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在实际社区工作者考试论述题中,创造信任的方法有哪里?这些方法有哪些特点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行政伦理学&论述题
行政伦理学 论述题
1.试述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行政领域才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从本质上讲,行政伦理体现为一种特定的公共利益观念,这种观念的出现是公共权力产生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行政伦理作为公私利益的观念体系,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其中,权利义务关系是最根本的。
从主体性来看,行政伦理包含两个层次,即行政人员个体层次和行政组织层次。从更加完整的意义上讲,行政伦理应该是关于整个政府管理的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如下层次:即行政人员的个人道德、行政管理的职业道德、行政机构的组织伦理及行政过程中的政策伦理等方面。
行政伦理属于一种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是行政权力内在的一种约束机制。这种机制体现了行政伦理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功能。
行政伦理也是关于行政管理职业规范的范畴体系,如行政伦理观,行政理想、态度和作风,行政良心,行政责任,行政纪律,行政荣誉,行政人格等。
1.试述公共行政追求社会公平的意义。
答:(1)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的价值目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追求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社会公平的存在,才会去推动他们所认同的那种能够保障他们的社会权利的社会体系,才会自觉维护和营建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等。
(2)社会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要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继续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认真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社会公平的破坏。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必将削弱国家的凝聚力,必将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以至使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无法实现。
(3)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的高低,影响到干群关系的亲疏,影响到政府工作完成的好坏,影响到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权力的运行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将为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建立扫清障碍,特别是政府官员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将再次拉紧干群关系,重建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
(4)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是政府追求效率的前提。政府是政治性的、非营利性的、为公众服务的公共组织,它的目的是为其它社会组织、利益团体以及个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大环境下追求效率提供公平保障。因此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的意义更重于其组织效率的追求。当然,也应看到,高效率也能够为政府所追求的社会公平提供保障。
2.试述民主在社会运行中的功能。
答:第一,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激励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发扬民主,就能够调动起公众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第二,民主可以成为一种凝聚机制。民主是通过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来接纳广泛的参与的,而管理活动的公开又可以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公众之间形成统一认识,这种统一认识将整个社会凝聚为一个总体,形成整体的合力,个人在整体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第三,民主可以成为一种防错和纠错机制。决策的民主化意味着广泛征求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决定。与个人决策相比,无疑是更为正确和有效的。当然,有时真理也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民主又是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就可能出现集体犯错误的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具有及时发现错误和顺利纠正错误的优势。
第四,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民主赋予了公众对管理者实行监督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防止管理者官僚主义化的重要保障。
第五,民主可以成为一种宣泄机制。正常的民主生活、畅通的民主渠道可以使公众充分发表意见。
第六,民主可以成为人们自我实现的机制。民主的宗旨就在于:让公众自己管理自己,实行社会自治;同时,通过代表制,实现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个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实践中都可以确认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3论述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作风的内容。
答:(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行政作风,它要求行政人员既要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又不能像热气球那样随风飘荡。
(2)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作风。这是经常深入群众生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的行政作风。所有行政人员都需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人员还需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为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这是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勤奋努力做实事,讲求实效追求效率的行政作风,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行为表现。
(4)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理论,掌握理论;二是学习理论着眼于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学习理论时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联系实际就是联系自己分管或从事的工作实际。
2.论述行政作风的养成过程和方法。
答:优良行政作风的养成过程一般包括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和践行阶段。所谓认知阶段,就是行政人员了解和认识行政作风的阶段。所谓认同阶段,就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职业生活的经验和体验,从内心深处接受社会对于职业生活的道德要求,并在情感上形成相应的道德趋向,从而确立相应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目标。所谓践行阶段,就是将理想人格的修养目标付诸于实践,扬弃道德原则规范的抽象性与一般性,使之个性化、现实化。这是道德修养能否成功达标的关键阶段。
培养行政作风的方法是开放的和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最普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认真学习的方法。养成优良的行政作风,必须重视学习。一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二是学习社会主义道德知识。
第二种,树立典范的方法。行政人员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可以使之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仰,时刻引导自己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发展。
第三种,“省察克治”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解剖或自我批评的方法。“省察”是指经过反省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和习惯;“克治”是指整治和克服省察出来的不良倾向和习惯。
第四种,“慎独”的方法。“慎独”首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修养方法。
2.试述提高行政效能的途径。
行政效能涉及到行政效果与行政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行政人员如何以最少的行政消耗获得最优化的行政效果,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行政人员是否拥有行政良能,直接关乎行政效能的实现程度。
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制约行政效能的制度因素、组织因素和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的因素都不断地得到改善,从而也使行政人员的行为因素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行政人员缺乏行政道德的行为越来越成为制约行政效能的主要消极因素。可以说,随着行政管理机构、制度和运行机制设计和安排越来越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水准之后,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就是行政效能增量的主要因素。所以,行政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状况,提高行政效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行政效能必然要在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获得,需要通过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来加以体现。因而,行政人员行政道德状况的改善也必然通过行政行为的改善而促进行政效能水平的提高。
1..结合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基本建设的实践,论述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答点:(1)行政人员的“自律”。所谓“自律”指人的道德规范。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规范。
(2)行政主体的道德“自律”是行政伦理的核心。因为:第一,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内在根据。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使行政伦理领域的“自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第二,制度的主体具有自律精神的内在涵养是保障制度本身具有伦理的前提。制度都是人为的,在相同制度规范背景中,公共权力的运行会因为行政主体“自律”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先进性赋予了社会主义行政伦理更高的要求。主要说明:第一,我国行政人员作为先进制度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其“自律”精神的养成和发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最大程度地得到体现,关系到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第二,一些行政人员道德“自律”缺位,致使公共权力被滥用的现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的高标准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不仅依赖于外在的“他律”机制,更有赖于行政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1.为什么说行政伦理规范是主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1)行政伦理规范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行政伦理规范体现了人类对行政伦理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规范,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性、创造性。行政伦理规范又是专门规范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的规则和标准,所以对行政人员及其行为具有客观的制约性,它以普遍性的社会形式实现对行政人员个体任意行为的理性制约。
(2)行政伦理规范在内容上客观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行政伦理根植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关系,是反映行政管理职业伦理关系及其客观要求的行为规范。
(3)行政伦理规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行政伦理规范作为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形式,作为客观的行政伦理关系和行政道德要求的反映形式,是行政人员及行政体系各部门对行政伦理关系主观认识的结果,它必然包含着行政人员作为道德主体的抽象、概括、判断等思维活动,并以行政伦理概念、行政伦理范畴、行政伦理判断等主观形式表现出来。
2. 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伦理规范关于廉洁奉公的内容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廉洁奉公是行政人员必备的最基本的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行为的道德底线,这里廉洁和奉公互为前提,二者有机统一于行政人员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要做到廉洁,必须奉公,做到了廉洁,也就做到了奉公,反之亦然。
(2)廉洁的具体内容:第一,不贪;第二,不占;第三,不奢。
(3)奉公的具体规定可归纳为:第一,忠于党;第二,忠于国家;第三,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第四,服从全局;第五,团结协作;第六,公正严明,一心为公。
3.行政伦理规范的社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般说来,行政伦理规范的作用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特定道德秩序的维护作用;(2)对以法律规范为主的其他社会规范作用的补充作用;(3)行政伦理规范对社会有着教育和示范作用;
(4)行政伦理规范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行政伦理规范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创有促进作用。
4.如何理解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1)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主要是指行政人员以及他的行政行为选择需要根据行政伦理规范作出。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来自于行政伦理的社会历史本质,而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则是行政人员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
(2)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相伴而生,他律性是自律性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自律性是他律性发展的归宿和必然结果。
(3)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行为的动因由最初的外在约束和导向转变成内在的自我意志。具体而言,首先,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表现为行政人员对行政伦理规范他律性的认同;其次,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表现为行政人员自己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再次,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表现为行政人员的自我意志对自身行为的把握。
行政伦理规范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体现了行政人员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交互运动的完成,以及自我道德人格的最终形成。
6、如何评价我国农业社会中行政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1)我国农业社会的行政伦理规范以“忠”为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恪守礼仪。第二、克明俊德,正人先正己。第三、公忠正义。第四、廉洁勤政。第五、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2)以“忠”为核心的行政伦理规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
(3)以“忠”为核心的行政伦理规范把社会成员牢固地束缚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中,极大地扼杀了行政人员(官吏)的个性自由,阻碍了行政人员理想人格的生成。(4)廉洁勤政,以民为本等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德治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8、怎样才能做到求真务实?
(1)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行政人员的工作方针,“真”“实”是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
(2)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创建求真务实作风,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
(3)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观点,这是创建求真务实作风,保持鲜明政治品格的关键环节。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求出真经,务出实效。
(4)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克己自律的优良传统,这是创建求真务实作风,实现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才有效率,才出效益,才能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利益。与此同时,通过干部人事制度、廉洁自律制度等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使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使求真务实的作风与时俱进。
9、勤政为民是行政伦理规范的基本内容之一,勤政必须为民,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勤政为民是为政之要,是行政人员的立身之本。勤政必须为民,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勤政”的价值取向在于“为民”,不“为民”的“勤政”是暴政。
(2)必须深入基层,知民情。行政人员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行政人员职责和责任的全部内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强化群众观念,其次要注重调查研究,再次要和群众交朋友。
(3)必须加快发展,帮民致富。发展是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4)必须多办实事,解民之忧。以民为本,多办实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5)必须改善环境,使民安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追求。积极营造人民群众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1.结合我国现实,试论研究行政伦理学的必要性。
( 1 ) 研究行政伦理学的必要性。 从整体看, 研究行政伦理学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一是由于行政伦理在公共行政领域和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行政伦理对整个社会伦理以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政治状况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二是由于行政伦理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有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去研究、去深化、去解决。(
2 )结合我国现实,具体说明 研究行政伦理学的
必要性和意义。第一,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行政人员尽快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伦理观念;第二,加强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行政体制自身健康运行与发展的要求;第三,加强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行政人员增强抵御腐朽伦理侵蚀的能力;第四,加强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总结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教训。
1.简述行政伦理民主观的基本内涵,联系实际说明坚持行政伦理民主观对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 1 )行政伦理民主观的基本内涵。
行政伦理的民主原则要求行政行为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行政人员充分认识到:第一,一切涉入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都应得到尊重;第二,行政人员由于社会分工而被定位在行政管理者的位置上,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对的,作为被管理者的公众有权参与和监督行政管理;第三,行政管理活动程序化和公开化是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必要条件;第四,作为社会公仆,摒除行政职位等级和行政经验资历的偏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兼容并蓄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联系实际说明坚持行政伦理民主观对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说明:第一,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激励机制和凝聚机制,有助于充分调动每个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心情舒畅地工作、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同时,有效提高整体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第二,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防错、纠错机制。坚持公共行政的民主观,根据民主的要求去建立和调整行政关系,可以使行政管理工作处于有效监督之下,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维护行政管理工作良性运转。
简述行政人员的职业活动价值目标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并结合实际论述你的观点。
)行政人员的职业活动价值目标。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员应当把承担和履行的社会义务置于其职业追求的首位;第二,行政人员道德主张行政人员应当把
“ 为人民服务 ” 作为其职业活动的第一位的价值目标。 ( 2
)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目标。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员道德不反对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职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第二,个人价值应当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应当被视为在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顺带实现的东西。(
3 )结合个人情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行政与国家民族社会的理想、行政人员的行政理想的及其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 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有一定的社会理想;一定的人群会有一定的道德理想,这些理想往往会通过思想家的思想理论表述出来。个人也会有自我的道德追求和生活理想,这些理想往往以个人抱负的形式出现。(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公共行政以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理想是国家、民族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与个人的抱负的结合点。对于国家、民族的社会理想来说,公共行政是实现的途径;行政人员个人通过行政管理活动承载着国家民族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也同样通过这种活动把个人抱负转变为现实。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理想是国家民族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具体化,也是行政人员个人理想的升华。(
3 )结合个人情况谈谈自己的理想抱负及实现的途径。
行政良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判断行政人员是否具有行政良知。
( 1 ) 行政良知的基本内容。
“诚信”与“忠恕”是行政良知的两个方面和两种境界,构成了行政良知的完整内容。其中:“诚”指一种真诚的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涉及到对自己言行的承诺,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诚信的重心主要不是主观的“诚”,而是客观的“信”;做到了诚信,“忠恕”之道也就已在其中了。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中的诚信发自内心,“诚”就上升到“忠”的境界,即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进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做到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就是“恕”。(
联系实际说明判断行政人员是否具有行政良知的方法。对于行政人员,按照“诚信”与“忠恕”这两个方面来检验其行为,就可以获得他是否拥有行政良知的准确判断。
行政良知与行政良心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联系实际说明行政人员应该如何在其行政行为中的充分发挥行政良心的重要作用?
( 1 )行政良知与行政良心
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行政良知是形成行政良心的途径。表现为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根据全心全意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去认真体察、自觉认识和努力发现行政良心的主观追求;第二,行政良心是行政良知的根据。在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只要有自觉的道德追求,就会走向形成行政良心的结果。(
联系实际说明行政人员在行政行为中充分发挥行政良心的重要作用。主要说明:第一,行政良心是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是行政人员内心深处最基本的“道德律”,是推动行政人员履行行政管理职业义务的内在精神力量;第二,
在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中应该从三个方面注意发挥行政良心的重要作用。首先,在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发生之前,自觉将全心全意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作为自己行为动机,发挥行政良心对行为动机选择的调控作用;其次,在行政行为中,自觉发挥行政良心对行政行为取向的变化起监督和控制作用;再次,在行政行为选择已经完成的时候,发挥行政良心会对行为后果起反思和评价的作用。
全面理解行政责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我们这门课中行政责任是什么含义
( 1 )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人员,即公共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的从业者。 ( 2
)行政责任两层含义:第一,指行政人员在一定的岗位和职务上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时所应承担的角色义务,即职责;第二,指由于行政人员在没有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而受到的追究,往往表现为受到否定性的批评、惩罚和制裁。完整的行政责任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统一或总和。(
)行政责任有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之分。客观责任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有关,具体有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两个方面;主观责任根植于行政人员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
)行政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其中: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法定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国家的全部行政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对所有公民负责;第二,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各环节、各层次之间进行责任分工和权限分解,通过确立垂直的责任关系和层级负责的方法,将分散的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扭成一股合力开展行政工作;第三,上述狭义的行政责任。本书采用广义的行政责任概念。
2. 为什么说在行政责任意识向行政责任制度的转化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关键?
(1)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行政责任意识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所应拥有的职业意识。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行政人员的公正、仁爱、宽容、求实和自我节制的意识,它们是行政人员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信仰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行政伦理学要求通过增强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去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道德水平。
(2)行政责任制度。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宪政责任制、政党责任制、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公仆责任制。其中,公仆责任制是贯穿于其他三种行政责任制中的精神内核。
(3)在行政责任意识向行政责任制度的转化过程中,关键在于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因为:在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和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行政人员需要将客观的、外在的行政责任内化为内在于他的行政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整个行政体系中的行政人员普遍的行政责任意识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外在的、客观的行政责任制度来提供保障。行政责任制度的保障作用对于行政人员普遍的行政责任意识的增强和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体道德水平至关重要,而制度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
3.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行政责任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行政责任制度的内容。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宪政责任制、政党责任制、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公仆责任制。其中,公仆责任制是贯穿于其他三种行政责任制中的精神内核。
(2)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行政责任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时,需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第一,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行政责任制度设计的出发点;第二,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行政体系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第三,效率原则。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效率就没有公正。
对于社会主义行政管理而言,既需要重视培养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更需要加强行政责任制度建设。行政责任制度的实现,需要以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为基础,如果行政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行政责任意识,那么,无论行政责任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在技术上多么完美,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联系实际说明在行政责任意识向行政责任制度的转化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关键。
答:(1)行政责任制度。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宪政责任制、政党责任制、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公仆责任制。其中,公仆责任制是贯穿于其他三种行政责任制中的精神内核。
(2)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行政责任意识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所应拥有的职业意识。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行政人员的公正、仁爱、宽容、求实和自我节制的意识,它们是行政人员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信仰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行政伦理学要求通过增强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去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道德水平。
(3)在行政责任意识向行政责任制度的转化过程中,关键在于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因为:在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意识和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行政人员需要将客观的、外在的行政责任内化为内在于他的行政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整个行政体系中的行政人员普遍的行政责任意识不会自动产生,需要外在的、客观的行政责任制度来提供保障。行政责任制度的保障作用对于行政人员普遍的行政责任意识的增强和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体道德水平至关重要,而制度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
3、 如何理解行政荣誉是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
行政管理中的责任体系可以分为三种,行政责任体系、法律责任体系、道德责任体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往往表现为制度性的责任设置,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僵化的特点;二者也表现出依据权力结构而对上负责任的情况,缺少对权力结构中向下负责的动力。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都是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责任要求。
同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本身也存在着某些冲突的可能性,当上级的命令、法律的规定等出现矛盾的时候,尽管依法行政是行政的基本原则,但在官本位的行政理念影响下,“唯上是从”往往是许多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选择。
道德责任的存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道德责任的承担,能使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通过其自身的内在信念而发挥积极性,不再致力于如何避免责任的追究,而是致力于满足公民对行政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努力与动态发展着的行政管理实践保持平衡,最终实现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可以相互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最终要向道德责任转化。行政荣誉机制使三种责任更具有灵活性,是三种责任机制相互补充的融合剂。
在现阶段,不能片面地强调道德责任的作用,不能把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内约上。不偏执于道德责任体系,进一步深入完善法律、规章及监督因素,建立完善有效的行政责任体系和法律责任体系,是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价值目标的合理途径。
4、试述行政荣誉的获得条件。
无论职业荣誉、行为荣誉还是道德荣誉的获得,都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较高的德能勤绩表现,才能为行为主体赢得荣誉,只有每一个行政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素质,整个行政组织才可能赢得团体荣誉。具体而言,行政人员只有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才能模范遵纪守法,树立清正廉洁的公职形象;才能具有忠诚、积极、热情、乐观、谦虚、朴实等等高尚的精神情操;才能有献身观念,时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唯一尺子;才能具备行政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专门科学知识、管理知识,学会如何管理社会,管理下属;才能具备较高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公务活动的能力;才能具有竞争开放的性格、果断决策的气质、风险应变的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相容性、工作的独创性、面对服务对象的谦和态度、心理的自我调适等。
职业荣誉是与行政人员的身份联系在一起的,当行政人员获得了公务员身份就具备了获得职业荣誉的条件。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素质才能获得公务员身份。行为荣誉的获得,一方面,取决于行政组织科学的工作设计与人性化的管理,另一方面,取决于行政人员自身提高心理成熟度,在重视物质利益和物质需求的同时也重视精神利益和精神需求。道德荣誉的获得来源于行政人员出色的工作表现,合乎道德标准的道德行为选择。
在我国,对公务员的奖励往往就是一种赋予行政人员道德荣誉的行为。国家公务员奖励的原则,一是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二是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即公开、平等、合理,论功行赏,奖当其功。三是激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总起来说,国家公务员奖励的条件是: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起模范作用的;在增进民主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指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防止或者挽救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的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治安,表现突出的;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有功绩的;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行政责任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行政责任制度的内容。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宪政责任制、政党责任制、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公仆责任制。其中,公仆责任制是贯穿于其他三种行政责任制中的精神内核。(
)行政责任制度的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行政责任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时,需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第一,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行政责任制度设计的出发点;第二,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行政体系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第三,效率原则。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效率就没有公正。
1. 试述行政伦理 “ 自律 ” 与 “ 他律 ”
&( 1 )行政伦理的“自律”
。第一,所谓“自律”指人的道德规范。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的内在规范;第二,行政人员的“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律是道德的基本法则,也是道德的最高准则,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内在根据;②制度的主体首先必须具有自律精神的内在涵养,才能保障制度本身具有伦理的前提。因此,主体的道德自律是行政伦理的核心;③实现行政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是行政伦理他律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如果行政主体的道德“自律”缺位,公共权力的滥用则难以避免。(
2 )行政伦理的 “ 他律 ” 。行政伦理的 “ 他律 ” 与行政道德相对应。所谓 “ 他律 ”
往往以纪律的形式出现,行政纪律是行政人员的外在规范。 ( 3 )行政伦理 “ 自律 ” 与 “ 他律 ”
的关系。主要说明:第一,二者关系。 行政“自律”与“他律”
二者之间,“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的内在根据,“他律”机制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行政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因而,“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的根据和目的,“他律”则是手段。第二,实践措施。在行政伦理建设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保障“他律”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行政人员自身伦理道德的自我约束,强调“自律”。要通过建立、健全“他律”机制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自身的廉洁自律,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2 .联系实际说明行政伦理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由 “ 他律 ” 到 “ 自律 ”
( 1 )行政伦理建设过程中必须实现由 “ 他律 ” 到 “ 自律 ”
转化的重要性。主要说明:第一,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先进性赋予了社会主义行政伦理更高的要求,行政人员的 “ 自律 ”
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行政伦理最根本、最深刻的内在基础,是社会主义行政伦理最稳定、最本质的精神力量;第二, “ 自律 ”
精神的养成和发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最大程度地得到体现,关系到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2 )联系实际说明行政伦理建设过程中实现由 “ 他律 ” 到 “ 自律 ”
转化的必要性。主要说明:第一,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证明,制度规范的建设不可能把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固定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之中,总会给行政主体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既有可能成为行政主体发挥德性、创造性的前提,也有可能给行政主体创造权谋私、滥用权力的机会。如果行政主体的道德
“ 自律 ” 缺位,公共权力难免被滥用;第二,行政纪律对行政人员发挥约束作用需要依靠行政纪律的生成和运行机制等 “ 他律 ”
因素,更需要通过建立、健全 “ 他律 ” 机制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自身的廉洁自律,即实现由 “ 他律 ” 到 “ 自律 ”
3 .联系我国实际说明,为什么说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 1 )行政人员的 “ 自律 ” 。 所谓“自律”指人的道德规范。行政人员的 “自律”是
行政人员的内在道德规范。 ( 2 )
行政主体的道德“自律”是行政伦理的核心。因为:第一,行政人员的自律是行政伦理建设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内在根据。
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使行政伦理领域的“自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第二,
制度的主体具有自律精神的内在涵养是保障制度本身具有伦理的前提。
制度都是人为的,在相同制度规范背景中,公共权力的运行会因为行政主体“自律”境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 (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先进性赋予了社会主义行政伦理更高的要求。主要说明:第一,我国行政人员作为先进制度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其 “
精神的养成和发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否最大程度地得到体现,关系到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第二,一些行政人员道德
“ 自律 ” 缺位,致使公共权力被滥用的现实,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的高标准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不仅依赖于外在的 “
他律 ” 机制,更有赖于行政主体的道德自我约束,行政人员自律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试论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的内涵及其关系。
( 1 ) 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的内涵。
职业荣誉主要是与行政人员专门从事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而具有的特殊身份相联系的荣誉。
道德荣誉是行政人员基于不断的道德行为选择,在道德评价中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认可、赞同和自我感受中得到的荣耀。行为荣誉主要是指行政人员在实施某一行为之时和完成某一任务之后所感受到的成就感与欣慰感。这是一种自我感受到的荣誉,它源自于工作本身和出色完成了某一任务,而不是因为别人的赞誉和认同。(
2 )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的关系。
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三种荣誉是彼此融合相互依存的。表现在:第一,行为荣誉是行政人员获得道德荣誉的前提。如果行政人员自身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兴趣和热情,在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过程中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道德选择就不会持续出现。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因一系列的道德选择行为合乎大众的社会价值观,具有一定道德价值,就会得到肯定性判断和评价,从而获得道德荣誉。第二,行为荣誉和道德荣誉构成职业荣誉的基础。行政人员群体拥有了社会公众的肯定性道德评价,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会使行政组织因其工作人员本身的优秀道德品质和出色技能及管理的高效率而提升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取得职业荣誉。以致使任一公民一旦拥有行政人员身份,就能获得职业荣誉,即使人民对他不了解,也会获得人民对他的尊重和爱戴。
2. 行政荣誉对行政组织及社会有何作用?
)对行政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促进廉洁政府目标的实现。行政荣誉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激励手段,也是促使种种外在规范内在化的有效管理手段;第二,增强行政组织的凝聚力。行政荣誉以现实的主流价值观为导向,所有的道德判断都是价值判断。在行政组织中引领价值导向,使其价值观成为行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会使行政组织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第三,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行政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增进,美誉度高,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导向与示范。从道德教育角度来看,行政荣誉的产生和推广宣传可以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二,惠及社会。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个人获得行政荣誉,直接的受益者是社会公众。同时,从道德善行的社会效应来看,道德善行反映了行为主体的美好心灵,崇高境界,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3. 如何理解行政荣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答:对行政荣誉追求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相反,可以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对此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荣誉权是行政人员的应有的人身权利之一。
获得荣誉称号是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应有的权利。在民法中,承认公民或法人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享有保持、支配的权利。可见,法律是把荣誉权看作为人身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对公民或法人荣誉权的这种规定也适用于行政人员。行政荣誉获得者完全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理支配使用自己的“荣誉权”,并获取精神、物质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干涉。
行政荣誉可以为行政人员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行政荣誉会给行政人员带来精神利益。行政荣誉使行政人员不仅在合乎道德的选择中获得精神享受,而且能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特别是能够给行政人员带来较高的声望,进而衍生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其次,行政荣誉也会给行政人员带来物质利益。一般说来,为了激励行政人员不断重复正确的道德选择行为,行政组织一般都在授予行政人员行政荣誉称号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即使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合乎价值观的道德选择,也会使行政人员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优先权。需要指出,行政荣誉在本质上不是为了给被授予者一种利益满足,而是肯定他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付出和价值。
结合你所知道的先进人物事迹,论述行政人格的作用。
( 1 )行政人格的作用。总的讲,行政人格对于社会有一种示范和教育作用,而对行政人员自身则有一种人生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 2
)结合实例说明行政人格对社会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高尚的行政人格会给相对人以良好印象,有助于双方实现良好的情感沟通;第二,在情感认同的基础,高尚的行政人格会对行政相对人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第三,行政人格具有对真理与正义的形象化作用;第四,行政人格作为一种现实的伦理存在,会对社会的道德环境产生净化作用。(
)结合实例说明行政人格对行政人员自身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化作用。即调整和改善行政人格的综合素质,使行政人格不断完善;第二,外化作用。即提高行政人员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通过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2. 试述工具人格的生成。
)工具人格生成的历史条件。工业社会中,对理性的崇拜表现为科学的理性(也称形式理性或技术理性)化。其运用于社会治理结构体系时就表现为官僚制,它是工具人格形成的制度基础。(
2 )官僚制的基本特征。包括:严格的效率取向,注重法律和程序,突出专业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等。( 3
)官僚制的形式化表现是以牺牲人的需要和价值为代价的。层级节制的体系造成了上下级之间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化的依赖关系;严格的规章扼杀了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至上在行政人员中造成一种实质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责任中心主义体系排除了行政人员的自我信念及意识;对一切非理性因素的排斥,把人简化为依附于组织体系为实现组织功能和目标的工具或手段。
3. 如何理解独立人格生成中制度的作用?
)制度的必要性。制度根源于人类对社会秩序的渴求,历史选择了政府成为社会秩序的供给者,并且通过其组成人员来实现。为保证行政人员高效率、高质量地提供社会秩序,政府主要通过法律制度来达到这一目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要求政府制度建设走向道德化,实现行政人员个体存在之道德性。(
制度的道德化与道德的制度化。这是政府实施德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保证独立人格的真正生成。
谈谈对行政人格本质的认识。
行政人格作为人格的特殊形态,反映了行政人员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行政管理活动是行政人员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这是由其职业角色决定的。(
)行政人格在行政行为中生成,其本质就是行政人员持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过程,既表现为行政价值观与行政伦理观在行政人员个体及职业群体上长期稳定的具体体现与境界升华,也表现为行政人员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整合,是行政人员社会本质生成的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1 .试述行政伦理规范的生成。
)行政伦理表现为规范形式是人类维持正常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公共秩序的客观需要。社会交往的发展在客观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同时在人与人尤其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相应地产生一定的要求。这些秩序和要求对于行政人员个体而言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是一种“应当”。这种“应当”经过国家、政府等群体有意识地加以总结、提炼、概括之后,就形成了公共行政领域中特有的行为规范。
( 2 )行政伦理的社会规范性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映,是人类内在本质规定的具体形式。没有行政伦理规范也就没有行政伦理本身。 ( 3
)行政伦理规范生成于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一种双向运动过程,一方面,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提出了制定行政伦理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行政伦理规范通过行政人员的道德实践活动而发挥现实作用。
2 .试论行政伦理规范的本质。
( 1 )行政伦理规范及其本质。
行政伦理规范是社会对从事行政伦理管理职业活动的行政人员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体现,是专门用来规范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的伦理规则和道德标准。行政伦理规范本质上是整个社会对行政人员基于公共秩序所提出的道德愿望和要求。(
)行政伦理规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一,行政伦理规范作为反映行政管理职业伦理关系及其客观要求的行为规范,具有客观性;第二,行政伦理规范作为客观的社会关系、行政伦理关系和行政道德要求的反映形式,是行政人员及行政体系各部门对行政伦理关系主观认识的结果,具有主观性。在阶级社会中,行政伦理规范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特性表现为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行政伦理规范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行政伦理规范的他律性来自于行政伦理的社会历史本质,而行政伦理规范的自律性则是行政人员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是行政伦理规范内在本质的现实展现,这也是行政伦理规范与社会其他规范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试论述行政伦理规范的一般作用。
行政伦理规范作为正式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范一起共同规范、约束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这种作用是行政伦理规范作为治理工具的社会一般作用。
)行政伦理规范的一般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特定道德秩序的维护作用;第二,对以法律规范为主的其他社会规范作用的补充作用;第三,行政伦理规范对社会有着教育和示范作用;第四,行政伦理规范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和进一步巩固,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五,行政伦理规范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创有促进作用。
试述你对政府信任关系概念的理解及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的意义。
)政府信任关系概念。政府信任关系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对社会和公众要求作出回应基础上的合作互动期待。也就是说,政府信任关系包含着双向期待:一方面,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活动持有合理的期待,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通过行政管理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要求作出回应的时候,也相信他的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良好政府信任关系的意义。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对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向心力、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所具有的五方面价值:第一,能够促进合作并提高行政绩效;第二,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第三,是当代法治的基本目标;第四,是确立未来社会治理模式的必要环节;第五,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答:(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你对政府信任关系建构原则的理解。
( 1 )政府信任关系建构的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利益一致性原则。利益一致是建立和维持政府信任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客观求实原则。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对事实真实把握的基础上,在组织决策和公众间如实传递有关信息,并根据客观真实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政策和行为;第三,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原则要求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第四,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在权力运行中为了政府的整体效应而必须遵循的彼此配合协调的原则。(
2 )结合实际说明 政府信任关系建构原则的意义。主要说明:上述原则
是指导整个社会信任关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根据正确的原则去建构政府信任关系,对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保证政府与公众之间利益一致基础上相互信任、合作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取决于自身的组织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其目标系统能否以社会公众公认的进步的道德为准绳,并能够有效调节和平衡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试论述政府信任关系在确立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作用。
&( 1 )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基本类型。
第一种——统治型 。表现为权制。 统治型社会的治理模式是:权威——等级——依附 三位一体;
第二种——管理型 。表现为法制。 管理型社会的治理模式是:契约——控制——服从 三位一体;
第三种——服务型 。表现为德制。 服务型社会的治理模式是:服务——信任——合作 三位一体。
服务型社会的治理模式是未来社会应确立的社会治理模式。( 2
)政府信任关系在确立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作用。主要说明: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是确立未来社会治理模式的必要环节。因为,第一,在公共利益一致和基本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的信任合作关系,是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赖以成立的精髓。确立建构在道德的社会制度和个人的道德存在的基础上的
政府信任关系
,将是一种普遍的、稳定的、持久的社会关系;第二,政府信任关系包含着双向期待。政府以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姿态出现,忠诚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要求,就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起良好的政府信任关系,获得公众的信任与合作。而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政府信任关系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向心力、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联系实际,试分析我国行政伦理道德的现状及加强行政伦理监督的必要性。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行政伦理道德的现状。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无序;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度较低。(
2 )加强行政伦理监督的必要性。
行政伦理监督的必要性是由现实生活中行政道德失范现象的大量出现和行政伦理问题的突出性所决定的。从本质上来讲,行政道德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公共利益。然而在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行政人员往往会有置行政伦理原则和行政道德规范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因而,必要加强行政伦理监督。(
)加强行政伦理监督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加强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第二,有利于增强行政人员的公仆意识;第三,有利于保障行政机关、行政人员正当地行使权力;第四,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五,有利于减少现实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试述社会舆论在行政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方向。
( 1 )什么是 社会舆论。舆论是行政道德评价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由口头议论和大众传播两方面构成。
口头议论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对评价客体进行评论、肯定、赞扬、指责和贬斥的活动,通过街谈巷议、彼此相传的形式,对评价客体施加影响。大众传播则是利用一定的传播工具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对被评价人施加影响,并在更大范围内起到抑恶扬善的作用。
)社会舆论在行政道德评价中有重要作用。社会舆论这种道德评价方式对于培养行政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抑制种种道德失范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之所以能够产生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强大的社会舆论来作为保障。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方向。总之是要通过倡导积极的、正确的舆论去抵制和压倒错误的舆论,努力消除和减少错误舆论在社会中的不良影响。要做到: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第二,坚持以“发展是硬道理”作为我们当前引导社会舆论的主线,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评价作用,协调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3.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存在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多元和无序;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度较低,存在着“因人而异”、“对人不对事”等问题。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发展方向。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是:第一,应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第二,有效的监督、评价必须以监督、评价客体切实处于被监督、评价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评价主体的活动不应受到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评价的权利,保证监督评价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第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与道德评价的法治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使各类行政监督评价具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手段。
3.论述行政良心的作用。
首先,行政良心在行政人员的行政行发生之前,会对行为动机的选择起调控作用。行政人员在作出某种行政行为选择之前,由于行政良心的作用,总会使他根据自己所内化的责任和义务的要求,去衡量和检查动机在道德上的纯洁性。凡是断定符合行政管理职业道德要求的动机,在心理上就会得到肯定;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不安感或不满意的感受。这种正反心理体验就会促使行政人员去修改、放弃或端正原有的不良动机。
其次,在行政行为中,行政良心对行政行为取向的变化起监督和控制作用。行政良心作为行政人员内心深处的“调控器”,总会像“警察”一样伴随行政行为的全过程,并构成一道强有力的心理防线。当行政行为保持正确的方向时,它会给以内在的激励和支持;当行政行为的方向发生偏离,违背了承担行政管理职业责任和义务的要求时,它会以内在愤怒的心理方式加以制止和克服。
第三,在行政行为选择已经完成的时候,行政良心会对行为后果起反思和评价的作用。行政人员的行政良心是其行政行为的裁判者。拥有行政良心的行政人员,能自觉地在良心法庭上自己既当起诉人又当审判官,认真检查和审判自己的言行。当发现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时,内心便会感到欣慰和满足;当发现自己的行为违背道德要求时,内心就会受到谴责,深感内疚、不安和痛苦,或羞愧得无地自容,决定改正自己的行为。
&4.论述行政良知与社会良知的关系。
社会良知是以个人良知为基础的,它反映了个人的集体性或者社会性生活所提出的道德需求。行政良知是个人良知与社会良知中共同的和具有根本性的方面的有机结合,是个人良知与社会良知的派生物。
虽然行政良知是建立在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的基础上的,但它本身又独立地表达了对个人良知和社会良知的认知、理解与价值评价,因此,行政良知与个人良知、社会良知在现实中既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而且,行政良知也有着两种存在形式,一方面,它是行政人员个人的良知;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从业者全体的良知。实际上,我们所讲的行政良知总是指行政人员个人的良知与行政人员总体上的良知的统一,是行政管理这一职业总体上的良知。所以,在宏观的社会系统中,行政良知是个人良知与社会良知的统一,而在行政系统之中,则是作为个体的行政人员的良知与作为总体的行政人员的良知的统一。
&5.论述行政良能的本质。
行政良能实质上是指行政人员运用行政道德的技能,是行政人员把自己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良知运用到行政管理活动之中使其发挥作用的技能,属于道德能力的范畴。
行政良能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行政道德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提供支持;其二,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智慧的技能不能背离道德的要求。
行政良能对于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化解伦理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行政良能看作是行政人员有效化解伦理冲突的技能。也就是说,当行政人员遭遇伦理冲突的时候,不是通过玩弄权术、权谋去回避矛盾,而是表现出很高的辨别道德价值轻重真伪的能力,并合理地解决了矛盾,这就是拥有行政良能的标志。
技能是一切职业活动的从业者在开展职业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能力。知识技能是理想信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支撑。对行政人员来说,技能与道德密切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使用行政良能来指称行政道德技能。所以,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需要行政道德的支持,需要通过开展行政管理活动展示自己的道德能力。
1.试论行政良能的内涵和意义.
(1)行政良能的本质。行政良能实质上是指行政人员运用行政道德的技能,是行政人员把自己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良知运用到行政管理活动之中使其发挥作用的技能,属于道德能力的范畴。
(2)行政良能的含义。行政良能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行政道德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提供支持,其二,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改管理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智慧的技能不能背离道德的要求。
(3)行政良能的意义。行政良能对于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化解伦理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行政良能看作是行政人员有效化解伦理冲突的技能.也就是说,当行政人员遭遇伦理冲突的时候,不是通过玩弄权术、权谋去回避矛盾,而是表现出很高的辨别道德价值轻重真伪的能力,并合理地解决了矛盾,那就标志其拥有行政良能。
2、 联系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的问题,说明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方向。
答:(1)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存在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多元和无序;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度较低,存在着“因人而异”、“对人不对事”等问题。
(2)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的方向。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是:第一,应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第二,有效的监督、评价必须以监督、评价客体切实处于被监督、评价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评价主体的活动不应受到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评价的权利,保证监督评价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第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与道德评价的法治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使各类行政监督评价具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手段。
15.试述行政荣誉观的历史演进。
行政荣誉观在行政管理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表达形式。在统治行政时期,行政体系以行政权力为核心,在管理行政时期,法律关系成为核心,在行政模式发展的新阶段即服务行政模式中,伦理关系成为核心,在这种演进过程中,行政荣誉观也在发生变化。而且,道德往往是超前于实践的发展的,尽管服务行政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伦理关系下的行政荣誉观已经凸显。在服务行政时期,行政荣誉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荣誉赖以存在的基础演进为: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与成本,公共利益的增进,公众的满意度,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统治行政时期,行政管理所追求的价值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运用行政的和宣传教化的手段对社会实施管理时,更多地是有效地运用强制性的措施,所以一切荣誉总是归入统治者的囊中。在管理行政时期,所追求的虽然不是直接的政治秩序而是社会秩序,但是同样也需要通过管理的规范与科学去实现行政权与行政行为,所以有助于使强势等级、权势、金钱成为荣誉产生的渊源之一,只是极其有限地有助于实现秩序的工作效率、个人能力成为行政荣誉产生的条件。除了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进步人士能把荣誉和贡献联系起来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行政荣誉往往失去了真正的道德内容,同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尽的义务、应有的职责处于不相称的状态。从而,人们往往无法分清个人主义的功名心,金钱欲与作为道德评价的荣誉感之间的差别。
随着服务行政时期的到来,全新的行政模式在成长过程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哲学意蕴”。统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中以行政主体为中心的权力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化为以公众即行政管理的客体为中心运行机制;管理体系从以权力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为中心;服务的成本与效率成为新模式的双向坐标,公众对这种服务的满意度成为评价这种服务的基本标准,行政体系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变成了公众的评价和判断;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公共利益成为名副其实的价值目标。在这样的行政模式中,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与成本,公共利益的增进,公众的满意度,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为行政荣誉产生与获得的前提。
2.论述行政伦理的基本特征。
第一,整体性与系统性。行政系统中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意志必然代表和反映全社会的公共利益。鉴于行政伦理所要调整的是行政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组织和公民的关系,它的行为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整个社会都会发生影响。所以,行政伦理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行政系统中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在开展行政活动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道德要求,所依靠的是整个行政系统的力量来提供保障的。所以,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系统的伦理,又是系统的伦理。第二,政治性与社会性。行政伦理的政治性体现在:其一,行政伦理属于政治哲学范畴,政治哲学是关于政治(包括组成部分的行政)的指导理论。其二,行政伦理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伦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公共行政是对全社会负责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的绝大部分活动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第三,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行政的公共性质决定了行政伦理的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公共行政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应负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公共行政考虑问题必须舍弃功利,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从系统出发,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公共行政行为不是企业行为或商业行为,决不能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机关的政务活动中。
第四,高尚性与广泛性。公共行政在社会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行政伦理在社会伦理体系中也处于最高层次。行政伦理的广泛性体现在整个行政系统都必须遵循统一的行政价值观,各个行政层级、各个行政部门、各个行政领域、各种不同类别的行政行为以及不同类别的行政人员都必须共同遵守共同的伦理规范。
3.中国古代行政伦理规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公忠。公忠,指的是对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忠诚。公忠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首先,就是要把天下看成是天下人之天下。其次,授人官职必出于公心。作为君主,要公平地对待天下人。对于各级行政官员来说,公忠的意义在于:其一,谋求整体和国家的利益。其二,守法循礼,依法而行。其三,见利思义。(2)诚信。所谓诚,就是真实无妄,不自欺,表里如一。诚渗透在一切道德规范之中,一切道德都要求诚,尤其是行政官员,必须说真话,办实事。所谓信,就是讲信用。诚信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政策法令有信,才能有其权威,有其作用。(3)廉政。廉政是维持国家稳定的支柱和为政的根本,是为官从政的基础性道德。因此,在中国古代,评价好官坏官,清官贪官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廉”。(4)勤政。在中国古代的行政伦理规范中,十分强调勤政,认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是理政的基础和对执政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政府官员必备的品德。(5)爱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提出“爱民”的一个思想前提,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众生活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
(6)用贤。用贤的行政伦理规范强调领导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思贤若渴;要善于发现人之所长,爱贤如命;要出以公心,任人唯贤。(7)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做人报国的根本之道。为政者如何修身呢?主要包括:勤学立志,见贤思齐;不逐名利,明廉知耻;修身齐家,报国济世等。
&2.论述当代中国的行政伦理观的构成。
主要由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价值核心和价值目标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廉政、勤政与行政人格。廉政是公共行政伦理关系的反映和要求,是公共行政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廉政和勤政首先反映在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思想方法、工作作风上和办事效率上,它要求所有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都要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勤奋工作,不尚空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和完善行政人格是行政伦理观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有必要、有权利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开展行政工作的能力去创造性地实现公共行政的价值。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创造和获得的行政价值如何,与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自身的需要、能力以及他们的自觉性的高低有关。这两方面的统一,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理解公共行政的价值、处理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所应牢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培育出优秀的公共行政人格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3.论述正义观念的历史发展。
正义观念的产生、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不同,因而作为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反映的正义观念也必然带有时代的特色,从而具有时代的差异性。在纵向的历史过程中,大致出现过以下几种主要的正义观。(1)强力正义观。这是以公开或隐蔽的强制力量、暴力、权力作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正义的理论观点。(2)功利正义观。主张正义应当依据功利、幸福或者说非道德价值来确定,正义信赖于善。(3)契约正义观。认为正义是来自契约,契约可能是现实的,但更可能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人的理性立法,意志自律。(4)自然正义观。这一理论主要是指自然法学派的正义观点,特别强调正义的绝对性、普遍性和永恒性。(5)神学正义观。这是一种以上帝、神为正义根源的理论。(6)天道正义观。中国古代正义思想的主流可以说是一种天道正义观。
3.论述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理想的特性。
(1)科学性。由于社会主义行政理想直接根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它有了科学性的保证。
(2)实践性。行政理想的实践性是指它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是行政理想转化为社会目标和社会现实的过程。(3)群众性。社会主义行政理想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生活愿望的总结,是人民群众中进步道德理想的反映。在社会主义行政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4)层次性。行政理想与社会理想有着共同的性质,但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又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理想是有着层次结构的,社会主义的行政理想需要在这样的层次结构中得到定位。(5)制约性。行政人员在拥有了社会主义行政理想的同时,也就拥有了明确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就会根据这种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去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所以社会主义行政理想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有着制约性。(6)利益性。社会主义的行政理想是与行政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在行政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的实现中得到强化。
4.如何树立正确的行政态度?
(1)要满足时代精神对行政态度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时代精神要求行政人员所拥有的行政态度是:第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改革者。第二,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行政人员需要采取同社会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行政态度,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变革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第三,要立大志,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成为专门家。第四,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愿望。第五,要脚踏实地的干事情,用拼搏奋斗的精神去完成任务。(2)要树立开拓与创新的行政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人员所应当采取的行政态度应当是开拓进取、改革创新。(3)要树立乐观主义的行政态度。首先,行政人员需要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对所从事的事业、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其次,行政人员需要正确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挫折和矛盾。再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行政人员还必须正确对待生死考验。
4. 为什么说行政责任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是必须的?
(1)行政责任是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从内容上看,行政责任有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之分。客观责任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有关,具体有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两个方面;主观责任根植于行政人员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
(2)公共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建立在行政责任的基础上的,行政责任是确保整个社会有效约束公共权力、确保社会进入良性运行状态的可靠工具。
(3)行政责任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行政责任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础。行政责任是确保行政权力被正确运用的必要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民权益的必要条件。
第二,行政责任的具体性,使行政人员与其行政管理职业完整地交融一体,激发了行政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行政责任的具体性带来了行政组织的和谐与行政人员行为选择的自由。
第三,完整的行政责任体系,赋予了社会和谐治理的可能性。现代公共行政是通过把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一切责任进行道德化的途径来进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和重新组合的。行政责任体系中道德责任的引入,赋予了行政管理主体和谐的性质,进而促进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化,赋予整个社会和谐治理的可能性。
5. 行政责任与行政职位的关系是什么?
(1)行政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其中:狭义的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法定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广义的行政责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国家的全部行政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对所有公民负责;第二,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各环节、各层次之间进行责任分工和权限分解,通过确立垂直的责任关系和层级负责的方法,将分散的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扭成一股合力开展行政工作;第三,上述狭义的行政责任。
(2)在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中,行政人员的职务和岗位一般简称为行政职位。
(3)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政责任是与他的行政职位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一定的行政职位也就包含相应的行政责任,在一定岗位上和承担一定职务的行政人员必然要求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当行政人员与行政职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必须接受其职位上的全部责任。
第二,协调不同行政职位,需要引入行政责任来进行监控和制裁。引入行政责任的观念和机制,尤其是引入行政道德责任的观念和机制后,将会使公共性和服务理念在行政人员身上得到复苏,促进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保持自己的道德自主性,以内化的道德责任,去作出对公众负责的行为选择。
第三,行政责任是行政组织和社会公众监控行政人员行使其职位权力的必要手段。行政责任观念和机制的引入,可以对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起到警戒作用,并且使行政组织和社会公众可以追究其行政责任,承担他由于不当行使行政职权而收到的制裁和惩罚。
第四,行政人员协调个人的职位角色冲突,需要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是行政职位的关键性调节因素,它实际上是行政人员的岗位责任。
6. 行政责任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什么?
(1)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从内容上看,行政责任有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之分。客观责任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有关,具体有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两个方面;主观责任根植于行政人员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的信仰。(2)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实质上是公共行政主体行使的公共权力,在具体行使过程中,行政权力存在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地方。
(3)行政责任的设置,就是为了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使其有序化,而行政权力则是确保行政责任最终得以实现的保障之一。首先,行政权力是行政责任产生的基础。对于行政人员而言,行政权力可以引起客观的行政责任,但这种客观责任是外在于行政人员的,所以,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人员在承担客观责任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主观责任的补充和支持。其次,行政责任对行政权力具有制约作用。行政责任体系中,主观责任通过将客观责任内化而形成对行政人员持续的、理性的和独立的履行行政权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再次,民主社会中,行政责任要求行政权力要公正地运行。总之,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生成,又相互制约。
1.试述行政纪律的概念及其理解。
行政纪律是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而制定的一种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甚至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政准则和行为规范。狭义的行政纪律主要是指政府中的纪律,广义的行政纪律则包括一切组织中由行政机构所制定并要求其成员遵守的服务于行政管理需要的纪律。
通常情况下,对于行政纪律的概念主要是从狭义角度讲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行政纪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在行政人员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时,为保证其整体性和行动的协调性,需要通过一定的纪律规范来对其行为加以约束。行政纪律是行政行为的边界和框架,它要求行政人员围绕这个框架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不得逾越行政纪律所划定的界限。行政人员自觉遵守行政纪律的行为本身也就意味着公共利益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对于各级各类政府而言,行政纪律的制定和遵守都必须从大局出发,从而保证整个行政组织能够在整体上协调运转。
(2)行政纪律的内容,是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按内容属性来划分,行政纪律可以分为一般性的行政纪律和特殊性的行政纪律两种。一般性行政纪律规范主要是对行政权力进行规范,各级行政人员不论职位大小、地位高低、工作性质异同,都必须严格遵守。而特殊性行政纪律则是与具体的职位和岗位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政府中的机要部门、外事部门、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民族事务管理部门等。依照行政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来划分,行政纪律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外事和保密纪律、廉政纪律、财政纪律、经济秩序纪律、社会管理秩序和公共道德纪律等各种类型。
(3)行政纪律的性质,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行政纪律是行政组织基于法律的授权而制定的,是法律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规范的具体化。行政组织根据自身利益需要,所制定的行政纪律往往比法律规范更为严格、具体和细致,因而,是一种更高标准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人员严格遵守行政纪律的同时也就严格遵守了法律,而反之,行政人员违背行政纪律的行为却有可能并没有触犯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底线。
&5.结合分析比较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试述我国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与纪律规范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规范之一是法律规范。所谓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则。
行政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联系的角度看,二者都是以成文法规的形式来调整行为人的行为,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反映,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保障其实施。对于行政人员来讲,既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遵守各类行政纪律规范。行政纪律规范包含了行政人员作为普通公民应当遵守的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法律规范中也体现了对行政人员行为准则的内容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政人员遵守纪律规范也就是遵守了法律法规。然而,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又有很多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生方式与调整对象不同。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而行政纪律则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制定的,在我国有权制定行政纪律的机关包括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其调整对象上来看,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是全体公民,既包括行政人员,也包括其他普通公民,而行政纪律规范调整的范围仅局限于行政人员的公务行为及与公务活动有关的其他行为。
(2)内容和层次不同。法律规范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三个类型。而纪律规范只包括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即规定行政人员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更多的是从否定性的角度来为公务员的行为提供行为的标准和模式。通常意义上讲,法律规范为公民提供了一条社会行为的底线,只要不违反法律,或者只要不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都可以认为是被默许的行为。而纪律规范不仅有禁止性的规定,而且从更高标准上对行政人员的廉政、勤政行为作出鼓励和提倡。
(3)责任后果不同。行政人员违反法律规范通常包含两种情况:①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以外,以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违犯有关法律、法规,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②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违犯了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行政人员作为直接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行政处理。
我国当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从传统的政府管制到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主导,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以法制建设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建设。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执行公共事务的权力,更兼具着完善政府形象,推进各项改革职能深化的重任。行政伦理建设由“他律”转向“自律”固然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当前阶段,加强行政纪律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更为切实和重要。
6.试从行政荣誉的形成过程分析荣誉与责任的关系。
首先,行政荣誉的获得以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为前提。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切实履行责任的过程,只有完成角色规定,并且行政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组织和成员都完成角色规定,才能使得行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才能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的需要,使得行政组织及行政人员的存在有了合法性基础,有了获得职业荣誉的前提;只有完成角色规定,行政人员才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才有了获得行为荣誉的前提;只有出色完成角色规定,并且在履行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同时也实践了道德责任,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或责任义务实现得更好,超出了角色的基本规定,也就是说,在尽力完成自己所应承担的工作的同时,更主动去完成未被交付的任务,才会获得道德荣誉。总之,在时间顺序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在先,获得行政荣誉在后;从因果关系上看,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是因,获得行政荣誉是果。责任与荣誉,前者是付出,后者是获得。
其次,行政组织及行政人员获得行政荣誉以后,他人与自我的期望值较以往有所增加。一方面,荣誉不仅表示对荣誉获得者的行为的认可,还要求其持续此类行为,保持与荣誉本身所对应的质量、水准和规范。同时,荣誉本身对荣誉获得者也有着更多的责任要求。行政管理活动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公开性,获得行政荣誉称号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受到的社会关注率较其他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要高的多。社会对荣誉获得者的期望与要求也远比其他人高的多。另一方面,行政人员获得行政荣誉之后,伴之而来的往往是职务的提升,工作的变动,以及更多的责任和更大义务,跟随行政荣誉的往往是更大责任担负。行政荣誉不同于待遇,也不完全是利益,行政荣誉的实质是责任,意味着同类职务同类工作同等任务条件下更多的道德期望。
最后,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责任追究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剥夺行政荣誉。当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没有承担责任,履行职责,就要导致不利的行为后果。其后果之一就是被剥夺荣誉,同时获得耻辱感。如果是在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相冲突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者选择了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践行,从而被剥夺了荣誉称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感到耻辱,他所丧失的只是虚名与物质利益,反而会获得更大的道德荣誉。
7.要争取荣誉,行政人员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必须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人因自尊而尊人,反过来,人也因尊人而自尊。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人往往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敬意,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人往往会遭到他人的轻视甚至亵渎。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人,必定有不可侮的身体,不可侮的精神,不可侮的行为。
第二,必须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所以,有荣誉感的人在道德选择中总是以有利于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也许,其间可能会损害到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遭到同事的鄙视和种种打击。但是,出于对自我行为道德评价的强烈意识,出于对背离公共行政的价值目标的行为的强烈反感,会有所放弃,有所坚持。
第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反求诸己的。视外界的称许如实至名归,不会推辞;但凡事应该求诸自己,尽其在我,不必分心去猎取流俗的恭维。即使在内行的人也不称许的情况下,自己仍可得到安慰,因为自己的天才得到了发挥,在自己的努力中,就会获得行为荣誉感。
5、独立人格如何才能形成?
(1)独立人格的含义。独立人格是指在后工业社会中,行政管理过程中伦理关系的生成,社会关系的自由开放,促进行政人员形成完整的人格意识与独立的行为能力,进而在行为、意识、心理等方面达到有机统一所形成的人格模式。(2)独立人格形成的条件。独立人格应当具备三个条件:1、完整的人格意识,这是独立人格构成的基础;2、独立的行为能力,这是独立人格生成的现实保证;3、自由的社会关系,这是独立人格生成的外在条件。(3)独立人格生成的途径:1、价值导向。正确的价值导向是行政人员独立人格生成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完整独立人格意识的保证。现阶段,对独立人格生成有价值导向作用的基本因素包括现代化的效率观念、协调意识、服务精神和法制信念;2、人生修养。行政人员是独立人格的主体因素,人生修养是形成独立人格能力的关键。人生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学习、内省、践行和慎独;3、制度保证。制度本身是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良好的制度是生成行政人格之外在客观条件的关键因素。由于工业社会中的制度过于形式化而使得价值理性被吞噬,导致工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生成独立人格,必须实施德治,建立道德化的制度,实现制度的道德化。
6、为什么说农业社会中的行政人格是依附人格?
(1)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在农业社会,劳动工具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社会是建立在完全的人身依赖关系之上的,人几乎没有自我的人格意识,族群群体的“大我”是人所唯一意识到的自我内容。
(2)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在农业社会中,国家与家庭、家族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同一性,形成传统的“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因此,家庭中的长幼上下之序被扩展到社会和国家,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演化为社会上的忠义之德,最终形成以权力关系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秩序。农业社会的行政管理属于统治行政,存在于行政体系中的一切行政关系都是在权力关系的轴心上生成和展开的。(3)依附人格的产生。在以权力关系为轴心的等级森严的行政体系中,行政人员对君主、上级有着密切的人身依附性,没有摆脱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形成的人格是一种未完成的人格模式。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产生一种以神权性为基本特征的依附人格,二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产生出一种依附于皇权的人格模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