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医药行业政策,如何给单个产品报价,?

医药行业研究方法总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医药行业研究方法总结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十四亿人怎么用药?|医保|医药行业|药物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原标题: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十四亿人怎么用药
袁端端 南方周末
  一份目录正搅动着整个医疗行业。
  2016年国庆节前一天,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下发了一份重磅文件,《2016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调整方案”),明确提出2016年底前将完成本轮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
  7月开始的“小道消息”,这一刻终于得到了证实。时隔最久却又历时最短的这次调整意味着,国家要在三个月内对七年未动的医保目录进行一次“大挪移”。
  患者、医生、药企和行业协会已经闻风而动。
  从十一假期开始,有关医保目录调整的研讨会、分析会、内部会便频频出现。人社部的调整方案,被不同的“权威”逐字逐句、细细解读。
  各大协会已纷纷发出建议书,希望推荐的药品能纳入医保;各种“预测榜单”和“内定品种”满天飞;还有医药咨询公司甚至开发出了计算模型,通过单个药品打分,计算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可能性。
  “支持某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请投上神圣的一票”——一些企业甚至制作了动画页面,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的明星药拉票。
  患者们是最为期盼的群体。乙肝公益机构亿友公益的发起人雷闯在第一时间寄出了一封印有301个签名的联名建议信,希望将乙肝药物替诺福韦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主要签名人都是正在用药的乙肝患者。
  “形势每周都在变化,上周新一轮讨论结束,范围又缩小了。”离年底最后的期限,还有一个半月,这样若隐若现的进展不停地在企业和学者间流传。
  合力正在形成。这份维系着十四亿中国人用药需求的目录,即将迎来最后落槌的时刻。
  “可能是最后一次大调整”
  一场沟通会将各方的急切展现得一览无遗。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京主动召集制药工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等八大行业协会和部分企业代表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原定只有十几家企业参与的座谈会,最后来了三百多人。
  “消息稍微灵通一点的企业都来了,谁也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受邀的一位企业代表向南方周末记者说,一些企业代表被挤得只能在走廊上听。但讨论异常热烈,“大家对调整医保目录都是欢迎的,希望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十几家企业代表轮流发言,每人十分钟,大家都急切想把自己的诉求在最短时间内告诉政府官员。
  “我们所有人长假都没休息好,一看到意见稿就开始准备了。”上述受邀企业代表感叹,他们为这一天已经等了好几年。
  医保目录长期不调整被业界诟病已久。
  7年前的日,中国“新医改”元年,人社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这是自2000年第一版目录诞生和2004年第一次修订以来的第二次调整。
  按照1999年发布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遗憾的是,这一规定自诞生起便被束之高阁,从未发挥作用。
  2009版的医保目录涵盖2151个药物品种,其中甲类349个,乙类791个。对于乙类目录中的药品,各地有15%的调整权,这使得地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增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胡明说,虽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但一段时间内基本能维持现状。这也是2009版目录能够“坚挺”许久的原因之一。
  由于前两版目录都是约五年一调整,自2014年起,就有各种传闻认为目录在当年会进行新一轮的调整,但大家并没有等到。
  资深医药咨询专家黄东临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药价改革等重大政策变化让医保部门应接不暇。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颁布之后,基药与医保甲类用药之间关系也都没有理顺。此外,还有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工作影响到目录调整一拖再拖。
  “时隔七年才调整目录,已是很不正常的行为。这是补历史的欠账,再不调整欠账会更多!”黄东临说,七年内上市的很多新产品,不能纳入医保,病人需要自费,而对企业来说,这亦是致命性的打击。
  面对各界不满,人社部官员座谈时保证,绝不会再出现7年才调整的情况,今后,将逐步建立规范的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1年或2年或专项调整,目录调整将与新药审批联动,减轻新药准入压力,满足临床需求。
  “这才是国际通行的做法。”黄东临感叹,这或许是医保目录最后一次大调整了。
  谁进谁出
  时间紧,任务重,“谁进谁出”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
  “药物品种应该有进有出,有些已经不再起作用的就应该淘汰掉,目录不能无限扩大。”北大国际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弋认为,目录变动应与时俱进。
  中国医院的用药结构,和其他世界各国都不同。有专家研究发现:中国医院销售前几名的药品有以下特征:适应症宽泛,毒副作用小,价格弹性大,辅助性作用强。而其他国家,则是疗效确切、技术含量高的药排名靠前。
  对此,人社部官员在公开场合回答,“这里有以药养医机制的影响,也因为医疗环境恶劣逼迫医生做出选择,还有医院用药管理方面可能有所缺陷。”
  据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他们这次或会拿安全性好但疗效差的“神仙药”开刀,“这些药价格弹性空间大,多用来补贴医生收入”。
  这也是专家争议的焦点之一——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命运何去何从。
  国家限制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的趋势十分明显,最近多省推出了辅助用药目录,明确其属于临床重点监控品种。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两类品种被调出全国医保目录的可能性比较高,或者很难进入目录。
  讨论时,西医专家都认为,中药是辅助治疗用的,较少具有明确完整的循证医学基础,应该减少,但在中医看来,这正是中医药学特色。
  调出目录对一些中药企业来说,无疑“是毁灭性打击”。有中药企业忧心忡忡,这两个月来都在不停托人打听调整进展或专家名录。
  由于担心形势不利,人社部的座谈会两天后,参会的中国中药协会就给人社部医疗保险司专递了一份关于中药目录调整的补充意见建议书,建议目录调整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西药并重”等政策要求,不仅实现2016年版目录中西药数量增幅基本一致,而且要实现数量基本一致。
  “虽然坚持中西药兼顾,但本次调整过程中中医药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黄东临并不乐观。
  除了中医药,OTC类药物也是讨论的重点。2015年时就有OTC类药物或将退出医保目录的传闻,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曾对此辟谣。这次,围绕OTC类药物的争论依然存在。
  “有些药品虽然属于OTC,但是患者非常需要,治病需要几个药品配合使用。如果非要调出去,相当于破坏了整个治疗过程。”山东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左根永反对“一刀切”。
  也有药物学家和临床医生建议,罕见病药物也应是医保目录需要关照的地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是呼吸病学与危重症领域的专家。在他的专业领域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就是一种严重的罕见疾病。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靶向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价很高,降价以后还要将近4000元/盒,“不用药不行,用药又太昂贵。这些病人特别需要社会施以援手,医保应当有所考虑。”
  呼吸系统大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一些最基础的药却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外,他举例说,像布地奈德这种吸入型激素,需要各地自行选择是否进地方医保。但世界卫生组织参照非洲标准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中,都已纳入了这种药。“我们实在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他建议,医保在用药时间上应该照顾呼吸病慢性特点,给予和高血压糖尿病同样的处方待遇。
  胡明看法相似,她认为,目前大家关注的重点都是高价的新药或癌症疫苗等生物制品。医保目录除了覆盖这些重特大疾病外,临床需求大的慢性疾病药物也应考虑。
  不过,南方周末记者获悉,和以往不同,本次目录调整会降低目录准入门槛,扩大临床竞争,让临床上有更多选择,所以“目录将会做加法”。
  ▲“既要考虑临床用药需要,又得兼顾基金承受能力。”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无疑是个复杂的工程。(东方IC/图)
  新规则是引入谈判机制
  建议声此起彼伏,不过意见稿中重点考虑的品种方向已十分明确。
  方案指出,调入药品重点考虑临床价值高的新药、地方乙类调整增加较多的药品以及重大疾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急抢救用药、职业病特殊用药等,并优先选择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品种。和以往比较,过去医保目录主要以中西药进行药品分类,新药没有被重点提及,这次完全确立了新药的地位。
  这符合大势所趋。过去5年内,中国本土药企开发了埃克替尼、阿帕替尼、西达本胺、康柏西普等多个临床急需的全新药物上市,研发重点也在向“改良型新药”和“创新药”转移。但行业普遍认为,受制于价格过高,且没有进入医保目录,创新药一直没有释放出真正的潜力。
  根据目前的调整方案,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有两种渠道,一种是正常的遴选进入,另外就是专利、独家药品的谈判进入。
  南方周末记者独家获悉,人社部医保司司长陈金甫在日晚的一次闭门会议上指出,目录评审都将延续既有规则,本轮调整的新规则就是引入谈判机制。创新药将部分引入医保谈判机制,但引入多少取决于医保基金承受能力。
  他肯定地说,今后动态调整会以谈判准入为常态,人社部将制定严密的谈判规则和专家团队,谈判准入与医保支付和医药分开相结合,与直接利益方谈判。但他补充道,“进入谈判的药品不会很多,各方可以在规则制定之初就介入进来。”
  这让人想到此前国家卫计委主导的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药品——这也是各方预测进入目录的“红人”。
  日,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包括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与之前公立医院的采购价格比较,3种谈判药品价格降幅均在50%以上。
  “国家谈判药品进入目录的可能性很大,否则政府需要解释不能进的原因。”其中一家企业代表满怀自信。
  对此,陈金甫在闭门会议上回答,“会妥善处理卫计委的谈判成果。”
  不过,几位创新药公司的高管一致认为,这一“貌似公平的谈判机制”,对国内创新药来说却是极大的打击。
  一位比较熟悉国际医药市场的副总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的创新药基本是这5年才发展起来的,有些上市才两三年,如果一上市就把价格降低50%,根本就是“大出血”。而外资企业专利到期时,他们已在国际上卖了十多年,累计总销售额动辄二三百亿美金,早已收回成本。“这就好像让一个三五岁的孩子和一个成年人比赛,你怎么比得过?”
  不过也有学者有不同声音,“企业不能既想得到进入医保的可能又不想放弃既得利益(不愿意降价)。”
  更关键的是,创新药价格普遍较高,如果都纳入医保,医保基金将面临不可承受的危险。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北京、天津、湖北、重庆、贵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地区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不足6个月支出。2015年,全国医保基金总收入14480亿元,支出超过12306亿元,只有少量结余。
  这还是在2015年,职工、居民和新农合三种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比例只有53.8%、44.9%、38.0%,远低于能有效分担风险的水平(70%~80%)的情况下。而当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超过了4万亿。
  “我们理解国家医保基金的压力,也支持谈判机制的建立,但不要落到降价的招标式老套路;我们完全可以用限制使用该创新药品的医院级别、限制适应证,甚至限制该病种的年度医保支持总额度等方式,来保证创新药的合理使用。”前述创新药企业副总建议。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基金,发挥医保的机制性作用才是真正的难题。
  黄东临用四个词总结了这次的遴选标准:补缺、选优、经济、竞争。“既要考虑临床用药需要,又得兼顾基金承受能力。”
  谁该参与其中
  专家评审制是本轮调整的亮点,也是决定品种进出的主要力量。
  人社部使用了一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其中咨询专家约400名,遴选专家约20000名,分别负责药品咨询、遴选等具体评审工作。
  南方周末记者对比了2009年的调整工作方案和2016年的征求意见稿后发现,尽管上一轮目录调整,便已采用咨询专家和遴选专家相结合的方式。但此次,则对专家领域做了具体说明:以临床医学、药学专家为主,包括一定数量的医疗保险专家、药物经济学专家。
  据知情人士透露,整个评选会持续5-6轮。先是由药学专家、药物经济学家等组成的团队对备选药品名单进行投票遴选,随后,再放到各省由临床专家进一步遴选。最后,由咨询专家根据备选名单的投票结果,负责确定调入调出名单。
  “我很支持专家评审。”胡明对此赞赏有加,但她担心,无论是专家评审还是专家遴选,都需要大量的高质量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数据库作为证据支撑,而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根据现行方案,调整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注册数据为基础,不接受企业申报或推荐,“食药监局提供的注册数据只是药品注册上市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是调整不可能只调入新药,其他数据要从哪里获得?”胡明疑惑。
  而左根永则担心,如果只靠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企业可能对此会有异议。“企业是提供药品的一方,如果它都没有参与权的话,怎么确保协调各方利益?”他建议,政府提供一部分数据,企业也提供一部分数据,专家可以将双方对比,再做判断。
  “厂商和医疗决策者之间的持续沟通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4月,美国管理式医疗药学学会(AMCP),发布用于指导药企向医保管理机构提交产品资料的内容和格式模板时,就曾如此强调。
  出乎意料的是,国内企业对于参与权的追求并不迫切。不止一家企业和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由于存在利益冲突,不参与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位匿名专家表示不屑,据他了解,评审前,一些企业早就想方设法找到专家名单。因为不少专家是高校科研人员,制药企业会对科研人员进行课题资助、会议资助等,这就相当于上市公司里面的关联交易。
  “医保目录调整过去整个就是利益集团大血拼,很少为病人说话,这次不知道又如何演绎。”他推测,制药企业重点公关对象是400位咨询专家。“企业最关心的是规则制定,咨询专家关系到规则制定,评审标准出来以后结果基本上就出来了。”目前的方案,对专家的约束机制不够。
  胡明觉得,企业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无需过于担心。一是专家们都会签署约束协议,二是专家是从库中随机抽取的,企业可能会广撒网地试探或接触到一些专家,但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专家。
  “个人背后也许有不可避免的利益偏差,但20000个专家的话应该在统计学上得到比较公平的结果。”胡明说。
  在前述闭门会议上,陈金甫提醒在座企业不要试图进行“政府公关”,所有通过政府公关的,在他那都会被列入黑名单。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数位可能参与的专家,都因签署了保密协议而闭口不谈。
  不过,更令业内人士担心的,仍是此次医保目录调整能否撬动医保体制变革。目前的医保体系是建立在2000年时的社会环境下,和当下已有了很大差别。
  “我们的医保部门就像提款机,没有起到主动管理的职责。”黄东临说,各国的医保基金都有监督和管理的机构,严格审核医保用药的情况,有必要可以拒付,在定价上,医保也应该有专门的支付价格。
  此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也认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浪费过多是医保基金赤字的关键,“我们拼命往体系里投钱,但扔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
  这和缺乏一个独立的医保管理体系有关。黄东临认为,由于中国医疗、药品和医保分属三个不同部委管理,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关系也颇为微妙,很难把一系列问题有机整合起来。
  这点政府官员也很明白。日,人社部陈金甫司长在世界药学大会演讲时坦承,中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医保对医院用药管理的政策,过去触角始终停留在保障患者权益和基金平衡,没有嵌入到医疗运行过程中,不能发挥医疗保险的机制性作用。
  但他也解释,医疗保险不可能去指定医院的用药政策,不可能取代药监部门做药品技术性规范,它只能发挥激励和制约作用,希望各部门把各自的事做好后,在公共平台上衔接。
责任编辑:周宇航来自雪球&#xe6关注 浅议医药行业投资规律 作者:丹华:& &&&&&&汇报一下我对医药行业的看法和思考。事先声明,这篇文章的图片部分是拷贝自医药买方同行的报告,基本都做了说明,未说明的都是自制。希望爱考据的朋友轻点拍砖。所有内容文责自负。有错漏或任何意见请直接砸,甭客气哈。& &&&&&&这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医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哪里。第二,这个行业有哪些投资规律,怎么去理解行业,分析公司。第三,结论和建议。引子& &&&&&&回顾过去五年医药股的历史走势。& &&&&&&医药板块过去五年的波动有三个大波段。08.10-10.10,两年大牛市,医保扩容,政府加大投入三年8700亿,新农合加大统筹。行业景气向好,09年多数企业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第二阶段,10.10-12.1,医药股大熊市,主要是政策全面收紧,包括:安徽孙志刚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模式被推广到全国,基层零差率也导致了一些混乱,加上抗生素分级管理的严格执行和发改委轮番调低最高零售限价。结果11年全行业收入增21%,利润增10%,行业指数降幅45%。第三阶段,13.3的小牛市,这波是纯粹的资金的行业配置偏好引起的行情,并没有明显的基本面因素支持。相比与白酒服装的明显不振,医药因其相对的确定性而备受青睐。行业指数涨幅约45%。医药行业特性& &&&&&&医药行业有两个最大的特点:高度专业,高度监管。行业是典型的多头监管,包括卫生部(管医院和卫生事业)、商务部(管流通)、发改委(管药品价格和企业项目投资)、药监局(管药企和药品注册、生产)、中药局(管中药)、人保(管医保)。而且医保三大块(居民、职工和新农合),新农合由卫生部主导。更别提国务院的医改办、各省分支机构了,监管错综复杂。& &&&&&&从产业链条来看,也明显较长较复杂。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种植甚至科研院校到中间的化药和中成药,再到经销商,医院和零售两大终端,最终到消费者。& &&&&&&产业链上各方的议价力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是,政府,医院/医生,制药企业,最后是患者。产业的核心是医院/医生,患者能做的只有两个:第一生病,第二掏钱。患者没有任何的议价能力。& &&&&&&医药行业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细分子行业特别多。主要包括:原料药,化药(又分普药、专科药,仿制药和创新药等),中药(分为饮片和中成药),跨界的药用消费品(又包括日用品和保健品),生物制品(包括血制品、疫苗和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流通和医疗服务,共8个子行业。&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医疗需求的来源就是我们会生病。产业第三个特点是病种繁多。世界卫生组织WHO有个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目录ICD-2010版(详情戳),设了19个大类和两个补充分类,下属一共2223个细分病种,这样就切分出来众多的细分市场。很容易理解,具体的病种不同,诊疗方法不同,市场容量和竞争都各不相同。这是医药行业复杂性的第三个来源。& &&&&&&我们拿房地产和医疗两个刚性需求做个比较。从城市居民的典型消费周期看,25-35是购房的高峰,50以后是医疗支出的高峰。住宅消费的特点是,大额,频次少,一次性的,一般发生于收入期,事前可预知,主动,买房是可以自主决策的,决策权在自己手里,买卖的信息比较透明,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锦上添花,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医药就不同,消费时间是老年后,额度有大有小,老年后基本都比较大。医疗需求事先是不可预知的,非常被动,生病了必须治,而且还没有决策权,是医生代为决策,信息非常不透明。对应的心理机制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健康的效用曲线是高度损失厌恶的。疾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包括:病痛和不适,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心理压力,恐惧,时间损失和金钱损失。生病是健康的损失,健康的效用曲线,一定比财富损失的更陡峭。所以,消费者作为患者的时候,支付意愿最强,几乎不用怀疑。& &&&&&&现在看整体人口。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收入决定消费结构,当前中国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初级阶段,看下面这张图(系列图抄袭自安信证券年度策略报告,致谢)。我们正处在快速老龄化的初始位置,刚刚起步,未来老年人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这是板上钉钉的趋势,谁都改变不了。& &&&&&&第二张图,发病率。我们认为环境恶化以及生活方式决定未来大病的发病率一定是持续上升的,这个很容易理解。& &&&&&&第三张图,日本厚生省的测算,70岁以后医疗支出占一生的一半。上述三个因素相乘,基本可以得到医疗总需求的趋势。& &&&&&&以上这三个因素相乘,就可以得到医药总需求的演化趋势。& &&&&&&我们来看实际医疗支出的趋势。全世界来看,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都是持续上升的。三条线,最上面是发达国家,比重在12%,发展中国家约6%。我们中国是多少呢?5%。是的,你没有看错!!!(歇斯底里效果更好) 2011年我国的占比是5%,处在发展中国家1995年的水平。我国的目标是2015年到5.5%,2020年争取到6.5%。我们是总量的高富帅,人均的矮矬穷。& &&&&&&行业增速上,一般医药行业都是2倍的GDP增速,GDP是10,行业就是20左右,现在7-8,行业增速基本在15-20%之间。& &&&&&&关于研发,医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就是研发,我们看普华永道的一个分析结果。全球最大的前十一家药企,其研发项目的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与研发投入比,高的3.6,低的有0.7,低于1就属于毁灭价值型研发。大家可以看到,那些国内药企无比艳羡的国际巨头们,他们的研发也未必都能带来巨大的回报。右边图是研发项目的价值分布,有些公司是项目较少,但每个都是大项目。有些公司项目多,但都较小。& &&&&&&不管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企业,不同的企业他们采取的研发策略也不同。有自己做的,有外包的,有购买他人成果的,也有与院校合作开发的。具体看领域,自身科研实力、外部可得性和成本收益比。& &&&&&&关于行业增长,医疗行业是一个政策驱动型的行业,因为其高度监管,监管的重大变动就会带来行业格局的变化。宽松就是牛市,收紧就是熊市。比如招标政策,如果是“唯低价是取”的安徽模式,那就是寒冬,行业的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发改委的降价基本每年2-3波。未来行业的价格压力持续存在。& &&&&&&近两年医药行业最大的制度变革就是医改,我们认为,游戏规则的改变一定会带来蛋糕切分方式的变化,而这也是行业分析的重点。我们对整个医改的趋势做个鸟瞰,有如下的结论。首先,政府只会小幅逐步加大投入,如新农合和医院的基药补贴,整体依然是控费的思路。价格管制、压缩医院的药品费用是长期趋势。一个正确的可能性是在控制总支出增长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来协调医院零差率补贴太少的矛盾。关于医生,我们想说的是,他垄断了诊疗信息,手握处方权。因此,医生的利益要么在明面上由制度保证,要么在暗地里由各种回扣和贿赂保证。& &&&&&&2013年行业期待的变革有:第一付费制度改革,第二新基药目录,这个3月15号已经发布了,307变成520。第三中成药降价,主要是化药降完了。第四质价兼取,这个国务院办公厅14号文已经提了,但没细则,还得看各省招标办具体怎么个搞法。最后基药招标的上下左右联动。所谓上下,是大医院跟基层的联动,左右是相邻各省的价格关联。& &&&&&&对医改的整体判断是:效率和公平难以两全。从全球各国的医改历史看,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日本施行全民医保,两年调一次价格,牺牲企业利益,整个医药板块估值极低。美国制度均衡,略偏向药企(其价格是市场化的)。& &&&&&&在这样的大的制度环境下,医药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的建议是十个字:进目录,保价,放量,广覆盖。& &&&&&&首先你得想尽一切办法进各种官方诊疗指南(包括国外的),进各种目录,进不了基药进医保,进不了医保进各省的增补,能进多少进多少,很多药品都是先进增补再进基药。这是一场战争,进不了目录,竞争又激烈,基本死路一条。其次就是在招标中想尽一切办法维护价格,不是独家的可以考虑优质优价,各种奖励首仿GMP规范市场认证等,可以考虑质量分规模分,减少价格降幅。第三,在中标区域大力推广,争取放量。第四,广覆盖,不要过度精耕细作,在单一医院量不要做的太大。做的太大,医院药品排名上去了,医保的质疑和监管压力立马就来了。所以,要广覆盖,尤其是二线用药、辅助用药和类安慰剂药。& &&&&&那么医改到底对投资有何影响,这张图给出了直观的解释,大家可以做参考。(图片抄袭自国金证券2012的行业策略报告):& &&&&&&小小总结一下,从老龄化需求到企业拿到手的利润,到底还有多远?& &&&&&&老龄化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蛋糕。& &&&&&&需求的支付意愿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剩下的两个外部因素就是医保,医保能释放,或者说撬动支付能力。第二个,药价管制。要分享这个蛋糕,药企必须做到:第一,选择市场大、竞争少的品种进行仿制/研发,最好独家。第二,顺利完成1-3期的临床并拿到新药批文。第三,生产管理拿到新版GMP证书和生产批件。第四,建立销售队伍和模型。第五,价格维护(比如政府公关、质量层次、招标策略等)。医药行业的投资规律& &&&&&&对过去几年医药牛股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牛股,多数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业绩的成长性由品种决定,差公司好品种一样能成大牛股。而好品种的来源却各不相同,有时势造就的,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有政府给的,也有自己苦干出来的。& &&&&&&国内医药股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估值比较高,而且历史看一直比较高。首先,估值溢价率就是板块的PE除以大盘的PE,这个指标是衡量医药板块整体估值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指标。行业的PE倍数是在下降的,但估值溢价仍保持高位,尤其08年以后。行业的高估值来源于医药行业的长期成长性。相对低估是战略性的行业买入时点。& &&&&&&经过分析,认为板块高估主要是由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决定的。大家可以回想银行、煤炭、白酒和医药这几个板块的估值。当然,跟白酒、银行比起来,医药板块业绩的成长性也许不算高,但可能增长的持续性要超过白酒和银行。& &&&&美国、日本、中国、印度的横向比较分析表明,当行业中长期的增速高于整体经济增速时,行业是存在溢价的,至少在医药板块看来是这样。增速差越大,溢价越高。当然还有资本市场的因素,投资者结构、市值大小和偏好等,也助推了医药股的高估值。& &&&&&大家可能更想了解的是,这个高估值能不能持续?我们目前的看法是:如果估值过高,一定会调整,但估值溢价中短期不会消失。长期看,行业是不是能维持高增长的预期非常关键。如同银行,历史上实现了高增长,但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增速受制于各种因素难以维持,那么估值就一定会下来。假如说未来医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使得全行业的增长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增幅降到10%一下,那么医药的高估值就一定会消失,比如日本。日本全民医保,每两年降一次价格,所以日本股市医药板块的估值甚至低于大盘,出现了估值折价。& &&&&&&我们以美国为例分析行业高增速跟高估值的关系。70-90年代,新药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医药公司发展很快,大药企基本完成了壮大和全球化的过程,享受高估值。93-94年,行业增速低, 医药股折价交易。95-03年,受益于技术大爆发,行业高增长,高估值。05年以后,大量重磅新药的专利保护到期,药企逐渐面临困境,溢价消失,开始折价交易。& &&&&&&上图抄袭自招商证券的国际板点评报告《全球视角:国际板引发的中国医药股估值思考—风雨迷途,HOLD住成长》,个人觉得很能说明问题,推荐有兴趣的看原文。医药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研究的诸多特征。& &&&&&&医药产业链有这样几个特点: 产业链复杂,高度监管,专业壁垒高,多样性强可比性弱,信息不透明,潜规则特别多,而且永远处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那么相应地在研究中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下而上,总量指标常常不靠谱。& &&&&&&2 、行业跟公司差异较大,大公司数据更有指标意义。& &&&&&&3 、治理规范、信息透明是医药投资的基本条件。& &&&&&&4 、极端重视调研和同行交流。& &&&&&&5 、警惕“黑马式研发项目”----重庆啤酒 vs 恒瑞。& &&&&&&6 、回避各类概念股---癌症、HIV、生物、流感& &&&&&&7 、研究员要求:知识全面--政策/学术/商模/市场都要熟悉,重点覆盖--核心竞争力和成长性兼备的企业。& &&&&&&8 、行业的重点:政策、国内外行业趋势& &&&&&&9、 企业的重点:品种 + 营销为什么品种这么重要?& &&&&&&这是因为,一个药品身上,负载了太多的属性,包括:药学属性、市场属性,商业模式和监管属性,这些属性相互重叠,相互决定。具体包括,药学属性,病种,剂型,规格,质量,批文,竞争品种,渠道,目录情况,行政保护情况,使用频率,价格,销售模式等等。见下表,可粗略理解品种的复杂和重要性。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好品种?& &&&&&&所谓好品种,一般也称为重磅品种、重磅炸弹或大品种。我们觉得好的医药品种,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安全性强,疗效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正规药品,不安全,没疗效,肯定会被市场淘汰的。& &&&&&&第二,药品适应症必须是大病种,小病种市场容量小。这里列出了几个领域,供参考,心血管、肿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第三个条件,竞争比较少。最好是独家品种,有专利或行政保护,或首仿国外的重磅原研药。& &&&&&&最后,有一些观察结论跟大家分享。相对于OTC渠道,医院用药更容易出大品种,这个部分是因为OTC市场化程度高,充分竞争,患者有决策权,而医院端因为有医生的关系,利益驱动力更大。第二,相对于口服剂型,注射剂更容易出大品种,如中药注射剂。第三,最好同一领域形成产品群,同一科室或相关科室协同互补,产品布局上最好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后,营销上也要聚焦品种,集中优势兵力打胜仗。有些公司好品种太多,主次不清,也难做大。资本市场上看,单一品种的公司业绩增速往往比多品种尤其几十上百个品种的公司要快(当然可能成长的持续性差,故单品公司的估值一般较低)。& &&&&&&如果我们按品种和营销两个维度分一个矩阵出来,可以将医药公司分为四大类:& &&&&&&品种强,营销强:恒瑞、天士力、白药& &&&&&&品种强,营销弱:中恒、昆药、同仁堂、片仔癀& &&&&&&品种弱,营销强:康芝 &益佰 &汤臣倍健& &&&&&&品种弱,营销弱:千金药业,桂林三金& &&&&&&品种的意义还在于,一个公司的品种结构可以决定公司的发展阶段。这是将上市公司按不同发展阶段来划分的一个框架:(本图来自国信证券医药组的2012策略报告)& &&&&&&简单总结下行业的分析方法。& &&&&&&第一看政策取向,基本的政策取向决定大波段,如各省招标情况,新版GMP改造,国务院56号文,14号文,基本药物目录,二次议价等。& &&&&&&第二看行业判断,月度利润,相对估值溢价和市场情绪,三位一体。& &&&&&&&第三,看企业,首先是品种,单品决定短期的成长性,“传统+新上+在研”的多品种梯队决定长期成长性。& &&&&&&&第四,看营销实力,行话也叫运作能力。深入了解品种及竞品,深入了解不同渠道(药店、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乡镇卫生院等)的特质,了解患者,架构对口的营销策略和体系,管理并激励队伍,学术推广,引导处方习惯等。& &&&&&&在不同的子行业里,“品种+营销”框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血制品看浆站,服务看网点扩张,普药、原料药看规模看成本,出口定制看大客户看ANDA,疫苗和专科化药看产品,器械看渠道、性价比,消费型中药看品牌,稀缺中药看资源,中药注射剂看安全+渠道价差,保健品看品牌+渠道价差。总结不一定全面,大家可自行修剪。& &&&&&&行业风险:说实话有很多,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真的理解了医药行业的复杂多变性,你可能会觉得处处是风险。所有上述讨论的要素和经营要点、外部环境,只要有波动和不确定性,那就会构成风险。结论和建议& &&&&&&从目前结构来看,认为选股的思路取决于持有时间,如果是中短期(1年以内):成长性为主,核心竞争力为辅。首先是小市值-单品种-高成长类型的,其次是细分行业水涨船高型的。如果是希望长期投资,或者战略性投资,那么选股思路就是核心竞争力为主,稳健成长,强者恒强。我们推荐两类:一是老牌中药,二是化药龙头。最后回顾下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一,医药产业非常复杂,制度、医院、药企、患者四变量纵横交错。行业景气看政策,公司选择看品种+营销。& &&&&&&第二,2个数字:收入增速2XGDP,估值1.5-2.5X大盘PE。& &&&&&&第三,医药投资需要专业、聚焦,必须重视研究,重视对产业的理解。& &&&&&&第四,医药股行情的两大模式,一政策驱动的基本面,二资金偏好。& &&&&&&第五,优质医药股有长期投资价值,精选个股重配行业,10%底仓。& &&&&&&第六,战略建仓时机:行业悲观,股价低迷,市场开始忘记医药股的时候……& &&&&&&三句话送给大家。我们终将老去,如果这是对我们对未来唯一正确的预测,为什么不投资医药呢?谢谢。(完)===东兴研报===不一样的位置 不一样的价格& &&&&&从一个最简单的公式开始我们的论述:& &&&&&P=eps*pe& &&&&&即股价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 &&&&&每股收益属于客观数据,由上市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和股本决定,而市盈率属于主观数据,它的变动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情绪和反映了市场的预期。这种情绪和预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说宏观经济、整体资本市场情绪、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判断等等。我们这里只讨论医药行业的估值,因此排除宏观经济、整体资本市场的情绪影响,仅讨论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判断。& &&&&&上市公司也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判断上市公司好坏的标准每个投资者都会不一样。比如管理层的能力、产品的市场前景、新产品的研发和储备等等,但我们认为这种判断最终的落脚点是公司未来的长期盈利能力上。净利润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了公司股价,而股价就是市盈率的判断准则。因此这时市盈率和每股收益这两个看似一主观一客观的数据对立地统一起来了。& &&&&&净利润的长期增长率怎么预估呢?我们认为从第一个层面上来看,取决于公司所处的产业链位臵和公司在行业内的位臵。在本报告第三部分将对第二个层面进行讨论,即什么决定了产业链条的估值和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首先从第一个层面讨论:& &&&&&不一样的产业链位置 不一样的估值& &&&&&从医疗的角度看产业链& &&&&&随着东富龙、千山药机、尚荣医疗、爱尔眼科等公司的上市,从医疗角度来看的产业链得到了较大的丰富。以前这条产业链上的投资标的只有医疗设备,而现在从前端的医药装备、医疗建筑到医疗服务都有可投资的标的了。虽然这些细分行业的标的仍较少,但已经可以大概看出市场对于这些行业的未来判断和前景预期了。& &&&&&从上图给出的估值经验值来看,医疗服务以33倍稳居榜首,而医药装备以20倍居末席。我们认为这取决于行业的属性。医药装备从属性上来看,应该归为机械制造业,其周期性随着产业的扩增和收缩而显现,同时由于机器的折旧,显现出比较明显的更新周期性。这种不稳定的盈利影响了估值水平,而且目前处于新版GMP实施阶段,行业内机器更新较多,正是医药装备的盈利高点,随着更新的到位,未来的盈利可能会下降,这种不确定性也是应该估值的一个方面。盈利高点时估值最低是周期性行业的共性。而医疗服务业面对的下游是患者,患者数量以及就诊率的提高是市场长期看好医药行业的关键一点,这保证了医疗服务业的需求,而这也是医疗服务业享受到高估值最重要的原因。& &&&&&医疗建筑业的标的较少,目前仅尚荣医疗一家,因此其估值并不具代表性。这一行业的属性应归为建筑业,而建筑业显然享受的估值不应太高。而从尚荣医疗的滚动市盈率来看,情况似乎有些特殊。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性是可以得到解释的。这么高的估值是因为我国的医疗建筑的更新才刚开始,公司还有巨大的客户需求,这一点从公司公布的订单数量上可以看出来,这些订单会带来业绩的快速提升,这种提升会在未来消化高估值,但随着医院建筑的更新程度提高,这一行业的估值将面临逐渐下滑,利润的增速也开始下降,股价将面临“戴维斯双杀”。& &&&&&从药品研发的角度看产业链& &&&&&随着泰格医药的上市,一个新的细分行业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即临床合同研究组织(CRO)。公司专注于为医药产品研发提供Ⅰ-Ⅳ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生物统计、注册申报等全方位服务。这类企业不直接参与药品的研发和未来市场的拓展,只是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稳定的收益。我们认为这类企业在国内的发展还大有可为,主要的理由是第一、中国有大量的较高性价比的中低端药品研发人员。大学院校的扩张为CRO企业输出了较廉价的研发人才,而这显然是中国企业的一大优势。第二、中国人口众多,随着老龄化和就诊率的提高,临床人数增长迅速,这位临床试验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由于经济水平不高,参与临床的费用也较欧美国家低不少,这对于国际大型制药的研发成本控制来说具备很大的吸引力。同样的两个理由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要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 &&&&&从泰格医药的估值来看,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对于CRO行业的看好。& &&&&&我们这里也简单讨论一下CMO(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企业)和CSO(医药合同销售企业。CMO主要为跨国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药学研究、药品生产等定制研发生产服务,CSO主要为跨国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品牌塑造、市场推广、病人教育、公共关系、销售管理等合同销售服务。CMO和CSO在A股市场都暂时没有投资标的,其中有一家已过会但未发行的企业重启博腾制药从事的是CMO。基于国内拥有较多廉价研发人才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缘故,我们看好CMO企业。CSO企业在国内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并且由于文化背景、语言沟通等原因,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明显逊于印度企业。& &&&&&从药品生产的角度看产业链& &&&&&药品生产的产业链是最传统的产业链划分方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二级行业划分也是以此为依据。大致可分为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化学制剂、生物制品、中成药等。& &&&&&其中化学原料药的技术门槛较低,产能扩张较易,因此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较大,属于医药行业里面的周期性子行业,估值一般较低。中成药和化学制剂的企业占据市场的大多数,也是本文主要的分析对象,估值比较稳定,具备归纳价值。生物制品的龙头企业目前在A股上市的不多,并且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较大,而市值通常较小,因此具备较高的炒作价值,容易成为题材性的炒作对象,有时会有阶段性机会,估值一般来看归纳分析的价值较小。不一样的地位 不一样的估值& &&&&&这里仅讨论具有归纳价值的子行业,即化学制剂和中成药两个子行业。这两个子行业也是A股医药行业市场上市公司最多、市值占比最大、上市时间最久的,因此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化学制剂龙头优势明显& &&&&&一提起化学制剂,如果要选一匹白马,相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恒瑞医药。恒瑞医药十多年稳定的成长,层次分明的产品线,清晰的发展路径以及良好信息披露为公司在资本市场赢得了诸多的坚定看好者和十年十倍的股价涨幅,并且PE估值长期稳定在30倍以上,鲜有低于30倍的时候。& &&&&&其他化学制剂的优良品种,如华东医药、人福医药、国药一致等都具备较高的稳定估值。归纳这些龙头企业,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产品品种的优秀,这些品种通常具备市场空间大,临床效果好,研发壁垒高的特点,其次是公司良好的市场开发能力。& &&&&&另外一些化药企业,由于品种优势不大,如大部分产品为常用抗生素、临床效果不明显、品种老化等,没有吸引投资者眼光的产品,因此得到的估值并不高。还有一类企业,虽然品种较老,但是销售能力较强,收入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这种公司赢得的估值水平不稳定。并且我们认为随着医改的推进,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等原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变,这类企业的优势会逐渐丧失,享受的估值会逐渐下降。& &&&&&中成药看品牌延展性& &&&&&A股市场的老字号和中药保护品种均不少,典型的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马应龙、九芝堂、太安堂等。但目前来看,云南白药的优势还是最为明显。一来云南白药属于国家绝密配方,品种稀缺性很高,二来品牌的延展性做得较好,较早地进入了日化领域,并且产品定位精准,营销得当。其他企业或产品壁垒不如云南白药,更重要的是没有找到适合自身产品延展的切入点。& &&&&&另外一类中药创新企业,如天士力、中新药业、康缘药业和一批中药注射剂企业,在药品市场继续发展。我们认为这类企业和化药企业类似,其生命力更多地来自于产品本身的临床特性和销售能力。但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将**加速这类企业的分化。天士力、中新药业等一类企业由于产品的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可拓展性强,可从OTC市场进入医院市场,或从第一终端往基层下沉等,面临机遇仍然较大。而另外一类企业,特别是以营销见长的OTC企业面临的是营销转型,其实质是公司发展路径的重新选择。品种为王& &&&&&从“销售竞争”到“品牌竞争”& &&&&&东兴证券医药行业的2012年中期策略报告《从“销售竞争”到“品牌竞争”》详细阐述了我们的这一观点。进一步,我们认为未来医药企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品种。然而这种判断是有前提的,即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有较大改变,从现在的按项目付费改为总额预付,价格政策从顺价加成改为零加成甚至倒加成,这样企业才会从“销售竞争”转为“品牌竞争”。& &&&&&品种和营销一直以来都是医药企业成长的关键,但在顺价加成和按项目付费的情况下,销售的竞争盖过了企业的品种竞争。企业也把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了销售,而对于研发的投入是相形见绌的。& &&&&&在当前的情况下,医改的诸多政策还在试点阶段,公立医院改革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品种和营销的会同样重要。但相信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电商的普及,不管是处方药市场还是OTC市场,竞争的主战场都将转移到品种上,渠道的重要性将让位于品种的重要性。& &&&&&品种、营销和品牌的关系& &&&&&品种是内因、营销是外因,品牌是表现形式。& &&&&&我们认为品种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品种的独特性。这主要是指品种的化学结构是否独特,处于第一个层次。化学结构的特性决定了作用靶点和作用机理,这是独特性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 品种的有效性。品种必须是有效的才具备最起码的药学价值,不然只具备科研价值。这可以从临床前生物性研究和临床研究得到论证。另外,品种的安全性也是有效性的一方面。如果临床副作用太大,药用的价值会大打折扣,甚至得不到监管部门的上市批准,或者不会成为医生用药的主流品种,影响销售。& &&&&&第三、 品种的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性包括药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否稳定,生产合成路径是否通畅、收率是否稳定;如果是中药,则包括中药材原材料的供应是否稳定,产量是否充足等。试想一下,如果药品的化学性质很活跃,其对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和临床的环境要求都一定很高,这势必会**降低使用范围和增加推广难度。& &&&&&第四、 品种的拓展性。拓展性主要是对适应症而言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辉瑞的万艾可研发之初是作为心血管用药问世的,销售得并不好,但在临床过程中,发现其对ED的效果明显,导致辉瑞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使其成为ED的一线用药,也成为辉瑞的重要收入利润来源。当然,这种拓展性具备很大的偶然性。& &&&&&第五、 品种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包括的方面比较多,一是衍生物的特性是否相近。我们知道me-too 药,产品的一类衍生物特性跟原研品种相近,甚至是me-better,那么新药面临的挑战将会很大。即可替代性较高。二是品种的给药途径是否方便,如果给药途径不方便,势必会影响医生和患者的接受程度。三是剂型的影响。同样的口服用药,可能滴丸的效果会好于片剂的效果,胶囊的效果好于丸剂的效果。四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果市场占有率特别高,医生和患者的转换成本会相对较高,新竞品的进入难度会加大,产品的可替代性较低。& &&&&&这是由于产品具备了以上五个内涵,所以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 &&&&&但长期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品种的内涵,更多地突出了营销的重要性。学术推广的好坏和终端促通是否顺畅成为药品是否畅销的关键,另外一方面,中国特殊的招标体制也更加强调了所谓的“公关”工作。很多公认的好药品最终因为招标价格恶性竞争、医药销售费用过高等而销售空间被人为压制。我们认为,随着医改的深入,药品市场终归会回到其本质,原来靠牺牲药效而进行成本竞争,靠公关到位而进入医院的药品终会被淘汰,一些性价比高的药品会成为最后的胜者。而坚持研发投入和品质把控的企业会形成品牌积累,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如有新药推出,也会降低推广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我们还想阐述一下对市场热衷于新药看法。虽然强调品种的重要性,但我们并不认为品种越多就越是好公司;对全新药的投入越多就越是好企业。恰恰相反,中国目前的大多数药企需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做“加法”。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社会上的药品批文多如牛毛,这里面肯定有很多没有价值的批文,企业需要做的是对这些批文进行筛检,挑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品种,而不是洋洋得意于品种的数量。同样的道理,不是说写的字越多就会成为书法家。而是必须下苦功夫,对品种进行梳理和深度开发,找准产品的定位和市场以及切入点。有的时候,即使是小市场,也能做出好品种。第二方面,现在很多企业,包括一些非药品主业的公司都想涉足医药市场,也投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去开发所谓的“一类新药”。我们认为这大没必要,第一,全新药的创制是基础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数据分析水平甚至是机械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目前国内的很多方面都不成熟,一来研制难度很大,二来即使研制出来,也只具备了好品种的一个内涵,并不具备其他条件。第二,重磅专利药的专利到期高峰正在到来,仿制药的蛋糕足够大,其性价比也正好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研制的基础条件国内也都具备,因此仿制药才是中国药企发展的大道。即使是仿制药,也同样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眼光、科研的水平和市场推广的能力。成为首仿是国内企业应该树立的目标。 不一样的道路 一样的辉煌前景& &&&&&前面论述了品种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品种的多样化和品牌的积累程度不一样,虽然都是优秀的医药企业,但未来的发展路径也会大不相同。而我们认为只要具备好的品种,即使走不一样的道路,然而都一样具备辉煌的前景。& &&&&&产品拓展打天下& &&&&&这类企业都已经具备很好的产品基础,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属于“减法”做完,开始做“乘法”的阶段了。但产品的拓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战略目标的。或是丰富原有产品同类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起更深的护城河;或是上下游拓展,吃透产业链,稳住需求端,掌握更多话语权;亦或是原有领域占有率已经到达天花板,必须进入另一个有优势、有相似拓展经验的领域。& &&&&&这条发展道路上,我们看到了恒瑞医药、人福医药、华邦制药、达安基因、阳普医疗和科伦药业等。& &&&&&渠道拓展占天下& &&&&&这类企业原来囿于政府的种种政策,产品的能量始终发挥不出来,或进入医院难,或招标中标难,如果我们的前提假设正确,即医保支付方式发生变化,医院进入壁垒降低,那么一些产品品种性价比高的药品会开始大规模进入医院市场,第一终端的渠道将打开。& &&&&&同仁堂、中新药业、九芝堂等都在这条道路上。& &&&&&品牌拓展赢天下& &&&&&保健热的兴起,人们对于养生的重视程度增加都给品牌中药良好的拓展空间。国内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以及医食同源等都增加了这种品牌拓展的潜力。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配合得当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手段,相信A股市场会出现下一个云南白药。& &&&&&我们比较看好的老品牌有千金药业、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和马应龙。& &&&&&网络拓展收天下& &&&&&这一类企业多为医药流通企业,我们在2012年的年度策略报告和相关专题报告里面曾重点讨论了未来医药商业的发展道路,认为未来并购将成为大的趋势并且将加快进度,具备全国网络的配送企业将获得高的市场份额和溢价水平。同时,从传统网络率先跨入电商网络的企业将占据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在原有的广阔销售网络里面加入配套新产品的销售方式也可视为网络拓展的一种。& &&&&&这类企业中,我们关注九州通、科伦药业以及港股国药控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