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造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环境,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率,什么是根本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经济发展|新兴产业_凤凰资讯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成都经济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核心就是要转向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率不断下降而生产率的增长率不断提升的发展方式,统筹掌控好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保证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原标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王伟成都经济和全国一样,正同步迈入发展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我们抓经济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都必须做出深刻调整。在1月7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市委要求保持“归零”心态,消除不适应新常态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清除固步自封、不求上进的自满思想和浮躁情绪,重整行装、再次出发,在新的发展征程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在新的一年里,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工作新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判断、战略谋划、战略部署上来,沿着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与时俱进地抓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本期《理论周刊》继续推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新常态新作为专题理论文章。今年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成都经济正与全国同步迈入发展新常态,并呈现“六个趋势性变化”,其中,从增长动力看,投资和要素投入拉动已经明显减弱,以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多元拉动将成为常态。多元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与经济潜在增长率相适应的增长,能够保持投入产出基本平衡,经济增长方式以消费增长为主,注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成都经济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核心就是要转向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率不断下降而生产率的增长率不断提升的发展方式,统筹掌控好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保证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也就是总产量中依靠技术进步、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非要素投入的增产部分。换句话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体现的是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贡献以外的、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那部分产出的增长,也就是著名的“索洛残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公式计算,而是基于成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客观现实要求。从发展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没有消除,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国内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区域竞争更加激烈,需求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贸格局和经济增长动力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开始逐步步入新常态,受到生态环境、市场和要素的多重约束,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加速转变,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和路线的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区域竞争态势。当前,成都面临的已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崭新机遇,加快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将是成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源。从发展现状看,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将预计突破万亿、人均产值过万美元,经济发展将站在新的平台上,从中高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既是一个经济体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GDP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压力、经济增长动力等将呈现新趋势。从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成都的投资拉动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影响正逐步减弱,投资和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拉动效应会更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将明显提高;持续偏紧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断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将倒逼成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变外延扩张为内生驱动,推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向“质量效益型”深刻转变。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也就是总产量中依靠技术进步、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非要素投入的增产部分。索洛残差法:最早由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 提出,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是成都迈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编制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加强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引领,建立市级部门协同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机制,完成并实施13个重点区域(产业)试点示范方案,构建创新驱动试点示范工作机制。编制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主体。重点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研发分工和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聚集区。加快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信息安全、新能源装备、疫苗及血液制品等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建设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聚集区。依托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软件园等重点园区,建设“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国际科技产业发展平台,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业投资链,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加快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试点。创新创业种子资金和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资金,鼓励创投机构和金融机构向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投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并推动成都高新区申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启动实施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支持和鼓励企业、科技园区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制定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条例,营造国际领先的创新环境。实施成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设立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专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执法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建成运行。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知识产权信息的互动共享。加强行政与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构建“全域成都”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背景链接>>>日召开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掌控好投资强度、消费强度和出口强度,加快把发展转入主要依靠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后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89865
播放数:12954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李克强强化中国经济新指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企业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提升效益,中国经济也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李克强总理在发改委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说,“‘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推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衡量单位总投入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又被称为“技术进步率”。
在12月7日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内外专家座谈会上,如何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成为6位中外专家最热门的话题。
把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洲建议,要通过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推动产业升级,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华强森认为,中国完全能够在“十三五”期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路径就是把发展重点放在“质量”而非“数量”上。“通俗些说,发展得‘好’是发展得‘快’的前提。”华强森说。
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战略性建议,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他说,“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加入的一个“新概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把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式。“怎样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主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总理说。
必须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详细阐述了“创新”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他说,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要以体制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创新发展最好的指标,也是改革红利的一个重要体现。”蔡昉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双料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称赞,中国已经对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了“正确的强调”,未来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创新。
李克强说,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5个发展理念,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发展”。“这几年,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看,必须放在‘核心位置’。”总理说,“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细化指标分解、硬化约束举措,引导地方、行业、部门主动作为
蔡昉在发言中同时提出,目前,很多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并不熟悉,应当把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预期要求,在第三方评估中进行测算评价。
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既要向民众解释清楚这一概念,又要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过程中细化指标分解、硬化约束举措,引导地方、行业、部门主动作为。“要推动各方共同努力,提升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李克强说。(新京报特约记者 储思琮)
责任编辑: 雷丽娜
国务院部门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卫生计生委
原子能机构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防科工局
测绘地信局
煤矿安监局
南水北调办
地方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驻港澳机构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
驻外总领馆
驻外团、处
新闻媒体网站
中央电视台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企业网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中丝集团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旅集团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有 关 单 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央政府采购
国家域名注册管理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创新驱动发展的困境与思考创新驱动发展的困境与思考光明网百家号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推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启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运动促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国际竞争格局。新世纪之初,多个国家纷纷出台各自的竞争战略与创新行动计划。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提出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引领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很多重大的变化,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引领世界潮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创新驱动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引起重视。一、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困境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后尽管经过了几次重大的科技体制改革,但研发体系与体制的改革还离预期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还不能高效率地配置科研资源和实现有效的创新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机构和大学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使得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知识产权保护不易等问题也成为创新主体的困扰。在区域创新层面,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均衡,甚至存在区域间创新资源倒流的现象。一方面,各区域创新能力指数的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在创新资源流向上,创新能力指数低的区域存在“高端资源流出、低端资源流入”的现象。这样下去势必拉大不同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方面的差距,进而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均衡推进。在产业和企业层面,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不利于集群式发展。例如,不重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难以把握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机会,导致产业发展常常陷于同质性的恶性竞争,难以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低也会限制企业在创新集群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史也表明,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做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在创新投入与实施层面,存在创新投入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知识资本投资不足,创新实施能力滞后于投入能力。创新驱动经济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比例的知识资本投资。从价值链的笑脸型曲线可知,要创造高附加值,必须关注价值链的两端,特别是知识资本投资,这涉及软件、数据库、矿产勘探、研发、设计、品牌和员工培训等。在创新投入上过于强调研发经费与人员的投入强度,忽视知识资本的投资,将导致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能力的不平衡,也不利于创新集群的发展。二、摆脱困境的若干思考要摆脱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从创新理论和政策上进行系统的探索,对创新系统的结构与运行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尤其要在创新投入结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创新区域协调、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和创新驱动经济体的重要特征,优化创新的生态系统。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表明经济发展到以创新作为驱动要素的高级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创新驱动经济体在创新投入结构上一般具有较高比例的知识资本投资,完善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创新政策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企业家式人才的成长及活跃创业氛围的形成,科学的创新能力与绩效评价能够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可以产生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改革科技创新体系与体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侧重供给端的科技创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成果转化与推广不理想的现状。因此,改革科技创新体系与体制需要从市场出发,重视需求端创新政策的设计,促进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与机制方面,需要完善竞争机制,尽量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克服科研项目多头发布和管理造成的弊端,具体可以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减少各个部委管理的项目特别是专项任务项目。作为创新重要来源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其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和大学制度。例如,重视大学推广职能的开发,改进业绩与绩效评价制度,克服盲目追求论文和课题相关指标的弊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也要特别重视致力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式人才的培养。再次要进一步激发市场的基础动力,激发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企业整合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和主导创新集群的建设。企业只有融入创新集群才能持续生存与发展壮大。企业要发挥在创新集群建设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开拓和完善科技企业带动型创新集群建设模式,将传统的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最后要在创新投入上超越研究与开发,重视知识资本投资。要认识到,仅仅投资于研发是不够的,需要对创新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投资。要重新审视创新投资结构,对不同的知识资本进行均衡的投资,提升整个创新系统的价值创造力。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光明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相关文章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
我的图书馆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热点)
理解了全要素生产率,就不难理解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一、何谓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是指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 &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 &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各种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三个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也包括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是基于五个生产要素投入的整合。比如,一个企业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共计100万RMB,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RMB。那么,这150万RMB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RMB是由于投入100万RMB的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RMB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管理、技术这两个无形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有形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 &比如,某个工厂劳动力、资本等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都没变,正常情况产出也保持不变,结果产出增长了5%,这多出来的残差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可见,全要素生产率由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微观生产效率两部分构成,它更多是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发挥作用产生的增长。从微观层面上讲,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开拓了新市场,开发了新产品,改善了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人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层面上讲,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系统和整体上出发,全要素生产率是生产要素“1+1>2”的部分。差值越大,全要素生产率越高;差值越小,全要素生产率越小。“没有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就为零。有了生产要素,还要讲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1+1>2’的效应。但这不是要增加某一个生产要素,而是要讲究一定的配比组合,也就是需要创新技术工艺、企业组织和商业模式。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不同商业模式带来的生产率不一样,只有进行资源优化组合,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为什么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越是在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上,越是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由于存在技术和生产率的差距,经济增长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而对处在更高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国家来说,经济增长则必须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是要认识到依靠传统增长动力,必然要面临减速的挑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史为鉴,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到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这些表述表明,我国要在新常态下启动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动力,让经济增长实现有质量的速度。增长动力转换的核心是从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要以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衡量标准。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涉及到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专业化的分工提升劳动生产率,高效的生产过程。资源要实现更好的流动,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行业间从低生产效率的企业流向高生产效率的公司。生产、消费方式由低级向高级方式的转变。宏观管制制度、税收、调控手段的市场化、高效化。全要素生产率有三个来源分别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规模效应。“效率改善”表现为:宏观上是制度、税收和体制等的优化,如简政放权、放开非自然垄断行业、高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或者免除某些特殊行业税收等等。微观上是企业管理的高效,采用科学化管理,激发管理层及员工的积极性。“技术进步”表现为: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新工艺的采用,如通信技术的升级使得我们的沟通更加快捷;如前段时间炽热的VR能够使我们娱乐、交流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如各种酒类广告里说的新工艺酿酒技术,这一块对于身处社会飞速发展时代的我们深有感触。“规模效应”举个坐公交车的例子:一个人坐车和满满一车人坐的功耗差别是不大的,但是收益却是天差地别。特别是重资产类企业更是需要规模效应来摊低成本,不然连保本都很难还不说盈利了。& &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加上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增长可以主要依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而对处在更高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国家来说,经济增长则必须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原来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减少,农民工数量与去年相比只增加了1.3个百分点,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日益普遍化,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再加上资源、环境等硬约束增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08年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虽然帮助经济继续维持了高速增长,但是也留下了许多弊端,其中以产能过剩、僵尸企业众多为甚。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继续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不可持续。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到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创新驱动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下唯一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可以让经济增长实现有质量的速度。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继续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也必须成为过去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动力。如果我们不能把经济增长转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轨道上来,经济减速乃至停滞从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三、怎样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有两种途径,第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讲,企业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开拓了新市场,开发了新产品,改善了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人的积极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宏观层面上讲,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比如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①创新才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准确认识、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重中之重是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创新发展。越是在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上,越是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实现创新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衡量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创新是否成功,最终要以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衡量标准。增长动力转换的核心是从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这两种创新是否成功,是否可以转化为新的增长动力,最终都是要以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衡量标准。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要以体制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创新发展最好的指标,也是改革红利的一个重要体现。技术创新等政策也是在改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政府需要进一步创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更自由流动,资源更有效配置。换言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创造“优胜劣汰”的良好环境,让资源重新配置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支配作用。在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制度环境,一方面可以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促进资源重新配置,延长传统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创新速度,赢得新的增长动力。  ②转方式和调结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由之路。必须把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把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式。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中迄今表现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构成部分是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所创造的资源重配效率。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还需要继续挖掘这一潜力。比如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二、三产业提供更多更为稳定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雁阵式”转移,都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人口流动、全面放开的二胎政策对劳动人口的影响到十几年以后才能显现,所以利用延迟退休年龄来增加劳动人口的投入,也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一个举措。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和落实,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可再提高1.3个百分点。“人口流动指的是从农业人口向第二产、第三产转移,包括从二产、三产内部效率较低的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关键还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和政府在其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是创新的中心,政府的作用是在宏观层面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容回避的路径,即一方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这就要求创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一个能者进、庸者退、劣者汰的“创造性破坏”机制,实现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产业、行业和企业集中。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要坚持这一原则,谨防政策扭曲。无论是政府人为挑选市场赢家,还是政府不能维护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都不利于创造性毁灭机制的形成,从而妨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 & 不少地方政府总以就业为借口,不太舍得让低效率的企业垮掉,这其实妨碍了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性毁灭,就是不再保护企业,不再造就“僵尸企业”,但政府要完善兜底型保障,要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岗位的同时,通过完善的社保体系将人保障起来,通过“不保护岗位但保护劳动者”的机制,让劳动力从低效的旧岗位,优化配置到高效企业创造的新岗位。政府不要过度担忧企业死不死,而是要看死了一些企业的同时,是否又新生了一批更有活力的企业。  ④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将来自改革红利。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就需要抢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之前,也就是在最后5—7年的时间里,做好全方位改革,比如财税改革方面要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动力、农业改革、户籍改革、劳动关系改革、土地改革、社保改革、创业就业等,解决市场中仍然存在的扭曲问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胎政策、完善社保体系,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更加便捷自由,为二、三产业提供更多更为稳定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样不仅能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最近比较热的注册制推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得到保护。'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供给端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微观上有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宏观上有人口、制度、资源与技术等。'供给’与'需求’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没有侧重要兼顾,需求刺激供给,供给满足需求,供给催生需求,需求促进供给。& & &重视调整供给面,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调整等,都是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除了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外还要谋求'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大力发展各类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就是淘汰多余的供给,增加新的、能刺激产生新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势在必行!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这些措施其实说到底就是让资源重新配置,使得落后产业的资本、劳动力转移到新兴、服务业等生产效率高的行业。1.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改革核心”。以下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是:①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②实现现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③适应新常态追求经济发展速度&&&&&&④放宽信贷政策以加大资本投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图1是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根据图1,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转型,,一词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正是依托于改革开放这一大跨步式的转型,中国收获了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福利。如今,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之年,中国正在进行又一场“换轨”一一经济发展由传统动能驱动向新动能驱动转换。材料一:& & & & &&图1A:1980年-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图1B: 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注:全要素生产率指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之外,其他所有因素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一般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为代表,反映了各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能,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传统要素驱动型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指标。(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在经济增长驱动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14分)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1分);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1分)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减缓。(1分)传统的生产要素难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1分)措施:①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益。(2分)②实施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分)③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本利用效益。(3分)④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2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