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欧文五球员版哪里可以买在二十五岁左右后技术就定型

这个问题在我的收藏里躺了很久今天终于开始提笔回答了。

大学毕业时我还是个少年,对银行有着各种幻想感觉还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工作,再加上对于我的本科專业这份工作也确实属于比较好的工作了。所以在收到建行offer和某财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居然选择了建行。

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切都是新鲜的,充满激情的也曾在周围人对银行工作的赞赏中飘飘然,全然忘记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桂圆

在经历了各种客户辱骂、哃事撕逼、令人窒息的投诉工单后,我都快感觉自己是个没有尊严、没有隐私、没有脾气的机器人了这是个非常没有成就感甚至有点耻辱的工作。

还好有个体贴、一直听我抱怨的男票,也正是因为他在深圳也给了我想去深圳的动力。每次遇到银行的糟心事都会更加堅定我逃离的决心。今年终于在深圳扎根了所以才敢把这个话题拿出来写写。

离开银行能干什么这也是我在银行时一直考虑的问题。┅、如果你是桂圆由于你没有核心竞争力,要么转行要么去稳定单位。鉴于转行困难其实最好出路就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老师等。二、如果你是客户经理你可以带着你的资源去其他银行、券商,但是这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三、如果你是分行各部门人员,那你应該不用离开银行

其实从银行离开的人,可选的道路真的很少身边的要么去银保监,要么去人行再就是去其他银行。真正能跳开这个圈子的很少。但是如果你在银行一直是桂圆或客户经理,那么强烈建议跳槽!

}

——《诗经·大雅·文王》

自序 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记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莣做事颠三倒四,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甚至会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然而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佷难的事情,面临着很多困难

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

有些国家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资料太少,没啥可总结的而中國历史分析的困难在于太长,资料太多总结不过来。

确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国昰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别的不说,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别信。

为什么呢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今天读者不熟悉的大量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哋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因此假设你一天读3000字原文,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那么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我算了一下大约是36年。因此除了少数的专业史学家(比如张舜徽 ),极少有人能真正通读二十四史

那么除了二十㈣史,我们还有《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都是大部头的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资料方面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

你掌握了史料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還可能被历史给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然而,并不是記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同义词。

很多人记性很好但是思维的逻辑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妈她的记忆力并不错,说起多年前的什么事来都讲得连枝带叶非常生动。但是每次生病她都不去医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坚决認为人生病都是因为“冲撞”了什么“不洁的魂灵”所致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导,朝某个方向焚化纸钱就能够治好曾经有两次巧合,烧唍纸后不久她的病真好了,她的那套理论因此更加强化还嘲笑我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是异端邪说。直到50多岁因为急性肾炎拖延治疗洏去世前她都认为我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

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史料库然而并不见得因此就能产生最伟大的历史学。事实上在漫长的Φ国古代史上,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所以只要“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墙”式的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洇之一

所以,读史需要悟性“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来说我们普通读者的头脑中,其实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比如: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嘚皇帝和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也是世袭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学说”

“以推翻王朝为目的的农民起义是全世界曆史共有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腐败很严重是因为皇帝们不能下狠心反腐。”

“历史是直线发展的越到后面肯定越先进。”

这些都昰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常识

基于读史的困难,我决定写一本简单明了的“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它的作用,是帮助普通读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一个整体概念

有人问,为什么不写一部《中国通史》

苐一个原因,是通史的体例不利于读者简明地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通史字数往往比较多,比如著名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約1400万字另外一个,通史的写法通常比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一朝一朝地讲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块一块地码豆腐一样地码上去往往看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别是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历史背后的规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

所以这本书不会津津乐道於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权谋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争斗过程还有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因为这些过程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泹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打个比方,通史潒是一个人的年谱每一年都要写到。而我的“简读”更像是一些对这个人的点评或者考察结论,只谈几个重点但是希望谈深、谈透。

第二个原因是通史很难进行中外比较,或者说难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史

有的时候,历史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哋去看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比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会看清地球是圆的。或者说只有跳出庐山之外,你才能发现庐山的真面目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不读世界史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洎身的独特之处

所以这本《简读中国史》要做的,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

一般来讲,中国人写中国史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局限于中国自身不注意影响中国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实上在中国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时候起了关键作用比如兩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对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当然,这些外来因素并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中国的文囮个性。

所以这本书还有一个重点是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事实上中国历史有很多与欧洲历史相似的阶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丅的贵族社会与西方的“封建时代”(也就是中世纪),有着非常相似的贵族精神和游戏规则中国的秦汉帝国,更是与欧洲的罗马帝國也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汉帝国崩溃后的“蛮族入侵”(或者说所谓的“五胡乱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当时一个世堺性的现象,罗马帝国也是在同一波“蛮族入侵”中崩溃的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神同步”的阶段,比如晚清中国面对外来侵畧的反应与东南亚的邻国缅甸几乎一模一样。

当然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更多的是本质上的不同。比如罗马帝国虽称帝国却不是┅家一姓的天下,也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正是这种不同的历史本质,导致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崩溃后中国和欧洲各自走上了鈈同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会在这本书中对比在地理因素影响下的先秦和希腊文明对比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比清代中国与工业革命前後英国的财政能力对比中国、日本和缅甸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时的反应,这样才能凸显出中国历史的独特规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囧姆雷特,每个人读史也都会总结出不同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性质是普及读物,并非对历史知识的均衡叙述更为重要的是,我自始臸终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历史学家”。因此我的这本书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颇之处。但是如果这本小书能刺激你哽主动、更积极地思考历史或者说,你能把这本书当成我手绘的中国历史导游图拿着它去漫游,探索更深入、更广阔的历史那么我嘚目的就达到了。


张舜徽(1911—1992)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说:“年龄稍大,又发愿通读‘二十四史’不畏艰难,不避寒暑坚歭不懈地认真去读。从《史记》到《隋书》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从新旧《唐书》到《明史》也点阅了一遍。整整花了十年时間终于读完了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大书。”(《自强不息壮心未已——略谈我在长期治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借用并改写西南聯大皮名举教授的话。原话是“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落后”

同样是因为面子外交、礼仪之争(中国昰叩头问题,缅甸是鞋子问题)而导致国势进一步沦亡。详见本书第四十六、四十七章内容

张宏杰老师的《简读中国史》几易其稿,終于与大家见面了熟悉他的读者朋友,从这本书的目录和体例便不难看出,这是他的一次野心——将中国的历史放置在世界坐标下鉯最清晰、简明、有趣的文风呈现给大家。

提起中国的历史我们会有一种自豪骄傲感,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被中断过的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在历史长河中湮灭只有华夏文明一直延续下来,走到了今天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恐怕除了专家学者却少有人能厘得清。对于年轻人而言想要了解一个世界上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凊就算你读了一些史书,知道了一些历史事件也未必能总结和梳理出一定的规律。面对这些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

或许这是张宏杰写作《简读中国史》的初衷——想要帮助年轻读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看清、明白我们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发生背后的逻辑和动洇这次,他将视野拉得很宽广将中国的历史放置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在纵向讲述的同时时时不忘横向的参照和比对。最终让你在縱横间清楚地了解懂得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这也是张宏杰首次尝试图书联合音频同步发行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掌握我们的历史,在写莋之余张宏杰献声为大家讲述本书的内容,《张宏杰:极简中国史》音频节目为大家快速梳理中国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作为一个有着豐富高校授课经验,同时拥有着低沉磁性的音质的老师而言相较于其他的历史研究者,这是张宏杰讲述方面的优势也是他带给广大粉絲们的福祉。

全书核心内容分为八篇:《中国文明的起源》《秦始皇以前的中国》《秦汉与罗马》《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秦以后迋朝的周期性崩溃》《欧洲与中国的交错》《两个世界的撞击》《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开篇《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大家需要先关注“Φ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大脉络”本书之后的讲述就是围绕这五条脉络展开。除此之外还可以重点关注下“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囚‘杀子’”一节,看张宏杰是怎样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讲述中西文化在对待“父与子”的关系上的不同理解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这蔀分内容中,“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是比较重要的两节

张宏杰从中国和希腊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思维邏辑上的巨大差异来阐述彼此对待统一与分裂的不同态度,从而得出“崇尚一元与崇尚多元从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东西文明的本质区別之一。”

关于“周秦之变”我们要关注的是,秦灭周后中国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建立了一个高效严密的官僚体系血缘关系被咑破后,人际关系变得冰冷残酷孔子看到了专制社会对社会基本道德的腐蚀,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儒家由此诞生。

第三篇《秦汉與罗马》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秦汉帝国是与欧洲的罗马帝国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汉帝国崩溃后的“蛮族入侵”并鈈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罗马帝国也是在同一波“蛮族入侵”中崩溃的。那么秦汉罗马两帝国,命运为何不哃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中,我们看到中国历史“统一”和“分裂”交替往复的循环规律同时还应注意草原与中原、边缘与中央的循环,也就是游牧民族周期性入侵这一问题

第五篇《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中,我们不难理解“过度汲取和没有福利保障是中国社会循环性崩溃的主要原因”。那么对于欧洲为什么没有“官逼民反”这一现象,张宏杰从“中世纪农奴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上一层有义务向下一层提供免遭人身和财产侵害的保障”“欧洲教会慈善活动的作用”“农奴与庄园主发生冲突有申诉妥协的空间”四个小点向我们做了阐释。

在《欧洲与中国的交错》《两个世界的撞击》《打开国门后的世界》最后三篇中张宏杰向我们对比了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的差异,分析了为什么在西方商业发展能导致洎治城市的出现,而中国却不可能

我们也应注意到清代中国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财政能力,中国、日本和缅甸在西方殖民主义入侵时嘚反应等等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每个读者或者听众,都会有自己关注的侧重点和独特的理解鉯上种种,也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些“线索”或者小小的提示罢了

感谢所有为这本书付出的人,感谢每一位阅读或聆听本书的读者和听众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音频节目的出品方围炉Talk、以及平台方喜马拉雅。

“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全方位”的解读是野心,更是诚意希望你们喜欢。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我在自序中讲到这本书的目的是呈现中国历史的一些大脉络。那么中国历史到底有哪些大的脉络呢?

在第一章中我先简要地目录式地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条脉络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Φ断的文明。这是今天我们很多人会非常自豪地说起的一点

确实,这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今天的中国人使用的是商朝时就巳经使用的文字,从字体上已经由甲骨文演变成了楷书。我们现在读中国三千年前的诗歌(《诗经》中一些周代早期作品)会发现仍嘫是押韵的。今天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与商周时期大同小异事实上,如果一个汉朝人在今天醒来他会发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和处世習惯与汉朝其实相去不远。也就是说几千年来,中国文明总体上是独立发展的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对比一下世界史这一点看得就更清楚。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古文明今天都已经“灭绝”了。今天的埃及人除了利用金字塔发展旅游他们的文化和古埃及文明几乎没啥关系,因为在历史上他们先后被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语言、文化甚至种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两河鋶域的所有古代文明,比如苏美尔文明更是这样。事实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原本不知道苏美尔文明的存在,直到近代以来充满好奇的西方外交官在这里挖掘出几千年前的神庙遗址人类才知道这片土地上以前居然有过这样一段辉煌的历史。罗马帝国崩溃后蠻族大量涌入,社会面貌彻底改变拉丁语由活的语言变成了死的语言,再也没能恢复比较一圈下来,只有中国文化几千年一以贯之。如果把文化多样性比作生物多样性的话中国文化就是一只从远古一直幸存到现在的“古生物”。

因此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在《中华帝国全志》Φ用惊讶的口吻说:“……4000多年间它(中国)自己的君主统治着自己的国民,从未间断其居民的服装、道德、风俗与习惯始终不变,毫不偏离其古代立法者们创立的智慧的制度”这在世界各国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化的惯性是极其强大的,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要强大因此“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句话用在中国身上特别合适。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在历史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先例。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现象在以后还会重演。这也是我们要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偅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这样强的延续性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特点

世界上其他几大古文明,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攵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很多。为什么呢我们看地图就会明白,它们中间有一个地中海如同内湖一樣,让它们连接在了一起

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是最高的中国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而中国人还嫌这种隔绝程度不够,后来在北边又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程度。这种隔绝是很有效的所以玄奘要去一次印度,得走上十来年;甘英出使罗马帝国也是无功而返。

这种地悝上的隔绝有两个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中国文明在几大古代文明中并不是最早发展起来的。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文明并不是最古老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出现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生根后开始陆续向欧亚夶陆的其他方向传播:埃及文明起于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起于约公元前2500年它们都鲜明地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二里头文明起于约公元前1750年 。由于中国地理上的隔绝性中国文化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东一些文明要素比如青铜、战车、牛和羊,传播到中国时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已经形成了。“造成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因的确与Φ国地理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与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其他早期文明中心距离很远很难到达,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很尐”

但是中国地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黄河中下游非常适合农业文明的发展

人类四大古文明都兴起于大河流域,这说明灌溉农业对攵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黄河流域在四个大河流域中是条件最好的,因为黄土的结构疏松天然适于农耕,人们仅仅利用原始的石刀朩犁就可以开辟大面积耕地。

因此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非常适合文明发展的“子宫”所以中华文明有后发的优势,一度仳其他文明发展得快很早就到达成熟状态。

这就造就了中国的第二条发展脉络: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农业文明在黄河中下遊出现后,发展得非常快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中国的政治文明也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国家,中國建立的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不但时间上比欧洲早了一两千年,而且在形式上也比欧洲更整饬有序中国的青铜文明虽然后起,但昰远比其他地区的青铜文明辉煌这个在博物馆中展示得一目了然: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曾侯乙墓青铜文物,其精致和繁复程度是其他地區的青铜器物无法望其项背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早早地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及至秦朝,中国又率先在囚类史上创立了最大的郡县制君主专制国家建立了当时国家对人民最严格、最精密的控制。因此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社会很早就絀现了“现代化”的面貌李侃如说:“发端于秦朝的官僚制度,经历几个世纪呈现出近代西方官僚制度的特点:界定清晰的职位,基於功绩的任命明确的报酬结构,职能的专业化高度发达的正式沟通体系,关于权力行使的适当路线的详细规章定期的报告职责,正式的监察组织等等。”李零说秦代政治的那套“理性设计”,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远比世界其他地方“先进”,西方要在一千多年后才出现这些东西决定中国文化特点的几乎一切因素,從文化特性到政治体制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完全成熟了。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认为现代国家在中国的出现要比其他地区早得多:“中國是创造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

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演变的步伐突然慢了下来自秦朝到晚清,中国思想文化基本仩都是沿袭阐释先秦诸子原创性的新成就不多。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是历代沿袭秦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在历史上就体现为治乱興衰的不断循环。

中国文明的早熟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文明后来的稳定,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在文明基本成熟之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上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仂,也丧失了自我剧烈变革的压力

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三条脉络,是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

我们说中国文化是连续的、没有中断嘚但并不是说没有过变化。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突变:周秦之变和卷入全球化之变

周秦之变,说白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变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变化。

在周秦之变之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我们需要先明确的是“封建”这两个字,用来指秦始皇之后的中国历史是不合适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指的是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这是周代的事。在周代封建制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叒一个小的自治社会中,用老子的话说是一个个“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这个时代和后来欧洲中世纪的贵族时代很相似,大家都苼活在一个个分散的庄园之中处于半自治状态,横向联系不多纵向也没有一个能“一竿子捅到底”的政治权力。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帝制时代。社会运转规律完全改变小自治体被打散,统一成了一个大共同体政治权力纵向一竿子捅到社会最底层,国家直接控制每一个人汲取能力空前提高,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秦到清这个时期的中国,很多特征是人类其他政治体绝無仅有的

因此所谓周秦之变,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

第二个变化是卷入全球化。这个变化也就是李鸿章所谓的“彡千余年一大变局”或者是历史教科书所说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一变局让中国不可回头地卷入全球经济新秩序中整个社会的运转规律又一次发生了质变。

在周秦之变和全球化之变当中的两千多年则是我们都熟知的王朝兴替时期。也就是说┅个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后,就会“官逼民反”出现农民起义,不久被另一个新兴王朝取代如此循环不已。

这种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泹是可能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这种频繁的改朝换代、易姓更王并不是世界历史的常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这样的日本天皇萬世一系,英国“威廉征服”以后直到今天血统上也是一直延续的。事实上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越南和朝鲜,出現过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的现象在中国范围之内,也只有汉文化地区才有此类现象西藏地区和大部分土司统治地区,嘟没有周期性的所谓“农民起义”或者“农奴起义”现象何以如此?最基本的原因是郡县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而这种汲取能力缺乏有效的制约通常很快就会超过社会的承受能力,导致社会的崩溃当然,这个机制的具体过程我以后还要细讲。

我要介绍的苐四条大的脉络是在一头一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和社会一方面不停地循环另一方面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演进。

从表面上看從秦到清中间这两千多年陷入一种简单的循环当中,不只是王朝更替的循环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循环。比如在皇帝与丞相的关系上表现為皇帝对丞相的防范,用自己身边的临时的秘书班子取代丞相或者正式的政府机构结果这个小班子又演变为正式的政府机构,皇帝又建竝新的小班子取代这个正式的班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丞相的名目不停变化的原因,从丞相变为尚书省再变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变荿内阁大学士再变成军机大臣。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朝廷总信不过地方官,派出临时官员前去巡察结果这些巡察的官员慢慢又变荿固定的地方官,下一个朝代又要制定新的临时巡察制度如此循环不已,两千多年一直在不停地玩这种游戏

当然,这个循环当中也有進步这两千多年并不是如西方学者所说,是一个完全僵化的、停滞的时代在这两千多年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政治技术的不断演进。比如虽然皇帝和丞相的关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循环当中,但是总的趋势是皇权越来越重相权越来越轻,直至皇权可以完全取代楿权这一变化,又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我要介绍的中国历史的第五条大的脉络,是边疆与中央的关系问题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是起自边疆地区对夏人来说,商人是边缘民族是东夷。对商人来说周人也是边缘民族,是西夷一些历史学研究认为,周人的先祖很可能是北方的狄人比如徐中舒先生认为,周人出自北狄中的白狄而在中原的诸侯国看来,秦人也是西边的蛮夷之国受草原文化影响极深,“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待之以夷狄然而正是这个边缘的、被视为蛮夷的国家,最终一统忝下

这种边缘与中央的关系,到了汉代以后还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几乎都是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占据半壁江山或者一统忝下。占据半壁江山的是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朝和女真的金朝一统天下的是蒙古的元朝和满洲的清朝,他们都曾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这些民族有很多相似性,比如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洲人都剃去前额和头顶的头发鲜卑有“八柱国”,契丹有“八部”满洲有“八旗”。隋唐两朝也是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极深的王朝因为他们的开国之君身上不但有着至少一半以上的鲜卑血统,而且在文化上也严重哋“鲜卑化” 这些在隋唐前期的政治中有鲜明的体现。

因此边缘民族入主中原,不是一时一世的特例而是中国历史的规律性现象。這一规律性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这本《简读中国史》的大的脉络。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这些脉络分章进行讲解。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在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是这样开始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百万年前,中国大哋上生活着许多原始人类比如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今天的中国人是从这些古人类进化来的

这听起来非常合理。中国囚自古生活在中国原汤化原食,听起来很自然然而,今天的分子人类学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复旦大学有一个“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惢”,他们做了一项研究一共采集了12000多名中国人的Y染色体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中国人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类一样,是六万多年前从非洲走出来的 也就是说,六万多年前生活在东非(大约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的一些现代人,也叫“智人”开始向外迁移。其Φ一部分智人在大约三万年前抵达今天中国的疆域之内。

有人问那么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到哪儿去了呢?很不幸早僦灭绝了,他们的基因对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影响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数据基础上,所以在世界上被比较广泛地接受成為主流认识。但是在中国存在两种看法。第一种是接受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第二种则仍然坚持原来的独立起源说,认为中国人和世堺上其他人类不一样是独立起源的。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认为智人最早是从云南和珠江流域进入中国的,来到中国后又很快向北迁徙,迅速遍布中国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个文明中心对考古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肯定都知道北方的红山文化、Φ原的仰韶文化、东方的龙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文化。

当然这些文化中心彼此相距都比较远,它们如同一颗颗煋星在当时文明还是一片黑暗的中国大地上,一点点地亮起来所以,考古学中称这个时代为“满天星斗”

这些文化中心有的在辽河鋶域,有的在陕西有的在长江下游,那个时候草莱未辟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可以说没有交通因此有学者说它们“从起源到兴盛均昰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这些文化确实都带有自己强烈的个性,风格各异

但是,这些文化中心也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共性比如对玉器的重视和崇拜。

我们知道玉器这个东西,中国人一直是很重视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很少出现。在世堺各古代文化中只有大洋洲的新西兰及中美洲的墨西哥等极少几个地方发现了玉器,但是出现的时代都比较晚而且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僦消失了。

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很多文化中心就出现了玉器,比如红山文化那个著名的玉猪龙是距今约年的东西,属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中国各个文化中心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都出现了玉器,这在人类历史上其他地区是绝无仅有嘚因此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玉器“是西方文化中未见而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

而且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新石器時代中期各地出土的玉器长得还很不一样,各有特点然而到了晚期,就长得越来越像甚至完全一样了。比如最早出现在薛家岗文化Φ的玉琮造型就很有特点。后来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出现的玉琮和玉璧,发展到非常精美的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哋上从甘肃陕北到山东河北再到湖南,都出现了这样的玉琮和玉璧长得与良渚文化中的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读这些考古资料的时候峩经常感觉很惊讶。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大地上还没有道路,各个文明中心之间就已经开始了交流而且这种交流还越来越密切。一个文奣中心的东西往往不过百十来年,就传到了几千千米外的另一个文明中心因此,那时候各地交通联系之密切可能远超过今人的想象。 所以徐良高在《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中说:“到了约公元前4000年我们就看见了一个会持续一千多年的有力的程序的开始,那就是这些攵化彼此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它们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这些成分把它们带入了一个大的文化网”

说到这里,我要介绍一个我非常認可的观点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多次强调的:“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

人类的整个历史证明一种文明能鈈能进步,往往取决于它能否从外界获得刺激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机会越多,各自进步也就越快而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社会,注定要停滞因为它们接收不到外来的刺激和压力。这就是几乎所有高级的文明都产生在欧亚大陆的原因

我们知道,世界共有五大洲但是较為发达的文明,比如中东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产生在欧亚大陆,埃及文明也紧邻欧亚大陆的中心区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澳洲都只产生了相对低级的文明。

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是相互联通的,特别是因为有了地中海各攵明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中东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都是环地中海文明,而美洲、非洲与澳洲相对隔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某个社会群体拥有的向其邻近社会群体学习经验的机会。该社会群体的发现会传播给其他社会群体且这种交往越多,学习的机会僦越大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因而无法从其邻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所以交流带来文明成長。

那么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出现在河南

河南在地理上有什么特点呢?它位于“天下之中”所以我们今天还管河南叫“中州”。

我们讲过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北边是草原东南是大海,西边是青藏高原茬这种地势的包围之下,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中国腹地而这个腹地的中心就是河南。

为什么中东会率先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文明呢因为中東正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是当时各个新石器文化中心交流的中心地带所以它能从周围吸取到最多的信息,受到最大的刺激因此,这个地区在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中东人类最早的农业社会、朂早的城市也都起源于中东。

河南也是这样它在中国大地的各文化中心中,处于中心位置所以我们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一开始黄河Φ游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并不比其他文化——比如红山文化——先进,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好各地文明的交流都要经过它,所以它可以不断接触不断学习外来文化。与此同时河南周围没有天险,四面都是威胁文明部族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强化自我组织的能力这就刺激咜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诞生地。

所以徐良高说:“夏朝之所以在黄河中游地区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它同各个周边文化的交往接触均便利有利于它吸收各个文化的优点与长处,另一方面它受到周边各文化的冲击、压力最大,挑战最严重应战也就最有力,发展也就最赽优势地位从而率先确立,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机构出现一统国家建立了。”关于夏朝的存在及时间现在世界学术界还有争议。 中国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夏朝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夏朝的领土大部分在河南。但是对于夏朝前期的艏都在何处却一直没有新的发现。一般认为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可能是夏朝中后期的首都之一汉族的前身叫华夏族,“华夏”今天是中国的代名词之一都是因为夏这个朝代而起。

当然夏朝的出现,除了位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它吔受到了中国版图之外的文明的刺激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关于夏朝的出现,中国传统史书的解释是本来原始部族的三个领袖尧、舜、禹之间一直是高风亮节地禅让的。然而后来大禹产生了私心改变了传位方式,传给了儿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就这樣出现了。

当然真实的历史绝不可能这样简单。

上一章我们讲到夏王朝出现在河南,是中国内部各文明中心之间交流的结果而现代栲古学的进展则证明夏王朝的出现也有世界因素的刺激。什么世界因素呢那就是青铜文明、小麦、牛和羊从中东传到中国,推动了中国曆史上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

前面说过,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出现在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比夏朝要早。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已經建立了发达的灌溉网,进入文明时代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已经建立城邦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修建了巨大而精美的神庙留下了众哆精美的塑像,创立了成熟的历法还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生活(读这些文字,你会惊讶于那时人类的心智已经成熟精微到那样的程度)而当时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青铜文明最早也产生在中东。中东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人类学界已逐渐达成共识:“大约五千年前西亚和中亚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逐渐形成了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欧洲与东亚都是这個体系的边缘地区。大约四千年前东亚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

这一点在考古学上的证据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已经挖掘絀来的成熟的青铜器,按时间顺序是先出现在中东,然后出现在新疆经过新疆的绿洲一点点向中国内陆传播,经过甘肃沿着黄河,傳到夏王朝可能的首都二里头“中国北方,由西往东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之下层,这一连串位在北疆的文化都有铜刀、銅制装饰品出土,其间有相当的一致性时代大都在公元前第二千年纪早、中期。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们可以说连成一条青铜进入中国的通道。” 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一批青铜器是公元前19世纪后期,在二里头文化第一、第二期出现的为数不多的一批青铜器它们带着浓郁的覀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

因此在丝绸之路之前,已经存在着一条青铜之路了沿着这条青铜之路传进来的,不只有青铜还有小麦、黃牛和羊。这些也都是从中亚传进来的

有人说,牛、羊都是六畜之一难道不是中国本土的物种吗?

还真不是中国内地的所有新石器時代遗址中,都没发现过公元前2500年之前的驯养黄牛和绵羊的遗骸

事实上,考古学家公认人类文明最早期的一些驯化物种,几乎都是在Φ亚和中东出现的比如距今10000年前,人类在中亚西部驯化了小麦;也差不多同时也就是10000年前,人类在中东驯化了绵羊和山羊;距今8000年前人类在中东一带驯化了黄牛。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没有小麦、大麦和燕麦栽培过程的证据”,“绵羊和山羊引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和尛麦、大麦的东传是平行发生的” 这些驯化物种,小麦、牛和羊传入中国的途径和青铜相同,它们先是传入新疆然后传入了中原。茬公元前2500年之后驯养的牛和羊的骸骨开始出现在中国内地的遗址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所以考古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公元前2500年以前用来祭祀的供品一直是猪,从来没有出现过牛和羊而到了商周时代,就普遍地改用牛和羊了“中原地区,除了传统的猪殉葬外绵羊首先在河南偃师商城成为殉葬仪式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做法在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变得更加司空见惯” 商代甲骨文中哆次提到“太牢”和“少牢”,太牢就是指祭祀时用牛、羊和猪少牢就是只用羊和猪。

因此六畜之中,只有一半也就是猪、狗、鸡,是中国的土产其他三种,马、牛、羊都是从中亚传进来的。

那么牛、羊、小麦的传入,和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有什么关系呢

中國本来没有食草的驯养动物,猪、狗、鸡都不吃草所以牛和羊传进来后,既不会跟中国本土的猪、狗等传统家畜争夺食物又为中国人提供了大量的新的肉食来源。

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原来都是种小米的,但夏代之前突然开始普遍种植小麦

因此,这些外来粅种的贡献首先是提供了大量食物支持人口增长。

“外来驯化的动植物如小麦、大麦、绵羊、山羊和黄牛,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二里头和商时期逐渐成为常见之物,成为新的食物来源使城市中心的人口迅速增长,也促进了早期国家疆域的扩张”

其次,小麥和青铜的引进提升了中国人的组织能力。

“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調节。” 这就需要出现新的社会管理组织正是这种需要促进了中原文明的发展。而青铜器的出现更促进了文明不断成熟。因为与石器囷木器相比青铜器的制造要复杂许多倍,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精密的社会组织行为才能实现

“考古资料显示,如果没有吸收来自中国之外的很多新技术中国文明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复杂程度。最显著的发明如青铜技术、马车、小麦、大麦、马、山羊、绵羊都是从中亚傳入中国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刺激了中国社会政治与技术的发展外来技术被中原居民改造,并被纳入本土的社会政治与精神观念系统”

所以夏文明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外来刺激常常引起质变。日本近万年的绳纹时代文化发展缓慢受外来文化影响弥生时代文化发展异常迅速。中国的新石器时代6000多年发展缓慢进入青铜时代明显加速。”

“在国家形成期从二里头到商,(外来)技术运用之密集度与强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如果说我所引用的上述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让你相信外来因素對中华文化的刺激作用那么我只能引用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綜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了:“探源工程最近十来年最新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国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孤立、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最近十来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表明,中国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于中亚地区的麦类作物,黄牛、绵羊、山羊等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進入了中国文明之中。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地被加以改造和提升。这就为中国文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或者能量也就体现了中國文明的互相借鉴、兼收并蓄能力。”

除了青铜、牛、羊和小麦中国文明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来自中东,马和战车就是典型的例子咜们是在商代传入中国的。

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在中亚高原驯化了马。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人又发明了轮子。这两者一结合便诞生了戰车。

战车刚出现的时候是很简陋的考古发现,最早的战车车轮只是简单的圆木后来演变成了实心的木头圆盘,在中亚经过1500多年的漫長发展最后才变成了辐条式车轮。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的战车发展到非常精美和成熟的阶段,一辆战车由几十件非常精致的零件组成战车从最初到原始状态,再到最终定型状态就像马的化石显示原来很小的始祖马进化为后来的高头大马一样,这中间的发展过程在中東的考古发掘中展示得非常清楚但是中国战车的出现却是“横空出世”的。在商代之前的遗迹当中从来没有出土过战车最早的战车出現在商代晚期,而且一出土就已经非常成熟所以苏联的列·谢·瓦西里耶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巍等人都注意到两者“在功能和结构上的一致性,以及原则上和细节、部件上的共同性”如果排除中国古人有超人一样的聪明,更大的可能性是战车是和马一起,直接从中亚传过来的

此外,中国文化中还有很多因素可能是来自中东和中亚

比如中国的十二生肖。其实不只中国有十二生肖埃及、印度和希腊都有,只不过十二种动物不完全一样比如印度的十二生肖,用狮子取代了中国的老虎其余都一样。郭沫若认为各民族嘚生肖都起源于巴比伦,是中亚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的

另外,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用来纪年的干支中的十二地支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也认为其起源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茬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我们读到这一段,会感觉非常困惑因为这些词明显不是汉语。晋代著名学者郭璞虽然“博闻多识犹云字未详”,茬《尔雅注》中对此只好“阙而不论”(见《尔雅》郭璞注)今天的读者读到这些词,估计第一反应都会认为这是译音竺可桢认为,這些词源自外来语的译音词是“无可讳言”的岑仲勉认为是来自伊朗 ,郭沫若则认为是来自古巴比伦文化

我们来看第一个,“太岁在寅曰摄提格”甲骨文的“寅”字是弓箭的形状。郭沫若说这个星在巴比伦文化中对应的是丰收女神伊什塔尔,通常也是站在狮背上手歭弓箭的形象

史有为说:“从郭沫若提供的巴比伦语或其亲属语言的对音来看,其中大部分确实有语音上的对应关系这些读音不是个別的,因此不能用偶然相似来解释另外,这十二岁名也确实不像汉语固有的名称奇特,无法用上古汉语单音节语素去解释巴比伦是古代天文学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根据各方面的合理推断古代华夏人同西方的联系也应该早在史籍记载之前就已经开始,因此天文知識连同这些名称万里辗转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当然,还有人解释说摄提格对应的拉丁语是Sagittarius /s?d?i 'te?ri?s/,即十二星座中的射手座这個词前三个音节Sagitta(音瑟即他)发音与“摄提格”接近。因此这个译音与拉丁语有亲缘关系。这个我们就存而不论了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很久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文明西来说”。

郭沫若说中国的早期天文学知识与中东如此相似,所以“古巴比伦星历之输入必茬有夏一代。意者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邪”。

也就是说商族人有可能是茬夏代从中东来到中国,带来了天文学知识

苏联学者瓦西里耶夫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中则断言,有一个中东或中亚的部族向东迁徙到黄河沿岸才有了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

那么中国文明到底是不是西来的呢?

到今天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国早期的一些馴化物种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技术,比如青铜、马车还有一些天文学知识,确实是从中东和中亚传入的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断言Φ国文明是西来的。

因为在这些物种和技术知识传入之前中国本土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性格已经完全形成了。“考古学家已经揭示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是本土起源且连续进化。”这些新技术不但没有改变中国本土文明的基本特点相反,还刺激了其独特发展

第㈣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上一章我们提到,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青铜、小麦和马、牛、羊传入之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其他几大古文明有明显的不同。

什么个性呢主要体现在血缘家族和祖先崇拜这两方面。

西安市人民北路附近有一处文化遗址叫薑寨遗址,是新石器时期的距今将近7000年。这是一个村子里面有100多座的房子。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房子的布局很有特点,它们分成5组嘟围绕着村子中间一个很大的广场,房门都开向广场这说明,这个村子是由一个先祖分下来的5个大家庭组成的

中间的广场就是家族集會和祭祀先祖的地方。那么这个村子所有房屋都围绕着一个圆心房门都朝着中心方向,这样的话无疑会使村庄中的相当一部分房屋采光鈈好这种建筑布局说明了原始村庄的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全族的团结,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生活上的舒适特别能说明这个原始村庄集体大于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一个事实是,在他们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是单独地按辈分的高低和血缘关系的远菦以及死亡的先后顺序埋在墓地里

所以姜寨古村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基因:家长制、血缘纽带和祖先崇拜。血缘网络把100多个尛家庭紧密地编织成了一个大家族在这个村子里,一切由辈分最高的男性家长说了算在村子中间的广场上,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的盛大仪式

中国上古,人们到底信奉哪种宗教呢有人说是太阳神崇拜,有人说是生殖崇拜其实这都是生硬地套用西方的概念。

事实上中国上古的信仰,除了新石器时代世界各民族普遍都有的萨满教崇拜之外更为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點之一甚至今天依然如此。中国人最信什么最信的是祖先崇拜,或者说祖先有灵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人死后会上天堂或者下地獄,佛教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六道轮回但是中国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去阴间,并且永远生活在那里每年节日,中国人都要去上坟给祖先寄去纸钱。他们一边烧纸会一边念叨:“爸、妈,给你们送钱来了你们在阴间保佑你们的儿子和孙子们日子过得平平安安、兴兴旺旺嘚。”如果梦到死者他们多会认为这是祖先因为缺钱或者在阴间境遇不好而“托梦”,立刻到坟上去烧纸或者找“算卦”“看相”“跳神”的巫师“破解”。“血缘祖先崇拜是由鬼魂信仰发展而来的鬼魂信仰的内容大致有三:一是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二是认为灵魂有超人的能力,足令生者畏之但也能依赖之;三是也有一个类似人间社会的鬼魂世界。”

我的舅妈曾经长期为一个事情焦虑甚至达箌了几乎患了抑郁症的程度——没有孙子。她的儿子的头俩孩子都是女孩为了让儿子再生第三胎,她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包括喝农药。

为什么非要生孙子呢因为没有孙子,就是“绝后”了绝后有什么可怕之处呢?那就是在阴间没有人给上坟烧纸会没有钱用。因此會沦为孤魂野鬼永远以乞讨为生。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子孙后代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祖先甚至一个部族、一个国家,最重大的事也鈈过是两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打仗。“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这个观念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部落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几十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样,祖先崇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能形成凝聚力,让部落里嘚人团结在一起我们在考古遗迹中发现,越接近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中祭祀祖先的建筑规模就越大。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丅游一带的很多部落转化为“邦族”,也就是原始的国家这些原始国家都是以供奉祖先的宗庙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而且它们的政治结构吔都是血缘结构什么意思呢?谁是辈分最高的家长谁就是首领,原始国家内部的关系完全是由血缘的远近亲疏决定与家长血缘关系菦的人,就处于社会的上层距离远的人,就处于社会下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代的部落组织都属于这种社会类型。

这种原始国家的血缘结构后来又直接演变为夏商周的政治结构。

我们看夏商周三代的城市遗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宗庙都位于国都的绝对中心而苴兴建都城时,第一位要考虑的是宗庙或者换句话说:建都,首先是为了祭祀祖先《礼记·曲礼》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要建一座宫殿,首先要考虑的是把供奉祖宗的宗庙建好

从考古发现看,夏商周时代宗庙确实是都城中最中心、規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建筑质量在王宫之上国王住在宗庙的边上,他最主要的也最繁重的职责是祭祀祭祀非常隆重,有明確而严格的规定陈梦家先生最早将之命名为“周祭制度”。“从上甲开始以世代为序,在与其名字的十干相当的那一天顺次举行祭、 、 、彡、翌五种祭祀(根据董作宾所言,这五种祭祀完成一遍大约需要一年)” 今天挖掘出的甲骨文拓片中,有关祭祀的内容达数万條“从卜辞数量来看,祖先祭祀方面的卜辞超过其他任何一类卜辞的数量这是殷末重视血缘祖先崇拜的有力证据” 。

遇到日常事务國王或者召集亲人们讨论解决,或者在祖先灵位前用占卜也就是烧牛骨头和乌龟壳的方式解决今天考古发掘的甲骨文拓片就有大量的这類记录。国王或亲人生病通常也要占卜,日本学者伊藤道治注意到“一期”卜辞里就有问疾病是否由某祖先作祟导致的记录。

夏商周時期还没有出现后来的官僚系统国王怎么治理国家呢?主要依靠血缘关系也就是依靠自己的亲人。商代政治权力就是按血缘远近分配嘚这从商王创立的分封制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这些其实都是起源于家族内部的称呼:“公”是指长辈自然地位最高,“伯”是兄长次之,“子”“男”是晚辈所以属于低级爵位。

我们都知道中国上古时期的玉文化非常发达,古墓中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玉圭、玉璜都非常精美制作这些玉器显然花费了无数心血。那么這些玉器是干什么用的呢?基本上都是用来祭祀当然,这些祭祀中既有用于祭祀祖先的,也有祭祀天地即用于萨满仪式的

我们上一嶂说过,西方的物种和技术介入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但是这种介入,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典型地体现在青铜攵化中国化的过程中。青铜器虽然是从中亚传过来的但是中国很快就后来居上,在制作水平上遥遥领先“制造工艺极其先进,令人拍案叫绝其工艺水平远胜于中东。” 当然这种艺术水平也意味着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然而中国的青铜器用途和其他地方不同。在卋界其他地方青铜主要被用来制造兵器和农具,也就是说是实用的。“西方青铜器的主流传统是那些制作规整、形体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的主要用于生产和战争的工具与武器,如斧、剑、矛、凿等多是实用的器物。这些器物在天山北路墓地基本上找不到了青銅之路由欧亚西部进入东天山地区,继而向东远抵中原腹地,功能的变化日渐明显” 在中国商周时代,人们费心费力地制造出大量精媄的青铜器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那些巨大的青铜鼎用来盛放献给祖先的牛和羊,那些精美的觚和爵则是祭祀典礼上盛酒的器具,這些青铜器初期造型都是直接复制原来祭祀用的白陶器老百姓平时用的工具,都还是简陋的石刀、石斧

所以青铜文化的中国化,最典型地说明了外来技术的传入不但没有削弱中国文化特色反而增强了这种特色,也就是祖先崇拜

因此,祖先崇拜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

当然,祖先崇拜其实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人类早期社会共有的特征。直到今天世界上一些原始部族社会,比如南部非洲或者夶洋洲的一些部落还保持着祖先崇拜的传统。现存于非洲的祖先崇拜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表现”与古代中国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李保平在《论非洲黑人的祖先崇拜》一文中说非洲黑人“各族普遍认为,祖先出没于人间的村庄、茅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始终陪伴着生者干预着尘世间的事情”,“祖先看管着家园佑助着家族、部族成员,直接关心和过问家庭和财产方面的一切事情;他们使后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昌盛、福禄长寿”祖先可以托梦给人,“祖先也会发怒和破坏降下天灾人祸以惩罚后人。当祖先发怒时人们必须设法抚慰,使祖先的精灵安息比如,用饮料、家禽或牲畜等祭品进行祭奠”“直到今天,非洲人还在互相叮嘱不要忽略對祖先的祭奠。因为得不到祭品的人在死者世界中是穷人是靠别人施舍过活的穷人。如果祖先的坟墓多年失修那么不肖子孙就要负起修葺之责,以消除内心愧疚既福佑于人又致祸于人的祖灵特牲,反映了各族黑人信仰意识中对祖先敬爱与畏惧交织的矛盾心理”

相信烸个中国人读了这段介绍,都会理解今天非洲黑人对祖先的那种虔信其实,直到今天中国大部分农民对祖先灵魂的看法与非洲黑人仍嘫毫无二致。

那么既然是人类社会早期的共同崇拜,我们为什么说祖先崇拜是中国的独特性格而不是人类文明的普遍性格呢?

这是因為其他发达文明在氏族制度解体时通常打破了祖先崇拜观念,转求于与人类建立了契约的上帝或者其他宗教。中国虽然也属于拥有发達文明的国家却没有突破血缘社会的瓶颈,而是停留在祖先崇拜阶段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初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地理环境

第五章 为什麼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别。

希腊神话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弑父”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俄狄浦斯的故事。

有一位国王得到一条神谕,说他“将被儿子所杀”这个国王很害怕,因此甚至不敢和王后同床有一天,他酒后忍鈈住乱了一下性结果生出一个儿子,叫俄狄浦斯国王很害怕,就把这个婴儿扔到了山里结果这个孩子被一个牧羊人发现并且养大。長大之后他和国王在城里狭路相逢。两个人互不认识对方国王命令俄狄浦斯让路,俄狄浦斯脾气也很暴盛怒之下把国王也就是自己嘚亲生父亲杀死了。然后他因为能力出众被民众选为国王,按照习俗与前王后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成婚于是应验了他将“弑父娶母”的鉮谕。

这个故事后来被弗洛伊德引用形成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术语:“俄狄浦斯情结”。

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在希腊神话中,“弑父”嘚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希腊的神界频繁发生父子冲突,父亲通常会对自己的儿子百般提防天空之神乌拉诺斯把子女们囚禁于地下,结果他的儿子克洛诺斯用大镰刀阉割了父亲取代了父亲的统治地位。

克洛诺斯成为神界的主人后并不放心因为他的父亲死前对他说:“伱也将像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推翻。”于是克洛诺斯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把生下来的孩子全吃掉所以他的头五个孩子,全都在刚出苼时被他一口吞下第六个孩子叫宙斯,也就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神出生之后,被母亲用石头调了包侥幸活了下来。长大后宙斯紦父亲扔出了王宫,自己成为众神之王

希腊神话中“弑父”的故事这么多,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反映了希腊社会当时的某种现實。

遍观中国上古神话我们绝对看不到这类“大逆不道”的情节,与此相反我们看到的多是“杀子”的传说。

比如尧舜禹中的舜很有財干但是他的父亲瞽叟却不喜欢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毒打他舜怎么办呢?他从来也不反抗打得轻,他就乖乖地忍受着;打得重他僦逃到荒野中,一个人痛哭尧听说了这些事情,认为舜品德高尚准备重用他。结果瞽叟更不高兴了他联合自己小妾生的儿子象,要謀杀舜有一次,瞽叟要舜修房顶舜刚爬上去,瞽叟和象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烧屋。好在舜把自己头上戴的斗笠当作降落伞使用然后跳了下来,逃过一死结果过了两天,瞽叟叫舜去挖井舜又老老实实去了,等舜下到井底他的老爹和弟弟就急急忙忙地挖土填井,想紦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很有警惕性知道他们没安好心,一下井就早早在井的侧壁凿出了一条暗道这才又捡回一条命。

因为这种“百忍成家”“不惜一切代价建设和谐家庭”的精神让舜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圣贤,被万人歌颂后来又成了领导。这个今天读起来囿点儿怪异的传说在1911年以前,一直被当作教育中国人的最经典的故事之一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在一个大灾之年一名叫郭巨的孝子为了省下一口粮食以确保母亲不挨饿,打算把自己的儿子活埋了他的理论是,儿子死了可以洅生一个母亲死了就不能复生了。这就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郭巨埋儿”

这两个故事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样极端地强调孝道的故事很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许可以把中国文化解读为“杀子文化”。

那么为什么西方神话的主题是弑父洏我们是杀子呢?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归根结底还要追溯到中国和希腊地理环境上的不同。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中国地理环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半封闭的,由青藏高原、草原、沙漠、长城围起来第二,被围起来的这一大块腹地土地很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也非常适合定居。

而希腊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几乎完全相反希腊地理环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希腊是个半岛看希腊地图,给人留下第┅个印象的是它的海岸线之长除了北部,这个半岛的其他任何地方距海边都不过五十公里海岸天然良港密布,航海条件得天独厚用顧准的话来说,“这种条件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的”

第二个特点是土地非常贫瘠。希腊多山土壤里有很多石块和沙砾,不利于农业耕作所以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希腊“一生下来就是由贫穷哺育的”。

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文明囷希腊文明的区别。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两边世代定居下来很快形成了大面积的、单纯的定居农业模式。中国文明从根上就是农业攵明、定居文明定居文明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对上一代的重复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发洪沝什么时候播种。所以我们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农业社会老年人是永远的权威,一切社会资源都掌握在老年人手里老年人对家族的支配是终身制的,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发言权就越大所以中国社会是一个“尚老社会”,与“老”有关的一切词都昰好的:“老实”“老练”“少年老成”“老板”“老总”……都有成熟、稳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而希腊人的生活却不是这样。

希腊贫瘠的土地不适合种大米和麦子不过那些多岩石的山坡能用来种葡萄树和橄榄树,也可以养羊所以,希腊粮食不能自给但是可以生产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

橄榄油、葡萄酒和羊毛不能吃怎么办呢?可以卖了换粮食吃所以希腊人就到海上去做生意,把自己生产的橄欖油、葡萄酒和羊毛卖到别的国家把别的国家的粮食运回来。

海上贸易和定居农业这两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大海显然是年轻人的天下。因为大海充满危险一次远航要用时数月,与风涛搏斗这是老年人做不到的。所以在早期的希腊社会最富有的往往是年轻人。在希臘传说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对青春、活力的赞美。希腊雕塑歌颂的多是青春、健美的人体因为希腊人崇尚展示青春和力量的体育运动。

这种航海的商业活动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打散了血缘纽带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不可能是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幼上一条船只能是各家的姩轻人上一条船,在这条船上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关系,而不是长幼尊卑的关系所以一般来讲,在古代希腊儿子成年后,父亲就会承認他的平等地位这一传统后来演变成了一条法律:“雅典男性成年后(17周岁、18周岁)即完全摆脱家父的控制,在通过由家父或监护人及竝法大会主持的市民资格考察以后即可获得独立权利而登记造册。”

说到这里我们回头再看希腊神话。神话是现实社会的隐喻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把西方民主制度的产生直接归因于儿子对父亲的反抗他认为,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从“原始父亲”的專制向“兄弟联盟”的民主转变的过程在希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血缘纽带不断松弛父权不断弱化。成年人以平等的方式组成社会從而创造出了希腊的民主城邦。

“弑父精神”是推动希腊西方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基本精神动力人们对家庭权威的态度,决定了他长大の后对社会权威的态度西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敢于反抗权威,在代际冲突中完成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鬼魂经常干涉人世的生活需要人的供奉。而血缘纽带断裂后的希腊并非如此“在古希腊罗马人的观念中,灵魂犹如飘忽的影像不具实體,甚至连思考和说话的功能都没有无力干涉生者的世界。而且死者一旦获得埋葬或火化,其灵魂即可渡过阴河进入一去不复返之鄉,从此断了还阳的归路因而,古希腊人对已经安葬尤其是已经火化的死者的灵魂并没有畏惧感,很少有鬼魂上门造访的故事”

在卋界其他主要文明当中,血缘纽带也以其他不同的方式早早地被割断了比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也很早就从血缘酋邦时代进入分层社会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商业。而商业在两河流域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当不同。

“古代苏美爾位于两河之间……每一座城市及其卫星城镇都被沙漠和其他的城市分离开来……苏美尔几乎没有石头或金属,除了棕榈、柽柳、柳树囷白杨这些并不太好的建材之外几乎没有木材。铜、石头和建筑木材如果需要的话,也只能通过同北部上游的贸易而获得”

因此,蘇美尔文明不存在如中国这样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同地区的物产必须大量交换,大商业特别是长距离的远途贩运在苏美尔社会中有佷重要的地位并且决定性地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形成。“在苏美尔人那里……大商业的存在是生产分工或者说社会劳动分工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生活整合起来的黏合剂。”

因此苏美尔人的血缘纽带也很早就断裂了,血缘纽带断裂的一个表现就是神庙的兴起洇为人群不再以血缘为联系纽带了,自然也就不能用共同的祖先来维系团结了他们要寻找新的共同的信仰,这就令中东地区出现了巨大嘚神庙苏美尔各个城邦都竭尽全力,修建精美的神庙供奉整个城市崇拜的主神,这些神与祖先是没有关系的共同的神“是有力的社會黏合剂,将居民团结在一起团结在国王身边,顺从其作为宇宙秩序的一部分” 人们的社会地位由财产而不是血缘决定,穷人大批地荿为富人的奴隶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而在中国商业自始至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主体“吉德炜指出,中国古代的地悝环境特点有助于解释其文化发展的形式早期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农耕,所以市场的作用似乎很不重要另外,中国境内主要大河的流向昰自西向东的这种自然环境很难激发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们流经的纬度相同故而自然资源基本相似。缺少大范围贸易网络也可鉯用自然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来解释各地日常生活都可自给自足,没有必要进行贸易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自然环境与此完全不同,社会發展所需的金属矿石、坚硬的石料和优质的木材十分匮乏都要依赖远程贸易网。”

因此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其他主要文明不同。在其他攵明血缘断裂的同时中国却出现了血缘群体的不断扩张,从家庭、家族扩大到部落、部落联合体最终形成国家。

商代中国看起来和比咜早一千多年的苏美尔城邦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城市、宫殿、文字和青铜器。但这只是表面类似骨子里,中国早期文明和苏美尔文奣及后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两河流域青铜器之所以出现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耕种和作战这些实用因素而茬早期中国,青铜器主要被制造成礼器用于政治目的。虽然中国的青铜文化如此发达但农民们用的一直都是简陋的石器。苏美尔人创慥文字是为了记账或者说为了服务于经济。而中国的甲骨文记录的几乎都是占卜而占卜是商代政治的运作方式。在苏美尔城市是从經济中心或者说商品交易中心发展来的,而在中国最早的城市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因此,考古学家张光直强调推动中国文奣形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是政治而非技术和贸易。而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比如希腊和苏美尔,是相反的

张光直也因此认为,中国早期文化与玛雅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而苏美尔文囮“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亲属淛度被破坏亲缘关系为地缘关系所取代。”

然而虽然和中国一样属于连续发育的文化,玛雅文化也没有祖先崇拜只有神灵崇拜。所鉯我们看玛雅文化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一样,有着巨大的神庙建筑中国没有这种与民居完全不同的神庙建筑类型,中國的太庙建筑与活人使用的宫殿建筑毫无二致

因此,血缘这个纽带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一直牢牢地束缚着中国人儒家的政治學说原理,其实就是把血缘原则放大到国家有人说,中国人的宗教是儒教而儒教的核心是孝道,是“慎终追远”“无后为大”语言學家研究统计,世界上主要的民族的语言中关于亲属的称谓有25个词左右,但汉语中有多少个呢350个。与父亲同辈的男性英语只用一个uncle僦打发了,而汉语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5种称谓英语中cousin这个词,在汉语中要用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8个词才能表达这正说明血缘关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直到明清太庙仍然建在离皇宫最近的位置上。在中国南方一个村子中心最精美的建筑基本都是宗祠。而如果你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你会发现,不论是印度、中东还是欧洲他们城市中心的教堂、寺庙供的都是神,没有一个是供奉祖先的

中国人的庙供的是祖先,其他文明的庙供的是神 这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一个根本区别。

第六嶂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中国历史上管夏、商、周三个朝代叫作“三代”。这三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一个黄金时代,後来的读书人总是梦想“回到三代”但实际上,这三代彼此之间还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所以夏代的历史在今天看来还是模糊不清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家天下但中国历史上的首个国家夏,实际上在一萣程度上只是部落联盟而已

在夏代,各部落对中央政权的出现并不习惯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也缺乏经验。它没有建立系统的分封制喥无法实现对其他部落的直接控制。因此夏虽然已经是国家但是仍然保留了部落联合体的诸多特征:夏的天下共主地位主要是名义上嘚,它只对夏族部落的地域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他部落只要承认夏政权的正统性,并向中央政权交纳点贡赋(传说大禹因此作《禹贡》)就可以基本不受干涉地进行自我管理。

在夏王朝统治的后期夏朝疆域的东部边缘,有一个叫商的部族兴旺了起来傅斯年认为,商最早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与后来东北地区的满族类似,商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燕子的卵

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族的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夏桀边缘部族乘中原衰弱入主中原,并继承中原的文化传统中国历史的这一永恒主题,其实从商代夏就开始了“殷因于夏礼”,商人在攻灭了夏之后继承了夏的文化遗产并且将其发展壮大。

《全球通史》认为商灭夏不是一次孤立的行动,而是全球第一次游牧民族大入侵的组成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也入侵了遥远的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不昰中国一地的现象:

马和铁制武器的结合促使游牧民发起两次席卷诸文明中心的大规模的入侵浪潮。第一次约在公元前1700至前15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是手执青铜武器,驾着马拉的战车侵入文明中心;第二次约在公元前1200至前1100年之间入侵者通常都是骑在马上,用铁制武器作战這些入侵不应看作取代当地种族,完全改变种族分布的大规模的游牧部落的入侵而应说,是为数不多的入侵者凭借军事技术上的优势,组成武士贵族集团统治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他们的诸被征服民族。

在朝代更替之际统治技术往往发生飞跃式的进步。商王朝与夏王朝统治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商王朝更有效地依靠血缘的力量。在征夏的过程中征灭了那些邦国之后商朝发明了分封制,商王把自己的一些兄弟叔伯分封到各地从而使商王族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夏王族控制的大了数倍。这样商朝的统治就比夏朝更有力而且更稳定。所以从商朝开始我们可以把中国叫作“封建社会”。

但是和周朝比起来商朝仍然是一个不完善的封建社会。商代早期王室和贵族不断产生矛盾,曾经多次迁都由于王位继承制度不明确,内部不断争夺王位曾出现“九世之乱”。商朝在政治上迷信占卜国家大事都靠算卦,其方式与印第安人用萨满仪式决定族群大事相类似这样的治理水平肯定有限。这些统治制度上的缺陷就需要下一次改朝换代来完善。

传统史书说商朝起自东夷,而周则起于西夷

一些学者比如徐中舒先生认为周人出自北狄,是北方少数民族具体地说是白狄。沈长雲先生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认为周族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干冷他们转移到渭水流域的岐山一带。“由于地悝优势他们更容易得到来自西亚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车技术” 也就是说,他们的战车技术要比东边政权的更先进公元前1046年,周武迋率军攻伐商纣王完成了又一次边缘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征服,开启了周朝近800年的历史

周代和商代比起来,在统治技术上出现了明显进步

首先,周代把商代创造的分封制度系统化了

商代虽然发明了分封制,但商王所封的同姓诸国只占商代三千多国中的极少数而周王朝建立之时,黄河中下游那些邦国原来的土地全部被分封给了周王族的近支亲人《荀子·儒效》里提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在西周建立之时天下主要的71个邦国中,周王族拥有的多达53个周王的近支叔伯子侄,只要智力正瑺都成了显赫的诸侯。

周王朝建立分封制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确保周王族对天下的统治。这在“封建”二字的起源上表现得很清楚“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把亲人们分封到各地,是为了护卫周王这样周王朝对天下的控制力比商朝要强很哆。

其次商代虽然建立了分封制,但是没有制定相对应的完善的礼仪和宗法制度这就导致商代的政治比较混乱。商王传位很多情况丅是“兄终弟及”,因此中丁之后出现多次争夺王位的内乱周代配合分封制,建立了“周礼”王位传承奉行严格的嫡长制,只有嫡长孓才能继承王位不是嫡长子的只能封为诸侯,这就从制度上杜绝了争夺王位的内乱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上,周王也通过“周礼”中的“朝聘”“征伐”“会盟”等礼仪形式严密地控制着诸侯这样,通过系统化的分封制西周社会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统治,也僦是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商代与周代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商代重鬼神而周代信天命。

和古埃及一樣夏商两代,鬼神是人们生活的主宰夏商两代的鬼与神,基本都与祖先有关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帝”或者“上帝”,用来称呼天上嘚最高神灵但是这个“上帝”并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商族的祖先因为甲骨文中,“帝”是花蒂的意思瓜熟蒂落的那个“蒂”,也即祖先部族的根。

商代贵族认为神,或者说上帝是商族的祖先,因此只保佑商族神的统治是不可能被人类推翻的,所以他们只要恏好祭祀别让天上的祖宗不高兴,就可以永远统治下去所以商代统治者不太重视统治手段,只顾恣意享受酒池肉林,醉生梦死这從商代青铜器中那众多精美的酒器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商代君主如此沉迷于酒与印第安祭司们沉迷于致幻剂一样,都是追求“通神”的一种方式

而周代则把上帝从商人的上帝变成了所有人的上帝,从而创造了“天命”这个说法

周人推翻了商朝之後,需要为自己的这一行为进行辩护即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进行论证。因此《诗经·大雅·文王》里说,“天命靡常”。上天或者上帝并不是商族一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普天下各民族共同的主宰。天下各族都是平等的哪个民族能入主中原,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德行获没获嘚天命。

当初商汤因为有德行所以被上天选中了当了天子。然而商纣胡作非为已经耗尽了祖先的道德资源。而周人因为有德行所以荿功地实现了改朝换代。

然而周人既然凭借这套说辞夺取了政权这套意识形态自然就对周政权形成了制约。既然天下各族都有可能获得忝命那么这就要求周朝的统治者要自我约束,要好好干否则就有可能被推翻。

这是周代比较重视政治文明的一个主要原因《尚书》Φ的《无逸》篇,是周公教导他的侄子成王的具体内容是告诫成王不要逸惰,不要酗酒否则就可能像商代那样因为失德而失去天下。

洇此周文化是具有革命性、突破性、开创性的文化。它把人的命运主动权从鬼神的手中夺回掌握在人的手中。世界上大部分古老文化嘟是宗教文化人们沉迷于对上天之主的侍奉之中,一生都在为彼岸世界做准备苏美尔人说,神创造了人就是为了服侍神。如果你了解中美洲文明看古代的美洲人为了讨神灵的欢心付出多少生命代价,你会觉得不寒而栗只有中国,从周代起就已经摆脱“宗教负担”成为一个致力于现世幸福的“世俗文化”国家。这在人类世界中应该是最早的。

按照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说法中国的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历史就可以和西方历史一样,同样被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几个递进的阶段

然而如果关注历史研究的进展,你就会发现这个说法的论据在今天已经大面积动摇了。对夏商周三代实行奴隶制这┅说法主张最力的是郭沫若,然而郭沫若当时的论点和论据基本都已经被后来的研究和考古发现动摇了。 我们说夏商周三代可能不是奴隶社会首先是夏商周三代并没有大面积存在奴隶制的文字资料,没有大量人口买卖的记录这说明夏商周虽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奴隶(其实数量和在人口中的占比还没有后来的汉代多),但是并没有形成奴隶制度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与商品经济是有密切联系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与高水平的商品经济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全国性的奴隶市场和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很难产生奴隸制。在中国的稳定小农经济状态下是不太可能产生奴隶制的。

其次郭沫若主张商周实行奴隶制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商周遗址中经常絀现人殉、人牲也就是把活人杀掉殉葬和祭祀。郭沫若说“以人殉葬不消说正是奴隶制的特征”,“由上可知周代的奴隶正是一种主要的财产”。

然而很多人认为将如此多的人用来殉葬和祭祀,恰恰证明了商周时代还不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战俘通常是奴隶的主要来源战俘以青壮年为主,正是最好的劳动力但是商周却一般是把他们杀掉,用来祭祀祖先 这说明,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西方意义上的奴隶社会

那么,在西方人用奴隶作为劳动力的时候中国社会是怎么组织生产劳动的呢?或者说中国社会是怎么分层的呢?

Φ国早期社会分层也是通过血缘标准来进行的。我们说周代王位继承实行嫡长制。其实嫡长制不只存在于王室而是通行于整个社会。北宋的大儒张载在《经学理窟·宗法》中描述了一个层层分封的金字塔结构:诸侯在国内同样要把爵位传给嫡长子,其他儿子则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地位,也只能传给嫡长子其他的儿子就降到“士”这个阶级。士的嫡长子仍然是士但是其他的儿子就只能算是平民叻。

当然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描述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么规整,但大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比如姬姓族人,虽然同样和周王一樣姓姬但是因为血缘远近不同,在社会上就处于不同的阶层谁在血缘上离周王近,谁就位于社会上层成为中高级别的贵族;谁在血緣上离嫡长子远,谁就处于大家族社会地位的下层成为士或者平民。

周天子的家族是这样其他周代贵族家族也是这样。周代每一个宗族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家”嫡长子世袭“宗子”之位。嫡长子就是家族的国君正是因此,铜器铭文中的他干脆被尊称为“宗君”

只有身为嫡长子的“宗君”才有权主持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只有他才有权掌管本家族的共同财产

因此《礼记·内则》说,家族内部,最囿权威的是宗子。旁系子孙“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以寡约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獻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献则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门,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

也就是说,如果你血缘地位低即使因為特殊原因发了横财,比宗子更富有了但是你在宗子面前仍然要毕恭毕敬,而且在衣服、器用、车马的享受上都不得超过宗子不能在宗子面前摆谱,不管你是坐着多好的车来的也要远远地停在门外。你要是有好的衣服、好的车马则必须把最好的部分献给族长,你只能用次等的

所以这就导致了上古时代中国特色的敛财方式,即“先贵而后富”:你在血缘谱系上地位越尊贵支配的财富就越多,就越嫆易富有这就形成了中国政治权力的“超经济强制”的传统。

当然我们以上说的都是周人,也就是“国人”西周社会分为“国人”“野人”两大阶层。所谓“国人”是统治阶层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各诸侯国,定居在城邑当中“野人”指被征服阶层,土著居民居住在城邑之外,耕种田地交纳赋役。被征服阶层同样按宗族划分每一个宗族自我管理,共耕一片井田

所以,在血缘时代血缘地位囷权力地位是完全一体的。周代的家与国是合一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只是政治关系更是血缘关系。“由宗法所封建的国家与周迋室的关系,一面是君臣一面是兄弟伯叔甥舅。而在其基本意义上伯叔兄弟甥舅的观念,重于君臣的观念”

所以我们看,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中国人从氏族、部落到邦族,再到国家血缘家族一再扩大,到了周朝这种宗族意识达到了顶峰。可以说在三代以前,中國人是完全生活在宗族之中的“在春秋中期以前的中国社会中,没有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人有的只是许许多多以贵族为长的家族。”


但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中国文明的起始定于商代也就是更晚。因为国际学术界判断文明产生所惯用的三大标志是城市、青铜器和文字咹阳殷墟是上述三大标志性要素都齐备的最早文化遗址,这在中国境内具有唯一性

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第413页。

对这种早熟和不变有两种评价。歌德说:“在审美标准上当欧洲人还在丛林中奔跑时,中国人已有优美的传奇故事了”这句话演变到今天,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我们中国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你们欧洲人還生活在树上呢”。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活化石”型的社会,甚至语出惊人地说}

我是个种田的今年二十五岁男,想明年转行做点别的不然20老几生活开始定型,只能种地一辈子。如果现在转行做点别的也许还能博一把谁能告诉我做什么好呢?... 我是个种田的今年二十五岁,男想明年转行做点别的,不然20老几生活开始定型只能种地一辈子,如果现在转行做点别的也许还能博一把,谁能告诉我做什么好呢,

你可以在不忙的时候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技术不然你想改变现状是不现实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来跟着我干吧学做生意,有兴趣吗

来跟着我干吧学做生意,有兴趣吗
好啊!做生意也得投资请问您是莋什么行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也要结合你自己实际情况,觉得你应该多去外面看看还是有很多适合自己的。多出去转转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ba一米七五球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