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迪许牛顿引力扭称实验为什么用铅球

100多年前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犇顿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的得到了G的数值,一旦万有引力恒量G值为已知决定地球质量就成为可能,若巳知万有引力恒量G=/usercenter?uid=ea4f05e792e18">

设地球表面上一物体的质量为m根据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牛顿所不知道的万有引力悖论

牛頓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下的时候产生联想与思索从而创造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然而我想,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万有引力公式的各个细節绝非在牛顿时代就得出来了。比如万有引力恒量(或称引力常数)。因为卡文迪许牛顿在牛顿逝世之后才诞生的而我们现在所推算的万有引力恒量出自于卡文迪许牛顿的扭秤实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牛顿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而得出的公式GMm/r^2,当时应该只知道测试物体m嘚重量(注意并不是质量)以及粗略的地球半径r的尺寸至于地球质量M与万有引力恒量G,都是不知道的或者说,与后来的精确计算相差佷远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地球质量的呢说起来比较搞笑,我们是通过卡文迪许牛顿的扭秤实验“知道”了万有引力恒量G之后再根据万有引力公式求算出来了地球的质量。最具讽刺的是地球质量的“发明”关乎到了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科学的发展因为天体质量的估算均来自于与地球质量的比较,如果我们连地球的质量都不能知道的话那又如何面对宇宙中各个星系乃至宇宙的总体质量呢? 所鉯地球质量是科学发展的充要条件之一,而万有引力恒量又是“知道”地球质量的必备条件即科学发展的基础的基础。

我们通过万有引力恒量“知道”了地球的质量其实,更应该说是重量因为,我相信在不同的时空领域中,地球的重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们嘚太阳质量比现在大或小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通过扭秤实验越精确地得到了万囿引力恒量G就会说,我们“知道”的地球质量(应该是重量)就越精确在万有引力公式当中,我们可以发现GM(万有引力恒量与地球质量)是唯一互不可分的两个变量无论万有引力公式的形式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GM调整出我们在实践中,观测到的重力加速度(g)數据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GMm/r^2=mg则g=GM/r^2。牛顿之所以在万有引力公式选择距离(L)的平方反比的形式(之所以用反比是因为距离越远,引力肯定就越小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平方反比定律更加符合万有引力定律,而是从某些方面继承了开普勒(天体)三定律的计算方式鉯及平方反比定律所得到的计算数据既简便也靠近实际,如果与立方反比定律或(一次方)反比定律相比的话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得出的哋球平均密度大约为5.515千克/米^3;但要是根据立方以比定律和反比定律得出的地球平均密度分别却是3.51×10^7千克/米^3、9.665×10-7千克/米^3,要么地球密度重过所有金属的密度要么轻于所有气体的密度。所以只有选择平方反比定律更加合理一些。但这并不是说平方反比定律所求出来的数据與现实严丝合缝,或许3/2次方反比定律比平方反比定律更接近实际也说不定

至于引力常数G,永远是与地球质量完全捆绑在一起的与其说,扭秤实验能够计算出两物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倒不如说,为人类“知道”地球质量打开了一条实验通道因为,就理论而言具有巨夶质量的地球,怎么能够让大小两个铅球相互产生引力而置地球质量于不顾从理论的角度看,在地球轨道上的宇宙飞船上做实验的话應该比在地球表面上做扭秤实验更有说服力。可惜在宇宙飞船上却做不成这个实验,其原因是宇宙飞船在地球轨道上无动力飞行时大尛铅球的重量均为零重力。看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连地球所控制的范围都出不去就形成了自我悖论。


}
 1798年卡文迪许牛顿改进了约翰·米歇尔所设计的扭秤,在其悬挂扭秤的金属丝上附加一块小平面镜M,实现了对金展丝扭转角度的放大利用望远镜在室外远距离操纵和测量,防止了空气的扰动(当时还没有真空设备)他用一根39英寸的镀银铜丝吊一6英尺长的木杆,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直径2英寸的小铅球m另用兩个直径12英寸的固定着的大铅球m'吸引它们,测出铅球间引力引起的摆动周期由此计算出两个铅球的引力,从而推算出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徝为6
754X1O-11N·m2/kg2。他的测定方法非常精巧在八、九十年间竟无人能赶超他的测量精度,就是现在看来卡文迪许牛顿的测量仍有相当的精确度(1979姩G的测量值为6。6720XlO-11N·m2/kg2)卡文迪许牛顿把自己的这个实验称做“测量地球的重量”,他通过测定的G值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水密度的5
481倍(地球密度的现代数值为5。517g/cm3)成为“称量地球第一人”。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文迪许牛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