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管理沟通的原则不包括原则哪一项阐述不正确

管理学教案,体育管理学教案,行政管理学教案,护理管理学教案,管理学教案全_教师联盟网
您现在的位置: >> 管理学教案全 >> 管理学教案,体育管理学教案,行政管理学教案,护理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体育管理学教案,行政管理学教案,护理管理学教案
第一篇:管理学教案《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基本课题: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次课) 第一次课)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管理学与组织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的特性与管理者的概念, 掌握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及管理的含义与性质。
教学要点及主要技能:1、管理学的概念 2、管理学的特性 3、组织的概述 4、管理的概念及类型 5、管理的含义及性质
教学材料: 《管理学基础》教材 《精典寓言》自编 教学设计: 1、教学组织 2、三分钟精典寓言 3、介绍案例导入新课 4、教学课件展示 5、运用讲授等方法讲解新课 6、学生思考练习 7、归纳总结 8、留复习思考题
《案例精选》自编 《课后练习》自编
《管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
第 2 页 共 7 页
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内容】 【本节点精】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基础之一 【精典寓言】 【寓言 01】 【案例精选】 【案例 1-1】 摩西审案
介绍案例及案 例评析 分钟) (8
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
课前准备(1 分 钟) 3 分钟寓言
把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 (管理需要付出行动)
●结论:管理者的工作,在于凝聚部属及相关人员的整体力
量,从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引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理论科学,而且还是对实践具有直 一般了解 接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科学。管理学所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共性。管理学是在 20 世纪初发展进来的,美国和欧洲为其发源地,并以美 国工程师泰罗在 1911 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1、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业务管理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在管理活动中 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 2、 每个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都具有业务管理和一般管理双重责任, 既要精通业务,也要擅长管理; 3、 随着管理层次的不同,两种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中下层管 理者的能力是业务管理能力;高层管理者要求的能力是一般管理。一般管理 业务管理 二、管理学的特性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导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 第 3 页 共 7 页 高层 中层 基层
2、管理学的理论是一门科学,但管理的实践则是一门艺术 (1)管理学的特点: ① 客观性 ② 实践性 ③ 理论的系统性 ④ 真理性 ⑤ 发展性 (2)管理学作为一门艺术体现在: 管理不是学好了这门学科就可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而是有其艺术 性的。3、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4、管理学的系统性 5、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1)管理是针对人、财、物的,主要是管理人 (2)管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它必须借助被管理者及其他各种条件,通 过它们来体现管理的价值 (3)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社会属性----对人的管理 三、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基础之一 2、管理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3、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 4、未来面临的工作环境需要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生 产 过 程
版书 重点掌握
自然属性 主要体现 在组织生 产要素上
社会属性 主要体现 在协调生 提问学生
幻灯片放映 管理一般 职能 管理特殊 职能
管理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属性的关系图: 管理属性的关系图:
《管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
第 4 页 共 7 页
第二节 管理的概念及性质 一、组织的概述 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通常是由一个或一组目标表 示的。2、每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3、每人组织都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于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二、管理者的概念及类型 (一)管理者的概念 1、关于管理者的传统观点 管理者:指的是指挥别人工作的人员 2、关于管理者的现代观点 管理者是指那些由于其职位和知识必须在工作中做出影响组织整 体工作成效的决策,对该组织负责并做出贡献的知识工作者、经 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其特点: (1) 强调管理者必须是一位决策者, 必须承担对组织做出贡献的责任。(2)强调管理者包括知识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在内 3、管理者的定义 在协作过程中,负责协调他人的活动从而对组织完成预期任务做 出贡献的人员。反映了: (1)在组织中拥有正式的主管职位而能进行指挥 (2)通过决策等管理工作承担对组织做出贡献的责任 (二)管理者的类型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层次地位分类: ①高层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 ②中层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 ③基层管理者:是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高层管理者 中 层 管 理 者 基 层 管 理 者
2、按管理所负责的组织活动的范围分类 ①一般管理者 《管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 第 5 页 共 7 页
②职能管理者
一般管理者
人力资 源经理
职能管理者
3、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分类 ①直线管理人员 ----是指有权对下属进行直接指挥的管理者。②参谋人员 ----是指对上级提供咨询、建议,对下级进行专业指导的管理者。③职能管理者 ----是一种介于直线管理人员与参谋人员之间的一种管理人员。三、管理的含义及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 程。(2)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的控制工作的诸多过程 来协调所有资源的,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 动。(4)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的,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 动所不能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 活动。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来 协调组织内外各种关系和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 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讨论训练】
《管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
第 6 页 共 7 页
【本课小结】本次课主要学习了管理与管理学的概念及性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 学与组织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的特性与管理者的概念,掌握学习管理学的 必要性及管理的性质。
【课后练习】 1、管理的二重性指什么? 2、管理的定义?
【课后总结】
《管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管理学基础》
第 7 页 共 7 页第一篇:管理学教案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弄清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使 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把握管理学发展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理清管理学发展的历 史线索。本章重点: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 本章难点:系统管理理论 时间安排:8 节 一、管理 1、组织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的定义 有关管理的定义很多,且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早期的管理学者玛丽? 帕克? 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给管理下了一个经典的定 义:“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Follett,1942)。? 斯蒂芬? P.罗宾斯和玛丽? 库尔塔(Robbins and Coultar,1996) :“管理这一术语指的 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帕梅拉? S.路易斯、斯蒂芬? 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 M.范特(Lewis, Goodman and Fandt,1998):“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 程”。? 沃伦? 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 F.阿特纳(Plunkett and Attner,1997)把管理者定义为“对 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 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 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要给管理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从管理活动至管理思想到管理理论其间经历了漫 长的过程, 至少有几千年以上。因为管理活动自古就有, 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 相关资源的过程。我们给出的定义: 管理是运用科学艺术方法,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理解管理含义的要点 它包含: 1)存在于组织之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任何组织都必须。2)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的活动构成。是过程而不是瞬间。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资源。资源是一个组织运行的基础,也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传 统意义上的资源主要是指人、财、物,强调的是那些内部的、有形的资源。现代意义上的资 源远不只是这些,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是组织的资源。组织的管理 工作要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给资源赋予更大的价值,以此实现组织的目标。在某 种意义上说,组织间的管理实际上是资源利用效果的较量,资源是流动的,不能给资源赋予 更高价值的组织将会减少对资源的拥有量甚至无法获取资源。4) “有效地”指的是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效果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学教案
管理的职能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那些最基 本的职能?至今仍众说纷纭。A、最早是在 20 世纪初,法国的工业家亨利? 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中提出,所有管理人员都行使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B、1950 年代中期,美国的两位教授哈罗德? 孔茨和西里尔? 奥唐内尔把计划、组织、人 员配备、指导和控制职能用作管理学教材书的理论框架,这本权威的教材畅销了二十年。不同的学者对管理的职能作出了不同的划分。如今的管理学教材仍然是围绕管理职能来 加以组织的。C、我们使用的周三多的教材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和创新。以上职能是带有普遍性的。所有的管理人员不论其什么头衔,在何岗位,处于哪一管理 层次,都须执行这些基本管理职能。但不同层次对不同职能的时间精力分配不同。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要求 1、管理者的形成 19 世纪中叶,美国西部铁路公司最早采用“受薪经理”代替所有者行使管理职能。开 始由懂业务技术的“硬专家”管理转变为“软专家”管理。2、管理者的含义及分类 (1)管理者的含义 管理者是组织中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或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有下级的人)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 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 的目的。(2)管理者的分类 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业人员(直接从事某项工作,不具有监督他人工 作的职责) ;另一类是管理人员(指挥别人活动并为其工作好坏负责任的人,在组织中有一 定的职权) 。在组织中区分管理者和操作者并不难,因为管理者一般都有某种头衔。A、从纵向上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可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直接监察实际作业人员的管理者。如生产线线长、工长、领班、小组长。中层管理人员:管理着基层管理者,贯彻和执行高层管理部门制定的目标和政策。如部 门经理、项目经理、地区经理 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的责任, 以及为整个组织制订计划和目 标的责任。(战略、对外的“官方”身份)如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B、横向上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综合管理人员:小企业的总经理;跨国公司各事业部经理 专业管理人员:按不同的业务领域来分类。在企业中的各级管理层次中,都可能有市场 营销、财务、生产、人事、行政及其他各类管理人员。3、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 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 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着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角色:作出抉择的活动。包括四种决策制定角色,即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 分配者和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学教案
①技术技能。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成为业务内行是作为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指导下属并回答有关具体问题。②人际技能。有时称为人际关系技能,与组织内外上下左右打交道的能力,包括 A 联 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B 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 能力;C 正确的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 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③概念技能。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 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 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 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层次管理者对几种管理技能的重要程度不同: 高层管理人员 概念技能 中层管理人员 人际关系技能 基层管理人员 技术技能 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四、管理的属性 1、管理的二重性 ? 自然属性 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引申出 来--连续的、永恒性概念 ? 社会属性 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体现了由一定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 史性、短暂性概念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 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 方法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节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1、中国。中国有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如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 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世界,特别是对 东方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 韩非子、商鞅、诸葛亮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称得上是伟大的 管理学家。在他们当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有影响力。与儒家思想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和他所著的《孙子兵法》 。日美 管理学者研究《孙子兵法》者较多。孙子兵法格言被日本应用到企业管理,在美国作为基层 军人的格言。2、外国。外国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作为古代文明古国的埃及和巴比伦。著名的埃及金字塔, 平均每座要动用 230 万块石料, 多万劳动力, 10 建筑工期在 20 年以上, 而且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古代欧洲的希腊和罗马帝国,曾经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国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
管理学教案
的管理思想。公元前 370 年,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提出过制鞋生产流水化作业的设想,还出现 过像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一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古罗马帝国最早采用职能式的组织 形式并建立了分级管理的中央集权等级制度。15 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马基埃维利 (Machiavelli Niccolo)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最早提出了有关领导行为和素质的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四项领导原理: (1)领导者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有两层含义为:一是群 众要拥护他作为领导者;二是领导者做事要征得群众的同意。(2)领导者必须维持组织的内 聚力。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把组织的成员团结在一起,使自己和组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3) 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精神意志。领导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能为组织和自己 的生存不断努力奋斗。(4)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出现了巨 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效率和效益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影响的的思想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Adam Smith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出生前八周,其父 即去世,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亚当?斯密终生未娶,与母亲相伴。在 1776 年发表了他的 代表作《国富论》 。提出了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以 制针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的好处。书中写到:如果―名工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恐怕工作 一天也难以制造出一枚针来(每个人都得拔丝、矫直、切断、敲针头、磨针尖、将针头和针 尖焊在一起) 。如果把制针程序分为若干项目,每个工人只分工负责其中一项,这样一来, 平均一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 4800 枚针,生产效率提高的幅度是相当惊人的。作用体现在: ①分工能增强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②分工减少了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 ③分工使专 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高效率的机器。此外, 他还提出了研究经 济问题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即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人人追求 个人私利,而这种追求客观上也会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这种个人私利的追求者, 就是“经济人” 。这种所谓的“经济人”观点认为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的。这种 观点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反映,后来成了整个西方管理的理论基础。b、 罗伯特?欧文 (Robert Owen )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 名企业管理改革家。欧文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了人事管理方面的实践与理论。他曾经为工厂 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一系列试验。他倡导在企业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反对将人视为机器。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的住宅等。希望通过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 并使工厂获得很高的利润。他认为:只要对工人加以训练和指挥,就可以取得 50%-100% 的报酬,从而使工厂主的收入大大增加;而花在机器上的支出只能赚到 15%的报酬。而且 他的改革实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欧文 最早注意到人的因素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 率先在人事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 被称为 “人事管理之父” 。c、 查尔斯?巴布(贝)奇(Charles Babbage 1792 一 1871)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 发明家。其性情暴躁, 以至于为了回敬英国街道上比比皆是的管风琴演奏者, 他就在他的住房外面吹 起了喇叭,造成一片噪声,以便把他们赶走。他的最著名的发明是 1822 年制造的世界上第 一台实用机械计算机DD差分机。他将技术方法应用于管理当中,代表作是 1832 年发表的 《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除进一步阐述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外,同时 提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主张; 劳资关系的协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设计并发 明了一些有助于提高作业效率的机器、工具。巴布奇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 提出工人的工资应有三部分组成:①固定工资;②利润分享部分;③奖金。后两项是与工人 的劳动生产率直接相关联的。DDDDDD具有刺激作用的分配制度 早期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管理学教案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有代表性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虽然主要反映在某一个人、 某一个 企业的单一的管理实践和个别论述之中,尽管比较混乱,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 它对促进当时企业生产的发展、 加强对早期企业的有效管理和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 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管理理论概述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人们对管理活动有了 初步的认识和见解, 形成了一些朴素、 零散的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些人又对管理思想加以提炼和概括, 找出管理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并将其作为一种假设, 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形成了管理理论。
二、古典管理理论
我们学习的管理理论主要是西方的管理理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创建的管理理论,人 们称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由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 政组织体系理论构成。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其出发点是经济利益是驱 动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其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人, 出生在 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的父亲一心指望他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律师, 希望他子 承父业。年轻的泰罗不负众望,终于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但不久因开夜车得了眼疾而被迫 辍学(泰罗学习刻苦,时常开夜车,是他的健康和视力受损) 。1875 年,他进入费城一家小 型水泵制造厂当学徒工。22 岁转到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先后当过技工、工长、总机械 师、总绘图师。1884 年(28 岁)被提升为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于 1883 年获得机械工程学位。1898 年,它独立开业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以后,他用大部分时 间从事写作、演讲,宣传他的―套科学管理方法。泰罗自幼才华横溢,善于思考。在生产技 术方面,他所完成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不胜枚举,先后获得 100 多项专利,在机械制造的 高速切削和精密切削方面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1915 年因肺炎去世。他一生的研究硕果 累累,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车间管理》《计件工资制》等,其代表作 、 、 是 1911 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罗在该书中提出的理论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 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此被西方管理学界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 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工作定额原理 泰罗一生大部分时间所关心的主要事情就是提高生产率。在 19 世纪末之前工厂的管理 主要是凭业主的个人经验。企业主为了赚得更多的利润采取的手段不外乎是延长劳动时间或 增强劳动强度。这种方法必然使劳资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工人怠工,资本家制定严格的工作时间,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分配问题上工人想多拿,资本 家想少给。工人不知道“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应该 300 件,可工人认为 150 件就可以了) , 资方不知道“一天合理的报酬” (如应该 300 元,可给了 305 元,那么就亏了 5 元) 。泰罗认 为必须先解决好以上两个问题。为了发掘工人们的劳动潜力, 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 量定额,即所谓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为此,泰罗进行了时间和动作的研究。(时间:选择 合适而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下来,加上必要 的休息时间和其他耽误的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动作:研究工人在干活 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比较分析后,去掉多余动作,改善必要动作)泰罗在伯利恒 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该公司有 75 名工人负责把 92 磅重的生铁块搬运
管理学教案
30 米的距离装到铁路货车上,他们每天平均搬运 12、5 吨,日工资 1、15 美元。泰罗挑选 了一名叫施密特的工人进行试验, 试验搬运的速度、 行走速度、 持握的位置对搬运量的影响, 以及多长的休息时间为好。经过分析确定装运生铁块的最佳方法和 57%的时间用于休息, 使每个工人的日搬运量达到 47 吨至 48 吨,同时使工人的日工资提高到 1、85 美元。通过研 究,找到了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工人的工作量,使资本家和工人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测出 了成本和利润,从而测出了报酬。这样以上两个问题得以解决。(2)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 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作过一个铁锹试验。当时公司的铲运工人每天上班时都拿着自 家的铁锹,这些铁锹各式各样,大小不等。堆料场中的物料有铁矿石、煤粉、焦炭等,每个 工人的日工作量为 16 吨。泰罗经过观察发现,由于物料的比重不一样,一铁锹的负载大不 一样。如果是铁矿石,一铁锹有 38 磅;如果是煤粉,一铁锹只有 3、5 磅。那么,一铁锹到 底在多大才合适呢?经过试验,最后确定一铁锹 21 磅对于工人是最合适的。根据试验的结 果,泰罗针对不同的物料设计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铁锹。以后工人上班不用自带铁锹,而是根 据物料情况从公司领取特制的标准铁锹。这种做法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6 吨-59 吨)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泰罗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包括 两个方面, ―方面是该工人的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 另一方面是该工人必须愿意做这种工 作。也就是说,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一个人适合,而他又愿意努力去干, 他就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例如身强力壮的工人干重活可能是第一流的, 但干精细活就不一 定是第一流的。而心灵手巧的女工虽然不能干重活,但干精细活却是第一流的。所以要根据 人的能力和天赋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教会他们科 学的工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4)差别计件工资制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泰罗提出了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在工时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一个合理的定额或标准, 根据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如果没有完成 定额,即以正常工资的 80%付酬;如果工人超过定额,则全部以正常工资的 125%付酬。实 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后效果很明显,使产量增加 2-3 倍。(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认为, 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经验工作方法的特点是工人使用 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方法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定。所以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他们的 操作方法与使用的工具是否合理, 以及个人的熟练程度与努力程度。科学工作方法就是在实 验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标准操作方法和采用标准的工具、设备。泰罗认为,工人凭经验很 难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而且他们也没有时间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应该把计划同执行 分离开来。优点:由于职能工长只承担某项职能,所以培训花费时间少;职责明确,效率高。缺点: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领导(多头领导) ,容易引起混乱,所以这一原则 没有得以推广,但对组织结构划分有相当大的影响。(6)实行例外原则 泰罗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必须运用例外原则, 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 权给下层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特别好或特别坏的重要事项;超过常规 或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如重大政策的决定,重要人员的任免等)的决策和监督权。例外原 则对于避免高层管理人员陷入繁琐的日常具体事物, 以集中精力作出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是非 常必要和有利的。DDDDDDD为以后管理上的分权原则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管理学教案
另外,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泰罗认为,雇主和工人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 作关系。双方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雇主和工人都必须进 行一场精神革命,即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资本家关心的是低成本高利 润,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因此双方就争吵、对立。为了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他认为劳资 双方必须在思想上进行合作。他论述道: “劳资双方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革命是,双 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看成头等大事, 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加盈余的量上来, 直到盈余大到这 样的程度,以至不必为如何分配而进行争吵。??他们共同努力所创造的盈余,足够给工人 大量增加工资,并同样给雇主大量增加利润。”这就是泰罗所说的精神革命。泰勒提出要进 行一场精神上的革命,其核心是劳资双方必须把精力从利益争夺转向共同合作多创利益上, 用合作取代对立。遗憾的是,泰罗所希望的这种精神革命一直没有出现。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泰罗在管理理论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开拓性工作, 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 他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理论不免有 其局限性。泰罗自身条件、背景,使他对较高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深度也相应的显得 不足。泰罗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其理论偏重于基层管理。最大的不足是,他把工人看成为“经 济人” ,视为一个仅仅能够用金钱刺激的群体,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当然, 人是有感情、有自尊心的,在很多情况下,金钱不是万能的,可采用激励鼓励,增强其集体 荣誉感等方法。时势造英雄, 在泰罗的同代人当中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卓越 的贡献,出现了一批他的弟子及追随者。?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Frank Gilbreth) 吉尔布雷斯夫妇在管理发展史上就像居里夫妇 一样显得光彩夺目。他受泰罗学术演讲的激发,成为其最真诚的追随者。他长期从事动作研 究与疲劳研究(省略砌砖动作研究,将砌外墙砖动作从 18 个减少到 5 个,将砌内墙砖动作 从 18 个减为 2 个) ,力求精简动作,降低疲劳,提高生产率。他把基本动作定义为动素,每 一个动素称之为“Therblig”,这是 Gilbreth 字母次序倒过来组成的,只是“th”这两个字母 次序不变。为了获得进一步的研究资料, 他把当时刚刚出现的电影摄影技术用来进行动作摄 影,然后放映,研究分析哪些是不必要的动作切加以消除。他还为此专门设计了一种“微动 计时器” 。把一个大钟装上一枚长的大秒针,可以录下二千分之一秒,置于拍摄现场,用来 测定工作所需时间的长短。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为动作研究开辟了道路,现代体育竞技中的 动作研究基本上源于此。因其在动作研究上的成就,被后人誉为“动时研究之父” ?亨利?甘特(Henry Gannt)甘特是泰罗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工作时的助理,长期与泰罗 合作,也是美国著名的工程师、科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计划和管理技术方面。他设计了 一种生产计划进度表,被称为“甘特图” ,有效地控制生产和计划。(即把工作的种类、工作 所需设备、 工作进度等放置在一张以时间为坐标的图上, 进而使对工作计划的检查和控制更 加直观、形象)他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即除了按日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外,超额完 成定额的部分另给奖金;完不成定额的,也可以得到原定的日工资。这种制度比泰罗的“差 别计件工资制”好,可以使工人感到收入有保证,劳动积极性因而提高;他还注意到职工的 培训工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在以泰罗为代表的一些人在美国倡导科学管理的时候, 欧洲也出现了一些古典的管理理 论及其代表人物, 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法国的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他是以管理过程和 管理组织为重点。法约尔的代表作是 1916 年发表的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第一次对管理的职能作了明 。确的划分,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实际创始人,被
管理学教案
誉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法约尔一般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企业活动类别和管理的五种职能 法约尔发现,无论一个企业是大是小,它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划分为六类: 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 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等 3)财务活动――指资本的筹集和运用 4)安全活动――指财产和人员的保护 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资产负债表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 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法约尔首次把管理活动划分为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揭示了管理的本质。②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为了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履行管理的职能,法约尔总结出管理的十四条一般原则: (1)劳动分工原则。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2)权力与责任原则。管理者必须拥有权力以发布命令,但权利与责任必须对等。(3)纪律。纪律是企业领导人同下属人员之间在服从、勤勉、积极、举止和尊敬方面 所达成的一种协议。纪律的实质是遵守企业内部各方面达成的协议。纪律是领导人创造的, 所以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赏罚分明。(4)统一指挥。统一指挥原则是指一个下属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汇报 自己的工作。(5)统一领导。指凡目标相同的活动,仅应有一个领导人和一套计划。5 是 4 的必要条件。区别:人们通过统一领导来完善组织,而通过统一指挥来发挥人员 的作用,统一指挥不能没有统一领导而存在,但并不开源于它。(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一个企业中,个人或个人利益不能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做到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集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报酬制度要公平、合理,但要和良好的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 到好的效果。(8)集权与分权。法约尔认为,在管理上应保持适当的集权于与分权,即掌握好集权 与分权的尺度。认为下属的工作很重要就分权,认为下属的工作不重要就集权。(9)等级链与跳板原则。等级链是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管理人员之间应建立关系明 确的等级系列,以保持上下沟通灵敏。但在紧急情况下,平级之间跨越权力而进行的横向沟 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既能维护统一指挥原则,又能避免信息的延误和失真问题,法约尔 提出了一种“跳板”原则,该原则可以使两个部门的沟通更便利。即在需要沟通的两个部门 之间建立一个“法约尔桥” ,以这个桥做跳板,就可以建立沟通的渠道。(10)秩序。法约尔指出秩序是指“凡事各有其位” 。无论是物品还是人员,都应该放 在正确的位置上。(11)公平。“公平”原则就是“善意”加“公道” 。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公平” 就是“公道”原则加上善意对待职工。(12)人员的稳定。把一个人培养成胜任目前的工作,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所以,人 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掌握好人员流动的适合尺度,保持企 业中人员工作的稳定性与适应性。(13)首创精神。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智,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或发明就是人们的 首创精神,它是刺激人们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之一。(14) 团结 (集体) 精神。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管理学教案
领导者有责任尽一切可能保持和巩固企业内部人员的团结。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 14 条管理的基本原则,法约尔认为,原则是灵活的,可以适应一 切需要,问题在于懂得如何去使用这些原则,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管理艺术。领导者要充分 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与判断力去运用这些原则。对法约尔“一般管理”的评价: ?法约尔研究了管理的一般性 (普遍性) 为管理理论的形成构筑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 具有一般性、有效性的特点。?理论缺乏弹性。如在他的统一指挥原则中,他认为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 这与劳动分工原则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一个分厂的会计人员隶属这个分厂, 总厂财务部的 人不能指挥分厂会计人员(统一指挥原则) ,但这样的话就无法开展工作。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和泰罗、法约尔是同时期人。出身于德国一 个有着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富裕家庭,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882 年进入海德堡 大学读法律,以后又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哥丁根大学。他受过三次军事训练,并于 1888 年参 加了一次军事演习, 因而对德国的军事生活和组织制度有相当的了解, 这对他日后建立组织 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一生中担任过多所大学的教授,他还担任过政府顾问、编辑、著作 家等,对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宗教等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代表 作是《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 ,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 体系理论” ,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权力(权威)论。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力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权力, 组织就不能实现目标。指由权利才能是混乱变秩序。韦伯将社会所接受的权力划分为三种: 合法合理的权力、传统的权力、个人魅力性权力。A、合法合理的权力。它是由社会公认的法律规定的,基于法律和社会契约。它要求人们的 服从是绝对的, 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领袖官员, 对这种权力的服从就等于对确认的职务或 地位的权力的服从。B、传统的权力。它以对传统习惯的信仰与尊重为基础,它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惯例、习俗 而规定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绝对的服从与统治者。因为它具有沿袭下来的神圣不可 侵犯的权力地位,例如对神权、族权、皇权的崇拜。C、个人魅力型权力。它是以对个人的迷信和崇拜为基础。因为领导者具有神圣特殊的英雄 主义或卓越非凡的特质,使人们对他们的服从是正当的。如对宗教先知、军事和政治领袖的 崇拜。韦伯把上述三种类型的权权力称为“纯粹的” ,此外,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介于 它们之间的混合的形式。在这三种权力中, 他认为只有合法合理的权力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 基础。②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核心是组织活动主要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 或世袭地位来进行管理。所谓“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现代社会中最有效、 最合理的组织形式。特点: (1)明确分工。对每个职位上的组织成员的权力、责任都有明确规定,并作为正式职 责使之合法化。(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组织内的所有职位都按照权力自上而下形成等级系统。韦 伯把理想的组织形态分为三个层次:高、中、低。(最高领导层,主要职能是决策;行政管
管理学教案
理人员即中层管理者, 主要职能是执行上级决策并拟定实施方案, 将下层的意见反馈给上层; 一般工作人员,主要职能是做实际工作) (3)人员的任用。所有组织成员都是通过正式考试的成绩或在培训中取得的技术资格 来加以录用的。(4)实行任命制。只有个别职位才实行选举制,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5)管理员是专职的。他们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 (6)遵守纪律。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7)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组织中的人员关系应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是一种不受 情感影响的关系。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可归纳是一种“官僚政治、官僚主义”管理体系的思 想,而这里的官僚,并非平常意义上的官僚,没有贬义。它的原意是通过职位而非通过个人 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这是针对当时德国的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是一个有关集体活 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韦伯认为这种高度集中的、 正式的、 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 手段,是达成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绩效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 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适用于各种行政管理工作和各种大型组织, 如军 队、国家机构、教会和各种团体。韦伯的这一理论也是对泰罗、法约尔理论的一种补充,是 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管理学家,特别是组织理论家产生很大影响。
三、行为管理理论
(1)三位先驱者 ?雨果? 芒斯特伯格()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德国人,他的专业是心 理学和医学,1885 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又学习医学, 在海得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年仅 27 岁。29 岁时,被邀请去哈佛大学主持心理学 实验室工作,并担任实验心理学教授。以后他把兴趣转向了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心理 学进入了产业界) 。1912 年出版了著名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在这本书中他从心理 学角度来研究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1)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最为适 应;2)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使每个人达到最高效率;3)用什么样的方式刺激,诱 导工人进行生产以达到最满意的产量或最高效率。?玛丽? 福莱特()是美国的一位社会工作者,女管理学家。虽然她生活在科 学管理时代,但她认为有必要理解组织中行为的作用,并走在行为管理理论的前面,为此, 她做了不少开拓性工作。她相信科学管理方法能应用于人际关系, 并相信人们只有通过群体, 才能把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有人把她誉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之间的桥梁” 。?莉莲? 吉尔布雷斯()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是弗兰克? 吉尔布雷斯 ()的夫人,也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女士,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英语系。1924 年,当弗兰克? 吉 尔布雷斯(56 岁)辞世后,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并且使自己也成为工业界的一个榜样。她 之前的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是群体行为,而莉莲? 吉尔布雷斯则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并对在 管理中如何理解心理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此外, 她还把管理风格分为 三类:①传统的管理风格:管理者为严格的驱动型,相信统一命令和使用集中权威。②过渡 的管理风格: 介于传统的和科学的管理风格之间。③科学的管理风格: 管理者仔细甄选人员, 全面关心工人的福利,使用各种诱因来激励职工,使雇员得到充分的发展。她的这些观点在 当时是十分超前的。行为领域实际上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提出人力资源这一管理哲学, 并 出现了全面开发职工潜能的研究热点。实际上,其中许多观点,莉莲? 吉尔布雷斯早在 20 世 纪 50 年代前就提出来了。在 1938 年评选的“有行使美国总统权力才能”的 12 位妇女中,莉
管理学教案
莲? 吉尔布雷斯榜上有名。1944 年, 《加利福尼亚月刊》评论道:“莉莲是一位天才。” (2)梅奥与霍桑试验 背景:进入 20 世纪,科学管理理论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流,资本家把工人当作机 器一样看待, 把分配给工人们的任务和工作设计得非常简单, 让工人们仅做简单易懂的工作, 同时赋以物质刺激,以此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理论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带来了问题。20 年代, 位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出现了令许多管理工作者感兴趣的现 象:这个工厂有 2、5 万人,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良好的工作 环境和物质条件本应使该厂的生产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但事实上工人并没有良好的精神状 态,工作成绩也不佳。这无疑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巨大挑战。为探明原因,由美国国家 科学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计划于 1924 年在该厂实施。其目的是考察工作环境与生产效率 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管理学发展史上非常著名的试验--霍桑试验(Hawthorne Studies)。试 验历时 8 年之久,从
年。梅奥 (George Elton Mayo,) ,原为澳大利亚人,后移居美国 。出生于澳大 利亚的阿得雷德,在当地获得逻辑和哲学硕士学位,后到苏格兰的爱丁堡学习医学,从事精 神病理学研究工作。一战期间,他首先运用心理疗法治疗伤员。1922 年移居美国,1926 年 到哈佛大学任教,1929 年成为哈佛大学工业研究终身教授。1927 年应邀参加了霍桑试验。梅奥在参加霍桑试验之前, 还做了一项有影响的试验。费城附近的一个纺织厂人员流失率高 达 250%,他研究后认为应改变工作时间,引进了工间休息这个概念(中间休息) ,进而把 工人的流动率从 250%降低到 5%,并提高了工作效率(看来是工人受不了繁重的劳动) 。他 认为,工间休息减除了工人的悲观情绪,从而提高了士气和生产率。霍桑试验的初衷是想通过改变工作条件和环境,找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试验分照明、 继电器装配小组、大规模访谈和接线板工作室四个阶段。a.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1924 -1927) 该试验是选择一批工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先后改变工场照明强度,让工人在 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另一组为&控制组&,工人在照明度始终维持不变的条件下工作。两个 组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都是单调而高度重复性的工作。试验者希望通过试验得出照明度对 生产率的影响。开始时,两个组的照明条件一样,以后逐渐把试验组的照明亮度减弱,并一 直减弱到近似月光的程度,两个组的工作条件的差距拉开了,但试验记录表明,两个组的工 人产量却相同, 并都一直在上升。这表明照明情况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 系。之后,他们又试验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每日工作长度、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对生产效 率的影响。但试验结果也看不出对生产效率的直接影响 (试验表明照明度与生产率之间并没 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至此,试验者认为试验失败了,准备放弃试验。1927 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纽约的哈佛俱乐部给一些公司的人事经理作报告,曾参 与第一阶段试验的西方电器公司的监察部主任乔治? 潘诺克前来听报告, 他向梅奥介绍了试 验的情况,并邀请梅奥前去做试验。梅奥对这项试验很感兴趣(他意识到这是他正在探讨的 一个重大问题,便以极大的兴趣参加并领导了以后的试验) ,于是率领一些人进入了霍桑工 厂,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试验工作。b.继电器装配室试验(28、4 ) 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梅奥等人挑选了 6 名继电器装配工 人, 让他们脱离工头而独立工作, 进一步试验改变工资支付方式和改善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 的影响。一开始试验引入了各种变化:改变工间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缩短工作周等。在 试验过程中,生产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后来突然取消试验措施回到试验前的工作条件,以 为这种剧烈的改变会给职工带来一种极大的消极心理影响而降低产量。然而产量却仍然上 升。梅奥等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问题在于人的方面,在于试验组
管理学教案
成员精神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职工由原来工头监督改为由研究人员领导, 并受到研 究人员的重视和各方面的广泛注意,他们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并觉得自己很重要。另 外,试验小组内部有一种自由而愉快的工作气氛,职工能自由发表意见,职工之间、职工与 研究人员之间互相协作, 所有这些是促使职工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揭开了这一现象之 后,梅奥等人进一步实施“访谈计划” 。c.大规模访谈(
) 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 梅奥等人又进行了一个为时两年的大规模访谈调查, 涉及的对象 约 2 万多人次。刚开始调查人员提出了有关督导管理和工作环境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发 现职工的回答往往是带有防卫性的或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因此, 他们决定改变直接提问 的方式,允许职工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话题、提建议、发牢骚(采取各种办法让职工“发泄” 不满) ,许多人的建议被接受,结果是职工心情舒畅,感到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得到了大 量有关职工态度的第一手资料。d.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1931 -1932) 研究人员选择连接线板小组作观察, 以研究职工在工作中的群体行为。在观察了相当一 段时间后, 调查人员认识到有许多行为准则会影响工人的行动。这些准则包括了工作的干多 干少、 与管理人员的信息交往等等, 如不应干太多的活, 也不应做太少; 不应向上级告密等。采取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企图形成&快手&对&慢手&的压力以提高效率。公司当局给他们 规定的产量标准是焊合 7312 个接点,但他们完成的只有
个接点。试验发现,工 人既不会为超定额而充当&快手&,也不会因完不成定额而成&慢手&,当他们达到他们自认为 是&过得去&的产量时就会自动松懈下来。其原因是,生产小组无形中形成默契的行为规范, 即工作不要做得太多,否则就是&害人精&;工作不要做得太少,否则就是&懒惰鬼&;不应当 告诉监工任何会损害同伴的事, 否则就是&告密者&; 不应当企图对别人保持距离或多管闲事; 不应当过分喧嚷,自以为是和热心领导等等。(存在派系或派别)根本原因则有三:一是怕标 准再度提高;二是怕失业;三是为保护速度慢的同伴。这一阶段的试验,还发现了&霍桑效 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足以导致较佳的成绩,至少在初始阶段是如此。通过四个阶段历时近 8 年的霍桑试验, 梅奥等人认识到, 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 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个 结论的获得是相当有意义的,这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对 工人的影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修正。(3)人际关系学说 根据霍桑实验,梅奥于 1933 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 学说,其主要内容有: 1)工人是“社会人” ,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 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 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 同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具有共同的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 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包括我们的班集体,几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 观。如都爱打球、逛街,慢慢固定下来,吃饭总在一起。“小集体、小团体”以前是打击的 对象)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同 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 在的,管理人员应正视其存在,利用其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满意度(满足度) ,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 率的目的。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
管理学教案
而士气的高低, 则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人群关系对工人的满足程度, 即他的工作是否被上 级、同伴和社会所承认。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效率也就越高,作为 一个领导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不但要考虑职工的物质需要, 还应该考虑职工的精神需求。关键要找准需求点(如一个副总,想实现他的经营理念,但领导一味加薪,用金钱刺激,不 知道放权,从而使副总跳槽。这时老总很纳闷:给他那么多钱为什么还走?主要是需求点没 找对) 。除了梅奥,为人际关系运动作出贡献的还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 理论) 。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问世,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并且弥补 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更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行为科学的产生 霍桑试验引发了大量学者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 人的行为动机, 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际 关系等问题。1949 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的一次有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参加的学术会 议上, 大家对这门研究人的行为的一般性理论采用什么名称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人主张用 “社 会科学” 这个名称, 但由于担心引起有人将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这两个词联想在一起的情况 发生,而决定采用“行为科学”这一名词,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产生了。这一学派的管理理论 包括了人际关系学说和之后产生的各种有关人的行为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学说。行为科学从其发展阶段看,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大时期。早期就是人际关系学说。后期 的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又发展为研究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组织中人的个性,非正式 组织和群体行为,组织中的领导方式等问题。
四、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战之后,a、企业技术环境上的巨大变革。科技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 代,运筹学、系统理论的不断传播,迫使管理者必须从新角度、新高度探索管理理论。b、 企业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企业经营向多国化方向发展, 如 跨国公司大 量涌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c、管理学领域研究主体的变化。战后,多门学科的研究人员 进入了管理领域,如数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政府官员等。这些人由于研究条件、掌 握材料、观察角度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形成不同的思路,从 而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这些学派大大小小说起来可能不下 100 余个。已故的美国著名管理 学家孔茨将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为“管理理论丛林”。1961 年, 他提出了六个学派, 1980 到 年,孔茨又认为,这一“丛林”又枝叶繁生,至少可划分为十个学派。不同的学者的归纳也不 一样。应该说,所谓的“学派” ,主要指从什么角度或方面,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去研究管理 问题。本书介绍了 4 个,我们介绍 7 个。1、管理过程学派 它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推崇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理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 O’ Donnell) 。代 表作是他们合著的《管理学》 。管理过程学派在西方很有影响力,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这个学派为管理理论和实践 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 该学派认为各个企业和组织所面临的内部条件及管理环 境都是不同的,但管理的职能却是相同的。2、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各种组织和组织理论的。这一学派把企业及组织 视为一个人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协调和影响的社会协作系统,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切 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其代表作是 1938 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 。人物简 介: 年在哈佛大学读完全部经济学课程,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
管理学教案
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得到过 7 个荣誉博士学 位,他于 1909 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27 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一直到退休。他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他帮助 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 过领导职务。 年担任c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 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巴纳德认为, 组织是一种人的行为和活动相互作用的社会协作系统, 只有依靠管理人员 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合作”的系统。他认为管理人员有三个主要职能:1)制定并 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2)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作出重要的贡献,包括职工的选聘和合 理的激励方式等;3)阐明并确定本组织的目标。巴纳德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认为一个组织要存在和发 展必须具有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组织成员要有协作的意愿;组织要有良好的沟通。这些 思想构成了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3、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这一学派是二战之后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 (E. S Buffa) ,其代表作为 《现代生产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主要是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进行定量分析。该学派认为管理可 以通过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来实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几个方面都可 以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计算和分析,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在管理中 正确地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但是,该学派提出 的方法和观点大大增加了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某些领域避免了定性决策的含糊性和随 意性,意义十分重大。4、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组织管理活动及管理职能。系统学派的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卡斯特(F. E. Kast)罗森茨韦克等人,其代表作是《系统理论和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 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开放系统, 这些要素可以被 称为子系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系统的特征有整体 性 (要素与系统关系要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 局部服从整体; 必须要有全局观点、 整体观点, 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先看整体,再看局部) 、相关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组织不仅 本身是一个系统, 同时它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组织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 动态的平衡。外界对企业的投入有人力、资金和管理才能以及技术知识和技能。此外,产出 时,不同的人对企业提出种种要求:雇主要求高工资、福利和就业保障;销售商要求保证产 品适销;股东要求企业高收益;政府要求企业依法纳税,遵守法律;地方政府要求企业提供 就业机会越多越好,环境污染越小越好。管理的转换过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把投 入变成产出。反馈是一些产出重新变成投入。这就是雇佣人员的满意状况成为重要的人力投 入。同样的,利润重新以现金和资本的形式进行再投资。5、经验学派(案例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 这个学派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管理的实例和案 例的研究, 来分析管理人员在个别情况下成功及失败的管理经验, 从中提炼和总结出带有规 律性的结论,这样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能。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德?德鲁克(Peter Drucker),代表作有《有效的管理 者》《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 、 ,还有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其代表作有《伟大的 组织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等。、 6、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学教案
赫伯特?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人,出生于威斯康星州。1943 年 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 伯利克大学和伊利诺伊工业学院任教。1949 年后一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长期讲授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组织行 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1978 年,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数次来中国访问讲学。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 理就是决策。他还对决策过程、决策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 决策过程的联系等作了分析,他的代表作是 1960 年出版的《管理决策新科学》 。7、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西方形成的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认为, 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 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因为环境是复杂而多变的, 管理方式或方法应该随着情况的不同而改变。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伍德沃德 (Joan Woodward),其代表作为《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 。权变理论学派目前的影响很大, 许多管理学派及实际管理人员不仅接受了权变理论学派 的思想, 而且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积极地采用权变的管理思想及方法, 如领导的权变理 论、组织理论中的弹性组织原则等。
五、当代管理理论
1、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美国人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 姆斯?钱皮(James Champy)于 1993 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 宣言书》 。在书中阐述了这一理论: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 ,应变能力极低;企业 再造的首要任务是 BPR,英文全称为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 BPR)――企业 业务流程再造。它是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与生存活力的有效途径;BPR 的实施又需要两 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以 BPR 为起点的“企业再造”工程将创造出一 个全新的工作世界。所谓&再造工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 营、管理及运作方式。出发点是解决组织流程的欠缺效率,不顺畅。2、学习型组织 1990 年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彼得? 圣吉(Peter Senge)出版了 《第五项修炼--学习 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美国的 AT&T、福 特汽车(Ford)、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onic)、 摩托罗拉(Motorola)、 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 欧洲的 ABB 等都正在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所谓学习型组织,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 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 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彼得? 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认为这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深入并加 深个人的真正愿望, 集中精力, 培养耐心, 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通“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 如同艺术家对于艺术一样, 全心投入、 锲而不舍, 并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有了这种精神动力, 个人的学习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 而是一个永无尽头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而组织学习 根植于个人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也会不断学习。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是把 镜子转向自己,发掘自己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并客观地审视,借以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 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学习。(将自己胸怀扩大,克服原有习惯所形成的障碍,不断改善它,最 后还要突破它。
管理学教案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 共同的使命)如果任何一项理念能够一直在组织中鼓舞人心,凝聚一群人,那么这个组织就 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就能够长久不衰。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Team Learning )。团队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现在正风靡 一时。团队中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使团队整体的绩效大幅提升,而且使团队中 的成员成长得更快。团队学习的修炼从“对话”( dialogue ) (深度汇谈)开始。所谓“对 话” ,指的是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进入真正统一思考的方法 或过程。另外, “对话”也可以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团队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 为在现代组织中, 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非个人。除非团队能学习, 否则组织就无法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Systems Thinking )。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企业与人类社会都 是一种“系统” ,是由一系列微妙的、彼此息息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通 过各不相同的模式或渠道相互影响,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立杆见影、 一一对应的,而常常是要经年累月才完全展现出来。身处系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往往不由 自主地倾向于关注系统中的某一片段(或局部) ,而无法真正把握整体。系统思考的修炼就 在于扩大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见树又见林” 。3、6σ σ 是希腊字母西格玛,这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6σ 可解释 为每一百万个机会中有 3.4 个出错的机会,即合格率为 99、99966%,而 3 个 σ 的合格率为 93、32%。6σ 是帮助企业集中于开发和提供近乎完美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过程。六西格码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你能“测量”一个过程有多少个缺陷,你便能有系统地分析出, 怎样消除它们和尽可能地接近“零缺陷”。6σ 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 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 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 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 度。6σ 理论实际上是从全面质量管理(TQM)演变而来的理论。(戴明与朱兰--质量管理理 论双子星座。一、戴明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不太出名, 可在日本,他很快成了英雄。1960 年日本天皇授予他杰出人才奖。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 西方世界才认真地对待戴明。他提出 PDCA 循环,又叫戴明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察;action-行动、处理。特点: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周而复始等。戴明博士有一句 颇富哲理的名言: “质量无须惊人之举” 。二、朱兰写过 12 本关于质量的书。“80/20 原则” 。朱兰博士尖锐的指出了质量责任的权重比例问题。他依据大量地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后认 为,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 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有 80%的 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在国际标准 ISO9001 中,与领导职责相关的要素所占 的重要位置,在客观上证实了朱兰博士的“80/20 原则”所反映的普遍规律性) TQM 是一种综合途径,可以涉及所有人所有事。它涵盖了公司所有(如人力资源、财 务等)而失去了聚焦点。与之相比,6σ 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在于 6σ 是一种理念,它追求以 客户为中心。我们所在的企业或组织往往有着许多领域需要或值得改进, 然而我们所拥有的 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分清主次, 将重点放在客户最关心、 对企业或组织影响最大的 方面。6σ 在近些年取代全面质量管理。4、企业文化: (最高阶段) 现代企业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已达到了顶峰。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通过员工 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通过企业独特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的确立, 使企业 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本章思考题: 1、 描述明茨伯格的十种管理角色,以及怎样用它们解释管理者做什么。2、 描述卡茨所主张的管理者的三种基本技能。
管理学教案
3、 描述泰罗对科学管理的贡献。4、 描述法约尔的管理原则并将其与泰罗的原则进行比较。5、 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贡献是什么? 6、 描述霍桑研究及其对管理实践的贡献。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四种道德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道 德素质的途径,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社会责任、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 具体表现 时间安排:4 节 1、道德定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决策人 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不同组织的道德标准可能 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组织,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 道德,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道德。在商业道德方面,有四种道德观: 2、四种道德观 在商业道德方面有以下四种观点: (1)道德的功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功利观通过考察如何为绝大多数人提 供最大的利益这种量化的方法来制定道德决策。按照这种观点, 一个管理者会认为解雇 20% 的工人是合理的,因为这将增加工厂的利润,使余下的 80%的工人的工作更有保障以及使 股东获得最佳收益。功利观鼓励效率和生产力,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它导致资源 的不合理配置,尤其当那些受影响的人们缺少代表或没有发言权时更是如此。此外,还会造 成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2)道德的权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生命与安全及 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的前提下作出。例如,当雇员告发他们的雇主违法时,应当保护雇员 言论自由的权利。即使发现财务丢失也不得对雇负搜身等。它的积极的一面是保护了个人自 由和隐私,缺点是把个人保护看得比工作更主要。(3)公平理论道德观 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如对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当然, 实行公正标准会有得有失, , 它保护了那些可能缺少代表或无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但也会助长一种使雇员降低风险和创新的意识。(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这种观点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商业道德,即要求 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遵守两种“契约”:一种是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社 会契约, 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 另一种是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较特定的契 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具体) 。将一般道德标准和组织现有道德标 准结合起来,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一家新建的工厂在支付工人工资时,持 这种观点的管理者可能根据该地区当前的工资水平制定政策。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生意人对道德行为持功利主义态度。这不足为奇,因为功利主义与 诸如效率、生产率和高额利润之类的目标相一致。例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管理 者可以从容地争辩说他正在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更多的好处。
管理学教案
第二节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 上升, 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道德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 如表所示。道德发展阶段 层次 阶段 前惯例层次 1. 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 2. 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 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带 规则。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惯例层次 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 通过履行你承诺的义务来维持平 4. 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 常秩序。望的一般感觉。原则层次 5. 尊重他人的权利, 置多数人的意见 受个人用来明辨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 于不顾、 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 6. 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即使这 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些准则违背了法律。1)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作出道德判断。即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2)惯例层次:道德价值存在于维护传统的秩序以及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之中。3)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权威之外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通过对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得到几个结论:人们一步一步依次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 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多数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个阶 段(第二个层次)上(他们局限于遵守社会准则和法律,其行为往往是符合道德的) 。只有 少数人, 如文革中的张志新能顶住社会压力坚持反对左的那一套, 临上刑场北割断喉管都不 屈服,其道德水平才处于第三层次。2、个人特征 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研究表 明有两种个性变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它们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自我强度是衡量个人自 信心强度的一个个性尺度,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信念的可能性就越大;控制中心 是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特征。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自 己的命运; 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们认为他的命运是由运气和机会决定的。后者不大可能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有前者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导其行 为。3、结构变量 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组织的结构设计对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具 有主要作用,很多官员的腐败都是由于权利过大又缺乏制约机制造成的。另外,正式的规章 制度、职务说明书、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也对管理者道德行为产生主要影响。4、组织文化 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
管理学教案
力的组织文化。例如,波音公司有一种长期强调与顾客、雇员、社区和股东建立合乎道德的 商业往来关系的强文化。为了灌输道德的重要性,该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启发思想的海报。5、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它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 (1) 某种道德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或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例如, 1000 人失 使 业的行为比仅使 10 人失业的行为伤害更大。DDDDD危害的严重性 (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例如,较多的美国人认为对得克萨 斯 州的 海关 官员 行贿 是错 误的 ,而 较少 的美 国人 认为 对墨 西哥 海关 官员 行贿 是错误 的。DDDDDD对不道德的舆论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例如,把枪卖 给武装起来的强盗,比卖给守法的公民更有可能带来危害。DDDDDD危害的可能性 (4)在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例如,减少目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比减少目前年龄在 40~50 岁雇员的退休金带来的直接后果更加严重。DDDDD后果的直 接性 (5)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 例如,自己工作单位的人被解雇,比远方城市的人被解雇对你内心造成的伤害更 大。DDDDDD与受害者的接近程度 (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例如,担保政策的改变――拒绝给 10 人提供每人 10 000 元的担保,比担保政策的另一种改变――拒绝给 10 000 人提供每人 10 元的担保――的影响更加集中。DDDDDD影响的集中性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概括起来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主要有 8 条: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人在道德发展阶段、 个人价值体系和个性上的差异, 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挑选过 程(挑选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 ,把低道德素质的 求职者淘汰掉。2、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 在一些组织中,员工对“道德是什么”认识不清,这显然于组织不利。道德准则是表明组 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道德准则应符合两个要求: 一 方面,道德准则应当尽量具体,从而向雇员表明他们应以什么精神从事工作;另一方面,道 德准则应当足够宽松,以允许雇员有判断的自由。针对各种道德准则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这些内容可分为三类:1)作可靠的公民;2)不做任何损害组织的不合法或不恰当的事;3) 为顾客着想。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高层管理人员在道德方面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他们所做的比所说的更为重要,他们作 为组织的领导者要在道德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第二,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做错事要付出代价, 行为不道德不是你的利益所在。4、设定工作目标 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 即使目标的是明确的, 也会产生道德问题。5、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
管理学教案
(如开设研修班、组织专题讨论会等)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很多公司是对员工进行道 德培训。波音公司的培训项目叫作“诚信问题,道德挑战” ,包含 54 个不同的情境,每个情 境有 4 种选择。例如,其中一个情境向雇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经过大厅的时候,经常 听到你的一个男同事称呼所有的女同事‘宝贝’ ,你会怎么做?”可选择的答案是:A、用 一种平和的方式提醒你的同时注意性别歧视的言论。B、跟他的上级说,这个雇员应当因为 性骚扰而被解雇。C、没什么,称呼女性‘宝贝’是亲昵的表示。D、告诉你的上级你觉得 在工作场合这种行为是有损人格的。正确的答案是 A 和 D。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与 4 相对应)如果仅以经济成果来衡量绩效,人们为了取得结果,就会不择手段,从 而有可能产生不道德行为。例如,在对管理者的年度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 成果,还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道德后果。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有不道德行为的人都有害怕被抓住的心理, 被抓住的可能性越大, 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可 能性就越小。根据组织的道德准则对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的独立审计, 会使不道德行为 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的情况下自主行 事。例如, 组织可以任命道德顾问, 当员工面临道德困境时, 可以从道德顾问那里得到指导。另外, 组织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渠道, 使员工能放心地举报道德问题或告发践踏道德准则的人。
社会责任概述
1、社会责任的定义 如果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 经济 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那么,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社会反应三个概念不一样) 社会义务是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履行了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义 务、我们就说该企业履行了它的社会义务,或达到了法律上的最低要求。履行了社会义务的 企业只追求那些对其经济目标有利的社会目标。与社会义务相比, 社会责任和社会反应超出了基本的经济和法律标准。有社会责任的企 业受道德力量的驱动, 去做对社会有利的事而不去做对社会不利的事。社会反应则是指企业 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2、两种社会责任观 在社会责任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古典观(或纯经济观) 古典观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米尔顿?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他认为当今的大多数管 理者是职业管理者, 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拥有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他们是员工, 仅向股东负责, 从而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那么, 股东的利益是什么呢?弗里德 曼认为股东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财务收益。(2)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们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长期财务收益的最大化。为此,他们必须 承担一些必要的社会义务及相应的成本。他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发布欺骗性广告等 方式来维护社会利益。他们还必须在增进社会利益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参与所在社区的、 些活动和捐钱给慈善组织等。3、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在“企业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企业应
管理学教案
该承担社会责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每种意见都有很多理由。(1)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 10 项理由 理由 1――满足公众期望。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越来越多,现 在有很多人支持企业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目标。理由 2――增加长期利润。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可靠地获取较多的长期利润,这在很大 程度上归因于责任行为所带来的良好社区关系和企业形象。理由 3――承担道德义务。企业能够而且应该具有社会意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 遵义上的要求,还符合自身的利益。理由 4――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对企业的好处是多方面 的,如使销售额上升、雇用到更多更好的员工、更容易筹集到资金等。由于公众通常认为社 会目标是重要的,企业通过追求社会目标就能够产生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理由 5――创造良好的环境。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解决比较棘手的社会问题,有助于提 高生活质量和改善所在社区的状况,这种良好的环境适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理由 6――阻止政府的进一步管制 。政府管制使经济成本上升并使管理者的决策缺乏 一定的灵活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政府管制。理由 7――责任和权力相称 。企业在社会中拥有很多权力,根据权力和责任对等原则, 企业必须承担同样多的责任。理由 8――符合股东利益 。从长期看,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在股票市 场上, 有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被看作是风险较低的和透明度较高的, 从而持有该企业的股票 会带来较高的收益。理由 9――拥有资源。企业拥有财力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才能,可以为那些需要援助 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理由 10――预防胜于治疗社会问题必须提早预防,不能等到问题已变得相当严重、处 理起来较困难时才采取行动。(2)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理由 1――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这是古典观的精髓所在。企业只参加那些可带来经济 利益的活动,而把其他活动让给其他机构去做,就是有社会责任的。理由 2――冲淡目标。追求社会目标冲淡了企业的基本目标――提高生产率。理由 3――不能补偿成本。许多社会责任活动不能补偿成本, 有人必须为它们支付成本。理由 4――权力过大。企业在当今社会中权力已经很大了,如果让它追求社会目标,则 其权力就更大了。理由 5――缺乏技能。企业领导者的观角和能力基本上是经济方面的,不适合处理社会 问题。理由 6――缺乏责任。政治代表追求社会目标并对其行为负责。但对企业领导者来说, 情况却不是这样。企业对公众没有直接的社会责任。理由 7――缺乏广泛的公众支持。社会上对企业处理社会问题的呼声不是很高。公众在 社会责任问题上意见不一。实际上,这是一个极易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在缺乏一致支持的 情况下采取行动,很可能会失败。4、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 社会责任行为会降低企业的经济绩效经营业绩吗?很多人都存在着这样的担心。企业一 般用短期的财务绩效作为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的标尺, 而社会责任对企业利润的冲击要许多 年后才见效。斯蒂芬通过调查证明,在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进行一些社会责任活动相当于投资。虽然短期内这种投资或许牺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但从 长期看,这种投资由于改善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吸引了大量人才等,可以增加收益
管理学教案
(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有一支目标明确和更讲究奉献的员工队伍,良好的企业形象) ,并 且所增加的收益足以弥补企业当初所额外支付的成本。
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企业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环境。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 企业有承担保护环境 的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主要体现在: (1)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别要在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方面发挥示 范作用 (2)企业要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3)企业要治理环境。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员工是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在: (1)不歧视员工 (2)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 (3)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善待员工的其他举措例如,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员工的物质待遇,对工作表现好 的员工予以奖励,等等。3、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顾客是上帝”,忠诚顾客的数量以及顾客的忠诚程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得失。企业 对顾客的责任主要体现在: (1)提供安全的产品安全的权利是顾客的一项基本权利。(2)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企业要想赢得顾客的信赖,在提供产品信息方面不能弄虚作 假,欺骗顾客。(3)提供售后服务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要把售后服务看作对顾客的承诺和责任,要 建立与顾客沟通的有效渠道,如设立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及时解决顾客在使用本企业产品 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4)提供必要的指导在使用产品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tar原则阐述成功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