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多使空气加热把人类压到了地面上(体重)热气往上升冷死往下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山体导流塔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山体导流塔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44:3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山体导流塔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传热及流动特性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九年级11-14章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家庭实用养生大全(上)_小宗师专辑: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用生命拒绝广告和弹窗。曾经苍海说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养生书,其特点是信息量大而全且实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知识。非常遗憾的是网上流传的版本页面多未处理,编排混乱,阅读起来很不方便。为了与大家分享,本人花了两天认真编排了一下,以让大家方便地阅读。家庭实用养生大全(上)主 编 张有俊 副主编 张葆萱 钮树新 张葆菁 李庆和本文来源目  录一、生命与衰老…………………………………………(…1)(一)生命……………………………………………(…1)1.生命的特征…………………………………………(…1)2.生命的活力…………………………………………(…3)3.生命的限制…………………………………………(…5)(二)寿命……………………………………………(…6)1.人类的自然寿命……………………………………(…6)2.人类的平均寿命……………………………………(…7)3.长寿的事实………………………………………(…10)(三)衰老…………………………………………(…12)1.衰老的过程………………………………………(…12)2.衰老特征 ………………………………………(…14)(四)衰老学说……………………………………(…38)1.中医论衰老………………………………………(…38)2.现代医学论衰老…………………………………(…43)(五)影响寿夭的因素……………………………(…48)1.禀赋的作用………………………………………(…49)2.社会因素的影响…………………………………(…52)3.非生物环境对寿夭的影响………………………(…53)4.后天调摄对寿夭的影响…………………………(…55)二、人与自然……………………………………………………(…61)(一)天气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64)1.日光与健康………………………………………(…64)2.气候与健康………………………………………(…70)3.天气变化与疾病…………………………………(…72)(二)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75)1.地域与人体健康…………………………………(…75)2.空气、水和噪音与人体健康……………………(…78)(三)住宅与健康…………………………………(…84)1.住宅的卫生标准…………………………………(…84)2.住宅微小气候……………………………………(…87)三、四季养生法………………………………………(…90)(一)春季养生法…………………………………(…90)(二)夏季养生法…………………………………(…92)(三)秋季养生法…………………………………(…94)(四)冬季养生法…………………………………(…96)(五)逐月养生法…………………………………(…99)四、生物钟养生法……………………………………(…113)(一)古老的时间医学……………………………(…113)(二)生物钟………………………………………(…115)(三)生命节律……………………………………(…117)(四)睡眠—觉醒节律……………………………(…118)(五)心率的昼夜变动……………………………(…120)(六)血压节律……………………………………(…122)(七)体温节律……………………………………(…123)(八)尿量节律……………………………………(…124)(九)人体的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126)(十)生物钟养生法………………………………(…127)五、怡神养生法………………………………………(…129)(一)人的心理活动………………………………(…138)(二)心理与生理…………………………………(…140)(三)性格与调神…………………………………(…144)1.火形之人…………………………………………(…144)2.木形之人…………………………………………(…145)3.土形之人…………………………………………(…146)4.金形之人…………………………………………(…146)5.水形之人…………………………………………(…147)(四)心理与疾病…………………………………(…148)1.心理与疾病………………………………………(…148)2.常见心身疾病……………………………………(…153)3.心理与常见病的关系……………………………(…153)(五)中年人的心理卫生…………………………(…155)1.中年人期一般特征………………………………(…155)2.中年人的使命与意志……………………………(…155)3.中年人的重担与疾病……………………………(…156)4.中年期的卫生保健………………………………(…158)(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160)1.老年人的身心特点………………………………(…160)2.老年人的心理卫生………………………………(…163)(七)畅神养生法…………………………………(…165)六、起居养生法………………………………………(…172)(一)起居…………………………………………(…172)(二)睡眠…………………………………………(…175)(三)抱朴子睡眠功………………………………(…180)(四)衣、被、床、枕……………………………(…182)七、饮膳养生法………………………………………(…189)(一)饮食有节、平衡营养………………………(…197)1.饮食有节…………………………………………(…198)2.平衡营养…………………………………………(…202)3.饮食七则…………………………………………(…203)(二)健康与营养…………………………………(…207)1.生命的基础是蛋白质……………………………(…207)2.人体最好的燃料是脂肪…………………………(…209)3.生命的主要能源是碳水化合物…………………(…211)4.生命与热能………………………………………(…212)5.无机盐与微量元素必不可少……………………(…213)6.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维生素………………………(…215)7.生命新陈代谢的介质——水……………………(…218)(三)饮膳与营养…………………………………(…220)1.人体每日必需的营养素…………………………(…220)2.合理的烹调………………………………………(…220)3.一日三餐、合理分配……………………………(…226)4.饮膳卫生…………………………………………(…228)(四)食物的营养作用……………………………(…248)1.谷类………………………………………………(…248)2.肉类………………………………………………(…250)3.鱼虾类……………………………………………(…251)4.蛋类………………………………………………(…252)5.奶类及奶制品……………………………………(…254)6.豆类及豆制品……………………………………(…256)7.蔬菜类……………………………………………(…258)8.水果………………………………………………(…260)(五)饮膳养生法…………………………………(…261)1.四季食养…………………………………………(…261)2.儿童的食养………………………………………(…264)3.青少年的食养……………………………………(…265)4.中年人的食养……………………………………(…267)5.老年人的食养……………………………………(…272)6.更年期妇女的食养………………………………(…278)7.孕妇的食养………………………………………(…279)8.产妇的食养………………………………………(…280)9.脑力劳动者的食养………………………………(…282)10.体力劳动者的食养……………………………(…284)11.接触放射性物质作业者的食养………………(…285)12.井下作业人员的食养…………………………(…286)(六)戒烟与酒、茶宜忌…………………………(…288)1.戒烟……………………………………………(…2878)2.适量饮酒…………………………………………(…291)3.饮茶………………………………………………(…295)八、气功养生法………………………………………………(…302)(一)练功三要素…………………………………(…302)(二)练功应注意的问题…………………………(…311)(三)真气运行法…………………………………(…334)(四)六字诀功法…………………………………(…339)(五)阴阳回春功…………………………………(…345)(六)女丹功………………………………………(…349)(七)周天功………………………………………(…358)(八)内养功………………………………………(…363)(九)站桩功………………………………………(…365)(十)慧功…………………………………………(…372)九、运动按摩养生法…………………………………(…376)(一)五禽戏………………………………………(…388)(二)八段锦………………………………………(…392)(三)太极拳………………………………………(…395)(四)易筋经………………………………………(…411)(五)古代保健按摩法……………………………(…420)1.神仙起居法………………………………………(…420)2.老子按摩法………………………………………(…420)3.天竺国按摩法……………………………………(…423)4.延年九转法………………………………………(…424)5.十二段锦动功……………………………………(…424)6.擦颜面美诀………………………………………(…425)7.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426)8.简化摩腹运气功…………………………………(…428)(六)循经按摩法…………………………………(…430)(七)分部按摩保健法……………………………(…433)(八)气功按摩十八法……………………………(…439)(九)自我按摩祛病法……………………………(…442)(十)自我按摩健美法……………………………(…477)十、房中养生法………………………………………(…484)(一)房事和谐……………………………………(…487)(二)青年夫妇的房事……………………………(…493)(三)中年夫妇的房事……………………………(…496)(四)老年夫妇的房事……………………………(…498)(五)疾病与房事…………………………………(…500)(六)身心状态与房事禁忌………………………(…501)1.七情太过不要入房………………………………(…501)2.劳倦所伤不要入房………………………………(…502)(七)时令气候与房事禁忌………………………(…503)(八)醉酒与房事禁忌……………………………(…504)(九)妇女三期与房事禁忌………………………(…505)1.经期………………………………………………(…505)2.孕期………………………………………………(…505)3.产后与哺乳期……………………………………(…507)(十)《竹简》房中七损……………………………(…508)(十一)《玉房》房中七损…………………………(…508)(十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510)(十三)夫妻恩爱、益寿延年……………………(…511)(十四)男子性欲减退补益………………………(…512)(十五)男性更年期的保健………………………(…515)(十六)更年期妇女的性活动……………………(…517)(十七)妇女更年期的的保健……………………(…520)(十八)老年人的性功能…………………………(…522)(十九)防止性衰老………………………………(…525)(二十)西药对性功能的影响……………………(…526)(二十一)警惕性病传播…………………………(…529)(二十二)性病的危害……………………………(…531)(二十三)家庭中有性病病人怎么办……………(…532)(二十四)性保健法………………………………(…534)1.《周易》吞津壮阳法……………………………(…534)2.生精固精法………………………………………(…536)3.壮阳固精法………………………………………(…541)4.强壮功……………………………………………(…542)5.下元功……………………………………………(…544)6.摩肾益清法………………………………………(…545)7.强精体操…………………………………………(…547)8.房中补益法………………………………………(…548)十一、古代养生家……………………………………………(…553)(一)老聃…………………………………………(…553)(二)庄周…………………………………………(…555)(三)华佗…………………………………………(…557)(四)嵇康…………………………………………(…559)(五)葛洪…………………………………………(…561)(六)陶弘景………………………………………(…564)(七)孙思邈………………………………………(…567)(八)陈直…………………………………………(…570)十二、古代养生学派…………………………………(…573)(一)养神学派……………………………………(…573)(二)养形学派……………………………………(…577)(三)保精学派……………………………………(…580)(四)调气学派……………………………………(…584)(五)食养学派……………………………………(…588)(六)药铒学派……………………………………(…592)十三、养生寿老歌诀…………………………………(…596)(一)三叟诗………………………………………(…596)(二)十二少与十二多……………………………(…596)(三)二十八禁忌…………………………………(…597)(四)保生铭………………………………………(…598)(五)对御歌………………………………………(…599)(六)百忍歌………………………………………(…600)(七)饮食箴………………………………………(…601)(八)色欲箴………………………………………(…602)(九)却病延年十六句……………………………(…603)(十)摄养诗………………………………………(…605)(十一)延年良箴…………………………………(…606)(十二)十六宜……………………………………(…607)(十三)摄生要语三则……………………………(…608)(十四)金丹秘诀…………………………………(…609)(十五)寿养五则…………………………………(…609)(十六)《臞仙》八段锦诀…………………………(…610)(十七)十寿歌……………………………………(…612)前  言在远古时代,天地初开,天漫漫,地漫漫,先民们群居而生,茹毛饮血,生活极度困难,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夭折和短命。在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折磨之后,先民们终于知道“我命在我不在天”。于是,仰视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发明,不断创造,终于在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内用龙飞凤舞的笔触谱写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养生史诗。人类养生延寿的纪元是和火的发明与应用同步的。上古时,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教民熟食,而民悦之。由于饮食改善,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于是寿命得以延长。历史在经历了唐尧、虞舜、夏、商、周之后,在学术上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诸子逢起,各舒已见,自鸣一得,大大促进了传统养生学的发展。老子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 ”;孔子倡导节食安胃,管子又力主寡欲保精,而《黄帝内经》则兼采众长,统而言之。中国养生源于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肇始于伏羲,宗祖于黄帝,集成于老子,演而为彭蒙,流而为伊尹、庄子、列子。道家学术思想灵活不滞,因应变化,圆通无碍,极高明而又最平易,无所用而不宜。公元前500年左右,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老子应运而生。他生活于周简王至周敬王中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养生家,著有《老子》,文字简朴、辞意精奥,处处都闪烁着养生长寿的光辉。老子的养生大道是“致虚极、守静笃”。虚极则静,私欲难以干扰;静极则动,真气自然产生。这一规律正像植物,由于静极虚极,从新生气上达,本固枝荣,开花结果。养生也必须做到虚和静,等到一阳来复之时,真气就会像树木那样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了。老子还指出:养生延寿既无灵丹妙药,也没有捷径可走,而必须由微而著,由小而大,在经过漫长的苦苦修炼之后才能获得,“合抱大树,生于极小萌芽;九层高台,起于堆堆石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道家详命略性,主张“致虚极、守静笃” ;佛家详性略命,主张“禅定” 、“静虚” ;儒家尽性至命,主张“修身”以养成“浩然之气”,而医家则性、命并重,主张“积精全神”。中国养生包举各家之长,熔古代哲学、文化、天文、地理、人事于一炉,揭示生命的规律,阐发抗衰延寿的理论和方法。传说轩辕黄帝的八世孙篯铿,人称彭祖,一生经历了尧、舜、夏、商,到周朝时,已是八百多岁的长寿老人了。彭祖为什么能如此长寿?主要是他熟练地掌握了中国古代养生法,做到恬淡虚无,不务名利,并且常年习练吐故纳新的调息法,熊经鸟伸的仿生体育锻炼,动静结合的凝神行气,既会导引,又重养形,故能长生久视。彭祖寿高八百,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人的身体如果维修的好,延龄益寿则是肯定无疑的。当时,周穆王和他的王室贵族,久闻彭祖大名,知道他有长寿之术,命其尽快传授。彭祖见他们骄奢淫逸,追求声色货利,多行不义,与养生背道而驰,欲延年益寿,那简直是白日说梦。于是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了。中国是东方文明的摇蓝。考古发掘出的残编断牍表明华夏民族在世界各地还处于野蛮状态时,就已享有高度文明,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又一次轰动了整个世界:2100年前的女尸保存极好,栩栩如生;丝织彩绘《导引图》,丰富多采,充分显示了我国养生保健的古老和成熟。《行气玉佩铭》的出土也为传统气功养生术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这块战国初年的十二面体小玉柱上刻有45个铭文,记载了行气导引之法。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养生史,继承发扬我国文化遗产和传统的养生保健,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雄辩地证明远在2千年前,传统的气功养生术,已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了。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应璩深得养生之道,为普及养生长寿之术,特作《三叟诗》以广流传。诗云:“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秀。住车问三叟,何以得长寿?上叟前致词,内中妪貌丑。中叟前致词,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三老养生要诀,重要而贴切,简便易行,若能如法养生,也会遐龄永寿啊!晋代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通晓养生之术,他延揽了上自农黄,下逮魏、晋的大量养生文献,“删弃繁芜,类聚篇题”,集成了我国现存较早的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陶氏推崇“六字诀呼吸功” ,指出勤练此功,就可“保气长存”。陶氏之后,本功法在经过了唐、宋、明、清的长期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呼吸与脏腑、经络、气功、导引相结合的高级功法,在人们的养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倍受后人青睐。“岩上宫墙下戏场,山南山北柏枝香,《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药王山,高而不险,卑而不夷,翠柏葱蔚,庙宇鳞比,药王孙思邈隐居于此。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他品德高尚,济世救人,通晓百家之说,尤好养生之术。由于他长期坚持养性、调气、导引和体疗相结合的全方位养生,所以,百岁高龄仍杖履遂和,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著书立说。倍受后人的敬仰和怀念。孙氏资质聪明,探幽索微,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系统总结了我国唐以前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并结合个人八十年的临症所得,写成金光闪闪的名著——《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在学术上,不仅对本草、制药,内、妇、儿、外等临床多有发挥,而且还记述食养食治、解毒备急、养生导引、按摩体疗等多方面的养生知识,为中国养生学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孙氏于养性和调气多有发挥。养性范围很广,包括了情绪、生活、起居等多方面内容。养性调气是静;导引、体疗是动,静以生阳,动以生阴,动静结合,神气相依,即为得法。养性应该做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不久坐,不久立,未冷先衣,未热先去,不饥极而食,食无过饱,不渴极而饮,饮无过多;四季卧起应有早晚之不同,娱乐游兴要有一定之节制;锻炼筋骨当有俯仰转侧之方,去疾防病必有呼吸吐纳之术,气行荣卫自有导引按摩之法。言语要节制,劳逸要适度,息怒以养阴,抑喜以养阳,以此养生则可寿蔽天地。调息,即调呼吸,其法有二,一为呼吸调息法:将呼吸调得极细极微。孙氏说:“和神导气之道,要有密室,闭户安床,床褥温暖,枕高二寸半,平身仰卧,双目垂帘,半睁半闭,细细呼吸,将鸿毛放于鼻下而不动,继续调息三百个呼吸,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锻炼,功夫自然精进”,而获延年益寿之效。一为丹田调息法:每日早晚六时左右,面向南方,两手平放膝上,慢慢按摩下肢关节,口呼鼻吸,良久,伸臂左展右展,上托下按,前伸后伸,睁眼张口,捏头揪耳,抓发松腰,使肺脏振动。然后,左右两手分别捶打腰背,平坐床沿做掣足活动,连续足80至90次为止。调息前预备动作练毕,平坐床上,休息片刻,俟心神安定,再双目垂帘返视内照。闭目存想有一团紫光,由空中落于脐下丹田,又从丹田经会阴向后进入督脉由顶入脑,再由脑经身前任脉回于丹田。此时真气运行,四肢五脏皆得润泽。练功时,要注意不忘内照,凝神丹田,神不外驰,渐渐自觉丹田热气到达两脚涌泉穴,用意念引导真气运行全身,由一通而二通、三通、四通,身体强健,面色光润,食欲旺盛,耳目清明,百病皆去。数年之后,自然可达长寿。“能忍寿亦永”。相传唐朝有位著名的长者张公,注重修身养性,“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由于他处处讲忍让,家庭和睦,团结友爱,一家九世同堂,同锅吃饭,共享天伦之乐。江州有一位姓陈的,为张公精神所感动,也以“忍”为家风而七世和睦。浦江郑氏,十世同炊,兄弟争死。《张公百忍全书》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唐末五代时有位睡仙——陈抟老祖,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陈氏笃好养生,他把高道何昌一的锁鼻术和自家气功配合修炼,终于炼成了高深“蛰龙法”——睡功,通过炼功又掌握了返老还童之术,活了118岁。陈氏的道家功法,为宋元及后世研究道家内丹和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陈氏睡功奇异,他数日不动、不饮、不食,脉搏无息,但面部潮红,“至人本无梦,其梦则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涉云烟,炉中常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传说周世宗怀疑他有异志,把他关在房中考察,一个月后陈抟仍有熟睡中,他为解除周世宗的怀疑,进《对御歌》一首,歌曰:“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落地。”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于养生学研究有得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坎坷,身处逆境,官场失意,然而他掌握了古代养生法,却能从容不迫,泰然处之,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他在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简易的保健操——香泉功。香泉功是调息、体疗相配合的功法,包括步息功、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四部分。步息功是行路与调息相合,通过缓慢步行,配合细微呼吸,达到吐故纳新作用。卧息功是卧功与调息相合,利用卧功,细听呼吸,诱导入睡。爬行功是锻炼四肢和躯干的功法,四肢微微支撑,平地爬行,来锻炼四肢、胸肌、腹肌和腰背肌。桥功则是通过上翘十指、提肛、抬臀来锻炼腰、腹、胯、肛等的整体健身功。老年人可选择步息功、卧息功和桥功进行修炼。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上的名篇。书中对老年的生理、病理、饮膳及养老之道俱有深刻论述,得之者如获至宝。元代养生家邹铉的高祖、叔祖及二母,按陈氏法养生,春秋皆度九十多岁。邹铉本人依法调养,亦获高寿。邹铉对陈直十分敬重,于是在《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续增三卷,名曰《寿亲养老新书》,以广其传。《养老奉亲书》付梓后,迅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对老年保健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比西方人罗杰1724年所著《老年保健医药》早了六个世纪。明代养生家冷谦,精通音律,重视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于气候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颇有研究,并且长于用按摩、气功的方法防病治病,因此,活了一百五十多岁。他的养生“十六宜”简便易行,影响深远,其内容是: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浴。清代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养生家和传世养生专著。以曹慈山的《老老恒言》,汤灏的《保生论》,叶志洗的《颐身集》等较为重要。解放后,中国养生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陆续建立了老年学会及老年医学的研究机构,出版了有关老年保健的学术刊物。总之,健康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历代医家和养生家为之孜孜以求的永恒命题。集物质延寿、医药延寿和生物学延寿为一体的全方位养生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主要内涵,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对中华民族的昌盛和繁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指导人们用科学方法养生保健,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我们综罗古今养生法的精华,编成此书。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张有俊1995年10月于天津家庭实用养生大全一、生命与衰老(一)生  命1.生命的特征什么是生命?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特征,中国古代文献有很多论述。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产物,“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此同时,《管子》这部书更进一步指出:“人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关于人的生命形成,《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形体一旦形成,就呈现出人类生命活动特有的机能。这一机能,中医把它概括为形、精、气、神四个方面。古人也认识到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新陈代谢”的机能,这种代谢过程,是靠升降出入的气化功能完成的。《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种升降出入,正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特征。现代医学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共同的主要的特征,即遗传与代谢。按近代观点来看,生命的遗传与代谢表现在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体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细胞的数量惊人。以大脑为例,至少有一百四十亿个神经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与代谢,就在这一个个独立的小生命中进行。而它们的本质是表现在于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体内的蛋白质分子,据估计不下十万余种。每一类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质,不同种类生物体内完全相同的蛋白质分子实属罕见,所以各类生物体的功能活动表现得千差万别。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因为组成人体的蛋白质与组成动物的蛋白质不同。动物之所以区别于植物,也是因为构成二者的蛋白质各异。生物既有共同的特性,却又彼此千差万别,原因就在于所有生物体都由同一类型的东西(蛋白质)构成;而这类蛋白质相互之间又是有所区别的。代谢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它的全部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迄今已知的酶有一千余种,它们都是蛋白质。此外,对代谢起调节作用的许多激素,也是蛋白质或其衍生物,代谢过程的顺利完成,使得每一种生物都具有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过程,过程长短是由各类生物的进化程度、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适应环境能力而决定的。生命的过程,可以说是生物个体不断建造修复与分解破坏两个过程的对立统一。外界的物质被生物个体有选择地吸收后,在体内同时进行建造修复活动和分解破坏活动。当建造修复作用超过分解破坏作用时,生物个体就可以生长、发育、繁殖;当分解破坏作用超过了建造修复作用时,机体就逐渐衰老,趋向死亡。死亡意味着机体已失去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起码条件——代谢停止。随着代谢的停止,生命也就宣告结束。遗传是生物体有别于非生物的另一突出的生命特征。什么是遗传基因?蛋白质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合而形成的一类缀合蛋白质就是遗传基因。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DNA) 两类。它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RNA在细胞质中的含量较多,约占细胞总RNA的90%左右。它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98%以上) ,它是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它与遗传信息的传递、翻版息息相关。正是这个神奇的物质,使各种生物得以传种接代,繁殖衍化。人类能世代相传,也靠的是遗传基因。通过对蛋白质的考查、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参与了生命的一切活动:构成细胞、代谢、运动(肌内收缩、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躯体运动) 、运载、免疫、创伤以及遗传信息的控制,细胞的通透性,记忆,识别等等。我们研究蛋白质不仅为了认识生命活动,还为了最终能够改造生命活动。尽管生物都有着生命活动,但生命的长短在每个生物说来则是不一样的,“有生就有死” ,这本是支配一切生物的自然规律。人类深入研究生命活动的奥秘,是为了使生命适当延长。2.生命的活力祖国医学认为“真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益寿的主要动力。真气充足身体健康,真气不足身体衰弱,真气消失生命结束。真气由先天精气和后天精气化生而来。先天元精化生,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后天精气来源于水谷和天气。《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在生活过程中,元精之气不断消耗,尚须不断地给予补充。后天之精气是由口鼻摄取的氧气和养料(古称阳精阴精),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部,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热和能,为人体提供生命动力。真气在人体的部位不同,表现出来的活力也不一样。明朝名医张景岳说:“气在阳即阳气,气在阴即阴气,在胃曰胃气,在脾曰充气,在里曰营气,在表曰卫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明之气”。还有人管在经隧的气叫经气。可见真气的功用是多方面的。真气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从胚胎初具到发育成长,由壮及老,所有生命活动,都以真气为根本动力。若能保持真气充足,生物就能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真气消耗而得不到补充,身体就要逐渐衰弱。真气消失,生命随之终结。在生物界,不论是单细胞生物、动植物或人类,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巨大生命力。古人对此有不少精辟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一百年前在俄国瓦舒次库出版的《圣彼得堡大观》一书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1755年在费登司基村,有一个农夫叫克雷洛夫,他当时已经60岁,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个妻子受孕过21次,一共生了57个孩子:四胞胎四次,三胞胎七次,双胞胎十次。第二个妻子受孕过七次,一共生了15个孩子:三胞胎一次,双胞胎六次。1782年2月27日莫斯科尼古拉修道院提供的一份报告中说:苏伊司克州有一个农民叫瓦西里耶夫,曾结过两次婚,一共生了87个孩子。第一个妻子生产了27次:四胞胎四次,三胞胎七次,双胞胎16次,共生了69个。第二个妻子一共生了18个孩子:三胞胎两次,双胞胎六次。瓦西里耶夫在他75岁的时候,已经有了87个子女,当时还活着的有83个。此外,人体也表现出相当大的生命活力。例如,切除一叶甚至一侧肺脏或切除了一侧肾脏的人,仍能很好地生存。肝脏功能更是惊人,有些人75%的肝脏受到损害,肝功检查结果却可以是正常的。由此可见,生物界(包括人类在内)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如果我们用科学方法,一方面排除妨碍其生命活力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强化促进其生命活力发展的因素,则每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力将会是巨大的。3.生命的限制从进化论观点出发,如果任何一种生物个体寿命无限延长,那对该种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猴子生活在森林里,食果子为生。如果它们一个个都长生不死,同时又不断繁殖,那么,要不了多少世代,地球上所有森林都将挤满猴子,果子被吃得精光,最后各个个体将同归于尽。而森林的灭亡又将破坏着生物圈的其他环节,引起连锁的恶性反应。这种灾难之所以不会发生,是因为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都获得一种遗传特性,这特性规定出一种极限,一旦到达这种极限,生物就停止生长,衰老死亡,从而把各个个体的寿龄限制在一定限度内,这就是每种生物都有一定自然寿龄的根据。(二)寿  命1.人类的自然寿命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人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一条规律。人的寿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中医古代文献中的“天年”一词,指的就是人的自然寿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灵枢·天年》:“人之寿百岁而死” ;“百岁乃得终” ;百岁,《礼记》又谓之“期颐”。但也有的文献认为,人可以活一百二十岁,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等。可见,我国古代对天年的限度是百岁到一百二十岁之间。这个论点,与弗罗尔基斯所说的:“人类潜在的生命期限,有一定幅度,应有一个上下限。115至120岁是十分符合其真实上限的。”美国学者海弗利克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人体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分裂50次后便趋于死亡。从这个界限来推算,人类的寿命也该是120年左右。西德弗兰克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要到120岁才会出现生理性死亡”。根据规律来看,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性成熟期的8~10倍。如果人类的性成熟期按14~15岁来计算,则人类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10~150岁。此外,生物学研究还发现,按照自然发育的法则,哺乳动物的寿命应该是其成长期的5~7倍。哺乳动物四肢骨骼中的长管状骨骨端软骨钙化就标志着该动物成长期的完成。例如:马,成长期5年,寿命30~40岁;牛,成长期4年,寿命20~30岁;骆驼,成长期8年,寿命40年;猿,成长期12年,寿命50岁;人,成长期20~25年,寿命100~175岁。以上资料证明,人类应该活到100岁以上,才符合自然规律。既然人类潜藏着长寿的因素,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类因素起作用。这个任务就落在从事长寿研究和实践的人的身上。从目前全世界各国的长寿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看,尽管妨碍延长寿命的途径还未得到科学的阐明,但是,人类延长寿命的愿望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实现的。2.人类的平均寿命世界上最早记载人口平均寿命的国家是古希腊,当时该国居民平均寿命是19岁。其他国家亦陆续有所记载。16世纪欧洲人平均寿命是21岁;17世纪平均寿命是26岁;18世纪增至34岁;20世纪初已达到50岁。由此可以证明,人类寿命的延长,主要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欧洲人自古至今寿命增长情况见表。不同时代欧洲人的寿命历史时代平均寿命(岁)生铁、青铜时代18歪罗马时代29文艺复兴时代3518世纪3619世纪401920年551935年601952年685A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人的平均寿命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提高的。18世纪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生产力虽有较快发展,但人们的平均寿命提高得并不多。这是由于传染病的蔓延以及劳动人民受到的残酷剥削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到了20世纪40年代,免疫学的发展和磺胺药、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问世使细菌性流行性疾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可以说明科学进步与发明对提高人类寿命的巨大作用。过去,有些急慢性传染病威胁着广大儿童和青年的生命。近年来科学长足进占,不断发明并推广特效药物,祛病有术,人类的平均寿命理所当然显著地延长了。由于各国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卫生条件的不同,各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各不相同。据文献记载,1977年全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为59岁。其中不发达国家如非洲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则在70岁以上。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平均寿命男性超过70岁、女性超过75岁的国家已有七个,都是工业发达国家。当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较长的国家是瑞典、日本、荷兰、挪威、冰岛等国。1975年日本人口平均寿命,男性为71岁,女性为76.95岁。1977年一些国家人口平均寿命见表。一些国家1977年人口平均寿命国  家男性寿命(岁)女性寿命(岁)美  国68.2759A英  国678738A A法  国686764A A加拿大69347636A A挪  威7132776A A瑞  典7211776A A芬  兰66577487A A日  本71167831A A澳大利亚67147275A A苏  联6474印  度404055A扎伊尔419451A A阿尔及利亚547548A A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难以抵御,虫蛇猛兽侵伤,食物不足,生产工具落后,患病后缺医少药等,人的平均寿命肯定比现代短得多。据考古学家推断:中国猿人的死亡年龄,14岁以下的占69.2%,15~30岁的占11.7%,40~50岁仅占5.1%。这就说明当时猿人大半未及成年即死亡。还有人根据新石器时代出土人骨的估计年龄进行一次统计,统计了六个遗址共166人。从所得结果看,大多数(64%)人都只活到三四十岁,五六十岁的老人仅占全体的6.6%。这就说明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很短的。解放前,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农民平均寿命是34.8岁。1929年至1931年有人调查过某村居民的平均寿命,男性为34.85岁,女性为34.63岁。内蒙古1939年至1940年间平均年龄仅19.6岁。1935年南京市居民平均寿命,男性为39.8岁,女性为38.22岁。1944年四川某农村平均寿命为21.56岁。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渐增加。以北京市为例,1950年全市人口平均寿命为52.1岁,1960年为67岁,1973年则增加到70岁。从福建省1975年的调查资料来看,福州市平均寿命男性为69.01岁,女性为73.49岁。中央卫生部1978年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比解放前延长近一倍,男性达66.95岁,女性达69.55岁。而根据198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统计学术会议的资料,我国多数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3.长寿的事实各国对长寿老人都有调查统计,据我国古书记载:彭祖活到800岁;黄帝活到110岁,唐尧活到118岁,虞舜活到110岁,梁唐时代高僧慧觉活到290岁,清康熙年间姚江人孙见龙活到159岁,嘉庆年间广西宜山县兰祥活到142岁。以上都是我国见于古书记载的长寿者。当然,上古传闻近似神话,但总的说来可以证明人类寿命是可以达到100岁以上的。据1952年的调查报告: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虚云法师已经113岁。新疆乌鲁木齐的吾古尼沙汗老妈妈,已经103岁。1954年6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吉林省有个叫傅财的老人已经125岁。1956年10月12日《健康报》报道,张家口有一位119岁叫张全的老人还很健壮。据1953年我国人口调查报告,80~99岁的老人有1851312个,10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有3384个,其中寿数最高的为155岁。最近,国际自然医学会把中国新疆列为全世界第四个长寿区。该学会把新疆列为长寿区的理由是,在中国3775名百岁以上寿星中,新疆占了865名,约占全国百岁以上老人总数的32%。1980年广州市做了一次长寿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全市有1790多人超过90岁,其中百岁老人近30名。据了解,在52名90岁以上的老人中,男性14人,女性38人。国外也有不少长寿记录,奥地利的克查尔夫死于1724年,享年185岁,坚钦士死于1670年,享年169岁。挪威的顾灵顿1797年死时为160岁。匈牙利有位农民195岁去世,当时他的儿子为155岁。匈牙利有一对夫妻一道过了147年的幸福生活,丈夫死于172岁,妻子死于164岁。根据1939年莫斯科人口调查资料:99~100岁者有611人,其中55人超过100岁。阿布哈兹有212人超过100岁。乌克兰超过100岁老人有2700人。同年,据全苏人口调查,60岁以上的有11129290人,占全苏人口的6.6%。在美国,据1930年人口调查,在一亿零九百万白种人中,年过100岁的有1180人,其中最老的为107岁。据欧洲1902年的统计资料,德国100岁以上者有778人;法国有218人;西班牙有401人;英国有146人。以上资料进一步证明,人类的寿龄是可以超过百岁的。既然人类潜藏着长寿因素,我们就应该去努力促其实现。从目前世界各国长寿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实现人类延年益寿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三)衰  老1.衰老的过程我国古代文献有关“老”的界限,说法殊异。《说文》:“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但以七十岁为老的界限,未免定得太高。据《灵枢》:“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千金方》引《小品方》:“凡人六岁以上为小,十六岁以上为少,三十岁以上为壮,五十岁以上为老。”可见,从先秦至唐代,以50岁以上为老是比较普遍的。这与现代国际标准以五十岁为初老(六十五以上才算老年),是一致的。衰老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演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器官之间的调节控制都表现出衰老期所特有的变化。衰老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生理性衰老,一种是疾病造成的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出现在机体的成熟期以后,全部过程连续发生不可逆转,是在人的一生中出现的特殊阶段。病理性衰老则可能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年龄,病理性衰老过程与疾病密切关联,当造成病理性衰老的疾病得以控制时,病理性衰老过程有逆转或终止的可能。养生学主要研究生理性衰老过程。生理性衰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在衰老过程中由壮年逐渐过渡到老年,最终走向死亡。祖国医学对衰老的生理过程有着比较系统的认识。《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对人体的生长壮老死作出详尽的描述。《灵枢·天年》对生长壮老死的论述年龄机  理特  点10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好走20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好趋30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好步40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好坐50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60岁“心气始衰,血气懈惰”忧悲,好卧70岁“脾气虚”皮肤枯80岁“肺气衰”言善误90岁“肾气焦”经脉空虚100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表中引证的经文说明,20岁以前是人体的发育期,组织器官日益发展,趋于完善。30岁至40岁是人体的壮年时期,脏腑、组织器官均已充分发育成熟,气血充盛,生长减慢或停止。从壮年时期开始,人体逐渐步入衰老过程,40岁至50岁是衰老过程的初期阶段(亦称衰老前期),皮肤、毛发以及感觉器官首先出现衰变。50岁至90岁为衰老期,肝、心、脾、肺、肾等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开始出现衰变,90岁以上为长寿期,气血亏耗,神气皆去。大部分人将在这一阶段走向死亡。上述过程表现了衰老的一般规律性。同时,衰老过程还具有各体的特异性。例如:女性的衰老过程一般要比男性出现早,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六七,三阳脉衰於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则是”五八,肾气衰,筋不能动,六八,阳气衰於上,面焦,发鬓斑白。(《素问·上古天真论》)2.衰老特征①皮肤、毛发的改变《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人在40岁左右“面始焦,发始坠”或变白;《灵枢·天年》中也说:“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变薄,皱纹逐渐增多加深,毛发脱落变白,中医认为,这些现象与肺和肾有关,因为肺主皮毛;肾主骨,其荣在发。成年人的头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先从两鬓变白,白发逐渐由少变多,最后甚至变成满头银发。同时,头发在变白的过程中,还逐渐变软。从年龄上看,初见白发可能在40岁左右,50岁的人几乎都有白发出现,到70岁,白发可占据整个头部。除发白外,鼻毛、眉毛、睫毛等也都会变白,其时间要比头发稍迟。科学家们作过观察,发现头发变白可始于10~20岁年龄组;鼻毛变白可始于30~40岁年龄组;眉毛、睫毛变白则始于40~50岁年龄组。当然,这不是绝对规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医学上称为阿狄森氏病症患者) ,即使进入了高龄期,也很难发现毛发变白。为什么人上了年纪,毛发会变白呢?这是因为毛发的色素是由毛田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细胞的谷氨酸活性逐渐减少或消失,直接影响毛田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颗粒,使黑色颗粒合成和聚积发生障碍,导致色素颗粒失脱而被空气所代替,於是毛发变白。至于毛发之所以在变白的同时又变软,是与毛发的髓质和角层退化有关。因为毛发的形状主要是仗着黑色颗粒和一种硬蛋白质来维持,随着年龄的增加,黑色颗粒制造量的降低以及硬蛋白质合成减少,毛发便逐渐变得柔软起来。但是,这种变化仅仅是一方面。老年人的毛发,在某些部位又会变得粗而长,例如,眉毛的外三分之一处会出现粗长眉毛,或生长出异常的长耳毛。如果30岁时就出现这种现象,往往被视作早衰。而腋毛,大腿毛到了老年期其生长速度反而下降,弹性也减弱。一般六七十岁的老人,胡须也部分地变白,称之为“白花胡子” ,有的甚至全白。毛发不仅会变白、变软、变粗长,而且还会脱落,脱落同样也是衰老的标志。脱发大多从头顶开始,有的人头顶可全部脱光,不易脱光的是两侧及后脑勺部分。有趣的是,秃头多见于男性。而妇女,即使到了高龄,也不易脱发秃顶。这是因为毛发受某些激素所控制。譬如,颞部和眉外三分之一的毛发由甲状腺素控制;额部的毛发由雌激素控制;腋毛、阴毛由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控制;而髭须、胸毛、四肢的毛则受睾丸的雄激素所控制。皮肤出现变化是老年人的明显特征之一,有时中年人也有。由于表皮营养障碍和外界刺激,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体内结合水变少引起皮下组织、结缔组织细胞变长,以及皮肤张力等原因,致使人在上了年纪后面部,尤其是前额和眼外角皮肤松弛,弹力减少,出现皱纹。另外,有些老人还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俗称“寿斑” ,或“褐色老年疣”)表皮亮度下降,失去光泽。一般地说,老年人的表皮要比青年人薄,但是,在手足等暴露部位,表皮因受外来刺激反而变得肥厚。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真皮的胶元纤维呈块状与断片形,有钙质沉着,结缔组织可因老化皮肤营养供应障碍而影响其再生。60岁以上的老人皮肤中的血管管壁肥厚,血管床减少,因而恶寒怕冷。皮肤为水、电解质的排泄通路之一,也是散热、调节体温的主要组织。老人皮肤内的毛细血管相对减少,血管舒张不良,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散热功能减弱,所以更易中暑。皮肤是人体外围防御组织,老年人干燥脱落的皮屑和沉积在皮肤皱褶间的灰尘以及排泄的污物混在一起刺激皮肤,常可引起瘙痒症。因抓痒损伤表皮,会使细菌渗入,发生疖疮等化脓性皮肤感染。因此,老年人经常洗澡是有益的。但是,人的皮肤上覆有一层薄的脂肪膜,起滋润作用。而老年人的脂肪膜减少(女性比男性更明显),频繁洗澡或使用过多肥皂,会使脂肪膜脱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有些老年人有洗烫热水的习惯,而过热的水会引起皮下组织改变,促使皮肤粗糙。此外,老年人的皮肤对碱性物质抵抗力较差,血管反应也迟钝,易患皮炎,故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洗澡也是不适宜的。②五官与口腔的改变诸窍不利,是老年人的另一特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这说明人进入老年,目、耳等诸窍均发生明显的改变。现代医学发现,一个人如无明显原因,眼睛的晶状体发生退行性混浊,晶状体硬化变性,白内障形成,这就标志着衰老的到来,老年人白内障多发生于50岁以上。但也可在45岁左右发生,老年性白内障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半数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多为双眼发病,一般是一先一后。晶状体的混浊多开始于皮质浅层,一部分可先围绕着核发生,晶状体完全变混浊需要数月或数年,也可停止于任何时间。一般认为,白内障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晶状体本身缺乏血液供应,仅依赖于房水及玻璃体渗透;同时由于人在老化过程中,体内的营养,消化吸收功能与机体的代谢机能均渐渐减退,从而导致晶状体营养不佳,引起晶状组织变性。此外,糖尿病,内分泌调节失常,甲状腺机能减退等,也往往诱发白内障。据美国学者研究,白内障是与眼睛晶状体中一种氧化了的衰老物质——亚砜蛋氨酸蓄积有关。有些人在45岁开始戴老花镜,到60岁后反而不必戴老花镜了。这可能是白内障的先兆,应及时请医生检查。青光眼是40岁以上的人比较多见的眼病,有人统计过,65岁以上的人约有5%患青光眼。老年人所患的青光眼多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患者开始时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视力减退到一定程度时才被发觉。此病初期可出现眼球胀痛和虹视;眼压不一定持续上升,多数在一天中某段时间上升,过后又转为正常,故对可疑患者应多次作眼压测定。此病的中、后期出现持续性眼压升高,但多在40毫米汞柱以下,晚期有可能超过此数。较为突出的表现是:早期眼底可有青光眼杯,视野缩小;晚期可发生结膜充血及睫状肌充血,患者视力大为减退。老花眼很少是由于白内障或青光眼所引起,多数是由于睫状肌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力下降;要主要的是由于晶状体逐渐变厚,核变大,出现硬化,弹性减退,丧失了调节力,这是衰老的一种表现。在眼睛老化的同时,老年人的耳朵、听力也会发生老化。这首先表现为耳廓弹性逐渐减小。由于软骨伸长,整个耳廓会增大,这种状况一般在四五十岁就已经开始,到70岁更加明显。不光是耳廓,老年人的耳道内盯栓腺管常扩张呈囊状,如不注意外耳道清洁,容易造成盯栓腺管堵塞和外耳异物,致使外耳道发炎,这种症状最容易发生在患有更年期障碍、营养不良,糖尿病的老人身上。人类的听力在20岁左右最为灵敏,以后到达一定的年龄,听力逐渐下降,晚年时则可以完全失去听力。这种由于衰老过程而引起的听觉障碍,称老年性耳聋。老年性耳聋一般发生在60~70岁以后,但也有些人在50岁左右听力就开始下降。老年性耳聋是一种感音性耳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高频听力,其特点是双侧对称。老年人的耳聋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衰老退化:由于老年人全身组织趋于退化,因此内耳及听神经也发生退行性改变。人的听觉器官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内耳有个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即柯蒂氏器,当人体衰老时,耳蜗基底膜的柯蒂氏器即发生萎缩;同时发生萎缩的还有支配基底膜的耳蜗神经。此外老年人中枢神经萎缩,也导致老年性耳聋。动脉硬化:老年性耳聋与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由动脉硬化所引起神经组织变性,也能引起耳聋。代谢障碍:随着机体的老化,机体的代谢也发生障碍,不能供给听觉神经以营养物质,因而导致内耳感受器萎缩变性,进而导致耳聋。据国外报道,当老年人全身营养不良时,听觉神经会衰退变性,听力明显减退。科学实验证明,中等程度营养障碍患者,耳内的微细结构听斑及听嵴的上皮细胞缩小,内耳蜗的神经发生变性,从而使听力明显减退。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鼻甲会逐渐变薄,鼻内海绵样血管体会发生退化;同时,动脉内膜变厚,骨膜也会增生变性。鼻内粘膜苍白,鼻甲粘膜变薄。中鼻道及总鼻道变宽,比较容易看到上颌窦口,多数可以看到鼻咽腔后壁。一半以上的老人鼻中膈偏曲,四分之三的老人有膈栉异常变态。老年人的嗅觉和味觉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衰退,这就使得老年人进食时,总是嫌食物没有味道,吃起来不香。因此,老年人常愿吃香味重,粘性大或油炸的食物,这些食物刺激性很大,不易消化,可以引起老年人消化道疾病,这是值得注意的。老年人咽部的扁桃体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组织萎缩。咽扁桃体一般从30岁起就开始缩小,大约到50~60岁几乎完全消失,机体的防御机能因而减退,细菌或其它微生物容易侵入,引起感染性疾病。此外,舌扁桃体虽保存下来,但滤泡萎缩,脂肪浸润变性,茎突咽咽肌和茎突舌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从而使咽腔扩大,出现咽和喉上举的现象。老年人由于颌下和前颈部脂肪组织减少及喉软骨硬化,粘膜萎缩,变得白而薄,喉部脂肪沉着,发声日益苍老。女性在更年期生殖功能与月经同时结束时,声带往往随之变化,声域缩小,高音下降,音质变坏,个别老妇人的声音会变得与男子一样。人到老年,易患牙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釉质磨损,齿龈退缩,牙窝骨边缘被吸收,牙齿变得容易松动,牙质也会发生过敏。牙齿不洁,容易引起牙周炎,这是由于牙龈退缩,齿缝间留有食物残渣,加之齿边缘有“牙石”刺激,造成牙龈红肿,出血,甚至化脓。牙周炎使齿龈受到损伤,极易引起牙齿脱落。牙釉质磨损导致牙质外露,当遇到冷、热、酸等刺激时,牙齿便会产生酸痛感,这是老年性牙齿过敏。因此,老年人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牙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③神经系统的改变《灵枢·天年》中说:“八十岁……魂魄离散,故言善误”。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活动由心主宰。此外,其它脏器与精神意识活动亦有关系。如《素问》中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古人已经认识到脑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等说法,就是把脑作为精神活动的最高主宰来加以认识的。清代名医王清任更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人体一切神经活动,都由大脑支配。因此,脑的衰退,会引致人体一系列的衰退表现。人到中年以后,大脑的重量逐渐减轻,神经细胞逐渐减少。一般老年人大脑的重量比年轻时减少6.6%~11.1%,大脑皮层表面面积也减少10%左右,这是由于老化导致大量神经细胞萎缩和死亡的结果。70~80岁的老人脑神经细胞只有青年期的60%左右;脑血流量也减少17%左右。脑组织各个部位细胞减少的速度也不相同,在某些区域及某一特定时期内,细胞死亡速度会加快。如上额回的细胞在40~45岁时减少较快。某些部位的脑细胞虽然不减少,但其结构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到损害,也会使其功能变弱。触觉和本位感觉的敏感性,听觉和视觉的敏锐性,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致使向中枢神经传导信号减少,导致老年人脑功能降低。大脑的血循环和耗氧率到老年均有所下降,从17~80岁,平均动脉压保持在70~100托,每100克脑组织每分钟的脑血流量由79毫升降至46毫升,耗氧率由3.6毫升降至2.7毫升,脑血管阻力由每毫升1.3托增至2.1托。高血压可以增加脑血管阻力,但不影响耗氧。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传导速度也降低。成年人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为每秒钟约60米。成熟期后,速度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70~80岁,桡神经感觉传导速度降低30%,从20~80岁,运动和感觉神经的传导潜伏期也明显缩短。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老年人脑神经衰退的迹象是记忆力减退,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现实生活缺乏感情,行为有时不能自制。老年人适应机制发展能力强,这使他们能维持较高的智力活动水平。在变化过程中,中枢神经对一些体液因素和化学物质敏感性增强。实验证明:静脉注射小剂量儿茶酚胺、乙酸胆碱、胰岛素等,可以引起老年人神经中枢的反应,这种兴奋性的增加,也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机制,有利于维持老年人神经中枢的活动能力。由于神经系统体征的改变,老年人的瞳孔随之变小。其痛觉、温觉、触觉,一般都无障碍;但下肢振动较比上肢有明显减退,深反射与踝反射消失较多。北京医院检查579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体征,发现深反射消失最多,占27.5%,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下腹壁反射消失率明显地高于上、中腹壁反射率。老年人神经反射迟钝,一旦处于有害的环境之中,便不能作出迅速的保护性反应。④循环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素问》中说:“心主身之血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中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血气懈惰。”古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的功能也随之而衰退。现代医学认为,心的生理功能类似一个水泵,是推动全身血液流动的器官。其功能下降,可引起心肌纤维变化,心肌淀粉样变化可引起心肌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瓣钙化等,这些生理变化又都可引起老年性心脏搏出量下降。据测定,人在65岁时心血排出量大约较25岁时少30%;70岁时心脏的潜在力是40岁时的50%,这表明老年人心脏功能低下,代偿能力减弱,易引起心功能不全及心率的改变。心肌的最大耗氧量与血输出量的下降速度几乎均等。这种下降,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发胖、活动量减少或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期均延长。老年人的心率一般减慢,最大心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当心率因某种生理需要或情绪激动而加快时,其恢复正常心律所需时间也相应延长。供应心肌营养的血管,称冠状动脉。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内壁沉积了脂质、胆固醇、钙质等,逐渐形成白色斑块,凸出于血管腔内,使血管变窄,影响血流的正常通行,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主要表现是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血在血管内由于心脏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作用对动脉血管壁具有一定的压力,这就是血压。如果血管壁弹性减低,管壁变硬,就会出现高血压。人到老年,一般主动脉及周围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厚和弹性减弱等现象。这是由于动脉中层弹力纤维丧失,胶元含量增加,中层钙沉着及内膜粥样硬化形成的缘故。用X光透视胸部时,常可看到主动脉弓延长,主动脉扩张、扭曲,并在升主动脉处有钙化斑块。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故动脉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舒张压也随之升高,但与收缩压的升高不成比例,因此不少老人的脉压差较大。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通透性降低,各脏器毛细血管有效数量也减少,血流量减低,血液循环缓慢。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对老年人的生命威胁是比较大的。但是,只要了解了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变化的特点,就可有效地去防治它。⑤呼吸系统的改变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老年则肺气衰,呼吸功能必然减弱,人体所需的清气不足,浊气又不能排出,因而肺的主气作用必然降低。西医认为,呼吸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它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及由反复分枝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的肺,其生理功能是进行人体与大自然的气体交换。随着年龄的增长,鼻粘膜出现萎缩,气管、喉软骨、肋软骨逐渐钙化及骨化,肺及气管弹性减弱,肺组织萎缩,肺泡扩大,泡壁变薄,於是产生老年性的肺气肿。与此同时,呼吸肌肉也随之萎缩,胸部活动受限制,故肺活量明显减小。一般肺活量自35岁左右开始下降,80岁时最大换气量只有20岁时的50%。肺和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导致呼吸粘膜扩散量减少,氧利用系数降低。据统计:20~29岁时,此系数为44.01~51.5毫升;60岁~69岁时,则下降为27.0~38.5毫升;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率增加,老年人常呼吸节律不齐,出现暂短的呼吸停顿和周期性呼吸加深,呼吸余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和气体扩散状况恶化导致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从20~80岁,氧分压下降10%~15%,氧饱和度下降50%。体力活动可诱发老年型呼吸反应,能限制上述变化的幅度,并延长呼吸时间。另外,老年人机体供氧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变化,可靠性减低,容易导致老年人低氧的发生。据测定,老年人肺输氧到组织的能力显著降低,25岁时每分钟肺可输4升氧到组织,70岁时只能输送2升,这是机体从事体力活动时出现较深而持久的氧债的原因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壁硬度的增加和呼吸肌肉力量的减弱,咳嗽的推动力有所减弱,纤毛活动能力也有所降低。肺泡死腔增加,这就使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多,由其它疾病合并症所引起的呼吸系统病的感染机会也增多。这种老年性的生理变化必须予以重视。⑥消化系统的改变中医的气化学说把消化系统的功能归结为肝脾的气化过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靠肝的疏泄。《素问》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后,其精华物质经吸收后输送入肝,靠肝的疏泄气化作用,再把它转化为人体各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种相互转化过程,中医叫它气化过程。肝与胆相表里,肝胆的气化功能相助运转,生化不息。这与现代医学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说法相似。消化系统的功能在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性消化。食物进入口腔,通过牙齿的咀嚼和食管、胃、肠等蠕动,经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缓慢而又不断地向消化道下方推移,这种消化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它可以分别把蛋白质、糖类、脂肪等食物消化分解,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同步进行,相互配合的。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变化也包括口腔在内。比如,老年人口腔粘膜变薄,舌乳头、舌肌萎缩,舌体变小,运动性能减退。由于口腔内腺体的萎缩,唾液分泌减少,浓度变低,粘度减小,造成牙齿吸着性不良,碎食不全,易致口腔粘膜损伤,甚至出现口腔癌变。胃液分泌量在40~60岁时急骤下降到年轻时的15,以后就渐趋稳定。胰淀粉酶分泌量在禁食时B下降,然而经刺激后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老年人对多种营养物质吸收不佳。如对葡萄糖、果糖和脂肪吸收变慢,对钙、铁、维生素A等吸收也减弱。老年人的肝脏重量也有所减轻,一个人的肝脏重量在31~40岁时最高,平均1929克,到91~100岁时,降至1000克,60~70岁以前为体重的2.5%,到91~100岁时则为体重的1.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消化道分泌能力减弱,游离酸与总酸分泌也减少,胃粘膜血流量改变,加上易患缺铁性贫血,这就导致胃粘膜更新率减慢,免疫监护功能低下,出现各种自身抗体因素,因而易患胃炎。据统计:70岁以上的人,患慢性胃炎者可达总人数的80%~90%,患萎缩性胃炎者可达总人数的70%以上。小肠粘膜在老年人说来也有相应的改变,表现为粘膜萎缩、变宽,呈扁平状,有效吸收面积减少。有的老年人患长期习惯性便秘,排便时经常用力,使结肠腔内与腹腔之间压力差增大,再加上肠壁耐压缺陷,易形成肠道憩室。据统计:老年人憩室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倍,憩室大部分位于结肠。对内外肛门括约肌压力的测定表明,内括约肌收缩力强,而外括约肌弱,这又是老年人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之一。口腔内变化最大的是牙齿。牙齿是咀嚼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的光洁度、亮度均会下降,趋于发暗、变黑,尤以牙颈部最为明显。这是因为牙齿根管变窄,根尖孔变小,妨碍了牙齿血运的缘故。另外,老年人牙齿因骨质堆积和慢性炎症影响,常在牙根尖部出现块状肥厚膨隆。由于牙髓细胞、血管壁等脂肪变性,可造成网状变性、粘膜变性,形成囊泡,髓基质部有纤维倾向老化作用。40岁左右一般可见牙冠磨损,门牙、犬牙、臼齿均可出现弯月形凹陷,吃冷热食时有疼痛感,易出现上颌牙缺损,前磨牙缺损最多,其次为犬牙。同时,牙状也会逐渐萎缩,不断露出牙本质,牙齿间隙增加并开始摇动、脱落。据日本中山氏对430名老人的调查统计,证明年龄与存牙数成反比,60岁平均存牙14.1只,70岁平均10.9只,80岁平均只有6.8只。这些人中,女性的存牙比男性少,上颌的存牙比下颌少,臼齿、犬齿又比门牙要少。究竟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清楚。由于牙齿脱落,会造成颌骨、颌关节变形,使面部乾瘪,颧骨突出,加速呈现老年特征。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的结果,使咀嚼能力降低,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易造成胃肠疾病与吸收障碍。⑦内分泌系统的改变中医认为肾与脑密切相关,《灵枢》中说:“脑为髓之海”,而“肾主骨生髓”。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等自1960年以来,对于“肾”的本质进行了探索,发现肾阳虚者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值,ACT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有延迟反应。以后,不少单位的实验研究也都说明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密切。老年人的肾上腺对ACTH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少,尿中17酮皮质类固醇排泄量低于青壮年。由此可见,衰老与内分泌系统功能以及与中医所谓的“肾”有密切关系。内分泌腺是生物体一种很重要的腺体,它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人体内分泌腺体有: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性腺、胸腺、胰腺等,它们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参与免疫反应等。随着年龄的老化,甲状腺功能下降,虽然血液中的甲状腺素保持不变,但它的结合力降低了,组织对它的反应能力也相对减弱,老年人如患甲亢,症状常常不很典型,而且发病缓慢,容易误诊,甲状旁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趋于下降,但在骨质疏松症患者身上则呈上升状。“垂体”重量到高龄时可减轻20%。垂体细胞的有效分裂次数锐减,供血也减少,结缔组织增加,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器结构有所破坏。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上腺皮质出现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和色素增加,脂肪减少,细胞内细胞器改变,并出现血管扩张或出血现象。肾上腺雄激素是肾上腺类固醇激素中最大的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老化,17—酮类固醇的尿中排出量改变。值得指出的是,肾上腺皮质对人的寿命作用是明显的。男性老年人的贮精囊与前列腺重量减少,睾丸内分泌功能趋于衰退,产精能力较青年人下降,但少数人年过80岁仍保持产精能力。女性则在绝经之后卵巢萎缩,滤泡消失,不再分泌雌性激素和孕酮,只剩下肾上腺产生的雌性激素。黄体酮在生育期结束后,其产生和排出均急剧下降。胸腺是一个中枢免疫器官,又是个内分泌器官,从成熟期起开始退化,以后免疫功能逐渐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胰腺B细胞功能减退,胰腺素分沁不足,还可以引起糖尿病。有人观察75岁老人,两小时平均血糖值比青年人每100毫升高30毫克。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老年人身上会出现内分泌系统紊乱,机能失调,还可能产生更年期的综合症:头昏、烦躁、脸红、出汗、失眠、郁闷、爱发脾气。此外,肥胖、水肿等症状的出现也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内分泌功能失调与情绪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妇女常因外界的突然刺激,引起精神恐惧或者情绪波动,以致使月经异常甚至停经。所以,对由于内分泌失调而致病的患者,要劝导他们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保持良好情绪,以利于病情的好转。⑧泌尿系统的改变中医认为,人体的泌尿系统与肾、膀胱有密切关系。《素问》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诸病源候论》中也说:“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泡者为小便。”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肾与膀胱的功能减低,就会出现泌尿系统一系列功能变化。泌尿系统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把体内大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同时调节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老年人泌尿系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上下两个泌尿道部分,上部是肾脏,下部是膀胱。人进入老年期,泌尿系统在生理上主要出现以下变化:肾脏本身的重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40~80岁要减少约20%,其中肾窦内脂肪增加,间质内纤维增生,代替了部分肾髓质。70岁以后肾髓质部分的纤维化更为明显。正常人从出生到成熟肾单位的总数不变,25岁以后逐渐开始衰退,85岁时约减少到原有的30%~40%,但在年龄相同的老年人中肾单位减少的数量并不相同,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肾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第一可能是由于青壮年时期遗留下来的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病灶的进一步演变;第二可能是由于老年人常患的高血压会促使肾动脉硬化,进而导致肾功能减弱。肾脏功能在老年期变化突出,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肾脏血浆流量降低。正常人在40岁以前肾血流量保持在正常生理范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大约每十年减少10%。肾皮质部分的血流量要比髓质部分减少得更加明显。第二,肾小管功能减退。肾小管的功能主要是排泄与再吸收。肾小管的细胞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此,排泄与再吸收功能均明显降低。第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的滤过率趋于下降,血清肌酐含量上升,而血清肌酐清降率则明显下降。第四,肾脏浓缩功能下降。青年人最高尿比重常见值是1.032,到80岁时降至1.024。老年人尿浓缩功能降低要比肾功能其它改变要来得早些,但速度较缓慢。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肾血管发生了变化。由于老年人肾的血运经路数目减少,血管内腔狭小,血管保持持续性的收缩状态,因此导致肾小球输入小动脉及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或发生玻璃样变,使肾小球逐步演变成纤维性结节,功能明显降低或消失。卡泼莱认为,大约有95%的健康人到40岁后,其肾小球就有10%发生硬化;到70岁左右,正常肾小球的总数可减少到青年时期的一半以上;至于70~80岁的老人,肾脏内三分之一的肾小球单位结构会发生变化而失去作用。有效肾血流量也可减少47~73%,使肾脏显著老化。老化了的肾脏,血管内血流的阻力也会增大,同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也每况愈下。据测定,人过40岁,肾小球的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1%,到90岁时,肾小球的滤过率可减少45%,尿素清除率则下降25%~40%甚至70%不等。随着肾小球的衰退,肾小管也会萎缩,表现为上皮萎缩,管腔细小,遇曲减少等。同时神经系统对肾脏的活动调节作用也会减弱。老年肾病具有一系列特殊症状:如重度肾脏病变可诱发一系列神经症状;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可以是尿毒症的早期表现;尿化验蛋白超过150毫克24小时,则为不可忽B视的肾病预兆。老年人的肾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所以临床用药应特别谨慎。一般老人夜间尿频尿多,这主要是由于肾浓缩功能减低及泌尿系统有梗阻所致,也可能与糖尿病、心力衰弱、精神紧张等有关,应严加鉴别。随着年龄的老化,人的膀胱也发生变化,膀胱里残余尿量增多,膀胱容量减少,出现不可控制的收缩,常有尿失禁现象;如果处在膀胱与尿道交接处的前列腺肥大,阻碍了尿的排出,容易引起膀胱尿潴留,产生尿急、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女性尿道短,再加上老年期阴部及尿道粘膜萎缩变 薄和局部酸度降低,细菌易繁殖向上侵袭,从而引起膀胱炎反复发作,甚至向上引发肾盂肾炎,损伤肾功能。⑨生殖系统的改变中医认为人生失去生殖能力的年限是:男子在64岁左右,女子在49岁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肝肾和冲任二脉功能衰退,天癸枯竭。在男子表现为精气衰少,女子则表现为月经断潮。当然也有例外,虽百岁而能生子者,是由于养生有道的结果。就一般人而言,“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中、老年期的生殖系统多数出现萎缩和功能减退。其中特别是通过前列腺的变化,可以预测出该人的年龄(有病者除外)。摩莱曾研究40~50岁的人,前列腺上皮形状出现轻度不规则,50~60岁的老人,腺叶出现萎缩,腺上皮的分泌功能减退或消失;60~65岁细胞显著萎缩;65岁以后,淀粉样小体增大,数目增多,有的可明显地出现间质的平滑肌组织萎缩与结缔组织增生。性激素的改变更加明显。男性激素的分泌,在40岁时为最高峰,以后逐渐减低,到了老年男性性欲大大减退;女子的排泄量为男子排泄量的三分之一,女性45岁前后,因卵巢萎缩而终止排卵,月经也随着停止,与此同时,乳腺也发生萎缩,老年妇女由于雌性激素的低下或缺乏,常可导致12羟氧基酶的活性下降,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所以老年妇女容易发生骨折。唐勃利奴等曾测定,老年人尿中各种类固醇显著减少,而 其代谢产物的中性还原性脂类几乎不见减少。这说明各类固醇的分泌机能有所下降,但肾上腺皮质机能则不因年龄增加而减弱,它可代偿部分睾丸的机能。正由于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可以代为发挥性腺的作用,所以有些60~70岁以上的男性还能有性要求。勃罗姆曾对60岁以上的165个男子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60~70岁有精子存活者占68.5%,70~80岁有精子存活者占59.5%,80~90岁有精子存活者占48%(精子数不多)。人的性欲并不直接依赖于男性激素,从中年至老年,性的能力确实逐渐减退,但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30岁已经阳萎,有的人80岁还出现情欲。但就一般而言,半数左右的60岁男子和三分之一左右的70岁男子完全阳萎。这种性能力减弱的倾向并非男性激素减退所致,而是心理因素决定的,多数学者证实了这一点。女性生殖系统同样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衰退,魏甫利兹曾提供过这样的数据:卵巢重量在成熟期平均为9~10克,在41~50岁为6.6克,在51~60岁为4.9克,在61~70岁为4克。组织学检验证明,卵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女子进入老年,卵巢呈现出老化性萎缩状态,输卵管在40~50岁后也开始萎缩,弹性、长度、厚度均有所减少,粘膜皱襞的结缔组织变硬,出现玻璃样变。子宫重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41~50岁平均为57克,50~60岁为49克,61~70岁为39.5克。子宫体积变小,内膜机能层变薄,子宫腺的管腔缩小,上皮成骰子状,各个腺呈囊泡性扩大,腺与腺间的襞相融合,基质梭状细胞互相接触,胶元纤维增厚,细胞增多,大部分细胞终止分泌,颈管腔的粘连导致颈管闭锁,血管硬化。阴道萎缩,粘膜上皮变薄。老年期的基本特征是基底细胞的出现,在阴道的分泌物中可看到许多核大的中层或表层细胞,嗜酸性细胞通常很少。阴道的结缔组织变密,弹性纤维常呈块状,骨盆结缔组织明显萎缩,从而使性器官的移动性受到限制。⑩血液系统的改变中医认为,血液系统由消化器官吸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化生而成,和心、肝、脾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心主血”,“肝藏血”和“脾统血”的说法。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都有赖于血液提供营养。血与气是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血管内周流全身,一靠气的推动而运行;二是靠气的收摄作用,使血不溢出血管外面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五脏功能减低,血液的营养功能也随之而衰退,甚至出现病理现象,如“血虚”、“血瘀”和“出血”等。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等组成的混悬液。其化学成分为:水、蛋白、糖、脂肪、矿物质及含氮产物、乳酸、酶等。其中水约占血液量的80%左右。血液的主要机能是供给机体组织、器官以氧、营养物质(热量)、水、盐等,同时也由血液携带出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残余氮等。另外,血液还参与机体内的免疫作用,同时,又是酶和激素的输送者。血液的pH值的范围在7.35~7.45之间。这种酸碱度的平衡是依靠血液中存在着的缓冲物质,以及肺、肾及胃肠道的排泄机能,在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下来维持的。血液比重,男性约为1.060,女性约为1.050,血清比重为1.028~1.032。血液的粘稠度为水的3~4倍。红细胞随动脉血把携带着的氧气运输到机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而后把代谢产物随静脉血携回至心、肺,再排出体外。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为机体构成一道防御病菌侵入的重要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状态有关。淋巴细胞与愈合步骤及感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血液凝固性是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变为血液凝块(系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的特性。这种特性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因为它可以防止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也随之而有所变化。如铁的吸收减少,出现老年贫血,二者都是继发性的。至于失血后血液的再生延缓,这可能也与缺铁有关。血清铁与铁结合力均略有下降,但血清铁蛋白则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白细胞分类变化不大,但炎症后白细胞增多反应减弱。淋巴细胞变化也不大,但其免疫监护作用则明显下降。在抗原刺激下,免疫球蛋白产生明显减少。循环中的丙种蛋白的总量逐渐增多。血小板的粘度明显增加。红细胞的沉降率明显增加,每小时40毫米(魏氏法) ,在老年人是常见的。运动系统的改变C D中医认为运动系统的骨、肉、筋等,受内脏管属,如肾主骨骼,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等。随着内脏功能的衰退,其所主运动系统的功能也必然有所反应。譬如,肝主筋,筋是指附着于各关节的肌腱,具有维持肢体的伸、屈、展、旋的活动作用。筋受肝阴或肝血的滋养,才得以维持正常活动。老年人由于肝阴或肝血不足,出现肢体麻木,行动迟缓,或手足拘挛,这都是由于“血不荣筋”的缘故。运动系统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组织,长期承担着全身的重量和活动耗损,到了老年,其质和量都会发生变化。通常人体的运动功能是在30岁时发展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譬如30岁的男子肌肉重量可占体重的42%~44%,而老年人的肌肉重量则仅占体重的24%~26%。运动功能与骨骼、关节、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肺等器官的变化都有密切关系。老年人运动功能的减退既受年龄的制约,也受疾病的影响。老年时期,肌肉组织细胞的重量随着年龄的增高,呈现出明显的直线性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超过人体总体重下降速度,一般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更为突出。肌纤维萎缩,其弹性、伸展性、兴奋性和传导性都大大减弱。譬如,女性到70~80岁时,手的肌力大约下降30%,而男性则约为58%。肌浆球蛋白、三磷酸腺苷等酶活力下降,导致肌肉力量和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神经传导速度也随之降低,如人神经内的传导速度,20~30岁的人大约为每秒7.5米,而80~89岁的人大约为每秒5.2米。肌电图能反映这类由年龄引起的重要变化。从老年人的图像上,可以发现单个神经运动单元的电位期间延长。由于肌内氧耗量的减少,老年人特别容易感到疲劳。肌肉工作能力减弱,运动功能减退,这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将影响人的总工作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骨骼是全身的支架,老龄对骨骼的影响,首先表现为钙代谢的紊乱,老人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如骨胶元、骨粘蛋白质等)均会减少,而无机盐(如碳酸钙与硫酸钙等)却会增加。青年人骨骼中含无机盐50%,中年人含62%,老年人则高达80%。无机盐含量越高,骨骼的弹性、韧性则越差。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裂。同时,由于骨骼内盐分和蛋白质支持基质的丧失,造成骨细胞或骨基质的缺陷,骨质变得疏松,尤其多见于脊柱,故老人常有背痛或背弯弓现象。关节面上的软骨,从21~30岁起开始退化。由于软骨退化,软骨中的水分丧失,形成关节腔、椎间盘关节腔的狭窄,则会使人变得比年轻时矮小一些,俗称“老缩”。男性老人身高约平均缩短2.25%,女性老人身高约平均缩短2.5%。骨质疏松还会引起老年性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尤以腰骶骨处为甚,因为脊椎骨的腰骶部分在人的活动中负荷量最大,它使老人躯干慢慢缩短和向前弯屈,肌肉萎缩,体力减弱,难以耐劳,对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气与地面交换热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