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大的功劳,难道不能做个丞相和太师哪个大吗,这句话是谁说的

    近来,嗯!不能说近来,而是太师闻仲远征北海后,大王帝辛变了。

    变得残暴,变得重用奸佞,对自己等忠臣视而不见,甚至几番打压。

    受命于先王,比干还是帝辛的王叔,他很愧疚,觉得愧对先王。

    闻仲归来的路上,就得知了帝辛最近胡作非为,没想到事态很严重。

    此外,丞相毕竟是臣子,不敢直言王上的太多缺点,所以比干丞相的话里,可能还有空间,帝辛恐怕比丞相说的还要过。

    “丞相,诸位大人,明天早朝,本太师正好班师回朝,需要对大王有交代,明天……”

    大王已经很久没上朝了,太师归来,大王不敢不上朝的,正好借此行事。

    众臣猜测:大王果然还是怕太师的,太师一回来,大王就变了,众臣下很高兴,感觉大王还有救。

    按照规矩,太师闻仲给帝辛禀告了北海战事,一番铿锵有力的表达。

    “善,太师没让孤王失望,我商朝有如今的局面,离不开太师的功劳,太师一生为我商朝南征北战,忠于王事,太师辛苦了。”帝辛道。

    “此乃臣下之使命,臣下不敢受大王夸赞。”闻仲也很蒙,不对啊,不是这个节奏啊,你们(众臣下)骗我啊。

    “非也,孤王说的句句乃真心话,此前孤王怠慢朝政,甚至肆意非为,有愧众位大臣、有愧先王、有愧我大商亿万子民。”帝辛一脸的肃穆,这要是假的,那演技太高了。

    众臣下弯腰表示惶恐,大王这样说了,当臣子的还想怎么样。

    “众卿平身吧,哎!”帝辛见众人没理会,只能亲自走下王位,先是扶起太师、丞相、大将军、九卿……

    比干丞相,被太师闻仲怀疑的目光看的一阵脸红。心说:大王你害苦我也。

    只见帝辛一阵肃穆,众臣下忽然看到了一股气势从帝辛身上散发。

    “大王请说,臣等必定……”比干忙表态,结果被打断了。

    只听帝辛道:“本王蒙先王青睐,王位传承与孤,然孤王羞愧,辜负了先王的期待,非但没有带领大商生民壮大,反而因之前孤王的肆意妄为,导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孤王有错。”

    这次,众臣下直接跪下了,这是?这是大王要立下罪诏吗?

    虽说这是大王反悔的意思,但是作为辅佐的臣子,大王降下罪诏,自己等人也羞愧啊,自己等没辅佐好大王。

    “你等莫要这般,不是你等错,孤王说出此话,也非碍于对太师的‘敬仰’,而是真心实意。”帝辛道。

    闻仲、甚至大将军黄飞虎、比干等都蒙了,大王到底要干嘛?

    “孤王曾闻,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王位来源于禅让,人族老祖们,会选出大公无私之人,禅让其皇位;已期禅位之人,能更好的带领人族壮大,所谓天下为公,莫是如此!因此孤王决定!”

    “孤王决定,禅让与王位与圣贤之人,让他带领我人族子民继续向前,诸位可有意见?”

    “大王,臣反对,臣不同意。”闻仲火了,不能这样的。

    心道:不能这样啊,你禅让,你竟然禅让,你不能这样的。你禅让了,我截教怎么办?

    他们明知道商朝气运衰败了还不死心,导致战乱迭起,生灵涂炭……,但他们不在意,只在意商朝的气运。

    帝辛猛地一喝,哪怕闻仲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他都没退缩。

    闻仲是帝辛的老师,加上打王金鞭,帝辛是很怕闻仲的。

    但这次,帝辛一点害怕都没有,俯视着闻仲,闻仲心头一慌,感觉不妙。

    “太师你乃仙家,你来说,我商朝的气运是否已经衰败,难以拯救?”帝辛打算敞开了说。

    闻仲原轨迹是金灵圣母门下,而这一次金灵成了无量门下。

    这里虽改变了闻仲的老师,但没改变闻仲依然是截教门下,闻仲师从:无当圣母。

    不久前还接到了老师的召见,说商朝气运衰败,恐怕难以拯救了,但是截教为了气运,截教不会放弃的,让他尽最大的努力挽救商朝。

    闻仲虽对帝已先王很尊敬,对商朝也是忠诚的很,但不可否认他也有私心,也是截教门下。

    见闻仲沉默,帝辛一叹:“所以,你等为何还要去劝孤王,难道你等大臣,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利?不会为天下子民考虑,要是执意下去,恐怕生灵涂炭,整个商朝会战乱不止啊!”

    而帝辛又道:“何况,这本是我人族先祖大公无私的传承,为何要反对?孤王已有愧天下子民,也觉得不配继续领导天下子民,为何不让孤王达成愿望?选出大贤者,带领我人族走出阴霾。”

    “可是大王,这……”黄飞虎也感到无语,这该怎么反对。

    王位是人家帝辛的,人家感觉自己做不好王上,希望找个大贤者带领人族,自己怎么反对,难道拿出祖宗规矩来。

    可哪怕祖宗规矩再大,也大不过三皇五帝这些先祖的辉煌事迹啊。

    “好了,你等莫要劝了,三日后孤王会登上祭天台,向先祖、向圣母、向苍天起誓,自觉不才,有愧生民,退位禅让,找出真正的大贤者,禅位与他,让大贤者带领我人族子民继续向前。”

    “哼,就是因为还没油尽灯枯所以现在做,要是真油尽灯枯再禅让,你可知,会因此死多少子民?”

    “不会的,先王若是知晓,只会赞成,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大商子民。”

    既然大商气数已尽,这样也好,会避免生灵涂炭,这有功于人族。

    帝辛一叹:“你等明白就好,退朝吧,三日后,孤王昭告天下。”

    哪怕截教的不甘心,哪怕很多人不是截教的,也不甘心,但是没法阻止了。

    咦,很多不甘心的截教觉得不错,兴许这是个办法,打算立马挟持帝辛,不能让他这样。

    但是,全被莫名的一顿胖揍,谁偷袭的自己都不知道,总之无功而返,截教的终于明白,不是这么简单的。

    最可疑的是女娲圣人,这种行为,除了女娲圣人别人不会这么做。

    全是为了人族好的行为,除了女娲这个人族圣母,谁会这样做?

    “道长,我昭告天下会有多少人知晓?”帝辛也忐忑,他问申公豹。

    “放心吧,起誓圣母和上苍,加上两位公主会借用人族气运辅助,你昭告天下,是真的天下,并非只有朝歌一地。”申公豹肯定的说。

    “呼”帝辛松了口气,“那就好,这样诸侯就不敢胡作非为,子民也不必受牵连了。”

    “老师,还没联系上师祖,已经阻止不了了。”焦急的闻仲,借助一玉简传音无当圣母。

    “徒儿,至今没联系上你师祖,看来是有大能高手暗中阻止,哎!”无当圣母传来一声叹息。

    三天前接到闻仲的传音,把她吓坏了,立马想到了阻止。

    可阻止不了,听说想挟持帝辛的全被教训了一顿,这就说明:问题没这么简单。

    一直很好的联系通天的手法,竟然这次被阻止了,这叫她更慌了。

    直到此刻,闻仲再一次联系无当,而无当说出了:依然联系不上你师祖。

    整个灵界都莫名的颤抖,惊醒了无数的高手,乃至圣人!

    ps:三更万字更新,小小的爆发一下。诸位大佬,来点让醉月爆发的动力,不温不火的没动力啊。活跃起来,推荐、月票、打赏、留言什么都行的,点个赞也好。

}

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人是孔子的十四世孙,是西汉后期的主要大臣之一。他前后侍奉过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一生两任御史大夫、丞相,还担任过大司徒、太傅、太师,位居辅助大臣的高位共十七年。

班固曾说:“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

也就是说,在班固眼里,孔光与蔡义、韦贤、张禹等人一样,虽然位居丞相之位,却尸位素餐,都是持禄保位的人。

但事实上,年轻时的孔光并不是一个只会持禄保位的人。相反,年轻时的孔光不但聪颖好学,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颇受匡衡赏识,被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性格也很刚正,敢于犯颜直谏,无所忌惮。

正因为此,年轻的孔光曾被因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堂,出任地方小官。这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不爽,于是他自己提出辞职,炒了汉元帝的鱿鱼,挥一挥衣袖,回家收徒讲学去了。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潇洒倜傥?!

那么,孔光后来是如何变为一个只会持禄保位之人的呢?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孔光之所以从意气风发、敢于犯颜直谏变成只会持禄保位,是宦海生涯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把他的菱角磨平了。

汉元帝去世,汉成帝即位,孔光被举为博士,负责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

在此期间,孔光办事“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引语来自《汉书》,下同)

可见孔光再度出仕后,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官场愣头青了。不过,此时的孔光多少还保留点血性,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绥和元年,汉成帝已在位二十五年,却仍然没有继承皇位的儿子,最亲的亲属有同母的弟弟中山王以及同母弟弟的儿子定陶王。

定陶王博学多才,与汉成帝较亲近。而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也在暗地里为定陶王谋求继承皇位,私下勾结赵皇后和皇帝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等人,因此他们都劝汉成帝把定陶王定为继承人。

汉成帝召集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等,引入密室,商议皇位继承人的人选问题。翟方进、王根、廉裹、朱博等都主张应该把定陶王定为继承人,惟独孔光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按礼制,选立继承人应根据血亲关系,中山王是先帝的儿子,皇上的亲弟弟。按照《尚书·盘庚》所记载的哥哥死后弟弟继承王位为例,应该立中山王为继承人。

孔光的这一主张,不仅与朝中诸位大臣意见不一,而且也不符合汉成帝的心意,故而被贬官为廷尉。

但孔光毕竟博学多才,熟悉法令,又恰逢原丞相翟方进去世,所以汉成帝在临死前,还是再度起用了孔光,任命他为丞相。

在这里,史书没有明说,不过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孔光之所以能够被再度起用担任丞相之职,应该是有了妥协与让步,不再坚持他所认为的把中山王定为皇位继承人的主张。所以,汉成帝去世后,定陶王便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即位之初,“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所以朝廷翕然,西汉朝政大有重新振作的趋势。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便发生了汉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后与汉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王政君争权夺利的事件。

在傅太后与王太后的争斗中,孔光认为傅太后为人处事过于刚烈残暴,擅长于玩弄权术谋略,担心傅太后今后会干预朝政事务,所以就站在王太后一边,公开发表意见说,定陶傅太后不应该居住在长乐宫,与皇帝朝夕相近,而应该另外修建宫殿居住。

孔光的意见令汉哀帝很为难,也令傅太后十分不爽。加之后来孔光又与大司空师丹共同弹劾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以及反对给傅太后加尊号等事,终于惹恼了傅太后。她玩了一个手段,便让汉哀帝罢免了师丹和孔光的官职。

这次被免职在时间上虽然很短——不到一年孔光就又出任丞相之职——但这次被免职,对孔光的触动应该很大,所以他再度任丞相之职后,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锋芒,做事更加谨小慎微,更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

汉哀帝死后,年仅9岁的汉平帝即位,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

王莽认为孔光是前朝丞相,名儒,为世人所信任和仰慕,太皇太后也敬重他,所以在表面上对孔光客客气气,总是按礼节接待。但实际上,王莽却经常把孔光当枪使。他要打击政敌,却总是让孔光帮助起草弹劾的奏章,写好奏上。

因此,随着王莽的权势与日俱增,孔光内心惶恐不可终日,不知道该如何才好,只好上书请求辞官告老回乡。元始五年,孔光病故,得善终,时年七十岁。朝廷比照前大将军王凤的规格,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侯"。

“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改变世界时,你只好改变你自己。”孔光的一生,正应了时下的这句流行语。西汉末年的朝政已经糜烂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孔光不持禄保位,又能如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孔光的选择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极为明智。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丞相和太师哪个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