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哈利波特魔法棒送给你一次魔法,可以变成任何想变成的东西去感受母爱,你想变成——

《三呀摸,四呀摸,还是哈利大波波》 12:15 星期五 晴. 

***想转贴的话尽管转吧,不过人家会不会觉得我是乌姆里奇再世呢,哈哈哈。其实我觉得这不是用什么守旧的眼光也不是用中国教育的标准来衡量霍格沃兹,像特里劳妮、海格、斯内普、宾斯这样的教学方式,无论放到古今中外哪个学校都不是一个好教师吧。分院这回事,更是触犯均衡教育的大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当然了,这是一部小说,童话,作者不是在探讨教育理论也不是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塑造活灵活现富有个性的人物,讲述曲折动人的故事,所以才会有这样脱离现实的学校管理模式吧。


  《哈利波特》在塑造人物方面真的很成功,这一点《暮光之城》就我现在看完的部分来说实在不可比拟。我个人觉得《哈利波特》中的许多配角比主角更加生动更加吸引,反而是救世之星哈利大波波比较地不讨人喜欢。虽说这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人,许多想法和做法理所当然地冲动冒失不成熟,可是很多细节都透出他的自恋,自大,居高临下,虽然挂着善良友爱的大牌牌,但是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行动上,他并不真正爱护他的亲人朋友们,很多时候都在考虑朋友们带给自己的麻烦,视亲人朋友的关爱为累赘,觉得他们笨,啰唆,拖累人……因为全书都是从哈利视角出发的缘故,我甚至觉得罗琳这个人应该也不是一个特别热情的人,骨子里是很冷的,文字中给我的感觉她不是特意地在描述一个少年人的不成熟心理,而是作者本人就认为是理所当然地应该这样想。


  书中令我感动的是另一些人,另一些情感,另一些或大或小的事件。比如说韦斯莱双胞胎的兄弟情,这两个少年从来不说什么动情的话,彼此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互相关照和回护,但是所有的心理和行动都是完全一致的默契,要闯祸一起闯,要遭罪一起遭,所以看到电影里把他俩喝了增龄剂长胡子的一段改编成两人彼此抱怨互相扭打,觉得极度不可容忍。——就这样开朗活泼热情友爱的一对少年,居然到结尾给写死一个,罗琳是真后妈啊,让乔治的后半生要怎么过,怎么过。


  韦斯莱夫人对丈夫和孩子的爱,也很令我动容。一个已经做了妻子和母亲的人更能理解那种血肉相连的牵挂,所以我每次看到韦斯莱夫人对着变成尸体的博格特痛哭都觉得热泪盈眶。最后书中安排由韦斯莱夫人打死了贝拉,我觉得这也是母性战胜非人性的一种象征吧,贝拉是这里头最不具有母性的一个女人了。


  还有阿不福思对他妹妹的爱,全心全意的兄长的疼爱,在她生前守在她身边照顾她,在她死后一生不能释怀,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挂一张妹妹的像……我觉得阿不福思的守护神之所以为山羊,不一定因为他特别喜欢山羊,而是因为幼时的妹妹跟他一起喂山羊的美好回忆吧。


  还有纳西莎对德拉科马尔福的爱,唉,做母亲的人,受不了这个。身为食死徒,纳西莎根本就不理会伏地魔的征服大业,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围绕着她的儿子。为了儿子到处求援,为了儿子去跪求斯内普出手相助,到最后敌我相争的白热化阶段,纳西莎几乎每次出场的视线就不离开她的儿子,她甚至敢于违背伏地魔的命令,在探视哈利是否已经死亡的时候谎称他已经死了,为的是尽快进入城堡去救出儿子。在伏地魔眼皮底下这样捣鬼的人还想活吗?这样的食死徒唯有纳西莎一个,为了孩子,一个女人真是什么都能做。最后一场,伏地魔攻入城堡,唯有纳西莎和卢修斯两个人根本不打仗,也不躲避危险,到处跑着找他们的儿子,战斗结束后,死的死,伤的伤,欢庆胜利的欢庆胜利,谁也不理会的角落里,这一家三口人紧紧抱在一起……


  当然还有小天狼星对哈利和詹姆的爱,这个都不用多说了,貌似已经有文章在探讨小天狼星和詹姆之间的爱情了。但是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小天狼星对哈利,那真是任何一个男孩子都会憧憬的完美无缺的父爱。令我感动的除了他为哈利舍生赴死,为了哈利吃老鼠,还有为了哈利而冒险出现在女贞路和魁地奇球场,“想在去北方前看你一眼”,还有他为哈利买的火弩箭——你知道不知道一个朝思暮想的愿望忽然有人帮你实现时那是什么样的感激和喜悦?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他居然留意到哈利没有办法去霍格莫德村,主动提供了一封家长信,帮助他开启了这扇紧闭的大门,这份细心周到,比为哈利购买火弩箭更加难得一百分。当年我看这一本的时候,前面还只是感动,只是感动,看到这封信,那真是眼泪哗哗地止也止不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利波特魔法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