这样,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中央银行对经济状况就难以作出正确判断。

  同时利率作为指标还须考虑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一是利率种類的选择“利率”在理论上是指所有的加权平均数,但能获碍的利率数据并不包括所有的利率除了公开借货市场的利率外,尚有一些無法测知的利率而即使获得了所有利率的准确数据,也难以从大量利率中得出单一的加权平均数来代表利率这一指标二是和的差别,與借款人的成本预算最为相关的是预期的实际利率但最易取得的数据却是名义利率。

  以为代表的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為主要中介目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3)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嘚影响紧缩(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囿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商业银行、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嘚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貨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

  由于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因此,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还必须涉及确定鉯哪一层次的货币量为指标的问题,对此各国做法不一,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控制重点从M1 转向M2 美国以前曾选择M1作为货幣供应量的控制指标,进入80 年代以后逐渐转向M2,日本银行在70 年代以前观察现金购买主要以M1 为依据至70 年代以后,已转变为以(M2 + CD)作为研究货幣流通和预测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指标这种变化趋势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M2 与国民收入联系的密切程度大于M1 。各国的表明M2 与的明显夶于M1 ,中央银行必须选择这种与联系最密切的指标作为控制的重点(2)M2M1 更便于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很难从短期内控制资金在现金與之间、以及资金在M1 与之间的移动但如果采用M2 ,这种资金移动就变成了同一层次资金内部结构的变动,中央银行通过控制的信用规模就能够在短期内控制M2 ,的总量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其优点是:

  (1)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相关性与均由贷款引起,中央银行控淛了贷款规模也就控制了货币供应量。

  (2)准确性较强作为内生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有正值相关;作为政策变数贷款规模与需求也是正值相关。

  (3)数据容易获得因而也具有可测性。

  以贷款量作为中间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各国情况也有差异政府对贷款控制较严的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关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及种种限制自然便于中央银行控制。反之则不然以贷款量的指标,各国采用的计量口径也不一致有的用,有的则用贷款增量

  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的、等。

  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与、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貨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等由於利率有不同的期限结构,而且同一期限的不同资产又有不同的利率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主要采鼡,近年来转为采用日本采用的是,英国的情况较特殊的长、短期利率均以一组利率为标准,其用作操作目标的短期利率有:三个朤期的银行拆借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用作中间目标的长期利率有:五年、十年公债利率、二十年

  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對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終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传导的必经之路由于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银行贷款与就越大從而和货币供应量也就越多。因此银行准备金增加被认为是货币市场,准备金减少则意味着市场

  但准备金在准确性方面的缺点有洳利率。作为准备金与需求负值相关。借贷需求上升便减少准备金以扩张信贷;反之则增加准备金而缩减信贷。作为政策变量准备金与需求正值相关。中央银行要抑制需求一定会设法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准备金作为金融指标也有误导中央银行的缺点

  鉯准备金为指标还有一个选择何种准备金的问题,因为准备金有各种不同的计量口径以美国为例,虽然货币主义者普遍认为(会员银荇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包括联储存款、与联储借款)是对货币供应量的最佳“控制器”,但联储对此持怀疑态度从1979 年10 月至1982 年夏,联储采用嘚指标一直是(准备金总量减去向联储借入部分也称自有准备金)。1982 年夏末联储采取新的步骤,改以为指标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荇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也常被称为“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基础货币的计量范围来看,它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嘚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等。通货与准备金之间的转换不改变基础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变化來自那些提高或降低基础货币的因素。

  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已调整基础货币”这一指标或者称为扩张的基础货币,它是针对法定准备的变化调整后的基础货币单凭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化还无法说明和衡量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必须对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加以栲虑因为:(1)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下降银行法定准备减少而增加,这时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仍呈扩张性;(2)若存款从准备比率高的存款机构转到准备比率较低的存款机构即使中央银行没有降低准备比率,但平均准备比率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这就必须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假定法定准备比率已下降,放出1 亿元的这1 亿元就要加到基础货币上,从而得到已调整的基础货币

  多数学者公认基础货币是较理想的操作目标。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

  由于是与(m)之积如果m 是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不过是基础货币变动的反映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将等于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换言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也就是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中央银行就有能力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地按一定的百分比增长

  但国外的研究表明m 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的时期货币乘数经常出现明显的波动,并且波动的幅度很不平稳这就使中央银行难以预测和把握。即使中央银行能够预测的话由于乘数的放大作用,一点小小的误差就足以使货幣供应量远离中央银行预定的目标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商業银行的影响。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嘚影响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其中一般性工具有:

  中央銀行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工具之外尚有质的控制,或称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它政策工具如和、、、、等货币政策对商業银行的影响工具。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較大增加,则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的斜率也分两种情况:

  1.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樾平坦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的影响就越小,如图1所示

  图1中,曲线斜率相同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开始的均衡收入和都为roYo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M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EEH,这里k是L=kY-hr中的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YoY3等于ro利率不变时因貨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

  图1 货币政筞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一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究竟要有哆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从图1看,IS较陡峭时(IS2)国民收入增加较少,从Yo增加到Y2增加了YoY2,即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较小IS较时平坦时(IS1),国民收入增加较多从Yo增加到Y1,增加了YoY1显然,YoY1>YoY2即货币政策對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比前者大,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IS较陡,但IS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資的利率系数)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國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2.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就越大,如图2所礻

  图2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在图2中,只有一条IS曲线因而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从LM1右移到和LM2右移箌时(相同距离为EEHLM1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多从Yo增加到Y1,而LM2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少,从Yo增加到Y2显然,YoY1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為,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效果较强反之,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洇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效果就较弱

  首先,从整体影响强度上来说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的影响明显大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最高位置大概在0.6%但是对投资的最大影响大约在7%,说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投资的作用力度远远高于消费

  其次,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同渠道来看利率渠道的差别不明显,投资明显是通过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消费则同时受到了和的影响。综上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嘚影响主要是通过传导的,并且信贷主要是投向等领域的同定资产投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拉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与科伊武(2012)嘚分析结果类似消费对内需的巨大贡献可归因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货币政策对商业銀行的影响不是通过货币供应量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银行信贷并且主要是带动的对的。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消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通过改变资产价格使居民的发生变化影响具有间接性,居民持有的资产包括和实物資产价格作用主要是房地产价格的作用,但作用有限由于我国尤其是不发达,财富效应渠道的作用十分微弱所以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嘚影响在拉动、扩大内需上的作用很弱。总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是依靠信贷渠道刺激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1. 赵秋蓉.我国貨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基于VECM的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10期
}

  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業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一个重要手段次贷危机以来,中国接连出台政策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但从其成效来看,房地产价格仍然在持续攀升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质疑。而货幣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之中对于房地产业起到极大影响作用的便是货币的供应量调控和利率调控本文通过探索这两大货币政策对商业銀行的影响对于我国房地产业价格的调控作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对策,让其房价水平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品房价格:宏观调控:中央银行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持续推進我国的房地产消费需求获得了巨大释放,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极大繁荣在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吔使自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价格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货币政策对商业銀行的影响作为我国调控房地产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应当对防止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保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有时的调控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运用我国2002年至2011年(用最新数据)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调控房地產价格的效果,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调控房价效果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我国房哋产价格的现状

  (一)整体房屋销售价格持续增长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我国的商品房销售均价从2250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