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祖师葬地考

著名文博专家田瑞先生向我校捐赠著作
日上午,著名文博专家田瑞先生向我校捐赠著作仪式在学校科技楼会议室举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共40余人参加。副校长李东英主持捐赠仪式。
史校长向田瑞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捐赠仪式上,史智福校长接受了田瑞先生捐赠的书籍并向田瑞先生颁发了收藏证书。
惠书记介绍田瑞先生基本情况及学术成就
史校长讲话
史校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向田瑞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对田瑞先生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
史校长指出,田瑞先生作为交城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文史研究,足迹遍布交城的每一寸土地,笔耕不缀,先后出版30多种著作,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情眷念。今天,田瑞先生将自己的部分著作《交城史乘》等十九种共三十余册书籍捐赠给我校收藏,充分体现了田瑞先生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支持。同时,史校长请田瑞先生今后多关注交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常来学校看看,对学校的工作多提宝贵指导意见。
田瑞先生讲话
田瑞先生对所捐著作的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了介绍。并讲道自己最初的学术研究得益于交城中学图书馆的丰厚藏书,今天捐赠给学校书籍,是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是对交中的一种回报。
田瑞先生接受县电视台采访
此次捐赠的书籍为《交城史乘》等共19种30余册,这套著作是田瑞先生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体现了田瑞先生在文史、考古等方面杰出的学术成就,是研究交城文化、历史、艺术的宝贵文献,极富珍藏价值。学校将把这些书籍永久珍藏在档案室,供师生学习和欣赏。
我校一直以来重视文化建设,需要更多具有深远眼光且积极的学者、文化人,也需要从前辈专家学者那里汲取营养,田瑞先生的著作必将为我校师生带来丰厚的精神食粮。
田 瑞 简 介
田 瑞 (1949-)男,汉族,山西省交城县人。1972年以后,历任《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特约通讯员,汾阳师范兼职教师,交城县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共青团交城县委副书记,文化局副局长,县志办公室主任兼交城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交城报》总编、县职改办县志办党支部书记,华国锋骨灰安放工程顾问、文化监理等职。现任交城县史志研究会会长、交城县古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交城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山西汾河文史论坛总负责人,中央党史研究室华国锋项目组成员。系中国古钱收藏家。并任中国国史学会等12家学会会员、理事,曾兼任多家客座教授、研究员与中央编译局、新华社《新华文库》等特邀顾问编委、编审。30多年来,他自费考察、发现山西中西部古文化遗址41处;自费考察绘制了太原盆地11市县200余村古地名分布图;4次捐献给国家历代珍贵文物892件;4次提供中国书店、山西省图书馆珍贵图书文献1000余卷册;坚持不懈进行了净土宗祖师昙鸾葬地、唐代武则天五代祖陵、战国布币断代、“晋阳湖”等多项研究,屡有建树;并创建了全国首家私立古钱研究馆、地方文献史料研究馆;撰写、主编了《华国锋在战争年代》、《华国锋在湖南》、《华国锋年谱》、《山西石壁玄中寺志》、《交城秧歌》《山西晋中秧歌志》等33部著述,总字数1900万言。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稿百余篇,其中论文《净土祖师昙鸾葬地研究》评为国际优秀作品,收入《世界学术文库》;13篇作品在国内获奖,6次出席国际、全国、山西文化、史志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事迹入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24部世界级名典,96部国家级名典。曾30余次被评为地级以上先进工作者;3次被选为山西省党代会代表;多次被授予“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交城县建设功勋、“创业功勋”荣誉称号;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1次。事迹曾60余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厚重的历史,精彩的人生
&&&&&&&&&&&&&&&&
厚重的历史,精彩的人生
——全国首家私立古钱币研究馆和地方文献史料研究馆馆主田瑞
听朋友说,田瑞是一个奇人,我不相信。直到亲自到交城一行,参观田瑞一手策划、设计、监制的华国锋陵墓和几个博物馆,看到田瑞收藏的古董、撰写的著作,聆听田瑞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的讲解,查阅网上有关田瑞的资料,我的过分挑剔的习惯性思维,也不得不惊诧于他的成果的丰硕:他开了两家私立研究馆——全国首家私立古钱币研究馆和地方文献史料研究馆,收藏珍贵文物和史料万余件;他向山西大学、广东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交城县文物局捐献历代文物892件;他撰写、编辑、出版了二十多本书,一千多万字,至今笔耕不辍;他研究确定的武则天“五代皇陵”的具体位置,引起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发现、考证的瓦窑村古文化遗址,把交城县的文明史上溯了2000年;他作为和华国锋交往时间最长、见面次数最多的交城人,收集了几百万字的华国锋工作和生活史料,写出了三卷本、170万字的华国锋传记;他的交城县商帮——皮帮研究,他的净土宗祖师昙鸾葬地研究,他的太原盆地小地名研究,他的交城县志、图志研究,都可谓空前绝后。他是交城县的“国宝”,也是山西省的“活字典”。我想,一个人,只要能有上面所列的任何一项成果,都可无愧于今古。而他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我想为他写一篇小传,都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称谓,只好用两个研究馆的馆主敷衍。我知道,这两个研究馆,在田瑞众多的成果中,实在算不上是最突出和最重要的。
县志研究——衣带渐宽终不悔
田瑞是土生土长的交城人,1949年9月出生于瓦窑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田瑞小学毕业就回到农村,为生产队放牧羊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放羊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田瑞在农村12年,坚持自学,完成了从初中到大学中文本科的全部课程。他嗜书如命,遇好书必买,藏书6000余册堪称全县之冠。他爱好写作,上世纪70年代初在村里任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期间,就在省报、省刊发表了许多文章。
1975年,是田瑞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县领导慧眼识才,把他提拔为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兼共青团县委副书记。1982年,他又被任命为县文化局副局长。在文化局的2年中,他编剧本,写小说,开展文物普查,考证文化遗址,干得如鱼得水。
1984年,田瑞调任县志办副主任。县志办是清水衙门,许多人不想来,而田瑞却来了不想走。他在这个部门干了18年,把自己一生最灿烂的年华献给了修志事业。他编辑撰写了《交城县志》中的《畜牧》、《水利》、《文化》、《环境》、《建置》、《人口》、《建设》、《文物》、《经济综述》和《附录》等10卷46万字,占县志总字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水利》和《畜牧》作为全区方志的范本,受到了省地方志专家的好评。
1991年,正当县志进入关键的修改送审印刷阶段时,全国劳模、县志办主任燕居谦溘然长逝。燕居谦临终前,语重心长地叮嘱他:“田瑞啊,你一定要抓紧县志的修改,千万不能放松。”燕居谦是他的领导,更是他心中的一座丰碑。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老领导的期望。经过七次修改、二次总纂,1994年,自清代光绪八年以来交城县出版的首部志书《交城县志》终于出版了。1998年,《交城县志》荣获省政府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此后的几年中,田瑞又陆续主编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县级地名辞典《交城县地名辞典》,全省第一部乡镇志《段村镇志》,以及《交城乡村志》、《城关镇志》、《交城人名辞典》、《山西石壁玄中寺志》、《太原盆地小地名录注二百图》、《觅渊斋文集》、《交城人口》和《交城跨世纪旅游开发规划》等10部书,他还创刊主编了《交城县情》57期。到他2002年退休时,他撰写编辑出版的志书、论文、专著等达865万字,一些研究论文成为相关县区方志工作者案头的必备资料,三晋同行誉其为“志坛奇人”。
退休以后,他离职不离休,继续他心爱的方志事业。县里也对他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史志研究会,由他担任会长。实际上,这个史志研究会,只有一间办公室,除他以外,还有一个打字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闲职,他却干得有声有色。他联合古冶文史研究社社长王见刚,从社会上聘请专门人才,收集了3000多万字的资料,编撰了《拾荒记》、《晋商交城志》、《华国锋在战争时代》(2卷)、《华国锋在湖南》、《什萃集》、《交城图志》、《交城旧志》、《交城金石汇编》、《晋中秧歌资料汇编》等11部书,总字数达610万。加上他在任期间出版的11部书,他编撰出版的22部书的总字数已经达到1446万。在他的著述中,《净土宗祖师昙鸾葬地研究》一文,揭开了昙鸾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的千古之谜,为中日两国佛教净土宗研究,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获国际优秀成果奖,收入《世界学术文库》,并应邀在1997年国际佛教文化旅游研讨会上交流。此外,还有8篇文章获国家、省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他也因此担任了《当代中国人才库》名誉主编,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专家学者联谊会理事。他的事迹先后30多次被《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青年报》、《吕梁报》等报刊登载,20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以及全国其他省级电视台报道,30多次被评为地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他的头上冠有高级专家、研究员、客座教授、荣誉博士、编委等30多个头衔,他的业绩载入《世界名人录》等70多部国际、国内名典……
文物收藏——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果说,史志研究是他的职业,那么,文物收藏就是他的爱好。与人不同的是,他为此爱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此爱好做到了极致!
田瑞的一生,似乎与文物有缘。他9岁那年,和小伙伴们上山玩耍,突然山梁塌了一片,掉出一个破瓦罐,钱币流了一坡。小伙伴们一起哄抢,田瑞抢了13枚。&
10岁那年,田瑞和同学们在山上挖土,挖出了两把石斧,当时交给了下乡的工作队,工作队交到太原,太原又交到北京,最后竟引来了中国考古泰斗贾兰坡的光临。
12岁那年,因为家贫,父亲要卖祖父留下的一只六角硬彩人物瓶,田瑞抱着瓶哭。那只瓶卖了600元,300元买了粮食,30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但他一想到那只瓶,就不愿动一下自行车。一直到20岁,他还不会骑自行车。到外村相亲时,怕女方笑话,找辆自行车放了气推着走……
田瑞搞文物收藏,不像时下的一些文物收藏家,完全是为了文物升值,获取超额回报,而是为了给国家留下文明的记忆。他的家乡瓦窑村,是一个古文化遗址,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田瑞为了考证瓦窑村的历史,以瓦窑村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在长达20公里的山洼里,用梳子战术梳了一遍又一遍。他先后发现了龙山陶鬲、陶窑、石制纺轮、骨器、齿状残壁等珍贵文物和古文化遗址10多处。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写了一封信。在任质斌局长的关注和支持下,省考古专家王克林等先后两次考察了瓦窑村遗址,最终于1986年,瓦窑村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古文化遗址。1990年的一天,他从当时的吕梁地区开会回来,路过开栅、广兴交界处时,从车窗口看到修公路时刨出的一堆碎陶片,便中途下了车,将这些陶片一片片捡回家。后经研究、复原、鉴定,发现这些碎陶片竟是仰韶时期的彩陶片。由此,交城县的文明史由原来的5000年上溯到了7000年。
在田瑞的古钱币研究馆里,有一间屋子叫“觅渊斋”,这是田瑞1966年建立的个人藏书阁。“觅渊斋”由10个书柜组成,书柜里不仅陈列着书,而且每个书柜里和书柜顶都摆着数量不等的瓷器、陶器、玉器、石器。“这里有战国时期的竹简,有仰韶时期的彩陶,有乾隆时期的彩票,有日本人发放的良民证,有阎锡山的民意测验单,有1948年的课本;我这里山西、陕西、宁夏三省区的县志是最全的,通过这些县志,我研究山西的一大商帮——交城的皮帮,这是清代最著名的12个商帮之一,它的活动区域就是山西、陕西和宁夏;这里有藏书6000多册,有碑拓和老照片4000多件,多为珍品,对历史研究有极高的价值……”
田瑞的古钱币博物馆
田瑞收藏文物主要靠“拾”。田瑞说,几十年来,他坚持在废品收购站和造纸厂翻烂纸,在水沟、破庙、山林里寻古董,踏破铁鞋,其乐自知。1986年,田瑞和妻子去远在20里外的村庄参加亲戚的婚礼,走时骑了一辆新买的自行车。到了这个村庄发现时间还早,他就爬到山上考察,发现在一个泥水池里有一块被砸成两半的石碑,捞上来一看,竟是北宋元祐年间的著志铭。“回家的时候我就把它放在自行车后座上推着走,20里路走完了,自行车后座的漆全部磨光了,妻子的新鞋后跟也走掉了,又脚疼又心疼,我却挺高兴,因为又拾了件宝贝。”
田瑞的“拾”不仅仅是指捡破烂,也包括去百姓家里收买,去古董市场“捡漏”。为了收藏文物,他不抽烟、不喝酒,后来连肉也不吃了。不论到哪里出差,古玩市场他必去。遇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倾其所有,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有人说,这些东西一转手就可成倍、甚至数十倍地赚,但田瑞却从不这样做。有不少人找上门,想从他手里收买文物,他都毫不迟疑地拒绝了。
一位美国学者想高价收买他那件战国阴纹高把豆,他拒绝了;他花千元从老百姓手中买来的唐代十二生肖墓志铭及一对石兽,有人出价4万元,他没有动心;一位香港老板参观完田瑞设在玄中寺的古钱币馆后,想以10万元购买全部古币。田瑞说:“这一套完整的古币就是一套中国通史,它是我一生的心血。就是再穷,我也不能出卖历史,出卖自己的心血……”
然而,田瑞对为国家献宝,却非常慷慨大方。他献给山西大学、广东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交城县文物局的文物达892件,有一些文物堪称国宝:如国内目前发现最轻的新石器时代的小石刀,仅重数克;如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齿状器……他说:“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的见证,我们有一千条、一万条的理由保护它、珍惜它,却没有一条理由将它据为己有,更没有理由转卖他人。”
皇陵探迹——众里寻她千百度
日,《山西日报》发布消息:迷失千年,今朝掀起盖头,武则天五代先祖“皇陵”位置锁定。日,《三晋都市报》头版报道:在文水县山石黄土下,也许埋藏着比昭陵、乾陵更大的陵墓——追寻武则天“五代皇陵”。
一时间,山西为之振奋,文水为之骄傲。这位追寻、锁定武则天“五代皇陵”位置的人,就是田瑞。他把“五代皇陵”的大致位置,锁定在文水北徐至马村沿山一带。
“五代皇陵”是武则天于天授初年,追尊其五代祖先为成皇帝、章敬皇帝、昭安皇帝、文穆皇帝、高皇帝,并为其所建的节陵、简陵、靖陵、永陵、昊陵五座陵墓。武则天去世后,武家势力逐渐衰落,其祖陵也被一废再废,其中前4陵迷失以达千年。到了明代,第五陵昊陵也失其所在。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碑”的“攀龙台碑”的失落,尤为历代史学家扼腕叹息。
严寒、酷暑、爬山、涉水、兴奋、失望……为了触摸“五代皇陵”这条龙脉,田瑞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走遍了文水县从南到北大小30多个村庄、5座山岭、两条大河,收集整理了数以千计的地名、碑拓、残陶、断碑等文化遗存。
1984年,全国进行地名普查,文水县出了一本《文水县地名录》。很奇怪,在文水西部边山一带,竟有数以百计的地名搞不清什么意思,其中有上皇帝、下城阙、南城坡、皇家坟等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古地名。田瑞意识到,这些地名一定与武则天有关。于是,他对五代皇陵发生了兴趣。
1996年,文水县马村出土了三方武氏家族的墓志铭,他从文水县政协的资料中,发现了这三块碑的碑文,这使他确认了五陵中其中一陵的位置,更坚定了他探究五陵位置的信心和决心。
五陵中,昊陵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陵墓,也叫章德陵,攀龙台。在五代皇陵中规模最大,影响深远。昊陵前后修建了20多年,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历代的史学家认为,昊陵在文水南徐,而田瑞却通过研究作出了另外的结论。
一天,田瑞到文水县一个叫孝子渠的村里考察,发现子夏山下的一条沟叫朝天凹。这时,一个灵感撞击了他的大脑:世上所有的沟都是朝天的,为什么单单这条沟叫朝天凹?他将一条沟的名字和皇帝联系起来,而根据《葬经》中藏风聚气的标准,南徐的山势很低,并不是风水宝地。就这样,他把古地名、出土文物、《葬经》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确定了几乎可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的乾陵相媲美的昊陵的基本位置。
“天下第一碑”攀龙台碑是武则天后期给其父立的功德碑,《永乐大典》明确记载,攀龙台碑高5丈,宽9尺,厚3尺,是古今第一大碑。此碑遗失于明末。传统的历史学家认为,研究昊陵必研究攀龙台碑,二者是墓与碑的关系。国家文物局专家曾多次来文水县查找攀龙台碑,结果都无功而返。田瑞根据古代地震和地形地貌的演变研究,否定了以前的典型说法“地震说”和“下沉说”,提出了“淤埋说”,认为攀龙台碑淤埋于地下,一定能找到。
田瑞收藏的古钱币
至于节陵、简陵、靖陵、永陵的位置,田瑞认为也在文水,只是规模较小。2004年6月,田瑞到文水边山的一个山顶考察,一头奄奄一息的病牛,竟让他发现了一个千年的村庄,确定了两座皇陵的大体位置。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田瑞背着罗盘、定位仪、照相机等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爬上了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小山。他发现,这里竟然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
“年轻人,快帮我们把牛打帮到卡车上!”远处,3个70来岁的老人正在摆弄着一头病牛。田瑞赶紧跑过去帮忙,经过好长时间的忙乎,四个人终于将病牛弄到了卡车上。
于是又是聊天。从老者口中,田瑞得知,这里有座山叫皇陵,山两边两条沟的名字,也与“五代皇陵”有关。田瑞根据自己收集整理的文物,结合方言学、地名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初步确定这里正是五陵之一。
“这些村民就是当年守陵户的后代。”田瑞说,“目前,我已经基本确定有5个村的村民是当年守陵户的后代。现在这个村的人还尤以武姓为多。”
说起这些发现的现实意义,田瑞说,佛教净土宗祖师昙鸾葬地在文水,刘胡兰烈士陵园在文水,武则天“五代皇陵”在文水。现在,与文水近在咫尺的交城也建起了华国锋陵园。这么多的陵园,难道不能联合起来,搞一个陵园旅游?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帖]绵山诸位佛、菩萨应验灵迹故事121例
绵山诸位佛、菩萨应验灵迹故事121例(人文文化)绵山人文文化
09:59:06 阅读18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释迦牟尼佛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说,娑婆梵者意思是“堪忍”、“能忍”。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有一在,释迦牟尼跟着燃灯佛出门,看到满地泥泞,就脱下衣服盖在地上,请师傅踩在上面过,燃灯佛是释迦此尊师,就对他授记《预言》道:“经过九十一劫以后,叫贤劫,那时你会成佛,号释迦如来。
传说他驾车出游时,先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尸,目睹人衰老、消瘦和死亡的惨象,明白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痛苦。于是他放弃王宫生活,走上出家的道路,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和人生真谛。苦修6年未果转而抛弃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翠钵罗树下,结跏跌生,静思冥索,最觉悟成道,创立佛教,主要为“四海”、“十二因缘”等说。先说阿若桥、陈如等五人皈依了他,后云游以中印度为主的地区传教。80岁时于传教途中染病而逝,遗体火化后,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回建塔供奉,弟子五百。
释迦牟尼造像姿势神态,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为说法像。
1、久别重逢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李姑姑从小在宫中受耳濡目染的佛教薰陶,因而信奉佛教。到绵山后,供奉释迦牟尼佛。每日诵经念佛,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贞观二十一年秋,李姑姑闻皇兄劳累成疾,身患痰症,焦急不安,遂告知圣母娘娘,火速赶回长安宫中。长昭公主平安回宫,兄妹久别重逢,相见热泪盈眶。唐太宗见到失散数年的御妹格外高兴,精神好了许多。李姑姑也难得见皇兄一面,终日侍奉在旁,将绵山良药山茱萸、地黄、枸杞、茯苓、绵黄芪、芍药、绵参、柏子等配成量剂对症使用,且亲手熬煎,精心调理皇兄。数日后,太宗康复如故。李姑姑要归绵山,兄妹俩难舍难分。
一路上,文武相送,释迦牟尼佛命弟子接迎李姑姑安然回山。
2、降妖除魔
当年高僧志超历经艰险,来到绵山聚徒弘法。但有很多野兽汲取了绵山之灵气,常出来兴风作浪,扰乱百姓。一次,释迦牟尼云游到绵山,看出志超定会成真,就命十大明王帮志超降妖除魔。志超成佛后,托梦于百姓,在这里修建了释迦、明王殿。十大明王来到这里,又担负起了保护藏经楼中经书的职责。他们恪尽职责,降妖伏魔。明王受佛的教令而现出忿怒勇猛的形象,以降伏诸恶魔。之所以称明王,是因为明为光明之义,此佛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毁一切魔障。
阿弥陀佛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阿弥陀佛,净土宗称他为“西方极齐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接引佛。两边的胁士分别是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的典型形象为结跏趺重,双手叠置足上,手中有一莲台,接引众生的意思,阿弥陀佛有十三个名号,最常见的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为佛教四方的“四佛”之一,为佛教宗派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
3、静听说法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间闲置的僧舍。对面的僧舍住着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念诵经文直至深夜。一日,见对面屋内通亮,他以为是着了火,提着水桶就往过跑。进去一看,原来上面端坐着阿弥陀佛,两边分别为左、右胁士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正在给六菩萨说法。他静听一夜,终于大彻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缘于四方。后又回到绵山为阿弥陀佛修建了此殿。
弥勒佛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弥陀佛即笑佛,布袋和尚。弥勒佛常见的形象是祖胸露腹,箕路而生,大肚子滚圆凸出手掐串珠,笑口常开,这个造型可说始于五代时期。后人又把笔佛“装人”的“人种袋”形象化,出现了“送子弥勒”。
《西游记》中亦有描写笑佛为:“大耳横额方面相,肩园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齐极场中第一尊,南无弥佛笑和尚。”
有关弥勒佛降世的观念,随着佛教的流传而深入人心,人们在凄苦无告时,便自然盼望救世弥勒的出现,使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以布袋和尚为弥勒代之形,大加教奉。
弥勒佛是儿率天净世界之主,躯体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其形象变化多端。相传布袋和尚常常高歌:“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4、笑口常开
过了塔林,可见一笑口常开的佛山。这是弥勒佛的化身。每年三月十七空王佛生日,善男信女们上山朝拜的很多。有一天,各方佛祖以及神仙都来庆贺,弥勒佛和十二高僧也来到这里,弥勒突然感到眼前一亮,发现这是块风水宝地,便决定留在这里修行,因为这天是空王佛生日,他便站在此迎接各方佛祖。后来他就在绵山参禅打坐,有时还带着十二高僧。因此在后面云峰寺修了弥勒高僧殿,弥勒打座的地方也出现了他的化身。因弥勒笑口常开,也就有了“弥勒笑迎四方客”的传说。
五方佛显灵
5、临险不乱
介之推当年上山时,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已是精疲力尽,便倒在这棵树旁睡着了。正在这里修行的毗卢真人知道这里是子推的必经之地,便命其他四方道人在这里迎接。他们虽然久闻介之推之功德,但还是想试探试探他是否凡心全无。首先从西方走来一位道人,声称西方有很多珠宝,邀介之推到那里享受荣华富贵。东方走来的一位道人说:“如果到东方,可以让你作高官。”南、北方道人也相继请他到自己的世界。介之推均不为所动,执意前行。毗卢真人见高官厚禄难以动摇介之推,认为他已脱离凡俗,便点化说:“路上再遇到猛兽之类,你只要静坐即可。”果不出所料,走不远就见六种凶猛的野兽一齐向他扑来。子推闭目静坐,如同什么事也没发生。野兽见子推临危不乱,也就望而止步了。这时只听空中传来一个声音:“不得无理!”那六匹野兽于是变成六位童子。且说那四方道人也随即点化:“我们奉上天之意,保护你前往归隐之地,已经恭候多时了。”介之推说道:“待我功德圆满,一定让后人修建庙宇,报答各位护佑之恩。”就这样,在这里建庙的心愿一代代传了下来。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五方道人也就渐渐演变成了以中方为主尊的五方佛,原来所建的五方神庙也就慢慢改成了五方佛殿。
昙鸾佛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昙鸾(479~542)南北朝僧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他曾在洛阳遇北印度僧人菩提流动,得《观无量寿经》(净土宗主要经典之一)一部,于是专修净土,先后在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弘扬净土法六。五十岁高龄以后返回绵山专修净土宗教义。据原云峰寺住持立正大师说:“鸾公是在抱腹岩洞内修行,后一夜飞往对山,建鸾公岩道场。
6、赠丹除瘟
是年,绵山脚下的村庄发生瘟疫,乡民上山祈求鸾公赐方。入夜,鸾公梦见一神佛取岩洞之水炼丹赠送。
次日,鸾公如法炮制丹丸,送给山下百姓,不久瘟疫消除。昙鸾为感神僧赐丸之恩,便在岩洞中铸铁佛供奉起来。后人称此岩为鸾公岩,或鸾公岩铁佛寺。昙鸾在绵山成名后,还常到交城玄中寺授徒传法。昙鸾于东魏兴和四年(542)园寂于抱腹寺,享年六十有七,
绵山黄土坡原有昙鸾和尚墓,为其葬地。
7、昙鸾拜神
相传,在一千六百年前,高僧昙鸾听说绵山水帘洞是众仙得道之地,决定前往修行。一日,昙鸾到水涛沟前往水帘洞,路遇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一人行走在水涛沟中。昙鸾急忙上前行礼问路:“水帘洞有多远?”“不远也不近”。
当昙鸾问起老者此行何去也?
那老者微笑着说:“封神去也。”言毕便飘向对山,顿时整座山峦金光四射。昙鸾抬头一看那姜太公巍然站立山巅,众仙下跪正在讨封。昙鸾顿时悟此地为仙佛聚集之处,遂在水帘洞修行,修成正果。后又在抱腹寺对山讲经说法弘扬净土宗教义。那太公站过的地方被人们称做“太公封神台”。
8、昙鸾飞渡
绵山抱腹岩云峰寺的对山有个鸾公岩;岩内有个铁佛寺,是北魏高僧、净土宗先驱昙鸾的道场。
昙鸾是山西雁门人,自号魏玄简大士。十五岁便上五台山寻佛,据说亲眼看到了文殊菩萨显化。后来在洛阳受天竺名僧菩提留支净土教义真传后,朝廷赐他“神鸾”称号,并敕令住持并州大岩寺(云峰寺)。从此,他每天聚徒弘法,创立净土宗道场,僧俗弟子很快发展到三四百人。尽管这样,他还是觉得这里山高路险,善男信女们往来不便,净土教义的传播受到了影响。他打定主意留下几位弟子在这里继续弘法,自己另开辟新的道场。经过多方考察,发现对山沟边有个岩洞,从晋中各县和晋东南、晋南来绵山的人都要从这里路过,是个理想的处所。于是,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有人见他端坐莲台,高诵“南无阿弥陀佛”,在几朵白云簇拥下飘然飞向了对山。从此他又开始了鸾公岩铁佛寺的创建。从而使净土宗教义更快地传播到广大民间,凡称各念佛(诵念阿弥陀佛)者都是他的弟子。
昙鸾大师一生功德无量,终年六十有七。临终时幡花幢盖,香气蓬勃。圆寂后葬于绵山黄土坡。前些年还有人在这里看到了“昙鸾和尚墓”。
9、神鸾施雨
昙鸾幼年信佛、数得名僧传授,成为专授净土宗的高僧。北魏朝廷因绵山抱腹寺为历代高僧住持圣地,便敕命让其在绵山居住弘法。是年,并州太原郡一带大旱,数百里赤地一片,乡村炊烟绝缕,灾民迁徙如煌。昙鸾见状,择日率众僧在抱腹寺摆案焚香,作法求雨。法毕,昙鸾用佛尘醮圣乳泉水向空中洒去,如此三下,望空而呼“雨来也!”顷刻间空中乌云翻滚,大雨倾盆,一直下了数个时辰。并州数百里甘霖润地,五谷复生,百姓纷纷来绵山拜谢昙鸾赐雨救命之恩。朝廷闻知,赐以“神鸾”称号。
空王古佛显灵
10、五子修阁
清乾隆年间,介休文苑名士,董柴,王佑,任大,梁俊组织文学社团“味外社”同称“绵上四山人”相约文苑名士后起文秀茹伦常一同上绵上朝拜佛佛,云游胜景,赋诗练句。五人来到绵山一边游览,一边赋诗,行至云峰寺,董柴赋诗曰:“万壑千峰里,迢迢一径深”。王佑不加思索曰:“山花生古道,溪水萧涛音。”任大禀正在观望,董柴摧便曰:“院落空岩覆,栏杆绝间临。”后由梁俊桔尾曰:“居然清净城,佛音心里明”。
云游间,天色已晚,五人夜宿云峰寺,刚刚入睡,同时梦见一位和尚推门而进。他们同时而迎之,和尚曰:五贤功成名就,行善事也。言别驾云上山而去,二曰醒来,互相传告,共同揣摸是空王佛点化,于是五人集资在五方佛前修建这座秀美、雅致雕梁画栏的“五子阁”。
茹悠常题写匾额:“苍岩揽胜”, 书法苍严秀劲,自成一家。
11、曾棨得志
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丁亥年间,状元郎曾棨(今广西广丰)人,官至兴誉事,著有(西墅集),赋有题介子推诗。
曾棨读书作用功《诗经》、《尚书》也能倒背如流,十年寒窗昼夜读书,一心想考个状元造福天下,普救万民。每天夜深入静后在书房里设堂拜祷告,祈求那方神灵显灵保佑他得中状元,一复三年来临,宣榜招贤已到,他的这种执著被空王佛得知,给他托梦:“绵山是皇家的发祥地,只要你称心礼拜,定助你如愿。”话别人无,曾棨照梦行事,果然殿试头名状元。
曾棨进朝后不久,就给成祖朱棣建议:“山西绵山是朱家发祥地,何不前往拜祖。”朱棣听后,言之有理,当即派人去购买名蜡龙延香,前来绵山来到绵上朱家凹礼祖完毕,曾棨来到云峰寺石佛殿朝拜空王佛,为感谢空王佛的保佑,捐款给石佛殿装修,塑金身,后又在一条街建造了一座秀美壮观的长廊。
明成祖朱棣命名为“状元长廊”。
12、学侗得子
清道光五年(1825年)李学侗考中进士回介休后,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李学侗大摆酒席热闹了整整三天。热闹间,看到同令的好友大部分带着宝贝儿子。蹦蹦跳跳地来到席前,一桩心病涌上心头,李学侗夫妇已三十多岁,还未得子,有位同乡好友对他说:“绵山空王佛十分灵验,何不前往一求?”第二天,李学侗夫妇俩前往绵山石佛殿求祈空王佛赐一双儿女,又在广嗣峪,求子洞时抓出一圆一扁两个石子,意味着生一男一女,夫妻俩个十分高兴,李学侗许感,明年生子后,在此山岩建造一条长廊。
第二年中秋,学侗子生了一对龙凤胎,全家喜出望外,学侗带人上绵上朝拜还愿,出资建造了这条雄伟壮观的长廊,供神仙佛祖行游。后来,儿子起名叫李慎修,长大后,学业上进,成为一代著名诗人,留世作品《率情篇》。李学侗留世作品有《易经略述》人称“父子诗人。”
李学侗挥笔为长廊题匾额:“龙凤长廊”,也叫“墅苑长廊”。
13、惠真建廊
名僧惠真(山西忻州人),《据授神汝》记载:惠真和尚,生于唐大顺六年(890年)自幼信佛,聪明过人,读五经四书。原出家五台山,削发为僧后于五代十国乾化二年(912年)入绵山受到田志超,法号惠真师兄的帮助,专修临济宗教科。于天福七年住持云峰寺,任住持,带领众僧开荒种地,修建寺庙。同时历经三年时间建造云峰寺长廊220余米,四处筹化银两,将断垣残壁临山崖蜿蜒播木为桥,上有木结构栏杆,下有木板铺地架桥,从石佛殿通往左右两边畅通无阻,修建一新,使游人赞不绝口。
请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介休籍人,著名诗人刘泽渊,赠封外郎,上绵山游览拜佛,来到抱腹岩看腹内长廊,蜿蜒出崖,浩
似长龙吟诗一首:
危岩高拥碧天齐,环抱禅房百丈低。
但觉朝错开图画,更无晴两到菩提。
14、进士及弟
明示崇祯十一年(1638年)戊寅,山东新台(今山东桓台)发生了一场所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王尚辉一家五口人无家可归,只好远离家乡山东,外出逃难的尚辉挑担担着土禄、士佑一对儿子,妻子拉着士祯,一路徒步。千里迢迢来到介休,后落户到龙凤村。王尚辉以上绵山砍柴为生,抚养一家人。古人曰:“寒门出贵子”。王家虽然生活困难,但是三个儿子刻苦攻读,学业上进,特别是尚辉经常带三个儿子上绵山朝拜空王佛。受到神灵的点化,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庚寅三个儿子前后考准进士,轰动一时的一门三进士,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王士禄官至吏部功员外卸,王士佑官至汾州同治。三兄弟后期成为“诗坛名流”,都为绵山赋诗多篇。
王尚辉为感谢绵山神灵指点三个儿子都成为国家栋梁,出资建造望峰四角亭。
清乾隆年间茹伦常,介休师屯北人,他以诗文著名,并善书法,人称“艺林宗匠”,上绵山朝拜神灵,游至望峰亭前,挥笔题匾额“三进士亭”。
15、盒鸡之计
郝质北宋介休人,少年从军,臂力无比,挽强第一。历任武安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等职。
宋神宗二年郝质率大军攻打西夏。西夏军调击万余人迎战。郝质假装西逃,西夏军奋力猛追,追至大盘山下,人困马乏只好屯兵扎营,郝质集中六千人马,埋伏在好水川口,夜间听到佛音,空王佛曰:“鸡装盒,疑惑敌计也。”郝质双手合掌“阿弥陀佛”,二日派人在山下购鸡百余只,悄悄把鸡分别装入木盒里,放在西夏军进军路旁。次日,西夏军继续西追,发现这些盒子,不知何物。士兵们疑疑惑惑将盒子打开,这些鸡顿时扑出,到处乱飞,西夏军士兵只顾抓鸡,军阵纷乱,郝质乘机猛烈进攻,大获全胜。
16、革新治国
北宋著名改革家张商英,退居相位游览绵山只因连日劳累,一日在绵山病倒,空王佛化作一老翁将救醒,并对他曰:“官司场所相争无益,绵山修行成真。”张商英起身正要拜佛佛救命之恩,抬头不见人影。从此后在绵山修行,并将革新治国之道撰写成书,惜后绵山历代战乱,该书毁于一旦。
元佑四年(1089年)张商英看到绵山气势磅礴,险中含奇,秀里藏幽,风光秀美,大有“不尽风光涌笔端”之感,于是即兴作《游绵山》诗一首,流芳千古。
17、鹅鸭乱叫
唐玄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唐玄宗命令一贯主张平定叛乱之事的令狐楚制订了完整的作战方案,出奇破乱。当时处于乌云密布,满天纷飞大雪,不少士兵抢戈冻死。令狐楚带兵来到蔡州城下,久攻不下,无计可行,夜间空王佛来到军帐中,曰:鹅鸭乱叫,以假乱真获胜也。二日天明,令狐楚回想夜间之言,走出军帐看见城外有个养鹅鸭的池塘,令狐楚弄虚作假充,让兵士赶起鹅鸭呱呱乱叫,趁闹声让兵士挖土坎,攀登上城,趁机将熟睡的守城士全部杀死。令狐楚拿下蔡州后,派自己儿子拿书信规劝淮西大将董重质,董重质看到兵败城空,率两万多人投降。平定了淮西,令狐楚立了大功,为乱30年的淮西割据势力彻底消灭。
18、绵山办学
令狐楚晚年政仕后,隐居绵山,每日夜间祈祷空王佛指点,白天到民间体察
民情,当时汾州卖身为奴的现象普遍,穷人找不到活路,卖儿卖女,如果到时候拿不出钱来赎回,孩子就终身为奴。令狐楚闻听此事,十分气愤,立即上疏,后唐宪宗查为实情,下昭不得卖买人身。令狐楚在当时享有盛名。许多穷苦人家子弟投到他的门下求学。为此在绵山建起静林书院,令狐楚亲自担任“山长”,严格办学制定院规,弘扬大道,天下大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修身上,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学习上他还规定了“博学、慎重、明讲”的程序。宋元丰年四月文彦博为静林书院题匾“古圣先贤”。&&&&&&&&&&&&&&&&&&&&&&&&&&&&&&&&&&&&&&&&&&&&&&&&&&&&&&&&&&&&&&&&&&&&&&&&&&&&&&&&&&&&&&&&&&&&&&&&&&&&&&&&&&&&&&&&&&&&&&
19、抱腹题联
明崇祯十五年(1642)傅山见满清建号,明朝渐亡,心情沉重。想到久闻绵山神奇,我何不至绵山朝拜空王佛。是年三月十七日,绵山为志超成佛之日的庙会,人山人海。他来到抱腹岩石佛殿参拜空王佛佛显灵指点一、二后,游览抱腹寺。奇岩古刹使他赞叹不已,遂为抱腹寺题写长联一付:
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
瞻佛像巍然,自有真身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20、重见光明
曹子勤是介休沙堡人,任太谷县教谕,出身 书香之家。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建于开元二十年(732)。此碑从宋代到清末的数百年间一直隐没寻觅无结果。曹子勤对金石嗜好如痴,久有发掘开元古碑之志。是年,他自带数日干粮,进入绵山,翻山越岭,攀登上岩中岩,找遍前山后山,渴了,唱几口泉水,饿了,啃几块干粮,累了,靠树根打盹,夜间,在石洞入睡。他的精神感动了空王佛,一日空王佛来到洞外曰:“岩沟半山丘,古碑藏身外,有志者成,无志者空。”曹子勤睡梦中听到佛音,直到第三天,他让云峰寺僧人用绳子拴着他悬垂而下,滑到抱腹岩下,距上150余米,离底100余米半山腰的山丘上。此处灌木遍野,荆棘丛生,稍不留意,便会粉身碎骨。经反复寻觅,终于在乱石草丛中发现并挖掘出这一珍贵古碑。他喜出望外,急忙清理擦试,小心翼翼地制成拓片,令此千年丰碑重见光明。
21、抒发古佛
张煊,介休城内人。明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曾任山东安丘知县,官至河南道御史。他为官清正,忠直不阿。
张煊之父张炎武中年无子,后上绵山祈求空王佛赐子,又在求子洞祈拜,抓石子。次年得子。张煊自幼聪明,少年喜读史书,在空王佛的感召下,形成耿直气节,每每作诗文,都要抒发自己仰慕古佛点化之情,在任官期间,勤政为民,深受百姓拥戴
顺治八年(1651),张煊接到弹刻吏部尚书陈名聂结党营私,擅权贿赂罪行的案件,经巽亲王召对属实。此案关系重大。如上奏与满州籍吏尚书谭泰也有关联。此时,张煊想空王佛,点化自己应当尽忠为国,于是,毅然冒死上奏。
22、绵山挂铃
梁锡玙,介休南靳屯人,自幼读书用功,清乾隆年间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出身于书香之家。
雍正元年(1723),梁锡玙与父母至绵山云峰寺朝拜空王佛,挂铃祈求父母长寿,自己前途似锦。朝拜中,空王佛显灵。化作一僧人对他说:“弟子面相不凡,必可为国栋梁。”果然,雍正二年(1724)考中举人,之后,他用三年时间在云峰寺窑洞里潜心读书著述,篆成《易经揆一》。与乾隆十六年(1751)举天下经学士,梁锡玙被录取。乾隆看了其著作《易经揆一》,曾在勤政殿召对其得赏识,乾隆问锡玙籍贯时,他趁机介绍了绵山挂铃、挂灯、挂云牌灵验之事,乾隆听后心意欣然,十分欢喜。曾设香案遥拜绵山。
23、僧人点化
茹伦常,介休师屯北人,自幼习字,长进不大,很是苦恼。一日,他上的绵山,见山崖上有先贤题字,便驻足观看,忽有有一僧人而至,对他说:“书法以心为师。”俄而不见,此后回家。他忽然觉得颜真卿、苏轼之笔意,书写笔力雄健,肉丰骨劲,最终形成了自己藏以如拙的独特风格。事后才知是空王佛点化自己潜心学字。
乾隆三十四年(1769),曾参与编篡乾隆《介休县志》,作品有《容斋书集》、《茹伦常诗文全集》传世。茹伦常喜欢读书,更喜欢藏书,他家中藏书甚宏,《中国藏书家考略》中列他为藏书家之一。
24、古佛护佑
侯荫昌,介休北贾村新堡“王宅”财东。道光元年(1826年)他将蔚字号一律改为票号,平遥十有七家是蔚字号,经过道光,咸丰,同治几个时期,分庄发展到全国50多个城市,到光绪年间,总资产多达七百万两之多,居山西票号之首。
光绪年间,侯家蔚字号在山西富商中排列第一,财富之多,效益之大是和绵山空王佛护佑分不开的,相传,侯家经营一度艰难,由盛转衰,侯荫昌很是着急。一日,伏案而睡,朦胧中见一老僧人内言道:“唯诚唯信,诚信相符”。醒来后,侯荫昌知是空王古点化,即重新制订经营方针,一急公好议,二整体考虑,三决不失信之后,果然更振昔日雄风,为感空王古佛之思,专程上绵山捐银复修石佛殿。
25、助民种麦
田志超久居介休光岩寺,天天念经打坐,修身养性。由于他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能吃苦耐劳。所以,每逢农忙季节,老百姓常常请他帮忙搞农活。他从不推辞,件件农活干得又快又好。老百姓十分喜欢他。
有一年秋收种麦大忙季节,下了一场好雨,人们忙着收割、打场、犁地、送肥、抢摘种麦,十分忙碌。每天都有几户人家请他帮忙下种,他一一答应下,并且从不耽搁。种得早一点的人家,麦苗已破土而出,一片嫩绿色。眼看寒露已过
,还有不少人家没有下种,有一天,收工回来,竟有三十多家求他帮助送粪播种,他都点头答应下来。第二天这些人家早早就下地了,但是等他们到了地头,都傻了眼,一家家都种好了,地平平的,土匀匀的,一块块麦田整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感激万分,纷纷找他要表示感谢,可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影。过后人们回想:夜里明月皎皎,脚步声、鞭哨声、车轱辘声彻夜未停。一定是田志超为大伙儿忙了一夜。
这一年,光岩寺附近各村的农民,家家都是秋庄稼大丰收,小麦不违农时种得好。
26、教化无字
汉高祖六年,张良欲往水帘洞修行,见这一带悬崖峭壁险竣异常,寒气袭人,正踌踌间,突然半空中一老僧言道:“欲得道成佛,非心诚不可,汝好自为之。”言毕而去。张良定睛而看,只见对山石窟,内坐一高僧,身后有块无字碑,张良叩道谢佛点化,终在水帘洞修行成真。从此这块碑有“治世无名,教化无字”时隐时现的八个大字。后人为记留侯奇遇,建了旁边这个水榭,希望再看到碑上现字。
27、佛衣圣水
有一年,天造大旱,绵山河沟断流,百姓苦不聊生,人们向高僧志超祈水,志超显灵,天降甘霖,河沟水流如泾,但古藤谷内怪兽出没,糟蹋溪水污秽不堪,山下百姓食后患病不愈。一日弟子银坤告知师傅,志超闻言将袈裟抛向空中,越飞越大,盖在园内溪水上。正好文殊菩萨,善贤菩萨路过,便将坐骑狮、象镇在崖下水流两边,日久化为两块巨石。从此这溪水便形成两头外流中间和地的奇特现象。后人称为“佛衣圣水”。水质特别纯净,常饮可延年益寿。清代介休名士宋廷魁题诗赞曰:“流水来碧空,沟间石下通。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
28、双子进门
聂卫东,河南三门峡市人,在一家电子公司工作。夫妇俩已到中午,但膝下无子嗣,心中十分苦闷。听说绵山空王佛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卫东夫妇俩一同登绵山,朝拜空王佛。他们一路跋涉登上绵山,来不及欣赏一路景致。便一鼓作气攀上云峰寺的一百二十的台阶,向空王殿走去。进得殿里,见到空王佛倒头礼拜,默默许愿求子并祈盼仕途顺利。心事了却,才到水涛沟游览观景去了。
卫东夫妇回到河南后,不久,妻子怀胎有孕,今年五月生得一双子,2004年五月妻子过百天后,夫妇双双来绵山云峰寺挂铃还愿,云峰寺负责任问他为何要挂两颗铃呢?卫东高兴地说:“绵山空王佛太灵啦,我们本来所求一个儿子,空王佛赐给了我们一对儿子,为此,要挂两颗铃。”
29、史公求仙
史记事是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在任期间开渠引水,兴修学校,赈济灾民,很得人心。万历二十七年(1599),介休常有瘟疫流行,史公心急如焚。后经僧人指点,来此求救民之方。见洞中有空王佛端坐,他纳头而拜。拜毕,见一张太极八卦图若隐若现,在八卦的乾位有一塔。史公连夜赶回县城,根据洞中所见绘制了一张塔图,并选定塔址。从此瘟疫很少发生。现史公塔仍巍然屹立。
30、双双进士(景行亭)
清雍正元年(1723),介休籍人常三立、常三书兄弟素来求神拜佛,进京赶考前来绵山拜佛。行至龙脊岭,忽见祥风缥缈,金光罩山。空王佛降至面前,曰:“学业已就,应试必中。”随之化青风而去。应试后,兄弟俩果然中了进士。三立任湖南桂阳知县,三书任广东开干知县。返乡探亲时,兄弟俩捐资修建了这两个石亭。
观音菩萨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观音为佛国众菩萨的首席,她在世俗中知名和影响,决不低于如来如,特别在妇女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佛,菩萨在佛国仅次于佛,又叫大士,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他们的职责是协助佛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动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观世音的功力法力无边,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何谓“观世音”?是说芸芸众生受苦受难的念诵其名,菩萨就听、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去解救,“观世音”这个名字就显示了这位菩萨的无边法力。
观音由男变女,是从明、清开始,以后观音塑像多作女身女像,有人认为观音与不少女性留有同情心的美德有关。历来信佛教者,以女性多于男性,况且古代“礼教之大防”,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如果观音塑像为女相,就可以减少心理上的障碍,使女性觉得更亲近,把不便对男性诉说的苦恼与心事也尽可对观音诉说,请求她为自己“解脱”。后观音由男变成了女相。
佛家推崇观音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能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法华经》指观音有三十三种变化身,但是真正在民间产生较大影响的,只有白衣观音、杨柳观音、水月观音和鱼篮观音等。
至五代观音又多了两种“职能”,一为送子、二为司水旱。
31、泉水自涌
高僧志超上了绵山,潜心向佛。有一年大旱,抱腹寺僧俗人等喝水、吃饭都成了问题。有一天夜里,志超做了个梦,梦见观音菩萨对他说:“离禅房不远处有泉水自然涌出。”志超从梦中惊醒,便找了一口锅接水,从此便有了一锅泉。观音菩萨又化为一个小沙弥在寺中帮忙,用他的宝瓢舀米,但米却从不见少,反而日益增多,不仅寺中的僧人够吃,还能接济很多百姓。有个僧人觉得奇怪,就在暗中偷看。半夜时分,小沙弥现出菩萨形,用勺在空中挥舞几下,然后向米缸倒去,米马上就涨,不一会儿就满了。这个僧人不觉惊叫出声,菩萨发现有人看见自己的真身,于是脚踏祥云向南海飞去,匆忙中将宝勺丟下,落地后就变成了这块石头。这就是舀米石的传说。人们为感观音救命之恩,便在这里修建了观音菩萨殿。因观音可现众多妙容,这里塑了观音的九位化身。
32、东坡求子
相传宋朝神宗时,苏轼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膝下又无了嗣,心中十分苦闷。听说绵山白衣观音有求必应,便约弟弟苏辙同登绵山,凭吊介子,朝拜观音。他们一路跋涉登上绵山,来不及欣赏一路景致,便一鼓作气攀上铁索岭,向白衣庵走去。说也奇怪,在这连鸟兽都很少去的地方,竟有如此宏大的寺院!进得殿里,见到白衣观音倒头就拜,默默许愿求子,并祈盼仕途顺利。心事了却,才顺原路返回。
当来到塔岩头(龙头寺)时,天色将晚。鸟瞰山川大地,只见落日半隐吕梁,晚霞映照汾川,景色之美,如诗如画。此时,寺院长老指着南天门说:“请看文潞公所题匾额!”门楼上果然有“万象皆昌”四字赫然眼前。长老又说:“有匾无联,岂非憾事?”苏轼顿时领悟,便欣然在潞公匾额题下写了一副长联。内容是:
“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真是个空中楼客;
化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将毋同海上蓬莱。”
题写已毕,趁月色下山借宿在绵山静林水旁的一个村庄。因苏轼曾将帽子掉下的一颗明珠嵌在溪边的石缝间,这条溪和这个村便被叫做“苏溪”,而且一直沿袭至今。
苏轼弟兄回去后,哥哥得了一子,弟弟得了一女,而且都重新被进行 朝廷起用。这些不仅仅是传说,古碑上还有记载。
33、关公遇难
关羽年轻有为,练就一身好武艺,身材魁悟,膂力过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因他生性秉直、爱打抱不平、见义勇为,常招惹事非。父母怕他闯祸,就把他关在后院的空房子里,练武学文。
一日,关羽实在憋急了,偷偷地打开后窗户,跑了出来,跑到村外的半路上,听到有人在路旁啼哭
。经过打听情由,原来是县令的小舅子强娶民女,民女的双亲在痛哭。关羽闻听在怒,提着大刀闯进了县衙,杀死了县令和他的小舅子,然后辗转逃到了汾河边,只见河边有小姐在河边洗衣,关羽上前打恭边问:能否有船子赴送过河?这位洗衣的小姐原来是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得知关羽有难,变成一位小姐的模样,专在河边洗衣等候解围,小姐对关羽说,你是何人,为何渡河,如实讲来,我好救你。关羽本不想道出真实性姓名及情况,看到这位小姐
,慈眉善眼,讲话和谐,又耳听远处官府追兵的喊叫声,越来越近。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姓关名羽,抱打不平因杀人渡河。小姐听后,无动于衷,关羽心急火僚,眼看追兵已到河沿边,叫喊声:“抓住!抓住!”关羽正要跳河投江夺逃之际,小姐对着关羽,面对面吐出一口水喷酒在关羽脸上,关羽打了个寒颤,举起衣袖在脸上一摸,白净的脸色,刹时变成鲜红色的脸,官府追兵抓住关羽衣襟看时,发现被抓的杀人凶手是一个白面后生,而不是红脸大汉,追兵松开手,一涌跑上河岸。关羽两眼看着追兵的背影,不知所措,又转眼看那位小姐早不见踪影。转脸面对河水,无意向看见汾河投出一位红脸大流的影子,关羽跑近水边,对着河边才发现自己原来白净的面孔确变得满脸通红。立刻弯腰在河里洗脸,越洗越红。此后,关羽就变成一位身材魁悟的红脸大汉。
34、十八棍僧
秦王李世民率部前往洛阳攻打王世充,因寡不敌众兵败后,幸有十八棍僧杀出相助,才使他转败为胜。贞观十五年(641),他朝山拜佛谢雨,来到佛教圣地抱腹寺才突然悟到这十八位僧人就是十八罗汉的化身,于是倡导广修罗汉堂。这里的观音、罗汉堂,就是他此次上绵山时敕令修建的。
35、指路突围
武德三年七月,秦王李世民挂帅,大军直驱中原大地,攻打坚守洛阳的王世充。有一次,李世民率五百骑巡行战地,登上北邙山的魏宣武陵,突然被王世充的万余步骑团团包围,敌将单雄信引槊直趋李世民,唐将尉迟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落马。此时观音菩萨驾祥云指路突围,山上出现一条捷径,直通山下。尉迟敬德保护秦王李世民扬鞭策马,夺路而出,后边一支敌军仍紧追不舍,直追至少林寺,正在危急之时,见观音菩萨在天空出现,口中念道:“十六罗汉来也。”顿时,宾度罗跋惰闍、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隋闍、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闍罗弗多罗、戌博迦、半托迦、罗恬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等十六罗汉降至,拦住追兵去路,秦王率军又杀回马枪,合力将追兵击败。同年十月,李世民围困洛阳成功,逼使王世充献城投降。自此,李世民念念不忘观音菩萨护佑指点之恩和十六罗汉神助之举。贞观十六年,李世民闻知御妹在绵山供奉观音菩萨,便敕令在御妹李姑姑修行之地建造十六罗汉朝观音大殿。
36、神虎保佑
相传,李姑姑离开世民兄后,经五龙圣母指点,要登山修行,但见崖悬峭壁,长满荆棘无法攀登,为难之际,来了一只老虎,李姑姑怕被虎伤害,对老虎说:“虎啊,可不要吃好人,只吃那些昏君,奸臣之类坏人。”老虎点了点头,盯着李姑姑不走。李姑姑又问:“莫非要驮我上山去?”老虎又点了点头,李姑姑跨上虎背,只听一声风响,霎时上到山顶,从此,李姑姑化山上修行,老虎导在山洞口护卫。原来是观音菩萨显灵派来老虎保护李姑姑安全。所居之洞称“老虎洞”。
37、避难龛洞
相传,李姑姑因风云突变,一阵大风把李姑姑与兄长李世民分散卷到山崖上。李世民急令寻找,可是找了三天三夜未见李姑姑踪影。李姑姑独自一人来到山崖下,官兵已寻查接近她见岩山又无路可登
,便向对山上爬云,爬到半山腰,见一洞龛,就进龛躲避。
转眼间,官兵边叫喊:“李姑!”边喊着爬上山来,谁知官兵在龛前往返搜查,未能发现,一连三天,官兵寻找不到李姑姑,只好退兵回去,李姑姑从洞龛里出来,下跪拜谢神灵,只听得观音菩萨在空中说:“官兵寻查已过,好好修行便了”。跨云而去
,此后称为“避难龛洞”。
38、企业兴旺
淅江省保安市王元凯原在一家化工企业当电工,后因企业倒闭自己开办了一个石墨化厂,开办半年来,经济效益不佳。元凯身心不定,一边出外旅游,一边找个石墨化大厂家支助,但他来到绵山旅游时,听到游客们说绵山观音菩萨十分灵验,他就以碰运气的想法,来到云峰寺观音殿,虔诚跪拜,祈祷观音菩萨显灵,求助企业兴旺,跪拜后许愿挂灯一盏。
元凯返回太原住在五龙口宾馆,看到山西晚报上登载一则广告:“求助合营销售石墨化。”元凯手持广告,去到太原一家石墨化厂,双方签订500万元的销售合同。三个月后,元凯给绵山宗教部来电话说:“在绵山观音菩萨的护佑下,企业以走向兴旺状态。”明年春节期间一定去还愿。
39、朝阳圣堡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带御妹李姑姑及文武大臣到绵山拜佛,兄妹失散,遍山寻找御妹,终无影踪,回朝后闷闷不乐。观音菩萨托梦告诉唐王御妹出家,后思念心切,遂于贞观十六年在玉女峰为御妹敕建住所——朝阳堡。取名“朝阳”意为面向长安、面向大唐,虽兄妹分离,但心心相连。
&这座堡为楼阁建筑,有李姑姑的住所,有侍女的住所,有衣冠楼,有休息楼,有诵经房,有缮食房,安排得十分周详。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世代变迁,几经战乱,数次重修,均能保持原建风格。自唐至今,这里因李姑姑仙名而昌明不衰,因李姑姑圣德而香火不断,因神医神药而求拜者云集,因风光秀美而使游人流连忘返。好一座朝阳圣堡,流光溢彩,仙气飘绕,迎来客众,步入仙山琼阁,会使人心灵净化,精神爽朗。
40、云牌高挂
锡玙自幼读书用功。雍正元年(1723),梁锡玙与父母至绵山大罗宫挂云牌,祈求父母长寿,自己前途似锦。寺中观音菩萨化一僧人对他说:“弟子骨相不凡,必可为国栋梁。”果然,雍正二年(1724),考中举人。之后,他用三年时间在绵山大罗宫藏经阁潜心读书著述,纂成《易经揆一》。
乾隆十六年(1751),皇帝诏举天下经学士,梁锡玙被录取。乾隆看了其《易经揆一》,曾在勤政殿召对,甚得赏识。乾隆问锡玙籍贯时,他趁机介绍了绵山挂铃、挂灯、挂云牌之事。乾隆听后心意欣然,十分欢喜。
41、赠药救母
相传当年介子推携母归隐绵山时,由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介母不幸偶染风寒,口齿不清,介子推每日在山里采药,调理数日,不见好转,十分焦急,一夜,他梦见观音菩萨化作一位白女披身的清瘦老人,给他送来一盘猕猴桃对他说:“吾乃绵山观音,久,久居对面云峰寺,知你人间孝子特来赠沟内药救母。”第二天介子推便入沟内寻找,终于在沟内找到数十颗猕猴桃,带回去让母亲吃下,如此十余日后,介母病愈完好。
42 、观音赐药
介休韩屯人王堉,道光年间,因母病开始学医看病,颇具医德,当时有妇女生子,因血崩多数有丧生者,无药可治。王堉目睹此事,心急如焚,上绵山采药,尝药中毒,迷幻中白衣观音送丹药为其解毒,并将拂尘一挥,化草药一棵。王堉醒来,细研此药药性,可以止血,治产后血崩之病,遂名此草为“血见愁”。在绵山中寻觅,多能采得,救治了很多百姓。王堉感念白衣观音赐药之恩,于道光十四年建观音殿。
&&&&&&&&&&&&&&&&&&&&&&&
文殊菩萨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家中的公子哥,离家投奔释迦牟尼佛学佛、功德圆满,修成菩萨,
尊为菩萨之首。
据佛经讲,千手千体千释迦文殊菩萨,这种形象是大圣曼殊宝利菩萨(即文殊)的变相之一,具有同千手千眼观音一样的特定象征的意义,也可以同佛一样当作立尊供养起来,他还说成是毗卢智那佛的先师,供此像能使一切有情众生,得令富贵,果极圆满。
文殊菩萨是一副童子尊容,金色,半跏坐于千叶白莲花上,左手执着莲花
、其花上有如意宝珠。右手持宝剑,身骑狮子五指垂下,作满意印相,首束一髻,怡然而笑。宝剑和狮子代表智慧的锐利和勇猛。《宋高僧传》有文殊菩萨显灵的说法,予人智慧的故事。
文殊菩萨法力无边,可灭一切恶邪魃魉,为佛家吉祥之法。
43、母子突险
介之推经过文殊广法天尊的点化,来到这里时,正逢一处悬崖断壁。但子推不畏艰险,背着老母攀援而上。爬到半中间的时候,忽然眼前一阵发黑,一失手母子二人掉了下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普贤真人命童子善财化成一朵莲花,托住母子二人。介之推睁眼一看,原来是普贤真人救了自己,于是纳头就拜。此情景正好被路过的小牧童看见。人们为感文殊天尊的恩德,在此修建文殊、普贤殿。
后文殊、普贤又成为绵山佛教的菩萨。文殊又称大智菩萨,是智慧和勇猛的象征,能够除一切无名烦恼。菩贤殿内供奉普贤菩萨,普贤是普遍贤善吉祥的意思,象征真理。两边十二位童子是十二善神。&&
44、仙人指石
介之推子母二人一路风尘仆仆,过清风洞来到这里,面对叉路而举棋不定。子推举目凝望,恍惚中见一白发老者向他点头微笑。老者将手中拂尘一挥,一只神俊的梅花鹿出现在面前。那鹿颇有灵性,摇尾向里边跑去。介公顿悟:鹿者,路也,是文殊天尊在点化自己。于是纳头就拜。起来一看,天尊已飘然而去。后来他站过的那块石头被人们叫作仙人石。坐坐此石,可去烦恼,延年益寿。&
45、普济救世
绵山也叫介山,因春秋介之推而闻名于世。他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曾追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途中曾以股肉啖君,“割股奉君”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后来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下,渡黄河回国。由于过度疲劳,在渡河途中靠着船舷打起盹来。他隐约看见一位仙人骑狮子向他走来,说道:“绵上即介山”,随即飘然而去。子推醒后,知道这是文殊广法天尊点化自己。接着就见前面山势连绵起伏,山上雄狮背驮一座仙宫,空中现有“大罗仙境”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介之推本来就有归隐之意,这样一来,便更坚定了他的决心。晋公子重耳回国后即位为文公,举国同庆。介之推却收拾东西与母亲按着仙人指点的方向走去。发现与自己梦中所见一样,顿生欢喜之心,遂偕老母上山。一路攀山越岭,老母实在走不动了,子推便扶母亲坐下歇息,朦胧中又看到了现在殿内所塑的情景。普济救世、与人为善,才不失为做人之根本。为教化世人,后人在此修了普救殿。
46、鹿鹤送药
介之推经神仙点化来到这里,见路旁有一块大石头,洁净光亮,正好歇息,便扶老母一起坐下。此时已是暮春时节,鸟鸣啁啾,松涛阵阵,更显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祥和。子推凝神间,丛林深处一只仙鹤冲天而飞,嘴里叼着一支灵芝草,旁边有两只梅花鹿也各衔一株灵芝。梅花鹿神俊非凡,立在了他们母子面前。原来这两只鹿是文殊天尊派它们下界送药护送子推母子的。母子二人服下灵芝后,顿感神清气爽,更坚定了他们从道的信心。
47、鳄鱼仙石
介之推母子离开超凡洞继续前行,忽然从山根洞内爬出一条鳄鱼,张开大嘴利牙挡住了去路。介之推急忙走到前面护住母亲,用手一指说:“好你大胆的妖孽,还不赶快退去!”没想到这一指竟把鳄鱼定在了洞口。据说鳄鱼的出现是文殊天尊在考验子推的功力。
48、五怪兽石
子推一路艰辛,刚到这里,便见虎、豹、狮、蟒、狼成群地站在高台上嚎叫。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他想起文殊天尊点化之语,横下了一条归隐之心,背起老母向猛兽冲去。果然到虎旁时,虎不见了,只留下一块酷似虎形的石台;到狮子旁时,狮也变成了狮子石。原来这是文殊天尊为考验介子所布的五兽图,同时也是暗中指给他归隐的路线。
49、文殊讲经
相传,当年明代汾阳人朱子俊上绵山朝拜介公,行至此地,突见有麒麟、凤凰降于石上,又隐约见两位僧人从天而降。朱之俊遂隐身观之。只听两老者互相谈禅,谈话中得知他们是鸟可大师和法融大师。朱之俊上前参拜,一僧言之:“在此听文殊菩萨讲经。”朱之俊见山顶莲花上端坐着一位身着绫纱的仙人正俯视大地。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飘然而去,后人将文殊菩萨讲经坐过的地方称文殊菩萨讲经台,只见讲经台周围山峰竖立,松柏长青,山花怒放,一派仙气。朱之俊回去后不久,便官至国子监司业。朱之俊认为这是与佛有缘,便在此塑像;并题写《抱腹岩》、《说法台》等诗留传于世。后人将文殊菩萨讲经坐过的地方称文殊菩萨讲经台,只见讲经台周围山峰竖立、松柏长青、山花怒放、一派仙气。朱之俊回去后不久便官至国子监司业。
50、天源瀑布
介公背负介母至此,已是汗流颊背,精疲力竭,举目望天步,未曾行已觉艰难。数月风尘行走,衣灰体垢,介母望子推不觉心痛,忽听山壁上似有泉水之声,定睛望云,一股飞流倾泄而下,云雾之中见文殊天尊于泉水涌出处拂尘一挥,隐入幽谷之中,子推母子望谷而拜,于瀑下洗涤,尘虑顿消。
51、迎贤石林
一日,介推母子来到白鸦山下,这里听到谈佛说经之声,抬头望时,隐隐约约看到半山腰站着二尊神仙面对面谈经,一尊是文殊天尊,一尊是普贤天尊,母子俩便纳头就拜,二尊道:“上山归隐去也!”言毕踏祥云上天。介子推心想这是二尊点化自己,上山就是自己的归隐之地,于是,母子俩继续往上行走,二尊站过的地方,竖起两块石林,传说这就是文殊、普贤二尊的化身。后称迎贤石林。
52、草屋安身
经过艰难跋涉,介之推母子终于走出狭谷,眼前豁然开朗。文殊普贤菩萨各化一座山指点介推母子在此隐居,只见远处半山腰上有一山岩酷似鱼形,与之相对称的另一山岩又酷似龟状。子推不禁想到了《诗经》中“子之于归,宜其室家”的名句。“鱼龟”与“于归”谐音,“宜其室家”意为适宜于在这里建屋安家。这岂不是告说此处就是自己结庐隐居的地方?但又想到“子之于归”多指女子出嫁,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介母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子出嫁是找到了归宿,你我找到了隐身之处岂不也是归宿?”一番话说得子推心明眼亮。从此母子二人便在此搭建草屋安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起了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53、普渡仙桥
是通往绵山后沟的一条长30余丈的山洞。当年介之推母子一路艰辛,辗转经过忌坂、大、小烧林来到这里时,前面绝壁万仞,脚下涧水轰鸣,左顾右盼找不到去路。这时文殊菩萨代作小姑娘出现在面前,带着母子前行,忽然一阵清风吹来,只见山根处草木沙沙作响,渐渐露出个约有一尺大小的洞口。子推急忙上前探视:这洞竟一直通向山后。于是,子母二人钻进洞口,一前一后匍匐而行。出得洞来,只见虹桥飞架,烟云缥缈,好一个人间仙境!他们高兴之余,蓦然回首,却不见了近在咫尺的洞口。走出洞口,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在当年介之推母子看到过的虹桥桥基上建造的渡桥。过桥向右便可进入道家仙境——柏树岭、介公祠;向左就是佛教禅林——岩沟说法台。为此,不同信仰的人们又分别叫它接引桥、仙径桥。&&&&
54、幸见佛光
当年,明代汾阳人朱之俊上绵山朝拜介公,行至此地,突见有麒麟、凤凰降于石上,又隐约见两位僧人从天而降。朱之俊遂隐身观之。只听两老者互相谈禅,谈话中得知他们是鸟可大师和法融大师。朱之俊上前参拜,一僧言之:“在此听文殊菩萨讲经。”朱之俊见山顶莲花上端坐着一位身着绫纱的仙人正俯视大地。再定睛一看,那仙人已飘然而去,而莲花却永远留在这里,形成了莲花峰。朱之俊回去后不久,便官至国子监司业。朱之俊认为这是与佛有缘,便在此塑像;并题写《抱腹岩》、《说法台》等诗留传于世。
普贤菩萨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我国古代普贤菩萨的造像,时男时女,有时则半男半女。唐代以前,多为男身女相;宋代以后又多为女身女相,但皆遍吉,化利一切众生。
普贤菩萨坐骑很特殊,是一头六牙白象,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动物,其实也是一种征象、大象正可象征着普贤能够坚韧负重,力量很大,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55、普贤显灵
相传,当你登上了120级石阶就是绵山主寺——抱腹寺。举目观望建有一座气势雄伟的牌楼,该牌楼创建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晋恭王在一个月色明媚的夜晚迷糊间看见一只狮子从天而降,降落在抱腹岩120台阶之上,他爬上去看时,狮子不见踪影,晋恭王认为狮子是佛菩萨的坐骑,是神灵点化自己,在这块仙山宝地,建起山门牌楼,后于民国29年(1940年)1月1日被日军烧毁,又于1997年经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先生主持复修一新,同时,由世界文化名人、古文字学家、介休籍人张颔先生返回故里,撰写了匾额:“抱腹栖云。”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介休南靳屯人梁锡珩和儿梁浚,即是介休著名的父子诗人。其子梁浚是“绵山四山人”之一。
56、迎贤石林
一日,介推母子来到白鸦山下,这里听到谈佛说经之声,抬头望时,隐隐约约看到半山腰站着二尊神仙面对面谈经,一尊是文殊天尊,一尊是普贤天尊,母子俩便纳头就拜,二尊道:“上山归隐去也!”言毕踏祥云上天。介子推心想这是二尊点化自己,上山就是自己的归隐之地,于是,母子俩继续往上行走,二尊站过的地方,竖起两块石林,传说这就是文殊、普贤二尊的化身。后称迎贤石林。
57、月神传功
相传,唐代太原人王贾,少年聪慧,沉默少言,能占卜吉凶,预言人事祸福。一日他对哥哥说:“咱家两日内有凶事。”两日后家中果然失火,奶奶闻之惊恐不已,坠床而死。后王贾来到绵山修行。有一年中秋节,月朗星稀,皎洁的月光投洒清辉,将整座绵山罩上了一层银白。正在修行的诸神见此年之月与往昔不同,掐指一算,正是月神给众生传功之日。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这里,在幽静的树木丛中接法。一夜之间,竟将这里坐成一块很大的平台。后人将这平台叫做群仙拜月台。
58、母子脱险
介之推经过文殊广法天尊的点化,来到这里时,正逢一处悬崖断壁。但子推不畏艰险,背着老母攀援而上。爬到半中间的时候,忽然眼前一阵发黑,一失手母子二人掉了下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普贤真人命自己的善财童子化成一朵莲花,托住母子二人。介之推睁眼一看,原来是普贤真人救了自己,于是纳头就拜。此情景正好被路过的小牧童看见。人们为感文殊天尊对贤臣介之推的恩德,在此修建文殊、普贤殿。
后文殊、普贤又成为绵山佛教的菩萨。文殊又称大智菩萨,是智慧和勇猛的象征,能够除一切无名烦恼。菩贤殿内供奉普贤菩萨,普贤是普遍贤善吉祥的意思,象征真理。两边十二位童子是十二善神。&
59、超凡仙洞
这是个洞口仅能爬进一个人的石洞,但里面比较宽敞,可容纳四、五个人。介之推母子正在依石小憩,突然狂风大作,雷声轰鸣,不远处又传来野兽的吼声。子推四处张望,急于寻找一个藏身之处。突然眼前一亮,发现这个洞口,母子二人先后爬了进去,一进洞便打起盹来。朦胧中觉得自己似乎掉进万丈深渊,继而又腾空而起。这时前面那位护送母子归隐的白发老人普贤菩萨又显现于面前言道:“龟象,乃归向也。”说完旋即而去。此时洞外又响起一声霹雳。子母二人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只见外面风和日丽。他们抖擞精神出得洞来,感觉到身上轻松了许多,原来在洞里已脱去凡胎转为仙体。为此,后人把它称作超凡洞。
60、草屋安身
经过艰难跋涉,介之推母子终于走出狭谷,眼前豁然开朗,文殊普贤菩萨各化一座山指点介推母子在此隐居。只见远处半山腰上有一山岩酷似鱼形,与之相对称的另一山岩又酷似龟状。子推不禁想到了《诗经》中“子之于归,宜其室家”的名句。“鱼龟”与“于归”谐音,“宜其室家”意为适宜于在这里建屋安家。这岂不是告说此处就是自己结庐隐居的地方?但又想到“子之于归”多指女子出嫁,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介母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子出嫁是找到了归宿,你我找到了隐身之处岂不也是归宿?”一番话说得子推心明眼亮。从此母子二人便在此搭建草屋安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起了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眼光菩萨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眼光菩萨,又称“佛眼菩萨”,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眼疾、使人眼明心亮,所以受到百姓的虔诚膜拜。
61、眼明心亮
眼光菩萨,又称“佛眼菩萨”。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眼疾,使人眼明心亮,所以受到百姓的虔诚膜拜。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供奉眼光菩萨的寺院并不多见,绵山抱腹岩自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空王志超圆寂于绵山抱腹岩以后,他的众多信徒都非常悲痛,日夜哭泣,因而得了难以治愈的眼疾。有一天,云峰寺突然来了一位云游的僧人,摩斯便把他安排到了这间僧舍。他除了每日打坐诵经外,剩余的时间都在采药,为空王佛的信徒治病。时间一久,各地的眼病患者也都闻讯而来,并全部治愈。后来,这些百姓相约叩谢恩人。这时,眼光菩萨才现出真身。为感念眼光菩萨的恩德,人们便在他原来借宿的僧舍把他供奉起来。眼光菩萨像为元代所塑;佛殿为明代隆庆年间重修,据今已有480余年。
62、菩萨显灵
1993年夏,太谷县桃花村贾聚财的母亲,因聚财父病故,昼夜痛哭不止,突然得了眼病,一月后就双目失明了。聚财为母多方求医治疗始终不见好转。第二年绵山庙会,聚财背着母亲来到云峰寺眼光菩萨殿祈求神灵保佑母亲重见光明。祈祷许愿挂铃,下山后过了没多久,他母亲双眼就能看见了,而且聚财做豆腐的生意也十分兴旺。他深知这些都是神
佛法力所赐。于是他在五一节期间带领全家大小来绵山拜谢神佛恩德,在云峰寺挂铃还愿。
63、双目复明
1977年,石家庄市尽善巷郭有成的父亲在外做生意突然得了眼病,不几日就双目失明了。他多方求医治疗,始终不见好转。这年四月绵山庙会,他来到眼光菩萨殿祈求神灵保佑父亲重见光明。过了没多久,他父亲双眼就能看见了,而且家里的生意也十分兴旺。他深知这些都是神佛法力所赐,于是他又来绵山拜谢佛佛显灵的恩德,在云峰寺挂铃还愿。
64、志强眼明
相传,山东省济南市城关西巷化工厂职工高志强,多年来,眼病经常复病,去年春节期间,两眼突然失明,连班都不能上,到济南几家医院治疗无效。志强心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就靠一个挣钱,眼睛失明治了效果不佳,怎么办了独自坐在坑上伤心掉泪,这里,有位朋友前来看望志强,志强和朋友谈了治眼病无效的情况,朋友对他说:“绵山眼光菩萨十分灵验,去绵山求神吧!”
第二天,由妻子带上志强千里迢迢来到绵山云峰寺眼光殿,夫妇便跪在眼光菩萨面前求告,许愿眼明后来挂铃。于回家后,志强双眼明亮,又能上班工作。日夫妇俩来绵山挂铃还愿。
马鸣菩萨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马鸣菩萨是一位大乘佛教著名牧师,古印度思想家,诗人。中天竺国人,原信婆罗门教,后改信佛教。因博不受到国王优遇,后中天竺被此天竺国小月氏所贱。马鸣被送给小月氏国王带回国,为外道说法,因善于讲说,据说连马鸣也好象解其语,垂泪而听,世人故称其为“马鸣”。
他所著作《大乘庄严论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佛教的哲理,在佛教界的名望很高。衙来,那匹垂泪听法的马得道,成为马鸣菩萨的的骑坐,跟随马鸣菩萨云游四方,教化众生。
有一天,马鸣菩萨云游绵山,见绵山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心里很高兴。来到云峰寺碰上焦居士和园通和尚在铁索岭上挂铁索,很是辛苦。马鸣菩萨为他们这种虔诚所感动,便命马驾上铁索飞到崖顶将铁索挂上。后人为了纪念,便在此修建马鸣菩萨殿供奉起来。
65、马鸣说法
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论师。经书上说:有一次他到一个国家去说法,凡是听法的人都大彻大悟,国王的一匹马也垂泪听法。因为马能解其音,被他所说的佛法感悟,所以称他为马鸣菩萨。他所著的大乘论著作《大乘庄严论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佛教的哲理,在佛教界的名望很高。后来,那匹垂泪听法的马得道,成为马鸣菩萨的坐骑,跟随马鸣菩萨云游四方,教化众生。
66、铁索挂铃
有一天,马鸣菩萨云游到绵山,见绵山山青水秀,风光迷人,心里很高兴。来到云峰寺,正好碰上焦居士和圆通和尚在铁索岭上挂铁索,很是辛苦。马鸣菩萨为他们这种虔诚所感动,便命此马驾上铁索飞到崖顶将铁索挂上。后人为了纪念,便在此修建马鸣菩萨殿。为了纪念焦居士、圆通和尚打造并悬挂铁索的功劳,在他们圆寂后,塑包骨真身供奉在这里。
圣母娘娘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王母娘娘是她在民间的俗称。西王母本是中国西部一部族首令,后成了中国古代的女神,传说她是一位与人间天子同席饮宴,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正牌女王。《汉武帝内传》里,她则是年约三十,容颜绝世,有大群仙姬随侍的威严女神,是她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她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与东王公共理二&
。天上地下,三界十方,女子中登仙得道的,由她统领,成为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因有“羿靖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之说。归时民间又视之为长生不死的象征,据葛洪《枕中书》说:她是盘古真人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而生。
67、圣母解暑
又逢猕桃会,王母娘娘率领众女神向绵山方向飞来。当来到绵山地界时,突然看到在炎炎烈日下,有一些来绵山朝拜的善男信女中暑倒地。王母看到这种情景,顿起怜悯之心,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走向人群,伸手化来一碗圣水,让众人喝下。众人喝后,马上清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注视面前这位老者,只见她化作一缕清烟升上天空。众人这才知道是王母带着众位女神解救了她们,便向着他们飞去的方向深深地拜了三拜。其中有太原、榆次、祁县、太谷、平遥、灵石、孝义、长治、沁源、霍县、赵城、临汾、离石等地的来人,大家纷纷捐资,在绵山修建了圣母殿,并立碑记载。
68、圣母赐子
相传,文彦博的父母乐善好施,但得子较迟。得知绵山供奉有圣母娘娘,就常来绵山圣母殿朝拜,所求得一聪明伶俐、颇有福像的孩子,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知识渊博,出人头地,所以取名叫文彦博,并带他常来朝拜文昌、魁斗星君。后来文彦博终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出将入相五十年、文武全才的四朝元老。
69、圣母救命
相传,有一年绵山庙会,钮福全和何映樨互不相识,但不约而同上绵山朝拜,游山观景,吟诗绝句,钮福全行走间顿觉头昏眼花,跌倒在路旁,昏迷中见一位白发老太太对她说:“身后有贵人,乃救命之人也”,又从囊中掏出一丸神药递入口中,飘然而云,后面上山来的何映樨看到前面有一女子睡在道边,紧走几步,赶上去抢救。钮福全睁开眼睛,见何映樨给自己灌水喂药,抓住何映樨的手热泪盈眶,感激万分,二人休息片刻,一同来到圣母殿,感谢圣母救命之恩,同时在圣母殿结为金兰姐妹,下山时,何映樨提议,在圣母殿东的山边崖建造长廊,因是两位女诗人所建,所以定名为“千金长廊”。何映樨吟诗一首:
交友从君往事违,登堂拜母告儿归。
儿归无恙身将隐,不向人间问是非。
70、感谢神恩
郝质自幼机警聪明,读书用功。他尤其喜欢兵学,博览诸子兵法。一次,郝质结伴上绵山拜介子,他对同伴说:“做人就应向介子推那样,唯诚唯信,忠君佑民。郝质常与老师董质纵论国事,演示兵法,董质赞叹说:“能够为国效力,就需郝质这样的英才啊!”宋神宗五年(1072),郝质老母突犯眼疾,郝质告假回乡省亲。为治好母病,郝质上绵山圣母殿朝拜,不几日,母亲眼病痊愈。为感神恩,郝质出资,修葺圣母殿。
71、阵前脱险
庆历年间,文彦博正在驿馆吃饭,忽从外面进来一很醉的男子,言说九娘娘因其贪误事,罚饿了三个月,请求文彦博遂给了他好多食物,那男子再三称谢,并说:“恩公他日出阵会有大难,请出阵时通知我一声,以便跟随恩公。”说完便出去了。文彦博见他古里古怪,十分惊讶。第十天是初一,他又照旧上绵山进香,这时他发现九天玄女身后的多上神千里眼竟跟昨晚的男子有点像,便又跪下问玄女娘娘为千里眼求情,之后便回了家。
果然,没几个月,朝廷调文彦博平王则叛乱。出阵前文彦博上绵山叩拜了神灵,并持了祈求平安的平安灯。由于文彦博所统军队纪律严明,而他又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部下也个个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所以很顺利地打败了王则的叛军。但在一次勘察地形时,山上滚下一块磨盘大的石头,眼看就要砸在文彦博身上,忽然身后有人狠命推开了他,石头正砸到他刚才站过的地方。砸了很大一个坑。再看推他的那个人竟是那天晚上到过驿馆的男子,只听他对文彦博说:“恩公大难已过,我去了。”
从此双后,文彦博更加笃信玄神,在介休文家庄北侧顺城关街上修了座玄神庙,并在对面修了座玄神楼。后被封为“潞国公”。
72、普救僧人
隋时五楼寺中僧人皆从旁边的鸟道上提水,有一年寺中僧人染上瘟疫,僧人们人心惶惶,寺内长老忧心匆匆,束手无策。夜间,寺内长老朦胧中,圣母娘娘飘然而来。说道:“念汝诚心敬天,沟前十步赐泉。”长老醒来寻找,果然见有泉水,饮后众僧疾病消除。山下百姓纷纷上山到五楼寺取水饮用,瘟疫病除。并可保妇女顺产,于是老百姓为感谢圣母显灵点化而捐资修庙,为保泉水洁净泉旁塑泉神保护。
妈祖娘娘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民间尊称为妈祖,又俗称为南海神女。据说她小时心灵手巧,且有胆识,编席为伐,广游海上。初时你称她为龙女,元代晋村为天妃,清代康熙时期晋时为天后,与男性海神千里眼和顺风耳齐名。她“生而神羿,能力拯人患难,宝居,未三十而卒”。
水上人家供奉天后神,因她功力法力无比,认为天后不但能够保佑海上般只平安,亦能帮助百姓抓海盗,佑人禳灭得福,除痛去疾佑睛佑雨,降神兵助战以有保护妇女儿童的女神。
相传,唐宪宗时,福建菁田的湄州岛上有户姓村的人家。一天,村妻梦见南海观世音送她了一个无花果,就毫不犹豫地反它吞下
。醒来后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怀胎十月,孩子还没有出世,又过了四个月,即第十四个月时才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婴。家里顿时羿香扑鼻,十多天才消散。林氏夫妇已生了四个男孩,又得了个千金,十分欢喜,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万般溺爱。奇怪的是,孩子长到满月,还没有啼哭过一声,父母因此给她起名为林默,也就是后来的妈祖。
妈祖到了出嫁的年龄,却发誓不嫁,父母也不好强求,过了几年,妈祖就仙去了。尸解时,芳香四溢。后来人们经常在海上见到一红衣女仙,救危解难。
就是妈祖在海上经常显灵的应验灵迹。
73、莲叶仙湖
一日,介推母子归隐来到此地,介母饥饿难耐,介子推寻食而去,介母正坐在湖边休息,忽听湖水哗哗作响,风浪突起之声,介母心里清楚这是绵山水神在考验自己,于是禁坐不语,此时从湖里游出九位仙女,一起上岸来到介母面前拉着给介母下湖沐浴,介母在九仙女拥着下湖洗浴,浑身感到轻身气爽,十分高兴,洗别上岸,介母正要开口去问仙女的来历。刹时九位仙女潜入湖底,长出一片莲叶,亭亭玉立的莲叶下游出一群五色金鱼,湖长周围40米,深2米,后人便把这座湖叫莲叶湖。
妈祖娘娘显灵
74、保佑皇商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妈祖在我国南方沿海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那么为什么要在绵山修妈祖殿呢?明清时期著名皇商介休范家,是举世闻名的船帮。有一次出海,忽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四周一片漆黑,并发生了海啸,眼看就要人仰船翻。船上的人惊慌失措,心中默念海神,希望得到救助。危难时刻,突然从海中缓缓升起一座白莲台,上坐一朱衣女子。她往海中扔了颗定风珠,顿时风平浪静,天也亮了,一切又平静下来。当人们回过神来,再看这位朱衣女子时,已经腾空而去。人们顿时明白这是海神妈祖娘娘显灵救助。此次出海他们满载而归。回到介休后,为了感谢娘娘的救命之恩,在绵山建庙供奉妈祖。
五龙圣母娘娘显灵
简史、职责、法力:
绵山五龙圣母 指挥五龙兄弟经常施风布雨,救护百姓,成为这近乡村的保护神,深得百姓们虔诚供养。
传说,五龙圣母娘娘是兴地村人,她王叫翠花,有一年岩沟里发洪水,翠花也去河滩边看洪水,说也奇怪,从上漂来了一颗桃子,翠花弯腰捞了起来,三口两口就把桃子吃下去。
时过不久,坏事了,原来这翠花姑娘自打吃了那颗桃子以后,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父母觉得小女未婚便怀了孕太丢人败兴了。不问青红皂白便把翠花姑娘送到绵山一个崖洞里。
怀胎十月,翠花姑娘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生下五条小龙,她用奶水将这五条小龙哺育大,这五条龙经常飞到水涛沟泉里戏水、吐水,长大后,飞上天空,为人间送和风,降细雨,很受百姓爱戴。
原来,翠花姑娘吃的那颗桃子是王母娘娘召开蟋桃会,天女们采摘时遗忘下的一颗
,因龙王经常到桃园里戏雨,这颗桃子渐渐有了龙子,桃子老熟后,落到绵山水涛沟,被洪水漂泊出来,巧遇翠药姑娘捞起来,吃到肚子里才生下五条龙,这便是绵山五龙的来历。
绵山是生五龙,养五龙的仙山宝地,也是五龙的道场,翠花姑娘生五龙后,就在山岩洞里,修行成神,被荣为“五龙圣母”这便是五龙圣娘娘的来历。
千百年来,五龙圣母娘娘指挥五龙,遇到天旱,村民们上绵山到五龙殿祈雨,五龙神有求必应,呼风唤雨,拯救万民。
75、玉女成仙
传说炎帝有三个女儿,小女儿叫“玉女”,从小勤快活跃,好奇心强,自幼羡慕成仙。当时,炎帝手下有个掌雨的官,名叫“赤松子”,一心想成仙。他常常服食一种叫“水玉”的宝贵药物,来锻炼自己。久经锻炼,终于脱胎换骨,成了仙人。炎帝的小女儿“玉女”,得知此情后,也跟着“赤松子”锻炼起来。经过苦行修炼,也成了仙人。自此以后,“赤松子”拜别炎帝到了遥远的昆仑山,而“玉女”拜别父亲炎帝来到了绵山,住在这风景秀美的绵山仙境,玉女到绵山后,把父亲炎帝发现的草药也在绵山发展起来,不断地扩充新的草药品种,黄芪、绵参、猪苓、生地、枸杞、柏子、牡丹皮、血见愁等一百余种草药流传蕃衍至今。玉女还把农业带到了绵山,她把谷子、黍子的种子播撒山下各村,至今兴地、冀家庄、南北槐志、长寿、秦树等村盛产谷子,产量既高品质尤优,人们都爱吃这里的小米,又香又甜。
“玉女”在绵山一带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玉女也很关心绵山的变迁,每当收获季节,她总要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观看山下的丰收景象。
76、圣母救姑
绵山五龙圣母有五个儿子,都龙王是圣母娘娘的大儿子,也称大龙王。自从李姑姑上绵山拜五龙圣母娘娘为师之后,娘娘便把李姑姑作为自己的女儿对待,关心备至,疼爱有加。唯恐不测,专门把最听话的大儿子派到玉女峰,作李姑姑的保护神。聪明伶俐的李姑姑既孝敬圣母娘娘,也尊敬这位兄长。每天上山采药或下山给人治病总要先拜禀过这位兄长。大龙王每时每刻都在暗暗地保护着李姑姑。有一次,李姑姑采药,不慎被毒蛇咬伤,大龙王及时赶到,马上救起,并禀告了母亲——圣母娘娘,在母子们的救治下,李姑姑很快转危为安。又一次,李姑姑治病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流氓韩三赖领着几个地痞追赶,眼看就快追上,大龙王大吼一声拦住韩三赖一伙,稍施法力,就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使李姑姑化险为夷。
李姑姑在绵山修行,十分勤劳,她爬山涉水,采药种药,大龙王布云播雨,晴阴分明,使绵山变得山青水秀,郁郁葱葱。
唐太宗在长安得知这一情况,对大龙王保护御妹,十分感动,敕令建起了这座都龙王殿。
77、圣母解难
介之推母子二人走到此处,介母口渴难支。子推正坐在绝壁下发愁,忽见绝壁突出几个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子推十分高兴,取水奉给老母。母子二人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惊奇中,见此山仙气飘飘。突然山无,隐现出五龙圣母;转眼山现,崖壁上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为感五龙圣母之恩,后人在此修五龙殿。
请大家抬头向上看,这是个高约150余米、宽约50余米的天然凹崖。崖壁依稀可见一个坐着的影像,正垂目下望。是她送来了甘洌的泉水,滋润了万物,降福于人间。
78、圣母播雨
绵山圣母,也叫五龙圣母。绵山是她的领地,她熟悉绵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武德五年,田善友(俗名田志超)到绵山修行,没有立足之地,五龙圣母以下棋胜负为定夺,将云峰寺输给了田善友,从此五龙圣母便移居绵山别处。绵山玉女峰岩洞是她常住的地方。
贞观十五年,李姑姑上绵山后,在圣母指点下,住在了玉女峰岩洞古庵内。自那以后,圣母常常带着李姑姑周游绵山,熟悉每座山峰,每道沟壑,每条溪流;教化李姑姑度身修行,采集草药,给人治病。五龙圣母也常在绵山一带布云播雨,施舍于民,使绵山洋溢着仙气,瑞气。贞观十六年,在这里建起了绵山圣母殿。
79、龙母教姑
李世民领悟天意,同御妹率众文武向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唐营而去。行至半路,风云突变,乌云密布,一阵大风卷来,电闪雷鸣,顿时大雨如注。在人们匆匆避雨时,却不见了李姑姑,李世民急令寻找,可是找了三天三夜未见李姑姑踪影。原来李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殡葬管理所去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