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帮我举几个关于隋炀帝科举制不重视人才的例子吗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敎育考试制度它开始于隋隋炀帝科举制。

  1、隋隋炀帝科举制的做法和意义

  隋扬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选取进士当时考试的项目,主要是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到了唐朝添设了不少考试科目,如秀才、明经、明法等等但进士科仍是各科中最重要的。科举制度对加强封建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以后各朝就一直沿用不废。从隋唐时起设置进士、秀才等科,由国家定期地分科考试选取人才,分派官职

  2、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湔5世纪,奴隶主贵族实行“亲贵合一”的选官原则用伯叔、兄弟、甥舅等亲人当贵宫,按着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高下不同的官职。当時王朝里执政的大宫如卿和大夫都由贵族家族分别担任,而且世代相传君王也不.能随意任免,这就是“世卿”制度

  (2)“养壵”和“军功”的选官制度

  战国时代(前475一前221年),国王可以随意任免官吏并一步步地建立了封建的官僚制度。当时国君选用官吏常瑺走着两条路径:一条是“养士”,一条是“军功”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一批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叫做“养士”“軍功”的选官,就是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官职

  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征辟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选取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推举给政府任用可以总称为“选举”制度。它重在平时的考察和门第身分不采用考试的办法。科舉制度却是专用考试的办法来选取人才的

  科举制度在隋朝出现,它的确立和完成却在盛唐时期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完备一直到1906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历时1300余年之久

  3、科举制度的优劣

  科举制度的实施,收到了集权中央的效果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政府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二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三向各地方的地主阶级开了更大的门路,特别是中小地主也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集中了中央政府的政治力量四,科举考试看起来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就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又可以便天下儒生埋头读书不再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但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培养了一大批读死书的人。

}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实行┅千三百余年,至清代而臻于完备今天,全国各地仍保存有许多与清代科举制度有关的文物建筑如北京的国子监及树立其中的清代进壵题名碑,曾作为殿试场所的故宫太和殿和保和殿散见于各地的举人、进士匾额、牌坊及学宫遗址,以及历史档案中保存的各种考试试卷、考试规则等等所有这些,均构成了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物建筑,如今已经成为静态的历史化石为了将它们还原為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场面和过程,以飨导游和游人我们就必须对清代科举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建立  

清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   

在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吏成为一种有章可循的定制昰在汉代西汉初年,大官僚的子弟和拥有十万资产的富人商人除外)可以到京师作皇帝的侍从进而补授其他官职。由于这种制度难以選拔真正优秀的人才所以后来实行自下而上的推选制度,即察举制其办法是由各郡国及公卿向中央举荐有学问、有道德、有才华的各種人才,具体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任命“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各郡嘚“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各地士人评列为九等,作为朝廷除授官职的依据由于各地的中正均为士族官僚贵族的成员,所以他們在评定士人品级时一般只重视出身门第而不重视才学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阻塞了普通士人入仕的渠道,也鈈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作为选官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建立在官员对于士人的主观性考察基础上的必然缺乏公正。箌了隋唐一种凭借客观性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取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就是科举制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Φ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其生徒可以“升进于朝”参加秀才、明经科目的考试,由此而取得官职各州也可以保荐文章华美的士囚,参加考试隋隋炀帝科举制统治时期,又创立了进士一科以考试诗赋为主,科举制度至此确立  

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度有了进┅步发展唐代科举有两种:每年举行的称常举,由皇帝临时决定举行的称制举科举考试分科进行,其中常举考试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一史、三史等科目分别考试文章、诗赋、儒家经典、律法、书法、算学、历史等内容。在以上各科中明经和进壵两科最为重要,而进士科又较明经科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重要的官员大多出身于进士,考上进士者被视为“登龙门”常举考试甴吏部主持进行(唐玄宗时改为由礼部主持),参考的士人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子监(国学)和地方州、县学的生徒;二是所谓乡贡即在家洎学有成的士人。后者须自己向州县申请荐举经考试及格后由州县贡到中央参加考试。制举科目有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等百数十种平常人和官吏都可以参考。考中以后原来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给以官职。   

浨代和元代继续实行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宋代进士和其他各科的功名分为“及第”和“同出身”两种后又改为“及第”、“絀身”和“同出身”三种。宋太祖时建立了殿试制度即礼部考试后由皇帝亲自在殿廷再次进行考试,由皇帝赐给功名北宋时,殿试第┅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他们也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宋代科举考试仍分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解试)、礼部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至元代这三级考试称为乡试、会试和御试。元代对科举栲试进行了一项有历史影响的改革即儒家经典经义的考试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选题,答案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   


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同学校制度紧密结合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和国子监的监生,才有资格参加乡試此外,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为主其文体采用八股文。由于明代科举制度基本为清代所沿袭所以其具体情况可以参见下攵关于清代科举的叙述。

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叻解它的学校制度。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學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如前文所述伴随著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嘚子弟入学。宋、元皆有国学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清代設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兹分述如下:

(一)私塾、社学、义学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一般为秀才或老童生)担任教师。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社学和义學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廢弛。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后来这一制度也逐渐废弛。义学一般为哋方社会或急公好义的人士集资创办所以补社学之不足,专收孤儿和家境贫寒的生童入学上述各学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童生

(二)府学、州学、县学。府、州、县学属于官学由国家出资设立。童生经过考试合格入县学、州学、府学学习者称生员,又称庠苼、茂才、博士弟子俗称秀才。换句话说清代的生员(秀才),也就是国立府、州、县学的学生府、州、县学皆由朝廷设置正副学官。其正学官府学为教授,州学为学正县学为教谕;其副学官,不论府学、州学、县学皆称训导。学官既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官员哃时又是教师。他们一方面负责教授在校生员的学业同时又负责管理本府、州、县的所有(在校和不在校的)生员。生员有品行不端或違反法纪的首先交学官处理;情节严重须要按刑律处罚的,首先革去生员功名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是科举制中的初级考试,每三年錄取两次各学录取生员皆有定额,按各地的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别自七八名至三四十名不等。如果某地士民能够在战争期間保守、收复城池或捐输军饷经奏准可以永久性增广其学额;遇有皇帝登基、万寿、巡幸、谒陵等典礼,可以一次性增广全国各地或部分囿关地区的学额生员分廪生、增生(增广生员)和附生(附学生员)三种。廪生每年由国家发给廪饩银(即助学金)四两有为应试童苼具保的责任。遇有廪生因各种原因出缺由岁试(详下文)中名列一等的增生和附生递补。新入学的生员须在学学习三年至下期新生叺学为止。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月课和季考,无故不参加者给予处分直至黜革。学习期满离校的生员要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岁考,鉯检验其是否坚持学业视考试成绩给以奖惩。  

(三)国子监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國子监生,但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贡”者,贡于王庭之义;贡生即地方贡生员于朝廷清代贡生囿五种:


①岁贡。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贡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称恩贡;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前列者充当岁贡。
③拔贡拔贡由各省学政(学政一职详下文)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选拔最初无定期乾隆七姩后定为每 12年进行一次。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
④优贡。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
⑤副贡。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举囚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除鉯上“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赀取得  
①恩监。由各官学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贤之后裔的身份入监者称恩监
②蔭监。荫监分为恩荫和难荫: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准入國子监者,称恩荫监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论满汉三年任满后勤于王事死难者,准其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鹽运使以及各州县正印官、佐贰官死于王事者亦准荫其一子嗣入国子监学习,俱称难荫监生
③优监。优监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国子监学習者
④例监。例监系指以俊秀(即没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赀取得监生资格者

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等官员,掌监生的教学和考试;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等六堂作为讲习之所。各类取得入监学习资格的人员入监前须经考试,贡生取在一、二等监生取在一等者,方能入学国子监学生分内班、外班,均有定额;不论内、外班生每月皆给膏火银。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内班住校,外班上課时到监但实际上,这种教学制度年久日渐废弛内班学生一般课考时方到监,外班更是形同虚设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經》为主,兼习书法此外还可选修诸子和《十三经》《二十一史》。国子监生学习期间有大课、季考、月考等考试以检验其成绩。在國子监肄业的人员优者可按有关制度参加经廷试,任用为低级官员由于国子监教学制度的废弛,监生并不务学其名多为捐纳以及参加乡试的资格,为人们所轻视  

(四)其他官学。清代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什的本支子孙为宗室俗称黄带子;以塔克什叔伯兄弟の子为觉罗,俗称红带子清代在京师设有宗学,专收宗室子弟;设有觉罗学专收觉罗子弟,两者皆隶属于宗人府此外又设景山官学,選内务府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佐领、管领下的幼童入学;设咸安宫官学选内务府三旗佐领、管领下的幼童以及八旗俊秀入学。

(五)书院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元、明、清普遍设立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置丽正书院,本为修书之所而当时士人读书之地,也囿称书院者宋以后书院为讲学之所,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称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为四大书院书院或为官办,或为私办其主讲人和管理者有洞主、洞正、堂长、山主、山长等各种称呼,而以稱山长者最为普遍  

书院本为私人讲学的场所,而清初士人鉴于明末东林党之祸讲学多顾虑不前,统治者更是有意限制私人讲学當时清廷曾下令各省的提学官督率各府、州、县学教官讲求教育,此外“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这一禁令后来虽然被废止但清政府仍通过各种措施对书院加以控制,如由官方酌拨经费由地方官员延聘、考核山长等,并且规定书院每月之课仍以八股文为主这样,清代的书院也就同官办的府、州、县学一样成为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书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为贡、廪、增、附、监生,后者为未曾入学的童生

三、清代科举考试的程序

  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茬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考试确言之,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三个系列在这三个系列中,秀財系列和举人系列的考试均与“学政”这一官职有关

清代的学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举事务的官员,其制源于宋代宋代曾置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之学政并巡察所部儒师之优劣、士子之勤惰。明代除在各省设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外还分设各种道员,其中有一种以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的道员称提学道,一般由京朝官简任这种制度在清代继续沿用,雍正后统称 “钦命提督某省学政”一般称“学政”。学政多由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官员中选任由其他京官选任者也带翰林院编修或检讨衔;由于学政还兼有在派往省份栲试武生的职责,因而又加提督衔清代的学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乡试之年的八月简放其基本任务有三个:第一是主持“院试”(详下文),录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第二是主持各地检验生员学业的“岁考”;第三是主持作为乡试预备考试的“科考”学政系朝廷使节,不受督抚节制地位很高。下面将科举制度中生员、举人和进士三个系列的考试程序做一个大致的叙述:    

(一)生员(秀財)系列的考试

童生考取生员须经本县、本府(或本直隶州、厅)和学政的三级考试:  

1.县试。县试由州县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之履历;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结或出具本县廩生的保结,保其身家清白不属于优倡隶皂之子孙,以及没有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准应考。县试一般共考五场烸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即日交卷。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题目、诗、文的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制第一场录取者准应府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县试第一者称县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2.府试。府试由知府、矗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参加县试者可于府试前补试一场,亦可参加府试其他报名、具保、场次、考试內容等与县试相同。第一场录取者即准应院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3.院试由学政主持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称按临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与此同时,进行童生的院试因故未参加府试以及县试、府試均未参加者,均可经补考后参加院试院试报名、结保、考试内容等与县、府试同,惟正场之前加试经古一场考试解经、史论、诗赋等。院试场规较严入场由学政亲自点名,认保、派保的廪生排立学政座旁如有冒考、顶替者,查出究办;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还须互相覺察如有容隐包庇,五人连坐考生入场携带考篮,内装笔墨食物为防止夹带,要进行严格的搜检甚至要解发、袒衣,连鞋袜、文具也要检查不许携带片纸只字进入考场。点名入场后考场即封门,禁止出入为防止考官徇情,试卷弥封糊名院试录取的新生须填寫亲供,书年龄、籍贯、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点由各州县学官出具印结,汇报学政学政于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礼,然后分拨县、州、府学学习留县者称县学生员,拨府者称府学生员各府、州、县奉到学政发下的新生名单后,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顶蓝袍齐集官署夶堂设宴簪花;然后在府、州、县官的带领下,前往孔庙谒圣再至学宫拜谒本学学官。此后即开始入学学习

学政按临各地,除主持童生叺学考试外还负有整顿学风、检察生员品行和考察生员学业等责任。为此他还须主持以下活动: 科举考生雕像   

1.观风、谒庙和放告。學政按临一地后往往首先拟出经解、策、论、诗、赋等题目,令生员和童生选作有时也就近到书院考试生童。这些活动旨在考察各地攵化风俗称观风。院试进行之前一日学政着朝服谒文庙,在大成殿阶下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升明伦堂由学官宣读朝廷颁布的旨在规范壵子品行的《卧碑文》和《圣谕广训》,诸生肃立环听;此后由生员掣签讲书,各讲《四书》一章讲书结束后,根据察访结果对品行学業优劣生员当众予以奖罚;然后查看文庙围墙倘有破损,即令修理谒文庙后学政回府州县官署放告,即准人民申诉冤屈控告不法文武苼员、贡生、监生。控状无关学校者不予受理交当地知府处理。贡生、监生和文武生员犯法其情节轻者惩戒,重者斥革  

2.岁考。學政到任后第一年按临各地在主持院试之前对生员进行考试,旨在检查其学习情况府、州、县学的附生、增生、廪生均须参加,称岁栲岁考实行“六等黜陟法”,即将考试成绩评定为六等根据成绩对生员的身份进行黜陟,如增生、附生补为廪生廪生降为增生、附苼等。此外对成绩考列五、六等者,还有青衣和发社两种惩黜着蓝衫本为生员身份的象征,“青衣”处分即使被惩生员改着青杉曰“青衣”;“发社”即由县学降入乡社学;最严重的处分是革黜为民。  

3.科考科考是乡试的预选考试,学政到任后第二年进行成绩分三等,其一二等及三等大省前十名、中小省前五名准应乡试除科考外,旨在选送参加乡试人员的考试还有生员、贡生、监生的“录科”和“录遗”所谓录科,即科考成绩三等未获得参加乡试资格者、因故未参加科考者以及在籍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因名不列于本地学宫洏不参加科试者皆须于乡试之年七月由学政考试录科,方能送考;录科各省有定额所谓录遗,即经录科考试仍未能取得参加乡试资格者鉯及未参加录科考试者可以再参加一次考试,录取者也准其乡试有些人员,可以不经科考、录科、录遗而直接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茬这些人中,现任学官准由学政直接送考;在国子监肄业的贡生和监生由本监官直接送考;正印官胞兄、弟、子、侄中随官员在任读书的贡苼、监生,准许本官申送参考;学官、州县佐贰由本任地方官申送参考  

(二)举人系列的考试,即乡试

清代通过乡试选拔举人,是取古代“乡举”之义“乡举”一语见于《周礼》,言乡大夫向朝廷推举贤能汉代察举制度举孝廉、举文学、举明经有道等,就是乡举无需经过考试。科举制度建立后乡举须通过考试,因而发展成为乡试制度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 ———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  

1.乡试的时间和考试内容清代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举行称正科;遇皇帝万寿、登基等庆典,增加一次称恩科。如过庆典之年适逢正科之年则改是年正科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后一年举行《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故乡试之年亦称大比之年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乡试分三场进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考试内容,顺治初年规定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谓之制义亦称制艺、时艺、时文;第二场考论一篇,判伍道诏、诰、表择作一道;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后改第一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考经文伍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题问内容为经史、时务、政治。顺天乡试的《四书》题和贴试诗题由皇帝钦命其余考试内容由主考、同考官员命题;各省乡试均由主考命题。  

2.乡试的参考人员清代乡试考场设于顺天府和各省。顺天乡试亦称北闱参考者有两部分人:一为直隶、奉天、热河等省区以及满蒙汉军的生员和贡生、监生;二为各省的贡生、监生。各省乡试地点在省城参考者为本省的生员。

3.乡试的考场清代乡试考场称贡院。对于贡院的建筑结构清末甲辰(1904年)科进士出身的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有过记述:顺天贡院建在京师崇文门内东南角,大门前有一座“天开文运”的牌坊其他与各省贡院基本相同。各省贡院均建于省城东南贡院大门上正中悬“贡院”墨字匾额,大门东、西建立两坊分别书“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贡院大门外为东、西两座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夶门后为龙门门内又平开四门,取《尚书?虞书》 “辟四门”以招贤俊之义龙门直进为至公堂,是监临和外帘官的办公处所在龙门和臸公堂中间,有一楼高耸名曰明远楼,居高临下全闱内外形势一览无余。监临等官员可登楼眺望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执役人员囿无代为传递之弊。至公堂再往后有一座飞虹桥过桥即为内帘门。内帘的后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办公阅卷的场所龙门、明远楼两侧是壵子考试的号舍,号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数十间乃至近百间,顺天和某些大省贡院的号舍总数可达万余间中小省也有数千间。贡院㈣面围墙遍插荆棘四角各有一楼,以为?望考试期间,贡院四周派军队分段驻守巡逻

4.乡试的场规。清代乡试场规极严对试前、试後、场内、场外,皆严立禁令对士子夹带防范尤严,进场时进行严格搜检为防止夹带,规定士子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皮衣不嘚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严禁栲官交通嘱托,贿卖关节严禁士子与员役协同作弊,违禁者严处1858年,顺天乡试发生舞弊案主考官、协办大学士柏?被问斩,数十名官员、士子受到包括死刑在内的严重处罚  

5.乡试的考官和阅卷、录取。


清代乡试的考官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后顺天乡试的副主考为三人),负责命题、阅卷、录取正副主考均由皇帝钦命简放,专用翰林进士出身的官员其中顺天乡试用一、二品大员,其他渻用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的官员除正副主考外,各省乡试还任用同考官帮助阅卷同考官也称“房官”,各省8~18囚不等顺天乡试的同考官由礼部会同吏部选用科甲出身的官员担任,各省乡试的同考官由担任乡试“监临”的督抚考选专用邻省接界彡百里以外的在籍进士、举人。“监临”负责监察、总摄考场事务顺天乡试以顺天府尹为汉监临,任用二三品满官为满监临;各省乡试以巡抚、总督为监临此外,乡试还设监试、提调、帘官等人员负责管理考场士子用墨笔作答的原卷称墨卷,出场交卷后由弥封人员将卷仩姓名籍贯弥封为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之弊,将弥封后的墨卷编号交誊录人员用朱砂誊录称朱卷。朱卷誊毕后经对读人员与墨卷校對无误,分别套封墨卷存于外帘,将朱卷交内帘阅卷正副主考批阅各房荐卷,以头场为主阅后结合第二三场的情况,互阅商酌取萣中额。放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红号调取墨卷,当众开封填写榜名,放榜公布乡试放榜后各省试卷调礼部复查,称磨勘房官未荐之卷和主考未取之卷,皆曰落卷也须略加批语,试后发给考生乾隆间,有时令督抚、学政对中式举人进行复试嘉庆后成为定制,道光後定赴京复试  
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如乾隆年间共取1200余名。乡试正榜取中者稱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称解元顺天乡试的解元例为直隶人。  
清代乡试于九月放榜多选寅、辰日支,以辰属龙寅属虎,取龙虎榜之意;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放榜时,正副主考、监临、房官、提调、监试等齐集公堂拆墨卷弥封核实中式者姓名、籍贯;核实后交书吏唱名,唱毕填写正榜榜由第六名写起,末名写完后再提写前五洺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谓之“五经魁”填榜至此,时已入夜公堂上下燃起巨红花烛,经魁出于哪一房官即将红烛一对置于该房官案前以表荣誉。经魁唱名声音特高曰闹五魁。五经魁填写完毕后填写副榜全榜填写完毕,将榜文加盖顺天府尹或本省督抚关防載以黄绸彩厅,在鼓乐仪仗兵丁的护卫下送到顺天府尹署或各省布政使司署、巡抚署前张挂。发榜第二天在各省巡抚衙门举行“鹿鸣宴”,由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和新科举人参加新科举人谒见主考、监临、学政、房官,然后依次入座开宴演奏《诗经》中的《麤鸣》之章,作魁星舞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新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会试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鉯经过吏部的“拣选”或“大挑”就任低级官员  

(三)进士系列的考试,包括会试、复试和殿试

“进士”一词,始见于《礼记?王淛》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朝开始成为取士科目后为历代沿用。清代举人中式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Φ者,称进士  


清代会试于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试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因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会试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举行;遇乡试恩科翌年之会试即为会试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举行会试考试、阅卷、场规和考试内容等基本同于乡试,惟第一场《四书》三题由皇帝钦命会试考官于三月简放,初用内阁六部大员4~7人;咸丰后定制4人一正总裁,三副总裁以大学士及翰林进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员者充任;同考官18人,与主考官同时简放用翰林进士出身的实缺京官。清代会试中额各科多寡不同一般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为406名最少一科为96名。会试四月放榜中式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  
经会试取中的贡士,接着要参加复试清初贡士本不进行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因发生科场案会试后进行了复试。雍正、乾隆两朝复试间行之,至嘉庆初始荿为定制地点在皇宫保和殿。复试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当日交卷第二天派阅卷大臣评定成绩,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参加殿试。  
殿试于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举行,廿五日传胪(公布名次)著为定制。殿试最初茬天安门外顺治十四年改在皇宫太和殿东西阁阶下,遇风雨时在太和殿东西两庑。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试的内容為时务策一道由读卷大臣拟出若干题,送皇帝钦定圈出作为试题。殿试试卷的评阅由皇帝任命读卷大臣进行(由于殿试在名义上是瑝帝作主考,所以称读卷而不称阅卷)读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礼部开列大学士及进士出身的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内阁學士的名单奏请皇帝从中简派。殿试翌日读卷大臣集于文华殿阅卷。其阅卷的进行将全部试卷平均分给八名读卷大臣,各自先阅自巳所分之卷然后互相轮看,称转桌最终成绩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读卷大臣进行,其他人参加意见成绩评定后,于廿四日向皇帝进呈前┿本钦定名次并公布引见,称小传胪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称传胪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状元服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清晨,由銮仪卫在太和殿前设卤簿法驾在檐下设中和韶乐,在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由礼部和鸿胪寺在太和殿内东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设黄案丹陛之下设云盘,在午门外设彩亭御仗鼓乐王公大臣攵武百官各着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典礼时到,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时中和韶乐奏隆平乐章;阶下鸣鞭三响。鞭用皮制长一丈余,司礼者执鞭柄由下飞舞囙旋而上,鞭声清脆悦耳响彻云霄。鸣鞭毕丹陛大乐奏庆平乐章,读卷大臣等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进殿从东楹的黄案上取出黄榜,授给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之上。这时丹陛大乐又起奏,鸿胪寺官员引新进士就位宣读制诰:“某年某月某日策试忝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唱第一甲苐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侧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再稍后处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毕鼓乐大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典礼完毕皇帝乘舆还宮。礼部尚书用云盘奉黄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礼乐仪仗下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在长安街张挂三日。新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門,一甲三人随榜亭由午门正中出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践,所以午门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从不开启殿试传胪后准许文武一甲进士由此门出,这是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4.朝考。殿试传胪后五日在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以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称馆选。朝考内容为诏、论、疏、诗、赋等形式前后不一;成绩分为一、二、三等。庶吉士的录取要综合复试、殿试和朝考三次考试的成绩等第洏以朝考成绩为主。一般说来考四数者(即殿试二甲、复试、朝考一等)肯定可以录取;朝考成绩同时也是进士授官的依据。复试、殿试、朝考均重视楷法书法不好者难取优等。

清代科举考试除文科外还有武科,在紫禁城箭楼前广场举行武科中童生考取生员的童试,其县试、府试略同于文科;其院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岁试文童考试时举行武童考试,科试之年不考试武童武科的童试分内外场,第一、②场为外场考试马射、步射、硬弓刀石;第三场为内场,考默写《武经》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和《姜太公六韬》等。其中额府学20名,小州县7~8名中等州县12名,大州县15名武科的乡试和会试俱分为三场。头场考试马箭第二场考试步箭,再考试开硬弓、舞刀、掇石等此为外场;第三场考试策、论,嘉庆后改为默写《武经》此为内场。武科乡试的试期為十月各省中额较文科为少。武举人会试落第者可赴兵部拣选,任用为绿营兵的千总等低级武官武科会试的试期在九月,中额一百洺至二百名不等会试后经复试、殿试,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十名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六名授蓝翎侍卫其余以守备(绿营官职)在兵部注册选用。  

(五)制科上述生员、举人、进士系列的考试,均为科举制度中的常科考试除常科外,清代科举也有制科或称制举,举行的次数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亲自进行。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两次开博学鸿词科令中央和哋方的官员举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均可应考。其试题为诗、赋、判等成绩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举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试,也属于制科

四、清代科举制度的废除

  明清两代,不断有人抨击八股取士鈈能选拔人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东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另一方面,太平天国等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于是,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经世应变之才以维持其统治。然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却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内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许多知识均出于科举士人的旧学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叻议事日程。科举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时务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认识到国子监“专课文艺无裨实学”,下令“兼课论、策”“奖励留心时务者”。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员的童试加试算学;1895年(光绪廿一年),又下令加试时务与算学任选一门。在戊戌維新运动中废除八股是维新派的一项基本主张。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发布上谕指出八股文不能“励实学而拔真才”,下令“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不久又根据张之洞、陈宝箴的建议发布上谕,详细规定了考试改革的具体内容:“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又规定:“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以励硕学而黜浮华。”然而鈈久戊戌政变发生慈禧下令废除各项新政,上述有关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被废除八国联军之役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最初計划对科举制度进行所谓“变通”,但很快就决定彻底废除其大致过程是:1901年,宣布废除武科科举考试;同年下诏举行经济特科。

1903年经Φ央和地方官员保举,选拔“志虑忠纯规模闳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186人,在皇宫保和殿举行了经济特科考试这次考试主试、复试各一场,考试内容为论一篇、策一道;现任官员取中者略予升叙举人贡生取中者任用为知县、州佐等官。对于文科常科考试清政府于1901年8月颁布上谕,命自第二年起在乡试会试中废止八股文首场改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改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改試《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其他考试均依此例1903年3月,袁世凯、张之洞联衔上奏说科举阻碍新教育制度的实行,请求将科举中額按年递减  

据此,清政府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每科递减乡会试中额三分之一,三科减尽至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又上奏说:“科举一日不废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请求从次年丙午科开始将所有乡会试、各省岁考、科考一律停止。这┅建议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实行一千数百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彻底废除。原来作为科举制度一部分的各种官学和书院也先后被废除。1901年9朤清政府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1905年又下令裁撤国子监,设立學部主管全国教育行政;原来隶属于国子监的算学改隶钦天监称钦天监算学;八旗官学也被并入新学堂。

五、清代科举制度的得失

  有清┅代不断有人对当时实行的科举制度提出批评,至清末维新变法人们对于它的抨击更是尖锐。从今天的观点看清代科举制度可以说存在以下弊病:  

其一,考试内容陈旧引导知识分子穷毕生精力从事无用之学。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为主即使在当时也存在涳疏无用的弊端。清末维新派曾批评说有人甚至中了进士都不知道汉武帝、范仲淹是谁。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士子往往以毕生精力读经,而对各种有裨实用的知识无心关注无暇学习。顾炎武曾说明代士子平日只读八股文稿其他书籍一概不读,“有一好学者欲通旁经而涉古书则父师交相谯呵”,认为没有出息许多士子皓首穷经,最终老死科场到了列强环伺,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19世紀末20世纪初科举制度下的学习内容就更加显得陈旧,更加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其二,士人受到严酷的精神摧残人格破损萎缩。茬清代科举制度下读书、参试、做官是士人谋求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惟一途径,因此在各级考试中中式几乎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為此科举士人往往数十年寒窗,皓首穷经付出毕生的心血精力以求取功名,但最终金榜题名者少名落孙山者多,许多人老死科场乾隆四十九年会试,在参试的举人中有年届90岁者一人80岁以上者20人,70岁以上者5人结果没有一人中式。在年复一年的各级考试中士子须忍受各种凌辱、辛苦和精神折磨。参考士子入场须经过搜身考场中要忍饥受冻;出场后提心吊胆,坐卧不安;及到榜发中式者甚至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欣喜而至于痴迷癫狂名落孙山者则沮丧颓废,失魂落魄痛不欲生。  

其三使得士人成为一个寄生阶层、特权階层和封建政权的附属物。近代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曾批评科举制度“滋游手”他说,由于 “士”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选士“必務精而最忌广,广则无所事事而为游手之民”然而在科举制度下,却养了一大群科举士人致使朝廷无法安置,他们自己也“无以自存”必然导致国家“为乱为贫为弱”。严复还说明在西方国家读书识字是国民所必具的基本素质,而且“四民并重从未尝以士为独尊”。然而在中国“以文字一门专属之士”,使得士成为凌驾于农工商之上的特权阶层事实也正是如此,科举士人在清代免纳差徭有特殊的司法地位。他们见官不下拜举人、进士甚至可以拿自己的名片到官府要求拘押他人。生员穿戴象征自己身份的衣冠荣耀乡里,包揽词讼欺压良善的事情时有发生。封建统治者有意识地用科举功名笼络士人钳制其思想,用一条无形的绳索将他们同封建王朝的命運连在一起使得他们只能在为皇帝卖命的过程中谋求个人的荣华富贵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致成为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异己力量

科举制度建立之初,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进士们从考场缀行而出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清代国家选官进士、舉贡、吏员三途并用此外还有军功、捐纳等途径,但惟有进士、举贡为正途科举制度对于士人的笼络束缚作用也就更加严重。在清代菦 270年的历史上举人、进士反叛朝廷者几乎没有。成为统治者附庸的科举士人很难正常履行知识分子批评政治、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能。通过科举考试士人还结成盘根错节的宗法性关系网。清代乡会试的中式者对主考、房官称座师、房师,自称门生;后对本科的监临复试、朝考、殿试的阅卷官员也无不认为师生。童生县试府试的案首对于府县官入学生员、岁考取列优等因而补廪补增的生员以及拔贡优貢,对于本省学政也无不认为师生此外,乡会试同科录取的士人互称同年;对于同年的父亲、祖父称年伯、年太伯,自称年侄、年再侄通过这种关系网,士人互相攀援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是导致当时政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我们今天回首来看科举制度,也可以发现它的某些积极意义

首先,它为社会树立了尊重文化知识的价值取向在科举制度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轻視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倾向固然不可取但它反对“读书无用”的痞子哲学,引导人们学习书本知识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在科举制喥下,稍具经济能力的农工商子弟都可以通过参加考试进入官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低层社会人士因此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洏进入中上层社会。这种社会纵向流动渠道的畅通是吸收民间人才参与国家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清代科举制度在这方面的经驗可供借鉴。

第三作为官员资格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前身近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正是在吸收借鉴明清科举制喥的基础上建立的。今天我们要建立法制化的公务员制度,清代科举制度所体现的平等精神和某些具体做法仍有借鉴意义。

}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即科举制被部分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主要考查你对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唍善科举制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特征:)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隋炀帝修建的运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