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邮编城区十一小康敏教师简历

邓州市人大就重大问题听取市政府专题汇报_邓州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0,399贴子:
邓州市人大就重大问题听取市政府专题汇报收藏
在河南省邓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就事关本市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批复把邓州市列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事项,专题听取市政府工作汇报。这一消息使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感到非常振奋,必将给邓州市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那么究竟带来什么机遇,怎样才能更好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带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关注和嘱托,本网通讯员和邓州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主任闫庆吉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问:国务院以国函【号文件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我市和十堰、商洛、汉中、安康等五市正式列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请介绍一下库区规划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闫庆吉:《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涉及湖北、河南、陕西三省43个县市区,其中,9个库区核心区,34个上游影响区。规划共8章27节,规划期限到2020年。  该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当然也包括我们邓州),也是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对整个区域的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邓州市作为唯一的县级市与十堰、安康、汉中、商洛等4个省辖市,同列为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问:国家为什么要把这五个城市定位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城市”?  闫庆吉:国家为了加快库区及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确定城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快速提升该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达到小康目标。  同时这五个城市在库区及上游地区的五大区域、五大板块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经济总量、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潜力都居于首位。  邓州虽然作为县级市,但邓州是省直管市、省政府支持发展的大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所以把十堰市定位为库区和上游地区结合部中心城市;安康市定位为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汉中市定位为生态宜居城市;商洛市定位为秦岭南麓生态旅游城市;邓州市定位为库区和输水干线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问:具体到邓州,又是如何定位的呢?  闫庆吉:就邓州而言,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是: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仓储物流基地,建成库区和输水干线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我总结叫“5+1”,5即五大产业,1即区域中心城市.实际是对邓州未来发展确定了发展方向。  问:在这五个中心城市中,邓州是处在什么位置?  闫庆吉:五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十堰、安康 汉中、商洛都是省辖市,邓州是唯一的县级市。就总人口、GDP总量、财政收入等方面我们虽然处于劣势,但在中心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邓州处于第三位,综合排名我们位居偏下。但是,邓州处于渠首,加上境内的焦柳铁路、蒙西铁路、二广高速、内邓高速和正在全力争取的郑渝铁路,我们的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相信我们邓州未来的发展会充满活力。  问:我们也知道,为申请把邓州列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邓州市做了大量工作,你一直参与其中。请你谈谈有什么感触。  闫庆吉:感触很深,也很多。  首先,全是175万人民强烈发展的愿望,是驱动邓州纳入区域中心城市的内在因素。  其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两任领导姚龙其,史焕立,刘朝瑞,刘树华,褚清黎的全力争跑,起着决定作用。《规划》自2006年开始启动,由国家发改委和南水北调办牵头,协同有关部委、专家进行调研、研究、论证编写,历经七年,八易其稿。初期规划范围涉及三省40个县(市、区),邓州不在其列。2008年,我市得到这一消息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邓州在南水北调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60年代末70年代初,车拉人担、开山挖渠,经8年奋战,投资近30个亿,牺牲141人,伤残2880人,在国家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建成了渠首陶岔工程。若邓州不能纳入规划,将失去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门班子,多次赴省进京,汇报对接,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把邓州纳入库区规划范围,圆了邓州几代人的渠首梦。同时,把事关邓州的未来发展的重大事宜,比如区域中心城市等纳入规划。  第三,邓州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对周边辐射带动服务引领的作用,使国家最终确定把邓州纳入区域中心城市。  问:邓州这次被列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这无疑给邓州市发展带来机遇。那么,能否给我们分析一下,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  闫庆吉:从政策方面讲。一是国务院明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提出贯彻实施本规划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各省人民政府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国家将制定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受水地区北京、天津与水源区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开展对口协作支援。  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讲。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郑渝铁路,这为两条铁路如果都能过境邓州并设站,对完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
智联招聘,每天更新350万高薪职位招聘信息,真实有效,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目前来讲蒙西至华中运煤铁路国家已基本确定过境邓州并设站,郑渝铁路中铁二院中铁四院首推方案都支持过境邓州并设邓州东站,但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我们邓州全力争取。  从产业发展上讲。国家对我市产业的五大定位,明确了邓州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招商引资的重点。  问:机遇来临,我们只有抓住了才是机遇,抓不住,什么都不是。那么,面对这个机遇,邓州市怎么才能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  闫庆吉: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专家做好五大产业和相关产业规划,理清产业发展方向。二是请求省政府出台支持邓州的政策。邓州是河南省唯一的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我们要全力争取省政府出台支持邓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政策。三是抓住对口协作机遇。加快与北京的对接,争取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实现实质性合作。四是做好区域中心城市规划。为能在2020年把邓州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使邓州在库区与输水干渠结合部区域真正发挥辐射、带动、引领、服务的功能,从现在开始着手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  就中心城区的发展规模而言。可否研究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2030年,城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  就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上讲。要探讨研究中心城区与乡镇板块组团联动发展。比如探索研究湍北新区与张楼组团发展;邓东新区、商务中心区与腰店、桑庄组团发展;南部产业集聚区与龙堰组团发展;西部蒙西铁路邓州西站与陶营组团发展,形成“一心四极”或六极,用生态农业、园林绿化、廊道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和乡镇板块的有效连接。  从人口和区位支撑来讲。我们应该站在库区看邓州,不能就邓州说邓州,虽然邓州目前只有175万人,但未来辐射人口将达到360万人;逐步形成的“三高、三铁、三快速、两循环”的交通网络;2014年中线干渠通水,邓州必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热点。  相信邓州一定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175万人们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建设成库区与输水干渠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河南省邓州市人大常委会 孙中林 袁伟 余锐)
晕,这帖子都不爱看啊
自来水的问题解决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狗屁中心城市?我不是针对个人和楼主的。
有没有具体的什么规划动作,别老说些空话套话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某领导对秘书说,把这次会议讲话材料修改一下,去掉套话空话废话大话,留下实话就行。秘书仔细斟酌推敲,去掉了套话500字,去掉了空话400字,去掉了废话300字,又去掉了大话200字。改完后交给了领导。领导一看,整篇材料就剩一句话:会后请大家到2楼餐厅用餐。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当前位置:
邓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邓州市政府信息中心&
邓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邓州市环境保护局
2011年3月&
&&&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攻坚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立足邓州实际,紧紧围绕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省内有影响的建材和装备制造基地、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文化名市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通过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锋区,牢牢把握住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促进全市经济建设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开创邓州建设小康社会和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十二五”期间,我们既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又要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促进邓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做好“十二五”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围绕《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形势要求,积极创新环境管理理念、体制和机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邓州,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规划是我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同时引导各行各业,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规划在通过省环保厅评审后,由市政府批准实施,可作为“十二五”期间政府指导环保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支出、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附&表:邓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项目一览表
目标完成情况
&&&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在邓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切实加大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执法等多项措施,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行严格的减排目标责任制,在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重、难度大,前期减排工作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采取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严格实行考核问责制,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污染减排格局。通过对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市第一造纸厂、穰东纸业有限公司等3家麦草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制浆生产线的关闭(共25万吨),对造纸、化工、医疗等重污染行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建成了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等三项措施,使全市COD共减排17828吨。通过对杏山水泥公司、灵山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水泥生产企业6条机立窑生产线进行了强制性拆除,促使棉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部淘汰燃煤锅炉,关闭了全市104家粘土砖生产企业等措施,全市共减排二氧化硫4058吨。
&&& “十一五”期间,南阳市政府下达给我市的污染物减排指标(不含农业和机动车辆)为:化学需氧量7870吨,二氧化硫4950吨。2010年底,据全市环境统计结果,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859吨,净削减17828吨,较2005年下降69.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22吨,净削减4058吨,较2005年下降62.2%,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环保部等7部委专项部署要求,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针对全市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开展了地表水环境整治行动、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污染饮用水源、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共取缔13家非法炼钒、炼铅企业,搬迁和关闭了16家危及我市饮用水源环境安全的废塑料加工生产线等污染源,关闭了10家反响强烈的造纸、化肥、水泥、黄姜加工、小炼油等污染严重企业,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56个,地表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12个,取缔蓄电池回收炼铅生产线3条、非法炼油企业2家、黄姜加工、非法小再生纸厂4家,关闭了立窑水泥生产线6条和24家土法炼钒企业,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权益,全市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根本性保障。湍河、赵河、刁河、严陵河、排子河等河流水质污染问题得到明显好转。张沟、半坡水库周边污染源得到有效整治,一批环境污染隐患得到消除。
&&& 自2005年起,连续实施了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确立了“由点及面、逐步拓展、突出重点、综合施治”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五年来,完成大气治理工程项目12项,主要完成了对城区15家锅炉的集中治理,完成18家企业供暖、工业锅炉治理,共削减烟(粉)尘排放126吨、二氧化硫排放78吨。开展宾馆酒店油烟治理3家,关停小锅炉11台。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考工作实现新了突破,在全省20个县级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2008年城考排名由后进上升至第8位,实现了打好城考翻身仗的升位目标,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全省县级市中排名第四位,跃居全省先进行列。
&&& 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把各项减排措施与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工程减排、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环保基础设施大投入、大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市直接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9亿元,其中企业环保设施改造资金8000万元,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投入6400万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入3400万元,农村污染处理设施投入2100万元,“十一五”期间的净投入是“十五”期间的3.3倍。老廷纸业公司、锦桥纸业公司、北方星光机电公司等企业工业废水进行了深度治理;建成了邓州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市新增城市污水处理量3万吨/日。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理场,新增处理规模280吨/日。环保基础设施的加强,既为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推动全市“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强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开展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清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执法检查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一批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16家“十五小土”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被依法取缔关闭,386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得以规范建设,使过去破坏严重的局部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二是针对农村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大胆探索解决办法。采取村民自投、向上级争取资金、市级财政补贴等形式探索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集中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收集填埋等方法,对13个村的环境实施了综合治理,总投资760万元。三是通过以创建“生态示范市”、“生态乡镇”、“生态村”为抓手,推动了全市各地积极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截止2010年底,全市10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
&&& 为有效改善环境质量,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企业460多家次,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38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7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加强了危险固废和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全市2家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通过开展自查自纠、督促整改,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对全市28家辐射工作单位进行了规范管理。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6年的261天提高到295天,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基本维持稳定,辖区出境断面水质除个别指标间接性略有超标外,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五年未发生大环境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
&&& 一是环境监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共投入资金745万元,在中心城区建设了环保局、李家营2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建成湍河杨寨、汲滩和赵河穰东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拥有仪器设备65台(套),监测站具备了水、气、噪声、生物等4大类52项监测能力,连续第5次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9年通过了由省环保厅组织的国家三级站标准化建设验收。
&&& 二是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得到较大加强。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全市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在省环保厅和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共申请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资金300余万元,配备4辆执法车辆,60台(套)执法装备,建成了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督促4家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安装了4套污染物自动监控装置,建成监察执法用房400平方米,2009年通过了由省环保厅组织的国家二级标准化建设验收,使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执法监管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
&&& 三是环境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抓住全市行政机构改革的契机,市环保局机关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原有污防、开发、法宣等科室基础上,新增设总量、生态、辐射、监察、信访、监测等6个内设科室,行政、事业财政全供编制达到55人。
&&& 充分发挥环境宣传教育的先导、基础、监督、推进职能。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以纪念“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宣传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在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方面,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已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学校8所、市级绿色社区2个;积极开展“环境大接访”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接受新闻媒体监督,树立环保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及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 严格落实“规划先行、环保准入”,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依法审批建设项目386项,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98%以上,项目环评审批违规率、差错率、漏批率均为零。
&&& 进一步加大对全市1家涉源单位和27家射线装置单位的监督管理力度,实现全市涉源单位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00%持证作业,确保我市辐射环境安全。
&&&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 随着城市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生活废水中COD、氨氮新增量较大,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因此,新增量减排任务艰巨。
&&& 我市“十一五”期间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关闭、淘汰了造纸、化工、水泥等重污染行业,产业结构性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明显降低。从行业分析上,目前我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造纸、啤酒等行业和生活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来源于水泥、棉纺、建筑施工等行业,尽管“十一五”期间采取了强力关闭、削减措施,“十二五”期间四项减排指标削减空间较小,加之我市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工业基础薄弱,减排压力巨大。
&&&&&& &&1、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
&&& 我市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为240万亩,农药使用主要品种有菊酯类、有机磷等。化学农药具有广泛的毒性,在大面积滥用后,由于一些农药残留期长,不易降解,对土地、水体和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并且有些污染是长期的,通过生态链富集,最终危害动植物和人类。
&&&&& & 2、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
&&& 我市化肥施用平均年用量为:氮肥124660吨、磷肥177825吨。化肥的过量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年均流失19184吨,导致团粒结构破坏和化肥肥效降低。过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是化肥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方面。
&&&&&& &3、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
&&& 农膜在农村用于修建塑料大棚或用作地膜覆盖栽培。地膜栽培应用最广泛的是蔬菜。据统计,全市农用塑料薄膜施用量逐年增加,致使土壤中的残膜越来越多,造成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作物生长、发育受影响。
&&& &4、畜禽养殖及污染情况
&&& “十一五”期间,我市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猪、牛、禽养殖存栏规模分别为83552头、5394头、255万只。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结果,全市己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1238个,其中养猪场(小区)503个、肉牛场(小区)11个、奶牛场(小区)3个、蛋鸡场(小区)687个。全市畜禽养殖场(小区))COD排放量为2158吨/年,氨氮排放量为141吨/年。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多数污染防治设施不健全,综合利用率偏低,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市的环保队伍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 1、环境监测能力仍有较大欠缺
&&& 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应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经费支出。而我市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监测收费标准20年未发生变化,使服务性监测入不敷出。按照省直管后的要求,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应达到中部地区二级标准,但目前我市监测站能力有较大差距。监测用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本级站实验室用房不低于3000平方米,现有用房远远不够。基本设备仪器配置不足,缺乏生态监测和应急监测仪器。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监测技术力量不足、基础能力弱、人才队伍贫乏、运行经费严重不足、监测面不广等突出问题和困难,虽然在全省10个省管试点县市中能力暂处于中上游,但与当前上级环保部门在省直管后的要求相差甚远。
&&& 2、环境监察能力有待提高
&&& 按照省直管的工作要求,我市环境监察标准应达到中部地区二级标准,而目前我市环境监察能力虽通过了标准化验收,但基础条件尤其是环境应急能力和装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市环境监察大队为一线执法部门,担负着全市环境日常监管工作,却是自收自支单位,几乎所有监察人员无财政全供编制,未按照规定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办公经费和人员经费得不到根本解决,严重影响到环境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 &3、宣传教育、辐射管理能力基础薄弱
&& &全市环保宣教系统和辐射管理人员数量较少,在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信息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全国辐射环境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十二五”期间,逐步配套完善辐射监管机构,着力加强能力建设,以适应直管县(市)辐射监管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基础设施以及能力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逐步改善现有状况。
&&& 就现阶段而言,“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仍然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巨量资源消耗、巨大环境压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主要污染物将从以水和大气为主向水、大气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单纯的工业点源污染向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和流域转变,迫切需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己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经济增长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对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
&&& 根据《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我市GDP达到430亿元,总人口达180万人,城镇化率将达到48%,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50.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将使消耗的资源能源增加,污水、垃圾、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产生量相应加大,城市机动车迅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将更加突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难度更加困难。
&&&& 2、主要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
&&&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尽管我市的COD、二氧化硫的单位GDP排放强度在“十一五”期间明显下降,但由于全市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主要污染物的新增量也将不断加大,另外,新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氨氮、氮氧化物已纳入减排控制范围,而与此相对应的减排措施十分有限,因此,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 3、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
&&& 我市地处长江流域,市域内主要纳污河流为湍河、赵河、刁河等,水质状况与上游来水水质关系很大,三条河流上游分别接纳内乡、镇平、淅川三县大量工业、养殖、农业和生活废水,水质极不稳定,其中赵河、刁河入境水氨氮超标率较高,湍河、赵河入境水COD有超标现象。湍河、赵河在市域内几乎无任何工业、生活废水汇入,赵河汇入湍河后600米处即为汲滩出境水断面,主要污染指标达标率难以控制。刁河枯水期径流量平均仅为1.0m3/s,入境水接纳了淅川县香九厚三镇产业集聚区所有废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工业企业将陆续迁入该集聚区,其炼钒、电镀、造纸、制药等高污染企业必将快速加大刁河污染。我市城区几乎90%工业和生活废水都经运粮河汇入刁河,使刁河污染进一步加剧,据测算,刁河枯水期环境容量最大为COD963吨,氨氮55.8吨,若现有市域内企业均满负荷生产,则环境容量接近极限,若再继续承接新企业入驻,则减排任务更大,刁河堂断面出水达标面临较大困难。
“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
&&&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步入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增强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标准,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历史遗留、欠账问题,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水平,还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 (一)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水污染仍然严重。我市主要纳污河流刁河COD、NH3-N已几乎无环境容量,即将导致我市部分项目无法正常立项审批,特别是造纸企业环境污染仍然严重,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不断加大和企业的入驻生产,对我市的水污染防治将带来新的威胁。  
&&& (二)煤烟型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市区冬季采暖季节环境空气中SO2、PM10部分时间达不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要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增加难度较大。  
&&& (三)固体废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塑料包装物及农膜污染仍然较为突出;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收集处理。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主渠道两岸4乡镇生活垃圾有较突出和敏感的污染隐患。
&&& (四)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待改善。城市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扬尘、油烟污染、工业、商业、社会生活及交通噪声扰民问题仍然突出,环保执法监督压力较大。  
&&& (五)生态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工业用地比例逐年上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地下水开采严重,可开采量逐年减少,城区西南部已形成两个较大漏斗区。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秸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土壤污染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
&&& “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过程中,环保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可以让我市的环保工作做到“不欠或少欠新账”;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为我市环保工作“多还旧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工作平台。在新的形势下,我市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污染物持续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按照《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全市:GDP达到430亿元,人均GDP23700元;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市域总人口规模达到18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3万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48%。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将使污染物排放相应增加,若维持现有污染治理水平,到2015年,我市工业、畜牧业、生活合计化学需氧量将新增8345吨,氨氮排放量新增891吨,污染物持续减排的压力剧增。
&&&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环境建设滞后。近年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加强,但依然滞后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服务和收费的价格偏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机制还不够完善。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缓慢的矛盾,工业化进程累积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法规与生态文明市建设实际之间的矛盾等,制约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快速发展。
&&& 三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我市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燃煤污染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占主导地位,资源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污染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随着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大批转移企业可能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污染、建筑垃圾及扬尘污染、噪声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燃煤锅炉烟尘、饮食业油烟和噪声污染扰民问题的投诉逐年增多,城市环境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消费转型,废旧家用电器、电子废物、报废汽车和轮胎等的回收和安全处置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步凸显。
&&& 四是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依然滞后。“十一五”期间对环保的能力建设有所加强,但因我市环境监测、监察、辐射管理等机构在人员配备、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与国家建设标准仍有差距;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总体上依然薄弱,技术手段和装备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有环境监管能力难以有效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
&&& 今后五年,将是我市全面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有利条件有:一是省直管县(市)机遇。我市已经被确定为全国省直管县(市)试点,“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发展规划、项目直报、资金争取、审批权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优先权。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中,我市作为库区市、渠首市,已与湖北省十堰市、陕西省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被国家规划为五个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将面临着国家在渠首和中线工程沿线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移民后期扶持、受水区对口支援等政策支持的重要机遇。三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机遇。我市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国家粮食保障工程将为我市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必然的发展机遇。四是国家宏观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考虑到我市所处的区位优势,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项目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机遇。五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十二五”期间,产业转移步伐将明显加快,必将为我市提升吸纳发展要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更多机遇。根据《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市未来5年发展定位是: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内有影响的建材和装备制造基地、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文化名市,计划经过五年奋斗,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邓州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环境保护已进入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经济结构调整、绿色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我市环保工作新道路,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新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 1、国家对环保的政策扶持不断加强,资金投入明显增大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向前推进,环保部门的整体地位逐步提升,环保工作已经成为国内外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我国环保工作在思路、内容、地位等方面已发生了根本性、战略性转变。根据省政府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11年6月邓州市等10个省直管县将正式纳入省辖市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系,与18个省辖市一起进行目标考核,并要求直管县环保监测、监察、辐射、监控等部门按照国家二级站进行配备建设,因此,要抓紧做好环保项目的储备,引进建设高质量的环保产业项目,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循环经济得到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  
&&自“十五”以来,我市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也逐年加大,对解决环境结构性污染问题,推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根本保证。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总体规划的批准和实施,使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正在确立和完善。  
&&& & 3、环境保护法制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 “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环境保护法制化建设取得的进展,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条件。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高涨,环境保护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增大
& 我市做为南水北调渠首市、丹江口水库水源地和主渠道通过市,地理位置极为独特,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必将对我市进行重点扶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2013年汛后通水,主渠道穿越我市38公里,为确保一池清水原汁原味送京津,打造清水走廊,国家对丹江口库区及主渠道流经地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增大,我市生态保护工作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生态邓州、宜居邓州”的理念,以全面建设国家级生态市、构建和谐邓州为目标,以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型经济为着力点,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强化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好服务工作,全面推动邓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环境优先,生态文明。把环境质量状况作为指导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之一,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和底线来规划和约束各方面工作,使环境保护成为保障人民生存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和首选的手段。以生态文明为基本要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重大发展蓝图,在有关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增强环境保护参与决策的程度。  
&&&&&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纳入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提高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全面和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  
&&&&& 到2015年,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功能要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中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邓州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 规划以2010年为环境状况基准年,“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 1、环境质量目标
&&& (1)水环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满足Ⅳ~Ⅴ类水质标准的比例)≥90%,市控以上断面劣Ⅴ类水质的比例≤5%。
&&& (2)大气环境: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295天/年。
&&& (3)声环境: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dB(A);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68dB(A)。
&&& (4)生态环境: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 (5)辐射环境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 2、总量控制目标
&&& 到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含工业、生活、农业)分别控制在1.45万吨、0.16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65万吨、0.19万吨分别减少12.0%、14.8%;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0.38万吨、0.22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0.45万吨、0.27万吨分别减少15.0%、18.1%。
&&& 3、污染控制与风险防范目标
(1)城市污水处理率≥85%;
(2)城市污水处理场运行负荷率≥85%;
(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4)机动车尾气达标率≥85%;
(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0%;
(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0%;
(7)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5%;
(8)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100%;城乡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90%;废放射源安全送储率100%;
&&& 4、城市环境建设目标
(1)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
(2)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90%;
(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平方米。
5、农村环境保护目标
(1)完成58个行政村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
(2)乡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90%,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
(3)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
(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
(5)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
(6)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5%以上;
&&& 6、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林木覆盖率达到22%以上;
(2)矿山生态复垦恢复率50%以上;
(3)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25%以内;
(4)建成5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
&&& 7、环境监管能力目标
(1)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中部地区二级站标准;
(2)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达国家中部地区二级站标准;
(3)环境监控(信息)中心按照国家二级乙等标准建设;
(4)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机构按地市级标准配置;
(5)固体废物管理中心达到省辖市建设标准;
(6)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率与联网率100%;
(7)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率与联网率100%。
&&&&&&&&&&邓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市控以上断面劣V类水质的比例
市控以上断面出境水达标率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常规监测因子水质达标率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
辐射环境水平
天然本底涨落
林木覆盖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1.45万吨,削减12.0%
氨氮排放总量
0.16万吨,削减14.8%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0.38万吨,削减15.0%
氮氧化物排放量
0.22万吨,削减18.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
省控以上重点企业重点监控因子达标排放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城市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
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
废旧放射源、放射性废物送贮率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设施配套完善率
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个数
生态示范区创建个数
省级生态乡镇
省级生态村
环境监察、监测、监控(信息)、应急机构国家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环境宣传教育、固废监管、核与辐射监测监察机构国家或相关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 (一)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市为目标,以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深度治理为控制手段,以满足功能区水质要求为目的,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抓好产业集聚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  
&&& (二)随着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我市二水厂中转水源张沟水库将正式启用,届时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修定和调整工作,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设立警示标志。每月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每季度至少对饮用水源地检查不少于1次。编制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和管理办法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严格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建设污染项目。  
&&& (三)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到2015年,把邓州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3万t/d扩大到6万t/d,启动邓州市产业集聚区3万t/d污水处理厂建设,铺设专用污水管网20公里,同时加快污水收集管网的完善和建设,扩建城市污水管网107公里。推行雨污分流,提高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使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5%。切实重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到2015年,市污水处理厂年产生污泥3100吨(含水率80%左右),采用土地利用、污泥农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的目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切实维护好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排放的实质性监控。2013年前在丹江口水库区汇水区的彭桥镇建设1500t/d污水处理厂,2015年底建成穰东、张村、赵集、腰店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推进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四)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重点抓好华鑫纸业、商业肉联厂、天衡制药厂和预投产项目等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的涉水企业的废水达标排放和清洁化生产。以造纸、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为重点,加大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2011年关闭老廷造纸公司3.6万吨麦草制浆生产线,同时对1.8万吨龙须草制浆生产线进行深度治理;对一鑫纸业公司实施限期治理,力争实现废水零排放或微量排放;金星集团南阳啤酒有限公司实行清洁化生产,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关闭产业集聚区外的嘉田化工有限公司、通力达化工有限公司等零星化工企业,在棉纺等重点行业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废水少排放或零排放。
&&& (五)湍河、赵河、刁河水环境污染主要取决于上游内乡、镇平、淅川三县,应加快刁河唐王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维护湍河杨寨、赵河穰东两个水质自动站正常运转,实时监控水质污染状况。加强与上游三县信息沟通,实现联防联控,强化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地表水上游来水达标。
&&& (六)我市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城市南部,属刁河流域,今后五年内将有大量新建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而刁河径流量较小,平均仅为1.0m3/s,几乎已无环境容量。市域内最大河流湍河水质相对较好,平均径流量为17.5m3/s,计划“十二五”期间上马引湍济刁工程,使刁河径流量增大3~4倍,则环境容量同步大增,不仅可以容纳产业集聚区内新入驻企业废水,又可确保刁河出境水稳定达标。
&&& 为实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2%的目标,在“十二五”新建项目均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45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2295吨。 
&&& (一)确保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以中联水泥等重点企业建设脱硫设施和城区集中供暖工程为重点,新建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华鑫纸业公司新上35t/h脱硫脱硝锅炉,邓州中联水泥公司窑尾废气配套脱硫脱硝装置,关闭嘉田化工公司、通力达化工有限公司,同时,对其它燃煤锅炉和新型建材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2%的目标。
&&&& (二)综合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重点解决油烟污染。随着邓州大唐生物能电厂、华能邓州电厂(筹备)逐步建成后,2015年前建成邓州市城市集中供热一期工程,规划供汽量1380t/h,供热面积40平方公里。建成西气东输邓州城区供气工程,日供气4万立方米,铺设供气管道50公里,发展用户4万户,城区内基本实现集中供热,城区内4t/h以下锅炉将全部淘汰。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城区内建筑施工全部推广商品混凝土集中供应,有效抑制扬尘,努力改善城区和区域空气环境质量。  
&&&&(三)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以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邓州中联水泥、宝源建材、裕丰复合肥等污染源为重点,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使工业废气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实现增产不增污。对大唐邓州生物能电厂、华能邓州电厂(筹备)、邓州中联水泥等国控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实行自动监控,确保达标排放。  
&&& (四)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及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对敏感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  
&&& 我市做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必须加大土壤面源污染控制,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控制重要及敏感区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倡导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和环境管理,保证农产品安全。掌握全市范围的土壤污染现状、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根据全国第一次土壤污染普查,我市刘集、张楼等乡镇土壤中砷、氟等含量偏高,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防治土壤污染。研究推广生态养殖,积极控制养殖污染,严格实施畜禽养殖场禁建区限养区规划,加强集中式畜禽养殖场的管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控制农村畜禽粪便污染。
&&& (一)重金属污染防治。到2015年,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控体系、事故应急体系、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使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得到安全保障。加强河南北方星光机电公司等重金属污染企业整治力度,排除环境风险隐患,全市涉铬涉铅企业废水、废气全部得到根本治理,确保稳定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 (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开展危险废物产生源排查,掌握危险废物产生、处置、贮存和利用现状,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源的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危险废物的回收、运输、处置的全过程五联单监控体系,杜绝环境安全事故发生。至2015年,全市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率达到90%以上,河南北方星光机电公司、益嘉林业、赛博板业、天衡制药等工业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同时,对辖区内废旧塑料集散地进行集中治理,重新规划,规范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杜绝医疗废物流向社会。
&&& (三)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其中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城市废物回收网络建设,强化对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广资源利用高、技术新的工艺和设备,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炉渣、尾矿等固体废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率。  
&&& (四)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全面运行现有280t/d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5500万元,建设邓州市垃圾焚烧工程,新上垃圾焚烧炉3台,日焚烧垃圾300吨,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秸秆及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管理体系,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各乡镇建立生活垃圾中转站,定期将生活垃圾运往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穰东、构林、孟楼、汲滩等重点乡镇和九龙、张村、十林、赵集四个南水北调中线主渠道沿岸乡镇逐步建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  
&&& (一)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建立重点监控单位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加强监控和分析,及时提供环境应急处置信息。全面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防控,初步建立化学品生产、转运、使用、处置过程中部门协同防控机制和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点防控单位化学品污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严防事故发生。  
&&& (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开展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源调查与评估,建立我市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源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了解我市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全面掌握我市废弃物焚烧等重点行业持久性有机物排放状况,初步建立我市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源管理机制。  
&&& 实施农村小康减污惠农示范工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标准,做好集镇绿化、美化、净化,全面开展全市集镇建设及村镇绿化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和库区移民新村为突破,建设一批精品工程。积极推广集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推广应用综合成套住宅建设技术和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新技术。积极发展农村生态村庄,结合农村小康建设和居民点改造,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提倡家畜和家禽圈养,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改善农村居住卫生环境;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发展液化气、天燃气、沼气、太阳能、秸秆汽化等清洁能源,建设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3处,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建设养殖小区沼气示范工程50座,逐步减少柴薪的使用。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和创建工作力度。全面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率先在重点流域、区域和环境问题突出地区开展综合整治,使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连片村庄统一整治。统筹安排近远期、区域间村庄治理规划,优先考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区域及输水干渠沿线区域等重点流域和特定关注区域。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途经我市九龙乡、张村镇、十林镇、赵集镇4个乡镇26个行政村,全长38公里。彭桥镇、杏山旅游管理区的33平方公里面积在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内。“十二五”期间,我市优先将干渠沿线的26个行政村区纳入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将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区域内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50%,“十二五”末58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得到全面提升,为生态市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 “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以国家重点生态项目为支撑,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2%以上。  
&&&&& (一)以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加大对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力度。生态功能区划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有关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评,要与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加大对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力度,严格控制破坏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  
&&&&&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和国家、省、市出台的生态补偿政策,以资源开发为重点,逐步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完善和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 (三)以国家生态示范市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有效载体。由北京大学主编的《邓州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建设规划》已于2007年7月通过评审并批准实施,计划于2020年建成。“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设城市生态工程,新建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防护林带10万平方公里。对28个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配套建设垃圾处理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示范村、畜禽养殖示范区等系列创建活动,穰东、构林、张楼等乡镇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要抓好试点示范工作,重点要抓好组织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对获得称号的乡镇、村,要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加以支持,并及时将经验和做法予以推广,到2015年底建成5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使生态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较大的阶段性进展。
&&&&& (四)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工作。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总干渠穿越我市西北部4个乡镇,对我市水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3月我市被正式确定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功能区,为全国45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国家环保部、财政部于2011年2月印发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要求环保部会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每年度对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域生态中的环境状况和自然生态状况进行考核,财政部根据考核结果,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或恶化的地区通过增加或减少转移支付资金等方式予以奖惩。“十二五”时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规模实施并建成通水的重要时期,也是开展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坚持保护为主、逐步改善的原则,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统领协调财政、水利、农业、土地、建设及汇水区乡镇,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根据国家南水北调干渠及汇水区生态保护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分期建设市域内南水北调主干渠沿岸生态防护林工程,争取“十二五”末,建成宽度为1公里的生态防护林单侧38公里,双侧76公里。对杏山旅游管理区矿山生态恢复制定方案,争取中央、地方财政支持,分期实施,“十二五”末矿山生态恢复面积达到50%以上。
&&&&& 加强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拓展生态监测领域,推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按照生态考核指标环境监测方案中规定的项目和频次认真做好地表水、环境空气等环境质量监测和国控、省控及市控污染源排放达标率监测。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工作,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我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争取中央财政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过程中不断增加奖励力度。
&&& “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管、监测和事故应急队伍,加强辐射环境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使环境及污染源周围的辐射水平保持在本底范围,保障辐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 (一)建立健全邓州市辐射环境监管机构,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完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的基础配置,“十二五”末达到地级市能力建设标准。
&&& (二)加强核与辐射污染应急系统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立辐射环境监管应急控制处理系统。
&&& (三)规范放射源的管理,对现有或将增加的放射源建立放射源管理动态数据库,严格实施自始至终的流动性监管。废弃放射源安全处置比例达到100%。切实做到辐射事故零发生,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 (四)进一步排查全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建立电磁辐射源动态数据库,严格执行辐射安全评估考核制度。
&&& (五)对现有28家辐射工作单位(1枚Ⅴ类放射源、1套Ⅱ类射线装置、37套Ⅲ类射线装置)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对全市电磁辐射污染源进行普查,建立电磁辐射污染源动态数据库,严格执行辐射安全评估考核制度。 对邓州市域内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基础建设情况跟踪监管。根据2011年至2012年网络工程基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三家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基站约120个。对于基站建设,一是要求其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制定的防护措施,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各项规定。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做到避开学校、居民生活区,减少因基站建设而引发的电磁污染纠纷事件。三是加强监管,对基站电磁辐射做到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 (六)搞好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根据辐射防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组织辐射环境管理人员和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引进高技术人才,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 (一)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监管体系。按照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力、运转高效的要求,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统一监管职能,加强环保执法监察力量,提高现场执法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  
&&& (二)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水平。监测监察机构完善各类预警应急装备和设施,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提高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防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环保部门要全面掌握重点污染源和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全面督促落实污染预防和治理措施。使用、生产、贮运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源,存在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企业、单位,必须制定环保,并做好演练,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三)加强环保机构能力和队伍建设。2011年6月我市被列入全省10个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根据省政府和省环保厅要求,我市已正式纳入省辖市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系,并要求环境监测、辐射、固废、监控等管理机构按照省辖市标准尽快配置,进一步提高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 1、环境监测站建设
&&& 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部地区二级站标准,结合《河南省201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规划》,定编110人,征地30亩,建设实验室用房3350平方米,办公用房1650平方米,合计5000平方米,配备基本仪器97台套,应急监测仪器52台套,信息系统设备47台套,配备监测工作车辆6台和应急监测车一辆,总投资4212万元,建设内容详见附表1-1。
&&& 2、环境监察大队建设
&&& 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要求》中部地区二级站标准,定编50人,征地15亩,建设业务及办公用房1000平方米,配备取证、通讯、信息、应急车辆等装备,总投资550万元,建设内容详见附表1-2。
&&& 3、环境安全辐射技术中心建设
&&& 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地市级标准,定编10人,建设业务及办公用房700平方米,配备监测、录像、信息、应急等装备,总投资502万元,建设内容详见附表1-3。
&&& 4、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建设
&&& 按照《河南省辖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能力建设标准》,定编10人,建设业务及办公用房200平方米,配备取证、防护、应急、通讯等装备,总投资252万元,建设内容详见附表1-4。
&&& 5、环境监控中心(信息中心)建设
&&& 按照环保部《关于全面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省环保厅《关于加强全省环境监控机构建设及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的通知》,环境监控中心(信息中心)按照国家二级乙等标准,定编10人,建设业务及办公用房600平方米,配备通讯、网络、微机、外设等装备,总投资448万元,建设内容详见附表1-5。
&&& 6、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建设
&&& 为推进我市环保科研水平,改进科研试验环境和条件,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建立标准技术支撑平台,我市将成立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建设科研及办公用房200平方米,配备先进的科研仪器,总投资256万元。
主要污染物减排与总量控制
&&& 从2010年我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情况来看,全市COD排放工业源占23.9%,生活源占76.1%;氨氮排放工业源占9.6%,生活源占90.4%;SO2排放工业源占50.0%,生活源占50.0%;氮氧化物排放工业源占81.7%,其他占18.3%。根据国家“指南”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二五”总量减排的重点领域是:水污染的重点领域是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源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燃料煤燃烧污染。主要任务:水污染是生活废水的处理和养殖业的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是工业锅炉和窑炉的污染治理。确定减排目标如下:2015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4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0.38万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0.1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0.22万吨,四项指标削减比例分别确定为COD12%、SO215.0%、氨氮14.8%、氮氧化物18.1%。
&&& (一)水污染物减排
&&& 1、工业企业污染减排
&&& “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工程减排项目有:老廷纸业有限公司造纸废水深度治理项目、邓州市一鑫纸业公司生产废水限期治理工程、邓州市商业肉联厂屠宰废水深度治理项目、金星集团南阳啤酒有限公司废水深度治理项目、锦桥纸业公司废水深度治理项目、南阳颐宝科技有限公司废水深度治理及清洁化生产、邓州市牧原养殖公司废水综合利用项目及城区医疗废水无害化处理项目。结构减排项目:关闭老廷纸业3.6万吨制浆生产线、嘉田化工有限公司和通力达化工有限公司化肥生产线,预计减排COD1485吨,氨氮145吨。
&&& 2、城镇生活污水治理
&&& 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新增城市污水管网107公里,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量。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新建邓州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万吨/日,减排COD2628吨,氨氮280吨。新建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20公里,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减排COD2628吨,氨氮280吨。
&&& 3、农业污染源治理
&&& 按照养殖小区、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计划,采取干清粪、生物发酵床、混合厌氧处理产生沼气、沼液灌溉还田等方式建设治污设施,预计投资0.8亿元,减排COD&560吨,氨氮27.3吨。
&&& (二)大气污染物减排
&&& 1、淘汰燃煤锅炉
到“十二五”末,随着大唐、华能等电厂的建成,将逐步淘汰全市燃烧锅炉,燃煤量将减少3万吨,削减二氧化硫306吨,削减削减氮氧化物88吨。
&&& 2、其他行业污染治理
&&& 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关闭老廷实业有限公司3.6万吨/年化学草浆生产线、嘉田化工有限公司和通力达化工有限公司,削减SO21221吨,削减氮氧化物282吨。
&&& 3、机动车污染治理
&&&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计淘汰汽车1600辆,普通摩托车3200辆,合计4800辆,削减氮氧化物109吨。
&&& (一)环保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 1、加强环境科技研究和成果申报。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组织和指导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市、省、国家环保科技项目,并协调做好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环保项目的鉴定工作。  
&&& 2、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提高环保技术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环保技术自主创新,围绕突破环保技术瓶颈,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要提高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主动与科研单位合作,大力引进环保科技项目,提高我市环境科技孵化能力。三是要提高环保科技投入保障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拓展环保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渠道。  
&&& 3、加快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造纸、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废水处理,棉纺、建材行业SO2、粉尘处理,以及重金属回收加工示范技术项目推广应用,引导企业筛选、引进和开发环保实用和核心技术,激励企业进行自主环保科技创新研究并应用示范,激励企业引进循环经济重大技术、装备,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鼓励进口和生产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和低热值废物的综合利用。  
&&&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从园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延长产品产业链和废物利用链、污染集中处理、规划环评等方面谋划,推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三废”的综合利用和副产品产业链延伸技术、废水零排放技术等,以环保科技创新引领循环经济发展。  
&&& (二)全面开展清洁生产  
&&&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污染最小化排放,提高全市工业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采用实用环保设备和技术,实现清洁生产,运用循环经济的方式运作企业生产,实现企业层面经济小循环。以造纸、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等行业为切入点,分期分批推进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二五”期间,要完成80%大中型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 (三)环保产业发展  
&&& 1、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应立足于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形成全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分析、监测、评价和保护等方面服务的能力,增强环境科研与开发利用等与环境有关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全市环保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2、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投资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环保产业的各项政策、法规,研究制定促进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为环保科研与服务、环保产品的技术攻关、产品销售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环保产业专项资金,开辟社会融资渠道,通过社会融资、资本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扶持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 3、抓好环保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通过制定相关规定,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环保和责任意识,为环保产业搭建一个良好的文化平台;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的机制,加强高校环保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创建良好的人才和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政策、财政补贴、项目补助等措施,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渠道。  
&& 4、严格环境执法,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环境政策和法规规范企业行为,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督促甚至强制生产企业使用环保设施来防治污染,依靠管理手段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 5、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力推进各类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重点抓好铬渣、制药废渣等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  
&&“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
&& 解决邓州市的环境问题,必须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依托,以投资作保障,通过落实规划、落实资金、落实项目,把实现“十二五”环保目标落到实处。
&& 根据“十二五”全市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任务,共确定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能力建设等共计24个重点项目,其中生态工程类6个,污染源治理类14个,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类4个,共需资金投入总计88.61亿元。项目名称、规模及计划投资见附表。
&&& (一)争取国家、省、市投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国家、省及外资对我市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给予更多投资。  
&&& (二)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中,我市作为渠首市、汇水区,面临着国家生态环保政策扶持、转移支付的重要机遇,要备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家政府性扶持资金。
&&& (三)利用外资。积极组织环保项目,加强对外联系,尽可能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援助资金;  
&&& (四)市政府投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能力建设等,以市政府投入为主,主要来源于城市建设维护费、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的投入,重点用于支持重点环保建设工程,对重点企业治理项目和技术示范项目给予适当补助或贴息贷款,逐步推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五)企业自身投资。按照“谁污染谁负担”原则,由企业负责解决工业污染治理方面投资。新扩建工业项目投资计划中打足环保投资。现有的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  
&&& (六)开辟市场融资渠道。积极利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机制,动员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  
&&保障措施
&&& (一)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联合执法,完善执法部门信息通报、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强化环保行政执法力度和效果。建立健全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问题,以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排污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定期公布违法企业名单,监察和环保部门要密切配合,限时办结,确保查处到位。  
&&& (二)发挥政府机关减排表率作用。政府机构率先垂范树立节约就是减污的观念,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组织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提倡少坐一次车、少开一天空调、少用一张纸等节约活动,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提倡回收利用废纸、废物,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推动公务车节油。  
&&& (三)营造减排良好氛围。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污染减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乡镇、各部门要将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增强环境资源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利用电视台、公务网络媒体、图书馆、文化馆(站)、广场文化活动等宣传平台,广泛开展环保科普宣传。对在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成果予以表彰和奖励。在主流媒体选择一批减排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风尚。  
&&&&&&&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成立邓州市污染物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安排部署,监督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情况,审议年度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督导、检查各责任单位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进展,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建立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市环保局对重点企业下达污染物总量削减责任目标,将总量削减任务分解落实,定任务、定要求、定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目标保障体系。每年底对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三)实施奖惩机制,对于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完成总量控制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达标的企业,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并获得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同意建设的批复。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建设项目,环保、发改、国土、工商、建设、电力、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格把关。各企业要严格依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相配套的环保基础设施。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应根据环境容量进行有序开发。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停止信贷或者依法取缔。实行项目引进环保责任追究制,对于因盲目招商而引进重污染项目、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污染物总量目标完不成的,应由市人民政府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同时追究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律保障  
(一)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并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及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二)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及规划都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使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四)严格依法监管,经济管理、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保护监管职能落到实处。  
(五)严格依法监管,坚持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坚持对所有污染源及治理设施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问题。  
&&& 政府各部门及投资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的支持,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成绩显著的项目予以支持。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重点用于污染治理、综合整治、清洁生产、环保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补助,逐步增加环保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企业,把推行清洁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加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把环保系统的年青干部送出去培训,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专业职能,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支撑。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确保达到减排目标要求。  
&&& 附表:
没有相关信息
邓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邓州市政府信息中心制作与维护 联系电话:56 email: 豫ICP备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1
邓州政务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邓州市房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