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之心内省之心克己之心慈悲心之心?

you have been blocked以前从《冬吴相对论》这个节目得知了这本稻盛和夫的《活法》,却一直没有机会去仔细读一读它。身为两大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稻盛和夫在这本字数并不多却字斟句酌的书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提高自身修为,磨砺心智以及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和其他充斥在市场上很多狗屎一样的、畅销的、毁人的成功/励志学书相比,稻盛和夫在书中所用到的例子完全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他创立公司或者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所获得的感悟。比如,在讲到魅惑人心的三毒——“贪嗔痴”的时候,即用他的孙子们来举例说明私心私欲对人身心的潜在危害。
“只是把土地从左手转到右手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岂会有如此好事!如果有,那也不过是不义之财或浮利。轻而易举获得的钱财将轻而易举地溜掉。因此我拒绝了关于投资(locyoo注:投资房地产)的建议。”
在上世纪完全依赖美元的日本经济产生巨大泡沫之际,稻盛和夫却拒绝朋友力邀她投资房地产的建议,他凭借的是什么经济数据吗?还是背后有智囊团出谋划策?亦或是靠关系提前嗅得暴风雨来临前的气息?不,他靠的是最基本的认知:
“只有自己辛苦赚取的钱财才是真正的利益”。
反观当今国内形势,自从05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国际热钱蜂拥而入,到现在房价一骑绝尘,令国人望尘莫及。国内的房地产和土地财政和GDP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经济犹如上世纪金融危机时泡沫破灭的日本,CPI和房价虚高不下,每个人都在攥紧手中的钱驻足观望,普通人想买来用,炒房者想买更多的房源倒手。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泡沫,却还不顾一切地去追逐这“轻而易举”,连傻子都知道一倒手就能赚钱的短暂利益。
再来看看稻盛和夫是怎样看待公司公车专用的,也许下面有此类想法的董事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普遍存在,甚至几乎可以说“无一例外”,但且让我们好好想想某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是不是能变得更好:
“该董事知道情况后气势汹汹地说营业部张这样的人竟然是用公司的小车,这件事也传到了我那里了。于是我叫来该董事对他说道:‘不是因为董事了不起才可以用车。而是让从事更重要工作的职工不要为交通工具等杂事而费心,让他们更集中精力工作而准备的小车。你好好想一想,准时回家的董事有资格对忙得东奔西走的部下怒吼吗?’”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人生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思想如哲学家般深远,心术如元禄武士般高尚正直,加之以小吏的才干,再加之以百姓的身体,如此必成实业社会之俊杰。
在作者看来,造成日本社会道德日益沦丧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都忽视了人格和道德在各类考试和选拔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同样由应试教育制度把持了多年的教育领域,更是应了稻盛和夫的这段话:
在谦虚精神日简单化的同时,社会上的很多人把个人的才能私有化。特别是,居于他人之上,更应该成为他人模范的领导们这种更突出。在有传统、有业绩的大型企业中,组织规范和伦理的要求好像完全松懈了一样,丑闻事件层出不穷。另外,那些代表国民处理国家公共事务,被老百姓用血汗钱供养起来的官僚们却在利用自己的特权干损公肥私的事。很多组织的领导不是以人格而是以才华和能力为标准选拔出来的。也可以这样说,与人格相比,现在的人才配置更重视只能用考试结果表示的学业。
西乡隆盛:“给德高者以高位,给功多者以褒奖。”
每当出现一些负面新闻,有的国内学者和“专家”(不如叫砖家)就把这些现象简单滴归咎于个别人的个别行为,或者只说“个别现象”。就在最近,专业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政党研究的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被曝与女博士后发生丑闻……类似的高官被曝贪腐,马上,御用文人就会提笔奋进、挑灯夜战,为维护制度固有的缺陷和不合理——这最后的遮羞布而打掩护、挡子弹。这岂是几十个甚至更多“感动中国”能改变得了的,要改变的也不仅是选拔、任用制度,更是我们延续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模式。
“在道德崩溃、伦理丧失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这些话的意义。居人之上者人格比才华更重要。越是具备超群才华的人越不应该沉湎于才华。也就是说需要某种东西,来控制超常的才能不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种就是道德,是人格。
“无领导之德的人物——除才能之外缺乏内在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缺乏人格厚度与深度这样的人物——被安排在领导职位上,从而导致近年来整洁丑闻频繁发生,甚至更广一点说,现在社会上的道德颓废,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明、吕新吾《呻吟语》
稻盛和夫多次在书中引用中国古书上的原话,一是可见作者本人是位有着极深文化素养的企业家;而是说明日本传承至今的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真的让很多中国人汗颜。和服、茶道、作揖,很多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大唐元素”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奇迹般地在异国生根发芽并且仍在被发扬。我们常说煌煌浩浩之华夏文明五千年,而真真切切面对中华古文化的时候,除了日本,还有一个地区让我们十几亿人汗颜,那就是台湾。作者在书中说,“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窃以为,在企业文化上,第二个“勇气”即为决断力。
“据于人上者的领导们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辩,而是以明确的哲学为基础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内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义的勇气、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
除了前面的那个人生公式,书中作者还总结了很重要的“作为砥砺心灵的指针,‘六个精进’”: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戒骄戒躁;
(3)每天自我反省;
(4)感谢生命;
(5)行善积德;
(6)摒弃掉感性所带来的烦恼。
“无论天晴下雨,持之以恒的不忘感恩是人生最难得修炼。”
这让我想起了在附近一家理发店,在洗发的那个房间,墙上贴着一张很大的标语,正是三条“感恩”有关的激励语,不光是他们的员工,我想顾客走进去看到这三条标语,心也是能有所悟的。
剩下的章节,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主要讲“利他主义”对个人修为的帮助和在商业领域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例子主要是他创立DDI公司)。
“道德缺失的根本在于宗教的缺失。”——梅原猛
日本已经不是二战前以神道为核心的专制国家了,它缺失了神道而选择了“易帜邪路”,但是隔海相望的某个国度不但早已失去了核心精神,而且还在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极权。更谈不上什么宗教了,因为按照某些人的理解,“宗教自由”的目的就是消灭宗教。嗯,后面我就不说什么了,到此为止。
悟道前,伐木、运水;悟道后,伐木、运水……
你或许感兴趣的文章哲学是否有意义?哲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 - 知乎2175被浏览99357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磨炼心智,提升心性◆
人生感悟(651)&
随时做好“感恩”
祸福就如同纠缠的绳线——由好事和坏事交织而成,这就是人生。
此刻自己活着,还保留着一条性命,对此就应该心怀感恩。我一直告诉自己,事事感恩是提升心性、点亮命运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把‘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心存感恩’这个想法,以理性灌输到脑子里。&
磨炼心智,提升心性
如果说现在的日本人失去了什么美德,我想‘谦虚’应该是其中之一吧!人生在世,有时不得不搬出‘我’字来坚持自己的主张,然而如今谦虚这个最值得称道的美德逐渐被人淡忘,不能不说是日本社会的一大损失。
任何人如果有任何才能,都不过是上天赐予之物,不,应该说是向上天借来之物。这是我的看法。&
高兴时何不坦率表达
松下先生自认学问不够,所以一直借着向他人求教来帮助自己成长,这种态度终其一生不曾改变。即便在他被奉为“经营之圣”,甚至被吹捧到神化的地步之后,他始终不曾忘记“一生都要做个受教者”的坚持。
人往往是心里想努力保持谦虚,一个不小心却又露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态度。贪欲的念头着实恼人,根深蒂固存在人的内心深处,腐蚀人心,是害我们走错人生道路的“毒品”。人是如此一刻也不能远离欲望啊!这就是释迦牟尼要告诉我们的,毫无虚矫的人类实相。
要远离欲望,我认为至少需要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架设一个理性的线路。把自己的想法搁一旁,而优先考虑别人的利益,我认为这样的心是人类所有美德中最崇高至善的一种。当我们抱着一定要成功的心情,拼了命去努力时,只要这个愿望纯净无私,与自己的私利私欲无关,那么必定能实现,而且还能永续长存。
要想成功或让成功得以持续,心中的愿望和热情都必须纯净无私才可以。
&能带来真正喜悦的是劳动
其实在成就事物和充实人生方面,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勤勉”,也就是拼命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勤勉有助于充实人的精神层面,提升我们的人格。
俗话说得好,劳动有苦涩的根、甘甜的果实。喜悦是从艰辛和痛苦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认真投入工作所得到的果实,不只是成就感的满足而已,它更帮我们奠定为人的基础,达到磨炼人格的修行任务。
每天的劳动正是一条磨炼心志、提升心性、朝开悟前进的快捷方式。那些把自己一生托付在某种职业或某个领域,以长期的耕耘一点一滴去累积实力、磨炼技术与自我的人,总是特别吸引我。
长期的自我磨炼,会让人散发出不可忽视的存在感与大家风范。
没有人能不脚踏实地去实行精进,就拥有一身好本领。我们必须从心里喜欢自己的工作,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地全心全意投入。
教职超越了单纯劳动的领域,应该属于一种必须以身为教师的健全人格去和孩童相处的职业,也就是所谓的“圣职”。
他们是在自贬教师的地位,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尊严与真诚快要荡然无存。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我们应该以全副精神投入工作。如此,才能打造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领导者可以无才,却不能无德
所谓思维方式,我指的是一个人面对生命的态度,亦即哲学、思想和伦理观,也可以说是包含三者在内的‘人格’,而谦虚这项德行应该也属于其中一项。
深受敬重的西乡隆盛先生说过:“德高者居高位,功绩多者得奖励。“对于有功在身者给予金钱的奖励即可,而只有人格高洁者,才能赋予他崇高的地位。
谦虚的态度、内省的心、抑制“自己”的克已之心、重视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总而言之,就是必须谨记“为人之正确的活法。”
&以利他之心生活与工作
所谓“利他”之心,在佛教来说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来说就是爱。布施500元的妇人与特瑞莎修女,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贤明的人也会发现,像这样为他人尽心力的行为,不仅是帮了别人,到最后自己也会连带受惠。
既然成了社会人,就不能再抱持要别人帮忙的念头,必须把自己的立场由‘接受’的一方,180度转向‘给予’的一方。
身处在同一个世界,是天堂还是地狱,就看你是否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这就是故事要传达的重点。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求取利润绝对不是罪恶。只不过,运用的方法必须合乎为人之道罢了。人不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就算追求利润也必须选择正途。
真正的商人会思考如何让对方获利,自己也有利可图。意思是说商业的核心在于让对手与自己同时得利,也就是必须带有“自私、利他”的精神在内。
此时,我只能承认自己有如堂吉诃德一样,明知不可而为之。
我借着一次又一次扪心自问:“动机向善,了无私心?”来理清自己的动机纯正与否。
吃亏就是占便宜,输是暂时的,将来一定能赢回来。我说服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豆沙饼皮变成黄金饼皮,好不容易终于开始推动这项事业。
自古以来,把这种人生的指南和哲学教给人的,是包括佛教和基督教在内的宗教。这些宗教的教义给了人类生活上的道德和规范。
道德沦丧的根本原因,在于欠缺宗教信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全心投入工作的过程能够一点一滴磨炼我们的心性,并提升我们的人格。现在正是思考该以哪种新的治国理念取代经济成长至上主义,而个人该如何修正自己活法的时刻。
理由是,人类以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为出发点,无穷尽地追求成长与消费,这种做法一天不改变,不仅有限的地球资源和能源终将耗竭,整个地球环境很可能都会被破坏殆尽。
如果要我以一句话来代表今后该奉为活法的根本哲学,那恐怕是“知足”,以及源于知足的心,并以感谢与谦虚为基础的利他行为吧!
要有适度节制个人私欲的度量,能满足于略感不足的状态,若有剩下则与他人共享。
说我天真也好、空口说白话也好,我相信这种思考方式一定能拯救整个地球。
所谓知足的生活方式,绝不是指安于现状不做任何新的尝试,过着充满停滞不前或虚脱无力感觉的生活。
能否达到那个境界还在其次,努力朝目标去做才是重点。怀抱着这样的信念持续去做,我们的心性将一天一天得到磨炼。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心性,相信距离知足及利他社会的实现,也为期不远了。
&与宇宙相和谐
我认为有两大力量:其一是命运。每个人生来各有其本命,在谁也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受到命运的牵引,甚至是在命运的操控下度过人生。或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个看法,不过我认为命运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另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根本支配着我们的人生。那就是“因果报应的法则”做好事结善果,做坏事招致恶果。善因带来善果,恶因引发恶果。
命运与因果法则,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这两大力量的牵引。命运像经线,因果法则像纬线,两者纵横交错,编织出人生这块布。
只要心存善念,处处行善,命运将被导往好的方向。命运不等于宿命,命运能通过因果的法则而加以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这套法则的人并不多。视之为非科学观点而一笑置之者反而占大多数。如果以现代知识的角度来衡量,命运的说法会被归类为迷信,而“做坏事会遭天谴”之类的因果报应之说,只会被矮化为一种用来哄骗小孩的道德上的权宜之计。
由于因果的法则不容易看清,因而难以让人轻易信服,这是以短期眼光看待事物的结果。想法或行为要产生结果,通常得花相当的时间。要在短短两三年内看到结果实在困难。
如果以20年、甚至30年这样的长时间单位来看,因果这本账簿一定可以结算得清清楚楚。
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诚实而多行善的人,不会一直怀才不遇。
不过随着时间流转,结果都会被慢慢修正,而得到符合各自言行与活不的结果,终结于各自所应面对的下场。
短期内看起来或许还不尽然,长期下来必然是善因导致善果,恶因招来恶果,因果报应切合得万无一失。
中国明朝的《菜根谭》里有句话:“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尽管别人可能看不到,它还是好端端地长在那里。因果法则的实现需要时间,牢牢记住这一点,不要急于看到结果。重要的是平日就不轻视、不懈怠地,一点一滴努力去累积善行。
有人说那是神,我则称之为宇宙的演进或宇宙的意志。而或许这是以人类有限的能力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宇宙的意志、something
Great、造物主看不见的手,其实爱怎么称呼都无妨,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对这个无法以科学解释的不可知的力量与智慧,要以相信的态度去看待。这不仅是决定人一生成败的关键,也能为人化解傲慢之恶,带来谦虚之德与善。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真我”,其外围由“灵魂”所环绕,而灵魂的外层褱着“本能”,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来到人世。
关于真我,瑜伽认为是形成人心之内在核心的“芯”、真的意识,也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一旦得到智慧,亦即达到开悟的境界,就能通晓宇宙的真理。
佛家说:“山川草木皆成佛”。意思是说万物皆具佛性,谓真我即指佛性,亦即宇宙原有的睿智。真我也存在我们内心最深处。人类心中原已潜藏着真我,我们才会如此锲而不舍,苦苦追寻。
“我想你一定很不好受,可是那也没办法。人生在世就是免不了得受苦受难。”
“碰到灾难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失意难过。灾难会把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带走。因为受到灾难就可以把业障消除,所以稻盛先生,我应该要恭喜你才对”。&
把心磨炼到只剩下真我
包括坐禅、瑜伽在内的修行,目的也都是磨炼心志,而实行的方式可以说是由外向内,如研磨镜片一样,一层一层磨掉在心之外侧的障碍。
为了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力行精进。人为何而活?我认为答案也就在这里。
要努力工作,保有感恩之心,努力保持好的念头、正确的行为,随时以坦率无伪的自省精神去规范自己,持续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磨炼心志,提升人格。
首先从自己开始做起,接下来,应该尽力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以正确方式去贯彻人所应为之正确的事。我相信如此“活法”的另一端,肯定是通往光辉灿烂的黎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