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是不是一辈子也无法理解中国的诗词韵律表美

自古以来,对于事物最高境界爱慕的表达,便是以诗词歌赋,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周庄从唐诗宋韵中款款而至,多少文人墨客的为它挥笔抒情。今天小编带大家领略诗词中的周庄八景,大家就脑洞大开的想象周庄的美吧。
曦明星落水乡梦,阵阵宏钟破静宁。
媲美杭州灵隐寺,堪称佛国善缘情。
余音袅袅劝人醒,全福当当振耳惊。
舍宅周郎名故里,煌煌昭日鉴精诚。
梵宫重叠寺幽深,翘角飞檐古镇寻。
白蚬江边飞紫燕。乌篷船上听柔音。
崔巍佛阁烛烟袅,浩荡鱼湖芦柳阴。
牛背牧童横竹笛,指归春望沁人心。
清澄淼淼平如镜,恬静江湖波不惊。
纤秀渔乡舟楫往。温柔泽国柳芦行。
淀山湖泻入东海,樯影风来连北城。
急水扬帆红日耀,吴侬软语一船情。
水产丰饶鱼满江,渔舟唱晚送斜阳。
蟹肥虾嫩银鱼小,鳗细螺鲜白蚬香。
麦熟挂帆忙晒网,菊黄飞荻急装仓。
滩边沽酒金辉度,赛过神仙日月长。
横卧江波怀抱中,朝霞缥缈雾朦胧。
钵亭夕照回光艳,白蚬初阳染浪红。
金洒瓦楞闻暮鼓,歌飘舟橹沐晨风。
黄昏孤雁回头望,疏荻凄清千万丛。
张矢鱼湖秋月明,孤翁垂钓一杆横。
不求羁宦数千里,唯愿闲心半百情。
莼菜脍鲈香古镇,琴弦橹韵醉安宁。
悄然入梦船仓晃,缥缈凌波怀抱鲭。
庄字圩田芳草萋,香蒲茂盛苇芦迷。
黄昏落雁缀秋景,拂晓扬帆染夏霓。
恬静炊烟蛙唱晚,温柔软语燕含泥。
而今萧瑟周庄变,稻菽金黄荻已稀。
注:孤雁入群格。
千亩东庄肥沃地,沈家发迹辟粮仓。
琼瑶片片疏篱静,残雪斑斑茅屋凉。
龙角黄金牵甲马,酒楼廊庑筑城墙。
犒军惹得帝王怒,成败兴衰梦一场。
(苗佳林)朗读进行时《忆江南》:品味古诗词韵律节奏之美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品味古诗词韵律节奏之美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o海外版》)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2.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家对“菜名诗词”这一现象所持反对意见的一项是 &(3分)A.“菜名诗词”仅是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意义不大。B.人们面对这一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C.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读者和创作者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D.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3.下列说法与文中所列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3分)A.当前很多人已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恶搞诗词会产生负面效应。B.“菜名诗词”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C.对这种现象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就不必求全责备。D.对传统文化有较深认识的“受众”,只会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同时,拒绝其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B项偷梁换柱,“菜名诗词”只是“古诗词混搭”的产物,而非“俗称”。试题分析:A项答非所问,该项是支持作者的观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D“拒绝受其影响”不妥,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o海外版》)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3分)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2.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家对“菜名诗词”这一现象所持反对意见的一项是____(3分)A.“菜名诗词”仅是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意义不大。B.人们面对这一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C.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读者和创作者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D.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3.下列说法与文中所列观点不符的一项是____(3分)A.当前很多人已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恶搞诗词会产生负面效应。B.“菜名诗词”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C.对这种现象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就不必求全责备。D.对传统文化有较深认识的“受众”,只会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同时,拒绝其影响。”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词与菜名的混搭风“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问君能有几多愁,孜然铁板烧肥牛”,“春未透,花枝瘦,脆贝干煸四季豆”……初读这些诗词,妙趣横生,“笑果”十足,这就是当下颇受网友欢迎的“古诗词混搭”的产物,俗称“菜名诗词”。这些混搭诗词颠覆着儿时熟读的经典,却也韵律契合,别有一番滋味。在不少网络写手看来,菜名诗词的盛行,不过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无伤大雅。“那些熟悉古诗词的人,看了这些菜名诗词,只会一笑置之;那些对古诗词一无所知的人,用这样调侃的方式去了解它,未尝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北京大学的何博认为,这种古诗词混搭的形式只是一种无厘头,“如今,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仅此而已。”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一种恶搞。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恶搞”应有底线。接受调查的近千名网友认为,道德伦理(84.6%)、传统文化(73.1%)等内容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炜觉得,这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颠覆。“很多人已经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人们面对这类现象时,只会觉得很好玩,而不会再去细细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云南昆明的刘保州,从上学开始就对古诗词充满兴趣。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神圣的,“这样的‘改编’让古诗词看起来更像打油诗。”这类混搭的诗词在网络上流行,不但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还很有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重庆市写作学会会长张家恕谈到,这种诗词混搭的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和提供创意的思维,读者和创作者以更轻松、更搞笑的方法来解读古典诗词和文化,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胡遂教授认为,对经典我们应当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进行调侃,久而久之,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胡遂也表示,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对这种现象还是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古典诗词是否会因此变味,主要还是取决于受众。”她认为,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认识的网民,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不会受到这种“恶搞”的影响,只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相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的网友看到这样的“混搭”,可能会觉得古典诗词不那么严肃,甚至是很随意的,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不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o海外版》)1.以下关于“菜名诗词”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3分)A.这是一些网友将诗词与菜名“混搭”,产生的妙趣横生、“笑果”十足的文字。B.“菜名诗词”是“古诗词混搭”的俗称,当下虽有争议,也颇受一些网友欢迎。C.不少网络写手认为“菜名诗词”的盛行无伤大雅,一些大学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D.一些人认为,“菜名诗词”的出现是对古诗词的恶搞,多数网友反对恶搞文化传统。2.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家对“菜名诗词”这一现象所持反对意见的一项是____(3分)A.“菜名诗词”仅是在诗词逐渐脱离生活的时候融入菜名,为生活加点料,意义不大。B.人们面对这一现象时,只觉得好玩,并不会再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博大精深。C.这种现象反映了网友一种“娱乐”的趋势,读者和创作者共同助长了恶搞的流行。D.对经典应保持尊敬的态度,过度地调侃经典,会让人们失去对古典精华的敬畏之情。3.下列说法与文中所列观点不符的一项是____(3分)A.当前很多人已不懂文言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解也不深,恶搞诗词会产生负面效应。B.“菜名诗词”不仅会误导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能使他们对汉语无所适从。C.对这种现象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诗词混搭只要在一个度里,就不必求全责备。D.对传统文化有较深认识的“受众”,只会把这种改编当作玩笑,同时,拒绝其影响。”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
叶嘉莹:诗词吟诵要结合韵律,用声音表现出来,这个就是一种复兴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高丹 && 时间:
  从六月底开始,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在豆瓣时间开了古诗词吟诵课《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该课程共计58期,截至目前,已更新到第22期。整个课程共挑选249首唐宋古诗,86阙宋词元曲。叶先生从吟诵的方法、声韵之美、诗词内涵等方面进行品鉴,并一一示范,这是93岁的叶先生首次系统地讲述诗词吟诵。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视觉中国资料图
  杜甫有诗句曰:&新诗改罢自长吟&,叶嘉莹认为,伴随着诗歌的律动是先于语言文字的。她谈到:&我已经九十三岁了,我对于吟诵,要有一个交代。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从吟诵来的,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会被减损。&
  叶嘉莹的吟诵课读的不是古音,她是在没有入声声调的情况下,用普通话的语音,尽量将有平仄入声的格律诗读得合乎格律。
  以《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jie四声),当春乃发(fa四声)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he四声),江船火独(du四声)明。
  晓看红湿(shi四声)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说&好雨知时节(jie四声)&,不能念&好雨知时节(jie二声)&,平仄就不对了,这个&节&字是一个入声字。我现在读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为一个北京人,要把有入声的古诗的声调读出来。&叶嘉莹说。
  &&当春乃发(fa四声)生&,发,是入声字。我读的不是古音,我尽量把它读成短促的仄声字。&随风潜入夜&,随着春天的和暖的风轻轻悄悄地在夜晚降下来了。&&润物细无声&,它滋润了万物,使万物萌发生长,但是它是那样地安静,不知不觉地就滋润了万物。&叶嘉莹说。
  &&野径云俱黑(he四声)&。径,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间,人行的小路上。&黑&不读&黑(hei一声)&,读&he(四声)&,是个入声字。&叶嘉莹说,&&晓看红湿(shi四声)处&,明天破晓,你看一看,那个雨滴在红色的花朵上,湿,是带着滋润的雨点,&湿&我们普通话读&shi(一声)&,但这里是入声字,所以我读&shi(四声)&。&
  日前,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谈论在当下如何来古诗词吟诵。
  【对话】
  澎湃新闻:网络上有一些吟诵课,有的吟诵老师将普通话的吟诵方法作了归纳,比如在掌握一些基本调的情况下,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调整为契合某一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音调,这样几乎是有一点儿窠臼化的、程序化的吟诵推广方式,是否会距离吟诵的本质越来越远呢?
  叶嘉莹:吟诵本身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当然,如果按照各地的方言、方音来进行编辑,就会很复杂,因为我们有太多省份和语言,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以普通话为基准的吟诵。这不是说我只会说普通话,是因为我想推广一个在全国都可以行之有效的吟诵,我们只能够以普通话为准。像我到福建去访问,过个山头他们话就不一样了,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推行了。
  普通话的吟诵,我们现在要举五言、七言就是各种节奏,每一首诗的停顿,我们要以普通话为标准,不要管前边的那些事情。吟诵就是把你自己对于一首诗的体会结合诗歌本身的平仄格律表现出来,就是如此之简单。这是第一个问题。
  一些讲吟诵的人说道理,什么依字行腔、依韵行义,这个反而太复杂了。
  澎湃新闻:吟诵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比如长诗的分段,诗中的句读,平仄音的处理,以及所用于吟诵的调子,您认为在吟诵中,哪一个部分最重要?是相对准确地处理字的平仄与腔调,是更加贴切地抒发感情、还是通过吟诵去更好地理解诗歌?
  叶嘉莹:这几方面并不背扭,要按照字的平仄和音调,也要结合你自己的感受,吟诵就是来帮助你对诗歌有更好的理解。关于长诗的分段,这个我记得我也吟诵了《长恨歌》。《长恨歌》因为它那么长,一定要分段。我上次曾经读诵,就是从唐明皇回到长安说起。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他说他回来了。
  芙蓉如面柳如梅,对此如何不泪吹。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又是一个段落。
  落叶满阶红不扫,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它每当换一个韵就是一个段落,就是如此的简单。所以长诗怎么样分段,长诗结合着它的换韵,它换一个韵就是一个段落了。
  澎湃新闻:在您九十多岁的高龄,您开了这样一个节目希望&给吟诵一个交代&,而您认为您的吟诵需要流传下来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吟诵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与特质是什么?
  叶嘉莹:因为我觉得,我的这个吟诵,比较是一个比较正统的,没有其他的造作,也没有其他的音调,我就是按照我自己对于诗歌的体会,结合诗歌的平仄来吟诵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当的吟诵的方式,不是弄很多花样。所以我要把这个传下来,因为外边传得非常杂乱,每个都不同,弄得花样很多,有的像唱歌一样的,有的虽然唱得很好听,跟诗歌的平仄节奏完全都不配合了。所以我要结合着最基本的格律,留下一个基本的范式。
  但是我也不是说我一个人吟诵的就都对,大家都要跟我一样,我只给大家一个参考。但每个人如果按照基本的理论,就一定要结合文字的平仄,要结合诗歌的情意,用你自己的声音表达这个你的内心的一种感受。我这个吟诵确实是吟诵,不是别的人找一些个美丽的调子配首美丽的音乐,不是这种吟诵。还有吟诵的人一定要自己会做诗,他才能够掌握节奏和韵律。自己不会做诗,从来不做诗的人,唱得再美,他也不对。一定要懂得做诗的人,掌握做诗的格律和节奏的人吟诵,才是正确的。
  澎湃新闻:您长期关注吟诵,您觉得当代的吟诵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什么?
  叶嘉莹:是杂乱。因为本来吟诵谁也不会,谁也不懂,所以大家就纷纷地你出一个主意,他出一个主意,你搞一个花样,他搞一个花样,弄得非常杂乱,这我觉得最大的问题。
  澎湃新闻:您的吟诵的调子主要是师承的谁,您的调子可以追溯到多久之前?
  叶嘉莹:这我要很诚实地告诉大家,我没有师承,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不吟诵的,我的父亲偶尔吟诵,但是他也没有教给我吟诵。我的吟诵就是结合着诗歌的平仄的调子,结合了自己的体会,而且我不止是吟诵诗歌,所有的古文,我都是用吟唱的调子来读的。中国的语言文字,它本身有一种韵律,你要掌握它本身那个平仄、高低、快慢的那个基本的,你什么都可以拿来吟,就不止是吟诗,也没有人教给我那么多,但我一直是拿着这个调子大声地吟唱的,不但来读诗,而且读古文的。
  澎湃新闻:您可否回忆小时候您接触吟诵、学习吟诵时的情景?
  澎湃新闻:我那个时候没有各种讲究,人家都是自然地吟诵。
  戴君仁先生吟诵得最好,因为戴君仁先生本身是一个诗人,他是结合自己真正对于诗歌的平仄的节奏、音调跟对于诗歌内容的体会来吟诵的。可是自从五四运动以后,大家都认为这是旧的,都应该打倒的,所以戴先生虽然是我的老师,他在教我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教过我吟诵。那已经是若干年之后,我到了北美,我想到吟诵是很重要的,恐怕要失传了。我知道戴先生会吟诵的,所以请我在台湾的学生录了一卷戴先生吟诗的带子。戴先生很热心,就把五七言、古今体通通吟了一遍给我录出来。戴先生也没有说我是要为了要推广吟诵而默默付出,当时没有这个观念,我当年也没有这个观念,所以这么多年我并没有讲吟诵,只是我觉得吟诵要失传是一件事情。
  我觉得现在的吟诵把这个吟诵给扭曲了,现在教吟诵的人,已经是不正当的,不合乎真正诗歌的要求的,所以我才提出来。像戴先生那时候只是不吟,可是没有很多人制造很多稀奇古怪的调子跟说法。他也没有默默地付出,可是我觉得他是非常正当的吟诵,所以请人录下来的。
  澎湃新闻:您用的是普通话吟诵,将普通人进入吟诵的门槛大大降低了,为什么您没有用古音、拟音来吟诵?
  叶嘉莹:像毛诗《诗经》有《毛诗古音义(考)》,像《楚辞》,有《屈宋古音考(义)》,因为它那个古音跟现在已经完全不同,读起来很不习惯。写《屈宋古音义》《毛诗古音考》的人都是明朝的人,他知道周朝的人怎么读吗?所以这个并不尽然可信。我在UBC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是外国人,蒲立本(EdwinG.Pulleyblank),他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音韵,有一次他教他的学生用古音来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这么念,现在我们很不习惯,何况我也说,这些都是后代的考证,古代人没有一个录音在那里。
  澎湃新闻:普通话的吟诵让更多人能够接近吟诵,让吟诵变得相对容易,但是脱离了中古音的系统,我们距离一些诗本来的样子就越来越远,即便是复兴吟诵,也只是部分复兴、一种相对个人化的复兴,您怎么看呢?
  叶嘉莹:这就是他(蒲立本)说的,你一定要复古,你觉得这才对,那个古已经是没有办法了。古音就是我说的《屈宋古诗考(义)》《毛诗古音义(考)》,你按那个读出来现在根本没有办法读,而且它的考证就是周朝的声音吗?所以我不按照古音。他说只是部分的复兴,这个话不是说完全回到古代才是复兴,只是说我们要把自己对于诗歌的体会,结合着诗歌的韵律,用声音表现出来,这个就是一种复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离参加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总决赛夺得总冠军,已过去3个月了。安徽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熊树星这个名字还是会被学校的同学老师提起,不过,熊树星没觉得和从前有什么不一样,还是照常上课下课看书自习,目前正在备战广播电视专业...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词的平仄韵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