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从第扑克牌算命七步法开始怎么算的?

本页链接:
第1个回答:
//f<cig class="ikqb_cig" src="http://f.hiphotos.hiphotos.bai**.com/zhidao/pic/item/08fe596fa46f31fab41.bai**.bai**
&#8226;&#8226;&#8226;&#8226;&#8226;
猜你感兴趣导读:点评:在数学计算中,不再是数学中的“相等”关系,当第一个数据送到变,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算法分析:先写出解决本例的算法步骤:,第一步,算法结束,例1设计框图实现1+3+5+7+…+131的算法.,解:算法如下:,例2高中某班一共有40名学生,设计算法流程图,统计班级数学成绩良好(分数&80)和优秀(分数&90)的人数.,补充完整一个计算1+2+3+…+100
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循环结构解决求和的问题,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可把它作为一个范例,仔细体会三种逻辑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作用,学会画程序框图.
已知有一列数123n,,,?,,设计框图实现求该列数前20项的和. 234n?1
i,可i?1分析:该列数中每一项的分母是分子数加1,单独观察分子,恰好是1,2,3,4,…,n,因此可用循环结构实现,设计数器i,用i=i+1实现分子,设累加器S,用S=S?
实现累加,注意i只能加到20.
解:程序框图如下:
点评:在数学计算中,i=i+1不成立,S=S+i只有在i=0时才能成立.在计算机程序中,它们被赋予了其他的功能,不再是数学中的“相等”关系,而是赋值关系.变量i用来作计数器,i=i+1的含义是:将变量i的值加1,然后把计算结果再存贮到变量i中,即计数器i在原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
变量S作为累加器,来计算所求数据之和.如累加器的初值为0,当第一个数据送到变
量i中时,累加的动作为S=S+i,即把S的值与变量i的值相加,结果再送到累加器S中,如此循环,则可实现数的累加求和.
某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 算法分析:先写出解决本例的算法步骤:
第一步,输入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
第二步,计算下一年的年生产总值.
第三步,判断所得的结果是否大于300,若是,则输出该年的年份,算法结束;否则,返回第二步.
由于“第二步”是重复操作的步骤,所以本例可以用循环结构来实现.我们按照“确定循环体”“初始化变量”“设定循环控制条件”的顺序来构造循环结构.
(1)确定循环体:设a为某年的年生产总值,t为年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量,n为年份,则循环体为t=0.05a,a=a+t,n=n+1.
(2)初始化变量:若将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看成计算的起始点,则n的初始值为2005,a的初始值为200.
(3)设定循环控制条件:当“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时终止循环,所以可通过判断“a&300”是否成立来控制循环.
程序框图如下:
设计框图实现1+3+5+7+…+131的算法.
分析:由于需加的数较多,所以要引入循环结构来实现累加.观察所加的数是一组有规律的数(每相临两数相差2),那么可考虑在循环过程中,设一个变量i,用i=i+2来实现这些有规律的数,设一个累加器sum,用来实现数的累加,在执行时,每循环一次,就产生一个需加的数,然后加到累加器sum中.
解:算法如下:
第一步,赋初值i=1,sum=0.
第二步,sum=sum+i,i=i+2.
第三步,如果i≤131,则反复执第二步;否则,执行下一步.
第四步,输出sum.
第五步,结束.
程序框图如右图.
点评:(1)设计流程图要分步进行,把一个大的流程图分割成几个小的部分,按照三个基本结构即顺序、条件、循环结构来局部安排,然后把流程图进行整合.
(2)框图画完后,要进行验证,按设计的流程分析是否能实现所求的数的累加,分析条件是否加到131就结束循环,所以我们要注意初始值的设置、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循环体内语句的先后顺序,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循环条件,它决定循环次数,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条件不是“i&131”或“i=131”,如果是“i&131”,那么会少执行一次循环,131就加不上了.
高中某班一共有40名学生,设计算法流程图,统计班级数学成绩良好(分数&80)和优秀(分数&90)的人数.
分析:用循环结构实现40个成绩的输入,每循环一次就输入一个成绩s,然后对s的值进行判断.设两个计数器m,n,如果s&90,则m=m+1,如果80&s≤90,则n=n+1.设计数器i,用来控制40个成绩的输入,注意循环条件的确定.
解:程序框图如下图:
由相应的程序框图如右图,补充完整一个计算1+2+3+…+100的值的算法(用循环结构)
第一步,设i的值为_____________.
第二步,设sum的值为_____________.
第三步,如果i≤100执行第_____________步,否则,转去执行第_____________步. 第四步,计算sum+i并将结果代替_____________.
第五步,计算_____________并将结果代替i.
第六步,转去执行第三步.
第七步,输出sum的值并结束算法.
分析:流程图各图框的内容(语言和符号)要与算法步骤相对应,在流程图中算法执行的顺序应按箭头方向进行.
解:第一步,设i的值为1.
第二步,设sum的值为0.
第三步,如果i≤100,执行第四步,否则,转去执行第七步.
第四步,计算sum+i并将结果代替sum.
第五步,计算i+1并将结果代替i.
第六步,转去执行第三步.
第七步,输出sum的值并结束算法.
设计一个算法,求1+2+4+…+249的值,并画出程序框图.
解:算法步骤:
第一步,sum=0.
第二步,i=0.
第三步,sum=sum+2i.
第四步,i=i+1.
第五步,判断i是否大于49,若成立,则输出sum,结束.否则,返回第三步重新执行. 程序框图如右图:
24就爱阅读www.92to.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高中数学基础差从哪开始补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高中数学基础差从哪开始补 13:58:56文/白丹  数学以其缜密的逻辑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美,培根就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然而,不少学生却忽略了它的美丽,在题海中疲惫地挣扎,完全不顾对基本要领理解,这种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的做法,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极大地挫伤人的自信心。幸好我遇到了几位优秀的老师,他们都提醒我要注重理论修养。于是,我开始在这方面钻研,进步果然较快。  实践告诉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加强理论修养,即理解基本概念,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知识网络。  一、理解基本概念  数学大厦是由一个个公理、定义、定理作基础砌成的,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解题。且不谈对集合、极限、三垂线这些内涵丰富的概念的理解,单是从a大于b的定义上就可挖掘出很多东西。书上如此定义:如果a-b0,则称ab,从定义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判定两个数大小的一种方法------作差比较法,深入思考可得a=b+△x(△x0)(增量代换法),aa+b/2b(放缩法)等。越是这样深入想,就越觉得数学有无穷魅力。  二、总结实践经验  高三时,题目得很多,这就得从题目中理出一个头绪来,掌握通性法。例如,做了不少不等式的证明题后,可总结也证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为:比较法(作差、作商)、公式法、判别式法、数学归纳法等,特殊方法有放缩法,常用技巧有图像法、换元法、  裂项法等。总结之后,对运用这些方法解出的典型题目做一个回忆,加深印象,达到见过的题目类型会做,棘手的题目可用这些方法分别去做的境界,解题能力大为提高。  做题目难免出错,要对常出错的地方进行总结,写出错因,并用一个本子记下来(不必记题目)。例如:等比数列求和要考虑公比是否为1,偶次根号下的数要大于0(实数),除数不能为0等等。  应该说,每次考试后,总有自己的一些对解题的体会,不妨定在一个本子上。如:考试时应注重时间的分配,解题速度如何,是计算出错还是方法不对,书写要整洁有条理等。  通过这些总结,对自己有了更深地了解,哪些地方娴熟,哪些地方薄弱,然后对症下药,使自己的知识完善,技能得到提高。  三、形成知识网络  在做好一、二点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由厚变薄。高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其中代数分支较多,包括集合、函数、不等式、数列与极限、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各章又可细分,于是形成了一个大的网络。不过,要构建这个大网络,首先得构建好一个个小网络,即对每一个章节进行构建,内容包括概念、重点、基本解法与数学思想、易出错点与其他知识联接点等,待第一轮复习后,花大概两天的功夫将这些小网络并成大网络,在以后的复习中不断对这个网络补充,加深印象。  我想,经过了这样的三步曲,我们的数学理论知识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加上不断地解题实践,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自信心就会增强,每次考试前回想一下网络,我们就会胸有成足地去面对考试,走向胜利!  数学是高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适应,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同学们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特点与自身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因素所造成的。有不少同学把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我认为,“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你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锻炼自己学数学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要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学会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开展讨论—形成新知—应用反思”的。这样,通过学习方式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我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就能够得到加强,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对高中生来说,学好数学,要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数学,积极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愉快有效地学数学。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推荐阅读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liuxue86.com - 高中教案 】
  高一数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并了解这一数学思想,为学习算法做准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教学重点
  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利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求法,一元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出发,从具体(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到一般,揭示方程的根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求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的&二分法&,并在&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算法的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内容埋下伏笔.教科书不仅希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上有所收获,而且希望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所以在&阅读与思考&中,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在方程求解中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贡献.
  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上学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在求解的过程中,由于数值计算较为复杂,因此对获得给定精确度的近似解增加了困难,所以希望学生具备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能熟练地运用计算器演算以外,还要能借助几何画板4.06中文版中的&绘制新函数&功能画出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掌握Microsoft Excel软件一些基本的操作.
  教学媒体分析
  多媒体微机室、Authorware7.02中文版、几何画板4.06中文版、Microsoft Excel、QBASIC语言应用程序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后实践
  教学环节设计流程图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解法,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体系.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双边互动
  信息技术应用
  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
  在人类用智慧架设的无数座从未知通向已知的金桥中,方程的求解是其中璀璨的一座.虽然今天我们可以从教科书中了解各式各样方程的解法,但这一切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
  由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我们经常需要寻求函数的零点(即的根),对于为一次或二次函数,我们有熟知的公式解法(二次时,称为求根公式).我国古代数学家已比较系统地解决了部分方程求解的问题,在《九章算术》,北宋数学家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均有记载.在十六世纪,已找到了三次和四次函数的求根公式,人们曾经希望得到一般的五次以上代数方程的根式解,但经过长期的努力仍无结果.1824年,年轻数学家阿贝尔(N. H. Abel,)成功地了五次以上一般方程没有根式解.1828年,天才数学家伽罗瓦(E.Galois,)巧妙而简洁地证明了存在不能用开方运算求解的具体方程.人们认识到高于4次的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因此对于高次多项式函数及其它的一些函数,有必要寻求其零点的近似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在计算数学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师:介绍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问题,从高次代数方程解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引入二分法的意义,从而引入课题.
  生:感受到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Authorware7.02课件展示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想一想
  我们已经知道,函数在区间(2,3)内有零点,且&0,&0.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做一做
  第一步: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2.5)&-0.084.因为 (2.5)&&0,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
  第二步:取区间(2.5,3)的中点2.75,用计算器算得(2.75)&0.512. 因为 (2.5)&(2.75)&0,所以零点在区间(2.5,2.75)内.
  结论:由于(2,3) (2.5,3) (2.5,2.75),所以零点所在的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如果重复上述步骤,那么零点所在的范围会越来越小(见下表和图)
  师: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缩小,那么在一定精确度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为了方便,下面我们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区间,的中点的方法.
  生:用计算器算得
  (2.5)&-0.084
  (2.75)&0.512
  几何画板4.06中文版演示计算结果
  师:这样,在一定精确度下,我们可以在有限次重复相同步骤后,将所得的零点所在区间内的任意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端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
  例如,当精确度为0.01时,由于|2..5,所以,我们可以将=2.53125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也即方程根的近似值.
  Authorware7.02课件展示
  议一议:你能说出二分法的意义及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吗?
  1.二分法的意义
  对于在区间[,]上连续不断且满足&&0的函数,通过不断地把函数的零点所在的 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bisection).
  2.给定精确度,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
  (1)确定区间,,验证&&0,给定精确度;
  (2)求区间,的中点;
  (3)计算:
  1若=,则就是函数的零点;
  2若&&0,则令=(此时零点);
  3若&&0,则令=(此时零点);
  (4)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即若&,则得到零点近似值(或);否则重复步骤2-4.
  结论: 由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根的关系,我们可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
  思考:由&,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或)?
  师:阐述二分法的逼近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二分法的算法思想,明确二分法求函数近似零点的具体步骤.
  师:分析条件
  &&&0&、&精确度&、&区间中点&及&&&的意义.
  生:结合求函数
  在区间(2,3)内的零点,理解二分法的算法思想与计算原理.
  Authorware7.02课件展示
  由于计算量较大,而且是重复相同的步骤,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4.06中文版软件和Microsoft Excel软件来完成计算.
  我们还是以求函数的零点为例
  学生在引导下操作
  第一步:打开几何画板4.06中文版软件.
  第二步:点击工具栏中的&图表&,选中&绘制新函数(Ctrl+G)&,或在工作区中点击右键,选中&绘制新函数&.
  第三步: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
  ,点击&确定&.
  几何画板4.06中文版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双边互动
  信息技术应用
  第四步:观察函数图象,确定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为(2,3).
  几何画板4.06中文版
  第五步:打开
  Microsoft Excel软件
  第六步: 分别在单元格A1、B1、C1输入、、
  精确度,在C2输入0.5,分别在A2、A3输入2、2.5,选中这两个单元格后,按住鼠标左键并向下方拖动&填充柄&到单元格内出现填充值4时为止,完成自动填充.
  Microsoft Excel软件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双边互动
  信息技术应用
  第七步: 在B2单元格点击&粘贴函数&,
  输入函数值公式
  &=lnA2+2*A2-6&,得到与A2相应的函数值.
  第八步:然后双击(或拖动)B2的&填充柄&,得到与第一列相应的函数值.
  生:观察所得函数值,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
  第九步:重复上述操作:将A1、B1、C1复制到A7、B7、C7,把精确度设为0.25,在A8、B9分别输入2.5、2.75,选中这两个单元格后,按住鼠标左键并向下方拖动&填充柄&到单元格内出现填充值3.25时为止,完成自动填充.复制B2到B8,得到与A8相应的函数值,然后双击(或拖动)B8的&填充柄&,得到与第一列相应的函数值.
  生:观察所得函数值,所以零点在区间(2.5,2.75)内.
  Microsoft Excel软件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双边互动
  信息技术应用
  结论:借助信息技术求方程近似解(函数零点)的步骤如下:
  1.利用函数性质或借助计算机、计算器画出函数图象,确定函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2.利用然后用Microsoft Excel软件逐步计算解答.
  第十步:重复上述过程,将精确度设为上次操作的一半,直到小于0.01为止,特别地,这时可以将区间端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
  生:观察所得
  函数值,并且精确度为
  0..01,所以零点在区间(2.53125 ,2.5390625)内,
  *=2.53125可以为函数的零点.
  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寻求确定方程近似解的方法,并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评析形成结论.
  Microsoft Excel软件
  例题: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精确度0.1)
  解:(略). 打开几何画板 打开Excel
  尝试练习:
  1.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函数
  的零点(精确度0.1)
  2. 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用二分法求方程 的近似值(精确度0.01)
  师:首先利用几何画板4.06中文版软件画出函数图象,确定函数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然后用Microsoft Excel软件逐步计算解答.
  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进行交流、讨论、评析.
  Authorware7.02课件展示
  几何画板4.06中文版
  Microsoft Excel软件
  我们也可以借助QBASIC语言编写一定的程序来求方程的近似解.(精确到0.01)
  程序框图:
  师: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编程问题,渗透算法的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内容埋下伏笔.
  Authorware7.02课件展示
  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双边互动
  信息技术应用
  程序语句:
  INPUT &,,=&;,,
  *=(+)/2
  =LOG()+2*-6
  =LOG(*)+2**-6
  IF *&0 THEN
  END IF
  LOOP UNTIL ABS(-) & OR =0
  打开QBASIC文件
  师:输入零点的大致区间和精确度,执行程序,检验程序运行结果的正确性.
  QBASIC语言
  应用程序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学QBASIC语言或其他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来检验做题结果正确与否.
  2.查找有关资料或利用Internet查找有关高次代数方程的解的研究史料,追寻阿贝尔(Abel)和伽罗瓦(Galois),增强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3.谈谈通过学习求函数的零点和求方程的近似解,对数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将你这节课的收获与感受写成一篇小或小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学校的数学上.
  师: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文化方面的熏陶;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后续学习和交流.
  Authorware7.02课件展示
  频道小编推荐: |
  想了解更多高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本文来源: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还有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出国留学网汇总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出国留学网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欢迎各位老师点击查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1一年级下册
好的教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出国留学网教案频道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部教案,欢迎下载文档。文档内容预览:点击下载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部教
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都帮你准备好了,不用为备课发愁了。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汇总的“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li
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上课前的教案准备十分重要。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汇总的“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l
高一数学教案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计算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