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玲珑湛王是坏的吗:原来你给我讲的那个故事是真的?求问故事怎么讲的

"幼儿故事视频大全小蝌蚪找妈妈"的糗事
你可能感兴趣:
糗事百科为大家收集了很多的幼儿故事视频大全小蝌蚪找妈妈的糗事,各种关于幼儿故事视频大全小蝌蚪找妈妈的爆笑经历、尴尬时刻和开心视频,想持续关注幼儿故事视频大全小蝌蚪找妈妈的糗事就收藏本页吧.为什么人有讲故事和听故事的需求?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人有讲故事和听故事的需求?
【沈義東的回答(4票)】:
从出生至今,似乎就是不断在听中成长起来的。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们讲童话故事,上小学了一天到晚小燕子飞啊飞(尔康的鼻子还没有今天这么帅),初中了令狐冲先生还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爱东方姑娘,到大学了各种各样的美剧英剧日剧韩剧……
我们总能为自己听到一个好故事而暗暗窃喜,动漫一番又一番地追,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说一天天地跟,医生华生的博客把福尔摩斯的私人侦探事业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总是不满足,找各种各样的故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不知道是哪位很会讲故事的人说过:讲故事,大概是克服恐惧最古老的办法了。(余秋雨)
同学过生日,给她寄了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她读完大受启发,然后隔了一个礼拜,将她以前“十动然拒”(好吧,这个词背后也是一个淡淡忧伤的故事)的男生摁在了自己的石榴裙下。她一直害怕恋爱,怕遇人不淑、世事无常以及蓝色生死恋,犹犹豫豫,爱情来的时候躲躲闪闪,可是在情圣弗洛伦蒂洛·阿里萨先生的感召下,她决定试一试,给自己一个机会。我觉得她是获得一种新的力量的,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导致多巴胺分泌过旺:“不管春风怎样吹,我都要好好爱一回。”
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种共鸣。比如说前些日子看的一部电影《万箭穿心》,我觉得女主角和我妈就很像,尤其是那一句:“你作业写了么?”她没,不会辅导,也只能说这么一句话,表示自己的关心。看完之后,我觉得生活里谁都没有错,珍惜眼前的,对飘渺的未来也不妄自菲薄。
我仿佛和郝思嘉小姐谈了一场很长的恋爱(虽然人家可能看不上我),我喜欢她的果敢,她的小倔强和不妥协;我也仿佛和唐代斯先生一起吃了个饭,谦谦君子就坐在对面,和我说起海上那段峥嵘的岁月。虽然没见过,可是听故事不就为了遇见那些一辈子也不可能见到、体验过的生活么。
别和我说什么要真善美,要坚强,说出一大堆老太婆裹脚布长又臭的理论,说个故事给我不行了。
桂纶镁小姐的三十六个故事听完,爱上了送肥皂的男人;《云图》里,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每一个主角都从前一个故事里得到启示,自由平等博爱的星火得以传承。
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眼泪,然后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独,前方的路,也不再那么黑暗。
【陈柏龄的回答(15票)】: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先放一下,来看看之前人们对于「艺术起源」的五种假说。
1.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的本性,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有模仿的冲动。这是关于艺术起源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代表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做游戏的本能。这是由康德最先提出来的,后经席勒和斯宾塞大力发展。其认为人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和精神的束缚常得不到自由,因此人们总想利用剩余的精力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这就是游戏。人这种做游戏的本能,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
3.巫术说。认为原始人的一切艺术活动都是原始宗教巫术的表现,艺术起源于宗教仪式或者魔法仪式。建立在对原始宗教学习研究的结果上。弗雷泽是这个假说的主要代表。
4.劳动说。其认为艺术是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跟劳动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代表人物为普列汉诺夫和毕歇尔。比如现在被普遍认为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是当时人民劳动中的口号。
5.表现说。认为表现情感和人的心理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那么投射到「讲故事」这个行为中,大概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模仿说。「讲故事」是由于人会对于过去的某些事情的记录与模仿,这是出于人的本能。
2.游戏说。「讲故事」是由于人受到现实环境的束缚,试图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讲故事」者有自由创造的权力,「讲故事」者通过这种自由创造释放了现实的压力。
3.巫术说。应该没有牵涉到。
4.劳动说。应该没有牵涉到。
5.表现说。「讲故事」的人通过「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与心理。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从「讲故事」的人的角度来讲的,还有「听故事」的人的角度就待其他人补充了。
【陈甫鸼的回答(16票)】:
艺术派历史派的都发表完意见了,轮到我们死理性派上了。
想象是一种理由,传承也是另一个理由。但是我认为都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东西。 的答案给讲故事的动机很详细地分了很多类。但也提到一些部分没有涉及。事实上,我并不是很认同
的说法。基本的一个原因是:我认为把「讲故事」这个动作归类为艺术多少有些勉强(故事本身属于艺术,这倒是没有疑问)。所以我把自己的理解列在这里:
如果从听故事的人的角度看,前面有朋友已经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有朋友说,是因为小孩子有模仿的本能。但这个理论解决不了问题:听故事是几乎纯粹的大脑活动,没有身体上的行为,这和小猫用玩闹的方式学习捕猎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与其在「模仿」上绕圈子,不如在听故事对大脑的作用上下功夫。
听故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刺激。LifeHacker 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次研究(引用见参考),在听故事(或者读书,原理类似)的情况下,人类大脑的活动状况与实际经历时的活动状态相似。换言之,听故事是对人类大脑的全面体操。小孩子爱听故事,正是大脑活跃发育阶段的自然反应。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讲故事才被认为是对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听故事或读书,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那么,如果从讲故事的人的角度看,讲故事又意味着什么?这个就复杂了。因为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要说生理因素,LifeHacker 那篇科普文章实际上也给出了一个粗略的解释:讲故事的时候,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大脑活动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步。然而,同步的需求并不是进化要求必须的(大脑发育的本能则是必须),所以这个解释说服不了人,所以还是得回到心理上来。
如果说讲故事的动机,那么一般无非三种:客观的记录,试图影响他人,倾诉的欲望。第一种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不再必要,在此不讨论;而第二种和第三种,事实上都出于同一目的:获取认同
试图影响他人是讲故事的一种常见目的。有时候甚至可以比直白地说教更有效。为什么?一方面是前面说的,说故事有助于双方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同步,这本身就便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讲故事自有比直白地宣讲更大的好处:它不是生硬地把道理推送给听故事的人,而是让听故事的人有机会自己去发掘,而在交流同步的情况下,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
有人可能会质问:单纯倾诉也是获取认同么?我要说,是的。即使是看似单纯地在酒吧里找一个陌生人说一个故事,也不是毫无目的。——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当你们讲故事时,如果听者能够认真地听下去,哪怕从头到尾不发一言,你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好受一些?相反地,如果听者一部漫不经心的样子,玩手机打瞌睡,你也会觉得失去讲述的欲望。是的,愿意倾听本身就意味着认同。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虚构和真实的故事是不是很重要?如果站在倾诉的角度,我认为并不重要。在这个问题上,莫言先生的那篇演讲,《讲故事的人》,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尽管我必须承认,目前我的欣赏水平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作品):
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作品。
写故事如此,讲故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剔除了纯粹的记录传承之后,很少有什么故事能做到 100% 无虚构。但只要能真实反映人的所思所想,那么虚构不虚构就已经不再重要。
参考:LifeHacker 的文章:Buffer 的文章:
莫言先生的《讲故事的人》全文:
【罗林的回答(21票)】:
谢谢邀请!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说起了一个童年的故事。硝烟弥漫的文革中间,远离大人们血雨腥风的派系斗争,孩子们也玩起了打打杀杀的革命游戏。平常的一天里,突如其来的停电,打断了亢奋的游戏。黑漆漆的深夜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情不见了,不知何处的恐惧笼罩在孩子心头。这个时候,一个文静的大孩子开始讲起了故事。故事里,有福尔摩斯式的惊险破案,有凡尔纳式的奇妙探险,有雨果式的感伤离合。听得入神的孩子,也忘却了冷酷的革命。
刘小枫借助这个故事里的故事,其实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故事和伦理,一个基于生活中无限可能的假想实验,一个在不同条件下拷问自我的生命历程。正如他在《沉重的肉身》中说,“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若有若无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无常抹去的自我。”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故事。每一天,我们都会开启一个新故事。这个故事源于我们内心的愿望。也许,现实的变化无常,让我们的愿望受挫。生活中的过大压力,构成困住我们的老故事。困住的故事中,积累了压抑的情感。而一个新的故事,也许仅仅只有一段对话,或者仅仅涉及一个人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僵硬的内心柔软。沉浸在故事中我们,可以释放压抑的情感,学习应对困境的技巧。这就是故事神奇的力量,帮助每一个内心迷茫的人们,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想象,打开他们的心扉和探索。
台湾的叙事治疗师周志建讲述了一个解决生命困境的故事。一名心理咨询师总忙着工作,和家里的孩子们日渐疏远。他意识到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又不愿放弃自己钟爱的工作。他决定从两难选择中杀出来。他和孩子主动说,不管爸爸在什么地方出差,每晚8点爸爸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很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故事。每一天晚上,他都从孩子的故事中发现很多。孩子的体育活动,孩子的朋友交往,他都了如指掌。尽管他继续为工作奋斗,通过倾听这些故事,他和孩子的心,从疏远变得贴近。
故事激发着我们生命的激情,拓展着我们生命的可能。在创作故事时,剧作家会应用树状图。故事里的人物的每一次选择,都会被画成一个分叉的树枝。每一次离题和转向,都意味着生命的波澜。而生命的波澜背后,都涌现出情感新的动荡。故事里不能不拥有情感,因为情感证明着自我真实的存在。一种超越抽象和理性,基于形象和本能的状态。对本能的深入挖掘,可以深入到个体最原初的动机。精神分析就是不断剥开表层的过程,去发现最为真实和原始的力量。
这一点看,精神分析就是更为深入的故事探索:挖掘我们的愿望和动机,理解我们的挫折和情感,发现我们的整合的力量。读过张培超关于叙事精神分析的论述。他提到,如果把生命看成一颗孕育鲜花和果实的树,那么故事就是促进我们生命的诗意和升华。鲜花就是我们情感迈向诗意时的绽放,果实就是我们愿望步入理性中的沉淀。故事是个体固定而持久的仪式,一遍遍讨论与重现,吸取教益和力量。生命的本质在于永生,而故事比个体存在着更久。因为它代表个体探索和成长的精华,成为生命孕育和绽放的源泉。
欢迎喜欢的朋友点赞:)
【沈義東的回答(5票)】:
这个问题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XD。想起了N年前看过一篇易中天写的文章(有兴趣的请戳)他说“讲故事,大概是人类克服恐惧最古老的办法了。” 不知道他的这个说法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是考证得来的。
我小时候一哭闹,妈妈就会给我讲故事,然后我就安静下来了,完全被吸引了。我相信大部分小孩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觉得听/讲故事可能是一种很贴近人类天性的活动。
讲故事可以娱乐。故事的情节和前因后果大概很能满足人的好奇心。讲故事简直是居家旅行必备,没啥时间地点限制。停电熄灯,黑灯瞎火的时候讲故事尤其是鬼故事是很美好的XD
讲故事能够成为一种手段。故事是一种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受众广泛,各种年龄,各种性别,各种职业,各种社会地位的人都爱听故事,就算大字不识,没啥文化基础也一丁点儿不影响对故事的兴趣。所以故事能作为一种很好的宣传载体。比如,玄而又玄的宗教宗旨可以在宗教故事里体现,深入浅出。
如果没人听故事,估计人类就不会讲故事了 o(╯□╰)o
【游侠D的回答(2票)】:
最近正好在写篇关于故事的文章,所以查过点资料。感觉人类对故事的需求很可能是在演化中被逐渐强化的,就跟我们喜欢甜食的原因一样。简单说,人类对故事有需求,因为人类就是那样的生物。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智人在演化中偶然获得的讲故事(即描述虚构事物)的能力,是他们称霸世界的关键——只能描述事实的语言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多只能将部落维持在一百五十人的规模,然而故事(包括传说、神话、宗教)可以将更多的人集合在同一背景下,继而完成规模更大的活动。“‘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甚至连现代所谓的国家其实也是一种想象。这样的虚构的故事——‘画饼’,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正因如此,才会是智人统治世界,蚂蚁只能吃我们的剩饭,而黑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
我们已无从考证当时在那棵演化之树的分叉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凭借科学我们至少能知道,人类大脑的确会对故事做出特殊反应。这个部分
在他的答案里已经提到了。《The Science of Storytelling》这篇文章里列举了一些大脑对故事敏感的表现,给出的原因是“Evolution has wired our brains for storytelling”。另有一篇从认知实验入手的文章(),同样提到了故事在我们头脑中的“特权”——相比其它文字体裁,故事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且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对故事的需求和体验虚构的能力通过正向反馈被不断强化。如今故事已然与人类密不可分,它是现实世界在我们脑海中的投射和重构。当我们研究思维时,会发现它本身就充满了叙事色彩。如果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一种隐约的“内在独白”()始终存于脑海,任何日常琐事——无论是买东西还是闲聊——都以这种方式被编织进已有的个人体验中(这并不奇怪,鉴于大多数人总是借助语言来思考。我不确定这种描述是否适用于图像思维者,但想必他们也有自己的内在独白)。并且,我们总是本能地想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人生找出某种意义,就像我们在阅读故事时会期待它最终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启示。一个情节与内在逻辑严丝合缝、并给出明确意义的故事会让人感觉充实而有收获,而《等待戈多》读起来则会让人郁郁寡欢,正如麦基所说,“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的需求。”
可以说,这一作用是双向的:讲故事的能力让我们成为人,故事又反过来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认知,使我们对故事更加熟悉和喜爱。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故事,究其原初,其实是种文化的传承。让听故事的人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人类,应该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会思考自己为何而存在的生物吧。
【魚生臣的回答(0票)】:
故事,能让人代入一种不同的生活,从而抵消内心对「只能活一次」的「孤独感和遗憾」,也满足了从孩童时代保留下的好奇心。
【李伟的回答(0票)】:
1人是社会性动物
2讲故事:分享与自我价值实现 类似现在名人发微博
听故事:求知与溶入社会 类似现在粉丝看名人微博 发评论
名人与粉丝的例子可能不是很恰当 说到底 人有交流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
【门门的回答(5票)】:
减少当事人的参与感,“这或许不是一个事实,这只是一个故事”。然后大家就以局外人的身份开始参与,然后慢慢的各种隐喻和铺垫,慢慢地代入,最后发现自己和故事中的相同点,引起了共鸣,——“原来这货就是我啊!”
跟温水煮青蛙类似的道理,故事是诱导你接受一个理念或其他oooxxx的温柔之剑,看似没那么锋利,不过依然能深入人心。
【邓白白的回答(2票)】:
因为生活有时就是那么无聊
或者 生活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世界里
套用德昌同志的话来说 故事可以延长俺们的生命
【王霄池的回答(1票)】:
想知道这种东西的答案,最好是去看论文。好像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和人类学家比较喜欢探讨这类问题。
我所讲的都是错的,以下
要想知道大家为何讲故事,就得先讲讲语言的由来。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高中教科书上的说法。(按照官方教科书的说法)最初人类是没有语言的,后来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明了语言。
语言的发明是很自然的事情,劳动只是语言的应用场景之一。人类是群体生活的,那么在打猎或者采集的过程中,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来预警或者表达发现(猎物或者野果)的欣喜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求爱的过程中,发出声音似乎也比闷头展示肌肉更有优势(原始人有肌肉吗,呵呵)。战争是极端复杂的事情,变数也很大,实时的交流就很重要了。这都促使人类不断发展自己的发声和辨音的能力。当发声方式到了一定的复杂程度的时候,语言就产生了。
实际上,动物也有类似的“语言”,比如很多鸟类都会鸣叫示警。猫叫春时的叫声明显不同于平时。而很多养狗的人可以通过狗的叫声分辨狗的情绪(狗的发声语已经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
我们可以发现,语言起源于实际用途,不管其用途是打猎也好,求爱也罢,总之有一个用途。人类智力的升高,是为了应付大自然残酷的环境。语言复杂性的提高也是为了生存。总之,忽然有一天,语言的复杂性可以承载情节了,这个时候,故事产生了。
第一个故事,或许只是一个人发烧说胡话时的产物,或者做梦,甚至也许第一个故事的作者是个精神病,不能分辨现实和虚构。但总之,在真实当中加入了一点点虚构之后,第一个故事产生了。
有人认为故事一旦开端,那么传承下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不然。如果别人不能继续讲述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寿命将和它的发明者一样长。故事要想传承下去,就需要打动别人,不仅如此,还需要被打动的人讲给别人听。
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象征主义的,达达主义的,但传承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比如英雄史诗,创世神话,和各种各样的奇闻异事。
被打动的人将故事传承下去,打动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传承。这么说来,故事像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上的寄生虫。其实不然,故事也是有其实在意义的,它们大多数是有用的。
故事和游戏都会很能吸引小孩子(机制还不清楚),所以,寓教于乐也就是寓教于故事。我们观念中很多东西都是由童年时期听来的故事构成的。说句夸张点的大话: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就是因为童年时的故事。孩子有模仿的本能,他们不仅模仿周围成人的世界,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行为。现在小孩子看动画片也经常模仿其中的行为(天马流星拳)。
故事让小孩子习得一些技能,比如打猎、逃命等等。小孩子不仅在故事中得到了“硬”技能。还能得到一些是非对错,道德观念。庄子和佛陀都说是非皆是幻象。但小孩子绝不会这么认为,不经过是非心,决不能理解逻辑,理解相对。
故事的传承在远古时代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在古老的时代,一个个的部落在大地上星罗棋布。部落之间或许会有战争,或许会有融合。
如果部落之间的人员随意流通,也就不会称其为部落了。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的时候,故事,也就成了大家的信仰。人类产生祖先崇拜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人类最初的故事就是祖先的故事。故事可以凝聚人心,也是一个个部落的“商标”。或许有过没有故事的部落,不过,那和没有文化的族群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知道了原始人和小孩子的故事,但问题还没有结束:为什么我们成年人还在继续讲故事?
现在的故事以别的面目出现,形式多样,有电影,有小说,还有听评书的,听相声的。连知乎上都有讲故事、得高票的传统。
在自然的长河中,能流传下来的东西,自有其道理。
故事能改变别人的想法,因此被某些人或者组织利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这种故事。比如新旧约,佛本生,以及小学课本。当然,工具本身本无对错,故事可以被传销组织讲述,也可以用来劝人向善。凝聚人心、形成风俗。做为人类本身而言,许多事情其实是无可无不可的。比如女子的性开放程度,或者集体主义的程度。故事的作用就在于维持一地之风俗。当然,风俗得以维持,不止故事在起作用,但故事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故事未必有人刻意为之,但这些故事神奇般的流传了下来。听故事和讲故事本身都会带来一种快感。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快感,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李驰翔的回答(1票)】:
简单的说,是因为有解释的需要。1,通过讲故事来让赋予行为以含义,从而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2,讲故事可以让人脱离自身的处境,用更全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3,...为了有趣。
【林新一的回答(1票)】:
在知乎一搜索,看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看电影和小说之类,话说他们在问之前都是不先搜一下问题的吗,唉。
大家的答案都挺好, 特别是
,但大家好像都是从科学角度来研究问题,是不是感觉研究来研究去,都研究不太对味吗?
大家其实有没有想过,故事应该来由故事来解释,或许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也说不定。
我来讲一个原创的科幻故事吧。
你们大概已经看了很多故事,无论小说,电影,电视,抑或话剧,有没有想过,这些故事的最起点在哪里?这些故事最初的地方,所有故事发生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我们假定,所有故事发生之前,都有同一个初世界,我把这个世界命名为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万事万物绝对地静止,在那里,住着一个全能的神,按照钢之练金术师的台词,那就是“我是被你们称为世界的存在,或曰宇宙,或曰神,亦是真理,可为全,亦可为一,而我,也是你。”
神大概长成这般模样。
在这个绝对静止的原世界里,神一个人孤零零地存在亿万年,或许更久,他拥有全宇宙的真理,想要拥有什么,就能转瞬得到一切。他知道世间上的所有美好,痛苦,哀伤与幸福,他独自终老,却又转瞬年轻,他跟自己谈恋爱,跟自己聊天,跟自己玩。这一切都是如此地无趣。
有一天,他厌烦了,因为他知道,拥有超能力的他,并不能让他走得更远,而是让自己的牢笼显得更加狭小。再者,这些真理得来太容易了,太容易就不会珍惜,太合易就易生厌倦,翻着宇宙图书馆里的书籍,有快乐无法共享,有哀伤无法依靠,每当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能瞬间得来,而有些东西是需要经历过万千障碍才能体会出这份经历的艰辛,才能深知这份感情的弥足珍贵,没有跌倒,没有伤痕,没有眼泪,瞬间得来的东西,又有何意义呢?
他开始厌倦了。
于是,他苦苦思索着,为何他已经拥有了一切,还是这么不开心,他想啊想,想啊想,这才发现,原来看样子他拥有了一切,其实他什么都没有拥有过。
他没有拥有恋爱,没有友情与亲情,他有所有感情的百科全书,深知每一条词条的含义与运用方法,但知道又如何呢,他又没有经历过。于是他醒悟过来,没有经历过的理论,根本一文不值!只有经验,也唯有经验,才能真正让他拥有这一切的美好,而不是面对整个空荡荡的宇宙图书馆徒然哀伤。
于是,他把真理之门开启,让绝对静止的世界开始流动,于是,宇宙大爆炸了。
在那里,他静待着宇宙的发生,由于他掌控着宇宙的时间,鼠标掐着宇宙的进度条,于是对于他来说,亿万年屁大的时间都没有,直到他在浩荡的宇宙中漫漫寻找着,找到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他欣喜地发现,那里长着生物!
他静静地等待着,他怕进度条拉得太快,导致地球的毁灭,他等着微生物的产生,草屐虫的兴起,恐龙的灭绝,每一个生物的产生都让他欣喜万分,每一个生物的灭绝都让他悲伤不已。直到第一个人类站在大地上,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开始交流时,神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开始下入人间,从每一个阴道中脱离出来,哇哇坠地,在这里,他抹掉了之前在原世界的所有记忆,他忘记一切的真理,因为他想要拥有一切真理。他兴致勃勃地看着抱在他们怀里的母亲,这一刻起,他第一次体会到母爱的感觉,他感动得哭了。
“妈妈。”他哭喊道。
随着他渐渐长大,他交了朋友,却又遭到朋友的背叛,他交了恋人,又遭到遗弃,他品尝着每一滴感情的酸甜苦辣,体会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他深知,这一次真的做对了!
然而,当他苍老之后,躺在病塌之时,看着自己年迈的双手,哆嗦地举起一杯水,才发现他犯下一个最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的寿命太短了。他就算活得再长,也只有区区一百年寿命,而真理之库是多么的浩瀚无边,单单是爱情,就有数以万种的不同。他还未足够品尝到人世间的所有美好,他还没见到这个世界的所有景物,如果就此白白死去的话,太不甘心了。
他流泪了,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初为何如此地白痴,怎么只把寿命设为一百岁呢,如果长一点就好了吗?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他是神,也是人,你是我,我也是他,他即是全,也是一。也就是说,他把寿命设为一百岁,是因为他把自己分身数亿人,能量不够了,如果把所有人都设为寿命无边,那所有人即是神,所有人都能拥有一切,所有人都能体验到所有真理,那么,他们会变得跟神一样,对感情麻木,对美好麻木起来,而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尝尽人世间的美好,体会到所有感情的弥足珍贵呢?
神躺在病榻上冥思苦想,用他生命的最后几小时,希望能想出一个答案来。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既然自己即是全,又是一,那么,所有人即是他本人,他本人就是所有人,那么,如果把所有人一生所拥有的故事写下来,让他独自分享这些故事,那么,不就能在短暂的时间里,体会到人世间所有的美好吗?
想到这里,他笑了,事不疑迟,他把自己的遗言传给他的孙子,让他把自己所经历过的人生写成故事,传递开来。
于是,人们开始有了故事,刚开始时,是在山底洞穴里,后来,渐渐变成古希腊里的说书,云游诗人传唱着巴格达的事迹,故事家成了人群中最受欢迎的人,人们涌向前去,聚精会神倾听着那些远离自己现实的故事,只是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人生里,拥有更多的人生。
渐渐地,随着传播的发达,更多的故事从民间流传下来,人们在龟甲上,竹简上,青筒器上,或是纸上,传唱着他们的故事,然后,渐渐演变成戏剧,京剧,黑白电影,彩色电影等,尽管是以不同的形式,但故事的本质一直未变。
人们像一只只初听声音的婴儿般,只要一听到故事,就会像着了魔般凑过去,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听着这些遥远的故事,然后吮吸着这些故事所带来的营养。因为,每一个人从诞生之初,就已经抛弃掉在原世界的所有真理,他们就像一个个千疮百孔的灵魂,四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灵魂碎片,而在每一个故事之中,都隐藏着一枚璀璨夺目的灵魂碎片,它透过在故事中主人公对人生的模拟,从开头走向故事的结尾,让人们从故事中找到那一枚属于自己的灵魂碎片,镶嵌进自己的灵魂之中,然后心满意足地从电影院中走出来,直到在人生的结尾,他们倾听了所有的故事,在老之将至时,他们原先那个千疮百孔的灵魂镶钳进所有的灵魂碎片,变得日益充实起来,从那时起,他才会感到不枉此生。
故事,是一个人生经历的模拟,告诉人们他在这段经历得了什么,而这个什么,就是灵魂碎片,也就是人生的某种隐喻,它可以是亲情的美好,也可以是爱情的珍贵,它可以是对妻子的羁绊,也可以是对去世女儿的留恋,这些人生隐喻以故事的形态把灵魂碎片镶钳进去,让人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吸收到这些灵魂碎片的美好。
因此,电影院,其实就是一个能容纳上百人的灵魂诊所,帮助那些对生活无望,灵魂苍白的人们付以生活的希望,人们分享着故事,残疾人会在电影里享受到人们的尊重,受歧视者会在故事里听到那声久违的抱歉,看过《肖申克救赎》的罪犯,会在出狱的那一天,看到人世间的苍桑变化不再迷茫,而是心里充满希望地走下余生,因为他知道有人在电影里经过了相同的人生,那个人迷茫过,失败过,也成功过,而他知道了当初那个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所有选择,他心里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那一步,他将要怎么走下去。
尽管人世间的美好太过浩翰无边,但挖掘故事就像挖掘地里的化石,在浅层的故事已经被大多数人挖掘掉了,人们于是开始不满,觉得故事听多了,就有点重复的泛味,他们不再想听到邻里邻居的家长里短,他们想听到不一样的故事,一个能够让他们的灵魂得到洗礼的故事。
于是,故事家就这样产生了。
有天赋的故事家们,被赋予了能够挖掘人生最深处的故事的能力,他们走访天下,看遍人世间的书籍,找到那一枚枚珍贵的灵魂的碎片,倾听到数不尽的故事情节,然后,他们把这些情节编排成一个个好看的故事,在电影院播给大家看。为了奖赏那些有天赋的故事家们,人们开始设立故事的奖项,比如奥斯卡戛那,就是为了奖赏那些把一生奉献给故事,并且把好故事传播给大众的故事家们,感谢他们,给全世界的灵魂们,镶钳进那一枚珍贵的碎片,让他们的灵魂不再千疮百孔,而是日益充实起来。
我记得知乎里,还有一道题是问为什么人们知道故事的结尾,还会一遍遍地重温呢?在这里也一并答了吧。因为故事尽管做到人生的百分百模拟,主人公也跟平时的人们一样,经历过苦痛,挫折,千辛万苦得到他最想要的东西,但在电影院里的人们,得到最多的其实只有那份真理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知道,真理,必须有百分之百的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拥有真理。
于是,尽管人们看完电影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但是,第二天醒来,当他们回忆故事时,才发现,故事情节在慢慢消逝,那份带给内心的感动也在慢慢稀释,他们打开灵魂一看时,才发现,那一枚刚刚镶钳进身体的灵魂碎片,正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了。
于是,他们开始恐慌了,他们开始储存故事,在电脑里放进他们受过感动的电影,在书架上放满了文学书籍,只要生活疲惫了,被现实压得低下头颅时,当他们忘记那一份对美好的感动时,他们知道,是他们镶钳进去的灵魂碎片褪色了,于是,他们开始恐慌地重温放在电脑里的电影,打开放在书架上的小说,重温那个故事昔日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动,让早已褪色的灵魂碎片填满原有的颜色,然后合上最后一页,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故事的传播过程,其实是人们从人走向神的过程。而这个神,将是重新拥有一切真理,所有经过人生考验的真理,他们日复一日地传播着故事,一代代地传承着故事,打磨着故事,只为了,能有一天,成为神的一天。
【周赟的回答(0票)】:
为了解释自己~
【凤仙的回答(0票)】:
为了追求伟大
讲故事的动机不仅仅是分享
深层次里可能是给你讲一个“我知道但你所不知道的事”。
【junfengz的回答(0票)】:
imagination, is what distinguish human from animals.
【凌云鹿的回答(0票)】: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嘴巴、眼睛、耳朵、鼻子和大脑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围绕眼睛、嘴巴、鼻子和耳朵在争论谁更重要。
耳朵:我对主人的用处最大,没有我主人能够听得见世界各种奇妙的“声音”吗?
嘴巴:去你的,我的作用更大好不?没有我主人怎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怎能尝遍天下美食?
眼睛:……;鼻子:……;
最后大脑说话了:你们对主人的用处都很大。如果缺少一个,都会给主人带来极大不便。
馆藏&6793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湛王结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