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为什么没能割断中原文明

18被浏览3,000分享邀请回答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化传真
“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启幕
【】【】【字号
】来源:&发布时间:日 &
&责任编辑:郭旭帆
展品之一:来自岳阳博物馆的牺首兽面鱼纹罍。 钟欣 摄
展品之一:来自成都金沙博物馆的卜甲。 钟欣 摄
展品之一:出土于湖北省武汉盘龙城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 钟欣 摄
展览现场。 钟欣 摄
  中新网广汉7月17日电 (徐杨祎 王鹏)记者17日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获悉,“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于当日拉开帷幕,并将持续至10月18日。
  此次展览汇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南宁乡青铜器群等多处中国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级文物占比80%,可谓一次“一级文物荟萃的珍宝展”。其中包括武丁妇好墓出土的武丁时期断代标准器物——司母辛鼎,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大禾人面纹方鼎,与四羊方尊齐名的、最大的铜尊——牺首兽面纹铜尊,有“中国铙王”美称的象纹大铜铙等一批“国宝级”器物。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文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共同汇成中华文明之主体,其在历史进程中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此次展览的策展顾问唐际根表示,此次展览既为纪念三星堆祭祀坑发现发掘30周年,同时也意在用展览的形式为广大民众集中展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支柱的长江青铜文明与黄河青铜文明,“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么大的格局下举办青铜文明展,三星堆博物馆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具备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他看来,长江上、中、下游的青铜文明跟同时期的中原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次展览将会更好展示“各区域青铜文明的地方特色”,以及这些不同的青铜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三星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阙显凤介绍说,“举办此次展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三星堆青铜器与长江中下游及黄河流域青铜器对比展示,揭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性,展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据悉,本次展览为公益性展览,游客在7月18日至10月18日期间,只需购买博物馆5元的游园票便可免费参观。为什么人们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_百度知道
为什么人们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夏商周三代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也就是现今河南一带为中心.,而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是长江。黄河和长江对中原文明乃至亚洲文明、黄河称为母亲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所以 把长江,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两岸人民,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其中,农耕文明主要是指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黄河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
一般认为自古以来、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
采纳率:7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十二世纪之前黄河流域文明对中原的影响和作用_百度知道
十二世纪之前黄河流域文明对中原的影响和作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此,让中华千年文明传承至今的并非长江文明、农耕技术的发展、中医中药、农田水利、宗法制度、社会习俗等都在这里形成,并根植于整个民族集体的血脉之中。因此安作璋先生曾说:“由于黄河文明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与主体,但大多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山文化等也都未能延续至今、宗教礼制的出现、造纸、活字印刷等古代科技由此传向世界。汉语汉字,而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传承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也是华夏民族集体记忆的延续。  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与主体  自商周至唐宋,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政治,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大都是源于最重要的直根系——黄河文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在时间与文化序列上仍然保持了毋庸置疑的连续性与关联性。商周以来的甲骨文、墨、宗族、家庭的根脉之地。即使将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的英雄时代、略显模糊的夏代排除在外,但裴李岗文化。”即便是“满天星斗”说的倡导者苏秉琦先生也从来没有否认过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陶瓷、丝绸。我国的许多历史记载与文化传承都来自黄河文明,反而指出:“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黄河流域)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所以,使得诞生伏羲、黄帝、工笔绘画、雕塑建筑、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宫殿基址、青铜铸造等文明产生的标志性要素也无可辩驳地证明着黄河文明的真实性与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大地湾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其中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也有难以置信的古史传说。但这些都是一代代远古先民记忆的缩影,里面包含了华夏民族的形成、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承载民族记忆的史书典籍中,黄河文明始终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甚至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国家体系、儒,法、金文、城址遗存、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此孕育,天文历法、珠江文明、辽河文明、唐诗、宋词的许多不朽篇章在此诞生,两汉经学、道、氏族部落的兴衰、阴阳、名、杂、农、纵横等百家争鸣在此展开,汉赋、王权社会的建立。在三千年文明历程里、炎帝等华夏先祖的黄河流域,成为海内外亿万华人心目中姓氏、历法制度的滥觞。尤其是“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根亲观念,即便是良渚文化。虽然史前时代曾经有过许多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黄河文明不仅是东亚地区,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黄河流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长江》第一集:江河接力
13:02来源:南通发布
[导读]  《长江》第一集解说词赏析
  【引子】
  〖解说〗
  江苏省江阴县,长江水滚滚东来,至此已接近大海边缘。四百年前,生长在这里的一位少年经常来到江边,面对…
  《长江》第一集解说词赏析
  【引子】
  〖解说〗
  江苏省江阴县,长江水滚滚东来,至此已接近大海边缘。四百年前,生长在这里的一位少年经常来到江边,面对浩荡的江水,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条大江究竟流经过多少地方?汇集了多少河流?它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这位少年名叫徐宏祖,他还有一个被后世载入史册的名字:徐霞客。
  出身于富庶人家的徐霞客,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不追求科举功名,也不在意买卖经商,只对山川地貌和江河本源有着超常的兴趣。从22岁开始,徐霞客就抱着“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志向开始了自己的远游生涯。
  公元1636年,年届五十的徐霞客再一次走出家门,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旅行。这一次,他要去探寻自己几十年来尚未明确的一个疑问——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单元一 长江问源】
  〖解说〗
  关于长江的源头,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对此曾有推断:“岷山导江。”这四个字被解释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由于《尚书》的权威性,千百年来成为主流观点,质疑的人并不多,但徐霞客是个例外。
  公元1638年,徐霞客来到了金沙江畔,通过自己的现场考察和参阅前人笔记,他发现沿长江上行可以到达旧称叙州的四川宜宾,这里是金沙江和岷江的交汇地,从流程来看,金沙江要长于岷江。舍弃流程较远的金沙江,而把较近的岷江看作是长江本源,这种推断肯定是错误的。于是,他得出结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徐霞客把自己的这些思考和推测记录在了一篇名为《溯江纪源》的文章中,这是徐霞客一生中延续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研究课题,也是他一生地理考察的封笔之作。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徐霞客继续沿金沙江逆流而上。遗憾的是,当他到达丽江时却再也无法前行。山路险峻,此时的徐霞客已在经年累月的跋涉中患上严重的腿疾,病痛难行。出于对他的爱护,当地的土司派人将徐霞客抬回了江阴老家。
  东归后的第二年,徐霞客与世长辞。
  徐霞客终其一生也没能见到长江的源头,但他的考察却大大推进了长江源的探索进程。
  在徐霞客离世339年之后的1977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机构联合组成江源考察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进行考察。此次考察最终确认,长江的源头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下,冰川融水汇成的涓涓细流就是长江的正源——沱沱河。这个名字来源于蒙古语,意思是“缓慢的红江”。至此,长江源头的千年之谜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长江源头的确立,也使得长江正式取代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了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之后,长度位列世界第三的河流。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在上海市崇明岛注入东海,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国流程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第一大河、第一长河。
  这条无匹的大江,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横亘于华夏大地上。源头至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口为中游;湖口至崇明岛以东入海口为下游。
  然而,关于这条大江的文明意义,史学界曾经有过多种争论。20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写道:“古代中国社会的策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它从这里扩展到长江流域。”他还认为:南方的居民,例如在长江流域的居民,他们没有创造文明,他们为生活而斗争的艰苦性,也的确比不上黄河流域的人。
  20世纪下半叶,长江流域为数众多的重大考古发现,却对汤因比的这个论断构成了重大挑战。
  宁波市余姚县四明山北麓,姚江潺潺流过,河姆村和渡口村隔江相望,连接两村的渡口就叫河姆渡。
  1973年,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却因为人们的一次偶然发现,被永久地载入了人类文明史。
  就在那一年的春夏之交,南方的梅雨季节即将来临,为了预防洪涝灾害,当地群众被组织起来,在河边日夜赶工修建防洪工程。
  在对一片荒地进行挖掘时,村民们在不经意间挖出一个深埋地下的陶罐。扒开上面的泥土,出现在众人面前的竟是满满一罐金灿灿的稻谷。紧接着,几乎在一瞬之间,这些稻谷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全部变成了灰色。
  当地群众的发现,很快引来专业考古人员。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的遗迹、文物相继出土:干栏架起的房子、木头搭出的水井、精心打磨的工具、烹饪祭祀用的陶器……在这个默默无闻了数千年的古渡口附近,一个深埋地下的村落重见天日。
  〖解说〗
  这些排列有序的木桩是河姆渡遗址挖掘的一个重大发现,它们似乎是河姆渡的远古居民留下的文明密码,透过它们,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干栏式建筑”的样式。
  当年,河姆渡人先把大批木桩打入土中,在木桩间架设地梁,铺上地板,离地面约有一米高。接下来,又在四周排起密密的木桩作墙,然后立柱、架梁、盖顶,一栋轻灵别致的“空中房屋”就此完成。
  除了河姆渡遗址,在后来出土的田螺山遗址、钱山漾遗址、马家浜遗址中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遗迹。
  因地处温暖湿热的水乡泽国,人们通常在地势低洼处沿江而居。将基层平面垫高,不但可以防止潮气进入,还可以防止毒蛇猛兽的袭扰。
  〖解说〗
  除了干栏式建筑之外,河姆渡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这些早已炭化的稻谷。在河姆渡炭化稻谷发现之前,考古界曾有过这样的推论:中国的水稻种植经验很可能源于三千七百多年前的印度阿萨姆邦。然而经过碳14鉴定,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存在时间已长达七千多年,而且是人工培育种植的栽培稻。
  河姆渡稻谷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稻作文化的一个中心地带。有学者推断,世界稻作文化有可能正是由长江流域开始,向环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各地传播的。
  此外,在河姆渡及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骸骨。不仅如此,遗址中出土的船桨表明,在七千多年以前,这里的人们已经能够制造舟楫并从事捕捞活动了。
  这是一片生命的肇始之地,也是一个文明的起始之点。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似乎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此以后,光华灿烂的长江史前文明开始次第出现在世人面前。
  晚清时期,浙江良渚地区的农民经常会在田间地头挖出一些玉器。他们将这些玉器卖给当地的古董商,以获得一些收入来贴补家用。因为这些玉器在良渚地区分布广泛,因此当地人在农闲时节,都会把挖玉当成副业。由于玉器外形古朴、纹饰简单,人们当时普遍认为是周代和汉代玉器。
  1936年以后,人们开始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对良渚进行挖掘和研究。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证,考古工作者们认定良渚地区存在着一个距今5300年——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于1959年将它命名为“良渚文化”。但在数十年时断时续的发掘中,人们并没有特别的发现。
  一直到1986年,良渚一座名为“反山”的小山包,却让考古工作者们收获了极大的惊喜。人们在这里发现了11座墓葬和众多的玉器,这些玉器被制造成璧、琮、钺、璜等各种形制,数量高达五千多件。如此海量的玉器发现在中国甚至世界上的古遗址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只巨大的玉琮,是反山考古中最为惊艳的收获。上面那些纤细如毫、繁缛密集的纹饰,即使是在技术能力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也需要技艺高超的微雕大师才能完成。于是它获得了一个美誉——“琮王”。
  最令人惊奇的是“琮王”的纹饰。这是一个造型奇特的“人”——他的头上插着许多根羽毛,仿佛是一顶巨型的王冠;肘关节向里,抓着一只野兽。整个图案风格庄严而又怪异。
  随后,考古学家又在江浙地区的许多遗址中,发现了类似纹饰的玉琮。它们的纹饰或简或繁,然而无论如何变化,其基本造型都与反山“琮王”惊人一致。
  这些拥有神人玉琮的地方,显然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而且很可能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统治集团。而这个神秘的人像,就是良渚政权的“神徽”或“祖宗神像”。
  〖解说〗
  良渚带来的震撼和惊喜还在继续,2015年,考古学者又在良渚古城外围发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这不仅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早了一千年,还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拦洪水坝。是需要高度组织分工,众多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大型工程。
  分布广泛的神徽、宽广的城市面积,浩大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多的证据似乎都在指向一个大胆的推测:或许,早在夏王朝诞生之前,在长江流域的太湖地区就已经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除了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之外,长江中游还诞生了石家河文化,它们都与黄河流域的龙山诸文化一起,齐步向着文明社会迈进。
  在此之后,长江流域却鲜有文明发展的遗址出现,是什么原因,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让长江文明放缓了脚步?
  【单元二 江河争霸】
  〖解说〗
  从距今六千多年前起,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古老文明相继出现,两河流域有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有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而华夏文明也在黄河流域逐渐成型。
  同样是大河流域,此时的长江流域却显得星光黯淡,史学界曾对此有过多种分析和猜测。其中之一就是史前大洪水。
  根据古代典籍和考古学的发现,中国在上古时代曾遭遇过多次大洪水。而最大的一次洪水,可能就出现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当时,一场洪水席卷了九州大地。史载“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为了求得生存,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的各个部落,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迁移。长江流域的文明就此湮没在洪水之中。
  〖解说〗
  除了大洪水的猜想之外,另一种可能就是部落战争。
  三苗本是生活在长江中游的一个族群。从黄帝时代起,黄河流域的族群就与三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直到大禹时代,传说中禹凭借神人之力才彻底打败了三苗部族。
  迎着落日,三苗的背影黯然远去。在他们的故土上,一种全新的变化正在发生。禹征三苗之后,以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为主体,中国的两大文明带开始连接交融。而一个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夏王朝,在华夏大地上开始发挥整体影响力。
  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部落战争,长江文明被隐没的原因还有待考证。但黄河文明成为华夏大地的主角,却和黄河流域的土壤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在铁器发明之前,黄河流域疏松的土质相对于长江流域板结的土壤而言更适于大规模的开发和耕作,这为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解说〗
  发达的农业为黄河流域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而黄河流域广袤且平坦的土地也比长江流域更适宜于人口的聚居。在以人口为主要劳动力的初级文明阶段,黄河文明几乎有着天然的优势。
  〖解说〗
  就这样,历史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早期华夏文明的主角。在这个时期,长江流域在整体大势上看,虽然位处配角,却依然有着自己无可替代的文明贡献。
  1954年,在离武汉不远的盘龙湖畔,一座不知名的土城被偶然发现。这个后来被命名为盘龙城的古遗址,不仅宫殿样式与郑州发现的商都二里岗十分相似,就连城墙营造、埋葬习俗、青铜制造、制玉技术、制陶工艺,都与中原的商王朝如出一辙,简直就是商朝都城的一次“克隆”。
  考古学界“商文化不过长江”的传统论断,被盘龙城的出现彻底否定了。
  〖解说〗
  远在中原的商王朝,为何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在长江中游建立一座如此规模宏大的城池呢?
  秘密,就隐藏在这片古老的遗址中。
  盘龙城有几处与制铜相关的遗址。铸铜石范、陶缸等遗迹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大型制铜中心。铜矿——这个青铜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很可能就是商人真正的目标。
  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时期,无论是祭祀的礼器,还是作战的兵器,都是由青铜铸造的。然而,铜矿最丰富的区域主要存在于长江流域。南方的铜矿想要运到北方,必须有一个合适的中转站。
  盘龙城就是运送这些铜矿资源的最佳中转站——它南临长江,经长江、汉水穿随州、枣阳可经南阳直抵关中,扼水陆交通之咽喉。
  〖解说〗
  正是凭借着长江流域的铜矿资源,发轫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才得以成就如此辉煌的青铜时代。而几乎与此同时,就在长江的上游地区,同样是青铜,展示给后人的却是另外一番不同凡响的景观。
  〖解说〗
  1986年,在广汉市南兴镇的三星村里,砖瓦厂挖土的民工在三星堆“土埂”旁,偶然打开了埋藏三千多年的地下宝库。
  这些青铜制品或高鼻大眼、阔口方脸;或身材伟岸、举止怪异;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它的血缘谱系,它们仿佛是从天而降,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恣意地生长,向后人展示着古蜀先民瑰丽神奇的想象力。
  〖解说〗
  除了大量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这根金杖也凸显出三星堆与中原文明的迥异之处。它一反中原文明以鼎作为权力象征的传统,而是将刻有鱼鸟图腾及蜀王形象的黄金权杖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解说〗
  这种曾经被渔民广泛用于捕鱼的鸟叫渔老鸹,学名鱼凫。传说中,它和蚕丛一样都是古蜀先王的名称,故而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而三星堆遗址中大量出土的这些器物似乎也在给传说添加着有力的注脚。
  〖解说〗
  除了鱼凫,在三星堆还出土了大量带有鸟的形象的器物。而在学界普遍认为承续了三星堆文明的成都金沙遗址,更是出土了工艺更为精湛的太阳神鸟。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翔在金色的火焰之中,似乎在守护着太阳,又像在接受着太阳的神示。
  鸟,是这一文明的主角。
  〖解说〗
  无论是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还是迥异于中原文化的黄金权杖,抑或是对于鸟的崇拜都在向世人宣示着一个结论:三星堆和金沙是一处独立发展的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与黄河流域的文明平行发展,各领风骚。
  〖解说〗
  在中国“黄河时代”的早期,长江上游的古蜀国另辟蹊径,开创出一种全新的文明风格。它天马行空,神人一体,自由而浪漫,是长江文明最惊艳的一支“神曲”,也是中华文明中一抹亮丽的“异色”。它的存在,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独特谱系。
  【单元三 各领风骚】
  〖解说〗
  公元前606年春,在传说中的大禹征三苗过去千余年之后,中原大地迎来了长江流域的一个强势军事力量的冲击,从大历史的视野看来,似乎是长江势力对于黄河势力的一次迟到的反攻。
  黄河支流的洛水河畔,伫立着一位来自长江的王者,他就是楚庄王。
  楚国原本只是一个深山中的末流小国,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时对楚国非常轻视,只授予了楚国国王子爵爵位。
  然而骄傲坚韧的楚国,以筚路蓝缕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勇气,不断开拓进取,积蓄实力,以至于公然与中原王朝宣示抗衡。西周晚期楚君熊渠就有一句豪言:“我蛮夷也, 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这位“蛮夷之君”,连封三个儿子为王。东周初期的楚君熊通更是因为周天子拒绝为他加封尊号,便宣称:“王不加位, 我自尊耳!”自立为武王,开诸侯僭越称王的先河。
  〖解说〗
  长江流域的山川水土,孕育出了桀骜不驯的楚国。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楚国国力不断上升,它开疆拓土、四围攻伐,向黄河文明发起了挑战。
  公元前597年,代表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楚晋两个大国,展开了一次决定命运的“邲之战”。这一战,楚国大胜,楚庄王由此跻身“春秋五霸”的行列,而楚国也成为华夏大地上最为强盛的国家。
  〖解说〗
  强盛的楚国向世人所展示的,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还有精巧的工艺和浪漫的文化。
  这种精美的乐器叫“虎座鸟架鼓”,出土于湖北江陵的楚墓。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则显得顺从服帖,臣服于地。
  凤,这种在想象中集力与美于一身的大鸟,是楚人崇拜的图腾。它的形态自由而夸张,富于浪漫想象,完全迥异于中原平实规整的艺术风格。它是楚文化的象征,也是长江文明的代表。
  〖解说〗
  正是这样一种自由浪漫的文化风格,孕育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湖南汨罗的玉笥山上,有一座三进三间的青砖结构的建筑群,这里尊奉着一个浪漫而不屈的灵魂。
  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江的赤子,在得知秦军攻破楚国国都之后纵身跳入汨罗江,后世为了纪念他,在玉笥山上修建这座祠堂,供奉着他的牌位。
  人们铭记着他对国家的忠诚,传唱着瑰丽浪漫的楚辞。
  〖解说〗
  《离骚》的出现,也使得远离中原文化的长江流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灵魂和创作风格,展现出与黄河文明并驾齐驱的才情与风范。
  【尾声】
  〖解说〗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五十多部书写着古代典籍的帛书。其中两张记录的就是中国道家典籍《老子》,专家称其为“帛书《老子》”。
  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市沙洋县的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竹简版的《老子》,竹简《老子》全由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书写而成。
  在长江流域出土的这两部《老子》,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版本。它们的发现,不但印证了道家学说起源于长江流域的论断,也说明道家文化的观念早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广为流传,并深深根植于长江文明的基因之中。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相生相克,阴阳互补。而“道法自然”和“顺应自然”则是解决世间问题的关键,催生道家思想产生的一个源泉,就是水。
  〖解说〗
  灵动柔美、挥洒自由,是水的特性,而就黄河和长江两条河流来说,这更接近于长江的风貌特征。正是这样的个性孕育了长江壮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哺育了长江子民聪慧灵秀的性格基因。
  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与隋唐鼎盛,仍然是以黄河为主要舞台的雄浑篇章。而当大唐的历史来到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乾坤开始挪移,一度低调而沉雄的长江,终于来到中国经济文化的前台。
  长江,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开创中国历史文明的新时代呢?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江海明珠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江海明珠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海明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海明珠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褚怡晨
图文资讯/Photos
扎心了!女网友晒老公
游戏《绝地求生》地图
热门视频/Hot Video
南通老年大学:大妈“
南通骄傲!羽坛奇才石
节后价格持续回落 时
南通狼山港成为全国启
Copyright (C)
ntjo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2638 | 苏新网备2012062号
广告投放热线:3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濠西路2号 南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江海明珠网站 邮编:226001
官方新浪微博:
E-mail: | 商务洽谈:0 | 稿件咨询:2 | 技术支持:3 |
新闻热线:0 |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江海明珠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江海明珠网,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海明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海明珠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黄河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