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位斜齿轮的计算公式外圆计算公式?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齿轮变位系数计算公式
下载积分:840
内容提示:齿轮变位系数计算公式
文档格式:XLS|
浏览次数:4527|
上传日期: 15:38: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4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齿轮变位系数计算公式
官方公共微信齿轮参数计算公式大全!
我的图书馆
齿轮参数计算公式大全!
1. 内齿模数齿轮2. 直齿模数齿轮3. 斜齿模数齿轮4. 伞齿模数齿轮5. 变位模数齿轮6. 直齿径节齿轮7. 斜齿径节齿轮8. 齿条*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可快速关注【华南冲压行业联盟】公众号,加入全国最大冲压行业人脉圈(实名制会员通讯录2800多人):*点击以下【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冲压联盟官网】(或下载APP放到桌面):①实名制会员通讯录(2800多人);②认证会员展示区;③冲压联盟人才/技术交流中心;④冲压资料库、二手优质冲床推荐等。冲压人要的都在这里,点击试试,有你好看^_^↓↓↓↓↓↓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 中煤北京煤机公司退休职工
周万峰 摘要:目前变位圆柱齿轮的跨齿数,教材、手册上大都给出的是用公式“k?z??2xctg??”和“公法线长度Wk(Wkn) 表”进行选择。其实该公式和该表并不是情况良好的公式和情况良好的选择用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推荐出情况良好的公式和给出合理的选择用表。 关键词:跨齿数,公法线长度,公法线长度测量点。
目前手册上对变位齿轮的跨齿数大都给出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用公式计算,一种是查图表。用公式计算绝大多数手册都给出的是下面的公式: ??k?z?2x?0.5?ctg?
(1) 0?180z??n2xn?0.5?ctg?n (斜齿)
(1) 0?1800k?用查表法手册大都给出的是“m?mn?1
、???n?20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见表1)。笔者认为:公式(1)并不是个情况良好的公式,表1也不是个Wk(Wk) 表”跨齿数合理的选择用表。下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公法线长度Wk(Wkn)
m?mn?1 ,?????20 0??z(z?) 86 x(xn) ≤0.6 k 10 Wk(Wkn) 29.0 35.0 ??z(z?) 97 x(xn) ≤0.5 k 11 Wk(Wkn) 32.0 38.0 ?<0.6~1.2 11 12 >1.2~2 13 >2~2.8 >0.5~1.1 12 >1.1~1.9 13 >1.9~2.5 14
注:本表选自1991年版由徐灏任主编的《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表23?2――13”。该表跨齿数偏少,公法线的测量点靠近齿根,情况不良。今天各家手册大都有这个表。
1、表1不是跨齿数合理的选择用表 今天各家手册都给出了表1这样的“公法线长度Wk(Wk) 表”,但该表并不是个公法线长度计算合理的选择用表: ⑴ 该表是将“公法线长度”与“基圆弧长”混为一谈的。该表称“Wk(Wkn) 为 ????m?1(或mn?1)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是不合理的。对z=86这个齿轮而言,经验 1 证当k=10、k=11时,它们对应的Wk(Wkn)?29.2497和Wk(Wkn)?32.2020是这个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但当k=12、k=13时,它们对应的????Wk(Wkn)?35.1540和Wk(Wkn)?38.1060就不是这个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了。因为它们的测量点都在齿顶圆之外,不符合公法线长度的定义,所以它们不是公法线长度。下面对Wk?35.1540 (k?12 )这条所谓公法线长度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如下: ① 计算Wk?35.1540的测量点所在圆直径dk ??????dk?Wk?db Wk?35.1540,db为基圆直径,?22db?dcos?,
d?mz?1?86?86 ,?db?86cos200?80.8136。 ?dk?35.62?88.1286。 ② 计算标准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a da?d?2ha ,ha为齿顶高,ha?m?1 ,?da?86?2?1?88。 ③ 计算公法线测量点至齿顶的距离sa sa?(da?dk)2
,?sa?(88?88..0643 。 公法线测量点至齿顶的距离为负值,这说明测量点在齿顶圆之外,量具卡脚不能与渐开线齿廓相切,不符合公法线长度的定义,所以Wk?35.1540
(k?12 )这条线段不是公法线长度。K=12的这条都不是公法线长度,那k=13的这条就更不是公法线长度了。在这4条线段中有两条是公法线长度,有两条不是公法线长度;而教材、手册一概称它们都是公法线长度,显而易见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那么k=12、k=13这两条线段是什么呢?它们是该齿轮含12个齿和13个齿的基圆弧长而不是公法线长度。然而把“基圆弧长”说成是“公法线长度”这显然是指鹿为马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表1中既有公法线长度,又有基圆弧长)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它们一概称做“基圆弧长”是说得通的。因为凡是公法线长度必然是基圆弧长,而没有公法线长度功能的基圆弧长,它本身就是基圆弧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概称它们是“基圆弧长”是合理的,而一概称它们为“公法线长度”是不合理的。 ⑵ 表1给出的变位系数范围过大,因而有些跨齿数是不合理的 比如z=86这个齿轮当x>0.6~1.2时k=11,变位系数范围过大了,不合理。 x>0.26~0.903时k=11才是合理的;当x>0.903~1.2时就该按k=12计算了(见表2)。表1误差如此之大,怎能保证公法线长度的合理性及合理测量呢?须知:跨齿数多跨或少跨1齿有时会给公法线长度的测量造成“测量点在齿顶部或齿根部,使公法线长度测量不准或无法测量”,而且还会给斜齿轮造成不良的后果。详见拙作《从斜齿轮齿宽能否进行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的验算结果,看跨齿数选择合理的重要性》一文。表1的问题是:跨齿数偏少,公法线测量点靠近齿根;公法线长度测量不准,影响齿厚精度。 ⑶ 表1只有正变位系数而没有负变位系数是不全面的。 表1中只有正变位系数而没有负变位系数是不全面的。谁能说只设计正变位齿轮而不设计负变位齿轮呢?当设计负变齿轮时设计者还需另找资料,这不是增加麻烦吗?鉴于表1种种不合理、不完整之情况,笔者不揣冒昧,将表1改造成表2的样子(见表2)。笔者认为:表2才是变位齿轮跨齿数选择和公法线长度计算的合理用表。 ?2、公式(1)并不是个情况良好的公式
2 公式(1)是今天众多手册如《机械设计手册》、《机修手册》等手册热选的公式,但它并不是个情况良好的公式。它的跨齿数往往偏多,公法线的测量点靠近齿顶,情况不良(见表3)。在众多跨齿数计算公式中下面的公式是情况良好的公式: k?zzcos?arccos?0.5
(2) 0z?2x180z?cos?nz?arccos?0.5
(2) z??2xn1800k?经验证,公式(2)确定的跨齿数一般都是合理的,公法线的测量点一般都在齿高的中点部位,情况良好(见表3)。
基 圆 弧 长 L? m?mn?1???n?200 齿数 z? 变位系数 x >1.235~1.602 >0.804~1.235 >0.306~0.804 <0.307~0.261 >0.261~0.903 >0.903~1.626 >1.626~2.434 >2.434~3.335 跨(含)齿数 k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圆弧长 L? 20.5 26.7 32.0 38.3 86 注 :① 表2是笔者根据表1改造的。② 绝对值符号内数字是负变位系数的据对值。负变位系数按绝对值的大小查取跨齿数是为了习惯上的方便。如x??0.95则取k?8;如x??1.25则取k?7。如此而已。③ 变位系数的范围是由本文公式(2)计算的。 表3
变位齿轮跨齿数选择方法优劣之比较
m?5mm ,??200 ,h?11.25mm 齿数 变位 系数 x 2.7 2.5 1.4 确定的跨齿数 k 表1
13 14 6 公式(1) 15 16 8 公式(2) 14 15 7 测量点至齿顶、齿根的距离(SaSf)
1 公式(1) 公式(2)
z 86 97 41 8.123.13 1..766.49 8.622.63 1.999.26 8.432.82 1.459.80 5.45.85 5.136.12
注:① 从本表明显看出,表1公法线的测量点靠近齿根,公式(1)的测量点靠近齿顶,情况均不良。而公式(2)和表2的测量点都在齿高的中点部位,情况甚好。② k?41 ,x?1.4的跨齿数k?6也是从“表23?2――13”选取的(见表1的“注”)。③ 本表的齿数和变位系数肯定不是用于高度变位、而是用于角度变位的。之所以取h?11.25mm(实际上h?11.25mm)是为了计算上的方便、省事(偷懒,因为角度变位齿轮的全齿高计算非常麻烦),其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
3 3、表1、表2、公式(1)、公式(2)优劣之比较 下面用表3的数据分析几个齿数,看看表1、公式(1)以及公式(2)和表2是否如笔者所说的那样。例如当z=86、x=2.7时从表1知k=13,用公式(1)计算k=15 ;而用公式(2)计算或从表2查取都是k=14。当K=13、k=15、k=14时它们的公法线测量点至齿顶、齿根的距离分别、依次为8.123.13 ,
1.2010.05 ,
4.766.49 (见表3)。显然表1的跨齿数偏少(k=13),公法线的测量点靠近齿根(8.123.13)了;而公式(1)的跨齿数又偏多(k=15),公法线的测量点靠近齿顶(1.2010.05)了。只有公式(2)和表2确定的跨齿数k=14才是合理的,公法线的测量点正在齿高的中点部位(4.766.49),情况甚好。其他几个齿数亦是如此(见表3)。这就证明了“公法线长度Wk(Wkn)表”(即表1)和公式(1)确定的跨齿数在这几个算例中都是不合理的。而公式(2)和表2确定的跨齿数才是合理的。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手册应该选公式(2)或其他情况良好的公式和表2作为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和公法线长度的选择用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法线长度的合理性和合理测量,从而更好地保证齿厚精度。
注:该文写于2001年;同年10月投稿给《机械制造》杂志,未发表。 ??
作者赘言 齿轮的跨齿数不论用公式计算还是查图表,它们确定的跨齿数本来都应该是一样的。比如某个齿轮的跨齿数用公式计算是k=5,那么用查图表的方法也应是k=5才对。然而就在同一本教材或同一部手册上,用它们给出的公式和它们给出的图表查取,它们的结果有时并不一样:有的相差一齿,有的相差2齿,有的甚至相差还多。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徐灏任主编的《机械设计手册》上就是这种情况。本文的公式(1)和表1就是从该手册上节录下来的。有的教材也是这样。让人不解的是各家手册也大都选这样的公式和图表。然而当有人对教材、手册上的说法、作法等提出异议时,有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不是“闻过则喜”,看看人家的说法有无道理;而是“闻过则怒”“闻过则恼”。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否定人家的论点。实在无法否定时甚至用给作者出难题的办法应付,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态度了。欲知详情,请看附在该文后面的“附录(9)”《何必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下大功夫呢?――就〈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一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一文。 读者肯定要问了:“本文既然将‘公法线长度表’(见表1)改称‘基圆弧长表’(见表2)了,那么公法线长度的计算还怎样表述呢?”笔者考虑到了,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能只改此,不改彼。欲知公法线长度计算如何表述等等问题,请看《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和《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两篇文章。
4 何必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下大功夫呢? ――就《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一文 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 周万峰 《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这篇文章于上世纪90年代投给江南一家杂志。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手册上大都选了k?z??2xctg??(直齿)和k?z???2xnctg?n?(斜齿)及“m?1(或mn?1)的公法线长度Wk(Wkn)表”作为变位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和跨齿数的选择用表。然而这个公式并不是个情况良好的公式,“公法线长度Wk(Wkn)表”也不是个合理的选择用表。② 在同一本教材或同一部手册上,跨齿数不论用它们给出的公式计算还是查它们给出的图表,它们的跨齿数都应该是相同的。然而并不相同:有的相差1齿,有的相差2齿,有的甚至相差还多,这无论怎样辩解都是说不过去的。然而这种情况在手册上的存在已有多年的历史了。③ 机修手册》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徐灏任主编的《机械设计手册》上选择了上述公式后,各家手册大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它。其实变位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多得很,为何偏偏选择了一个情况不良的公式呢?为何那么多后来的手册编写者不自己选个公式而步他人之后尘呢?有鉴于此,笔者写了上述的那篇文章。 然而审稿人却认为:文章中的公式(1)虽然有时情况不良,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可以用的。它的缺点是“手册上没有给出公式的适用范围,这是它的不足之处”。建议作者下功夫找出它的适用范围。称这样才是“推陈出新”,称这样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云云。笔者对审稿人的这种说法很不理解,很不以为然:找出公式的适用范围谈何容易(但是下番功夫也有可能做到,问题是有无必要)!有现成的,能适用于一切情况的,而且也不复杂的公式放在那里不推荐使用,反而推荐了一个情况不良的公式;当有人指出公式情况不良时,审稿人又要作者下大力量给情况不良的公式找“适用范围”,有这个必要吗?即便找出适用范围,它不是还有适用范围吗?哪如没有适用范围的公式好呢?假设有人找出当x?0.8时公式就不适用了,现在有个x?0.95的齿轮,这时怎么办呢?难道再用别的公式计算?别的公式有无“适用范围”以及“适用范围的大小”你清楚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教材、手册还是科技书上,变位齿轮的跨齿数都是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的: ????k?z?2x?0.5?tg?
(直齿) 0?180z??n2xn?0.5?tg?n
(斜齿) 0?180k?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新编的教材和手册上仍有选这个公式的。但今天所有手册都不选它了。何也?因为这个公式也有适用范围的问题。那么按照这位审稿人的说法:应该下功夫找这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呀?为何今天众多学者、专家、权威、教授们编写的教材、手册 5 上都摒弃了这个公式,只换了个别的公式就完了呢?他们怎么没有一个人下大功夫找这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呢?他们怎么没有一个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呢?审稿人的这种说法是让人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的。 其实据笔者看来并不是什么找“适用范围”的问题,也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的问题。说透了,就是这位审稿人对文章讨论的问题没有研究,不甚了了。其实有些人并不知道公式还有适用范围的问题。只是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了,这时他才知道公式有适用范围的问题。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不甚了了”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东拉西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涉及文章的具体内容而讲大道理,目的是使文章不能发表。教材、手册毕竟是学者、专家、权威、教授们编写的,公式是他们选的;同意文章发表,审稿人要承担责任的;而且也得罪人呐。所以只得找个“理由”、“说法”退稿了事。这就是今天有见地、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往往不能发表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看了“审稿意见”之后立即给该杂志写信,指出审稿人的说法令人无法理解,并表示与审稿人进行争鸣。但此后就杳无音信了。奈何,奈何?!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张卫东
变位斜齿轮的测绘计算  斜齿轮螺旋角的测绘计算是较为麻烦的一项工(2)分度圆螺旋角计算作,特别是角变位传动的齿轮副。由于生产厂家一般 由中心距的计算公式对齿顶圆的尺寸精度控制得较低,且因变位系数及齿/,。,\.___。 、——”——””—”””————————”“”—’————,卜2十、J”肌co测顶降低系数等因素的影响,用滚印法测定的螺旋角误“一一二厂无汞一“无面了差很大,不能正确地确定齿轮的变位系数。本文介绍____。】叩an“‘“”“”““—””“”““”“”“““““一“——人“‘”“而CO8p=——一种较为简便的直接计算方法,具体介绍如下.ta”… __.(Z1+2)·刃吧。·111”t 。。,,。—、——.、、、,;、。即有:a’。二十&子了二L芒二二 。矣册 卅谁乃 伤皆从女抡q‘“”2·们叩。·二O。十, 可得分度圆压力角: 1.所需测绘的参数、数据 I。。^。。。。。。。。。,,。、。、。,,、卜·d·Iana。·c0s丫。1\ 齿轮的法向模数mn,法向压力角 an,中心距a’,at==sin-‘J WIj 一In”“·一I’、——一“”l—l.’J——。、““””‘——”-罗“”“““;i(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8.00元/期全年定价:6.40元/期 共76.80元
      问:proe中怎么用画凸轮齿轮斜齿轮?方法不限详细教程答:凸轮可以用curve-through point-read cam profile(txt格式)齿轮可以sketch curve-pattern渐开线-端点point-curve through point(单个齿)-螺旋pattern curve(条...
问:斜齿轮的中心距计算公式答:中心距等于两齿轮齿数和乘模数除以二倍的COS螺旋角。
问:斜齿轮端面基节怎么计算我要计算斜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要用到端面基节,但是不知道怎么计算答:、斜齿轮端面模数mt=mn/cosβ,其中:mn为斜齿轮法面模数,即斜齿轮的标准模数,β为斜齿轮的螺旋角(分度圆)。、端面节Pt=πmt=πmn/cosβ、端面基节Pbt...
问:斜齿轮和直齿轮的计算相同点我想请教下,斜齿轮和直齿轮在尺寸的计算方面,是不是和直径相关的,计算公式...答:“是不是和直径相关的”—不是。“它们的直径样”—不样。有机会计算下齿轮基本参数相同的直齿轮和斜齿轮,斜齿轮的“直径”比直齿轮的“直径”大。般的...
问:滚齿机上加工斜齿轮差动挂轮怎么算在滚齿机上加工斜齿轮差动挂轮怎么算还望大家讲解一下我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在...答:一.计算原理及方法:差动挂轮公式:差动定数*sinB/Mn*K=a/b*c/d说明:差动定数-每种型号的滚床定数是不同的要查清自己机床的定数是多少。sinB-工件的螺旋角 Mn...
问:斜齿轮计算和画法?我有件实物斜齿轮,要把它画出CAD的加工图纸图,那我需要测量那些参数和计算...答:如果是标准的齿轮,只需测量它的齿距多少就可以知道模数什么的,然后看看内孔多大,厚度多少。CAD画齿轮有 件加载后输入参数即可,斜齿的话也可以用直齿样...
问:斜齿轮设计?请帮忙计算一下斜齿轮的有关尺寸:已知法面模数为,求齿顶高、齿根高、齿厚?...答:齿顶高齿根高.齿厚.注释:因为你没有给出螺旋角,一般先取度
问:能否提供变位斜齿轮的计算公式答:外啮合变位直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公式名称符号计算公式分度圆直径 d d=mz齿厚s s=m(π/+xtgα)啮合角α' invα'=invα+tgα(x+x)/(z+z)或cosα'=a/a'cos...
问:有哪位大师可以告诉我斜齿轮跨齿数和公法线简单的计算公式还有...斜齿轮跨齿数和公法线简单的计算公式还有变位的答:详细设计参数均有参见我的 :catia齿轮.doc关键两点:齿轮基本参数渐开线生成公式
问:关于斜齿轮的计算公式已知:斜齿为右旋,齿数为,压力角度。斜齿的直径。求:螺旋角是多少?...答:你好,螺旋角般是取值的-度,公式是螺旋角=arccos*Mn(z+z)/a。您的斜齿直径是齿顶直径还是齿根直径啊?端面模数公式Mt=Mn/cos
问:变位斜齿轮公法线计算 模数、齿数、压力角度、螺旋角度分秒、径向变位系数.、法向齿厚...答:老兄,查手册吧!
问:请问斜齿轮公法线的计算公式?例如;齿轮的齿数,螺旋度,模数.(a:度)请教公法线长度是多少?步骤越...答:如果,不是变位齿轮的话。跨齿数,公法线长度.。具体计算公式,请参阅齿轮手册
问:能否提供变位斜齿轮的计算公式能否提供变位斜齿轮的计算公式答:外啮合变位直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公式名称符号计算公式分度圆直径 d d=mz齿厚 s s=m(π/+xtgα)啮合角α' invα'=invα+tgα(x+x)/(z+z)或cosα'...
问:斜齿轮的模数怎么计算答:斜齿轮的法面模数,是标准模数,按照标准模数值选取。斜齿轮的端面模数,与法面模数、螺旋角,有对应。Mt=Mn/cosβ。Mn,法面模数;Mt,端面模数;β,螺旋...
09-0609-0807-0909-06
03-0604-0203-1403-09
◇本站云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柱斜齿轮计算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