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魏教授智商可塑性是不是智商可以提高

人类的智力真的有极限么? | 心事鉴定组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674439人加入此小组
在心理学界,很少有比智力这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议题获得更多的评论与争议的研究对象了。而本文的主旨之一,便是剥下洋葱的层层外衣,并为人类提升智力的伟业添上一小笔。尽管看完这篇文章并不能让你从智力分布的一端跃迁至高霸上的另一端,或者立马变身成为宇宙无敌小超人。但是对于那些想要让自己变得冰雪聪明的小伙伴们,或者是时刻提心吊胆自己的娃输在起跑线上的爱操心的爹地妈咪,请耐心地看完本文,然后回去开始科学地实施超越人类的伟大工程吧J另,各位受不了长文的建议直接去Step3,那里有简洁版智力提升小体操的提示。好了,废话不多说。LET’SPUMP IT UP!Step 1:搞清楚我们的改造对象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做智力。智力,远非一次智力测验的得分如此简单。从心理学大佬Sternberg在2011年汇聚当代智力心理学中坚力量写著的一本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剑桥智力心理学手册》中,专辟了整整四个章节,就智力定义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可见一斑。那么,智力究竟是什么?作为一枚实用主义者,眼中的智力似乎总该从生活经验出发。同班那个“佛脚”死忠似乎总能在考试前获得记忆面包,那个“别人家的小孩”总是拿得到各种众人看来遥不可及的奖项,隔壁办公室那个外貌平平的小伙伴却总能在各类人士面前如鱼得水。学术上、社交场所中、情场内的智力林林总总,但它们总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一部分恰恰就是我们能够真正受用的、最生活化的内容:智力的工作定义——学习,恰当推理,解决新颖问题,有效处理各种挑战(通常是不可预知的)的能力另外,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理性(rationality)和专业技能(expertise)和智力并不存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未必十分理智,即理性障碍(dysrationalia)。一个在特定领域内极具天赋的人(有些人能够在给出一个随机日期之后即刻会想起当天的早餐吃了什么)或许会看上去笨笨的(e.g.雨人)。Step 2:论证智力提升计划的可行性那么,代表着这些能力的智力是不是真的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案进行提升?智力的可塑性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基因&教养。基因么,自不用说。如果你出生在学术世家或是社会经济地位良好的家庭,那么恭喜你,你的智力从一开始就有炫耀的资本。但是,拥有基因优势的人们,后天的教养在智力提升中所占的比例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而对于那些智力基因基础不佳的人,后天的家庭环境也让智力提升变得可能。这在一定的基础上说明了智力的公平性——如果上天在一开始没能赐予你令人艳羡的基因,它便会通过一切可能,让你在世间的每一秒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迎头赶上。根据认知发展阶段论,孩子早年的照料和经历对未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意义。实验室中的那些小白鼠在经历了多元环境的刺激(玩球、钻管道、跑转轮等等)后,比起居住在单调环境中的小鼠,脑中的沟回更深更多。也就是说,人生经历更复杂多变的小鼠,更加聪明。至于婴儿,外界环境的丰富程度和脑组织与连接神经元成正比。简单而言,拥有更多种类玩具/奶瓶/外出游玩机会的娃娃,更有可能拥有更高的智商。在这里还要明确一点。中央神经系统的发育确实在早年为高峰期(年轻大脑的可塑性极强,25岁是智力的高峰,之后会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可塑性停滞于青年阶段。年老的大脑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必须保证一定的活力事件。所以,脑子不用会生锈这件事,它真的是真的!弗林效应——智力量表需要在每十年(或十五年)朝正方向进行一次常模的修正。我们发现,每一代人的智力都在提升。此处需要注明的是,智力在此特指流体智力(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推理能力、学会新技能所需的时间等,一切与经验无关的智力因素)。而这一伟大的进步,则要归功于教养。在看过了群体智力的提升,那么个体的智力又如何呢?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正如上文提到的,只有重视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智力提升才能依附于环境丰富程度。换句话说,只有家长及所处的文化(此处的实证研究出自美国研究者之手,里面写到一点:亚洲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导致东方文化十分“刺激”,更能导致孩子智力的提升)相对积极,下一代的相关能力才能的到更好地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可以帮到孩子,但切忌过度。还有一点十分有趣的结论便是,作为多元环境中的一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而缺课会导致智商下降。所以,为了自己的智力,请不要逃课!因为这就相当于你主动放弃了一大块环境的刺激。因此…各位高要求高水准、想要变得冰雪聪明的小伙伴们,我们要做不跷课的乖孩子呢。喵。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觉得能行,一切就真的变得可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大家要注意重点挖掘!在此对立面便是“习得性无助”。黑人的学业水平在美国,曾被当作论证的焦点。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黑人被贴上了“笨”的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的一种解释。当你将一些黑人安排在一个能够唤醒他/她对自己种族的学术能力不自信的环境下(e.g.将其置于被白人包围的教室中),他们所获得的学科成绩,会比不在此类环境中偏低。同样的,对于常常被誉为“人脑计算器”的亚洲人通常能够在充斥着焦头烂额地看着数学试卷的其他美国人的教室中获得更优秀的成绩。这便是成见提升(stereotype lift)。于是,这一结论便自然能够得出,信念决定智力。提及动机,怎能少了动机的身影。父母的教导永远是鞭策我们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的一剂狠药。曾有一项针对数学和阅读能力的国际调查,亚洲地区普遍成绩较高(e.g.韩国,新加坡,国内亦有上海等地区),尽管最后被“酸葡萄”了一把——想要成功的动机(e.g.“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并不代表亚洲地区智力水平高于欧美国家。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动机在学业成绩上的意义。因此,学霸们并非异类,在某种程度上,只要动机充足,逆袭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啦,光有满腔热血,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不够的。Step 3:人类啊人类,究竟拿什么提升你的智力?上文对智力的抽丝剥茧,意在看清智力的意义。之后,智力的可塑性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基因,改变的机率微乎其微。教养,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却帮助我们将智力提升推向正轨。那么,提升智力的要素究竟在教育的哪部分?早在1979年,美国就提出了“向贫穷开战”的论调,并开始第一轮的Head Start(领先计划)。在充分意识到了教养的价值后,美国政府对落后人群(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开始了认知/社会能力&阅读/数学能力的提升计划。家长的参与,不单单依赖于IQ的评估方式,本土环境的培养(十分尊重孩童的家庭背景,美国本土印第安人、黑人分别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接受教育)。之后出现的The Carolina Abecedarian Project(启蒙计划)更是添加了营养补给,社工关怀,与公立学校环境接轨的预期训练等项目。连委内瑞拉也有类似的智力提升计划,Project Intelligence。受众的年龄在近年来有所增长,最高可到大学生,相信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有针对认知水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元认知(与如何学习有关)的不同计划。这些项目的效果在短期内都比较显著,但是长期成果则需要进一步验证。前人的研究和实证,让我们对智力提升信心满满。那么作为一个并不在那些计划中的人群,我们需要怎样变得更聪明呢?以下便是适合我们每天进行脑力小体操的重点,适宜在遇到相应事件提高敏感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知识(Knowledge)——对世界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学校的知识。身边的见闻、旅行中的小贴士的形成,都是各种形式的知识。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Logic, bothformal and – perhaps more important – informal)——抓住每次吵架的机会吧,参与参与辩论也是不错的选择呢。难得也要增加一些生活情趣,不是么。统计(Statistics)——这里说的不是那些条条框框的数理知识,而是一种推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每天发生的事,除了起床,早餐,上班/学,,午餐,继续工作/学习,晚餐,休息之外,还有更多不确定的事件,就用它们作为思考的对象吧。让人生充满想象也不是什么坏事呗。特殊认知技巧(Specific cognitive skills)——e.g.注意力控制,记忆力。这个就不多说吧,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哈。策略制定(Strategies/heuristics)——如何让事情变得可行。一个文案的操作性,一个闪过脑海中的金点子的实际效果,让它们都变成事实的一部分吧!自我管理和其他元认知技术/知识(Self-managementand other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knowledge)——自知自己的优劣势,接纳自己。然后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成为更聪明的人。思维习惯(Habits of thought – thoughtful habits)——自我反省,e.g.为何失败,如何避免粗心。有益于学习/思考的态度/信念(Attitudes and beliefs conducive to learning and thinking)——工作上细心,有好奇心,讲究公平,说服自己获得能够掌控自己的信念。其他(Other)——学习动机强烈(不但为学业,也为自己内心的快乐);观点采择(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开发的不仅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更是为自己的世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土地)。最后的最后,智力提升这个话题虽然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仍是充满挑战的。基因工程虽与本文无多大关系,但是其作用也不容小觑。而除了那些写在我们的DNA中的遗传信息,step 3中的种种方面都可通过教养进行提升,并进一步对智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理解,智力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超越人类的任务还是要放长远来看,不适宜用慢灌的方式进行。毕竟智力这件事,不是把自己/孩子关在一个小黑屋里一门心思让他/她进行诸如思维训练的活动就能完成的。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那个屋子,进入到真实的世界,运用自己的智力,去应对一个个叫做“生活”的挑战。 参考书目:Sternberg, R. J., &Kaufman, S. B. (2011). The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加入我的果篮
心理学专业
好清楚可爱的文
引用 的话:好清楚可爱的文Thx:) 欢迎指正!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账号 电子邮箱地址
记住登录状态
还没有33IQ账号?
通过社交网站直接登录
条@我的评论,
条新私信,
条新评论,
删除理由:
请不要发布与本小组主题无关的内容。
如何正确使用人类大脑的可塑性
人类大脑有着惊人的可塑性。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神经科学家相信一定年龄(也许是只有7岁)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定型,不可改变。然而这个观念后来遭到了颠覆。颠覆它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神经可塑性。这个新领域让我们看到,连高龄大脑的可塑性也远远超过了我们曾经所想象的。这里说的不是思维水平上短暂、表面的变化,而是生理结构水平上持久、切实的变化。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对行为甚至思想做出反应,就会导致大脑回路的工作方式发生切实变化。恐惧脑和快乐脑(或阴雨脑和艳阳脑)的回路尤其具有可塑性。这意味着,我们在恐惧和快乐方面的经历让我们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大脑,里面有着一套极具个人特色的回路和连接。我们每个人都以我们独有的方式对恐惧和快乐做出反应,情感脑反应方式的这个根本差异塑造着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诠释。我们现在知道,如果我们改变自身的认知,那么我们也就可以重塑我们的大脑。经过多年的发展,伦敦现在已拥有25 000多条密密麻麻、错综复杂地排布着的街道。但是,伦敦的街道排布得并无规律,不像纽约的街道那般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很好把握方向。然而你在伦敦市区任何一个地方跳进一辆黑色出租车(伦敦的标志性出租车),司机都会尽可能地经由最短路线将你送到目的地。这种空间导航能力来得并不容易,只有通过了“知识(The Knowledge)”考试才能获得开黑色出租车的执照。这项考试是考察受测者能否记住并空间导航那25 000多条街道,难度非常大,只有50%的通过率。2000年,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家埃莉诺·马圭尔(Eleanor Maguire)教授用fMRI脑扫描仪测试了16位黑色出租车司机,发现他们的海马回背部比其他人的要大很多。对鸟类、兽类以及人类而言,海马回背部是与空间导航能力有关的脑区。更引人注意的是,马圭尔发现驾龄越长,其海马回就越大。在这个研究之后,马圭尔及其团队继续考察了准出租车司机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进展情况。他们再次使用fMRI,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扫描了一次准司机们的大脑,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又扫描了一次。结果发现:海马回变化最大的准司机最有可能通过考试。这有力地证明了,独一无二的经历确实能让大脑的生理结构发生切实而深刻的变化。更有力的证据来自对音乐家的研究。奏乐是个复杂的事情,每分钟能产生几百个音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之处。研究时用高分辨率MRI脑扫描仪显示得出:音乐家的大脑与非音乐家的大脑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听取复杂声音有关的脑区、与产生精细动作有关的脑区,音乐家的要比非音乐家的大很多。你也许认为这也许是成为音乐家的前提条件;音乐家之所以成为了音乐家,就是因为天生拥有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大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表明,这些脑区的大小与练习量有关——练习得越多,脑区越大。音乐家大脑的可塑性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局限性肌张力障碍(focal dystonia)。有这种症状的弦乐器演奏者手指只能联动,不能独动。之所以出现这种症状是因为控制身体不同部位的脑区沿一个狭长区域分布着,该狭长区域被称作体感皮层(somatosensory cortex)。身体各部位在体感皮层都各有一个投影,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投影画出一个分布图,标示出哪里是嘴唇,哪里是胳膊,哪里是手,哪里是手指等。正常情况下,每个手指在体感皮层各有一个很小的投影,每个投影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如果两个手指总是一起使用(比如在吉他演奏中),那么这两个手指的皮存投影就会逐渐变大,最后融合在一起。体感皮层开始把两个手指“视为”一体,用一个投影来代表,其结果就是吉他手再也不能单独操纵这两个手指中的任何一个。发现了神经可塑性后,我们就明白了人类大脑的灵活性远远超过了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大脑从未停止过对新事物做出反应,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去世的那一天,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停学习、不断改变。大脑内部复杂的神经元网络和神经纤维通路不断地反应、适应、重排,这个灵活性让我们有了绝佳的机会来改变心态。然而神经可塑性是把双刃剑,因为如果我们不用新事物挑战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的信念和行事方式就会固化下来,变得难以改变。如果我们不再使用某些脑区,那么这些脑区就会渐渐被其他功能接管。相反的,只要我们努力,那么连根深蒂固的回路也是可以改变的。盲人听力出众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吧?几个研究现在表明,盲人听力出众并非杜撰,而是事实。扫描盲人的大脑就会发现,大脑正背面的皮层区——正常情况下只对视觉信息作出反应的那个皮层区(视觉皮层)同时也对听觉信息做出反应。那组神经元正常人看到东西就会激活,而盲人听到声音就会激活。皮层就像地皮(经常有人这么比喻),负责某类感觉的皮层长期没有受到这类感官刺激,并不会一直闲置下去,而是会被其他感觉和活动加以利用。如果眼睛再也看不见了,那么曾经专门用于视觉的皮层就会用于听觉。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亚历山大·史蒂文斯(Alexander Stevens)及其同事让盲人躺在脑扫描仪中倾听微弱的声音。他们发现警报响起时,盲人大脑后部会立即充血,而大脑后部于正常人脑中是负责视觉的。听音乐、听人的说话声不仅刺激了听觉皮层,而且激活了以前只对视觉信号放电的脑细胞。因此说,声音敲打了盲人大脑的两个区域。反之亦然。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另外一位神经科学家海伦·内维尔(Helen Neville)想知道听觉障碍者(聋)是否会发展出更好的视力,于是挑选了一些很小就失聪的人和一些听力正常的人来做研究对象。她在他们周边视野内呈现闪光,以测量他们皮层不同区域对这些闪光的反应。结果发现:他们的部分听觉皮层,即正常情况下专门用于加工声音的皮层也对视觉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听觉障碍者(聋)的周边视力确实变强了。结论是:失去某种感觉能力的人,原本负责这种感觉的脑区就会被用来执行其他任务。这听起来相当诱人!
百岁:8468人
发现人体秘密,破解人体密码,了解人体常识
登录33IQ,提升智力水平,让你越玩越聪明!
33IQ v4.26.90.85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D02: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数字版首页 >
第D02:健康周刊·特别报道
智商与大脑发育相关,与脑体量无关
日 星期二 新京报
  脑与智商  上周,美国科学家Moran&Cerf博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能记录大脑高级活动的系统。即可以通过脑活动电子图像确认做梦者的梦中情形。《盗梦空间》似乎有了现实版的“梦境捕捉器”。21世纪被称为脑和意识的世纪,科学家依然对情绪、精神、智力等大脑高级复杂功能的认知甚少,有关“脑容量越大人越聪明”这般言之凿凿的定论也一直在坊间流传。脑容量究竟是什么?以什么单位计算?脑容量大小真的与智商相关吗?  颅骨内腔容量就是脑容量  颅骨内腔容量大小,即我们所说的脑容量。定义虽简单,但如何准确对脑容量大小和大脑结构量化,却是近年来有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后的事,否则我们只能通过将细沙灌入颅腔再倒入量杯里去测量了。  关于大脑的学说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脑容量是一个体积和重量的综合概念,脑容量是随着体积和重量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的,有人认为它除了空间概念外,也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的重量;但现在,更多的学者将脑容量当成一个一般物理学概念——以“立方厘米”来计算脑容量,计算神经细胞集中的神经细胞体、大脑灰质、大脑白质和脑脊液等的容积。  而大脑核磁共振图像无疑为它的研究提供了手段,核磁共振成像利用多位素模式分析将大脑血管含氧量情况和活跃程度表现出来,再参照人看到的图像与大脑成像之间建立起来的数字模式基准,对大脑所想内容进行描绘。  脑容量并非越大越好  “发现了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去世后,脑子被医生开颅取出,称重为1230克,并不比普通人脑重,也和普通人脑一样大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沈政教授说,简单地认为脑容量越大,人越聪明,脑高级功能发挥得更好,是简单粗暴的。  “脑容量这种说法本身并不科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翁旭初说。  那么,为什么人们根深蒂固地相信脑大头大的人聪明呢?“从生物进化学角度来看,越高等级的物种,脑容量越大。脑容量的确参与到各种行为和心理等脑高级功能的复杂化现象中来。”沈政表示,200万年间,人类的大脑容量进化成了原始人的3倍。非洲古猿的452立方厘米的脑容量,与现代人立方厘米的脑容量相比,果然成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另外,人的颅骨是出生以后再闭合成熟的,婴儿颅腔如果闭合得太早,脑容量相对就会较小,让很多人会担忧脑小头小就不聪明。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脑容量是必须的,但并非脑容量越大越好。  “很多疾病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和后天的脑积水等患者的脑容积和头骨,都大于正常人。”沈政说。  “说脑越大人越聪明,智力越高,学习能力越强的人,就像说早上打喷嚏,下午就会下雨一样,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说。  “最近,不少实验报告使用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受试者学习某一技能时相应脑结构被激活的活动状况。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学习速度快的人,与学习相关的大脑皮层并非增厚,而是变薄了。”沈政说虽然还不清楚这种“厚薄之变”的原因,但是可以从中证明,聪明与否,与脑的容积、重量关系不大。  脑体积较大未必智商更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院神经科主任陈海波表示,脑体积大的人未必比常人更聪明,因为这可能也与大脑表面积有关系,而大脑表面积则与大脑表面的沟回有关。人体大脑表面的沟回越多,也就说明大脑灰质中的神经元细胞越多,沟回实际增加了大脑皮质中神经元所在部位的面积。大脑表面的皱褶越多,即沟回越多,神经元也较多,大脑面积增加,细胞容量也随之增加。相对来说,脑细胞较多的人智商会更高一些。但脑体积较大是否意味着人的智商一定更高,目前还没有定论。脑体积大的大脑可能拥有更多的能够推迟年龄相关疾病进程的备用能量,但智商未必会达到较高水平。  “很难说脑容量大的人智商就一定会更高。人的智商与脑部的发育情况有关,一般来说,脑部发育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更聪明。但脑部发育良好并不等同于脑容量越大。脑部的发育情况会受到先天、后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传跃解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说哪种方法一定能够促进脑部的发育情况,但相对来说,适当的锻炼等是有助于脑部发育的,包括平时的知识学习、认知行为及体育活动等。  智商测量方法的不同是否会影响这一结论?陈海波介绍,认知测量只是作为智力受损的一个指标,是否痴呆要参照疾病诊断标准。另外,一项研究采用统一方法,且有对照组,一般来说测量方法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大脑分区与智商  顶叶、额叶宽,大脑越聪明?  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的额叶和顶叶在脑容量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很多人推测顶叶、额叶宽,占脑容量比重越大的,脑高级功能发挥得越好,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越强。  人们都想对爱因斯坦“聪明的大脑”一探究竟。“他的脑子被分为240块,泡在福尔马林里,分别收藏在各个研究机构里。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批学者,从一小块爱因斯坦的脑子里发现,其中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的胶质细胞比平常人的多。到了1999年,又一批学者报告说,爱因斯坦的脑顶叶和外侧裂都比较宽。”沈政教授说。  “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脑顶叶和额叶的确比其他动物要大,同时,人类的脑容量也是灵长类动物中最重的。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的额叶和顶叶在脑容量中所占比例较高,所以,很多人推测顶叶、额叶宽,占脑容量比重越大的,脑高级功能发挥得越好,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越强。”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科主任陶然说。他认为,大脑皮质的峰高(指的是额叶、顶叶越凸显),沟回才能越深,而因此大脑皮质摊开后的面积越大,人也相应地越聪明,“临床上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额叶、顶叶和某些特定的脑区活跃度和代谢能力有所下降。”  “大脑的形态学、结构学和脑高级功能的联系,一直是脑科学研究的热点,然而却没有特别有力的说法。”翁旭初说,比如说以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时,有将病人的前额叶切除的,病人性格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却不会影响他的智商,还可以下围棋、象棋等这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大家一直认为小脑管人的运动,实际上,小脑还与人的心血管有关,也参与学习、思维等活动;而切除海马后人的确会丧失记忆力;还有研究发现空间记忆能力非常好的人并不一定智商高,而只是脑中某一部位分区比较发达。“很多自相矛盾、今天确立、明天就可以被推翻的研究数据,更加增加了脑的神秘性。”  日的Science杂志上,一位美籍华人叫斯特夫·王的,写了一篇文章,评论说胶质细胞多、顶叶宽等不足以证明天才的生理生物基础。这些想法是按照传统的大脑机能定位理论来的。  如何更聪明  想聪明,先修脑神经之“路”  一个人一生中神经细胞数是固定的,但细胞之间的连接却是后天可设的。大脑的突触是我们为自己的高级智慧功能提升、修炼的好途径。  “个体的高级智慧功能与脑容量的关系不大,却与邻近脑结构之间的神经连接和脑网络复杂程度有关。”沈政教授说。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经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人体也是通过神经系统活动,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的神经元(神经细胞)组成的。统帅全身、应激外部等的反应,都要通过神经信息的传递。  “一个神经元是由大小、形态各异的细胞体和细胞突构成的。”沈政说,细胞突,它是指细胞向外突出的部分,分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的形状如树的分支,作用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的长度差别很大,人体内最长的轴突可以从脑顶部,顺着脊椎到达腰椎。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里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其传导速度约每秒3-120米。脑作为统帅,通过功能分区或整合,规划着人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血压、胃肠道和情绪等的一切变化。”沈政说。  一个神经元不能单独执行神经系统的机能,各神经元必须互相联系。对脊椎动物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细胞质相连,仅仅是互相接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特化的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构成了信息传递的“道路”。“人的高级智慧的发挥,不仅在于大脑神经细胞的多少,而且决定于细胞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的网络的复杂程度,大脑灰质和白质的发育程度。”沈政说,它的质量决定于脑结构之间的网路的多样和通畅程度。  “一个人一生中神经细胞数是固定的,但细胞之间的连接却是后天可设的。”沈政强调,大脑的突触是我们为自己的高级智慧功能提升、修炼的好途径。通过受教育、学习、读书、接触外界环境等良性刺激,神经纤维不断分支,突触不断变化,“修路”,构成大脑多层次的结构。  “人学习得越多,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多,电缆网之间的连接的信息通畅、迅捷程度,总好过几根电线拼成的网络。”陈海波说。人脑是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修补、堆积而成的产物;脑的结构是演化的多层次结构;脑具有复杂的自适应行为,脑的发育既依赖于先天的遗传基因又存在巨大的可塑性,后天的环境因素与学习对脑的发育有极大的影响。  “影响一个人的大脑高级功能的因素是多样化的,过分强调其中一种因素都是错误的。”沈政说。就像是营养不足的非洲贫穷国家的孩子,身体会自动调节以保证人体最重要器官大脑的营养,再加上这些孩子生活在更多元丰富的环境中,受更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大脑发育并不会比生活在楼房里的养尊处优的孩子差。  ■&热点问答  食物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Q人们的饮食是否可以让脑容量变大,甚至改善脑的认知水平?  陶然:所有的营养物质,如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等,都是神经细胞传递信息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饮食上的不足影响到脑部营养的话,一方面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络物质“信使”如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五羟色胺等不足,信息传递受影响外,五羟色胺缺乏还会让人抑郁。所以饮食能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行。但并不是说食物可以使人变得聪明。  Q有研究称,肥胖者的脂肪的炎症,会损害大脑神经,影响人的智商?  沈政:任何有害于身体的饮食,都是会影响到大脑的。不仅仅是高脂高油、不节制的饮食造成的肥胖。  Q有研究认为,脑容量变大是否在进化上的代价是繁殖能力的减退?  沈政:一个物种的繁殖能力更多是由它所生活的生态环境是否恶劣来影响的,而与脑容量变大并无直接关系。  长期不用脑易得阿尔茨海默症  Q不同职业之间的人的脑容量是否有不同?  陶然:脑容量不会有统计学上的不同,但是长期不用脑的人,得阿尔茨海默症的几率会高于经常用脑的知识分子。经常用脑,神经元得到了良性刺激和锻炼,传递信息的道路通畅多样。  Q不同人种之间因为体型的差别,可能有脑容量方面的差别,这会造成智商上的差别吗?  沈政:人类的共同祖先是类人猿,人的智力并不取决于脑容量,所以不能说人种上有智力差别。  陶然:影响智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现在公认的大脑皮质的面积够不够大,它所占脑的比例,沟回是否深,灰质和白质是否发达,脑的突触是否饱满明显等等,而不是单一因素脑容量决定的。事实上,科研证明,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可以装得下多座图书馆里的知识的潜能,重要的是后天开发和教育。<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智商的人大脑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