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大吐槽大会第二季直播:我觉得腾讯NBA直播的运营差在哪儿

2亿买NBA直播权?腾讯体育:无此事但内部讨论过_网易新闻
2亿买NBA直播权?腾讯体育:无此事但内部讨论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2亿买NBA直播权?腾讯体育:无此事但内部讨论过)
每经实习记者 陈耀霖8月24日晚,业内传出消息称,去年尝到NBA版权甜头的腾讯体育近日再次出手,斥资超2亿元拿下了NBA未来4个赛季的LP(LeaguePass,中文译文“联盟通行证”)版权。8月25日,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并无此事,“版权的相关内容,腾讯内部都还在商议。但就目前来说,斥资2亿元买下LP版权的消息并不属实。”他也承认,对于NBA的LP版权,腾讯体育内部确实有所讨论,不过目前一切都还不确定。实际上,腾讯近年在体育板块,尤其是篮球领域频频布局:去年拿下了NBA独家新媒体版权后,今年又与国际篮联(FIBA)签下了9年合作长约。业内分析称,意图打通篮球全产业链的腾讯,未来还可能参与CBA的竞价。“内部有过讨论,还未定”体育行业媒体24日晚报道称,腾讯体育近日跟NBA确定了为期4年的LeaguePass的版权,跟去年夏天签订的5年新媒体版权的重合到了一起。腾讯为此付出的代价超过2亿元,平均每年超过5000万元。据了解,LP是一种包含有NBA几乎所有常规赛比赛的流媒体订阅服务。NBA目前有30支球队,每支球队常规赛打82场,总计有1230场常规赛。如果签约完成,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腾讯体育将拥有NBA每个赛季常规赛全部1230场次比赛的新媒体转播权。对于这一传言,赵国臣进行了否认,称公司已注意到相关媒体的报道,并要求其对内容作出整改。但他亦透露,针对NBA的LP版权,公司内部有过讨论,“不过一切都还不能确定,也暂不对外宣布任何消息。”实际上,在2015年初腾讯体育斥资约5亿美元,从新浪手中夺过了NBA在中国网络独家直播权。根据与NBA的5年合同,腾讯付出了每年近1亿美元的版权成本,而该价格也是新浪过去三年和NBA签约的5倍。拿到版权后,腾讯体育也顺势推出了自己的付费转播体系,分别设计了1个月30元、3个月88元和12个月298元三种方案。腾讯方面曾称,付费用户可享受到独家比赛、蓝光画质等会员专属内容。业内分析认为,严格意义上讲,腾讯体育当时只是获得了600场比赛的转播权,另一多半的比赛只能算是视频点播权益。而且,当时NBA互联网电视(OTT)的版权还在百视通TV。因此,腾讯拿到的版权也不能算是完全独家。打造篮球领域全产业链此次腾讯体育被曝买LP版权,业内有分析认为,是其对手中NBA赛事版权的进一步利用,并可能借此来推出新NBA付费产品。在体育板块,腾讯近年在篮球领域动作颇多。继去年拿下NBA新媒体版权后,今年5月,腾讯又宣布与国际篮联合作,签署一项从2017年到2025年为期9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协议,包括世界杯、洲际杯、奥运预选赛与青年锦标赛等赛事,以后都会在腾讯的平台上播出。当时有消息称,此次合作的交易价格或达到2亿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5亿元)。除了将在PC、移动端、OTT等新媒体渠道直播国际篮联赛事外,腾讯体育还将承建、运营FIBA中文官网。业内人士分析称,腾讯此举似乎是有意把自己打造为一个多元的篮球社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相比阿里、万达、乐视等巨头,腾讯布局体育领域的战略似乎更加专注,主要都集中在篮球上。更重要的是,NBA在合同中还曾授权腾讯开发篮球方面的互动游戏,其推出了《腾讯兄弟篮球2》《NBA2konilne》等多款游戏产品。从国际篮联到NBA,再到草根联赛,腾讯体育正在完成篮球产业链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篮球赛事的大IPCBA的合同将在明年5月到期。据消息人士称,明年腾讯极有可能参与CBA的竞价,进一步打造其在篮球领域的全产业链。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实习记者 陈耀霖
(原标题:2亿买NBA直播权?腾讯体育:无此事但内部讨论过)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注册 | 登录
500彩票产品运营经理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运营老司机带路,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学习,做个优秀的运营人。
喵哥喜欢看NBA,原来最爱飘逸的麦迪,他退役多年造成的归属感空档,最近终于被库里补齐,忙里偷闲看场勇士的比赛直播是一个简单的需求,现在却有点奢侈。
事情是这样,15赛季总决赛结束后,NBA网络直播版权被企鹅拿到,当时所有人并没有在意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然而新赛季开始,这成了很多人的噩梦。
就像你要买火车票必须去12306一样,看NBA网络直播,必须去他家。虽然诸如直播流、画质等基本产品体验说的过去,但很多细节太不友好,喵哥不能忍,如有兴趣看吐槽请您跟我一起感受下。
上图是市面上体育直播类产品能覆盖的功能点,如直播吧、懂球帝、腾讯体育、虎扑等各有所长,在各自细分领域深耕。
喵哥认为,这些公司能在各自的领域起来,并没有真正做到打磨产品、挖掘用户需求、深耕运营,大多都是依靠自身独有的资源、或者细分领域先入优势做大的。
举个栗子,某赛程预告类网站N年没改过版,最近改版一次导致各种bug,导航栏被挤到下一行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其竞争网站的体验良好,流量却惨不忍睹(名字都匿了,免得说我做广告)。
允许喵哥插一句,作为职场新人,我们能做的是打磨好产品的设计、运营做精细了,至于流量、战略这种事情,交给公司更高层吧,切记!
言归正传,体育直播类产品领域太多,今天就聊聊IP、视频付费直播这类用户基本需求,企鹅是怎么玩的,要是我来做,应该怎么玩?
一、有对比才能显示出差异
当年新浪体育直播NBA时并没有付费观看这一说,如今看周末在家勇士直播基本都需要会员付费才能观看,别跟我说周中可以免费看,领导的工位就在我身后!
赛事回顾我喜欢看视频集锦,未垄断的完全竞争市场,我可以在一个页面看到不下5家提供的赛事集锦,选择权在自己手里;如今只能看网站提供的标清高清两种阉割版资源,本来就是看精彩剪辑的,结果还被阉割掉很多,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往大了说,我们做产品全年规划、运营活动效果预期时,需要一个指标来考量。如果之前有做过类似的事情,这些量化的指标轻易可得,如果没有做过,一只能靠工作中直觉来拍,或者寻找近似行业、近似活动的数据参考。
所以很多时候,有历史的对比,给一个标尺,才能看清楚现在。可能有些寡头市场的人,拿着资源,身在山中,乐在其中。
二、学会委婉的让用户接受坏事情,是产品运营人的必须课
如今时代变了,付费观看喵哥可以接受,企鹅提供的30元/月的套餐也算合理,不过付费意愿不太强,以下几点是我的困惑:
单点场次付费:体育直播是按场次需求大于按时间需求,我并不会一个月天天都看,为什么不可以付费观看我想看的一场?
球队赛季包:我是勇士球迷,哈登上了卡戴珊关我毛事?上面说不给单场点播,类似爱斗地主的我开个蓝钻,您给一个勇士赛季包行不行?
包年有什么卵用:NBA赛季从11月到次年6月,如果我买了您们的包年,7月-10月我是雷锋支持你们业绩吗?
以上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如果没解决好,心态使然,我还能找出千千万万个次要矛盾不开会员。
学会委婉的让用户接受坏事情,是产品运营人的必须课,企鹅这个太直接,喵哥受不了;如何做到把矛盾隐藏起来,可以看看身边的职场交流高手、读读厚黑、太极、中庸类教材。
三、用户需求从哪里来?
上文提到的某赛程预告类网站的用户,对NBA付费观看这件事不太友好,你们知道体育属性用户大多热血,他们的回复一般都涉及暴力,不忍心贴上来,18岁以上可以去看看;
企鹅NBA社区里的帖子,也是很多类似吐槽,不过谩骂少了,可能是被自动屏蔽。那些文明吐槽的用户,也没见过客服或者运营人员回复;
我们常常不知道当前手里的活是否有意义,或者接下来干啥才不会浪费时间,那么不妨去论坛看看,跟真实用户面对面,了解他们的想法。这些投诉率超过6‰的帖子,都应该是我们改重点关注的,因为还有更多用户懒得吐槽你直接卸载APP,每1000个用户您就要流失&6个用户,成本都点大;
如果是我,会这样做:
给自己的产品定性:和互联网彩票一样,是没有物流的电商,碎片高频次需求,用户多冲动型消费;
看客服反馈、泡论坛寻找普遍的用户需求(以上我的困惑);
找到用户多吐槽的原因—付费形式不合理
用户建议是否可行?经过AB测试,30day收入30元<5元/场(每月10次),可行;
干掉我司成熟而native的包月、包年模式,满足用户需求;
欢迎各位对我单细胞执行流程进行指正~~
四、运营类工具的搭建,是产品和运营谁来做好一点?
最近几天他们出了个包季优惠活动,我的关注重点在购买优惠套装送Q币、K币。Q币我懂,活动页面完全不说K币是啥,有啥作用。
这个运营跟小米电视运营的酷币一样,我目测自己攒了一万个酷币了,也没知道酷币到底是干啥的,实在不济您给我一个酷币的流水入口也行。
以运营人的直觉,百分之八九十之后会推出积分商城,为啥K币在商城之前推出,我猜是资源不够或者商城搭建的事情扔给产品来做导致拖延了。这里就该聊聊运营类工具的搭建,是产品和运营谁来做好一点?
喵哥的答案是运营自己来做会好一点;搭建产品类的东西虽然不是运营主要的工作,KPI可能也不在你身上扛,不过这个东西事关接下来工作的点点滴滴。交给产品做,他们离需求太远,可能做出打折的东西来,你还需要不断优化迭代;拿到自己手里做,不仅能满足自己需求,而且对自己产品设计、产品思维的锻炼价值也很大。
最后,喵哥忍不住看我库的三分,准备买个会员,点击购买之后,立马出现指纹支付。。。至少你得告诉我是啥支付吧!
#专栏作家#
Fields,个人微信ID:fieldstianlx,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500彩票网产品运营经理,平时专注线上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研究,多次负责流水过亿的线上活动,关注互联网电商、互联网体育等类目。如果您有相同的兴趣与爱好,希望有幸能互相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赞赏是对原创者的最大认可
赞赏1人打赏
收藏已收藏 | 144赞已赞 | 16
500彩票产品运营经理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AI产品经理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8个回答10人关注
14个回答53人关注
19个回答24人关注
16个回答18人关注
7个回答27人关注
72个回答62人关注当前位置:&>&
吴亦凡加盟腾讯?NBA直播借力娱乐撬动泛体育市场
&&& 作者:&& 来源:禹唐体育
关键词: NBA全明星投票 腾讯 娱乐明星 吴亦凡 NBA球队
[提要]随着体娱明星的跨界越来越普遍,体育赛事的娱乐性越来越强,体娱产业相互交织,可以说,体育的娱乐化转变是体育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全民娱乐时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娱乐明星跨界体育解说的模式也为国内体育解说的模式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禹唐体育注:
  体娱不分家,其融合的趋势反倒是愈演愈烈。在昨日(12月13日)的火湖大战中,吴亦凡做客腾讯NBA直播间,这是吴亦凡的个人NBA解说首秀,也是本赛季腾讯NBA直播中第二次邀请娱乐明星担任解说嘉宾。在体育越来越娱乐化的今天,体育直播娱乐化也成功解锁了一种新形式。
  北京时间日,火箭主场126-97大胜湖人,取得了近9战的第7胜,湖人遭遇6连败。科比哈登的新老第一分卫对决、霍华德与科比的恩怨情仇、阿里扎慈世平各战旧主等故事,加之火箭与湖人都是在中国拥有超高人气的NBA球队,本场自然成为了新赛季迄今最具话题性的比赛。而观看了腾讯体育NBA的火湖之战直播的球迷们,一定发现了此次的解说嘉宾中出现了一位新面孔――吴亦凡。柯凡、吴亦凡的“凡凡”搭档,与杨毅、小溢的解说组合,也成为了本场比赛的一大看点。
  随着体娱明星的跨界越来越普遍,体育赛事的娱乐性越来越强,体娱产业相互交织,可以说,体育的娱乐化转变是体育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全民娱乐时代的一种必然结果。
  体育娱乐化趋势凸显
  体育与娱乐交织最多的地方必然是体育场馆。正如华熙国际(北京)五棵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立锋先生所说,“没有活动,就没有场馆。”每年体育场馆举办的体育比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更多的商业活动(包括演唱会、发布会等)来为场馆带来流量,以保证场馆的经济效益。比如,作为世界第二大场馆管理公司,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音乐演出公司的Live Nation,其体育相关的活动占到40%,其余则为音乐演出等商业活动。此外,娱乐明星现场助阵体育比赛也让场馆成为体娱结合最紧密的地方。
  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也开始跨界娱乐圈。刘璇、鲍春来、田亮等昔日的体育明星们在退役后选择了转战娱乐圈,邹市明、林丹、孙杨等现役体育明星也时常在综艺节目中亮相。尤其是现役运动员,参加娱乐综艺节目能增大其影响力,邹市明在《爸爸去哪儿3》正是开播后,其微博粉丝与评论转发数量都呈现出了百倍的增长,路人纷纷转粉。而体育明星对于赛事,甚至是一项运动的推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比赛、体育明星有曝光,这就会有报道。随着大众对体育新闻需求的不断增加,缺乏娱乐性的传统体育新闻报道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包括体育直播在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体育节目尝试娱乐性更强的播出形式,加入女主持人、穿插场外花絮与相关的历史资料、邀请明星解说、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环节,等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让体育报道的娱乐性越发明显。体育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严肃高冷的媒体也开始变得接地气儿了。腾讯近期推出的关于科比退役的独家专题就采用了类似手法,在突出专业性的同时加入了娱乐元素,有笑有泪,也正是这样才能丰满立体的展现科比的各个方面,让球迷和粉丝对科比有更多层面的认知和了解。
  体育+娱乐,体育直播Get新技能
  体育的娱乐化早已从一种趋势变成了一种现象,而娱乐明星担任解说嘉宾倒是最新的一种体育娱乐化的趋势。
  吴亦凡的做客解说,拉高腾讯NBA直播室颜值的同时,也体现了腾讯NBA直播“最会玩儿”的特色:比赛开始前,吴亦凡就与球迷分享了自己与篮球的故事;中场休息期间,吴亦凡玩起了投篮机,大秀投篮技巧,为28位网友送去了腾讯体育会员;还与小溢一起在站播区域念网友留言。
  虽然吴亦凡在现场的解说词并不算多,但曾受过专业篮球训练的吴亦凡也时常能直切要点,与柯凡、杨毅两位老师不一样的解说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也让火湖大战更有看点。正如杨毅老师所说,“这是一场可以让不同观众都看到自己想要的点的比赛。”湖人火箭的球迷能享受到一场高质量的篮球对决,专业解说团队与娱乐明星的解说搭档让球迷感受到专业性的同时,也吸引了广大“梅格妮”一览偶像的另一面。此外,吴亦凡在结束当天的解说之后还会为腾讯体育的NBA转播专门录制一段视频,邀请更多的泛体育人群来关注NBA赛事,分享更多的精彩瞬间。
  这并不是本赛季腾讯NBA直播第一次邀请娱乐明星担任解说嘉宾。10月28日,勇士队主场对阵鹈鹕的揭幕战上,90后人气小生蒋劲夫就与苏群、柯凡一起为网友们解说。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借助娱乐化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参与体育体验体育,腾讯体育在做更多尝试。2016年NBA全明星投票在几天前正式开启。腾讯体育作为NBA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官方合作伙伴,在本次票选活动中成为官方投票主要平台之一,而在其独家直播的全明星转播中也将有更丰富、更酷炫的娱乐化玩法。
  那么,体育直播在get娱乐明星这项新技能之后,增加了什么优势呢?
  首先,娱乐明星相较于体育明星,以及体育解说员而言,其曝光度更高,粉丝群也更为广泛。在体育直播中引入娱乐明星之后,借助娱乐明星的高知名度,更多媒体与粉丝关注到这场比赛,一些娱乐明星的粉丝与泛体育迷就会被带动收看该场直播,为直播平台与比赛直播带来更多流量。在昨日的火湖大战中,就有粉丝表示,因为吴亦凡而爱上篮球,来观看该场直播。
  其次,娱乐明星自带的娱乐属性与综艺属性也让节目更具有观赏性,带动球迷参与互动。笔者就在腾讯体育社区中经常刷到#吴亦凡#相关的评论。新浪微博中#吴亦凡直播NBA#的话题吸引了34.5万的粉丝阅读, #吴亦凡来了#的话题的阅读量则达到了913.7万。
  此外,体育+娱乐的直播模式也为体育营销创造了新的可能。体育明星的引入吸引了更广泛的体育迷收看,从而也带来了更多的品牌曝光度与合作机会。对于错失腾讯NBA直播的品牌而言,借助娱乐明星大打营销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2012年奥运男篮决赛开赛一小时后,耐克发布了“解说别人的伟大,也是一种伟大”的一则微博,将焦点对准了比赛解说。这一微博也唤起了媒体人的心理共鸣,引爆体育媒体圈。笔者引用这则案例,只是想说,无论是解说员还是解说嘉宾(包括娱乐明星),都可以是品牌体育营销的很亮眼的一笔,关键看你如何将解说与你的品牌形象相结合,从而引起人们的心理认同。
  体育直播娱乐化会给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上文中,我们一直在说文体不分家,体育与娱乐都是文化产业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体育+娱乐的直播模式不仅将娱乐明星与体育明星、解说结合在一起,将娱乐粉丝与体育迷联系在一起,将粉丝经济与球迷经济打通,将娱乐营销与体育营销融合,这对于体育产业与娱乐产业的融合将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娱乐明星跨界体育解说的模式也为国内体育解说的模式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娱乐明星也开始跨界专业体育解说。Angelababy签约熊猫TV做主播,微博红人“留几手”解说足球比赛,蒋劲夫、吴亦凡做客腾讯NBA直播……体育与娱乐的双向互动魅力让比赛直播变得更有看点,这些尝试也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并在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试想一下,不老男神林志颖与国民岳父韩寒解说F1,小公举周杰伦搭档小爷吴亦凡解说NBA与CBA,小鲜肉鹿晗与老腊肉曾志伟共同解说中超……兼具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娱乐明星们或许也能成为体育解说中一道不同的风景。
  对于资深球迷而言,或许兼具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娱乐明星们并不能对他们的观赛习惯带来太多改变,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一个行业有了泛化的趋势,那么其产业价值一定可以得到一个大的突破。世界杯与夏季奥运会为何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将其作为一个节日盛典?难道真的有那么多狂热的足球球迷与奥运会项目的死忠吗?它们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最成功之处就是在于整合了泛体育迷的注意力。当你身边平时不怎么观赏体育赛事的人都通过世界杯或者奥运会这样的赛事对体育迸发出别样的热情并积极讨论相关话题,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么其赛事价值的获得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无论是冰雪项目“3亿人上冰”的目标也好,“全民健身”的目标也好,目标对象都不是在于资深爱好者而是在于泛体育迷。那么腾讯直播的娱乐化趋势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做是这样一个思路的延续,整合泛体育人群,尤其是代表着未来消费能力的年轻人群,通过他们最感兴趣的体育或娱乐明星,将他们的关注度与腾讯品牌本身进行关联,一方面扩大了像NBA这样的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腾讯品牌与用户间的距离。无论最终这项变革能否给体育直播行业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但目前来看,确实是一个充满话题性并拥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尝试。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责任编辑:王菲菲
相关新闻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Email:weifang@vip.126.com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营喵吐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