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太极拳中蹬,山羊分腿腾越的能力

太极拳养生问答_钱塘太极网
太极拳养生问答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还可输入字符200(限制字符200)
您的姓名:
您的邮箱:
您的电话:
技术支持:学太极拳腰腿基本功却不会,别再浪费时间
学太极拳腰腿基本功却不会,别再浪费时间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之一,既有技击功能,长期练习又有修身养性的功能,因此现在很多人都将太极拳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小编今天在文章中给大家总结了一些太极拳腰腿功必须学习的基本功,下面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太极拳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腰腿功是太极拳的必修课。  腰腿基本功  内家拳的功夫要想提高,就必须在抻筋拔骨上下功夫。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对人体“外形”最基本的要求是“柔弱无骨”,只有自身外形达到“柔若无
骨”,才能适应拳术攻防较技时“随其变化而用招法”的法则。  老子《道德经》中说:“骨弱筋柔而握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只有自身形体达到
“柔弱无骨”的至柔艺境,才能有“柔曲”的走化,才能达到攻击时率直的内气之至刚之用,才能有“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功夫之虚灵妙境。  传统拳术的精髓即 在此。拳谚说:“形体应当似水流。”要想提高拳艺特别是内家拳的功夫,必须在抻筋拔骨上下功夫。  现今,人们都认为太极拳无腰无腿,更无初步入门奠基的方法,此种认识是错误的。现在学练太极拳者都在走“捷径”而不愿下苦功,初学者一开始就练太极拳套路,传授者自己都没有练过基本功,学员们就更不知道什么是基本功了,结果就这样把中国武术的基础功夫遗失干净了。  前辈习练太极拳者,在练拳之初必先习练腰腿的柔韧性及马步站桩、川步站桩、蹬腿、踹腿等法,使腰腿灵活、稳实有劲,再由、捋、挤、按等单式,
练到腰身腿脚一致,前进、后退、闪避、升降随心所欲,然后再练太极拳术。实际上,太极拳一招一式都以腰腿为主动,无腰腿功夫就难把动作做得自然和姿势正确、圆转到位、形神合一,更难懂劲。  譬如发劲,手的黏拿只是辅助,其主动枢纽在腰在腿。拳经讲:一巧破千斤。化劲亦然。如仅以手化,既费力又迟钝,终不如
用腰腿灵巧。拳谚有言:“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今多有练此拳术不精者,须知多是没有注重练习腰腿之原故。  在传统太极拳架势中明显露出形的腿法只有6种,即左右分腿、踢腿、蹬腿、飞脚、单摆莲腿及双摆莲腿。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太极拳术不善用腿法,殊不知太极拳式中凡虚步之处均含有腿法,而太极拳的奥妙正在于此,只有学练到相当程度后才能了解。  总之,想要学好太极技能,基础扎实很重要。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实用的道法太极,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太极既能防身又能养身
作者最新文章& 文章列表页
如何掌握太极拳中蹬、分腿的能力--相关文章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中药图片及详解2
中药图片及详解2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见于《开宝本草》实际为豆蔻。而真正的草豆蔻在《本草纲目》才有记载。别名:草豆蔻、草叩、草叩仁。来源: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寇的成熟干燥种子团。野生或栽培。产地:主产于广东海南岛,湛江地区,广西的玉林,钦州,梧州地区。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球形团块,由30~200余粒种子紧密集结而成,被黄白色隔膜分为三个自然瓣,隔膜处略下凹呈纵沟状,两端集合点略呈三角形,直径约1~厘米。表面灰棕色,种子集结坚不易脱落。个体种子呈不规则的颗粒状,上面有一条明显的纵沟纹。质坚硬,破开后可见白色众人。气味酸,味辛辣微有凉香感。以子粒饱满,紧结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豆蔻素及由姜素。功效与作用:1、健胃止吐。2、祛寒止泻,有收敛作用。炮制:捣碎生用。性味:辛温。归经:入脾,胃经。功能:健脾燥湿,开胃止呕。主治:脾胃虚弱,湿郁寒滞引起的不思饮食,呕逆脘痛。临床应用:1、治胃寒腹痛呕吐、唇舌淡白、口泛清涎、食欲不振(相当于某些类型急性胃炎、溃疡病,可用本品6g,配、、、各6g,水煎服,有散寒、止痛、止呕作用。2、治虚寒久泻(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用煨草寇、配煨、煨诃子,方如草豆蔻汤。用量:1~2g,入丸散剂服较好。处方举例:草豆蔻汤:煨草寇3g,煨木香3g,煨诃子2.4g,条芩9g,9g,水煎服。注:云南云山州,思茅等地也有生产但品质不如两广产品。xiaobai 发表于
09:27: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莎草”至《唐本草》始称“莎草根香附子”,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制香料,故名。别名:香附子、莎草根。来源:为莎草科多年草本植物莎草的干燥块茎。野生于海、河、溪边沙地上较多。产地:主产于山东、湖南、湖北、浙江、河南、河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性状鉴别:根茎略呈纺锤形,大小不等;长约1.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棕褐色。全体具多数环节纹,附生棕色毛须及残留的根痕(带有毛须的称毛香附,去净毛须的称光香附,碾去外皮的称香附米)。质坚硬,经过蒸煮的折断面有光泽,色显紫红,直接晒干的色白而显粉性。外皮与中间圆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散步有黑色点状维管束。气芳香,味辛苦。以粒大,色紫红,光润,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香附稀,香附醇,并含脂肪酸等。功效与作用: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其药理作用研究得还很不够。现代实验初步发现有:1、镇痛作用。香附的乙醇提液能显著地提高实验动物(小白鼠)的痛阈。2、抑制子宫收缩,使子宫肌肉弛缓,但其作用不及当归。炮制:碾碎,醋炒。性味:辛、微苦、平。归经:入肝、三焦经。功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主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胀满,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临床应用:前人称本品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广泛用于气郁所致的疼痛,尤其妇科病症和月经不调。1、治月经不调、月经痛。见证有肝郁气滞,与神经精神因素(如情绪抑郁或暴躁、精神紧张)有关的月经疼痛更适宜。可用香附配四物汤,或加乌药、延胡索。如属经来后期,小腹虚寒作痛,可用香附配当归、、、艾叶等,方如香附芎归汤,既能调经,又能止痛。2、治气郁疼痛。如属肝郁所致肋痛(多见于慢性肝炎),可用香附配逍遥散。如胃脘气痛,兼有吞酸呕吐,嗳气食少(可见于胃神经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或慢性胃炎),偏于热的,配栀子、川连、、如香附散,偏于寒,配、。此外,伏暑湿所致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可配旋复花等行气舒肝化郁,方如香附旋复花汤。外感而兼有肝气郁结者,可用香附、等发汗解郁止痛,如香苏饮。使用注意:有血虚内热,或月经先期者不宜用。用量:6~9g。处方举例:1、香附芎归汤(《肾氏尊生书》):香附9g,川芎4.5g,当归12g,9g,艾叶(炒)9g,熟地30g,麦冬9g,杜仲9g,橘红3g,6g,甘草3g,水煎服。2、香附散(《沈氏尊生书》):香附9g,栀子6g,川连3g,陈皮6g,法夏6g,水煎服。3、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香附3g,旋复花9g(布包),9g,苏子9g,陈皮9g,制半夏9g,薏苡仁15g,水煎,分三次温服。xiaobai 发表于
09:18: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有赤芍(多伦赤芍)、铁杆赤芍、川赤芍三种。来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及同属草芍药、川赤芍、毛叶芍药、毛叶草芍药、美丽芍药等的干燥根。均为野生。产地:赤芍生产于内蒙古锡盟地区的多伦。此外,河北省龙关、辽宁、黑龙江等部分地区亦产。铁杆芍药:主产于华北、东北以及西北等地。川芍药:主产于四川省阿坝、甘孜、凉山等自治州以及云南、贵州等地。性状鉴别:赤芍:呈圆柱形,稍弯曲,长10~40余厘米,直径0.6~2厘米。表皮暗棕色,粗糙,多数纵顺皱纹及微凸起的横向皮孔,皮松薄易剥落,俗称“糟皮”。质较轻松,易折断,断面略显粉性,粉白色至淡棕色,俗称“粉碴”,具射线纹理(菊花心)及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略酸。以支条粗长,质较轻松,糟皮粉碴者为佳。铁杆芍药:形色气味与赤芍类似,唯支条较细,皮紧结不易剥落,内碴粉白色或黄白色,肉坚实,无裂隙,质较坚重。以支条均匀,内碴粉白者为佳。川赤芍: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4厘米。表皮棕色或棕褐色,有纵顺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实,断面显粉性、黄白色或带紫色,显射线纹理。气香。味苦甜。以支条粗壮,内碴黄白色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苯甲酸、鞣质、芍药甙等。功效与作用:1、镇静、镇痛。尤其对缓解肠痉挛引起的腹痛,有明显作用。实验证明,芍药浸出液通过刺激副交感神经,对焦爱徒离体肠管显抑制作用。又有人认为对中枢神经系统起镇静作用(药学杂志,89:879,1969)。临床经验表明,赤芍的镇痛作用不比当归差。2、抗菌,抗菌谱与丹皮类似。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抑菌作用。有效成分为苯甲酸。3、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4、扩张心冠脉。赤芍水浸液有一定的扩张心冠状动脉作用。炮制:切片,生用。性味:酸、苦、微寒。归经:入肝经。功能:清泄肝火,散瘀活血,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瘀滞腹痛,经闭徵瘕,痈肿疮毒,关节肿痛,胸胁疼痛。临床应用:凡因瘀血而引起的疼痛或烦热,都可用芍药。1、用于治疗因血热瘀滞而致的小腹或腰背疼痛、坠痛。如妇女的闭经、腹痛,配桃仁、红花、归尾;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属实证者),配蒲公英、败酱草等,如前列腺汤。2、用于治疗跌打瘀肿、疼痛,配、、、归尾等。3、用于治疗脑震荡后遗症之瘀血头痛,配、、当归、等。4、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配川芎、、等,方如冠心二号方。用量:6~15g。附:赤芍长于活血散瘀,偏于镇静止痛,兼有补性,故补血养阴,宜用白芍。凉血逐瘀宜用芍药。妇女肝郁气痛、烦躁、或跌打肿痛,可肿痛,可芍药、白芍同用。一般发热头痛药辅助清热和活血药时,可任选赤芍或白芍。处方举例:前列腺汤:赤芍15g,30g,15g,桃仁6g,王不留行6g,6g,6g,乳香6g,6g,水煎服。注:赤芍与白芍原植物均为毛茛科属植物的干燥根。古代赤白不分,近代已分为两种,但划分的说法不一,简录于下:1、古代认为开红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2、近代有人认为栽培品为白芍,野生品为赤芍。3、有人不论栽培或野生,只要经过去皮煮熟晒干的即为白芍,不去皮直接晒干的即为赤芍。4、有人为两者同种,因生长环境的条件不同,形色有所变异。5、有人认为两者虽然同科同属但不同种,不能混为一谈。以上五种说话,都有一定客观论据。芍药的花朵有单、有双、有红、有白,如湖南地区栽培的芍药,就有白花白根、红花红根等不同品种,说明花色不同,根皮也有白赤等不同。栽培绝大部分作白芍用,但也有少数以栽培品作赤芍,如过去北京市效生产的铁杆赤芍。野生品绝大部分作赤芍,但也有的作白芍,如陕西宝鸡生产的西白芍。关于因生长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异现象,以及按植物分类进行划分,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实际商品,习惯上认为正品是多伦赤芍,其原植物一说为芍药见《中药志》,但也有的认为是草芍药见《中药材品种论述》,尚待统一;就其糟皮粉碴的特点来说,是不能加工成白芍的,如经栽培,是否能加工白芍,也尚待试验证明。xiaobai 发表于
22:25: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薯蓣”。山药之命始见于《本草衍义》。商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毛山药与光山药两种。别名:怀山药。来源: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薯蓣除去外皮的干燥块根。多为栽培,亦有野生。产地:原产山西平遥、介休,后主产河南博爱、武陟,温县,现除西北,东北高寒地区外其它各省均有栽培。两广及福建等地多有野生。采集加工:冬季地上苗枯萎后采挖,挖回块根,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进外皮及须根,放熏炕中用硫磺熏8~11小时,待山药变软,取出进行烘晒到外皮收干时,再放入炕中熏蒸24小时,使内在水分向外散发,山药又回潮变软、再次进行烘晒到外皮干硬后,停止烘晒,堆垛发汗,而后反复烘晒发汗数次,直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顺直的毛山药,用清水浸润均匀后,放平板上,用木板压于山药上进行搓揉,使成圆柱形,两端切齐,趁潮湿用硫磺再熏一遍,晒干后,打磨光洁即为光山药。性状鉴别: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微弯曲稍扁,一般长10~2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白色,有的带纵沟皱,有的略平坦,未去尽栓皮或须根深陷处则带有深褐色斑块或小点。两端不平齐。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质,显颗粒状,无木质纤维组织。气无,味甘淡、微酸。光山药呈圆柱形,一般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洁白光滑,两端平截。余与毛山药相同。两种山药,均以条干均匀,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主要成分:含皂甙、粘液质、精氨酸、尿囊素、淀粉酶、胆硷等。功效与作用:1、益气补脾:与其所含营养成分和粘液质、淀粉酶等有关,有滋补作用,能助消化、补虚劳、益气力、长肌肉;2、止泻;3、祛痰。炮制:切片,生用或麸炒。性味:甘、平归经:入脾、肺、肾经。功能:健脾开胃,补气养阴,止泻涩精。主治:脾虚泄泻,虚劳久嗽,消渴遗精,带下尿频等症。临床应用:1、用于脾肾虚证,作一般滋养补益药用。如属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体倦神疲,配、、党参等;如属肾阴虚损,表现遗精、盗汗等症状,配熟地、山茱萸肉等。2、用于脾虚泄泻,大便稀溏如水样,含不消化食物,可与党参、白术、、薏苡仁等配伍,方如参苓白术散;或配、茯茶等,方如山药汤。又可重用山药一味,以补脾止泻、助消化,其法为每日以山药60g煎水代茶。小儿脾虚之消化不良兼有虚汗,则以山药12g、浮小麦9g、神曲9g、苡米9g煎水代开水服。3、用于肺脾两虚之慢性咳嗽,表现为痰多清稀、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困倦等(可见于肺结核),常用山药配党参、川贝、茯苓、杏仁等补气和止咳化痰药,方如和肺饮。4、用于治疗消渴症(病情相当于轻型和中型糖尿病),效果颇称满意,可用单位作为食疗,或每日以150g煎水代茶,长期服用;也可配、、、等,方如山药消渴饮。此外,因服寒凉药过多而致大便滑泄,也可用生山药60~120g浓煎服用以止之。使用注意:属于炎症腹泻者忌同;大便干结者慎用(多服反易致气滞);脾虚而腹虚胀满闷者也应慎用。又本品与硷性药混合,或煎煮时间过久,会使含淀粉酶失效。用量:9~30g,大剂用至90~120g作食料时适量,大量可用至250g。处方举例:1、山药汤:淮山30g,9g,煨葛根9g,茯苓15g,9g,灸甘草6g,水煎服。2、和肺饮:淮山12g,党参9g,茯苓9g,9g,杏仁7.5g,灸甘草7.5g,水煎服。3、山药消渴饮:黄芪12g,党参15g,天花粉6g,麦冬9g,生地15g,水煎服。注:1、山药过去规格繁琐,按产地及根条粗细长短,分成很多名称,如山西产的称西超,产河南的称坏超,又各分若干等级。并有因根条体质坚重而命名的鸡骨山药等。1964年商业、卫生两部颁发了54种中药材规格试行标准,根据山药的支条大小颜色的黄白,将光山药订为1~4等,毛山药1~2等,但均系指家种的长条形山药加工的产品。此外江南地区,尚有野生或栽培的“脚板薯”加工的产品,薯形粗短,表面略平坦而无抽皱,中心多有细孔隙,粉质洁白,现多产于广西,运销全国。也有的地区因其块大内部不易干燥,加工时切成长方条形,称方山药,如四川,多地产地销。2、光、毛山药的疗效相同,为了节省劳力和加工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搓圆打光工艺,现国内销售以毛条山药为主。出口外销,则仍保持加工山药的传统习惯。xiaobai 发表于
23:49: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远志肉、远志筒。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和西伯利亚远志、宽叶远志的干燥根皮或根。野生于山坡、草丛、路边。植物形态:细叶远志: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根圆柱形,长而肥厚,微弯曲,浅黄棕色。茎基土黄色略带木质,茎多数丛生于茎基之上,圆柱形,灰绿色,斜生或直生,直径约1毫米,近光滑。叶互生,线形,长1~3厘米,宽1~2毫米,无柄,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小,有长柄,淡蓝紫色,花瓣3,其中1瓣较大,先端有丝状附属物;花萼5,不相连,3片较小,2片呈花瓣状,绿白色边缘紫色。蒴果扁平,倒心形,边缘有窄翅,光滑无毛。宽叶远志:茎被短伏毛。叶卵状披针形宽3~6毫米。果实周缘被短睫毛。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此外山乐、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稍晒。选粗大而整齐的,平放板上来回搓至皮肉与木心分离,抽去木心,晒干,即为“远志筒”;较小的根用棒捶裂,去掉木心,因皮部不成筒状,故称“远志肉”未去木心者称为“远志棍”。性状鉴别:远志筒呈长管状,稍弯曲,形似蚯蚓,长约3~13厘米,直径约0.3~1.3厘米。外皮灰黄色,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或裂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气微,味苦微辛,有剌喉感。远志肉多已破碎,肉较薄。远志棍,细小,中央有坚硬的木心。以筒粗、肉厚、皮细、色嫩、去净木心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远志皂甙,水解后生成远志皂甙元A、远志皂甙元B,并含远志醇,onsicin。功效与作用:安神、祛痰、消炎。1、祛痰。为恶心性祛痰药,所含皂甙能剌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从而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分泌,但作用较弱。2、抗菌。体外试验对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炮制:用甘草水煮。性味:辛、苦、温。归经:入心、肾、肺经。功能:惊悸健忘,痈疽疮肿,咳嗽多痰,失眠多梦。临床应用:1、用于安神,造用于心气郁结或心血虚、痰涎壅塞而致的烦热、精神恍惚、惊悸、不能安睡,可见于神经衰弱或病后虚烦失眠。取其能散郁而安神,但单用无力,需配茯神、酸枣仁等,如归脾汤(见龙眼肉项下)、养心汤(见茯神项下)、远志汤。2、用于化痰,治寒痰喘咳,但力较缓弱,需配川贝、半夏、等。附1:过去有人认为远志能益精强志,治健忘,但实际上远志无此效力,前人早已有反驳,说远志“用以豁痰利气则可,若谓益精强志则不能”。用量:1~9g,最常用4.5g。量过大能引起呕吐。处方举例:远志汤(《证治准绳》):远志、、当归、麦冬(去心)、、各4.5g,党参9g,2.1g,甘草1.5g,水煎服。附2:小草为远志的地上部分,主要用其叶,性能与远志大致相同。古方有用之,但现代处方统用远志,不用小草。xiaobai 发表于
12:04:00&本品为常用中药,《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别名:百部根、百部草。来源:为百部科百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蔓生百部(小百部)和对叶百部(大百部)或直立百部(小百部)的干燥块根。产地:小百部: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西、河南等地亦产。大百部主产于江西、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性状鉴别:小百部:块根略呈纺锤形,多干缩弯曲,长约4~18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土黄色或淡黄白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纵皱沟棱,质硬易折断。断面显角质,微有光亮,中心柱木质心多扁缩。气微,味先甜后苦。大百部:块根较粗长,长约12~25厘米,直径约1~2里厘米,余与下百部相同。以根粗壮均匀,内碴角质光亮者为佳。主要成分:含生物硷。直立百部根含直立硷等。对叶百部根含对叶百部硷等。蔓生百部根含百部硷、百部次硷等。功效与作用:止咳、杀虫,其原理为:1、抗结核。体外试验对人形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实验结核病有一定疗效。2、镇咳。临床观察有效,实验方面还未能充分证实。目前已知的事其生物硷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从而可能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3、杀虫。乙醇浸液和水浸液对头虱、衣虱、阴虱、动物虱等有灭杀作用,乙醇浸液较水浸液作用强。又有毒杀椿象、天牛等多种农业害虫。50%的百部药液能灭杀鼠蛲虫。4、抗菌。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5、抗病毒。动物实验证实其煎剂能降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对已感染的小鼠有治疗作用。此外,以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炮制:切咀,生用或蜜制。性味:甘苦、微温。归经:入肺经。功能:润肺止嗽,灭虱杀虫。主治:肺劳咳嗽,寒热咳嗽,蛔虫蛲虫,外敷皮肤疥癣,浓煎外擦灭诸虱。临床应用:前人认为本品能治新久各种咳嗽,久咳(慢性咳嗽)者尤其适用,由肺热引起的新咳、痰喘也可用。现代多用于:1、治肺结核。辅助其他抗结核药,可配白芨、沙参、党参、川贝、栝萎、、杏仁等为丸,长期服食,对改善症状有一定帮助。2、治百日咳。常配白前、川贝、沙参、等,水煎服,方如百部煎,又可用百日咳饮(此方在痉咳期疗效较显著)。以上两方可治小儿急性气管炎。3、治蛲虫病。用灌肠法给药,单用百部煎液,或配苦楝子根皮、乌梅等煎水(用50%煎液),每次约5~6汤匙作保留灌肠(晚上进行)连用2~4天,能加强内服药的驱虫效果。4、外用灭虱和止痒。用百部粉(酒炒)或其煎液局部外敷。用量:内服6~18g,治肺结核用量宜较大。外用适量。处方举例:百部煎:百部9g,白前6g,紫菀9g,川贝6g,沙参9g,4.5g,甘草4.5g,水煎服。百日咳:百部、沙参、川贝、白前各3g,加水400毫升,浓缩为200毫升,一日分六次饮。xiaobai 发表于
23:52:00&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商品分儿茶膏及方儿茶两类。1、儿茶膏。别名:孩儿茶、黑儿茶。来源:为豆科植物落叶乔木儿茶树的枝干心材碎片煎液经浓缩而成的干燥膏。野生或栽培。产地: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带,以勐龙产量最大。进口品于缅甸及印度。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褐色,平滑而稍具光泽,有时可见裂纹。质脆、易碎裂,断面不整齐,棕红色,有细孔,亦有光泽。气无、味涩、先苦而后甜。(云南产品:有时较粗糙,无光泽,味涩)。以色黑略带红色、有光泽、不焦糊者为佳。2、方儿茶别名:方茶、棕儿茶、甘蜜。来源:为茜草科常绿藤本植物茶钩藤(干巴儿茶树)的叶及嫩枝水煎浓缩后切成方块的干燥膏。野生或栽培。产地:主产于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多经新加坡转香港输入我国。性状鉴别:呈方块状,直径约2厘米,中央略抽缩凹陷。表面棕色至黑褐色。气无,味涩。火上烧之起泡而有香气。方儿茶因加工方法不同,在商品上又分老儿茶和新儿茶两种。老儿茶黑褐色,常粘连,断面胶质厚。新儿茶棕褐色,不粘连、断面胶质薄,习惯认为老儿茶比新儿茶好。主要成分:含鞣质(为儿茶精、表儿茶精、儿茶鞣质、儿茶红等)、粘液质、脂肪油、树胶。药理作用:有收敛、消炎、止血作用(与儿茶鞣质的作用有关)。实验证实还有以下作用:1、抑制肠蠕动。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和小肠的蠕动。2、抗病毒。有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3、抗真菌。在试管内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炮制:砸碎或轧粉,生用。性味:苦、涩、平。归经:入肺经。功能:清热生津,化痰。外用生肌止痛、收敛止血。主治:内服治痰热咳嗽,口渴。外用治湿疮、牙疳,口疮,下疳。痔肿等症。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可用儿茶研末吹鼻。2、用于治疗口腔炎、咽喉炎。可用儿茶6g,9g,9g,煎水含漱。3、用于治鼻衄和痔疮出血。可用儿茶末外敷,或用儿茶7.5g,研末,桂皮1.5g研末,沸水240g,浸半小时滤净后外洗痔疮,或用棉花浸药水作鼻孔压迫止血。4、用于治外伤出血。用儿茶末或加三七末外敷,加压包扎,可以止血。对于破溃伤口创面有出血、分泌物增加时,用儿茶煎水外洗或湿敷,有止血止痛作用。褥疮分泌物多,久不收口,用儿茶末外敷或煎水外洗,有收敛生肌作用。5、用于治白带过多。可用儿茶9g,蛇床子15g,煎水外洗和注药。6、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时,可用儿茶配轻粉、、龙骨、炉甘石等外敷,方如儿轻散。用量:外用适量。处方举例:儿轻散:儿茶9g,轻粉6g,冰片0.9g,龙骨9g,研末水调外敷。注:1、理化鉴别法:取儿茶膏或方儿茶粉末少许,分别加水煮沸、过滤、滤液加三氯化铁溶液一滴,均即刻呈黄绿色(鞣质);取方儿茶粉末少许。溶于酒精中,过滤。滤液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振摇后加石油醚数毫升,石油醚层显绿色荧光。而儿茶膏作同样处理,则不显绿色荧光。2、成分:儿茶膏主要含儿茶鞣酸约20%~50%,并含表儿茶表及儿茶素等2%~20%,但不含儿茶荧光素;方儿茶主要含儿茶素约30%~50%,儿茶鞣酸约24%。以及檞皮素,儿茶荧光素及棕儿茶碱等。xiaobai 发表于
21:13:00&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名“假苏”。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全草或花穗。栽培或野生。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茎直立方形,香气浓郁。叶对生,茎基部叶柄部明显,叶片羽状深裂,裂片3~5片,线形,全缘,下面有凹陷腺点。花呈轮伞状,密集在枝端,形成穗状(有长穗和段穗二种)淡红紫色,花瓣二唇形,二强雄蕊。四枚小坚果。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南方生产于江西、浙江,是栽培品。北方生产河北省,为野生。性状鉴别:南荆芥:为干燥带有花穗的枝梗,叶片多已脱落,茎方形,黄紫色或紫色,有毛茸,断面纤维性,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花穗稀疏细长,生于顶端,黄绿色。搓之有薄荷样香气。北荆芥:为除去花穗的茎枝。摘芥穗:为短穗荆芥,不带茎枝的穗,长4~6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萼排列紧密。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味较全草强烈。铡芥穗:为长穗荆芥,少带茎枝的花穗,长约20~40厘米。此穗花萼排列疏散而长。其余同上。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右旋荷酮、和少量右旋柠檬烯。功效与作用:1、发汗解表,作用较和缓。2、消炎3、止血,炒炭后有止血作用。实验证明荆芥炒黑成炭后,确能缩短出血和凝血的时间。炮制:荆芥切咀,生用或炒炭。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肝经。功能:发汗解表,散瘀止血。主治:外感风寒,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炒炭可止衄血、崩漏、便血。习惯无汗用芥穗,有汗用荆芥,入血分用荆芥炭。临床应用:传统经验认为本品为风病、血病和产后的要药。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的,配、;风热的,配,等。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虽属辛温,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鼻塞、咽疼、眼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早期)。方如荆防败毒散。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前任的经验是“咽痛必用荆芥”,现代在治疗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方剂中,荆芥常不少。配桔梗、生甘草尤能加强其消炎作用。3、用于治疗出血。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炭治疗大便下血,配治鼻出血。4、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可用荆芥穗。单味6g研末冲服,或随症配其它药煎服。5、用于透疹止痒。在荨麻疹、风疹、麻疹时用之,起到加速病理过程消退和止痒的作用。常用薄荷、防风等配伍(内服或外洗均可)。附:荆芥穗功用与荆芥同,但作用较强,治血晕时是为要药。用量:3~9g。处方举例: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各6g,、甘草各3g,水煎服。注:同属植物裂叶荆芥,东北等地亦有作荆芥使用。xiaobai 发表于
22:04:00&本品为豆科草本状小灌木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片。产地:狭叶番泻主产印度,又叫印度番泻叶。尖叶番泻主产阿联,由亚历山大港外运,又叫亚历山大番泻叶。过去进口主要为印度番泻叶,现在我国云南已引种成功。性状鉴别:为完整或破碎的叶,并杂有细梗。叶片长卵形,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钱形,全缘,叶端尖或微凸,基部不对称。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叶脉突出,两面均有毛。质脆易碎。有青草气,味微苦。富粘性。以身干尖叶、色黄绿、完整、无泥沙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葸甙1%~1.5%,主要为番泻甙A、B、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又含黄酮类衍生物(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功效与作用:泻下,有较强的刺激性,促进肠蠕动,服后3小时泻下数次。炮制:剔除枝梗,生用。性味:甘苦、寒。归经:入大肠经。功能:消积滞、通大便。主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大便不通。临床应用:适用于热积便秘,如胃肠积热而致的便秘、食物积滞、胸腹胀满及腹水等症。本品作用近于、效力和安全度较好。也用于术前清洁肠道。使用注意:虚弱者、孕妇、经期、产后授乳期均忌用。有痔疮者亦不宜用。又煎服宜后下,久煎则无力。用量:缓下1.5~3g,攻下用3~9g。处方举例:番泻叶饮:单用番泻叶的泡出液(每次用番泻叶6~9g),可作为一次泻下用。注:过去曾进口国一批番泻叶,发现其中多有圆形叶片掺杂。叶片呈卵形成倒卵形,先端钝圆或为微凹或具刺突,基部对称或不对称。表面黄灰绿色至红棕色,披灰白色毛茸。此种叶片的葸醌衍生物含量极微,须注意区分。xiaobai 发表于
16:46:00&本品为常用中药。原名薏苡人《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薏米、薏仁米、草珠子。来源: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干燥种仁,多为栽培,亦有野生。产地:过去主产福建莆城,莆田称“莆米仁”,河北安国,阜平称“祁薏米”;辽宁辽阳,庄河称“关米仁”,现全国各省均有栽培。性状鉴别:种仁呈卵形—椭圆形,基部略平,顶端钝圆。表面乳白色。光滑。常有少量的淡棕色种皮残存,基部凹入,中央有点状种脐。侧面有腹沟,沟内淡棕色(有残留种皮)。依腹沟方向纵切可见胚乳较大,白色粉质,盾片狭长,淡黄色,油质,胚细长,位于腹沟一侧,上端为胚根,下端为胚芽。种仁横切肾形,质坚硬,味甘。以粒大、色白、完整,无碎粒,无粉屑杂质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脂肪油、薏苡素、甾醇、氨基酸、维生素B1、薏苡仁脂。功效与作用:能利水渗湿,有助于清热排脓和治肌肉风湿。关于后者,现代医学已证实,以薏仁油作用于蛙肌,确能使肌肉挛缩减少,这就为前人的经验“薏苡仁治湿痹拘挛”提供了初步的科学根据。本品又能健脾止泻,可能与其所含维生素B1有关。炮制:生用或炒用。性味:甘淡。归经:入脾尾肺经。功能:利湿清热,健脾补肺。主治:水肿脚气,食少泻泄,湿痹拘挛,肺痈,肠痈。临床应用:作为辅助药,用于利尿消炎,去湿止痛、健脾止泻。1、用于治疗轻症水肿,尤为脚气水肿较适宜。慢性肾炎而水肿较轻者,可用薏苡仁和等利尿退肿,并可根据患者脾肾阳虚的情况酌加、、等补益药,方如薏苡仁杜仲汤。2、用于治疗内痈。例如治肺痈的苇茎汤,治肠痈的肠痈方,均用本品配合。3、用于治疗湿热痹痛(录入风湿性肌炎、多发性神经炎),可缓解肌肉挛缩疼痛,无论热症寒症都可用,偏热的,配络石藤、;偏寒的,配,方如麻杏薏苡甘草汤;湿重的,再加配,方如薏苡仁汤。4、用于健脾止泻。薏苡仁的效力虽不及,但仍能进食欲,帮助消化,治脚气病和脾虚泄泻。在健脾方剂内也常采用,如参苓散。此外,本品又可治皮肤扁平疣。可用50g,水煎服,或以100g煮粥,服用一个月作用,有一定效果。其治疗原理尚待研究。用量:15~30g,大剂量可用到60~90g。处方举例:1、薏苡杜仲汤:生薏苡仁24g,杜仲12g,30g,菟丝子9g,金18g,黄芪30g,鱼腥草18g,四叶参30g,水煎服。2、麻杏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4.5g,杏仁6g,生薏苡仁15g,甘草3g,水煎服。3、薏苡仁汤(《张氏医通》):生薏苡仁24g,苍术9g,麻黄6g,6g,9g,9g,9g,甘草3g,水煎服。注:1、本品生用为主,炒用只用于健脾。2、本品效力较缓,故用量宜较大。3、据报道,实验研究发现薏苡内脂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临床上也曾试用薏苡仁配、全蝎、生甘草等治乳癌,但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又薏苡仁的丙酮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还不能肯定。xiaobai 发表于
22:42: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决明。别名:马蹄决明,草决明。来源:本品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多为栽培。产地:全国各地。性状鉴别:种子类圆柱形,似马蹄,两端斜截,一端有小尖(种脐),长5~7毫米,直径2.5~3毫米,表面棕色褐色或青绿色,平滑有光泽,两面各有一条颜色较浅的条纹,质坚,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胚乳灰白色至淡黄色,子叶黄色或暗棕色,强烈折迭而皱缩。味淡微苦,嚼之有豆腥气。以颗粒均匀,饱满,棕褐色者为佳。主要成分: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等到蒽醌衍生物。功效与作用:由于有消炎和泻下作用,故能祛风热、明目、通便,其明目作用还可能与所含的胡萝卜素(甲种维生素类物质)有关。现代实验还发现决明子有降血压作用。炮制:炒用。性味:甘苦咸,微寒。归经:入肝,胆经。功能:清肝益肾,明目,通便。主治:头痛,目赤,昏暗不明,内热便秘。临床应用:本品广泛用于眼科。无论内眼或外眼炎症,只要无禁忌证(如泄泻、低血压等),在方剂内加入决明子一味,都属有益。但现代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外眼炎症。1、用于治疗由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一般配、、等,如急结炎方;症状较剧烈者则须配、、等,方如决明子汤。2、用于治疗用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头痛。单用决明子15g,或配15g,或配、白疾藜各9g,水煎服。3、用于治疗便秘(兼有目赤、口臭、小便短赤等热象者较适宜)。可配淡、各9g,水煎服。此外,传统经验认为决明子在清热当中,又略带补性(可能与含有甲种维生素类物质有关),能滋益肾水,故亦用于肾虚所致的头痛目暗(属某些内眼病),但须配、等。使用注意:有泄泻和低血压者忌用。用量:4.5~24g,常用量9~15g。处方举例:决明子汤:决明子(炒黄)9g,柴胡9g,黄连6g,淡竹叶9g,防风6g,3g,1.5g,菊花9g,甘草3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21:43:00&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别名:粘糊菜,绿签草。来源:为菊科植物豨莶和腺梗豨莶或少毛豨莶的全草。均为野生。豨莶:一年生草本,茎高达一米,上部分分枝常呈复二歧状,密披短柔毛。叶对生,纸质,三角状卵形,边缘具不规则浅裂或粗齿,两面披柔毛,掌状三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于枝端排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2~4厘米,密披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二层,背面密披顶端球状膨达的腺毛,雌花花冠舌状,两性花花冠管状。瘦果倒卵形,有四棱。腺梗豨莶:与豨莶区别处:茎部多分枝,具纵棱,紫褐色,被柔毛和糙毛。叶对生,卵形,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叶柄之翼,边缘有尖头的粗齿,上部叶渐小成披针形,头状花序、花梗较长,密生腺毛。少毛豨莶:茎较细弱,无腺毛,叶片卵形,边缘具规则锯齿。产地:全国各地。性状鉴别:茎直、略呈方形,扁方形或六棱柱状。直径0.3~1.5厘米,表面紫棕色或黄绿色,有纵沟及细顺纹;被有灰白色柔毛或少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叶片多破碎不全,灰绿色。茎顶或叶腋间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有点状的腺毛。气微味微苦。以枝嫩,叶多,色青绿,无根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豨莶苦味甙、生物硷。功效与作用:祛风湿,降血压。动物实验证实本品与臭梧桐组成的复方(豨桐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又前人说本品能益气明目。实际上只是燥血祛湿之品,并没有什么补性。泡制:切咀生用。性味:苦寒归经:入肝肾经。功能:去风湿,强筋骨。主治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腰膝冷痛,代表方为豨莶丸和豨桐丸。据临床观察,豨莶丸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急性发作合并呼吸道感染、呼吸气候粗、咳嗽、舌苔厚白、唇干有热者用之亦可。但较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之则收效不大。豨桐丸主治一般风湿引起的筋骨酸痛。此处,动物实验发现豨莶的浸液能降低血压。临床上近年来也已试用豨莶治高血压,对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较适宜,可单用豨莶9~15g前汤代茶;或配夏枯草等制丸服食,方如豨莶丸,此方对肝阳上亢,有头痛、头晕、目眩、脚麻的高血压患者更合适。用量:6~30g。处方举例:1、豨莶丸(张咏方):豨莶叶和嫩枝经数次蒸晒后,微焙为末,炼蜜丸,每服9g早、晚用温开水或米汤送服(能饮酒者可用少量酒送)。2、豨桐丸(成药):每日服2次,每次6~9g或按以下配方:豨莶草240g,50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各9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服。3、豨夏丸:豨莶草90g,90g,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9g开水送服。注:1、广东、广西有一同名草药豨莶草,为唇形科植物草(秽草,落马衣),与该品及全国习用的豨莶草疗效不同,不得混用。2、云南(昆明)以唇形科植物糙苏作豨莶草。以上二种,均与正文所述的豨草不同,应注意区别。xiaobai 发表于
23:33: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别名:吴芋。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未成熟干燥果实。产地:主产贵州省铜仁,镇远,四川省铜梁,彭水,陕西省安康,汉中及广西,云南等省。湖北、浙江亦产。性状鉴别:本品为蒴果,果实略带五棱,扁球形。直径2~3毫米,也有达5毫米者,表面绿色或黑绿色。顶端五瓣裂(呈五角状),基部有花萼及短小果柄,在扩大镜下观察,果实表面粗糙,皱缩,很不规则,有圆形而稍下凹的油腺。子房五室,每室内含种子1~2枚,淡黄色,富油性。果实质坚脆,具浓烈而特殊的剌鼻香气,味微苦而辛辣。用水浸泡有粘液渗出。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吴茱萸内脂、吴茱萸烯等。又含生物硷,主要为吴茱萸硷、吴萸次硷等。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临床观察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实验方面对本品的药理研究还很不充分,初步发现吴茱萸有利尿作用,服后尿量增加30%。吴茱萸汤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但煎煮过浓则失效),并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效力。又动物实验还发现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吴茱萸汤对麻醉犬有升压作用。炮制:苦草永制。性味:辛、苦、大热、有小毒。归经:入肝、脾、肾经。功能:疏肝下气,温中散寒,燥湿助阳。主治:治劂阴头痛,胸腹胀满,呕吐吞酸,阳虚泄泻,吐泻转筋,寒疝脚气,外治口舌生疮。临床应用:为治疗虚寒胃痛、腹痛、胁痛、疝痛的常用药。1、用于治疗虚寒胃痛。嗳酸、干呕吐涎、手足冷而苔白脉迟(如慢性胃炎、或溃疡痛),常配祛寒,党参益胃阳,方如吴茱萸汤。如虚寒更甚,干呕不止者,须用吴萸(炮炒)和炮姜等分研末冲服或水煎温服。2、用于治疗胁痛以及肝胃不和。如偏于热,有右胁疼痛、呕吐吞酸、口苦舌红、脉弦数,甚或食后即痛(以上情况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溃疡周围炎、胃炎等),可用吴萸配苦寒药,如川连(即左金丸),再随证加减。此外,吴萸又常用以配橘核治疝痛,佐补骨脂等治脾肾虚寒所致的“五更泻”,佐四物汤等治虚寒经痛(月经不调,并有小腹冷痛)。又吴茱萸汤配、可治虚寒头痛。外用以吴萸妙盐热敷腹部可治腹部气胀;以吴萸末醋调敷足心治小儿口舌生疮而致的口角流涎,都有一定疗效。使用注意:本品大热,内火盛者不宜用,孕妇慎用。用量:3~9g。不宜多用,服用过量会觉喉部干燥难忍。处方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萸6g,生姜15g(或干姜6g),党参12g,大枣5枚,水煎服。注:贵州省铜仁镇远一带产者,过云集散在湖南常德习称吴芋,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质量最好。四川,陕西产者称川吴芋,粒较吴芋大,色较黑褐,有的顶端开裂,气味稍差。质量稍次。以子粒饮满,香气浓,坚实,匀净,无枝梗杂质者为佳。xiaobai 发表于
19:32: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嘉佑本草》。别名:藿香,枝香(广东)。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霍香的地上干燥全株。均为人工栽培。产地:主产于广东省。产于广州市市郊名“石牌霍香”产于高要地区的称“高要藿香”,产于海南岛地区万宁县者,称“海藿香”,产于湛江者称“湛江藿香”。性状鉴别:石牌藿香,全长约30~90厘米。基茎多为单枝,方圆形,直径约1~2厘米,表皮灰棕黄色,多细纵纹,并显四条略下陷的纵沟纹,基茎木质化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上黄色,有白色小髓心约1毫米。在茎基5~9厘米处开始分枝,分枝处稍膨大如节断,分枝较多,对生霍互生,分枝下端亦略方圆形,亦有纵沟纹,并有叶柄脱落的残痕。质渐疏松易折断,断面灰绿色,白色髓心渐大。上端茎渐细,方形,除显纵顺沟纹外,密生灰黄色毛茸,并带有部分皱缩破碎的叶片,茎幼嫩疏松断面髓心约占直径的1/2以上。叶面灰棕色,叶背绿色,两面密生毛茸、气微异香,味微苦淡。高要藿香:形态基本与石牌藿香相同,单枝条稍稚嫩,略轻泡,自中段起则带有较多的叶片,茎叶上披有较多毛茸、气味略同石牌藿香。海藿香:形态略同于高要藿香,但枝条较细而分枝较多,更显幼嫩而多叶片、毛茸显著,气味不及石牌藿香浓厚。湛江藿香:茎较幼细而短,近方形,分枝较多而弯曲,节较疏,表面灰棕色(发红)。嫩茎方形,具稀疏毛茸。断面髓较大。叶片灰绿色,毛茸较粗。气味不及以上藿香纯正。以上四种在商品上统属于广藿香类。以上四种均以茎坚实,叶少,味香浓者为佳。主要成分:叶和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另含鞣质、苦味质。功效与作用:止呕、止泻、健胃、解热及发散风寒。炮制:主茎切片,分枝切咀,叶生用。性味:辛微温。归经:肺、脾、胃经。功能:发表解暑,化湿开胃,理气止呕。主治:夏伤暑湿,寒热胸闷,腹痛吐泻。胃呆不肌。临床应用:为夏季治疗暑湿的常用药。1、用于治疗夏季感冒而兼有胃肠症(有头痛、腹痛、呕吐、腹泻)常配半夏、等止呕、厚朴止泻,解表,方如藿香正气丸。2、用于治疗急性胃炎,适宜于因饮食生冷或不洁食物引起者,表现有上腹胀闷、发热、疲倦、呕吐、腹泻、口臭、舌苔厚腻、脉濡缓。可配、厚朴、加强理气除湿作用,方如不换金正气散;也可用藿香正气丸。3、用于治疗中暑而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症状者,用藿香(鲜藿香叶更好)配、半夏以清暑散热止呕,方如藿香连翘饮。附:1、藿香、苏叶、芦根均能止呕,但藿香偏于健胃止呕。苏叶偏于发汗解表。芦根治胃热呕吐;2、藿香叶发散离较强、藿香梗止呕力较强;3、阴虚火旺和胃热呕吐者不宜用本品。用量:6~15g。处方举例:1、藿香正气丸(《局方》)。成药(含藿香、苏叶、半夏、白芷、、、、陈皮、厚朴、桔梗、甘草),每次1丸,每日1~2次,姜枣汤送服。2、不换金正气散(《局方》):藿香6g,苍术9g,厚朴6g,清半夏9g,陈皮6g,甘草3g,水煎服。3、藿香连翘饮:藿香6g,连翘6g,制半夏6g,陈皮3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23:24:00&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原产苏合国(伊朗)故名。别名:苏合油。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的树脂。产地:主产于土耳其、伊朗等国。性状鉴别:本品呈粘稠膏状灰黄色或土黄色。挑之有粘丝,体重沉于水但不溶于水,用火点燃产生轻微爆裂声。气微香特异,味淡微辛。以质粘稠,气香浓者为佳。主要成分:含大量桂皮酸,粗制品含游离桂皮酸约17%~23%,精制品含总香脂酸达47%,另含树脂约36%。功效与作用:开窍、解郁、化痰,主要为兴奋中枢作用。炮制:生用。性味:甘、温。归经:入心、脾经。功能:开窍、祛痰。主治:中风痰厥,惊痫等症。临床应用:作中枢兴奋药用,与麝香相似,主要用于:1、中风昏迷,痰壅气塞、牙关紧闭,属于寒闭者。2、心腹猝痛,突然不省人事,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剧烈胸痛者,以苏河香丸口服止痛,有较好效果。3、剧烈吐泻,或小儿剧烈吐乳。但本品对高热者昏厥者不宜用,以免助火。自汗虚弱者也不用,孕妇慎用。用量:0.3~0.9g,入丸散用。处方举例:苏合香丸(《局方》):成药、含苏合香、、、丁香、沉香、、、犀角、朱砂、诃子、、等,每次1丸(3g),温开水送服。注:本品有两种,上述品经测定含苏合油20%左右。另一种则为经提取苏合香油后的残渣,经测定含苏合香油不足1%,亦呈稠膏状,较上述品更粘稠些,黄棕色或灰棕色,此种因含苏合香油极少,现正在研究停止使用。xiaobai 发表于
23:30: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别名:台乌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常绿灌木乌药的干燥根。多为野生。产地:主产有浙江、湖南以及安徽、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性状鉴别:乌药个多为纺锤形,略弯曲,中部膨大,两端稍细尖,俗称“乌药瓜”。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须根痕。质坚硬,不易碎断。横断面淡黄棕色,中心无髓,显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苦。本品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片,有薄片、厚片和不规则的砍片三种。1、薄片切制前刮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薄如纸,厚在1毫米。2、厚片不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厚约1~5毫米。3、砍片不去外皮,多横或斜切砍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片块。乌药个以根呈纺锤形,质嫩肥大者为佳。乌药片习惯认为浙江产的薄片最好。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乌药烷、乌药烯、乌药醇等。功效与作用:行气止痛,现已证实有健胃驱风、促进肠蠕动作用。效力比稍强。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辛,温。归经:入尾、肾经。功能:舒气、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胸胁胀痛,脘腹冷痛,反胃吐食,小便频数,上气喘急等症。临床应用:前任认为本品“不刚不燥”,且镇痛作用较强,能“通理上下诸气”。现代广泛用于由气滞、气逆引起的腹部痛证,尤以治下腹胀痛效果更佳。1、治腹部疼痛。脐腹疼痛而有肠鸣或便糖者适宜(属寒痛,可见于胃肠肾经官能症或肠粘结连引起的轻度梗阻等),可用乌药配香附、如香乌散,或配木香、沉香、、厚朴、、炒麦芽等同用,名排气汤。该汤有排气止痛作用,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原理在于使肠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从而有助于排气止痛,方中的主要有效药物是乌药和木香。2、治寒疝。小肠疝气痛、附睾炎等牵涉至脐腹作痛者,可用乌药配理气祛寒药,以行气散寒而止痛,方如天台乌药散。3、治小便频数而属虚寒者,配等分,以糊丸如大,第服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4、治气滞引起的月经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配沉香、、、;如为经前腹痛,则常配木香、砂仁、。此外,对腹泻患者如泻后有隐痛,在方剂内加入乌药一味有助于止痛;又乌药亦试用于治脉管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前区痛,可配、、当归、、条芩、等药,初步观察,有一定止痛效果。用量:3~12g。处方举例:1、香乌散。香附、乌药等分为末,第服3~6g治腹痛。如腹痛兼食欲不振,以、枣汤送服;如为虫积腹痛,以槟榔汤送服;如为下腹痛或疝痛,以送服;治头风虚肿,用茶汤送服。2、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台乌9g,3g(后下)、小茴香4.5g,6g,良姜4.5g,槟榔9g,9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22:44: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别名:玄胡索、元胡。来源: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和齿瓣延胡索的干燥球茎。多为栽培。产地:主产于浙江的东阳、缙阳、永康(为浙江特产药材之一)。近年江苏的南通及上海、湖北等地已引种成功。吉林、辽宁、河北有野生。性状鉴别:球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0.5~2厘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多有细皱纹或略平滑,多数上端凹陷,有茎痕,底部有3~5个小突起,中央稍凹下,呈脐状。质坚脆。横断面金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加工时煮过),有腊样光泽、气微,味苦。以个大、色黄、皮细、质坚,饱满,断面金黄色者为佳。主要成分:含15种生物硷。据目前所知,其中较重要的是延胡索乙素、丑素和甲素。延胡索乙素已制成片剂作为止痛药供应。延胡索醋炒后可使其生物碱在水中溶解度提高。功效与作用:活血、理气、止痛,其作用为:1、镇痛。能显著提高痛阈,延胡索乙素的镇痛作用较强,丑素其次。粉剂和醇制浸膏的作用优于煎剂。延胡索乙素对轻度痉挛性疼痛的有效率达致于度冷丁相当。2、镇静。有效成分分为乙素、丑素。乙素作用较强,并有催眠作用。3、解痉。乙素、丑素能使肌肉松弛,与前人观察到的延胡索”能治肢体拘挛“的结论相符。乙素作用较强,且在抗惊厥方面与苯妥英钠略有协同作用。此外,还有中枢性镇吐作用。延胡索乙素对大鼠ACTH分泌活动有刺激作用。炮制:醋炒,捣碎用。性味:辛、苦、温。归经:入心包、肝、脾、肺经。功能:活血、理气、止痛。主治:气滞血瘀之诸痛,胃脘痛、胸胁痛,腹痛,痛经,疝痛等症。临床应用:为止痛常用药,前人推崇为”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无论头痛、胸腹痛、胁痛、月经痛、关节痛、跌打损伤痛,凡属气血凝滞引起,属纯痛性质的,都可应用,收效速而性不燥烈,止痛效果比较确实。临床较多多用于治疗妇科经痛,配当归、(或),作为治疗各型经痛的基本药物,再随证配伍,代表方为延胡索散,或与八珍汤相配。治胁痛、肝区痛,配,或配枳壳、、等;治胃脘痛配高良姜、香附等(单用延胡索乙素治胃溃疡痛亦有效),身痛配秦艽等。使用注意:用于虚证明最好与气血药同用。用量:3~9g,虽可入煎剂,但以粉剂和醇制浸膏效果较好。醋制剂生物硷总含量较高,前人经验亦认为醋炒后活血效果较好,但醋制浸膏毒性较大,不宜用。处方举例:延胡索散:(延胡索6g,9g,炒蒲黄3g,4.5g,6g,6g,3g,焗),水煎服。注:延胡索在商品上,以往规格繁多,根据卫生、商业两部颁发《五十四中药材商品规格试地标准》简化为每两45粒以内为一等,每两45粒以外者为二等。xiaobai 发表于
00:20: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术”(包括苍术、白术)。陶宏景曾提及术有白术、赤术二种。至寇宗爽谓:有苍术、白术之分。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多为栽培,亦有野生。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此外四川、福建、江苏等地均有引种。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条块状,大小均有,长5~10厘米,直径1.5~5厘米。表面黄褐色,或微带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全体多有瘤状突起,瘤突先端有深褐色下陷的盘状芽痕。主根下端稍粗,瘤突较大,向上渐细瘤突较小,顶端常有一段柴质茎基。下部有明显的根痕或须根残留。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散在的小油点,中央多有裂隙,导管群放射排列,形成层环状。气香特异,味甘微苦辛,略带粘液性。以个大整齐,表面黄褐色,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另含白术酮、维生素A类物质等。功效与作用: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其作用为:1、健胃。助消化,对止呕止泻有一定作用,但常需配消导药或利水渗湿药。2、利尿。作用较明显而持久,可能是由于抵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3、镇静。动物实验表明,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此外,临床观察白术还有止汗、滋补、安胎等作用;实验证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又白术挥发油对动物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1%~49%[《医学学报》,10(4):199,1963]。炮制:切片生用,麸炒、土炒、炒焦。性味:甘、苦、微温。归经:入脾、胃经。功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止吐泻,止汗,安胎。主治:中气虚弱,脾运不健引起的消化不良,水肿胀满,呕吐泻痢,胎动不安,体虚自汗等症。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补脾。1、用于脾虚泄泻,表现大便溏泄、饮食减少、上腹胀满、舌淡苔白、脉沉,多由于胃肠功能差,肠壁吸收功能减退所致。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此时宜以白术配、砂仁、等,能健胃消食,止泻除满,增进食欲;一般情况下和参苓白术散亦好;如虎寒较甚,则配党参、等,方如理中汤,此方为治疗脾胃虚寒泄泻的代表方。2、用于脾虚水肿,有肢体浮肿、面色苍黄、食欲不振、大便稀烂、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症状者(例如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以及妊娠水肿等)。多与利水渗湿药配伍,轻症者可用五苓散,或在五皮饮内加入白术,增强利尿作用,此方对妊娠水肿疗效较好。如脾肾虚寒显著,则需配、干姜(或生姜),方如实脾饮和温阳利水汤(旧名直武汤)。3、用于脾虚自汗,特别是治疗小儿病后食欲不振,体弱自汗,白术常不可少,可与、糯稻根、等配伍。阳虚自汗,平日易伤风感冒者,可与、配伍,方如玉屏风散,能止自汗,提高肌表抵抗力,预防感冒。4、用于关节风湿痛(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功用与基本相同,常配、防己、等,取其有健脾去湿和镇压静止痛作用。5、用于安胎,与黄芩配伍。使用注意:1、白术性湿而燥,故高温、阴虚火盛、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烦渴、小便短赤、湿热下痢(如菌痢、细菌引起的急性肠炎等)、肺热咳嗽等情况下不宜用。2、与苍术比较:苍术气味辛烈,燥散之性有余,而补养之力不足;白术微辛,苦而不烈,其力补多于散,用于健脾较好。用量:3~12g。处方举例: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18g,防风6g,白术6g,水煎服。注:白术过去品类众多,规格繁琐,如产浙江者名浙白术,产于潜县的名于术,产湖南平江的名坪术等等。因采收和加工方法不同,有生晒冬术。因品种不同有种术(产安徽)鹤形术、金线于术等。又有家种野生之分,每个品种又分若干规格等级。1964年商业部、卫生部为了促进生产,改善经营,提搞质量,根据各省生产白术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规格标准。将属于白术的烘干品,统称白术,不再冠加地名,共分为四个等级:20以内为一等,40支以内为二等,70支以内为三等,70支以外为四等(每市斤支数)。生晒冬术、形态与白术相同,唯内碴白色或油黄色,肉结实或油润,无裂隙,余无显著区别,亦按白术情况划分等级。野生于术早已绝种,现商品于术,实际也是以白术种籽,播种于浙江于潜县山区的栽培品。形态大体与白术相似,外皮较细腻,淡黄褐色,并带有一段3~5厘米的茎芦,全形略似鸡腿,气较白术清香,别无其它区别。安徽产的种术,过去按其形状不同,经加工后,分为大、小种术,扣子术、金线术等,各地多作于术药用。其主要特征,内碴黄白色,散有多数橙色或棕绝色油室,习称“朱砂点”。香气燥烈,味辛辣。据说系采用苍术种子播种的,因品种尚未澄清,故未列入两部颁发的规格之内,现市场商品少见。xiaobai 发表于
00:30: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枣仁。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干,灰褐色至棕褐色;幼枝绿色;枝上有针形刺和反曲刺。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主脉3条。花2~3朵簇生叶腋,黄绿色,小形,花柄短,萼片五裂,花五瓣,雄蕊五枚,子房二室,花柱短,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1~1.5厘米,熟时红棕色。味酸。产地:主产于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省,此外内蒙古、山西、安徽亦有生产。性状鉴别:种子呈扁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中部厚约3毫米。表面棕色或紫褐色,微有光泽。一面较平坦,中间有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微隆起,一端有凹陷。种皮革质坚脆,内有浅黄色子叶两片,富油性。气微,味淡。以粒大饱满,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主要成分:含皂甙,主要为白桦脂酸、白桦脂醇;又含脂肪油(约32%),固甾醇、蛋白质。有机酸等。功效与作用:养肝、安心、安神、敛汗,其作用为:1、镇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其作用强于茯神)。生用效力较好,久炒至油枯后失去镇静效能。另有报道指出,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2、降压。对实验运动能引起较持久的血压下降。3、兴奋子宫。炮制:生用或炒用。性味:甘,平。归经:入心、脾、肝经。功能: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主治:虚烦不眠,惊悸健忘,虚汗烦渴。临床应用:为治疗虚烦不眠的常用药。1、治疗失眠,适用于血虚而致的心烦,不眠,对于兼有心悸不安、虚汗的患者尤为适合(可见于神经衰弱,尤其心脏神经宫能症)。常配、和补益气血之品。方如归脾汤。症较重时宜配用其他安神药和珍珠母、等,方如加减酸枣仁汤,临床疗效较好。2、治疗体虚多汗,配、、党参等,方如枣仁止汗汤。附:本品药性和缓,在安神的同时又兼有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一般炒用。但从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而论,酸枣仁生用或炒用各有适应证,凡表现虚热、精神恍惚或烦躁疲乏者宜生用,或半生半炒,取其镇静效力较好;而胆虚不宁,兼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烦渴、虚汗者,宜炒用。用量:3~19g,大剂可用至21~24g,甚至30g。有报道谓用量过大可引起昏睡甚至失去知觉,值得注意。处方举例:加减酸枣仁汤:酸枣仁24g,茯神12g,朱砂0.45g(冲),党参9g,白芍12g,9g,3g,夜合花9g,夜交藤15g,甘草3g,水煎服。枣仁止汗汤:炒酸枣仁15g,甘草3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00:30: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枣仁。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干,灰褐色至棕褐色;幼枝绿色;枝上有针形刺和反曲刺。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3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主脉3条。花2~3朵簇生叶腋,黄绿色,小形,花柄短,萼片五裂,花五瓣,雄蕊五枚,子房二室,花柱短,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直径1~1.5厘米,熟时红棕色。味酸。产地:主产于河北、河南、陕西、辽宁等省,此外内蒙古、山西、安徽亦有生产。性状鉴别:种子呈扁圆形,长5~9毫米,宽5~7毫米,中部厚约3毫米。表面棕色或紫褐色,微有光泽。一面较平坦,中间有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微隆起,一端有凹陷。种皮革质坚脆,内有浅黄色子叶两片,富油性。气微,味淡。以粒大饱满,皮紫红色,无核壳者为佳。主要成分:含皂甙,主要为白桦脂酸、白桦脂醇;又含脂肪油(约32%),固甾醇、蛋白质。有机酸等。功效与作用:养肝、安心、安神、敛汗,其作用为:1、镇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其作用强于茯神)。生用效力较好,久炒至油枯后失去镇静效能。另有报道指出,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2、降压。对实验运动能引起较持久的血压下降。3、兴奋子宫。炮制:生用或炒用。性味:甘,平。归经:入心、脾、肝经。功能: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主治:虚烦不眠,惊悸健忘,虚汗烦渴。临床应用:为治疗虚烦不眠的常用药。1、治疗失眠,适用于血虚而致的心烦,不眠,对于兼有心悸不安、虚汗的患者尤为适合(可见于神经衰弱,尤其心脏神经宫能症)。常配、和补益气血之品。方如归脾汤。症较重时宜配用其他安神药和珍珠母、等,方如加减酸枣仁汤,临床疗效较好。2、治疗体虚多汗,配、、党参等,方如枣仁止汗汤。附:本品药性和缓,在安神的同时又兼有一定的滋养强壮作用。一般炒用。但从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而论,酸枣仁生用或炒用各有适应证,凡表现虚热、精神恍惚或烦躁疲乏者宜生用,或半生半炒,取其镇静效力较好;而胆虚不宁,兼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烦渴、虚汗者,宜炒用。用量:3~19g,大剂可用至21~24g,甚至30g。有报道谓用量过大可引起昏睡甚至失去知觉,值得注意。处方举例:加减酸枣仁汤:酸枣仁24g,茯神12g,朱砂0.45g(冲),党参9g,白芍12g,9g,3g,夜合花9g,夜交藤15g,甘草3g,水煎服。枣仁止汗汤:炒酸枣仁15g,甘草3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11:46:00&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鸡头米,芡实米。来源: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植物芡的成熟干燥的种仁。产地:主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湖泊地区,其他地区亦多有产。性状鉴别:呈球形,半球形或碎瓣状。完整的球体直径0.7~1厘米。表面大部分被有一层薄膜状棕色内种皮,上面的网状花纹。基部约占1/3呈淡黄棕色,正中有一圆形小凹坑为胚的所在。已擦去内种皮者,则全体匀呈白色。质坚硬,断碎面色洁白,粉性。气无、味淡。以个大粉性足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核黄素、维生素C等。功效与作用:健脾止泻、补肾涩精,其作用为收敛、滋养、强壮。炮制:生用或麸炒用。性味:苦、涩、平。归经:入脾、肾经。功能:补肾,止泻,益肾涩精。主治:脾虚泻泄,肾虚遗精,小便失禁,带下等症。临床应用:作为收敛性强壮药,用途类似莲子和淮山药。1、用于补肾。治遗精、夜尿、小便频数,常配、莲须、、等,方如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对慢性肾炎,可用芡实30g、18g,煮猪肾常服。治小儿遗尿则配桑螵蛸。2、用于健脾,治小儿脾虚泻尤为适宜,一般配党参、、、、神曲等。如属肝旺脾弱,有肝热表现或自汗、可用芡实配苡米、灯芯草、莲子、等煮汤作茶饮。3、用于祛湿,尤其治妇女白带由湿热所致而略带黄色者,常配、、车前子等,方如易黄汤。使用注意:1、芡实药力虽然可靠,但效力甚缓,往往需服一个月一上才见效果。2、芡实与淮山比较,两者都能健脾,但淮山补益力较强,芡实固涩力较好。3、芡实与莲子比较,芡实偏于补肾,其健脾效能偏重从固涩方面发挥作用。莲子偏于清心,其健脾效能偏重从益气方面发挥作用。用量:9~18g,配剂常用30g。处方举例:易黄汤:芡实(炒)30g,淮山药30g,黄柏6g,车前子6g,白果9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21:07:00&黄药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别名:黄药。来源: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黄独的干燥块茎。多为野生。河北、山东有栽培。产地: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长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性状鉴别:块茎多在产地趁鲜切成类圆形或长圆形的片,大小不等,直径3~7厘米,厚约0.5~1厘米。外皮棕黑色,有皱纹及多数棕黄色突起须根痕,有的具残留的细小须根。切面黄白至棕黄色,不平坦,密布呈橙黄色麻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粉性。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棕黄色,断面黄白色,有粉性。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显麻点者为佳。主要成分:含鞣质、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凉血降火、散瘀解毒。体外试验对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又其水浸液对黄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炮制:生用。性味:苦、平,有小毒。归经:入心、肺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治:甲状腺状,咳血、吐血、子宫出血、痈肿疮毒、虫蛇咬伤(内服、外敷均可)。临床应用:1、治甲状腺肿。以单味水煎,或酒煎服,或用其流浸膏;又可配夏枯草等,能改善临床症状。2、试用黄花子酒治疗肿瘤,尤其食管癌有一定作用。对治疗神经纤维瘤,横纹肌肉瘤有一定帮助,但动物实验尚未能证实有抗肿瘤作用。3、疮疡肿毒、蛇害、犬咬伤,可用鲜品捣烂外敷。使用注意:本品内服有时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故长期用药者,应注意观察肝功能变化。用量:3~12g,治癌症用至30g。处方举例:黄药子酒:将黄药子300g,62度白酒1.5kg,置陶罐内封口,陶罐放入水锅内,慢火煮2小时,取出陶罐,稍冷却即放入冷水中,经七天七夜后取出,过滤去渣。即得黄药子酒。一日量50~100毫升,分少量多次服。注:本草文献记载的黄药子,不止一种。除上述品种外,陕西使用蓼科植物朱砂七的块根作黄药子。该省个别地区尚有以本品作红药子药用的,其块根外形似何首乌,常横切成片或块状,大小不一,外皮棕褐色,有突起支根痕或被火燎焦的支根。切面黄褐色,粗糙,纤维束散列,纵横交错。质坚硬。折断面显淀粉性。味微苦涩。效用:理气止痛、活血、止血。xiaobai 发表于
23:26: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别名:马斗令、斗令。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等的干燥成熟果实。均为野生。产地: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地区,其它地亦各有产。性状鉴别:蒴果卵圆形,长3~7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暗绿色或褐色,有纵棱线12条,其中6条微作波状弯曲,为背缝线,其余6条为腹缝线,二者交互排列。基部具细长果柄,果实沿腹缝线作6瓣裂,果柄亦可裂为6条,果皮纸质,较脆易碎,开裂后分为6室,每室含多数平叠整齐的种子。种子扁薄,四边呈翅状,全体略呈钝三角形或梯形。淡褐色,中央颜色较深。气微味以蒴果实整,少破碎者为佳。主要成分: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马兜铃子酸等。功效与作用:清热肺、止咳嗽,但祛痰作用不明显。炮制:生用或蜜制。性味:苦、寒。归经:入肺、大肠经。功能:清热降气,化痰止嗽主治:肺热咳喘、失音,咳血,痔喘肿痛。临床应用:治肺热咳嗽、痰喘、声音嘶哑,适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一般配杏仁、苏子、款冬花等。如属肺虚热咳、痰难咯出,或干咳带血则需如配阿胶,方补肺阿胶汤。据报道,马兜铃治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有助于降压和改善症状。使用注意:马兜铃的副作用偶见有恶心、呕吐,蜜炙后入药可免此弊。又因其味甚苦,有人喜用代之。用量:3~9g。处方举例:补肺阿胶汤.注:1、除以上马兜铃为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习用外,过去西南及中南少数地区曾以百合科植物百合,山丹,野百合的果实作马兜铃使用(有的地区已停止使用)。此类植物蒴果略与马兜铃相似,区别点,蒴果呈闪角棱柱形,长5~7厘米,直径2.5~3.5厘米,果皮稍厚具较粗的果柄,果柄不能作线状分裂。果实只三室,种子瓜子形深棕色。2、云南以云南大百合的种子作马兜铃用;在江浙地区亦曾以山百合的种子作马兜铃使用,习称杜兜铃。3、四川,绵阳地区以葫芦科土兜铃的果实作马兜铃使用,习称土兜铃。附1:青木香,为马兜铃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扁柱形圆,稍弯曲,长5~1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皮土黄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坚而稍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青白色,显射线纹理。气微异香,味苦而麻辣。以条长肥壮,坚实、富粉质、味香者为佳。炮制:切片,生用。效用:辛苦寒、行气止痛,消肿解毒、治胸腹胀满、疝气肿痛,虫蛇咬伤,高血压等症。附2:天仙藤,为兜铃的带叶干燥草质藤茎,茎长1~2米,直径1~3毫米。灰绿色。有纵棱及纵沟,茎有节,节处分支或生叶。叶互生,有细长柄,叶片三角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叶脉明显呈网状,全缘,长3~12厘米,宽3~9厘米。全体盘结成团或束成小把。叶多脱落或破碎。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空心。气青臭,味苦。以身干、带叶、条长、绝绿者为佳。炮制:切咀、生用。效用:苦温,舒气活血通经、消水肿、发汗,治气血不通、心腹痛、疝气、孕妇水肿、产后腹痛等症。用量:6~9g。代表方为天仙藤散(《证治准绳》)、处方:天仙藤9g,6g,4.5g,6g,6g,6g,9g,9g,炙甘草3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00:02:00&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列入木部乔木类,李时诊谓:"芜荑有大小两种,入药皆用大芜荑”。别名:臭芜荑。来源: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种子经加工而成。多为野生。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或小灌木,小枝淡黄褐色,初有柔毛,后脱落,具木栓质翅(似)。叶互生、阔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8厘米,两面有短硬毛,边缘有单锯齿或重锯齿,先端突尖。花先叶开放,5~6朵簇生。翅果特大,长2.5厘米左右,倒卵形,被有长毛;种子位于翅果中央,卵圆形,富油质。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采收加工:春末夏初,当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处方:山榆树子27.5kg、家榆树皮粉5kg、红土15kg、2.5kg。制法:1、先将大果榆的果实揉去膜翅,取出种子,待用。2、取大果榆的种子27.5kg,置容器内,加入温水浸泡,待发酵后,兑入家榆树皮粉等辅料(如水不足可酌加适量温开水),混合均内,搅拌成糊状。取出,放席上摊平,厚约1.3厘米,切成7厘米的方块,晒干即得。(河北制法)。性状鉴别:呈扁方形块状。表面棕黄色。质地松泡,断面粗糙,其中杂有多数纤维,可见扁圆形富油质的种子。有特异臭气,夹杂有奶酪腐败之气,味酸略膻。以方块形,完整无碎者为佳。主要成分:含鞣酸、醣等。功效与作用:杀虫消积。:生用性味:辛、苦、温。:入脾、胃经。功能:杀虫,消积。主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南方地区烧烟。辟山岚障气。临床应用:多用于小儿疳积、虫痛(蛔虫),但药力单薄,须配榧子肉、槟榔、川连、等以助杀虫、健胃、止痛,方如芜荑汤。用量:3~9g。处方举例:芜荑汤:芜荑6g,榧子肉7粒,槟榔9g,川连2.4g,木香4.5g,水煎服。xiaobai 发表于
23:03:00&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原名“番木鳖”。别名:马前子、马钱。来源:为马钱科常绿乔木马钱和同科攀援状木质藤本植物云南马钱的成熟干燥种子。前者为进口,后者为国产。产地:进口品主产于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国产品主产于云南、广东等地。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圆形,稍扭翘,常一面凹下,另一面凸起,有的一面或两面有一周稍凸的环边。直径1.5~2.5厘米,厚约3~6毫米。表面被极密的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的细毛茸,毛茸自中央向四周匐伏生长。种子中心有一突起的种脐,边级上有一突起的珠孔,两者之间有一条棱线。种皮和种仁,甚坚韧,不易破碎。平剖为两瓣,可见青白色肥厚胚乳,珠孔处有二片菲薄的小子叶。气无,味极苦,有毒。国产品和进口品形味基本相同。以个大肥厚,密生灰绿色毛茸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有生物硷,包括马钱子硷及番木鳖硷(士的宁)并含微量的番木鳖次硷,伪番木鳖a及b可鲁勃森,此外还有番木鳖甙。功效与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进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有轻度升压作用(10~20毫米汞柱),舒张压尤其明显。2、健胃。为苦味健胃药,增加肠蠕动,增进食欲。附:其水浸剂对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砂烫至微膨胀,取出串碎,去毛,在轧成细粉。(砂烫主要是取其易于粉碎)。性味:苦、寒、有毒。:如肝、脾经。功能:祛风定痛,舒筋活络,散血热,消肿毒。主治:四肢麻木,筋骨拘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临床应用:1、用于跌打骨折、损伤、扭挫伤、压伤,取其有强壮作用。常配枳壳和其它止痛活血之药,方如跳骨丹,此方能促进骨折愈合,消肿止痛。治跌打腰腿痛常配、。2、用于治咽喉痹痛,取其消炎解毒作用。常配土牛膝等,方如喉痛方。附:本品因含士的宁,服量过大易致中毒,轻者头晕恶心,重者麻木抽搐。用量:0.6~1.2g。又据最近研究报道,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一次服用剂量,以其所含的士的宁含量控制在6毫克左右比较适宜【新医药学杂志,(6):38,1973】。处方举例:跳骨丹(接骨丹)(验方):马钱子480g,枳壳240g,、独活、、、、朱砂各60g,血竭、、、、土鳖、三七、自然铜、各120g,、各240g,各研细末,按份量配合备用,成人每次1.2~1.8g,儿童酌减,水冲服,或水洒各半冲服。注:1、主要成分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等,现已经知其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对脊髓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久服或过量容易中毒,长生惊厥,应注意。又因原生药的产地及采收时间等不同,其含量亦不稳定,相差较大,一般含量约在1.5%~2.1%,个别最高达5%,因而在每批商品进口后,应逐批进行含量测定,作出记录与商品同行,以便广大医药人员掌好用量,使之既有疗效,又不致产生中毒情况。按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关于马钱子安全限度的初步研究报导,认为成年人的每次用量控制在6毫克左右是比较适宜的。2、关于马钱子的炮制方法各地不一,有水煮、砂烫、油炸等多种,据说都是为了减少毒性。现已知番木鳖碱在268~290℃高温时始熔融分解。水煮法温度较低,起不到破坏番木鳖碱的作用,不能降低毒性;油炸性、砂烫法、温度较高,能破坏番大鳖碱,但温度高低不同,因而破坏的程度也不同,含量不准,有时过火则含量太低,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采用砂烫法应在200~250℃之间,既节约油料,又易于粉碎,便于制药和服用,又不破坏含量,可依据原测定的生药番木鳖碱含量换算服用。xiaobai 发表于
21:08:00&辛夷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故名。“别名:木笔花,望春花。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木兰的干燥带苞片花蕾。产地:主产于河南、湖北、浙江、安徽、陕西等地。性状鉴别:本口形毛笔头,基部有木质短柄,花苞片生有黄绿色毛茸,花苞内有数层紧密相抱的棕紫色花瓣。中心有螺旋状排列的花蕊,红棕色。质轻脆,易分层,显油性,气辛香,味辛辣。以花蕾未开,毛茸黄绿,无枝梗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茴香脑等。功效与作用:通鼻塞、治头痛,现知其原理为:1、局部收敛。以辛夷制剂外用滴鼻,可见鼻粘膜上产生蛋白凝固物,并使分泌物减少,但内服对鼻粘膜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2、降压。动物实验有降血压作用,有效成分在非挥发部分中。此外,辛夷煎剂、流浸膏对实验动物的子宫有兴奋作用;辛夷煎剂在试管内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散风、通鼻窍。主治:感冒头痛,鼻塞,鼻渊。临床应用:辛夷为治鼻渊(鼻窦炎)的常用药。可治疗由鼻窦炎、慢性鼻炎引起的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对急性鼻炎也有一定疗效。常配白芷、防风、细辛等同用,方如辛夷散;也可配、、等。外用以乳剂和浓油最佳,油剂次之,煎剂又次之。注意:辛夷不宜多服,否则易致头昏目赤。用量:3~6g。处方举例:辛夷散(《济生方》:辛夷、、、、、、、、,各等分为末,每服6g,清茶送下。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木兰科植物玉兰和望春花的干燥花蕾也作辛夷药用。药品形似相似,不易区分。xiaobai 发表于
00:39:00&芦荟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商品分老芦荟与新芦荟两种。1、老芦荟。别名:肝色芦荟。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本库拉索芦荟或同属植物华芦荟的叶汁干燥而成。产地:主产于南美洲北岸附近的库拉索,阿律巴及博内尔小岛。华芦荟产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2、新芦荟。别名:透明芦荟,好望角芦荟。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肉质草木植物好望角芦荟的液汁干燥而成。国外进口。产地:主产于南非联邦。采收加工:全年皆可采收,割取叶片取其液汁置容器中,蒸发凝固即成。性状鉴别:1、老芦荟。常破碎为不规则的块状,呈多角形,大小不等。暗红色或咖啡棕色,次品显棕黑色。质硬,不易碎断。断面平坦,蜡样,无光泽。热天不溶化。具不愉快的臭气,味极苦。2、新芦荟。棕褐色而发绿。体质酥脆,易碎破。断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有酸气,热天易溶化成流质。其余与老芦荟相同。以气味浓,溶于水后无杂质及泥沙者为佳。一般认为老芦荟比新芦荟质优。主要成分:芦荟甙、异芦荟甙、树脂、芦荟大黄素。功效与作用:清热凉肝,泻下杀虫。其原理为:芦荟素有较强的刺激性,内服小量能刺激胆汁的分泌,促进肠管蠕动而排便。服大量则易发生腹痛、盆腔 充血。另又有苦味健胃作用。此外,实验证明用50%的芦荟水浸剂,对各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炮制:生用。性味:苦寒。归经:入肝、胃、大肠经。功能:杀虫,通便,清热凉肝。主治:小儿疳积,惊痫,便秘。临床应用:1、泻下。适用于习惯性便秘和热积便秘,因芦荟通便后,并不会象大黄一样引起便秘,因此,可用于慢性便秘,方如更衣丸。2、健胃。治小儿疳积,配尖槟、、、萹蓄、、厚朴、山楂、。3、泻肝。治肝经实火,证见右上腹疼痛、头晕、头痛、耳聋、神志不宁、易怒、大便秘结,甚则发热等等,取其能清热凉肝,如当归龙荟丸,现代根据此原理,以芦荟为主药,治肝道结石合并感染,有较好效果。此外,以芦荟配合龙胆草,治惊悸抽搐。使用注意:芦荟为刺激性峻下药,能使肠壁和盆腔充血,因此,月经来潮、妊娠、腹痛、痔疮、便血和脾胃虚弱者忌用。用量:缓下0.3~0.6g,峻下0.9~0.15g,只作丸散剂,少入煎剂。处方举例:1、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芦荟21g,朱砂15g,研细末,滴好洒少许为丸,每服3.6g,治肠胃燥结兼有睡眠不安者。2、当归龙荟丸(《宣明丸》):、、、、、栀子各30g,、青黛、芦荟各15g,6g,1.5g,制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以姜汤送服。xiaobai 发表于
23:13:00&车前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有小粒车前子与大粒车前子两种。1、小粒车前子来源: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植物形态:主根明显,常不分枝。叶全部为基生,柄长为你叶片1/3或更短,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11厘米,先端尖,基部狭窄成柄,边缘有疏锯齿呈波状,表面绿色,有5~7条近于平行的弧形主肪。花径数枝,高10~30厘米;穗状花序长尾花茎1/2或1/3;花淡绿色,蒴果盖裂。种子通常5枚,黑紫色。产地:全国各地,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野生于山野、路旁、田埂及河边。性状鉴别: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细粒,长1~1.5毫米,宽不足一毫米,一面略凸起,一面稍平。表面棕褐色或黑紫色。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密网纹,在稍凸的中部可见白色的小点(俗称开眼)。质坚硬,气微,味淡,嚼之带粘液性。以粒饱满,紫黑色,无杂质者为佳。2、大粒车前子别名:江车、关车。来源: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植物形态:与前种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主根不明显,均为须根。高达50厘米,叶为宽卵圆形,具长柄,凡与叶相等或长于叶片,基部稍扩大。花茎数枝,高12~50厘米。蒴果内含种子4~8枚,其余同平车前。产地:主产于江西、辽宁、河南、四川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性状鉴别:形状与小粒车前子略同。唯颗粒较大,长2毫米,宽1毫米。以粒大色黑,白色小凹点明显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车前子酸、车前甙琥珀酸,粘液质。并含大量粘液质。功效与作用:1、利尿。能增加水分的排泄,同时,尿素、氯化钠和尿酸等的排泄也增多。但也有些实验未能证实此项作用。2、滋补。略有补性,可利可补,即所谓“利小便而不走气”,能益阴明目,可能与其所含的维生素A类物质的作用有关。炮制:生用或盐水炒用。性味:甘、寒。归经:入肝、肾、小肠、肺经。功能:利水渗湿,清热明目,化痰止咳。主治:淋病尿闭,暑湿泄泻,目赤昏花,痰热咳嗽。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热淋(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取其利尿和清热作用,常与萹蓄、石苇等配伍。八正散和石苇散都用车前子。2、用于治疗肾炎水肿。入小便不利并有肾虚症状者,须配、熟地、、等,方入济生肾气丸。3、用于眼科疾患。入滋补药可以补虚,入解表清热药可以泻实。例如,配当归、熟地、杞子、菟丝子等可补益气血治目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方如加减驻景丸。配、、、等可清肝经积热而治眼中生翳、血灌瞳螺、羞明多眵(相当于疱性角膜炎),方如车前子散。用量:3~15g作汤剂要布包入煎,又利水宜炒用,补虚宜酒制。处方举例:1、济生肾气丸(济生方》):成药,每服9~12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如能以黄芪、党参煎汤送服更佳。如作汤剂可按下方:怀牛膝9g,车前子12g(包煎),12g,云苓12g,熟地24g,山萸肉9g,6g,9g,9g,3g(焗),水煎服。2、车前子散(《审视瑶函》):车前子、、、、黄芩、菊花、龙胆草、、、各等分为末,每服6g,食后饭汤送下。注:车前子大小两种同等药用,只有销售习惯不同。前者销华东,中南,西南并出口,后者主销华北、东北、西北各省,京津两者通用。xiaobai 发表于
23:55:00&青葙子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别名:野鸡冠花子,鸡冠花子。来源:为苋科植物一年生草本青葙和鸡冠花的干燥种子。有野生,亦有栽培。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性状鉴别:青葙种子和鸡冠花种子两者极相似。均呈扁圆形或双凸镜形,边缘较薄,中心较厚。直径约1~1.5毫米,厚约0.5毫米。色黑,平滑光亮。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表面有网状纹,网纹呈矩形或多角形,排列成整齐的同心环。基部稍下凹处为种脐,中央有稍突起的脊,种皮薄,剥去种皮,子仁黄白色,饱含油质。气微,味淡。以色黑亮者为佳。主要成分:含脂肪油,其中主要为青葙子油脂。功效与作用:中医实验认为有祛风热、清肝火和明目等作用,其原理大概与消炎作用有关。:生用。性味:苦,微寒。:入肝经。功能:祛风热,清肝火,明目。主治:风热目赤肿痛,翳障失明,皮肤风热,疮疡,瘙痒等症。临床应用:用于与基本相同,且两者常同用,但总的来说,青葙子不如决明子常用。两者的微细区别是:决明子以治疗由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为主(表症较明显);青葙子以治疗由肝火引起的目赤肿痛为主(兼有口苦咽干、头胀目热、烦躁易怒等“肝火”症状)。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上述两种症状都属急性结膜炎。又决明子略带补性,而青葙子则无补性。1、用于治疗肝火所致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配菊花9g、龙胆草3g,水煎服。2、用于治疗视物不清。古方即以青葙子配元明粉、羌活、枣仁等治疗视物模糊,眼前有暗影飘动。现代在古方基础上加减,制成青葙汤(慢性葡萄膜炎方),试用于治疗慢性葡萄膜炎,据初步观察,效果尚好,可控制炎症和提高视力。使用注意:肝虚者不宜用;又用酒制过者较好。用量:3~15g。处方举例:青葙汤(慢性葡萄膜炎方):青葙子15g,元明粉4.5g(冲),12g,9g,决明子9g,12g,15g,水煎服。注:1、华北、西北等部分地区及京津两市,另习用一种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野苋菜和反枝苋的种子。本品与青葙子略似,但体形约小半倍,在扩大镜观察全体略似杏核,周边有一略便薄的环边,种脐处不下凹,而向外凸出呈一小尖。表面花纹点状呈放射状排列。2、山西省部分地区另以藜科植物(灰菜)的种子作青葙子用。陕西、甘肃地区部分地区青葙子中也常混有藜的种子。本品形态与苋菜子相似。以上两种药效是否与正品青葙子相同,还待进一步研究。xiaobai 发表于
21:08:00&本草上未见记载,原植物主要为风藤。别名: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来源:为胡椒科常绿攀缘藤本植物风藤的藤茎。产地:福建、浙江、湖南。性状鉴别:藤茎扁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3~1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节突起膨大,节间长3~10厘米,节上生有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韧皮部窄,木质部灰黄色,有许多导管孔,射线灰白色与木质部相间放射状排列。木质部与韧皮部交界处裂成小洞成环球状。中央有灰褐色髓,髓部有灰黄色小点,系异形维管束3~5个。气辛香如辣椒,味微苦辛。以条粗均匀,气味辛香者为佳。主要成分:含挥发油、鞣质和醣类。药理作用:1、除湿;2、镇痛,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炮制:切片、生用。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入肝经。功能:祛风湿,通经络。主治:风湿痹痛,关节、腰膝疼痛。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关节痛、脚气浮肿、有腰膝无力而偏于寒者,常配、、桑枝等,方如蠲痹汤。中风后遗的手足不遂,也可在祛风活络剂中加入海风藤。2、用于治疗胃脘寒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腹痛泄泻(胃肠炎),用海风藤15g,配9g,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腿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