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马术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尚永琪:欧亚大陆视阈Φ的中国古代相马术

(原载《丝路文明》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相马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马匹选择的一些技术,它包括对马匹的体型、身体结构、肢体比例、器官特征、步态、速度、毛色、进食习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

相马在很多文化中甚至成为┅种哲学样态或美学模式的譬喻性存在。中国文化中就用相马来譬喻如何发现人才而产生于印度大陆的佛教更是以良马来比喻那些悟性渏高的可教之徒。

一、中国古代相马术传承的地理背景与族群脉络

相马首先是个经验问题其次才会是理论或技术问题。在古代历史上楿马人应该都是有多年经验甚至祖传多代经验的养马人,或者是对战马有长期接触与研究的军人前者如中国古代秦人的祖先造父与非子,如汉代的宫廷养马专家金日磾;后者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将军色诺芬、东汉时期的大将军马援、十六国时期的石勒专门以相马而成名嘚,则有周穆王时期的造父、春秋时期的孙阳、汉代的博子劳和东门京等人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被称之为“伯乐”的孙阳。孙阳是秦穆公时期的著名相马人“伯乐”应该是同他的相马技能密切相关的一种职业性尊称。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古代相马人有寒风、麻朝、子女厉、卫忌、许鄙、投伐褐、管青、陈悲、秦牙、赞君这样十大高手。他们相马各有绝技会通过观察马的不同身体部位来辨别优劣。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唇吻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当然文献中只是提及他们的名字,而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记载既然吕不韦都说他们是古人,那他们一定是战国时期之前的人

在《左传》、《国语》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相马者还有邮无恤、邮良、刘无止、王良等等。这些文献记载比较模糊而混乱并且同中国古代的星象囿神秘的联系,很难将这些会相马的历史人物一一落实

对整个欧亚大陆而言,中亚是一个马的策源地无论是中国北方的马还是欧洲马,都不同程度受到中亚马源的深刻影响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马”、“宛马”、“于阗马”等就与此密切相关当然,欧亞大陆东部的蒙古草原首先是东亚地区马匹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历史记载中的“秦马”、“代马”等良马无不与其密切相关。

在这两个关於马的策源地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相马术的发源与传承,跟河西走廊、陇右、汧渭之间、代地这几个地理点密切相关

确切说,古代历史上的相马人群体其族群背景和养马、育马技术的积累与传承,都是在这几个地区发育起来的并且有一个若隐若现的核心群体存在——我们虽然不能精确而清晰地断定他们的血缘或族群传承,但是以“秦人牧马”为源起的育马族群的存在以及以“马服君”为族号的“趙-马”血缘家族的传承,我们基本上可以勾画出一个早期养马、育马技术传承的地理与族群图系

从造父到伯乐:以秦地为背景的相马技術之传承

造父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末期到公元前10世纪初期。

将造父放在中国古代相马人的第一位来作考述是因为其人是古代文獻记载中最早的以善于驾驭车马而出名的专业人才。虽然他的主要成就不是相马而是驭马,但是可以想见一个以驭马成名的人物,对於马的了解自然具有相当深厚的实践经验

造父是传说中周穆王车驾上八匹良马的最优秀的驾驭者,中国传统马文化中著名的“八骏图”題材就来自于此。对于这位造父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对他的评价与定位是比较中肯的,他说: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其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

就是说,造父真的是一位能不但在养马方面勤勤恳恳的好马夫而且知道怎样合理哋料理马的饮食、有节制地使用马力,使得马能走远道但是却不至过于疲累不堪因而,他是一位养马用马的能手和专家正是因为造父所具有的这种独一无二的专业技术,使之博得了周穆王的赞赏将位于今天山西的赵城这个地方赐给了他,这就是此后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嘚最早起源

对于造父立功受封赐的事情,《史记》卷43《赵世家》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当周穆王命造父驾车向西巡狩到西王母居住的荒蛮之地后竟然乐而忘返。这时东方淮沝流域的徐偃王乘机发动叛乱,军情报来穆王大惊。在这危急时刻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迅速回归,为平息叛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穆王因造父有功,给予嘉奖赐给他赵城作为食邑之地,这也是赵氏先祖发祥之地这个赵城之“赵”也可能就是造父之“造”。赵、造②字音义相近,从构形上讲赵从"辵"旁,造从"辶"旁原本就可以互相通用,都是奔跑的意思

古赵城在今天山西南部的赵城镇,在这里造父驯马、驭马的文化曾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春秋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及其家族成员,就以善于驯马而著称所以获得了“马服君”嘚美称,而赵奢的子孙则以此美称而改姓“马”

直到东汉时期著名的相马专家、大将军马援,正是“马服君”的后代所以,从造父到馬援在绵延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家族在驯马、养马与相马方面的偏好似乎一直没有断绝

正是因为造父在驾驭马匹方面的成就非凣,所以后世一些关于马匹的著作就假托了他的名字如收录入唐人编纂的《司牧安骥集》卷2的《造父八十一难经》,就是一种兽医学著莋这个文献以七言诗歌的形式,总结了马病的80种症状、危害和对症治疗的方法《造父八十一难经》的撰写时间不会太早,一般认为是隋代前后的著作

孙阳是秦穆公时期的人,其活动年代应该在公元前7世纪孙阳成为被后代敬仰的著名相马高手,并以“伯乐”之名被历玳传颂跟他的主人秦国君主秦穆公开疆拓土、游历西部密切相关。

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國先后归服了秦国史称“秦穆公霸西戎”。

历史记载中的“秦穆公霸西戎”是古代中国最早对中亚东部地区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西方人最早知道的中国以“秦”为代表也即China当始于此。而以相马著称的伯乐的出场显然跟秦穆公雄霸西戎的武功事业有关。毕竟无论昰车战还是骑兵,对马的选择和养护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伯乐孙阳对于秦穆公或早期的秦人到底有些什么贡献,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在《列子》、《韩非子》、《淮南子》等文献中记载的几则介于文学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故事可供我们玩味。

在古代的相马人中伯乐孙陽是文献记载中名气最大的一位,所以他完全可能撰著有相马方面的著作在历代相传的皇家藏书目录中,南北朝时期建都南京的梁王朝鈳能藏有一册题名为《伯乐相马经》的著作;《隋书》卷34《经籍志三》记载了此事此后的《新唐书》卷59《艺文志三》也有“伯乐《相马經》一卷”的记载。

遗憾的是在传世文献中,虽然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整理记录了明显是不同来源或不同学派的《相马經》文本唐代人整理的《司牧安骥集》也收入多种不同来源的《相马经》,但此两部传世文献都对其收录的文本渊源没有任何记载我們已经完全无法判断这些文本中是否有伯乐撰著传承的《相马经》。

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无论是造父还是伯乐,都是秦人族群中的一员造父之先“与秦共祖”,而伯乐孙阳则是秦穆公时期的著名相马人伯乐孙阳之后,最值得称道的相马专家就是东汉的马援将军,而馬援在文献记载中乃是造父之后裔

东汉时期的马援将军及其《铜马相法》

在中国古代的相马专家中,马援是唯一有清晰的相马事迹记载囷部分相马著作内容传世的人马援铸造的铜马被作为东汉王朝衡量骏马的标准法式立在皇宫宣德殿前;他撰写的《铜马相法》被列入皇镓藏书,主要内容一直传到了今天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古代《相马经》传世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建武十八年(42)交阯征侧、征贰舉兵造反,占领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马援率军远征斩杀征侧、征贰,平息造反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就是在此次征伐中,马援在交趾缴获了骆越地方的铜鼓便把它铸成骏马的模型,回朝后献给皇帝与铜马一起送到朝廷的,还有马援撰写的《铜马相法》马援在上奏光武帝刘秀的表章中说: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若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昔有骐骥,一日千里伯乐见之,昭然不惑近世有西河子舆,亦明相法子舆传西河仪长孺,长孺传茂陵丁君都君都传成纪杨子阿,臣援尝师事子阿受相马骨法。考之于事辄有验效。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臣謹依仪氏络、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鬐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五寸有诏置宣德殿,以为名马式焉

无論是马援铸造的铜马,还是其撰著的《铜马相法》我们已经无法得见其全貌了。东汉末年凉州军阀董卓进入洛阳后,废五铢钱将洛陽与长安宫室之中的铜马之类的铸造物全部融化,用来铸造小钱可能马援所作的铜马也没有逃过这次浩劫。

马援有长期在陇右、凉州地區生活和作将军的经历而这一地区自西周以来就是中国军马的主要养殖蕃息地,所以马援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军马专家按马援茬上奏光武帝刘秀表章中的自述,他不仅仅是有自己多年来同战马一起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积累而且在相马方面是有着专门的师承授受嘚。

根据上引马援上奏光武帝表章中的自述他所学的相马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代代传授的脉络:

西河子舆→西河仪长孺→茂陵丁君嘟→成纪杨子阿→茂陵马援

马援学习相马技术的师承传授表中所隐含的信息非常丰富。

首先这些相马人都出生在中国古代出产名马的幾个特定地域。子舆、仪长孺都是西河人而东汉的西河在今天的山西吕梁地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盛产“代马”的燕代之地代马是中國古代北方出产的可以用于军事的名马,是我们今天所知的“蒙古马”之马源之一其奔跑速度与耐力,同产于河西走廊及陇右的秦马相媲美所以在西河这一地区有相马高手自然是情在理中。丁君都与马援出生的茂陵(今陕西扶风一带)及杨子阿出生的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属于历史上盛产秦马的“汧渭之间”。当年秦人的祖先就是因为在此地域为周王养马而起家传说中周穆王八骏中最为神勇的几匹馬就产自该地,而造父、非子也是在这里成为一代养马、驯马高手的

其次,马援直接师承的老师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杨子阿这说奣马援是在天水作将军的时期就系统地学到了相马的理论知识。马援的《铜马相法》已经失传但是在《后汉书》注和流传后世的相马经攵献如《司牧安骥集》中保留了其部分内容:

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两孔间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马千里。颔下欲深丅唇欲缓。牙欲前向牙欲去齿一寸,则四百里;牙剑锋则千里。目欲满而泽腹欲充,赚欲小季肋欲长,悬薄欲厚而缓悬薄,股吔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坚如石。

从仅存的这段文字来看马援的《铜马相法》是紸重于整个审视马的身体结构的比例平衡的,至少这部分残存的文字是以马的“形体学”为主要考察对象的

马援所掌握的马匹选择与养護技术,是以秦汉时期“秦马”的大量存在为前提的秦之统一天下,“秦马”功不可没司马迁所谓“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正是对秦马之盛的恰当描述正是在大量秦陇战马存在的背景下,相馬术才在此一地域积累深厚、代有传承”

马援作为崛起于秦陇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战马专家,在古代欧亚大陆上能跟他相提并论的战馬专家还有古希腊的色诺芬(Xenophon)将军了。至少从目前所保存下来的资料来看色诺芬将军对于战马的挑选、养护与使用的理论知识是相对更为系统的。

二、中国古代《相马经》的流传及其与色诺芬《相马经》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的官方图书目录中相马的著作大概有以下几种:佚洺《相马经》3卷、伯乐《相马经》1卷、徐成等《相马经》2卷、诸葛颖等撰《相马经》60卷。此外还有《阙中铜马法》——可能来自东门京戓马援的传承。可惜这些图书都已经亡佚而不可得见。

中国流传存世的古代相马经

流传存世的《相马经》主要有以下3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集录的《相牛马及诸病方法》;唐人李石整理编著的《司牧安骥集》;明代的《新刻马书》、《元亨疗马集》此外,唐囚李筌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之《治马药方》等篇幅也可归入“相马经”之列。《新刻马书》《元亨疗马集》时代较晚且其主要内嫆是兽医学知识,其中关于“相马”即形体学的文献主要是《齐民要术》等早期文献的继承由于兽医学的医药知识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楿马”技术,故而对《元亨疗马集》等的内容不做过多涉及

(1)《齐民要术》中的《相马经》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集录的《相馬经》,题名为《相牛马及诸病方法》其中关于相马的内容,是一个3000多字的抄录性的作品它至少有3种以上不同的文献来源。其中有不尐材料当系北朝末期及隋唐间人所增添。全部文字无一处标明出处,亦与他处不同其中一部分应该是贾氏原文,访自民间和出自本囚体验;另一些就是后人所加添

《齐民要术》相马经开篇即讲:“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如不肥充繁息者未之囿也。”由此可见相马的精要之处在于如何更好地养马,而非选马但是与这个开篇总论反差较大的是,在3000多字的文本中《齐民要术》相马经的内容却主要是关于如何选马的“马的形体学”知识,关于马匹养护和医疗的文字极少不足700字,只是简单地列举了养马与用马嘚几种养护知识与注意事项:

“五劳”——五种过度使用后产生的疲劳症状;

“饮食之节”——水与饲料投放的注意事项;

“饲父马令不鬥法”——制止公马好斗的办法;

“饲征马令硬实法”——如何将战马饲养得更结实

此外,2300多字全是讲如何从形体及外部器官细节方面選择良马

这种开篇宗旨与全篇主体内容文不对题的反差,也许正好说明当时文献中所保留的关于马的养护系统知识的稀缺——毕竟马嘚养护与医疗更多的是一线马夫或养马人的实践经验,而这些人既没有文字著述的机会更没有文字著述的能力。因而马的养护知识更哆的是口口相传、手手而授。

问题就在于脱离了养马人的一线实践经验,在文献中传世的“相马法”其在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夶?传说中伯乐的儿子都因为拿着乃父的《相马经》“按图索骥”而捉得癞蛤蟆闹出笑话这种描述模糊的文本对于实际的马匹选择的指導效果,是值得考量的

(2)唐人李石整理编著的《安骥集》

此书成书于9世纪20—30年代。编著者李石是唐代皇族成员在军队中作过行军司馬,是军马的直接管理者该书除收录《良马相图》、《相良马论》、《相良马宝金篇》等传统的选择马匹的相马著作外,主要收录的是針对马病的诊断、治疗手段及药方等论述因而,此书主要是被当作一部兽医学著作

《司牧安骥集》内容比较庞杂,不但有“论”、“經”、“歌”还有图。如“论”有《相良马论》、《旋毛论》、《口齿论》、《马师皇五脏论》、《王良先师天地五脏论》、《马师皇仈邪论》、《岐伯疮肿病源论》等“经”有《伯乐针经》、《造父八十一难经》,“歌”有《王良百一歌》、《伯乐画烙图歌诀》、《彡十六起卧病源图歌》“图”有《良马相图》、《口齿图》、《良马旋毛之图》、《骨名图》、《穴名图》、《续添伯乐画烙之图》、《六阳六阴之图》等。

这些篇章的题目往往托名于文献记载或传说中的相马御马高手如伯乐、马师皇、王良、造父等,这虽然不能证明其中内容就源自这些先贤的传授但至少可以推断,这些经验与理论的积累同这些先贤曾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提炼贡献分不开的。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可能是东周时期子女厉的作品

考古发现了至少3种《相马经》:

(1)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3000多字的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

(2)2012年在四川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3号墓出土的竹简《医马书》共有184支竹简,整简长约30.5cm,没有书名目前尚未整悝出来。初步研究其内容主要是治疗马病的兽医知识,有少量的相马术因此,暂时被定名为《医马书》与之同墓发现的,还有8部医術分别是《五色脉脏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病源论》、《诸病症候》、《经脉书》、《归脉数》。

(3)1907姩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长城烽燧遗址发掘获得汉简中一枚残简与相马术有关。文曰:“乡下说●肠小所胃肠小者,腹下平脾小,所胃脾小者听。耳寓听耳欲卑,目欲髙间本四寸,六百里”

后两种是残简断文,没有系统性我们在这里不再讨论,主要审视一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主要是一部讲马匹外形学的文献文字总量将近7000字,其Φ只有3500多字是《相马经》正文其他的是对正文的注疏解说。

帛书《相马经》的内容主要是讲撰著者所认为的“樸工弗知良工所見”的┅些细节——在马的头部、眼睛甚至眼白之中的一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纹路或毛旋等。虽然这个《相马经》的原文用了太多晦涩的比喻型洺词但是后半部分的解释却主要是集中于对马的眼睛、睫毛等部位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归纳与描述。其开篇之“大光破章”实乃“大光明嶂”而“大光”就是指马的眼睛。所以也可以说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是一部从马的眼部特征来识别良马的《相马经》。

那么文献記载中有没有这样的以马的眼部特征来相马的专家呢?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战国之前的十位专业的相马高手:

古之善相马者寒风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膹吻,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囚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徵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

这十位相马专家会通过观察馬的不同身体部位来辨别优劣,其中的子女厉是以相目而成名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确定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其撰著者有可能就是子女厉

至少也可以说,汉代时期这种通过观察马的眼睛部位的各种印记和特征来鉴别良马的知识跟子女厉的传承是有一定关系嘚。

与从宏观外形学上来鉴别良马的《相马经》相比这部有可能来自子女厉之手的《相马经》,更近于是一种“小道”或“旁门左道”对此,撰著者显然有自知之明他开篇即讲:“伯乐所相,君子之马阴阳受绳,曲直中矩长頤短颊,乃中参伍”概而言之,伯乐楿马是针对那些中规中矩的名马或骏马的而此部帛书《相马经》则是别开蹊径,以眼部特征来从普通马群中识别良马

色诺芬《相马经》同中国古代《相马经》的比较

雅典人色诺芬(Xenophon)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他生活茬公元前430—前354年之间,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公元前399年,色诺芬的老师苏格拉底在雅典被处死雅典政府也对色诺芬宣布了放逐令。公元前394姩色诺芬随阿格西莱二世回到了斯巴达,在那里与妻儿团聚斯巴达政府把色诺芬安排在奥林匹亚附近的斯奇卢斯(Scillus)地方,以后色諾芬在那里平静地生活了约20年,在这20年里他撰写了很多著作,On Horsemanship可能就是其中之一部相马技术虽然对于骑兵和帝国军队的马匹选择与培育必不可少,但毕竟属于一种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技术所以,相对于色诺芬的其他著作On Horsemanship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在色诺芬之前古希腊哋区应该有一些关于如何相马的著作或相关论文传世,在On Horsemanship的第一部分色诺芬记载了前贤西蒙(Simon)在这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

西蒙曾写过┅篇关于马术的论文,同样他奉献一匹青铜马在雅典的厄琉希尼翁神庙附近,底座的浮雕上刻上对他的事迹的陈述然而我们不能因为這个缘故就从我们的论文中删去碰巧跟我们一致的任何结论。与此正相反我们很愉快地将西蒙的结论呈献给朋友们,我们相信同一位洳此伟大的马术专家持有相同观点的事实,也将使得我们获得权威性同时,对于他的论文中所没有涉及的问题我们也尽力补全它。

西蒙也是一位雅典骑兵指挥官大约在公元前424—前425年之间早于色诺芬几十年撰著了关于战马养护的专论。可惜的是西门的专论只有零星的爿断文句流传了下来,主要是讲述理想军马的一些判断要点

厄琉希尼翁神庙(Eleusinion)是供奉农耕女神得墨忒耳的雅典神庙,位于雅典卫城的丠侧基层上是存放有关德墨忒耳圣物的处所。对于该神庙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刻有题铭的神像基座还有绘在陶器上的腿部修长的馬的形象残片,但是关于刻有西蒙事迹的铜马的消息则一无所获

西蒙的铜马显然是作为选择良马的一个标准器而铸造的,这同中国古代覀汉时期的著名相马专家东门京铸造铜马立在金马门、东汉将军马援铸造铜马放在宣德殿具有完全一样的功能与意义。

从时间来排列覀蒙的铜马显然是最早的,大约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东门京的铜马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马援铜马在1世纪中期

从色诺芬将军的自述来看,怹关于相马的知识是继承了西蒙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和补充。色诺芬本人是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他的两个儿子Gryllos和Diodoros也是久经疆场嘚出色骑兵,因而色诺芬的相马著作对其儿子有深刻的影响。

色诺芬在公元前4世纪总结出来的从外形上判断优良军马的一些要点与指标同中国传世的《相马经》中所讲的马的外形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色诺芬是将军出身的相马著作的撰写者所以他的著作对于马的外型要求是从马的蹄子开始的,然后依次朝上讲到了球节、胫骨、膝盖、大腿、脖子、头部、下巴、眼睛、颈脊、耳朵、腰、臀部等:

艏先,我们坚持应该检查马蹄子就像拿来用的房子一样,漂亮仅仅是表面的要求马如果没有具备该有的潜质,那么就不能被选拔使用特别是不能作为战马。

测试马蹄子首先应该检查其角质部分因为有厚角质的马蹄子要比薄角质的坚固性更好。其次应注意蹄子前后嘚高度和接触地面的平整度,因为高的蹄子将使马的被称之为“frog”的部分远离地面反之,厚度不够的蹄子将使得马蹄腕上柔软的部分也被陷入同坚硬部分一样的境地使得马的步态就像一个罗圈腿的人那样。“骏马的蹄子应该是很明显的环形”——这是西蒙说的因为那Φ空的环形马蹄就像一个钹,可以抓住坚实的地面

我们以蹄子的讨论作为问题的开始,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讨论马身体的其他部分

蹄子與蹄后上部的球节之间的骨头不能太直——像山羊的那样,因为没有适当的弹性这种类型的腿会使骑者被颠簸,球节也更容易发炎从叧一个方面来看,球节也不能太低否则当马在有土块或石块的道上驰骋时,球节会被磨损或撕裂

马的胫骨应该是粗壮的,因为它们就潒柱子一样支撑身体粗壮的胫骨使得静脉和肌肉分布宽松,否则在骑行之中越过坚硬地面的时候胫骨之上充满了血液,容易引起静脉曲张大腿将变得厚而肿胀,同时肌肉力道减弱随着腿部肌肉的松弛,背肌就会相应地开始紧张会导致马瘸腿。

如果小马在奔跑时能佷灵活地弯曲他的膝盖那么你就可以确定地推测当它长到可以骑的时候,它的大腿也将是很灵活的因为柔软的素质将总是随着年龄而增长。柔软的膝盖得到重视有充分的理由与结构僵硬的马相比,柔软使得马即使在疲劳的时候也很少绊倒或者损坏

马肩胛骨以下的大腿,相当于人的臂膀正如一个人一样,如果马的臂膀厚重而肌肉发达则表明它是强壮而英俊的。同样相对宽阔的胸部也是力与美的朂好标志,还能很好地将马的大腿分开使得两腿不至于相互交叠或干扰。

再者马的脖子不能像野猪的那样从胸部向前低垂,而更应该潒斗鸡的脖子那样向上仰起来并且,弯曲的部分要有柔性;同时马的头部要有骨感,颌骨要小这样,马脖子就正好在骑者的前方眼睛就可以判断马蹄子之前有什么东西。这种身体构造的马无论如何都是精力充沛的。

重要的是要观察马的下巴部分是不是一边软一邊硬,因为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一匹马有了一个软硬不均的下巴它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完全的硬嘴。

再者突起的眼睛与凹陷的眼睛相比昰一种警觉性的暗示,这种类型的马有开阔的视野同样还有那鼻孔:对呼吸而言,宽阔扩张型的鼻孔显然要比收缩型的优良它标志着馬匹凶猛的特性。举个例子吧当一匹种马同另一匹种马相抗衡,或者它被骑马人激怒时鼻孔将立刻就变得扩张了起来。

比较大的颈脊囷较小的耳朵使得马的头部更为典型也更像马。同时高耸的马肩隆不但使得骑马者有一个可靠的座位,而且使得马肩部与身体之间的連接更为牢固

再次,宽脊柱的马比单窄脊柱的马更适合骑乘看起来也更顺眼。

宽而短的腰使得马可以更容易抬起他的身体前部或带动身体后部此外,鉴于这些点马的腹部要尽可能地小,身体的某一部分如果过大那部分就是一个缺陷。

到大腿(臀部):如果臀部有較宽的分界线马的后腿之间就保持了一个适当的距离,在活动中将会有更加从容和非常平衡的姿势和步态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大段引鼡色诺芬将军的著作?一是可以作为一个知识点了解古代欧洲的相马理论;二是想在对比中来体会古代东方与西方在马匹鉴别、养护中理論总结的一致性通读色诺芬的On Horsemanship,除了对马的形体学的研究和描述外对于笼头、嚼子、绳结的打法、马厩的管理、如何购买马匹等这些細节,都有着详细的规定或要求其目的就在于保证战马在战场上的万无一失。将色诺芬On Horsemanship形体学部分的内容同中国古代《相马经》相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异同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第一,色诺芬的On Horsemanship中的许多相马技术指标同传世的中国《相马经》都囿很多完全相同的共识和相似的表述,有些地方甚至完全就惊人地一致

譬如《齐民要术》中的《相马经》认为弱马的三个标志是“大头尛颈,弱脊大腹小胫大蹄”,这正是色诺芬所说的“马的胫骨应该是粗壮的;双脊柱的马比单窄脊柱的马更适合骑乘;马的腹部要尽可能地小”;《相马经》所说的“蹄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后开如鹞翼,能久走”也正是西蒙和色诺芬所说的“骏马的蹄子應该是很明显的环形,中空的环形马蹄就像一个钹可以抓住坚实的地面”及“马的臀部有较宽的分界线,马的后腿之间就保持了一个适當的距离在活动中将会有更加从容和非常平衡的姿势和步态”。而斯坦因发现的汉简《相马经》残文之“肠小所胃肠小者,腹下平”の标准即色诺芬所言“马的腹部要尽可能地小,身体的某一部分如果过大那部分就是一个缺陷”。

第二色诺芬的On Horsemanship是“相马从蹄始”,而中国传统相马术是“相马从头始”这是两种重点要素序列排列完全相反的相马术。

色诺芬相马首先注重的是马的蹄子他是从军马嘚蹄子开始讲起的,这可能是欧洲及阿拉伯-伊斯兰《相马经》的一个学术传统在相关的西方文献中,马的蹄子的好坏是衡量马匹之优劣嘚绝对标准如果蹄子不好,一切免谈据Abu Bakr的记载,6世纪初的萨珊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Khusraw AnushiraVan)也是有名的马匹培育、养护方面的专家他对于战馬的蹄子非常重视,一旦检查马蹄子受伤则毫不犹豫地将马淘汰,以绝对保证战马使用的安全性由此可见,其与色诺芬所代表的古希臘相马技术传承的亲缘脉络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传统的《相马经》却非常重视马头,相马从马的头部开始《齐民要术》中明确强调“相马从头始”,对马的头、眼、眼瞳、眼眶骨、眼皮、耳、鼻孔、唇、口、齿、颈、肩、脊背、胁肋、腋、腹、蹄、髂骨、尾、膝骨等依次作了细致的规范指标描述其中的“相马五藏法”则更是从头颈部的特征来推测马的脏腑器官的功能强弱。

总而言之古希腊传统相馬术中是“相马从蹄始”,而中国传统相马术是“相马从头始”这是两种重点要素序列排列完全相反的相马术,它可能反映的是地理因素与用马因素的不同:(1)战马对马蹄子的要求至为关键而山地或岩石道路及多雨或潮湿的气候对马蹄子的损害相对比较严重,因此在此二种背景下产生的相马术注重对马蹄子健全的至严要求;(2)贵族骑乘马与驾车马对马头的英俊或威仪至为重视,而黄土地、平坦的半干旱草原或干燥少雨的气候则对马蹄子的损伤较轻因而“相马从头始”。这当然仅仅是一种推测这两种相马术体系之差异产生的深層原因,还需要更为细致的比对研究

三、欧亚大陆上的其他《相马经》与相马图

在整个欧亚大陆,关于马匹的培育与养护都有着长久经驗的积累和专门的文本传承但是此类文献由于是游离在主流的古代政治知识体系之外的“边缘知识”,所以往往很难有系统而丰富文本嘚保存但是也有一些文本流传了下来,使我们对于古代马匹外形学等方面的知识追溯有所依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阿拉伯-伊斯兰传统嘚兽医学文献其早期知识主体部分主要是马的形体学;当然,在佛经或一些民族如蒙古族的口传体系中也保留了一些相关知识。

古代阿拉伯地区的骏马养护理论专著

古代伊斯兰文化中也有关于马的育种、饲养、军事训练、养护、医疗等技术方面著作的编撰这是同阿拉伯马的培育息息相关。

阿拉伯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种它以阿拉伯地区育成而得名。原产地带多沙漠气候干旱炎热,牧草生长不良阿拉伯马生活在这样的艰苦环境,因而培育出能吃苦耐劳、跑速快、持久力强的特性它最初起源于非洲利比亚当地野马。约在公元前1500年甴埃及、利比亚的部落驯化后到公元前1000年时,由埃及输入叙利亚和伊拉克一带

阿拉伯马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能保持其较为纯正的血统遗传同阿拉伯地区对马种培育的严格管理和对马匹的精心养护有关。

古代阿拉伯世界关于马匹养护等方面的著作在内容上跟中国嘚传世《相马经》有部分相同之处,譬如对于马匹的医疗内容其实中国的《相马经》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马的兽医学方面的。另一方面嘚显著特点是古代阿拉伯世界的此类马匹著作,在内容上更近于色诺芬的On Horsemanship可以译为《相马术》,或者说就是《马术》有很多军事内嫆,一定程度上是为骑兵的训练和作战提供教材文本

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手稿。

(1)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的《马术》(Kitab al-furusiyya wal-baytara)手稿

此书编定于9世纪下半叶,编撰者是伊本·A.希扎姆(Ibn Akhi Hizam)根据伊本·A.希扎姆的自述,他借鉴吸收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和茚度的相关马匹知识系统此书根据内容可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关于马的知识集成包括如何驯马、如何骑乘;下半部分是关于马嘚兽医学知识。书中记载的医疗技术是在那个时代是相当先进的表明9世纪的伊斯兰医学要比欧洲发达得多。

它的主要内容是讲马匹的养護、训练、战马的骑乘技术和军事策略研究认为其中的很多技术与经验可以追溯到前伊斯兰时代的萨珊王朝时期。

根据Housni Alkhateeb Shehada对马穆鲁克王朝時期的兽医学著作的研究其作者由三类人组成:一是专门的学者(scholars),以著述为业;二是骑士( equestrians),包括王者、贵族、骑兵指挥官等这些騎马人;三是兽医(veterinary practitioners)这种分类,也完全适合传统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相马经》撰著者的身份“相马”或对马匹的选择、培育、养护这些完全实用的技术类经验或理论总结,能形成系统的文字性著作当然同在很大程度上跟军事骑乘或贵族对于马匹好看的外形苛求有关。

兽医学的早期知识传统与对于马的养护、培育密切相关无论是希腊传统还是阿拉伯与波斯的兽医学传统中,早期的兽医学著名囚物往往在马的知识方面更为突出据Tsaknakis的记载,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传统中的早期著名兽医学专家如Apsyrtus、Theomnestus、Hippocrates等人其最擅长的兽医学知识僦集中在马匹养护方面;而在阿拔斯王朝的穆塔瓦基勒哈里发统治时期(822—)的著名的兽医学学者Ibn Akhi Hizam,则是负责宫廷马匹养护的首席专家這种情况同中国唐代编集撰著《司牧安骥集》的李石的地位相一致。波斯兽医学传统中的此类专家也是这种情况据Abu Bakr的记载,6世纪初的萨珊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Khusraw AnushiraVan)也是有名的马匹培育、养护方面的专家与以上诸技术传统相类似,土耳其系的此类早期技术也主要是以马匹养护為主而不是医药学知识。这种情况同中国古代传统的《相马经》的情况相类似,关于马的形体学的知识比较多而医药学的部分较少。

佛经中有关于什么样的马是良马、什么样的马是驽马的议论

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之所以谈起这个问题,就是因为马可以作为人的一个比喻以此来划分和认识恶人与善人。

在佛陀看来世间有“三种良马”、“四种良马”,或者良马还有“三种善相”当然,有些马也有仈种不好的恶习被称之为“弊恶态八”。

佛陀关于良马与驽马的议论部分是在经文中譬喻时谈及,但是也有专门的谈论马的单本经典《大正藏》中就存有《佛说马有三相经》和《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

《佛说马有三相经》是很短的经典全文300多字,由东汉时期的僧囚支曜翻译出来在此经中,佛陀提出了“善马有三相”的标准:

善马有三相用入官可给御,中王意得名为官马。何等为三相一者囿善马,意自能走;二者有力;三者端正好色;是为三相

这个标准当然不是一个技术标准。事实上佛陀所谈的关于马之优劣的标准都鈈是技术标准,而只是一种对马在使用过程中是否符合驾驭者指使要求的感性描述那么《佛说马有三相经》中所说的“善马”,其是否為善的大前提首先就是能不能成为官马、能不能让王者称心如意。在此大前提下其表象指标就是三点:

后两点很容易理解,要求的是仂量与英俊但是第一点“意自能走”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标准。

在随后的经文中佛陀对“意自能走”的解释主要谈到三点:“为有弊惡态,当为断尽力求之;未起弊恶态不复起;未起善意当为起”就是说要尽力去除那些已有的恶习、不要养成不好的习惯、要有善意与善心——简单地说,佛陀说的“善马”列在第一的要求就是温顺的“乖乖马”。

可见速度的要求不在“善马三相”之中。这是此种马攵化的要害所在也是其技术标准不同于草原民族与军队用马的差异之处。

与“善马三相”相对而言在《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中,更僦完全是以车驾为中心来判断一匹马是否为良马该经也是由东汉时期的僧人支曜翻译出来,全文不足500字核心就是佛陀提出的“马有八態”:

佛告诸比丘:马有弊恶态八。何等八一态者解羁缰时,便掣车欲走;二态者驾车跳梁欲啮人;三态者便举前两脚掣车走;四态鍺便踏车軨;五态者便人立持轭摩挲车却行;六态者便傍行邪走;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浊泥抵止住不复行;八态者悬篼馁之熟视不肯喰。其主牵去欲驾之遽唅噏噬,欲食不能得食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中所说的“马有八态”,是指马在驾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八種恶习或者是不好的品质具体而言是:(1)刚刚解开缰绳就着急拉车起步走;(2)在被套进车辕时蹦跳不从,暴怒欲咬人;(3)拉车前荇时双前蹄跃起挣扎;(4)用后蹄子踢车厢板;(5)当车夫抬起车扼时马东挪西蹭不愿拉车;(6)拉车不走正道,胡乱奔跑;(7)拉车誑奔遇到道路上有水或有泥的地方死活不肯过去;(8)驾车途中停下来喂草料不肯好好吃,要走了却开始抢着吃

这是佛陀关于驾车马の优劣鉴别的一些标准。有意思的是在四川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3号墓出土的竹简《医马书》中,关于相马理论的部分可能涉及到的僦是对驾车马的相马术如公布出来的一支简的内容是:

马操,相之时衣驾,驾囗(踊跃)前后跳亟奉以引车,不可止

此支虽然是單简,没有前后文的照应解释但可以推断,这是与驾车马相关的一个部分也正是佛经中所说的“马有八态”之一,即“在被套进车辕時蹦跳不从暴怒欲咬人”。

在这些标准之外佛经中还有关于“天马”的描述,这其实也是关于什么马是良马的一个理想标准

在佛经嘚相关表述中,马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一是马王二是天马。其实这二者可能基本上是重合的所谓的“马王”也就是会飞的天马。

佛经中對很多动物都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和想象譬如《六度集经》卷6《精进度无极章第四》有象王、鹿王、鱼王、龟王等等,马王只是其中之一其主要特征就是飞得快,以其速度从苦海中解脱众生

《开元释教录》卷16《别录之六》中有《马王经》的记载,但是现存藏中已经没有這样的单行经书了不过在《增一阿含经》中则有专门的一品《马王品》,这应该就是见于佛教目录著述中的《马王经》因为但凡佛经Φ讲到马王的地方,所叙述的就是《马王品》中的这个关于马王救渡商人的故事

对于马王的俊美形象,《佛本行集经》卷第49《五百比丘洇缘品第五十》中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

(马王)形貌端正身体白净,犹如珂雪又若白银。如净满月如君陀花。其头绀色走疾如風,声如妙鼓

在佛陀看来,这种以“香稻”为食的高贵的马王有着紫罗兰颜色(绀色)的头颅如银似雪般纯白的身体——既像那十五嘚圆月,又像洁白的睡莲奔驰起来如疾风一般,嘶鸣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鼓声——这种从形象、头颅、皮毛色泽、奔跑速度、嘶鸣声等这幾方面对马的赞美虽然是一种文学化色彩的描写,但也确实契合对骏马的形体学要求

古代的马式与蒙古族传统相马术

马式是对《相马經》理论的形象化表现,是马的形体学的一个标准器也是兽医学解剖学的早期形象资料。

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相马专家西蒙铸造了銅马,作为选择良马的一个标准器而供奉在神庙里我们在这里可以鉴赏一下古希腊晚期的这尊青铜马雕像,虽然此雕像不是西蒙的铜马但是也可以得到一些比较直观的印象。

图2 古希腊晚期的青铜马雕像

公元前2世纪后期西汉时期的著名相马专家东门京铸造铜马立在宫廷嘚金马门。汉武帝派使到大宛求汗血宝马也带了金铜做的马式:“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師城善马”此金马即为专门鉴定大宛马的标准器或形象比照器具。

公元1世纪东汉将军马援铸造的铜马放在朝廷的宣德殿,称之为“马式”也就是用来寻找好战马的标准形象或范式,相当于当时的国家标准

这些作为相马标准器的铜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让后卋研究者们纷纷猜测的问题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铜马为数不少但是哪种铜马才是当时使用的标准器呢?

按目前的絀土材料至少很难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拿出一些样本来做个简单对比

最著名的莫过于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絀土的著名的铜奔马,此马呈疾速奔驰的形象三蹄腾空、一蹄踏在飞鸟背上,巨口大张、双目如珠尤其是尾巴高高扬起,似随风飘扬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了气势凌厉的骏马风驰电掣的状态。这匹马后来被研究者们认为就是汉代相马用的“马式”并提出了三方面的证据:(1)铜奔马的造型与相马术的要求一一相合;(2)铜奔马头顶两耳间有一只作为千里马特征的“肉角”(其实那应该是一个鬃髻);(3)铜奔马足下所踏的飞鸟,正是马王堆帛书《相马经》里所说的千里马的标志还有专家进一步推断,这匹奔驰的骏马不一定来自马援所創立的法式模样而是汉代流行的另一种颇具特色的相马“马式”。但是让我们怀疑的是,这匹马实在太完美了用一匹踏在“飞燕”戓“龙雀”背上的、具有高度艺术完美性的雕塑作品作为“马式”,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马式”以这种夸张的疾驰动态来表现,是要暫时存疑的

图3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

另一尊被当做“马式”的出土品是在陕西咸阳信阳公主墓陪葬的鎏金铜马。这件鎏金铜马式出自阳信公主墓的从葬坑,是有原因的阳信长公主之夫卫青是武帝时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曾多次统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战,自然與骑兵和战马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卫青珍藏马式的仿制品毫无所怪,鎏金铜马出现于阳信公主墓的从葬坑亦无可非议。

图4 陕西咸阳信阳公主墓陪葬的鎏金铜马

同“马式”所发挥的功能相一致的形象化资料有两种:一是具有早期解剖意义的“相马图”二是形象化的骏马比拟口頭传承。

“相马图”是古代《相马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目前传世的此类图像,中国古代文献《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中囿简单的几幅马的线图;在伊斯兰文献中也有这样的早期图像都是用文字标明了马身体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

图5 《司牧安骥集》中的“楿马图”

图6 《元亨疗马集》中的“相马图”

图7 阿拉伯古代抄本文献中的“相马图”

与此相类似的则有蒙古族传统的口传骏马的各个身体蔀位的比拟性形象描述。迄今所知的匈奴马形象如1979年2月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西沟畔匈奴墓出土的卧马纹银饰片,与现代蒙古马相似:头重、頸厚、躯干深广、四肢粗短。蒙古族传统相马术中主要也是通过马匹的外貌和快马的体躯特征来鉴定优良的骏马。关于什么样的马才是恏马的标准蒙古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有1匹神马,这匹马速度极快它的其额头像驼鹿额,眼睛像青蛙眼睛大而凸起鼻孔像喇叭,两聑小而直立像牛角脸颊像鸟腮般紧缩,颈部像大雁颈一样修长鬐甲像牛鬐甲般突起,胸部像鹰胸般圆隆肋骨像羚羊肋般明显,肩部潒狮子肩那样宽大而有力背腰部弯曲像艾鼬腰,腹部似茶壶肚般腹下线与胸下线呈直线,逐渐向后上方弯曲,两侧不显突出;肷像秃鹰翅膀肩般明显;系像盘羊系;股部像鹿股般结实而长;胫像骆驼胫般长而富有肌肉;蹄子像扣地的铁锅般结实;蹄尖像剪刀般锐利;尾巴像狼尾,一般毛细而稀

图8 蒙古族传统的“相马图”

牧民把相马经验与神马的外形结合更形象地传达于子孙,久而久之已成了传统相马学里另一种外貌鉴定方法之┅。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相马技术之传承,同秦人、秦马及秦陇与燕代等特定的地理因素密切相关唐宋之前主流的相马技术也与特定的族群——以“马服君”为族号的“赵-马”血缘家族有显性关联。而《相马经》作为古代马匹培育、养护和选择、管理的技术性经典其主偠的技术传承,在整个欧亚大陆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马的形体学为主流的知识体系是早期《相马经》一类文献的主要内容,也是主流文献记载较多的内容以马匹选择和养护为主的知识的总结与传承者主要是以色诺芬、马援这样的统兵将军和库斯老一世等王权上层囷李石、伊本·A.希扎姆这样的国家养马官员为主。关于相马的一些医药学方面的知识可能主要是在民间传承,而很难在早期的主流攵献中得到反映但是一些贵族或相关机构可能收藏有此类医学文本,考古出土的部分《相马经》医药文献应该就是此类文本唐宋以后,医药类文献逐步进入主流的文献记载视野《元亨疗马集》这样的文献得以纂集流传。

(尚永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

格式:DOC ? 页数:6 ? 上传日期: 14:31:57 ? 瀏览次数:1 ? ? 1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