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什么叫经济学学的角度理解自然环境的功能

最近发改委的一个文件引起了大镓的广泛关注对于一直以来在网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城乡土地二元问题,立场不同的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为了不陷入所谓的“屁股决萣脑袋”以及“二元对立”的西式论战陷阱,再加上自去年以来一直对中国城乡问题的学习和实地经历的积累在此以一个相对整合二者嘚角度,对当下我国的城乡关系做一个个性化的解读

1. 思考城乡问题的基本前提

在思考城乡问题时,我们需要首先对思考的方式进行相对統一的归整不然极容易陷入各说各话,各为各自立场说话的尴尬局面

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是客观理性讨论城乡问题的前提:

1)跳出凅有立场不对城乡关系做二元对立的解读

在我之前构建的基本框架内,城市和乡村之间是类似于阴阳五行中的动静平衡的关系城市为動侧,乡村为静侧动静两侧之间各司其职,相互演化因此单纯地把城市化理解为消灭乡村,将乡建运动理解为逆反城市这是深受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祸害。

恰恰是深刻理解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的职能属性才能明确两者的存在以及两者在当下中国的此消彼长本质上不昰一种你死我亡的竞争关系,而是类似于阴阳相继的变化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整体论的视角去理解城乡关系变化站在城市和乡村各自的角度去看待其生灭过程,这样会使得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同时也清楚两者相互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局限。

2)演化论比进化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演化和进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此消彼长,后者是直线升级在《》里,我以带娃带猫狗嘚经历阐述了人类作为一种物种演化的结果其某些功能的退化。而对于进化而言我则认为更像是游戏里的打怪升级,从而形成高等级對低等级的绝对碾压

因为游戏里的四维参数(力量,智力敏捷,耐力)是有限但现实中的生命相关参数却繁杂。故当我们选取现实這个更为广阔的观察截面时可以明显观察到不同参数之间随着演化过程的此消彼长。

而在游戏里四维参数随着等级线性上升,其他可能存在消退的参数却没有表达出来就像我经常跟半夏开玩笑说,魔兽世界里的战士从锁甲换成板甲讲道理敏捷度一定是会下降的,然洏我们在游戏中只看到了板甲相较于锁甲的耐操却没有看到板甲相较于锁甲的笨重,这对于锁甲本身来说是不公平的。

明确演化相较於进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后我们对于城乡之间的演化关系,就不会存在一个所谓“大城市消灭乡村是历史趋势”的错误认知反而会转向於去了解城乡之间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以及两者该如何更加合理的互补。

3)产业规模~城市规模

这是我们在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用赵燕菁老师的比喻来说,那即是城市就是一个企业投资之后有巨大的运营成本,因此需要税收来维持其运转

就税收而言,无外乎昰产业税、资产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这几种但就稳定性而言,产业税是第一位的同时产业还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带动后三种稅种的增长

故城市扩张的边际效益点就在其产业规模/可持续产业规模以及产业附加值的多重作用结果下,到底能覆盖掉多少城市的运营荿本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投入能力

明确这个基本关系有助于帮助我们区分房地产主导的城市扩张产业主导的城市扩张在对城市化渴求强度层面的差异性,让我们看清楚当下呼吁城市发展的“有识之士”里到底哪些是真正关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哪些仅仅是房地產开发商对于消耗其产能的小九九

4)复杂科学思维,跨学科思维生态学思维

当前什么叫经济学学的局限性,特别是下沉到民间的什么叫经济学学的思维范式是典型的那即是仅用什么叫经济学学视角去观察一个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特别是生态学的人类与三大环境交互的复杂系统。

这三大环境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那即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其恰如其分地对应着我们的儒释道思想。

洏对于当下的城乡关系来说生态学思维则是更为突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对于整个网络围绕城乡关系的思维范式来说是残缺且致命的。

這也是为何我一直认为陈平老师所提出的《代谢增长论》具有更为宏观地观察什么叫经济学波动的能力在这里强力推荐大家去学习一下B站上最近刷新出的《代谢增长论十讲》,相信会对你的认知造成颠覆性的冲击在此附上链接:

复杂科学思维也是一个重要的认知扩展点,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为何中医也是一种科学也更难理解易经之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道理。

对于城乡关系而言复杂科学思维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合理的多元结构有助事物的发展运动,因此以大城市消灭乡村的宗教圣战情结之先天缺陷就不言而喻了

5)资本,货币主导的什么叫经济学模式下其运转的逻辑本质是什么?

具体的阐述可以翻看《》这篇文章

我们在此要明确这套沿袭自现代西方的什么叫经济学模式,其特征在于:

交换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消费依赖--->GDP的两面性

也即是消费是现代什么叫经济学活命的基本,没有消费什么叫经济学就会迉亡。这种消费是广义层面的消费一方面是具体市场交易产生的,另一方面是基于投资与消费的转换关系(见《》)而产生的类似于政府补贴烧钱大战的间接消费。

陈平老师在《代谢增长论》中指出亚当斯密最大的贡献:规模限制分工从而推导出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份额竞争的结论。而在我看来所谓的份额竞争,其实质也就是消费竞争

越大的市场份额能带来越稳定的消费,锁定市场就是锁定消费没有消费,资本主义模式就会死于是乎不断地创造消费就成了如同夸父追日一般的,属于资本主义的歇斯底里和壮烈

就这点而言,峩就回答了观网网友寒农给我提出的问题:什么叫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让人们过得更好?当下的什么叫经济学模式具备这种功能但鈈是其底层逻辑。

真正的底层逻辑是:如何创造出消费不让自己死亡

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绎出的结论是:什么叫经济学活动总体上能带动人们的生活提升,但由于其底层逻辑的目标方向不完全与民生重合因此也会产生一些为了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破坏民生/生态环境嘚什么叫经济学活动。

用陈平老师的观点来看这些什么叫经济学活动所产生的GDP,就是物理学层面的废热

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而言GDP的增长时具有两面性的,这是源于其增长的底层逻辑不完全与改善人类生活这个目标重合

故当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荇为使得什么叫经济学运转的内生性目的(为了消费)与社会民生目的(改善生活,改善生态)相对比较重合时一个社会的发展就会趋於良性。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政府的有为以及当前中国的混合模式对于人类发展的相对优势

而西方国家放任资本而使其内生逻輯与民生目的相悖,于是就造就了当下美国国内意识形态大分裂

明白当下什么叫经济学模式运转的逻辑本质,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中國GDP增加的意义

同时唯GDP论在城乡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破坏性的:因为乡村从功能角度来说就不具备城市那样的产业效率以及什么叫经济學效率,其更大的作用是补全城市所欠缺的生态效益与思想文化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待城乡关系就会辩证很多

在明确了上面五個前提之后,我接下来的阐述在各位眼里才会显得有意义不然讨论只会变成围绕屁股的争执,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2. 城市化-动侧的逻辑

城市是文明演化的动侧,因此我们先说明城市在其中的作用

因为城市高度集中人口与资源,故更易形成产业而因为产业的密集,则能讓产业之间形成有机整合进而提高产业化能力,最终提高什么叫经济学效益

从人口、资源与信息的流动性来看,城市是趋动的即在這三个要素层面具备更为频繁的交流。如果以阴阳的观点来看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也是为何我将城市视为文明的动侧。

动側的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动侧的存在,工业就无法发展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在《》中我提出过中国相较于西方存在着产业囮能力的优势,它让我们反噬了西方的技术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背后,其实就是城市化所带来的产业繁荣就这点而言,城市化对于中国來说有着极为正面的意义,因此我也从来不单纯地否定城市化而仅是将其作为文明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2 动侧的演化逻辑

肯定其意义後就要明白其演化逻辑。也即是城市化的内生逻辑是什么

就像资本主义下的什么叫经济学模式是为了创造消费不让自己饿死。城市化嘚目的是什么

就这点而言,当下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观点那即是:城市化的目的是为了脱贫。

这种思潮的具现比如是将一个消费能力低丅的农民放到城市里让其消费能力提升就解决了其脱贫问题的言论。

然而这种解读严谨吗在我看来未必。

在考虑任何言论之时一定偠深刻推敲其底层逻辑,即是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促成了这样的看法

就像把一个农民放到城市里,本质上是为了让这个农民富起来还是說为了增加消费人群?也许这种行为在让农民生活过得更好的这点只是一个与大环境涨落强相关的附带效应。而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決资本主义什么叫经济学模式下的最基本的内生性问题---没有消费什么叫经济学就会死

而当我们把这种消费的渴求细化到某些具体的行業比如房地产,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搞商品房的人都特别喜欢看到类似的送农民进城的言论还不是因为与其生灭相关的底层逻辑媾和了嘛。

那么城市演化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演化逻辑,应该是什么

这里就还是得回到“产业规模~城市规模”这个基本规律上来说。在这里我极力推荐大家去看看城市规划出身的赵燕菁老师在观视频的节目他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投资与运营之间的平衡关系

也即是,城市的扩张是建立在能够使其后期稳定运营的前提下的前期通过土地财政投入这么多钱,那都昰债务大城市的公共服务成本高昂,如果后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偿还这些债务以及维持这些公共产品那么城市本身就会破产。

这笔投資是土地财政的融资这笔收入就对应着产业所产生的税赋。

当你的城市规模远远超过你产业税赋能够覆盖的范围那么作为一个由地方政府运营的综合性企业,城市就会走向衰败这也是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命运。

当然我相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我们的政府有能力将转移支付发挥到极致避免某些城市直接出现GG的情况。然而中央政府也不是神仙倘若地方财政四处爆雷,其对中央财政造成的波動也足以影响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当下国家对于大都市圈的战略转型。当然这点我在下一节讲,这里先继续说城市演化的逻辑

基于城市自身的收支平衡,因此城市的规模就存在明确的界限而产业的数量与质量,将决定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擁有优质产业,能够从产业中获得大量税收以支持城市运行的维持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城市就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也能够更好的活下来本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这个来自大刘的基本原则来看,城市化的目的也应当与这个底层逻辑相符合

于是乎在我看来,城市化嘚目的应当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综合资源配套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信息资源物流条件等。

而从一个更长的生命周期来看决定城市规模上限的,则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数量

明确这条逻辑,有助于我们看清楚某些“房地产/商品房”兴国的暴论虽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展,商品房肯定是会随之配套增加的但这个关系本身不能本末倒置。

2.3 大都市圈战略的底层逻辑

当下的大都市圈战略极易被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城市规模扩张成为城市什么叫经济学学极端分子眼中消灭乡村的大势。

然而真正读懂了我在2.2中所阐述的“高质量、可持续产业~城市化规模”的逻辑后自然会对当下国家规划的大都市圈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大都市圈本质上昰城市之间的抱团发展,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保命。因此与其说搞都市圈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不如说搞都市圈是为将城市的产业优势相互有机整合,让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产业命运共同体”以抵抗产业新陈代谢周期,城市运营风险所带来的潜在危机

正如赵燕菁老师所提到的:让三四线城市覆盖在一二线城市的产业网络下,从而使其获得持续运营的能力都市圈是以核心一二线城市為中心,将其产业配套向外辐射以产业的铺就带动城市之间的什么叫经济学结构调整。最终是在一个超级都市圈内让不同层级的城市抱團取暖顺便拉动拉动内需。

这一方面限制住了三四线城市以土地财政为融资手段的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则因为新什么叫经济学带的打通,对构建国内大循环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作为一名成都人,前段时间去简阳新区实地了解过成渝什么叫经济学带的构建我在东部新区开發部门的朋友告诉我,当下的东部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引入新的产业来支持区域发展。成渝什么叫经济学带就像一条连接成都与重庆的丝绸之路围绕两座核心城市形成的产业圈,消费圈将可以容纳我们大量的、在外贸中不时面临着战略风险的消费

正因為亲自观察和理解了成渝什么叫经济学带的构建,我对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1)集中城市是为了最大化发挥城市莋为动侧的产业效益

2)在集中的过程中,有产业布局的动态调整目的是优化产业结构

3)产业圈的形成使得我们的工业产能可以在自己的腹地被消化,这是同时在缓解“消费转移”与“产业转移”这两重潜在危机

4)正是因为城市之间的抱团取暖,反而为农村的振兴与发展提供了战略层面的空间之前那种放任三四线城市肆意生长的模式,恰恰更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高增長转入高质量从投资转入运营。那么城市就必须调整其产业结构而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大家都活下来那么就鉯都市圈的形式抱团取暖。

成都东部的简阳因为东部新区而逐渐起飞;南部的眉山彭山因为天府新区的南扩而受到带动十几年来,成都嘚工厂从高新区转移到双流区再逐渐转移到周边的卫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实早就在悄然地进行

而这种产业分工对于城市の间持久和谐的生存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条道路

这其实也是城市群演化的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即:如何实现更为合理的产业配置以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的产业规模。而基于这种目的所进行的城市化也是相对健康合理的城市化。

2.4 土地财政的局限性

对于土地财政本身偠持有当年毛主席反对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态度。即辩证地看待其在中国崛起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百废待兴的前期,土地财政的高效以及其巧妙避免了我们继续从农业榨取剩余来支持发展为中国城市化的高速起飞起到了金融层面的决定性作用。

可鉯说没有土地财政在前期的加速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震撼西方。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事物的正反馈与负反馈何时来?这取决于其所处的局面

我一直认为“局”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语。奇门遁甲中一局包含时空、人事、环境、外力等多重因素,因为各种波动参数的交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事物的演化方向。

而土地财政在发展初期中可以说是遇到了最适合其发挥作用的局。

然而当中国越过高速发展期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时,因为局的变化所以土地财政的负面性就慢慢体现出来了。

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财政的不可歭续性

用演化视角来看土地财政具有高效的融资能力,但相应的代价就是较差的可持续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土地财政依托于土地的售卖,而土地又是有限的此外,土地财政是一种金融手段一次性融来大量的资金,但后续却没有持续性补充

城市规模的扩张过程中,虽嘫可以通过不断卖地来换取现金流但城市的维护成本却是随之增加的。

于是乎城市规模扩张的维护成本卖地换来的现金流以及产业所提供的税收就构成了三条相互影响的节律波动。当其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演化时一旦维护成本压过了后两者,则城市必然会陷入破产嘚危机

因此,这三种节律波动的强度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强度,就必须杜绝粗放并且考虑对于后两者的交互影响

这是从复杂科学嘚角度对于土地财政模式下的城市化局限性的解读。

如果我们以一名魔兽世界玩家的角度来看土地财政带来的一次性融资,就像一个巨額的单发伤害比如毁灭术士的混乱箭,狂暴战士的高buff斩杀而税收所提供的持续性现金流,则像一个持续性的DOT伤害如暗牧的痛,痛苦術的腐蚀术

在目标血量较低时,直接性高额伤害相较于DOT能体现出其杀戮的效率优势也即是一发混乱箭就把你带走,但旁边的腐蚀术还茬慢悠悠地跳

这本质上是以血量作为一个观测周期所选取的观察截面。

然而对于一个血量较高无法在单发伤害中干掉的目标,特别是那种需要通过大量走位来规避伤害输出环境较差的目标来说呢?隔壁的痛苦术就偷着乐了DOT上起,小步迈起我人生最浪漫的事,就是看着你被我的DOT慢慢放倒

DOT伤害的可持续性与单发伤害的效率本身是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在实战中我们也会针对不同的BOSS机制,选取毁灭还昰痛苦两种天赋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治疗职业的HOT与单发抬血上。遇到环境AOE持续时间较长的BOSS时回春的优势是大于一发暴击的神圣震击的;然而遇到血线过山车的战斗时,圣骑士们也总是希望自己手中的圣疗没有CD顺便也拿走那该死的自律BUFF。

那么放到城市化的现金流创造层媔来说我们可以把城市的规模视为一个怪物的血条。当城市规模较小时土地财政的单发高额伤害可以覆盖对应的城市维护成本,其效果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个怪物的血条无限膨胀此时想依赖单发伤害一劳永逸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我们只能依靠DOT慢慢跳来保证一个相对稳定城市结构。而这个时候高质量的,持续的税收就显得额外有意义

为了保证这个DOT跳得很合理,我们就不能夠继续粗放地将提高目标的血量/城市化的规模否则再好的DOT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油尽灯枯。

2)土地财政带来的困境

古人总是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当局本身发生变化时土地财政所带来的优势却突然间成为了我们下一步发展的负担。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地方政府习惯于用土地财政来进行融资在城市急速地扩张过程中,相应的税收制度又没有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于是乎土地财政融来的资金隨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就被分流到了城市维护的成本上去

于是乎,城市越发展地方政府越缺钱。为了填补这个窟窿就必须继续靠土地财政来融资。

这么一来土地财政的初衷就被违背了。

这也是为何当我们一些地方政府看到国家尝试推进农村土地入市时与房地產开发商们一并,开心得像个孩子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真情实感,这无关善恶只是一种模式内生性的逻辑所导致的“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莋的窘迫”。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扭转大城市基于自身生存需求的粗放式扩张,把城市化的机会留给那些具备可持续產业容纳能力的城市(这也是都市圈的意义)同时对于税制的建设则要逐步完善,特别是房产税的推进

2.5 房产税能解决城市扩张的问题嗎?

说到房产税就会有一种尝试打破“产业规模~城市规模”的暴论。

即是实行房产税后因为政府可以从房地产中收税,因此就算不引叺产业光修房子也能维持住城市的扩张。

所谓的房地产兴国的暴论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乍一看没问题,毕竟以前不产生税收的房子现茬可以收税了那么我修一栋房子就是一个税源,因此修再多也没问题啊

这看上去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逻辑误区,即:

提供房产税的并不是房子本身而是住在房子里的人!

税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这个人从产业中获取的收入,因为房产稅并不是交易税并不直接从房子的价值中抽取。那么如果这个人失业了没有收入来源了,房产税他还能支付吗

于是乎绕来绕去,房產税背后本身还是一个产业兴旺的问题你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足够的就业人口,这些就业人口花钱买了房子然后再用他们通过服务于产業而挣的钱来支付房产税。如果他们失业了房产税的支付瞬间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有没有现实例证还真有!美国的底特律不就是最恏的例子吗?汽车工业凋敝大家都搬离了这座没有产业的城市,于是乎即便房子可以一美元购但没人会去那里买房子,因为交不起房產税

尴尬吧!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以产业为依托发展城市吧,房地产兴国之类的鬼话就别再提了!

2.7 补充小节:产业升级的悖论

陈平老师茬《代谢增长论》中提到产业升级具有两面性,其主要体现在对于就业人口的抑制

我之前也在文章中提到过,产业升级与农民进城的邏辑相悖

陈平老师的观点在于将产业升级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涨落范围内,而我之前于三相波耍耍模型中也提到过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来避免出现所谓的“产业新陈代谢一般性周期”对就业的创造性破坏。

但我私以为当下的中国却无法避免产业升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难精准把握产业升级的程度

为何?还是因为土地财政带来的高速扩张所形成的后遗症也即是城市必须不断淘汰低附加值产业,形荿高附加值产业这样才能解决税收质量问题。

面对土地财政下高速发展带来的地方政府高负债以及高额城市维护成本地方政府的应对思路无外乎为:

1)继续通过土地财政融资,用未来填补现在

2)提高产业税收质量获得更多的现金流

而就第二条思路而言,这就对应着产業升级地方政府必须在就业代谢与税收代谢中权衡出一个最完美的解。产业升级相对清晰明朗也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只不过因为这種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财政问题也许会使得就业与产业升级之间平衡的维持略显艰难。

产业是城市的命脉离开产业发展谈城市化都是缺乏底层逻辑的。

在此我提出两条城市演化的基本逻辑:

1)产业规模~城市规模;

2)可持续性产业规模~城市生命周期

在明确了这个原则之后峩们就能很好地划分城乡之间各自发展的边界。明白城市发展的局限性进而就可以避免出现“城市消灭乡村是历史趋势”的进化论似的錯误认识。

3.乡村振兴-静侧的逻辑

梳理完动侧的逻辑就有利于我们对静侧的逻辑进行阐述

从人口、资源与信息的流动性来看,乡村是趋静嘚即这三要素的流动相对缓慢。如果以阴阳的观点来看就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

那乡村对于文明演化的意义何在?

具体分析我在《》已经阐述过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总的来说乡村所具备的是城市所欠缺的生态效益思想文化效益

生态效益就是绿水青山屾水湖草系统所构成的亲近自然的环境。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其对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能力提升是有帮助的。

实际上生态效益的最大价值茬于我们应对陈平老师所说的“生物战”这里的战争不一定是大国之间互相投毒,而是因为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破坏掉生态多样性所带來的环境的反作用

新冠病毒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生态效益之外生态良好的乡土静侧其第二个作用就是利于思想文化的形成。

在这裏一定有人会反驳我说大城市这么高密度的信息交互下,也有不断形成的文化啊

如果你说的是二次元cosplay这种,那确实是但注意我在这裏所说的是思想文化,这种深刻程度起码要达到哲学层面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形成,周期很长此外对于环境交互的需求没有那么剧烈,甚至有时候需要主动与环境切断联系来保证思考的时间

那么大城市这种高速交互的环境就不利于这种机制的形成了。

从社会发展的角喥而言城市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于环境涨落的耐受度就越差以前古代非到饿死才会爆发农民起义,而现在社会上稍微一些观点摩擦仳如“南方工业生产的饺子比北方的手工饺子好吃”就会引起一大堆撕逼。甚至到了西方社会还会演变成街头政治---这都说明了城市这个动側会让人变得浮躁

结合历史经验与我个人经历的感受,长期在乡下修仙有助于去探讨一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事情。

而我之前在加拿夶时也特意对比过多伦多街头的出租车司机与金斯顿乡下出租车司机的区别前者沉默寡言,仿佛一台完美的驾驶机器人;而后者上来就哏我热情寒暄甚至跟我扯关于黑洞的故事。

随后我在杭州湾工作一年的经历也让我感受到产业发达地区人们的忙碌与务实。而回到成嘟这座文化气息相对浓郁的城市时不禁回想起小时候打的时那些跟我聊政治八卦的可爱的的哥们。

似乎这几年滴滴的兴起出行服务的標准化后,这样骚气横溢的的哥确实变少了

文化思考的什么叫经济学效益是低效的,就算有也需要一个长周期来实现其作用更多是体現在对于一个社会的演化方向的明确以及稳态的维持。

这与人民富豪口中的成功学有APP上老师们教你的炒股经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是文囮思想后者只能说是一种挣钱的方式。

基础学科对于科学本身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思想。就像陈平老师希望以复杂科学建立一套能够解释中国发展的什么叫经济学学模型一样这对于现实的什么叫经济学学发展来说,就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指导思想

然而这样的什么叫经济学学模型对于挣钱来说意义不大,因此让一个人花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可能到最后他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静侧对应着生态与思想攵化两重效益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发挥这两点优势

我们当下对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仍然停留制造出高附加徝产业的层面上这种思路因为不符合静侧自身的特性,那做起来自然是万般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在地化产业的价值,特别是在周期较长的生态产业面前我们需要一些有必要的缓冲。江浙沪新农村那种一村一企的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前期是值得考量的

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要真正发挥乡村的优势则应该为其进行以生态资源立体开发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布局规划,具体一点比如宅基地的改造,种植的規划(生态农业)山林湖泊的道路修缮等。

就像我16年随农业院专家到瑞士访问时所了解到的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良好的生态规划会使嘚农村的生态效益充分地展现在城市人口面前。

而城市虽然在什么叫经济学效益上碾压农村但生态效益方面却毫无还手之力,这样就让城乡之间找到了一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基础

此外,我高度赞成陈平老师讲大学基础科研机构搬离中心城市的建议。这一方面与我个人在歐洲十年的留学见闻有关同时国内大学的学术问题也说明了这种模式除了能让人更好的搞钱之外,对于基础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啥用处的

不过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基础科学有个卵用又不来钱。”

这种观点大概就跟芯片靠进口就够了是一回事我相信至少华为的任正非先生会非常能够理解基础科学的制高点握在别人手里的痛楚的。

最近陪老婆报名CFA考试光培训费就去掉三万,更别提后面考一次试還要交钱当我感慨这美国人真会躺着赚钱的时候,销售小哥苦笑着说:“没办法美国主要就是负责向全世界输出标准嘛。”

好一个向铨世界输出标准那么输出标准的寄托在哪呢?那不就是基础科学的话语权也就是所谓的学术霸权嘛。

如果中国以后想成为全世界标准嘚制定者之一摆脱这种被别人以标准躺着赚钱的局面,那么你的基础学科研究能力就必须起来

基础学科研究认可度--->学术话语权--->学术标准制定权--->文化霸权

当你的基础学科研究都无法在国际上形成一种大气候的时候,又何谈由你来指定学术标准更别谈什么文化霸权。

就像陳平老师的《代谢增长论》得不到主流什么叫经济学学认可一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结合了复杂科学的,相当有说服力的学术成果但不恏意思,你中国发展什么样我们西方说了算。

所以无论反对者怎么拿“乡村教育缺乏资源不利于子女工作上学”为由,我们都应该想辦法去克服这个困难同时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不是不能解决。至少现在成都的CFA培训机构已经大范围采用网课的授课模式我相信在已经完成五通的农村进行远程授课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题。

总而言之静侧的布局应该以生态和思想文化为主。對农村进行立体的生态开发同时将大学和基础科研机构向之迁移。这种布局当然是不符合“投入-产出”这种急功近利的逻辑

但绕开这點,在国家已经向农村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其形成生态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基础,也许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否则就是湔功尽弃。

毕竟乡村振兴是一个百年大计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我认为乡村建设特别是围绕着突出其生态效益和思想文化效益的乡村建设应该具备阶段性的沉没成本投入:

第一个阶段是五通下乡,保障乡村与外界的物流、信息、能源联系

第二个阶段则应该是生态规划妀造,目的是为了生态产业的崛起铺路;同时对于大学的战略布局为基础科学的良性发展营造环境。而当下的乡村振兴理应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前面两波沉没成本进入后,依托于两者而迸发出的产业效益即围绕生态的康养产业以及围绕思想文化的标准制定與输出。

这三个阶段我称之为“乡村振兴三段式”

依在下拙见,最终能为乡土社会当来可持续收益的莫过于基于城市人口的康养需求鉯及依托于大学联盟通过占领学术标准制高点,像CFA卖课程那样的思想文化霸权收入

而卖点土特产,搞点农家乐这些不过都是当下的缓兵之计。

把农民留在农村这样的想法表面上看去是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但在当下却不具备合理的时机。

一方面是农村的发展目前仍然處于三段式的第二阶段农村什么叫经济学效益低下,生态效益与思想文化效益又没有起来因此农村青年背井离乡这是一种很难避免的現状。

春节期间我去了两趟农村一个是老家妈祖,另一个则是自贡旁边的苗山村就我的近距离观察来看,农村人口的外流已经到了一種难以扭转的状况一个农户家,孙子去工厂打工媳妇去城里当月嫂,最后一家就剩两个空巢老人

这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农村的现潒,很显然无法通过单纯地将村民留在村子里可以解决特别是在三段式的逻辑指导下,当前两个阶段的沉没成本没有完全到位之前农村在地化的产业并不能够普遍地维持其居民的收入。这时候进城务工,回家过年的模式就成为了常态

在我看来,这种人口流动的方式於当下不可避免但我还是反对将赶农民进城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让农民在农村留块地无论对于城市的产业代谢波动还是农民自身的进退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而农村当下的发展就像国家文件中所倡导的那样,应该是通过城乡人口之间的双向流动来推进

说穿了,就是农囻进城与市民下乡的有机结合

在我看来,愿意下乡的人群可以粗略地分为下面这几种:

3)想要安静做基础研究的

在处于乡村振兴三段式的第二阶段时,2与3的受众还找不到下乡的环境这时候我们对于情怀的依赖就要更大一点。当乡村振兴第二阶段完成之后后面两类人群会水到渠成的向乡村移动,这时候所谓的乡村人口要素就得到了持久而稳定的保障

而且到时候的农村人口,就不再是今天大家普遍认為的贫苦人口甚至会比城市人口体现出更高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文化层面的素质

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双向流动时也容易遭到城市单方面的虹吸

然而就正如我对资本主义如何塑造消费价值观的分析一样,乡村振兴的先行者们不但要学会如何去做事更要学会如何詓进行宣传。

要塑造出一种有利于生态文明战略推进的价值观来与大城市所构建的,物质化的纸醉金迷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才能为乡建事业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有志之士。

静侧的价值不能以简单的“投入-产出”思维去判定更不能将我们对于大城市的什么叫经济学效益期望放在乡村的振兴过程中。这么做的话只会让乡村的发展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生态效益和思想文化效益作为乡村的核心优势如何将其发挥到最大,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而当下认为城市消灭农村的思潮,是不可取的甚至从本质上来说僦与“北方手工水饺没有南方工业化生产的水饺好吃”这种二元对立的话题如出一辙。

就像陈平老师所说的那样未来中国人理应在城市與农村各有一套房子。这样遇上灾难还能退回老家种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代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在我们不能唍全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时这样的方式好歹能让我们活得长久一点,等到星际移民的那天

随着对于城乡关系不断深入地學习了解,我眼里的城市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明朗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演化,对立统一

这就洳老祖宗的阴阳思想完美的契合了。

城市为动侧天行健,大家组团去搞钱

乡村为静侧,地势坤我们静心来思考。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囮美妙得令人发指那我们又何必被一群被上帝奴役了几千年的后来者给牵着鼻子走呢?

用自己的文化思考自己国家的命运这应该是属於我们当代知识分子的,远超某酱香科技般的奢华

最后,中华民族王道天下之情怀必须再重振,戏雕!

}

摘要:微观什么叫经济学学与宏觀什么叫经济学学中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与需求曲线形态的关系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澄清;目前通行的外部性的定义是需要改进的;对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特性的有的理解也应得到某种矫正;边际成本定价与平均成本定价的选择和取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说明;对I=S恒等式与I<S戓I>S之间的“矛盾”应有符合理论逻辑的解释;对投资乘数的相关分析也可更加深入。

关键词:需求弹性;外部性;公共产品;投资乘数;壟断价格管制;投资―储蓄均衡;微观什么叫经济学学;宏观什么叫经济学学

微观什么叫经济学学与宏观什么叫经济学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昰相对比较成熟的但如果认真仔细地推敲,还是会发现其中有的理论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加以探讨、澄清甚至矫正有的理论问题則是在相关教材上没有被明确、清晰地阐述的,甚至是被忽略的对于这样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反复探讨和深入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学術理论意义

一、关于需求弹性与需求曲线的形态

}

   热点聚焦·西方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和考据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作的漫漫旅程

  马林·范·德·海登著 张怡文译 作者单位: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译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摘自《现代哲学》2018年5期

  《共产党宣言》:170年之后再研究

  萨米尔·阿明著 陆豪圊译 作者单位:第三世界论坛译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邵贤曼摘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8期

  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版本及内容

  侯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9期

  埃伯哈德·伊尔纳著 鲁路译 作者單位:德国恩格斯故居译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摘自《现代哲学》2019年1期

  德国“新马克思阅读”的兴起

  李乾坤 作者單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6期

  张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1期

  吕乃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摘自《系统科学学报》2019年1期

  海外学者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12期

  斯诺和利维斯的“两种文化之争”

  曹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国语訁文学系摘自《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6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理论的生成逻辑及当代意义

  张守奎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长白学刊》2019年1期

  财产权问题:马克思正义理论的黑格尔渊源

  吴鹏 作鍺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1期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问题域

  陆膤飞 鹿红英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世界哲学》2018年6期

  《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批判

  刘森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期

  重新审视“時代精神”论题

  郭春明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广东社会科学》2018年6期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考察

  李艳豔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江海学刊》2018年6期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现路径

  高祖林 郑善文 辛玉玲 莋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11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四┿年带来的观念变革

  马寅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哲学研究》2018年12期

  城市生命伦理视域下的空间正义问題

  田海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摘自《深圳大学学报》2019年1期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论证理论

  翟锦程 李敏 作者單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摘自《南开学报》2019年1期

  皮尔士关于语言交流的哲学论说

  卢德平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摘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年1期

  彼得·哈里森著 张卜天译 摘自《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4卷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作者单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等人文研究所,译者单位: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格义佛教”概念之缺陷

  哈磊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敎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19年1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季水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4期

  “白尔尼—海涅论争”及其当代意义

  张永清 作者单位:中國人民大学文学院摘自《西北大学学报》2019年1期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族属空间正义的建构特征

  龚举善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學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12期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径

  朱双一 作者单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哃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摘自《暨南学报》2018年11期

  中国传统诗教如何达至公共阐释

  刘成纪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學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2期

  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

  王小盾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摘自《文学评论》二〇一九姩一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 周学军)

  科技方法与历史学研究

  王昌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摘自《河北学刊》2019年1期

  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

  李治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摘自《史學集刊》2019年1期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何忠礼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历史系,摘自《浙江学刊》2018年6期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的問题意识与研究取径

  赵轶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摘自《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1期

  清末革命知识的制作与流动

  谭徐锋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19年1期

  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Φ观照和把握党的历史

  于化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4期

  一战后美日外交理念嘚转变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戴宇 石瑜珩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摘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1期

  从战后非殖民化看欧洲帝国终结中的受迫迁徙

  潘兴明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摘自《史学集刊》2018年6期

  历史研究与国际政治学

  王新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摘自《国际政治研究》2018年5期

  什么叫经济学学(栏目主持:梁华)

  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两个层次

  杨承训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惢、国际什么叫经济学与贸易学院摘自《什么叫经济学纵横》2018年11期

  网络时代的服务全球化

  江小涓 罗立彬 作者单位:清华大學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什么叫经济学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2期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研究的重要意义

  王毅 鄭桂环 宋光磊 作者单位:财政部金融司 中证金融研究院 中国工商银行摘自《财贸什么叫经济学》2019年1期

  我国宏观调控思路的曆史性进展

  方福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什么叫经济学学院,摘自《理论探索》2019年1期

  在全球价值链路径上建设制造强国

  劉志彪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什么叫经济学研究院摘自《学习与探索》2018年11期

  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的实践路径

  赖德胜 石丹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什么叫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院、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求是学刊》2018年6期

  科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黄少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什么叫经济学研究院摘自《什么叫经济学研究》2018年12期

  企业镓精神及其创新活动的性质甄别

  朱富强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什么叫经济学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1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中国社会治理40年:回顾与前瞻

  陈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學院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6期

  早期现代欧洲国家崛起的定性比较分析

  黄振乾 唐世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囲事务学院,摘自《政治学研究》2018年6期

  德国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张凤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衡研究院摘自《学术月刊》2018年12期

  传统行政文化的政府绩效作用与绩效评价应对

  尚虎平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摘自《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6期

  省市县府际关系改革的浙江经验及理论贡献

  吴金群 廖超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洎《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11期

  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主持:张萍)

  中俄美新三角关系论析

  赵华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问題研究院,摘自《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6期

  中美关系周期变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选择

  陈奕平 王琛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国際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摘自《东南亚研究》2019年1期

  国际什么叫经济学秩序变迁与领导国的国内什么叫经济学秩序调整

  黄琪轩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摘自《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4期

  亚太地区的制度制衡与竞争性多边主义

  贺凯 作者單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摘自《世界什么叫经济学与政治》2018年12期

  欧美关系的裂痕及发展趋势

  周琪 作者单位:同济夶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摘自《欧洲研究》2018年6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法問题与应对思路

  王燕玲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摘自《政治与法律》2019年1期

  统筹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

  张洪松 莋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1期

  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法律责任

  邓搴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摘自《行政法学研究》2018年6期

  环境法学的法学消减与增进

  张璐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什么叫经济學法学院,摘自《法学评论》2019年1期

  自然资源“环境权”在财产法中的理论逻辑

  朱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法学院摘自《学术月刊》2018年11期

  合同制度绿色化的基本方式

  刘长兴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律科学》2018年6期

  证据合法性证明与程序性证据法理论

  彭海青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杂志》2018年12期

  意大利第三人裁判异议之诉初探

  廖永安 陳逸飞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摘自《现代法学》2018年6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刘亚秋)

  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

  渠敬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2019年1期

  大数据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回应

  赵超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摘自《上海大学学报》2019年1期

  科学与艺术:民族志书写的当代性

  李银兵 曹以达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9年1期

  法国语境下的民族理念及其价值导向

  张金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摘自《西喃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12期

  吴景超城市社会学思想再思考

  宣朝庆 陈旭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摘自《人文杂志》2019年1期

  新社会阶层:理论溯源与中国经验

  张海东 杨城晨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摘自《福建论坛》2018年11期

  代际社会流动:分析框架与现实

  李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摘自《浙江学刊》2019年1期

  城乡义务教育治理40年

  杨挺 李伟 作者单位:西喃大学教育学部,摘自《教育研究》2018年12期

  学前艺术教育研究进展与走向

  来水娥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摘自《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11期

  百年“公报”史:概念、源流与历史演变

  潘祥辉 白华康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摘自《新闻大学》2019年1期

  智能传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体系初构

  曾静平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电信传播研究中心摘自《学术前沿》2018年12期

  “现实的人”是人民主体形成的前提  熊治东

  物质实践活动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户晓坤

  共产党人提升党性修养嘚实践路径  杨定明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表征  刘志明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点  欧阳祯人

  社会本体論的自然主义倾向  赵雷等

  梅洛-庞蒂对卢卡奇思想的评析  刘林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实践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启示  时胜勋

  中国现代幼儿文学的发生  杜传坤

  明代士人的雅文化立场与文坛尚雅追求  李桂奎

  中国学者文学英译的困顿与出路  朱振武

  论社会科学化史学研究范式  李杰

  北宋中后期三省“取旨权”之演变  田志光

  宋人著述中的“华夷秩序”书写  李俊芳

  傅斯年对传统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徐国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范连生

  英属东非殖民地的昏睡病防治及其影响  赵晓红等

  金融发展、产业转移与中西部产业升级  史恩义等

  国内新竞争环境下的東北振兴再认识  乔榛等

  科技创新与实体什么叫经济学发展  龙小宁

  租购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分析  孙聪等

  治理与国家權力的边界  唐士其

  优化保险政策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黄薇

  公共部门的多边平台战略  刘家明

  完善清单制:提高科學规范效应  石亚军等

  中国国家安全法治研究四十年:回眸与展望  肖君拥等

  大国竞逐新军事革命与国际安全体系的未来  冯玉军等

  人工智能在法院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李鑫

  探索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梁平

  完善消费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機制  高志宏

  城乡社会学: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视角  何雪松

  技术治理: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  陈晓运

  网络媒介与主观公平感  朱斌等

  基础教育40年  柳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的构建  金伟琼等

  研究性教学中的知識观  田宏杰

  美图中的幻像与自我  彭兰

  中国媒介市场数据失范与治理  廖秉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经济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