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实战搏击术的时候,到一定距离为啥,别人的进攻我躲不过去 甚至都看不见,就挨上一拳

[转载]孙氏内家拳传人张西可实战与练功心得&(三)
没有胆量,就不要先说大话。前两年来找我和我学生切磋的很多,这两年少了,大家都清楚了相互的水平。&
&我以前在“格斗教室”上开过一个“张西可技击专栏”,此网站关闭了一段时间,现在重新开张了,我的技击专栏变成了"格斗杂谈“的一个子专栏,有兴趣的同好可关注一下,内中多是我前两年关于技击的心血之作。&
&我那位学生叫任家山,当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读书,刚跟我学形意不到半年,当时李驻军想让人家感受一下太极推手的劲,小任就给他当靶子让他发了一下。事后有人告诉我,李驻军的弟子李平(当时在山师大读书)把此事歪曲性地写了一下,以便吹捧其师,我得知后很气愤,向李平要李驻军的电话,李平没给我,后来给我打电话,说李驻军让他转告我,就此事向我们道歉,并批评他不尊重事实乱写。如果,李驻军想与我切磋,现在也可随时约我,我一定奉陪。至于那位任家山,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没再和我们联系,我也不知其踪影了。
&昨天,有网友告诉我有一种叫做“软门拳”的武术,说是很神奇,技击性很强,恕我陋闻,此前从未听闻过此拳术,遂于网上搜寻半日,却无结果。在此肯请广大同道有知情者告知一二,不胜感谢!&
上周,有几个武术界朋友来找我交流,这是新年后第一次切磋论技,在对决中,我一个最切实的感受仍然是:在具备力量和拳脚基本技术的前提下,控制与反控制能力是第一位的因素,也是制胜的关键。控制与反控制能力靠什么来实现呢?以意识创造或破坏对手的距离,以达到我有距离而对手无距离的效果。
要想实现这种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手的距离,就要靠假动作和身法步法来调动对手。假动作如《红楼梦》中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有机会就是真的,就可攻击,没有机会就以假动作来迷惑调动挑逗对手,创造攻击之机会。此时,前拳前脚最为重要,所以这两个利器要练精。步法与身法,&要做好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移动幅度一般要小,小了利于转换,移动时要如水上漂木,让对手无从觉察,彼不动,我调动;彼一动,我才动;彼一动,我才变;我变化,彼看不见;上不动,下面动;步法前后后前,前左左前,前右右前,前变右右变中,等等,各方位无一不可,切不可固定,要自然,想走路一样,目的只为自己有距离对手总是没距离这个中心目标服务,架势上像邹市明的拳击,左右架可迅速转换,这样也能创造瞬间的极佳的攻击机会。太极拳讲:出奇在转关,技击的最佳时机也是在“转关”,这句话是张群炎老师爷告诉我的,我在多次的时间中,切实体会到了它的精妙。看现代擂台搏击,这一点运用的很不好,基本都是直线打法,这一方面是因为擂台搏击的规则要求不许打背部,不许用前踢、扁踹等腿法,说这些属于反关节腿法,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运动员基本不练传统武术这些东西,有意味的是,邹市明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传统武术的巨大效应和魅力,邹市明的“有中空,空中有”的海盗式拳击打法恰恰是传统武术甚至可以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邹市明的幸运是其导师张传良深谙武术,而并非专业拳击人才,张传良非科班拳击人士,原为贵州省武术教练,后改教拳击,张传良先生后在上海体院进修过拳击培训,其老师包括大名鼎鼎的北拳王张立德老先生,我从师从张立德老师学习过拳击,张立德老师就特别推崇并躬身实践把武术融入拳击。所以,邹市明的成功是渊源有自,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散打界,这一点上还非常欠缺,武术的精髓元素不多。我在专业队训练时,还经常听到队员对武术的鄙夷不屑。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散打也是如此,不立足于武术的丰厚土壤,只注重舶来品,难成大器。&
关于重拳和透劲,我这次也重点给他们说了一下,有几个要素要切记:彻底地放松;发力点的掌握,加速度的把握;重心点的变化;身体的整体同动频率;无意识与有意识的变化;内外结合;等等。&
关于步法我已说过多次,要强调的是,步法自然随意并不等于不训练步法,相反,一些重要的步法要反复练,练精练透。只有练精练透了这些关键性的步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些步法包括:抢步、疾步、拗步、半步、摆扣步、三角步、倒三角步、偷步,拳击中的十字步,散打中的环绕步,泰拳的三宫步,散打的扣步,转身鞭拳的转身回原步,转身后蹬基本也是这类步法。十字步包括前进后退左右拧转,此外还有进里步、外步之别,这些仅仅是我临时记起的一些重要步法,事实是,我当年所练过的步法比这些还要多不少。一直以来,我对步法训练情有独钟,但却从不认为某一种步法多神秘,多可怕,&我认为,每一种步法都不可或缺,但也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有用,要适时适当方可。有些拳派往往把某些步法神秘化,把其效能夸大化,除了忽悠人,没什么意义。目前拳击、散打、泰拳的步法都比较简单实用,但人家从不将其神秘化。我一直认为,有些人将这些东西神秘化,古人而言是保守,当下则主要是为了商业目的。泰拳冠军黄海刚是我的好朋友,我们进行过真正的交流,俩人惺惺相惜。之后,我跟他学习过泰拳的主要技术,泰拳亚军王孟祥也和进行过交流,此外,广州一些泰拳馆的教练也和进行过切磋交流,所以我对泰拳的主要技术比较清楚。黄海刚跟我学过步法,并自称在之后的大赛中效果显著。
现在,我对具体的步法练习练的比较少了,更注重步法组合和自然移动,追求道法自然的无步法无意识信马由缰似地移动。但我确实是从刻苦练步法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鄙人最近计划在济南开个“技击讲坛”,主要讲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相结合的问题。有兴趣者在此发表一下看法。&
有武友问我计划怎么开这个“技击论坛”?我认为,在微博上开技击论坛容易造成文字障,我想办成圆桌会议的形式,为期三五天或一周,跟大家当面交流,共同探讨,畅所欲言,各展所长,各擅胜场,说真话,展真艺,真研讨,共同提高,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有兴趣参与者可在QQ上通知我,我的QQ号是:. 众人拾柴火焰高,真诚地期待大家的参与。
有人问技击论坛活动是否在济南开?目前确定的是在济南举办,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加
刚才打开电脑发现,不到一天时间,已有十来个想参加技击论坛圆桌会议的,非常兴奋。看来,还是有很多人追求武术的技击性的,我们强调的是求真务实,绝不作假,实打实地研讨武术的技击效果,以及如何与擂台搏击想结合的问题。把我这些年在多次实战中积累的一些技击经验和教训,给大家作一个汇报,&并真诚地想大家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不同门派之间的交流更加重要,我认为,各门派各有其长短,只有虚怀若谷地进行真诚地交流,才能提高。像现代搏击一样,武术当下最需要的就是能够面对面地交流,而不是各怀不世之玉,藏之名山,那样的玉充其量只是海市蜃楼。&
有人说,有录像资料就好了。实际,依照我这些年的经验,录像基本不起什么作用,网上视频多了,看了就会技击吗?开玩笑。技击练的是心,心里不清楚,啥也没用。
这两天表示想来参加“技击论坛”的人不少,但我从他们的话语中觉得,有此愿景者多,真正来的人可能要打不少折扣。现在练武术的真发烧友不多啦!&
有人告诉我,“八卦掌吧”里有高义盛师祖一支的八卦揉身掌拳谱,并说得神乎其神。实际上,早在1997年我跟恩师安叔宝先生学八卦掌时,就在老师的二儿子安津来师兄处看到过该拳谱,师兄觉得我当时正在南开大学读研,有点文化,就借我看了一周多,我记得很清楚,该谱为6小本,我还对拳谱作了详细的记录,拳谱为手抄本,有好几种笔迹,显然是由不同的人共同抄录的。有文有手绘图,文字前面是一段拳诀,后面是关于拳诀的解释,像后天64掌和五行12像都是关于拆手实战的。但不神秘,放在现代的搏击擂台上也未必有那么神,那么好用。因为传统武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讲求搭上手怎么办或见招拆招,&&事实是,在现代搏击背景下,往往对方不给你提供这样的条件,我反复讲过,没有良好的距离感,其他都是无本之末。高氏八卦掌讲求“本、卸、拆、变”,孙氏八卦掌张烈恩师也系统地教授于我,并告诉我,八卦掌的精髓就是“变掌”。这与现代搏击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有些人鼓噪高氏八卦的五行12像多么神奇,我认为是夸大其词。至于拳谱本身,我认为有此谱者不在少数,绝非藏之名山的孤本。&
关于高义盛师祖揉身八卦的掌谱的确已出版了很多书,我手头就有数种,包括香港出的那本,内中还披露了金函秘诀,说是吴孟侠传下来的。刘树行在大陆和台湾都出版了此书。但细观这些书籍,关于5形12像的文图确实没看到。而八卦掌吧里又有人以为奇货可居,所以,我才唠叨几句。目前,我手头就有5形12像的完整资料,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天津的戈国良先生去年还出了揉身八卦掌的系列光盘,有朋友送给我一套,我仔细看了一下先天掌和后天掌的4张牒,戈先生还弄出一套先天2路掌法,这个2路此前我没听说过。我对他们这些后天掌的评价是:太复杂,实战中无大用处。看看戈先生和其弟子后面几下真实的散手实战就清楚了,所幸戈先生练过摔跤,否则打散手更不沾光。我一直认为,无论哪一支八卦掌,最关键最好用的就是转圈的那几掌,把身法步及劲力练出来方为至要。至于哪一手怎么用,怎么变,先天掌走出来了,怎么用是需要自己在实战中去体会的,后天掌那些手法和拆法只能拓展一下视野,增加一些想象力而已。&&
有个网友说,如果我只是这么写点微博,影响力也就到此为止了。坦言之,我练拳主要是心里喜爱,从未想过要追求什么影响力,相反,我最大的梦想到时写出一部有影响力的小说来,尽管我现在总腾不出手来写一部自己满意的小说,尽管那些小说素材在心里涌动得快要呼之欲出了,但实在是人到中年,每日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最现实的生活问题。心静不下来,又怎么能写出好点的作品呢?这也是多年来时时困扰我心的纠结所在。文人练武,就我而言,有时也是排解心结的一个出口。所谓:何以解忧,惟有练武。这绝非夸张,而是深藏心底的真实念想。我身边那些新朋旧友是不清楚这个的,&他们的视野里,我就是一武痴也。其实不然,我是文人练武,文武乃一理,文人习武,或者文不成,武不就,一事无成,或者文武俱佳,相得益彰。我追求后一目标,能否实现,既要看个人努力程度及天赋,也要听从造化,造化弄人也是常有之事。文人练武,强项是常常是悟性尚可,不足是刻苦程度不够,&若悟性既好,又能下真功夫,练出点名堂来还是大有希望的。
扯远了,回到正题,高义盛八卦掌五形(也有称五行的)12像(拳谱上叫十二像,不是“象”),12像中,我认为与现代搏击比较接轨的是“野马奔槽”一式:进步开掌胸前打,转身穿掌用脚蹬。这两句拳诀真乃妙极,道出八卦掌变幻莫测的突出特点,防不胜防。还有“金鸡独立”一式:反手穿掌阴变阳,狸猫上树下盘取。兼形意八卦两家之长。&
高派(高义盛)八卦掌后天64掌,我是96年下半年至98年这两年多的时间跟安叔宝恩师学的,因为此前没有任何武术底子,上来就学八卦掌这种高深的拳术,确实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就是“划划道儿”,根本理解不了,消化不了,只是比划个样子,老师的用意也很清楚,我是山东人,在天津南开大学上几年学,说不定一毕业拍拍屁股又回去就业了。事实证明老人家的预判非常精准,毕业后因家里人都在山东,都劝我回来,我果真就回来了,当时北京有几家高校已决定要我,但我不愿作老师,就放弃了。现在想来,颇有些后悔,北京毕竟发展的空间要大得多。所以,我经常告诉我儿子,&好好念书,以后到北京去。当时跟老师练拳虽懵懂不清,但幸好我有作笔记的习惯,而且作的很细致,这也是文人之陋习吧。至今,关于拳学的笔记,我记了大约有20多本。这几年,经常有人跟我提起高派八卦掌,我有几个朋友练得也很好。说实话,我跟他们也动过手,他们练得是不错,动手却不行。&原因是拆手拆惯了,像太极推手一样,虽然嘴里也嚷着散开打,实际还是习惯于搭上手。也就是说,缺少对距离的训练,也缺乏系统有效的腿法训练。只强调谁的手拆得更精妙。有个朋友甚至显摆:后天64掌我能“倒拆如流”,我的个乖乖,真够吓人的。但这“倒拆如流”的老兄,真动起手来却茫然无措。&
我这么说,绝没有任何贬低64掌之意,相反,我为自己这几年因练习其他功夫对64掌有所荒废而深悔不已。记得我去韩国珍老师那儿学拳时,老人家也曾几次说起,高爷的64掌不错。韩老师是周遵佛的弟子,周先生是八卦掌大家,韩师虽以形意、太极名震津门,其八卦掌的功夫也非常深厚,他也多次教我一些八卦掌的东西。在对现代搏击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现在我再回过头去“找”当年学的高派八卦,发现以前不理解的地方渐渐悟出来了,尤其是64掌的一些手法还是蛮巧妙的,角度刁钻,匪夷所思。如“砍掌”,据说高先师弟子徐明桥先生爱用此掌法。平心而论,即使把它放到现代搏击的框架里,我认为,它比转身鞭拳的技术设计更简洁,也更难防。邹市明的拳法里,也有这种步法,叫“磨转脐不转”,是中国武术的典型步法。还有刁掌,与心意拳的单把相类,也非常实用,只是刁掌少了刮地风,但手法却更精妙。至于第一掌“开掌”,因安继海师爷和安叔宝老师均练过铁砂掌,手上功夫硬,所以把掌直接改成了“直掌”,安老师说,这样攻击距离更长。&&&&
这一年多,尽管练拳的时间和量度加强了,但体重却增加了六七斤,前几日在朋友家饮酒喝茶,用其电子秤称了一下体重,穿着不厚的毛衣绒裤,竟然到了140斤,朋友说,他这个称绝对准,减去衣服之重量,我的体重差不多也有一百三十五六斤。我还从来没这么重过。&
有网友说,我体重增加是熬夜熬的。也可能不无道理,报社这活实在太累,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熬夜,熬夜自然就要加餐,每天比别人多吃一顿饭,可能体重就上来了。
不熬夜怎么挣钱养家糊口呢?所以,我特羡慕那些自己干企业开公司挣钱的人,人家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挣的也多。当然,初创时期和开拓市场非常难,然一旦路子走通了,比我们这些靠单位挣辛苦钱的人的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武术,我从未想过靠它挣钱,有些人虽无功夫,却能挣大钱,我这性格绝对挣不了武术的钱,只会教人家,却从不好意思开口谈钱,文人多这样,既想挣钱,又要面子,最后往往不了了之。事实上,我这些年学武术是赔钱的,而且赔了不少,到那儿去跟人家学东西,包括专业队,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给人家送多少钱或贵重东西,否则,第一自己不好意思,第二觉得非如此人家不教真东西。这一来一回,焉有不赔钱之理。时间长了,自己教别人的心也淡了,毕竟是自己耗费钱财和时间耗出来的东西,至于陪了多少笑脸和小心就更甭提了,这么轻易地教出去,除了自己儿子,确实很不舍得,所以这两年,我教的人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以前的学生有来练的,是真想练的,我就说说。糊弄着练得玩的,我连说也懒得说。有那么几个人,还可以,比那些所谓的民间高手肯定要高出很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真肯下功夫,按照我的方式去练,一两年绝对能出很不错的功夫。遗憾的是,我教人的心越来越淡了。既然武术不适合经营,我们自然会把眼光投向其他领域,我们也要生活得好一点,我的QQ号现已加了80多人,他们经常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要来学拳,我一开始挺相信的,在政府单位多年养成的习惯,说一句是一句,但后来我就无法相信这些鬼话了,因为,他们基本只是说说,几乎没有真来的。对我实在也无所谓,你们即使来了,于我有何益哉?送我两瓶酒一条烟,可惜我既不饮酒亦不抽烟,&但对像小林这样几个真练的,我要求却很严格,甚至经常主动给他们打电话问询情况,定期必须过来训练。因为我信奉一句民谚:好狗一个就当道,老鼠一窝也没用。有些人动辄说其弟子几百上千,但我更看重质量。郭云深一辈子也没几个成名的徒弟。如果说人多可以壮声势,甚至打群架,那就偏离了武术修身养性的本质了。如果说练武是为了打架,10个人也未必打过我一个。但那是不法之徒的作为,非武人所为也。我的拳腿都很重,一个鞭腿少有人承受得住。&像我这种人,既不想在功夫上糊弄人,更不想在钱财上忽悠人,何以经营?所以,在我武术越来越成为个人修行的一种东西了。其实,这样也很快乐,很自得。就像有人是酒徒,有人嗜赌成瘾,我无其他爱好,除了看书写文章,就是练武。岂不快哉?&
我既跟泰拳冠军练过泰拳的扫腿,也跟上届全运会重量级散打级亚军张永健等散打高手练过鞭腿,扫腿比较重,鞭腿比较活而快。我所接触的这些散打高手的鞭腿从出腿的角度、转胯等方面与市面上这些练习方法有不少差别。当然,每个高水平散打队之间的习练方法也不尽相同,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积累和独到之处。&至于鞭腿的发力,与拳法一样,重点要解决好相关肌肉群的做功问题,也就是伸展肌和屈肌的发力协作问题。&
在这些年的武术交往中,我切实的一个感受是:专业队更求实,不作假,不弄虚。尽管他们也非常保守,关键的东西不朝外面抖搂。但不玩玄虚,不故作神秘,不说就是不说,但不糊弄人。民间的武术喜欢造神,神话一些江湖轶事,夸张一些本来很简单的故事。民间有真东西么?有。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这些东西在当下现代搏击占据主流的大背景下,到底有多大的实战效力值得商榷,应放到实战的平台上去验证。武林大会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但很快就变了味,变成了散打拳击的翻版,只是挂了个“还原民间武术”的牌子而已。那些台上的搏击人员基本不会武术,只是会亮个架子而已。&
前几日,有个练高派(高义盛)八卦掌的天津网友在电话里告诉我,八卦掌是最厉害的搏击术,我说,厉害不厉害,要动一动才能下结论。我告诉他,如有机会,可来济南找我切磋一下,他很自信地说:一定。我期待着这位朋友的到来。从他喋喋不休的话语里,我敢肯定,他没正儿八经地打过实战,只是经常与人推手搭手。他们还弄出个“高式八卦后天64掌后拆手法”,我问他这是否高先生传下来的东西,他说,可能不是。但应是前人经验的总结,非常厉害。我说,搏击中学会打距离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他很不屑,说你再好的距离感不也得挨上才能打吗?并问我会不会太极的粘连粘随。我说:你歇菜去吧,你根本就不懂搏击。昨天,去了一趟专业拳击队,找我的教练师兄去请教几个问题。我最近看了江苏散打队于教练在中华武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了拳法的几个要点。一是后手拳要压肩;二是要建立一种概念式的攻防体系,要防面不要放点,而我是连面也不防,你打我也打,你打我就变就进就走,师兄说,这才是高妙的技术。师兄是张立德老师的高徒,弄了一辈子拳击,去古巴、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进修考察过,带出过一批世界和全国冠军。能获得他的褒奖实属不易。三是出拳要讲究轻重缓急,让对手感觉到处处是拳。我觉得这些点都谈得非常好,但师兄一番解释,&我才知道,师兄他们在拳击的理解比这要高妙的多。高在何处?一是更细,处处用心琢磨,打的全是意识。二是在发力上更讲究“点”和“快”。他们的口头禅是:再好的拳,打不上人有啥用?确实,就他们一个前手拳,那前后左右高高低低的虚实变化,就很难对付。搭什么手啊。像太极拳一样,他们也讲究”帮着对手犯错误,落井下石,“,利用身体和手的移动和距离的小大变化,让手不辨真假,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而贯穿这些技术的是意识。练过拳击的都清楚几个常用的组合,因为肌肉有记忆力,这些小组合练好了也有点用。像”前直后直前摆、前直后勾前摆“等。但真正的高手绝不为框子所束缚。他们追求自然,甚至反常规的打法。至于发力,他们更注重肌肉的伸肌和屈肌的变化。&实际他们的发力机制,与形意、大成的道理可以说完全一致。也是强调肌肉的松紧转化和变化,何时松?何时紧?何时那些肌肉松?那些肌肉该紧?打透力时肌肉应该是个什么状态?意识是什么个意思?最关键的是,那些力量最有效果,他们不像民间那样,靠臆测和估计,而是靠科研手段去验证,去量化。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跟这些哥们处久了,我们无话不说,我把自己对武术的理解说给他们听,他们也非常有兴趣,邹市明的教练张传良原来就是教武术套路的,并非科班拳击出身,他用武术和中国文化的智慧带出邹市明、张小平等一大批高手来。我的这位师兄也非常推崇武术,说中国的武术太深奥了,是至宝。&
有个18岁就拿过全国亚军的队员甚至把记录他心得的笔记本都拿给我,毫无保留地与我交流,他告诉我,他也想在武术与拳击的融合上好好下一番功夫。小伙子悟性特好,他说,他最大的提高是看了老子的《道德经》,理解了里面的辩证思想。&
不知不觉间,微博写了五六万字了,这些内容只是个纲,如果再展开一下,也许已经够出一本书了。&
我不愿展开说透,是因为思想上还比较保守。这也是我之劣根性。&
今天跟一专业拳击队员摸了摸手,他讲好不许用腿,我只得跟他斗拳。说来,有两三年我没遇到过这样的对手了,他的水平真高。此君身高一米九,体重95公斤,以前,我还真没把个高的当过负担,一米九以上的我也打过,但这哥们甭看高大,却十分灵活,臂长近两米,他出点拳压我(意识上),我一缩身就打进去了,然后朝后走,这是我的拿手好戏,可能是屡屡得手之缘故,我现在把这个动作的速度放慢了,有点漫不经心,也可以说是骄傲,没想到的是,我从下面打上他的同时,他的拳也扫上了我的脸,虽不重,但也确实是扫上了。我觉得很丢脸。自从我用这一招自创的技法击人,这是第二次同时被对手摸上,第一次是跟济南一个练陈济生一支八卦掌的,两次虽都有我轻敌的成分,但毕竟说明这两位反应也真快。此后,我们我们再打,他虽然灵活,但毕竟身高体重,显然不如我更灵活。所以,谁也没有克制对手的好办法。后来我就直接打他的前手,但毕竟戴着厚重的拳套,效果也不是太好。他的抗击打能力自然很强。&&
这哥们比我小了20岁,不止一次打过全国前五名,功夫确实了得。我虽然有两次不自觉地用前踢踢中了他的前腿,但毕竟赢这两下子也不光彩。一句话,我很佩服人家,意识确实好。之后,我们又交流了零距离发力的方法和效果,人家也比我作得好。在专业队,我还是第一次见识有人会练“零距离发力”,他说,他没练过武术,零距离发力也不是教练教的,估计教练也不会,是他自己练习寸劲时琢磨出来的。其方法确实有道理。我们以前就是好哥们,这次交流更是惺惺相惜,大家谁也不保守。然后,我们又共同探讨了前拳控制与调动对手,或直接击打对手的心得。因为,前手作不好,后手根本出不来,所以,前拳是非常关键的。别小看一个前拳,学问大得很,变幻莫测,直摆转换,前后后前上下下上长短短长,运用好了,对手无从判断,这里最关键的是意识。尚未交手,实际意识已经打上了。&
像帕奎奥,你出手或进攻或回防的这条线上,他能找出无数个攻击你的破绽和点。中国武术里也有此概念,这才是高手之高手。
技击,深钻进去,还是蛮有味道的。&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怎么老谈意识。从发力上讲,意即力也。从战略和战术上讲,高手之间开兵见仗,拼的就是心智。心智不就是意识吗?&
也许,我谈的这些东西,多数人看不明白,但如果真能深入进去,早晚有一天,你会清楚的。&
几年前我就用苹果电脑,后来给我侄子了,我不太喜欢苹果手机的原因是,太媚俗。用手机写微博,我一直不习惯,对眼睛不好,瞅得慌。
另一个原因是:我想举办一个技击论坛圆桌会议,报名者众,落实者寡,因此,我在网上谈技击的心也越来越淡了。
也许,武术真要堕落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打错字了,是几年前我就用苹果手机,那是刚兴苹果第三代的时候,就有朋友给了我一部,用了不到半年我就送我侄子了。没什么意思。就像时下的越野车,练纤弱的女孩子都争抢着开这种大部头的车。物质似乎成为决定一个成功与否的唯一标识,这正常吗?八极拳的宗师李书文有句话:咱爷们不羡慕那些富家子弟,咱有艺业在身
我没有什么可灰心的。微博嘛,说说玩玩而已。只是关于武术,我这两年,一直是坚持每周都去拳击或散打高水平的专业队去练去打实战,体认是越来越多,可惜无人能懂,所以也就在微博上自说自话。那些找我切磋过的手下一干败将,却漫天忽悠,四处吹嘘,到处收徒,弟子遍布四方。这社会说不得,看不懂。
终于找时间把那位曾获得过全国拳击青年赛亚军的小年轻队员的拳击心得日记看完了,几十页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字迹虽不好,却很清晰(我的书法曾参赛获过奖,所以,看有些人的字总觉得不太好),是他去年近一年训练和打拳赛的体会和反思。有不少东西看后让人豁然顿悟。有些地方我也没太明白,&小伙子已转业回了老家,我刚刚约了他,让他最近来趟济南,我们一块交流一下,对他日记中不明白的地方我也好请教一下。学然后知不足,练到现在,打到现在,我越发感到自己不会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只可惜时间不够用。另外,沧州那边一个练苗刀和八极劈挂的朋友来济南公干,要呆半个月,昨晚一来就给我打电话,我们要交流一下苗刀。练武到一定阶段,树欲静而风不止,每年都有不少的练家子来找我切磋交流,这本身也是一笔财富。&
有网友说,你一会儿说拳击散打,一会儿讲传统武术,你说的到底是个嘛东东?实际,我说的就是两个字:搏击。在我看来,拳击散打与传统武术在骨子里完全一致的。比如,练形意拳的都知道郭云深先生的“半步崩拳打天下”,据说,尚云祥先生也善此技。以至于尚派形意拳传人至今仍认为,他们的崩拳比其他门派的崩拳更高明。到底高明与否,要靠事实说话。其他的我都不信。而且我认为,郭先生也好,尚先生也罢,按照张群炎师爷的话说,崩拳比别人好就是因为步子倒腾得清楚。从现代搏击的角度看,就是距离感好。至于崩拳的力量、速度,能比别人强多少,也不见得。郭先生的崩拳是李洛能先生教的,&总不能说李先生只教了郭先生一人吧。刘奇兰他们呢?李先生不是有八大弟子么?我去过深州多次,当地人都知道郭与刘两个亲如手足,因郭家贫,师兄刘奇兰对其在经济上多有照顾,俩人朝夕在一块研究拳术,郭先生的崩拳刘奇兰肯定清楚,刘教下的弟子很多,像李存义等,李存义传之更多。况且,郭先生有弟子李奎元等,尚派有人写文章说尚先生独得郭先生崩拳奥秘,难道郭先生放着自己的亲传弟子李奎元不教,非得只教李存义的弟子尚云祥吗?这显然不合逻辑,更不合道理。事实应该是,郭先生指导过尚先生,但李奎元显然是更系统地继承了郭先生的东西。李奎元的弟子有孙禄堂等人,而且孙先生还亲自跟郭师爷学过很长时间的形意拳,这在深州当地都清楚。郭尚两位先生崩拳运用得好,显然是因为他们喜欢此技,这跟个人性情也有关系。有人说,崩拳好练难精,这话我也不敢苟同,就我所见到的练形意拳者,真正掌握崩拳要领者少而又少。崩拳的要诀就是三催劲。这个三催劲可不仅仅是现在某些大师书上所讲的那个三催劲那么个样子。相反,它跟专业队所教授的直拳的发力机制恰恰是一致的。大成拳讲:出拳要松,打上要紧,然后马上放松。这与拳击的穿透力打法也一样,只是在紧与松的转换上,拳击在时间差上解决得更好,它解决得好是因为它是在千万次实战中摸索到的可以用科学手段量化的东西,而不是靠臆测和估量。郭和尚两位大师的崩拳打得好,我同样认为,是他们在距离上摸索出自己独有的感觉。不止一个拳击教练告诉过我,体重相似的运动员在速度和力量上的区别并不大。所以,有些人夸大其词地说尚先生和郭先生的崩拳力量多大,我觉得比现代运动员也未必真大多少。以山东散打队为例,前段时间他们进行过一次力量测验,其中有一个我朋友,体重仅60公斤,其后直拳是239公斤,后鞭腿是299公斤,80公斤的队员后直拳有的达到300公斤,后鞭腿达400公斤。古人我估计比此力量也未必大到哪儿,甚至还不如。在力量和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距离和意识、反应自然是制胜的关键因素。郭先生既然是步子倒腾得清楚,显然是距离感好,尚先生也大致如此。专业队常说一句话:拳再重,打不上人又啥用?我敢说,现在的民间练武术的碰上好一点的拳击手,恐怕一拳也打不上人家,不信你们就去试试。各地都有拳击队,这个不难做到。就说距离吧,拳击专业队那叫琢磨得细、透,什么“半距离、四分之三距离,多半距离”等等,在各个距离点上都可以做真假文章,也都可以变向,这种挑逗与调动进而控制对手的能力,恰恰是民间目前练武者所缺乏的,碰上这样的对手往往就傻了,他们常说:泰森为啥打不了霍利菲尔德,就是因为霍善于控制,不跟他硬碰,老黏糊他,让他打不上,出不来,如入泥沼。
我认为,郭先生和尚先生的高明大概也在于会制造使用崩拳的时机,这才是最重要的。即:对手一出拳,所有的破绽一眼看穿,在每个点上都可以他;自己一出拳就可以调动对手上当,进入圈套,进而攻击他。&
天津那位练高派八卦掌的韩先生居然说我未得老师在八卦技击上的真传,没得就没得吧,说实话,我都懒得搭理他,我早说了,行不行的,动动不就清楚了吗?&
昨晚,有个武友来找我请教打直拳的问题,问我如何才能打出重拳?我告诉他,上周我在专业队训练,那个一米九体重95公斤最好成绩打过全国第二的小伙子给我拿手靶,我的后手拳,他一个手靶撑不住,震得受不了,后来把两个靶子摞一块撑着,而且我的前手拳(左手)也很重,这是练形意的结果,形意讲究均衡,两手都练。我对他说,我的体会是:先要把腹肌、背肌练出来,尤其是背肌,拳击中的背肌发力很重要,然后是由脚蹬、转胯、肩合、出拳,意识要跟上,松紧转换要分清。关键的东西基本就这些。&
武术上也讲“力由脊发”,但重点由脊背的哪个地方发力,这个清楚的不多,发力时,脊背哪个地方紧,哪个地方放松,这些都要明白。
也是,我的两个小腿内侧,平常很放松地站着,但这两块长条形的肌肉却非常强硬有力,像铁板一样,我在专业队有时让他们摸一摸,但我从没练过举杠铃,也没练过卧推,虽然在专业队有此条件,但我一次也没摸过,我怕伤了腰,更主要的是不喜欢这种练肌肉的方法。我小腿部的肌肉可能是两个因素练出来的:一是跑步,二是站桩。我说过多次,我当年练形意拳,一下午蹬坏一双布鞋,我对象每次给我买10双鞋,少了不够扑腾的。&
为什么我不上擂台?这个问题问得好。第一,我已年过四十,打三局比赛体能肯定不行。第二,我自始至终的训练,不是按擂台那一套训练的,我没有那些规则限制,比如,我特喜欢绕到后面打后脑之类,还喜欢用前踢,这些都是擂台上犯规的动作,因为一开始在民间练了多年,后来才去的专业队,所以,我根深蒂固地喜欢民间那套不讲规则的街斗实战。但我有几个弟子条件不错,练得也刻苦,我会在最近两年让他们去打擂台。验证我这套体系的实战价值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提高。&
郭云深的拳力达千斤,这应该是个形象的说法,确切的记载未曾见到,而且当时也没有测量这种力量的器材。
因为是写微博,我力求写得简明扼要,若想琢磨一下我所透露的信息,列位看官可看得仔细一点。比如,此前我们经常讲的是拳击的三个距离:远、中、近,而我讲的是:半个距离、四分之三、五分之四等无数个距离点,这个理念极其重要,目前而言,拳击和散打已细化到在各个最微小的距离点都可以做文章,&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比传统武术要琢磨得细且深。
今天利用吃早饭的时间,看了一下“武林大会”,是太极拳对空手道的比赛,恐怕连傻子都能看出来,那些太极拳选手所用技法百分之九十是散打的东西,我实在搞不明白,冠以散打与空手道比赛不是更确切吗?缘何非要说成是太极拳与空手道的比赛呢?&
还原真实武林如果是这么个还原法,估计没多少人会相信。
作为散打比赛来说,国家每年有两次正规的职业比赛,然后从中选取前三名角逐功夫王比赛,这样的比赛才能比较真实的显示出一个选手的水平,像武林大会这样的比赛,从检验散打运动员的视角而言,我觉得不是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再看那些选手欢呼雀跃的灿烂神情,我总觉得有点不相称。&
我自认为,像武林大会的这些有志男儿,不一定光在这个平台上扑腾,而应该去全国散打职业赛上去显身手,那才是值得把你们欢呼的地方。就像武林风的一龙先生,着实应该到散打锦标赛上去秀一把,那才能说明点问题。&
不知大家都我的微博怎么看?从内容到文字,从理念到深度,再到实用价值。
有网友说我缺乏与传统武术高手交流的经验,这些年,来找我交流的武术高手(他们自称,江湖上也有些颇有名气)多了去了,我却未发现一个是真正的高手,根本动不了手,以至于我一直很纠结而失望。希望该网友能给我提供一些这样的高手,来切磋交流,将不胜感谢。&
我能不能打,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得亲自打打才算数。有单位之类的话少说,总不能一年之中一点时间也抽不出来吧,如果真想打的话。多少人不服气来找我,结果失望而归。我那个视频是教学生的,我的水平如何还是您老人家亲自来验证一下吧,否则别轻易下结论。
你要不想动一动,直说就是了,别那么声嘶力竭地找理由。太没劲。我这些年遇到的嘴比牙硬的人实在太多,打口水仗恕不奉陪。
今天太忙,上网后看到帖子一大摞,针对某些言论,声明如下:一、我张烈老师的东西,不要在这里讨论,如果你非要这么干,其一,你动手赢了我;其二,我会删掉你们这些嘴把式的帖子。我早就说过,我是研究技击的,欢迎所有练习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高手来交流,水平越高越好。无论你要多大名气。&
二、技击是动手的学问,讨论是讨论出来什么道道的,得手下见真章。三、我的一些朋友和弟子前几年就成立了山东技击研究会,不服气的尽可来交流。我们敞开大门欢迎。&
王芗斋等武术名家一直都在致力于零距离或短距离的发力研究,我师爷张群炎也是,包括上海体院的张立德老师。居然有人说我实在忽悠人,真是可笑之至!&
所谓零距离,只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并非完全是指零距离,也可以使一寸两寸三寸等。这种发力我从几年前就跟张群炎师爷练过,张立德老师也给我讲过,张立德老师把此拳叫做“振拳”,他亲口告诉过我一件事:说他有一次和王守昕打拳击,王是他的学生,也是几届全国拳击冠军,当年事非常了得的拳界人物,&张老师说,他们打到后来,因为自己王年龄大很多,王的技术又那么好,张师真有点拿王没什么办法了,但等两个人搂抱时,张师忽然使出一个寸勾拳,也就是他说的振拳,王一下子被打倒了。张师说,他当时也没想到能把王打到,但他马上就明白了,他的寸拳练成了。他非常高兴。张师属于在擂台上意志力非常顽强的拳手,拿过三届全国拳击冠军。他经常给我说起与南拳王周士斌的那次比赛,他说,周个子虽矮于他,拳却很重,是典型的重拳手,俩人的比赛,头两局张师以点数占上风,他清楚第三局周必定要出重拳将他击倒方能赢。果真,周第三局出重拳击到了他,他说,我当时硬咬着牙,晃了几下没倒,周反而慌了,&心想自己这么重的拳怎么没把他击倒呢?这么一犹豫,战机就失去了,张师说,如果周再接着补上一拳,他准倒无疑。但周这一愣神,张师迅速调整好了状态。结果张师以点数取胜。北拳王战胜了南拳王。实际周先生的技术也非常高超,我仔细钻研过周先生的拳击讲义,水平确实是高。张师的振拳发力在他的专著《内劲与拳击》中,对振拳也做了介绍。张师对武术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特别推崇把武术的好技术融入拳击之中,这一点,我也深受他老人家的影响。张师的寸拳发力主要来自于对纵横轴的练习。也可以说是内劲的练习。&
对付拳击,如果戴分指手套,披挂拳里的截梢击面的技击理念倒是非常有效。我曾多次运用此技术,用前手打对方的前拳或小臂,然后直追上去,尽量不给他拉开距离的机会,则拳击手们也很难受。&
八极拳的李书文据说善用猛虎硬爬山一式,此为金刚八式的一式,实际用的就是这种逼迫之法。关于披挂八极,群炎老师爷给我讲过多次,故而对这两套拳的内涵也知道一些。老师爷看问题鞭辟入里,一讲就能说到根上,说到实质性的东西上去。这是我等非常幸运的地方。&
老师爷的披挂八极来自于马风图老先生的真传,马家的披挂源于黄林彪,八极来自张家,马英图与李书文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我那个拳击队里的好哥们,在作零距离发力时,重点是解决拳击的直、摆、勾三拳,这三拳中,作为零距离发力,我个人的体会是:勾拳相对好作一些。摆拳次之,直拳最难发出力来。要想发出这三拳的寸劲来,当然首先必须掌握好拳击渗透力(或曰穿透力)的发力机制。这个说起来不难,但真正掌握要诀并能摸出来的非专业人士估计不多。我基本是天天练习一定时间的这三拳,按照张立德老师和孙洪棋师兄(解放军拳击队总教练)的要求悉心揣摩,用心一点一点地去体会,并在与拳击队一批好哥们的交流中去体察验证,这两年才摸出了点东西。武术中零距离有的拳种喜欢以此劲用来抖发,有的过于强调夸大其作用,&而我个人的体会一直是,直、摆、勾三拳的零距离发力打出来了,其他的大同小异,而且在实战中,这简单的三拳恰恰是最实用的。
前几天有个自小就练武的拳痴找到我,劈挂、八极、通背、翻子等据他说都很擅长,他的拳确实打得不错,劲力看上去也不错,但不够透,据说他在当地也颇有名气,人也颇自负。我们打了几下一试,他老想猛攻,气势宏大。结果一上来就挨踢。几次下来就不敢进攻了,防守更不会。后来,他扔下一句话:虽然你灵活,但如果你碰到组合拳打的好的民间武术高手,你就封不住了。我有点无语,心说你还进入技击的门,还在外边晃悠呢。我早说过,不要总想着进攻,破坏比进攻更重要,技击比得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智,要有足够的耐心,跟对手磨,像霍利菲尔德一样,耗他。你拳好,我腿好,你拳脚都不错,我距离感好身法步法好,你灵活,我耗你,以静制动。你干扰我,我不理睬,让你瞎折腾。武术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意识。套路练了一大堆,组合拳一手接一招,说说手还行,那都是程式化的东西,我一破坏你可能就接不上了,你一乱我的机会就来了,在确保拳脚力量、进退转换速度等前提下,这些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意识是什么?不是别人一说你就会了,道理懂了,能力要慢慢在实战中摸索。意识是个值得玩味和有意思的东西。武林志那部老电影上有句话说得经典:要用心杀人。这些也是目前现代搏击远高于民间武术的地方。&
再说点孙氏形意拳,我一直认为,在我所见识过的孙氏形意拳习练者中,我张烈老师绝对是最好的。我也说过多次,孙氏形意的十二形,我教过不少人,几乎没有人能练到位。难度太大了。经常有人吹嘘自己所练的那一支形意多么优秀,技击性多么强。我只知道,孙氏形意在能力训练上是极有效的。&
我技击能力的根基就是形意。其中孙氏形意让我受益大矣。我不敢说孙氏形意多强,但却乐意与一切自认为形意拳水平高强者交流。
而且我就用形意的东西。&
今天傍晚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和一朋友对劈苗刀和破锋八刀,29军的破锋八刀过去在书刊和影视上说得很玄乎,实际刀法非常简单,其中有一刀就是一裹一翻,也可以再接个拦腰刀,就这一裹一翻最是实用,奔着肩膀脖子就去了。复杂点的一推一撩一刺(或劈),也就这么三两下。刀刀狠毒。招招全是要害。&
练刀如同练拳,幅度要小,就像形意拳,非常低调,却有一股杀气充盈内心。过去战场上刀主要是对付持枪者,现在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主要是持砍刀铁棍之类作恶,对付砍刀比对付枪或棍更加容易,他砍你也砍,但要有步法配合,砍中有推有裹有带有拉,视情况而定。斩首击面,直刺可,反撩亦可。&
苗刀的关键是步法。比如埋头刀一式,我就听不同的人讲过不同的用法,群炎师爷讲授的方法是换横步劈,当然也可以撩,另一苗刀造诣极深的朋友的用法是上步转身,直接斩首。再一个朋友的用法是斜步撩加刺。等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劈多了,自己还能悟出不少用法。老百姓叫:小豆腐好吃全在个人作啦。&
就是要自己钻进去揣摩,同时多向群炎师爷这样的苗刀大家学习。我就跟不少人学习过苗刀,开车时随身带着刀,有空就练。我经常带的当然是一把木制苗刀,是我一个搞房地产的弟子的老爸亲自作的,是把长五尺的红木苗刀,手感好极了,价格估计也不菲。我现在开的帕萨特车也是一个弟子家里的,人家开的是宝马7系列的,这车有点差(对富人而言)整天在车库闲着,就送给我开。我这人对物质生活一塌糊涂,从不讲究。当然,我还有一把真苗刀,是浙江龙泉一名工匠专门给作的,一对苗刀极有研究的博士设计的。用起来非常好。只可惜,在济南我还没遇到练苗刀的,自己又不大舍得教人,大部分时间只好自己练,有时和自己壮硕聪慧的小儿子比划一下。小家伙对拳击的三拳和散打的腿法练得已比较到位。内家拳比较难,暂时还让他练得少。&
再说点西北鞭杆,我最早接触西北鞭杆是2005年张克俭老师来济南教的,张老师练的是黄龙鞭杆,他的鞭杆直接学自西北棍王罗文源,共12路,他说,连最好的学生他也只教了6路或8路,我记不太清了。不知这之后张老师又没有将剩下的几路教人,如没有就太可惜了。我当时学的不多,因在此之前我从未练过兵器,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现在想来非常遗憾和后悔。所幸有几个西北朋友经常来往,我断断续续学了一些鞭杆。据群炎师爷讲,当年马凤图老先生对鞭杆评价并不是太高,但我觉得,从实用价值而言,鞭杆也自有其独到之处。而且,练就鞭杆,对苗刀等兵器也有启发意义。&&
格斗教室网站终于又开通了,其中有个张西可技击专栏,有兴趣者可进去看一下。&
一直以来经常有人说要找练拳,一开始我很认真,也很热心,后来才明白基本是些过路路,当不得真的。再后来,他们姑且说说,我姑且听之,现在,我听也不听了。读研时,我系统地学过经济学,作新闻,我对财经问题也特关注。这是个经济时代,赔本的买卖我不想老作,而武术注定又很难挣到什么钱,至少,在我是如此。所以,除了我以前的老学生,我不想再教任何人,也没那个时间和心情。当然,这有点对不住那些把真东西教给我的老前辈,比如孙氏形意拳,我自认为,张烈老师之后,可能少有比我掌握得更透彻的了。再比如,在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结合上,我自信也没多少人比我体会得更深刻,还有那么多老前辈及专业队好兄弟讲给我的那些东西,不传承下去是对不住他们,但传承是需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在,至少,在我现在不具备这样的环境。所以,我经常告诉那些想学拳的人,全国和济南武术名家多入过江之鲫,都比我好,你们尽可去学。他们往往让我去推荐。我说,我推荐不了,&因为,我只是听说他们挺有名气,但没交流过,我不清楚他们到底怎么样。至于跟我交流过的,我没发现一个是高手。&
今天傍晚,拳击队一哥们今年要转业,特邀我近断时间多去打一打,他拿过两届全国冠军,以拳重著称,经常打得对手满天飞。我们今天重点是打前拳,看谁的前拳能控制住对手。前拳开路,这是前拳的基本要则,前拳打不好,后手拳很难出来。他的前拳确实下过大功夫,各个方位的晃动、调动如果不是像我这样训练有素的拳手估计不出两下就挨上了。我们俩用前拳找了对方半天,结果谁打谁都不好打。谁都不敢作大动作和突袭,实际也袭不上,谁的动作一大破绽自然就出来了。因为我俩都深谙技击的要则:你不作动作,我调动或不管,你打的距离远了,我也不受你之干扰,拼速度,形意绝对不必他们慢。但拳击和散打有一点颠覆了传统武术所谓“大步不如小步”的观点,而且行之有效。所以,不要迷信那些祖师爷的话,他们实战的经验远不如现在的运动员。但在发力上,以直拳为例,与我所练的形意崩拳原理和要则完全一样,这又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
当然,我去的这些专业队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水平队伍。他们在讲直拳发力时,跟形意一样,也是讲一种整体瞬间的撞击力。今天他一给我支靶子,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硬度够了。这种硬度当然不是仅仅指胳膊和拳的硬度,而是指一种整体的力量。没有硬度怎么撞?所以,在打直、摆、勾三拳时,他们还经常讲一句话:要固定住。固定不住,一撞不就自己折了吗?劲还怎么渗透进去?形意拳讲支力、顶力,与此不是一个理吗?张烈师多次告诉我,我师爷孙存周说,形意拳就一个劲:撞石碑的劲。当然,这与心意拳的一头碎碑不是一回事。这种撞石碑的劲儿正是拳击所追求的劲儿。所以,群炎师爷常说,好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造原子弹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我没有完全按照拳击队员那样方式去练劲儿,我主要是得益于形意的劲力,完全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的灵活当然是得益于八卦掌。但关键还是我放松得彻底。今天在专业队,看那些练拳时间短点的队员,出拳都绷着,这样的拳不会有力量。其实当年我也这样。&当然,直、摆、勾三拳各有各的固定方法,这个要注意。恕我不想在此细谈。&&
盖戳、革、连环、破法,皆下学事耳,其上达之径,惟孙子所谓敌逸能劳之,饱能饥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后发而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乃为枪法之精微也,余所心悟,则在于此。
以上文字抄录自吴修龄之《手臂录》,诸君看看与我所谈技击心法是否异曲同工?同时也验证了当下拳击、散打的技击理念与古人也是一脉相承的,是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最近,我拒绝了许多想加我QQ的武术界朋友,对别人的询问也懒得作答。原因只有一个:我早已不在此圈子混了。写写微博,只是心里还没有完全泯灭对武术的兴趣。《李小龙传奇》这部电视剧里有句台词:一朝练武,终生难忘。仅此而已。
大家可能能注意到一个问题:我的微博里总不转载别人的文章,&原因也只有一个:个性使然。但我依然好学,迄今年届不惑,仍四处找人学习,哪怕一手一招,孜孜不倦。只是对这个圈子倦了,很倦了,我之个性大约不适合这个圈子吧,也可能是这个圈子不适合我这等耿直无欺的书生。希望大家能原谅我的懒惰和无语。要说的话借助微博这方寸天地,拉杂随意地写了不少,不免贻笑大方。四十岁是个很可怕的年龄,这个年龄,让人很惶恐:人这一生,做官与赚钱绝非唯一的目标,干成一件留名千古的圣事方为大丈夫所为。这也是我在四十岁这个年龄所时时感到惶恐的原因。&&
今天,我一学生来练拳,最近一段时间因忙于公务,年后这是第一次来,去年来的较多,但我很少给他们支靶子,都是他们师兄弟之间自己相互支一支。今天我给他拿了一下靶子,那拳叫个透啊,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让旁边一人感受了一下,支了两下靶子他就不支了,根本承受不了。这位学生给我练了两年,他是真喜好,真练,进步也真快。现在出去,民间能打出他这种力量的至少我几乎没碰见几个。我又陪他练了一下怎么用拳去控制对手,掌握;掌握了控制技术方能打人,否则遇到高手一点戏也没有。后来,我又仔细给他纠正了一下侧踹、正蹬、鞭腿的技术标准。这些技术他们以前也知道一些,但不够精细,尤其是在这些腿法如何发力的问题上,掌握得不是太好。但我一再叮嘱他:我这些技术都是千辛万苦从专业队泡来的,也包括我自己多年技击心得的体认,千万不能给我说出去,也不要在人前练习。&&
对于我的技术,我对所有弟子要求都很严厉,谁都不能给我朝外说,一旦有偷着说出去的,我一旦听说了,以后肯定不再教他。这一点必须坚持。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秘诀和规矩,这就是我们的规矩。
有网友问,这个学生的拳力量比我大吗?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比我还是有点差距,但他年轻啊,以后可不好说。&
去年,先后有几个人来找我学拳,一见面就问我透劲怎么打?技击水平怎么提高?侧踹腿等腿法怎么才能发上力,而又转换快。等等。这些人当然都是练拳多年的人。为了能学到这些核心技术,声称要正式磕头拜师,并送我多少钱。他们不想想,记者这个行业阅人那么多,怎会轻易被人忽悠。为了试探他们,&我说,你先拿钱吧。这时就开始支吾了。有的说手头暂时没钱,等回头挣了钱马上就送来,有的说等回去之后就打到我卡上,等等。这些江湖把戏至少对我不好使。我直言告诉他们:我不会教你们这些人,此前我已被人用此等伎俩骗过数次,不会再相信这等鬼话。抓紧走人。我平生最烦不诚实之人。&
我虽然对外人保守,但对自己的学生却倾囊相授,而且当做最亲近的人相待。我从来没对任何一个弟子发过脾气,哪怕他们学东西比较笨。因为我本人学东西也不快,我属于那种乍一学不快,但喜欢琢磨,喜欢暗地里下死功夫的人,也许一开始你比我强,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我就超过你了。
手臂录一书在有关枪法八母的章节中,有一段"六妙“之论,即:一截;二进;三乱;四定;五斜;六直。窃以为,不惟枪法,修龄先生这六字之论也是所有技击之道的精髓之诀。希望诸位多在此用些心思。其比时下所谓的实战高论不可同日而语。且与当下最前沿的搏击之术——拳击、散打、泰拳之类的战略战术思想完全一致。我读手臂录不知多少遍,常读常新,为古人之大智慧而叹赏钦羡。此书不弄玄虚,深入浅出。非常值得武学者认真研读。&&
习武与著文均要求实,否则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甚至连昙花一现也作不到。譬如兵器,苗刀的名气时下有点甚嚣尘上,就像前些年的心意拳和独流通背拳,实际这些东西并未为擂台实战或军旅厮杀所验证,往往是自说自话,弄些传说轶事之类,使人顿感其冠绝同类。苗刀的实战价值其实并未得到验证,无论在战场或擂台均如此。苗刀刀法虽精妙,但仍然被某些人给夸张渲染了许多,当然,这主要是利益使然。苗刀有据可考的是传自清末民初河北吴桥桑园谢家兄弟,后人称之为谢大爷、谢二爷,天津静海刘玉春途径桑园时,与谢家兄弟比武切磋,论拳脚,刘先生技高一筹,比兵器,刘善用大枪,谢胜。刘先生遂拜谢家兄弟为师,学得苗刀技艺。那么又怎么把苗刀与明朝的倭刀勾连在一块了呢?我听到的说法是,苗刀之刀法与明程冲斗的《单刀法选》恰恰吻合,故而苗刀就成为传承有自的古典武艺。但我请教过多人,他们无一能把单刀法选的刀法要义述说明白的,其苗刀刀技与单刀法选也实在吻合不起来。如果说,当年的倭刀在战场上称雄一时,那么现在的苗刀却无此辉煌历史。相反,为了表演起见,反而加了不少花法。&
还有人说,没有独流通背的基础就练不了苗刀,这个在下不敢苟同。他们提出该论断的依据主要是苗刀需有独流通背之独特步法——疾绞连环步作基础,方能习练。实际,该步法无甚神奇之处,与形意的步法原理大同小异,拳击也如此,讲究迈步必跟,退步必随。许多拳种对步法都有此要求。至于其角度,也是与其他拳种相类。我说过多次,不要过分强调步法的重要性,强调任何一点即会被其所拘,技击讲求的是见势拆势,自然而然。刀法也如此,最高明的刀法也是最自然的刀法。仔细看看单刀法选,实际刀技一点也不复杂,后人引申开来,以枝蔓代主干,真义多失。事实上,在一切为了追逐金钱利益的前提下,&真相早就被淹没大半,我们所闻听的多是传奇和荒诞。&
现代搏击的技术追求的就是简单实用。在专业队,有时我作一些武术的动作,包括一些老师教我的很经典很保守的技法,专业队员却很不屑,认为“太复杂,用不上”。复杂指的是式式相承,招招相连,这在传统武术是一大优势,搏击却要求转换要快,打上就打上,得手了打个小组合,打不上马上立马回归原位。&事实是,高手相搏,式式相承的招数不好用,什么连三手、四手之类就是扯。但传统武术的某些技法却不输于散打,比如散打中的转身鞭拳,实在是很精妙的一个拳法,我善用此技。但劈挂拳的倒发五雷我认为比它更巧妙。八卦掌的砍掌也不逊色于它。只是搏击界教练不善于挖整而已。&
现代搏击叫商业炒作,民间叫江湖,在这一点上,经纪人和民间大师追求的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借助媒体和影视高调宣传;另一个像古人似的“以隐求仕”,因为后者没有那个平台。
刚才有个朋友发短信给我,说实战惟快无解。还有人经常说,千招千破,惟快不破。这是不懂技击没打过实战的臆想之语。专业队对此有过专门的实验,结果是大多数选手的快慢天赋几乎没有差别,要想在快上赢得对手,除非对手跟你水平差别很大,或缺乏训练。他们还常常讲:慢优于快。你们见过谁的假动作有作的快的?作快的那叫“上惊下取”,打不了高手的,打个初学者还可以。高手靠的是真真假假,真假莫辨。张立德老师几次告诉我,假动作要想作的像真的一样,有时要有个故意的停顿,以吸引对手的注意力。对于有些人的这些无稽之谈,我常常感到无语。&
这两天,有学生告诉我,说形意拳吧里,有人在说济南形意拳哪一家最厉害的事,并让我进去来看看帖子,我当即拒绝。我说,我从来不屑这种口水仗,也不屑把祖师爷拿出来显摆。我们练得不好,但也不承认哪一家比我们强,不然可以当场比划。我们是专门研究技击的,最讨厌务虚之人之事。哪个牛皮吹得越大摔的越狠。不信可以试试。别说济南,我早说过多次,山东、全国尽可以前来交流。切磋技艺是好事,过去讲:拜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交手。我们在专业队,每次都打实战,交手是很寻常之事。但别没交手就乱吹牛,否则没人买账。&
另外,还有人整天嚷嚷孙禄堂、孙存周功夫不行,行不行的,在你嚷嚷之前,先找我或我的学生摸一摸,我自认为是孙家最没水平的弟子,但您先过了我这关再说。别光发虚,那不是练武之人该作的事。
经常看到有人谈论“粘”字功夫,以我之经验来看,在真正的实战中,“粘”显然是没有多少机会的,一个高明的技击者,他首要的就是要把距离控制得比较合理,让你无从去粘。距离远了,你打不着他;近了,你粘他,他肯定会用拳或腿迎击或反击你。他们的拳腿都很重,民间人士挨不了两下估计就很难承受,因为,你没经受过抗击打能力的历练。在专业队,那些女拳击队员,拿一个10来斤重的实心球,距离一丈多元,相互抛掷,砸在对方的前胸,那些女队员若无其事,换在民间,在那么迅速地砸撞下,能承受的估计不多。而且是连续不断地砸。经常有人说自己的肚子不怕打,你可以弄个五六公斤的实心球让别人投掷一下,试试自己的功力。要动起来,在运动中实验,而不是摆拍,实战中不会给你摆拍的机会。所以,运动员一直练收腹,但我个人认为,气沉丹田比收腹要好。
扯远了。实战中虽然”粘“的机会不多,但太极拳的”凌空劲“纯粹是扯,要打人还是得有接触点,传统武术的一大妙处即是这个环节上有优势,一旦接触上了,就想法不让他离开,拉不开距离,他往往就施展不开了,因为,运动员的习惯是打不上马上回防,组织下一次进攻,以免把得到的点数分再丢了。武术的意识恰恰是逼着你打,不让对手脱开,拳肘膝掌摔一块儿上。在接触点上对手作假动作怎么办?你想作,不给你机会,形意拳在这方面独具优势,比如炮拳,我碰上你身子和拳头整个就打进去了,运动员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束手无策。为什么?因为形意的发力太快太脆太狠,步子更快,脚下有坦克一般的桩功,试想,坦克车跑出火箭的速度来,那是何等的可怕。形意拳在刺的效果就是这个。现在的形意拳为什么打不过拳击散打呢?就是没有解决好接触点之前的问题,还没摸上人家呢,就被对手一个鞭腿给踢趴下了,以短制长就成了一句空话。这就是我坚持两者结合的根本原因。
也许,我所说的这种打法也是一种”粘“法。
真正的实战中,沾连粘随我认为几乎没什么机会,因为,现在的高明运动员在未与对手接触之前,已经在用假动作和意识在玩沾连粘随了,等真正接触上往往一下就把对手KO了,还沾粘什么?&&&
有网友问孙家的劈拳怎么个练法,我在此根据张烈老师的教诲及自己多年来的体会谈几个要点。我是1997年跟张老师学形意拳的,光劈拳和崩拳就足足练了一年多。其一,孙氏形意劈拳只上后步,前步不上,是一步拳,多数门派的劈拳是后脚大跨一步,前脚跟一步,是两步拳;其二,孙氏拳立掌竖腕,其他门派多不是立掌竖腕;其三,孙氏拳劈拳要求两手相错时打出撕毛巾的劲儿,要脆,打上人时要寸,也就是周身一紧,包括意识,发出“一点”寸劲。脚、胯、肩、肘、腕部同动,有一个瞬间的松紧转换,各部位也各有意识方面的独特要求;其四,劈拳自然都讲究“推山之功,劈斧之意”,孙氏拳也不里外。观现在大家练的孙氏拳(这类视频网上很多),推的劲多,甚至是平推,练拳击的都知道,推或顶劲绝对出不来穿透力,把人推出去两米远也伤不了人,没有摧毁力。劈拳自然要有劈斧之意。劈的轨迹很小,就是拳从口出,出至与自己眼睛差不多同高时(这是起钻),然后上步落翻劈至胸口处,运动轨迹就是这条抛物线。记住一定要“寸”,孙先生讲徐徐拉开,但最后一点不可徐徐打人。其五,头顶胯坐,前后争力,左右争力,形成浑圆劲力。甚至像太极拳一样,大腿与小腿也要争。拳击讲脊背发力,尤其是脊背深度发力,劈拳崩拳均如此,劈拳尤其能体会到这一点,背与肩是连着的,我这么
一说,大家可能就清楚了。&切莫小看了孙氏劈拳的这些特点,你如果能钻进去细琢磨,即会发现大有深意。
今天有个朋友跟我切磋,我只用前踢轻轻踢了他两下。我几乎从不敢用形意的劲跟人切磋,太狠,打完后,我即兴作了几下劈拳和钻拳,旁边看着的人都傻了,异口同声地说,这劲打上人,一下就完,绝对用不着第二下。
但今天这么一打,我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在搏击与形意等拳术的结合上,形意的特点常常打不出来,虽然劲好,但形意是短拳,近身要靠步子和速度、角度,这个环节我还得细磨。&
形意拳里的龙虎相交,其腿法就非常实用,而且武术里还有个“裙里腿”,此为暗腿,与散打腿法不太一样。这是武术的精妙之处,此腿法有时不太好防,往往中招。&
存周师爷的故事我听张烈老师讲过一些,但都很生活化,没有什么传奇,找点时间,我慢慢给大家汇报一下。&
张烈老师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中,我无疑是时间最长的,而且要比其他人多出不少。我在天津呆的那几年中,有三年多的时间,几乎是经常跟老师泡在一起。每周至少去老师家一次,一般是二至三次,有时是隔天一次,老师当时住在建国道(离天津火车站很近),离南开大学不算远,我骑个单车20分钟就能过去。
来回路上看看两边热闹的街景,心情非常愉悦。那是一段非常美好且值得怀念的时光。
张师说到存周师爷,说的最多的是师爷的协调性好、反应快。有两件事可为佐证:一是上世纪五六年代他和师爷在北海公园团城练完拳回家,当时师爷已60多岁,搭乘公交车时,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规规矩矩地上去,而是等车要开拔的一刹那间,一撩长衫蹭一下跳上去,潇洒又稳当。现在60多岁的人能做出如此动作的怕是不多,包括那些习武者。二是张师跟师爷练了几年拳之后,因为年轻爱打,有一天忽发奇想,想着突袭一下师爷,张师练过摔跤,个子不高,身法却快,力量也好,有一次,趁着师爷不注意,他突然下式一个穿裆靠,就欺身进去了,想摔师爷一下,没承想,师爷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在他肩胛骨处一使劲,他立马觉得疼彻骨髓,一下子瘫到在那儿。再看师爷,眼目凛冽,张师说,他平生再也没有见过这么可怕的眼神。事后,至于师爷有没有责怪他之类的事,他没有讲,我也没问过。一个60多岁的老者竟有如此反应,确实非一般人可做到。张师在跟孙师爷学拳前,功夫已然很了得。用他的话说,整天跟人打,&几乎没有对手。张师的爷爷作过沈阳商会的会长,父亲也很有作为,当时家境非常富足。用张师的话说,是少爷出身。记得我刚跟张师学拳时,有个小商人也偶尔来一下,家是青县的,有一次,此公喝多了,说自己也是少爷出身,这哥们年岁跟我差不多,今年也就是四十来岁的样子。没想到,张师听后大为不满,连说:你他妈算哪门子少爷,你知道少爷小时候吃什么、喝什么吗?你说说。那小子果真答不上来。那小子跟我关系较好,我知道他是农村苦孩子出身,根本不是什么少爷。喝多了也想显摆一下祖上阔而已。张师也无任何恶意,只是看不惯他说谎罢了。张师生平最讨厌不诚实之人,对吹牛作假之人尤为不屑、厌恶。&&
张师教我练拳时也如此,夏秋之季,他教我时只穿一条短裤和一件小背心,为的是让我能看清作拳发力时身上哪块肌肉该动,动到什么程度,哪块肌肉要松着不动。这与专业队讲的伸肌、屈肌的作用原理基本一致。他经常表演的是拿一枚5分的硬币,他躺在沙发上,把硬币放在肚脐那儿,他丹田一使劲,&硬币啪一下打到天花板上,他说,这证明有一定的速度,没有速度肯定打不上去。我在电视上看见过王战军表演过此类项目,我不知道王能否把硬币打到天花板上?但张师之外,我从未见过其他人能这么作。我也作不到。这也许不算什么神奇之事,但可以证明张师的丹田力是很足的。此丹田力源自何处呢?&张师说,就是打崩拳打的。看来,我至今也没达到张师的那种水平。
在跟存周师爷学拳前,张师曾跟了不少北京的名家学过(请恕我在此不提他们的名字),我曾请张师将他们与孙师爷相比较,他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你师爷这儿,我才算懂了拳。但他也常说,你师爷并没有多大,若论本力,他60岁时的力量肯定不如自己大。但你师爷协调性、反应能力太好了。练拳那真叫一个脆。武术上讲,千金难买一声响,一声响处见阎王。见了你师爷的拳,才知道啥叫一声响。
先说到这儿吧。这些陈年旧事也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
首先廓清一个观点:丹田劲不等于穿透力,我认识不少专业拳击队员,拿过多次全国冠军,拳重极了、透极了,我亲身体验过多次。但他们的丹田劲却不怎么样。
其次,丹田劲没多少直接关系,丹田劲足并不一定能实战、会实战,用专业队的话说,拳重打不上人还没辙呢,更何况丹田劲呢?&
因为一直致力于研究实战,我认为,就实战而言,拳透比丹田劲要重要得多。当然,丹田劲足可以对发透劲有促进作用,但有了充足的丹田劲却不一定能打出透劲来。事实是,民间习武者能在运动中打出透劲者寥寥无几,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原地打的劲再透,一动起来可能就散了,许多老拳师都给我这么说过。他们常常说,实战中,最难以解决的是一动起来就发不上劲。拳击在这方面训练比较系统科学。我说过多次,形意真正的发力机制与拳击基本一样。比如劈拳是一步一拳(孙氏拳),崩拳是两步一拳,钻拳是三步一拳,这些与拳击的训练方式是完全一致的。群炎师爷曾多次细致地给我讲过独流通背拳的前后横拳发力原理,与拳击也基本一致,只是在重心移动及胳膊是否甚至无安全伸直上稍有区别。我一直倡导武术要打假,要说真话。坦言之,目前就我所见,民间拳师能打出我们这种透劲我几乎没见过,许多人练起来气势吓人,拿个靶子让他一打就现原形了,劲根本透不进去。哪怕看上去他发的是什么炸力。但我的透劲主要得益于拳击专业队几个重拳哥们的无数次教诲和磨合。拿着手靶一点点找,一点点磨。后来我才算弄明白,实际拳击和形意是一个发力机制。这么一磨合,我对形意的理解加深了一大块,劲力也足了很多。
当然,其他人未必走这条路子。&&
扯远了。再说点我老师和师爷的事儿。
张师说,存周师爷60岁时的本力应该没他60岁时的大,张师个子虽不高,却非常壮硕。故有此一说。文革时,北京的红卫兵来天津串联,来他们厂子闹事,张师拿一根白拉杆,将十几个红卫兵全打跑了,并不仅仅因为他功夫有多高,而是他敢拼命,在他嘴里,除了孙存周和许维仁(醉鬼张三传人),他好像没服气过任何人。张师与师爷不是同一年龄段之人,存周师爷是1893年生人,与毛主席的出生是同一年,张师是1938年出生,在俩人60岁时究竟谁的本力大,张师认为自己更大一些,也是估测而已。但俩人却真正比过一次力气,大约是1960年,中秋节张师给师爷送去三斤点心,点心包装外面用细线系着,师爷用右手小指勾住细线,&用小指尖把三斤点心平挑了起来,小指尖一点也不弯垂,张师说,虽然他当时还是个小伙子,却做不到小指尖一点也不弯,一点也不动。我试过,也做不到分毫不动。张师讲到师爷力量的例子,这个最典型。张师说,当时他和妹妹张亚男一起喝师爷学拳,因他们两家住得较近,更因为张师的父亲和师爷交情不错,&一开始是酒友,后来成为莫逆之交。张亚男因为是女孩子,师爷就让他练太极,后来练过八卦拳(孙家不叫八卦掌),张师练了形意,这是师爷的安排,不是他俩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俩当时年龄还小,张师当时是初一或初二的样子,他说过几次,我记不太清了,十二三岁的样子,我记拳记的比较清楚,兴奋点在哪儿,对这些家常有时记得不那么准确,但基本情况错不了,毕竟是南开大学的研究生,脑子不至于太差。为什么教张师形意拳呢?用师爷的话说,打人就是形意。这个话张师说过无数次。张师是男丁,自小爱练爱打,形意切合其秉性,师爷可谓“知人善任”。后来张师爷练过八卦拳,我在他家里见过一本师爷送他的老先生的《形意拳学》,是最早那一版的,我翻看过多次。跟张师学八卦拳时,他拿出一笔记本让我看,就是那种很普通的大32开的笔记本,里面是张师手抄的《八卦拳学》,还有手绘的图,张师的字不算好,却清晰好认。图画得也仔细,张师是高级工程师,对图一类的东西很有感觉。张师说,师爷平时从不谈拳,&而且还特别讨厌别人在他耳边高谈阔论,他认为,拳是练出来打出来的,谈拳完全是扯。所以,等那些名家高手在他耳畔谈完之后,他总要冷冷地送上一句:你想试试不?张师把师爷的保定话学得惟妙惟肖,也许是他听得多了,他学说完,我俩就轰然大笑。张师说,师爷教拳也不怎么说话,更不提什么这标准那标准,二十四要之类的,就是用手给这儿掰掰,那儿弄弄,直到他看着是那个样子了才算完。张师教我时也这样,他叼一支烟,一会儿掰掰我的前手,一会儿弄弄下面的脚,还有腰胯屁股等等,非常仔细,但他张师这儿有了一套他自己总结的标准,什么“找临界点”的感觉之类,用他的话说,标准化了就便于操作。临界点这个概念后来我也听其他人谈到过,但张师多次强调,这个概念就是他先提出来的,师爷那会儿没这个词。张师是搞理科的,北京十三中的高材生,后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成绩也极好,只可惜时运不济,毕业后勉强跻身于天津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一辈子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这与他洒脱无拘束的个性显然大有干系。&但也有诸多的社会不公在其中,张师得过多项全国科技发明大奖,在国内热合机研究方面是一把好手。但老人家活得潇洒自在,他经常嘲笑我在单位和社会上活得那么谨慎和不真实,的确这样,我们在很多时候确实活得很卑微而窝囊。&张师虽出身显赫,却非常节俭,记得有一次我去他那儿,他那时已搬到天津体院北天资里,经常一个人吃饭,他有爱玩,吃饭没个准,我就一下子买了七八斤狗不理包子拎过去了,他一看见就急了,冲我吼:你买这么多,咱俩吃不了不瞎了吗?我说,您可以放冰箱慢慢吃。他说,放冰箱里也存放不了那么长时间呢,&我总不能天天吃包子吧。但只要我一去,张师生活上的事就啥也不管了,全是我出去买,我也知道他爱吃哪一口,爱喝什么酒,爱抽什么牌子的烟,我跟了他那么多年,我们爷俩太对脾性了,他属于外硬内软,不怕硬,不欺弱小,我是外柔内刚,从不惧事惧人。老人家外表刚强,内心却极善良,更不愿麻烦任何人,&我得知他生病后,心急如焚,在电话里问他是在家还是在医院,在哪家医院?他却不让我去,他说,你先上班,现在能帮上我忙的只有医生,你来了也没用,等用着你了我再通知你。我哪还有上班的心思,很快就赶过去了,老人家一下瘦了十几斤,我一看见他,我们爷俩就抱着哭开了。我自认为是个刚强之人,&因而,我从不想再触动这段往事,更不想付诸笔墨。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经常看到有人声称曾得到过孙存周先生的指点或教诲,似乎无形中就罩上了一圈光环,存周师爷的功夫有多高超,张师没怎么说过,只是说,跟孙老师学拳后,再看别人的拳就入不了眼了,没法看了。至于孙禄堂老先生的功夫有多高,他说孙师爷也没怎么说过,他自然也没有见到过老先生,张师出生时,老先生已谢世有年了,所以,张师他也不清楚老先生的功夫到底高深到什么境界。而且,跟师爷一样,他很不愿意谈这些事情。他认为,练拳就练好自己的拳,其他的事少搭个,因为好多事情搭个也说不清楚,人生苦短,把该作的做好。
但现在的武术界是个商业气息泛滥之地,有多少人以此为饭碗,既以此谋生手段,当下又不是冷兵器时代,押一趟镖给多少钱,搞正经的实体经济,所以只能靠虚拟经济手段,忽悠欺骗编故事装神秘成为必然之事。其实这些人很可怜,一个人靠骗术活着难道不可怜吗?
张师虽是存周先生弟子,却从来没有靠这杆大旗忽悠过任何人,他也不会这些手段。更不屑。张师看似豁达,
无论是有人去拜访还是打电话请教,他都有问必答。但实际张师也很保守。不愿说的不该说的一句也不会多说。张师生长在京师,工作生活在津门,阅人多多,对人情世故非常有数。举例来说,我1998年跟张师学杂式捶时,张师很不情愿,我说了多次,师娘也帮着给说,才教了我,教完后说,你如果练不到,就等于看了回目录,还得还给我。自那以后,多少年我也再也见他给任何人说过十二形和杂式捶。2006年左右,他对拳把持得稍微松点了,我在家里见他给金华师兄说过一次杂式捶。&张师跟随存周师爷十多年,一直到师爷去世,那一年张师25岁,刚好从北邮毕业。也是那一年,张师参加北京高校运动会,获形意拳比赛第一名。据张师说,他表演完,那些当评委的老武术家有不少围过来,问他跟谁学得拳,他说:孙存周。他们说,也只有孙先生能教出这样的拳来。并说,没想到孙先生又教人了。&张师说,那一会儿他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见到师爷,老人家也非常高兴,表扬了他。后来,因各种原因,张师基本没怎么教人,也没有师兄弟一块练拳,自我监督机制也缺乏,所以练拳的确实少了,用他的话说,一年也练不了几天拳,但张师年轻时是下过大工夫的。而且张师是个极聪明之人,师爷对他用心用情都很深,故而张师对孙师爷拳术的掌握和理解,在建国后这些人中绝对是别人难以企及的,应该说没有可比性。
我也经常看见质疑张师能否实战的帖子,老人家已经故去,他能不能实战,孙氏拳能不能实战,我来证明,多硬的茬我都接。&形意拳讲站桩,其他拳种有许多也讲站桩,有的甚至将站桩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存周师爷对此很不以为然,张师说,在他们常练拳的北海公园,当时也有一帮人,见天就在那儿站桩,有时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有一次,存周师爷就让张师去买来一些香蕉,并吩咐他悄悄放到那些站桩者的后面,那些人站得很专心,没有发现张师的这个举动,等他们散场时,有些人没注意到脚下给人下了“绊子”,结果一脚踩到香蕉上,一滑,摔了个仰面朝天。师爷和张师乐得哈哈大笑。这些人虽恼羞成怒,但一看是存周先生,却也不敢造次。许多年后,张师给我讲起这故事时,仍乐不可支。
有些文章说,存周师爷较偏爱八卦拳。张师反复强调的却是:师爷一直说打人就是形意拳。他说,师爷有时也练八卦拳,练起来就像发疯一样,随意变掌接掌,完全不按着套路来,快极了,脆极了,一派“势如奔马”的大景象。张师的八卦拳也非常快而简洁。那一年,我请山东电视台给他拍专题片,录了全套的八卦拳,但后来没有播,只播了形意和太极的一部分内容。山东卫视把全部资料都放我这儿了,后来有不少人找我要,我一直也没有给。不是私密,而是不想听他们对着光盘乱评判,聒噪!&&
我还是希望大家透过文字表面,能琢磨一下文字背后的深意。&
张师以香蕉戏弄站桩者一事,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在表达对那些只知道傻站桩者,拼命夸大站桩比练拳更重要者的一种不赞成态度。我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能看到文字背后的文字。
张师在教我孙氏形意、八卦基本路数的同时,也将大部分招式的用法给我系统讲解过,此外,如形意,张师还跟我对打过三手炮、五花炮等。八卦拳每一大掌的运用方法他也说得很细致。但他说,你师爷再三讲过,这些传下来的手法用法再好,也都是死手法,能否用得上要到实战中去验证,有些实战中未必有效,&所以你师爷说,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生手、活手。孙氏拳尤重练拳时的想象力,道理即在与此。张师因心脏问题动过两次大手术,第二次手术后,身体很虚弱,走路像踩在棉絮上一样,迈不动腿。但精神依然昂扬。那一次,除了中午小憩了一个来小时,一整天的时间他一直在给我讲拳。他说,十二形中要练好鸡、猴、鼍、龙等几形,尤其是鸡形和猴形,你师爷说,里面的东西好用,要多琢磨。并有一次给我拆手,讲解其中的奥妙变化。还有杂式捶里的推窗望月等手法,他又一次作了重点强调。八卦拳要走好步子,要在单双换掌上多琢磨,注意翻身换式的实战意义。等等。这些,我都做过详细的记录。&
张师说,形意是短拳,以短制长,唯有近身方可。怎么进去?你师爷当年是拿一根白拉杆,杆头用棉布之类的软东西包裹好,然后他躲在树后面,用杆子阻挡你近身,看你能否进得去,以此锻炼你的身法步法智力想象力等。张师也曾多次以此法训练过我。我至今认为,这种训练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效率也很高。&
说两点简单的东西:一是狸猫上树,孙氏拳的狸猫上树与别家的不一样,这个话题我早就谈过多次,大家可能在网上还能搜出来。别家的是先把腿伸得很远,存周师爷传下来的狸猫上树则要求脚上抬横放,抬到什么位置,横放到什么状态,都有具体要求,而且落地要尽力蹬出去,越远越好,也不仅仅是腿的蹬力,而是整个身体的下扑砸击之力,拳谱上叫“落如霹雷击地”。万不可小看了这一点小区别,里面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其一,这样才能蹬得远,砸得重,其二,这样才能锻炼一条腿支撑时的重心控制能力,这个尤其中重要。其三,这样出来的才是暗腿,也就是过去常说的“裙里腿”,打人不见形,走着打,随意出,很难防备。而且力量极大,极重。因为支撑腿的重心控制得好啊。但孙氏的这个狸猫上树除了张师,我没见过一个练到位的,不光不到位,而且差很远,不到位就出来那个味道,实战中就用不上。狸猫上树一式张师给我纠正过至少有一二十次动作,反复地摆,我作的也许没张师好,但至少能到位。张师非常肯定。张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张西可的形意是我教的,我很少听他说过这样的话。张师在拳上是很严格的,他经常说,我教的是孙存周的拳,我教的徒弟出去不能给孙先生丢脸。孙氏狸猫上树这一腿的精妙却不是张师说给我,我一直只觉得孙家这一式难度较之其他拳派要难很多,却不知精妙之处何在?前两年有一次和一高手切磋,他突然实出一腿差点踢上我,他练过多种拳,这一腿看似简单,却很难防,我们一开始打得有点恼,他说,他也是代表某一大拳派,以前基本没输过手,这次输得有点心不甘,他认为,我赢在了经验和散打技术上,武术上未必强过他。我说,武术与散打实际是一个东西。越谈俩人越投机,后来又和好了。我就问他那一腿是什么腿法,他说,那叫“裙里腿”,我豁然明白了,狸猫上树也是这么个腿法。&&有网友说,这一腿有什么奇怪的?是不奇怪,但如能在实战用至随心所欲的地步也自然不易。不信,可以在厮杀时验证之。&
孙氏形意鸡形里还有个很独特的东西:退步单脚着地劈拳。张师说,这也是很值得琢磨的一个好东西。大家能否围绕这一式讨论一下,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
孙家的整个鸡形与其他形意拳派区别都很大,也很见功夫,包括起式的下潜穿掌,鸡步跳行,以及后面的退步单脚倒劈拳。张师一直在说,不要注重哪一招式怎么用,那个是死的,实战中用不上,孙家拳注重的是能力锻炼。我注意了一下老先生《形意拳学》上的鸡形章节,并未谈到这个退步劈拳,包括老先生的鹰熊斗志的拳照比张师教于我的这个动作架子要高很多,我们是贴着地练的。我曾拍过这张拳照,在网上流行过一阵,现在不知谁手里还有,我自己从来不留这些东西,也没当过事儿。就此我曾问过张师:我们练的为何与老先生的拳照并不完全相同呢?张师说,这个我不知道,孙存周先生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你。&&
现在有些乱说话,质疑孙氏拳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我请问一句:你们见识过真正的孙氏拳吗?与我们交流过吗?不可妄下断语,那时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拳击与形意的相同点,指的打拳的发力方式。都是一种整体撞击力,撞击——渗透——穿透。&
质疑精神无一是最可贵的,但要自己真的明白,练到身知心明,如在此领域的专家一样,这样的质疑才不是乱说话,想当然。才有利于对整个问题的再认识与进一步提高。
今天又打了一次苗刀。有点意思。对方水平也不赖。&
形意拳击练通了也有点意思。好玩。&
拳练至一定境界,常常觉得无话可说,说了也未必有人懂。所谓: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于是,便常常自练、沉思。写《手臂录》的吴修龄是否当年也有此心境?
武术一业,功利性太强,名利心太重,讲真话者少。&
这些年,因缘际会,我接触了很多的拳术,心意、八卦、形意之外,八极、劈挂、独流通背、五行通背、翻子、戳脚、螳螂、太极、佛汉、咏春、鹤拳、大成、意拳等等,都有或深或浅的了解。拳击、散打、泰拳也都系统地很正规地在专业队练过好几年。但却越来越清楚,拳会多了远不如把一些适用于自己的动作练精了重要。一个动作一定要千万次地精心打磨,精心揣摩,练到心里面去,要练出重度、速度、变化,特别是细小的一点一滴地变化,对方无法觉察的,只有自己心知的变化,在每一个点上线上面上都能作出妙手文章来。有经验的高手,攻击你的时候,多是在你动作转换之时,比如你落腿或拳回收时,或正侧面转换时,或后退之时,他抓的往往就是你的落点,通过看你的肩或感觉你整个身体面的动作,确定你的起落攻击回收的间隙转换,抓机会攻击你,迅雷不及掩耳,这就需要你的转换要迅速、要有技术、要有真假引敌上当等。完成这些,动作一定要少而果断,有几个杀手锏足矣。我指的是实战,而不是擂台。&
有了重拳重腿重肘膝,几下就完。&
有人问我形意与拳击的不同点,我的体会是:形意能把人打的更远,对对手的重心破坏力更大,拳击出来的劲更透,二者结合,好上加好。
形意有三体式的桩功,所以,打上人常常能拔起对方的根,再加以你的拳有硬度和穿透力,对手焉能承受?我走的就是这条路子。所以,练精形意之后,再练精拳击,善莫大焉。这是我多年来的体会。许多练形意者,你别看他的力量打得气势挺炸,是不是真有透力,得拿个靶子测测,有了透力,打上打不上人又是一问题。我说的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问题。&
我老家是聊城市莘县,地处鲁西,与河南河北相邻,历史上曾有“邱莘教起义”等战事,英雄辈出。惜现在限于经济欠发达,百姓每日为生活打拼,已鲜有练拳者。2011年春节回老家,在县城的雁塔广场上,只看到一些练陈氏太极拳者,练练套路而已。
练拳之初,就曾想如自己能学到点真东西,首先要传回家乡,想想自己已练拳十几年,历尽千辛万苦,自信多少还是得了一点东西的。在多次的实战中也验证了自我的水平。可惜,乡关已远,拳术乃小众之技,迄今在家乡莘县也未传一人,没有人学这个东西。
有时想想,自己当初的想法多么可笑。现在的幻想也时时存在。
但愿不是所有练拳者都这样。我在省直单位工作,妻子在事业单位上班,生活上过得蛮好。我只是感喟拳术与人生。我从不指望以武术挣钱,更不卖拳。&
看来大家误会我了,我只是说老家莘县没有传拳,颇感遗憾。我所教弟子前后算起来,总有几百人之众,何来没有传人一说?&
弟子中能实战的也大有人在。我早就说过,随便拉出去一个,那些所谓的“大师”、“名家”估计都不是对手。&
我对家乡感情极深,想以拳术报答乡梓,可惜总是无缘,才有此感慨。如此而已。
昨天有学生告诉我,说他从网上看到一帖子,说是在透劲时要想着拳头打到对方的肚子里面,然后再起钻落翻,这样自然能打出透劲来。我听后哑然失笑。也许,现在练传统拳的想透劲想疯了,以致产生了各种臆想。上述说法听着有点道理,实际没有课操作性。专业练拳击的,从来不这么异想天开地瞎练,我相信老一辈有真功夫的技击家也不会这么练,现在有一种趋势,似乎掌握了什么诀窍,一夜之间就可以练出大功夫,可以出去满世界地打实战。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练出透劲,也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首先要能节节贯穿,各相关关节和肌肉同步运动,协调得非常好。其次才是这是意识的东西。而且形和意也是同步的,节节贯穿同样意识也是贯穿的。练出透劲并不复杂,也毫无神秘可言,节节贯穿真正能贯穿了,硬度有了,瞬间的撞击力出来了,或者说爆发力出来了,也就是形意拳所谓的“炸力”有了,自然就出透劲。当然,从规规矩矩地练对,到出来“炸力”,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仔细体味,慢慢地找。至于意识,我认为不宜太重太狠,否则肌肉和神经容易发紧,准确地说是在不该发紧的时候发紧了,力量自然出不来。强调一点,打后手拳,步子的配合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合上拍,合成一拍,即要同步。形意拳讲,消息全凭后腿蹬,也是此理。练拳别光讲丹田这样那样,要讲实际问题。张烈师多次说过,孙存周师爷当年说的最多的是“整”,而不是“丹田”。&练拳讲内圆外撑,空胸实腹,这个要求必须做到。看看那些武术大家的拳照,像我师爷存周先生的拳照,这两点是非常经典的。存周师爷有一张”龙虎相交“的拳照,简直是绝了,圆且撑,饱满而松沉。&
杨松山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后曾东渡日本几年,在日期间,精研过日本的剑道和柔道。杨先生的拳击水平也很高超。杨是我们济南人,但后来他定居兰州。张群炎师爷在甘肃工作时,与杨先生交往密切,从杨先生那里,他对剑道有了深入的了解。师爷说,剑道与苗刀许多地方是相通的,比如苗刀里的基本功——劈、刺的练习方法,与剑道是一样的。剑道里有个经典说法:一刀抵一万刀,一万刀归于一刀。这是剑道的最精微之处,。同时,也是形意拳和拳击的最精微之处。&
孙氏形意拳的猴形与其他形意拳也有不小差异。孙氏形意拳有个猴蹦,其他形意拳里没有。其他形意拳猴形里多是摆扣步,孙氏则是直接朝反方向蹦过去。这个猴蹦据张烈师说,孙师祖比较偏爱,存周师爷也偏爱此式,并给张师详细拆过此手法。张师也数次给我拆过此手法。我认为,猴蹦应算是孙氏形意的一个特点。&猴蹦与摆扣步的猴形相比有何优胜之处呢?我先后跟四位老师学过多年形意,以我自己体会而言,在快速的实战中,摆扣式的猴形(这种摆扣走“四门斗”身形)显然不如猴蹦更灵活,更有突然性。启动起来更迅捷。当然孙氏猴蹦原有手法用法上未必全部合乎现代搏击的这种实战。但其猴蹦的身法绝对好用。&我在实战中多次用过。如果不带拳套,其原有手法也非常好使。还有鸡形的挑领,据张师说存周师爷当年也善用此技。孙氏拳此手用法有点类似于心意拳的挑领,连面带点,连攉带打,挨哪儿算哪儿。此技在实战拼杀中也极狠毒。&经常有友朋给我推荐一些太极拳推手散手之类的视频,尤其是在下所处之济南练习太极拳者众多,有陈氏、杨氏等各大门派,陈氏又有洪传、陈家沟传,杨氏有李雅轩传、永年杨家传等。说实话,这些视频我看过很多,也看得很仔细,但看不懂。尤其不能理解一帮人整天价在哪儿推来推去地找劲。可能是本人孤陋寡闻。我一直认为,这种推来绕去与真正的技击根本不搭边儿,是一种浪费时间。许多人竟然乐此不疲,真是理解不了。&甚至一些年轻人也迷道得不行,以为找着这些劲儿就可以打遍天下了呢。事实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有多大的健身作用,我认为,练套路的效果肯定大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搏击实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